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七一集)  2012/6/10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7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八百一十頁第七行,從第一句看起:

  「綜上諸解,謂彌陀說法音聲如梵天王,演說法要,如大雷震,開悟大眾。此乃本師讚彼彌陀之語」。這是說明前面所引經論、祖師大德的註疏,都是說阿彌陀佛說法的音聲之好如同大梵天王。所說的法要,法,不外乎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這些理論與方法。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在十方世界所演無量法門,我們把它總歸納起來不外乎這三樁事情。對下根人,轉惡為善;對中根人,轉迷為悟;對上根人,轉凡成聖。這叫佛法,這也叫菩薩行,這是此地講的法要。如大雷震,大雷震是形容,眾生在六道裡頭受輪迴之苦無量劫了,從來沒有辦法醒悟過來。聞佛說法,聞法身菩薩說法,這才醒過來,真正覺悟了,發心、懺悔、回頭,想學、想修、想成就。這都是事實,佛菩薩應化在這個世間,確確實實是為了這樁事情。所以釋迦牟尼佛讚歎極樂世界阿彌陀佛。

  「下言八音暢妙聲,亦復如是」,底下的文統統是讚歎的話。「八音者,如來所得八種音聲。《梵摩喻經》謂八音」為最好音、易了音、調和音,這底下都節錄了。《三藏法數》裡頭有註解,值得我們做參考,我們先依這個註解來解釋,這個解釋出《法界次第》。「八音者,謂如來所出音聲言辭清雅,令諸眾生聞即解悟,而有此八種也」。這裡頭這一句很重要,令諸眾生聞即解悟。真的,這一句話只有佛能做到。為什麼?這句話裡頭含的意思太深了。我們知道一個原則,佛說法絕對是契機、契理,理是自性,這非常深,深奧;機也不簡單,機是什麼?聽眾,每個人的根性你都要知道。根性就牽涉到過去世,過去世之中他在哪一道,生生世世他有沒有學習佛教的這些經教。佛教的經教多,方法也多,八萬四千法門,他學過哪些法門,學到什麼樣的程度,統統都要知道。然後你跟他講經,你跟他示現,他完全能接受,與過去世中的善根他能夠銜接起來,所以他聽了他就會提升。這一般講的是悟處,悟處就是提升。對於眾生根性一無所知,對於性德沒有悟入,那你當然做不到。所以八音講如來八音,不是說菩薩。法身菩薩有八音,跟如來要差一等。

  這八種,第一種「極好音」,音聲之好。「謂一切諸天、二乘」,二乘是阿羅漢跟辟支佛,二乘的智慧、神通都超過諸天,「菩薩」超過二乘,「雖各有好音,未足為極」。這個地方講極好音,好音裡頭達到頂點,這是佛。菩薩雖好,沒有達到極處。下面說,「唯佛音聲」,只有佛的音聲,「聞者無厭」,一切眾生,無論是什麼樣的眾生,聽到都生歡喜。為什麼?佛音從自性流出,是性德,所以無論什麼眾生,接觸到之後都生歡喜心。「得入妙道」,入是悟入,「好中之最,故名極好音」。因為它契機、契理,上契諸佛所證之理,這心性,它從心性流出,下契眾生之機,所有一切眾生。經上說的,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最高的等覺菩薩,最低的無間地獄眾生,不論男女老少,不論貧富貴賤,不論賢愚不肖,沒有一個不得利益。我們想,這個話就是對我講的,每個人都有這個體會,佛說的是對我說的,不是對別人說的。這叫極好。

  第二種「柔軟音」。極好音是從自性第一德裡頭真誠心流出來的,誠敬,誠與性德相應,敬與一切根機相應。第二,「柔軟音。謂佛以慈善為心」,佛心慈悲,佛心善良,念念沒有自己,念念只有眾生。佛心不離正法久住,不離度一切苦難眾生。在佛的眼睛裡頭,只要你還沒成佛,你就是苦難眾生,包括菩薩,念念不捨。「所出音聲巧順物情」,這就是契機,非常巧妙,能夠順一切不同根性的眾生。這個物情,物是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根性不相同,它「能令聞者喜悅」,有人聽到佛音,佛說法音,自然生歡喜心。「皆捨剛強之心」,眾生有剛強的習氣、傲慢的習氣、自以為是的習氣,聽了佛說法,統統都能放下,恢復到自己的清淨平等覺,這是柔軟音。用現在的話說,絕對沒有心浮氣躁這個現象,心浮氣躁跟柔軟是完全相違背。只有至誠恭敬,真誠到極處,恭敬到極處。

