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一三0集)  2010/9/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13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四十八面倒數第六行,從第二句看起。

  「《甄解》復進一解曰:若依根本教,但說一字,亦為得佛辯才,傳如來如實言故。不但此菩薩爾,凡夫說亦同諸佛辯才,讚揚佛慧功德,開化十方有緣而已」。昨天我們學到這一句,這裡面的意思很深,很值得我們學習。依根本教,根本是自性,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從自性流出來的,最後還是回歸到自性,這是根本法,就像賢首國師在《妄盡還源觀》上所說的。但說一字,我們舉一個字,舉一個佛字,實際上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個字都可以,任何一法也可以,為什麼?它不離自性。我們是凡夫,沒有到這個層次,沒有到這麼高的境界,用這個比喻來說,我們比較容易接受。佛是什麼意思?經典裡面告訴我們,覺悟的意思。憑什麼覺悟?智慧。跟前面所說戒定慧的意思完全相同。慧是自性本具的,定呢?戒律呢?統統是自性本具的,離開自性到哪裡去找戒定慧。所以我們要曉得,戒定慧是性德,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佛在《華嚴經》上講得很多。

  於一切法真妄、邪正、理事、因果都能夠覺了明達,都覺悟、都明瞭、都通達,沒障礙。所以佛門裡頭有一句話說,哪一法不是佛法!佛給我們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一切眾生裡頭含義太廣了。我們一般人能體會到的都是人,好像一切眾生都是人。一切人本來是佛,那畜生是不是?餓鬼是不是?鬼神是不是?花草樹木是不是?山河大地是不是?風雲雨雪、自然現象是不是?全是!為什麼?它是眾緣和合而生的,都叫眾生。所以眾生不僅僅是說我們人,我們今天科學裡面講的,科學分類,把一切萬事萬物分為三大類:動物、植物、礦物。佛法分得更細,十法界依正莊嚴,正報是自己,依報是環境,環境裡面有人事的環境,有我們跟一切動物的環境,跟一切植物的環境,跟一切礦物、山河大地的環境,乃至於自然現象。更進一步的,科學家告訴我們,於不同維次空間一切生物都是我們的環境。佛比科學家分類分得多,分得比較詳細。

  這一切的一切本來是佛,沒有一樣不是佛,一花一葉本來是佛,一塵一沙(一粒沙子)本來是佛。《華嚴經》上說,「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你看一個佛字就代表了。這要什麼人?要通達的人,不通的人不行,通達的人隨拈一法都是得佛辯才,這真的一點不假。如果我們凡夫迷失了自性,不但不知道自己本來是佛,決定不可能認為一切萬事萬物本來是佛,他決定不會相信的,一花一葉怎麼會是佛?他不明白,佛眼睛裡看到都是佛。凡夫眼睛裡看到,那佛門裡又有一句話,哪一法是佛法?你看對覺悟的人,哪一法不是佛法?對我們凡夫來說,哪一法是佛法?《大方廣佛華嚴經》也不是佛法,我們在此地學的《大乘無量壽經》也不是佛法。為什麼?迷而不覺,佛是覺的意思,覺了一切就是,不覺一切都不是。佛法裡說得妙!這個道理、這樁事實真相我們應該知道,從這個地方但說一字,與此地所說的得佛辯才,是真的不是假的。

  傳如來如實言故,經教是如來如實之言,實就是真實,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教學,句句都是真實話。不但此菩薩爾,參加這個法會的一萬二千菩薩們他們如是,凡夫說也同諸佛辯才。這是從理上說,不是從事上說。證得義理的人他知道,沒有證得的、熟讀大乘經的人也知道,他聽佛說的、聽菩薩們說的,聽得太多了,耳熟了,也能承認,但是他不是自己證得。他能夠肯定、能接受,這叫解悟;自己真正證得了,那叫證悟,這個境界差別很大。解悟如果不修行不能成就,只能在這個世間,現在人所講的,某人是佛學家,他可以稱得上是個佛學家。對於經教廣學多聞,煩惱習氣沒斷,見思惑一品都沒破,雖然是個佛學家,與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關,這個要知道。就是他的佛學裡頭沒有戒定慧,這個佛學是世間法,不是出世間法。有真正的戒定慧沒有佛法,像不認識字,沒念過書,一天經也沒聽過,那個人怎麼樣?那人真正有佛法,不一樣!所以真功夫是離不開戒定慧的。有戒定慧是真的,沒有戒定慧是假的。所以我勸同學大家不能疏忽戒定慧,念佛往生沒有戒定慧也往生不了。不過西方極樂世界很特殊,有少分戒定慧就能往生,這不像其他法門,八萬四千法門戒定慧要有一定的成分,真正及格才能成就,少分、不及格不能成就。

