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解演義  (第八十集)  2010/7/15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9-008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乘無量壽經解》,第八十五面第二行:

  「平等者,離差別也。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正顯平等之義。」這個經題,平等覺,我們把名題分作三句來讀,清淨、平等、覺。平等就是沒有差別,心佛眾生同一個性體,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所以大乘經上佛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就是這個意思。三世佛是講過去、現在、未來,過去已經成佛的,世尊為我們介紹一部分,《三千佛名經》上中下三卷,上卷就是過去千佛,中卷是現在千佛,下卷是未來千佛。未來佛,還沒成佛,在哪裡?現前一切六道眾生都是未來佛,佛法裡面講有情眾生。有情眾生,情就是唯識裡面所講的受想行識,有感受,苦樂憂喜捨的感受,有思想、有執著、有記憶,這叫有情。

  現在我們知道動物有情,植物也有情,礦物也有情。很難得,我們從量子科學家的報告,告訴我們,虛空裡頭也有情。這是現代的科學家,他們肯定沒有真正的真空,佛家講空無,決定沒有。在真空狀態之下,裡面還有次原子,還是非常活躍,我們肉眼看不見。實在他們發現這個東西,很像佛經裡面所說的念頭,就是一念不覺,佛家講無始無明。無始是沒有開始,科學家也都發現了,確實沒有原因,真的沒有開始。他也說了,剎那生,剎那就滅了,跟彌勒菩薩所講的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每一個念都是獨立的。物質現象跟精神現象怎麼來的?就是這些念頭累積連續產生的幻相,不是真的。所以物質現象、精神現象、宇宙之間大自然的現象,都是這麼來的,科學家認為這可能是宇宙跟生命的來源,他們發現了,但是說得最清楚、說得最明白的還是大乘經。

  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這麼多科學儀器,他怎麼知道的?他告訴我們,一切明瞭,這是每個眾生的本能,你本來就見到。他們現在看這些原子、電子,要用高倍的顯微鏡;佛菩薩不需要,經典裡面告訴我們五眼圓明。五眼我們有,我們有肉眼、有天眼、有慧眼、有法眼、有佛眼,我們都有,現在到哪裡去了?這五種眼如果都有的話,你哪裡需要顯微鏡!不需要。佛告訴我們,都是因為我們迷失了自性,就跟《三字經》前面所講的一模一樣。佛法確實豐富了中國傳統文化,《三字經》要用《華嚴經》的境界來講,講得通。「人之初,性本善」,那個善不是善惡的善,善是讚歎的詞,讚美的,就是太好、太圓滿了,一絲毫欠缺都沒有,智慧圓滿,德能圓滿,相好圓滿,你的見聞覺知沒有一樣不圓滿。你能見,能見什麼?能見今天所講的小光子,基本的粒子,你能夠看到這個小光子怎麼發生的,一念不覺變現出的。念念不覺,那就這個小光子累積,它是念頭,它是念頭累積的,累積就變成物質現象。物質現象裡面就有見聞覺知,見聞覺知是自性裡頭本有的。動物是自性變的,植物也是自性變的,礦物也是自性變的,虛空法界都是自性變現的,裡面每一個粒子都有圓滿的見聞覺知,每個粒子你都能見到。

  它們還有音聲,妙音,微妙的音聲,你能聽見;它有香、它有味,你都能嗅到,你都能嘗到,這佛經上講的。科學今天所發現的,佛法裡面講的微塵,極微之微,也許是他們現在所講的量子。但是量子看到它有體積,它是個物質,它有精神現象,這被看到了,色看到了;香、味還沒被發現,色聲香味,音聲也沒有發現。還是佛講得圓滿,整個宇宙就是這基本的物質構成的,把它分析開來統統是一樣,平等法,沒有絲毫差異。為什麼變現出這樣複雜的宇宙?佛告訴我們,從念頭生的,念頭複雜。複雜到什麼程度我們自己不知道,為什麼?我們的心太粗了。如果我們的清淨平等覺現前,那我們就知道、就明瞭了。我們心太粗了,自己動念自己不知道,不但極其微細的我們不知道,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阿賴耶是很細的念頭,誰知道?經上講,八地菩薩,真明瞭!我們科學家,現在科學跟八地菩薩比,不行,差遠了,他剛剛發現,知道有這些東西,還沒搞清楚,八地菩薩看得太清楚了。

  之前的這些菩薩跟我們一樣,我們也知道,我們是聽說的,是讀了這些大乘經,經裡面所說的。我們知道佛決定沒有妄語,佛所講的一定是真的,一定不是假的,這個我們相信,能信得過,佛沒妄語。佛教導我們,這是有符合科學的,不是說佛講了,我們就相信,這不是佛的意思。佛告訴我們,你現在相信,你現在理解了,佛要求我們還要把它證實,才算是你自己的。你要沒有證實,不算你的,這是佛講的、菩薩講的,你雖然知道,你得不到受用。如果你把它證實了,行證,行是什麼?就是放下,你為什麼不能證實?那就要問你了,你的心為什麼不真誠?妄想沒放下,你不真誠。妄想叫無始無明,就是起心動念。你的念頭,一個念頭滅,一個念頭起,你永遠都不停。有這個東西,真誠就沒有了,因為什麼?這東西是假的,起心動念是假的,不是真的。自性裡頭,惠能大師講得好,「本無動搖」,本無動搖就是大乘經上佛常常講的自性本定,你看我們中國人講自性本善,本定是本善,不動搖的。我們不但有妄想,就是有起心動念,還有分別,還有執著,這糟糕了。

