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八0集)  2011/2/14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28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百三十七面,倒數第七行從第二句:

  「又《華嚴演義鈔三十四》云:自性則凝然常。指法身。善導大師《事贊》云:極樂無為涅槃界。又云:無衰無變湛然常。」我們從這裡看起。昨天我們學到,《三藏法數》裡面所說的,本性常,就是法身,也就是自性;不斷常是說報身,也就是說實報莊嚴土;相續常,可以說是十法界依正莊嚴,它是相續相。現在科學家也為我們證實,所有一切現象,他雖然講的是物質,但是精神現象跟自然現象是同時發生的。世尊給我們講阿賴耶的三細相,業相是自然現象,轉相跟境界相都是屬於相續常,念念出生,就像《楞嚴經》上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為什麼我們看到現象存在?就是相續相,這就是此地講的相續常的意思。相續常裡面看出三種周遍裡面所說的「出生無盡」,惠能大師所說的「能生萬法」、出生無盡,都是說的這樁事情。《華嚴經演義鈔》裡面講,「自性則凝然常」,凝然是定在那個地方不動搖的意思,這是指法身理體。善導大師說得好,極樂無為涅槃界,完全是從自性體上講的,理體上講的。這個地方講的涅槃界,就是惠能大師在開悟的時候所說的五句話,「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那是無為,無為而無所不為,無所不為而無為。極樂世界的自然現象,一種是無為,一種是涅槃,他講無為、有為,十法界依正莊嚴全部都包括進去,這是不思議的境界。

  又說,這是單單指極樂世界,極樂世界「無衰無變湛然常」,湛然的意思是個比喻,像水,水很深,水清淨沒有一絲毫染污,水不動,像一潭清水,或者像一個小湖風平浪靜,你看這個水湛然。極樂世界,這在前面我們已經讀了不少,後面還要細說。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它的現象不衰不變,無衰無變。換句話說,彌陀世尊建立西方極樂世界的那天開始,佛在經上跟我們講五劫之前,他建立極樂世界花了五劫的時間,成佛至今又十劫了,加起來十五劫。現在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所看到的情形跟十五劫以前完全一樣,一絲毫沒有改變。即使在這個世界,一個阿僧祇劫之後、兩個阿僧祇劫之後還是這樣子,三個阿僧祇劫、四個阿僧祇劫它還是這樣子。佛告訴我們,三大阿僧祇劫無始無明習氣斷盡,就證得妙覺果位,妙覺果位回常寂光,實報土沒有了。你成佛了,你的實報土沒有了,他的實報土還在,不是同時成佛,哪個成佛哪個離開。就像在學校念書畢業了,今年這班畢業離開學校,這學校就沒有了。中學畢業升大學,大學畢業升研究所,就是這麼個意思。學校還在不在?還在。為什麼?還有不少學生還沒畢業,年年有離開的,年年有初進去的。所以它的現象是相續相,永遠是個相續相,相續裡面又有不斷常的意思在裡頭。在十法界裡面相續相很明顯,不斷常看不到,為什麼看不到?因為有識變,十法界裡面的眾生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所以念念都在變,沒有不斷常。一個念頭接一個念頭就是斷,前念滅、後念生,它怎麼不斷?只是它的速度太快,我們沒有看到它的變化,實際上它真的在變化。

  「可見今之經文,所云常然等,即本性常、凝然常也。」這是真的,四土沒有例外的,四土皆如,四土皆是,不離本性,本性常,它當然也常,所以是講的法身,講的自性。法身包括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現象,沒有一樁漏掉的,大而虛空法界,小而微塵、微點,都是心現識變的,所以本性常,這全都包括了。「所云常然等,即本性常、凝然常也,法身也,自性也。是故常然,無衰變也」。衰變的現象在極樂世界看不到,不但報土看不到,同居土、方便土因為彌陀四十八願威神的加持,它也見不到。

