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菁華  (第十集)  2009/12/28  華嚴講堂  檔名:02-038-0010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無量壽經菁華」,第四十五節,最後四句看起:

  【今世為惡。福德盡滅。壽命終盡。諸惡繞歸。】

  佛在經論裡面,為我們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從宇宙、萬物、生命的緣起,一直到無數無量的演變,他都說得很清楚、說得很明白。這在《般若經》上用一句話說明它,那就是「諸法實相」,一切萬法的真相。自從迷失本性之後,性德不能現前,那完全要靠修德。所以見性的人自在,一切自然圓滿,自性裡面有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才藝、圓滿的福報,什麼都不缺,那是如來果地上。我們看到世尊為我們介紹阿彌陀佛的極樂世界,在《華嚴經》裡面為我們介紹毘盧遮那佛的華藏世界,說得好!可是沒見性的,這是什麼人?十法界的。十法界裡面四聖法界比我們殊勝多了,可以說不再為生活操心,但六道就不行,六道業障重,完全要靠修德。

  人在這個世間,他有兩種業力,一種叫「引業」,引導你,就六道,引導你到哪一道,這個業叫引業。生到這一道來,譬如我們現在人道,我們的引業是相同的。引業是什麼?五戒、十善。在我們中國,佛教沒傳到中國來的時候,我們中國人這引業是什麼?是五倫、五常、八德,內容跟五戒十善非常接近。我們再看看世界上其他國家族群,你看他們古聖先賢教的,你看所有這些宗教經典裡面所講的,五戒裡面,雖然他們沒有講到酒,但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幾乎每個宗教經典裡面都有。這就是說人到人道裡面來,他有個因素。既然到地球上得人身,肯定這個業是相同的,過去生當中我們修得不錯,真正做到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可是生到這個世間來,貧富貴賤差別很大,這是另外一個業,這個業叫「滿業」。這兩種業,我們的引業相同,滿業不相同。

  滿業是什麼?佛法裡面告訴我們,就是你修善、作惡不一樣。善裡面,佛法講得很具體,我們的滿業總不外乎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總不外乎這三大類。這三大類,佛教導我們是三大類的布施。為什麼這個人有大財富?過去生中修財布施,歡喜布施,歡喜幫助貧窮的人,他來生得大財富。布施的時候歡喜,他得來的時候非常容易,不操心,財源滾滾而來。為什麼會貧窮?過去生中沒有修財布施,甚至於吝嗇、貪婪,造作種種不善,這種不善對別人物質生活、社會地位有意無意去障礙,這一生當中就得到貧窮下賤,就是許多不如意,這果報是這麼來的。聰明智慧是法布施,什麼叫法?我自己知道的,或者是技術、能力,非常歡喜教別人。我會燒菜,我遇到人我都喜歡教他,也是法布施;我會縫衣服,很喜歡教給別人,喜歡學的都樂意去教他,統統是法布施。法是什麼?方法,你懂得這個方法,你把這個方法教給別人,這種布施得聰明智慧。第三種叫無畏布施,別人感到恐怖、不安,需要人幫助,你能夠幫助他,化解他的恐怖,讓他得到平安。屬於這一類的,這就叫做無畏布施。我們中國佛教選擇素食,素食就是屬於無畏布施。你看動物,你不殺牠,你愛護牠,牠看到你很歡喜,你不會傷害牠,這個果報得健康長壽。小動物牠也很敏感,你看看殺生的人、吃肉的人,這些小鳥、小動物看到他趕快就跑掉,為什麼?有殺氣。就是他的氣分、他的磁場裡頭帶的有殺氣,中國人講殺氣,牠恐怖、牠不安,牠就逃了。慈悲的人、有愛心的人,養小動物、照顧小動物的人,他磁場好,野生的這些動物,你一招手牠就來了。我們看到野生的這些松鼠,手上拿點花生、吃的東西,拿在手上,告訴牠,招招手,牠會來。所以牠很敏感,牠很聰明,牠不愚笨。

  修這三種布施,布施的範圍愈廣,影響很大,影響的時間很長,他這三種福報可就大了。在我們中國有一個人,這三種福報都大,我們曉得他過去生中肯定不止十世,要沒有十世修不到這樣的福報,誰呢?乾隆皇帝,叫十全天子,富貴到極處。聰明、健康、長壽,在歷代帝王當中他的壽最長,做了六十年皇帝,還做四年太上皇,修來的,這個要知道,不修就沒有法子。可是這三種福裡面,最重要的是智慧,其他的缺一點沒有關係。有智慧的人他不造惡,換句話說,他不墮落,他這一生得人身,他來生還能得人身,甚至於他要遇到聖賢教育、他要遇到佛法,他會大幅度向上提升,這又不是人間富貴能夠相比的了。沒有智慧,雖然有壽命、雖然有富貴,如果一個念頭差錯,要是造了惡業,他造惡業就很嚴重,會傷害很多人。如果這個惡業影響的時間長、影響的面積大,就是今天經上講的,他的『福德盡滅』、『壽命終盡』的時候,他一定墮在惡道,這個惡道肯定是地獄。

