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二六八集)  2011/2/6  澳洲淨宗學院  檔名:02-039-0268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三百二十五面,第六行看起,經文,第六行經文:

  【如佛無礙智。所行慈愍行。常作天人師。得為三界雄。說法師子吼。廣度諸有情。圓滿昔所願。一切皆成佛。】

  這個兩首偈,前面兩句是講「悲智如佛」,後面六句是「說法如佛」,阿彌陀佛慈悲說法。我們看黃念老的註解。「上二偈」,前面我們讀的這兩首偈,「乃願求佛德,願己福慧等同如來」。這是學佛,特別是修淨土,希望將來往生極樂世界不能沒有的大願。佛是福報圓滿,智慧也圓滿,所以我們在念三皈依常常念到,「皈依佛,二足尊」,足就是圓滿,二就是兩種,兩個圓滿,一個智慧圓滿,一個福報圓滿。從這個地方也就知道,為什麼要學佛,學佛有什麼好處,學佛的目的何在。這個地方的答覆,我們能想到沒有一個人不需要,十法界的眾生,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信仰,如果提起智慧跟福報誰都要,沒有界限,大家都要。圓滿的福慧只有在佛法裡面能夠學到,佛法不是宗教,這點要搞清楚。佛法裡面承認宇宙之間有神,但是不祀奉神,不向神學習。不但不向神學習,神還要向佛學習,為什麼?他想求圓滿的智慧、圓滿的福德,這個只有佛這裡有,神那裡沒有,所以神要到佛這裡來求福慧。佛法是師道,這個要知道。極樂世界,你看看我們學了這麼多,極樂國,講的有極樂國,沒有說到國王,說明極樂國裡頭沒有國王,極樂國裡頭也沒有大臣。極樂國裡頭只有兩種人,一個是老師,一個是學生,佛是老師,菩薩是學生。

  很像是個學校,它又不是個學校,怎麼不是個學校?學校無論是古是今總有三個綱領執事,也就是分工,它有組織。極樂世界沒組織,像什麼?像私塾。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所做的,那很像極樂世界。他的學生很多,經典上我們常常念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人,常隨眾,佛到哪裡跟到哪裡,從來不離開的,總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不是常隨的,臨時來參加的,我們想想能少過一千二百五十人嗎?肯定超過,不會少過,佛這個僧團我們估計一般應該有三千人。三千人這個團體它沒有組織,沒有把它分成大隊、小隊、中隊,沒有。每天接受佛陀的教誨,佛除了講經教學,當然還有解答問題,現在我們講同學的分享,世尊的解答有這個。你看經論,這個論裡面問答就非常多,任何人都可以提問題,佛來解答,菩薩解答,就同學們解答,這個我們看到很多。所以佛這個國家,這個國土裡頭很像學校,又沒有學校的形式。你說它是個國家,它沒有國家的組織,這真叫大自在,它不像是君主,也不像是民主。這個裡面的人,世尊介紹的時候說得好,「皆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這些上善之人還要人管他嗎?還要人去維持秩序嗎?他自然就整齊了,這給我們體現出一個最圓滿的社會。世間人做不到,那就是說修養素質沒有那麼高,就做不到。到那樣的素質,人不需要別人管,也無需要管別人,這真得大自在,個個都是圓滿的福慧。

