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一三四集)  2012/1/12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13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四百二十六頁倒數第四行:

  『修習功德,滿足五劫』。這一段經文最重要的是說明極樂世界怎麼來的。我們從這個說明裡面就能看得出來,佛教是教育不是宗教。因為宗教也有教育,宗教最重要的是要有個造物主、有個上帝,佛教沒有,這是根本上不相同的。我們在這裡看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不是造物主,極樂世界怎麼成就的,說得非常合情合理。他的一個願心,可以用現在的話說,全宇宙所有佛國土裡面六道眾生,六道很苦,如何幫助這些眾生離苦得樂。佛知道。苦從哪裡來的?苦從迷惑裡頭來的,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知道,這叫迷。迷了的時候肯定用自己的意思來看問題、想問題,然後用言語行動去表現出來,這個在佛法叫造業,不了解事實真相。換句話說,多少事情我們看錯了、想錯了,看錯了、想錯了,付諸於行動,哪有不錯的道理!錯誤就是造業。業有善惡,善業,與性德相應的,沒見性,這個善業所感的是福報、善報,惡業所感到的是惡報,這是因果的定律。善因善果、惡因惡報,總出不了六道輪迴,這叫凡夫,無量劫在輪迴裡頭苦不堪言。在輪迴當中肯定惡多善少,換句話說,就肯定了六道的眾生苦多樂少。

  這個問題怎麼解決?一定要覺悟,把宇宙人生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了,我們的思想正確,沒有錯誤,我們的行為也沒有錯誤,就能超越六道。佛知道,佛是徹底覺悟的人。所以佛法是個學校。極樂世界是學校,極樂世界沒有國王、沒有上帝,極樂世界沒有像我們現在的社會各行各業、士農工商,極樂世界沒有。極樂世界只有兩種人,很不可思議,有佛、有菩薩,佛是老師,菩薩是學生。所以徹頭徹尾它是個學校。十方世界所有眾生,只要往生到極樂世界,在那邊身分統統是菩薩身分,學生的身分,老師每天上課,而且沒有中斷的。這個我們能夠理解,為什麼?每一天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有多少!它有進來的,像招生一樣,它有進來的,天天有畢業的,畢業的就離開了。畢業是什麼程度?到十方世界去作佛去了,去教化眾生。所以它這裡有來上學的,有畢業的。佛、菩薩、阿羅漢這是學位,這個一定要知道。所以佛不是一個,畢業了全都是佛,跟阿彌陀佛地位完全平等。佛是最高的學位,叫佛陀,相當於現在學校的博士學位;菩薩是第二個學位,碩士學位;阿羅漢是第三個學位,學士學位。這三個是學位的名稱,每一個人都要經歷的。怎樣才能把這個學位拿到?第一個是德行,就是道德行為,第二個是智慧,這兩樣東西就可以拿到學位。

  斷煩惱,煩惱是障礙,障礙我們的自性,障礙我們的智慧。大乘佛法告訴我們,智慧、德能、相好都不在外面,是我們自性裡頭本來有的,這個在外面求不到。向外求的是知識,從內心裡面現出來的是智慧。孔夫子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是智慧。你學習聖人的東西,你把聖人教導給你的落實在生活、落實在工作、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你心情非常快樂,這個快樂不是從外來的,是從內心裡頭流出來的,這叫喜悅。喜悅跟快樂不一樣,快樂是外頭來的,「有朋自遠方來」,好朋友來,這很快樂,喜悅是從內心流出來的,內心流出來是真的,內心裡頭只有喜悅,沒有煩惱。說內心裡頭流出來煩惱,這是錯誤的,流出來喜悅這是正常的。這就是迷悟的關係,覺悟了,內心流出來的全是喜悅。所以佛法講,讚歎菩薩法喜充滿、常生歡喜心。他那個歡喜是什麼?歡喜從覺悟出來的,是自性,自性裡頭本有的,本來就是一團和悅。煩惱迷失了自性,把喜悅變成煩惱,覺悟之後煩惱就變成喜悅。諺語有所謂「人逢喜事精神爽」,如果這個喜悅是從內心發出來的,這個人多快樂,這個人多幸福!這種幸福,與外面不相干,與地位、與財富、與貧富貴賤毫不相干。

  釋迦牟尼佛為我們所示現的,他出生在印度,在世的時候他的生活方式是乞食,我們中國人叫要飯,中國人叫乞丐、叫化子,外面去討飯吃,他採取這樣的生活,一生過這樣的生活。三十歲開悟,就開始教學,七十九歲過世,講經教學四十九年。學生,他完全開放的,不分國家、不分族群,也不分宗教信仰,只要你肯跟他學,他就會熱心教你,不收學費,教一輩子。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他是職業教師,是教師當中的榜樣、模範,非常認真負責。他所教的東西內容非常廣大,各方面的知識他全有,包括今天的高科技。今天最新的量子力學,這經上有,最近三十年才發現,釋迦牟尼佛三千年前就講到了,比他們講得還透徹、講得還圓滿,真的是大學問!你全通達明瞭了,你才能解決問題。我們深入之後不能不佩服他。他的身分,用現在的話說是一位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家,他本人一生是個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義務工作者。學生多!有出家一生跟他的,在家跟他學的就更多。

