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九七集)  2012/6/27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97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六十二頁第五行:

  『以方便智』。「方便智又名權智,乃達於方便法之智,又為行方便之智」。這一段是念老給我們解釋的。大乘教裡面常講兩種智慧,一種是實智,一種是權智。方便智就是權,權是善巧方便,實智是自性裡頭本有的般若智慧。方便智實在講,就是真實智慧應用在生活、應用在工作、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這就叫方便智。所以,方便智的根源是真實智慧。如果智慧能用在生活上,這就是道道地地的佛菩薩的生活,我們跟佛菩薩在一起就沒有兩樣。現在我們的根本智沒有了,方便智當然就更沒有,它從根本智來的。根本智,《般若經》上說得很好,「般若無知」,那是根本智,它起作用就是方便智,「無所不知」,唯有無知才無所不知。同樣一個道理,無得就無所不得。你真證到無得,換句話說,你得到什麼?遍法界虛空界全得到了,一樣都不少。有得就有所不得,你有得,你能得到幾何?太渺小了。無得這個心念跟虛空法界融成一體,虛空法界一切所有的,都是你自己自性裡頭本具的。所以無量智慧、無量德能、無量相好,這是真的,大乘菩薩證得。

  方便智又叫權智,權就是方便,我們常講權巧方便,或者叫善巧方便,都是一個意思。就是他通達,通達在日常生活當中,他全用上了。我們看賢首國師的《妄盡還源觀》,他講得很好、很簡單,只講了四句,這四句是方便智。第一句,「隨緣妙用」。緣非常複雜,大乘教裡面把它歸納為四類,統攝一切緣。一個是物質,一個是人事,物質裡面有順境、有逆境,我們的環境有順逆;人事環境裡頭有善緣、有惡緣,有我們相處很好的人,有這是冤家對頭,找麻煩的人,這四大類就統攝了。佛、菩薩怎樣應付這個緣?妙用。妙在什麼地方?妙在不著相,我們今天所說的,不要放在心上,就妙了。為什麼?放在心上就有煩惱,善緣你喜歡,惡緣你討厭;順境心情很愉快,逆境就憂慮忡忡,那就不自在了。這是凡夫,凡夫總沒有法子避免。菩薩完全避免,無論順境逆境、善緣惡緣,他都不起心不動念;起心動念尚且沒有,哪來的分別執著?智慧現前。菩薩覺悟了,知道事實真相,真相是什麼?所有境緣都是自己心裡變現出來的,是一體。一體裡面為什麼有順逆、有善惡?那總是遇緣不同,它從這兒來的。不但一切眾生遇緣不同,建立各個不同的形相,就是我們自己本身這一個人,也是遇緣不同。

  我們的念頭很複雜,從早到晚有善念、有惡念,念念不住、不停。所以,我們在這個經裡頭念到一句話,這句話非常有味道,叫「不斷之無」。它不間斷,但是統統是無,這個無就是講的一念,細念。一念為什麼是無?真的是無,它存在的時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我們眼睛能不能看見?看不見,就在面前,你看不見,真在面前。宇宙之間一切法都是那個一念裡面的色相,《金剛經》上說的「一合相」,都是這一個現相糾纏在一起。這個糾纏在一起是科學家的話,大乘經裡面講一合,就是那一個合起來,讓你看到,看出形相出來了,看出一個意義出來,其實全是假的。累積那麼多的幻相,讓你感覺得有這個相存在,其實它確實不存在。

  念念都不存在,我們誤以為它存在,所以沒有智慧。沒有智慧就造業,順境裡面起貪心、愚痴,逆境裡面起怨恨,這就造善惡業了。善惡業其實也是假的,也不是真的,夢幻泡影。可是怎麼樣?你不知道它是假的,你得受報,善業,果報在天堂;惡業,果報在地獄。天堂、地獄也就像作夢一樣,也不是真的。雖不是真的,他有感受,他有苦樂憂喜的感受。作夢,大家都知道是假的。如果作夢,夢一頭老虎要吃你,你會嚇得一身冷汗驚醒過來,醒過來還心有餘悸,假的,不是真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假的,《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能把事實真相完全看清楚、看明白了,智慧現前,你就怎樣去過智慧的生活。智慧的生活很快樂,智慧的生活不著相,而會把這些事情處理得很好。雖是假相,知道怎麼?我在這個人間就像在舞台表演一樣,全是假的。既然上舞台了,假戲要真作,要表演得逼真,觀眾才欣賞。我們叫觀眾欣賞,欣賞當中開悟,讓他覺悟,那就是無量功德。

