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二二集)  2012/9/19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52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一千零二十四頁,倒數第二行,科題「受如忉利」。經文:

  【亦有寶池蓮華。自然受身。飲食快樂。如忉利天。】

  念老的註解告訴我們,這兩種人都是生到邊地,「亦於寶蓮池中自然受身,故非世間之胎生」,所以他的胎生是形容的意思,不是真正的胎生。「而實」,實實在在的也是「蓮花化生」,所以極樂世界胎卵濕生都沒有,只有化生。

  接著看下面「果不自在」,這有三樁事情,第一個「困厄」。

  【於其城中。不能得出。】

  這個『城中』應該就是蓮花,他不能夠出離蓮花,蓮花沒有開,在花苞裡面沒有開,他出不去,這是他不自在地方。第二個:

  【所居舍宅在地。不能隨意高大。】

  極樂世界的人居住的宮殿可以隨意,要大就大,要小就小,要在空中它就在空中,要在地面它就落在地面,能夠隨自己意思,它動的,到他方國土的時候宮殿可以隨身。這點他不能,居住的地方『不能隨意』。

  第三個是真正的不自在,「愚闇」。

  【於五百歲。常不見佛。不聞經法。不見菩薩聲聞聖眾。】

  這是他真正在受苦。註解裡頭說,「更有甚者」,比前面兩樣更大的苦處,「則於五百歲中不能見佛聞法。五百歲者,據《漢譯》為於是間五百歲。經中云是間,又不曰彼國,故此是間,應指世尊說法之處」。這就是我們這個世間,我們世間五百年。「是故憬興曰:五百歲即此方年數。即是人世中所指之五百年也。但亦不可執定為此間五百歲。蓋極樂品數無量,邊地差別亦應無量。如《觀經》中下品下生於蓮華中滿十二大劫,蓮華方開。是其長者」。所以這個數量不能夠確定,這部經上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上佛也說,這個不確定也就是他自己什麼時候覺悟,什麼時候回頭,這個花就開。有人覺悟得早,這裡頭舉了個例子。「又如明代袁中郎宏道居士,以著《西方合論》功德,往生邊地。但以智慧勝故,不久即見佛聞法」。這樁事情佛家講公案,在淨宗流傳得很久,很多人都知道,袁宏道往生在邊地,但是很快他就離開,就入品。他在世間寫了一本書《西方合論》,讚歎西方依正莊嚴,修學這個法門殊勝功德。

  這一段資料在《淨土聖賢錄》,他們把它節錄下來,這一段文很長,我們把它念一念。《淨土聖賢錄》是歷代念佛人往生到極樂世界的傳記,就是往生的往生記,這裡面有袁宏道。「袁宏道,字中郎,號石頭居士,湖北公安人」,明朝末年。「兄宗道,字伯修。弟中道,字小修」。這三兄弟都不錯,三個人先後都中了進士,喜歡參禪。「萬曆中」,明朝萬曆皇帝算不錯,福報很大,好像他在位有四十多年,中就是萬曆二十幾年這個時候。「宏道為吳江知縣」,考中進士,分發的地方官,大多數都是知縣,現在我們稱縣長。「後為禮部主事」,禮部是教育部,主事大概相當於司長,這個地位比知縣高,像中國現在應該是局級這樣的官階。他稱病,官辭掉了回家修道。「初學禪於李卓吾,信解通利,喜辯論」,他去學佛去了,後來自己想想,他說這是空談不是實際,學了不少口頭禪,不得實益。也就是自己想想,於了生死出三界沒把握。

  學佛,佛法的成就,最低的成就是脫離六道輪迴,你學佛算是成就。不管學得怎麼樣,還出不了六道等於沒成就,因為六道一輪迴,不知道輪到哪去,不知道輪到多少年。所以學佛決定要出三界,這個才是學佛的殊勝功德,不再搞輪迴了,輪迴的確很可怕。學其他的法門出不了輪迴。今天黃念祖老居士說,禪,沒有真正的禪不能成就,密也不能成就,真正能幫助人了生死出三界,只有往生淨土這一條路。他自己跟他的老師夏蓮居老居士,也都學禪、學密,顯密圓融,宗教俱通,都修得不錯。當然大徹大悟不可能,密宗三密相應那也做不到,所以最後統統歸淨土。袁居士亦復如是,他到最後也歸淨土,「迴向淨土,晨夕禮誦,兼持禁戒」,這功課也很認真、也持戒。「因博采經教,作西方合論,圓融性相,入不二門」。他寫了一本書,這本書你看博采經教,依據經教裡面作《西方合論》,這裡面講的有性、有相、有入不二法門,等於說宗門教下的東西都有。「其論五種行門」,他把它分為等於說是五篇,「信心行、止觀行、六度行、悲願行、稱法行」,確實是寫得不錯,現在這個書編在《淨土叢書》裡頭。

