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二七一集)  2012/4/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271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今天是清明祭祖的日子,我們在此地以學習十乘理觀「道品調適」,以此功德迴向列祖列宗,加持各處的清明法會。今天我們從十乘觀裡面的第六「道品調適」,前面我們學過三十七道品,講這段就容易了。

  「道即能通之義。品類不同,故名道品。」道是道路,道是門徑,有通達的意思。道確實有無量的品類,世尊常常給我們講的三十七道品,也就是世出世間一切通道歸納為三十七類。這三十七類就世間法來說,能通一切善法,就是通一切善道,在出世間法能通涅槃,涅槃是終極的目標,它通聲聞、它通緣覺、它通菩薩、它通佛道。所以天台大師講三十七道品就分為這四章,藏通別圓四種講法,它門門都通,沒有障礙,最後通至如來的大涅槃。調謂調停,調試,遇到障礙了,用三十七道品來調適,化解障礙。適是適當、適宜。「從別言之」,從差別來說,有三十七品。若總而言之,「三十七品,不出戒定慧,即是以戒定慧而調適也」,戒定慧三學是總綱,三十七是別目。《教乘法數》裡頭有個圖表,諸位一看就曉得,這三十七哪些是屬於戒,哪些是屬於定,哪些是屬於慧,你一看就明瞭。所以它是從戒定慧開出來的,展開來的。從三十七品如果再展開,那就是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無量法門,就是開展;歸納起來,戒定慧。

  「若修四念處,能生正勤,正勤發如意足,如意足生五根,五根生五力,五力生七覺,七覺入八正道,是為調停適當也。」所以它有次第,在淨宗稱為助道品,為什麼要助?我們念佛不得力,功夫不得力,要仔細去觀察,什麼地方不得力,出了什麼問題,從三十七道品裡找藥方來對治。大概總的原則,三十七道品有總的東西,總就是四念處,這個東西沒放下,所以斷惡修善就沒辦法做得圓滿。四念處我過去講了很多遍,講過天台大師藏通別圓的四念處,這個大概二、三十年前,依智者大師的註疏。知道三十七道品不是小乘專修的,藏通別圓統統都有,連一乘道裡頭也有,圓教是一乘道。

  首先,也是最困難的,如何把身見看破,因為這是所有障礙的根源,就是身。六道眾生每個人都把這個身認為是自己,這是個錯誤的觀念。身不是我,身是什麼?身是我所有的,像衣服不是我,大家知道,衣服是我所有的。換件衣服,脫掉衣服,你沒有什麼感觸。身要像衣服一樣,我們把它擺脫掉就很容易,一絲毫痛苦都沒有。什麼人脫衣服痛苦?小孩,他喜歡那個衣服,你把它脫掉他就叫喚,他就不喜歡。為什麼?他執著,捨不得那個衣服,天天要穿在身上。其實,身體真的不是我,身體要是我,死了之後,我沒有了,那誰去投胎?誰去搞輪迴?我們修行證果成佛了,這身帶不去,誰往生?誰證果?誰成佛?我,真有我。但這個身不是我,現在我住在這個身上。身好比一輛汽車,我是駕駛的人,現在我在這個車上,我隨時可以離開這個車上,要明白這個道理。

  為什麼說身不是我?我是不生不滅的,我是常住,永恆不變的;身不是的,身有生滅,身是無常的,一分鐘以前的身跟一分鐘以後的身不是一個身。一分鐘時間太長了,現在科學用秒做單位,前一秒的身跟後一秒的身不是一個身。誰知道?佛知道,法身菩薩知道。他怎麼知道?他看到這個真相,看到你是生滅相。不生不滅的在佛法叫自性,在萬法裡面叫做法性,法性跟自性是一個性。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萬法沒有一法不是我。為什麼?能現萬法的是我,所現的萬法,萬法統統是我所現的,也是我,能講得通。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所以萬法真的是我。我喜歡這個法,我不喜歡那個法,這是錯誤的,你那個喜歡跟不喜歡是妄心,不是真心。真心沒有念頭,大乘經上佛常說真心離念,有念是妄心。真心能現能生,妄心能變,真心不變。