  所以下頭一句,要做榜樣給社會大眾看,這就是菩薩。「威儀有則」,則就是榜樣,我們言談舉止,做最好的榜樣給眾生看。最好的榜樣那個標準是什麼人?標準是佛陀。學佛,就要學跟佛那個樣子,要像,要像一尊佛,像一尊菩薩,大家看了歡喜,肯定歡喜。為什麼?佛菩薩歡喜,佛菩薩不會怨恨人,佛菩薩不會記仇,你得罪他,他不放在心上。對人永遠是慈悲,永遠是愛護,永遠是無條件的在幫助你,這是佛菩薩的生活。決定沒有自私自利,為什麼?他無我。有我才有自私自利,無我,自私自利沒落腳處。他以什麼為我?以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為我,這是什麼?這叫法身,經上常說法身,法是萬法,萬法是我的身。我們用佛教的術語來說,阿賴耶的相分是我的身,阿賴耶的見分是我的心。阿賴耶多大?比虛空法界還大。為什麼?虛空法界是阿賴耶變現出來的,這叫做證得清淨法身,這是真佛,不是假佛,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見性就是見到事實真相,決定知道阿賴耶的相分是自己、是自身,阿賴耶的見分是自心。但是這還是在迷,還沒覺悟。覺悟是什麼樣子?覺悟是轉八識成四智,覺悟了。但是能覺到這個,與真正覺悟的距離很近了。

  我們用第六意識分別外頭境界,不分別了就變成妙觀察智,妙用,加個妙觀察智。末那識的執著轉過來,不執著了,不執著變成平等性智,萬法平等。佛經上常說,心佛平等,生佛平等,生是眾生,心是真心,真心是平等的,妄心不平等,真心平等。眾生跟佛平等,為什麼?同一個自性,同一個法身。《華嚴經》上佛常說,「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十方是講空間,三世是講時間,時空之內包括一切,一切法離不開時空,時空裡面所有一切法是一法身。諸佛如來是這個法身,他覺悟了,我們也是這個法身,我們迷,迷而不覺。雖然迷,法身沒有丟掉,法身就在面前。我們錯在哪裡?阿賴耶的相分無量無邊,單單執著這一點點叫做我身;阿賴耶的見分也是無量無邊,單單執著自己的妄念認為是自心。這就錯了,錯了生煩惱,不生智慧;生煩惱就造業,造業就受報,受報又迷惑,迷惑又造業,生生世世搞成這個樣子。要不是佛給我們講清楚,我們哪裡會知道!佛說清楚了,我們聽懂、聽明白了,自己也感覺得好笑。

  現在如何把我們這個過錯扭轉過來,這叫修行。決定要學菩薩,隨緣妙用,隨緣妙用就是普賢十願裡面所說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他迷,我覺悟了。我覺悟了要去責備那個迷惑的人,這個是不仁道,這不可以。對那個沒有覺悟的人怎麼樣?要憐憫他,要用慈悲心待他,幫助他覺悟。因為什麼?他自性本覺,只是很不幸,迷了,愈迷愈深,不能自拔。要幫助他,幫助他破迷開悟。這個幫助不僅僅是言教,言教是補助的,真正的教誨是身教,做給他看,讓他覺悟。

  人在這個世間,諺語所謂「不如意事常八九」。如果樣樣都如意,只有到極樂世界,那是樣樣如意,沒有不如意的。你在諸佛剎土裡面,六道裡頭,總是不如意。可是我們看到淪落在六道裡的眾生真可憐,又不忍心,不忍心就得再回來。回來就得要遭嫉妒、要遭毀謗、要遭陷害,什麼都得要遭,什麼都得要受。我們把這些找麻煩的人,這冤親債主,我們要給他立牌位,每天給他迴向,天天為他祈禱,希望他早一天覺悟。我們真在做,他們沒看到;他總有一天會曉得,我們這一生是用什麼樣的心態、什麼樣的行為對他,他一定會知道。什麼時候會知道?他覺悟的時候他就知道了,他有神通的時候他就知道了。他知道,他一定感恩,良心發現了。所以冤家就變成親家,這個冤就化解掉了。佛教給我們「冤家宜解不宜結」,化不是在對方化,在自己,我自己這裡沒有了。對方縱然有,他不障礙我,為什麼?我不生氣,那就沒有障礙,而且對我一絲毫妨礙都沒有。不但沒有妨害,還給我們做逆增上緣,幫助我們不斷提升,不但智慧提升,福報也提升。

  我這些東西,章嘉大師教的,李炳南老居士教的,我統用上了。教你你用不上,不能落實到生活上,對不起老師,那老師不是白教你了!全都用上了,真快樂!所以,對這些毀謗我的人,感恩。為什麼感恩?消除我的業障。縱然這一生沒有造惡業,前世、宿世不知道造多少,沒學佛的時候造很多,這自己能記到的,記住的。我二十六歲才學佛,二十六歲造了不少惡業,貪瞋痴慢統統具足。所以這些人,這些人是恩人,是真的,不是假的。弘法這麼多年,誰說我的過失?沒人說,我的罪就消不掉,幸虧他們天天在說,替我消業障。我不知道感恩,還要去報復,那問題就嚴重了,那就白學了。所以這些統統屬於方便智,你才曉得方便智的受用,這種生活跟佛的距離愈來愈近。

  菩薩所在之處,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眾生都生歡喜心,自己哪有不歡喜的道理!自己不歡喜,眾生歡喜心生不起來。我們居住在這個地方,鄰居都歡樂,你看每個人見面都笑咪咪的打招呼。我住在六和園,是去年八月中秋搬過去的,我們那個小村的人告訴我,以前小村這些人,見面很少打招呼的,各顧各。我在那個地方住了半年,現在個個人打招呼,每個人見面都歡歡喜喜。所以我們帶給鄰居鄉黨帶給他快樂,這也是屬於威儀有則裡頭的一條。

