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三九集)  2012/9/2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3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一0五九頁,從第二行經文看起:

  【若於來世。乃至正法滅時。當有眾生。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由彼如來加威力故。能得如是廣大法門。】

  前面我們學到這個地方。經文說得很清楚,正法之後,像法、末法有緣能得到淨宗法門,能得到《無量壽經》,都是由於這些眾生過去生中植眾德本,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現在得佛力加持,才能在這一生當中得到這個法門,得到這部經典。我們明瞭這樁事情,就對這一生這個機會要非常珍惜,千萬不能錯過,要知道得來不容易。過去無量劫的修持,就是等這一天,這一天終於我們遇到了,不容易。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遇到了,這一生當中決定要成就。

  我們看註解,念老在註解裡頭說明,『正法滅時』,釋迦牟尼佛一代時教,分三個時期,正法、像法、末法。「嘉祥《法華義疏》」第五卷有這麼個說法,「佛雖去世,法儀未改,謂正法時」。釋迦牟尼佛圓寂了,但是遺風依舊流傳,沒有改變,這叫正法。「佛去世久」,這一千年時間很久了,「道化訛替」,這就變質了,現在人講變質,「謂像法時」。雖然變質,還行,還有點樣子,這叫像法。「轉復微末」,兩千年之後就很式微了,學習的人很少,這個時候叫末法。末法有一萬年,後面這個時間有說。「所云正者證也」,有證果的人;「像者似也」,還像樣子;「末者微也」,距離佛當時時間久了,正法不存在了。

  「又青龍《仁王經疏三》曰」,這《青龍疏》也有個資料,唐朝青龍寺良賁,他有《仁王經疏》。他說,「有教有行,有得果證,名為正法。有教有行,而無果證,名為像法。唯有其教,無行無證,名為末法」,這個講法很好。「至於正像末所經歷之年數,諸經之說不一。古德多採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說末法為一萬年者,如《大悲經》。故知佛法住世尚約有九千年也」。末法,這是講二千五百年,現在一般都是這個說法的,佛滅度到現在二千五百年。但是在中國古籍裡面所記載的,釋迦牟尼佛出生在周昭王二十四年,圓寂是周穆王五十三年,佛的世壽七十九歲。照這個說法,現在是三千零三十八年了,這是中國古時候都用這個說法。像近代的虛雲老和尚、印光法師、諦閑法師,他們都用這個紀年,看他們書,說佛曆的時候都用這個,跟現在二千五百年不一樣。不管哪種說法,現在是末法那是肯定的,兩種說法我們現在都是屬於末法時期。故知佛法住世尚約有九千年。所以,佛法在這個世間沒有消失,衰微就是了。

  末法這九千年也有盛、也有衰,盛衰因人而異。其實法沒有什麼正、像、末,沒有,正像末是講的人。《仁王經疏》就講得很清楚,你看看,有教有行,有教就是有講經的,有學經的、有修行的、有證果的,這叫正法。有教有行,沒有證果的,這叫像法。證初果也叫證果,現在確實連初果都沒有了,沒有證果的了。唯有其教,無行無證,這是末法。沒有真正修行,沒有證果,這個時候叫末法。於是我們就曉得,釋迦牟尼佛正法裡頭有末法。釋迦佛在世,住王舍城,這是接受國王的供養,在王舍城也講了好幾部經。王舍城是個大國,經典裡頭有記載,說佛在那邊講經教學,王舍城有三分之一的人見過佛,跟佛見過面;有三分之一的人只聽到佛的名字,沒見過面;還有三分之一的人不知道。不知道的人不就是末法嗎?知道,沒有見面,這是像法;見過面的這是正法。正法裡頭有末法。我們今天末法裡頭也有正法,真正有學、有教,有人真聽,有人真幹,有人念佛真往生了,這就是正法,末法裡頭的正法。那我們知道,末法時期的像法有,也有不少,像法就是有教的,沒有真正修行的,當然,不求往生淨土的,依舊搞六道輪迴的,這就是末法裡頭的像法。對佛法完全不知道的,那是末法裡頭的末法。這個我們把它搞清楚、搞明白了。