  所以世尊在經典裡面多次的告訴我們,這是苦口婆心,教我們修這三種布施要把法布施擺在第一。你看《金剛經》上舉的例子,三千世界七寶布施,那還得了嗎?誰有這個能力?人間沒有這種人,只有找大梵天王、摩醯首羅天王,他們有這個能力。大千世界七寶布施,這個福德多大,都比不上大乘經典裡面四句偈的布施。為什麼?四句偈能幫助人覺悟,能幫助人修行證果,能幫助人超越六道輪迴。財布施不行,再多的財寶,你沒有辦法買一個不死,買不到,你還是要死。死了之後,你要造作惡業,你還要墮落,你不能夠用財富讓你生天堂,這不可能的事情。這就是一切布施當中,法布施為第一,而法布施裡面肯定是聖賢教育、佛菩薩的教誨,這個確實是能夠化解宿世今生無量的業障。如果自己又能夠依教修行,業障化解之後,靈性大幅度的上升,這一生當中沒有空過。縱然沒有意思想出離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面肯定是欲界天、色界天的果報,他不在人間,人間沒有這麼大的福報。人間的壽命,福報裡頭第一福是長壽,真正能夠超過百歲的人不多。

  所以我們就認知了,修學聖賢的德行比什麼都重要。首先要有智慧,智慧才能看破,對人世間的一切法,看破你就能放下,我們一般講淡薄了,對於世間五欲六塵。五欲是財色名食睡,六塵是色聲香味觸法,六根接觸的對象,這個東西沒有智慧的觀照,往往就迷在其中。迷在這裡面,沒有不造罪業的,現在這個社會我們就看得很清楚、很明白。等到壽命盡了,惡業現前,決定要受惡報,經上講的『諸惡』就是三惡道,餓鬼、地獄、畜生。今生、過去生中,冤親債主多,這些人遇到了,遇不到那緣沒有成熟,遇到了,緣就成熟,欠命的他來討命,欠債的他來要錢。所以念佛人,把這些事實真相要記住,要細心去思惟。過去無知,造作這些罪業,已經造了這沒有法子,明瞭之後決定不再造。把自己修學的功德天天迴向,迴向給他們,補償我對他們的虧欠,希望他們不要障礙我們修行。我們要跟他說清楚,為什麼你不要障礙我修行?我修行成佛之後,我一定首先來度你們;我要沒有成就,縱然你來報償的時候我不再回報,我們彼此都痛苦,都沒有出頭的日子。今天我接觸佛法,知道這個修行,讓我先成就,我再來幫助大家,然候再普度苦難眾生。肯定冤親債主絕大多數都同意,不但他不障礙你,他還做你的護法。真做你護法,他督促你,你要是懈怠、懶惰、退心,他就來找你麻煩;你要用功努力他很歡喜,他在旁邊幫助你。所以說把冤親債主統統變成護法,彼此雙方都好,我修行成就了,那些人也統統都成就。所以這個意念要常常提起,不能忘記、不能中斷,肯定我們過去世、今生冤親債主很多。

  我們在念迴向偈的時候,迴向偈裡面都念到,「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這個四重恩,第一個報父母的恩。第二個報老師的恩,佛是老師,報佛恩是報老師的恩,老師教導我們才會有成就。第三個報國家的恩,沒有國家就沒有安定的社會,沒有安定的社會,世出世法都不能成就,不能忘記國家的恩。第四是眾生的恩,我們活在這個世間,每天飲食起居一切所需都要仰賴眾生。我們吃飯要靠農夫種植,我們穿衣也要靠工人來製作,這個世間任何一個人他所從事的行業,對我都有恩德。所以說一切眾生都是恩人,我們要互相尊重,要互相敬愛、互相關懷、互助合作,這個社會才是美好的,安和樂利。由此可知,有恩一定要報,有怨一定要把它化解,這樣體會到了,明白了,自自然然他就會勇猛精進好學。

  非常稀有難得,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遇到淨土法門,難中之難!為什麼?遇到淨土法門,你就可能在這一生成佛,這個緣無比的殊勝,到哪裡去找!我們冷靜來觀察,現在這個世界人口有六十七億,六十七億人當中,有多少人聽到佛法?國際上宗教裡面的統計,估計大概佛教徒有七億人,也就是七十億只有七億人,是十分之一;十分之一,十個人當中有一個。十個人當中有一個,他遇到的佛法是真的佛法還是假的佛法?我們在前面跟諸位做過報告,現在佛法在社會上明顯的看到是有六種不同的佛法。正法是釋迦牟尼佛示現的,正法是教育,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釋迦牟尼佛為我們示現一輩子。他老人家三十歲開悟,開悟之後就開始教學,教了四十九年,七十九歲圓寂的。我們看他一生的行誼,就肯定他的身分是職業老師,他的事業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他搞的是這個。

  當時他的學生都不例外,學生真的是向他學習,也是過他同樣的生活,三衣一缽,一生沒建道場。他如果要建道場,不難,他的家族是帝王,是國王,他不需要靠別人,他的父母兄弟就可以給他建大道場。又何況他在教學過程當中,做他的學生,在佛門講皈依釋迦牟尼佛的,皈依就是拜老師,正式拜老師,拜釋迦牟尼佛為老師,經上跟我們說,當時有十六大國王。這都是釋迦的學生,對老師無比的尊敬,你說建道場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嗎?老師不接受。為什麼不接受?我們想不通,可是到今天我們完全明白了,恍然大悟,建道場就有鬥爭。真的有不良之人,他為什麼出家?看你這個道場很大,他想得到,為這個來出家的,這就把佛法毀掉了;佛法毀掉還其次,他造業,這個人造業一定墮阿鼻地獄,很難出離。你豈不是害了這個人嗎?佛不願意害人,不給人造作罪業的機會,真慈悲到了極處。

