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八十七集)  2010/7/2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08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九十七面第四行,最後一句開始:

  「勝者,勝過餘學,超於九十六種外道之上。」這是「大」有三個意思,有大、多、勝三個意思,前面學過了,今天從「勝」這個地方看起。「勝過餘學」,勝是殊勝,也是超越的意思。印度在當時,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最著名的有九十六種外道。外道並不是指佛法以外的修道人,不是指這個意思,我們同學一定要知道,外道是心外求法都叫外道。我們學佛的人,如果也是在心外求法,那也叫外道,這個外道叫門裡外,佛門裡面的外道,實際上人數不少。佛法稱之為內學,內是什麼?內是自性,所以非常重視回歸自性。為什麼?我們學過賢首大師的《妄盡還源觀》,我提到這本書大家就曉得,內外你就很清楚。大乘教常說,「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如果是向心中求,這就是內學,這叫佛法;如果與這個是反方向的,向外求,這就叫外道。由此可知,我們學佛,佛門裡面外道也不少,幾個人不向外攀緣?眼根向外面色塵上攀緣,耳根向聲塵上攀緣,色、聲、香、味、觸、法都在外,凡是學這些的全叫外道。由此可知,外道這個意思裡面含的就非常之廣,有幾個人能向心性?確實只有大乘佛法,小乘還向外攀緣,只有大乘佛法,起心動念觀照自性,這叫內學。所以佛的經,特別是大乘經,稱為內典,內外之分我們得分清楚。所以,外道不是輕視別人,不是輕視,也不是貶低的意思,是跟大乘法裡面修學的宗旨、方向、目標不一樣。大乘法的目標、方向、宗旨都是明心見性,無論哪個法門,宗門教下、大乘小乘、顯教密教,終極的目標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佛的教育,到見性,那你算是畢業了,大乘法裡面畢業了,這個畢業就是成佛。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叫成道,也就是成佛。在中國,代表的人物,大家都是以唐朝禪宗六祖惠能大師,其實在中國,宗門教下大徹大悟的人很多,諸位在《高僧傳》、在《居士傳》裡面都能看到,無論在家出家,達到這個境界的。這個境界我們在講席裡面也常常提到,因為這樁事情非常重要。學佛到底學什麼?經教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它是最重要的手段,這個要懂得。經教既然是手段,用意何在?用意是佛把內外講清楚、講明白,你就覺悟了。這個覺悟叫解悟,信、解,叫解悟,悟了之後你能起行,然後你才能夠證悟,證悟才算數,解悟不算數。用現在的話說,解悟是屬於佛學,證悟是學佛。所以你不信、你不能理解,你怎麼修行?修行修什麼?那經典的用意我們就清楚、就明白了。沒有經典,我們永遠迷惑,不了解宇宙人生真相,經典是為我們說明真相的。宇宙從哪裡來的?佛法裡面講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這是經上常常提到的,這從哪裡來的?為什麼會有十法界?今天科學、哲學都在研究這個問題,不但是現前,古今中外多少人在探討、在研究、在摸索。誰搞清楚、誰搞明白了?釋迦牟尼佛明白了,他真明白了。今天科學家、哲學家他們所討論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問題,大乘經裡面全有,這說明釋迦牟尼佛真搞明白了。

  在中國,我們古聖先賢那些老祖宗也明白了。怎麼明白的?一句話,放下就明白了。為什麼?明白是我們的本能,每個人都明白,沒有例外的。所以佛常講,一切眾生本來成佛。佛的意思前面我們講得很詳細,用了兩個小時介紹釋迦牟尼佛,「佛」這個字的意思是覺悟,中國「聖人」的意思是明瞭,意思相同,明瞭就是覺悟,覺悟就是明瞭。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中國人稱為聖人,古印度稱為佛陀。佛告訴我們,我們的本能完全都通達明瞭,沒有高下,所以一切眾生本來是佛。現在為什麼變成凡夫?迷了,迷失了自性。自性的本能《華嚴經》上說得好,「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一切眾生包括我們在內,我們不在外,都有跟如來同樣的智慧、同樣的德能、同樣的相好,沒有差別。世尊末後講了一句話說,「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你看把我們的底牌掀出來了,我們為什麼不能跟他一樣?我們有了妄想、有了分別、有了執著,這就迷了。妄想是什麼?起心動念是妄想。從妄想起分別,從分別起執著,愈迷愈深。妄想就是大乘教裡面常說的無明煩惱,分別是大乘教上講的塵沙煩惱,執著就是見思煩惱,三大類煩惱。我們的自性迷失了,並不是真的失掉,迷失了,什麼時候你不迷,它就現前、就起作用。所以,佛教我們沒有教別的,教我們放下,你把這三類煩惱統統放下,你就成佛了,你本來是佛。

