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九十一集)  2010/7/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09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零三面,倒數第六行看起:

  「本經先列聲聞後彰菩薩。正如《佛地論第二》云:先說聲聞,後說菩薩。聲聞眾者,近對世尊,親受化故。又諸聲聞,常隨佛故,形同佛故。是故諸經多是先聲聞,而後菩薩。」這個意思前面我們也都提到,結集經藏的時候,前面六種成就是世尊交代的,列上首完全是表法。從聲聞菩薩眾當中我們就知道這部經的性質,這部經世尊要教我們哪些法門,從表法的人都能看到。像前面講的「了本際」,他代表的是自性,本際就是本性,了就是明瞭,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表這個意思,一生成就。通常看得最多的是舍利弗跟目犍連,幾乎每部經都有他們兩位,那就代表自性的智慧、自性的神通;也就是六根它本能是沒有障礙的,眼見,我們能夠見到遍法界虛空界,能夠見到自性,有這麼大的能力,六根的根性都不可思議。迦葉表禪淨不二,阿難尊者代表多聞第一,讓我們看到這些人就曉得這部經的重要性,我們學習這部經能夠達到怎樣的境界。

  今天我們看菩薩眾,「又有普賢菩薩」,把普賢擺在文殊的前面,跟《華嚴經》一樣,《華嚴》也是普賢擺在第一,文殊擺在第二。普賢代表行門,文殊代表解門,換句話說,這部經重在實行,要真幹,重在行門。我們看黃老居士的註解,「菩薩乃梵語之略存」,這是梵語裡面,中國人喜歡簡單,把它簡化,「具足應云摩訶菩提質帝薩埵」,上面還加個摩訶,摩訶是大的意思。「菩提質帝薩埵」,摩訶翻譯為大,菩提翻譯為道,質帝翻譯為心,薩埵翻譯為眾生或者是有情,合起來就是「大道心眾生」,這個在大乘教裡面叫古譯。古今是用玄奘大師來代表的,玄奘大師以前叫古譯,玄奘大師以後叫今譯。我們看註解裡講古譯跟今譯,意思在此地,不是現代。古時候翻為大道心眾生,玄奘大師把它翻作覺有情,因為菩提是覺悟,薩埵是有情眾生。他情沒斷,情識沒斷,就是還沒有能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沒有做到轉八識成四智,這樣的菩薩叫菩提薩埵,他是覺悟了。如果他要是轉八識成四智,那就稱摩訶薩,摩訶薩是法身大士,法身大士就是佛。所以「簡稱菩提薩埵,義為覺有情」,覺有情是玄奘大師翻的,玄奘大師以前翻為大道心眾生。

  「同佛所證之謂覺,無明未盡之謂情。」這個地方全都是講的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怎麼叫無明未盡?無明的習氣沒盡,無明真的斷了,不起心不動念,可是習氣還是有。他們住在哪裡?他不住在十法界,他在十法界之外,他住在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說諸佛如來,實在講就是自己的實報莊嚴土,無明斷了,證得法身,這個四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到方便土、到同居土,那是度化眾生的,那是眾生有感,十法界的眾生有感,四聖法界是方便土,六道是凡聖同居土,所以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絕不失時,準確得很,有感就有應。感應有四種,前面我們都講過,有顯感顯應、顯感冥應、冥感顯應、冥感冥應這四種。我們凡夫煩惱太重、習氣太深,我們跟佛菩薩有沒有感?有感,他有應,有應我們不知道。我們顯感,他是冥應,冥感冥應我們都不知道,都不能夠覺察,所以佛菩薩冥冥當中加持我們,冥冥當中在保佑我們。如果是顯應那就很明顯,你看到、你聽到了,你心裡感覺到了,那就很明顯。明顯的有,不是沒有,同修當中常常有些人,這都是屬於感應。所以無明未盡這句我們一定要曉得,他是習氣沒有斷盡。

  「又覺是所求佛道,有情是所化眾生」,這是覺有情的又一個意思,這是對教化眾生來說的,前面是自受用,這是他受用。用什麼來教化眾生?用佛法。所以我們在此地看到,這是給我們學佛的人一個很好的榜樣,菩薩教化眾生,不離佛陀的教誡。那菩薩講的跟佛講的不一樣,語言可以不一樣,意思沒有不一樣,這是佛四依法講的「依義不依語」。而不是像複講,複講一定要依義又要依語。菩薩教化眾生可以依義不依語,你才能契機,否則的話就不契機。依義又依語那是什麼?那是複講佛菩薩所說的經,要給大眾有信心,我沒有改動佛菩薩所說的一個字,完全照說,這是建立信心,是這個意思。如果幫助眾生理解,這是活活潑潑的,那就應當依義不依語。給他解釋,經文絕對正確,沒在上加一個字,可是講解是活活潑潑,要把意思講明白,要他能夠真正體會得到。所以有情,就是所教化的這些眾生,這是有情眾生,他們的煩惱習氣都沒斷。