  言語,禍福之門,善護口業,世尊在這部經上把它擺在第一條,那個意思就是教我們說話要謹慎。很少看見這種排列,一般排列都是身口意,這個地方排列是口身意。要說好話,什麼是好話?真正關心他,真正愛護他,真正幫助他,這個重要。我們幫助人,別人幫助我;我們愛護他,他也愛護我;我們照顧他,他也照顧我們。生活所需有多餘的,布施,家家都送。我住那個小村有八十戶,有八十戶人家,我們有個菜園,菜園還不小,菜吃不完。所以我們這邊的菜很多都是那邊送來的,自己種的,乾淨,沒有化肥、沒有農藥。菜園裡面都念佛號。有個同修送我兩個念佛機,是用太陽能的,那個樣子是做成蓮花,陽光照的時候,它自己就會念佛,非常方便。插在院子裡頭,一般還看不出來,像一朵蓮花一樣。

  所以,言語要柔和,「柔和質直」,柔和是講外面的態度,質直是講真心,真誠心,這個要學。你看佛經上教給我們往生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很重要。菩提心是真心,待人接物都要用真心。別人虛偽對待我,不怕,我用真心待人,為什麼?我要到極樂世界去,只有用真心的人才會到極樂世界。用妄心的去不了,只能跟阿彌陀佛結個緣,什麼時候去?什麼時候用真心,你什麼時候能去;你要不把妄心放下來,你去不了。所以用真心,不吃虧,吃虧,在這個世間吃一點小虧,佔大便宜;到極樂世界去作佛,這是大便宜。所以帳要會算,小虧不願意受,那大虧就吃了。

  末後一句,真菩薩,叫「代眾生苦」。眾生苦我們怎麼代?我們今天所受一切不能稱心如意的,都是代眾生苦。要怎麼?甘心情願,任勞任怨,我們在這個地方是積功累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提升品位的資糧。所以你才曉得,一切眾生,無論是善緣惡緣,統統是善知識,統統幫助我們提升品位,幫助我們往生極樂世界。這個搞清楚、搞明白了,用一個真誠感恩的心、報恩的心對待一切眾生。打我、罵我、陷害我都是在幫助我提升的。為什麼?你看看,釋迦牟尼佛沒成佛之前修菩薩道,修忍辱波羅蜜,遇到歌利王割截身體。歌利是梵語,翻成中國就是暴君,歌利王翻成中文是暴君。被他凌遲處死,這個修忍辱波羅蜜的菩薩絲毫怨恨心沒有,不但沒有怨恨,還感謝他。為什麼?受這種羞辱,這是登峰造極的羞辱,他的忍辱波羅蜜圓滿了。誰給他圓滿的?歌利王給他圓滿的。這個圓滿的功德很大,釋迦牟尼佛在賢劫本來排名是第五,提升了,第四,彌勒排到第五去了,本來是彌勒菩薩在他之前。大恩大德!只有覺悟的人知道,迷惑顛倒的人不知道,讓釋迦牟尼佛提前成佛。這些理我們明白了,事我們真學,我們真幹。真幹什麼?你真快樂。真幹的時候生智慧,不生煩惱,生法喜,不生雜念。就是知從經典上學來,學了就要用,活學活用,真的把我們的迷惑顛倒、毛病習氣統統修正過來,這才像一個佛弟子。

  方便,方是方法,便是便宜,也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待人接物之處,你都能運用得非常恰當,這叫方便。方便沒有一定的標準,它是活的,因人、因事、因地而不同,真的是活學活用,不是呆板的,包括戒律都應該懂得。現在持戒難,難在什麼?不懂戒條。每一條戒都有開遮持犯,你不懂你怎麼能持?什麼時候要持,什麼時候開緣要開,那個開不是破戒,開戒。開遮持犯,說實在的話,最重要就是怎麼樣跟眾生有利益。

  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一個故事,這四、五十年前初學經的時候看到的。一個阿羅漢他要遠行,搭人家商人,就是商主,有一條船,在海裡頭行走的。五百商主,現在講貿易集團,這些在海外經商,都帶了一些財寶裝在一條船上,阿羅漢也就跟他們這個船一起走。船在海中心的時候,裡面有一個人起了惡念,想把同伴這四百九十九個人害死,財產獨吞。阿羅漢有他心通,知道了,這怎麼辦?他迷得很深,你要是跟他講,你洩漏祕密,頭一個把你殺掉,殺人滅口。阿羅漢沒有方法,只有趁他不注意的時候把他殺死。這殺戒,這叫開戒,都救了,四百九十九個人救了,沒有被他害了。他,他被殺了,他不墮地獄;要不然他殺這麼多人,奪這個財產,他到地獄去了,從地獄裡把他救出來。所以兩方面都救了。這是開緣,非開不可,不開你就眼看著他造這麼大的罪業。財產能不能得到那得看他的福報,他要沒有那麼大的福報,奪到手還是被別人搶去。既然得到福報,將來死了之後來生要還債,還要墮地獄,肯定是地獄罪業。所以,什麼時候該開自己清楚,這講開遮持犯。什麼時候該持,決定不能開,什麼時候有開緣一定要開。當持的持,不是開緣而開,那就叫破戒、叫犯戒。每一條都要懂得,都在日常生活當中活學活用。所以佛的戒條合情、合理、合法,不難受持。