  起心動念是微波,分別就是浪,執著是大浪,你的心靜不下來了。佛法的修行,八萬四千法門,無論哪一個法門統統是修定,沒有定你就不能契入。所以佛法,定是修行的核心、樞紐,其他種種方法是幫助你得定的,叫你持戒,戒幫助你得定,那是手段,因戒得定。定到一定程度,豁然大悟,智慧開了,那叫證得。定沒有證得,定是你證得的前方便,你必須要有的。慧開之後,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我們講一切萬物,它的性(自性)相、事理、因果全都明白了。《心經》上講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五蘊是什麼?五蘊就是整個宇宙,色是物質,受想行識是精神,這叫五蘊,這是從阿賴耶上說的,從自性裡頭沒有,自性裡面不現相,自性本定不現相的時候,這東西有沒有?有,惠能大師講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那是不現相的時候。所以不現相,不能說它沒有,受想行識它隱,不現。自性它不是精神,也不是物質;能現精神,能現物質,遇到緣,這個緣就是一念不覺,遇到這個緣能生萬法,《還源觀》上講的出生無盡。

  無盡,總有一個主導它的,它為什麼會生?念頭,所以佛說「一切法從心想生」,念頭,意念的力量太大了。我們的意念有力量,我們的力量不怎麼大,原因是什麼?我們的念頭散亂,就是你的意念不能集中,集中就產生很大的力量。佛法的修行,叫你一心稱念,一心就是把散亂的念頭集中,那個能量就不可思議。佛門的禮節第一個是合掌,合掌代表什麼?代表一心,平常十個指頭就散亂了,就散亂心了,把散亂心收回來,一心,表這個意思。所以合掌,掌要合緊,因為它代表一,它是代表把散亂收成一。一心變的境界就是諸佛的實報莊嚴土,叫一真法界;散亂心,散亂心就變成十法界,變成六道、變成三途,這是散亂心變的。我們不要說一生,就說一天,從早到晚你多少個妄念?「念念成形,形皆有識」,宇宙從哪裡來的?自性變現的,誰的自性?自己的自性,與別人不相干。各人變各人的境界,互相重疊。重疊裡面有共業、有不共業,共業的,我們大家能看得見;不共業的,只有自己知道,別人不知道,有定功的人知道,為什麼?定功突破了空間維次,所以空間維次在理論上講,這科學家說的,是無限量的,這個話是真的。

  空間維次從哪裡來的?從妄念上來的,就是分別執著來的。有分別執著,就有空間維次;分別執著沒有了,空間維次就破了,就這麼回事情。所以修行講功夫,什麼是功夫?不是我念多少部經,我念多少佛號,不是這個,這不是功夫。功夫是什麼?這是方法,用這些方法成就你的功夫,功夫是放下執著、放下分別、放下起心動念,那是功夫,太難了!我們今天採取持名念佛的方法,這算是法門,用這個法門成就自己功夫,首先把我們的執著念掉,方法好,執著阿彌陀佛。你看,經上講「執持名號」,執就是執著,持就是保持,不要失掉,執持這個名號,其他的都不要執著了,放下了。用一個執著,放下一切執著。因為一切執著叫你放下,你不容易,你做不到,總是要執著。這是方便法,無量法門裡第一方便,用這句佛號。因為這句佛號真的是好,一切時、一切處都可以念,不拘任何形式,大聲念、小聲念,念出聲音、默念都可以,心裡面念都行,你看,它方便!目的在什麼?用這一念把其他的妄念打掉。如果我念這句佛號還摻雜別的雜念,那你念佛的功夫全部破壞掉了,這叫功夫不得力。

  昨天還有人問,念佛雜念太多,用什麼方法把雜念念掉?你功夫不得力,功夫得力,雜念就少了,這與信願有關係。如果真正發願,我這一生一切放下,就向著一個目標,求生淨土,見阿彌陀佛。如果你只有單純的這麼一個目標,這麼一個方向,你其他東西自然放下。我還要想在這個世間幹這個、幹那個,那你的妄念多了,你什麼時候能得清淨心?這個事實不能不知道。所以《無量壽經》上,佛教導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他就把求生西方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擺在第一,其他都不說了,為什麼?只有這個成就,才叫圓滿成就。往生,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真實圓滿成就,為什麼?到極樂世界就是阿惟越致菩薩。眾生苦,眾生有難,誰來救?佛菩薩的事情。我們是佛、是菩薩嗎?不是。為什麼?佛菩薩不會有妄想。在這個世間不是沒有佛菩薩,有,乘願再來的佛菩薩很多,人家是真的,示現在這個世間。你問他,他有沒有妄想?他沒有;他有沒有分別、有沒有執著?沒有,他真沒有。他的分別執著叫和光同塵,你們執著,我隨順你的執著;你分別,我隨順你的分別,跟你好溝通,跟你容易往來!心地清淨,一塵不染,那是真菩薩。