  我們再看下面的解釋,『正法滅時』,「廣指像法與末法。當前正是末法之時,此時之眾生,善根遜前」,跟從前人比比不上了,從前人善根厚,現在人善根薄,「但其中必仍有過去生中廣修功德,當前供佛念佛之人」,這肯定有。末法裡頭有過去曾經供養無量諸佛,會有這些人,不過少就是了。能不能成就全看緣分,他能不能遇到善緣,這個關係太大了!縱然遇到真正善知識,他不能接受,或者他不喜歡修學,或者是世緣放不下,這都是障緣,一般講業障,這業障很重。他是有善根,但是這些緣把他障住了;他也學,但是他學不成功。這就是講的,人要多培福德,要多種善根,道理在此地。種善根比修福德難,善根是什麼?不貪、不痴、不瞋;也就是說,真正把貪瞋痴慢疑斷掉,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無有不善。貪瞋痴是三毒,它的反面就是戒定慧。戒是什麼?戒是倫理道德;定是清淨平等,心地清淨平等;慧就是覺悟,覺而不迷。這個於學不學也沒有關係,為什麼?它是性德,只要遠離障緣,這性德就會現前。可是這個東西說起來容易,要斷還真難。如果不斷,確實它會造成很大的障礙,障礙這一生往生淨土。當前不是沒有人,有,所以經上說,『植諸善本,已曾供養無量諸佛』,這種人不多。

  『眾生』者,「《彌陀要解》謂等覺已還皆可名眾生。是以眾生中,上可有等覺大士,下則六趣凡夫,我等皆在其中」。眾生的意思要了解。眾生,眾緣和合而生,所以佛教這個名詞意思很廣。眾緣和合而生叫眾生,不但是人包括在裡頭,六道在其中,畜生也包括在其中,鬼道、地獄道也包括在其中,乃至於植物,花草樹木、山河大地,沒有一樣不包括在其中,這兩個字的範圍非常廣大。誰不是眾生?成了佛不叫眾生,只有妙覺如來不稱眾生。為什麼?妙覺如來沒有形相,他不是眾緣和合而生,他沒有生滅。惠能大師見性,證得自性就不是眾生了,就遠離眾生。至於教化眾生,現身說法,那是感應,無生而生,生而無生。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地球上,也投胎,示現的也有生老病死,這示現的。我們看到有,他自己沒有感覺到有。我們用凡夫的心、生滅心看,一切法都是生滅;佛沒有生滅心,看一切法都不生不滅。所以說,一切法皆如,一切法皆是,如是,一切法當體就是自性。這些是如來境界,我們很難理解。

  「如是眾生」,這個地方講的眾生都指的是有情眾生,有情眾生是動物,六道的眾生,「由於以往多生供養諸佛,念佛修善」,這是我們過去,「故蒙彼如來威神加被,乃於現世」,這就是你才能夠在今天遇到這個『廣大法門』。廣大的意思是普度,只要你遇到,沒有不得度的。它簡單、容易,不需要很長時間,就能證得圓滿菩提,這叫廣大,跟八萬四千法門不一樣。八萬四千,像《法華》、《華嚴》廣大,還是要用很長時間去修,不是一生就能成就。禪宗雖然一生成就,那要上上根人,當然也是過去生中供養無量如來,他的善根比我們一般人都深、都大,他才能在一生當中大徹大悟,這樣的人不多。所以這個法門就特別稀有。

  於是讓我們聯想到,這個法門好,為什麼許許多多人遇到了都沒有得到利益?這也就是像彭際清居士所說的,因為《無量壽經》沒有善本。五種原譯本裡頭,每一個本子裡頭都有非常精彩的開示,這個本子有,那個本子沒有。所以你要聽世尊講《無量壽經》介紹極樂世界,世尊歷次所講的,你統統都要參加,你少一次參加你就有欠缺。世尊不在世了,多次宣講都翻成中文,所以經本的內容並不一樣,統統要念有一定的困難。古時候經本不容易得到,王龍舒居士做會集還漏掉一種,唐譯的《大寶積經.無量壽會》這一會他沒有看到。所以他的會集本只是四種原本會集本,《大寶積經》裡有重要的經文,他的會集本裡頭沒有。王龍舒的本子出現之後,學習《無量壽經》的人多半都用他的本子,蓮池大師《疏鈔》引用《無量壽經》,是用他的本子,幽溪大師《圓中鈔》裡頭所引用的《無量壽經》,全部都是王龍舒的本子。這個本子收在《大正藏》裡頭,《龍藏》也有收。

