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四八一集)  2012/8/2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48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九百七十七頁,第四行看起,從經文這兒看起:

  【勿隨嗜欲。不犯諸惡。】

  念老註解裡頭說,「品末」,這一品最後,世尊重複的勸勉,教導我們要「棄欲止惡,安和專誠」。「欲」是欲望,底下會講明白,應該要放下。「惡」就是《十善業道經》上講的十惡業,十惡業一定要把它制止。心要安定、要和睦,要專心、要誠意,這樣才能夠契入佛的境界,才會有成就。下面說「嗜」,嗜就是嗜好,「愛好與貪求」。「欲者」,《大乘義章》第七卷說,「染愛塵境,名之為欲」。下面念老告訴我們什麼是塵,「色聲香味觸」這叫五塵,如果後面還加個「法」,那就是法塵,六塵,同樣六塵。「此五者能起人之貪欲」,所以也叫做五欲。五欲有兩個說法,另外一個說法是財色名食睡,這完全從外面說的。五根是眼耳鼻舌身,它的對應點就是色聲香味觸,人之所愛、人之所貪,所以能起人的貪瞋痴欲,這叫它做五欲。

  《大智度論》上說,「五欲又名五箭」,五箭是比喻,好像五支箭一樣。箭是鋒利的,如果我們身上中一支箭就感覺得很痛苦,如果中了五支箭,這個痛苦就可想而知。這五種帶的有病毒的,不是普通的箭,所以一定要把它認識清楚。世尊做的比喻一點都不過分,說的是真有道理。「是故世尊勸誡眾生」,勸我們大家,『勿隨嗜欲』,不可以隨順你的貪愛、你的貪念,隨順貪愛、貪念必墮三途。現在你有福報,這個罪不會發作,你一時快意,財色名食你都得到了,一時感覺得很快樂,可是這種福享不了多久,享盡了業報就會現前。業報現前這是花報,死了之後果報,果報決定是餓鬼、地獄、畜生,到那個時候知道錯了,後悔來不及了。所以現在告訴我們,千萬不要隨順自己的貪愛。隨順自己的貪愛誰沒有?然後我們就曉得,這個世界怎麼亂了,為什麼地球上災變這麼多,怎麼造成的?嗜欲造成的。確確實實像經上所講的,它能夠帶起你的三毒、五毒煩惱,五毒是貪瞋痴慢疑。這些東西起來,你的日子好過嗎?

  如果你真的經讀得很多、聽得很多,你會產生畏懼之心,知道自己造的不善業,將來果報麻煩。可是淨宗,古大德常常告訴我們,只要我們一口氣還沒斷,就有救,這口氣斷了沒救了。這一口氣沒斷,阿彌陀佛有四十八願,第十八願講得很清楚,縱然我們造了五逆十惡、毀謗大乘這些重罪,決定墮無間地獄。臨命終時遇到善知識引導你,你肯聽話,承認自己錯了,懺悔,後不再造,念佛求生淨土,阿彌陀佛還是來攝受你。這個經文不可思議!不肯認錯、不肯回頭,那就一點辦法都沒有,阿彌陀佛也救不了你。這個人墮地獄了,在地獄裡頭肯認錯、肯懺悔,就會有菩薩到地獄來幫助你,你肯念佛也能往生。超度佛事當中真有,不是假的,有無間地獄眾生幾次超度之後,他就到極樂世界去了。幾次是有必要的,一次沒有超得了,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一般七次就圓滿,他真去了。

  主法的人要真誠恭敬,主法的人沒有誠意、沒有誠敬心,這個法事功德就很有限,鬼神得不到利益;如果主法的人非常真誠,功德無量。參與法會的人對於經教要明瞭,那個力量就愈來愈大。所以,真正做超拔法會,預先最好聽經,能夠連續聽個七天、半個月或者一個月,再做法事,那個效果完全不同,真懂得了。不聽經、不讀經,對佛法半信半疑,沒有決定的理解,這個佛事效果就打很大折扣。現在做法事的很多,法事前面把經教講清楚、講明白的不多。我們過去提倡三時繫念法事,把《三時繫念》的法本從頭到尾講過一遍,留下來有光碟,在做三時繫念法事之前,這些光碟最好認真聽一遍。為什麼?讀到這些經文的時候隨文入觀,它才管用。文是念下去,什麼意思不懂,這不行,這沒有感應。印祖說過,八萬四千法門,門門都有經論做基礎、做依據。法事要沒有經論的依據,怎麼能產生效果?這是現前做法事的到處都看見,效果並不大,道理在此地。