  凡夫成佛需要多久?從理上講,一念之間,一念放下,你就成佛了。釋迦牟尼佛示現給我們看,一念,在中國,六祖惠能大師也示現給我們看,也是一念,這是經上常說的上上根人,超於九十六種外道之上。你要曉得,釋迦跟能大師所表演的、所示現的,何止九十六種外道,圓滿的超越了,貴在你能夠放下。我們不是上上根人,沒有辦法頓捨,一念之間完全放下我們做不到,我們對這樁事在大乘教裡面看得很多、很清楚、很明白,也能講得頭頭是道,但是做不到,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告訴我們,不能夠頓捨,你慢慢的捨,總而言之一句話,天天都要捨;不捨,你永遠沒有進步。告訴諸位,這一門學問不進則退,你沒有進步你肯定就退步,退步很可怕。我們現在得的是人身,六道,咱們下面是阿修羅道、羅剎道、鬼道、畜生道、地獄道,你說能退嗎?所以,不向前進就不得了,不能不向上提升。要想向上提升,祕訣就是放下,從哪裡放下?在這幾十年當中我常常勉勵同學,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對五欲六塵的貪戀、放下貪瞋痴慢,我講十六個字。我沒有一絲毫誇張,老老實實的奉勸同學們,這十六個字都做到,自私自利沒有了、名聞利養沒有了、五欲六塵也放下、貪瞋痴慢淡薄了,有沒有入佛門?給諸位說,沒入,我帶你到門口,沒入門,你要知道、要清楚。入門,入門一定要遵守釋迦牟尼佛的標準,我的標準比他低,帶你到門口。釋迦牟尼佛的標準,這不能改變的,得要放下八十八品見惑,你才能入門,三界九地八十八品見惑。

  世尊在教學當中為了方便起見,八十八太多了,繁瑣,把它歸納為五大類,這就好說了。五大類第一個,身見,我們都執著這個身是我,這個東西很討厭。你執著有我,你起心動念、一切造作都是為這個我來服務,錯了。佛告訴你,沒有我,真的沒有我,你認這個東西有我就壞了,這一迷一切都迷了,就迷到底了。所以首先要曉得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一樣,衣服不是我,穿在我身上,我所有的,這個觀念要清楚。我尚且要放下,何況我所有的?這個東西一放下,後面五種就很容易了。第二種是邊見,邊見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對立。我都沒有了,跟誰對立?對立當然沒有了。我沒有了,你還會有成見嗎?成見也沒有了。所以實在講,八十八品見惑關鍵就是我,我破了之後,真正放下,知道無我。就像禪宗二祖慧可見達摩祖師,求達摩祖師給他安心。他去找達摩,達摩說,你來找我有什麼事?「我心不安,求大師給我安心。」達摩祖師說,你把心拿來,我替你安。這一句話提醒他,回去找,找不到,找了半天說了一句話,「我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說,「與汝安心竟」,我把你心安好了。在這一句話裡面大徹大悟。你看人家妄想分別執著統放下了,明心見性,見性成佛了,達摩把衣缽就傳給他,這禪宗第二代祖。這都是上上根性的人,一時頓捨;能頓捨,他就頓悟,一絲毫彎路都沒有。關鍵就是有我,所有一切的罪惡、業障都從這裡生的,你說這個多可怕。如果真的有我,身真的是我,那還情有可原,你為它造的這些業障,沒有,根本不存在!佛說這些話,我們一般人很難接受、很難理解,可是在今天,科學確實對佛法幫了個很大的忙。在現在最尖端的科學,量子物理學家他們發現了,發現什麼?跟釋迦牟尼佛講的話一樣,無我,根本沒有我的存在。講這個肉身,他們知道肉身不是我,肉身是個幻相,不是真的。可是得能捨才行,不能捨,你天天造業。

  佛法裡有沒有真我?給諸位說,有,明心見性,真我就現前。你看,自性裡有「常樂我淨」四淨德,我是什麼意思?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你把這兩個意思,想想看這個身上有沒有,有沒有主宰?如果真的有主宰,那年年十八多好,人為什麼有老、有病、有死?能做得了主,那年年十八。中國民間讚歎菩薩,菩薩菩薩年年十八,不老!我們有沒有辦法做到?你要是見性,確實一點都沒有問題,真的是如此。這個道理很深,要講那就不是兩個小時,二十個小時也講不完,真的一點不假。所以自性裡頭有我、有主宰,真的自在,得大自在,這個定義在我們身上找不到。有真樂、有常,常是永恆不變,樂就是永遠沒有苦,離苦就叫樂,淨是永遠沒有染污。惠能大師見性,給五祖忍和尚提出的報告簡單扼要,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你看裡頭有個淨,四淨德裡的淨;第二句說,「何期自性本無生滅」,那就是常,不生不滅,那就是常;「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我,末後講「能生萬法」,本自具足、能生萬法,這自在!所以常樂我淨,見性就找到了,它真有。但是在凡夫身上完全沒有,有名無實,這四個字都找不到,都是假的。這我們不能不知道,然後曉得我們學佛學的是什麼?我們希望得什麼?應該怎麼個學法?這一點很重要。