  像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他那是辦個學校。學校怎麼辦的?他也有老師。在家的時候他是國王,釋迦牟尼佛在家的時候是王子,十九歲捨棄了王位繼承權,他出家去修道去了。阿彌陀佛在家的時候他是國王,聽世間自在王佛說法,他覺悟了,王位放棄,跟著世間自在王出家。他的慈悲心切,看到苦難眾生,想到怎樣救拔他們。而且救,救得徹底,要幫助這些人成佛。換句話說,他建一個學校,到這個學校來,你在一生當中決定可以拿到佛陀的學位,跟他一樣,而且保證你拿到,這個太不容易了。那要建立這個學校,希望這個學校能做到盡善盡美,向老師請教。老師有高度智慧,老師沒有跟他講你要怎麼做法,老師用他的神力把十方所有諸佛的剎土完全示現在他的面前,讓他自己去看,你自己去選擇。

  你看經文第一段「觀察」,觀察一切諸佛剎土,仔細的看,很用心的看,哪些地方值得採取的記下來,將來我這個學校我這都有,有些負面、有缺陷的,這個要改進,這個不能要。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是集一切諸佛剎土裡頭的精華,只取精華,不取糟粕。十方諸佛剎土有好,它也有缺點,他要取的,取精華,淘汰這些糟粕。所以他的道場,這個學校建立出來之後就是極樂世界,超過一切諸佛剎土。為什麼?它是一切諸佛剎土精華的結晶。這個非常合乎邏輯,不是在家裡憑空想像、憑空發願。他的四十八願從哪裡來的?就從這來的。我們這就明白了,是從實際環境反應而得來的,捨人之短,取人之長。選擇之後,他真幹,選擇之後不幹,不能成就。這段經文講「勤修」,他真幹。經文上四句,「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他真幹,而且時間真長,五劫是時間,劫是很長很長的一個大時間,時間單位,五劫!我們現在看到後面這一段,真幹了。

  「魏譯云: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他在那裡建立極樂世界,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這就是從前面說的二百一十億的佛國土,哪些人家好的地方我們採取,不好的地方我們不要。這是唐譯的,唐譯的這裡就說出來了。這是五種原譯本,魏譯的是康僧鎧的本子。「唐譯云:於彼二十一億諸佛土中所有嚴淨之事」,莊嚴的、清淨的他都要,違背這個的他不要,這是「悉皆攝受」。「既攝受已,滿足五劫,思惟修習」,那就是五劫的時間他到處考察,他統統落實在他自己的校園裡頭。宋譯的本子這一段是這麼說的,「宋譯云:往一靜處,獨坐思惟,修習功德,莊嚴佛剎。發大誓願,經於五劫」。這幾種說法,古大德有不同的解釋,每個人解釋都有道理,所以全都抄在後面。

  我們看後面這個註解總有三段,就是有三種不同的解釋。第一段,「淨影、憬興諸師」,這是唐朝時候人。「並以五劫為發願後之修行時」,經上說的這五劫,是阿彌陀佛在四十八願之前還是四十八願之後?這幾位法師認為是發願之後,先發願,後修行。「《淨影疏》云:依願起行」,先發願,後修行。修行這兩個字,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把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這些名詞術語的意思要懂。現在的人都弄錯了,什麼叫修行?敲著木魚念經叫修行,錯了,那是形式,不是實質。起心動念、言語造作,佛教導你的你有沒有落實?與老師教的相違背,那就是錯誤的,你沒修。一入佛門,佛教你修十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我們做到沒有?做到叫修行,沒有做到,那不是修行。言語,佛教導我們不妄語、不兩舌,我們有沒有做到?意業,不貪、不瞋、不痴,得真幹,真幹才叫修行。

  早晚課什麼意思?早課讀誦經本提醒自己,我這一天的思想言行要跟經上講的相應,每天早晨起來提醒自己。晚課是反省,我今天一天有沒有遵守老師的教誨?老師教我做的我做了沒有?老師說不能做的我犯了沒有?拿這個標準來改過自新,這是真修,否則你就全都錯了。世尊一生教學,天天給人上課,經上沒有說哪一天放假,他沒有假日。一個人找他,他講,十個人找他,也講,不論人數多少,有問必答,這在經典上我們能看到。經不是念給佛菩薩聽的,現在很多人搞錯了,每天要念經,念給佛菩薩聽,佛菩薩就高興,哪有這種道理!念經是自己學習,你真幹,佛菩薩歡喜;你念給他聽,他會生氣,他講的,要你念給他聽?完全是自己學習,千萬別搞錯了。

  《淨影疏》,淨影是慧遠法師,是隋朝時候的人,「依願起行」。願就是我們今天講人的志向,你這一生想達到什麼樣的願望,有方向、有目標,你一定有成就。人要是沒有志,就沒有方向、沒有目標,他一生什麼都不能成就,就空過了,那很可惜。又說「故彼法藏於一身中,在彼佛所」,彼佛是他的老師,世間自在王佛。「五劫修行」,這麼長的時間跟在老師的身邊。「又《略箋》」,這是註解的名字。「斯乃修行之時也。蓋五劫之間,思惟勵修」,這個勵是勉勵,「修成滿所願之行」,滿他自己的願望。「其既發願,不可無行」,你既然發了願,你一定要做到。「上皆明五劫為發願後修行時。」這就是第一種說法。

  第二種,「明」是說明,「此為發願時」,是發願時候的修行。前面是發願之後的修行,先發願,後修行,這是發願之時。「《合贊》云」,《合贊》是日本人寫的,《無量壽經》的註解。這些日本人全都是隋唐時候在中國留學,多半都是善導大師的學生,所以很難得,回到日本之後就建立日本的淨土宗。日本淨土宗在日本是很鼎盛的一個宗派,法緣非常殊勝,學習的人非常多。他說「五劫者,發願思惟之時節」,也就是說,這二百一十億佛國土他去考察、他去觀摩、他去學習,用了多長的時間?五劫的時間。這個話也能講得通。