  跟我們出家、在家佛門弟子修行功夫有關係,真修行的力量大,不用儀式也能超度眾生。你看《影塵回憶錄》記載的劉居士,八載寒窗讀《楞嚴》,倓虛法師的朋友,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楞嚴經》念了八年,在家居士。以後他也出家了,在沒有出家之前,遇到冤親債主求他超度。那時候他跟幾個朋友合夥開了個小中藥鋪,中午沒有生意,在櫃台上打瞌睡,他做了個夢,清清楚楚。櫃台打瞌睡,有人推門進來,這夢中的事情,他一看兩個人,看兩個人是熟人,慢慢走到他面前。他很害怕,因為這兩個人過世了,是跟他一起做生意,為財務上打官司,他們兩個輸了,以後這兩個人上吊死了。死了之後他也很後悔,你看,為了這一點錢送了兩條命,心裡很難過。現在看這兩個人來了,是不是來報仇的?所以很害怕。問他來幹什麼?來求超度。他心就定下來了,不是來報仇的,是來求超度的。他說我要怎麼樣超度你?他說你答應就行了。沒有問題,我答應你。看到這兩個鬼,踩著他的膝蓋、踩著他的肩膀,升天了,什麼儀式也沒有。這是什麼?真正有讀經修持的功德,這個力量。這兩個人走了,過了一會又來兩個人,一個女人帶個小孩,一看是他前面的太太跟他的兒子,都死了。也走到面前,問她來幹什麼?求超度。問她怎麼超度妳?你答應就行了,一樣的。他說行,我答應妳。看到兩個人踩著膝蓋、踩著肩膀升天了。

  倓虛法師記這個故事決定不是假的,這劉居士他沒有出家之前的事情。由此可知,超拔一定要有真的功夫,有真的功德、真的善行,這才管用。所以要做得認真。修行決定不能隨順自己的愛好,隨順愛好可麻煩了。

  下面這是念老的話,「且諸欲之中,婬欲之毒最深,故戒出家人首重斷婬也」。這些話是黃念祖老居士說的。在家,五戒第一個,第一條是斷殺,出家戒第一條是斷淫。淫欲之毒真的是最深,在現在這個社會大家能看得出來。聯合國統計發表的這些信息,每年全世界墮胎的人數超過五千萬人,墮胎的。這殺人,淫欲殺人。聯合國這些數字,我們知道都是醫院裡頭有登記的,還有許多醫院裡頭沒有登記的,不知道。平均每天超過十五萬以上,你說這種怨恨用什麼方法去化解?小孩跟父母四種緣,佛經上講得很清楚,報恩、報怨、討債、還債。他是報恩而來的,你把他殺掉了,恩變成仇;他是報怨來的,你把他殺掉了,仇恨上再加仇恨,深仇大恨;原本是債務來的,現在把他殺掉了,債務上又加了命債,還不完!如果想到果報你不敢做,這是要命的事情。這些人愚痴,不知道因果,不知道事實真相,他敢作敢為,果報現前,後悔莫及。

  「若能離欲,則可不犯諸惡」,也就是說你這些愛好你能夠忍,你知道因果報應,不敢觸犯,這是好事,這樣你才能夠真正把五戒十善修好。現在在這個時代,其他的不必多說,能夠把五戒十善做好,出家人能把沙彌戒做好,就不得了,這就真正是人中之寶了。淨宗這個法門無比殊勝,難信易修。確確實實,修淨土的人只要把五戒十善做好,六和做到,五戒、十善、六和,真信、真願意往生極樂世界,一心念佛,這個人決定得生。你看,條件就這麼簡單。但是要真幹!最難的是忍,要能忍得過。忍是對自己的嗜好,要能忍,忍就得要隨緣不攀緣,日常生活當中什麼都可以,決定不去追求,樣樣都好。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了榜樣,每天沿門托缽,給什麼吃什麼,決定沒有選擇,這叫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是乃深勸諸惡莫作」,然後才能夠眾善奉行。

  我們看末後這一段,「言和行專」。請看經文:

  【言色當和。身行當專。動作瞻視。安定徐為。】

  這裡頭有戒、有威儀,教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用什麼樣心態去做人。「言色者,言語與容顏」,就是你的臉色,你從早到晚對這些人,對這些不同的人,什麼樣的言語、什麼樣的顏色。佛教給我們要和,『言色當和』,和是和祥。「言和者,即四攝之愛語。色和者,慈光照人」。這個地方講到四攝法,四攝法是佛門的公共關係法,處事待人接物的法則。《三藏法數》四攝法這一條說,「此四」,這個四法,「通言攝者,攝即攝受」。與大眾往來,怎麼接待?怎樣把佛法傳給這些人?「謂菩薩欲化導眾生,必須以此四法攝受,使其依附,然後導以大乘正道」。這就是佛門的術語講接引的方法,有四種接引大眾的方法。「故維摩經云: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是也」,實在講就是這個意思。