  因為,蓮池大師雖然引用很多,他說這個本子並不是十全十美,裡面還有些遺憾的。印光大師也這樣的批評。所以才有以後魏默深的本子、夏蓮老的本子,先後都出現了。夏蓮老這是最後的本子,前人所有的弊病他全部改過來,找不到瑕疵,這個本子才真正被稱之為《無量壽經》的善本。當時這些大德們看到這個本子,相信世尊在《法滅盡經》裡面講,將來佛法滅了,第一部滅《楞嚴》,《無量壽經》最後滅,很多人說《無量壽經》最後滅應該是這個本子。為什麼?這個本子在末法當中,人喜歡,喜愛它,都學這個本子,都流通這個本子。所以法滅盡的時候它最後滅,這很有道理。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遇到這個本子,這個本子出來不多久我們就遇到了,這大福報!我們還得費一點時間,把《科註》校正,讓它真正成為一個善本,流通於後世,利益廣大眾生。

  我們看後面這段經文,「勝解受持樂修」,請看經文:

  【攝取受持。當獲廣大一切智智。於彼法中。廣大勝解。獲大歡喜。廣為他說。常樂修行。】

  佛在這裡勸我們。我們看念老的註解,「是以我儕」,就是我們,我們大家遇到這個法門,「應深慶幸,切莫錯過,務當攝取受持。則可獲廣大一切智智」。念老這幾句話,苦口婆心。我們遇到這個法門不容易,遇到,像世尊在經上講的,你就能夠獲得『廣大一切智智』,一切智是如來智慧。『於彼法中』,彼法是淨土、是大乘,得到『勝解』,勝解就是真的明瞭、真的通達了。得到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肯定像諸佛菩薩一樣『廣為他說』。你不會吝法,你廣為宣傳,凡是能接受的人,你都會全心全力幫助他,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他。『常樂修行』,常是不間斷,樂是愛好、喜歡,依照這部經修行。將這部經的理論變成自己的思想,這部經所講的方法都變成自己的行為。

  我們看念老註解,『攝取』,「《往生論》謂極樂依正一切莊嚴功德成就」,《往生論》裡面總共說了二十九種莊嚴,依報十七種,正報有說阿彌陀佛八種,往生的菩薩四種,總共二十九種,「略說入一法句」。略說,我們今天講總而言之,二十九種依正莊嚴,總而言之就是一法句。一法句是什麼?清淨句。什麼叫清淨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這部經字字句句是真實智慧,是無為法身。「又《彌陀要解》曰」,這是蕅益大師說的,「一一莊嚴全體理性」。一一莊嚴可以用《往生論》做代表,二十九種莊嚴。全體理性,理是理體,性是本性。底下是念老的解釋,「若能了達極樂一切莊嚴成就」,了是明瞭,達是通達,對於極樂世界一切依正莊嚴,你都能夠通達明瞭,叫入一法句,直入一句名號當中。這下頭有說,「入一法句,從事達理」,從理顯事,理事是一不是二。學習的人最重要的是從事上你見到理,從理上你明瞭事。理是什麼?理是自性。自性就跟六祖開悟所說的一樣,自性是個什麼樣子?自性清淨,從來沒有染過。那我們就要知道,我們現在的心不清淨,有染污,妄想染污我們,雜念染污我們,分別染污我們,執著染污我們。能大師見性了,告訴我們,見性沒染污。這些染污是什麼?這些染污是阿賴耶,妄心。這給我們很大的安慰。

  沒染污!真正染污了,那得要把這染污消除掉,把煩惱化解掉,斷煩惱、消業障才能成就。要照惠能大師講的,我們的業障,自性裡沒有業障,也沒有煩惱,這問題就好辦了,只要肯放下就行了。所以明白人功夫不是別的,放下,一念放下就成佛了。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成了,為什麼不肯放下?從事達理,事是假的,事不是真的,理是真的。理上清淨,事上染污不要緊,那是事,是假的,理上沒有染污。事上有分別,理上沒有分別;事上有起心動念,理上沒有。理是自己的自性,是自己的真心,用真心不要用妄心就好了,就這麼一句話。肯用真心的,馬上就成佛,用妄心的,無量劫你也成不了佛,不管你怎麼修。所以「即事而真,諦信萬德莊嚴,直入一句名號之中」,愈講愈具體了。