  「首句,如佛無礙智」,智是智慧,沒有障礙的智慧。清涼大師判《華嚴經》叫四無礙,四種,第一種理無礙,第二種是事無礙,第三是理事無礙,最後一個是事事無礙。西方極樂世界是無障礙的法界,人人都契入四無礙的境界。這麼多人俱會在一處,極樂世界人無量無邊,沒法子數的,有秩序,整整齊齊一絲毫都不亂。怎麼知道?我們看到西方世界,山河大地、樹木花草一點都不凌亂,你就曉得那個地方的居民。居民要是亂,依報就亂;依報不亂,整齊,正報肯定整齊,依報隨著正報轉。自然的規律,沒有任何人勉強的,沒有任何人在安排、在指揮,沒有。「求己智如佛也」,這一句是「如佛無礙智」,求自己的智慧跟佛一樣。「無礙智者,指通達無滯、自在融通之佛智」。通達遍法界虛空界過去、現在、未來,沒有一法他不知道,沒有一法他不通達,這是究竟圓滿的智慧。現在這個地球上物理學家他們求智慧,但是他們的智慧有偏不圓。現在這個物理學家,他們向兩個方向發展,都是專攻。宏觀宇宙,專門研究太空,這個太空有多大?有沒有邊際?有多少個星系?不能用星球來計算,用星系。星系的標準是以銀河系為單位,這宇宙之間有多少個銀河系,這是宏觀宇宙,向這個方向,想把它搞清楚、搞明白。第二個反方向,向微觀世界去觀察,觀察什麼?觀察原子、電子、粒子、夸克,現在所提出的量子、小光子。大乘佛經裡面也講這兩樁事情,跟現代科學家講得非常非常接近。可是科學家這兩種最後的定論還沒有,沒有最後的結論。

  佛經上有,宇宙從哪裡來的?小光子怎麼發生的?科學家今天的總結是無中生有。無怎麼會生有?而佛法講得就清楚,心現識變。心不是我們想像的心,這個心是真如、是自性,自性能現能生,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能現能生。識變,千變萬化,那是妄想分別執著在操作的;妄想分別執著要是沒有了,這些現象就不會產生變化,它就不變。佛告訴我們「相由心生」,這個相是現象,所有的現象;「境隨心轉」,這就是說一切現象、一切境界,統統跟著你念頭在變。你念頭善,它就變善,沒有一樣不善;念頭不善,外面沒有一樣是善的。十法界依正莊嚴,乃至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都離不開這個原則。今天的科學跟佛所講的愈來愈接近,能不能完全對佛講的他完全發現?這個大概不太可能。什麼原因?佛在經上講得很好,如果我們用第六意識,第六意識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思想、思惟,這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功能非常大,對外能夠緣到虛空法界,對內能夠緣到阿賴耶的三細相,但是它緣不到自性。為什麼?因為它是妄心,八識是妄心,妄心所緣只能是妄境,緣不到真心,緣不到自性。要怎樣才能像佛一樣?要把阿賴耶捨掉,這個事情難了。像大乘法相宗所講的轉八識成四智,八識就是阿賴耶,阿賴耶、末那、意識跟前五識把它轉過來,轉過來變成四種智慧是無礙智,四種無礙智就見性了。轉第六意識你就是不分別了,妙觀察智現前;轉末那不執著了,平等性智現前;阿賴耶跟著轉,阿賴耶變成大圓鏡智,前五識變成成所作智,這就是佛的無礙智。我們能跟佛一樣嗎?能,因為這四種無礙智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諸佛菩薩亦如是。只要我們把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放下,這個智慧就現前,智慧現前之後超過現在的科學家。

  下面句,「《涅槃經》第八」,《涅槃經》的分量很大,第八卷。「如來不爾,悉知自地及以他地,是故如來名無礙智」。這是經上這一句經文,前面還有問答,所以這個前面有一句,如來不爾,如來不是這樣的,不是你們大家想像的。悉知自地,知自己,對於自己完全知道,自己從哪裡來的曉得,自己將來到哪裡去也曉得,自己生生世世無量劫來沒有不知道的,這知道自地。及知他地,知道自己也知道別人,這個他範圍太大了,一切諸佛、一切菩薩、一切眾生,他沒有一個不知道,知道他。他還有花草樹木這一切植物,山河大地、十法界依正莊嚴,他沒有一樣不知道。為什麼?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的現象,都是心現識變的,他把能現的心找到,他把能變的識也找到,所生、所現、所變的哪有一樣不知道!所以佛家的教學沒有別的,就是教你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回歸到自地,你從這裡出生,最後還要回歸到這裡,回歸到自性。回歸自性在《華嚴經》上講妙覺位,究竟佛果,無上正等正覺。等覺菩薩還不能稱無上,他上面還有一級妙覺,到妙覺再就沒有了,稱為無上。妙覺回歸到常寂光,常寂光是自性,福慧都圓滿,這叫無礙智。

