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八二集)  2012/6/16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8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四十四頁倒數第二行,從第二句看起,七覺支的大意:

  「此七覺支之義為:一、擇法覺支,以智慧簡擇法之真偽」。三十七道品末後的七覺支、八正道通大小乘,這都是重要修學的綱領。七覺,覺是覺悟,也就是本經經題所說的清淨平等覺。七覺支也是這裡頭覺的意思。覺就不迷,就能夠做出最有智慧、最如法的選擇。所以第一條擇法,這是說出世間修行的法門。有人選擇世間法,這非常之多,有人選擇小乘法,有人選擇大乘法,有人選擇一乘法。選擇必須具備的條件是智慧,沒有智慧就沒有能力選擇。法裡面有真的、有假的,什麼是真正的法?我們能夠證得圓滿菩提,這個法是真的;不能證得無上菩提,這個法就不是真的,這是一個標準。大乘都能證得無上菩提,是真法。那還得要看自己的根性,自己根性適不適合修這些法門,這都是關鍵。如果自己是上根利智,那個沒有問題,一切法,任何一法都能幫助他證無上菩提。如果自己善根福德不足,修學這些法門就會有困難,你的德達不到,德達不到就是你沒有那麼大的福報;智達不到,對於這些大法不能理解,不能理解就是不能夠修行,在日常生活當中你沒有辦法落實,你做不到。

  但是一乘法裡頭有淨土,有這個法門,這個法門不是靠自力,全靠他力,這個道理要懂,要真正信得過,完全靠阿彌陀佛的威力加持、威神加持,而一生可以圓滿成就,所以這是一個不思議法門。世尊告訴我們,這個法門難信易行,真正能信,沒有一個不成就,而且當生成就,不要等到來生。我們這裡念佛,往生到極樂世界是一生。離開娑婆世界,這個身體不要了、身體放棄了,坐上蓮台,蓮花化生。在蓮台的時間雖然不長,剎那之間就到極樂世界,在這剎那之間,在蓮花裡頭就產生蛻變,真正是所謂脫胎換骨,將我們血肉之身轉化成法性身。因為極樂世界全是法性變現的,所有往生的人,身是法性身,住的是法性土。法性不可思議,唯有法性是真的,為什麼?它永恆不變,不衰不變。在那個世界決定是一生證得無上菩提,這個事情一點都不假。而且所費的時間確實不多,依照《彌陀經》上所說的,若一日到若七日。一天到六天,根性大利,願心太強,他成就那麼快。末後第七天,這個七字不是數目字,七代表圓滿,哪一天念成功了,那一天就叫第七天,所以它是表法。《彌陀經》上用七表法,樣樣都說七這個數字,七的意思是四方、上下,加上當中,所以這是圓滿的意思。總之,決定成就。所以今天擇法覺支我們有了,選擇大乘、選擇淨宗,這個沒錯。

  第二個,「精進覺支,以勇猛之心離邪行,行真法」。那能不能成就?選擇沒錯誤,這一生能不能成就全在精進。菩薩善根只有一條,就是精進。世間人的善根有三條,三善根:不貪、不瞋、不痴。可是諸位要曉得,出世,真正出世間修行的人,世間善根早就具足了。如果不具足,就不能修學佛法,不但大乘不行,小乘也不行。為什麼?小乘要斷見思煩惱,見思煩惱裡頭有貪瞋痴慢疑,那是三毒,必須轉三毒為三善根,才能證果。初果就斷了五種見惑,從第二果到四果,將八十一品思惑斷盡,這才證阿羅漢,脫離六道輪迴,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精進就非常重要。勇猛之心離邪行,邪行就是見思煩惱;貪瞋痴慢疑這五種,心的邪行,身見、邊見、見取見、戒取見、邪見。這五種見惑、五種思惑統統斷乾淨,這叫離邪行,行真法。邪的離了,真的就現前。在淨宗,真法就是三個條件,真信、真求往生、真念佛號,這就是行真法。這個真法千萬不要看輕了,它是正中之正、真中之真,沒有比這個更殊勝。