  現在真正研究戒律的人沒有了,講戒律的人也沒有了,講經還有人聽,講戒人掉頭而去,不聽你的。這個有罪過,那個罪過,聽了自己一身的罪過,所以他不聽了。連禮都如此!早年我在台中跟李老師,我請李老師給我們同學講《禮記》。我請他講經,大概就一次他就同意,我請他講《禮記》,好像是七、八次,這麼難!我就問他,老師為什麼不答應?誰學?什麼人學了他就能在生活中用上?所學非所用,講它幹什麼?我是誠心誠意的學,講了七、八次才答應。講了兩篇,「曲禮」,還有一個是「樂記」,只講了兩篇。這個東西難。「曲禮」裡面所說的是童蒙教育,跟《弟子規》性質差不多,不能不學;「樂記」也非常了不起,是中國音樂的理論、中國國樂的哲學,那篇東西非常好!

  佛家的戒也是如此,現在為什麼沒有人去研究戒?你自己只有自己學,你講戒律真的沒人聽。所以受戒,大家都知道,戒壇裡頭有沒有講戒的?沒有。時間又很短,輕描淡寫的念念吧。要細講的話,每一條在日常生活當中,各種不同的環境之下,這條戒怎麼樣落實,那要很長的時間,要舉很多的事例。真正受持戒律,佛法就會興旺,戒律沒有了,那是佛教的末法。為什麼?末法裡頭沒有真修的人,有講的,有聽的,沒有認真修行的,那末法。講的人沒有了,聽的人沒有了,那滅法,佛法就滅了。所以,佛法一定要注意到,一個人聽都要講,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一個人聽,一個人講,這個燈還沒有滅掉,希望慢慢的人愈來愈多,佛法才有興旺的可能。

  念老下面又說,「又為行方便之智」,這就是大開方便之門,這個要智慧。譬如今天這個社會,全世界亂成一團,我遇到二、三個國家領導人,問我怎麼辦?你說用法律來治,哪個不犯罪?尤其發現什麼?集體貪污,從上到下,你要是一處罰,你這官員全沒有了。這個事情怎麼辦?我的回答是:湯恩比說過,解決二十一世紀的問題,要用孔孟學說,要用大乘佛法。孔孟學說是什麼?「仁義忠恕」。北京那個劉教授跟我看法完全一樣。大乘佛法「真誠慈悲」。特別講求這個恕字,原諒他吧!為什麼?他沒有學過,不要去追究了,就是一筆勾消,希望從今之後好好的學傳統文化。學過傳統文化再犯罪,處分你;沒有學到傳統文化,犯罪不怪你。人心才能定得住,社會穩定,穩定當中求進步,求改過自新。這是什麼?非常時期要用非常的手段。別人有罪,你用法律處分他,那我自己有罪怎麼辦?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湯恩比的話非常有道理。仁者愛人,義者循理,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合情合理合法,這叫義。忠恕,忠是用心不偏不邪,大公無私,用恕道。我們知道,夫子做魯司寇這三個月,三個月裡頭殺了一個人,這歷史上有記載,誅少正卯。少正卯要是在今天的話,孔子不能夠殺他,為什麼?人權。這個人辯才無礙,邪知邪見,擾亂社會。現在這個社會,少正卯太多了,真是此一時彼一時,那個時候少,一、二個。所以行方便的智慧。

  「權智與實智相對」,實智是體,權智是用。「達諸法之實相」,了解一切法的真相,「名為如來之實智」,了解事實真相。「了達於諸種之差別,為如來之權智」。權智是對事,一切事物的差別,古今中外不一樣,你都能知道,運用得非常恰當,這是權智。如《大乘義章》第十九卷,有這段話,「知一乘真實之法,名為實智」。《法華經》上說的,「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說」,這是實智。諸佛如來教化眾生只有一個目的,幫助你成佛,這叫一乘法。中國古時候教學,你接受教育的目的何在?幫助你成聖人。把教學的宗旨,第一堂課就告訴你了,把方向、目標確定,不會改變的。《三字經》上頭一句,「人之初,性本善」,這就是教育的目標、教育的宗旨。你的本性本善,你的習性不善,如何從習性回歸到本性,這叫教育。今天現在的學校沒有這種教育,是科學技術的教育,於心性、於做人、甚至於生活統統不講了。今天的教育,古時候的教育把人都變成聖人,佛教的教育把人都變成佛菩薩,《華嚴經》上佛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中國古人說人性本善。現在的科學教育是什麼?把人看作機器,這是真的,現在教育都是把人看作機器。人怎麼樣變成機器?這是科學教育。現在機器出了故障,社會大亂了。