  「望西亦以為發願時」,望西大師也是日本的一代祖師。「《會疏》云:蓋夫菩薩建立淨土,猶如良匠建大城。先沉思圖畫之。五劫思惟,如圖畫之」。這五劫的時間一面考察,一面在構思、在設計,這個想法、看法也不能算錯誤。「《甄解》亦同此說。蓋諸家均據《魏譯》,上說正與《魏譯》相符。」在日本《無量壽經》的中文譯本,流通最廣的就是《魏譯》的,魏是三國時代的曹魏,康僧鎧。康僧鎧不是中國人,是西域人,那個時候,就是現在的新疆一帶,這也是一位高僧大德。在各種譯本當中,康僧鎧的譯本是譯得非常好,所以大家都很喜歡。日本的淨土宗,所依的《無量壽經》統統都是依這個本子,其他的四種譯本很少有人學,全都學這個本子。所以這一段的說法跟《魏譯》相符,《魏譯》有這個意思。

  第三種,「嘉祥師云:於五劫中,修行發願也。此則雙舉修行與發願,兩者並舉」,認為是同時的,學習跟修行同時進行的。「但以發願為趣,此正與《宋譯》相契」,宋譯本裡頭有這個意思。「《宋譯》中先曰:思惟修習。後曰:發大誓願,經於五劫」。嘉祥師是唐朝時候人。「故知五劫之中,以清淨行,修習攝取佛土之大願,經歷五劫,大願方成」。所以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不是一次發的,先後差距很大,今年發一願,說不定過二、三年再發第二個願。所以四十八願的完成是五劫的時間,也就是隨著他考察、隨著他來構思逐漸逐漸完成的,不是一次完成的。這個說法也非常合理,叫合情、合法、合理。這個說法跟我們現在的會集本,會集本採取這個說法。

  「此亦正與今之會本相契。本經中於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習功德,滿足五劫之後,方曰所攝佛國超過於彼」,阿彌陀佛建立這個佛國,超過其他諸佛的剎土。這個說法「正契於嘉祥師之說。故此五劫乃修行發願時也。」這種說法非常合乎人情、合乎邏輯。所以極樂世界絕對不是阿彌陀佛憑空想像,不是的,是非常謹慎、非常認真,處處去考察,取人之長,捨人之短,經過五劫的時間,極樂世界才成就。所以下面,這最後的一段,「圓滿」:

  【於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莊嚴之事。明了通達。如一佛剎。】

  這註解裡頭說,「俱胝」是數字的單位,古印度的,合我們中國是「千萬」。一個千萬,梵文裡稱一俱胝,『二十一俱胝』,二十一個千萬,就是二百一十億。「法藏比丘,於五劫中」,這一句你看,「二百一十億佛國,種種奇妙功德、殊勝莊嚴,與各各善惡粗妙之差別,悉皆明了通達如一佛剎」,他全搞清楚了。這裡頭一定要注意到善惡粗妙,善惡是因,粗妙是果,善因善果,惡的因,這個世界就粗;善的因,這個世界就妙。這個道理佛經上講得很透徹,現在量子力學家才發現,我們不能不佩服釋迦牟尼佛,佛把這個最初的原因給我們說出來。整個宇宙從哪來的?這是哲學上的問題、科學上的問題,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找到。不過現在愈來愈接近,什麼叫物質,這搞清楚了。

  德國的普朗克,愛因斯坦的老師,一生研究這個問題,物質到底是什麼。根據他們研究觀察,用精密儀器去觀察,世界上沒有物質現象,物質是假的。物質從哪裡來的?物質從意念來的,就是從思想來的,被他們發現了。思想從哪裡來的?現在科學家用了個比喻,它沒有原因,突然蹦出來的,但是馬上就消失掉。這佛經上有,「當處出生,隨處滅盡」,《楞嚴經》上佛說的。但是佛經上知道它從哪來,它從業相來的,阿賴耶的業相。阿賴耶的業相從哪裡來?從真性,就是真心裡頭來的,唯心所現,唯識所變。識是妄心,心是真心,真心才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哲學裡頭找這個本體,一直到現在沒找到。

  我們中國老祖宗說本性,這本體就是本性,本性本善。這個善不是善惡的善,這個善是讚歎的詞,就是大圓滿,本性一切都具足,沒有一點欠缺,是這個意思。但是我們中國的老祖宗講,沒有佛講得這麼詳細、講得這麼具體。所以用佛經來解釋老祖宗的東西,讓我們對老祖宗不能不佩服。這也是湯恩比所說的,中國古人心量很大,能夠包容異族文化,就是指的佛教,佛教是印度文化,中國人居然採納了。他說佛教文化豐富了中國本土文化,我們拿佛經來解釋老祖宗的東西,像人性本善,真的,我們就能把這個人性提升到跟佛家講的佛性、法性一個境界,把它提升到這麼高,這是真正宇宙萬有的本體。

  為什麼科學跟哲學找不到?科學跟哲學都要用思考,思考一定要有對象,沒有對象就找不到。本性、本體它沒有現象,它不是物質,不是物質,你的前五識緣不到它,眼看不見,耳朵聽不到,鼻嗅不到,舌嘗不到,身體接觸不到,它不是物質環境,你對它一點辦法沒有。那心理呢?第六意識的分別心,第七的執著心,它不是心理現象,不但它不是物質現象,它也不是心理現象,所以這第六、第七識對它也沒有辦法。它還不是自然現象,所以阿賴耶都沒辦法,找不到它。也就是說,整個妄心,八識五十一心所對它統統不起作用,這就是你沒有辦法緣到的。所以照大乘經來說,科學再往前面發展,差不多快到極限了,它能夠緣到阿賴耶的業相就為止了,再就不能,沒有法子緣了。要怎麼樣才知道?大乘教裡說,這樁事情「唯證方知」。怎麼證?證叫你放下,不能用思考,不能起心動念,不能分別,不能執著,你就見到了,妙在此地!佛是怎麼見到的?佛就用這個方法見到的。六根在六塵境界裡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這叫大定,這是自性本定,你就見到了。它在哪裡?它無時不在、無處不在,它確實有。但是它沒有三種現象,物質、精神、自然現象全沒有,所以你用再精密的儀器也沒有辦法,你也看不到它,這就是極限。你放下,不用這些東西的時候,你就見到了。

