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九十集)  2010/7/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09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一百零一面倒數第五行,從「尊者阿難等」看起:

  「尊者阿難等。唐宋譯作阿難陀,略稱阿難。譯曰慶喜、歡喜,又云無染。乃白飯王之子,佛之堂弟也。生於佛成道日。淨飯王既聞太子成佛,又聞宮中誕子,更增歡喜。乃曰,今日大吉,是歡喜日。語來使言,是兒當字為阿難。」我們看到此地。尊者阿難,這裡有個等,等是等其餘的,因為五種原譯本裡面,列名最多的有三十多位,這是夏老會集的時候,在裡面取其重要表法的,其他的都省略掉,所以用個等字。唐譯、宋譯都翻作阿難陀,陀是尾音,中國人,特別是中國古人,喜歡簡單,把尾音都省掉,像佛,佛後頭尾音是佛陀耶,把那個尾音也省略掉。所以略稱阿難,翻成中國的意思是慶喜、歡喜的意思,也有無染的意思,他是白飯王的兒子。世尊他的父親淨飯王,兄弟四個,每一個人都有兩個男孩,所以釋迦佛的堂兄弟八個人,堂兄弟當中他是老大,阿難是最小的,排到第八去了。是佛成道日出生的,釋迦牟尼佛三十歲成道,這個小弟就比他小三十歲,三十歲成道。出生的這一天,也是佛成道這一天,這個喜信報告到皇宮,淨飯王聽到太子成佛、證果了,又聽到宮中出生這個小的小孩,就是佛的堂弟,小堂弟,他的姪子,所以非常歡喜。他就說了,今天是大吉、是歡喜日,告訴來人,這個小孩應當給他起個名字叫阿難,就是阿難陀,歡喜的意思。

  「又尊者端正清淨,如好明鏡,見其相者,聞其聲者,睹其威儀者,莫不歡喜,故以為名」,這個名是非常恰當。阿難也是再來人,不是普通人,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阿難有三十相,所以很不容易。端正清淨,如好明鏡,明鏡裡面特好的。所以有人看到這個小孩,或者聽到他的聲音,看到他的動作,莫不歡喜,人見人愛這個小孩,所以他的大伯給他起的這個名字阿難,名實相符。「又尊者隨佛入天宮龍宮,心無樂著,故名無染」。出家之後,釋迦牟尼佛曾經帶他到天宮去看過,欲界天,也到龍宮去看過,大龍菩薩的住處,無論是在龍宮、是在天宮,他都沒有染污,心地清淨,所以這個名號也有無染的意思。「佛壽五十五歲時,阿難出家」,阿難出家是二十五歲。「侍佛二十五年」,釋迦牟尼佛滅度的時候,我們中國人講虛歲八十歲,外國人講實足年齡,實足年齡是七十九歲,他做佛的侍者二十五年,二十五年照顧佛陀。「佛所宣說,悉能憶持,不忘一字」。在佛陀弟子當中,他是記憶力最好的,理解力也特別強,我們在楞嚴會上看到。世尊講《楞嚴經》,他完全能夠理解佛說的這個意思,同時富樓那尊者證得四果羅漢,聽不懂,他能夠聽懂,這就是說明他的根性跟別人不一樣。所以他傳佛的法藏,迦葉尊者傳佛的禪宗,教下就是阿難所傳的。這個悉能憶持、不忘一字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所以這當然是再來人。「《涅槃》稱阿難多聞士。又迦葉讚曰:佛法大海水,流入阿難心。故曰,多聞第一」。十大弟子當中,他是多聞第一。

  等,「等者,魏譯中列三十一人」,這個魏是康僧鎧的本子,康僧鎧的本子上首列了三十一個人。而這個本子在過去流通最廣,在五種原譯本裡面,這個本子翻譯得最完備,翻譯得很好,所以大家學習《無量壽經》都用這個本子。我過去在台中學這部經,李老師從頭到尾講了一遍,就是講康僧鎧的本子。他第一次講是用夏蓮居老居士的本子,第二次是用康僧鎧的本子。「今會本僅列舉其中上首五人之名,故曰阿難等,以概其餘」,其他的省略掉了。這都是表法的,阿難在這個法門裡表念佛就是多聞第一,這個意思我們不能不知。廣學多聞,跟念佛有什麼關係?有關係,念佛能念到得念佛三昧,這是入定了,得禪定;得到禪定之後,定功到一定的程度,豁然大悟,這人會開悟;開悟了之後,那就是多聞,你沒有聽到過的經,你一聽就明瞭、一看就明瞭,所以六根一接觸就通達明瞭,那真叫多聞第一。

