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土大經科註  (第五十九集)  2011/11/24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02-037-0059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坐。請看《大經科註》,第二百八十九面第二行,從第二句看起:

  「如《心地觀經》曰:三世覺母妙吉祥」,這是稱讚文殊菩薩,是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的老師,代表智慧,智慧永遠居師道,老師這個地位。「又妙德者,《法華嘉祥疏》曰:文殊,此言妙德」,此是此方,中國的話,「以了了見於佛性故」,標準都是明心見性,「德無不圓,果無不盡,稱妙德也」。中國人常講德圓果滿,果圓滿了,盡是滿的意思,這才稱之為妙德。「《會疏》曰:具三德祕藏,神化不思議,故名妙德」。三德是講法身、般若、解脫,也說是智德、斷德、恩德。智是智慧,自性般若智慧現前,這是智德;斷是三種煩惱都斷盡了,無明、塵沙、見思煩惱統統斷盡,這成佛;恩德,是佛的利他事業,不但是成佛之後,即使在未成佛之前行菩薩道,也是同佛一樣的普度眾生。所以這三種德也都圓滿。神化,化是教化,神是形容,不可思議的意思,總稱為妙德。

  「妙吉祥者,《圓中鈔》曰:微妙三德,同佛所證」,或者說法身、般若、解脫,這三德祕藏,或者說智德、斷德、恩德,兩種說法都能講得通,跟佛所證得的是一樣,「故亦云妙吉祥」。「惑業苦三」,迷惑、造業、受苦,「有少分在,皆未吉祥」,必須都斷乾淨。由此可知,實報土裡面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的習氣沒斷盡,他就不能夠稱為吉祥。吉祥依照這個定義來講,只有妙覺果位才真正稱之為吉祥。「位居究竟」,究竟位是妙覺如來,「三德圓彰」。這個三惑斷盡了,《華嚴經》上說的妄想分別執著,在西方極樂世界,超越下面的三土,同居土、方便土、實報土都超越了,這才真正稱之為吉祥。

  「文殊於菩薩眾中」,他表的是「智慧第一,本為龍種尊王如來,現在北方常喜國成佛,號寶積如來,未來成佛,號普見如來,故知文殊大士乃過現未三世成佛者。今示現會中,大智獨尊,表此法門,惟大智方能信入」。佛在經典裡面告訴我們文殊菩薩這些事跡,說明他是三世示現成佛,實際上早就成佛了,本來就是佛,這是自性般若智慧的圓滿顯示。在世尊這次法會當中,他在此地表法,是說唯有像文殊菩薩這樣的智慧,才能夠深信不疑,才能夠往生淨土。「又妙德者,了了見佛性故,今鄰普賢位列上首,正表禪淨不二之旨」。文殊菩薩是禪宗、密宗都特別崇拜的大德,我們看藏密都供文殊師利菩薩,禪宗道場也都是供文殊菩薩,因為他們求的是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要求文殊菩薩加持。在此地代表禪跟密跟淨土,是三而一、一而三,都是求明心見性。這三個法門都是屬於捷徑,捷徑當中的捷徑那就是淨土。淨宗法門不可思議,真正是大智、大願這種根性,才能得到淨宗真實利益。

  大願、大智與讀書認不認識字確實沒有關係,這一點我們要清楚。與什麼有關係?與清淨心有關係,與平等、慈悲有關係。惠能大師為我們所示現的,他開悟之後,哪一宗都通,全通了。他沒有念過書,他不認識字,你看他慈悲、謙虛。普賢十願,你細心去對照他一生的行誼,「禮敬諸佛,稱讚如來,廣修供養,懺悔業障」,你一條一條去對,他統統圓滿做到了。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佩服的地方,應當向他學習。念老末後這個結論,說明他在這個法會上代表禪淨是一不是二。禪不能成就,淨能成就,成就的地位跟禪沒有兩樣,甚至於比禪還要殊勝。

  再看第三位菩薩,「當來承傳,彌勒菩薩」。「彌勒,此云慈氏」,彌勒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慈悲,「菩薩之姓也,名阿逸多,此云無能勝」,翻成中國意思是無能勝。「具足」,姓跟名合起來這是具足,意思是「慈無能勝」,那說他特別慈悲。在中國五代後梁,布袋和尚,《高僧傳》上有記載,但是他姓什麼沒有人知道,從哪裡來的也不曉得。這個和尚也好像是瘋瘋顛顛的,每天背個大布袋到處去化緣、去遊化,人家供養他的東西往布袋裡一放,背著就走了。傳記裡面有記載,有人向他請教什麼是佛法?他把布袋放下,兩個手也表示,就是叫一切放下,大家看這個樣子懂得了。放下之後怎麼辦?他把布袋拿起來,背了就走了。這個含意很深,放下之後要提得起,放下之後就放下了,提不起來,那沒用處;放下是自己,提起是為眾生。沒人曉得,圓寂的時候告訴大家,他是彌勒菩薩化身來的。自己把自己身分暴露之後,真走了,這在佛法承認,這真的,不是假的。如果說自己是什麼佛菩薩再來的,說了又不走,這是假的,這是在迷惑眾生。說了走了,你再想親近他親近不到了。

  所以,確實有真人、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他不透露身分,你完全看不出來。他做的一些事情,有的時候你很歡喜,點頭讚歎,有時候你也會搖頭,你覺得他做錯了,其實他有他的道理在。你要能看穿了,你才曉得他沒有一樁事情是做錯的,都是在教化眾生,都是在幫助眾生覺悟。眾生根性不相同,他所用的手段也不一樣,他們非常活潑,真實智慧,真實利益,這都是等覺菩薩再來的。所以中國人從此之後,彌勒菩薩統統塑布袋和尚的像,布袋和尚這尊像就流傳差不多是七、八百年了,南宋時代。