  所以,諸佛如來實報莊嚴土是真心現的,真心所生。那個裡頭的人沒有妄心,他沒有妄念,我們常講起心動念、分別執著,實報土裡面的人全部沒有。起心動念、分別執著是阿賴耶識,阿賴耶是妄心,妄心裡頭有分別執著、起心動念,真心沒有。所以實報莊嚴土雖然有相,那個相不會改變,時間長久,叫無量壽。無量壽的身相不變,我們講永遠年輕,他沒有衰老,他沒有病痛,他沒有死,生老病死全沒有。他的相是化生的,我們去往生的相是化生的,我們接觸的相,居住的環境、人事環境的相,也統統是化生的。每一個往生的人都已經轉識成智,所以永恆不變。這是就理上來說。

  在事上來說,才知道阿彌陀佛對我們的恩德有多大。事上,我們還沒有轉識成智,換句話說,我們還是用的妄心,不是真心。不是真心就有生滅,就是無常。方便土用妄心,同居土也是用妄心,那極樂這兩個字就說不上了,無常哪來的極樂?生滅怎麼會有極樂?無常生滅法中,只可以說苦暫停、暫止,感覺得有樂,沒有苦了,覺得有快樂。殊不知它停止的時間很短,你感到苦受它又來了,斷不掉。所以佛說三界統苦,哪來的樂?這個經後面講得很多,三十二到三十七品講得很詳細。極樂世界真的是樂,它的同居土、方便土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讓往生同居、方便土的這些人,也能夠得到實報土裡面法身菩薩同等的待遇,這個不可思議,那就真的是極樂了。所以極樂,大家讚歎極樂,實在講就是讚歎極樂世界的同居土、方便土,這是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的。

  所以四念處這四樁事情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觀身不淨」,這不淨的身不是我。這四種觀是教我們能放下,所以它是智慧,這是看破。你沒有看破你不肯放下,真看破了,不叫你放下你自己也放下了。換句話說,我們沒放下,證明我們沒有看破。看破是明瞭事實真相,我們對事實真相不明瞭,所以不能看破。第二,「觀受是苦」。今天我們所感受的,只有苦沒有樂,我們自己以為是樂,那只是苦的暫停。三餐飯吃飽了,不餓了,好像很樂了,一餐飯沒吃就感覺到很難過,二餐飯、三餐飯沒得吃就餓得就覺得很苦。由此可知,那個飯是藥,治什麼病?餓病。一天一定要服三次藥,一次藥不服就難受,三天不吃飯恐怕就爬不起來了。我們細心在這裡觀察,就知道佛為什麼說苦,樂他也說苦。我們很苦,感受苦的時候,他講苦能懂,在我們很快樂的時候為什麼要說苦?佛說樂是苦因,苦是樂的果,樂極生悲。這個話的意思很深,我們要細心冷靜才能體會到,粗心大意聽不懂。

  「觀心無常」,這個心就是念頭,前念滅後念生,一個接一個,這在五蘊裡頭就是想、行、識。所以四念處前面三條就是五蘊,第一個是色,第二個是受,第三個想、行、識,這叫心。觀心無常,第六意識的分別,第七識的執著,第八阿賴耶的藏識,等於說資料庫,所有記憶都在裡頭,全是無常。前念滅後念生,是相似相續,不是真的相續,相似相續。最後一句是觀萬法,你看整個宇宙一切萬法沒有自體,無我。我是主宰的意思、自在的意思,一切法裡頭沒有主宰、沒有自在。為什麼?它無常的,彌勒菩薩講「一彈指三十二億百千念」,那就是無常,是一種相似相續。真常、永恆不變的就是自性,淨土講的常寂光,那是真的。我們無法形容它,只用兩個字,靈性。靈性遍法界,靈性遍一切空間、遍一切時間,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它沒有現象;它不是物質,它不是精神,它也不是自然現象,什麼都不是,能生萬法。所以萬法是一體。

  這個無論修哪個法門,修淨土也不例外,確實可以幫助我們放下萬緣,一心專念。我們放不下的還不就這四樁事情?這四樁事情展開就是一切法。佛把它列在第一條,首先叫我們認識,然後斷惡修善。有前面的智慧,你就有能力辨別什麼是善、什麼是惡、什麼是正、什麼是邪、什麼是真、什麼是妄,有能力辨別。正面的要修,負面的要捨。四正勤,勤是精進,是正面的精進,不是負面的。知道是惡,這個惡有沒有?有,趕快斷,沒有的要讓這個惡不生。善的有沒有?有要繼續增長,沒有的要趕快興起來。這四正勤。四如意足是放下,真正放下你才有根。這個根,佛經上講出世法,它也包括世間法。世間法,你有倫理的根,你有道德的根,你有聖賢的根,通世間法。出世間法,你有聲聞的根,你有菩薩的根,你有成佛的根。有這個根好好的培養它,要讓這個根增長,增長到一定的程度它就有力量了。力量顯示在哪裡?顯示在斷惡修善,能幫助你斷煩惱,能幫助你成菩提。這就有根了。