  這個例子,咱不說世尊這弟子當中,我們看中國唐朝禪宗六祖惠能,那是很好的例子。沒聽過的經,能大師不認識字,當然不可能去讀經,但是他聽。你看第一個碰到的無盡藏比丘尼,這個比丘尼一生受持《大涅槃經》。《大涅槃經》的分量也很多,有兩種譯本,一個是四十卷,一個是三十六卷。惠能大師在得到衣缽之後,老師叫他去避難,去隱居,到南方去。他問老師,他說我到哪裡去隱居?老師說,你從哪裡來,回到哪裡去。在路上遇到無盡藏比丘尼,聽她讀《涅槃經》,聽完之後,他就跟無盡藏比丘尼講這部經,講《大涅槃經》。無盡藏比丘尼聽到非常歡喜,就捧著經本來向他請教。他告訴她,他說我不認識字。她說你不認識字,你怎麼能講得這麼好?他說這個與識不識字沒關係。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明心見性,這個要緊。只要見性,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心現識變的,你見性了,那識也就沒問題了,全通了。識從哪裡來的?阿賴耶,阿賴耶還是心現的。這就是世出世間一切法全明白了。他在那裡住了好幾天,無盡藏就念給他聽,他就講給她聽,居然無盡藏比丘尼就開悟了。能大師一生,在他手上大徹大悟、明心見性的一共四十三個人,這是其中的一個女眾,比丘尼。為什麼?我們要曉得古人一句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她心清淨。他這一部經如果是念上個五年、十年,他心清淨,清淨心生智慧,清淨心就煩惱斷了,至少煩惱伏住了,煩惱不起現行了。真遇到高人,遇到這善知識,對你所受持的這部經,關鍵的時候點你一下就通了,一點就貫通。

  惠能大師沒有讀過經,賣柴偶然聽到有人讀經,他在窗外聽到裡面讀經的聲音,聽得很歡喜。站著,多聽一會,聽完之後,到裡面去敲門。讀經的這個居士把門打開,跟他見面,他就把剛才聽的那個經的意思給他講,人家一聽,非常驚訝。這是個老居士,也不是凡人,就接著跟他交談,發現他,我們現在人所說的善根真的深厚,不是普通人,就勸他到黃梅去,去拜五祖忍和尚。他把他的困難向他說,他家裡一個老母親,每天靠著他自己賣柴度生活,走了之後老母親沒人照顧。這個居士非常熱心,邀集了幾個同修,他送他十兩銀子做為安家費,你母親有人照顧,他放心去了。在黃梅八個月,沒有進過講堂,也沒有進過禪堂。老和尚只分給他一個工作,到碓房裡面去舂米、破柴,這是他的本行,老本行,叫他做義工,八個月。傳法的時候,居然傳給他了,誰都沒想到。傳法的一個晚上,半夜三更在方丈室,他們兩個靈犀一點通。忍和尚給他講《金剛經》大意,那肯定不需要書,我們估計不會超過兩個小時,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了。這一悟,全通了,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貫通,你只要把佛的經典念給他聽,他就會講給你聽,豈不是多聞第一嗎?佛法裡的傳法,祕訣就在此地,可是你得有根柢。你看因戒得定,因定開慧。

  我們這一代,可以說我們能夠覺察到的,抗戰以後,就是戰爭期間當中,從這個戰爭開始一直到今天,佛門裡面無論在家、出家沒有開悟的。這個話倓虛老法師講的,早年住在香港,諦閑老法師的學生,一生也是講經的法師。他在香港辦的中華佛教圖書館,我在一九七七年在那邊講過兩個月《楞嚴經》。我一共講四個月,後面兩個月在香港藍塘道壽冶老和尚的光明講堂,在光明講堂講了兩個月。倓老說,他一生當中沒有聽到有人開悟的,得定的有,像虛雲老和尚,得定,得禪定,開悟的沒聽說。現在這個時代,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修禪連得定都沒聽說過。學密,他是密宗的金剛上師,他告訴我,從抗戰期間一直到今天,是他往生之前告訴我,中國學密宗成就的,三密相應的,只有六個人。所以他告訴我,往後學密跟學禪,沒有法子,不能成就了。真正能成就只有念佛法門。所以他老人家往生的時候,身體很不好,他念佛,告訴我,一天十四萬聲佛號,專念阿彌陀佛,日夜不間斷,累了就是休息一下,一天十四萬聲,走的時候也預知時至。你看學禪、學密到緊要關頭統統放下了,只提這一句阿彌陀佛,這是老人家給我們做示現的。

  我們生在末法,今天不是末法最後,末法還有九千年。這九千年佛法有興、有衰,它是波浪形的,這以前章嘉大師告訴我的。今天衰到極處了,真修行人有沒有?我們相信肯定有,沒有人知道,有真修的。怎麼知道?如果沒有真修行人,真修行人有大福報,地球上這麼多眾生造業,他能夠扛得起來,地球不至於毀滅,這就是有大福德的人。這些人我們不知道,在深山裡面,沒有緣,你遇到,你也見不到。佛教將來還會興,佛教的興,將來興的不是禪、不是密,是教。教裡面,我們知道,可能最興旺的就是淨宗,這是釋迦牟尼佛在《大集經》裡面告訴我們,那就是授記,現在人講預言,末法時期淨土成就,正法時期戒律成就,像法時期禪定成就,末法時期淨土成就。

  淨土這樣重要的經典,《無量壽經》,是淨宗根本的經典,始終沒有一個標準的本子,這是自古至今修學這個法門都感到遺憾。翻譯是真多,一切經都沒有這個本子翻譯得多,這個本子翻譯十二次,從漢到北宋,八百年間十二次翻譯。但是這個譯本現在留下來的只有五種,七種失傳了,很可惜,七種失傳。五種譯本你合起來看,裡面差別很大,所以古大德判斷,原本不是一個本子。從現在這個五本原譯本來看,梵文原本至少有三種,這就斷定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無量壽經》至少講過三遍,所以三個不同版本。失傳還有七種,那個七種如果是真能找到,可能發現更多。說明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每一種經只講一遍,沒有講過第二遍的;這個經至少講過三遍,三遍以上,多次宣講,說明這經重要。這個經能度末法往後還有九千年一切眾生一生成就,這還得了嗎?