  我們再看下面的註解,「再者,《佛地論》另有三義」。也是講這個勝,殊勝,《佛地論》上就講了三個意思。第一是「最極利根」,根性的猛利達到最高峰,「波羅密多種性」,這是我們中國人講上上根人,就這個意思。上上根人一聞千悟,一接觸他就明瞭,他需不需要學?不需要。為什麼不需要?上上根人是見性的人,因為一切法是心想識變的,《華嚴經》上講「唯心所現」。這個心是真心,就是自性,是自性生的、自性現的,唯識變的,你對於性識完全通達明瞭,你六根所接觸的境界自然就通達,不要學的。阿難結集經藏,真的需要聽釋迦牟尼佛複講嗎?不是。他怎樣複講出來?他見性了,你只要提釋迦牟尼佛講過的哪部經,他全都知道,不聽也知道,不學也知道。性是同一個性,相是千差萬別,性是一個。所以學佛,像這部經的經題好,把明心見性的因果全寫出來了。因是什麼?清淨平等覺。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顯教密教、宗門教下,修什麼?修清淨、修平等、修覺。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修清淨平等覺的方法,門是門道、門徑,修行的方法、門徑無量無邊,四弘誓願裡面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真的一點不假。給諸位說,佛在《般若經》上說過,「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任何一門。為什麼?都是自性現的,心生、心現,都是識變的,所以它平等的;換句話說,任何一門,你只找到它能生、能現、能變,你不就成佛了嗎?我們在一切法相裡面看到是所生、所現、所變的,你得去找它的源頭,它從哪來的,把那個能生、能現、能變的找到了,能變的阿賴耶,能生、能現的就是自性,不就見性了嗎?這叫內學。往外找永遠找不到,往外找在佛稱之為外道,他方向搞錯,往內找就找到,往外找是永遠找不到。所以人一回頭,根性就利了,這是我們中國人講上上智慧,波羅密多種性。第二,「得無學果位」。無學果是阿羅漢,這個地方經裡面講大阿羅漢,這個無學果不是小乘阿羅漢,大阿羅漢。大阿羅漢是誰?十地菩薩,十地菩薩在大乘裡面稱之為無學,小乘阿羅漢是無學。十地菩薩,這殊勝!第三種,「得小果已,趨大菩提」,也行。這個小果是小乘阿羅漢、辟支佛,他證得這個果位,迴小向大,那就變成大比丘。《佛地論》上說這三個意思。「以上三義,故名曰大。」

  「又嘉祥師謂大有三義」,嘉祥師是註解本經的,《無量壽經義疏》,它裡面解釋大的時候用這三個意思,「一生大解,二破大惡,三證大果」。生大解,智慧。破大惡就是大惡放下了,大惡是什麼?貪瞋痴慢,徹底放下。證大果,這個大果是通途的說法,法身大士,超越十法界;換句話說,妄想分別執著他統統放下、統統斷了。「由上可見大比丘者乃德高望重、迴小向大之比丘,乃比丘眾中之尊宿」,我們中國人稱為長老。這是說明,參加這個法會一萬二千人,「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今天來參加無量壽經法會的這些人不是普通人,佛經上所謂的大權示現。那個大,諸佛如來、法身大士,他們來協助釋迦牟尼佛教化眾生,做種種示現,正所謂是「一佛出世,千佛擁護」,這是說多,也不止一千。這些諸佛、法身大士,有的示現做佛的學生,出家、在家的,有些示現做佛的護法,還有一些示現反派的,來障礙佛法的、來找釋迦牟尼佛麻煩的,不是平常人,提婆達多也是古佛再來的,他來示現的,六群比丘。我們明白這個事實真相,你讀善財五十三參就有味道了,你就曉得,那都是諸佛如來做種種示現,成就一個修行人。修行人如果真會,成佛要多久?一生;這是普通人,不是上上根人,上上根人成佛是一念之間。一般人成佛,在一生當中肯定可以做得到,你真正能夠理解、真正能夠下定決心放下。先從自私自利開始,從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貪瞋痴慢,從這下手,不斷向上提升。煩惱習氣很重,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外緣誘惑的力量太大,這都是事實真相,如果我們沒有耐心,不能吃苦、不能忍辱,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怎樣幫助我們?讀經、聽教,這是最好的方法。

  我這一生,學佛五十九年,講經五十二年,沒有被世俗所感染,得力在哪裡?得力在天天講經、天天讀經,每天沒有離開經教,沒離開經教,沒有離開佛菩薩。每天講經有這麼多聽眾,聽眾都是佛菩薩,都是我的善知識,他來督促我,他天天要聽,我天天就得要學,我不學拿什麼講給他聽?他們在督導我。我心目當中他不是聽眾,他是我的監學,他們都是我的老師,做出種種的示現。學生是誰?我自己是學生。像善財童子一樣,自己是學生,除自己之外,全是諸佛菩薩,做種種示現,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來成就我、來幫助我,所以善財一生成佛了。如果我自以為是,我是老師、我是法師,你們都是我的學生、都是我的徒眾,給諸位說,我不但不能夠成就,恐怕還要往下面墮落。為什麼?有這些念頭肯定生貪瞋痴慢,傲慢,你肯定造罪業。這一萬二千人的示現,善財童子五十三參,那不就白搞了嗎?總得有幾個人體會到、看出來,看出這個門道,真正如理如法的依教修行。