  「利生為急,廣度群生同登大覺,故謂覺有情」,這個意思比前面意思更好,菩薩確實發大菩提心,把幫助別人、成就別人放在第一位,希望別人先成就、希望別人早成就。地藏菩薩就代表這樁事情,「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你們看看《地藏經》,你展開經本,地藏菩薩裡面列的上首大眾,那是一切經裡面你看不到的,十方諸佛如來都來參加法會。那些諸佛如來是什麼人?全是地藏菩薩的學生,地藏菩薩的學生全都成佛了,他還在作菩薩。這是告訴我們,菩薩的心量應該如是,自己何必著急成就?真的是全心全力幫助別人。幫助根熟眾生,讓他們先成佛,根性沒有熟的幫助他成熟,沒有根性的幫助他種善根。菩薩的心願是圓滿的,真的是不捨一人,有緣的,菩薩度他,沒有緣的,菩薩跟他結緣,來生來世就有緣了,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特別是大乘,尤其是淨宗,淨宗要以彌陀本願為自己的願力,阿彌陀佛確實不捨一人。所以菩薩的意思是覺有情。「菩薩二字則是最略者也」,這省略的,中國人喜歡簡單,所以用菩薩,尾音都省略掉了。

  下面說,「云何為大道心眾生」,這是為我們解釋,古譯的,「以具四種大故」,這就是菩薩一定是具足這個四大。「四種者」,《清涼疏》裡講得好,「一者願大,求大菩提故」。這是菩薩第一個條件,這個大願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發菩提心,這就是願大。菩提心,我們現在講的比較清楚,多加了幾個字,真誠心是菩提心的體,菩提心的本體,真誠,真不是假的,誠不是虛偽的。學佛,如果是學大乘,那我們對一切人、對一切事、對一切萬物,一定要用真誠心。真誠心的自受用,就是我們經題上所講的清淨、平等、正覺,自受用,用真誠心對自己,清淨平等覺;對別人,對別人是大慈大悲。慈是與樂,悲是拔苦,我們要用什麼樣的智慧、什麼樣的方法幫助別人離苦得樂,這是菩提心。

  現在這個世間眾生,他遭的苦難太多了,苦難從哪裡來的?從迷惑來的。那就曉得了,我們用什麼方法幫助他?幫助他覺悟。用什麼方法幫助他覺悟?身行言教。釋迦牟尼佛一生做的榜樣,我們要能看得懂,要能向他學習,他身行的就是他所說的,他所說的他全都做到,一點都不假,表裡一如。佛有沒有為自己?告訴你實話,就是為自己。一切眾生是自己,自他不二,為他才是真正為自己,為自己是不知道為自己,那就錯了。所以教我們覺悟,覺悟什麼?覺悟不二法門。整個宇宙是一體,《華嚴經》上佛給我們說的,一切眾生跟諸佛如來同一個心、同一個願、同一個智慧,乃至於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沒有一樣不相同。這是大乘教裡面,佛教導我們真正認識自己,自己跟整個宇宙是一不是二,永遠分不開,眾生有難是自己有苦難,眾生離苦是自己離苦,眾生得樂是自己得樂,自他不二。所以你如何能入佛門?你看看經論裡面所說的,放下三界八十八品見惑你就入門。八十八品見惑分為五大類,頭一個是身見,執著這個身是我、那個身不是我,錯了。諸佛如來明心見性,明心見性是證得法身,什麼叫法身?法是一切法,一切法都是我的身,這叫法身。執著這個身是我,把別的身都丟掉,好像你身上一樣,你執著一根汗毛是我,其他的都不是我,我們說這個人迷了。我們現在就是個迷人,不知道整個宇宙萬事萬物跟自己是一體,一心一智慧。