  我們知道,世尊在經教常常跟我們介紹,欲界六層天,單單憑修福,上品十善只能生到忉利天。忉利天上去是夜摩天,單憑十善就去不成,還要修什麼?還要修定,得有一點定功,這才能夠生欲界第三層天夜摩天。第四層的定就更深一點,第五層、第六層得更深的定。可是這個更深的定都叫未到定,就是不及格。譬如一般學校念書,六十分及格,現在學校我不知道,我念書那時候是六十分及格。他們的定功,夜摩天的定功,大概二十分能生夜摩天,三十分就生兜率天,四十分生化樂天,五十分生他化自在天,六十分及格了,不在欲界,到初禪去了,四禪天,到初禪去了,及格了,才叫真正得禪定。在欲界這四層天裡面,那個定叫未到定,用我們現在的話說,不及格,大家好懂,他是修定,但是他不及格,他沒有到這個功夫。所以你得初禪,你生初禪天,色界,不是欲界。禪定功夫淺深不相同,它分四個等級,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再往上去得四空定,比四禪定更高,也分四個等級,所以一共是八定。通常佛學裡面常講的四禪八定,實際上是八定,就是四禪定加四空定,不在欲界了。這沒功夫不行!得真功夫。

  什麼是定?能夠在日常生活當中,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保持自己的清淨平等心,不受外面環境干擾,佛經裡面常講,隨緣不變、恆順眾生,清淨平等心不受干擾。無論是順境、逆境、善緣、惡緣,都用平等心去看待,這是定。為什麼?因為他知道一切眾生,十法界依正莊嚴跟自己同一個自性,同一個清淨圓明體,是一體,他的心就定了。不明白這個道理,對這個道理了解不夠深、了解不夠透,境界現前這個心總會被外頭境界影響。我們今天還有這個影響,自己就要高度警覺,為什麼?功夫太差了。外面境界好不好?好,都是好境界。好像老師來考試一樣,考試不及格,還有相當大的差距,要努力、要精進。這是講凡夫也能夠同諸佛辯才,這是屬於解悟不是證悟,同樣能讚揚佛慧功德,也能夠開化十方有緣眾生。有緣眾生裡面,有很多一時糊塗、一時迷惑,迷得很嚴重,但是要曉得,他過去生中修積的善根很深厚,有的時候我們一引發,發現什麼?發現他比我高很多,我們歡喜、恭敬,不可以嫉妒、障礙,嫉妒、障礙那你就錯了,要歡喜、恭敬。

  後來居上,古人所講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就是學生出自老師的教導,到後來學生超過老師,這個老師心裡歡喜。為什麼?一代比一代向上提升,好境界。如果老師教的這些學生,他們將來的成就都比不上老師,這個老師悲哀,在教學上說,他沒有成就。跟你是一般的不算成就,一定要比你高的。古人的用心跟現在人不一樣,古人確實希望下一代比我這一代更好,做父母的希望兒女超過自己。無論是德行、是智慧、是福報,希望他都超過自己,對得起祖宗,對得起家族,家裡有人才出來。老師對學生跟父母對子女的心情沒有兩樣,老師希望學生超過自己。在社會上,無論是政府機構或是私人的機構,領導是希望被領導的人他超過自己,為什麼?這個事業有繼承人,一代比一代好。如果後繼無人,你死了一切都完了,這個成績單上是打零分,你毫無成就。諸位要是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真相,你可以體會到古人是怎樣愛護下一代,真正用心來培養下一代,這是他一生事業當中第一樁大事。所以古人的社會裡頭,進賢受上賞,你能替國家選拔人才,這個人才真的他將來會超過自己,國家給最高的賞賜。所以古人的用心,念念想別人,沒有想到自己。

  利益他德,頭一句是辯才,辯才是智慧、是善巧方便,這是屬於能力,背後要有真修行的功夫,沒有真修行的功夫這是假的。假的一定會被人拆穿,到拆穿的時候一文不值。所以底下真的什麼?「住普賢行」,著重在這個住字,住是安住,永遠不離開。「上文已言諸大士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今文云住普賢行,表諸大士咸安住於普賢大士之大行,各各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真幹,住普賢行是真幹,前面只說了大家都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看這一句,得真幹了。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成佛,同樣一個道理,我們學淨土的人不修普賢行不能往生。普賢行雖然沒修,發了這個心,這個心什麼?菩提心就是的。真正發菩提心,我還沒能做到,也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法門太大了,你只要有個幾分之幾的時候都可以往生。如果普賢行的分數愈高,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不是在同居土了。真正及格了,普賢行及格,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實報莊嚴土;功夫差一點的,沒達到這個水平,是方便有餘土;發了心,要認真去做,生同居土當然有分。