  所以同學們要知道,在我們這個時代,無論是中國外國,造謠生事的很多。早年,我在美國,有人告訴我,某人是文殊菩薩再來的,某人是什麼佛再來的,有些同學來問我。我告訴他,諸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有個規矩,身分要是暴露,他就往生了,那是真的,一點都不假;如果身分暴露,他還住在這個世間,他不走,這是假的,這絕對不是真的。從這個地方,這個示現留給我們後世佛弟子做為標準的參考,這正確。布袋和尚真有其人,《高僧傳》有他的傳記,就是我們現在供的彌勒菩薩,他出現在五代後梁。傳記裡面記載著他的這些事,姓名不知道,沒人知道他姓名,也沒人知道他年齡,只知道當時在奉化有這麼一個出家人。每天背個大布袋去化緣,無論人家供養什麼都往布袋一丟,他看也不看,所以人家叫他布袋和尚,耳朵長得很長很大,見人都是笑咪咪的。他是臨走的時候,自己跟大家宣布他是彌勒菩薩再來的,說完之後,坐在那裡就往生了,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

  或者是別人宣布他的身分,別人只要一宣布,他就走了,那也是真的。國清寺的豐干和尚,阿彌陀佛再來的,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當時的刺史,就是當時的市長,母親生病,豐干和尚把他媽媽病治好了,他非常感激,向這個法師請教。正好他被派到當地做太守,就是這個地方的市長,去向他老人家請教,天台山是他管轄的轄區,這裡面有沒有真正的高僧大德?有,他就告訴他有。什麼人?寒山、拾得,你到那個廟裡去親近這兩位大德。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賢,是豐干說出來的。他去了,去了,人家去拜訪參學,要見這些聖賢僧,一說寒山、拾得,大家都笑:你怎麼找這兩個?這人瘋瘋顛顛的,神經病!怎麼找他?這裡頭高僧多得很,這兩個是在寺廟廚房裡燒火的,一個是挑泔水的,一個是在廚房燒火的,他說你怎麼找這兩個人?他不說話,他知道這兩個人是菩薩再來的,一定要去頂禮。這兩個瘋瘋顛顛笑他,往外跑,他就後頭跟,去追。追的時候,追到一個山邊,這山裂開了,他們兩個走進去,說了一句話,「彌陀饒舌」,山就合起來,沒有了,這是真的。人家一聽「彌陀饒舌」這句話,豐干告訴我的,那豐干是彌陀,豐干把他身分暴露的。回過頭來找豐干,豐干也圓寂了,都沒有了。中國在歷史上,這種現象多!說了就走。說了還不走,騙人!哪有這種道理!古人的例子做給我們看了,歷代真的是有,不但出家人有,在家居士有。像我們念到的傅大士,唐朝時候,居士,他也是彌勒菩薩化身來的。這些常識,我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都囑咐我們,將來遇到了,不能上當,這是不能不知道的。尤其在近代,社會上倫理、道德、因果教育疏忽了,社會缺乏正氣,浩然之氣,外國人講磁場。因為我們把古聖先賢的教育丟掉了,在外國,把宗教教學也丟掉了,全都搞迷信,社會風氣就壞了,在外國人講磁場壞了,妖魔鬼怪都出現了。如果社會有浩然正氣,妖魔鬼怪有沒有?有,他不敢出來,他要藏起來,不敢現身。現在全冒出來了,所以造謠生事很多,我們一定要知道。

  釋迦佛圓寂的時候,阿難尊者向佛請教,佛在世,我們依佛為師;佛滅度了,不在世,我們依誰為老師?我們要跟誰學習?佛答覆,佛沒有介紹人,佛只告訴阿難,那就是告訴我們,「以戒為師」,佛說兩句話,「以苦為師」。你要真正想成就道業,必須把世間裡面名聞利養、五欲六塵、財色名食睡這個東西都放下,為什麼?這東西放不下的話,清淨平等覺你怎麼會得到?清淨平等覺是性德,就是中國老祖宗講的自性本善、本性本善,《三字經》上講「人之初,性本善」,你的自性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現在迷失了自性,所以才有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這個東西。這些東西自性裡頭沒有的,這是什麼?習性,這習性裡頭有,自性裡頭沒有。所以《三字經》上接著說,「性相近,習相遠」,從自性上來講,大家都是佛,佛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在我們中國古聖先賢說,一切眾生都是聖賢,「人人皆可以為堯舜」。堯舜是聖人,你的自性都是的,性是一樣的,我們今天講的,講平等,但是習就相遠了,習是習性,你的習慣,「近朱則赤,近墨則黑」。教育的理念就從這裡生的,為什麼要教?「苟不教,性乃遷」,你要是不好好的教他,他的習性跟本性就愈來愈遠,遠到善的都不見了,惡的全出來了,這麻煩就大了。