  四攝第一個「布施」,「謂菩薩以財、法二種布施攝眾生也。若眾生樂財」,喜歡財,「即以財施攝之;若眾生樂法,即以法施攝之。眾生既蒙二施利益,因是生親愛心,依附受道,得住真理,故名布施攝」。這是第一種。四攝裡頭的布施,跟六度布施意思完全不同,這個一定要曉得。六度裡面的布施是度自己,不是度別人。六度度什麼?我們有病,佛說凡夫有六種病,這六種是大病,不是小病。第一個就是慳貪,你看看世間人,哪個不貪?吝嗇,他有錢他不肯布施,還覺得自己不夠,愈多愈好,沒有底限的,貪而無厭。貪心是餓鬼道第一個業因。如果從貪心裡面生起殺盜,那就是無間地獄罪。貪別人的財物,奪取他的,還要把他家裡人殺掉,這是極重極重的罪。所以,佛用布施來度我們,教我們向佛菩薩學習,不貪財、不貪法,時時刻刻有布施的心。別人來找我們,我們可以幫助他,歡喜幫助他,是度自己的慳貪。持戒是度自己的惡業,忍辱是度自己的瞋恚,精進是度自己的懈怠,禪定是度自己的散亂,般若是度自己的愚痴,這是屬於菩薩行。

  四攝法裡面的布施不是這個意思,四攝法裡面的布施,用現代的話說就是多請客、多送禮,人與人往來交際的時候用這個方法,它跟六波羅蜜裡頭布施意思完全不相同。也就是說人與人之交往,第一個要建立感情,感情在哪裡建立?在財施跟法施。我們早年,一九九八年,我住在新加坡,新加坡有九個宗教,我跟李木源說,你跟這些宗教有沒有往來?他說有。我說我很想去看看他們,去拜訪拜訪。好,他給我聯繫。我們去拜訪,參觀人家的道場,參觀他們辦的慈善事業。很多宗教都辦的有老人院、孤兒院,還有辦的有學校、醫院,我們都應當資助一點、幫助一點。所以我是每個宗教,那個時候是新加坡錢十萬塊錢,送一個紅包,資助他們的慈善事業。歡喜!我們佛教裡頭有一些像《認識佛教》這些東西,他們想了解佛教,這些資料是我們帶來贈送給他。這是什麼?這是法布施。有財布施、有法布施,這感情就交了。一年當中把九個宗教團結成一家人,像兄弟姐妹一樣。我們常常在一起聚會,每個月差不多都有兩次到三次的聚會,很密。我們辦活動,他們來參加我們的活動,他辦活動,我們去參加他的活動,不亦樂乎。把九個宗教真的團結起來了。

  當時有位部長曾士生,我們也見過很多次面,也挺熟的,他就問我,你用什麼方法能把這九個不同的宗教團結起來?我說這個方法是佛教的。他很驚訝,佛教的什麼方法?叫四攝法,我把四攝法講給他聽。真高明!四攝法就是化解爭論的。用在一家你這一家和睦,家和萬事興。它就是團結人的,告訴你人跟人如何往來。常常關心別人,常常要有愛人的心,愛護他們、關心他們、幫助他們,他們有需要的時候幫助他們。互相拜訪、互相了解,了解非常重要。更進一步的我們要學習他的經典,跟他往來就不外行了。我在新加坡,在他們的學校,天主教辦的學校裡面講過《玫瑰經》。我記得還講過一次《古蘭經》。《玫瑰經》那套光碟流通很廣,大家都很喜歡聽。所以四攝法作用可大了!湯池小鎮能在短時間有那麼好的成就,四攝法。你看第一個布施,無條件的布施,結緣。

  第二個是「愛語」,愛語是什麼?真正關心他。不是甜言蜜語,不是的,真正愛護他,真正幫助他。我們跟大家講孝道、講師道、講五倫、講五常、講八德,講中國過去的歷史,幾千年長治久安,老祖宗是怎麼教我們的。沒人跟他講,他一生沒聽過。我們講了,我們自己都要做到,五倫我們做到、五常做到、八德做到,他相信了。真誠心愛護對方,把他看作一家人,不要看作敵對,看作敵對就錯了。同是人皆須愛,一家人,同是地球人。現在交通便捷,資訊發達,地球上哪個地方出一點事,幾乎一、二個小時全世界都知道。地球確實是一個村,地球村,我們同是這個地球村的人,要互相關懷、要互相照顧、要互助合作。不能說那裡有災難我們可以不管,不可以的,一定要關心,一定要幫助到。這是愛語。