  見性的人他才真正明瞭,再沒有分別了,照顧一切眾生跟照顧自己一樣,把一切眾生看作自己的家親眷屬,那還隔一層,實際上是照顧自己。法身菩薩每個人都是這樣看法、都是這個想法,為什麼?事實真相。我們以前曾經學過賢首大師的《妄盡還源觀》,對這樁事情不就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嗎?從一體起二用,那個一體是自性,你看這個經上頭一個列名的了本際,憍陳如尊者。本際是理體,《還源觀》上講的自性清淨圓明體,那就是本際,依正莊嚴都是從自性變現出來,一體,你怎麼能說不是自己?哪有這種道理!大乘教上佛常常講,「一切法從心想生」,心是自己,識是自己,心是自己的真心,識是自己的妄心,真妄不二。佛說眾生迷了,迷在哪裡?就迷在此地,不知道一切法是自己性識所變現的,在這裡起了分別、起了執著、起了對立,產生矛盾,錯了,大錯特錯。佛經當中講的這些道理、講的這些事實真相,今天這些科學家如果能夠涉獵佛經,我相信他們會大幅度的提高境界,那就入佛菩薩境界了。量子力學裡面已經講到阿賴耶,只要轉阿賴耶成大圓鏡智,他就圓成佛道。怎麼個轉法?放下就轉了,放下起心動念,於一切法通達明瞭,這就是如來果位,這就是佛法講證得。

  願大,不能沒有大願,想到自己一定要想到眾生,尤其是正在迷惑顛倒的眾生,我們用什麼方法幫助他覺悟。眾生今天貪著,貪財、貪色,我們自己能把這些放下,把自私自利放下,把名聞利養放下。是很想放,就是放不下,這原因是什麼?佛法裡面常講,自己的業障太重,這是真的,不是假的。第二個,對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業障深重是煩惱障,真相沒搞清楚是所知障,叫二障。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身行言教,身行幫助我們破煩惱障,言教幫助我們破所知障。佛對我們的恩德太大了,問題是我們要善學、要會學,會學你進步很快。怎麼會學?會學是你明瞭就真幹,這就叫會了。什麼是真幹?放下是真幹,看破是明瞭。我們想想釋迦牟尼佛,他有哪一樣沒放下?他給我們做榜樣是一輩子,真放下了。你在他身上有沒有看到自私自利?你在他身上有沒有看到名聞利養?他身上有沒有帶著貪瞋痴慢的習氣?還有沒有貪戀五欲六塵的這種現象?我們細細看,全沒有。世尊當年在世常住在樹下,沒房子住。全都做給我們看的,得大自在。這個自在用我們現在的話說,心裡沒有憂慮,精神沒有壓力,身體也沒有壓力,身心健康,得大自在。

  第二個「行大」,這個行大就是「二利成就故」,真幹,依教修行。二利,自利利他,這是一樁事情,利他就是自利,自利就是利他,決定分不開。我們今天沒做到,自他分開了,界限分明,這是我們永遠不得入門的原因。如果我們真的知道自他不二,入門不難。我今天自利,現在講我個人的生活是自利,我每天的飲食維繫我的身命,衣服要保持我的溫暖,這是自利,沒錯。可是,我為什麼要這個身體?要這個身體是為給別人服務的,這就是利他,這就不二。我今天為什麼要發奮在這裡苦學?我學成了,做樣子給別人看,我學成了,把這個道理、事實真相講解給別人聽,這是利他,是一不是二。如果我學成之後,將來當大法師,將來在佛門得名聞利養,錯了,那你跟佛法完全背道而馳,為什麼?你有二,佛法不二,永遠記住,入不二法門。我看到別人現在受苦受難,自己要加倍用功,為什麼?我早一天成就,他就少受一天苦難,我晚一天成就,他就多受一天苦難。這麼多苦難人在面前,督促你趕快用功,你看到,你不能不發憤、不能不認真。所以這些苦難眾生他也在我們面前示現,督促我們認真幹,督促我們早一天成就。你說他是凡夫還是佛?無佛無凡夫,就看你怎麼個看法。如果你像善財童子一樣的看法,除掉自己之外,一切眾生都是自己的善知識、都是自己的老師,成就之後也像諸佛菩薩一樣,示現種種形相再幫助根熟眾生。自跟他怎麼分法?實實在在分不開。這是真正學佛契入佛境界頭一個關口,這個關口很不容易突破,沒有大願大行很難。

  第三「時大,經三無數劫故」。劫是很長的時間單位,要經多少劫?無數劫,無數劫還得翻三倍,所以這是長期的工作,不是短期。那我們就要知道,在這個世界修行,就得經這麼長的時間。我們想早一天成就,早一天幫助諸佛如來度化眾生,就像文殊、普賢一樣,像迦葉、阿難一樣,我們看到別人成佛,我們示現做他的弟子、示現做他的外護,肯定如是,成就佛陀度化眾生的大業。要想把時間縮短,就得聽佛的勸告,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你的時間就大幅度的縮短。你看這裡,「經三無數劫」,《觀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我們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什麼品位?凡聖同居土下品下生,極樂世界最低的品位。在極樂世界修行,要修多久圓滿成佛?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十二劫,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到極樂世界十二劫就圓滿,你就證得無上菩提。三無數劫跟十二劫比,這個時間縮短得讓我們不敢想像。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決定沒有妄語,我們要能夠信得過。