  「和適音。謂佛常居中道」,佛的心清淨、平等、覺,所以佛沒有偏心、沒有妄心、沒有邪念,更沒有惡念,這叫中道。「妙解從容」,佛不用思考,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自然通達明瞭,這叫妙。解是理解、了解,都是自然的,沒有通過思惟,沒有通過想像。「所出音聲和雅調適」,這叫和適。就是說,和是和雅,雅是正而不邪,和是溫和,前面講的柔軟,柔軟是和。「能令聞者心皆融釋」,那種剛強難化的心消融了,自以為是的心放下了,於是就能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問他,沒有一樣不好,為什麼?萬法皆空,了不可得,怎麼不好?了不可得就好。於一切法都不執著、都不分別,都不起心、不動念了,這怎麼不好?這太好了。「因聲會理」,因佛說法的音聲,自然就會通佛所說的道理,會理就是見性、就是明心。真正是妙不可言。所以,妙解從容,所出音聲和雅調適,能令聞者心皆融釋,因聲會理,「故名和適音」。

  第四,「尊慧音。謂佛德位尊高」,這個尊是一切眾生對佛陀的尊重,對佛陀的仰慕,不是佛自以為他很高,不是的。佛非常謙卑,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處事待人接物一絲毫高傲的習氣都沒有,見到社會上最低的、低下的這些人,佛都是很謙虛、都恭敬。我們中國古人有將人類分為十等,最下面這一等是乞丐,這是最沒有地位的。佛的生活過的是乞丐的生活。所以比丘翻作乞士,他外面的形相是乞丐,士,士是讀書人,有學問、有德行,這個乞丐有學問、有德行,叫乞士。釋迦牟尼佛示現這種身分一輩子。但是他「慧心明徹」,他有智慧,他的心清淨光明,徹法源底,對於宇宙之間萬事萬法,他通達明瞭,沒有障礙。「所出音聲」,為眾生示現,做出來給大家看,無論是看得懂、看不懂佛都說。這個慈悲!看得懂的人,再一聽說,就開悟了;看不懂的人,再聽他說明,也種善根了。佛一生示現教學,無非是幫助一切眾生開悟,破迷開悟,這是教學的善巧方便。

  「能令聞者尊重,慧解開明,故名尊慧音」。這個地方聞者尊重,尊重兩個字重要。尊重,他才有慧解。這就是中國古人為什麼那麼重視尊師重道,道理就在此地。對老師沒有尊敬心,你決定不能開悟。為什麼?不敬是煩惱,煩惱障礙著你的悟門,你的悟門打不開。尊師重道的好處不在老師那邊,完全在自己。把自己的悟門打開了,老師的教誨你才能接受。如果對你所學的不尊重,很隨便,不重視,對教導你的老師也不重視,你就什麼都學不到。真正是高明的老師,教不教你?不教。為什麼?你不能接受。絕對不是老師傲慢,老師說你對我不尊重,我不教你,不是的,那你完全錯解意思了。因為你不尊重,你的門沒打開,誠敬的門沒打開,佛法進不去,聖賢教誨不能入心,聽不進去,道理在此地。孝養父母是你的性德,奉事師長也是你的性德,只有性德才能夠開啟你自性的性德。

  這樁事情在古時候,父母跟老師非常認真負責把你這個門打開。父母苦口婆心教你奉事師長,老師也是苦口婆心教你要孝養父母,人在這種教育之下,這根紮下去了。現在在我們這一代看不到了,沒有了,應該可以說至少是四代,疏忽了。中國古人講一世是三十年,四世一百二十年,沒有人講了。最近這六十年沒人講了,所以現在人對於這個非常陌生。這個事實真相我們要知道,真正知道了,你有責任、你有使命要把傳統稱性的教學把它找回來。從哪裡找?從自己身上找,外頭找不到。你從外面找,最後你大失所望,你自己還免不了三途。從自己自性裡頭去找,從自己起心動念處去找,你才真正能把它找回來。找回一個字,把這個字做到;找回兩個字,這兩個字做到。從哪裡找起?從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從這個找起。只要這個門開了,後面就不難。如果不從這個找起,你找一百年還找不到,不得其門而入。所以淨業三福把這個擺在第一句。