  第三個,「喜覺支,心得善法,即生歡喜」。這就是大乘教裡頭常說的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為什麼?他得到真法了。修學真法決定得阿彌陀佛、得十方一切諸佛的護念、加持,所以他得法喜。第四,「輕安覺支」,他的身心柔和。「斷除身心粗重」,這個粗重就是見思煩惱,見思是粗重,無明是微細,見思、塵沙、無明,「使身心輕利安適」。我們說有壓力,身有壓力,疲勞,工作量太大;精神有壓力,這心有壓力,有憂慮、有煩惱。如果一個人,他粗重煩惱全放下了,他就得輕安。輕安,經上常常有這個名詞,這裡解釋得很清楚,身心輕利安適。身心輕,說明壓力完全排除,沒有壓力了,這就是利益。安適,非常舒適。

  第五,「念覺支,常明記定慧而不忘,使之均等」。念,念念與定相應、與慧相應。定就是清淨平等,我們這個經題上清淨平等是定。清淨,阿羅漢的境界;平等,菩薩境界。念念跟定慧相應,好!而且常常讓定慧均等,定中有慧,慧中有定,這是佛家所講的禪定。有定沒有慧,這是外道講的定。有慧沒有定,這不是真智慧,我們現在所說的世智辯聰,這是世間的智慧,它沒有定。定慧均等,才是真定、真智慧,這是一而二,二而一,定是體、慧是用,慧是體、定是用,互為體用,決定不能夠分開,分開就錯了。這念覺支。

  下面,下面是「定覺支」。從念才得定,這個定覺支是從念來的。「使心住於一境,而不散亂」,這叫定。儒家講知止,知止而後有定,止什麼?止在一個地方。止於一處,心就定了;沒有這一處,你心是散亂的。我們今天止於彌陀聖號,我們把心放在這個地方,放在阿彌陀佛聖號上,「南無阿彌陀佛」或者是「阿彌陀佛」,心一定要定在這上面,而不散亂。一心念佛,是我們這一生當中唯一的一樁大事業。我們的事業是什麼?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為什麼稱這個事業叫大事業?因為這個事業的背後是大成就。什麼大成就?往生不退成佛。還有什麼成就比這個更大的?沒有了。八萬四千法門,成佛難,很複雜,不容易修。這個法門直截了當,簡單容易,確確實實是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漏,這話是善導大師說的。

  可是在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不像善導大師所說的。我們要知道,善導大師那個時代跟我們現在不一樣,我們相信善導大師當年所說是真話,真的是萬修萬人去,除非你不相信、你不想修。為什麼?那時候人心厚道,那個時候人都孝順父母,尊重師長,五倫八德念念不捨,心地淳厚,萬修萬人去。現在我們這個社會,真正可以說一年不如一年。早年我們常說一世不如一世,中國人講一世是三十年,這個世字是三個十,三十年、三十年比較是滑坡,不是前進,是後退。這二、三年,可以說一年不如一年,退得太快了。一年一年來比,是退,但是還沒有讓我們感覺到;到三十年,跟前面一比,真退了。

  我在講席裡頭提到民國初年小學生的模範作文,我很感激,不知道是哪一位同修聽到了,替我找了大概有二、三十本。我昨天翻翻看,感觸非常深!我一看,這個書什麼時候印的?大概民國三年到十年,我還沒出世。那個時候大概也不過是小學,十歲左右小朋友寫的文章,真的,現在大學生看不懂。這個讓我們想起古人所說的,我們國文程度的水平一落千丈,這個話是一點都不錯,真的叫一落千丈。文言文寫的,裡面還有幾本高等小學,高等小學是五、六年級的學生。確實就像方東美先生早年所說的,他那個時候是講,高等小學五、六年級寫的作文,現在大學中文系的學生寫不出來。我們讀了感慨萬千。古人的心,小孩從小就培養他定,不讓他散亂,所以家教規矩很嚴。你們看看《弟子規》,《弟子規》是家教裡面共同必修的科目,小朋友一定要做到。他怎麼會做到?他的父母、他的長輩統統做到了,他能不做到嗎?父母長輩做給他看的,身教。家裡長輩都做到了,所以他一定很容易做到,也歡喜做到。從小就把這個標準建立了,根就紮下去了,所以他心定,他不容易散亂。