  所以古來大德就有意思要會集。頭一個會集,王龍舒居士,宋朝人;第二個會集,前清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夏蓮居居士是第三次會集。因為會集不容易,在五種原譯本裡頭取捨是大學問,編排也是學問。過去這個會集本,在取捨編排都不很圓滿,都有遺憾。夏蓮居老居士用了十年的工夫,會集整整用了三年,閉關三年,整理出一個會集本。以後有七年的時間,做十次的刪訂,最後這定本,我們今天看到是最後的定本。但是他最初編出來的這個本子,我們還找到了,最初的,就是三年,閉關三年完成的會集本。這個本子我們最近要把它印出來,留給同學做個紀念。原本三十七品,現在我們讀的這個本子四十八品。梅光羲序文裡面所說的,慈舟老法師當年在北京講過會集本,在濟南也講過,而且還做了科判,那是三十七品早年的本子,不是現在這個本子。我們從這兩種本子對照來看,知道夏蓮居老居士真的是用了苦心,看出他的耐心,看出他的境界,他在文學上的造詣,終於給我們編成一個圓滿的經本,編成這個標準的經本。

  他講過,講過一遍。他的學生黃念祖老居士,他也跟阿難一樣,聽老師講過,而且還有詳細的筆記。他告訴我,在文革期間當中,他筆記丟掉了。所以寫這個本子,完全憑著記憶,參考一百多種的經論註解,引用在這個註子裡面,編成一本完善的經解。我們有福報、有緣分,今天能遇到,非常不容易。我跟這個經確實有緣分,一看到就歡喜,非常歡喜。過去講過十遍,這是第十一遍,十一遍決定採取《無量壽經》的註解,講他的註解,我們對於淨宗就有更深入的理解,發願求生淨土,這個願它才能發得出來,再沒有疑惑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哪有不成就的道理!年輕人,下定決心用十年的時間,排除一切困難。困難是什麼?就是把妄念去掉,專在一門上下功夫,十年之後,你就是世尊承傳淨宗的弟子。承傳淨宗弟子,就是釋迦牟尼佛的第一弟子,憍陳如在這個地方表法,那我們到這個世間來這一生值得了。幹別的都是假的,幹這個是真的。

  認真向劉素雲居士學習,她給我們大家帶來信心。她是五十五歲才開始學佛,學佛的時候也是緣分還不錯,一個同修送她一套光碟,《無量壽經》。應該是一九九九年我在新加坡講的,六十個小時,我講了一個月,每天兩個小時,那個時候是用卡帶的,用卡帶錄的。以後變成光碟,CD,裡頭沒有影像。她告訴我,她就學這一部經,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十年如一日。每天聽經十個小時,她怎麼聽?就聽一盤,就一個小時的帶子,聽這一盤,聽十遍。工作再忙,至少也聽四遍,沒有少過四遍的,一般時間每天都是十遍。她的信心願心從這裡生起來的,信解行證,她做到了。經裡面的義理變成自己的思想,經裡面的教誡變成自己的行為。她今年六十五歲了,十年。你請她講《無量壽經》,她都不要用經本,給你講得頭頭是道,一天八個小時、十個小時,她不疲倦。

  之前我們不認識,不知道這個人。我是去年在台灣治牙齒,有一個同修送一個光碟,是個紀錄片,媒體拍攝的紀錄片,半個小時,就是劉素雲這個光碟。人家採訪新聞,不是去採訪她的,到他們那個地方,聽說有這麼一個人,得的是紅斑狼瘡,非常嚴重,怎麼念佛念好了,覺得很奇怪,就去訪問她,訪問半個小時。我看到這個光碟,我感到很驚訝,也非常佩服,她用功非常得法。學佛,真的她入境界了,她沒有把病放在心上,每一個人都替她擔憂,她每天快快樂樂,每一天聽經念佛不中斷。醫生說她這個病沒法子治了。好,沒法子治就不治了,回家去念佛,她念佛就念好了。醫生告訴她,縱然好了,妳這個臉上的疤,疤痕是決定不會消失的。結果醫生跟她見面,疤痕也沒有了,他就問,妳擦了什麼藥?怎麼會連疤都沒有?她說我沒有擦,什麼都沒擦。跟他講,結婚的時候買了兩瓶雪花膏,擦腳擦了,沒擦在臉上。她說念佛念好的,醫生相信。為什麼相信?這個人一生不妄語,真難得,一生不妄語。還有一個好處,一生沒有名利心,人家都是爭名奪利,她對名利看得非常淡。所以我覺得她過去生中是個修行人,她有這樣深厚的善根。她給我們示現的方法,十年就成功了,她這一部《無量壽經》成功了,學習任何經典一點困難都沒有,真的是佛法說的「一經通,一切經通」,這是好榜樣。

