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三0五集)  2012/4/23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305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六百七十七頁第一行:

  『十力』。「十力者,如來證得實相之智,了達一切,無能壞,無能勝,故名為力」。如來十力既然是證得實相的智慧,當然非常重要,這十種智慧能夠明瞭通達一切諸法。一切法無能壞,無能勝,勝是超過,壞是破壞,所以稱之為力。念老在此地告訴我們,在第四十六品,十力有詳細的註解,這個地方只是把名相提出來。第一個,「知是處非處智力」。什麼是是處?什麼是非處?善因一定得善果,這是處,如果惡因希望能得到善果,這是非處。佛有這種智慧,知道一切眾生世出世法業因果報絲毫不爽,你修的是什麼,你得的是什麼,絲毫不爽。這是第一種。

  第二種「知三世業報智力」。過去、現在、未來,阿羅漢也能知道,阿羅漢能知道五百世,菩薩當然知道得更多。唯有如來能知無量無盡的三世業報,過去無量劫,未來無量劫。過去我們比較容易懂得,過去的、現在的,未來我們就比較難懂,未來的事情還沒有發生,怎麼會知道?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是不是真的?佛這樣說,除佛之外,其他宗教也有這個說法,甚至於講到六種神通,六種神通裡頭也有宿命通。世間有很多預言,古老的預言,幾千年前所說的,後世都能夠應驗,這個事情好像是注定的。理到底是什麼?理確實在人們起心動念。如果生生世世起心動念你都知道,現在我們起心動念,將來招到果報,他不是判斷,未來的果報他見到,這是佛門的預言。這樁事情我年輕的時候好奇,不能理解,向李老師請教。預言,像《易經》裡頭的卦象,《易經》能推整個世界的世運,能推到幾千年、幾萬年,這可靠嗎?老師說,《易經》是使用數學推演的。大家都知道,數學為科學之母,許多科學上的發現,都是預先在數學推演當中認為有這個可能,然後慢慢再去觀察,最後被發現。

  一個人,這比較容易懂,可是這個裡頭的理很難理解。一個人這一生,過去的事情算得很準確,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事情怎麼也算得那麼準確?《了凡四訓》是個例子,孔先生給袁了凡算流年,就是每一年的運氣,算到五十三歲就沒有了,他的壽命只有這麼多。這個事情是了凡先生十五歲的時候,孔先生給他推算的,往後每一年居然跟他算的完全相同。二十年,就是十五歲、二十五歲、三十五歲,二十年命運一絲毫都不差,所以他就非常相信命運。既然一個人一生命運都是注定的,那還有什麼好想頭!還有什麼好做的!所以他真正的把念頭停住了,不思善也不思惡,心定了。

  有一天跟雲谷禪師,這也是歷史上有名的一位高僧大德,明朝時候人,在禪堂裡面坐了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雲谷禪師很佩服他。離開禪堂之後,雲谷就向他請教:你功夫不錯,普通一個人三天三夜不起一個念頭,這不是容易事情,你怎麼修的?他就老老實實把孔先生所算命的事情告訴雲谷禪師,他說我這二十年來絲毫不差,我就不打妄想了,想也沒用處。雲谷禪師聽了哈哈大笑。了凡向他請教,他說我以為你是聖人,你有禪定功夫,沒想到你還是個凡夫。他就繼續向禪師請教這個問題,禪師詳細跟他說明。人有命運,命運從哪裡來?前世所造的因,你這一生要受果報,這就是命運。這給我們一個信息,從前世的因可以推演到後世的果報。

  諸佛菩薩定功深厚,成佛回歸到自性本定,所以他有能力見到遍法界虛空界過去、未來。李老師告訴我,凡是從術數上推演的,不完全可靠,定功所見到的那是現量境界,幾十年以後、幾百年以後、幾千年以後,他在定中看到的,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會不會變?會變。怎麼會變?因為一切法它不是定法,它是現在我們知道,是隨著人念頭在變。他在定功所看到的,是我們今天這種因,今天以前的因他看得很清楚,後面所感的果報就很清楚。可是我們明天呢?明白這個道理了,斷惡修善,他今天看到的,你明後年有災難。明年斷惡修善,他會告訴你,你這個災難免了,消掉了。它有變化的!這個道理佛經上講得很透徹,所以我們要細細的去思惟、去觀察。所有一切現象全是動的,它不是靜的;靜的,永恆不變,只有自性。菩薩法也不是一定的,菩薩修行有勤有惰,就是有精進的,有懈怠一點的。精進的那一帆風順,他沒有障礙,如果有懈怠,他肯定也有障難現前,不過這些障難都可以突破。這些我們能夠理解的。