  一法句就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真實智慧,阿彌陀佛無為法身。阿彌陀佛是什麼?阿彌陀佛是自己的真心,是自己自性裡頭本具的真實智慧,本有的無為法身,它沒有生滅。正如惠能大師所說的,「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萬法是假的,不是真的,萬法是從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你要問為什麼會生萬法?你這個該不該問?該問。就是因為這個妄念現了萬法,沒這個妄念就沒有萬法,萬法就在這個一念當中生的。怎樣回歸自性?把這個妄念放下就回歸自性。自性裡頭沒有念,你怎麼會生一個念頭出來?你的問題愈多,就愈迷愈深;什麼都沒有,馬上就覺悟了,道理在此地。沒有原因、沒有先後、沒有遠近、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統統當下就是。這是如來跟我們講真話,這個真話我們聽不懂。為什麼聽不懂?我們有分別、有執著。只要你講分別執著我們懂,你不分別不執著我們就不懂。不分別不執著是真的,分別執著是假的,我們現在只認假不認真,法身菩薩以上認真不認假。所以我們用真心,就跟法身菩薩一樣,無二無別,入他的境界。

  這是我們學佛一定要搞清楚,搞清楚之後你才肯放下,一天到晚就照顧這一句名號,什麼都不要問,就這一句名號念到底。念到什麼?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你就成功了。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最低的功夫是成片,繼續再不斷的念下去,可以念到事一心,念到理一心。念到事一心是入定了,念到理一心開悟了,大徹大悟,跟宗門的明心見性沒有兩樣。心定在這一句名號當中,定久了這是自性本定,跟惠能大師第四句所說的「何期自性,本無動搖」,念佛念到這個一心不亂的時候沒有動搖,跟本無動搖相應了。

  從事達理,即事而真,事是現相,真是真如。這樁事情古人用比喻,用黃金金器做比喻,金器是事,真金是體。這個現相是金做的,相就是體,體就是相,叫即事而真。你只要不著相,你就見性了。換句話說,我們六根在六塵境界,真正能做到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你就見性了。性在哪裡?性就在相中,因為性相從來沒有離開過,這個時候真正搞明白了。

  「淨念相繼」是攝取的意思,這是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這個淨,裡面沒有懷疑、沒有夾雜,這叫清淨,就是一念阿彌陀佛。相繼,念念都是阿彌陀佛。這叫攝取,攝取受持。「蓋彌陀名號正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法身功德不可思議,故名號功德亦復不可思議」。法身是真實智慧,所以名號是真實智慧。『受持』,「受者,信受」,行是奉行,受持,信受,「依教奉行」;持是保持,永遠不會失掉。「本經之宗為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經》佛教人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就這兩句。菩提心是真心,真心裡頭沒有念頭,只有阿彌陀佛,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阿彌陀佛就是真心,阿彌陀佛就是離一切妄念。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自性般若智慧,你只老念,念下去,肯定自性般若智慧會現前,念到功夫成熟了它就現前,它就是法身。就用這麼一句名號,你就能夠證自性裡頭的智慧法身,這法子妙!

  下面給我們解「宗」,宗是什麼意思?「修行要徑」,徑是徑路,要是重要,最重要的一條徑路,就是快速公路,沒有拐彎的,一直通達。「依此而修,始名為受」,你真的接受了。本經裡頭最重要的兩句話,「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你真接受,你真幹了。這是正確的,不僅是正確,決定真實。不能等待,知道了就要幹,分秒必爭,萬緣放下,證果很快速,《彌陀經》上給我們說的,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古往今來,修行人有表演給我們看,經上所說是真的,不是假的。古人能做到,我們也能做到,關鍵就是肯不肯放下,就這麼一句話,肯放下就成功了。

  放下於身不相干,身放下了心沒有放下沒用,最重要是心裡放下。心裡一放下,事上就沒有障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華嚴境界你就證得了。你在這個世間,身體留在這個世間,得大自在!大自在是就像《心經》裡面觀自在菩薩一樣,「度一切苦厄」。過去沒有學佛之前,一切都苦,這個時候一切苦全沒有了。由此可知,苦從哪來的?苦從妄念來的,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錯誤的言行,從這兒來的。現在我覺悟了,這個錯誤全放下了,就得大自在。處事待人接物完全合乎中道,自然合中道,一絲毫勉強都沒有。像什麼樣子?像釋迦牟尼佛住世,像諸大菩薩的示現,像祖師大德的行持。