  從這一個例子我們就知道,佛法往後會很興旺。為什麼?這個例子一開了,學習經教不難!只要一部經,好好的去學個十年,不就貫通了嗎?你要想大家在一起學,我們辦個佛學院,成立一個佛學班,那要大福報。我們自己有福報,眾生還得有福報,眾生沒有福報不能成功,所以因緣得來不容易。我這一生,好幾次緣分錯過,無可奈何,我心裡很清楚,沒辦法。第一次,我跟星雲法師的緣分。四十年前,佛光山剛剛建立,這一個山上只有一個佛學院,東方佛教學院,他請我去做教務主任,當時學生一百三十個人。我的意思是把這一百三十個人分組,三個人一組,就分四十組,每一組專學一部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那這四十組就四十部經,十年下來,不能說一百三十個人都成就,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就四十個人了,每一個人都是一部經的專家。你說一部《彌陀經》學了十年,這個人是什麼?阿彌陀佛再來的。那一個小組三個人學《普門品》,學了十年,觀世音菩薩再來的。選十部經,如果說是我們一輩子不離開佛光山,這些年來,這麼多的弘法人才,都是可以說頂尖的。誰一部經修十年?都頂尖的,那真的是佛光普照全球。非常惋惜的,我這個建議星雲法師沒有採納。他告訴我,這不像學校。我當時告訴他,學校未必出人才,但中國這個土辦法是真出人才。為什麼?我在李炳南老居士會下十年,就是老辦法學的。李老師是用教私塾的方法,有效!一部經,一遍講完了講第二遍,二遍講完了講三遍,絕不用同樣的講稿,每一遍自己都要認真去預備,十遍,基礎就打下去了。那十年要講,十年至少要講四、五十遍,熟透了,古人所謂的熟能生巧,哪有不能成功的道理!你再要能把四個根紮穩,佛法興旺起來了,又會回到盛世了。這頭個緣分,很遺憾,我就離開佛光山了。

  第二次的緣分,韓館長往生了。她在往生前我們就有這個預備,想開班帶領二、三十個同學來專修。沒有想到,她走了之後,她的兒子對這個沒興趣,我們也覺得自己的福德因緣不足。這第二次,我們也失望了。第三次是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的居士林。我們首先做實驗,開短期的,三個月的。這個班教了五期,很有成績,我們信心足了,想辦長期的佛學班,三年到五年。那又有一個,有人在當中破壞,我們不能不離開新加坡。我們不能怪任何人,這是佛法的緣分。佛法緣分應該在哪裡,我們不知道,我們是凡夫俗子。到澳洲,我們到澳洲明年就十年了,淨宗學院成立十年了。這修學環境穩定了,可是居住在裡面的同學,無論出家在家,沒有依教奉行。現在能不能管教?不能。現在這個時代,大時代,大環境,是民主自由開放,我們只能勸導,不能過分的要求。勸導大家專攻一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勸大家紮三個根、四個根。他們也在學,學雜了,沒有學一樣。如果學一樣,十年肯定成功,不會在劉素雲居士之下。

  所以劉居士給我們做了最好的榜樣。只要真正學,有一套光碟,有一套錄音帶,就行。真正放下名聞利養,放下對五欲六塵的享受,不怕吃苦,個個成就。劉素雲居士的長處,能吃苦,能持戒,這是一般人不容易做到的,她都做到了。我在光碟上聽她講,她一個好朋友,她請好朋友吃飯,就一個菜,豆芽炒干絲,就一個菜。她朋友說,妳請我來,就吃這個?是啊。她說這夠吃嗎?不夠吃,就多炒一點。還是這個菜?是的,還是這個菜。你就曉得,平常人家吃飯就一個菜,簡單,不浪費時間,最寶貴的是時間。不能吃苦,不行,持戒吃苦,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是成功的祕訣,護持正法久住的祕訣,我們不能夠不留意。

  我們接下去看底下這段文,「而為上首,今稱首座為上首」,現在佛門裡面稱首座和尚為上首。「各經中上首人數不同。例如《稱讚淨土佛攝受經》於大苾芻一千二百五十人,列舍利弗、目犍連、大迦葉、阿泥律陀等四人等為上首。今經則憍陳如五人等為上首,是乃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之大尊者中之上首」。這是特別介紹一下,這個《稱讚淨土佛攝受經》就是《阿彌陀經》,玄奘大師翻譯的。鳩摩羅什大師翻譯的有十六位尊者,列了有十六個人名字,玄奘大師翻的只列了四個人。這是翻經人,我們曉得,《彌陀經》的原本,鳩摩羅什翻的跟玄奘翻的應該是同一個原本,這個裡面的意思大同小異。這是聲聞眾的上首,聲聞眾皆是大阿羅漢。那個大字,大比丘、大阿羅漢,那個大字是個關鍵,大是什麼?大乘。小乘阿羅漢,是小乘四果,大乘阿羅漢是法雲地的菩薩。因為阿羅漢翻成中國的意思叫無學,就是他所學的課程學完了,畢業了。小乘無學,這稱阿羅漢;大乘無學也稱阿羅漢,阿羅漢就是無學的意思,但是大乘無學是十地菩薩,法雲地的菩薩,稱大阿羅漢。所以這是大乘經,你看到大阿羅漢,那個意思就不一樣。

  我們接著看底下,「按『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之句」,這個句子,「本為菩薩歎德」,這兩句話原本是讚歎菩薩的。「如《密跡金剛力士經》云:與大比丘眾四萬二千俱,菩薩八萬四千,一切大聖,神通已達」,這是參考佛在其他經上所說的。「今此經中以讚歎菩薩功德之語,以讚聲聞」。底下的話要緊,「正表此等常隨聖眾,本法身大士,隱本垂跡」。這些人是什麼人?中國古人所說的,說得好,說「一佛出世,千佛擁護」。跟唱戲一樣,這一個人唱主角,那其他的配角,沒有配角這個戲就唱不好。釋迦牟尼佛緣成熟了,他到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唱主角,配角呢?配角可能是他的老師,可能跟他一樣的,都是成佛,所謂古佛再來,真的。大乘教裡面佛給我們說出來,舍利弗、目犍連久遠劫就成佛了,這是參加釋迦牟尼佛的法會,到這裡來臨時扮演一個角色,做釋迦牟尼佛的學生,真的是大聖,都不是小聖,像等覺菩薩、十地菩薩太多了。

