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七二集)  2012/6/11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72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一十三頁第三行,第三行看起:

  「下舉勝願,記必得土」,這個下是前面經文第三句,上面的註解都是註前兩句,第三句是『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剎』。下面是解釋這一段,就是佛為大家授記,必定可以滿願的。「《淨影疏》謂此一偈」,這四句偈,「舉彼智願,記必得土。覺了一切如夢幻等,是舉智也。滿足諸願,是舉願也。成如是剎,記得土也。疏意為」,這底下是念老為我們介紹疏文大意,「了知一切,猶如夢幻」,這是智慧,真實智慧。「滿足諸妙願,是大願也。不但發起諸妙願,且能修習、攝取、滿足諸願,足證所願真切」。這裡頭最重要的就是發願之後能修、能攝取。這個攝取就是斷惡修善、改邪歸正,見到別人的長處可以向他學習,見到別人的錯處能夠反省、能夠檢點,有則改之,無則嘉勉,這都屬於攝取。所以懂得攝取的人,可以說是世出世間一切諸法都值得學習、都值得採納,這樣的願才能圓滿。「以此二者為因」,果就是得佛受記。這是大意。這剎土成就是智與願的果報。

  學習障緣千差萬別,古大德把它歸納起來,總不外一個是財、一個是色,這是所有一切障緣的大根大本。所以佛把這個列入重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無論是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薩戒,全都是把這個列為最前面的三條,這個東西障礙了自性,障礙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這個東西佛說得很清楚,六道裡頭眾生無始劫以來養成的習氣,這個習氣太深、太重,說起來容易,真正斷太難太難。你真能斷掉,你就超越六道,證阿羅漢果;你真能伏住,你就能往生,往生不必要斷惑,伏住就行。這句佛號能不能伏住?念頭才起,阿彌陀佛,第一念不善的,第二念就善了,念念讓阿彌陀佛繼續,念念是佛,功夫到這個層次才能往生,這種功夫叫功夫成片。成片這一句裡頭最重要的意思,能伏煩惱,就這個意思。不善的念頭才動,這一句佛號就把它打掉,這叫降伏。如果到一心不亂,這個煩惱斷了,它不會起來。所以事一心斷見思煩惱,理一心破根本無明,事一心是阿羅漢以上的境界,理一心,法身菩薩。

  古大德說,自古以來,多少聰明智慧的人說得很好,煩惱沒伏住,所以依舊搞六道輪迴。我們今天生在這個社會,對一個真正修行人來說,是無比殊勝的增上緣,為什麼?災難逼近,壓迫著我們,讓我們的警覺心不能不高。不高怎麼辦?高度的警覺,佛號才能夠時時刻刻提起來,其他的要放下。像唐太宗所說的「來不及了」,什麼法門都來不及了,今天自度度他,只有這一句佛號。所以名號功德自己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講清楚、講明白,才知道為什麼要念佛,念佛這個法門為什麼超勝一切,真搞清楚、搞明白,死心塌地,萬緣放下。

  像《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上所說的,什麼叫堅定信心?「上品上生章」裡面,世尊舉個例子告訴我們,今天有個阿羅漢證得阿羅漢果,遇到你,他說他有個很好的法門傳給你,讓你就能夠解脫,出離六道輪迴,你要不要學?你說我謝謝你,我這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其他的法門不要了;一會來了個菩薩勸你,你也如如不動;最後來了一尊佛,佛勸你也不動;最後阿彌陀佛出現了,阿彌陀佛說,我還有個法門比這個法門還殊勝,讓你立刻成就。你說謝謝阿彌陀佛,我就受持老門道,我也不改。這才叫真信!這才叫如如不動。阿彌陀佛來勸你都沒有必要了,要有這樣的信心,堅定的信心,絕對不動搖。參學,可以看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沒有一個法門動搖他的念頭,這就是念佛三昧,就是自性本定,這智慧非常重要。