  所以真有這個能力,見到後世,後世的業報可以預知。法國的預言家諾查丹瑪斯,這世界聞名,他的預言,後世的預言,幾十年、幾百年,真兌現了。古老的馬雅預言也非常靈驗。但是我們一定要曉得,那就是念頭隨時隨處它會變化,所以事實真相也隨著念頭變化。念頭變化不大,這個預言就非常準確;念頭變化很大,這個預言就不可靠,就完全不準確。由此可知,人生一世、十世、百世,所謂千年萬世,吉凶禍福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不在別人,這個道理不能不知道。所有一切不善都是不善的心行所感應的,一切的善果是一切善因所感得的。極樂世界的善,那個世界上沒有惡人,沒有一個惡念,所以它是永恆的善。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沒有惡人、沒有惡念?我們明白了,阿彌陀佛每天在教。如果要沒有教育,極樂世界會變質,因為極樂世界有同居土、有方便土,換句話就是它有十法界。實報土的人覺悟了,沒有問題,我們能理解,方便土跟凡聖同居土這個不教不行。這個道理、這些方法我們確實要向極樂世界、向阿彌陀佛學習,才能夠真正轉禍為福。佛法裡常講的,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全歸教學。

  第三,「知諸禪解脫智力」。禪定種類很多,大分,在佛法裡面講,從初信位到如來地,如來地是回歸自性了,完全回歸性德,我們只講因地,五十一位菩薩。定的等級就有五十一種,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五十一種。這五十一種如果細分,每一種裡頭我們相信不止五十一種。就跟在學校念書一樣,現在的學校,小學六個年級,六年,中學六年,大學四年,再上面去研究所,二十多年,就是二十多個等級。每個等級裡頭平不平等?不平等。一個教室五十個同學,考試還有第一名到第五十名,所以不平等。眾生的根性太複雜了,修禪,功夫也不一樣,所以諸禪解脫智力。定能生慧,定能伏煩惱,慧能解煩惱,把煩惱解除了,定能把它伏住,雖有煩惱不起作用,智慧現前可以消除。四禪八定世間禪定,在菩薩乘裡面,十信菩薩所修的,沒開智慧,所以他能伏煩惱,沒斷煩惱。圓教初住以上智慧開了,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能斷煩惱,能消業障。可是煩惱跟業障都有習氣,習氣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消除,菩薩修行時間也非常長。

  在極樂世界,這是個特殊的環境,這個世界跟其他的世界不一樣,跟我們這個世界完全不相同。我們這個世界是善惡雜業所成就,西方極樂世界只有一種業,念佛往生的,我們稱它作淨業,它是這個成就的。我們在世俗裡面,這些煩惱、習氣沒斷沒關係,能往生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到達極樂世界,每天接受阿彌陀佛的調教,智慧就開了。又何況這一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確確實實能幫助我們化解很多問題,這是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之處。生到極樂世界人只有向上提升,沒有墮落的,所以一生畢竟成佛。佛有這個能力,知道你功夫進展到什麼程度。

  第四,「知諸根勝劣智力」。這是講眾生根性,有人根性很利,有人根性很鈍。這什麼原因?過去生中所修的不一樣。根性很利的,過去生中一定很精進,一定有很長時間修行。譬如淨土法門,有人一接觸他真相信,他一點懷疑都沒有,真正發心求生淨土,不要很長的時間他就成功了。我們凡夫看這個人看不出來,覺得這人很平常,沒有什麼特殊。但是佛菩薩看得出來,這一生當中很平常,過去生中確實有不平常,真用功、真修行,曾經供養無量諸佛如來,有這麼大的善根,他自己並不曉得,佛知道。這種人這一生遇到淨土必定成功,我們見到的不少,但是我們找不出原因。我們看到他好像很容易就成就了,回過頭來想想,自己比不上他。這什麼原因?他的善根比我厚,過去修得好,我過去生中修的不如他。這一生當中,我比他富貴,他貧賤,我富貴,享受富貴也是一種業障。貧賤的生活往往激發他道心,他在人間沒什麼快樂,聽說有這麼好的一個去處,他死心塌地拚命去幹,真的他搞成功了。所以,往往這種艱難困苦,是他的一個增上緣。