  所以這一會,哪裡有真的凡夫?還有佛當年在世的護法,這些在家的居士,也有很多諸佛菩薩再來的。弘法護法都是內行人,不是內行人不行。於是我們就能體會到,當時印度這個地區,這個居民福報之大,感得諸佛菩薩降臨,為眾生宣說妙法。特別是這個法門,接引大眾,一生圓滿成就,這法門到哪去找?所以這些本來法身大士,就像《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隱本,自己本來的果位隱沒了;垂跡是表演,在舞台上扮裝一個角色,隱本垂跡。「或他方聖眾,助佛宏化,為影響眾」。這個也有,他方世界的佛看到釋迦牟尼佛在這示現成佛,也來湊一場熱鬧,來扮演一個角色。扮演什麼角色不一定,有扮演出家比丘的,有扮演在家菩薩的,沒一定,真的是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都是幫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這叫做影響眾。

  「一切大聖,指其本地,本是究竟菩提之人故」。這個究竟菩提,已經證得妙覺位的人。《華嚴經》菩薩最高的這個位次,妙覺,比等覺還高一級,這是究竟菩提。「神通已達者」,這是「示權跡」,神通變化,他在這一會裡面,他是聲聞的身分。你看看,前面四個是證得阿羅漢地位的,阿難是初果須陀洹,這是表演的角色不一樣,「遊戲神通來此土故」。他們這些人跟娑婆世界眾生都有緣,沒有緣的不來,都有緣。所以眾生有感,他們全來了,跟著釋迦牟尼佛一起來。「故知所列之聲聞眾,皆是大權示現,助我世尊,開顯淨土法門也」。這個意思一定要懂,所以讀經你不能不了解權示,不能不了解隱現,隱本現跡,這個垂跡就是現跡。

  「綜上五聖」,這個各別介紹完之後,這再合起來講,我們看前面這五位。「了本際」,這是憍陳如尊者,「謂了知其久遠之本際,故首列之」。了是明瞭,本際就是本性,了本際就是我們中國一般人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是真佛,不是假佛。見性之人,他脫離十法界,在十法界界限裡面,那沒有覺悟,沒見性,見性就脫離了。他還留在十法界,那就叫大權示現,就跟這些人一樣,隱本垂跡,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諸位一定要知道,大乘經上佛常說,「相隨心轉,境隨心轉」,你那個心一轉,他就是法身菩薩。法身菩薩的身相,大乘教上我們看到的,「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他居住的環境,實報莊嚴土,一真法界,不是穢土。

  這些明心見性的人,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跟我們住在一起,我們看到他,好像跟我們一樣,沒什麼差別的。不一樣,我們肉眼凡夫看佛菩薩都是肉眼凡夫,佛菩薩看我們統統是佛菩薩,各人看法不一樣。為什麼?諸佛菩薩看我們自性,你自性是佛;我們看佛菩薩是不見他的性,只見他的相,著了相,所以他跟我們凡夫沒兩樣。每一天吃飯,到外面去托缽,人家給什麼吃什麼,這我們看到的,我們沒法子理解他。他到外面托了一缽飯,這個飯不是很好吃的,可能是乞丐,人家乞丐到外面托了一點東西,《阿含經》上常常有,這飯什麼?餿了、壞了、臭了。乞丐很可憐,討了這點東西,看到佛,佛有福報,這個托了一缽飯供養佛,他修福。佛也很歡喜,當面把它吃掉,給他祝福。這飯一般人吃不下去的,佛能吃下去。佛吃的是什麼味道?天廚妙供。為什麼?境隨心轉。乞丐那個心是染污的,它骯髒;到佛的時候,佛身心清淨,它那個東西就變成最好的東西,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神通妙用。我們看到佛坐在菩提樹下,底下鋪的草,在那裡打坐。菩薩看到不是的,上面有寶蓋,下面金剛寶座,佛的身相不是三十二相,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他看到這個。境隨心轉,相由心生,我們在經論裡面看得多了,逐漸逐漸體會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這是憍陳如尊者代表明心見性,在這個經上,那就是說這個經是一生明心見性的經典。那我們這一生確實沒有明心見性,但是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明心見性了。祖師大德告訴我們,「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哪有不開悟的道理!列在第一位,讓我們生起信心,對淨宗生起信心,生起願心。

  「身子智慧第一」,身子是舍利弗,「表彌陀之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之深廣無涯」。這代表是什麼?代表自性本具的圓滿般若智慧。在哪裡?在這一部經上。我們要想把自己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開發出來,這經就是一個方法。這個智慧正是世尊在《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裡面講的五種智是如來本具的智慧,說如來就是說我們的自性,我們自性裡面本有的這五種圓滿智慧。這五種智慧留在後面經裡面再講,所以這個地方沒有加以註解,後面有。