  普賢行我們天天要讀,祖師把它列在早晚課誦裡頭。我們淨宗學會成立,提出修行行門五科,五個科目,我們每天要認真去幹的。五個科目不多,好記!太多了記不住你怎麼個修法。這五個科目,第一個科目是淨業三福,這是佛法修行指導的總綱領、總原則,無論修哪個宗派、哪個法門,都要依照這個指導的原則。佛說得很好,淨業三福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佛是過去佛、現在佛、未來佛,統統淨業正因就是這三句,你說這多重要!第一句裡面,十六個字,「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我們將它落實在儒釋道的三個根。這三個根要沒有,一切都落空,什麼都沒有,你一生認真努力去研究經教,也只成為一個佛學家,佛門裡面一位學者。代表的人物,我初學佛的時候,沒出家,跟著李老師學經教,那時候沒出家,李老師就提出兩個代表人物,古人蘇東坡,今人梁啟超,這都是名人,佛學家,對於經典讀得很多,有才華,能說、能寫,可是對了生死不相干。所以老師警告我,古人別學蘇東坡,今人別學梁啟超,李老師警告我,不能走他的路子,他是搞佛學,他不是學佛。

  學佛跟佛學完全不一樣,學佛有戒定慧,佛學裡頭就是沒有戒定慧,這個要知道。沒有戒定慧的,佛學,你在這個世間也能成名,佛學大家、佛學大師,人家會稱你這個稱號,你也能拿到博士學位,講得天花亂墜,著作等身,依舊搞六道輪迴,隨業受報,這個不能不知道。所以儒釋道三個根就非常重要,你把這個東西丟掉的時候,你搞一生搞佛學,不可以不知道的。有這三個根這才真能學佛,做為佛的在家弟子,優婆塞、優婆夷,也可以出家,淨業三福第一福是基礎,取得學佛的基本條件,你看這入佛門。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第二條,第二條是小乘福,第一條是人天福報,所以它叫三福,第二條是小乘福報。第三福,第三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勸進行者就是利益別人,利他,前面全都是自利,自利之後才能利他,我們講弘法利生,這個多重要!

  出家一定要學《沙彌律儀》,沙彌十條戒,前面就是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這個不妄語裡頭特別註明,包括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這五條叫根本大戒。有時候經論裡面特別講根本大戒只有四條,那就是不飲酒這一條不算,前面是殺盜淫妄,這四個是根本戒。不但在佛法裡是根本戒,幾乎所有宗教裡都是根本戒。我們看《古蘭經》,看基督教的《新舊約》。這幾年我們編了一個小冊子,這世界上比較大的十個宗教,從他們經典裡面節錄下來,有關於倫理、道德、因果、戒律這些教條,我們把它節錄下來,一看都有,每個宗教都講殺盜淫妄,不能不守。

  《沙彌律儀》後面還有五條,第一條,不坐高廣大床。後頭這五條實在講都是屬於以苦為師,前面五條是五戒,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釋迦牟尼佛一生自己給我們做了榜樣。所以出家人睡的床很窄很矮,經典裡面講,不超過六寸,就這個小床。為什麼?不能睡得太舒服,太舒服你就貪睡了。時時刻刻警覺,床很窄,你一翻身就掉下來,你睡覺要睡得規矩。我早年在溫哥華,那時候每年都到溫哥華去講經,去講一個月,我在溫哥華偶然遇到一張這樣的小床,我把它買下來。很多人問我,怎麼床這麼窄?床只有兩尺半,一般單人床是三尺多一點,我那張床兩尺半,大概比這個桌子稍微寬一點點,兩尺半,這個桌子大概兩尺。所以佛說得很有意思。第七條,決定不准戴花縵、首飾,不准用像現在的這些塗香,塗香是像香水、雪花膏這一類的,這個不可以,不可以用這些東西,這是一條。第八條,不許可唱歌、跳舞,這些娛樂場所也不准去,連觀聽都不許可,包括現在我們的電視,如果電視裡演的是歌舞、戲劇,都不能聽,不可以觀聽。第九條,是手上、身上決定不許可有金錢、有財物,這一條也非常嚴格,養成不貪財。最後一條,世尊在世是日中一食,決定沙彌是要遵守。不非時食,就是在日中之前吃東西,日中以後只能夠喝水,水裡面有沉澱的東西不可以吃,像牛奶、豆漿不可以吃,它會沉澱,蜂蜜可以吃,蜂蜜不沉澱。這是沙彌十戒。二十四門威儀,那個威儀裡面很多都在《弟子規》裡頭,所以《弟子規》是基本戒律。我們學佛的時候,真正想學佛,真正要修成就,最好連沙彌十戒都能夠守,符合世尊最後的教誡。佛陀不在世了,我們依靠誰來做老師?佛講了,以戒為師、以苦為師。你看沙彌十戒,前面五條是戒律,五戒,後面五條是苦行,我們有這個基礎才能夠學普賢行。