  他如果在青少年時候就得意,勸他學佛未必肯聽。我們看到許許多多真正念佛不出三年往生的,真的,這個人他的一生非常坎坷、非常辛苦,接觸到佛法得到莫大的安慰,不管他是不是透徹理解,但他真幹。這個力量是宿世的善根,有原因的,不是沒有原因。這一世他的際遇,說實在話也是佛菩薩在安排的,讓他在這裡頭鍛鍊成熟。每個人的緣不一樣,每個人的善根不一樣。佛有這種十種能力,他教化眾生沒有失誤,他對每個人都了解,所以眾生遇到佛沒有不得度的。就像病人遇到這個大夫,大夫高明,他一看你,給你處方,藥到病除。佛教化眾生亦復如是,佛有這個能力,對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都了解。他使用的方法非常巧妙,把你的善根引發出來,把你過去生中生生世世的宿願引發出來,你這一生就接著幹。你會精進,你會依教奉行,你會得法喜充滿。

  第五,「知種種解智力」,這都是對一切眾生的。沒有不理解的東西,沒有不通達的事物,今天講科學、哲學,佛知不知道?全知道,沒有一樣不知道。正因為他有圓滿的智慧,所以佛有能力幫助一切眾生化解災難,小是個人的病患,大,今天講地球上的災變,他有沒有能力?有能力。我們現在遇到大災難,佛為什麼不來?這個要知道,佛不是不來,連我們現在都漸漸了解這些原因。六道裡頭,三善道跟三惡道,我們現在真正覺悟了,那都是消業障的地方。三善道消福報,你行善積德著相,不能解脫,你脫離不了六道輪迴。在六道裡頭享福,人天兩道,還有修羅、羅剎也算是善道,福報大。你造作的惡業,那三惡道去消罪業。你看,全是消的,一個是消善業、消福業,有福,一個是消不善的業,消惡業。惡道去消惡業,善道去消善業,統統是消業障,平等平等。這個東西不消掉,沒有法子,佛幫不上忙。佛只有一個方法幫你忙,你肯不肯相信,肯不肯去,那就是往生極樂世界,這是佛幫你忙。你得要相信,你得肯去才行;你不相信、不肯去那就是六道,六道輪迴是很麻煩的事情,不能不知道。

  這些災難來了,佛哪有不知道的!佛看到什麼?佛看到你在消你的惡業。等你善惡業都消得差不多了,你就能接受佛法;能接受佛法,緣成熟了,佛決定來度你,就是來教導你。教導你的時候,隨順你往昔所學,幫助你提升,幫助你成就。往昔所學的很雜,比較難度,為什麼?你的興趣是多方面的,不能專,這就麻煩一點。如果你過去生中用功是很專的,這就非常好度,你不貪多,你能夠守定一門,所謂一門深入。中國古人所說的,七年小成,九年大成,十年你會有很大的成就。這樁事情要有恆心、要有耐心,再苦再難我都不改變。在世間從事一種行業,把這個行業幹到底,你就會成功。在這個世間,我們看日本稻盛和夫就是個例子,他做陶瓷,從這兒起家的,那是很困難的一個行業,他的耐心突破了,最後變成舉世聞名的大企業家。這個東西跟讀書一樣,一門深入,長時薰修,不斷去研究,不斷去改進,一門深入。做學問如是,世間行業亦如是,不怕失敗,失敗當中去找因素,去求進步,你才能夠突破。失敗了,做不下去了,改行,常常改行,到老都一事無成,這樣的人我們看得太多太多了,常常換職業不會有成就。我們看到這些要記住,成功的人怎麼會成功的,失敗的人為什麼會失敗,你在這個裡頭吸取教訓,那就是真實智慧,這個智慧幫助你成功。