  佛家沒有用這些科學儀器,他完全用禪定,在禪定當中的境界,時空維次都沒有了。時空維次從哪來的?空間維次全都是從分別執著裡頭來的,人要不分別不執著,空間維次就沒有了,不但空間維次沒有了,空間跟時間都沒有了。空間沒有了就是距離沒有了;時間沒有了,前後沒有了,無量劫之前就在眼前,無量劫之後也在眼前,這都屬於高等科學、高等哲學。所以愛因斯坦說,宗教裡面跟科學最接近的是佛教。所以我有理由相信,二、三十年之後佛教不是宗教,佛教是高等科學、高等哲學。佛教裡頭沒有神,但是佛教承認有神,神也是我們眾生之一,大家差不多就是,也許福報比我們大一點,智慧比我們高一點,他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也沒有搞清楚,他是另一個維次空間的眾生。這是科學家,真的他們發現,宇宙之間有不同維次空間,而且證明至少有十一種不同維次空間。如果從理論上講,不同維次空間應該是無量的。這個說法有道理,因為空間維次是我們的分別執著產生出來的,分別執著無量無邊,因無量,當然果也無量。

  所以在此地,我們要注意的就是善惡。近代科學家特別強調念力,念力的能量不可思議。而佛在大小乘經上都告訴我們,「制心一處,無事不辦」。實際上制心一處那就是禪定,禪定是把意念集中在一點,它能夠突破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境界,而且現在我們相信了。佛講的,實在講我們半信半疑,佛講物質現象是從意念裡頭變現出來的,這是佛經上講的,我們學了幾十年,但是我們對這個問題半信半疑。佛說的不能不信,但是念頭怎麼會產生物質?這個問題不能解決,總有疑問。到現代科學家告訴我們,物質確實是從念頭產生的,我們就相信了。為什麼?現在科學家是用精密儀器觀察,有數學理論依據,佛是三千年前說的,兩個居然相應,居然說同一樁事情,這不能不相信。科學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這是大問題!

  那物質現象究竟是什麼?經典上記載的是佛問彌勒菩薩。彌勒菩薩要用我們現在學校裡面這個地位來稱呼他的話,他是心理學家,法相唯識是佛教的心理學,這個菩薩是專攻心理學的。所以佛就問他,「心有所念」,我們凡夫起個念頭,佛問得很有趣味,這一個念頭裡頭有幾念?這個念頭分析有多少個細念,微細的念頭,去分析它;有幾相?相是物質現象;有幾識?識是精神現象。這一念裡頭有幾念、有幾相、有幾識?這是我們無法問到的,我們哪裡知道有這些事情。彌勒菩薩回答一彈指,「一彈指有三十二億百千念」。不得了!百千是十萬,三十二億乘十萬,三百二十兆,一彈指裡頭有三百二十兆個細念,這微細的念頭。如果我現在用秒做單位,這一秒鐘能彈幾次?我相信比我彈得快的有,至少可以彈五次,再乘五就是一千六百兆。這一念多長的時間?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這個速度我們怎麼會知道!這是一念,一念裡面有物質現象。所以彌勒菩薩說「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質現象,就是答覆釋迦牟尼佛有幾相,物質現象;「形皆有識」,識是什麼?就是受想行識。受就是它有感受,這個物質現象它有感受;想,它有分別;行,它有相續,就是它有相續的相,它的想一個一個接著不中斷;識就是阿賴耶,它裡頭等於像一個資料庫一樣,是個信息的資料庫。

  這個東西也被科學發現了,科學稱這個是全息信息。再小的物質裡頭它有多少信息?整個宇宙的信息統統在裡頭,我們起心動念全都在裡頭,沒有一個會逃掉的。這麼小的東西,你簡直沒有辦法看到它。黃念老在這個註解裡頭有引用,八十年代發現的微中子。微中子多大?是電子的一百億分之一,就是一百億個微中子那個體積相當於一個電子。電子我們肉眼看不見,這個東西也許就是彌勒菩薩所說的微細的念頭。所以物質現象我們不敢輕視,為什麼?它會聽,它會看,我們起心動念它知道。這個現象,我們過去學習賢首國師的《妄盡還源觀》,那是《華嚴經》的精華,也可以說是賢首國師讀《華嚴經》的一篇論文,分量不多,講得真好!文分六段,前面三段就是講宇宙源起,宇宙從哪來的,他講得比科學講得好。