  「持者,執持名號與持誦本經」,持是執持的意思,執持名號。名號不能中斷,一句接著一句,出聲念可以,默念也可以。印祖的十念法確實很能攝心,他是表演給我們看的,換句話說,就是契合現代人當機,現代包括末法九千年,這個方法肯定有效。很容易,從一到十,用心記,清清楚楚,沒有痕跡,我這句佛號是十句當中的第幾句,清楚。如果不記,很容易雜念跑進來,妄想生起來;用這個方法,雜念跟妄想都進不來,所以稱之為淨念相繼。誦經亦如是,誦經用真誠恭敬心去誦,就是念經,字沒有念錯,句子沒有念漏掉。這部經一天念一遍、念兩遍都好,看自己的時間,自己有時間,多念有好處。可以用念佛跟用念經自己做個實驗,看我念經容易攝心還是念佛容易攝心,或者兩者都能攝心,這就非常好了。總而言之,攝心是非常重要,攝心是沒有妄念,沒有妄想,一心專注。

  實在講,這些都是佛在大小乘經上所說的,制心一處,不就修這個嗎?制心一處就是禪定,制心一處就是一心不亂。淨土裡頭說的是一心不亂,宗門講的是大定,甚深大定。定起用就是智慧,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用的是定心。定心你不懂,經題上講你懂,定心就是清淨心,沒染污;就是平等心,沒有動搖,不是生滅的,生滅就不平等,平等是不生不滅。用經題上的話你就很好懂,你的清淨心、平等心現前了。起心動念就不平等,有念就染污了,沒有念頭。這一句阿彌陀佛染不染污?一句阿彌陀佛,執著就變成染污,不執著沒有染污。不執著,它是性德,它是出世間法;有執著,它是世間法。實際上講,哪有什麼世間、出世間?世間、出世間從分別心裡頭出來的,沒有分別的話,世間、出世間都沒有了。所以說無為法身,這句佛號能證無為法身,可是你有分別執著就不能,證不得。沒有分別執著,這一句名號是真實智慧、是無為法身,還是真實利益,三種真實都在這一句名號當中。《往生論》上二十九種莊嚴,都在一句佛號當中,妙不可言!

  下面這句話很重要,《華嚴經》上說的,「十地菩薩不離念佛」,從初地到十地,地地都是念佛,《華嚴經》上的。淨業三福最後一條,「發菩提心,深信因果」,深信因果就是不離念佛。為什麼?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到十地菩薩完全明白了,他想成佛他就念佛。念佛是是心是佛,心本來是佛,是心是佛,現在念佛,是心作佛,那就成佛了。不是普通的因果,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個要記住。要不然十地菩薩為什麼念佛?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修到最後,證得地上菩薩地位了。你看看不容易,從十信,十信圓滿就出十法界了,第七信出六道輪迴,第十信出十法界,再經歷十住、十行、十迴向,三十個位次修滿了,登地,登地修什麼?登地就念阿彌陀佛。念佛功德不可思議。「此一句佛號,唯佛與佛乃能究竟。是以等覺大士亦不離念佛」。不但是十地,十地上去是等覺,等覺菩薩也不離念佛。大乘也稱等覺為十一地,十地再上去,第十一地,就是等覺菩薩。菩薩五十一個位次,最高的十一個位次統統念佛,這不能不知道,這法門多殊勝。「我等凡夫,但當老實念去」。看看《華嚴經》上那些法身菩薩,再看看十方世界,到最後全是念佛成就的。

  「《要解》云: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持名就是善根,持名就是福德,不但是善根、是福德,而且這個善根福德跟一切諸佛平等,這還得了!修善根、修福德要不要花錢?不需要。有錢能修福德,沒有錢的人就修不到了?哪有這個道理!修福、修慧一切眾生平等平等,沒有高下,問題只是你會不會。你要真會,這一句佛號超越一切階級,這個事實真相知道的人少。蕅益大師這句話,「真得十方如來之髓」,精髓,「實應盡未來際頂禮膜拜此一句也」,這一句就是「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這一句真正不得了!