  古聖先賢無不是教導我們專精一門,連《三字經》上都說「教之道,貴以專」,教、學是一樁事情,學之道當然是貴以專,特別是佛法。佛在《金剛經》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法門平等,無有高下」。這句話就是教導我們,你慎重去選擇一門,選定之後就別再換。為什麼?它是平等的,每個法門都能明心見性,都能成無上道。選修一個法門就是持戒,心定在這一門上,我們常講心要住在這上面,你就得定,住久了就開智慧。智慧開了,門門都通了,一門通,門門通,一個法門成就,門門都成就,為什麼?你通入自性。一切法不離自性,都是自性變的,你通到自性,還有哪一法不通!沒這個道理。這些理跟事,大乘經裡頭講得最透徹。

  第六,「知種種界智力」,界是差別,界分,佛知道。無論你是在哪一界,大的分十法界,小的分,像我們在這個社會上,各行各業都稱為界,你在哪一界服務?界不相同,佛全知道,佛沒有障礙。在學校裡面,大學,你選修科目,也就是準備將來在社會上從這個行業來服務。如果學得太多,學得很雜,學得很廣泛,只能得一點常識、知識,沒有一樣能精通。換句話說,你在任何一界服務,成就都非常有限,不能提升你的境界。這個道理,你細心去觀察、思惟你就明白了。佛知道,佛的智慧究竟圓滿!

  第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至處就是你能到達什麼境界。譬如真正修上品十善,佛就知道,你一定到天道。如果欲沒斷,你生欲界天,如果欲斷掉了,財色名食睡五欲斷掉,你一定生色界天、無色界天。你這一生勤修五戒,佛說你來生決定還得人身。上品十善生天,中品十善得人身,下品十善是修羅、羅剎。為什麼稱下品?他裡面夾雜著煩惱、習氣,有貪瞋痴的念頭在裡頭,修善。這就是他有障礙,他的善不純。但是善有善報,修羅、羅剎福報都很大,但是他造的業很重,那是什麼?煩惱、習氣。我們念佛專修淨土,佛就知道你一定往生極樂世界。決定要專修,不夾雜,這是穩當、快速成就。

  第八,「知天眼無礙智力」。天眼完全靠定功,定愈深天眼的能力愈大。天人、鬼道有報得的五通,他五通裡頭有天眼,但是能力不是很大。我們人看不到的東西,他能看到,但是他有限度;佛的天眼,遍法界虛空界他完全看到。

  第九,「知宿命無漏智力」。宿命,就是你生生世世你到哪裡投胎,你叫什麼名字,你住在這個世間多久,你造些什麼業,全知道。這個造業,最深層的是起心動念,一般人忽略了,雖然沒有做惡事,可是有惡念。到受果報的時候,我沒幹這些壞事,可是你起過這些念頭。這樁事實真相確實很多人不知道,瞞眾生容易,佛菩薩瞞不過。甚至於人造的這個業,連天地鬼神都瞞不過,他們那個小通的能力都看得很清楚。所以因果的教育非常重要。因果教育的目的,是在起心動念隨順善業,不能隨順惡業,你才能夠消災免難。

  第十,「知永斷習氣智力」。煩惱斷了,習氣沒斷,習氣斷了叫真斷了。法身菩薩煩惱斷盡,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習氣也斷了,塵沙煩惱斷了,塵沙習氣也斷了。無明斷掉了,無明習氣沒斷,無明習氣到什麼階層斷?到等覺菩薩才斷盡。換句話說,實報莊嚴土裡面四十一位菩薩,這四十一位菩薩統統都是明心見性,都是成佛了。但是無明習氣厚薄不一樣,愈往上面去愈薄,到等覺菩薩,還剩一點點,那一點點斷了,他就證得妙覺果位,妙覺是究竟佛果。換句話說,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不究竟的佛果,妙覺才真正究竟。究竟佛果不住實報土,在他那個境界裡頭,實報土不見了,常寂光現前,他住常寂光土,常寂光是很不可思議的境界。這叫十力。

  下面講『無畏』,又叫「無所畏」。無所畏有四,此地這說,「佛於大眾中說法,泰然無畏之德」,這有四種。第一種,「一切智無所畏。佛於大眾中明言」,他可以告訴大家,「我為一切智人,而無畏心」。也就是說,他是一切智人,一切世間眾生所有的疑難雜症都可以向他請教,他都有能力給你解答。這個太不容易了,真的只有佛敢說,菩薩都不敢講。世間人,世間的聖人怎麼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孔子說的。你有難題向我請教,我知道的我跟你說,我不知道的,我只好跟你說我不知道,我不欺騙你。決定不可以強不知以為知,要愛面子,那就要造業,你講錯了你要負責任。這是真正有智慧的人,這叫真實智慧。