  真實的智慧是什麼?是知道一切法都是假的,這是真實智慧。《金剛經》在中國非常流行,它的原因一定是受惠能大師的影響。惠能大師在這部經上開悟的,這個大家都知道,所以都喜歡念《金剛經》。《金剛經》的分量很適中,五千多個字,不長。常常讀,常常薰修,時時刻刻提起「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叫無所住。而生其心,從無所住裡面,無所住就是一點私心都沒有,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前半部是講相,後半部是講見,見是念頭,心裡頭根本沒有我、人、眾生、壽者的念頭,這是真心現前,有這些念頭還是妄心。記住,大乘經上佛常說「真心離念」,沒有念頭是真心。如果沒有念頭,什麼都不知道,這不是真心,這是無想定,無想定有定沒慧,是心地乾淨,一塵不染,但是什麼都不知道,這不是真心。真心沒有念頭,什麼都知道,像一面鏡子一樣,如如不動,它照得清清楚楚。佛常用水做比喻,真心像水,乾淨、湛然、寂靜,沒有波浪,水平如鏡,它能照見,用這個心,用真心。如果如如不動,他什麼都不知道,這是妄心,不是真心,四禪天裡頭無想定就是這個境界,這錯了。雖然沒有妄念,整個心被無明覆蓋住,所以它不起作用。智慧了知一切法,像今天科學家的發現,宇宙之間一切法全是波動產生的現象。如果不動,不動就全沒有了。這個波動就是阿賴耶的業相,叫一念不覺。無明是動相,真智不動。

  滿足諸妙願,所有一切願都是為度眾生,沒有一願是為自己的。眾生很複雜,個個煩惱習氣造業不同,佛用無量法門,其實無量法門是一個法門,一個什麼法門?真誠的愛心;一個願望,幫助眾生離苦得樂。只要是眾生,等覺菩薩他也有苦,他苦什麼?無始無明煩惱習氣他還沒有斷盡,那就是他的苦。最後這一品生相無明斷盡了,他就得樂。等覺菩薩如是,何況等覺以下,六道三途。用什麼方法幫助他?用教學,言教、身教還有意教。意是什麼?念念不忘眾生苦,念念希望眾生得樂,這個念頭不斷,慈悲無盡。如何落實?落實在教學。

  所以菩薩能夠跟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菩薩就有應,這個應是自然的,法爾如是。這個應是性德,性德自然現相,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你現前困難在什麼地方,你不能突破,就幫助你解決這個問題,幫助你突破。業是你自己造的,消還得你自己下功夫,佛菩薩幫不上忙,佛菩薩來指點你怎樣修你能突破,佛菩薩不能代你修。心、佛、眾生這個力量相等,就是三無差別。這就說到教育重要,一個人也教,多人也教。諸佛如來、法身大士沒有一個不是教學,即使做出種種示現,你細細去觀察,樣樣都是教學,我們才真正服了。遠古的這些老祖宗,他們提出「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真有智慧,真能解決問題,真能給世界帶來和諧,能給國家帶來長治久安,能給人類帶來圓滿的幸福。

  得成如是剎。像西方極樂世界這樣美好的環境、剎土,是從隨順性德、教化成就的。不但能夠發起利益眾生的大願,像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願都是度眾生,換句話說,願願都是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願願都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所以果報無比的殊勝。這些我們要學,用在自身,轉凡成聖;用在你的家庭,幸福美滿;用在你的事業,你的事業成功;用在國家,國泰民安;用在世界,世界大同。

  我們看下面引用《會疏》,《會疏》的話說,「雖經塵劫」,這個時間長,「猶如一念」,念劫圓融。人間因為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所以有時間這麼一回事情。自性裡頭沒有時間,沒有時間,一念等於無量劫,無量劫等於一念。如果說實在的,現在我們逐漸明白了,事實上只有一念,無量劫就是一念,過去是一念,未來還是這一念。這要我們細心去觀照彌勒菩薩所說的,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念,那個裡頭的一念,念念都是一念。為什麼?過去念不可得,未來的念也不可得,過去已經過去了不可得,只有現前這一念,但是現前這一念不住,立刻就沒有了。這才知道三際是假的,不是真的。從這個地方能夠看出一切法空了不可得,我們身體是這個樣子,我們的意念也是這個樣子。這是真的,不是假的。跟我們不同的,那就是法性身跟法性土。如果不是法性身、法性土,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現象跟我們完全相同,整個宇宙一念成就,一念圓滿。如果能常住一念,這個人就成佛了。常住一念是無念,無念是常住,有念決定不能常住,無念常住,無念就回常寂光,有念還在實報土。實報土很妙,跟我們這個世界完全不一樣。