  所以教導我們,這一生跟著釋迦牟尼佛從事傳播多元文化的教學,要用什麼態度?隨緣妙用。他也給我們做了示範,當時確實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大富長者提供精舍、提供園林,經上最著名的祇樹給孤獨園、竹林精舍,佛在那裡都住過好幾年,這隨緣。佛有沒有接受施主的財產?沒有接受。用現在的話說,佛接受使用權,所有權呢?所有權是你的。我在這裡教學,教了幾年之後,到別的地方去了,這裡物歸原主。出家人身心清淨,一塵不染,他才不會退心,才不會造罪業。他老人家在世都把這個樣本給我們做好了,我們只要依教奉行,哪有不成就的道理!所以,當時他的學生不少,常隨眾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這麼大的一個團體,沒有一個人有私心。這個大眾裡面,修證的各種層次都有,從須陀洹到阿羅漢,這小乘;在大乘,從初信位的菩薩到等覺菩薩,全都有,給我們做出了示現。這種講學,從前李老師常常給我們講,這叫大講堂。什麼叫大講堂?不是人多,是各種不同程度的人統統有。譬如這個教室,有小學生、有博士生,問問你老師怎麼教法?老師在上課,各種不同程度都得利益,這叫大講堂。大講堂只有聖人才能做到,所以「佛以一音而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全都能得利益。我們現在知道,這叫稱性而說,能夠讓一切眾生都得利益。得多少?程度高的得的多,程度低的得的少,統統都得益,沒有空過的。

  法門裡面,確實淨土是無比的殊勝,我們取這個法門,一生成就,只要往生極樂世界就一生成就。諸位要記住,往生不是死了才往生,是活著往生,所以才叫一生。臨終的時候,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你很清楚,你看到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佛光先照你,佛光一照就把你的境界提升一倍。我們實在講只能夠念到功夫成片,功夫成片裡面也有三輩九品,我們在下品裡面,佛光一照,提升到中品;如果我們修到中品,佛光一照,我們就到上品;如果我們修得上品,佛光一照,那就到方便有餘土,就不在凡聖同居土。所以,這是能帶得去的,這是真的跟著我們走的,我們要在這上下功夫。一定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經》上跟我們講得很多,上輩,經文是這樣,中輩、下輩統統是這樣。乃至於他不是修淨宗,修學大乘其他法門的,行,臨命終時,將自己所修學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也行,這一點很了不起。那我們要問,假如是信基督教的,臨命終時把他修行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行不行?肯定行;要不行,那就不叫極樂世界,就不能叫阿彌陀佛了。無論修什麼宗教,乃至於不相信宗教,念儒書的人,你能夠把五倫五常、四維八德都做好,就用這個基礎迴向求生淨土,行不行?肯定得生。

  這個法門太廣大,阿彌陀佛普度一切眾生,古大德說這個法門叫「萬修萬人去」,這一點不假。可是到了現在,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我早年在台中跟李老師學教,老師常常講,台中蓮社蓮友念佛的人,老師說,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也不過只有三、五個而已,這就不成比例。古德講的萬修萬人去,現在李老師講一萬個念佛人頂多只有三、五個,怎麼會差這麼多?原因在哪裡?原因就是在古人講的「口念彌陀心散亂」,口裡是想往生,心裡對這個世間有貪戀,捨不得放下,那就造成障礙。所以障礙不在這個法門,也不在釋迦牟尼佛的教誨,障礙完全在自己。古大德的教誨說得那麼樣的懇切,說得那麼樣的堅定,是古時候的人,跟現在人不一樣,古時候人從小就接受我們現在所謂的扎根教育,根紮得好。其中還有不少人,母親懷孕就教他,像《史記》裡面記載著,周文王的母親懷他的時候,記載裡跟我們講,她「目不視惡色」,就是眼睛不看一切不善的東西,她不看,「耳不聽淫聲,口不出傲言」。你看講的身口意,為什麼?讓小孩在懷孕的時候就得其正,不讓他有邪惡的感染,這是胎教。小孩生下來之後,母親一舉一動,因為母親跟小孩接觸的時間是最長、最多,影響最大,讓小孩所看到的、聽到的、接觸到的全是倫理道德。這個倫理道德是做出來,母親孝順公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這他都看到,他從小就學會,這叫扎根教育。