  所以,好在正在這個時候,出了一批年輕的量子力學家,他們的認真努力,真的把問題從根本上找到了,要從根本上來解決。這是科學一個大的革命。這個發現跟大乘經上講的完全相同,所以湯恩比說,解決二十一世紀社會問題,用孔孟學說,用大乘佛法。孔孟學說容易,大乘佛法說什麼?大乘佛法今天我們完全明白了,它是最高的科學、最高的哲學。科學、哲學上研究的命題,最艱鉅的命題,這是他們的課程,今天把答案找到了。這個答案足以解決現前的問題,能夠化解地球的災難。那就是心理跟物理是一不是二,這個要承認。過去犯的錯誤就是二分法,這是這些科學家提出來的,二分法就是把宇宙分為物理學跟心理學,分成二分,這是錯誤的。這個四百多年都是向物理這一邊下功夫,心理疏忽了。現在知道,心跟物是一不是二,根本不能分開。而且物是從心變現出來,所以心可以控制物質。這個在佛經上,大小乘佛都說過,「相由心生」。相是物質,相從哪裡來?心生的,一切法從心想生,都說得很清楚。今天被量子力學家證明了,這是好事情。要改變社會,就要改變人心,中國孔孟的學說是心性的學說,大乘佛法是高級心性的學說,所以真能幫助我們解決問題。

  我們再看它底下所說的,《大乘義章》第十九卷所說的,「知一乘真實之法」,這叫實智,「了知三乘權化之法」,這叫方便智,了是明瞭,知道。釋迦牟尼佛對初學的人,聲聞、緣覺、菩薩,這叫三乘。菩薩,多說的是別教三賢,十住、十行、十迴向,別教。別教的初地菩薩等於圓教初住,這是講放下煩惱的功夫,他們是相等的。這個是權教,善巧方便,幫助大家向上提升。在釋迦牟尼佛一生教學當中,我們可以看出來,阿含是聲聞、緣覺他們學的,小乘、中乘,緣覺算是中乘。別教三賢,這是大乘。別教三賢,已經提升到方等,方等裡頭有別教三賢。再往上提升,般若,般若講了二十二年。般若講大乘,講三空,人空、法空、空空。最後八年,佛說法華,那是一乘,就像研究所一樣。你看佛辦學,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四十九年,有次第,有淺深程度不同。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生他是辦教育,我們不能誤會。

  在佛教裡頭確實找不到宗教的根據,宗教裡頭頭一個要有個主宰的神,造物主,創造世界的這個神,佛教裡頭沒有。佛教講這個世間怎麼成的,他是看到真相,甚深禪定裡頭,這個禪定徹法底源,也就是我們講的自性本定,他入到這個裡面去,看清楚了,看明白了。宇宙怎麼來的?從一念不覺來的。一念不覺沒有理由,一念不覺沒有時間,也沒有空間。所以佛說這一念不覺,稱它作無始無明。這個名詞用得好!無始是什麼?沒有開始,沒有開始就是全是假的,有始有終是真的,沒開始。我們初學佛就是誤會了,以為時間太久了,說不出來,太早太早了。其實不是的,我們把意思全錯會了,根本沒有開始,現在我們明白了。你說量子力學家,把物質到底是什麼他搞清楚了。我們要問物質有沒有開始?沒有開始。有沒有消失?也沒有消失,就是它不生不滅。其實它是有生有滅,如果根本就沒有的話,說不生不滅就毫無意義,它有生滅,有生滅等於不生滅。為什麼?時間太短了,它生滅的時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所以說它生滅跟不生滅都毫無意義,劃等號,生滅就是不生滅,不生滅就是生滅。你要沒有了解事實真相,這個話聽不懂,了解之後才真的承認,太快了,眼睛來不及。

  這個現象就在眼前,沒有間斷,這經上講的「不斷之無」,你看那很有味道。那個無是什麼?無就是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它是無,它不間斷。經上用這個名詞用得妙絕了,不斷之無。你真正曉得它是不斷之無,你對它就不放在心上,不放在心上,你心地就沒有染污,心地就沒有高下。沒有高下,你就是平等心,沒有染污,你就是清淨心,所以你的心確確實實永遠是清淨平等覺。就是我們搞錯了,把不斷之無誤會它是真有,把它放在心上,心被染污了。被染污之後又起了高下、分別,平等沒有了,才搞成今天這個樣子。真正一覺悟的時候,這個事情全就擺平了,清淨平等覺就現前。所以凡夫成佛,你要問多長時間?就是那一念,這一念轉過來,凡夫就成佛了。所以惠能大師在一句話當中開悟,我們覺得不稀奇。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豁然開悟,也不稀奇。他的心清淨到極處,不定什麼一個緣觸動,他就開悟了。開悟不是一種方法,每個人緣都不一樣,這是我們在《五燈會元》裡面看過的。所以佛經上說,「法門平等,無有高下」,哪一門都能幫助人開悟。