  「雖在生死,猶如園觀」。園觀是什麼?遊覽,到花園裡面去遊覽、去欣賞。把大千世界看作是個大花園,把六道輪迴看成一個花園,在這裡頭瀏覽、旅遊,應當作如是觀。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興趣來了,想到外面去遊覽,離開皇宮,在外面遊覽看到什麼?看到生老病死,看到眾生有這些現象,發願了。願從這裡發的,眾生太苦了,憐憫心生起來,要發願度眾生,也就是要發願幫助眾生離苦得樂。經上在這裡告訴我們,我們也像佛一樣。諸佛如來都是在這種環境裡面發大心的,阿彌陀佛看到諸佛剎土眾生苦,發這個大心。怎樣落實這個大願,真正能幫助眾生?世間自在王如來叫他去參學,親自到諸佛剎土裡面去參觀、去考察。考察個什麼?我們說一句比較粗顯的話來說,就是考察苦樂,什麼是苦?什麼是樂?樂保留,苦的不要,取人之長,捨人之短,長是樂,短是苦。這個不是憑空想像,全都是事實真相。

  像這些地方我們都要學,自己要學,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那就是說我們要向別人學,每個人都是我的老師,這個人有長處、有優點,我要學他;這個人有缺點,我要反省我有沒有,有要改掉,沒有,永遠不要發生。那不都是我的老師嗎!聖人怎麼成為聖人?就是這樣成為聖人。不是聖人有個老師教他,不是的。中國古籍裡頭說「聖人無常師」,這句話我們聽懂了,沒有常師,人人都是老師,事事都是老師,學不盡!從早到晚,你能看見的、你能聽見的,善的學,不善的不學,這叫聖人無常師,人人都是老師,聖人是這麼學成的,阿彌陀佛是這樣學成的。

  下頭一句說,「遂」,遂就是成就,就是達到,目的達到了,「則滿足妙願,建立妙土」。願滿足了,妙土自然成就。不是想做,想做成就不了。我們今天在這個世間亦如是,我們想,想是個妄想,要緣成就。但是常常想緣自然就現前,緣聚,這個事業就成就了。首先人的成就,人的成就第一個自己成就,自己不成就,那一切都是夢想。自己成就,再有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論語》上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是自己成就;「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緣成就,人事的緣,志同道合。我們想學聖賢,有一批人也想學聖賢,我們想學阿彌陀佛,有一批人也想學阿彌陀佛,這人聚集起來了,人聚集起來,道場就成就。我們想一個道場,都是自然的,自然有這些護法,自然有這些助緣,這麼成就的。所以堅定的意志,就是那個大願,願要堅定,願決定不能變更,決定不能退轉,就會有這麼多的感應。這些感應決定是佛菩薩,不是佛菩薩,沒有這麼殊勝,沒有這麼巧妙。

  所以遂則滿足妙願,建立妙土。「蓋謂從智滿願」,智是真實智慧,這是先決條件。真實智慧,我們老祖宗跟佛菩薩教誨完全相同,都是從斷煩惱下手。你看看佛教我們從十善業道入門,十善不是戒律,善法。修成十善是佛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佛經的善以這個為標準。有十善,才能接受三皈、五戒、十戒、菩薩戒;有這些戒律,才能真正圓滿三聚淨戒。攝善法戒,自利的;攝受一切眾生戒,利他的,這圓滿的善人。圓滿的善人就是聖人,就是佛菩薩。自己修養到這個層次,他的能量自然能夠攝受眾生,像阿彌陀佛,我們不認識他,對他沒有感觸,我們對他認識得愈深,攝受力量愈強,好像吸鐵石一樣把我們吸住,拉著緊緊的,而我們自己也捨不得離開他,產生這個力量。不認識,無知,在旁邊也沒有感觸到,不是他的攝受能力有強弱,不是的,他是平等的,我們自己本身有障礙,有絕緣體,擱在一起的時候也沒辦法,也不受他的影響。認識清楚了,我們那個信心生起來,信心就是把絕緣體消失,愈來愈清淨,感受攝受力量愈來愈強大,就這麼個意思。