  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之後,所以古來許多的大德把這些其他經教法門統統放下,這一生當中就搞一門。古大德裡面很多一生就念一部《無量壽經》,一句阿彌陀佛,這些人個個都往生,而且這裡面絕大多數,應該可以講十之八九,這麼樣的比例,三年把事情完成。我們這個數據從哪來的?從《淨土聖賢錄》、從大藏經上的《往生傳》,你看出家、在家念佛往生的,念多久?三年、五年就成功,就走了。那我們就很清楚,決定不是他念佛三年、五年壽命就到了,不是的,而是自己功夫成就了,請求阿彌陀佛提前來接引。條件具足了,信願行圓滿做到,真信、真發願求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我想學一切經論法門,到極樂世界再學。先在這個世界只取極樂世界,其他的全不管,他那麼快的速度就成功了。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我們除了在《往生傳》、在《淨土聖賢錄》、在古人筆記裡面看到的之外,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真的看到過這個事情,站著往生的、坐著往生的,都是預知時至,臨終沒有生病,走得那麼樣自在、那麼瀟灑,這個不是騙人的。這是學佛人當中第一等人,憍陳如代表的,如來第一弟子。

  第四個條件是「德大,具足一乘諸功德故」。這一看這個四大,德大難。我們怎樣才能具足一乘一切功德?給諸位說,真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不是說一心,一心不容易做到,一向,一向專念你就具足一乘諸功德,這個一乘是一佛乘。只要你心裡有阿彌陀佛,你就具足一乘諸功德;不是大乘,大乘比不上一乘,大乘是菩薩,一乘是諸佛如來。這是無比殊勝功德,不難!

  現在大家都知道,我們這個地球發生災難,美國宇航局,應該就是太空總署,這些科學家告訴我們,他們說很可能發生的,就是銀河對齊,馬雅人講的預言,他們講的是二0一二,太空總署這些科學家說不是二0一二年,而是二0一三年。他也給我們一個警告,最可能的,太陽風暴會把地球上造成嚴重的損害。所有科學設備,可能因為電沒有了,全球電沒有了,凡是用電器的,像現在飛機輪船、通信,衛星通信全都沒有了;像我們住在高樓,電梯沒有,家庭所使用的電器用品統統沒有,電燈也沒有,電話統統都沒有了,會帶給我們這樣的困難。估計這個災難要多少時間才能恢復?估計應該是十年才能恢復,這個麻煩很大。而我們白天看不到太陽,一片漆黑,他說大概是三、四個月到半年的時間看不到太陽,可能會碰到這樣的災難。所以我們的學佛人,我給幾個比較親近一點同修,我常常告訴他們,我們心裡面沒有恐怖、沒有恐懼,我們不貪生不怕死,我們要把往生的日期訂在哪裡?訂在二0一二的年底。如果這個發生了,發生了我們就提前走,這災難對我們有好處,幫助我們提前了,就告訴我們要趕快,遲了就來不及,又搞輪迴,搞輪迴太苦,我不再搞輪迴了。諸位你們的時間還很久,長命百歲,我的壽命只有兩年。這也是時間都訂了,也預知時至,徹底放下,該做的事情,積功累德趕快做,不能再做糊塗事了。所以我把這個時間挪出來,跟大家在一起學《大乘無量壽經》,希望這部經能夠流傳後世,我有這個信心,普度往後還有八千多年的眾生。法不會滅的,眾生回頭了,佛菩薩就來了。這一條我們了解,《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下面我們接著看,「此亦含攝《法華》之六大」,《法華經》上給我們講的六大,六大第一個「信大法」。這個法門是大法,沒有一個法門能夠普度世尊末法後面九千年的眾生,只有這個法。古大德給我們做證明,《華嚴》、《法華》末後都歸淨土,都歸到《無量壽經》,這就證明這個法是大法,要相信,決定不懷疑。「解大義」,今天我們多麼幸運,過去兩千年來,《無量壽經》都沒有一個善本,你看看原譯本,念起來很困難,哪有這個本子念起這麼爽口、通暢、歡喜、沒有障礙。黃念老居士給我們做的講義、講解,解大義。「發大心」,這個發大心是真正發心求生淨土。「趨大果」,就是這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一向專念,一切時一切處心裡面常常想到阿彌陀佛,心裡真有佛。「修大行,證大道」,每天讀誦、念佛就是修大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證大道,為什麼?十二劫就圓滿。「以具上述諸大故,名為大道心眾生」,這解釋菩薩。