  下面講「萬二千人俱」,參加這次法會的一萬二千人,「標比丘之人數」。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為什麼?參加法會,比丘之外還有很多人,可見這個法會殊勝。「《會疏》曰,諸經多標千二百五十人,今經與《法華》標萬二千人,蓋是出世本懷,一代勝會,故十方大德皆雲集乎。」這個乎是個問號,是個疑問,說明什麼?這一會不是普通法會,是無比殊勝的法會。佛講《法華經》,比丘一萬二千人,講這部經也是一萬二千人,這個意思就是這部經的教義跟《法華經》是等同的、平等的,《法華》是一乘圓教。古來祖師判教,判大乘、小乘,大小乘之外還有個一乘,大乘是菩薩,小乘是聲聞,一乘是佛。這個法會講什麼?講成佛的法門,這叫一乘。如果這個法門它最高的標準是講到成菩薩,這大乘;只講到成阿羅漢、成辟支佛,那是小乘。《法華經》,祖師大德都常講,成佛的《法華》,開智慧的《楞嚴》,《楞嚴經》開智慧,《法華經》成佛。這部經呢?這部經成佛的。《華嚴》也是成佛的,《華嚴》怎麼成佛?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法華經》也不例外,凡是成佛的一乘經都跟《無量壽經》掛鉤,梅光羲老居士在會集本的序文裡面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這一句記這樁事情,表法的意思很深,我們一看就曉得這部經重要。早年,東晉時代慧遠大師在廬山建一個念佛堂,那個時候所依靠的經就是《無量壽經》。慧遠大師依靠哪個翻譯本我們不知道,我們曾經在目錄裡面看到安世高翻譯的本子,我們有理由相信,慧遠大師用的應該是安世高的本子,可惜這個本子失傳了。歷代翻譯大師,安世高跟鳩摩羅什這兩位大師翻的中國人最喜歡讀,他們屬於意譯,他不是直譯。我們今天在《大藏經》裡面看到這兩位大德譯的都非常歡喜。所以我們有理由,東晉距離安世高的時代還很近,我們相信這個譯本在那個時候,遠公大師應該會得到的。「上說甚是」,就是《會疏》裡面講得很有道理,「會眾之盛,正表世尊說法之勝也」,《無量壽經》所講的法無比的殊勝。「又俱者共集之義」,「俱」是大家在一起學習,一起提倡、一起弘揚,共同普度一切大眾,有這個意思在。

  底下兩句,「一切大聖,神通已達。上二句,讚諸大比丘之德」。這是讚歎,這兩句是總讚,我們到後面看到別讚,讚得太多了,讚歎的。讚歎大比丘之德,這裡頭含很深的意思,就是我們自性本具的德能。你看到這些德能我們自性裡面統統都有,只是現在迷失了。看了之後就要有一個意念,咱們要把性德找回來,太好了!如何找回來?把煩惱習氣放下,它就又回來了。我們能放下一分它就顯一分,能放下兩分它就顯兩分,不一定要圓滿放下,圓滿放下你就成佛了,就圓滿的現前。只要真幹,你會充滿信心、會充滿法喜,那就是佛門裡常說的煩惱輕、智慧長。煩惱天天輕,智慧天天長;煩惱年年輕,智慧年年長;煩惱月月輕,智慧月月長。到每個月煩惱輕、智慧長,你就法喜充滿;到天天都長,差不多你快成佛了,你距離無上菩提就不遠了。

  「一切,乃該羅事物之稱」,就是把所有一切統統包括了,「又一切,普也。一切大聖,讚歎之辭」,這意思好懂。《嘉祥疏》裡面有解釋說,「游心空理,隱顯難測,故稱聖人」。看聖人的用心,跟我們不一樣,我們的心跟他相反,我們心不空,裡面拉雜東西太多了。我們的心與理(理是自性)相違背,自性確實它什麼都沒有,它是空的,它是萬事萬法之依據的理體。宇宙之間萬事萬法從哪裡來?這些道理,能生、能現、能變,理體是自性,要把十法界都包含在裡面,識變,十法界是識變的。自性不是物質,也不是精神,能現物質,也能現精神。現的時候,底下這個字叫顯,顯是現,不現的時候叫隱。惠能大師開悟時候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是隱,那個沒有現,本自具足,它雖然什麼都不是,但是它什麼都能現。末後一句「能生萬法」是顯。他說了五句,第三句是隱,末後一句是顯,都不可思議。不可思議這句話意思非常非常之深,你不必去想、你不必去討論,為什麼?你想的全錯了,你討論的也錯了。你不想、不去討論,真相就現前,你全見到了;你去思惟它,你妄想分別執著全現前了。

  怎麼迷的?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迷了。迷不能覺悟,迷只有迷上再加迷,愈迷愈深。佛教我們,放下就是,別去理它,你只把它放下。放下執著你就成阿羅漢,執著是見思煩惱;放下分別,分別是塵沙煩惱,放下分別你就是菩薩;放下起心動念你就成佛了,華嚴會上所講的法身大士。佛法修行,千言萬語就是一句,勸你放下,要保持身心清淨。最重要是心,心清淨身就清淨,為什麼?身是我們最貼近的一個物質現象,境界,是個境界相,境隨心轉。心是意念,意念是末那識,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不分別、不執著了,轉第七識為平等性智,轉第六識為妙觀察智,這轉了,這兩個一轉,阿賴耶跟前五識就跟著轉。八識轉有先後,六、七先轉,因上轉,五、八果上轉,你看境隨心轉。能轉境界,這個修行才有功夫,才真的會修,境界轉不過來,你白修了,沒修,說白修還恭維你,根本你就沒修。像這些理事、因緣,一定要多讀大乘經論。