  最初就是講本性,本性是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這就是本體。自性清淨圓明體,自,這個字很重要,自是誰?自己,我們自己。我們的真心是清淨的,從來沒有染污過,就像六祖惠能大師開悟之後,你看他提出的報告,第一句「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賢首國師跟惠能都是唐朝的,但是距離很遠,惠能出現在唐朝中宗的時候,賢首國師是唐朝開國的時候,隋末唐初,大概有一百多年。賢首國師這篇論文,惠能大師不認識字,他不會看過,除非有人提起來告訴他。從這一個自性清淨圓明體,起二用,一體二用。二用,第一個是宇宙,宇宙出現了,第二個是自己,我出現了。我跟宇宙雖然有先後,但是它的速度太快了,沒有法子分,就是剛才講的,彌勒菩薩講的一念,都在一念當中,是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裡頭,那我們看好像宇宙跟我同時出現。怎麼出現的?迷了,一念迷了。一念不迷沒有這個現象。叫一念不覺,不覺就是迷了,一念不覺而有無明。一念沒有理由,一念沒有先後,所以佛家講這個無明叫無始無明。始是什麼?開始,它沒有開始。如果它有開始那就是真的,那就不是假的,有始有終,沒有開始。換句話說,它完全是虛幻的,它不是真實的,你可別把它當真,當真你就錯了,你就上當了。

  這兩種現象出現了,就是依報跟正報,依報是宇宙,正報是自己,出現了。出現之後這兩種都有三個現象,這個現象我們可以稱它為自然現象。第一個自然現象,周遍法界,我們起心動念,才起心動念已經周遍法界。任何速度都沒有辦法跟它比,光的速度一秒鐘才三十萬公里,太陽光到地球八分多鐘,我們這一個念頭才動,整個宇宙統統達到了,好快,全部都達到了,我們念頭才一動就達到。我們身體呢?身體要曉得,每一個細胞都在那動,波動現象,這個波動的速度也周遍法界。換句話說,我們心裡想什麼,有那個功夫的人、有清淨心的人他都知道,我們身體狀況他也曉得,因為你每一個細胞、每一個器官動態他都知道,妙不可言!這是第一個現象,周遍法界,說明什麼?整個宇宙跟自己是一體。把關係搞清楚了,一體!真的是一體,不能分割的。這第一個現象。

  第二個,出生無盡。出生無盡是變化無窮,這個變化無窮我們想不出來,我當時學這個的時候想了好久,想了好多天想不出來,突然有一天想到小時候玩的萬花筒。我這還有道具,萬花筒。萬花筒構造很簡單,我們小時候沒有這麼漂亮,萬花筒自己做的,找竹筒,裡頭的節打通,裡面放三塊玻璃,放幾張碎片,不同顏色的紙,你就轉一下來看,那個圖案非常之美。你只轉動它就起變化,你轉一天,找不著兩個圖案相同的,這不就是出生無盡嗎?出生無盡從萬花筒裡頭看到了。那就是說我們無論是心裡的念頭,或者是身體物質現象的波動現象,遍法界虛空界統統都收到,這信息全收到。

  第三個現象就是心量,含容空有。我們本來就有這麼大的量,「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我們中國老人說量大福大。每個人本來的心量跟佛一樣大,佛沒有分別、沒有執著,真的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沒有想到宇宙之間所有一切法,心量是一樣的,都是周遍法界的。這三種周遍,是說我們今天客觀的宇宙環境。《還源觀》上後半段,後面這三段,第一個是講德行,那就是說修學大乘做人的一個基本德行、基本的理念、基本的態度。第一個要隨緣妙用,它重點在妙用。現在科學發現,宇宙之間沒有一個東西是獨立存在的,它們的名詞叫互相糾纏,糾纏在一起才發現它存在的意義。獨立的不存在,獨立沒有辦法,一千六百兆分之一秒,你怎麼獨立?沒有法子獨立。

  這個現象,我們可以從電影裡面明白這個現象。這是一捲老的電影膠片,以前都是用幻燈片在放映機裡面播放。它的時間是多長?二十四分之一秒,就是一秒鐘它放二十四格。鏡頭打開放一張,照到銀幕上,再關起來,再打開第二張,這種相續的一秒鐘二十四張,我們看銀幕上就好像是真的一樣,這就是一種糾纏的現象。佛告訴我們,實際上我們現在感官的世界裡頭,這個現象生滅多快?一秒鐘有一千六百兆的生滅。這個玩意在放映機裡頭,一秒鐘二十四個生滅,現在變成一千六百兆個生滅,你怎麼知道它是假的,都不是真的!所以不要被假相欺騙了。用這個東西可以體會佛在經上講的,它真有道理。

  這是佛經上告訴我們事實真相,今天科學家愈來愈接近,還沒有佛講得那麼圓滿,因為他沒有證得自性。換句話說,他還是用起心動念、分別執著,這個東西不用了,那他就成佛了,科學家就成佛了。科學家還用起心動念、分別執著,他是凡夫,他所得到的是知識。他如果不用心意識,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他就成佛了,那他能說出來是智慧。佛教裡頭世間、出世間的差別就用這個做標準,起心動念這叫世間,不起心不動念叫出世間,我們哪一天不起心不動念的時候也能夠入佛的境界。所以這二百一十億佛國。

  下面這一段,「攝土超勝」,這個土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造成功了,超過一切諸佛剎土,勝過一切諸佛剎土。為什麼?它是一切剎土裡頭的精華,最美好的,所以它超過。