  又說,「實智者,體也。權智者,用也」,這個說法用得很多。智慧的本體是實智,智慧的起用是權智。我們如何把真實智慧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是權智,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這都是權智。「如來成佛之本體,在於實智」。怎麼成佛的?就是真正證得自性本具的智慧。智慧不是從外來的,這個理跟事我們要細心去觀察,接受它。現在人他不相信,他們認為智慧從哪來的?廣學多聞。錯了,廣學多聞是知識,不是智慧。智慧裡面自然包括一切知識,知識裡頭不包括智慧。今天世界出了問題,沒有人能解決,原因是什麼?統統是知識,沒有智慧。知識是有侷限性的,而且還有後遺症,我們參與聯合國的和平會議看到了,把這樁事情證實了。

  中國古人求學是求智慧,智慧怎麼求?清淨心當中求,清淨心生智慧,平等心生大智慧,所以他在這上用功夫。童蒙的教學教什麼?教他規矩,教他的心定下來。小孩也胡思亂想,不准他胡思亂想,用什麼方法?背書。用這個方法,背書最重要的是培養他根本智,不讓他胡思亂想。背這個書,不講給他聽,講給他聽就變成後得智,就變成知識。不講,光叫你背,背得滾瓜爛熟,讓你腦子裡頭沒有胡思亂想。它是個手段,外國人不曉得,所以中國人這個教育是智慧,智慧的教育。從小小孩就訓練成像小大人一樣,他懂禮,守規矩、懂禮,待人接物一點都不會錯誤,他學這個東西。到十三、四歲智慧開了,再給你講解,那個講解是什麼?後得智,你就明白了。這一套教學的理論只有印度跟中國有,我們到全世界到處去走走,沒看到。所以我們真想把這個東西做出來給人看,中國教育有它這種方法。這個實驗要做出來,被社會大家肯定了,我們的教育方法就會改變。

  我在澳洲跟陸克文討論這個事情,他就非常贊成,他希望我辦個小學做實驗。實驗成功了,他說我帶國會議員去參觀,然後國家立法,把教學的方法、理念改正過來。做官得有官運,陸克文官運不佳,沒做多久就下台了。我給他寫了一封信,勸他別做官了,搞教育,我們一起來實驗,我說你來帶頭。我們現在圖文巴市長跟他是一個村莊長大的,他們是好朋友。我說你就到圖文巴,我們幫助你,我們辦個學校來做實驗。這個實驗成功了,比做總理高明多了,這是大事,總理是大官,大官不如大事,做大事有意義。我叫他學孔子,學釋迦牟尼佛,真正做有益於國家民族跟人類的大事業,端正教學。現在教學偏了、歪了,把人都教壞了。這是大事,沒有比這個事業更大的,幹這個事業,這是聖人,這是佛菩薩。

  「一代教化之妙用,存於權智」,那就是實智起用,這是什麼?教化眾生。「又密教以胎藏(即蓮花部)鬘荼羅之心蓮華臺為實智」,這是表法。鬘荼羅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叫道場,中國人叫道場,修行的地方,學習的地方。中心的蓮花台,這是主法人他坐的地方,用這個來表實智。「八葉」,就是八瓣,「開敷為權智」。八瓣,這個八葉八瓣,這個地方還有參考資料,好,這是從《佛光大辭典》裡頭節錄的,好,我們把它念念。胎藏曼荼羅,《佛光大辭典》有這一條。「胎藏界曼荼羅,全稱大悲胎藏生曼荼羅。密教兩界曼荼羅之一」,稱為胎藏。「略稱胎藏曼荼羅、大悲曼荼羅。對金剛界曼荼羅而言」,這是密宗的兩部,一個是金剛部,一個是胎藏部。「又稱因曼荼羅、東曼荼羅、理曼荼羅」。

  「胎藏」,下面胎藏,「大悲之意」。「曼荼羅,梵語,含有發生諸佛、極無比味、輪圓具足等義。胎藏界曼荼羅即是自毘盧遮那如來之大悲胎藏平等心地中所生出之大曼荼羅。蓋胎藏界曼荼羅原係根據大日經具緣品之說所建立,《大日經疏》復更加以補充,故古來即稱此為經疏曼荼羅」。密宗經典分兩個部分,一個就是胎藏部,一個是金剛部,跟我們中國的《大藏經》其實相同的。中國《大藏經》分為經藏、律藏、論藏。在密宗,胎藏就是中國的經藏、律藏,金剛藏就是中國的論藏。胎藏是根本,像小孩一樣,懷胎的時候,它是根本,它是經跟戒,經藏跟律藏。金剛藏,裡面是佛或者是菩薩大家討論的、議論的,所以是我們中國的論藏。這兩部合起來,在中國稱為《大藏經》。這樣說出來,大家就比較容易懂了。