  讀經也有妙訣,會的,有受用,而且很快速,不會的,那就難了。會的是什麼?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長時薰修他得個中三昧,三昧是定,清淨心現前。因為你天天想它,你沒有工夫去想其他的,你就把世間拉拉雜雜的東西全放下了,你心裡裝的就一樣,《大乘無量壽經》,你就這一樣。裝久了,煩惱習氣自然就斷掉,煩惱斷了,三昧現前,再時間久了,你會大徹大悟,你在《無量壽經》上開悟了。一悟一切悟,不但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十方三世一切如來所講無量大法,你全通了。為什麼?不離自性。你把能生能現能變都找到了,所生所現所變的你沒有一樣不通達,全明白了。這個信息好,這個信息很難遇到,我們遇到了要相信,相信你就有福了。為什麼?相信你真就想學,如法修行,那你真得利益。你要不相信,你學習的意願發不出來,在佛家講,菩提心發不出來。所以信解行證,對於佛菩薩的教誨不能夠透徹理解、正確的理解,你怎麼修法?你修學都是錯誤的,再用功、再努力收不到效果,最後對佛法喪失信心。如果喪失信心,生起懷疑,再毀謗佛法,那造的業就更重,那不如不學。這是學佛同修,無論出家在家,不能不知道的。

  真正想學,扎根的教育比什麼都重要,你沒有根,再努力也是枉然。像種樹一樣,沒根,你怎麼種它也活不了,根重要。在中國古時候,學佛的人四個根,所以世世代代都有證果的、有開悟的,得定的就太多了,得定是得清淨心。開悟、證果,平等心、正覺心都現前,正覺就證果了。這四個根,要知道中國佛教從唐朝中葉以後,不再用小乘扎根,之前是小乘,有成實宗、俱舍宗。唐朝中葉以後,我們的祖師大德提倡用儒、用道代替小乘,所以儒釋道變成一家。我們今天要扎根,用我們老祖宗教誨行,因為這一千七百多年來成就的人太多了。我們用儒家的《弟子規》、用道家的《太上感應篇》、用佛法的《十善業道》,這是三個根,出家人還要加一個,《沙彌律儀》,四個根,你的成就才殊勝。《嘉祥疏》這句話「游心空理」,我們今天這句話做不到,這句話確實法身菩薩才做到。我們今天能夠「游心彌陀」就不得了,心裡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都沒有。日常生活、工作、待人接物完全遵守三個根的教誨、四個根的教誨,這是現代的聖人,佛法當然就興旺起來。佛教的興旺要靠弟子們認真努力學習,社會一般大眾不至於誤會,自然尊重你、擁護你、向你學習。

  「《會疏》曰,初果已上,悉名聖者。以究大阿羅漢,故名大聖。」《會疏》講是一般所說的,初果須陀洹這是聖人,小小聖,為什麼?他能夠把三界八十八品見惑斷盡,證小乘須陀洹果。如果是大乘,在《華嚴經》裡面講的,十信位的菩薩他證得初信,這就入門。所以入門,我講的標準不行,我告訴諸位,我講的標準是到門口,非常接近;也就是說你真正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放下貪瞋痴慢,你在門口。要進門,必定要把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斷掉,這個五種錯誤的見解斷掉,你就證得小乘初果。如果是學大乘,初信位的菩薩,聖人,真的是聖人。雖然沒有出六道輪迴,你在六道裡決定不墮三惡道,而且天上人間七次往返,這都在修學,頂多就七次,你決定證阿羅漢果。在大乘裡面,七次往返,在十信裡面你證到第七信位,第七信位就超越六道。七、八、九、十這在四聖法界,第七聲聞法界,第八緣覺,第九菩薩,最上面佛,再就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那叫大聖。這都不能算大聖,算聖人。超越十法界,圓教初住以上,這是法身大士,住在哪裡?住在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實際上,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就是自己的實報莊嚴土,到那時候你才真正明白,「自性如來,唯心淨土」。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自心現的、自性變的,不是外面的,那是你的老家,你本來是那個地方的人。所以回歸到阿彌陀佛實報土,這是回家,那有什麼困難!