  普賢行第一個,學對一切眾生都存恭敬心,「禮敬諸佛」,決定沒分別,善人恭敬,惡人也恭敬,對我有恩的人我恭敬,傷害我的人對他還是恭敬。為什麼?他本來是佛,他本性本善,他做出一些不善的事情是他迷失了自性,這一生當中沒有遇到善友,學壞了,那是習性,不是本性,這個一定要知道。佛教我們看一切眾生的本性,不要看他的習性,我們的恭敬心就能生得起來,看眾生的習性恭敬心生不出來。普賢行這個十願,第一願做不到後面全沒有,它跟六波羅蜜一樣,也是後後深於前前。好像十層大樓,禮敬是第一層,沒有第一層哪有第二層?上面它包括下面,下面不包括上面,這個一定要知道。所以禮敬就太重要了。禮敬是什麼?開發我們性德,第一條就是愛心。你看我們中國古人在五倫裡頭,第一句「父子有親」,那是自性裡面的親愛。對一切眾生是平等的,對毀謗我的人、羞辱我的人、傷害我的人還是一樣的愛心,真誠的愛心。這什麼?這是佛心,這是你的真心。如果你對他有分別、有意見,錯了!那他做得那麼惡,怎麼?要原諒他。

  你看做壞事,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修忍辱波羅蜜的時候,那是修菩薩道,沒成佛之前,被歌利王割截身體,那個傷害多嚴重,將忍辱仙人凌遲處死,遭這麼大的難。歌利王也是很發脾氣、很恨!你修什麼?修忍辱。好,我看你能不能忍,一刀一刀割你。割到垂死的時候,問他說你有沒有瞋恚心?沒有。再割,割到最後,還是沒有。最後臨死的時候告訴歌利王,我成佛我第一個度你。你看看他忍辱波羅蜜圓滿了。歌利王造了很重的罪業,成就釋迦牟尼佛忍辱波羅蜜圓滿,所以他做了功德!世間沒有絕對的是非,就看你什麼人,你看這種瞋恨對待一個修行人,是好事情,讓修行人忍辱波羅蜜圓滿。他自己雖墮地獄,在地獄挺享福,為什麼?他成就一個人作佛去了,所以他享福,在地獄享福。佛說的,他在地獄裡過的那個享受跟忉利天差不多,這很有道理的。因為你做的是惡事,所以你得下地獄,你成就一個人,一個菩薩成佛了,這個了不起的大福報,所以他在地獄享福。

  福享完了,地獄罪報也滿了,出來了,出來又到人間來,又出家了,出家了碰到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真的第一個度他,憍陳如尊者,前身就是歌利王,佛說話算話,憍陳如是第一個證阿羅漢果。這兩個人是表演給我們看的,教導我們忍辱波羅蜜應該怎麼樣修,禮敬諸佛這一條我們怎麼做,對一切眾生,嚴重傷害我的眾生,都沒有一絲毫怨恨心,這個要學。在這種關鍵的時候就看你的性德會不會向外流露,你是煩惱業障流出來,還是自性裡面智慧德相流出來,都在一念之間。所以一念覺,凡夫成佛了,一念迷,那就又到六道去了,所以這我們不能不知道。這個人傷害我,我對他何必恭敬,錯了,完全錯了,他有再大的過失,不要去怪他,他很可憐,為什麼?各人因果各人承當,這個沒法子。

  人無論做什麼樣的錯事,頭一個,不孝父母,你看哪一個父母希望子女去害人,違背良心、違背道德,沒有一個父母是這樣對兒女的。所以孝親尊師這是根本的德行,老師不希望自己的學生去犯過。無論做出什麼錯事,頭一個,不孝父母、不敬師長,讓父母師長蒙羞,怎麼會教出這樣的學生?怎麼會養出這種兒女?社會人會責備你的父母,譴責你的老師。單單這個罪就是地獄罪,雖不是阿鼻地獄,地獄種類很多,經典上給我們講了七十多種,做什麼樣的好事都沒有法子彌補,這我們不能不曉得。不但不善的事情不能做,不善的念頭都不可以起!起這個不善的念頭是心造了,身沒造,心已經造了,還是結罪,結罪輕一點。如果身口意三業都造了,這個罪就重。所以禮敬多重要!世間法也不例外,在中國,《禮記》頭一句「曲禮曰:毋不敬」。毋不敬就是什麼?沒有一樣不恭敬,萬事萬物都要用恭敬心來對待,這是普賢行的禮敬諸佛。修積真實功德要從這個地方入手,從這裡學起,學到尊重別人。