  所以教小孩,關鍵的時刻就是在嬰兒,中國古諺語說「教兒嬰孩」,嬰孩是剛剛出生的,嬰孩,三歲來不及了,他已經學壞了。現在人說小孩難教,真難教,為什麼?該教他那時候疏忽了。他三歲真學壞了,他天天看電視,他天天所接觸到的幾乎善的很少,不善的多,於是他就養成一種他的價值觀,你要想把他的價值觀再改變,可難了,可費事了。現在這種情形普遍到全世界,果報是什麼?果報就是今天整個世界社會災難,社會的混亂,加上天災人禍。你要問什麼原因?全是教育出了問題,東方人把聖賢教育疏忽了,西方人疏忽了宗教教育。如果我們今天要真的省悟過來,還來得及,不過難度當然比任何一個時代都要艱難,這肯定的。我們認真努力做,從哪裡做起?從自己做起,從我做起,從我家做起,做出成績、做出典範,肯定就影響周邊。然後這個影響自然會擴大,到能夠影響一個村一個鎮,我們居住在城市,影響我們自己居住這個區,那個擴展就很快了。可以用媒體,請電視、廣播、報紙雜誌這些新聞記者來採訪、來報導,全世界知道了。知道什麼?每一個人都迫切想這樣的環境,他一定來參觀、來考察、來學習,這樣世界就有救了。所以媒體雖然是報導很多錯誤的,我們讓他報導正面的,就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所以我們念佛,念佛一定要持戒,祖師大德教導我們「持戒念佛」。諸位要知道,戒,戒律的根是善,《十善業道》是佛法所有戒律的根本。我們今天《十善業道》都做不到,什麼原因?它還有根,那個根是什麼?那個根是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感應篇》。如果我們從《弟子規》、從《感應篇》學起,十善太容易了;十善做好了,三皈五戒乃至於《沙彌律儀》都沒有困難,真做得到。所以一定把根找到,千萬不可以輕視這個根,因為人家說這是教小孩的,我們何必要學?他不知道,菩薩八萬四千細行從哪裡來的?十善展開的。你就知道儒家也講三千威儀,從什麼地方展開?從五常、四維、八德展開的;換句話說,就是《弟子規》展開的。你們細心去觀察,《弟子規》文並不長,一千零八十個字,你想想,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是不是統統在裡面?你能找得出來,統統在裡面。所以《弟子規》做到了,儒家所講的篤行你就真的落實,落實篤行,那個人是聖人、是賢人。真正落實,你去讀四書五經、十三經你才會讀出味道來,你才有真正的體會,孔子是存的什麼心,孟子是什麼心,你能體會到。為什麼?你的心跟他的心一樣,不一樣體會不到。所以他的言,字字句句裡頭有味道,佛法裡面叫法味。

  如果我們念佛人都有這麼好的基礎,只要有儒釋道這三個根,我們每一句佛號都跟阿彌陀佛起感應道交的作用,這就是決定往生。生到極樂世界,我們才真正報了恩,上報四重恩。生到極樂世界,我們有能力,像佛菩薩一樣,十法界裡面的眾生有感,我們自然就有應。這個應,應就是幫助他,幫助他破迷開悟,幫助他離苦得樂,所有一切怨結不但是化開,都化解了,而且都變成法眷屬,跟他們建立師生關係,你去教他,你是他們的好老師,這些冤親債主是你的好學生,這個關係多親密。我們知道這些事實真相,怎麼能不認真努力?希望自己早一天成就,早一天報恩,早一天幫助這些冤親債主,幫他們成就。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再看下面,底下這一段,第四十六節,第五段:

  【世間人民。徙倚懈怠。不肯作善。治身修業。父母教誨。違戾反逆。譬如怨家。不如無子。負恩違義。無有報償。放恣遊散。耽酒嗜美。魯扈抵突。不識人情。無義無禮。不可諫曉。】

  到這個地方是一段。這一段說得很多,它真正的重點就是『耽酒嗜美』,就是這一句,在五戒裡這是酒,飲酒,嗜美是喜歡美食、貪愛美食。首先我們看經文,『世間人民,徙倚懈怠』,這個在現在可以說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徙倚」是古時候的一個術語,它的意思是徘徊、留連不去;在這個地方當作心志不定,我們講拿不定主意,到底怎麼樣做好,猶豫不決,徙倚是這個意思,心神不定。「懈怠」是懶惰,苟安、放逸。在現前這個社會,我們普遍所看到的,這個現象太多了。凡是有這種現象,他的學習就非常困難,因為學習,真正能吸收是靠什麼?靠靜,身心清淨他容易吸收。這種現象現在的話叫心浮氣躁,心浮氣躁無論學什麼東西叫格格不入,他真的很想學,他確實無法體會。