  「目連之神通第一,顯遊戲神通之誓願」。菩薩在因地都發過願,「眾生無邊誓願度」,要度眾生,你沒有能力你度不了,有智慧還得有能力,能力在此地顯示的就是神通。神是沒有障礙,《華嚴經》上講的四種無礙,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是神通;通是通達,合起來,無障礙的法界,你才能夠普度眾生,才能把你因地上發的四弘誓願你能做到。在六道、在十法界,應以什麼身得度,你能現什麼身,現身無礙;應該用什麼方法幫助他覺悟,他就用什麼方法,身不是一定的身,法也沒有定法,活活潑潑。像《楞嚴經》裡面所說的,菩薩現身,「隨眾生心,應所知量」,他自己沒有身,眾生喜歡什麼身,他就現什麼身。眾生希望佛來度他,或者是菩薩來度他,他就隨著你的希望現身。你歡喜!這就容易得度,不歡喜就難了。

  「大飲光」,這是迦葉尊者,大迦葉。「顯彌陀殊勝光明,無不照見,光中極尊,佛中之王」。這兩句話是世尊對阿彌陀佛讚歎到極處。我們知道,佛佛平等,在平等法裡面,世尊對阿彌陀佛還這樣讚歎,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大飲光,過去九十一劫之前,以黃金供養佛,給佛的像貼金,感得九十一劫的金色光明,取這個意思,顯示阿彌陀佛殊勝的光明。

  「又迦葉是宗門初祖,阿難為二祖」,在禪宗裡,禪宗是釋迦牟尼佛傳給摩訶迦葉的,迦葉尊者再傳給阿難。阿難是教下的初祖,禪宗的二祖。「阿若憍陳如表當人之本際」,本際是本性,代表我們自己的本性。「舍利弗表眾生本具之智慧」,經上講的五種圓滿智慧。「目連即眾生本有之神通」,你看統統是回歸到自性。「飲光表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這兩句話是禪宗的,靈光就是自性的智慧,根是六根,塵是六塵,迥是遠,遠遠的脫離六根六塵,這就是超越十法界了。「慶喜表慶快平生,心心相繼」。遇到佛法歡喜,信受奉行歡喜,證得無上菩提歡喜,念念相繼,正法常住世間,永遠不斷。

  釋迦牟尼佛法運終了的時候,這一萬二千年,實在講時間並不長,一萬二千年佛法終止、沒有了。下面一尊佛,第五尊佛,彌勒菩薩到這個世間來成佛,什麼時候下來?念老這個註解上也有,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之後,彌勒菩薩才到這個世間來成佛。所以現在就有人說,彌勒菩薩已經掌天盤,那是假話,那不是真的,沒這個道理。時間怎麼算法?算兜率天,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這時差很大,兜率天一天人間四百年。一年,也是像我們一樣,因為它算圓周度數,三百六十度,三百六十天一年。他的壽命多長?四千歲,兜率天的四千歲。你慢慢去算,算出這個時間合我們這個世間,是五十七億六千萬年,那個時候才來。這當中很長的時間沒佛法,沒佛法人很苦,所以佛慈悲到極處,沒佛,找個代理的佛來,有個代理的佛,這代理佛是誰?大願地藏王菩薩。地藏王菩薩度眾生比佛的時間長多了,釋迦牟尼佛度眾生才一萬二千年。你看看,地藏王度眾生要經歷多少時間?凡是佛不出世,統統地藏菩薩代表。所以《地藏經》一開頭,你看那真熱鬧,這個經比不上,《華嚴經》也比不上,十方一切諸佛都來了,都來參加法會了。為什麼?那些十方諸佛過去都是地藏菩薩的學生,學生不忘老師的恩,老師今天開法會,怎麼能不來?成了佛也得要來,莊嚴道場。所以地藏法會那個莊嚴是無比的殊勝。

  「故知一部大經,正是付法傳心」,這四個字重要!我們今天接受到這個經本,就等於是釋迦牟尼佛把無上的妙法傳給你了。這個付法是阿難,傳教的。傳心就是禪宗的,迦葉尊者。這一部經給你,法跟心都傳給你了,那就是宗門教下統統都傳給你了。「一句名號,直顯本來面目」。本來面目是什麼?常寂光!無量壽。這句名號,在《彌陀經》上,佛說明它表的意思是無量光、無量壽,無量光是常寂光,無量壽是不生不滅,就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說的,「何期自性,本無生滅」,本無生滅是無量壽。這一句阿彌陀佛誰認識?念的人很多,不認識。真正認識了,你就會死心在這一句佛號上,你真的是萬緣放下了。這一句佛號就是你的本性,就是一切如來所說的經教,這個我們在華嚴會上講得很清楚,一點都不假,是古來這些祖師大德他們分析的。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度無量無邊的眾生,說無量無邊的佛法,最後總所言就是一句阿彌陀佛,總結。