  下面第五,「不女音。謂佛住首楞嚴定,有大雄之德,所出音聲,能令一切聞者敬畏,天魔外道,莫不歸伏,故名不女音」。這是說什麼?前面說柔軟音、和適音,柔軟、和適就很像女子的音聲。一昧的柔軟也不行,柔軟裡頭有剛強。這個剛強裡頭沒有我慢,這是真的剛強。一昧的柔軟,一切眾生對你敬畏之心就沒有了。所以聖賢教人、父母教人、老師教人,都貴恩威並濟,該柔軟的時候柔軟,該剛強的時候剛強。運用之妙完全是智慧,絕不是喜怒哀樂,因自己喜怒哀樂是錯了,一定是真實智慧。所以,首楞嚴大定具大雄之德,大雄是對佛稱的,供養佛的處所稱為大雄寶殿。所出聲音能令一切眾生敬畏,眾生敬你,尊敬你,愛你,但是又怕你。天魔外道這些人是剛強難化,遇到你也能夠歸伏,為什麼?他佩服你,他就尊敬你。所以叫不女音。括弧裡頭對首楞嚴有個解釋,這是很簡單的解釋,首楞嚴這個名詞含義很豐富。此地講,「華言健相分別,謂能降伏一切魔也」。健是健壯,首楞嚴有健壯這個相,勇猛健壯。有堅固之力,不為外面境界動搖,能降伏一切魔外,外是外道,有這個能力。

  第六,「不誤音。謂佛智圓明,照了無礙」,圓是圓滿,明是智慧,圓滿的智慧,光明遍照,照見虛空法界。「所出音聲,諦審真實」,諦也是真的意思,所出的音聲真實不虛,與口四善相應,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與這個四善相應。所說一切法是諸法實相,一切法的真相,說事、說理、說差別、說求究竟,句句是實話,所以「能令聞者各獲正見」。眾生有錯誤的知見,聽了佛的說法,能把錯誤糾正過來,這是利益當中最常見的、最普遍的。我們如果不讀佛經,自己一反省,確實許許多多事我們自己看錯了。看錯了、想錯了,然後怎麼樣?錯用了心。全用的是自私自利的心,虛妄、不真誠的心,造作無量的罪業,感得三途苦報,這就錯了。所以,諸佛菩薩無論示現在什麼處所,沒有不講經教學的。不用言語教學,也用其他方法,我們在經上看到世尊所說的香積如來,那個佛國土裡頭沒有說法,香積如來怎麼度眾生?每天做些好吃的、好喝的,讓你在飲食裡面開悟。這是對什麼樣的根機?舌根最利的。

  我們的舌根遲鈍,不利。娑婆世界眾生,《楞嚴經》上說的,文殊菩薩說的,耳根最利。楞嚴會上,世尊叫二十五位菩薩,把自己修行證果的例子跟與會大眾分享。這二十五位是什麼?就是根性不一樣。它排列的順序,六根、六塵、六識、七大。六根、六塵、六識就十八個,七大,十八加七,二十五個人,這二十五圓通章。文殊菩薩選的,選了兩個,選一個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選一個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屬於七大,見大,就是「念佛圓通章」。為我們選擇這兩個,文殊挑選的,說「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耳根最利,看沒看明白,聽明白了,這是講娑婆世界眾生。香積國那裡的眾生,眼根、耳根都不行,舌根很厲害,他一嘗味道他就覺悟了。所以那個地方的如來教學,就是每天做好吃的,讓大家吃了個個開悟。各個根性不相同,他吃了真開悟,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不像我們這裡,我們這裡舌根不行,愈吃愈糊塗,愈吃他不開悟,他長貪心。所以這是說明眾生根性不相同,大別有二十五種。