  根裡頭頭一個是信,信、進、念、定、慧。我們學習道品的時候,深深感到今天人沒有信根,所以學什麼東西不牢靠。念佛往生完全靠最後那一念,那一念就是善導大師所說的遇緣不同。遇到善緣,遇到善友在旁邊提醒你,「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可以跟他去,除阿彌陀佛之外,什麼境界現前都不要理它」,這句話非常重要,這提醒他。怕的是什麼?別的境界現前,他跟他去了,不是跟佛去的。那些人他所見到的,《地藏經》上講得很清楚,那是些什麼人?他所看到的家親眷屬,親人,其實《地藏經》上講不是的,冤親債主變現他親人的樣子來欺騙他。把他帶走之後就算帳了,欠命要還命,欠債要還錢。一跟他走,就回不來了,那就到三途去了。所以這個關頭要把緊。許許多多念佛人,臨終一個錯覺,又搞輪迴了,不知道有多少人。早年李老師常講,台中蓮社蓮友很多,真正得往生的,一萬個人當中只有三、五個。那些人呢?那些人陰境現前的時候,一念跟他們走了,都上當了,都吃虧了。真正見到佛來接引的,三、五人而已。這三、五人,第一種善根深厚,多生多劫修行,得佛力加持,心正行正,魔不敢擾亂他;第二種人,對於教理通達,他有觀照功夫,境界現前他有能力辨別,有定、有慧,一般人做不到。

  所以,正勤才知足,如意足是知足,知足,信進念定慧才有根。然後我們認真修行,這個根才能產生力量,這個力量就是幫助我們斷煩惱、消業障。五力生七覺,七覺入八正道。八正道是成佛的正道,成阿羅漢、成辟支佛、成菩薩、成佛,都是走這條道。所以調停適當,這就是助道。我們淨宗的正道是信、願、持名,我們的信有問題,用八正道來調適;我們的願不懇切,也用這個辦法來調;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還是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很有效。「若隨人根性,於諸道品,何者相應,可以入理,是為調試適宜也。」我有什麼問題找哪一條,在這裡找。「當知道品」就是四諦,四諦裡頭的道諦,苦集滅道。苦集滅道,道是什麼?道是八正道,也就是三十七道品。「今依圓教,無作四諦」,這天台家說的,「三十七品成於一心三觀也」,空、假、中三觀。一心三觀是圓教的,三觀是一心,一心是三觀,沒有先後、沒有次第。於上面所說的「破法遍及識通塞」,前面第五,「若不以道品調適,何能疾與真法相應」。沒有三十七道品幫助你調適,怎麼可能很快與真法相應?這個真法就是與自性相應,與法性相應,與實相相應。

  「故《大論》云:三十七品是行道法。」佛的教有四大類,教理行果,第一個教,是教學的方法,第二個理,是教學的理論,第三個行,是這個理論如何落實在生活當中。行幫助你提升境界,幫助你將前面所學的融成一體,就是信解行是一不是三,那就叫證果。證果沒有別法,你所信的、你所解的、你所行的是一,一而三,三而一,這就證了。於上破法遍及識通塞,這後頭講,《大論》云,三十七品是行道法,「修道之人,若欲破惑入理」,惑是迷惑,破惑入理就是破迷開悟,入理是開悟,「必須此道品調適也」。所以三十七道品不能不知道。三十七道品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幫助自己破迷開悟,幫助自己一向專念。所以必須此道品調適也。這一段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再看下面第七段,「對治助開」,對是對待,治是攻治,也就是對治。「謂行人正修觀時,忽或邪倒心起,障於正行,不能前進。隨所著心,須以相應之法而對破之」。這個情形學佛同學每個人都有,常常遇到,遇到不知道對治,或者對治的方法無效,就退轉了,這個情形太多太多了。古人所說的,高名厚利讓老修行都動心,把守不住,全功盡棄,很可惜。世間法裡,書讀得很好,修養很好,一般人看他作聖賢,我們以關夫子做個比喻,關公。在當時曹操愛才,真的看中他,對他真好,上馬獻金,下馬獻銀,金銀財寶供養他,派著美女幾十個侍候他,封他高官厚爵,就想把他留住。到最後,他知道劉備在哪,住處搞清楚了,他要離開走了。向曹操告辭,曹操不見,他沒有辦法,他寫封信留到給曹操,走了。曹操所賞賜他的東西一絲毫沒動,原封沒動,走了。這個人名利不動心,歷史上像這樣的人少有,不是很多。現在沒有了,小名小利都動心,就變節了。這世間法,人家一看,假的,偽君子,不是真有德行的人。