  所以從智滿願,「從願建土」,極樂世界如是,我們這個世界亦如是。再學經,學到那裡就會用了。在家,我們希望有個美好的家庭,佛化家庭,佛菩薩的家庭,佛菩薩的事業;出家是佛菩薩的學校,佛菩薩的教學場所,那佛菩薩教學的都是應用在整個社會各行各業,各個層次,全都被佛化了。被佛陀教化所感化,這叫佛化。我們就希望有這麼一個地方出現,我給它起個名字,叫佛教聖城,希望有這些大福報的人、大智慧的人來建立。這個東西建立了,第一個目的是讓別人真正看到佛化,佛教的好處叫他真正能看到。他看到了他就能生信心,信心生起來他就有願心,願心生起來他就有智慧,他就能夠把他居住的小村、小鎮、城市變成佛化的極樂世界。所以這個經典,寶典!裡面東西太多了!問題是我們在這裡頭能發掘多少、能夠應用多少。

  下面,《會疏》裡頭告訴我們,「生死如園觀」,把生死看作園觀。《法華經.譬喻品》裡頭有一句話說「常處地獄,如遊園觀」,園是花園,觀是樓台。為什麼?站在高樓上,你能看得遠,這叫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多劫如一念。於此了達成就,故妙願悉滿」。你自行化他的弘願,當然就能夠圓滿,真正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多劫是一念,一念是多劫,對於這個事實真相明瞭通達。為什麼這個時候你的願就能成就、就能滿足?你不為自己,你是為眾生。為眾生能圓滿,為自己不能圓滿。為自己是造業,為什麼叫造業?因為沒有自己。你認為你身是自己,這是錯覺,根本不是,認為你的念頭是自己也是個錯覺,不但身不是自己,念也不是自己。那什麼是自己?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就是自己。為什麼?真心是自己,本性是自己,整個宇宙是真心本性所現所生。

  能生的本性是真的,所生的現相也是真的、也是虛幻的,所以你不能說它是真,也不能說它是妄。你說它是妄,真有這些事情,十法界依正莊嚴;那你說它是真的,它剎那生滅,了不可得,一念都不可得。像看電影,銀幕上的畫面是閃動的,我們大家都知道這個現相是相似相續相,前面一個畫面跟後面一個畫面不一樣,但是相似,叫大同小異。每一個畫面,就是每一個念頭都不相同,絕對不會有一個念頭完全相同的。江本博士做水實驗,做了十幾萬次,告訴我,沒有兩張畫面是相同的。他問我這什麼道理?同一個人做,我一個人在那裡看,一樣的心,沒有改變,這個水,水這個結晶,我喜歡你,一樣喜歡的心,為什麼沒有兩個照片來比對完全相同,沒有。念念那個愛的純度不一樣。你那個愛心,你跟著這個念頭變的時候,每一個念都是愛心,那個愛心的純度不一樣,所以才現出畫面不相同,這要知道。不一樣就是假的,一樣才是真的。

  愛,這個愛心,對人、對物,就是對一樣,前念跟後念也不一樣,純度不一樣。那這樣說,愛心也不是真的?沒錯。可是佛菩薩、法身菩薩那個愛心是真的,那真是什麼?永恆不變。我們要找到佛菩薩用這個愛心對水,可能就看到相同的,永恆不變。永恆不變什麼?他真正體認到遍法界虛空界萬事萬物是一體,是自己的真心,是真我,這個愛心就沒有兩樣。所以妙願就滿了,圓滿了,那在我們這個地方,大乘法講,明心見性。見性的時候,這才是真的圓滿;沒有見性,不是真正圓滿,都是在波動。見性,不動了,真心離念。離念,能不能現相?能現相。現相要有緣,沒有緣不會現相,緣是眾生有念頭。眾生這個念頭才起,念頭是個波動,這個波動的速度非常快,立刻就傳達了虛空法界,沒有任何速度能跟它相比。

  我們人身體,身體,肉身是個物質現象,這個東西細胞組成的,每一個細胞也在波動,細胞也在波動,沒有波動,這物質現象就沒有了。今天科學家發現物質的基礎是念頭的波動現象,沒有念頭波動現象,就沒有物質這個東西,所以物質是假的,不是真的。念頭波動現象也不是真的,阿賴耶的見分,物質是阿賴耶的相分。無論是見分、是相分,波動的現象遍法界虛空界,是一個阿賴耶、是一個自性,所以沒有一處沒收到。明白這個道理,我們就真的覺悟,我們起心動念佛菩薩知道,我們身體狀況佛菩薩知道,身體狀況講健康狀況,為什麼?就是物質的波動現象、念頭的波動現象他們全收到了。