  真學佛,你不能不認識釋迦牟尼佛、你不能不了解釋迦牟尼佛,你像他那個樣學習,哪有一生不成佛的道理!佛教我們放下,他真放下了,他什麼都沒有。他過的是最簡單的生活,三衣一缽,這是他財產,全部的家當三衣一缽,都在身上。真的,要我們俗人來講,在你身上的是你自己的,不在你身上的,不是你自己的,至少有這個觀念。你身上有錢,身上荷包裡多少錢,那是自己的,在銀行存的不是你的。這個房子,你在這個房子,在家裡住著,在家裡,是你自己的,你出了門之後,這房子不是你的。諸位在日常生活當中能作如是觀,你就接近佛法了,你那個貪瞋痴慢慢慢就化解掉,這是事實真相,不能不明瞭。你看劉素雲講丈夫,講得很妙,什麼叫丈夫?一丈之內是你的先生,一丈之外不是的了。我跟大家講最貼切的,你這一身有的是你的,不在你身上都不是,心開意解,一絲毫牽掛都沒有。

  釋迦牟尼佛一生給我們做出的榜樣,所以我們要學他,要學得跟他一樣。他一生從事什麼事業?教學,從三十歲開悟那天起就開始教學,到七十九歲圓寂,四十九年沒中斷,沒有一天缺課,非常認真負責的老師。他的身分是職業老師,給諸位說,他跟宗教風馬牛不相干。今天提到佛教,大家都認為這是宗教,我們不肖,把釋迦牟尼佛貶到宗教裡面去了。所以我說我們四眾弟子都有罪過,老師一生教學,怎麼會跑到宗教裡面去,哪有這種道理?佛法傳到中國來,我們從歷史上去看,到清朝初年,康熙、雍正、乾隆到嘉慶都還是教學。佛教變成宗教的歷史不超過三百年,這是近代的事情。從前寺院、庵堂是學校,歷史上多少成名的人,讀書在哪裡讀書?在寺院裡面讀書,寺院是學校,讀書的人可以住在寺院,寺院很慈悲,能接待他。寺院裡面的出家人個個都是好老師,有能力教導你。以前考舉人、考進士,到哪裡念書?都到寺院,寺院有經書,不僅僅是佛經,藏經樓是圖書館,裡面什麼都有。不缺老師,學生有任何問題,找出家人,出家人都能教你。所以有錢的人在寺院裡面住,交一點伙食費,沒有錢的人,寺院也照顧你。你們看看范仲淹,他一生念書在廟裡頭,家裡很窮,所以在廟裡面伙食自理,他每天煮一鍋粥,把粥煮得比較濃一點,劃分四塊,過這種窮日子。書念得好,你看以後考試得到功名成就了,出將入相,他感念寺院成就了他,要不然他到哪裡念書?所以,古代寺院對社會的貢獻非常大,替國家造就多少人才。這些歷史我們不能不熟悉。

  從前寺院是學校,沒有經懺佛事,寺院裡面的執事名稱現在還延用,但是已經變質了。寺院的住持、方丈,他是什麼職位?校長,首座和尚是教務長,維那是訓導長,監院是總務長。你看看跟現在的學校分工是不是相同?首座和尚,一個寺廟裡好幾個人,不是一個,分座講經。殿堂是教室,講經的法師很多,不是一個,跟學校一樣,分班,但是都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個講堂講《華嚴經》,那個講堂講《法華經》,另外一個講堂講《無量壽經》,你想學什麼你進哪個講堂,你只能學一門,不能學兩門。所以從前叫到寺院討經單,到那邊去報名,講堂給你一個座位,宿舍給你一個床舖,你可以安心在那邊學習。期限是一部經,一部經學完你可以離開了。如果再想學一部,那就再報名,再學一部,可是一部經通常都要講幾個月,長的要講一、二年。真的,它是學校,怎麼會變成現在這種樣子!我當年學佛也很奇怪,我就問老和尚,那個時候我跟台灣道安老和尚,他很照顧我,年歲也很大。我向他請教,我說這種經懺佛事是怎麼起來的?誰搞出來的?他想了一想,他說,很可能唐明皇搞出來的。他也有他的說法,因為唐明皇那個時代遇到安史之亂,安祿山造反,楊貴妃引發起來的。這個動亂幾乎把唐朝亡掉,幸虧郭子儀這批人把這個動亂平息,平息之後,唐明皇在每一個戰場建一個寺院,叫開元寺,就是開元年間動亂的。每個地方建個開元寺,建這個寺追悼死難的軍民,這是開端,就像忠烈祠一樣是紀念的性質,請這些出家人誦經給他們超度,迴向給他們。國家這樣做法,所以民間老人過世也請法師來念念經。當然那是偶然的,能請到法師到家裡去念經,一定都是達官貴人,不是平民,而出家人做這個事情是附帶的,偶爾附帶做的。可能,道安法師告訴我,可能這就是起源,因為以前沒聽說過。