  「中道」是他的弟弟,做過官,「禮部郎中」,禮部是教育部,在教育部擔任過工作。「乞休」,這都是辭掉官養老,回家了,「老於家,居常勤於禮誦。萬曆四十二年望夕」,這萬曆的晚年了,萬曆之後就是崇禎,崇禎亡國這就是清朝,距離清朝很近。有一天「課畢趺坐」,打坐的時候入定靈魂出竅,神這是靈魂,從屋頂上出去,「飄然乘雲」,底下還有,省略掉。自己覺得到一個樓下,樓下就有一個人迎接他,這個人顏貌如玉,穿的衣服像雲霞一樣,長有一丈多,見到中道很歡喜:弟弟來了。他仔細一看是他哥哥,「上樓交拜」,有四、五個人在一起共坐。這靈魂出竅,就好像做了這麼一場夢。

  宏道就告訴他,他說這個地方是西方邊地。怎麼知道他生西方邊地?故事就從這傳來的,從他弟弟說來的。「信解未成,戒寶未全者,多生此。亦名懈慢國」,袁宏道生在這個地方。「上方有化佛樓台。前有大池,可百由旬」,這池子很大,當中有蓮花,「眾生生處」,這等於說七寶池他看到了。「既生,則散處樓台,與有緣淨友相聚。以無婬聲美色」,沒有這些東西,「勝解易成,不久,進為淨土中人」。中道就問他,「兄生何處?」宏道就說,「我淨願雖深,情染未除,初生此少時,今居淨土矣」,他最初來的時候生到邊地,現在已經生淨土。可見得他的時間不長,應該是只有幾年的時間,三、四年的時間他就轉了,不是五百年,他轉得很快。但是「終以戒緩」,這個戒緩就是不夠精進,修學的時候還是散漫,所以他居住的宮殿是在地面,「不得與大士昇虛空寶閣」,他住的地方還升不起來,「尚需進修耳」,還要努力,還要進修。

  「幸宿生智慧猛利」,這個人就是他的智慧高,但是定功不夠。「又曾經作西方論」,就是《西方合論》,「讚歎如來不可思議度生之力」,《西方合論》對他有很大的功勞,往生的時候有很大的貢獻。「感得飛行自在,游諸剎土,諸佛說法,皆得往聽,此實為勝」。可見得西方極樂世界不是一個單純的,袁宏道花開見佛,也能夠跟其他人一樣飛行自在,遊諸剎土就是能夠分身。分身也是無量無邊,能供養諸佛、聽經聞法,這他最快樂的事情。你看他居住的宮殿不能夠升到空中,還差一點點,功夫還差一些。這個信息,讓我們對西方極樂世界就多了解一些。每個人信願行功力都不相同,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果報不一樣。世尊在經典上所介紹的,那都是大的,細節沒說;袁宏道透的這些信息,這是細節。這是他自己的話,以智慧勝故,不久即見佛聞法,雖然往生在邊地不久。

  這個給我們的啟示,我們有決定的信心就不會生邊地。要信自己,佛說的話是真的,不是假的,一定要相信自己本來是佛,《華嚴經》上世尊說的;《觀經》上講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決定是真的,不是假的,不能有絲毫懷疑。相信西方極樂世界是唯心所現,在我們凡夫是唯識所變,但是在極樂世界菩薩心目當中,它是法性土,他是法性身,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明白。沒有去之前,確實是我們心現識變的,所以跟我們的關係是一體。既是一體哪有不往生的道理!所以對於念佛往生決定不能懷疑,懷疑就錯了,至少會造成邊地拖一段時間。

  袁宏道說他是因為智慧猛利,又寫這部書讚歎淨土,這個功德很大,以這個功德迴向西方,所以他能夠很快就入品。邊地不入品,三輩九品他沒有,入品才算是真正往生。為什麼?下下品往生他生淨土,他不是在邊地,邊地是下下品之外的。這些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得多、聽得多,慢慢都聽清楚了,我們才能夠把疑慮放下。經上講得好,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法都是自己心現的,識心變的,沒有例外的。今天科學家說念力的祕密,說出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佛經上說的,比科學家說得還清楚、還肯定,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境隨心轉」,心就是念頭,境是外面的環境,外面環境是隨著我們心在轉變的。可是一般凡夫迷失了自性,結果又搞顛倒,心隨境轉,這就大錯特錯。