  七,「行捨覺支」,行捨,捨是放下。放下就是覺,放不下就是迷,迷覺的現象就從這裡看。釋迦牟尼佛放下了,把覺做出來給我們看,我們一定要懂、要明瞭。行捨,「捨諸妄謬,捨一切法」,妄是虛妄。所有一切虛妄,所有一切錯誤的,統統要捨,這是總綱領。然後告訴你捨一切法,為什麼?一切法都是假的,一切法不是真的,這叫妄。《般若經》上告訴我們,「一切法,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這一句話,今天量子力學家給我們證明了。物質現象,假的,無所有,畢竟空,不可得;精神現象也是假的,起心動念也是假的。物質現象是阿賴耶的相分,精神現象是阿賴耶的見分,全是假的。什麼東西是真的?阿賴耶的證自證分是真的,阿賴耶的自證分是真的。真妄和合,妄中有真,真中有妄,你得把它辨別清楚,這叫擇法。妄從哪來的?妄從真來的。真是本有的,真是不生不滅,妄是有生有滅。證自證分是自性裡頭本有的般若智慧,就是惠能大師開悟的時候所說的「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本來具足,具足什麼?具足一切法。它要不具足一切法,怎麼能現一切法?這個要細細去參究。

  世尊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那就是本自具足,跟如來一樣的智慧、一樣的德能、一樣的相好。這三樣東西,相好,物質現象,德能,精神現象,智慧,勉強我們給它分配到自然現象。這三種現象,體了不可得。我們這個經上說了三句話,真實之際是講的體,真實智慧是講的相,真實利益是講的作用,體相用,因為它不屬於波動現象,所以它不生不滅。凡是經過阿賴耶產生變化的,都叫虛妄的現象。虛妄的現象,可以受用,不能佔有、不能控制、不能支配。你把這些念頭統統放下,你就是過的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的生活是什麼樣子?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真快樂!煩惱從哪裡來的?起心動念是煩惱的根,分別執著是煩惱的本,從這個根本就生枝葉,枝葉就是無量無邊的煩惱,都從這來的。會斷煩惱的人從哪裡斷?從根上斷。根上不起心、不動念,什麼煩惱都沒有了;眼見色看得清清楚楚,耳聽聲聽得清清楚楚,聽了、看到了,不起心不動念,沒事。起心動念,事就來了。分別執著,麻煩來了。為什麼不能起心動念?因為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

  再告訴你,真也是假。真正覺悟的人,真也是假,為什麼?真的不可得。自性清淨心當中,一法不立,這不可得。假亦是真,這話意思懂不懂?假裡頭有真的,為什麼?假是從真變現出來的,它裡頭帶著有真。你在假裡頭認識它的真,這叫明心見性。問題都在我們會不會?會的,所謂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無有一法不是。不是什麼?無有一法不是自己,無有一法不是真性。迷的人樣樣都對立。對立,煩惱生了,罪業成就了,這個虧就吃大了。這些道理、事實真相搞明白之後,我們才真正感恩佛菩薩,如果不是他們的教誨,我們怎麼會覺悟?不覺悟就繼續幹傻事,果報在三途,輾轉輪迴,無有出期。

  所以我們感恩佛菩薩,把事實真相告訴我們,我們明白了。又把淨宗這個方法,出離的方法,這個出離是無條件的,只要你肯,你就能超越,無量法門裡面的第一法。無量法門擺在我們面前,叫我們自己挑,我們挑不出來,不知道哪個法是最好的法,不知道哪個法適合我學習,挑不出。佛菩薩慈悲,阿彌陀佛慈悲,替我們挑出來了。不但替我們挑出來,還把這個典型建造出來,修學的環境,這是阿彌陀佛無量劫修行的功德,參學十方佛剎,總結成四十八願。這樣殊勝功德成就,不是為他自己,是為我們!為我們建立一個修學的環境,為我們建的,我們只要肯去,到那裡就能成就。在這個地方,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講三十七品,七覺支、八正道,在極樂世界,人家統統做到了。你去看看極樂世界的人,哪個人不是?從下下品到上上品,個個都做到了,而且做得圓圓滿滿。