  我們看底下一段,「望西設問曰」,這是望西大師假設一個問答,來幫助我們斷疑生信。「既是修因感果之土」,極樂世界也是修因感土,本來沒有,是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極樂世界是四十八大願之所感,從自性裡面現出來,這個情形「而亦有始」,不能說它是無始,它有始,「寧容得言非因非果凝然常耶」?怎麼能夠說非因非果凝然常?這個話好像是有矛盾,講不通。「復自答曰」,還是他老人家自己回答。「若得始覺,還同本覺」,這個經上有,佛常說始本不二,始覺就是本覺,你這一念覺悟,一念覺悟就是本覺。迷是妄的,本覺沒有生滅,迷的時候不是沒有,迷的時候有,有,沒有感覺得它有。所以佛在經上說了這麼個名詞,這名詞都是假設的,「迷失自性」,你迷了把自性丟掉,這是假設的這句話。迷是真的,自性丟掉了不是真的,自性還在,在,為什麼說丟掉?因為你不認識它,自性這個時候沒起作用、不起作用,所以雖有等於失掉一樣,是這麼個意思,不是真的失掉。有得有失就不是真的,真的決定是離開二邊,我們今天講相對的,有真、有妄,有覺、有迷全是對立的,都不是真的。《老子》說得好,「道可道,非常道」,這個地方所講的「建立常然」,這句話就講不通了。建立常然,本來就是這樣的,十法界眾生沒見到,沒有體會到。如果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離開十法界,你就見到。見到不是生,沒見到不是滅,它沒有生滅。

  「修因感果」,大乘教裡面這麼多人修行,感果就是證果。證果的時候證得什麼?見到事實真相,事實真相就像能大師所說的,「不生不滅、本自清淨、能生萬法」。雖生萬法,還是「無為凝然」,這妙!底下說,「則本覺理。始覺究竟,無非本覺。」初住菩薩自覺了,始覺;妙覺果位上,究竟覺。沒有證得究竟覺,好像是兩樁事情,證得究竟覺的時候知道是一樁事情。究竟覺是什麼?原來就是始覺,始覺就是究竟覺,始本不二。所以始覺究竟,無非本覺。「如《釋大衍論》云:若得始覺,還同本覺。談能證曰(談到能證之時曰):雖似有始,至所證時,始本不二,本有常住」。這個幾句話很重要,事就在眼前,從早晨起床睜開眼睛,到晚上睡覺合了眼睛,始本不二都在眼前,從來沒離開過。我沒有離開它,它也沒有離開我,關係太親密,永遠離不開,如影隨形,剎那不捨,始本是一不是二。所以遍法界虛空界依正莊嚴全是自己,除了自性之外別無一物。為什麼?一切物全是幻化的,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佛告訴我們一句真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看破了,自然就放下;我看破了,我放不下,章嘉大師說的,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假是說什麼?假說看破,你沒有看破,為什麼?真看破就真放下,說看破還沒有放下,你沒看破。說真放下還沒看破,有,真看破不可能不放下,放下就契入,契入什麼?證得,證得這個境界圓滿成佛了。

  「望西末後數語宜著眼」,叫我們不能夠輕易的放過,這地方要特別注意,他講得太好。一個人修學如果沒有到這個境界,這個話說不出來的,這真的是有修有證之人,為我們道破。「談者,說也。至者,到也。在有說有證之日,雖似有始,當到家時」,這個到家「即至有所證時」,你到有所證,這時候是什麼樣子?「言語道斷,一切不二,本有常住」。在此地,祖師大德們把開悟這個時候的狀況為我們說出來,這意思是說在有說有證之日,這個時候雖似有始,好像是有開始,當到家時,就是你證入的時候,你一證得的時候始本就融合在一起,決定分不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這個境界,我們想想什麼境界?不但是說不得,連想也不能想。把言語斷了,把心思也斷了,這個時候萬法不二,本有常住。所有一切萬法是自性裡頭本有的,是自性裡頭本自具足,而且一切法是平等的,一切法是清淨的,從來沒染污過。為什麼?自性本來如是,自性本自清淨。現在所講的染污,所講的不平,就是有高下、有對立、有衝突,這些全是從妄想執著裡頭變出來的。現在叫你言語道斷、一切不二,你去找執著,你去找分別,你去找我,你去找他,全找不到!在不在?沒有一個不在,就是找不到它,沒有一個不在,妙。為什麼?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都是從這一體而生而現,萬法消歸自性這就不二。這個時候你真正徹底明白了,性相一如,理事不二,這是實報土的人知道,常寂光土的人證入。用我們現在的比喻話來說,實報土的人在搞佛學,常寂光的時候學佛,契入了,完全得到佛法的受用,也就是性德的受用。以上這些都是望西開示的引申。