  那你就曉得,中國自古以來教育的目的是什麼?希望你的習性要跟本性相應,這就對了。終極的目標是回歸本性,跟佛法是一樣的,佛法教學是教我們回歸自性,自性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回到這裡,這個教育就圓滿,這教育成功了。只要回歸自性,宇宙、人生、萬事萬物,你沒有一樣不通達、不明瞭,為什麼?自性有圓滿的智慧,自性有圓滿的德能,我們今天講才藝,自性有圓滿的福報,相好就是福報,不必求,統統具足。這三種福報像什麼樣子?佛在經上講的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看,他多大的福報,你的福報跟他一樣,跟他相比毫不遜色。阿彌陀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不是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那是此地人間的,你真正的自己是金剛不壞身,真正是無量壽。我們今天變現成這個樣子,這是什麼?這是習性,習性變現出來的,習性裡頭的妄想。這些事實真相,這些道理,都得要清楚,都得要明瞭。迷失了自性,人就很苦了。

  自性裡面,智慧不能現前,怎麼辦?學習,到處去求學。今天來說,所學的是知識,不是智慧,這是西方人跟東方人最大的差別。東方自古以來,像中國、印度,教學的目標是智慧。佛家講開悟,儒跟道也講開悟,重視悟性,重視德行,重視穩重,穩重就跟定功靠近了。智慧能解決問題,沒有後遺症;知識能解決局部的問題,後遺症很多,不是辦法。所以首先我們了解,佛法確實非常圓滿,無論在理論上、在方法上,在效果上、經驗上,都值得我們學習。佛法的成就不是別人,是成就自己;佛法的依據,都是自己的性德。我們跟誰學?不是跟釋迦牟尼佛學,不是跟阿彌陀佛學,是從自己自性裡頭學。阿彌陀佛還是自性變的,你們看中峰禪師繫念佛事裡面的開示,他講得很清楚,「我心即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即是我心」,阿彌陀佛從哪裡來的?我心裡變現出來的。什麼心變現出來的?清淨平等覺變現的,阿彌陀佛就是自性的清淨平等覺。「此方即淨土,淨土即此方」,說得多清楚、多明白,自他不二,性相一如。這是佛法的成就。

  我們凡夫這個差別的念頭,差別就是分別,很難斷掉。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學,學什麼?學不差別,也就是學不分別,把分別盡量把它淡化,執著淡化,這就是進步。真正不執著,那恭喜你,你證阿羅漢,你超越六道了。六道輪迴是從執著來的,執著沒有了,六道就沒有了;分別沒有了,十法界就沒有了。什麼時候知道我真的分別執著斷了?十法界不見了,你分別執著真斷了。如果六道、十法界還在面前,你就曉得,我還是有執著、還是有分別,沒斷!佛講真話,不講假話。但是理我們一定要知道,心是體,能生能現,包括阿賴耶能變。佛跟眾生,佛是覺悟的,眾生是迷惑的,都是所生、所現、所變;覺、迷兩樁事情,但是都從心生的,三無差別,這叫真平等。

  下面,「《入佛境界經》曰,菩提者,名為平等。平等者,名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門。故知有差別即是二,即不如矣。故云平等即入不二,即是真如。可見平等之義甚深」。經上這段文講得好,正是《華嚴經》上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佛法你要是悟入了,它裡面是通的。這就說明,古人講得好,「一經通一切經就通」,一個法門通,門門都通了,還有一門不通,說明你這一門沒透底。真透徹了,哪有不通的道理!「菩提」是印度話,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真正覺悟的人,心是平等的;心裡面還有妄念,沒覺悟;還有不平,沒覺悟;還有執著,沒覺悟,平等是覺悟。平等就是經上講的真如,真如就是本性。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門。這句話說得好,二就有差別,我們起心動念就二了,落在二。什麼時候入不二法門?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眼見色,耳聞聲,看得清清楚楚,聽得明明白白,沒有起心動念,這叫入不二法門。

  這個境界裡頭,佛在《楞嚴經》上說得好,《楞嚴經》上講的「捨識用根」,這種修行方法,那要上根利智,我們做不到。我們見色聞聲用眼識、耳識,識就是分別;不用分別,不用分別就是見性、聞性,那是用菩提。見性見的是色性,聞性聞的是聲性,是性,不叫塵。凡夫,眼識見的是色塵,耳識聽的叫聲塵,塵是什麼意思?染污。性是真性、是真如,不是染污,那叫什麼?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是這個意思。你眼見到色性,耳聽到的是聲性,性是什麼?《般若經》上所說的,「一切法」,這一切法就是六塵境界,六根六塵,能見所見,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佛講《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講什麼?真實智慧,無上菩提,給你講宇宙人生的真相。像這些精彩的經教,現在逐漸科學家慢慢把它證實了,這是一樁好事。科學用非常嚴謹的實驗,從實驗數據裡面得到的結論,佛講的沒錯。特別是講宇宙、萬物、生命,人生的源起,從哪裡來的,這樁事情一直到今天,你看這個世界上多少科學家、哲學家,包括宗教家,幾千年在探討這問題。如果把婆羅門教算進去的話,那就是一萬多年了,人類在探討這些。