  真正的虛妄放下了,一切法也放下了,「平心坦懷,更不追憶」,不追憶就是心的念頭停止了,不會想過去,也不會想未來。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還沒來,這話意思很深,就是活在當下。古人有公案,出家人遇到一個老婆婆,大概是賣點心的,出家人化緣,向她化一點點心。這個老太太很厲害,《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三心不可得,你點哪個心?你能說得出來,我供養你;說不出來,那別怪我,我不供養你。這個法師大概沒開悟,也沒辦法回答,人家不供養他。

  過去、現在、未來,時間。時間從哪裡出來的?妄想分別執著裡頭生出來的。離開妄想分別之後,時間了不可得,就在當下,這一念就對了。不但時間不可得,空間也不可得。時間不可得,沒有前後;空間不可得,沒有來去,就是沒有遠近。佛在《楞嚴經》上說的,一切法「當處出生,隨處滅盡」,隨處也就是當處,當處出生,當處滅盡。這個話也被今天量子力學家發現了,他們的報告裡面講這個念頭,念頭從哪來的,他們發現了,念頭突然蹦出來,沒有理由,找不到原因,突然蹦出來,但是立刻就消失、就不見了。這個現象他們觀察到了,不就是《楞嚴經》上所說的,「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念頭如是,阿賴耶的見分,阿賴耶的相分亦如是。相分知道它的原因,是見分變現出來的。但是見分是什麼原因,他還沒有找出來。

  佛講得很清楚,見分是從阿賴耶的業相變現出來的。那個業相是什麼?業相就是一念不覺。一念不覺是業相,從業相變成轉相,從轉相變成境界相。只要是有生有滅全都是假的,真的是不生不滅。所以阿賴耶的三細相都不是真的,那是一切虛妄的根本。這些虛妄都是以自性為基礎,它才能現相;沒有自性,它就沒法子變,它變不出來了。這就是妄中有真,真中有妄,一定把真妄搞清楚,要與真相應,不能與妄相應,與真相應是智慧,與妄相應是煩惱。這樣你就能夠把它活學活用,用在生活裡頭,穿衣吃飯,待人接物,用在工作上,這才叫菩薩道、菩薩行。菩薩道、菩薩行活活潑潑,一點都不呆板,妙極了!你看敦煌的壁畫,我是沒去看過,但是看到很多照片。釋迦牟尼佛在那裡講經說法,空中天人唱歌跳舞,這就顯示活潑,並不是很嚴肅的,它有歌有舞。那個歌舞表演也是佛法,什麼法?就是釋迦牟尼佛講的法,那麼樣的自在、那麼樣的活潑,一點都不呆板。所以這個地方,平心坦懷,更不追憶。追憶,追是想過去,憶是想未來,想過去是妄想,想未來也是妄想,全是妄想。菩薩怎麼?菩薩沒有妄想,這個厲害。沒有妄想,全是智慧。智慧裡頭夾雜一點點妄想,全都變成妄想了。

  「又《會疏》曰」,《會疏》裡頭對於七菩提分的解釋。「七覺支者,一、擇法覺分。智惠」,它的原文,這個惠是恩惠的惠,在古時候跟括弧裡頭的慧通用,它不是錯字,古時候通用。「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偽」,這個善就是智慧的運用,他能夠揀別哪是真、哪是假,他不會去取虛妄的假法,這叫擇法。六根裡頭,取六根的根性,這是真的;要取六根的六識,那就是假的。《楞嚴經》佛教給我們,《楞嚴》是佛門裡頭智慧第一。古大德有說,「成佛的《法華》,開慧的《楞嚴》」,《楞嚴經》能幫助我們開智慧,《法華經》幫助你成佛。《楞嚴經》佛教給我們「捨識用根」,這就是擇法。讓我們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不要用識,眼見色不用眼識,用根中之性。用什麼看?用見性去見,不要用眼識去看,這就是會擇法。這一種擇法的人,可不是普通人。真正能用這個方法擇法的,法身菩薩,他明心見性了,他用見性。用見性見的什麼?見色性,就不是色相。聽聲音,用耳根的聞性,聞外面的聲性。這個一轉過來,楞嚴會上佛確實如是說,捨識用根。不要用六識,用六根當中的根性,這個人就是法身菩薩。沒錯,講得真好,那不是一般人的境界。