  心隨境轉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我們活在這個世間誰不受環境影響?環境有人事環境、有物質環境、有自然環境,統統都受環境影響,誰能不受環境影響?覺悟的人不受環境影響。不受環境影響,環境就會受他影響,楞嚴會上釋迦牟尼佛講得好,「若能轉境,則同如來」,你不受環境影響,環境受你影響,你就跟如來一樣。這就說明佛、菩薩還包括阿羅漢,他們這些人不受環境影響,環境受他影響。那受什麼影響?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阿羅漢不受執著的影響,為什麼?他不執著了,執著就是見思煩惱,他不執著,見思煩惱就沒有了。見思煩惱不是真的,假的,是個妄念,妄念放下就沒有見思,不再執著了。菩薩不但不執著,分別也沒有了,分別比執著微細,執著很粗,這都能轉境界。這些物質現象攔不住他,他可以隨便通過。實際上,人在沒有肉體,靈魂那個階段,人死了中陰身的境界,那個能量就很大,他不受環境影響。他如果不執著這是牆壁,他就來去自由;如果他執著這個牆,這個牆就攔住,他就不能夠通過。所以他不執著。那不分別就更厲害,叫神通廣大。到明心見性的時候,就不起心、不動念,他什麼障礙都沒有,微塵裡面的世界他都能去。這是大乘經裡頭佛常說的。

  「如經中四十一品所云」,這是本經上所講的,「若此眾生,識其罪本……然後乃出」。自己真正知道自己錯了,沒有聽佛的話,把佛的話聽錯、曲解了,或者是聽了忘掉,沒有起作用。如果知道錯了、知道懺悔他就會離開邊地,他就入品。「故知懺悔斷疑,乃出離之關鍵」,出離就是出離邊地、出離疑城。「時間並非定數」,經上講的五百年,五百年應該是最長的,或者是五百年是多數,可以這樣講,它不是定數,有比這個長,也有比這個短,也不是定數。

  下面一段,「示胎生名」,為什麼叫他做胎生?他不是真正胎生。

  【其人智慧不明。知經復少。心不開解。意不歡樂。是故於彼。謂之胎生。】

  這把他稱為胎生這個意思說出來。這個生邊地的人,『智慧不明』,你看他不是懷疑自己,就是懷疑佛的智慧。懷疑佛的智慧多半是知識分子,善根不厚,總是以為自己的想法,宇宙這麼大,一切法這麼多,怎麼可能都知道?說無所不知這沒有人相信。知識分子確實都是抱這個態度,愈是高級知識分子愈不相信,他找不到理論的依據,認為這是不可能的。佛說有沒有理論根據?有,佛的理論根據是自性,沒有見性的人,他就很難了。佛給我們講宇宙這些真相,所以我們要記住,佛不是一講經就開始講這些東西,現在沒人懂,契理不契機。所以佛開始講經的時候講阿含,小乘經講了十二年,《阿含經》裡面多半都是講人天這些道理,教我們怎麼做人,講六道,這阿含講得多。勸我們好好的做人不要墮三惡道,三惡道墮落很容易,出來很難,那都是造作一切不善業所感得的果報。修善感得來生人天福報,這個大家都很喜歡、都能接受。

  過去的社會雖然苦,不像現在這個樣子,我在前幾天看到一個信息,網路上下載的,也是聯合國的統計,每年自殺的平均人數一百萬,每年有十萬學生自殺,年齡大概在十四、五歲到十七、八歲,從前沒聽說過。為什麼社會會變成這個樣子?甚至於我們還聽說小學生自殺。老人自殺還情有可原,他是活夠了不想再活,感到活在世間沒有幸福,尤其人老了不能工作,社會上人誰都瞧不起他。不像中國,在中國從前舊社會裡頭,老人是最受人尊敬的,人只要老了,到任何地方大家都尊重你,敬老尊賢是中國社會上的美德,老人有尊嚴。老人在他年輕時候對社會做過貢獻,現在年老退休了養老,應該要對他尊敬。但是今天尊敬沒有了,年輕人不尊重老人、不敬老人,將來他也會年老,他年老果報就是如此。小孩沒有看到這年輕人尊重老人,他們將來長大也不尊重老人,這因果報應。年輕人尊重老人,自己老了有人尊重,這個道理要懂,所以尊重老人是尊重自己,自己有晚年。現在人只看眼前沒有看到未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自己老了。大人要做小孩的榜樣,青年人要做少年的榜樣,壯年人要做青年的榜樣,你做好樣子將來你自己老了,人家會尊重你、會敬愛你,種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

  愚痴是無知,這「智慧不明」,愚痴。「知經復少者,於大乘經典,所知不多」,所以他『心不開解』。那我們一門深入,我們就選定這部經,那知經不多。夏老師徒二人知道這個事情,這個經文他念過,夏老交代黃念祖居士給這部經做個註解。這個經的集註就是這本註解,有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家大德的註疏,會集成這部註解。讀這一部註解,你就讀了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古大德的註疏,這知經多矣!這很難得,這些東西都是念老精挑細選的。我們知道唐太宗編《群書治要》,就是因為他自己感覺到智慧不足、經驗缺少,怎麼治理這個國家?所以召集魏徵這些大臣,在古籍裡頭,上從三皇五帝,下到晉朝末年,這二千五百年當中古聖先賢留下來的典籍,經史子這裡頭有大學問。用我們現在的話說,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理念、方法、經驗、效果,統統記載這些,太豐富了。讓他到這些典籍裡頭找,把它抄下來給他看,就編成這部書叫《群書治要》。《群書治要》就是會集經史子的精華,講什麼?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就要這個,其他的不要。