  沒有善根、沒有福德,怎麼能得度?怎麼能成佛?怎麼能利益眾生?可是我們要知道,雖然有圓滿的善根福德,跟佛一樣,教化眾生還是要應機施教。眾生沒有福,你就不能把大福德示現給他,示現他就嚇跑掉了。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世,示現什麼樣身分?比丘的身分,比丘是乞食,樹下一宿,日中一食,示現這個身分。連討飯的看到,跟我差不多,我天天沿門托缽,佛也沿門托缽。討飯的人敢跟他講話,敢跟佛交往,自己討一點東西,就供佛,修福,佛接受,佛給他祝福。這叫應機說法,為什麼?眾生沒福,佛有大福德,不示現;眾生有福,佛就示現有福。

  實在說,我們淨土跟密宗是一個門路,都是修清淨心的,但是義趣不一樣。淨土宗的根機淺,要離相,清淨心才能得到,這個方法一般人統統可以修,能成就。密就難了,密是即一切相,即一切法,它不要離相,身心清淨,一塵不染。也就是說明,他把執著分別放下了,起心動念沒有放下,分別執著放下了,他在境界裡面不染境界,真清淨。都是修清淨心,清淨的純度不一樣,密是禁得起考驗的,真的,六根在六塵境界不起心不動念。如果我們在境界當中還會起心動念,你決定不要去碰密,你要碰密的話,沒有一個不墮地獄的。你是假的,你不是真的,禁不起考驗。所以當年我跟章嘉大師,章嘉大師沒有傳密法給我,這些常識他跟我講得很多。密宗只有兩條路,一個是成佛之道,一個是無間地獄,沒有中間的。不像淨宗,淨宗確確實實是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向前邁進,穩當,也快速。到了極樂世界,跟密宗所修成的大成就完全平等,這就是淨宗比密更殊勝的地方。所以,密宗有不少大德,他修淨土,他念阿彌陀佛,這是真實智慧,與此地念老所引的經論,裡面所說的完全相應。

  「念佛時,即是善根福德同佛時,是故當獲廣大一切智智」,這一句要緊!念佛的時候就是修佛的善根,修佛的福德,跟佛完全平等。所以經文上,當獲廣大一切智智。「一切智智」,我們這裡有參考資料,從《佛光大辭典》裡面節錄下來的。這是佛陀的智慧,「一切智中之最殊勝者,音譯作薩婆若那」。我們常常看到「薩婆若海」,海是比喻,比喻它深廣無邊際,也叫一切種智,如來果地上所證得的。「一切智通於聲聞、緣覺」。佛這個字講三種智,第一個是一切智,一切智阿羅漢證得,辟支佛也證得。一切智是知法總相,總相是什麼?總相是空相,萬法皆空,《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總相。聲聞、緣覺都知道,他真正用上了。怎麼用上?對於一切法不執著,這就用上了。我們不知道它是假的,所以對這一切事相執著。執著就是六道輪迴,不執著就超越了。

  為什麼執著?不曉得它是假的。雖然我們讀了很多佛經,知道都是假的,其實知道假的是佛知道,我們並沒有知道。我們真正知道假的,你還會去執著嗎?這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標準,只要你沒有做到,你根本就不知道,你沒有了解。大師給我這個標準,讓我時時反省檢點,知是不是真知。他給我說過,大乘佛法知難行易,釋迦牟尼佛講經四十九年是為知難行易。千萬不要以為我已經知道了,我也會講了,講得頭頭是道,聽眾也點頭了,不算!沒做到。沒做到是什麼?從別人那裡聽來的,儒家所說「記問之學,不足以為人師也」,你自己沒有親身證得。親身證得,自己得受用,沒有證得不得受用。凡是不得受用的,都是知之不徹底、不究竟;換句話說,裡頭還有疑,我們自己不知道,疑根沒有拔掉。拔疑根,兩個方法,一個方法就是讀誦經論。念多了,古人講的「讀書千遍,其義自見」,根拔掉了,那是真的。另外一個就是放下,宗門用的方法,禪宗。放下起心動念,知道了。那在什麼?六根在境界裡頭練不起心不動念,這是宗門修行最重要的一個原理。參究參什麼?就這個道理。