  「此下復據密部《大乘密嚴經》云」,我們從不同宗派的經論學習之後,才曉得萬法原來是一體。佛菩薩大慈大悲恆順眾生,眾生的根性不相同,煩惱習氣不相同,所以修學也不能用同一個方法,同一個方法不能度一切根性的人。所以佛是應以什麼身說法就現什麼身,哪個方法能叫你破迷開悟,佛家的術語叫度機,都是引導你,引導你開悟。不是引導別的,引導你在理上或者是事上豁然大悟,明心見性,功德就圓滿。我們功德圓滿就教學畢業,老師不必再教,學生也不必再學,圓滿了,師生都得大圓滿。所以密部是另一類的根機,目標呢?還是念佛求生極樂世界,你看真叫「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怎麼說都是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大乘佛法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本師阿彌陀佛,密宗也不例外,密部就是密宗。看《密嚴經》上說的,「佛已超過彼,而依密嚴住。極樂莊嚴國,世尊無量壽。又云:密嚴淨土超諸佛國,如無為性不同微塵,此密嚴中諸佛菩薩,並餘國土來此會者,皆如涅槃。」密宗到最後還是歸淨土,方向、目標一致,方法不相同。好比我們今天去旅行,我們的目標相同,我們的方向相同,我們各人所用的交通工具不同,最後不管是早到、是後到,都到達同個地點,就是這麼個道理。千經萬論無量法門都是為這樁大事,往生淨土是我們一生無比殊勝的大事因緣。經上這首偈子非常明顯,佛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真的超過十方一切諸佛,這句是讚歎。而依密嚴住,這個地方說的密嚴,就是前面我們講的本性常、凝然常,大乘教裡面常講「常住真心」,跟這個意思完全相同。極樂莊嚴國,世尊無量壽,前兩句是從自性理體上說,後面兩句是從事相上說,性相一如,理事不二,密嚴即是極樂。

  「又云:密嚴淨土超諸佛國」。前面佛已超過彼是正報,這個地方再說淨土超諸佛國是依報,依正都超越。「如無為性」,這一句顯示出極樂世界是法性土,是法性身,如無為性。「不同微塵」,微塵是法相,十方世界依正的果報都從相上說,法相上講的,法相,高等的能夠看到凝然常、本性常。十法界依正莊嚴,理上講是本性常,相上說它是相續常,常然不變,理事都有這個現象。所以極樂世界不同微塵,確確實實是法性土,是法性身。「此密嚴中諸佛菩薩,並餘國土來此會者,皆如涅槃。」此會是阿彌陀佛之會,你見到阿彌陀佛,你就是阿彌陀佛這一會的會員,彌陀是會主,你是會員,你所入的境界就跟大乘菩薩入大般涅槃沒兩樣。在《華嚴經》裡面,入大涅槃就是入毘盧遮那佛的實報莊嚴土,真正的永脫十法界,證得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三種不退轉你同時證得。