  下面念公為我們介紹普賢菩薩。「普賢亦名遍吉」,遍是普遍,遍法界虛空界;吉是吉祥。「《清涼疏》謂普賢有三」,這是講三類,實際上普賢就太多太多了。給諸位說,真正發心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人就是普賢菩薩。為什麼?這個經第二品,品題就是「德遵普賢」,那我們知道,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法門的境界,極樂世界這些菩薩統統可以稱之為普賢菩薩,我們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十大願,我沒修十大願,一句阿彌陀佛把十大願全包了,不可思議。德大,普賢大士之德就在這一句名號上,細說就是在這部《無量壽經》,所講的全是普賢大士之德,這還得了嗎?「清涼」,就是《華嚴經疏鈔》裡講的,《四十華嚴》所說的,「第一個位前,但發普賢心」。我們現在是發心念佛求生淨土,這就是普賢心,我們現在是位前普賢。第二是「位中」,正在這個位子當中,那是等覺菩薩。第三「位後」,位後已經成佛,「成佛不捨因行」,這個意思是「謂成佛仍不捨因地的修行」。成了佛,得果就是成佛,成佛之後,還是以菩薩身分幫助阿彌陀佛,在十方剎土接引眾生,以菩薩的身分。菩薩身分方便,佛的身分不方便,佛是師道,師道是尊師重道,不方便;菩薩是同學,前後同學,方便太多了。所以諸佛如來教化眾生,很少用佛的身分,用菩薩。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所說的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身。統統是普賢菩薩。

  「疏謂普賢之義為:果無不窮曰普,不捨因地曰賢」,這把兩個字分開來講。「此即位後之普賢,是為如來之化現也」。佛的化身,三十二應全是佛的化身,即使化現佛,那還是化身。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他是什麼身?應化身,不是報身,報身我們見不到,報身太大。報身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見到阿彌陀佛的報身,你要知道,見到阿彌陀佛的報身,你自己就證得報身;你要不證得報身,你見不到佛的報身。所以一般在同居土裡頭,見到佛還是應化身。到什麼時候見到佛的報身?明心見性。也就是剛才講的凡聖土下下品往生,在那邊修行十二劫,你就證得報身,因為你成佛了,你在西方極樂世界見到阿彌陀佛的報身,這時候是真正的阿惟越致菩薩。在這之前,你那個阿惟越致菩薩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你的,你實在不是,但是你的智慧、神通、道力跟阿惟越致菩薩沒有兩樣。這個好處,十方諸佛世界裡頭沒有,只有極樂世界有,你想想,這個地方該不該去?不但該去,得趕快去。這個世間別再留戀,留戀在這個世間,自己要是把握不住,你就不可能不造業。所以你要細心去想想,這兩個修行的處所,利害得失是天壤之別,聰明人應當知道怎樣去選擇。

  「至於《會疏》云」,《會疏》是日本人註的,《無量壽經》的註解,它有這麼幾句,也是解釋普賢,「體遍法界」,這是普的意思;「位鄰極聖」,所以叫賢。這也是位中普賢,等覺菩薩。都是給我們說明普賢菩薩的意思。「《會疏》又云:能導御一切」,導是引導、指導,御是統御,就是帶領的意思,一切是指眾生。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的十法界眾生,都有能力去幫助他、教導他、去帶領他。「發十大願王。願西方往生,特翼讚彌陀」,幫助阿彌陀佛,「故於此經是為上首」。在這個經上,菩薩眾裡他列第一個,他來表法的,我們讀了這些就曉得。「又《探玄記》曰:德周法界曰普,至順調善曰賢。」《探玄記》是賢首國師註解《六十華嚴》,晉譯的,這個本子他老人家講「德周法界」,圓滿的性德,這是普,「至順調善」,順是什麼?中國人講孝順,調是調理,善是至善,我們中國人講「明德,親民,止於至善」,這是賢的意思。

  「《大日經疏一》曰」,這是密宗的典籍,「普賢菩薩者,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最妙善義。謂菩提心所起願行,及身口意,悉皆平等,遍一切處,純一妙善,備具眾德,故以為名」,這個解釋也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兩個字,普跟賢都是圓滿的性德,一切眾生個個不無,統統有。我們現在迷失了自性,性德在不在?在,只是隱而不現。迷了,智慧變成煩惱,德行變成造業,我們造的善惡業,這德行變成造業,相好變成六道;也就是說,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迷了之後它扭曲,扭曲也不是真的扭曲,什麼時候我們回頭,這個扭曲也就恢復正常,恢復正常就是普賢的性德。所以底下說得好,「謂菩提心所起願行」,這句話很重要,你的願、你的行要跟菩提心相應。所以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十個字重要,一切時、一切處,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跟它相應,我們就在菩提道上。我們用什麼心念佛?是用菩提心念佛,菩提心充滿我們身口意,這就是像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的身行言教,把菩提心在自己身心顯示出來,用真誠心待人接物,用清淨平等覺、用大慈大悲,自他不二。「悉皆平等,遍一切處」,我們的信、我們的解、我們的行、我們的證都遍一切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華嚴》境界。「純一妙善」,純一妙善是總的來說。為什麼佛菩薩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我們要入這個境界,你說你歡不歡喜?跟諸佛菩薩一樣,法喜充滿。「備具眾德」,備是沒有欠缺,自性裡頭本具的德能統統現出來。這是普賢的意思。