  「利行」,我們所作所為對社會帶來利益,對他們也帶來利益。一定用平等心,不能說我們的教是正,你那個教是邪教,不可以,那就造成敵對、就造成麻煩,大家統統平等。我們提倡,宗教裡講神,我們是提倡的宇宙之間只有一個真神,那真神是誰?就是每個宗教的造物主,是一個。一個為什麼分這麼多教?因為古時候交通不方便,沒有資訊,所以這個真神要分很多身,在各個不同的地區。因為那個時候人不相往來,生活方式不相同,文化不一樣,這個神恆順眾生,建立教化。你要不相信,我們把經典打開,宗教經典沒有教人做壞事的,沒有教人不孝父母、不敬師長的,沒有,這統統都一樣的。像五戒十善,每個宗教都講,可見得神真的是一個神。這樣說法大家都能接受,想想是沒錯。今天資訊發達,交通方便,我們很多這些神的弟子我們要會合,我們要承認我們是一家人,我們沒有內外,這樣就團結起來了。我那時候心裡還想著總可能遇到要辯論的,結果這十幾年來,一次這種辯論的機會都沒有,這一談大家都能接受。

  我們所作所為都被大家認同,於是我就想更進一步,我們組團去旅遊。這是什麼?機會教育。組團旅遊十幾天,從早到晚都在一起。平常這些宗教領袖地位都很高,很不容易看到他們,縱然聚會也不過見一次面,一、二個小時就頂多了。旅遊,觀光旅遊那就不一樣了。所以我陪同這些宗教團,組成宗教團到中國訪問,中國國家宗教局接待,國家宗教局還派兩位官員陪同我們遊覽長江三峽。從早到晚天天都在一起,什麼都談,真正變成朋友。這第一次訪問,陪同新加坡的九個宗教。我好像記得我有四次。第二次是陪同印尼瓦希德前總統訪問中國,是印尼的宗教團。馬來西亞宗教團,我陪他們兩次旅遊,一次是旅遊非洲埃及,然後走梵蒂岡回來,那時候的教宗是保祿二世,第二年他過世了。第三次是陪馬來西亞宗教團訪問中國新疆。最後一次是二00六年,我們在巴黎活動,我把這些宗教團統統邀請到在聯合國聚會。真歡喜!所以旅遊是最好的方法,真正聯絡感情,有足夠的時間來研討教義。遇到問題了,佛教怎麼解決,伊斯蘭教怎麼解決,基督教怎麼解決,我們都可以在一起討論,沒有衝突。

  今天要想社會安定和平,不靠宗教沒有任何辦法。宗教行,為什麼行?我們提倡一個真神,這就行。宗教裡面出問題,那是少數極端分子別有用心,這種手段,經典裡頭找不到依據。伊斯蘭的聖戰是沒錯,那是因為穆罕默德在世的時候,四周的環境都是敵人,想把他們消滅,不能不抵抗。所以聖戰是抵抗,不是侵略戰爭,是保衛戰爭、自衛的戰爭。敵人只要放下武器,要把他看作兄弟一樣對待,這《古蘭經》上有的。我們跟日本人八年戰爭,抗戰,那是聖戰,我們沒有侵略日本,我們抵抗他的侵略。發動侵略戰爭,《古蘭經》上沒有的。所以宗教可以團結,宗教團結能幫助社會安定。

  最後一條「同事」。同事,他做什麼我們隨喜,這一條我們也要把它做到。天主教到非洲去救難,非洲發生瘟疫,天主教有一些醫生、護士到非洲去,教廷派去的。這些神父、修女來找我,希望我幫助他,我們送了五萬塊錢新加坡幣,給他做醫藥費。第二天又告訴我,那邊交通非常不方便,希望我幫助他買一輛救護車。沒有問題,我送他一部車。他們做的就跟我們做的一樣,我們沒有這個緣,沒有醫護人員,他們有,這些醫藥、救護車我們可以辦得到,這我們同事,同做這樁事情。

  伊斯蘭教他們辦了個學校,職業學校,辦得很好,分很多班,我去參觀過。這個學校是租來的,場地是租的,業主他不租了,他要賣。回家來找我,需要多少錢?要七十五萬。這個數字就大了,我們通常幫助的金額是十萬塊錢,不超過十萬塊錢我們馬上就會給他。這麼大的金額,我跟李木源居士商量,李木源居士有經驗,他說我們舉行一個義賣,舉行一個活動。通知治安單位,劃成一個區域,我們步行,帶著隊拿著小旗子步行,走七公里,走很遠。我帶頭,還有一個他們的部長,馬來人,是外交部的第一副部長,我們兩個人帶頭。那天有好幾百人,有二、三百人參加,走七公里,走到義賣的那個場所。我們佛教徒在那裡擺了很多個攤位,好像回教有三個攤位。這一天義賣下來,出乎意料之外,賣了一百多萬,全送給學校,問題馬上就解決了,這個校舍就給它買來了。