  《楞嚴》傳到中國,是受到印度的高僧透了一個信息,這是印度高僧說的。當年印度人把《楞嚴經》看成國寶,對外人不傳,所以中國很多到印度去留學的這些法師,在印度沒有看到過《楞嚴經》,他不給你看。而是般剌蜜帝法師闖關偷渡,把這個經送到中國來。偷渡,前面兩次都被海關查到,查得很嚴。最後一次他想的辦法,他把這部經用小字,那不知道寫在什麼,應該不是紙張,很薄的東西寫出來的。把自己手臂劃開,把經藏在裡面,再用針縫起來,讓傷口好了,這樣偷渡出來的。他是坐船到廣州,上岸之後,就把這部經取出來。

  因為這部經的名聲中國人知道。天台大師創立三止三觀的修行方法,這個印度高僧到天台山去訪問,看到了,告訴智者大師,你這個三止三觀的修行方法,很像《楞嚴經》上佛所說的「奢摩他、三摩、禪那」。所以《楞嚴經》到中國來之後,中國人非常歡喜,完全用天台三止三觀來解釋「奢摩他、三摩、禪那」。但是天台宗的三止三觀用心意識,不是捨識用根,所以《楞嚴》的註解,一直到明朝都沒有離開天台止觀。明朝的晚年,《楞嚴經正脈》出來了,這本書裡面提倡的就是捨識用根。當然是很好,沒錯,可是幾個人能做到?這是《楞嚴》的新疏。在明朝就有新、舊兩派,舊派以長水為代表,長水大師宋朝時候人,以他的註疏為代表,新疏就是《楞嚴經正脈》,講得非常之好。

  所以轉識成智,法相宗所說的,轉阿賴耶為大圓鏡智,轉末那為平等性智,轉第六意識為妙觀察智,轉前五識為成所作智,這就是法身菩薩。十法界裡面的佛,還沒轉過來;如果轉過來,他就離開十法界,十法界也是一場夢,不是真的,他醒過來了。醒過來是什麼境界?是諸佛如來的實報莊嚴土,實報莊嚴土也叫一真法界。這個諸佛如來都是平等的,為什麼?他把識放下了,八識五十一心所全放下了,《百法》裡面所講的九十四種有為法統統放下了,明白了,不再起心動念,不再分別執著了。這是什麼人?《華嚴》圓教初住以上,一般大乘別教初地以上。所以這些人統統是住實報莊嚴土的,這真正捨掉了,行捨,真修行。

  真修行沒有別的,就是放下。放下見思煩惱,得清淨心,證阿羅漢果。放下塵沙煩惱,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是證法身菩薩果位。法身是真佛,分證即佛,因為他還有無始無明習氣沒斷,他在實報土就是斷習氣。習氣斷盡了,他就成無上正等正覺,《華嚴經》稱為妙覺如來,實報土不見了。什麼出現?常寂光出現。常寂光就是自性,證常寂光淨土就是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叫大圓滿、叫大解脫。常寂光裡頭三種現象都沒有,這三種就是阿賴耶的三種現象,常寂光沒有。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相分;沒有精神現象,沒有見分;也沒有自然現象,沒有業相。用常寂光這三個字來形容自性的本體。常,不生不滅,它是永恆的,它不是生滅的,它本來就有的,叫常。寂是寂滅,它本來不動的,如如不動,它本來沒有染污,惠能大師講的,清淨沒有染污。不生不滅是常,沒有染污是寂。沒有動搖是自性本定,何期自性,本無動搖。還本自具足,因為本自具足,你不能說它是個空的。所以它確實是空寂,空不當作無講,它遇到緣,能生萬法。可見得沒有緣的時候,本自具足是在隱的狀態,有這個緣是顯的狀態,隱顯不二。