  那我們這部註解蒐集得更多,唐太宗他們挑出來的,精挑細選六十五種。這個地方,黃念祖替我們精挑細選,經論八十三種,古大德的註疏一百一十種,總共一百九十三種這個註解。所以我們讀這個東西就夠了,就能把極樂世界跟娑婆世界搞得很清楚、很明白,兩下一比較,我要到極樂世界去,這個世界我不想來了。讓你自己生起厭離娑婆,嚮往極樂世界這個念頭,叫你發這個心。你要不能夠清楚明瞭,你不願意離開;真搞清楚、真搞明白,才曉得這非離開不可,這是好,不長久。事實擺在面前,自己清清楚楚看到,人會老,一天比一天老,一百年這一彈指就過去了。像我們這個年齡想想從前小孩的時候不到十歲,在鄉村裡面每天遊玩,你看看這一彈指就八十多了。九龍、新界這個地方租給英國人一百年,租的時候好像一百年很長久,我們今天看來感覺太快了,這一百年怎麼一下就過去了,感覺到什麼?無常。

  極樂世界滿足我們的是真常,生到那裡無量壽,就憑這條我們就非去不可。那個地方的無量壽最殊勝的是什麼?人不老,壽命長人不老,這個好。壽命長人老了要受老苦,極樂世界生老病死苦沒有,第一個我們要壽命。第二個我們要有智慧,親近佛陀這個福報多大,親近阿彌陀佛。怎麼親近?我們今天愛這個人、愛那個人全愛錯了,愛阿彌陀佛就對了。想著阿彌陀佛、念著阿彌陀佛,總有一天念到了,滿你的願。這是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無比殊勝的一個好老師,釋迦牟尼佛為我們介紹,十方一切諸佛勸我們往生,這就不是假的。所以到極樂世界心開意解,深重的垢染,到極樂世界就平常這一句佛號,就把煩惱念掉、把業障念掉,所以到極樂世界聽佛說法,心開意解。

  我們在現前生活不快樂,這裡為我們說出來,你為什麼不快樂,「心不開解,意不歡樂」,是疑慮重重,你懷疑的事情太多。這個事情不能不懷疑,別人都懷疑,我也一樣,這個懷疑就是聽經太少。我們今天應該怎麼做法?又要一門深入,又還想廣學多聞,這兩個擺在面前,就沒有法子選擇。應該怎麼辦?應該先選擇一門深入。為什麼?一門深入你心是定的,這個重要,一門深入之後再廣學多聞。甚至於我們自己想想,自己不是個有智慧的人,不是上等根器,我們是凡夫、是下根。自己搞清楚、相信了,那我就另外用個方法,我今天不想搞廣學多聞,我就一門深入,我把廣學多聞放到極樂世界再學。我先取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再廣學多聞,有的是壽命、有的是學習環境,決定沒有問題,在這個地方不浪費時間,這也是個很好的選擇。

  這種選擇的方法,蓮池大師晚年,中興淨土的祖師,明朝末年萬曆年間人,跟袁宏道大概他們同時代。蓮池大師到晚年專心淨土,一部《阿彌陀經》、一句佛號,其他的全放下了。他說了兩句話,就是「三藏十二部讓給別人悟,八萬四千行饒與他人行」 。自己就一部《彌陀經》、一句佛號,他成就了,這是給我們做出最好的榜樣。我們繞了這麼大的圈子,學了這麼多東西,心裡頭有沒有什麼感受?這一想就知道,趕快回頭,不能再搞了,不可以再浪費時間、浪費精力。只要一回頭,很快,真的二、三年就成就了。往生是最大的成就、無比的成就,你去作佛去了。還有比這個成就更大的嗎?不放下的就去不了,你就有憂慮、有煩惱,就有障礙。「以上述種種原因,故稱如是人等為胎生」,『胎生』是這個意思,胎生不自由,化生的自在,用這個做比喻,其實全都是化生。

  我們再看下面這一大段,「化生因緣」。前面所說的都是講胎生因緣,這才給我們講化生因緣,先說因,因裡頭分兩段。第一段「明信佛智」,這個題就很清楚告訴我們不是迷信,明信,不是迷信。請看經文:

  【若有眾生。明信佛智。乃至勝智。斷除疑惑。】

  經文雖然簡單只有四句,註解裡頭有說,「具信往生之人,既信佛智」,對『佛智』相信沒有懷疑,同時他也相信自己善根。我們把下面接著念下去:

  【信己善根。作諸功德。至心迴向。】

  這樣的人是決定得生的。前面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講的六個信,我們學過了,用了六個小時,才叫具信。具足圓滿的信心,對釋迦牟尼佛沒有懷疑,對阿彌陀佛沒有懷疑,對十方一切諸佛如來沒有懷疑。然後回過頭來,相信自己有善根,為什麼?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很明白,每個往生極樂世界的人,無論他用什麼方法,念佛有多種方法,功夫也有淺深不同,有人念幾十年往生、有人念幾天就往生,只要是往生的,都是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我們不知道過去,佛告訴我們,有這樣的善根我們得諸佛如來的加持,才有這麼順利;如果沒有這個善根,得不到佛的加持,那就真難。這個世間有些人他就是不相信,勸他也不相信,做出樣子來看到往生,他也不相信,那一點辦法沒有。有很多的人一看到就相信,都是過去生中供養無量諸佛,一看到這個緣他馬上相信,不再懷疑。疑根拔除,這一句佛號圓滿。佛號不懷疑,頭一句他不懷疑了,對佛不懷疑,對自己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個佛號就圓滿了。

  我們現在念佛確實夾雜,妄念很多、雜念很多,怎麼辦?從根的對治就是要把欲望放下。你沒有欲望,煩惱雜念就少了,從欲望來的,要把這個東西減少。真正要學到我吃飽穿暖了,有個地方可以休息遮避風雨,足了,其他的我不要了,你的心才會定下來。你今天想這個,明天想那個,你的妄念當然多,必須得放下。對佛法我今天已經選擇這部經,其他我都不要。不要,我們有錢還是拼命去印,幹什麼?讓給別人悟的,不是給我的。眾生根性不相同,他們喜歡,我們就供養他們;我們自己這一部經夠了,不再搞了,這放下。

  念佛方法上,印光大師的方法很值得學習,印光大師的十念法,一切時一切處都可以用,行住坐臥都可以。佛號念慢一點,不要念那麼急,一個字一個字念得清楚,我通常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我就是這個速度念。一句一句清楚不要記,也不要用念珠,從一念到十、再從一念到十,不念二十、三十,不管念多少都是從一念到十,十句記得很清楚,很好。如果初學十句記不了,分作兩段,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要這樣記法兩段;不能從一到五,從一到五,就不是十念。如果這個還有困難,分三三四,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暗記,會很清楚。這個樣子,這樣雜念妄想不會起來,一有雜念妄想,你的記數就斷掉,你就記不清楚。讓你專注,心專注在念佛,沒有其他的,這個方法很好,印光大師自己用這個方法。

  我用這個方法念一段時期,自己也不知道是不是有效果,不知道是不是很如法。高雄劉醫生做水實驗,把我這個佛號拿去做實驗,那個結晶照相送給我看,我看到很滿意,出現的圖案是兩重六角形的圖案很美,外面是大的,裡面是個小的,兩重,這種很少看到。這科學來給我們做證明,可以這樣念法,有空就念,時時不斷。我這一生見到一個人就是章嘉大師,他老人家一天到晚口在動沒有聲音,他是念咒。我跟他三年,每個星期見一次面,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好像他都在持咒。他不中斷,跟你談話的時候停下來,談完話之後,他又念他的咒去了。我們提問題請教他,他聽了之後,那念咒放下,給我們開導,完了之後他念咒又接著起來,他已經養成習慣。這個習慣好,這個習慣就是我們常說的不間斷,他真不間斷。

  底下這個,『信己善根,作諸功德,至心迴向』。他說除了信佛智,也信自己善根。「外慕諸聖,內重己靈。作諸功德,至心迴向」。這幾句話很重要,學佛的人,對外一定是仰慕諸佛菩薩,實實在在說一切諸佛菩薩都是心現識變的。如其禮拜太多的佛菩薩分心,不如就念一尊佛菩薩。我在十幾年前參訪蘇州靈巖山寺,印祖的關房我去看了,他關房的面積,整個面積大概就我們攝影棚這麼大,分作兩間,一半是臥室,一半是他的佛堂,他就在這個小圈子裡頭。佛堂裡面只供一尊阿彌陀佛,沒有觀音、勢至,就是一尊佛像,不高,大概一尺多高的樣子。一對蠟台,沒有點蠟燭,沒人住了,一個小香爐、一個引磬、一個小木魚,你看就那麼簡單,一盞油燈。牆壁上寫了一個「死」字,老法師自己寫的,提醒自己,時時刻刻提醒自己,死就到了,什麼都不想了。小佛堂乾乾淨淨什麼都沒有,臥室裡頭有書桌,大概老和尚平時答覆人家的信件都在房間裡寫的,一張床,一個小桌子,也很乾淨。我們看了,那叫放下!這個要學習。擺太多東西的時候會動心,會起心動念,什麼都沒有。