  這一點你聽了有什麼感觸?我相信有一些人聽到毛骨悚然,為什麼?我們再不敢做虧心事了。不要以為我們內心裡頭藏的祕密沒有人知道,那完全想錯了,沒有一個佛菩薩不知道,只有凡夫不知道,只有自己不知道。極其微細的念頭自己不知道,佛菩薩全知道。真相大白之後,自己真正回頭了,一定做個好人,要讓諸佛菩薩看得起。人不應該有不善的念頭,不善的念頭根本就是錯誤,怎麼可以有?把這個東西斷絕,那就是諸佛如來心目當中的善男子、善女人。善男子、善女人有資格作佛,有資格往生,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成佛了。行嗎?行。真正善男子、善女人,純淨純善,往生到極樂世界上輩上品往生。你要問為什麼?因為你本來是佛,你迷了才作眾生。你現在一念覺悟,跟自性完全相應,這是理論,有這個理論當然就有這個事實。

  這兩個註解,《淨影疏》跟《會疏》,「兩疏小異」,大同小異,「而淨影之說較親」。淨影是小慧遠,隋朝的慧遠法師。「蓋了諸法空,仍願取淨土」。了諸法空,他又希望求生極樂世界,「不落二邊」,空有不著,知道法空,極樂世界也是空寂的,也不是真有。極樂世界是性德跟阿彌陀佛的願力變現出來的,而且變現出來不長,到現在才十劫,十劫之前沒有。這個世界建立會相當長久,彌陀要度盡跟他有緣的眾生,跟他有緣的眾生太多太多了。與他有緣眾生度盡了,極樂世界還在。為什麼還在?觀世音菩薩繼承了,與觀世音菩薩有緣的人也是太多太多。觀世音菩薩在極樂世界成佛,跟觀音菩薩有緣的,那個時候統統得度。所以這個世界長遠。

  我們要學「不落二邊,妙契中道」,這個要學,二邊都不沾。知道法空,不著相,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但是又發願度眾生、發願修淨土。信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有,我們往生極樂世界,親近阿彌陀佛,成就圓滿菩提,這叫中道。這「是淨宗本旨。如《維摩經》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對這樁事情樂此不疲,叫妙契中道。末後念老總結,「此皆圓宗事理無礙,不可思議境界」。下面兩首偈跟這個宗旨相同。

  『知土如影像,恆發弘誓心。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修勝菩提行,受記當作佛』。跟前面的是同一個旨趣。我們看下面這一段,「如影像者,如物之影像。雖從實體生,而無實性」。這一樁事情,像我們現在看電視,電視畫面上呈現出來的影像,從實體生的,人都照在裡頭,但是它沒有實體性,它只是個影像。這比喻什麼?比喻十法界,比喻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的一切現象。從哪裡生的?實體是自性,從自性生的,極樂世界也是從自性生的。但是在這個相裡面找不到性,相裡面沒有實體,如影像。《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個有為法是講遍法界虛空界,什麼叫有為?有生有滅就是有為。所以相有用,我們取其作用,不著它的相就對了,著相就錯了,因為它是幻相,像作夢一樣,像水泡、像影子,就是說它不是真實的。大樹的影子在炎熱的天氣下、天氣當中可以乘涼,影子它的本質是樹。樹的影子可以乘涼,別著它的相,這個我們知道。一切現象可以欣賞,可以受用,不要執著,不要分別,不要有佔有的念頭,不要有控制的念頭,它是緣生,緣生緣滅。有緣它就現,沒有緣它就不現了。不現,知道是假的,現,還是假的,這你就是真正有智慧,真正了解事實真相,這叫諸法實相。