  今天科學家講宇宙,想到可能有一個暗宇宙,我們看不見的,暗宇宙跟這個明的宇宙重疊在一起。怎麼會有這種想法?因為看到不少的這物質現象,怎麼會突然不見了?從這個現象裡面想想,一定有個暗宇宙,它到那裡面去了,所以我們就看不到它。現在科學家承認,宇宙之間有一種天體叫黑洞,大概黑洞就是屬於暗宇宙。它裡頭沒有光,光到它那裡去,也被它吸收了,不見了。這到現在還是一個謎,還沒有解開,誰也說不出它的真相。

  所以這個行捨,修行說實在話就是放下,放得愈多愈好。一定曉得,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包括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都不是真的。只是實報土裡頭沒有識變,因為都是轉八識成四智,所以實報土裡面的現象是永恆的,永遠不會改變的,人,個個都是無量壽,雖然無量壽,沒有老的相、沒有衰的相,不衰不變,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會疏》裡頭說,智慧觀諸法時,善能簡別真偽,不謬取諸虛偽法,故名擇法。這個虛偽,五欲、七情、名利,這全是虛偽的,一定要放下。

  第二個,精進,「精進覺分,精進修諸道法時,善能覺了,不謬行於無益之苦行,常勤行在真法中,故名精進」,說得也非常之好,那些錯誤、無益的苦行,沒有必要。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印度人很重視苦行,對於修苦行的人非常崇拜。釋迦牟尼佛也修苦行,經典上有記載六年苦行。苦行不能開悟,這是做給大家看,我修了,修六年,不能開悟。把苦行放棄了,接受一個女孩子的供養,那供養的是飲食,他接受之後,體力慢慢恢復。這是告訴人,這個苦行是無益的。最後他到菩提樹下,就是畢缽羅樹下入定,所謂是夜睹明星,大徹大悟,這就是有利益的。這棵樹以後就稱它作菩提樹,佛在這個樹下開悟的,紀念這棵樹,稱它為菩提。開悟之後,在定中沒有起座,說出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根據什麼說的?根據他在定中開悟的那個境界裡頭說出來的,把開悟的境界全說出來了,說得非常詳細。惠能大師開悟,只說了五句話二十個字,跟釋迦牟尼佛開悟所說的《大方廣佛華嚴經》是一樣的,不增不減。世尊細說,能大師略說,廣略不同,義理不二,同一個境界。

  說完之後,釋迦牟尼佛出定,開始教學。教學,定中所看到的境界,宇宙人生的真相,要說出來,沒有人懂,也沒人相信。怎麼辦?不說,講阿含。等於說辦學校,你們程度不夠,慢慢提升,先辦小學。十二年畢業,再辦中學,方等八年。方等畢業了,大家學了二十年,這個時候真東西可以聽一點了,慢慢來,講般若,般若講真的了。般若講二十二年。四十九年教學,這一門用二十二年,由此可知佛法是以智慧為主,是求真實智慧。真實智慧從哪裡來?真實智慧是自性本自具足的,不是從外來的。怎樣才能把真實智慧開發出來?那要修禪定。禪定是什麼意思?放下萬緣,就叫禪;把心定在一處,這就是定。無論是哪一處,只要是定在一處,一就通了。一才叫純真無妄,二念就是妄念,不許你有二念。真純到極處,就豁然開悟,智慧就現前,智慧光明遍照法界,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通了,不學就通了。為什麼?因為它是自性變現出來的,你見了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這是最高明學習的方法。

  所以佛法教學的時候三個階段:戒、定、慧,因戒得定,因定開慧。世尊告訴我們,這個方法不僅是他走的,十方三世諸佛修因證果,都依照這個方法,所以戒定慧變成成佛的方法。戒,守規矩,聽話、守規矩,定就是制心一處,智慧自然就開了。修淨宗不例外。淨宗比其他宗派方便,因為其他宗派它不是指方立相,你下手很困難,不知道從哪裡下手。淨宗行,淨宗方向清清楚楚,西方;立相,有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指方立相。你就把心定在西方,定在阿彌陀佛上,這個是方便太多了,方便中的方便,決定不能懷疑,要真信,要真願。只要幹真的,大勢至菩薩告訴我們,「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感應!真幹,佛就來為你示現。佛的示現是什麼?安慰你,增長你的信心。你真見到佛了,這還能不相信嗎?現前見佛,是佛來安慰你,佛來鼓勵你。臨終見佛,是佛來接引你。這是佛的大願,佛一定來接引,時間絕對不會差錯,這個我們要有堅定的信心。現前見佛不見佛沒關係,臨終一定佛來接引。都在真誠,真誠心就有感應。緣成熟自己知道。