  「普賢、文殊乃釋迦如來之二脅士」,脅士就是兩邊的,「侍佛左右」。我們後面這三尊佛像,當中是毘盧遮那如來,毘盧遮那是法身,盧舍那是報身,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三身是一身,一身是三身。從體上講是毘盧遮那,法身;從用上講,在實報莊嚴土,那叫盧舍那,報身;應化在十法界,這叫應身,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沒離開。我們這後面,文殊、普賢在佛的兩邊。「乃釋尊會中上首,在華嚴會上亦是上首。又普賢菩薩為一切諸佛之長子」,這個長子是通號。「《四十華嚴經四十頌》」裡面有一句,「一切如來有長子,彼名號曰普賢尊」。所以諸位要知道,菩薩的名號不是一個人的專稱,你學這個法門,就叫做普賢菩薩。在《華嚴經》上,學《華嚴經》的,是普賢菩薩,也是文殊菩薩。你理解,《華嚴經》明白了、理解了,這是文殊;把你所理解的落實到生活、落實到工作、落實到待人接物,那叫普賢。普賢代表行門,文殊代表解門,解行不二,都是從用上說的;體,毘盧遮那代表本體,代表自性清淨圓明體,都是表法的。

  「可見普賢正是如來法身之所流現,化作等覺大士,襄贊釋尊,演唱聖教。若據密教,普賢即是密教初祖金剛薩埵。金剛薩埵即是金剛手菩薩摩訶薩。」他擺在此地,菩薩裡第一個人,前面我們看到迦葉尊者表禪淨不二,這個地方,普賢菩薩在此地又代表密宗跟淨土也是不二的。普賢菩薩在密宗是密教的初祖,密是他傳的,但是在密宗裡他稱為金剛薩埵,金剛手菩薩摩訶薩。下面「《聖無動尊大威怒王祕密陀羅尼經》曰:此金剛手是法身大士,是故名普賢」,他在這裡代表的、表法的意思深,可以說是深廣無際。「又金剛智之《五祕薩訣》曰:金剛薩埵者,即是普賢大菩薩異名也。亦名一切如來長子,亦名大阿闍黎。」我們看看這幾句所說的,金剛薩埵就是普賢菩薩的別名,在密宗裡面的名稱。「亦名如來長子」,這是《華嚴經》上稱的,「亦名大阿闍黎」,大阿闍黎是密教稱的。阿闍黎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軌範師,他的思想、言行可以做為修行人的榜樣、模範,無論你是修哪一個法門、你是修哪一個宗派,普賢菩薩是總的示範。十大願王每一願都含攝其他的九願,於是十願就變成一百願,這一百願再要展開,無量無邊的菩薩弘願統統包括了,一條都不漏。從菩提心生的,真實不虛。

  「禮敬諸佛」,什麼是諸佛?自性是諸佛。一切眾生的體,在哲學裡所講的本體,能生能現的這個理體就是自性。佛法上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換句話說,心跟法是一不是二,心就是佛,法怎麼不是佛?禮敬諸佛的意思我們就明白了,禮敬諸佛是一切恭敬,這才能把無始劫來極其微細的傲慢習氣都斷乾淨。為什麼?禮敬諸佛,禮是外表的形式,敬是內心,內心真正有敬意,一切恭敬。對一切人恭敬,那一切諸佛菩薩不必說了,為什麼?一切人是未來佛。對一切動物恭敬,動物裡蚊蟲螞蟻、蜎飛蠕動,現在我們知道,動物最小的是細菌,在顯微鏡下看到細菌像小蟲一樣,牠動,那是諸佛,對牠要禮敬。樹木花草它也是心現心生的,石頭、泥沙這些礦物也是心現識變的,乃至於虛空,沒有一法不是心現識變的,全是諸佛。所以《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情是有情眾生,無情就是我們一般講的植物、礦物、虛空大地,在大乘法裡面全是自性現的,沒有一樣不是自性。自性在哪裡?隨拈一法無有不是,明心見性的人就知道了。所以禮敬沒有邊際,真的是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是自性的性德,圓滿的性德。我們要想見性,你這樣做就很容易見性,你不是這樣修法,見性很難,為什麼?你有業障。業障是什麼?不敬!你的自性本來是具足禮敬,你今天對人有傲慢,這個人看不順眼,那就是你為什麼不能見性的原因。普賢菩薩給你講清楚了,教你了,那你對他不相信,不肯依教奉行,誰吃虧?自己吃虧,普賢菩薩不吃虧。法性、法相不吃虧,自己的虧吃大了。就是迷了之後醒不過來,沒有辦法覺悟;要想覺悟,從禮敬開始,這普賢菩薩教的。