  「《大集經一》曰:無礙智慧無有邊,善解眾生三世事」。無礙智慧沒有邊際,善解,這個善字,我們要特別注意這個字,善解是法爾如是,他不需要學習的,我們今天需要學習你才明白,他不需要,不需要行嗎?行,有證明。你看中國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學佛沒聽過經,沒進過講堂,他開悟了。五祖忍和尚半夜三更在方丈室裡面召見他,跟他講《金剛經》大意,在我們估計頂多是兩個小時,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豁然大悟。提出他的心得報告只有五句話,「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用現在的話說,沒有想到自性,這見性,沒想到自性本自清淨,從來沒有染污;「本不生滅」,它不生不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五祖就說不必再講,衣缽就傳給他,成為中國禪宗第六代祖。要他趕快走,唐朝時代,為什麼要走?好事情,同學不服,同學天天聽老師講經聽了多少年,今天你外面來了一個,字也不認識,講堂根本沒進去過,怎麼衣缽傳給你?大家不服。這個我們講的嫉妒、傲慢,要奪取你的衣缽。所以五祖半夜把他送走,叫他趕快逃去避開,免得人找到你會傷害你,這逃難。他在獵人隊裡頭住了十五年,沒人知道,替獵人打工,給這些獵人做飯,獵人需要他,他吃肉邊菜,獵人吃肉,他青菜放在肉鍋旁邊煮熟,他吃他的肉邊菜十五年。十五年之後大家把這個事情淡忘掉,障礙沒有了,他才出來。諸位要知道,開悟了請他講經他什麼經都能講,沒有一樣不知道。如果是在今天這個時代,可能人家還要請他講講傳統文化,他也能講,世出世間法全沒有障礙,不可思議!這是什麼?這無礙智慧,是自性裡頭的,只要你明心見性,這個世出世間全通了。無礙智慧無有邊,善解眾生三世事,這個三世是什麼?過去、現在、未來,一切眾生的過去、未來他全知道。

  「《魏譯無量壽經下》云:佛眼具足,覺了法性,以無礙智,為人演說」。康僧鎧的譯本,流通很廣,有這四句經文,佛眼具足,五眼圓明,眾生有肉眼,天人有天眼,聲聞有慧眼,菩薩有法眼,如來有佛眼。具足什麼?具足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上面具足下面,下面不具足上面,我們凡夫只有肉眼,天人有天眼,天眼也有肉眼,但是肉眼不包括天眼,天眼包括肉眼。阿羅漢的慧眼包括天眼、包括肉眼,所以佛眼具足。覺了法性,法性就是自性,自的意思跟法的意思完全相通,一切法的自性,法是一切法,性是自性,所以用法性來概括,也就是佛性,佛是覺的意思。覺了法性,覺性,用個覺,用個性,覺性,這是佛的意思。法性是什麼?能現能生。法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諸法,一個都不漏,佛都看到、都明瞭了。所以他能夠以無礙智為人演說,在遍法界虛空界裡教化眾生,沒有障礙,這是佛。

  「故法藏發願求此無礙智,為九界眾生演說妙法,契理契機,一切無礙。」法藏菩薩發願求佛智慧,如佛無礙智,這個佛是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佛。求智慧,沒有智慧你就不能度眾生,度眾生一定要有圓滿的智慧、無礙的辯才,你才能教,你才能感化他。對象是九法界眾生,這範圍大了,不是一佛土的九法界,是無量無邊無盡無數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九法界眾生,我們沒法子想像。諸位要知道,佛菩薩的境界實際上跟我們沒有兩樣,不一樣的只是他們覺了,我們迷惑,差別就在此地,如果我們破迷開悟,跟他沒有兩樣。迷惑是真可憐,迷惑就是糊塗了,不知道事實真相,自以為是,自己的真心沒有了,真心是清淨心、平等心、覺心,他都沒有。現在我們起心動念染污的,不平等,雜亂無章,迷惑顛倒,所以我們對於宇宙的真相,諸法的實相,我們全看錯了、想錯了。意地上錯誤,連帶的你說錯了,你幹錯了,那就造業。所以佛、這些法身菩薩一定是見性,才能幫助九法界眾生演說妙法,演是表演,做出來給你看。