  東晉時候,慧遠大師在中國建立第一個念佛堂,在廬山,東林念佛堂,邀集志同道合的同學,一百二十三個人在一起共修。一百二十三個人個個往生,你說這還得了!往生就是去作佛去了,這個道場一百二十三尊佛,太稀有了!遠公大師往生的時候告訴大家,他一生念佛過程當中,曾經三次見到西方極樂世界。定中見到的,念佛的時候止靜,在止靜的時候見到,從來沒有給人說過,見如不見。臨終的時候,這個現象又現前了,佛來接引,告訴大家,這一次我真的往生,這極樂世界過去曾經見過三次。有人問他,你見到的極樂世界是什麼樣子?他告訴大家,跟《無量壽經》上所講的一模一樣,這個經是真的,不是假的。而且見到蓮社早往生的這些同學,都跟在阿彌陀佛的身邊,一同來接引他,看到非常歡喜。看到無量諸佛、聲聞大眾,這個景觀是上品往生。這決定不是假的,全是阿彌陀佛不思議功德之所成就,彌陀這個方法巧妙絕了。佛佛雖然道同,但是每一尊佛的願力不一樣,所以成佛度生也有差別。唯獨彌陀心量發得太大、太慈悲了,他所展現的是自性圓滿的功德。

  我們再看第三,「喜覺分」,法喜充滿,「若心得法喜,善能覺了此喜,不依顛倒之法而生歡喜,住真法喜,故名喜」。還有假的喜歡嗎?有,世間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中國人所講的七情五欲,也是喜事,但是這種喜事出不了六道輪迴,假的,不是真的。真的喜,幫助我們超越六道輪迴,幫助我們出離三界,幫助我們成佛作祖,這真喜歡。我們走這個路子,不能夠貪圖名聞利養的享受,這要用智慧來辨別。心得法喜,說明什麼?說明你的修學有受用,你嘗到法味了,你對於佛法才真正的愛好、喜歡,深入經藏,不疲不厭,甚至於吃飯睡覺都忘掉了,沒有感覺到疲倦。為什麼?法喜充滿,中國古人所說的「人逢喜事精神爽」,他歡喜,精神就來了,這法喜,這個好,這種精神固然是自己性德,我們肯定佛菩薩加持。

  「除覺分」,就是輕安覺支,「若斷除諸見煩惱之時,善能覺了,除諸虛偽,不損真正善根,故名除」。前面第四是講輕安,這個地方用除,這兩個名詞在大乘教裡頭都看到,輕安就是除,除了則輕安。這是斷除諸見煩惱,諸見,五種見惑斷掉了。這善能覺了,對於真妄有揀別的能力,不損害真正善根。真正的善根,世間的善根是不貪、不瞋、不痴,出世間的善根是精進。世出世間的善根都保持得很好,沒有損傷,這叫除,這叫得輕安。輕安是一種享受,輕是所有一切今天講的壓力全沒有了,感覺得很輕快;安是安定、安樂。

  「捨」,前面講行捨,「若捨所見念著之境時,善能覺了」。你所見的、你所念的、你所執著的這一些境界,境界很多,舉幾個例子,所有境界都要放下,為什麼?「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沒有一樣是真實的,這個在大乘經裡頭講得很多。《金剛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綱要,這一部經分量不多,只有五千多個字,可以代表《大般若經》。《大般若經》六百卷,分量很大,《金剛經》真正懂得了,六百卷全就明瞭了,所說的用一句話來說,《金剛經》上的一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說明宇宙相有性空,事有理無,這是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一定要認識清楚。