  佛法裡頭一退轉麻煩大了,退轉的很容易。你名氣大了,知名度高了,會生起傲慢心,供養豐足了起貪心,貪瞋一起來完了,墮落了。諦閑老法師給我們講的故事,我們沒聽到,我們是聽倓虛法師轉述的,倓虛是諦閑的學生。他有個徒弟學禪的,學得不錯,出家的時候已經結婚了,還生了個小女孩。他聽佛法聽得很歡喜,一定要出家,太太不答應,他還是要出家,非常堅定,結果太太跳江自殺了。出家在金山寺,鎮江金山寺,那是中國禪宗最興旺的一個道場,在那裡面學禪,學了十幾年,不錯!老和尚慢慢幫他提升,提升到首座和尚,這地位很高了,僅次於方丈。皈依的多了,供養的多了,毛病、習氣出來了。修行得力的時候有護法神保佑,冤親債主不能上身;傲慢心一生起來,名利心生起來,護法神沒有了,走了。冤親債主來了,誰?他太太。太太的靈魂一直都是在旁邊等待機會,有護法神,不敢貼身,護法神走了,貼身了。現在講什麼?附體。一附體,他精神不正常了。太太是跳水自殺的,附在身上,就叫他跳水自殺。

  金山寺是在個小島上,在長江,靠岸邊不遠一個小島上。他就跳江,被人救起來了,過了沒多久又跳一次江,也被人救起來。老和尚就納悶了,首座和尚,這是帶領大眾的,他這樣一搞,道風怎麼辦?維持不住了。所以就寫信給諦閑老和尚,說你這個徒弟現在不正常,你把他帶回去。諦閑老法師沒法子,到鎮江,親自到鎮江接他。坐船到寧波,一路上也很正常。在寧波觀宗寺住,老和尚給他一個寮房,因為他有身分,首座和尚,有資格有一間寮房。讓他在這裡好好的養,到底是什麼毛病也找不出來。老和尚知道他跳過兩次江,觀宗寺那邊也有一條小河,雖然不大,河裡面可以行帆船,可以行船。有一天吃早飯他沒來,諦閑老和尚說去看看,怎麼這個時候還沒起來!敲他門,沒有人答應。老和尚覺得有問題,好,把門打開。打開一看裡頭沒有人,後面窗子開著的,不得了,從窗戶逃出去了,可能又去跳江去了。趕緊派人沿著河岸去搜索、去看,走了一里多路看到屍首,已經死了。好吧,沒有辦法了,把他屍首從河邊抬上來,給他做個佛事,辦後事。

  屍首抬到廟裡面來的時候,他那個女兒長大了,哭哭啼啼的到廟裡來找老和尚。他說妳來得正好,妳有什麼事情?她說我昨天晚上做了個夢,夢到我爸爸媽媽,說他們今天就上任。老和尚聽了,怎麼?上什麼任?她說我爸爸做土地公,媽媽是土地奶奶。老和尚豁然想起來,正好他們廟旁邊蓋了個新土地廟,大概就是那裡。好,屍首抬到那裡,在那裡給他做佛事。老和尚也很有意思,「如果你真的到這來當土地公了,你得顯一點靈給我們看看」。他顯的是什麼靈?一個旋風,很小的小旋風,就在做佛事台的面前,就是台下,小旋風,轉了很久。老和尚點點頭,好,知道了。確實,他就是那個土地廟的土地公、土地婆。你看,參禪一輩子,做到首座和尚,落這麼個下場,鬼道,小鬼王,土地公是小鬼王。那個鍋漏匠跟他們是師兄弟,鍋漏匠念佛到極樂世界去了,去作佛去了。老和尚常常講這個故事勉勵人。你看參禪到那個功夫的時候,動了凡心,貢高我慢起來,名聞利養起來,有了貪心,落這麼個下場。