  再看底下這個第七,「深遠音。謂佛智幽深,行位高極」。行是他修行,位是他的地位,高到極處,在菩薩之上。菩薩有五十一個階級,最高是等覺菩薩,佛還在他上面,叫高極。「所出音聲,自近而遠,徹至十方」,這是真的不是假的。佛的音聲遍法界虛空界,沒有障礙,一切眾生都能聽佛講經說法。為什麼我們聽不見?我們耳根有了問題,耳根有障礙。什麼障礙?妄想分別執著,把我們的六根全都障礙到了,眼睛的見受到障礙,耳聞也受到障礙。如果我們得到佛菩薩加持,加持要有緣分,沒有緣得不到加持。加持裡頭還有真的有假的,完全在當人,在自己。我們自己用的是真心,就得佛菩薩加持;我們自己用妄心,也有幾分真誠,但是裡面摻雜著自私自利,那就是妄心。百分之九十九的真誠心,裡頭還有一分自私自利,都不行,佛加持你,你得不到。一絲毫自私自利都沒有了,你才能得到佛力加持。佛的音聲,你跟佛在一起,聽佛講經說法,佛的聲音不大,你聽得很清楚。你距離佛很遠,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講經說法,我們在此地聽,距離十萬億佛國土,這麼遠距離我們聽得也很清楚,聲音也不小。「皆悟甚深幽遠之理」,佛所說的,說得很深、說得很廣,幽遠是廣,無論是理、無論是事他都講得非常透徹,這叫深遠音。

  最後第八,叫「不竭音」。這一句顯示更不可思議,不竭是什麼?它沒有中斷的。「謂如來願行無盡,住於無盡法藏,所出音聲,聞者尋其語義,無盡無窮」。我們在經上看到釋迦牟尼佛、看到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好像是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沒中斷。這是我們一般凡夫粗、俗之心見到的。如果心細的人他會體會到,釋迦牟尼佛自從示現八相成道,從出胎到入般涅槃,他都在表演,表演得非常逼真。表演什麼?表演的是無上甚深微妙法。很可惜我們沒有看得懂,不解如來真實義。我們從聽聞經法明白了,然後慢慢能夠看出,釋迦牟尼佛從早到晚一舉一動,都在演無上甚深微妙法。上課給我們演說的時候,那是解,跟我們講解無上甚深微妙法,何嘗中斷過?這說出一切諸佛如來、一切法身大士,他們的表演、說明從來沒有間斷,真正慈悲到極處。只可惜我們凡夫粗心大意,沒有體會到、沒有覺察到。

  我們現在看經文,經文上所說的八音,大致上跟前面所說的《三藏法數》裡頭相同,《三藏法數》解得比這個地方多一點,解釋得清楚一點。我們看這個地方,八百一十頁倒數第六行,從第二句看起。「下言八音暢妙聲,亦復如是。八音者,如來所得八種音聲」,這是自然得到的,法爾如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第一個「最好聲」,《三藏法數》是八音,最好音,這個地方是八聲,都說聲。「其聲哀妙」,文字簡單,解釋的是一句,哀是哀雅,妙是玄妙。所以把這個跟《三藏法數》一對照,就很容易了解。我們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學到;如果沒有學到,這個不就白念了嗎?怎麼個學法?學習的心態第一重要!要用什麼心?經上一再勸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菩提心就是真心,菩提心的體就是真實、真誠。真誠到極處,真心圓滿的顯露在面前。佛在經上常常教我們,一切法要從真實心中作,這就對了。佛是從真實心中作,所以在說法他就有這個八音,這是性德圓滿的流露。哀妙,哀是哀雅,雅是正而不邪,妙是微妙,三賢十聖都比不上。

  第二,「易了聲。言辭辨了」,很容易明瞭。第三個,「調和聲。大小得中(聞者和融,自然會於中道之理)」。這裡就兩個意思了,大小是大聲、小聲,你聽的都得中,跟他很接近,聽他的聲音不大,距離很遠,聽他的聲音不小,真妙。第四個,「柔軟聲。其聲柔軟(聞者喜悅,捨剛強意,自然入律)」。律是講的歌唱,音樂,讓你聽得非常歡喜。特別是自然,說明這是性德流露。第五個,「不誤聲。言無錯失」,這就是言語與四種口業完全相應,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聞者各得正見,離九十五種外道之邪非」,有能力辨別邪正。第六,「不女聲。其聲雄朗」,跟《三藏法數》意思相同。第七,「尊慧聲。言有威肅」,有威嚴、有嚴肅,「如世尊重,有慧人聲。(聞者尊重,智解開朗)」。人有威德,大眾對你尊重,聽你的言說能理解、能覺悟,這是智慧的開導。第八,「深遠聲。其聲深遠,猶如雷震。(聞者皆證甚深之理)」。利根的人,聽佛說法能破無明、能證法身,這是得利益,得利益最上的、最大的。