  四攝法管用,非常管用!我們懂得四攝法,這個團體決定是六和敬,四攝是六和的基礎。我們不懂得用四攝法,四攝法常常講,都是講完就算了,沒有真把它用上。真用上,就是關懷別人,常常送一點小禮物,不在乎錢多少,一、二塊錢的小禮物表達情意。所以說禮輕仁義重,表達這個,真正對別人關懷。我們這個團體裡頭,上上下下互相關懷,我關懷團體裡頭每一個人。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對團體有利益的,對團體沒有利益的不可以做,沒有利益的不能想。我們生活在這個團體,這就是我們同事,這個團體是我們的事業。所以,四攝是六和敬的基礎,不修四攝法沒有六和敬,六和敬一定從四攝法做起。

  我們每天讀的這些書、看的這些東西都是好的,要把這些心得在空閒的時候跟大家分享,二個三個、十個八個都可以。茶餘飯後可以分享,可以彼此互相鼓勵,一起來做斷惡修善。這樣互相能夠生起真誠的愛心,在這個地方一同成就道業,利益眾生,把這個小團體做出個好樣子,讓這個地方受益。我們住在這個地方,這些鄰居來看,看到你們這麼好,都會向你們學習。認真努力去做,三年,自然這住的地區都同化了,在佛家講都度化了。三年住在這個地方不能感化人,你白住了。鄰居都要照顧,見面一定要打招呼,不能說見面不打招呼的。我們這個供養,各處來的供養很多的時候吃不完,用小包分起來,鄰居每一戶送一點點,東西不多,我們的情義到了。要做!我們住六和園是去年中秋節,八月十五,農曆中秋節我搬到那邊去的。那個村八十多戶人家,我們每一戶都送一點禮物。現在那個地方那個小地區,人跟人見面都打招呼,從前沒有。我們旁邊一個鄰居,是外國人,他說以前沒有,現在大家都很有禮貌。而且這個道路都很乾淨,以前很亂。我們住在這個地方,風氣就改了。一個村改善了,就影響鄰近的村,影響愈來愈大。這叫攝受眾生,這叫教化眾生。

  現在一般人對佛教是什麼還不知道,以為佛都是為死人服務的,他們都有點忌諱。完全錯了,我們要把這個觀念給他搞清楚、搞明白。他們來問佛是什麼?佛是智慧,佛是福報。一個人智慧圓滿、福報圓滿,他就叫做佛;你的智慧圓滿、福報圓滿了,你就是佛。佛是印度話,中國人叫聖人,但是聖人裡頭沒有智慧、福德圓滿的意思,佛有這個意思。慢慢接觸,慢慢講給他聽,他就都明白了。學佛的人愈多,社會愈安定,社會祥和,衝突就沒有了,災難就沒有了,好處太多!四攝法要學,學了要會用,活學活用,用在我們自己團體,用在我們鄰里,這些鄰居。不要分別,我們是一個村的人,我們是一個鄉的人,要愛護我們居住的地方。希望這個地方都是有緣人,都有智慧、都有道德,這個地區是個和睦、和諧的地區。真正我們做好了,可以給世人做榜樣,讓大家都來學習,我們住在這裡沒有白住,經上教給我們,我們統統都能做到。

  「言和」,言語溫和,這就是四攝法裡頭的愛語。「色和者,慈光照人」,你有愛心,你有慈悲心,表現出來的,自然面孔上帶著歡喜,笑面迎人。中國接受的是大乘佛法,大乘佛法對這個非常重視。「言色當和」誰代表?彌勒菩薩代表,就是布袋和尚代表。中國人把布袋和尚的像供在山門門口,你一入道場第一個你就看到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旁邊四大天王。那就是一堂課,入佛門第一堂課,第一堂課要學彌勒菩薩,笑面迎人。彌勒菩薩肚皮很大,能包容、能忍辱。真有其人,真有其事。他走的時候,好像是自己宣布的,告訴大家他是彌勒菩薩再來的,說完就走了,真走了,這就不是假的。如果說了不走,那是假的,那不是真的。說了就走了。所以,中國彌勒菩薩的造像統統造布袋和尚像,布袋和尚在門口,象徵一個人應該要像他,「生平等心,成喜悅相」,這是古人讚歎彌勒菩薩的兩句話。彌勒菩薩待人是平等的,沒有分別、沒有親疏,完全平等,永遠是笑面迎人,歡喜,布施歡喜。這就是此地講的「言色當和」。