  所以這個地方,忽或邪倒心起,邪心顛倒,障於正行,不能前進,這個一點不假,例子太多了。世間人不變節的太少太少了,所謂高名厚利,最大的誘惑,能不動心嗎?關公所以能不動心,我相信讀聖賢書的力量,他也是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在傳記裡頭,《三國志》裡頭看到,關公一生專攻《春秋》,左丘明的註解,《左傳》。《春秋》原文孔子寫的,是一部歷史,兩百多年國家大事,對於忠孝節義有褒貶。關公一生學這個,他明理,不會變節,聖賢典籍真產生了效果,學習必須落實到生活才真起作用。名利不動心,威武不能屈,關公在歷史上值得人敬佩的就是這一點。他禁得起考驗,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為人講義氣,起心動念如理如法。

  所以在這個時候,隨所著心,你執著什麼、貪著什麼,須以相應之法而對破之。這三十七種方法裡頭你去找,一定有,有一種,有二、三種,有四、五種,你能找得到。「著心既息」,貪著的心、瞋著的心、愚痴著的心息了,明瞭這個心,「則正行可進,實理可顯」。這個時候你保住了,你不偏不邪,如理如法的修學,正行可進,進是進步,向上提升。障礙、魔事是好事,沒有這些障礙,沒有魔事,你很不容易提升。所以修行人不怕這些東西。善緣,在這裡鍛鍊,有沒有貪痴;惡緣,也在這裡鍛鍊,有沒有瞋痴。所以真修行在哪裡修?在生活當中修。書本、經教是教給你原理原則,真幹?真幹在日常生活當中,在起心動念之處。你要得鍛鍊到你沒有邪心、你沒有惡念,沒有染污的心,沒有分別的心,那你成功了。出世法裡頭,學到不起心不動念,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了了分明、清清楚楚,裡面沒起心動念,那純粹用的是真心,真心離念。有念,心就不是真的,是妄心。一定要知道,有起心動念、有分別、有執著,妄心。

  如何把妄心變成真心,這叫真修行。用什麼方法?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法,任何一個方法都能幫助我們轉妄成真。我們今天淨宗用的方法,我們用持名念佛,這個方法好,如果一個不善的念頭生了,阿彌陀佛,統統歸到阿彌陀佛來,不善的念頭就沒有了。用久了,用成習慣,不善的念頭自然不生,別人不知道,自己很清楚,功夫成就了。一天二十四個小時,一個不善的念頭都沒有,你決定往生。如果這一天二十四小時,不善的念頭不生,善的念頭也不生,只有這一句阿彌陀佛,你的功夫不錯了。這叫什麼?這叫事一心不亂,你往生極樂世界不是在同居土,你在方便有餘土。最高的,對這一句阿彌陀佛清清楚楚、了了分明,對這一句佛號上也沒有起心動念;佛號照念,沒起心、沒動念,好像是自然的,習慣成自然。有沒有起心動念去念它?沒有。那屬於理一心不亂,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實報莊嚴土,這個地位可高了。所以三十七道品很管用。

  大師,這是智者大師講的,怕我們對前面還不能夠透徹了解,舉個比喻給我們說。「如世醫治病之術」,這個世間的醫生、大夫替人治病,「藥必對病而用」,就是對症下藥。先接受診斷,他得的是什麼病,用什麼樣的藥來對症他。「其患冷病者,必以熱藥治之」,冷病現在講涼,醫生常說你這個身體是涼體質,寒、濕體質這是涼,很多,特別是居住在沿海地帶,靠近水,寒熱,寒比較多。要用什麼?要用熱藥。香港是海邊一個小島,凡是靠近海邊的,肯定是寒的體質比較多。住在熱帶,像新加坡、馬來西亞這些地方,患熱病就比較多。患冷病者,一定用熱藥去幫助他。「患熱病者」一定要用冷藥,就是涼性的,用這個對治它。「患不冷不熱者,必以溫和之藥治之」。這是總而言之,人有三種不同的體質,飲食、醫藥也有三種不同對治。