  第二個「稱讚如來」。這個人與我過不去,冤家對頭,可是他做了一樁好事,要不要稱讚?要,他這個事情對社會、對大眾有利益有好處,應該稱讚。決定不能夾雜個人的怨恨,那就錯了,該稱讚的時候要稱讚。他做的是自私自利,於社會、於大眾沒有好處的,不稱讚、不批評,養自己的德行。所以稱讚跟禮敬不一樣,禮敬是平等的,稱讚是有分寸的。為什麼?它有影響。他不是真正的善人,他是假善人,你要是稱讚他,會有許多人上當,那我們要負因果責任。他是真善人,人是我的冤家對頭的時候,我也要稱讚他。為什麼?對社會、對大眾有好處。我們念念要想到廣大的群眾,特別在現在,要想到全世界苦難眾生,絕不能把自己的利害放在裡頭,那就錯了,對人對事要大公無私,就對了。所以這叫稱讚如來。

  「廣修供養」,這也是平等的。需要幫助的人,我們能有一分力量就盡一分力量,盡心盡力幫助他,幫助他解除眼前的生活、或者工作、或者其他的一些困難,我們要幫助他。學佛的人不能忘記,最重要的是幫助他覺悟,幫助他回頭是岸,這個重要。釋迦牟尼佛,就是諸佛菩薩出現在世間,沒有別的事情,就這一樁事情,幫助我們大家回頭是岸,幫助我們破迷開悟,自然就災消福來。迷破了,災就消了;真正覺悟,福就來了。真正的福報是從覺悟來的,這個不能不知道。然後你才曉得,為什麼說佛門福報大,世出世間要想培福,在佛門裡種福是第一大,佛是無上大福田,供養三寶。而供養三寶,諸位要記住,不是財物,用財物來修供養福報不大。你看大乘經裡面都說,你用大千世界七寶去供佛,誰能做得到?大千世界的一個天王摩醯首羅天王,大概只有他可以做到,別人哪有那麼大的福報!佛說比不上給眾生說四句偈的福報。這是佛特別給我們強調法布施重要!為什麼?無量的珍寶,你能叫他富起來,他脫貧,他富貴,富起來了,他沒智慧,沒智慧富起來不是好事情,他天天去作惡,那反而叫他墮落,那不是真的幫助他,那害了他。真正幫助他是教他,幫他覺悟,幫助他回頭,幫助他明理,了解宇宙人生真相,這是真正的供養。所以佛在經上一再提示我們,一切布施當中法布施是第一。法布施頭一個是修行,用修行供養,真供養,不是用錢財,用修行,如說修行,用這個來供養三寶、供養佛菩薩。佛菩薩在經典教導我們,我們真落實了,把經典的道理變成我們的思想,經典裡面的教誨變成我們的生活行為,是真供養,諸佛讚歎,無量無邊的福報。佛力加持你,你真修行的時候,你自性裡面的福報現前,自性的福報跟諸佛如來的福報無二無別。所以你要懂得供養,從改變自己的心態做起。

  第四這才「懺悔業障」。無量劫來在六道搞輪迴,業障深重,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業障不消除,輪迴就離不開,業障不消除不能往生。淨土雖然帶業,許可你帶舊業,不能帶新業。新業是什麼?我們現在還幹,這個不行,這個不能帶。過去沒學佛之前我造的一些業,或者是學佛,我沒有開悟之前造的業,都可以帶去。覺悟之後再不許可造業了,再造業這個業就會障礙你往生,甚至於障礙我們開悟。我們聽經聽不懂,把經裡意思錯會了,這什麼原因?業障,你知道這個多麻煩。所以佛教導我們要發露懺悔,把自己所造的業能夠對大眾宣布,真誠懺悔,後不再造,這業障就消除。懺悔了,明天還照做,這是自欺欺人,欺騙佛菩薩那個業就更重了。真的懺悔,真的不再造了,要發心像佛菩薩一樣,用我的身體來表法,做一個好樣子給社會大眾看,這個功德就很大。以身作則做出來,佛弟子是這樣的,大家看到,對你起尊重的心,對佛教起了尊重的心。從我們的行為當中、日常生活當中,能叫大眾尊重佛教、尊重佛菩薩,這個功德可就大了。如果我們做得不好,人家批評佛教,說你們搞迷信,那我們就是把佛教形象給破壞了,這個罪就很重。標準是什麼?標準就是我們講的四個根,《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沙彌律儀》這四個根。這四個根在家同修都可以學,非常好!你真正想學,你會愈學愈歡喜,你才能真正嘗到法味。古人講得好,「世味哪有法味濃」,你沒有嘗到法味,你的歡喜心生不起來,真正嘗到的時候歡喜心生出來了,無時無刻不是歡喜,處事待人接物是一片真誠慈悲。