  婆羅門教真厲害,他用的方法高明,他用禪定,入甚深禪定,在禪定的境界裡面就突破空間維次,所以六道的發現是他們發現的,這要知道。在定功,他能看到二十八層天,下面能看到餓鬼、地獄,是現量境界。現量就是親眼看見的,不是別人講給他聽的,也不是理論推測的,他真看見了。你能夠入這個定,你也看到,他能入這個定,他也看到,所以看到的人太多了。印度幾乎所有宗教都修四禪八定,而印度的學派,這些哲學的學派也修禪定,所以六道在印度是被普遍肯定的,為什麼?見到的人太多了。所以釋迦牟尼佛當年十九歲離開王宮,出去參學,這是基本功,四禪八定是基本功。他當然學得很好,他也很清楚、很明白,在講經的時候常常舉這些例子,也教我們要從這下功夫,為什麼?這叫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比這個更高,這是基礎。如果世間禪定你都沒有,你怎麼能修出世間禪定?出世間禪定最低的是阿羅漢,佛在楞嚴會上稱阿羅漢所修的定叫九次第定。四禪加四空定,這個定是八個等級,第九個超越了,阿羅漢證得,這就超越六道輪迴了。

  往上,菩薩的定功更深,菩薩向上去,差不多有四十多個等級。我們從阿羅漢算起是第九個等級,辟支佛是第十,十法界裡面的菩薩是第十一,佛是第十二;往上去還有四十一個等級,華嚴會上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階層慢慢向上提升。這叫真修行,這叫真功夫。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你沒有辦法說不超過這個階段,那不可能。無論修哪個法門,都是要這個層次向上提升的,這是佛法,佛法就高深了。像我們今天這個社會,連科學家、哲學家,實在講,有阿羅漢的智慧,沒有阿羅漢的德行。這個德行就是定功,他沒有阿羅漢的定功,他的研究是用精密的儀器觀察到的;阿羅漢是見到的,阿羅漢的天眼、慧眼見到的,他不要用儀器,他比你看得還清楚。向上,那些菩薩就更不必說了。到入不二法門,這是華嚴會上初住菩薩才入的,也就是我們中國佛教裡面普通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入不二法門。十法界裡頭有二,就是他還有微細的分別;到實報土,超越十法界,真的再沒有對立的這個念頭。這一點我們現在學,我們怎麼學?不跟人對立,他跟我對立,我不跟他對立;不跟事對立,也不跟一切物對立,把對立從內心裡面把它化解掉。如何能做到這個功夫?佛沒到中國來,咱們中國老祖宗已經提出來,跟佛講的沒什麼差別。老子講「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我跟天地萬物同根,一體,那還有什麼二?這不是佛說的,這就是佛家講的入不二法門。所以咱們中國老祖宗,我以為那都是佛菩薩再來的,到中國來度化眾生的。中國人不相信有神,所以你讀讀中國古代史,中國人不迷信;中國沒有宗教,外國有宗教,中國沒有,中國有聖人,中國有聖賢。這些聖賢教給我們的東西,許多跟佛法都相應,所以佛法到中國來,是非常受中國人歡迎,它道理在此地。宗教傳入中國,中國對它很冷漠,不是很歡迎的。但是中國人度量很大,很慈悲,能包容,不排斥你,對你也很厚道,我們可以和平共存,真能包容他們。這是看到平等的意思很深很深,其實佛法前面講的清淨,後面講的覺,都有很深的義理。

  「今題中曰平等覺,可有四解」。黃老居士把平等覺,我講經把平等跟覺分開,他老人家在此地把平等覺合在一起,也行,為什麼?平等是定,因定開悟,覺是開悟了。清淨是戒,平等是定,覺是智慧,開悟了。我們從體用上來說,平等是開悟的體,它從這開悟的,開悟是平等的作用,平等是體,覺是用。我們講體相用,清淨是相,平等是體,覺是用,這從體相用來說。可有四解,它有四個意思。「一曰,平等普覺一切眾生」,這個話就是,「普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法」,這個意思好。佛眼看眾生都是佛,菩薩看眾生都是菩薩,平等法,這是真正覺悟了。只有凡夫看佛菩薩也是凡夫。由此可知,經上講一切法從心想生,一點都不錯。法不是真的,完全是你怎麼個看法,你要看一切眾生都是佛,你的心多開朗、多自在、多清淨。換句話說,你自性裡面的清淨平等覺就出現了。

  一切眾生真的是佛嗎?真是佛。我們看他不是佛,是我們看錯了,佛沒看錯,這是真的。為什麼佛沒看錯?佛見的是性,性是平等的;我們為什麼看錯?我們看的是相,相不一樣。古人有個比喻,「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我們看的金器,譬如你看到是戒指、手鐲、項鍊,不一樣!戒指不是手鐲,手鐲不是項鍊,我們從相上看。佛怎麼看?佛看都是黃金,戒指是黃金,手鐲也是黃金,項鍊也是,全是黃金,它平等了。著相就不見性,見性就不著相。如果我們不去著相,不要說是人,一切萬事萬物統統是本性現的,平等覺就現前了。著相就不行,千差萬別,你心裡面的妄念就多了。如果清淨平等覺,你心裡沒有妄念,沒有妄念是大受用,這真自在。所以佛告訴我們,六道凡夫著相;四聖法界雖然他不著相,他有分別,所以他也沒見性,他不著相,還有分別。必須把分別執著都放下,然後你才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這就見性了。佛是以平等普覺,普遍覺悟一切眾生,我們把這個話用我們現前的言語來說,佛用平等普遍幫助一切眾生覺悟的方法,這大家好懂,這叫真慈悲。