  《密嚴經》也是這個說法,「《密嚴經疏》云:如無為者,密嚴土者,即是諸佛他受用土。於法性土,以悲願力建立故。此淨土如法性土,離無常過。以是故說,如無為性。」密嚴土是密宗說的,在顯宗就叫法性土,密嚴跟法性是一不是二,即是諸佛他受用土。諸佛如來自受用土在哪裡?跟諸位說,自受用土在常寂光。常寂光淨土,實報土的菩薩受用不到,為什麼?無始無明的習氣在做障礙。其他的障礙沒有,不障礙他自行化他,不障礙,只障礙自性的常寂光,他還不能得受用。必須無明習氣斷盡,等覺還有一品,斷掉之後就斷盡,斷盡就不是等覺菩薩,我們稱他為妙覺佛果,究竟圓滿無上正等正覺,只有這一個位次,這個位次是平等的。實報土裡面法身菩薩無明斷盡,但是無始無明的習氣大家厚薄不一樣,所以還不能說平等。他們確實也是證得法性身,住法性土,但不是究竟圓滿。所以諸佛如來去教化這些菩薩,就法身菩薩,他要在實報土現身,還是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他在實報土裡面,現實報土菩薩一樣的身相、一樣的生活環境,他是完全從自性所現的,沒有識變。所以說於法性土,以悲願力建立故,幫助實報土的法身大士證得究竟圓滿的果德。所以此淨土如法性土,離無常過,離無常就是真常,就是前面講的凝然常,這是性德。圓滿的顯出法身菩薩的受用,跟究竟果佛住常寂光裡,只是一個有相,一個沒有相,常寂光裡頭沒有相,實報土裡頭有相,除這個之外幾乎沒有兩樣。現相是為他受用,不是為自受用,以是故說如無為性,無為性是真性。

  「又云:今此密嚴藏,但於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故非微塵成」。這個意思很深,因為所有一切世界都是心現識變的,物質現象之存在,不存在實報土。為什麼?實報土裡頭沒有阿賴耶了,沒有阿賴耶就沒有物質現象。但是實報土有相,這個地方給我們說清楚,有相不是物質現象,這個不可思議。相從哪裡來的?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故非微塵成。微塵成就是一合相,《金剛經》上講的「一合相」,一就是微塵,所有現象都是這微塵組成的。在過去我們用科學家的術語,就是這些微塵集合成為粒子、原子,由許許多多原子聚集在一起,排列成不同的方程式,這就成為種種物質的原始現象。但是實報土它不是物質現象現的,因為它沒有阿賴耶,也就是說它沒有物質,它也沒有精神,它不是物質與精神,它不是這個東西。它是什麼?這裡講得清楚,這句話非常重要,是清淨如來藏心所現的,它只有心現,沒有識變。心現這個現象不是微塵聚,不是《金剛經》上所講的「一合相」,這就很難懂。這個道理確實很深,事理很不容易體會,不是物質怎麼能現相?我們對於《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所現的有自然現象、有精神現象、有物質現象,我們能體會心現識變,識變拿了之後我們就覺得很茫然。這個現象只有心現,沒有識變,它跟清淨如來藏心相應,它跟八識不相應。我們要問,彌勒菩薩所說「心有所念」,這最微細的念頭,「念念成形,形皆有識」,這是阿賴耶的作用。在十法界裡面沒有問題,現在的物理學家已經接觸到這個邊緣。可是自性這個邊緣,佛在經上說得很清楚,用意識心決定緣不到。佛只說一句話,「唯證方知」,怎麼個證法?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你就證得。所以實報土的依正莊嚴不可思議,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

  「依上經疏,極樂乃如來妙心之所現,法性妙土之所成,非如其它世界乃微塵聚集之一合相」。這《金剛經》上講的,這句話說得好,說得太好了,這句話很深,義理非常之深,微妙至極。如來妙心,法性妙土,說的話是不一樣,事是一樣的。大乘教常講「法性身、法性土」,又說了一句話,「身土不二」,有身、有土,身土不二。自性沒有辦法想,不能想,你想都叫妄想,你決定想不出。對於佛在經教裡頭,像古來祖師大德所說,唯有仰信,仰是敬仰,我對佛恭敬、真誠恭敬,對法真誠恭敬,佛所說的,我一點不懷疑,我相信,可是自己沒證得。佛給我們透出這個信息,就是給我們的方向,給我們的目標,我要把方向、目標立定在哪裡?明心見性。到什麼時候我見到如來妙心,見到法性妙土,這就入妙覺位,從等覺超升到妙覺位。《金剛經》上所說的,微塵聚集的「一合相」,這是十方諸佛剎土,我們今天居住的地球,用《金剛經》來解釋,一點問題都沒有。