  第五「隨喜功德」。這是破什麼?破嫉妒障礙的,因為嫉妒障礙是一切凡夫的通病,都有,而且非常嚴重。如果是嫉妒賢能之人,障礙他、破壞他,這個罪可重了。這個好人他能在社會上做很多好事,利益社會、利益群眾、利益國家,你這一障礙,對他是小事,他不會怨恨你,對他沒事,罪從哪裡結的?許許多多的人不能得到他的利益,社會不能得到他的利益,國家不能得到他的利益,罪從這裡結的。這個道理不能不懂,這個道理很深。傷害一個人,破壞一個人,這事情很小,這有什麼了不起,你要知道,他影響力多大你的罪過就多大,他的影響多深、影響多廣,那都是你結罪這些條件。影響的時間長,將來你墮在地獄的時間就長,影響的面很廣,你在地獄的罪就受得多,就這麼個道理,這是我們不能不懂的。所以佛教我們隨喜功德,看到別人好,全心全力幫助他、成就他,決定不能障礙。沒有力量幫助,讚歎他,希望有力量的人聽到我們讚歎,他們發心來幫助他、來成就他,那我們就修了隨喜功德。就是說他將來有多大功德,隨喜的人的功德跟他一樣大。他能夠做出有利益於國家民族的事情、於一切眾生的事情,他做多大的事情,影響多大、影響多久,這個功德隨喜的人就得一分去,這一分跟他一樣的,他還要認真去修,隨喜的人不要修,就一發心,你看功德就拿去了。反面的嫉妒障礙,你就造了大罪業。你一隨喜,念頭一隨喜的時候,他的功德全變成你的。所以佛將這樁事情,你看看列在普賢十願裡面的一條,這個意義很深,這個功德無量無邊。

  能隨喜才能「請轉法輪」。給諸位說,做功德裡頭第一大功德是什麼?是請善知識講經。講經聽眾很多,這裡面有一個、兩個覺悟了,明白了,回頭了,斷惡修善了,這個功德無比的殊勝。現在社會一般大眾都認為做法會這個功德很大,這是超度,水陸法會。我們剛剛做完三時繫念,七天。可是比這個更大的,有,更大的,請法師講七天經,比這個功德就更大、更殊勝,冥陽兩利。我們人聽經覺悟,我們看不見的無形眾生,聽經同樣也覺悟。所以佛事一般的法會屬於宗教祈禱,不是沒有效果,有效果,效果完全在真誠心。古人講的話很有道理,誠則靈,如果你做法事心不誠,那就打折扣,效果就減少。可是佛菩薩非常慈悲,佛菩薩在道場協助,道場幾百人參加,我們肉眼凡夫,裡頭有沒有佛菩薩?肯定有,總有幾個。這幾個人誠心誠意,甚至於主法和尚都沒有誠意,旁邊跟著做的人有幾個誠心誠意,這個法會成功了。這什麼?這是佛菩薩在加持。講經法會也如是,聽眾裡頭真正有幾個佛菩薩,他在做影響眾,他在加持這個道場,加持大家,真有,不是假的。從這個地方我們才真正明瞭諸佛菩薩無盡的慈悲,我們感恩不盡。

  可是今天請法師講經是愈來愈困難,為什麼?學習經教的人愈來愈少。為什麼經懺佛事那麼多人,學習經教,學習經教沒人請他講經,這個路子衰了。我們學佛,明白人,懂得的人,我們要發心請轉法輪。有力量,第一等的好事,培養法師。真正遇到有發心的年輕人,首先一年的時間把四個根紮下來,這是根本,沒有這四個根就可以說你肯定學不出來,為什麼?沒有誠意,沒有誠敬心。印祖講得好,「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誠敬完全在四個根,從四個根裡面去看你有幾分的誠敬,然後知道你會有幾分的成就,沒有誠敬就沒有成就。愈是有成就的人心地愈真誠,態度愈謙虛,對人愈恭敬,我們中國古人講的,「學問深時意氣平」,決定沒有心浮氣躁,心浮氣躁那是一點功夫都沒有。