  「又八音者,嘉祥師云」,這說得很簡單,第一個響,聲音響亮,第二個徹,第三個清,第四個柔,第五個哀,第六亮,第七和,第八雅。具足八好,這是好音。「如《阿彌陀經》曰:其音演暢五根五力等等」,佛給我們講解五根五力這些法門。「妙聲者,妙法音聲也。彌陀具足八音,以演說妙法,故云八音暢妙聲也」,這是這一句的偈文。

  《往生論》天親菩薩告訴我們,極樂世界無量的莊嚴成就總不離清淨,所以清淨是性德的根源。這個話說得好!我們今天確確實實是被染污了,我們的心不清淨。要想學阿彌陀佛,首先要把清淨心找回來。清淨心中一塵不染,怎麼找回來?我們真要放下,要徹底放下,不要在乎外面一切境緣,要把它看破,要相信因果。因果裡頭特別要相信「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別強求」,我們的心就定了。得到,沒有歡喜,失去,沒有煩惱,把得失看穿了,這很重要。人沒有得失,清淨心才能現前。患得患失,這個心什麼時候才能清淨?所以一定要下個決心,不要了,所有都放下,需要用的時候自然有,沒有也就算了。常常有這個心態,我們才能把我們的性德找回來。相信我跟彌陀是一體,相信我跟極樂世界是一體,這個信心比什麼都重要。

  我們再看下面這段經文,「彌陀歎十方菩薩」,前面是釋迦牟尼佛讚歎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也讚歎十方的菩薩,這是什麼?往生的人。第一段,「嚴土受記」。請看經文:

  【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願。志求嚴淨土。受記當作佛。】

  這一首偈,『十方來正士,吾悉知彼願』。「吾」是阿彌陀佛自稱,阿彌陀佛統統都知道每一個人的心願。「從此二句直至段末,必成如是剎,皆本師釋尊,轉述阿彌陀如來所演暢之法音」,以下的經文是阿彌陀佛自己說的。我們沒見到佛,沒聽到佛說法,釋迦牟尼佛聽到、看到了,釋迦佛把彌陀佛的話為我們轉達。我們讀這個經文,就如同阿彌陀佛親自為我們說法,我們要知道感恩。「正士即菩薩,如本經中十六正士」。序分裡面我們看到,釋迦牟尼佛舉在家十六正士,賢護菩薩這十六個人在家的。什麼地位?等覺菩薩,他的地位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是平等的,在家的等覺菩薩。出家的等覺菩薩,序分只列了三個人,在家等覺菩薩列了十六個人,這裡頭有用意。你要是明瞭,你就知道了,這個法門最適合在家人修行,你看在家人修行都證到等覺,出家修行就更不必說了。但是得真修、真幹才行。

  「吾者,此為阿彌陀佛之自稱」。意思是說,十方世界菩薩來到極樂世界,「皆具殊勝大願」。他們到極樂世界來幹什麼的?就像惠能大師見五祖,他到黃梅見到五祖,五祖問他,你來想要些什麼?惠能大師說,我想要作佛。大概五祖一生,問人,問學佛的人,你想求什麼?你想要什麼?從來沒有一個人說他想來作佛的,可能只遇到惠能這麼一個,他是要來作佛的,他不要別的。別人來拜佛,都是求平安、求保佑、求升官、求發財。大概就一生當中遇到這麼一個人,他什麼都不要,他要來作佛。我們到極樂世界,記住,極樂,我不是來看到極樂我是來享受的,這個世界沒有苦只有樂,我來享受的,那你去得了嗎?去不了。為什麼?跟極樂世界不相應。

  極樂世界是真樂,樂從哪裡來的?樂從清淨平等覺來的,清淨心、平等心、覺而不迷,是從這來的,是自然的。往生到極樂世界,就是六祖惠能大師那個願望,我來幹什麼?我來想作佛的;不但我想作佛,我想跟阿彌陀佛一樣。這樣的心願跟極樂世界百分之百的相應,一點都不差,阿彌陀佛就是歡迎這樣的人。所以佛「皆知之。其願乃志求嚴淨土,受記當作佛」,他們是來幹這個的,到極樂世界來學習,莊嚴淨土。極樂世界是個學校,我到這個學校來學習,將來畢業出來,我是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學生,阿彌陀佛的學生成佛了。就如同學校,這學校學生畢業,拿到博士學位了,將來在社會上個個都出人頭地,這學校光榮。光榮就是莊嚴,就是嚴淨土的意思。所以,「是諸菩薩,發此大願,故彌陀讚之」。我們今天發這個願,阿彌陀佛也讚歎我們。