  第二「稱讚如來」,第三「廣修供養」,廣修供養就是共產主義,就是六和敬裡「利和同均」。底下是「懺除業障」。前面三個沒有做到,業障懺除不乾淨,怎麼懺都不乾淨,都還留著尾巴;前面這三個做到,業障會懺除乾淨。你就想想,我對一切人事物還有一點點沒有恭敬心,那就叫業障;我見到別人做好事不能稱讚,業障;見到別人做不好就宣揚,也是業障。所以稱讚是稱讚善,不稱讚惡。我看到眾生受苦受難,我自己生活還能過得去,看到之後,有這個因緣去幫助他而不肯去做,業障。你的業障怎麼能懺除?所以前面這三個道理深。這十大願,後後深於前前,後面可以包括前面,第二願包括第一願,第一願不包括第二願,末後「普皆迴向」是統統都包括。這個道理一定要懂,一定要真幹,從自己真誠心裡面去做起,那就對了。作阿闍黎,阿闍黎就是做榜樣,真的是「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學為人師是言教,行為世範是身行,得真幹才行。

  「今此經中,普賢大士,列最上首,正顯密淨不二」,這個意思好,說得真好,「故先師夏老云」,就是夏蓮居老居士,「淨土即是密教顯說」。這個話是什麼?勸學密的人回歸淨土。為什麼?密不容易成就。黃念老告訴我,新中國成立這麼多年,修密宗的只有六個人成就。這是他老人家告訴我的,太不容易了。修禪宗的,這是倓虛老法師講的,他說他一生當中,參禪開悟的他一生當中沒見到,沒見過也沒有聽說過;得禪定的有,像虛雲老和尚得禪定,開悟的沒有,你就知道難!迦葉尊者在此地表法,禪淨不二,你要想真正成就,你修淨土,禪可以帶著,有禪有淨土。這就說明,禪那一邊不能成就,淨能成就。學密的也是如此,這個地方普賢菩薩在這裡表法,密那裡不能成就,淨成就了。夏蓮居老居士他也學禪、也學密,最後念佛往生極樂世界。黃念祖老居士他也學禪、也學密,他的禪跟虛雲老和尚學的,他的密是跟貢噶活佛學的,他也修淨土。最後在生病期間當中,他告訴我,每天念佛十四萬聲,日夜不懈怠,念佛往生淨土。這都是大善知識,在這種末法時期給我們來做示範。為什麼做這種種示現?這是無盡的慈悲,告訴我們別走彎路,他們走彎路給我們看,最後他總是歸到淨土,成就了。那我們還要學禪、還要學密嗎?不要了,我們直接修淨土就好,直路,不拐彎。表這個意思。「藏密紅教祖師蓮花生大士,即阿彌陀佛之化身佛,故紅教尊崇彌陀,勸生極樂,遠盛於其他教派。密淨不二之旨,於本解中暫不詳論。」這個示現,特別是念公老人末後這一招,告訴我們,專念阿彌陀佛,一心求生淨土,他成功了。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段,「文殊師利菩薩」。「文殊師利,亦云曼殊室利」,這是梵文音譯的,譯法不一樣,音都還差不多,都很接近,翻成中國意思叫「妙首」,也叫「妙吉祥」,「亦云妙德,是諸佛之師」。經上告訴我們,他是過去七佛的老師。你看七位學生都成佛了,他老人家還在菩薩位,幫助別人成就無上菩提,他做榜樣給我們看。「《放缽經》曰:今我得佛,皆是文殊師利之恩也。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當來者亦是其威神力所致。譬如世間小兒有父母。」這菩薩依賴之人,多少菩薩在修行過程當中都是文殊菩薩照顧。實際上文殊菩薩久遠劫也就成佛了,但是都是以菩薩身,跟普賢菩薩一樣,成佛了不捨因地。我們看到經上只講七佛之師,在這個地方看到了,「過去無央數諸佛,皆是文殊師利弟子」,這是佛在經上說的。「文殊者,佛道中父母也」,在佛道、在菩薩道裡面,他就像父母一樣,照顧這些發心學道的修行人。