  八葉,下頭都有解釋,《佛學大辭典》都有。「八葉蓮臺」,這是術語,「胎藏界曼陀羅之第一院中臺也。中央為大日」,大日如來,大日代表光明遍照,就是我們稱的毘盧遮那如來。「四方之八葉,為寶生,開敷華王,無量壽,天鼓雷音之四佛」,再加上四大菩薩,「普賢、文殊、觀音、彌勒之四菩薩,合為九尊」,包括中央的大日如來,四面的八葉,就是四如來、四菩薩。這都是表法,代表的圓滿大乘。「是三密相應之時,吾人肉團心(心臟)開敷之相」,它表這個法。三密相應的時候,口持咒,手結印,心觀想,這叫三密相應。這個觀想就想自己的心,這心臟,心臟就好比是蓮花,心臟有八瓣,觀想這個。底下有心蓮,「密教謂肉團心之實形為心蓮」,所以它這叫觀心,觀心確實是觀心臟。《大日經疏》第四裡面說,凡人肉團心,這就是指我們的心臟,心臟像一個蓮花「合而未敷之像」,像花苞,沒有開,心臟像個花苞的樣子,「有筋脈約之以成八分」。心有八瓣,八分合起來的,他觀想這個。

  所以密宗跟淨土宗都是從淨入門,心淨則佛土淨,也都是靠他力,屬於他力法門。但是,淨土宗的淨是遠離染污,這樣得的清淨;密宗不是的,密宗它不離。所以密宗的淨比我們這個淨要高。可是它難修,它要真淨才有成就,如果不淨,修那個法會墮落。這是早年章嘉大師告訴我,密宗不能成佛就墮阿鼻地獄,沒有當中的,真的成功就上去了,不成功就下來。我跟章嘉大師三年,他沒有傳密給我,告訴我密是加行法,等於說什麼?它是研究所博士班,最高峰的,菩薩不學密不能成佛。什麼時候學密?初地以上。我們有沒有這個資格?初地以上才有資格學密。為什麼?接觸一切法如如不動,財色名食睡他不動心,這是真淨。淨土宗是財色名食睡遠離它,叫清淨。它不是遠離,所以它那個淨是真清淨,確確實實契入萬法皆空,一切法了不可得。這個理我們完全明白,也就是說他的念頭,意念完全住在不斷之無,我們用這句話講就容易。知道所有一切法是不斷之無,所以一切境界現前,他能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說明初地以上的境界,不是普通人的境界。

  所以我的老師高明,我那時候初學,什麼都不懂,跟方老師學的是哲學,完全用哲學來看大乘經。章嘉大師引導我,告訴我戒律重要,密宗對於戒律比顯宗更重視,密宗難難在這個地方。密宗成就的現在很少了,學習的人很多,都學錯了、學偏了、學歪了。黃念祖老居士,密宗金剛阿闍黎,他將這部經的集註完成之後,這部註解六年時間完成,就求生淨土了。身體不好,多病,八十多歲。他大我十幾歲,今年一百歲,他在的話今年一百歲,大我十四歲的樣子。告訴我,一心一意求生淨土,每天念佛號十四萬聲,追頂念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接著念,一天十四萬聲,念了半年他走了。所以他最後,密放下了,禪也放下了,他跟虛雲老和尚學禪,把這些事情都告訴我。

  他通,宗門教下、顯教密教他真通。做這部註解用集註的方法,非常高明。如果他自己註解,排斥他的人一定很多,你算什麼?你算老幾?你怎麼敢註這個經?人家不服。現在用這個方法,佛經上講的、祖師大德講的,沒有人敢講話。所以我對他很佩服,我說真高明、真實智慧,從你搞這個書裡頭我看到了。讓大家沒話說,你不能不接受。雖然這個本子在中國大陸引起普遍反對的聲音、批評的聲音,還算不錯,這個我們認為國家還是有智慧,中國宗教局承認這本書,大家沒話說了。宗教局出版的《淨土五經》,《無量壽經》就是用的夏蓮居的會集本,這個出來之後,聲音慢慢就低了,就沒有了。國家肯定,這都是好事情,還是有祖宗之德,三寶加持。

  我們繼續往下面看。所以它以蓮華台,這是心臟裡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代表實智,外面八瓣代表權智。《大日經》二卷曰:「諸佛甚希有,權智不思議」。實智是無知,般若無知。權智,無所不知,用在哪裡?用在度化眾生,度化眾生就是真實智慧起作用是無所不知。我們從這個地方就能夠體會到,中國古代跟印度求學,他就是求根本智,所以扎根教育完全在根本智。小朋友不讓他胡思亂想,用背書這個方法妙絕了。不管他懂不懂,沒有關係,將來長大他一定全都懂。為什麼?根本智得到了,書又背得那麼熟,所以任何他所背的東西,他都能講得透,智慧開了。那個智慧是什麼?底下會講到無師智、自然智,這都屬於後得智。也印證了古人所說的一句話,「讀書千遍,其義自見」,小孩背書不止一千遍。

  古時候參加考試,童子考中進士的人,每個朝代都有。童子是什麼?不滿二十歲,二十歲行冠禮,冠禮之前都叫童子。考取進士,一般派他做地方官,那就是現在的市長,管好幾個縣,十幾二十歲。現在十幾二十歲不懂事,那個時候就能有治國、平天下的本事。從哪裡學的?老方法裡頭學的,新的方法學不到。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佛教把這個東西傳來,儒接受,道也接受了,這個理念、方法都接受了,真有道理。我們今天講教學,不能不重視古人這個方法,這個方法是從自性裡頭來的,不是哪個人發明的。智慧是從清淨心得來的、平等心得來的,怎麼樣訓練人的清淨心跟平等心。尤其現在這個社會,我常常想著怎麼辦,這孩子?社會是個大染缸,怎麼教他教得好,一踏進社會完了。這最大的難處,他沒有環境。