  「藥力若效」,藥力產生效果了,「其病即愈」,病就好了。「病既愈已,身即安康」,他的身體就恢復健康。「今論對治之法,亦猶是也」。我們今天在修行過程當中,也會遇到種種不同的境界,我們的境界有順境、有逆境、有惡緣、有善緣。順境,對我們修學很好,有幫助。善緣,我們遇到這些善友、同參道友,以及護持正法的,都是好人。這個機緣非常難得,自己一定要把握住,要大幅度的幫助自己提升。為什麼?緣它會變,它是無常的。我這一生六十年,順境少,逆境多,善緣少,惡緣多,所以我非常珍惜安定的環境。而且功夫不能間斷,順、逆都不可以間斷,這是什麼?修忍辱波羅蜜。順境要忍,不起貪戀;逆境、惡緣要忍,不生瞋恚,我們真的提升了。想想在沒有學佛之前做不到,順境肯定起貪心,逆境肯定不高興,起瞋恚。現在能夠做到順境不起貪戀,逆境不生瞋恚,而且都會生感恩的心。為什麼?沒有這些境界,不知道自己到什麼程度,境界一考試,通過考試,曉得我現在到哪個層次。

  關關通過了,現在最後這個階段,一心求生淨土,沒有一切念頭。所有的活動不參加了,年歲大了,八十六歲可以不出門了。體力還可以,為大家分享《無量壽經》集註,這好東西,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我的心目當中第一寶典。我在一生最後這個階段,取佛法裡頭第一寶典,跟有緣的同學們一起來學習,認真學習將來個個成就。我們自己成就,也能感化一家人成就,那是無量功德。你一家成就,你會感動你的親戚朋友、你的鄰居鄉黨,為什麼?大家都看到了,這不是假的。這就叫自利利他。

  「而言助開者」,對治,對治意思說出來了,現在講助開。助開什麼意思?「蓋由邪倒之心,障蔽正行,而使解脫之門不開」,這也是真的。邪念,顛倒的念頭,倒是與性德完全相背,邪是不正。學佛的人都知道,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換句話說,我們的性、我們的知見原本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只是一念迷了。這一念沒有理由,這一念,佛跟我們說了,沒有先後。什麼時候迷了?就是當前這一念,不是過去、不是未來;跟過去沒關係,跟未來也沒關係,就在當下,就這一念。這一念迷了,造成一個什麼現象?念念都迷。如果這一念覺了,念念都覺。不是說我這一念覺了,下一念怎麼又迷了?不是的,你一念沒有覺,覺了之後,確實就不會迷了。如果這一念覺,第二念迷了,那諸佛菩薩他一念覺了,第二念也會迷,他為什麼不迷?一覺一切覺,一迷一切迷,這大乘經上說的,就在這一念。

  我們聽到佛在經上講這些道理,好像是聽明白了,解悟,沒有入境界。為什麼沒有入境界?沒放下,沒放下什麼?沒放下迷。所以我們的覺性不現前,這是真正的問題。這樁事情我們不能不清楚,不能不知道,迷悟總在一念之間。這一念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一秒鐘一千六百兆個念頭裡頭的一念,極其微細。為什麼放不下?這就是章嘉大師早年教給我的,你沒看破。章嘉大師告訴我,看破是智慧,真智慧。真智慧有沒有現前?沒有,如果現前,肯定放下。用放下這個標準去體會你的智慧,你真放下,你智慧開了;你還放不下,你智慧沒開。不要把常識當作智慧,把知識當作智慧,錯了。我們今天聽說的這些全是知識,如果我們契入境界,那就是智慧;也就是我們真做到了是智慧,我們沒有做到是知識。知識跟智慧很接近,真有差別,知識,能知不能行;智慧,能知就能行。知道身不是我,身就能放下,就能把身體看作衣服一樣,捨身受身一點痛苦都沒有。人死為什麼那麼痛苦、那麼難過?不肯放下。到最後還是要放下,放下還留戀,留戀就去當鬼神,到三惡道去了。