  我們自己的佛堂只有一部《大經註解》,每天讀誦這一部經,聽講?也聽講這一部經,這個很好,不再想別的。人家也問我,我只認定阿彌陀佛,等我到阿彌陀佛那裡去了之後,十方佛我再去拜他,我再去拜個個菩薩,現在不去;現在去,怕把我往生的事情障礙了。許許多多上了年紀的人,全回頭了,真覺悟了!年輕不覺悟,自己年輕力壯,還有時間、還有精力可以多學一些。到我們這個年齡就覺悟了,後悔,你看年輕如果我就一門,我不就早成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

  我們再看下面經文,這是化生的果報。請看經文:

  【皆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跏趺而坐。須臾之頃。身相。光明。智慧。功德。如諸菩薩。具足成就。彌勒當知。彼化生者。智慧勝故。】

  「果」,往生到極樂世界「等齊聖賢」。註解說,「皆於佛前蓮花化生。光明智慧,功德成就,具如菩薩」。這個『菩薩』是指誰?實報土裡面的法身菩薩,不是其他菩薩。十法界裡面有佛菩薩,沒見性,別教裡面的三賢菩薩也沒見性。這個地方所說的菩薩都是明心見性,證得法身,生實報莊嚴土。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斷,帶著去的,所以極樂世界有凡聖同居土。不過凡聖同居土裡面它只有人天,它沒有三惡道,沒有羅剎、沒有修羅;方便有餘土,是二乘菩薩們往生的。可是四十八願第二十願,我們這部經第二十願裡頭有一句,「皆作阿惟越致菩薩」。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統統都是阿惟越致菩薩,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阿惟越致是什麼?阿惟越致就是法身菩薩,實報土的菩薩。換句話說,這點非常非常重要,我們不能懷疑,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也作阿惟越致菩薩。第二十願沒有說,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在外,沒講這個話,那就說都是,皆是。

  要知道這是阿彌陀佛加持的,這是阿彌陀佛的恩德,他願意加持,我們願意接受。不是在極樂世界,在他方世界,阿彌陀佛願意加持,我們接受不了,無法接受。在極樂世界可以接受,在極樂世界你不會離開他,所以他有能力把你自性的智慧德相提起來,你沒證得也得受用,這個不可思議!自性性德現前,學東西就快了。我們學釋迦牟尼佛的經教,《大藏經》一輩子學不完,為什麼?沒開悟。龍樹菩薩開悟、明心見性了,他只費了三個月的時間,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都學完了,這就說明,開悟跟不開悟不一樣。龍樹菩薩三個月,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全部學完,我們能相信嗎?能相信。在中國惠能大師就是個例子,惠能大師沒學,沒去學,我們相信,他三個月也能像龍樹菩薩一樣。他沒學,怎麼知道?

  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一個例子,法達禪師到曹溪去參訪的時候,給六祖磕頭頭沒著地,三拜頭都沒著地。他起來之後六祖就問他,剛才你禮拜頭沒著地,你是不是有值得驕傲的地方?他就說,他誦《法華》三千部,這就是他值得驕傲之處。《法華經》很長,雖然只有七卷,每一卷的分量都很大。這個經要是從頭到尾念一遍,一天的時間大概總得七、八個小時,一天只能念一部,三千部就十年,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不容易。六祖問他,《法華經》講些什麼?他說不出來,念得很熟,講不出來,回過頭向六祖請教。六祖說這個經我沒聽說過,六祖不認識字,聞的經都是聽的,所以說你念給我聽聽。當然法達禪師背得滾瓜爛熟,《法華》二十八品,他只念了兩品,六祖說行了,不必念,我全知道了。這樣學經教,《大藏經》三個月不成問題,他不需要學多,看一、二頁全部知道了,一經通一切經通。五祖在方丈室給他講《金剛經》,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開悟,後頭不必講,他全知道了。

  然後我們就體會到,為什麼中國這些老祖宗,佛門這些祖師大德,印度這些人,學習著重戒定慧,道理在此地。你開悟之後學東西太快了,一看一聽一接觸全都曉得,哪要費那麼多功夫!這就不費吹灰之力。所以這個事情,我們從六祖那個地方得到的信息,肯定龍樹菩薩三個月把世尊四十九年東西都學完,是有可能的,不是假的。沒有看到惠能大師這個例子,我們還不敢相信,總半信半疑,看到這個例子一切問題都解決了。從理上講只要見性,一切法都是從自性生的,你把能生的地方搞清楚,所生的怎麼會不知道!佛在經上又說了一句話,大小乘經上都有,「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學習經教也是一事,制心一處就很容易,一心專注他開悟,一悟一切悟。不同知識,知識不學你不知道,智慧不學沒問題,不必學沒有問題。有智慧,知識一接觸就明瞭,無需要學習,一聽就明白,不必聽你講完,聽幾句就曉得,看幾句就知道,這是真實智慧現前。智慧真能解決問題,世出世間一切問題都能解決,一點都不複雜,非常簡單。