  「普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之法」,這是什麼方法?這就是《無量壽經》上講的方法,這個方法簡單說就是八個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論男女老少、富貴貧賤、上智下愚,用這個方法個個成佛,這平等,真平等;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個個都是阿惟越致菩薩,這叫平等成佛,跟其他的法門不一樣。這種修學的宗旨寫在經題上。這底下講出來了,「今經中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之法,普被三根」,上中下三根。「本經謂當來一切含靈皆依此法而得度脫,正顯平等普覺之義」,這是第一個意思。這法門無比的殊勝!我們要相信佛,千萬不要有自卑感,我造業很多,罪過深重,我恐怕不能去,你就辜負阿彌陀佛了。阿彌陀佛現在幫助你一生成佛,你為什麼不敢當?那就錯了,重要的要直下承當。現在量子科學家也告訴我們,無論你過去造多麼重的罪業,你的一念轉過來的時候,全就化解了,為什麼?因為罪福不是真的,所有一切現象不是真的,一切作為也不是真的。如果真的有,那可麻煩了。這些事情從哪裡來的?都從念頭來的,你一念不覺就是惡,一念覺了就是善。

  而且講得更深層,告訴你,沒有真正的相續相。就像我們看電影一樣,我們看電影,以前膠捲的電影,這個電影片是一張一張幻燈片。我這裡還有個道具,你看這電影片一張一張的,它是不是相續的?不是相續的,每一張不一樣,張張獨立。我們的念頭也是的,每一個念頭是獨立的,前念跟後念有相似,絕對不完全相同。如果絕對完全相同的話,江本勝做這個水實驗,應該我前念這個念頭,我用個愛心結的這個結晶,明天我還是用我這個愛心再做實驗,那個結晶應該是相同的,它為什麼不一樣?前一秒跟後一秒都不一樣。所以江本勝博士告訴我,他做了十幾年,沒有發現有兩張畫面是完全相同的,他問我為什麼?我就把佛法這個道理講給他聽,雖然你說我是一個人做,我自己的愛心,我前一秒跟後一秒不一樣,絕對找不到相同的。這在佛法裡得到證據,現在在量子科學裡面得到證據,量子科學也是這樣講的,他也是用這個底片,用這個比喻,確實如此。所以你一念覺,一念變善了,前面不善都沒有了,這叫真懺悔。為什麼你老是懺悔懺不乾淨?就是你認為我前面的罪業太重,總認為,你這個念頭一想,那個惡念又起來,沒有辦法搞乾淨。你明白這個道理,咱們的念頭念念不相同,我這一念善,前頭不想它就沒有了。為什麼老想它?錯了。

  學佛的人,想什麼最好?給諸位說,想阿彌陀佛最好,為什麼?阿彌陀佛是代表自性的圓滿,代表自性的全體,一句阿彌陀佛全都包括了,不必零零散散去修那一切散善,你這是大圓滿。要學經,佛一生講了不少經,你要知道,這不是對我們說的,對當時那些人說的,那些人跟我都不相干,佛是應機說法。如果釋迦牟尼佛今年我們見了面,他對我說了這部經,那就是度我的。可是佛很慈悲,一切經都有對象,有一部經沒有對象,什麼人都合適,《無量壽經》、《阿彌陀經》。換句話說,這個經雖然是在二、三千年以前說的,我們可以說他對我說的,為什麼?平等法。其他的經不平等,有特殊對象,你根性不相同,所謂是對症下藥的;這是萬靈藥,什麼病都能治,不需要診斷的,決定能夠把你治好。這是一個普通的處方,什麼都合適。所以佛經裡面比喻作阿伽陀藥。阿伽陀是印度話,就像我們中國講的萬靈丹一樣,無論什麼毛病,你只要得到這個藥,一定能治好。

  第二,「以平等法覺悟眾生」,前面是平等普覺一切眾生,這裡加了一個法,法是方法,是門道。「《淨影疏》曰:無作無所有等,為平等法。持名之法,心作心是,暗合道妙,巧入無生,從有念入無念,因往生證無生,念得能所兩忘,即是《金剛般若》之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亦即《淨影疏》之無作無所有。以如是法教導眾生,橫出三界,成究竟覺,是謂以平等法覺悟眾生」,這段經文也講得很清楚。《淨影疏》是《無量壽經》的一部註解,唐朝法師寫的,裡面解釋平等兩個字,無作無所有等,這叫平等法。有作就有分別,就有執著;有所有也是有分別、有執著,就不平等了。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有沒有作?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經說法,講了四十九年,在我們心目當中,他有作,他有所有;可是在佛那一邊,他無作,他無所有。這個話怎麼解釋?我們凡夫,要讓你去上一堂課,你得事先預備,預備就是有作、有所作。佛當年在世教化眾生,諸位要知道,他沒有講稿,沒有課本,隨口說的。經本的來源是他老人家過世之後,學生從多年接受教誨,自己所記憶的、佛怎麼說的把它寫下來,做成書本流傳給後世,這麼來的。