  「於此薦得,始稱帶角之虎」。這是祖師接引禪宗的學人一種善巧方便,要曉得。祖師為什麼這麼說?好像是永明延壽說的,對的,《四料簡》裡面講的。永明延壽大師禪宗裡頭大徹大悟,回過頭來專修淨土,專念阿彌陀佛,他是淨土宗的第六代祖師,淨宗的六祖,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你看,那個時候禪風非常興盛,瞧不起修淨土,他來做表演,先修禪,禪裡面大徹大悟,再修淨。這個意思告訴人什麼?淨比禪還殊勝,怎麼可以輕慢?所以他勸這些修禪的人,「有禪有淨土,猶如帶角虎」。你修禪,再加上淨,那不得了,本來是老虎,老虎長了角。勸學禪的人,知道他不是禪宗的根性,他迷在禪裡頭,他開不了悟,他也得不了定,用這個方法來引導他、接引他。你叫他直接捨禪來修淨,他不甘心、不情願,他不能接受,用這麼一個善巧方便勸導他來,而且自身做榜樣。於此薦得,那就像中峰禪師,你看中峰禪師給後人編了一套三時繫念的法本,那是他的編著。它裡頭有一句重要的話,「阿彌陀佛即是我心,我心即是阿彌陀佛」、「淨土即此方,此方即淨土」。迷,你就見有生有滅;悟了之後,就不生不滅。迷悟不同的一個境界,境界沒有迷悟,迷悟是我們自心。事實,事實上沒有生滅。

  所以,這是祖師大德勸導我們,「但當驀直念去,便是無上深禪」。無上深禪是釋迦牟尼佛講的,一心持名,就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即是無上深妙禪,好像也是在《大集經》上講的。「無論定持散念,決定功不唐捐」。定持就是定課,散念不是在定課上,隨時念佛。這個散念不是散亂心,散亂心念佛不行,要一心、要以恭敬心去念佛。這個散就是指不是定課的時候,我們定課是早晚課,不是定課的時候,一切時、一切處佛號不中斷,這叫散念,決定功不唐捐。這些話都是老居士從經文、祖師大德語錄裡面節錄出來,真的一點都不假。

  「本經先列聲聞後彰菩薩」。彰是顯示出來的,先聲聞眾,後面是菩薩眾。「正如《佛地論》第二」,這是第二卷所說的。「先說聲聞,後說菩薩。聲聞眾者,近對世尊,親受化故。又諸聲聞,常隨佛故,形同佛故。是故諸經多是先聲聞,而後菩薩」。這是講表法的這些大眾,他們先後順序做一個簡單的交代。聲聞是沒有開悟的學生,雖然得定,阿羅漢是得定,九次第定證阿羅漢果,沒有大徹大悟,沒有明心見性,我們知道他只是把見思煩惱斷了。大乘經上常講,六道裡面三界,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八十八品見惑斷了,證小乘初果須陀洹。再把思惑,思惑是八十一品,分配在九地,每一個地是九品,九九八十一品思惑,思惑斷盡,思惑是貪瞋痴慢疑,這個五大類。所以這個疑是很嚴重的煩惱,懷疑。對什麼來說的?對聖教來說的,你懷疑釋迦牟尼佛,懷疑佛的經典,懷疑佛的教誨。還有一個,懷疑自己,自己造作的罪業太重,我這一生能成就嗎?這個念頭都在疑這個字裡頭,這是很嚴重的煩惱。

  貪瞋痴慢疑斷掉了,這三界八十一品統統斷盡,六道就沒有了。六道是假的不是真的,六道好像作夢,你這個一斷,夢醒過來了。永嘉大師講得好,「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醒過來了。醒過來是什麼境界?是四聖法界,還在夢裡頭。所以六道是夢中之夢,從六道出來之後,從夢裡那個夢醒過來了,還是個夢。還得要把,這個數量就很多了,《華嚴經》上講的分別,分別比執著要輕,但是很難斷,為什麼?它太多了,你看那分別的念頭,前念滅了後念生。分別叫做塵沙煩惱,塵沙是比喻,太多太多了,起心動念都在分別。分別煩惱斷了,這在菩薩了。所以在四聖法界裡面,我們知道,聲聞斷見思,但是有見思的習氣。辟支佛把見思習氣斷了,他有塵沙煩惱。他把塵沙煩惱斷了,他就成菩薩,又升了一級,他有塵沙的習氣。塵沙習氣斷掉,這成佛,十法界裡面的佛,十法界最高的位置。雖然成佛,他有無始無明煩惱,就是起心動念。他必須把無明煩惱斷掉,不起心、不動念了,這個時候真的醒過來了,四聖法界沒有了,十法界沒有了。所以四聖法界也不是真的。十法界沒有了,它出現是什麼境界?一真法界。為什麼叫一真?這個法界裡頭沒有變化,十法界裡頭有變化,這法界沒有變化。為什麼?沒有分別執著。變化是從分別執著產生的,連時間空間都是有變化。所以到一真法界裡面,時間空間沒有了,時間沒有了,先後沒有了;空間沒有了,距離沒有了,遍法界虛空界是一真法界。極樂世界在哪裡?就在此地。阿彌陀佛什麼時候成佛的?就在當下。時空沒有了,這叫真成佛了。

  天台大師講,十法界裡面的佛叫相似即佛,超越十法界,真的,分證即佛。為什麼分證?他沒圓滿。為什麼沒有圓滿?起心動念沒有了,就是無始無明沒有了,無始無明的習氣還有。這個習氣不好斷,不像前面,前面是見思的習氣、塵沙的習氣,都好斷,都有對治的方法,唯獨無始無明沒有對治的方法。你一有方法,一對治的話,馬上落到妄想分別執著,你全都有了。所以這個時候,古大德講是無功用道,就隨它去,絕對不要去理它,絕對不能夠起心動念,這個習氣慢慢自然就淘汰掉了。得要多少時間?經上講,三大阿僧祇劫,就沒有了。所以成佛要三大阿僧祇劫,是對什麼人說的?不是對一般人說的,一般人說無量劫,對法身菩薩說的,就是圓教初住,你哪一天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從這個時候算起,要經歷三個阿僧祇劫,這個無始無明的習氣自然就沒有了。所以在一真法界裡,佛說有四十一個階級,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四十一個階級,這四十一個階級從哪來的?從無明習氣厚薄,從這來的。無明習氣沒有方法能斷,你一有方法,你看,你一定起分別、起執著了,你就往下墮,所以這個地方不能起心動念,那個境界裡確實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所以我們要了解,那個世界是平等世界,四十一個位次平等的。不但四十一個位次平等的,跟究竟佛果,就是妙覺位,也平等,真平等。