  「現偈云」,我們這部經上偈子說,「了知佛土,亦如影像。如是智慧,實為甚深」。一般人不知道,一般人都把它當真。只有你知道它不是真,所以這個智慧是很深的智慧。佛說這樁事情不是對初學說,佛對初學的不講這個。初學講阿含,阿含的內容是什麼?很像中國傳統文化裡頭,倫理、道德、因果,說這些東西,說得很多。方等裡面有說真實的,說得少,還是說相用的多,說體性的少,到般若會上才真說。你看,釋迦牟尼佛教人,阿含十二年,方等八年,跟他學了二十年,有二十年這個功底再給你講甚深佛法,甚深佛法告訴你這一切現象的真相,人才能接受。跟釋迦牟尼佛二十年,知道釋迦牟尼佛從來不講妄語,不講假話,這信得過。認識二十年算相當深了。這都是我們要記住的,為什麼?我們將來要教人。那現在人相信科學,所以科學與大乘佛法相通的這些地方我們常常引用,大家就相信。根性利的人,他對於佛法就深信不疑,為什麼?釋迦牟尼佛出現,中國人說三千多年,外國人說二千五百多年,泰國人說二千六百年,每個地方講的不一樣,這個沒有關係,就算二千五百年!現代科學家所發現的才不過三十年,跟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居然相同,這不是偶然的,中國古人有句話說「英雄所見,大略相同」。所以古人稱佛陀為大英雄,供奉佛像的地方稱為大雄寶殿。

  科學家是不是大聖人?不是,跟我們一樣是凡夫,煩惱業障都沒斷,他的發現是借用外面的緣。佛菩薩的發現是內證的功夫,他們怎麼見到的?他們從禪定當中見到的,很深的禪定。《華嚴》把佛菩薩定為五十二個階級,從初信,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五十二個位次,這就意味著禪定功夫深淺有五十二個階級。大乘經上說,到哪一個階級的禪定功夫才能夠見到阿賴耶?經上說八地。八地距離頂峰很近,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最高層次的第五個,這五個層次的定功能看到阿賴耶。所以,那是功夫成就的,有那麼深的定,親眼看見的,看見宇宙脈動的現象,這也是今天科學發現的。一秒鐘頻率是一千六百兆,他能看到這個頻率,沒有這個定功不行。七地以前都是聽說,自己沒有見到。真功夫!科學家沒功夫,他能夠藉助這些先進的科學儀器,從數學裡面去推論,就是有這種可能,再用精密的儀器去觀察、去發現。佛經上講的極微色,極微之微,物質的基本狀態,就是阿賴耶的相分。阿賴耶的境界相,被今天量子力學家證實了,證實佛在經上講的一句話是真話,絕對正確,那就是「一切法從心想生」,「境隨心轉」,佛經上這些話被量子力學家證明了。所以念頭能主宰物質現象。

  我們修行在哪裡修?就在念頭上修、在心地上修。這是自修,成就自己,把自己不斷向上提升。可是慈悲教化眾生、憐憫眾生,要從哪裡修?從《弟子規》修。這是什麼?大慈大悲,真是慈悲。現在人不知道做人,從孝敬上扎根,自己要把孝敬做出來。不做出來,他不相信,沒有人相信你。如何取信於現代人?這是教學頭一樁大事,頭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老師要做出榜樣,單憑口說沒用處。單憑口說,自己做不到,這是一般講的佛學,佛學是一門知識,不切實際。如果我們做到了,那就是實學,實實在在的學問,管用,學了真有受用。一個人做好,做人的榜樣;我們一個家庭做好,是家的榜樣。

  家的榜樣是什麼?六和敬。佛經上所講的,四個人,四個人叫一眾。眾現在叫團體,最小的團體,四個人。這四個人能夠修六和敬,就叫六和敬的僧團。僧本義就是團體,不是個人。僧不一定是出家人,這個一定要知道。修六和敬的才稱之為僧,不修六和敬的不能稱僧。那現在?現在都稱僧,出家都稱僧,都沒有六和敬。僧,有名無實。社會大眾連這個僧的意思也不知道,什麼叫僧不知道,只知道出家人叫僧,僧就是出家人,本義不曉得。本義是什麼?修六和敬的團體。四個人以上,在一起共住,修六和敬,這叫僧,叫僧團,團體。僧團是什麼?模範的團體,所謂眾中尊。眾是團體,所有團體裡頭最尊貴的,是修六和敬的,這個團體這麼和睦,值得人尊敬。所以僧團,在家學佛,你一家四口,四個人都學佛,這個家庭就是僧團。經上講得好,一個僧團出現,這一個地區不會有災難。為什麼?佛菩薩護念,龍天善神擁護。只要有一家,產生這麼大的力量。這一樁事情,科學家也給我們做證明。科學家說,今天地球有災難,要拯救地球上的災難需要多少人?人口總和百分之一的平方根就夠了。地球上今天的人口大概七十億,七十億百分之一的平方根,不到一萬人,就能救七十億人。所以你這個家庭四個人修六和敬,就能救香港,這個地區這幾百萬人就沒有問題。好!真幹!