  所以平常在哪裡練?在人事上練,這是最厲害的。你要不跟人接近你到哪裡去修?善人跟他接近不起貪戀,惡人跟他相處不起怨恨,就修這個。你離開這個環境到哪裡去修?順境沒有貪心,逆境沒有怨恨,無論在什麼境界,心是平等的、清淨的,覺而不迷。我們先從頭一個,學清淨。三個一起修的,那上上根人,我們不是那個根性。我們中下,先修清淨,從清淨提升到平等。平等是看所有一切眾生是一不是二,不再有分別心,不再有好醜,不再有好惡,沒有這個念頭了。可是人與人之間他有個緣分不一樣,是平等心,事還是不平等。釋迦牟尼佛在世,有些人天天在他身旁,有緣,有些人一生見一面都見不到,這是緣不同。不是佛的心不平等,不是佛的心不清淨,緣不一樣。所以,緣要珍惜。我們跟一個大善知識在一起,接受他的教誨,緣。老師都很慈悲,都很想教,你不肯跟他學,不肯真學,他就算了,他也不會拉住你不放。統統在緣。緣抓不住,一生就不會有成就。

  我跟方老師那段時間不長,沒想到從哲學裡頭認識了佛法,原來佛法是最高的哲學。通過六十年的學習,又發現佛法是最高的科學,死心塌地。如何能夠達到科學、哲學的最高峰?只有往生極樂世界,你決定可以達到,達到究竟圓滿。現前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就是把這個心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保持住。無論什麼環境,無論是善緣、惡緣,決定不改變、決定不動搖,這一生沒有一個不成功。這是大乘經上所說的大事因緣,不再搞六道輪迴,不再搞十法界,這一生真的脫離了。六道、十法界確實是苦海,要認識清楚,特別是我們生在現在這個時代,比過去任何一個時代、任何一個地區苦都加深很多很多倍,真正嘗到苦海無邊。

  「今修此對治助道之法,助於正觀之行」,我們今天的正觀之行就是深信切願,一向專念,「開彼解脫之門,故名對治助開」。下面再舉例告訴我們,「試就六蔽六度言之:若人修上道品調適,解脫不開」,你的煩惱、習氣沒有辦法化解,你還脫不了煩惱。這個時候「慳貪忽起」,貪心起來了,慳是吝嗇,自己有的不能給人,自己懂得的不肯教人,這吝法,吝財、吝法。這個煩惱起來了,「激動觀心」,就是觀照的那個心,我們的觀照就是念佛,以阿彌陀佛為境界。我們用般若智慧觀照,照不住了,貪心起來了,心亂了,也就是我們講念佛的時候夾雜了,邪念、妄念起來了。「於身命財守護保著」,念念想著保住自己的身命,保住自己的財物,心轉到這裡來了,把阿彌陀佛忘掉了,把求生極樂世界也忘掉了。

  這個時候怎麼辦?「當用捨施之法而對治之」。這時候要想到,佛教我們放下,佛教我們布施,布施確實能保持、保住你的身命、財物。為什麼?財物從哪來的?從布施來的,愈施愈多。施財得財,施法得聰明智慧,施無畏得健康長壽,要幹!真相信佛講的,而且自己有這麼多年的經驗,我從老師教我,我就實驗,看是真的是假的。果然不錯,它是真的。年輕的時候看相算命,我相信都是高人,給我算命,說我的命一生貧、賤。貧賤是什麼?貧,沒有財富,財庫空空,賤,沒有地位,這兩樣都沒有。所以我也很認命,有這點好處,就是老實、認命,一生不求財,也不求地位。為什麼?命裡頭沒有,命裡沒有求不到。

  章嘉大師教我學布施,這三種布施會得三種果報。但是果報現前怎麼樣?不能貪,那就是功德,如果貪著就變成罪過。不貪,愈來愈多,起貪心的話,得到的有限,也就是說跟你的布施會成相對的,多一點,加點利息,不會太多。如果不貪心,可能回報的是你意想不到的。回報這麼多幹什麼?幫助苦難眾生,不貪圖享受,這就正確的。世法跟出世法差別在此地。世法他貪,他放不下,所以他一生活得很辛苦,死的時候也很辛苦。死的時候捨不得,難分難捨,最後還是沒辦法,還是帶不去。帶不去變成守屍鬼,鬼還守在這個地方不肯離開,這是他的家、是他的親人、是他的財產,不肯離開,那才難過。所以,佛教我們的方法好,愈多,多施。