  『身行當專』。無論是世法、是佛法,你要想有成就,都應當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沒有貪心,只有一個念頭,為社會大眾服務。無論從事哪個行業,我是抱著為大家服務的心。做生意,貨真價實,絕不欺騙人,薄利多銷,目的不是在賺錢,目的是為大眾服務。不賺錢,錢會賺得更多,這是真的,不是假的。大乘經教上告訴我們,三種布施得三種果報,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每天修三種布施,財富、聰明智慧、健康長壽是年年增長,自然來了,不是求得的,自然來了。為什麼?修因,因一定感果,這是必然的道理,哪有修因沒有果報,哪有這種道理!修因一定感果。所以,只顧修因,不要去問果報。果報來了,財來得多了多布施,愈多就愈多布施,不要去留。愈施愈多,愈多愈施,要懂得這個道理。

  中國古人范蠡,幫助越王勾踐,復國之後,那真不容易,復興,他就不做官了,帶著西施,西施是他的夫人,去做生意。從小買賣做起,做了幾年發大財了,把家財統統散給貧窮的人,救濟貧苦。自己從小生意再做起,做三年又發了,三聚三散。所以中國古時候人供財神供范蠡,供范蠡非常有道理,他是商人最好的榜樣。所以,財源是布施來的,不是你賺得來的,你命裡沒有,你怎麼賺都賺不到;命裡有的,不賺錢,財就找你,為什麼?命裡有。命裡怎麼有的?過去生中喜歡財布施。我們這邊同學應該都知道,前幾年有個老先生,我講經的時候他來過,陳朗。他是個算命看風水的,跟李嘉誠很熟。他告訴我,早年前,李嘉誠三十歲到香港來做生意,他們碰到了。李嘉誠小我兩歲,三十歲的時候,也是幾十年了。遇到的時候他給他算命,問他,你做生意,希望將來擁有多少錢你就滿意了?他告訴陳朗,我能夠有三千萬我就滿意了。陳朗告訴他,你的財庫是漫出來的。這不得了!人家財庫是平平的,你是漫出來的,無論做什麼生意你都賺錢,你將來是香港首富。所以陳朗就變成李嘉誠的顧問,李嘉誠什麼事情都向他請教。我跟李嘉誠認識是他介紹的,我們也只見了一次面,以後陳老過世了。這個老人是很好,是個好人。

  所以,命裡注定的,要懂這個道理,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強求不到的。強求到來的都是命裡有的,你說你冤不冤枉?不正當手段所得來的全是命裡有的,但是打折扣了。譬如說命裡有一百個億,命裡有的,因為用不正當的手段,打了對折,你得到的是五十億。自己就覺得很了不起,我有這麼多,其實你已經虧掉一半,你自己不知道。你要用正當的手段,你得到的跟你現在加一倍。如果你肯布施,那你的財富就不得了!世間人懂得這個道理的人不多。真正明白這個道理,他一生心安理得,那真正是有福報,沒有憂慮、沒有牽掛,現在人講沒有壓力。三種布施都去做,三種福報你年年上升。

  今天富貴的人、有錢的人,做不做好事?做很多好事,但是真正的好事、第一等的好事他沒做。為什麼?他不知道。這說來說去還是沒有福報,真正大福報他沒修。第一等的福報是為世人培養真正的人才,培養聖賢人,沒人幹這個事情。辦學的有,辦小學、中學、辦大學有,但是普通的學校,沒有聽說辦聖賢學校的。唯有聖賢能救世,唯有佛菩薩能救世。有錢的人建廟很多,認為那有很大功德。廟裡人不是真正的佛菩薩,沒功德,那哪來的功德?要有真修行人,真正大師級的人才出來,他才有大福報。

  所以「身行當專」,一定要專。這個專,要專一、要專誠、要專精。「當專,指應當專精行道。若就本經,則勸一向專念」,他真成佛了。道場雖然不大,歷史上有榜樣,覺明妙行菩薩,他的小道場只有十二個人,十二個人個個都往生了,不得了的功德!一個往生就是一個成佛,十二個人統統往生,就十二尊佛。護持道場,護持那樣的道場才真有功德。要知道,佛是人作的。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沒有一天空過。修行,佛不管這個事情,修行是你自己的事情。佛教給我們是什麼?修行的理論,修行的方法,修行的智慧,修行的經驗,佛給你講這些東西。這些東西講清楚、講明白了,真幹是你自己的事情,佛不管這個事情。所以我們在經上沒有看到釋迦牟尼佛帶領大眾念一天佛,沒看到,禪房去坐一支香,沒看到。佛幫助一切大眾的就是教學,這個要搞清楚,你有疑難雜症,你去問佛,佛會給你解答。佛是老師的地位,永遠是老師。