  下面再給我們講微塵,「微塵者,非指塵埃」,塵埃太大了,塵埃是什麼?空中飄的這些微塵。我們肉眼可以看見,最明顯的看見,是有一道陽光外面照進來,你看那個陽光裡面的微塵,那叫塵埃。所以我們呼吸,空氣裡有塵埃,我們自己不知道,戴個口罩就是防止塵埃。防止大的,小的還防止不住,那個口罩還是有洞,很小的塵埃它就進來,大的攔住了。這個微塵不是指塵埃,「乃組成物質小而又小之粒子」。念老他是學科學的,他在此地告訴我們,「前所知者電子為最小」,這以前科學家講的電子是最小,原子很大,原子是原子核跟電子組成的,電子是最小。「今已發現更有小於電子者,暫名夸克。現科學家亦知夸克亦非最小,此小而又小者亦不可窮盡」。科學技術,這是高倍的顯微鏡不斷在進步,逐漸會發現更小的東西。他底下有個括弧說,「自一九八0年後,科學家發現微中子」,這就是量子力學,「它在空間所占之區域,只等於一個電子一百億分之一」,這就是量子、小光子,「彼等彌漫於太空之中。微中子能穿透十億公里厚之鋁板或鋼板,如穿薄霧」。十億公里厚的鋁板或者是鋼板,我們沒法子想像,它能夠自動穿透,這是物理的世界,彼等彌漫於太空之中。「如是小而又小之粒子,即是微塵之義」。

  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這微塵,也用比喻說,佛經上的說法,佛是用牛毛塵開始,牛的毛很粗,這個牛毛的尖端,毛的尖端上有一粒塵土,在它的尖端上很穩當,它不會掉下來,這叫牛毛塵。把牛毛塵分成七分,七分之一叫羊毛塵,羊毛比牛毛要細。羊毛塵七分之一是兔毛塵,兔毛就更細了,中國人用毛筆寫字,有羊毫、有兔毫,兔毫更細。兔毛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水塵,那很小了,水有密度,但是它有空隙,它在水裡面可以自由活動沒障礙。水塵再分成七分之一叫金塵,金屬,這個地方講的鋼板、鋁板是金屬,金屬也有空隙,這一粒塵土在裡面走來走去沒有障礙。就像他此地講的,這個微中子能穿透十億公里厚的金屬板,佛講到這個地方叫微塵,佛法裡面叫微塵。微塵還可以分,微塵再分為七分之一,叫色聚極微。色聚極微還能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叫極微之微,那個不能再分,分就沒有了,所以它又叫鄰虛塵,跟虛空好像是邊界,再一分就變成虛空。佛是用這個方法。所以今天科學家發現的微中子,到底是佛說的微塵,還是佛說的色聚極微,或者是極微之微,很難講。佛經裡面所講的極微之微是不能再分,能再分的不是極微之微。你看看微中子,等於一個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那麼小。

  下面說,「今經謂:極樂與密嚴,皆非如是粒子之所成。」粒子是阿賴耶的境界相,心念是轉相,能量是業相,這是看到阿賴耶。這個經上講極樂跟密嚴皆非如是粒子之所成。「舉體是如來妙心,是當人自性,故不生不滅,無衰無變,凝然常住,如無為性。」這是確確實實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無法想像,也不能勉強用現在科學來對比。為什麼?科學到現在並沒有定論,再過幾年又發現比這個更小的。佛講的極微之微是講到極限,什麼時候科學證明這個物質現象到極微之微,就是決定不能再分,就是如來所說的極微之微;只要還能分的,那都不是的。末後這個結語說得好,極樂、密嚴舉體是如來妙心,是當人自性,如來妙心跟當人自性是一不是二。當人自性就是我們自己的自性,是我們自己的真心,不是別的。就是中峰禪師在《繫念法事》裡面所說的,「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不生不滅、無衰無變、凝然常住,這凝然常。這是阿彌陀佛、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裡面的現象,我們只能用一個自然現象來形容它。實報土裡頭有依正莊嚴,但決定不能用十法界依正莊嚴的概念去看它,那你就看錯了。必須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你才徹底明瞭,沒有做到轉識成智你對它無法了解,這是佛經上所說的「唯證方知」。怎麼說對我們都隔一層,這一層是什麼?這一層就是八識,我們沒離開八識,所以總是隔著一層。