  釋迦牟尼佛如是,孔老夫子在世也如是。孔老夫子還寫了幾篇文章,不多,我們知道的,《易經.繫辭傳》是孔老夫子的文章;《春秋》,這個經是孔子寫的,傳是註解,註解有三家,有左丘明,有《穀梁傳》。孔子有一些,佛沒有,佛是一篇東西也沒寫過,所以他說,四十九年有人說他說法,那叫謗佛。佛把他四十九年所說的都否定掉了,他沒說法,他是真沒說法。真沒有說法,為什麼說這麼多?說而無說,無說而說。這妙了,愈說愈玄了。怎麼說無說?他沒有起心動念,怎麼說!我們說法的時候,裡頭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他全沒有,他沒起心、沒動念、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那怎麼說的?自然流露的,從自性裡頭流露的。你看記錄下來這麼好的文章。自性它有條理、有秩序,一點都不亂,法爾如是,自然的。

  我們再回想一想,我們的身體,父母生我們這身體,最初是個單細胞,為什麼在母胎裡面長成這麼複雜的一個身體?外面眼耳鼻舌身,裡面五臟六腑,經脈完完整整,一樣都不少,誰造的?誰設計的?誰去製造的?沒有,法爾如是。佛之說法說得那麼圓滿,也就像我們人體一樣,是自性裡頭自然流露的。我們人身體確實也有某些程度上的差別,健康不同,相貌不同,在這一生當中富貴貧賤不同,這些差別是業力變現的,這就講了,一切法從心想生。過去生中修的有福,你是來享福的;過去生中造的罪業,那你是來受罪的,受苦受難的。佛說:人生酬業!但是業力是有,可以改變,不是不能改的。《了凡四訓》就是教我們改造命運最好的一個典範,命裡面沒有財富,可以得財富;命裡沒有聰明智慧,可以得聰明智慧;命裡面沒有壽命,可以得長壽。「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些話是我初學佛的時候,老師教我的,章嘉大師教我的,這裡頭有道理、有方法,如理如法去求,感應不可思議。我學佛五十九年,完全兌現了,我依照老師的教誨,完全兌現,所以一絲毫疑惑都沒有。有福報的,享福的時候還要修福,你的福報生生世世享不盡;如果享福不知道修福,福報是會享盡的。我們中國諺語所謂「富不過三代」,那就是享福的時候不知道修福報;如果知道修福報,那他的福報是世世代代綿綿不斷。

  在我們中國,印光大師舉出兩個人懂得,第一個是孔老夫子,你看孔老夫子,孔德成是第七十幾代了,家道不衰。這是積的大德,這個大德是教學,夫子一生沒做別的,教學!教什麼?聖賢之道。夫子是個老實人,我們用老實、聽話、真幹,這六個字他做到了。他所學的、所修的、所教的、所傳的,不是自己的,他不妄語,他老實,是誰的?古聖先賢的,所以中國後世稱他為集大成者。中國自古以來,那是幾萬年前,老祖宗那時候沒有文字,文字沒發明,都是口傳的,世世代代傳下來;到夫子這時候有文字了,用文字記錄下來,流傳給後世,所以他是集大成者。他自己講的是真話,不是謙虛,這一點我們要能夠體會到。他說他自己一生「述而不作」,這就說明他沒有創作,他沒有發明,所修、所學、所傳、所教的,都是古聖先賢的,他沒有創造;「信而好古」,這個態度真難得,他相信古聖先賢,喜歡古聖先賢的教誨,他認真學習,他能理解,他真正把它做到。

  釋迦牟尼佛跟孔子沒兩樣,也是這一流的人物。我們在《華嚴經》,《四十華嚴》的經題上,清涼大師的註解裡面有這麼幾句話,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都是古佛所講的,世尊沒有在古佛經典上多加一個字,比孔老夫子還要嚴格。這話我們能相信嗎?能,憑什麼?見性了。只要你見性,今佛如古佛之再來,你們大家都見性了,每一個人見性講的東西都一樣,怎麼會有兩樣!所以他是古佛,你是今佛,你見性,你跟他講的當然是一樣的,不增不減。由此可知,佛法教人主要的目標就是明心見性。我們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去幹什麼?在這個世間,這個環境,咱們見不了性,成不了佛,到極樂世界那個環境,到那裡去幹什麼?去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去幹這個。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

  所以佛佛道同,我們看,在中國,正好我們這個地方在廣東,跟禪宗六祖惠能大師有很深的緣分,他老人家開悟了。我們知道,他不認識字,沒念過書,只要見性,他的智慧、他的德能就跟古佛沒兩樣,實在講,相好也沒兩樣。釋迦牟尼佛在印度是以佛身出現,能大師在中國是以比丘身出現,這就正像三十二應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樣的身形,都是圓滿的,沒有欠缺,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這一切經,當然他沒有讀過,他也不需要讀,你念給他聽,他講給你聽,你念的時候不開悟,聽了他講你就開悟了。這個本事了不起!在中國歷代祖師,說實在話,他度眾生第一,沒有人能超過他。他的學生多,在他會下大徹大悟,達到他同樣境界的四十三個人,能大師之前找不到,能大師之後也沒有,這是空前絕後。這是給我們證明佛佛道同,證明這個事實。所以信而好古這種態度,是大聖大賢、諸佛菩薩給我們做榜樣的。我們自己要憑自己想像去做,都走彎路。他們走直路,不走彎路,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絕對沒有名利心,老老實實去學,都成聖成賢、成佛成菩薩。這是《淨影疏》裡解平等法的真義。