  【所攝佛國。超過於彼。】

  我們看註解,「經此長時思惟、選擇、修習、攝取,於是結得大願」。所以我們對極樂世界要認識,它怎麼來的,阿彌陀佛怎麼建造的?你把這個搞清楚,你就曉得,這很有道理,符合現在人所說的邏輯思想。他不是憑空捏造的,不是自己想出來的,不是的,完全是到處參觀考察所得到的一個結論,這樣結成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就是極樂世界,極樂世界就是四十八願的成就。而『所攝佛國,超過於彼』,這個「彼」就是「指二百一十億佛國」,超過它了。二百一十億不是數字,是表法,代表圓滿。因為二十一是密宗裡頭的表法,表圓滿的,二十一,二百一十那就是大圓滿,是這個意思。也就是整個宇宙裡頭所有的這些佛國,世間自在王佛全部都以神通展現,讓法藏比丘去看、去學習,佛有這麼大的能力。「今法藏菩薩大願攝取之佛國」,實實在在超勝於二百一十億佛國。下面這一句說得好,「亦即超踰十方佛土,極表極樂淨土之超勝獨妙。」這個地方我們可以說,法藏菩薩是集十方一切佛土勝妙之大成,成就極樂世界,成就這四十八願就是四十八種殊勝,其他佛國土裡頭沒有的,是極樂世界獨具的。我們再看下面一段,「所攝陳佛」。極樂世界建立了,向佛提出報告。「既攝受已,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要知道,這個時候人的壽命很長,世間自在王佛教化眾生四十二劫,所以五劫修行是很合理的;等於說我們四十二年當中他用了五年的時間去建造極樂世界。人壽長,福報大,他有的是時間去學習。我們沒有辦法,在這個世間壽命短促,人壽再長,活到一百歲也是一彈指,這樣短促的時間能學多少東西?很有限!人怎麼努力,不要說別的,中國的一部《四庫全書》,不要多,你每天看十個小時,從一出生就會看,到一百歲這書還沒看完。只能看一遍,一天看十個小時都沒看完,那還談什麼?所以人必須要長壽。極樂世界第一德就是無量壽,這是我們每個人想求的,我有無量的壽命那就不在乎,我什麼都可以學習。所以極樂世界的佛叫無量壽佛,人個個跟佛一樣,佛無量壽,大家統統都是無量壽。所以真正能證得究竟圓滿,最高的學位佛陀,人人都可以拿到。拿到佛陀的學位就回歸常寂光,就不在實報土。實報土還有相,常寂光沒有現象,剛才講的三種現象都沒有,回歸自性,回歸本善。好不好?好!三種現象都沒有了,這在現在科學裡頭有這個概念,這概念是零,數學裡頭的零。零是什麼都沒有,但是什麼都具足,再多的數字都是從它那裡展出來的,非常像佛經所說的「自性清淨圓明體」,很像。從這個地方出現一度空間、二度空間、三度空間、四度空間,無限度的空間都從它出來的,所有空間到最後都會歸到零。佛給我們講的,這很有味道,我們是從零開始的,到成佛,成佛最後就歸到零,零的能量是沒有辦法想像的。

  惠能大師明心見性之後,告訴我們五句話,形容他所見到的境界。第一句話他說「何期自性,本自清淨」,跟我們經題上講的「清淨平等覺」,自性絕對沒有染污,這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是我們自己的本性,決定沒有染污過。第二個現象是「本不生滅」,就是佛所說的大般涅槃。真心不生不滅,妄心有生有滅,阿賴耶有生有滅,一念不覺阿賴耶生了,出現了,到明心見性、大徹大悟,阿賴耶就轉變成智慧,轉八識成四智,阿賴耶就沒有了,用真心不再用妄心。用真心才是佛,用妄心稱佛也不是真佛,天台智者大師說,十法界裡面的佛,什麼佛?叫相似即佛,很像佛,不是真佛,為什麼?他用妄心,他不是用真心。用真心,用真心十法界就沒有了,不見了,十法界是假的,叫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用真心雖然在一真法界,佛家講的真妄,它的定義說有生有滅是假的,不生不滅才是真的。你看起心動念,這個念頭有生有滅,這就是假的,不是真的。所有物質現象是建立在意念的基礎上,意念是假的,所以物質不是真的。物質是剎那生滅,許許多多不同物質糾纏在一起,你才能看到物質現象,如果獨立的一個,你看不到。所以根本就沒有獨立的東西。然後我們就要知道,人與人要合群,要互相依靠,人不合群,一個人能獨立生存嗎?不可能。你說我在曠野裡頭,我吃野外的東西,那外頭的東西還是不同的東西,你還是要依靠它,你沒有辦法不依靠外緣。所以倫理教育裡頭對於關係很重視,一定要懂得關係,關係讓我們存在,關係讓我們生存在這個世間的意義才看見了,獨立是不可能的。

  中國的倫理講得非常好,在全世界確實找不到。五倫,父子有親、夫婦有別、君臣有義、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關係。明瞭這個關係,把關係都處理得很好,這人才有意義、有價值、有幸福。關係一亂,社會就動亂了,人就活得很辛苦。而且關係裡頭有一個基本道德觀念,父子就是有親,親愛。中國傳統文化它的基本的點就是父子有親,中國古代的教育是以這個為基礎。教育的目的,如何保持這種親愛在一生當中不會變質,這是教學第一個目標,這是教育。教育第二個目標,是這個親愛如何發揚光大,從父子之愛,擴大到你能夠愛你的家族,愛你的兄弟姐妹,愛你的長輩,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愛你這個家族。所以中國從前的家教,絕對不准小孩有自私的念頭,有自私將來是家破人亡。他的心是什麼?心要照顧這個家族,我生下來為什麼?是為家族的。所以他要認真、要努力,對家族做出貢獻。

  所以中國的社會組織是以家為單位。中國古時候家是大家庭,不是現在,現在家沒有了,叫家破人亡。現在還有一點痕跡還在,但是我們現在觀念一天比一天模糊。我們到中國大陸去,你去觀光旅遊,那個村王村,那個村是李村,從前那個村就是一家人,就是家族,一家人!至少五代同堂,不分家。每個人工作賺的錢歸公,家庭,歸公,自己有什麼需要,從公款裡頭來支,平均支配。所以他只曉得有家,沒有自己的觀念。你看這個觀念好!所以一展開,他對國家能盡忠,對社會能真正做出貢獻,大公無私。從小就養成寬宏大量,沒有自私的念頭。中國這個族群、這個國家在歷史上長治久安,它有道理在。誰的貢獻?家的貢獻。這種家在民國二十年前有,我都還看見過。中日戰爭之後沒有了,一個都找不到。還有的那個家,房屋東西還在,人都沒有了,人全散掉了。給我的感觸,這次戰爭之後,中國最大的損失就是家沒有了。死多少人,有多少的破壞,那都是小事,中國幾千年來國家社會的基本組織被破壞掉了。能不能再復興?我覺得不可能,這種血緣關係的家不可能,真可惜!