  我在早年,遇到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教人,我跟他三年他老人家往生了,他要不往生,我跟他的時間會很久。他非常重視,你的情緒穩定下來,他才跟你講,當你神情不定的時候他不跟你說。我們每次跟他提出的問題,他一定等很久,他看著你,他看我我也看他,至少要看五分鐘以上,你的心神定下來,他跟你講;如果還沒有定下來,他不講。我第一次跟他見面,我向他請教一個問題,我說方東美先生把佛法介紹給我,我知道佛法殊勝,知道佛法是大學問,我說佛門裡面有沒有方法讓我們很快就能契入?我這個問題也是大問題。他聽了之後看著我,我也看著他,我們看了半個多鐘點,我等他開示。半個鐘點之後,他說了一個字,「有」。我們的精神馬上就起來,態度就浮動,他就不說了,說一個有字就不說了。再等我們再定下來,大概有六、七分鐘,他跟我講,「看得破,放得下」。他講的話很慢,一個字一個字的講;換句話說,在這個狀況之下,教給你東西你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所以我們才體會,古人的教學必須是雙方都是心平氣和,決定沒有一點浮躁的這種現象。這種現象人家不說,為什麼?說了沒用處,你是耳邊風,這耳朵進去,那裡就出去了,他不浪費這個精神。所以章嘉大師言語很少,言語簡單,但是字字都有千斤之力,非常難得。他自己可以說行住坐臥都在定中,我們在佛經上看到,「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我們在章嘉大師身上看到了,他的動作很緩慢,都像在定中,那個很不容易學到。所以李老師跟我講,他很想學,學不到,學不像。這真是功夫,不是短時期學來的,從小訓練出來的,這是密宗。以後我跟他每個星期見一次面,我向他請教。熟了之後,我有一次就向他老人家請教,我說:活佛轉世是不是真的?我問他這個問題。那個時候我還沒有皈依,我跟他好像大概總有一年半,別的朋友勸我,他說:人家親近都沒有機會親到,你常常見面還不皈依大師?我聽到這個話,我才請他給我做三皈儀式。他告訴我,他說:大概前三世很可能,真的是轉世過來的,以後就不可靠了。他說話誠實,他說以後不可靠。他說:但是,被選定做靈童,這個小孩一定是有福報,一定是很聰明,他才會被選上。選上之後,他有機緣遇到最好的老師來教他,就跟皇太子一樣,你看皇上請的全國最好的老師,有德行、有學問的來教太子。他有這個機會,這個機會是一般人遇不到的,如果他真正好好的學,他肯定有成就。他給我這麼樣解釋的,這個解釋真的是合情合理合法。

  使我們想到過去帝王時代,你看帝王一登基,登基就是就職典禮,他就職的那一天,第一樁大事是什麼?立太子,培養底下接班人,而且讓這些大臣他們的子弟陪讀,陪著太子一起學習;換句話說,就是下面一個小朝廷已經在培養了。所以這個朝廷,這個皇上過世之後,他們來繼承,順理成章,一點都不亂。我想想那個制度是真好,國家長治久安,人民安定有福,它當中有道理。所以一直到現在很多人問我,法師,你贊成民主還是贊成君主?我贊成君主,不贊成民主。因為君主他真負責任,他底下接班人不是隨便挑的,都是已經受了十幾年、幾十年的訓練,他真有能力擔負起這個任務。所以實際上講,制度我覺得那不重要,君主、民主都不重要,最重要是德行。人是好人,無論什麼制度,他都會做出好事;人要不是好人,什麼好制度到他手上,他都會做壞事。所以古聖先賢講得好,「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世出世間法我們要想有成就,第一個條件要立志。人不立志,他這一生他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所以他就會猶豫不定,就是此地所講的徙倚懈怠。如果他有方向、他有目標,他會向著這個方向,希望能達到他的目標。古時候讀書人,目標是聖賢,學佛的人的目標是成佛、成菩薩,成佛、成菩薩是真難,是真不容易,章嘉大師真的沒有隱瞞我,把這個祕訣一語道破,看破、放下。看破,是對於宇宙人生真正明瞭,那是智慧;放下,是把你的煩惱習氣統統放下。大乘教裡面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句話很重要,教學頭一個就是把總綱領傳授給你,你本來是佛,你應該要成佛,成佛是你回歸到你的原點。中國老祖宗教人,你看人性本善,「人之初,性本善」,教學的目標是什麼?是讓你回歸到本善。你的本性是善的,你的習性不善,你要從習性回歸到本善,這教育成功了。這個搞成功之後,其他沒有一樣不好,樣樣都好,不會有差錯的。

  我們現在從佛為什麼墮落到這個樣子?佛講了,煩惱習氣太多,說不完的,佛把它分作三大類,這就好說了。頭一個無明,無明是迷了,這個東西儒家也講,《大學》一開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自性,明德上再加上個明字;換句話說,你現在明德已經不明了,現在要的是什麼?恢復明,所以叫明明德。頭一個明是動詞,下面明德是名詞,你的明德不明了,在佛家講無始無明。從無明就會產生分別,從分別就會產生執著,這就是煩惱。一般大乘經裡面講的,無明就變出塵沙煩惱,塵沙煩惱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分別。由塵沙煩惱裡面,你就起貪著,就執著,叫見思煩惱,你的見解錯誤,你的思想錯誤,叫見思煩惱,見思煩惱《華嚴經》講執著。這三大類,你就還不了源。那緣起是從,《華嚴經》稱妄想,就是無明,你看從妄想發展到分別,再發展到執著。我們要還源,還源一定是先從執著,先斷執著,放下執著,再放下分別,最後再放下妄想,你才能回歸到原點,原點就是佛。所以夫子講求學,講「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暗中就透出這個消息,這種修學的態度,你才能夠回歸到原點。如果像現在人要創新,要發明,那就完了,愈走愈遠,你怎麼能回得了頭?這個原理原則我們不能不知道。