  我們對佛法要相信,不能有懷疑,懷疑,錯了。四個人在一起修六和敬,見和同解,戒和同修。這個戒就是《弟子規》、《感應篇》、《十善業》。全家人都做,團體亦如是。我們這個團體修不修六和敬?修六和敬,就保佑整個香港。這團體不和,香港人可憐,這災難逃不掉。這幾天,台灣同修到我們這來參學,告訴我們台灣現在社會非常混亂。混亂什麼?不和。如果和了,台灣就沒有災難了。天天吵架,天天在鬧情緒,帶給是整個台灣人的災難,不是好事。記住老祖宗一句話,「和為貴」。

  什麼人是好人?不說話的人是最好的人,念佛的人是最好的人,念佛人不說話,只念阿彌陀佛。這個人可不得了!如果發現道場上有一、二個這樣的人,這個道場就靠這一、二個人庇佑,靠這一、二個人保全。但是這一、二個人沒有人瞧得起他,為什麼?大家不認識他。「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兩句話人人知道,誰做到了?就是那個不說話、老實念佛的人,他做到了。他沒發菩提心,你怎麼會知道?他信阿彌陀佛,相信有極樂世界,他念佛就是求往生極樂世界,這個念頭就是菩提心。你看他一天到晚聲聲不絕,這種人往生到極樂世界上上品往生。古大德所謂的「愚不可及」,看他好像是愚笨,比不上他,他這種功夫超過一般人,專一、純一,一向專念他做到了。我們看念佛人,每個念佛道場去參觀、去看看,看看人家怎麼念的,你只要看到有一心專注的,妄念少、雜念少,他就不說話;話多,雜念多、妄念多。真純到極處,那就是愚不可及,這種人佛菩薩知道,佛菩薩照顧他,天龍護法照顧他,他所在之處,這個地方不會有災難。

  「如是智慧,實為甚深。如是正士,深了佛土亦空。但仍恆發弘誓心」。他真發心,他不是假的,他發的是真心。弘誓,弘深的誓願,又能夠從願起行,「故曰究竟菩薩道」。究竟是至極,「決定於最終之極處」。究竟菩薩道是什麼?妙覺佛果。他走的是近路,他不走彎路,最近的成佛之道就是求生極樂世界。一心稱念阿彌陀佛,真信切願,沒有一個雜念,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實報土的上上品,這是什麼人?法身菩薩。法身菩薩所憑藉的,最純真的信心。那一念信心,真純到極處,不摻雜絲毫的雜念,願心一心求生西方,沒有第二念,一句佛號念念相續,法身菩薩。《華嚴經》上「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始是初地,終是佛地,第十地法雲地,從初地到第十地這十種菩薩統統都是修念佛法門,都是求生極樂世界,《華嚴經》上講的。他們才真正徹底明瞭淨業三福裡頭第三句所講的「深信因果」,深信因果是什麼?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只有他們相信,別人都不相信,所以他們做到了。

  那我們再問,愚夫愚婦這些人不認識字,什麼事也不懂,他對於極樂世界、對於阿彌陀佛的信心跟地上菩薩一樣,往生極樂世界的願心也跟地上菩薩一樣,一向專念也不亞於地上菩薩,所以他往生的果報跟地上菩薩相同,實報莊嚴土上輩往生,不是中輩。我們把這些阿公阿婆看錯了,這有罪過。他雖然是愚夫愚婦,但是他今天所行的、所修的是無上大法,他不要懂,他做到了,他落實了。這還得了!這樣的人學多久?跟諸位說,一般三年就圓滿了。功夫快的不要,《彌陀經》上講的「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最長的時間三年,取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上上品往生。誰能比得上?於是我們真正對於經上這一句話五體投地,頂禮,難信之法,真難信!一個無知無識的阿公阿婆居然能超過十地菩薩,你要問到底什麼道理?因為他本來是佛,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就是道理,真實的道理。真相信極樂世界,真相信阿彌陀佛,真肯念這句阿彌陀佛,這就是無上的覺悟。他真覺悟了,真的是大徹大悟,大徹大悟成佛了。他這個大徹大悟不會超過三年,他就成佛了。我跟諸位講的是真話,一點都不假。我們要真幹。