  世尊當年在世,十九歲表演求學,他是演一個現在人所說的知識分子,用這種身分來示現好學,知識分子好學,學了十二年,當時印度所有宗派學術他全都學了,十二年學完,沒地方學了。為我們表演成佛,就是表演成就無礙智慧,成就圓滿的德能,這都自性裡本有的。眾生迷失了,示現怎麼成就?在畢缽羅樹下入定,從定中示現出定,夜晚看到天空的明星,就是夜睹明星,大徹大悟,他見性了,這做樣子給我們看。十九歲出家的時候給我們示現的,煩惱障放下;菩提樹下,畢缽羅樹以後就叫菩提樹,他在這裡開悟的,所知障放下。什麼叫所知障?十二年所學的叫所知障。你要不放下它,你就見不了性,它障礙你見性。十二年所學的統統放下,清淨心、平等心、覺心現前,做樣子給我們看,這叫成佛。成佛之後就開始教學,七十九歲圓寂,四十九年教學沒有一天空過,世尊沒有一天放過假的。他的教學不拘形式,一個人來問他,他教,兩個人也教,團體來也教。圓寂之後,你看他的這些學生,把老師一生所講的這些妙法,請阿難複講。這樁大事由迦葉尊者來主持,阿難複講,五百阿羅漢見證,記錄下來編成經典流傳後世,這為人演說。

  「契理契機,一切無礙」,理是自己所證得的,就是見性,明心見性,這是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的理體。這法從哪來的?不是無中生有,它有個道理在裡頭。一切眾生放下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就成佛了,成佛,你所證得的境界完全是相同的,理是一個理,一個自性,沒有兩個自性。所以說「上契諸佛所證之理」,這叫契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契機是什麼?契機是適合眾生的程度。眾生程度不一樣,千差萬別,所以佛說法也千差萬別。這叫什麼?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沒有一門不契理。不契理那就不是佛法,法法都契理,所以它是平等法,沒有差別。教化眾生,上上根人是一聞千悟,就像惠能大師在忍和尚方丈室,兩個小時就解決了,他就成佛,這上上根人,這種人很少;上中下根就得要花一點時間來教。世尊教學分五個時期,第一個時期華嚴時,二七日中定中講經,講的是《大方廣佛華嚴經》,那是度什麼人?度上上根機的人。不是上上根你見不到,你看到釋迦牟尼佛在大樹底下打坐,你不知道他在那裡講經。所以上上根人是法身大士,能夠進入世尊禪定之中,你在定中的時候,能進入他的境界,聽他講經說法。

  沒有這樣能力的人,佛按部就班來教你,先講阿含十二年,辦小學,都講倫理、道德、因果,普世的教育。像中國聖人一樣,跟你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給你講這個東西,這小學講的。到中學這方等八年,加起來二十年;這二十年的基礎,才真正跟你講智慧,圓滿的智慧,般若,《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諸位想想,講經教學四十九年,用二十二年來講般若,世尊教學以什麼為宗旨?當然是般若,智慧,佛法是智慧。這二十二年結束叫畢業,叫大學畢業;後面是研究所,研究所八年講什麼?講《法華》。《法華》是什麼?成佛之道,一乘法。般若是菩薩,法華是成佛,到法華會上一切皆成佛,「圓滿昔所願,一切皆成佛」,這是釋迦牟尼佛一生的教化。成佛是成什麼?成就圓滿的智慧、圓滿的福德,福慧圓滿一切無礙。