  真正變成現在這種情形,我想應該是慈禧,慈禧太后造的孽。前清,帝王是經常禮請儒釋道的學者在皇宮裡面講學,皇上帶著嬪妃、帶著文武大臣聽課,這個制度一直到咸豐(咸豐皇帝是慈禧太后的丈夫)都有,都還保存。宮廷裡面的講義,儒釋道的講義,佛、道,他是特別尊重佛法,沒有放在《四庫》裡,儒家的講義、道家的講義都在《四庫全書》裡。我有的時候翻翻,看看這些人從前在皇宮裡面到底怎麼個講法,四書怎麼講法、五經怎麼講法,這講義保存在。但是佛法,特別編了一部大藏經,叫《乾隆大藏經》,沒有放在《四庫》裡面,這就是對佛法特別尊重。因為歷代帝王都是三寶弟子,德高望重的這些大德們都封為國師,這是清朝。咸豐過世之後,兒子很小,慈禧太后的兒子做了小皇帝,政權落在她手上,垂簾聽政。所以她叫同治,她跟他兒子同治,同治這個國家,麻煩可大了。她相信鬼神,宮廷裡面邀請大德講學,她就把它斷掉,這個對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太大了。為什麼傳統文化今天衰到這個樣子?罪魁禍首就是慈禧太后,她相信扶鸞,她不聽信經典,也不聽信這些高僧大德,她駕乩扶鸞,結果國家就在這裡邊亡掉了。這樁事情是我年輕的時候章嘉大師告訴我的。前一個章嘉是慈禧太后的國師,那都有名無實,她也不問他。過去真是遇到大事疑難,他諮詢這些大德們,儒釋道的大德,也等於說是皇上的顧問。慈禧太后對他們是很尊重,但是不聽話,聽鬼神的,所以完全變質應該是這個時候。

  現在佛教寺院庵堂看不出釋迦牟尼佛教學的面目,完全看不到了,把佛教變成迷信。而且在宗教裡面,它是低級宗教,高級宗教只有一個神,一個真神,佛教裡面供的佛菩薩太多,他們都認為是神,稱為泛神教、多神教,泛神教、多神教就是低級宗教。我們今天四眾弟子,都有義務向社會把這個事情講清楚、講明白,釋迦牟尼佛一生是教育,用現代的話,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普世的教育,能夠帶給社會安定和平、能夠帶給一切眾生幸福美滿,是倫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因果的教育,這佛教裡頭的。少數學者專家希望再向上提升,佛經裡頭有哲學教育、有科學教育,都講到究竟圓滿。今天說佛教是宗教,我們也不能不承認,它真的變成宗教了。我們走的路子,是走釋迦牟尼佛教育的路子。原來這條路,我初出家的時候,同參、同學也都很想走這個路子,害怕,怕什麼?怕走這條路子將來會餓死,沒人供養。經懺佛事,學三個月敲打唱念就行了,就能賺錢,做個十年、八年,積蓄起來就可以蓋個小廟,都走這個路子,講經教學大家害怕。我搞了一輩子沒餓死,活得還不錯。但是這條路是非常辛苦,為什麼這麼苦,原因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非走不可。希望大家努力,把佛教恢復到教育,如果不恢復到教育,佛教在社會上沒有地位,很可憐。所有宗教,不單佛教,都要回歸到教育,為什麼?你看看,每一個宗教的創始人都是社會教育家,耶穌教了三年,被人害死,穆罕默德教了二十七年,你細心觀察,哪個宗教最初創教教主不是教學?如果宗教回歸到教育,宗教就會被社會認同,它對社會有貢獻、對社會有利益,大家自然擁護,自然協助你發展,你是教育,社會需要你,那就不一樣了。所以我們學習到這裡感慨很深。

  我們再看下面的文,「亦可雖外現聲聞,內祕菩薩之行,故名大聖」。這是講表法,確實有這個意思,而佛在大乘經裡面也都明白的告訴我們,這個事情不是假的。佛的常隨弟子當中,確實有不少已經成佛了,倒駕慈航來協助釋迦牟尼佛的教學。像目犍連跟舍利弗早都成佛了,這次釋迦牟尼佛示現作佛,他們來做弟子。這不是內行人問不出來,他跟佛一問一答,故意裝著不懂,讓佛來解釋,給大家聽的,不是他真不懂。連阿難都不是普通人,阿難示現初果,目犍連、舍利弗示現是四果羅漢,菩薩眾更不必說了,這諸位都知道的,文殊、普賢、觀音早都成佛,現在在他方世界是佛的身分,到釋迦牟尼佛這個教區來的時候是以菩薩身分,都是來示現的。所以,「外現聲聞」,那就是顯的意思,「內祕菩薩之行」這是隱,隱現不一樣,這些都是大聖。

  「《淨影疏》曰,大有兩義,一、位高名大」,主要是講他地位高。佛法裡面是有學位的,所以它的確是教育,佛、菩薩、阿羅漢是佛門學位的名稱。你放下執著,見思煩惱斷掉了,你得正覺,名字叫阿羅漢,所以它是學位,第一個學位你證得。你再能夠把分別放下,也就是塵沙煩惱斷掉,你證第二個學位,正等正覺,這菩薩。再更進一步,不起心不動念,也就是把無始無明放下,你成無上正等正覺,那你就叫佛陀,這最高的學位。所以,佛陀、菩薩、阿羅漢是佛陀教育裡面三個學位,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就是說最高的學位人人可以拿到。這跟宗教不一樣,宗教上帝只有一個,神也只有一個,人不能跟神同等,這不可以的。佛不是如此,佛是一切眾生都能成佛,經上講得很好,一切眾生皆有佛性,既有佛性,一定能證得佛果。所以從自性上來講,本來是佛,從修行上來講,你一定可以拿到這個學位。這是地位高,這是大的意思。第二個「德勝」,德殊勝,超過一切小聖,這稱之為大。「會正為聖」,正是正知正見,這是聖人,在中國稱為聖,在印度稱之為佛。這些名詞術語裡面的含義,我們不能不知道。「綜上可見,或從德而言,契於空理、會合正道曰聖。」這是解釋大聖,這聖的意思。「或從位而言,初果以上稱聖」,這小聖,須陀洹我們叫他小小聖,他真的是聖人,他絕不是凡人。「唯迴小向大,行菩薩道,直趣佛果者(乃名究大阿羅漢)」,這是真正迴小向大,認真努力修學大乘,這稱為大聖。另外,「大權示現」當然更不必說了,都是菩薩再來,法身大士再來,當然是大聖。這是大聖的意思,就說到此地。