  「《心地觀經》曰:三世覺母妙吉祥」,妙吉祥就是文殊師利,三世覺母,覺就是佛,三世佛母。「又妙德者,《法華嘉祥疏二》」,二是第二卷,「曰:文殊,此云妙德」,文殊是梵語音譯的,文殊師利翻成中國是妙德,妙吉祥,「以了了見佛性故。德無不圓,果無不盡,稱妙德也」。為什麼翻作妙德?德圓了,果已經證到極位,果無不盡是已經證到極位,也就是功德圓滿,稱妙德。「《會疏》曰:具三德祕藏,神化不思議,故名妙德。」三德祕藏,大乘經上常講的三,法身、般若、解脫,叫三德。具是具足,這是講證得,證得三德祕藏的是法身菩薩。阿羅漢在三德祕藏只有一個解脫,阿羅漢還沒有般若、沒有法身,解脫一般講半個解脫,解脫沒有圓滿。權教菩薩,般若跟法身都沒證得,法身菩薩才證得,我們中國人常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證得,見性成佛證得了。在《華嚴經》上,圓教初住就證得,證得不能說圓滿,為什麼?他習氣沒斷,無始無明習氣還存在。前面講過了,習氣要三大阿僧祇劫,習氣才斷掉,習氣斷掉就圓滿回歸自性,那是常寂光淨土了。所以他具足三德祕藏,也就是真正是早就證果,不捨因行,跟普賢是一樣的。所以說諸佛之師,神化不思議,神通、教化不可思議,所以稱妙德。

  「妙吉祥者,《圓中鈔》曰:微妙三德,同佛所證,故亦云妙吉祥。惑業苦三,有少分在,皆未吉祥。」這句話我們要把它記住,惑是迷惑,業是造業,苦是受報,這是什麼?這是六道輪迴裡面的東西。迷惑、造業、受報,這三樁事情有少分在,都不能叫吉祥。我們世間人過去讚歎別人說吉祥,那真的是讚歎之話,有名無實。佛家吉祥的標準,最低限度是阿羅漢,為什麼?阿羅漢惑業苦盡了,斷盡了,超越六道輪迴,對四聖法界稱為吉祥。但不能加個妙,妙是法身菩薩,才能稱為妙吉祥,「微妙三德,同佛所證」,這是妙吉祥。「位居究竟,三德圓彰,故又號妙吉祥也。」你看看位居究竟,究竟是妙覺,不是等覺,他示現是個等覺,等覺是他的倒駕慈航,他真的是早就成佛了。「文殊於菩薩眾中,智慧第一,本為龍種尊王如來」,他從前成佛了,這是他的佛號。「現在北方常喜國成佛,號寶積如來」,原來寶積如來也是他,《大寶積經》裡面講的,原來還是他。「未來成佛,號普見如來」,將來他又示現成佛,得大自在。

  這個地方給我們透了個消息,什麼消息?無始無明習氣斷盡了,實報莊嚴土也沒有了,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實報土也不是真的,只有常寂光是真的。在常寂光,有人問我起不起作用?你看到這,起作用。在常寂光裡面,隨時眾生有緣有感,他就起應,這個應裡面能應真正的佛身,出現了。文殊菩薩就是個例子,不需要示現八相成道,能示現究竟果位來出現。這就是有感,大概是什麼人感?法身菩薩,有感他就有應。「故知文殊大士乃過現未三世成佛者。今示現會中,大智獨尊,表此法門惟大智方能信入。」這是真的,不是真正的大智、大善根、大福德人,對這個法門不能當下就接受。「又妙德者,了了見佛性故,今鄰普賢位列上首,正表禪淨不二。」因為文殊菩薩也是禪宗的祖師,所以五台山是禪宗的大本營,禪宗的祖庭。我們這裡看到文殊、普賢表法的意義。

  我是講《華嚴經》講了一半,想起來文殊、普賢修哪個的?因為那個時候我對淨土沒有信心,也不懷疑、也不反對,不想修淨土,還是想學教。結果把《華嚴經》後面翻開來看看,都是發願求生淨土。再看五十三參善財童子,那真叫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雖然參訪每一位善知識,最後都是禮辭,戀德禮辭,感恩教誨的大德。禮辭是禮謝,辭,不學這個法門,他還是一句彌陀念到底,沒有改變法門,自始至終。我這才認真思考淨宗的微妙處,這樣才接受,所以很不容易,我是《華嚴》、《法華》、《楞嚴》把我引導到淨土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