  大眾在一起修行,這是祖師提出來的。正式提出來是馬祖、百丈,惠能大師的徒孫,禪宗第八代的,惠能大師是第六代。馬祖建叢林,百丈立清規,提倡依眾靠眾,怕什麼?怕你學了之後懶惰。你一個人不能修行,懈怠,大家都修,你就不能不修,這叫依眾靠眾。這是當年祖師的意思,是好意,用這個方法逼著你,你不幹不行。每天定下五堂功課,逼著你幹。但是要曉得,五堂功課沒有經教的基礎,那你沒辦法。所以,從前寺廟裡天天講經,講經的和尚叫首座,代表方丈和尚講經教學。首座有很多人,不止一個,分座講經。這寺院規模大,住上幾千人的,每個人想學的不一樣,所以分座就是分講堂;學華嚴的有華嚴講堂,學法華的有法華講堂,學唯識的有唯識講堂,學般若的有般若講堂,都有老師在那裡負責教導,得要上課的。課下來之後就是修行,五堂功課都有法師領導,由維那負總責任。寺院裡面的維那就是學校裡的訓導長,首座是教務長,監院是總務長,跟現在大學裡面的分工完全相同。

  這個制度是在唐朝時候建立的,這是中國佛教的特色。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沒有建叢林,就是沒有立這些規矩,正式把佛教領上學校這種方式是在中國。方東美先生早年跟我講過好多次,要我留意這樁事情,佛教要再能復興,一定要恢復叢林制度,那就是要恢復教育。古時候叢林制度,實際上就是大學。現在也有叢林,但是它不是學校,它是經懺佛事、做法會的一個道場,跟佛教本來的意思完全扭曲了。

  我們這一代緣不成熟,所以期望下一代。在台灣,悟行法師在他的家鄉建了個道場,叫極樂寺,規模不大,我去看過,我幫助他、鼓勵他。如果建立一個像現在一般寺廟一樣的,那沒有必要,已經太多了。如果你要建道場,要跟別人不同,什麼地方不同?回歸到教育。台灣沒有第二個,你這個寺院是學校。他聽了我的建議,確實,這個道場裡面有課堂,有大講堂,有六個小講堂,同時可以有七個班級上課。現在還沒有完成,應該快了,應該二、三個月可以完成,五層樓的建築。這個道場要建立起來,在台灣是第一個,以教學為中心,以講經為中心。在家居士可以報名參加,它是學校,可以住在學校裡頭,你也可以回家,每天來上課。現在要找七個法師來講經還不容易,它有七個教室,只有慢慢來培養。先開一個教室、開兩個教室,慢慢學得差不多了,都能上台講,再多開幾個教室。培養佛門的師資人才,培養弘法人才。

  今天弘法,一定要用遠程教學的方法,因為什麼?道場太小了,沒法子用它,用網路衛星。現在的網路衛星我們用它,不亞於衛星電視。衛星電視的成本很高,網路衛星很便宜,而且愈來愈普遍,成本低。也能夠對全球播放,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都可以收看到講堂,講經的現場。這個方法好,一定要運用,道場很小,能收很大的效果。如果佛教恢復到講學,佛法一定會復興。為什麼?這些出家的法師,你走在社會上,人家對你尊敬不尊敬,是要你真正修持功夫。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你的東西人家會拿去比較,真正講得好,大家讚歎,大家向你學習;講得不好,沒人聽,你就被淘汰掉了,這自然的淘汰。所以逼著你,你不能不努力,不能不用功。這是很好的一個方法。一定要認真學習,我們才會有成就,這個成就就是要專一。一生專攻一部經典,三年就有可觀的成績,十年就成為專家學者,這一部經的專家。誰在一部經上下了十年功夫?不要搞多,貪多嚼不爛,決定搞一門,專修,一門通了,門門自然就通了。這講專一、專誠、專精。

  『動作瞻視』,動作是行動,瞻視是看,包括聽。『安定徐為』,「徐」是緩和。現在的人心浮氣躁,急功好利,都走向競爭。學佛的人首先不爭,不跟人競爭,要腳踏實地,要做真實的學問。安定徐為,徐是緩和。「故動作瞻視,安定徐為」,就是一舉一動「安詳鎮定,從容不迫」,沒有一絲毫心浮氣躁,這就對了。

  末後這一段,「倉卒不諦亡功」。經文:

  【作事倉卒。敗悔在後。為之不諦。亡其功夫。】

  這最後提出警告,學習不能匆促、不能慌亂、不能貪多、不能急躁,貪多、急躁是學不出東西來的。「諦」,審慎的意思。「作事慌忙,則必將失敗與後悔」,一定要穩定,一定要懂得專一,專一是成功的祕訣。一門深入,一門沒有學透,絕不學第二門,你的心才是專的。學這個還想學那個、學那個,你就亂掉了,你的精神分散、時間分散、精力分散了,你怎麼能得到效果?你同時學三樣東西,你的心向三個方面;那個人一生他專學一樣東西,他沒有雜念,他就是一條路,他的成就決定高過你。你學得很多,自以為廣學多聞,不見得比專修的強,專修的雖然不廣不博,他生智慧。因為他一門,一門容易得定,得定就容易開慧,沒有學過的東西,他一看就明白,一聽就明白,你比不上人家。中國古聖先賢這一套,跟佛門祖師大德所傳的這一套完全相同,妙不可言。現在很多人不知道,沒人講,也沒看到過,都學西方的。西方的是廣學多聞,同時要學很多科目,真的,精神、體力、時間全分散掉,都學了一點皮毛常識,一樣都不精,一樣都不通。學得再多,講得很凌亂,不能解決問題。這是我們最近十幾年深深體會到的,才知道古人這種做法太高明了,這是真實智慧。