  所以他們能夠究竟菩薩道,究竟至極,決定於最後、最終之極處在極樂世界,就是實報莊嚴土上輩往生,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我們可以說上輩就是佛在經典上常說的八地以上,指的是上品上生。「菩薩道者,圓滿自利利他而成佛果之菩薩大行(即六度)名為菩薩道,亦即菩薩行」。這個要真幹。布施,布施是放下、是能捨,捨得。把這個世界捨了,身心世界統統都捨了,得什麼?得極樂世界,得極樂世界的法性身、法性土。這個世界不能捨,極樂世界就得不到。所以念佛堂的堂主時時刻刻一句老話頭提醒大家,「放下身心世界,一向專念」。有道理!學經教,這一本足夠了,這一本經就是《大方廣佛華嚴》,《華嚴經》的精華,《華嚴經》的精要,現在人講治要,《群書治要》、《國學治要》,華嚴治要。修行的方法就記住,真的,一切放下、一心專念,功德不可思議,感應不可思議,成就不可思議,圓滿的菩薩道、菩薩行。所以要捨,歡喜布施。

  這是六十年前章嘉大師教給我的,歡喜布施、持戒。我跟章嘉大師,對於戒律有懷疑,是一個錯誤的認知,認為戒律是生活規範,生活規範因時因地不一樣。儒家講禮,佛講戒律,儒家的禮我們懂得,夏商周就不相同,生活方式不一樣。那佛教是從印度傳過來的,而且又是三千年前的,三千年前古印度生活方式,這個我們不必要學它,我們學它的道理、學它的智慧、學它的理念、學它的方法、學它的經驗,我們得受用,這生活方式就沒有這個必要。老師真有智慧,老師把我看得很清楚,知道這個戒律不能勸我,我這個歪理、歪執著非常堅固,他沒有辦法,他來軟的。軟功夫就是,我離開,老師會送我到門口。他門外是院子,庭院是個花園,送我到門口,會給我說一句話,很輕,「戒律很重要」。說這麼一句話,這一句話說了幾十遍,所以我印象太深刻了。

  老人家往生火化,他的火化爐是特別替他造的,不跟大家在一起的,特別造一個火化爐。甘珠活佛搭個帳篷,在那邊住七天七夜。我去住了三天三夜,我請三天假。在那個地方就反省,跟老師三年,他教我些什麼?我學到些什麼?這一反省,念頭,第一個跑出來的念頭,「戒律很重要」。為什麼老講這句話,講這麼多遍,難道我想錯了嗎?我認真反省,認真檢討,三天三夜都沒有想通,可是繼續在心裡頭圍繞著。兩個星期之後明白了,這是出世間法,不是世間法。世間法的標準,禮就是標準、規矩,是因時、因事、因人要修訂,那國家的憲法,若干年之後都要修訂一次。這是成佛的方法,一改變就成不了佛。我想到這一點,明白了。如果學佛不想作佛,在世間把世間事做得好、做得圓滿,行。用中國的禮,不用佛教戒律,可以。那如果真的要求出世間法,要想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那這就不能變,你一改變,你這個目的就達不到了。

  我差不多用了三個星期的時間,想明白這個道理,我對於戒律不敢批評了,找《大藏經》裡頭這些戒律一些部分,我能看得懂的,我慢慢來看,承認了老師這一句話「戒律很重要」,體會到老師教學的方法高明。所以我那個時候的感覺,老師走了是為我走的,他要不走,我永遠不會認真想這樁事情。他一走,才叫我認真反省,三年我學了些什麼?這一句話非常重要。我對於戒律疏忽,有我這種觀念、這種想法的人很多很多,如果疏忽,真不能成就。所以持戒是不容易,但是非做不可。不做是什麼?不做佛法就落空了,只是理論、學術沒用,是理想不是事實,做不到,那沒用的東西,充其量放到學校裡當作哲學去研究,佛法就滅了,作佛的人就沒有了。

  現在八萬四千法門都不管用了,為什麼不管用?八萬四千法門都建立在堅實戒律的基礎上。只有淨土法門,也不能不持戒,但是沒有那麼嚴格,破戒也能往生,只要懺悔,只要認錯,只要回頭,五逆十惡、毀謗大乘,統統阿彌陀佛都攝受。這讓我們對阿彌陀佛格外的禮敬,到哪裡去找這樣的人!慈悲到極處。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