  大布施,我們今天用網路衛星這是大布施,從前沒有這個東西,布施有限,有了這個東西方便了。這是我們比上一代好,上一代,佛教裡頭沒有在電視裡頭講經教學的,沒有,我們遇到這個工具。上一代的沒有聯合全世界宗教,我們這一世當中開這個端、帶這個頭,能夠跟全世界宗教搞團結,來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好事。這就是佛說的遇緣不同。我的三個老師都沒有遇到這個緣,但是雖然沒有遇到這個緣,老師跟我這個緣有密切的關係。我這個緣是從李老師的大專佛學講座,這是我一生在國際上弘法的基礎,沒有這個基礎,我認識誰,誰認識我!第二個緣,道安法師在台北中國佛教會辦的大專佛學講座,他請我去做總主講,我在那裡講了四年。李老師辦的時間就更長,前後大概有十年。這些學生跟我都熟,畢業之後到外國留學,在外國學校拿到學位,就沒有回來,在當地工作、結婚、成家立業,我們到國外都遇到了。所以各個地方邀請,就是這批學生,沒有這批學生我們哪來的緣?法緣是這麼來的。真的,善導大師所說總在遇緣不同,在什麼樣的機緣之下應該怎麼去做法,這一點很重要。

  沒有外緣,就全心全力培養護持正法的人才,這個重要,法要傳承,不能斷絕。禪宗達摩祖師到中國來,前面五代都沒有緣,單傳,一個傳一個。到第六代惠能大師,緣成熟了,他傳了四十三個人,空前絕後;惠能大師之前沒有這個盛況,惠能大師之後一直到今天也沒有這個盛況。真的是緣不同,我們要能夠掌握住,機會不能失掉。所以,外頭緣不成就,就培養人才;外面緣成就,促進宗教團結,互相學習,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這是大事,這真是大慈大悲,是神聖的大愛。

  今天是清明,前年的清明我們放下《華嚴經》,啟講這一部《大乘無量壽經》會集本的集註。這兩年來,一門深入,長時薰修,我們的解跟行都明顯的進步。讓我們對於往生淨土,親近彌陀,信願一天比一天深,好事!求生淨土,親近彌陀,愈來愈有把握。就從我們真正愛護身命、財物,要為正法愛護,為眾生愛護,這就對了,施捨這兩個方法,決定可以保住。保住是要有行為,不能守住不動,那個保不住。所有一切物無常的,無常就是流動的,相似相續。明白這個道理,我們不違背這個理,順其理那就對了,背其道就錯了。所以要曉得財要流通,物也要流通,流通,愈流通愈多,愈多愈要流通,不能守住。

  下面說,「若破戒心起,乖違淨禁,當確持戒律而對治之」。這舉第二個,持戒對治破戒,破戒心起來了。現在這一條,這條沒有了,沒有持戒的,受戒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不要說佛門這些戒律,佛法普世的教誨,十善業道,誰能做到?十善業道不是戒律,但是戒律是建立在十善的基礎上,沒有十善,哪來的戒律?十善做不到,戒律就完全沒有了,這一點必定要知道。古人能做到,為什麼?古時候的教育不一樣。古時候教育不是國家辦的,家庭自己負責。古時候大家庭,有家道、有家規、有家學、有家業,這是一個家庭四大支柱。家道是相同的,家規不同,不同裡頭有同的,《弟子規》是共同的,除這個之外,每個人家還有自己規矩。他們所學的不一樣,所經營的事業不一樣,所以規矩不相同,大概都記載在家譜裡頭。你看看每個人家的家譜,家譜裡頭所定的家規,你就知道了。所以家家人從小就有規矩,學十善業道一點都不難。十善業道的精神,跟中國古時候家庭裡面的家規精神完全相同,就是家道相同。但是現在我們把這些家道、家規丟掉兩百年了,沒人知道了,所以十善就變成很難。

  我們學佛,總算是過去生中跟佛有緣,宿世善根深厚。這一生遇到佛法,得到宿世這些諸佛如來的加持,也要遇到善緣、遇到善知識我們才能覺悟,才能如法修行。但是一定曉得,除淨宗法門之外,不可能有成就。因為任何一個法門沒有帶業往生的,一定要斷煩惱、要消業障,這兩樁事情不是一般人能做到。我們要不是阿彌陀佛開這個法門,沒救,彌陀的大恩大德一定要知道。知恩報恩,報恩就是信願持名,求生淨土,真正報佛恩,真正成就。今天我們就學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