  第二句,「所行慈愍行」。前面一句所說的是「如佛無礙智」,智慧開了要幫助眾生,不幫助眾生這智慧有什麼用處?所以接著這是度眾生。「所行慈愍行者,願求己之所行,能如世尊之慈愍行也」。佛是菩薩的好樣子、好榜樣,佛是老師,菩薩是學生,老師要做出好樣子給學生看,身行言教。「世尊以無緣大慈,哀愍眾生,等同一子,拯濟負荷,悉登彼岸」。這是佛門教化眾生的用心,教化眾生的目的。他的動力,什麼推動他的?這個世間人幹事情,動力是什麼?是名、是利,名利在推動他。現在這個社會名還是其次,主要動力是利,沒有利他幹不幹?不幹。有利可圖他拼命去幹,社會一般人誰不愛利?稍稍素質提升一點,我們講有學問、有德行的人他要名。菩薩、羅漢不如是,他名也不要,他利也不要,他幹得比誰都積極,這個動力是什麼?慈悲,慈悲心在推動他。而且這個慈悲心是沒有條件,無緣是無條件的,這個了不起。一般這個慈悲心有條件,他是我的兒女怎麼不愛他?這就是條件。佛對一切眾生無條件,其實還是有條件,條件是什麼?他知道,別人不知道,他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所以常說「無緣大慈」,底下一句「同體大悲」,同體!換句話說,幫助你是幫助我自己,不是幫助別人,自他不二。你受苦,我看到心裡難受,為什麼?一體,我不能不照顧你。譬如我們左右手一體,左手受了傷,右手要不要去給它包紮去救去?它為什麼要去幫它?一體,就這個道理。

  眾生迷失了自性,不知道眾生跟自己是一體,這就錯了,這叫迷。什麼時候你覺悟?你能把眾生真正看成一體,你覺悟了;你還沒有把一切眾生看成一體,你在迷,你沒有覺悟。佛在這個世間,佛看我們是一體,我們不以為然,這就是我們迷,他覺。不覺悟的人還懷疑佛,佛為什麼對我這麼好?是不是有企圖?有什麼目的?全都給想歪了。可是佛知道,你要有這些想法,佛就遠離你,暫時不理你。你要是對佛有感恩、感謝照顧,佛真的來照顧你,就會照顧你很多;你要懷疑他,他就走了。所以真正動力是這個一體,他要幫助你,肯定幫助你成佛。你成佛之後,你完全明白了一體,才真正明瞭事實真相。所以對於迷失自性的眾生、十法界眾生哀憫,生哀憫心。看一切眾生等同一子,等是等於,好像這個父母只養了一個小孩,獨子,他怎麼不疼愛!這是用這個來形容,佛對於一切眾生的慈悲憐憫。像外國宗教裡面上帝的獨生子,《聖經》裡這個說法跟佛經,我相信意思是一樣的,等同一子。拯濟負荷,拯是拯救,濟也是救濟,負荷,擔負起這個責任,要把這些眾生教好,要令這些眾生回頭。這就是三皈依上所說的,皈是回歸、回頭,依是依靠,我們學佛,進佛門第一樁事就是受三皈禮。但是今天的三皈是有名無實,為什麼?它不重實質。

  三皈是有條件的,不是沒有條件,不是什麼人都能受的。淨業三福裡面給我們說的就是條件,怎樣的人才能夠接受三皈?這經本上常常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是個標準。善是什麼標準?十善業道,你要把十善業道做到,你才有資格稱為善男子善女人,你才有資格接受三皈。否則的話,三皈是假的。十善業道前面還有「慈心不殺」,你有沒有做到?慈心不殺前頭還有「孝養父母、奉事師長」。你看看第一福是第二福的基礎,沒有第一福哪來的第二福?所以諸位同學你細心去觀察,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怎麼落實?《弟子規》落實了。《弟子規》裡講了一百一十三樁事情,你做到沒有?那是一百一十三個原則,展開來無量無邊。佛家的十善業道,在小乘展開是三千威儀,在大乘菩薩展開是八萬四千細行,《弟子規》展開不會少過它。同樣的《太上感應篇》裡面講的善惡果報,舉例子一百九十五條,不多。這是十善業道的根,沒有這個十善就沒基礎,十善無法安立了。佛教傳到中國,能夠在中國生根茁壯開花結果,超過印度。當年他的弟子們傳法,四面八方全世界都傳,唯獨在中國成就,什麼原因?中國的基礎太好,儒跟道的基礎。所以在全世界各地方所傳的,到後來逐漸都沒有了,有的傳二、三百年滅亡,有些傳五、六百年,七、八百年,很少超過一千年的。