  再看下面一段經文,這段經文是講淨心,前面講淨土是依報,講淨心是正報。請看經文:

  【於無量劫。積植德行。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但樂憶念過去諸佛所修善根。行寂靜行。遠離虛妄。依真諦門。植眾德本。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志願無倦。忍力成就。】

  這段話非常重要,佛知、佛見、佛行,真實之際、真實智慧、真實利益,全在這三行之中,非常不可思議,字字句句都是我們現前修學的最高指導原則。第一句總標,「於無量劫,積植德行」。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本品初段明莊嚴淨土,此下三段表嚴淨自心」。前面所說的是極樂世界的環境,往下這三段是極樂世界的居民。為什麼極樂世界那麼好?世尊在大乘經上常常提醒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又常講「境隨心轉」,境就是境界。我們常常把身當作正報,錯了,身不是正報,身還是依報,依報跟正報最密切的這個部分,它還是依報,它不是正報。正報是什麼?正報是你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是能轉,連我們的身體都是所轉。你看相隨心轉,體質隨心轉,我們心理健康,我們這個身體就健康,我們的相貌就圓滿;心要是不健康,我們相貌就不圓滿,身體就有欠缺。你看這段經文,前面兩句這總標,「於無量劫,積植德行」,要積德,植德是修,植是修的意思,要修德行。不是短時間,無量劫修積功德,這才是嚴淨自心,這正報。「蓋心土不二,心淨則佛土淨也」。前面是土淨,土淨從哪裡來的?心淨。心要是不淨,居住的環境就不清淨;心要是清淨,居住的環境自然清淨。

  於是我們在這裡就明白了,在古時候修行人,心都清淨,住在深山,住在高原,冬天寒冷,他們身體健康,沒有障礙他們的起居活動。零下十幾度、幾十度,他們穿的衣服並不很厚,在冰天雪地底下照樣活動。我們看到很多記載,一般人做不到,他為什麼能做到?他們有清淨心,他們有平等心、有真誠心、有慈悲心,這些心放出來的能量是我們一般人無法想像的,他們能把自己的身體變成好像一個發電機一樣。他們能做到,難道我們不能做到嗎?我們也能,問題是我們不懂方法。根本的問題呢?是我們的心不清淨,我們的心裡妄念太多,定不下來。想想佛在《遺教經》裡面告訴我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這句話多重要。所以經教裡面佛菩薩說,祖師大德常常提示我們,一心念佛,無事不辦。這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遇到任何困難,只要你一心念佛,困難就解決。困難裡頭最嚴重的無過於生死,我們遇到生死關頭的時候,你要記住一心念佛,眼前的困難就能解決。如果我們的壽命到了,你就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回極樂世界去。如果我們在這個世間業緣還未了,阿彌陀佛幫助我們了願,祕訣沒有別的,就是一心專念,你要記住!大勢至菩薩的念佛開示要牢牢記住,要時時刻刻用上,你就沒有白學,「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一切時一切處無不如是,都要能把這學會,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六根不再向外面攀緣,你真這樣做,佛菩薩就照顧你;你不肯這樣做,你自己還有很多主意,還有很多辦法,佛菩薩就不管你。為什麼?你自己有辦法,自己有主意。如果自己真的一切放下,我就一心念佛,這些拉雜事情,阿彌陀佛就要管了,他就得來替你辦。我們辦有障難,他辦沒有困難,只要一心就能把事情辦好。