  在《三藏法數》裡頭有個小註,也是解釋一切智無所畏。「一切智者,於世間、出世間一切諸法盡知盡見」,一法不漏,這個只有佛才能說,一般是什麼程度?分證即佛。在《華嚴經》上,圓教初住就有這個能力,見性了就有這個能力。釋迦牟尼佛三十歲在菩提樹下大徹大悟,在中國,惠能大師做代表,也是明心見性,大徹大悟。惠能大師的境界,跟釋迦牟尼佛境界是平等的。不一樣的,是釋迦牟尼佛曾經認真學過,他從小好學,學得不錯,十九歲離開家庭到外面去參學;用我們現在的話說,離開家庭出國去留學。他學得很廣泛,學得很多,他什麼都學,印度所有宗教他都學,所有的學派他都學,真正是廣學多聞。這是什麼?為我們做示現的。示現什麼身分?今天的話說知識分子,非常好學,廣學多聞的人,他學這個。學了之後,學了十二年,三十歲了,大概能學的地方他都去過,都去參學過,再找不到地方學了。所以,他就在菩提樹下入定,入更深的禪定。印度普遍人都有定功,但是只限於四禪八定,這個最高的就是非想非非想處天,沒有超過的。世尊這次入定超過了,所以大徹大悟,對於遍法界虛空界一切法完全見到了,真的是世出世間一切法盡知盡見,他達到這個境界。

  就在定中,把他所見所知的跟大家做了個報告,這個報告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也就是釋迦牟尼佛的報告做得很詳細。六祖大師做的報告是很簡單,可是內容完全相同。能大師前面講的是理,自性清淨,「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講的是理,事實真相,後面一句講的是事,「能生萬法」。能生萬法,那就是《大方廣佛華嚴》裡面講的萬法,那是自性所生的。所以我們知道,《大方廣佛華嚴經》把它濃縮,就是惠能大師的二十個字;能大師說的二十個字展開,就是《大方廣佛華嚴經》,不增不減。世尊在印度,以佛的身分應化在世間,惠能大師在中國,是以比丘的身分應化在中國,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現身說法,沒有起心、沒有動念,完全是自性性德自然流露,性德裡頭有圓滿的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相好,自性流露。這一點我們要知道,一生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惠能大師不是凡人,示現的,佛再來的,你要把他看作凡人就錯了。他示現一個不認識字,沒念過書,這樣的人也能成佛。在印度釋迦牟尼佛是示現的知識分子,勤學,廣學多聞,他能成就。那不就顯示法門平等,無有高下。所以,於一切法盡知盡見,這就真的無所畏了。

  「如佛言,我是一切正智人,故得安隱,得無所畏」。這句話非常叫人羨慕。我們處在今天這個時代,社會動亂,地球災變頻繁,過去歷史上所沒有的,我們遇到了。遇到怎麼樣?心不安穩,時時刻刻有所畏懼,不是無畏。我們在這一生當中算是非常幸運,遇到了佛法,遇到了大乘,尤其是遇到了淨宗。對於淨宗這部大經,一門深入,長時薰修,經的義理逐漸明白了。明白我們心就安了,我們可以離開一切的畏懼。我們知道依照這個經典方法修行,這修行並不困難,依法修行決定得生淨土,我們的功德就圓滿了。

  「在大眾中作師子吼,能轉法輪」,這是真正覺悟者。菩薩學佛,講經教學,佛在這部經裡面告訴我們,告訴每個人,每個人都應當教學。你明白這個法門,修學這個法門,你把你所明瞭的,你所修學的成果,到處去告訴別人,勸導別人,這叫自行化他,這叫行菩薩道,這叫報佛恩。不能學小乘,我自己關起門在家念佛,別人不管了,不可以。我們念佛常常念著別人,這是什麼?我們做迴向,時時刻刻都迴向。都希望一切眾生得佛力加持,都能夠遇到這個法門,都能相信這個法門,都能發願求生,都能念阿彌陀佛,常常有這個心,常常有這個願。所以佛菩薩,學佛同修,特別是淨宗法門,轉法輪,轉圓滿的大法輪,而且非常容易,「南無阿彌陀佛」這就是轉法輪。我念這句佛號他聽見了,他阿賴耶裡面,阿彌陀佛的種子就下去了,愈多愈好!