  唯獨在中國兩千年不衰,什麼原因?儒道扶持,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佛法也進入主流。今天談到中國傳統就離不開儒釋道,離開儒釋道中國傳統就沒有了。我們想學佛,我們想在佛法裡得一點成就,你能夠疏忽嗎?如果年輕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要發心弘護正法,弘法、護法都要紮四個根,第四個根是《沙儀律儀》,是佛法裡面所講的尊師重道。佛法是師道,儒家講的是孝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沒有孝就沒有佛,有佛一定有孝,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我們離開孝親尊師,那你的根壞掉,你怎麼努力你都不能成就,像一棵大樹一樣,根壞了。所以淨業三福把孝親尊師擺在前面,第一句「孝養父母,奉事師長」。現在人不講究這些,所以聖賢的根沒有了,佛菩薩的根也沒有了。這個時代沒有聖賢出世,我們就明白了,聖賢為什麼不能出世?根沒了。聖賢出生到這個世間來,父母不知道栽培,不懂給他扎根,雖是聖賢再來也是平平凡凡過一輩子,這就錯了。所以,有了智慧,要發願行佛之所行,「故願能行佛之所行」,佛之所行就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拯濟負荷,悉登彼岸,這是佛之所行,故願能行佛之所行。「故上句願求佛智慧,此句願求佛慈悲,智悲並運,圓契菩提。此二者如鳥之雙翼,缺一不可」。有智慧沒有慈悲,不能夠利益眾生;有慈悲沒有智慧,也做不到。所以說是學佛必須要學這兩樣東西,這兩樣東西具足,就是此地講的悲智並運,圓契菩提了。

  那要你發心「常作天人師」,佛菩薩出現在這個世間什麼身分?老師的身分。所以佛菩薩一生所做的是教學,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他不是宗教,他教什麼?每一部經裡面都有倫理、道德、因果的教育。大乘經典裡面有科學、哲學的教育,倫理、道德、因果,這叫普世的教育,這是普遍教化眾生的,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是教育的目標。對自己呢?給諸位說,一無所求,名聞利養連邊都不沾,心地清淨平等,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應化在世間教化眾生,對自己有沒有妨礙?沒有妨礙。為什麼沒有妨礙?沒有染污。如果在這裡面動了名利心,你被傷害了,你清淨心失掉,平等心失掉,你墮落做凡夫,你得要搞六道輪迴,就退轉了。佛菩薩教化眾生永遠是三不退,怎樣能保持三不退?就是三輪體空,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得大自在,不是為名,不是為利。世間人莫名其妙,他真妙,這個妙世間人不懂,世間人胡思亂想,肯定有企圖,肯定有目的,要不然他為什麼這麼幹?愈猜愈訛,全猜錯了,那叫造罪業。實在講就跟父母對子女一樣,把子女照顧得那麼周到,他有企圖嗎?他有目的嗎?可能有,自己老的時候兒子孝順,兒女會照顧,這就他的企圖、他的目的。佛不要,佛不要你照顧,不要你回報,這就不可思議,這就叫莫名其妙,真妙!這叫出世法,真的超越世間。所以「常作天人師」,以這個身分出現在世間,老師,這個老師很好,不收學費的,不要名、不要利,完全是義務教育。

  所以釋迦牟尼佛什麼身分?我常說,給大家介紹,我們學佛,對老師不能不認識。這最初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你對於釋迦牟尼佛不認識,你肯定會走錯路,會走入歧途。你必須先認識他,他給我們做了好榜樣,我們學佛就是向他學習。所以我學佛跟一般人的確不一樣,我第一部看的佛書,《釋迦譜》、《釋迦方志》,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傳記,唐朝人寫的,《大藏經》裡頭有。我學的那個時代六十年前,這個書買不到,世面上沒有流通,怎麼辦?到寺廟找《大藏經》去抄,好在分量還不太多,我們自己也是只有抄寫。所以那個時候學東西很辛苦,可是學得很踏實。讀了之後,知道釋迦牟尼佛是人,不是神,這就肯定他不是宗教。他像中國孔子一樣,是老師,不過孔老夫子還收點學費,他不收學費。所以我們肯定釋迦牟尼佛身分,是現在所說的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這他的身分。他自己一生所做的事業,那是多元文化教育義務工作者,他教學不收學費是義工,是這麼個身分。我們才認識了他,我們得跟他學習,也要具這樣的身分,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幹這個工作,全心全力在推動利益一切眾生,遠離名聞利養。我們才學得像!這是釋迦牟尼佛對我們的要求,要不然他做出樣子幹什麼?他做出樣子是身教,經典是言教,身行言教,這兩樣是圓融的,是不能夠分離的,一分離就錯了。