  念老的註解簡單明瞭,凡是往生的都是佛前蓮花化生。佛的講堂外面就是寶池,七寶蓮池八功德水,蓮花就生在池子裡頭。花開的時候,佛力加持他的光明、智慧,極樂世界的眾生就是菩薩,人人都放光明。那個世界是光明世界,它的光明不需要日月,佛放光,所有人都放光,樹木花草放光,山河大地放光,沒有黑暗;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沒有晝夜。功德成就,具如菩薩,就像實報土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一樣。而且在極樂世界經上也有說,我們也相信,不像他方世界學習不能夠躐等,好像念書一樣,一年級、二年級循序漸進。極樂世界可以躐等,這個與宿世善根、福德、因緣有密切關係。這一世學得不怎麼樣,過去生中修得好,到極樂世界這個都起作用,凡聖同居土就可以超升到實報土去,不必通過方便有餘土,真的是所謂「功不唐捐」,生生世世修的這些功德,到極樂世界都起作用。不到極樂世界看不出來,到極樂世界點滴功德都會幫助你、都會成就你。

  末後這一句話是佛叫著彌勒菩薩,凡是叫著,下面的話就很重要。你看『彌勒當知』,這叫著彌勒菩薩,『彼化生者,智慧勝故』。這句話重要,我們要重視智慧,不要去重視知識,知識是六道裡面的東西,出不了六道,六道裡頭管用,六道之外不管用。智慧是真的,智慧從哪裡來一定要曉得,智慧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從外來的。現在我們迷了,迷了智慧還在,不是沒有,只是障礙了,它起不了作用。所以佛教我們修定,定下來了智慧就現前。佛常常把我們的心比喻作水,我們現在的心水混濁不乾淨,有波動,所以照的作用失掉,這就是智慧不見了。定下來之後心清淨,染著沒有了,不動,這水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外面現象就照得清清楚楚,那就是智慧。所以智慧是自性裡頭本有的。因此佛法修行就是禪定,八萬四千法門,法是方法,門是門道,方法就是修定的方法、門道有八萬四千、無量無邊,目標就一個,就是把心定下來。

  我們今天念佛是不是修禪定?是的,用念佛的方法修,把我們的清淨心念出來。清淨心是禪定,小乘禪定;平等心念出來,平等心是大乘禪定。小乘禪定生小智慧,大乘禪定生大智慧,小智慧能出六道輪迴不能出十法界,大智慧能出十法界。大智慧生實報莊嚴土,小智慧生四聖法界,四聖法界就是極樂世界的方便有餘土。這些東西我們搞清楚,就是佛在此地提示我們,「智慧勝故」,我們要重視這點。重視智慧就得重視禪定,重視禪定就要重視持戒,為什麼?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十方三世一切菩薩成佛都是這條路,沒有第二條路,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現在人麻煩在哪裡?不重視戒律,他就不能得定,他學得再多,學的時間再長,全是佛學,不是智慧。經看得多、記得多,甚至於背誦得多、講得多,全是知識,不是智慧,這是我們必須要辨別清楚的。學校裡面所教的,我早年也教了五年台灣的文化學院,現在是擴充了,文化大學。我在哲學系裡面開的課教了五年,給諸位說,是知識不是智慧。以後我再不去了,學校我都不去,為什麼?學生只要知識,不要智慧,他要考試分數,他要重視這個東西,重視分數,這是浪費時間。

  真正學佛的人不能在學校學,這方老師告訴我的,學校裡沒有。真正學佛的人,真正學佛,老師說要依照經典,到經典裡面去找,依教奉行,你看每部經最後一句「信受奉行」,那就行。頭一個是相信,真正相信佛在經上教我們怎麼做,我們就真幹,真幹肯定得清淨平等,最後的圓滿大徹大悟就是覺。這是功夫,功夫應用在生活上,就變成功德,你有功夫,功夫你得到什麼?功德就是經題的上面半句,第一個是「大乘」,大乘表智慧,你智慧現前;第二個你看「無量壽」,無量壽是表德能,德裡頭第一個就是壽命,你得到了;第三個「莊嚴」,莊嚴就是美好。我們一般聽人家講真善美,大乘是真,真實智慧,無量壽是善,莊嚴是美好。這個功德,住功德就是你住在真善美好的境界,方東美先生稱之為人生最高的享受。從哪裡來的?從清淨平等覺裡頭來的。「清淨平等覺」是因,「大乘無量壽莊嚴」是果,你修因你就證果。你看全經,包括整個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就在經題裡,經題不可思議!