  所以我這個耳朵常常聽到什麼企業家、企業家,我就動了個念頭,企業能不能把中國傳統家道吸收過來,把企業來實踐中國的家道?家庭有家道、有家規、有家學、有家業,如果能夠真正企業是做到了,把中國家(家族)能夠在企業上再發展起來,我相信中國還有千年盛世,還有救。如果要沒有了,那就得看命運,那很難講。中國這些東西真好!這就是懂得什麼?懂得人與人的關係。人生活在世間,不能離開群體。企業的老闆,如果是以大家長的身分出現,所有的員工都是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是自己的親人,員工的父母是我們的伯伯叔叔,員工的子弟是我們的侄兒侄女,要這樣看成一家人。公司辦學校,子弟學校,我不是教別的學生的,就教員工子弟。員工的父母是我們的老人,我們要養老,所以可以建安老院,不收外頭人,員工的父母。這個員工在公司他就有依靠,他就放心了,全心全力為公司盡忠服務,公司把你老少全都照顧到,變成一家人,好!一個公司就是一家。

  我遇到的一些企業家,我都鼓勵他們做,你的事業一定會發達。為什麼?你的員工最忠心,他一心一意為你服務。胡小林是第一個,做得很成功。但是老人院跟子弟學校他還沒有做,是想做。對於員工的父母、親屬有生病他照顧很周到,這個讓大家非常滿意,讓這些員工都讚歎,這個老闆真好,真慈悲,真愛護員工。縱然是做錯事情離職的員工,家裡有困難他都幫助。只要在公司服務過,不論時間久暫,有困難都照顧,這個很不容易。我常常提醒他,把子弟學校辦起來,辦一個小學,最好能夠辦到中學,辦到初中。這九年教育跟國家教育配合,國家教育需要教些什麼課程,你的學校統統有,再加上倫理道德的課程。

  教學的方法要改變,要用古老的方法,那就是「教之道,貴以專」,就是決定不用現在交叉排課的方式,這個方式有缺點。譬如小學,主要的課程,我聽說有四門主要課程。主要課程一年只能學一門,不能幾門交叉,就是第一個小時教語文,第二個小時教數學,語文還沒有進去,還沒有吸進去,又換了題目。所以小學六年畢業,只知道應付考試,實際上頭腦都是迷糊的。沒有從前的好,從前教學是只有一門課,讓你每天想到是一樣東西。當然學校裡是語文為基礎,要用兩年的時間把六年的語文統統教完,兩年教完。這兩年當中,學生腦子裡只有一門課,書包只有一本書,非常輕鬆,非常快樂!他就專學這個。第三年用一年的時間,把小學六年的數學一年學完。叫你一年當中你腦子裡只有一樣東西,肯定成績好、品德好、身體好,他不胡思亂想,他腦子裡就想一樣東西。這是中國古老的教學方法。決定不可以說一天學兩樣、學三樣,那還得了!只能學一樣。所以教之道,貴以專,這個方法好。

  我們過去在新加坡做了個實驗。現在很多佛門辦佛學院,也用世間這種教學的方法,很多老師課程交叉排的,三年畢業了,一部經都不會講。學習不專!我們辦了三個月的培訓班做實驗,我跟李木源居士說,我們做個實驗,三個月學一部經。第一屆學生九個人,第二屆學生將近二十個人,三個月畢業那部經個個都會講,他們高興得不得了,我在這裡三個月學會一部經,佛學院三年一部都不會,學了好多,沒有一部是精通的。這三個月的時間,九十天,讓你頭腦專心在一部經上,你就學會了。所以感觸三個月的收穫比過去三年佛學院的還要多,還要殊勝,這就是方法不一樣。

  我自己學佛,早年跟李炳南老居士,他用的方法是老方法,只可以學一部經,學兩部經他就告訴你,你沒有這個能力。老老實實的一部,一部你學完,他學完的標準是上台去講。他自己坐在最後一排聽,為什麼?那個時候沒有擴音器,他坐在最後一排,要他聽得見才行。他要聽不見,你不及格,音聲不行。他點頭認為可以了,你才能學第二部。我那個時候年輕,記憶力跟理解力都不錯,我學習的進步很快。我在他那裡住了一年三個月,十五個月學了十三部經,你們就曉得十三部經都能上台講,老師都點頭同意。好不好無所謂,沒有錯誤。老師的標準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我雖然講得不好,你聽找不出毛病,這就是好。一年三個月!我一出家就教佛學院,佛學院一個學期才教一部經,三年六個學期,你看看我學了十三部,我才用六部,還有七部沒用上。所以我對於佛學院感慨。我在台中住了十年,跟李老師學經教學了三十多部。大部的,我非常認真學習的《楞嚴經》一年,一年的時間專學這部經。這部經我也講了多少次,講一遍差不多要一百五十個小時到二百個小時的樣子。一九七七年我第一次到香港來,他們請我來講經,就是講《楞嚴》。那個時候我大概講了七遍,所以經很熟。這是佛門的大經。