  早年我們想了個方法,想成一條龍的學校,從幼稚園一直辦到研究所。招生,只招幼兒園的學生,一年級的學生都不招,我讓這個學生慢慢升級。所以這個學校好辦,不必一次完成,小朋友到小學了就辦小學,到中學了就辦中學,到大學就辦大學。年年收幼兒園的學生,二十多年之後,我這個學校就圓滿了,一條龍,當中沒有插班生。老師要發心來帶,學生到什麼程度,老師也提升到什麼程度,老師等於保姆,從幼兒園陪你到研究所,陪你二十年,把你管教住,不讓你學壞,這才叫根深蒂固。他將來在花花世界,他不是跟他們學的,他要來改造花花世界的。這是我們想出這麼一種方式,看有沒有這個機緣去落實。

  但是我們今天能看到,許許多多的家長對這個都有興趣,都希望真有這個學校,他把他的子弟送來,所以還是有可能的。這是從前中國家學,私塾,都是這麼樣教出來的。政府,中國古時候政府,政府辦的學校那就是現在的黨校,培養國家各級公務人員。學生從哪來?學生從考試,政府來考試。真正教學,都是每個家庭負責任。所以從前教育,家承當,養老,家承當,這是社會兩樁大事情,都是家承當下來。中國這五千年,博得長治久安,太平盛世,家的貢獻太大了。家沒有了,再想像過去那樣盛世就不可能了。中國人講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是關鍵。今天身修得好,家沒有了,也無可奈何。所以家在中國傳統文化裡頭,它是核心的地位、關鍵的地位,怎麼樣能把它再興旺起來,這才是中國文化的特色。

  《大日經》上說,「諸佛甚希有,權智不思議」。佛,權智,能夠度化十法界的眾生。「故知方便智亦不可思議,度生妙用,權化之法,全由此智。又從實智以求權智,亦即從根本智而達差別智。故曰增長了知」。這些話,我們只有看中國過去傳統教學裡頭我們會懂,要不然的話不懂。從中國過去家學裡頭,我們一看就明瞭了。「蓮瓣之盛敷,可喻增長,蓮瓣之初開,可喻了知」,這是增長了知,用蓮花來做比喻。「心蓮八瓣開敷,正顯增長了知之義。因蓮葉開敷而明現蓮臺」,蓮花開了,蓮蓬現前,蓮台就是蓮蓬,「正表從方便智之開明,而徹顯心源也」。徹顯心源就是明心見性,說明後得智的作用不可思議。

  我們在這一生,修身要靠後得智,齊家、治國、平天下全要靠後得智。後得智從哪裡來?《大學》裡面前頭還有一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個是教育的大根大本。如何讓小朋友從小就培養成對物質的欲望淡薄,從小培養知足常樂,這個非常重要。縱然家庭是富貴家庭,對兒女要養成刻苦耐勞,這個可以從曾國藩先生他們的家能看出來。曾國藩的一生事業也值得人讚歎,在清朝,他做總督,管四個省,一般總督是管兩個省,他管四個省。清朝也只出現這麼一個人,之前沒有管四省的,之後也沒有,真是大富大貴。你看他對家庭子姪的教育,他的家訓、他的家書能看到。子弟、後代,家裡傭人多,決定不准傭人伺候,灑掃應對都要做。你自己住的房子,你自己收拾,學成刻苦耐勞,體恤這些工作人員。工作人員都出身貧寒的,他家雇用的,對待這些人仁道,教人感恩。子弟從家庭,從小養成勤儉,懂得節儉,不可以浪費。所以這個家到今天還不衰,他的後代都不錯。我們在台灣有一個,好像是大學教授,他的後裔。所以家教太重要了。過去的舊社會,有社會能配合比較容易,現在社會上沒有了,就困難在這個地方。如何來培養?用什麼方式能把它興起來?這是大事,國家民族的頭等大事。

  首先就學格物,格物就是對於物質的享受淡薄。宋朝時候范仲淹做到了。范仲淹出將入相,做到宰相,帶兵打仗是他元帥。范家到今天還都不錯,他的後人來找過我,我那個時候在,二00八年在廬江,冬天,他們到實際禪寺來看我。告訴我印家譜,印這個的事情。我說好事情,我說印多少?他說印一百套。我說太少了,你們那麼大的家族,一百套怎麼夠?經濟有困難。我說一套多少錢?一套一百塊錢人民幣,不貴。好像我送了不少錢給他,我幫助他好像印一千套的樣子,一套一百,十套一千,百套一萬,送他十萬塊錢。我說好東西,希望你們家人保存,再希望送給一些學校圖書館收藏,著名的大學都應該要送。這是我們民族當中的典型、榜樣,應該要向他們學習。他們真正的根紮好了,這個根就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叫根之根。這個根裡頭的根本智,我們講《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道》,那是外面的枝葉,要想枝葉繁茂必須根本做好,不能不重視這個問題。

  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