  下面說「諸沙門」,沙門是出家人通稱,不一定是佛教,任何宗教出家修行的,在印度都稱為沙門。「婆羅門、若天魔梵」,若天、若魔、若梵,「若復餘眾,實不能轉」。這就是說這些人,沙門、婆羅門、天神、魔王、梵王,以及其他的,在教化眾生都不能跟佛相比。為什麼?我們的智慧不圓滿,只有佛智慧圓滿。我們今天能夠自己自修,我們能夠教別人,都是依照佛的經教,決定不能違背,這叫正法。古人說得好,「離經一字,便是魔說」,我們所想的、所念的、所說的,都要根據經裡面所說的理論與事實真相,決定不可以自作聰明。古人所謂「師心自用」,師是老師的師,師心自用的意思,執著自己的見解、自己的想法以為是正確的。不能夠完全依照經教,甚至於用自己的見解來批判經教,這就錯了。科學的報告,我們引證佛說,沒有破壞佛法,證明佛所說是真的,這個可以。

  下面括弧裡頭有個註解。「梵語沙門」,翻成中國意思叫「勤息」,一般我們在經典裡面看到的,「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個地方講「勤行眾善,止息諸惡」,意思是一樣的。祖師大德在經論裡面把它落實了,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這叫沙門。「梵語婆羅門」,婆羅門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淨行」,他們修清淨心,心淨,言行當然也淨。這是婆羅門教,現在叫印度教。「天魔梵者」,天是天神。說天魔呢?天魔是「他化自在天」。梵是梵天,大梵天王,他化自在天是欲界的天王,都是最高的,梵天是初禪天。

  為什麼稱他是魔?他化自在天的福報最大,沒有能夠跟他相比的。他不喜歡人離開六道輪迴,因為所有的眾生都在他的統領之下。我們六道是在欲界,有很濃的財色名食睡,只要有這個念頭,你就是欲界眾生,你就是他化自在天王的眷屬,是他的人民,他不希望你離開。也希望你斷惡修善,但是不希望你離開六道,他障礙你。所以你修行有成就,他來障礙;換句話,念佛求往生淨土他也會來障礙你。真正障礙不了,你真往生了,他也佩服你,他也稱讚你。梵天亦如是,這個意思要懂。所以,我們求生淨土的心要堅定,沒有一絲毫懷疑,求生淨土的願心要堅定、要懇切,我決定求生淨土。這個世間一切的緣統統放下,你才能去得了,有一樁事情你放不下,那樁事情就障礙你往生;換句話說,你這一生不可能成就。這些都是我們要知道的。這是一切智無所畏。

  第二,「漏盡無所畏」,漏是煩惱,煩惱斷盡,見思煩惱斷了。見思煩惱在阿羅漢的時候就斷了,見思煩惱的習氣在辟支佛斷掉了;塵沙煩惱在辟支佛就斷了,塵沙煩惱的習氣在菩薩斷了。無明煩惱,十法界裡面的佛斷了,習氣沒斷。佛只要斷了無明煩惱,他就真的成佛,他就脫離十法界,生到實報莊嚴土。初住菩薩,叫法身大士,這是真佛,這不是相似位佛,叫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分證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是分證位,為什麼有這麼多階級?這是無始無明習氣厚薄不一樣。無明煩惱剛斷,習氣很濃,這就是初住菩薩。他斷一品無明習氣,他的階級就提升一等,從初住要提升到等覺是四十一個階級。等覺菩薩是最後一品無明習氣,這一品斷掉,那就叫妙覺如來,經上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沒有比他更上的。等覺還有上,上面有妙覺,妙覺再沒有了,叫無上。無上正等正覺是妙覺如來,究竟果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也是果佛,不究竟,無明習氣沒斷,差別在此地。