  我們看這一品最後一段,「結示疑惑所致」,總結為我們顯示:

  【其胎生者。五百歲中。不見三寶。不知菩薩法式。不得修習功德。無因奉事無量壽佛。當知此人。宿世之時。無有智慧。疑惑所致。】

  這是結示,往生到極樂世界,不能見佛聞法,這是果,原因是什麼?這個人在娑婆世界的時候沒有智慧,疑惑所產生的結果。疑惑前面講了兩種,一種是疑佛的智慧,一種是疑自己的善根,兩種人都有,我們都常常見到。念老的解釋,「反之」,反過來。前面是有智慧的,往生到極樂世界果報非常殊勝。反過來,心中疑惑你就墮胎生,『五百歲中,不見三寶』,看不到佛法僧。由此可知,見三寶不容易,為什麼?見三寶會給你帶來智慧,幫助你破迷開悟,這是三寶的功德。三寶是走覺悟的道路,佛是已經成就的人,法是成就佛果的方法,僧是修行的人,依教奉行的人。菩薩是僧,沒有成佛的都稱之為僧,菩薩僧、聲聞僧、緣覺僧、凡夫僧,都稱之為僧。真正修行在家也稱為僧,僧不一定指出家人,僧是指團體,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修,就稱之為僧團。僧是團體,最小的團體四個人,一定要修六和敬,不依六和敬不稱為僧團。四個人以上,成千成萬都行,決定是依六和敬。

  這個世間如果有個真正六和敬僧團出現,諸佛護念,龍天善神守護,這個地方不會有災難。我們細心觀察,我對這個事情很留意,一生沒有看到過僧團,兩個人住在一起都吵架、都意見不合,你就想到多難。我們學了這麼多年,以後我終於明白,什麼人在一起是僧團?至少是須陀洹,大乘初信位的菩薩。為什麼?他們身見破了,不再執著有個我,行,沒有妄想分別,這個見和同解他做到了。不是證果的人做不到,沒放下!全盤都放下,身心世界統統放下,一心嚮往西方極樂世界,這四個人都是這樣,見和就同解。如果對這個世間還有些貪戀,還有沒放下的,肯定沒有辦法達到見和同解,這是事實。我們細心觀察幾十年得到的事實真相,所以真難!真難怎麼樣?我們得真做,沒有別人跟我們和,我跟他和。我跟他和必須要知道事事都要忍讓,都要讓別人,不要爭,都要滿足他們的願望。我們自己沒有願望,我們自己願望就是求生淨土,他不要的,他不跟我們爭的。一切都給別人,連身體都可以奉獻,都不要了,我們往生真有把握了。

  我們曉得,兩百年前的社會,四個人在一起共修,建立一個僧團可能,為什麼?人從小都被教好,所以他有根。現在難,難在哪裡?人沒人教了。中國古人所說的,「子不教,人心壞了;家不齊,社會亂了」。果然沒錯,今天社會就是這樣的,父母不教小孩了。家?家沒有了,社會就亂,有家社會不會亂。我們今天是家破人亡,我們的家人都不認識,父親我認識,父親的兄弟我認識,祖父母的兒子伯伯叔叔還認識,曾祖父母的就不認識了,高祖父母更不認識了。所以我們頂多是兄弟、堂兄弟,堂兄弟之外從兄弟都不認識了。以前?以前住在一起天天見面都認識。中國的家是大家庭不分家的,所以中國家庭是社會組織。社會組織一定有規矩,沒有規矩就亂了。所以家有家道,家道是組織;有家規,家規是規矩,人人要遵守。

  《弟子規》是每個家庭必須要遵守的一百一十三樁事情,那是每個家庭都要。除這個之外,每個家庭自己還定的有規矩,家人必須遵守。因為每個家,讀書人讀的學派不一樣,它的規矩不相同;從事的行業不一樣,規矩也不一樣。這都在家譜裡頭看到,家譜裡頭記載的有家規、有家訓,有家學、家業、家道,所以家齊國就治了。中國過去每個朝代,都有很長的時間長治久安,社會安定,人民生活幸福,教出來的,重視教育。所以外國有些專家學者研究中國文化的,對於中國古人教育的智慧,他們很佩服。現在這個世界這麼亂,迫切需要的真的像湯恩比所說的,要中國傳統的教育,才能把這個社會教好。

  所以「是以斷疑生信,至為切要」,這念老在此地做了總結,斷疑生信比什麼都重要。特別是今天這個社會,要幫助大家斷疑生信,要相信自己、要相信祖宗、要相信聖賢。要相信古聖先賢那些智慧、理念、方法、經驗,可以幫助我們今天化解社會衝突,恢復社會的安定和平,它真有效。「右經文總明極樂胎生化生因果之相」,這是以上的經文,這一品就是說明極樂世界胎生、化生,什麼樣的因有什麼樣的果。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