  「眾生起心動念,如來悉知悉見」。才動,阿彌陀佛就知道了。我們念頭才動,確實就如同賢首國師《妄盡還源觀》上所說的,念頭一動就周遍法界,沒有一個人不知道。只有什麼?只有凡夫,迷失自性的人不知道。我們自己不知道,十方剎土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三賢菩薩、聲聞緣覺統統都收到,這信息都收到了。而且出生無盡,這個出生無盡怎麼講?影響。我們發真誠心,許許多多沒有發心的人,看到你發心、聽到你發心的這個信息,也感動他,他也發心了。起心動念,如來悉知悉見。

  「現諸正士」,現是現前。這些菩薩們,往生到極樂世界來的菩薩,我們知道,從無量無邊諸佛剎土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你沒法子計算。而且怎麼樣?源源不斷。所以有人懷疑,極樂世界容得下嗎?極樂世界是法性土,你要明白這樁事情,極樂世界的人是法性身,只要是法性,就沒有大小。中國古人有兩句話說得好,實實在在這兩句話是講法性的,「其大無外,其小無內」,你說大,大沒有外,叫真大;你說小,小沒有內,真小。量子,今天科學家所發現的中微子,佛經上所說的極微色,中微子,沒有比這個更小的,物質最小的東西找到了,再分就沒有了。所以它不能算最小,它有內,法性沒有內。中微子可以思議,小而無內不可思議。所以它能容,再多都能容。現,現前這些正士,「願如彌陀」,他們發的願跟阿彌陀佛一樣,到極樂世界想成就圓滿四十八願,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成就大覺」,大覺是成佛,成佛跟阿彌陀佛完全一樣。「攝取佛土」,這個攝取佛土也就像阿彌陀佛建一個極樂世界,教化無量無邊眾生。真的是因同佛,心同佛,願同佛,德同佛,行同佛,果同佛,到極樂世界去作佛去。「佛即知之。故為說如是無上相應之法,以滿其願」,讓這些來往生的人個個滿願,這個不可思議。

  我們繼續看下文,「覺幻妙行」,這底下佛開示的甚深大法。

  【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滿足諸妙願。必成如是剎。知土如影像。恆發弘誓心。究竟菩薩道。具諸功德本。修勝菩提行。受記當作佛。】

  這些話全是阿彌陀佛說的,釋迦牟尼佛轉告我們。前面第一首偈,從『覺了一切法』到『必成如是剎』,這是什麼?說明宇宙諸法的實相,真相。我們要牢牢記在心上,時時刻刻提起觀照,知道一切法的真相,我們就不會做糊塗事情了。糊塗什麼?迷失本性。不要被這些假相迷了,它是假的,可別當真。我們想控制它、想佔有它、想支配它,全錯了!於一切法上起這些念頭就迷了,那叫凡夫。佛怎麼樣?佛於一切法絕對沒有起心動念、沒有分別執著,他受用、享受,沒有佔有、沒有控制、沒有支配,絕對沒有這些念頭。所以,他享受的時候有樂,沒有苦。控制很苦,佔有很苦,你要想支配也很苦,不叫自找苦吃嗎?它不是真的,它是假的。

  我們看這個註解,很長。覺,「覺者,證悟」,證實了,真的,不是假的,悟是明白了。「了者,了知」。這先解釋「覺了」,確實證明了、了知了。「一切法者,總該萬有之一切諸法」,一個不漏,遍法界虛空界所有一切法不漏,佛法也包括在其中。佛法是真的是假的?佛法也是夢幻響,不是真的。所以《金剛經》上告訴我們,「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法不能執著,自性清淨心裡頭沒有什麼佛法不佛法,是因為眾生迷了,佛對迷說一個覺悟的法。覺是破迷的,迷破了之後,覺也沒有;迷破了之後,執著有個覺,那又錯了。所以大乘教裡面說「二邊不立」,二邊就是迷悟,這二邊。二邊沒有了,就中道。中道也沒有,不要執著還有個中道,「中道不存」你就真的覺悟了。還有一點點,迷,都沒有覺。