  這是告訴我們,煩惱不能不斷。不斷也能往生,不是不能往生,這帶業往生。但是如果這個業很重、很雜,就怕臨終時候有障礙,那怎麼辦?唯一的方法就是念佛,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那個效果很大。真念佛的人,真念佛是什麼?不懷疑、不夾雜,決定沒有妄想、雜念,沒有這些東西夾雜,這個功夫純。純淨的功夫,這一聲佛號,經上常說「滅八十億劫生死重罪」,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果然這樣念法,念三年,為什麼很多人三年,或三年不到,他就預知時至往生了。業障消了,煩惱斷了,煩惱斷了他自己不知道,業障消了自己也不知道,可是他預知時至,他知道他什麼時候往生。這是不思議的境界。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心,愈專愈好,要知道這才是一生當中第一樁大事;其他的都是雞毛蒜皮小事,不值得放在心上。「佛於大眾中,明言我斷盡一切煩惱,而無畏心」。佛能說,佛不是說假話。沒有斷自己說斷了,這是欺騙眾生,大妄語,大妄語的罪是墮阿鼻地獄,就是無間地獄。

  第三,「說障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惑業等諸障法,而無畏心」。佛在講經教學當中,常常給我們說煩惱,像《百法明門》裡面所說的二十六種煩惱,那是無量無邊煩惱歸納成二十六類,二十六類展開,八萬四千煩惱、無量煩惱,這一定要懂得。為了教學方便起見說二十六種,二十六種裡面有六種是叫根本煩惱,這個叫最毒最毒的,我們全都有。這個六種,第一個就是貪,我們有沒有貪心?第二個是瞋恚,第三個是愚痴,第四個是傲慢,第五個是懷疑,五毒。第六個是惡見,惡見是什麼?所有一切邪知邪見歸納這一類,叫惡見。惡見就是見煩惱,也是無量無邊,歸納為五大類。身見、邊見,邊見是二邊,就是對立。什麼是真,什麼是假,真假是對立的,邪正是對立的,善惡是對立的,是非是對立的,天堂跟地獄是對立的,佛跟眾生是對立的,這些都叫邊見,二邊。邊見要是破掉,知道什麼一樁事情?原來整個宇宙是同一的,是一體。邊見把一體破壞了,不知道宇宙跟自己是一體,所有一切對立從這兒來的,對立是煩惱的根源。從對立會產生衝突,衝突再提升就是鬥爭,鬥爭再提升就是戰爭。現在戰爭,每個人都提心吊膽,核武戰爭、生化戰爭,這是什麼?滅絕人類的戰爭,誰都逃不了這個災難。這是人類自己製造出來,這是科學技術的副作用。所以中國古聖先賢不發展科學技術,原因在此地,便利是有一點,可是副作用不可思議!

  最近,熱門話題是改變基因,在哪方面?在農業,改變基因的農產品現在充滿了市場。好處是產量增多,好像農作物又好看、又肥又大,可是吃下去之後可能要命。現前不得病,科學家預測,可能這個病潛伏在身上,三、五年之後發作,十年、二十年後發作,也可能遺傳到第二代、第三代,這多可怕,現在沒人敢吃東西了。素食裡頭吃豆腐,豆腐什麼做的?黃豆做的,黃豆是改變基因的,豆腐裡頭就有。這個問題現前炒得很熱,很多人都在議論這個問題,到底是有好處還是有壞處,還沒有個結論。可是人心惶惶,坐立不安,引起這麼大的威脅,這就是罪過。發明的人有罪過,讓這麼多人心裡不安,不管它好不好,你叫人家產生恐懼,這就是罪過,製造的人有罪過。佛法裡講業因果報絲毫不爽,為什麼?我們的思想、我們的行業,帶給眾生不是歡喜而是恐懼。造這種業,跟無畏布施恰好相反,無畏布施果報健康長壽,恰好相反是什麼?短命,橫死、短命,它帶來這種結果。

  這個事情得從長計議,要通過長期的實驗,是不是真正有好處。我們學佛的人懷疑,為什麼?學佛的人是崇尚大自然。凡是改變大自然、破壞大自然,我們感覺當中都有災害。現在科學技術就是破壞自然生態,改變基因是破壞農作物的生態。根據過去這些經驗,我們對它產生提心吊膽是有道理的。真正有智慧、有德行的人決定不會幹這個事情,說穿了,還是我們把傳統教育丟掉了,才會發生這些事情。佛在大眾當中講惑業苦這些法講得透徹,讓聽者覺悟,讓聽者在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知道如何選擇,如何避惡向善。