  你看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初住菩薩,剛剛覺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就有能力在十法界,眾生有感,他能應。應以佛身得度,他就能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像釋迦牟尼佛一樣,他就能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他就能現菩薩身,他什麼身都能現,他什麼法都能講,他沒有障礙,跟妙覺位有沒有差別?真的是沒差別。你看在起用上,自行化他沒有障礙。唯獨不相同的,就是習氣沒有完全脫掉。所以有一真法界,那個境界裡面,你得的身相永恆不變,也就是說他沒有生老病死。我們這個世間有生老病死,有變化!那個世界裡頭沒有,樹木花草,沒有春生夏長秋收,沒有,花永遠是那麼茂盛,永遠是那麼美麗,永遠是那麼樣的芬芳;山河大地,它東西都不改的,永恆的,所以叫一真,它沒有變化。所以要知道,變化是從我們心,我們心有變化,外面境界統統有變化。所以人入定了,定中沒有變化,定中的境界沒有變化。所以定中能夠看到過去,能夠看到未來,因為你沒有變化,你就可以看到外面境界的變化。你沒有時空了,你可以到過去,你也可以到未來。所以定發神通,就是你的德能透出來,這本能透出來了。

  那麼一真法界是真的嗎?其實不是真的,一真法界也不是真的。是什麼?無始無明習氣變現的,哪一天無始無明習氣斷掉,這個境界不見了。不見之後,什麼東西現前?常寂光現前,常寂光是自己的本性,完全回歸自性。常寂光,這裡面你看不到物質現象,你也看不到精神現象,一片光明。所以經裡有四個字形容它,「大光明藏」,這是常寂光。惠能大師他講的六句話,那個境界是什麼?是常寂光的境界,末後一句話是講的法界虛空界的境界。你看前面講的,第一句「本自清淨」,沒染污,自性沒有染污。我們今天在六道裡頭,甚至於墮在三途裡頭,有沒有染污?沒有,自性永遠不受染污。染污的是什麼?染污是阿賴耶,特別是末那,末那叫染污意。所以自性沒有染污,自性沒有生滅,「本不生滅」,那才是自己,是自己的靈性,是自己的本性,這個不能不知道。「本自具足」,這句話講隱,它是具足,它不顯。具足什麼?具足法界虛空界一切依正莊嚴,它本自具足。「本無動搖」,它從來沒有動過。動,就起現相;不動,沒有現相。

  所以法界怎麼來的?一念不覺而有無明。無明就是阿賴耶,無明是阿賴耶的業相,從業相就變現出一個轉相,從轉相就變現出一個境界相,這叫阿賴耶的三細相。這個轉變速度太快,就是彌勒菩薩講的一彈指,一彈指有多少個念頭?就是多少個業相?業,諸位要知道,業是振動,現在科學裡面講的振動,就是動了。我們這個一念,這一彈指有多少個振動、頻率?他告訴我們,三十二億百千念,百千是單位,百千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你看一彈指三百二十兆。「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質現象,每一個念它都有一個物質現象。你在一彈指所看到的這個物質現象,它是三百二十兆的念頭,那個形相累積在那個地方,科學家用顯微鏡看到了。那要是你看到一秒鐘,它存在的一秒鐘,忽然沒有了,那一秒鐘是多少累積?我想彈得快的,可以彈五次,彈五次就是一千六百兆,你看一千六百兆的累積,讓你看到一秒鐘這個現相,一秒鐘就沒有了,科學家能看到的。科學家沒有辦法看到一秒鐘裡面一千六百兆的,那個他看不到。但是已經很了不起,我們確實很佩服,他能夠在一秒鐘當中看到這個東西,他知道無中生有,生了馬上就滅掉,速度太快了。

  轉相就是信息,科學家講的信息;業相就是能量,這個波動是能量;境界相就是物質。所以科學家說,量子科學家,這宇宙之間只有三樣東西,除這三樣東西什麼都沒有。在佛法裡,法相唯識這些大師們,你看他們說宇宙當中什麼都沒有,只有阿賴耶,也就是阿賴耶的三細相,叫唯識,唯獨只有識,識之外全是假的。就像萬花筒一樣,萬花筒有什麼東西?有三塊不同顏色的碎片。轉動,這就是能量,就是能量在轉動。你從轉動裡面去看,無量無邊的圖案出現了。真正懂得,哪有那麼多?不過就三個不同彩色碎片而已。我們今天就是看到整個宇宙的依正莊嚴,就是它在動;它要不動的話,就變成三樣東西。量子科學對佛法有很大的幫助。按照中國的紀年,今年是釋迦牟尼佛滅度三千,中國人說的是三千零三十七年。佛滅度到今天,被科學家發現了阿賴耶,說明法相宗所講的一點都不錯。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