  認識清楚之後,在一切現象裡,你會如如不動。六根看得清楚,聽得清楚,接觸得清楚,那是什麼?那叫智慧,無所不知。明白是智慧,心怎麼樣?心沒動,心裡頭沒有起心動念,這是自性本定。就在日常生活當中,六根接觸六塵之時,那一念,一心一念之間,定慧平等。清清楚楚是慧,如如不動是定,定慧均等,得大自在。大自在是什麼?你不會再有過失了。示現跟平常人一樣的生活,平常人造業,你不造業。為什麼平常人造業?平常人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在這些妄相裡頭起貪瞋痴慢,想控制、想佔有,爭名奪利,那就造業了。造的善業,三善道受報;造的惡業,三惡道受報,出不了六道輪迴。而且造業,肯定跟眾生結緣,有善、惡緣,生生世世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後頭有這麼一大堆的麻煩。菩薩沒有,菩薩乾淨俐落,這些我們要學,學會了真管用。管什麼用?事情照幹,不造業、不結業。不結業就是你沒有心在裡面,不把這個東西放在心上,心地乾乾淨淨,一塵不染,就不造業。如果做這些事情有貪心,造業了,有瞋恚,造業了。

  所以真要有智慧,把相(假相)看穿了,叫看破,可以受用,沒有佔有的念頭,沒有控制的念頭。在境界裡頭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你離開境界,沒有地方修。清淨平等覺就在這個事上修,特別人事上修。人事是最不平的地方,這個地方修平等了,其他的像花草樹木、山河大地,那很容易,自然它就平了。所以修什麼?修清淨平等覺,這是最高的綱領、最高的原則,於清淨平等覺有幫助。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一年比一年清淨,一年比一年平等,平等是不分別,清淨是不染污。沒有自私自利的染污,沒有名聞利養的染污,沒有貪瞋痴慢的染污,這清淨心,這功夫有進步。如果還有染污、還有分別,那就錯了,學得再多、學得再好,世間法。把佛法變成世間法,這就錯了。現在人把佛法變成哲學,世間法;變成知識,佛門的知識、佛教的知識,錯了,這個與清淨平等覺不相干。一定於清淨平等覺有了幫助,這真正的佛法。

  「所捨之境」,知道「虛偽不實,永不追憶,是為捨」。這樁事情,好像三月二十一,美國修.藍博士到這來訪問。這是一個用意念治療的很有名望的人,給人治病不用醫藥,也不用打針,連推拿都不要,只要病人的姓名、出生年月日、住在什麼地方,還有病歷,害了什麼病,他只要這幾種資料。病人可以不要見面,相距幾千里都沒有關係,他用觀想。他的方法很簡單,把病人跟自己觀想成一體,自他不二,他的病就是我現在哪裡的病況,用我的意念把我的病治好了,對方就好了。每天觀想半個小時,大概一個月問題就解決了,非常神奇。基本的條件是什麼?就是清淨心。他告訴我,必須把記憶裡頭你所記得的東西,不善的記憶統統清除掉,善的記憶也清除掉。這個東西有道理,善的跟不善的統統都是垃圾,清淨心裡頭沒有善惡。你看,善的記憶,三善道的果報,不善的記憶,三惡道的果報,那是輪迴。把輪迴的因把它清理出去,我們說放下,他說清理,這是他能夠治病的基本的理論根據。沒有清淨心,你就沒辦法做到。這就是我們此地講的,捨覺分。真能捨掉,把你的記憶捨掉,讓你恢復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是你的真心。不管什麼記憶都是妄心,對於佛法記憶也是妄心,你也出不了六道輪迴。佛法需要清淨平等覺才能超越。

  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曉得,學佛真的要學放下。經教學太多了麻煩,為什麼?知見太多、妄想太多了,佛法也是妄,變成妄想,你不得受用。「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決定是正確的,念到無念,你就畢業了。念很多東西,到無念很難,畢不了業,念一樁事情容易畢業,念太多了畢不了業。一門東西通了,門門都通;一部經通了,一切經通;一個法門通了,一切法門都通了,總得相信這個道理。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到此地,捨覺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