  所以做事要安定徐為,不可以倉促。心一定要定、一定要靜,一定要不被外面境界所擾亂,外面境界不管是善、是惡,如如不動。要學到什麼?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決定不受外面環境干擾,這就叫三昧,三昧是你的清淨心出現了。清淨心生智慧,這個時候你研究經教,你懂了、你明白了。智慧沒有開,不懂。不懂不怕,不要求懂,隨它去,只一遍一遍去學,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一點不假。這部書從頭到尾念上一千遍,我相信,念上四、五百遍的時候你就得清淨心了,那是什麼?念佛三昧就現前。念到七、八百遍,你的平等心現前了。平等心現前,智慧就開了,不是大徹大悟也是大悟,這不是小悟。大悟,一般經教沒有學過的,你一接觸全懂,沒有障礙,大徹大悟更不必說了,世出世間法全通了,什麼疑難雜症你都有能力解決。這是佛門所謂講大成就者,大成就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是學得很多很多,不是的,你完全搞錯了。

  廣學多聞在什麼時候?大徹大悟之後。這個時候因為你要度眾生,眾生的根性不同,千差萬別,你什麼都要懂,就是世出世間法都要懂。這個時候開悟了,大徹大悟了,學這些東西很容易。像龍樹菩薩開悟了,他學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今天講的《大藏經》,全部學完用了多少時間?三個月。行嗎?行,我相信。為什麼?惠能大師做了榜樣。要知道惠能大師不認識字,在黃梅住八個月,沒有進入講堂,就是說他一次經也沒聽過;也沒有去過禪堂,一支香也沒坐過。他開悟了,開悟之後,世出世間法全通了。無盡藏比丘尼難得,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她就專修《大涅槃經》,這個經很長。遇到惠能大師,惠能那時候逃難,二十四歲,年輕人。聽她讀《大涅槃經》,等到她念完這一段,惠能大師找她,把剛才她念的那一段意思講給她聽。她非常吃驚,捧著經典來向他請教,惠能說我不認識字。你不認識字,為什麼講得這麼好?他說這個與認識字不認識字沒關係。他聽當中一段,全經的意思他都知道了,不需要聽完全的。

  以後他住在曹溪,法達禪師去參訪他,這《壇經》上有記載。這個人一生也是一門深入,專念《法華經》的,《法華經》念了十年。《法華經》分量很大,一天可以念一部,十年念了三千多部。到曹溪向六祖請教,六祖給他講,這部經我沒聽過,你念得這麼熟了,念給我聽聽。法達禪師念到第二品,《法華經》二十八品,只念到第二品,六祖說行了,不要念了,全知道了。我們就懂得,為什麼龍樹菩薩三個月就把四十九年的經教全通了,就這麼個道理。一部經不要聽圓滿,聽幾句就全通了,所以一部《大藏經》三個月時間讀完了,你問他哪一部他都知道,他沒有不知道的。惠能大師有這個本事,龍樹當然有,這些人都是明心見性的人。所以我們知道,廣學多聞是在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之後,千萬不能在前面;在前面,你搞一輩子好辛苦,你搞不通!先求什麼?求明心見性,求大徹大悟。

  我們今天沒有這個能力,沒有這個環境,我們現在只求往生極樂世界。到極樂世界幹什麼?到極樂世界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幹這個的。悟了之後我們再廣學多聞。到極樂世界廣學多聞可熱鬧了,到哪裡去學?十方諸佛剎土。我有能力分身,有多少尊佛我分多少身,同時可以去接受佛的教誨。那個廣學多聞,一天時間就圓滿了,一切諸佛所說經法你全通了。所以我們要有智慧,要知道這個路怎麼走法,我們走最近的一條路,決定在這一生的時間不再浪費,得到究竟圓滿。

  『為之不諦』,諦是審慎。如果我們所行不謹慎,就『亡其功夫』,亡是喪失,功夫是修持的功力,你後悔就來不及了。所以,一定要把自己的時間安排好,我們決心先去極樂世界,先見阿彌陀佛,在阿彌陀佛會上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再回過頭來廣學多聞。輕而易舉,不費勁,也不浪費時間,他就成就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