  懂得這個原則,我們開頭從哪裡做起?這一點就很重要。我們必須,我在講經的時候常說,我們要從十六個字先放下,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聞利養,放下五欲六塵,就是對五欲六塵的貪戀要放下,放下貪瞋痴慢。我也常講,我說這是不是證果了?沒有,這是到門口。到哪個門口?佛門小學一年級門口,沒進去。如果要進去,那你就是佛的學生,雖然很低,是一年級的學生,你真的是佛的學生。我說這十六個字把你帶到門口,要跨一步進去,那要用佛的標準,不是我們的標準,我們這個標準不行,要用佛的標準。佛的標準要用斷見思煩惱,就是你要破見惑。見惑,大乘教裡面講的八十八品,歸納為五大類,教學當中就好說了,這五大類。頭一個「身見」。我還以這個身是我,你就進不去。所以你要曉得,佛教裡頭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他已經無我,就是《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達到了,他才入門。這個門檻很高,我們一般人沒有辦法,我們一般人能到他門口就不錯了。所以頭一個破身見,為什麼?因為你有身見,你就出不了六道輪迴。六道輪迴的根就是你執著這個身是自己,這個執著非常堅固,很不容易放下的。放下身見,就證小乘須陀洹果,大乘十信位的初信菩薩,真的就入門了。

  第二個是「邊見」,邊見我們今天講對立,大家好懂。對立要放下,不能跟任何人對立,不能跟任何事對立,也不能跟一切物對立,把對立的念頭放下。對立是所有煩惱的根,你能把它放下,煩惱的根拔掉了,這個很重要。其次的是「成見」,我們中國人講成見,我怎麼個想法、我怎麼個看法,這是我的成見。成見,佛把它分為兩大類,一個是因上的成見,一個是果上的成見,從因果講。因上的成見,佛學的名詞叫「戒取見」,戒是因,果上的成見叫「見取見」。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細心去觀察,你看小孩成見都很深,何況大人!都以為自己是是的,別人是錯誤的,自以為是,那是強烈的成見。最後一種,就是不屬於這個四大類的所有一切錯誤的看法,都叫「邪見」。這些東西斷盡,入門了。我們今天入不了門,所以我們能夠做到到門口,進門就容易了,這是要自己真下功夫。

  入門之後就是聖人,叫小小聖人。為什麼是聖人?他不管出現在有沒有佛出現的時代,他是天上人間七次往返,肯定超越六道輪迴,他可以剋期求證。而且天上人間七次往返,他決定不墮三惡道,只是人天兩道來回,他在修行。這個根好,就是四相破了,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四相破了,他四見沒破。《金剛經》後半部,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那個很難破,那個破了之後就超越十法界。你看,四相破了能超越六道輪迴,四見破了超越十法界,《華嚴經》上初住菩薩,那是真佛不是假佛,他回歸到佛位。這是我們這一生要努力的。

  我們要自己衡量自己,話說得很容易,做起來是真難。那我們就取淨土,淨土容易,淨土真的我們有把握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是一生成就。《觀無量壽佛經》上告訴我們,下下品往生人到西方極樂世界要修多久才能夠證得實報土?就是我們平常講的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要多長的時間能達到?《觀經》上講十二劫。十二劫在我們看起來好長好長,可是你要想到,你到極樂世界是無量壽,無量壽看十二劫也只好像看十二天,你就知道西方極樂世界多殊勝。我們在我們這個世間,像我們凡夫,要能夠修到實報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佛在經上常講無量劫。我們看到惠能大師好像很容易就成就了,過去生中修了無量劫,今天這個結果被你看到。好像你參加博士班畢業典禮,你看到拿博士的,他怎麼就一會兒就拿到?人家從幼稚園念上去,念了二十多年才念到,哪有那麼簡單!今天畢業典禮被你看到了。你就曉得,惠能大師表現的,就是舉行畢業典禮我們參加的,你不知道他過去生中修多少世。要明白這個道理,所有佛菩薩都是這樣修成的。

  但是有一個例外,遇到淨土的特別快,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這個法門是很不容易遇到的。我們能夠看得見,在這個世間你看到,學佛的人多少?修淨土的有幾個?修淨土的人也不少,真修的有幾個?他真修就成功,他不肯真修就沒有法子,那跟淨土結個緣。我們也是的,過去生中生生世世學佛跟淨土有緣,沒去了。沒去了是什麼?我們徙倚懈怠,我們對這個世間有貪戀,對淨土的信心不足。在這一生當中一定要把它補足,把世間名聞利養要捨掉,不再留戀,你就決定得生。所以過去善導大師講,他說若求明理、求解,你要多讀經論,各宗經典都要涉獵;如果講修行,那就是一門深入。這就好比我們要認路,可以認識很多條路到達這個目的地,但是我們走路只選擇一條。這就是行門,一門深入、長時薰修,解門要廣學多聞。可是我們也要知道,廣學多聞不是一開頭就廣學多聞,那你學了之後就變成專家學者,佛法真實利益你決定得不到。佛門裡面教你廣學多聞是什麼時候?標準,古人的標準是你開悟之後,你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廣學多聞。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龍樹菩薩用多少時間把它都學完?三個月。為什麼那麼快?因為他開悟了。

  我們看看惠能大師,這是在中國給我們做出示現,《壇經》上有記載。法達禪師學《法華經》十年,沒有開悟,他去參訪惠能大師,見到惠能大師禮拜,禮拜頭沒有叩到地上,拜了三拜,三拜頭都沒有叩地。他起來之後,惠能大師問他,你剛才磕頭,頭沒有磕地,你一定有什麼值得驕傲的地方?他也很老實就說出來,他說弟子誦《法華經》三千遍。三千遍要十年,誦是背誦,不是對著經看,《法華經》很長,念一遍至少要六、七個小時,三千遍不就十年了。六祖就問《法華經》講些什麼?他不知道,他說不出來,向六祖請教。六祖說《法華經》我沒聽過,你念給我聽。《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念到「方便品」。行了,不要念了,我全明白了。你就曉得,龍樹菩薩三個月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他全學到了,就像惠能一樣。你看《法華經》,人家學了十年沒有學會,讓他聽,念到第二品的時候就不必了,全通了。跟他講《法華經》,法達禪師聽了開悟,開悟之後再拜,頭叩地了。