  本經持名之法,心作心是。持名之法,「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是心是佛是性德,是心作佛是修德,性修不二,性修圓滿相應。修德是菩薩,性德是佛,你自己本來是佛,你現在又發心作佛,用什麼方法發心作佛?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發心作佛。你看,暗合道妙,這個道是講禪宗的道、密宗的道,那個修起來不容易;這念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容易,跟他那個道完全相應。巧入無生,巧妙。從有念念到無念,你看,你先開始有,為什麼?你有分別、有執著,念上個三年五載,真的是一心,除了這句佛號沒有第二個念頭,日常生活,隨緣妙用。那個妙用是什麼?隨緣,佛號不斷,口裡頭不念,心裡頭不斷,妙用!巧入無生了,從有念念到無念,無念而念,先是有念而念,念到最後變成無念而念,還是念佛。為什麼說無念?分別執著沒有了,這個念沒有了,起心動念沒有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直接生實報莊嚴土。這功夫有高下,無念,如果是無執著的念,生方便有餘土;不起心不動念了,生實報莊嚴土,就只用一個方法;如果還是有念,生凡聖同居土,統統得生。念到無念的時候,他這個無念的標準是不起心不動念,生實報莊嚴土,幾年的時間就成功了。

  那要問,怎麼樣才能夠念到無念?念到無念是什麼?把我們的煩惱習氣都念掉了,沒有別的,印光大師教我們一個方法,妙極了,把死貼在額頭上,常常想到我就要死了,你想到你臨命終時,你什麼能帶去?你想明白、想通了,不都放下了嗎?這方法好!我常常教別人,我自己是這麼做,我每天都把我當作這一生最後的一天,今天是我最後一天,我該幹什麼?老實念佛,其他統統放下了。所以心為什麼清淨,就這個道理。我要走了,哪樣也帶不去,只有阿彌陀佛能帶得走,帶不走的統統放下,這個樣子你才能得清淨心。你對這個世間還有絲毫牽掛,你的麻煩就大了,最難捨的是親情。我好在,章嘉大師,初學佛的時候老師勸我出家,沒有親情這一關,教我學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一生講經教學,沒有建過道場,一個道場也沒有,所以他老人家沒牽掛。學生個個都學他,當時在世的弟子們統統學他,沒有人建道場。生活方式都是日中一食,樹下一宿,過著最簡單的生活,也是最幸福的生活、最美滿的生活,為什麼?它幫助你得清淨平等覺,你說你多幸福、多快樂!

  因往生證無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大徹大悟就是證無生。念得能所兩忘,兩忘是二邊都不執著,能念之心跟所念之佛融成一片,能所不二,生佛不二。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看,跟般若相應了。禪宗得這個境界可不容易,念佛得這個境界容易,可以做得到。也是《淨影疏》裡面講的「無作無所有」,這完全是般若,無作而作,作而無作。以如是法教導眾生,橫出三界,不是豎出,豎出是一節一節往上去的,二十八層天還是一級一級往上爬,像爬樓梯一樣;爬出去了,上面四聖,聲聞、緣覺、菩薩、佛,還有四層。超越十法界才算是真正成就,證得圓教初住菩薩,這就是我們禪宗裡面所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初住菩薩。初住菩薩,大乘經裡面講的,他就能以佛的身分出現在世間,應以佛身得度,他就能現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種身分來教化眾生,真正做到不起心不動念。往上去,我們在華嚴會裡面說得很清楚,他跟究竟佛果確實是平等的,差一點的是什麼?他無始無明的習氣沒斷盡。這四十一品,四十一個階級,是講習氣厚薄,不是說別的。所以在那個境界裡,就是在實報土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跟究竟圓滿佛,智慧、道力、神通、相好統統平等。他們的活動就是遍法界虛空界,眾生有感,他就有應。所以在這裡面,經論裡面常常說「佛不度無緣之人」,感應都是有緣的,這個緣無論是善緣、惡緣,平等,統統叫做有緣。善緣也好,惡緣也好,你成佛之後,你都很容易度他,他跟你有緣,到那個時候全都變成法緣。橫出三界,成究竟覺,到西方極樂肯定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就平等法了,覺悟眾生。

  第三,「平等覺指如來之正覺,正覺無一切高低深淺之別,故曰平等覺。」這就是見性了,見性就平等,見性裡頭決定沒有分別執著。第四,「專就本經,平等覺亦即極樂教主之聖號」,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的別號叫平等覺。「以上諸義」,這四個意思,「題中俱攝」,在這個題目裡面統統都包含著。經題後面還有一段,末後講一個「經」字,這個經字講完之後,我們再將全體綜合做一個說明。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