  所以找到一個真正發心的人不容易!過去李老師跟我講過,很感嘆的說,哪一個老師不希望有傳人?到哪去找?學生找老師難,老師找學生更難,到哪裡去找?這個事情可遇不可求。可是真正發心要學,自己在家裡能學得成功,不必找人,在家學孟子,出家學蕅益大師。他們在一生當中沒找到真正善知識,怎麼辦?依古人做善知識。孟子學孔子,孔子已經不在世了,孟子讀孔子的書,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遇到疑難之處,去找孔子的學生,那個時候孔子還有不少學生在世,他向他們請教。他學出來了,學成功了,超過孔子當年在身邊所有的學生,你看後世提起儒家,孔孟,不提別人,這就說明孟子學成功了。中國人稱孔子為至聖,稱孟子為亞聖,至聖是第一名,亞聖是第二名。我們淨土宗的蕅益大師,第九代的祖師,他對於第八代的祖師蓮池大師非常仰慕,蓮池大師已經往生了,蓮池大師的著作在,他專學蓮池大師的著作,也學得非常成功,所以以後他是淨宗第九代的祖師。這都是眼前沒有人指教,找古人。今天你說沒有好老師,你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誰是老師?阿彌陀佛是老師,無量壽佛,你跟他學,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你可以做為學習的參考,他做阿彌陀佛的助教。你有了老師,又有了助教,只要你真幹,沒有不成功。一門深入,十年薰修,哪有不成功的道理!

  我們現在親眼看到兩個人,第一個大概大家都知道,東北劉素雲居士,她是五十五歲開始學,現在六十五歲,十年,就是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除這個之外什麼都沒有,十年如一日。每天聽經十個小時,聽了十年,就聽這一部經。通常一般人要是這樣用功的話,應該在四、五年,功夫好的人,大概三年就會得三昧,念佛三昧,五、六年肯定開悟;根性差一點的人,我相信五年能夠得三昧,七、八年能開悟。這一悟就全通了,所有沒有學過的經教,你只要一接觸,全通了,一經通一切經通,古人說的話一點都不錯。我們不相信古人相信自己就完了,這叫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人家十年有這麼大的成就。我最近聽說一個,四川有一個老居士,七十多歲,他大概也是五、六十歲的時候開始學的,也是十年,也是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我非常希望他到香港來,我們見見面。很了不起,給現在的年輕人,真正發心續佛慧命、遠紹如來、近光大法,做一個最好的榜樣。只要你真發心,只要你依照祖宗的成法,決定不能變更,你好好的學下去,你肯定會成就。十年的時間不長,像我這個年齡的時候,真叫十年一眨眼就過去了。凡夫十年成佛,不是假的!要懂得請轉法輪,實在請不到,發心自己出來講經教學,請自己,請別人難,我自己發心請自己。這些方法,我是早年章嘉大師教給我的,他老人家教我學釋迦牟尼佛,我聽話。成功的祕訣沒有別的,就是聽話、真幹,活一天幹一天。不為自己,為正法久住,為苦難眾生,把這兩句話做為我一生活在世間的目標。最後的目標,求生淨土,沒有別的事情。

  下面第七「請佛住世」。這句話我把它說成培養下一代,應該懂得全心全力培養下一代,讓佛法不至於斷絕,這個功德無量無邊。能夠有十個、八個真學佛的人,沒有自己的人,佛法決定可以興旺起來。釋迦牟尼佛當年在鹿野苑,六個人起家,他自己一個,另外五比丘,六個人起家。今天有七、八個人,怎麼會不能興教?當然沒問題。所以這個才叫大事業、大因緣。我這一生也是跟大家表法的,給大家做了個樣子,一生沒有做第二樁事情,就是講經教學,從出家那一天開始,五十二年沒有休息。沒有道場,我也沒餓著、也沒有凍著,雖然一無所有,佛經上講的,得大自在!這個大自在就是身心都沒有事。現在人講的什麼壓力,我很不容易體會,我從來沒有什麼壓力,心理上的壓力、身體上的壓力都沒有。沒有憂慮,沒有牽掛,隨緣度日。心裡面只有經教,我講一部經心裡就想這一部經,這一部經大概要講一年到兩年,活一天講一天,這多快樂、多自在!