  所以這是佛門裡面要求的,沒有大徹大悟之前,不可以廣學多聞。你看四弘誓願裡面,教導我們學習的順序,首先要發願,發願就是我有方向、我有目標。第一個願是什麼?「眾生無邊誓願度」,這是菩提心,無量無邊眾生在受苦受難,我要去幫助他。你要怎麼能夠做得到?你先要斷煩惱,所以第二個是「煩惱無盡誓願斷」,你從這裡下手。煩惱都斷了,不就開悟了嗎?開悟之後,「法門無量誓願學」。煩惱沒有斷,你要學法門是增長煩惱,添煩惱,不是開智慧,這個道理不能不懂。法門學了之後,還得要成佛道,為什麼?不成佛道,度眾生就不能圓滿。佛是最高的,他能跟等覺菩薩講話;你如果說是等覺菩薩,你就沒有辦法度等覺,你只能度等覺以下的。你圓成佛道之後,連等覺菩薩都得度,度化眾生才圓滿。一定要拿到最高的學位,道理在此地。四弘誓願已經把那個順序清清楚楚給我們排好了,這個不能錯誤的。我們學佛會懈怠、會迷惑、會走上歧途,那是什麼原因?你那個願不是真的。你的願要是真的、要是堅定的,你絕對不會走上歧途,絕對不會走冤枉路。因為什麼?那是一個動力,推動你勇猛精進,你不會懈怠。願重要!願在前面領導你,沒有堅定的志願的話,不能成就。

  所以,善導大師的話說得好,求解,是什麼時候求解?度眾生的時候要求解。因為眾生品類不齊,根性不一樣,你要能教化他們,那你門門都得通,你才能教他。自己成就是一門,成就之後再廣學多聞。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大徹大悟之後,他在文殊菩薩會上證得根本智,就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老師才說出去參學,參學成就後得智。《般若經》上所說的「般若無知」,那是根本智,得到根本智,然後才去求無所不知,「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為什麼無所不知?你一接觸就知道了,一看就明白,一聽就明白。我們相信龍樹菩薩是看,一看就明白了,惠能大師是聽,一聽就明白了,六根接觸就明白、就通達了。所以他快,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的講經說法,三個月就完全通了。所以佛教導我們的順序,「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智慧開了你才能夠利益一切眾生。

  諸佛如來沒有不勸人念佛求生淨土的,我們在《彌陀經》裡面看到六方佛,它的六方是講東南西北上下;在玄奘大師的譯本裡面是十方佛,四方四維上下。這一展開沒有邊際,真正是無量無邊、無數無盡的諸佛,沒有一尊不勸人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我們要多想想,他為什麼?可是十方諸佛勸請,還有人不相信,你能想得通嗎?想不通。看看現前社會你就通了,還不是很多人不相信嗎?相信真難,哪個相信的哪個成就;不是真相信的,猶豫不決的,那都是結個法緣,這一生不能成就,成就還等來生後世。佛菩薩勸我們修這一門,我們要知道佛法無邊,宗派在我們中國只有十個宗派,日本有十三個,當年印度分的派別也不少,可是有難易不同。譬如禪就很難,很不容易,你不是那個根性,你參一輩子也不會開悟。教也不簡單,我們一般人是可以學,要費很長的時間,就像念書一樣,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要很長的時間你才能收穫。淨土簡單,尤其是這個法門叫帶業往生,這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經教裡面都沒有講到過的,只有在淨土三經裡頭說過,帶業往生。也就是說,我們一品無明都沒破,就能往生,也就是我前面所講的,我們只到門口還沒進去,我也能往生。在佛法裡面講,你沒有證得初果都不算,沒成就,你還會墮落,還會墮三途。可是這個帶業,那就太殊勝了,我們要信得過。有很多學教的人他不相信,哪有這麼便宜的事情?釋迦牟尼佛講這個是騙老太婆的,不是真的。你看他這樣想法,他一生的機會就斷掉,他就不可以學這個。我們看看他修得怎麼樣?古大德當中修成功的,學得不錯的,有,不是沒有;可是在現前這個社會裡,我沒有看見過,也沒有聽說過。於是我們就知道它真難,真不容易。