  第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於大眾中,說戒定慧等諸盡苦之正道,而無畏心」。前面是說障道,說罪過,這是說正法,苦怎麼樣能夠滅盡?那你要曉得,苦從哪來的?苦從迷來的。諸佛菩薩示現在這個世間,只有一個目的,幫助一切眾生離苦得樂。佛教就這麼一個目標,它是好東西。佛知道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惑裡頭來的,迷什麼?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科學家有沒有了解?了解了一部分,不了解的還有一大部分。了解裡頭是不是圓圓滿滿的?不見得,可能在現前認為是真理,過個十年、二十年之後會被人推翻。這是科學界四百多年的普遍現象,沒有人敢說哪個東西是真理。只有佛敢說,他了解的是真的、是透徹的,永遠顛覆不破的。

  說阿賴耶的三細相,說宇宙的源起,這是非常深奧的東西。二、三千年來沒有人把它證明,證明的人我們也不會相信。為什麼?證明是他定功,他入定他達到那個境界,他說真的時候,你說真的,我不相信你,沒有法子。現在科學方法,科學擺在你面前,我看,你也能看到,這大家相信了。物質現象是假的,今天被揭穿了,歷代祖師大德也有說,但是沒人相信。沒有人相信的這部分就不說了,說它幹嘛?沒有人相信的這部分,可以跟科學家講,他見到了,跟他講他會很歡喜。佛所知道的一切法,跟我們所說的是有限又有限,我們不相信的、不能理解的、不能接受的,佛統統不說。

  所以當年在世教誨,前面十二年講阿含,阿含是小教,完全是大眾能接受的。講倫理、講道德、講因果、講報應,這個大家容易接受,講了十二年。然後,有了十二年基礎,再提升講方等,方等是大乘的初階,也是大乘的預科,準備接受大乘。八年講完之後再講般若,這是真正大乘,給你講真話了,前頭有二十年學習的基礎,講大乘才能接受。大乘講二十二年,再講法華,法華是什麼?一佛乘,最高的,成佛之道,你相信了。淨土為什麼是難信之法?淨土講的是成佛之道,所以淨土是一佛乘,在大乘之上,這就難信了。沒有前面四十二年的基礎,突然聽這個法門的不容易。突然聽這個法門能接受,佛說了,過去生中曾經供養無量諸佛。今天你又得人身,遇到這個法門,聽了就能相信,就真幹,一點不懷疑,得到一切諸佛威神加持,把你過去所種的這些功德引發出來,你自己不知道。

  所以這末後第四個無畏,佛說戒定慧三學、六度、普賢十願、彌陀四十八願,這些能夠永遠斷苦,離苦得樂,幫助你覺悟。苦樂是果報,果報現前沒法子改變,你曉得果報從哪來的,果必有因,所有的苦從迷惑顛倒裡頭生出來的。迷是因,造惡是緣,他迷他才肯造惡,覺他不會造惡,還是迷惑顛倒,造業就有苦報現前。所以佛教人離苦得樂,是教人破迷開悟。迷破了,苦的因斷了,覺悟了,樂的因得到,樂的因建立了,這才是真正的離苦得樂。不是你有苦難的時候拿一點物資來救濟你,不是的,那不能解決問題的,那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辦法,不能把病根拔除。佛的教學是把病根拔除,破迷開悟,斷惡修善,改邪歸正,到最後轉凡成聖。這是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教化眾生的總綱領、總原則,我們不能不知道。

  釋迦牟尼佛在世所做的,慈善救濟事業做到究竟圓滿,慈悲濟世,他做得最圓滿。最圓滿就是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是慈悲救濟的究竟圓滿。一般人不懂,只遇到一點小災難,得到別人一點幫助、安慰,就非常感激了。佛對我們做的是究竟圓滿,我們沒有感恩的心,這什麼原因?迷,無知。這樣的老師,這麼好的教誨,我們因為無知,排斥他、拒絕他、不接受他,讓我們的苦難不但沒有減少,天天在增長,還是自作自受。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