  這一次我們採取夏蓮居老居士的《無量壽經》會集本,採取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都是集大成,集註解之大成。你看他引用八十三種經論,一百一十種祖師的註疏,所以他這個註解是會集的,是經論、祖師大德註疏裡頭的精華。我去年講了一遍,一年一千二百個小時。講完之後我接著講第二遍,第二遍把科放進去了。科是什麼?每一段落的小標題,更清楚、更醒目。這個科是我編的,註解完全用黃念老的,預計一天講四個小時,要講三百天以上,一年講一部。如果我還能活久一點,我不希望多,我能講十部,講十遍,留給後人做參考。我這十遍,每一遍講得不一樣,將來也要做一個會集,要做一個會集本去流通,提供給後人做參考。妙極!

  所以我們知道極樂世界怎麼來的,我們就有信心,我們就相信這個事情是真的,不是假的,十方諸佛來給他證明,釋迦牟尼佛給我們做介紹。他向佛去做報告,經文分三段,第一段「具儀」,就是禮節要學。禮是社會秩序最低的界限。我們中國老祖宗說,最早是以道治天下,三皇是以道,無為而治;道失而後有德,五帝是德,以德治天下;三王是夏商周三代,德行不通了,以仁治天下,仁是愛。周朝末年,中國社會動亂大概將近五百年,就是春秋戰國,仁,表面上有仁,實際上沒有了,但是講義,他有義氣,以義治天下。秦始皇統一了,戰國七雄,統一了其他的六國,真正統一了,還行的霸道,十五年亡國,漢取而代之。所以漢武帝就想到這個國家統一了,用什麼東西來教化人民,這大家研究。諸子百家都是出現在那個時代,董仲舒建議用孔孟學說,漢武帝採納了,這個教育政策就制定了。一直到清朝,你看這當中改朝換代有多少,教育政策沒有改變,始終一貫,這個難得。到民國年間不要了,孔孟是以禮治天下,這個東西不要了,禮沒有了,天下就大亂了。古人講的話沒錯,「道失而後有德,德失而後有仁,仁失而後有義,義失而後有禮」,禮要失了,社會就亂了。古人在幾千年前,跟算命一樣,把它算準了。

  我們現在要恢復也要慢慢來,從哪裡恢復起?先從禮恢復起,就是我們要求要有秩序,不能夠亂。你看看每一個朝代,你去看歷史,「禮樂志」,這都可以做參考,每個朝代的禮不一樣。禮服這最明顯的,穿著的服裝,現在沒有禮。我在台灣,有些同修家的老人過世了,這個喪禮怎麼做、孝服怎麼穿,國家沒有規定。很多人那個孝服是什麼?滿清的孝服,還有什麼?信了宗教,外國人的禮服,穿黑色的,沒有禮了。現在的國家大概只有軍隊還有個禮服,有個服裝,有個階級,其他的士農工商全沒有了。在中國士農工商服裝不能穿錯,你是哪一個行業的,走進社會就知道你的身分、地位,便於行禮。現在都亂了,現在的官員統統穿西裝,那就是說我們這個禮亡了,都學外國的,都被外國人同化了,我們看到真的是難過。我們都不如那些少數民族、那些土著,他們到現在還保持他們的生活習慣。我到他們那參觀,對他們佩服。他還沒有把祖宗的東西忘掉,我們現在連土著都不如。所以這是第一個,你看提禮節,具儀。

  【既攝受已。復詣世自在王如來所。稽首禮足。繞佛三匝。合掌而住。】

  這是行禮,我們要提倡。現在學校,在我們這個年齡上學的時候,在中學規矩還很嚴,老師上課,我們的班長會喊立正、敬禮,再坐下,好像現在都沒有了。對老師沒有恭敬心,你怎麼能學到東西?印光大師講,「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對老師沒有誠敬心,什麼都學不到。老師也是無可奈何,感慨萬千,還要教書!為什麼?為生活,他就靠這一點工資、鐘點費過日子。學生?學生不是來學東西的,學生要文憑的。所以老師把考試的題目都預先告訴大家,每個人分數都很好,皆大歡喜,雙方目的都達到了,真東西沒有。教育搞成這個樣子。

  我說的是六十年前,台灣。因為我跟我的老師學哲學,方東美先生,我年輕對這一門東西很喜歡,愛好,我想到學校旁聽他的課。所以他告訴我,現在學校先生不像先生,學生不像學生。先生無可奈何的,要過生活,要拿這一點薪水、鐘點費,學生混文憑,所以老師上課也就不認真。學生不想真學,何必認真去教?他告訴我,你到學校去聽課,你會大失所望。我聽到這個話,老師拒絕了,心裡很難過,我真想學一點東西。所以老師特別開恩,我意想不到,叫我每個星期天到他家裡,給我上兩個鐘點的課。我的哲學是在他家裡學的,是單獨教的,給我講一部哲學概論,最後有個單元佛經哲學。我們才認識佛教裡頭有學問在,原來以為佛教是宗教,碰也不想碰它,這把我們錯誤觀念糾正過來,這裡頭有大學問。不是遇到他,我們這一生與佛無緣;認識他,把我整個一生改變了。所以我們對老師的恩德念念不忘。我的課堂,我的攝影棚,老師的遺像都掛在我對面,每一堂課就如同老師在我面前看到我做報告。感恩!這個可不能忘記。這一生讀自己喜歡讀的書,幹自己喜歡幹的事,這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老師告訴我,「學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得到了,不能不感恩!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