  就是講修彌勒淨土的,我同輩分,在新加坡多年,演培法師,這邊的人大家都知道,他是修彌勒淨土的,他有沒有去?沒去。這是個講經的法師,著作等身,他的著作至少有五、六十種,《全集》印出來,一大堆。我在台灣也是提倡印經、印善書,來做法布施。他有一天到我們台北小道場去看,看到我們印的很多東西,沒有看到他的,「我的東西你們怎麼沒有?」我說您老人家都有「版權所有,翻印必究」,我們不敢印。他就愣住,他的版權賣給出版社去了。以後送了一本,剛剛寫出來的,還沒有版權,送給我們,我替他出版了一部書。這怎麼行?我們想想,他修彌勒淨土為什麼沒能成就?這個念頭就是障礙,版權所有就是障礙。好像我是到新加坡沒有多久,一九九九年的時候,他請我吃飯,在靈芝素菜館,請我吃飯。他就問我,他說:淨空法師,我想問你一個問題。我說:什麼問題?他說:你的法緣很殊勝,你是怎麼得來的?我說:這個很簡單,布施!我每到一個地方講經,人還沒有去,結緣的這些經書大量都來了。第一次到吉隆坡來講經,前三天,運了一卡車過來,有好多好幾噸過來,在講經的道場統統結緣,別人可以喜歡拿什麼就拿什麼。他一聽到這個皺眉頭,他說「我很孤寒」,大概是這個地方講的話,就是很小氣。心量太小,不肯布施,把財看得很重,這都是他不能往生彌勒淨土的原因。所以我們要知道,佛教給我們放下,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的時候,身上一分錢沒有,一生沒有接受過人家財供養。接受供養只有四種,飲食,每天去托缽,人家給一點飯菜,衣服破了接受一件衣服,生病的時候醫藥,睡覺的時候臥具,就這四樣,叫四事供養,其他的沒有,教我們真的放下。所以這些都是障礙,我們必須要把這些障礙放下,放下障礙,念佛就能往生。

  底下這句說『不肯作善』,這句經文非常重要。我們在前面給諸位報告,修善有功德、有福德。就是同樣做的善,你行的布施,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你在做,什麼是福德?你行善你沒有把自己忘掉,我做了多少好事,我將來有什麼樣的果報;果報是真有,不是假的,福報,福德。如果修善不執著這些,佛家叫「三輪體空」,沒有執著我做了多少好事,別人受我多少恩惠,我當中布施供養什麼東西、多少東西,統統不放在心上,那叫功德,這些東西放在心上是福德。所以,過去達摩祖師剛到中國來,梁武帝接見了。梁武帝是佛門大護法,他替佛教建的寺廟四百八十多座,大的寺廟。他供養的僧人,他很喜歡人出家,出家他都做他護法,供養了總有幾十萬人,這麼多。所以他感覺得很自豪,見到達摩祖師他就把這個提出來,我做了這麼多好事,我的功德大不大?達摩祖師說「並無功德」。這句話說出來之後,梁武帝就很生氣,非常不高興,話不投機,就把他送走了,就不護持他。所以達摩就跑到少林寺去面壁,等了九年,才等到一個慧可,把法傳給慧可,他走了。這就說明,梁武帝做那麼多好事,念念沒忘。他如果要問,我的福報大不大?那達摩祖師就說,很大很大!功德不能著相,不著相的是功德,著相的是福德。連梁武帝那樣的人也著相,所以這個道理我們要知道。

  我們修這些善事,不放在心上,不放在心上這句話就是真的話。如果是你做的,問你的時候你記不得,那你不變成白痴了嗎?學佛愈學智慧愈高,你怎麼會不記得?問你的時候要都記得,不問你的時候都忘掉,這就對了。所以,諸佛如來、諸大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他確實這樣的,你不問他的時候他什麼都沒有,他住在什麼?住在常寂光裡面;你問他的時候,隨問就隨答。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亦是如此,所以他說他沒有講一句話,沒有主動講一句話,都是你來問我,我答覆你的。所以展開經論你去看,都是一問一答,都是有人啟請提出問題,佛再跟大家詳細講解。無問自說的有,很少,那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沒有人問,但是佛知道眾生需要,眾生能接受,這是什麼?這叫冥感顯應。感應有四種,顯感顯應,我有問題提出來請教,他也是跟我回答,這是顯感顯應。我們顯感,我們明顯求他,但是好像他沒有回答,他也答了,冥應,冥冥當中他都做到了。所以冥應,那就是不說,不說也是答覆你。有的人機緣成熟,看到佛的動態,不說話他也就悟到了,叫冥應。第三種是冥感顯應,是我們剛才舉的這個例子。佛無問自說,像《彌陀經》,沒有人啟請,他自己說的,這是眾生的冥感顯應。還有一種是冥感冥應,那很不容易看出來,它真有。這四種感應,普遍在遍法界之中,一切眾生跟佛都會產生這個關係。

  佛多,法身菩薩多,這芸芸眾生哪個不照顧的?照顧,眾生造作惡業,為什麼還要受災難?佛為什麼不來救拔?我們會常常這樣想法。其實,你造作是假的,災難也是假的,像我們看電影一樣的,是這種方式。你種的因,必須有果報報掉,把你的業消掉,所以災難是消惡業障;福報呢?福報是消你的善業障。你要能懂得,我在那裡消,消不要再造,那就好,那就高明,就妙用了;消的時候還再造,那你就錯了。佛來幫助我們、教導我們,就是消的時候別再造、不造了,不但惡不造,善也不造。因為造善,你的善業,善的果報老是不斷也不好,你老在三善道,你總出不了六道。善惡二邊都不造,二邊都不造是怎麼個講法?斷惡造善,造善不著相就是不造了,造一切善的時候不要放在心上,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惡是決定不造,善是造了不著相,這叫妙用,這個果報無比的殊勝。世間人沒想到,佛統統都教給我了。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