  所以修行成就了,他沒有聽過經,沒有學過教,他為什麼講得頭頭是道?這就是什麼?於聽經、學教沒有關係,他明心見性了。明心見性,那個功夫是真功夫,就是在六根見六塵境界,他修什麼?修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四句話都做到他成佛了。惠能就是一個例子。惠能大師在黃梅八個月,誰知道他?五祖知道他,五祖之外沒有人知道他。他的功夫沒間斷,他什麼功夫?眼見色,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耳聽聲,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鼻聞香、舌嘗味、身之接觸,意,意是念頭,他統統都在那裡修不執著不分別、不起心不動念,八個月。到將悟未悟的邊緣,五祖知道,這個時間到了,點他一下他就悟了,他就差那麼一點。五祖為什麼不提早幾天?為什麼不延後幾天?為什麼要一定在那個時候?就是他那個時候將悟未悟,一點他就醒了。半夜三更召見他,跟他講《金剛經》大意,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悟了。這大事就圓滿了,就畢業了,就成佛了。所以衣缽傳給他,叫他趕快走。這是真修!最高明的修學方法,不要用書本,真功夫。這一悟了一切都悟了,一通一切都通了。世出世間一切法你去請教他,你去問他,沒有一樣東西你難倒他的,他都給你講得清楚、講得明白。

  在這個世間過去,我們看到很多宗教,真正成就的人,確實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好像穆罕默德也不認識字,你看他能說出一部《古蘭經》。他知道東方,就是指中國,有大智慧的人,鼓勵他的信徒到東方來學習,學智慧。伊斯蘭教傳到中國,唐朝時候,唐太宗那個時候,穆罕默德還在世。所以,穆斯林跟中國傳統文化有很深厚的感情。中國傳統文化、大乘佛法,穆罕默德肯定,鼓勵他的信徒學習。他知道,他雖然沒有接觸過,他清楚。

  一切智,阿羅漢有、緣覺有。道種智,第二種道種智,菩薩有。一切智知空,叫萬法皆空。可是萬法怎麼來的?有是幻有,有從哪裡來的?這個阿羅漢不知道。菩薩知道,菩薩知道有是怎麼來的,有是假有,不是真有。所以菩薩有道種智,種是種種,道是道理,這種種法什麼個道理生出來的,有這些東西,這就是知道現象,菩薩知道。如來有一切種智,就是圓滿知道。一切智跟道種智合起來叫一切種智,菩薩合不起來,佛合起來了。道種智跟一切智是一不是二,圓融了。「佛三者,今為區別佛智與前二者,故稱佛智為一切智智」,這是把一切智智這個名詞意思說出來。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卷上」,這個括弧裡的「大」應該是《大正藏》,說「自性清淨,名本覺性,即是諸佛一切智智」。換句話說,一切智智是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我們現在迷了,有了障礙,它不能現前。其實一切眾生都有,只要你六根在境界上,剛才講了,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就現前,這一現前就叫成佛。可是我們最大的一個習氣、麻煩,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總是起分別、起執著。什麼時候我們真正覺悟了,這種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不能原諒的過失,它根本沒有,全是假的,為什麼認假不認真?就是因為這個緣故,我們才無量劫來搞生死輪迴。這一生還不錯,轉到人道來,可是,壽命終了的時候到哪裡去?這個問題可大了。

  極樂世界,現在我們知道,真能去得了嗎?法門難信而易行,我們行了,可是這句佛號念得不相應。那是什麼?我們行,行不得力。多少老和尚,我們年輕的時候去拜老和尚,都喜歡問問,老和尚,你生死有沒有把握?往生有沒有把握?都講真話,搖頭,沒有把握。這個話我們聽得很多,講真話,不是講假話。我們仔細去觀察,觀察他是真的,為什麼?他沒放下,名聞利養沒放下,眼前牽腸掛肚的事情很多,沒放下。尤其老和尚都有財產、都有家業,那個大廟是他的家業。世間人的家小,都放不下,他有那麼大的家業,他怎麼能放下?他怎麼能不操心?這就是沒有把握的真正原因。他要統統放下了,他真有把握。鍋漏匠為什麼能成功?鍋漏匠什麼都沒有。什麼都沒有,沒有障礙、沒有牽掛,他容易成就。什麼都有,去不了!這個道理我們要懂,我們要明白。