  「天人師,為如來十號之一」,這些名號都是對佛陀的讚歎,所以他有十號。《華嚴》用十代表圓滿,所以十不能看作數字,圓滿的讚歎,他是天上人間的師表。「得為三界雄」,「三界雄」是什麼意思?「亦為佛之德稱」,還是屬於讚歎他的。三界,這後頭有,下面接著,「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六道。雄是什麼意思?「《法華經方便品》曰:世雄不可量。《淨影疏》云:世雄,佛之異名」。也是讚歎的,雄,中國人稱為英雄,英雄是什麼人?是什麼意思?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這稱之為雄。什麼事情一般人做不到?了生死、出三界,一般人做不到,天人也做不到。你看三界欲界的人,欲界可憐出不了欲界,超出欲界是色界,超出色界是無色界,但是三界都在六道裡面,你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佛能超出,這就沒話說,佛是真的大英雄。佛陀在世一生居無定所,多半是在野外露宿,佛滅度了,不錯,你看蓋多少大廟,大雄寶殿供養他,這後人做紀念。供養佛的殿叫大雄寶殿,大英雄寶殿,這個大英雄就是別人做不到,他能做到。三界六道裡頭苦,三界統苦,苦斷不掉;佛能斷掉,這都是英雄事業。欲界有八苦,色界有壞苦,無色界有行苦,佛這三種苦都沒有。苦是果,苦從哪裡來的?苦從煩惱來的。

  三界裡面的苦是見思煩惱來的,也就是說你對於三界實際上狀況,你看錯了、你想錯了。三界真相是什麼?《金剛經》上說得很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說,「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把三界的真相說出來了,三界是一場夢。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三界裡為我們講經說法,教導我們這些眾生,古大德稱他們作遊戲人間、夢中佛事,說得好,不是真的,你何必要當真?你當真就錯了,不能當真。所以佛菩薩應化在世間,他對這個世間邊都不沾,不要名、不要利,什麼都不要,他不沾惹;沾上一點就被染污,清淨心就沒有了。事情不計成敗,你只一昧去做去,好事儘管做去,做成了,眾生有福;做不成功,眾生沒福。與自己絲毫沒有干涉,盡心盡力功德就圓滿,不是事情做圓滿那就算圓滿,不是的。《楞嚴經》上講得好,「發意圓成,圓滿功德」,你的心裡真有,功德就圓滿;不必是事,事有因緣不一樣。我們前幾年在湯池小鎮辦個文化中心,實驗教《弟子規》,實驗成功了,三年雖然是關閉了,功德圓滿。不是我們不做,我們要隨緣,緣具足歡歡喜喜的做,緣不具足歡歡喜喜的放下,痕跡都不著,這才是大圓滿。今天這個世界混亂,地球災變頻繁,我們看到了眾生苦難,眾生在造業。我們在最近幾年當中,代表學校參加不少次的聯合國和平會議,這種機緣讓我們認識了許多專家學者,也認識了許多國家領導人。我們很感動、很佩服,這些人確實有求治之心,希望天下大治,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人們都能夠幸幸福福的過他的一生。我們接觸之後很感動,但是找不到方法。