  第八句是「常隨佛學」,這一句很重要。早年李老師常常跟我說,光研究經教還不行,一定要有個榜樣,章嘉大師教我學釋迦牟尼佛,李老師教我學印光法師。佛出現在三千年前,印光法師去我們比較近,大概六、七十年前他老人家在世,印祖雖然往生了,他的典籍在,大師的《文鈔》。當年李老師就是把這部《文鈔》送給我,勸我學印光大師,這是近代真善知識。讀《文鈔》就接受他的教誨,明白了,道理明白了,方法知道了,依教奉行,這是印光法師真正的學生,私淑弟子。學佛讀經不明瞭經義不行,明瞭經義不能夠落實也不行,要真正落實你才能契入境界。契入境界那叫證,信解行證,真正得受用。

  第九句是「恆順眾生」,這一點很重要,這一點是修行的功夫。功夫在哪裡看?在恆順眾生,順、逆都隨順。隨順當中你要有耐心、要有智慧,要善巧觀機,引導他回頭是岸,引導他斷惡向善,引導他破迷開悟,這個是利他,不是自利。從「請轉法輪」後面這個五句全都是利他的,前面五句是自利的,從「禮敬諸佛」到「隨喜功德」,這都是自利,成就自己的。所以成就別人你不順著眾生,你怎麼能度他?你怎麼能幫他?這個是真正修行,這是真正的功夫。在四攝法裡頭,這一條就是四攝最後的一條同事攝,他歡喜。同事,你看他在迷,你不迷,你如何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回頭是岸,這真正叫佛度有緣人。現在在這個社會各行各業裡頭都有菩薩,連賭場都有賭王菩薩在裡頭,為什麼?賭到最後都輸光了,一生的勤苦全都花掉,自己給大家做一個榜樣,決定不能去賭,把賭場裡面的黑幕全部揭露出來,我們稱他作賭王菩薩。現身說法!你完全明白之後,你再也不到那個地方去了,那個地方是火坑,不是好地方。你看看這個世間,古今中外,哪有靠賭博發財的?找不到這個例子。所以哪一個行業裡頭都有表法的,你只要細心去觀察,你都能發現。

  恆順眾生,在日常生活上要順,世間沒有決定的是非,沒有絕對的好壞。實在說,這些對立的統統都不存在,完全看你的意念、你的念頭,你的念頭善,沒有一樣不善,念頭不善,就沒有一樣是善的。所以佛說得好,「境隨心轉」,這個話說得太妙了。我們是佛心,你看十法界依正莊嚴全都是佛菩薩在那裡表演,在那個地方誘化眾生,如果我們用自私自利的心來看,用分別執著來看的時候,佛法界裡頭你也不滿意,你還一樣看不慣,跟你說極樂世界,你把極樂世界毛病挑了一大堆,不合你的意思。真的,一切法從心想生,心現識變,佛講得太妙了。學佛的人沒有別的,就是要真正看出來,真正體會到心怎麼現、識怎麼變。不管怎麼變化,性相一如,法界一體,永遠在你面前。所以無量無邊的變化,它裡頭有一個不變的東西在,你把它找到,你就覺悟了。找到了,普賢十願你就圓滿了,你就真的跟經上講的這些大士們,住普賢行,確實你安住在普賢行上。

  末後,「普皆迴向」,這一句更不得了,這一句是什麼?就是我們常常講的「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把自己的真實智慧、無量的德相(德能、相好),與遍法界虛空界一切眾生共享,這普皆迴向,完全展現出眾生跟自己是一體,是一不是二。

  我們再看這個文,住普賢行,表諸大士統統都安住於普賢大士的大行,各各以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各各,著重在這個。《華嚴經》中只有一個普賢,「僅一普賢,如斯倡導」,他在提倡,他在引導。「今經則無量無邊」,現在釋迦牟尼佛講《無量壽經》,這個法會上有多少普賢菩薩?無量無邊。「德如普賢之法身大士,咸來集會,同宏淨宗」。你看這個盛況還得了!無量無邊的普賢菩薩,這些菩薩統統修十大願王。諸位一定要知道,十大願王的根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沙彌律儀》,不能不知道,到十大願王這是開花結果,得大圓滿。它的根,記住它的根,如果沒有這個根,十大願王是諸佛菩薩的,是這諸位法身大士的,與我們就不相干。我們要種這三個根,普賢十大願王我們一定會得到的,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

  末後這一句,咸來集會,同宏淨宗,你可以看淨宗法門在一切法門當中無比殊勝、無比的莊嚴。我們這一生得人身,遇到佛法,能夠在一起修學淨宗,學習《大乘無量壽經》,這個福報多大!即使諸佛如來共同來讚歎都讚不完。一定要認識,這個緣分太不容易得到了,一定要抓到。這一生當中什麼都該放下,應該放下的,決定求生淨土,決定依這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決定得生淨土,我們就成功了。佛講經沒白講,夏老居士會集沒有白會集,黃念老在病中寫這部註解也沒有白寫。我們這一發心,佛歡喜,這些大德們沒有一個不歡喜的,沒有一個不加持我們的,哪有不成功的道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