  「《大智度論》曰:一切法,略說有三種」,就是三大類。「一者有為法」,有為,有生有滅,就是生滅法,整個宇宙裡頭所有一切法都是有為法。有為什麼?它有現象,物質現象、精神現象、自然現象,統統有生有滅,範圍非常大。第二種,「無為法」,無為法是有為法的本體。有為法從哪裡來的?迷了無為,從無為生起夢幻泡影。《百法明門》裡頭,有九十四個有為法,後面六個無為法。為什麼?這六法你看不到生滅,所以就把它擺在不生不滅。第一個虛空,虛空沒有人看到它生滅,所以有為法不能包括它,算它是無為法。第二個定中境界,不是有為法。有沒有?真有,定中有境界,這個屬於無為法。但是這都是相似無為,真正無為只有一個,真如無為。就是我們的本性,自性,這是無為法,真無為法。第三個「不可說法」,不可說法就是大乘佛法。不可說,佛也說了,說了,你要一執著就錯了。說了怎麼樣?要怎樣去體會它?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你就真正聽進去,就懂了。聽了,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錯了,它全變成有為。這是佛法難懂的地方。「此三已攝一切法」,宇宙之間一切法絕對超不過這三個範圍。

  一切法「猶如夢幻響」,舉了三個例子,第一個是夢;第二個是幻,變幻,像變魔術一樣;第三個是響,響是回音,我們在山谷長嘯一聲,就聽到回音了,這叫響,這回音,都不是真的。念老這裡解釋,「喻諸法皆虛妄無實。如夢,如幻化,如回響(空室回音)」。「《大智度論》曰:如夢者,如夢中無實事,謂之有實,覺已知無,而還自笑」。像人作夢,夢中沒有一樣是真的,但是怎麼樣?作夢的時候以為是真的,到自己醒過來了,才曉得是一場夢。覺了一場夢,這就明白了。「又曰:一切諸行」,行是行為,所有一切的行為,「如幻欺誑小兒」,像變把戲一樣,變魔術給小朋友看,小朋友以為是真的,全是假的。「屬因緣,不自在,不久住」,現前這一切法,因緣生法,有因有緣,這境界現前了。今天我們的社會動亂,這是果。因是什麼?因為迷了,迷失了自性。所以迷了之後,就產生了緣。緣是無我以為有個我,執著有個我,這是緣,這是第一個緣。因為有我,沒有受過聖賢教誨,「性相近,習相遠」,就遠去了,自私自利、名聞利養、貪瞋痴慢疑,這是第二個緣。第三個緣就變成行為,殺盜淫妄,果就現前了。果就是今天的混亂,地球上這麼多的災變,這都是果。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地球有成住壞空,樹木花草有生住異滅,一切動物,包括人類,有生老病死,沒有一樣是真的。所以不自在、不久住,不久住就是生滅相續。

  「又曰:若深山狹谷中,若深絕澗中」,這都是講深山大谷。「若空大舍中」,空大,很大的房子裡頭。「若語聲」,說話聲音,「若打聲,從聲有聲,名為響」。響就是回音,山谷裡頭有回音;深澗裡頭,這是有水的小溪,它也產生回音;空大的房子也有回音,這叫響。「無智人謂為有人語聲」,無智的他誤會,好像他聽到聲音。「智者心念,是聲無人作,但以聲觸故,名為響」。聲音走到那個地方,被山谷擋住了,返回來,叫回音。不是那個地方有人,是我們發的音聲,遇到障礙回來了。「響」這樁事是空的,「能誑耳根」,誑是欺騙,它欺騙我們耳根。耳以為那個地方有人,在大吼一聲,其實是假的。

  「乃至菩薩知諸法如響」,菩薩聽佛說法,就像聽到回聲一樣。這個意思是什麼?佛有沒有說法?沒有,佛真沒有說法。為什麼?無法可說,清淨心當中一法不立。要有一法,迷了。一法都沒有那就覺了,就全覺了。為什麼《般若經》上教我們把法也放下?你執著有個法,永遠不覺悟。所以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統統都要放下。放下就回歸自性,你就成佛了,就跟惠能完全一樣。惠能有什麼本事?一旦覺悟了,全都放下,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清淨心裡頭一法都沒有,這就成佛了,五祖衣缽就傳給他。他到這來求成佛,真的成佛了,黃梅沒有白來,他的目的達到了。