  心量要大,這也是個基本的因素。心量很小,樣樣都為自己著想,這個事情很麻煩。天下決定沒有自己如意的算盤,這個話是李老師告訴我的,自己盤算怎樣,到後來全不是自己想的。那怎麼辦?不要想就好了,一切隨它去吧,自己才能成就。為什麼?一切眾生業力不相同,妄念千變萬化。自己能不能保證自己一生?不能。什麼人能保證一生?這經上講的,一切都放下了,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他就得到保證。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念頭都沒有,這個人得保證了。你要問他,他可以答應你、告訴你,我往生有把握。都是跟你說真話,全在放得下與放不下。

  《大日經疏》,「大日經卷六:離一切分別及無分別」,分別離了,無分別也離了。就是說,離一切分別,連那個離一切分別的念頭也沒有。「我離一切分別了」,他還有個離分別的念頭,那個念頭也不行,他還是有個妄念在;連離分別的念頭也沒有了。換句話說,就是抓住這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就是一切智智,這句佛號是無量智慧、無為法身。這句話要記住!那就是它是真的,它跟自性相應。我們緊緊抓住它,把其他統統放下。所以,阿彌陀佛是性德的名號,就是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我們經上講的三個真實,還有真實利益,統統在這一句佛號上,這還得了嗎!

  這個經上說,「離一切分別及無分別,而彼無盡眾生界,一切去來,諸有所作,不生疑心;如是無分別一切智智,等同虛空」。這才真正叫萬緣放下了,放下全是講起心動念,我們平常講的不起心不動念,就是這個境界。對於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諸法,這個地方講「無盡眾生界,一切去來,諸有所作,不生疑心」,就是不起心不動念。知道這是什麼?法爾如是。大乘教上回答得好!這個法爾如是,本來就是這樣的,要給你細說,那就是說這一部經,《大方廣佛華嚴經》。給你說,說詳細的就是《大方廣佛華嚴》,說而無說,無說而說。不說行不行?行,不說也入《大方廣佛華嚴》,那就是一切所作,不生疑心,就是不分別不執著。

  「可知一切智智是智中之智,猶如虛空界,離一切分別;又如大地,為一切眾生所依;又如風界,除去一切煩惱塵」,像颶風,把一切煩惱塵埃吹得乾乾淨淨。「又如火界,能燒一切無智之薪」,經上常常用智慧比喻火,智慧火,把煩惱比喻作能燒的這些木柴,都給它燒乾淨了。「又如水界,眾生依之而歡樂」,一些眾生喜歡水,居住、生活都在河流的邊緣,得到灌溉。「非但以一切種遍知一切法,亦知此法為究竟之常不壞相」,這就是說一切智智,一切智智是常住不壞,「不增不減,猶如金剛,故為究竟實際之實智」,真實智慧。真實智慧的反面就是凡夫見聞覺知,這個智慧是假的,這個智慧有生有滅,真實智慧不生不滅。

  能大師開悟,第三句所說,「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自具足裡頭第一個就是智慧,本自具足,第二個是德能,第三個是相好。因為本具,所以它能生萬法,能現萬法、能生萬法,萬法是自性所生所現。能生不動,所生的是動的,波動現象,這個現在我們逐漸逐漸有概念,清楚了。實智「猶如金剛,故為究竟實際之實智」。實在講,三個真實完全相同,真實智慧、真實之際,真實之際從體上講的,真實智慧從相上講的,真實利益是從作用上講的。體相用三面,一而三、三而一,不能分的。下面說,「亦唯如來自證之解脫味」,常言的法味,這三種真實,法味無窮。「大日經卷一住心品」,這是講它的出處。

  佛有,我們眾生個個都有,只是我們不能證得。實在沒有能力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那就得用個方法把它伏住,這個方法就是一句佛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能把妄想分別執著伏住,叫它不起作用,就能往生,這個話要記住;如果伏不住,它還起作用,不能往生。真正往生,大乘經上有一句經文,叫「心淨則佛土淨」。有些人到臨終最後一念,他最後一念心清淨,用清淨心念這句佛,他能往生。如果最後這一念,他還有妄念夾雜,不能往生。這個道理一定要懂,我們就不會走錯路,不會產生誤會,這一點比什麼都重要。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