  我們今天的身分,在中國人講方外之人,這是世間事業要放下,真要放下。但是你有沒有慈悲心?要是有一點慈悲心,你看到這個你不難過嗎?所以有緣我們要幫助,沒有緣我們每天修學,依照經典修學、念佛,把這個功德迴向給他們,這就是我們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我們在做,總得想想方法,所以在最近這幾個月,我在高雄治牙周病的時候,看到一本書《諸子治要》。我才曉得唐太宗在世的時候,編了一部治國的寶典,叫《群書治要》,我曉得有這個東西,我就想找,找不到。因為這部書《四庫》裡頭沒有,唐宋元明清這五個朝代史書裡面,《藝文志》裡頭也沒有,沒有提到這樁事情。我就很困惑,明明有這部書怎麼會不見了?我在講經的時候提過一次、兩次,難得,有心的同學在網路上、電視上聽到我講經,大家替我找,真找到寄給我了,我很感激同學們幫這個忙。我展開書一看,民國初年的版本,看到前面幾篇序文才曉得,這個書唐亡國之後在中國就失傳。日本那邊有,我們於是就明白了,這個書,唐朝是盛世,日本、韓國跟越南,他們那邊到中國來留學的人非常之多,這些書他們帶走了。唐朝還沒有印刷,全是手寫的本子,印刷術是宋朝發明的,都是手寫的本子。手寫的本子我們知道分量不多,很少,很容易失傳。不像現在印刷術發達,輕而易舉就可以印幾十萬冊。

  所以我看到之後非常歡喜,找到我熟悉的書店,台灣世界書局,我請它印一萬套,這樣以後就不會失傳了。這一萬套我想送給每一個國家,送給領導人,他們可以放在大學圖書館,放在國家圖書館。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是最著名的盛世,今天在全世界許多華僑地方都有唐人街,它不叫漢人街,它叫唐人街,唐從哪裡來?唐朝來的。它治國的一套理論、方法、經驗,都在這部書裡頭。這部書分量不多,總共大概有五十萬字,可以做為今天許許多多志士仁人一份很好的參考資料。這是我們方外人對於有政者的一點點貢獻,奉獻給他。這個事情只做到此為止,其他的我們不能再沾邊了,我年歲也大了,再叫我做我也做不動,體力不夠。晚年念佛、講經教學,除此之外任何活動我都不想參加。回到我們的本行,釋迦牟尼佛的方式講經教學,念佛求生淨土,我們才真正得到大圓滿。

  我們接著再看下面的註解,「佛斷盡一切煩惱,故為三界中之大雄」。換句話說,斷煩惱是一樁不容易的事情。佛告訴我們,斷見思煩惱你就證阿羅漢果,斷塵沙煩惱你就證菩薩果位,斷無明煩惱你就成佛。所以佛陀、菩薩、阿羅漢,是佛法修學中的三個學位的名稱,人人都可以得到的,你肯斷就是,不要人給你的封號,你自己就成就了。見思煩惱一斷你就是阿羅漢,諸佛如來都承認你,六道就沒有了。塵沙煩惱斷了你是菩薩,比阿羅漢高,你在四聖法界不是下面這兩界,是上面兩界,四聖法界裡面的佛、菩薩。如果你無明煩惱斷掉,四聖法界就沒有了,不見了,好像你作夢醒過來,夢中境界沒有了,醒過來是什麼世界?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說諸佛如來有你一分,也就是你自己的實報莊嚴土,這麼回事情。一切法不離自性,一切法不離自心,是自己心性變的。所以佛法修行,真正的功夫,不是別的,就是斷煩惱。這三大類的煩惱,你統統都斷了,不但是三界大雄,你是十法界的大雄,三界只是六道,不包括十法界。

  「總之,此一段是大願之總結」,大願是四十八願。「上言無礙智,求智慧也。自慈愍行以下,表誓願也」。「《會疏》曰:願是萬行之先導」,它在前面引導你的行動,它在前面引導你,換句話說,你的行是有方向、有目標的,這是正行。我們的行,我們專修淨土。在沒有專修淨土之前,我們廣泛的涉獵,各個宗派的經典我們都涉獵了,為什麼?選擇自己的方向、目標。目標是一個,那就是大般涅槃,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我們的目標。用什麼方法達到這個目標?那就是八萬細行。我們看看各宗各派的都感到困難,為什麼?要斷煩惱。最後我們看到淨宗,我們歡喜,為什麼?淨宗不要斷煩惱也能成就,這個不可思議,所以我們選擇這個法門,選這個法門我有把握成就;選擇其他的,我自己沒有把握。今天時間到了,這個意思沒講完,我們留著明天再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