  成佛,他還有個身相,身相還在,這叫有餘依般涅槃。他是真正證到大般涅槃,就是明心見性,但是他還有個身體,叫有餘依般涅槃。身體不要了,那就是無餘涅槃。那個身體有,做什麼用?有用,接引眾生,幫助大眾,不是自己需要的,自己什麼事都沒有了。連要這個身體,穿衣吃飯,都是幫助別人的,都是表法給別人看的。自己有沒有?沒有;自己有沒有吃飯?沒有;自己有沒有穿衣?也沒有,什麼都沒有。這真妙,這妙法!悟了跟沒悟差別非常之大。悟了,就淨宗講回歸常寂光。常寂光什麼都沒有,常寂光裡頭沒有物質現象、沒有精神現象、沒有自然現象,所以科學、哲學達不到。什麼原因?科學、哲學要有現象它才能發現,它才能觀察到。什麼都沒有,你對它一點辦法都沒有。所以科學、哲學是有界限的,現在已經快到這個界限了;到這個界限之後,不能突破了,就到這個為止。怎樣才能見性?你放下,不用這些東西,就見性。科學、哲學全不用,就成佛了;你還用它,成不了。這就是知道一切法如夢幻響,佛法也是夢幻響。夢幻響只能夠緣到夢幻響,它不是夢幻響,你就緣不到。自性不是夢幻響,所以夢幻響放棄了,你就見到了,就證得了。

  下面,「又《會疏》曰:如夢者,如夢所見,雖有種種事,畢竟不可得,諸法亦復如是」。一切法不可得,不可得你想得就錯了。所以不可得,得同不得,不得同得,就沒事了。得,沒有歡喜心,心清淨的,一絲毫沒有受它干擾;失掉,失掉也是的,心也是清淨的,也沒有受它干擾。如如不動,這叫住大般涅槃。「如幻者,如幻所現,雖似實化現」,雖然好像是真的,但是它是變化所現的,它不是真的,「其體本寂滅,諸法亦復如是」。這一切法就像魔術,變魔術,它的手法很巧妙,看到好像是真的,其實不是真的。「如響者,如空谷響,雖因聲擊發,自性無所有。諸法亦復如是」。《會疏》這一段解釋得非常好。空谷回音,這個回音沒有自體,自性就是自體,沒有自體,一切諸法也沒有自體。

  這一段話,這麼多的註子,就是註前面兩句,「覺了一切法,猶如夢幻響」,要我們認知諸法真相。知道諸法真相,在一切諸法,佛常說的,你可以受用,你自自然然沒有執著、沒有分別、沒有起心動念。不起心、不動念,你能住這個境界,就是過佛菩薩的生活,就是成佛、成法身菩薩了。法身菩薩應現在我們世間就這個樣子,你完全得到了。在這個境界裡頭,你得自在,生死自在,來去自在,變幻自在,沒有一樣不自在。你想到極樂世界去,自在。極樂世界每天接受這樣的人也是不計其數,他不是往生的,他去參觀的,等於說去旅遊的。到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也會接見這些人,這些人來去自如。在這個世間六道裡頭,上面二十八層天,下面到無間地獄,他也自在。他想到哪裡去參觀看看,他統統行,一點障礙都沒有。我們今天迷失自性,把這些假的當作真的,虧吃大了。這叫看破,看破你才會真正放下,沒有看破你永遠放不下。

  我們今天日子過得這麼辛苦,什麼原因?就是不能放下。不能放下的原因,沒看破。我們想真看破,這個兩行經文,特別是《會疏》這一段的註解,我們認真多念幾遍。明瞭,我對於一切法不再那麼認真,你就有進步了。知道它是假的,但是怎樣?假戲還得要真演。這個真演就有意思了,不為自己,是演給別人看,度化眾生。這個世間,像我們迷惑的人很多,要幫助他覺悟。我們已經覺悟了,要演出來,幫助別人覺悟。好,現在時間到了。那就叫行菩薩道,就叫廣度眾生。好,今天我們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