  下面念老的解釋先解釋劫,無量劫,「劫者,表極長難喻之時間。無量劫者,表劫數又無量,此乃無量之極長之時。故其時間,無法稱說,不可計量。以表修行久遠」。「於無量劫」,這一句是說明修學的時間太久、太遠了,沒有辦法來說明。「行者,身口意之造作。」身是一舉一動,口裡面是言語,意裡頭是念頭,造作再多不超過這三個範圍。所以用身口意就把造作無量無邊的業習全部都包括在其中,統統包括了,這行這個字。「德行者,所成之善謂為德,能成之道謂為行。」德行兩個字都解釋出來,一個是成善,一個是成道,善跟道是身口意三業當中都有。思想善,在佛法裡面就是十善,心裡常常念著十善是意業,你是在修德;言語上與十善相應,是口善,口業在積德;身體一切造作與十善業道相應,身的行為善。十善業道,身十善、口十善、意十善,這就變成三十,現前三十、過去三十、未來三十,這九十,加上根本的十條就一百了,至少百善,這是學佛人不能離開的。一切時一切處能如是思惟、如是言行,這叫「積植德行」;天天要積,時時要積,「於無量劫」。

  「故德行指功德與行業,又指具足功德之行。」功德跟福德不一樣,但是諸位要知道,功德裡頭決定有福德,福德裡頭未必有功德,功德勝於福德,功德的德是性德,肯定與性德相應的。身語意都在德上行,這叫行道,或者叫修道。下面德行合起來說,「所成之善謂為德,能成之道謂為行,故德行指功德與行業,又指具足功德之行,即戒定慧三無漏學與六度也。」這講得很具體,戒定慧是總綱領,叫三無漏學,漏是煩惱的代名詞。為什麼稱煩惱作漏?因為煩惱能把我們自性裡面的功德全失掉,就好像一個茶杯,茶杯底下有個洞,裝上茶水全漏掉了。我們自性裡面的功德,怎麼修好像都沒有成就,原因是什麼?因為你有煩惱、你有習氣,統統漏掉。經上最明顯的比喻叫「火燒功德林」,做了多少好事,一發脾氣、一罵人,功德全沒有了。功德是沒有了,福德有,福德瞋恨之火燒不掉,功德一燒就沒有了。修功德不容易,修福德容易,來生有福報。功德是什麼?功德是了生死出三界,所以難。功德跟福德的區別,我們不能不知道。戒定慧叫三無漏學,總綱領、總原則,六度是菩薩修的。

  「又《會疏》云:行謂行業,三業所作。德謂福德,行之所感。」《會疏》解釋也很好,行是行業,業是造作,這三種造作,起心動念是意的造作,言語是口的造作,身體動作是身的造作,所以叫三業所作,這叫行業。德是福德,我造作的好事,多福德;我造作的惡事,那就不是福德,那是災禍。所以中國文字你看,福跟禍,災禍,這個字的形狀很接近,讓我們在文字當中就提醒自己,到底是福、是禍,你得看清楚,不要把禍看成福,不能把福看成禍,禍福的樣子非常非常接近。這是行之所感,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性德相應的,這種三業的行為感得的是福德;反過來,與心性不相應的,三業所為所感得的就是災禍,就不是福德。

  「又非朝夕所得,故云積植。積者積累,如點滴所聚。植者培植,似育苗成林。經時久遠,不可計稱,故云無量劫也。」這跟我們解釋積,一點一滴累積,我們今天最重要的是要積累淨業。大家都知道,現在全世界災難頻繁,有同修傳遞我的信息要我講觀音三經。為什麼?求觀世音菩薩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災難就在現前。我們這一次把《華嚴經》停下來,講《無量壽經》,跟他的意思完全相同。灌頂法師告訴我們,我們遇到最大的困難、遇到極重的災難,所有一切經教、懺儀都失效,最後還有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能解決,我們相不相信?相信。為什麼?我們看到《無量壽經》上所說的,看到黃念老這樣詳細的註解,我們每讀一遍無量的歡喜。這個法門、這個經典,確實能夠幫助我們化解一切災難。觀音三經,我們希望電視能夠重播,三經我過去都講過。因為現在再講要費時間,我們《無量壽經》又要中斷,至少《無量壽經》講圓滿。同時講就分心了,於自於他都不相應。我們要記住,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才能得佛法真實利益。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