  下面講神通,神通已達。「又淨影曰,神通已達,歎其德勝,所為神異」,所為就是他的作為,神通變化。這個神,我們要看這個意思,中國的文字是智慧的符號,你看這個字,面對我們,面對這個文字,我們的左面是個示,示現的示。示,上面一劃短,它不是一點,現在是一點,你寫成篆字就看出來,篆字它不是一點,它是一劃。上面一劃短,下面一劃長,這個字在古時候叫上,在上。下面有三條,三條是垂象,就是自然現象,垂象。這個意思代表什麼?上天垂象,用現在話就是自然現象,大家就好懂,它代表自然現象。這邊是個申字,申字在古篆文寫下來,它就等於是有三道關卡,當中像一條寶劍一樣下來,叫通了,這三個關通了。這個意思,通達自然現象的這個人就叫神,它的本意是這個解釋。有一次我訪問中國宗教局,葉小文局長接待我,就談到這個神字。我寫給他看、講給他聽,他說那這樣講起來,無神論就講不通了。我說是,沒錯,神是這個意思。你要懂得中國文字的含義,確實是智慧的符號。中國人稱神人、聖人,神人跟聖人意思相通,神是通達宇宙一切現象的人,這個人叫神人;聖人,聖是明瞭,明瞭宇宙人生真相的叫聖人。所以神聖常常連在一起,他是人,他跟鬼神的神不相干。得講清楚、講明白,《說文解字》上講得很清楚,這智慧符號。

  「無壅曰通」,這是講障礙,沒有障礙這就通達。「所謂身通、天眼、天耳、他心、宿命及與漏盡」,這簡單講就是五種神通。五種,這個能力現在在國內稱之為特異功能,在佛法裡面講,這些能力是我們的本能,我們每個人都有。但是為什麼會失掉?因為你的妄念多了、煩惱起來,就把它障礙,就這麼回事情。所以修定,這個能力容易恢復,修定是修清淨心,心要到清淨平等,這個能力它自然就起來、就現前。所以這個一點都不稀奇,是人的本能,清淨心就恢復。你看在經上我們所讀到的,須陀洹他能夠把八十八品見惑斷掉,也就是放下,他就恢復兩種能力,一個是天眼,一個是天耳。我們一般人看不見的他能看見,他能看穿牆壁,這個我們叫特異功能,他能聽到我們聽不到的音聲。如果是須陀洹,我們在十一樓講經教學的活動,下面十層樓的人做什麼,你一眼看下去全部看到,這是真的須陀洹。如果說我證得須陀洹果,問你隔壁見到沒有?沒見到,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須陀洹一定有這個能力。

  如果你證到二果斯陀含,那你又多兩樣能力,他心、宿命,別人心裡想什麼事情你知道。宿命是對自己,我過去世生生世世,阿羅漢能知道過去五百世,我相信二果,三世、五世、十世、二十世應該沒問題,他曉得,曉得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狀況。三果阿那含,神足通,像孫悟空一樣,他能變化、他能分身,那更厲害,三果聖人。四果是阿羅漢,漏盡通,也就是說見思煩惱斷盡,他脫離六道輪迴了。他在六道裡一點障礙都沒有,也就是六道進進出出他得自在,我們今天六道出不去,他能出去。這是本能,一點都不稀奇,你的定功愈深,能力愈強。阿羅漢只能知道過去五百世,換句話說,這個能力不是很大。菩薩有階級,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愈往上面去這六種能力愈大、愈殊勝。阿羅漢的天眼能看一個小千世界,阿「少/兔」樓馱,這是阿羅漢裡面一個特別的阿羅漢,因為他眼睛壞了,世尊教他修天眼,他修成了。他的天眼跟一般阿羅漢不一樣,他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一般阿羅漢只能看到小千世界,唯獨他能看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一般是菩薩能看到的。三千大千世界,《華嚴經》裡面講的「華藏世界品、世界成就品」,說世界無量無邊,你沒有障礙,你都能看到。所以佛經裡面講的哲學、科學,現量境界,它不是普通的,他親眼看到的。我們現在科學家從數學裡面得到信息,然後用科學儀器來觀察,是看到一點了,總是講得不清楚。佛法裡講得非常清楚,為什麼?他見到的,他這個能力全恢復了。這是科學家、哲學家沒有法子跟他比的,這個要知道。佛在此地教給我們,你只要好好修,你就可以證得,這是你的本能。他講智慧、德能、相好,這是德能,都是你自己本來有的,你應該要恢復。你恢復之後,真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不是假的,它絕對不是迷信。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