  「《彌陀疏鈔》云:以在母胎中,即有慈心,故以名族」,這是說他姓的來源,在母胎當中就有慈悲心。「又過去生中,遇大慈如來,願同此號,即得慈心三昧」。這是講菩薩過去世,他發心修行這些事跡。曾經遇過大慈如來,發願學大慈如來,與大慈如來同號,就是彌勒,他得慈心三昧。心永遠住在慈悲上,無論在什麼環境他的慈悲心不會退失,這叫慈心三昧。「又昔為婆羅門」,他曾經現身在婆羅門當中,「號一切智,於八千歲,修習慈行」。這個時間是增劫是減劫沒有記載。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人的壽命最長是八萬四千歲,最短是十歲,這平均年齡。從十歲開始,每一百年加一歲,加到八萬四千歲,再從八萬四千歲每一百年減一歲,又減到十歲,這一增一減叫一個小劫。所以,在一個小劫當中,八千歲在增劫的時候有一次,減劫的時候也有一次。釋迦牟尼佛生在我們這個時候的出現,是人壽減劫,他出現的時候,那個時代人壽平均是一百歲。每一百年減一歲,到我們現在,在中國記載是三千年,所以現在人的壽命平均是七十歲。這當中或長或短那是自己的業報不同。業報,佛告訴我們,健康長壽是屬於無畏施的果報。常修無畏,那也是慈心,不忍心殺害一切眾生,常常能夠照顧苦難眾生,這都是屬於無畏布施,果報是健康長壽。修習慈行,菩薩發慈悲心,修慈悲行,時劫很長很長。

  「又弗沙佛時」,弗沙佛是古佛,在那個時代,世尊跟彌勒菩薩都是弗沙佛的弟子,他們是師兄弟,「與釋迦如來同發菩提心,常習慈定」。這是久遠劫之前,弗沙佛的時代。「又《思益經》云:眾生見者,即得慈心三昧」。彌勒菩薩的造像確實讓人看到生歡喜。所以中國寺院,寺院實在就是佛教的學校。中國的儒家,他們講學的地方多半稱書院。佛講學地方稱之為寺,這個寺是皇帝命名的,這個名稱非常尊貴,直接屬於皇上管轄的機構稱為寺。寺的意思它是永久設立,而不會被撤銷,也不會改變,永久設立的機構。我們現在到故宮,在故宮還可以看到故宮裡面一些辦事的機構,它有九個寺。學佛的人對鴻臚寺很熟悉,鴻臚寺管什麼?管外交。因為最初摩騰、竺法蘭到中國來,這中國皇帝派特使從西域把他們請來,鴻臚寺負責接待。以後跟中國朝野這一見面,雙方都非常歡喜,國家就把他們留下來,希望他們常住在中國。常住在中國,鴻臚寺就不能常住,鴻臚寺像外交部一樣的,它有賓館,臨時接待的。常住就給他們另外設立一個機構,也稱為寺,中國人心地厚道,這個寺的名字叫白馬寺。那個時候首都在洛陽,白馬寺是第一個建立的,為佛家教學的道場,稱之為白馬寺。紀念佛像、佛經都是白馬辛辛苦苦從西域背到中國來,念白馬的功勞,不忘記牠。中國古人的厚道,對一個畜生辛勞都不忘記,何況對於人?

  當時白馬寺所負責的主要是佛經的翻譯,這是大量的工作,一直到宋,翻譯總共八百多年的時間,寺院承擔這個使命。第二個宣講,經翻過來之後要講解。當時的聽眾不是一般的百姓,都是朝廷的官員,士大夫階級,讀書人。漸漸的普及到民間,東晉南北朝之後就非常普遍,民間就很普遍了。學佛的風氣是帝王帶領的,影響非常大。那個時代,完全是依照世尊當年的模式,私人教學。一直到唐朝六祖惠能的徒孫,禪宗第八代馬祖、百丈這兩位大德,做了個佛教的革命工作,將佛教教學制度化,這叫佛教叢林。叢林就跟大學一樣,制度化了,它有組織。叢林的主席就是校長,現在叫校長,或者叫方丈、叫住持,這些名字都可以稱他。他下面有三個綱領執事,就是三個部分,第一個是管教學的首座和尚,像現在學校的教務長,維那管訓導,監院管總務。一直到現在寺院裡頭還有這個稱呼,可是管總務的是真的有,首座跟維那都變質了,實際上的工作都沒有了。現在首座是個虛名而已,對他一種尊重;維那則上下殿早晚課裡頭領眾,以前是管訓導的。這個制度好,在中國產生很大的效果。叢林制度之衰,衰在清朝末年,應該是在慈禧太后的時代。因為她不尊重佛法,她不重視傳統文化,在佛門裡面說,她造的業就很重了。

  到今天不但叢林沒有了,小寺院也沒有了。佛法的承傳,在我們這一代是不是最後一代,很難講,將來還能不能復興,沒有人敢說。為什麼?經教丟掉了,佛教是教育,現在變成宗教。以前學佛的人對於經典沒有不研究的,而且深入,真正依教奉行,契入境界。所以世尊在《般若經》上告訴我們,那是世尊在世的時代,有講經的,釋迦牟尼佛講經,天天講經,有聽經的,聽眾很多。序分裡面所記載的那些聽眾多半是常隨眾,長期跟佛學習薰修的,都不離開的,經典上記載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出家眾。在家眾有沒有?有,也不少。所以釋迦牟尼佛的僧團很大!

  出家眾是托缽,日中一食,早晨的功課是出去托缽。托缽是自行化他,接受在家人的供養,這一缽飯,有時候不到一缽,一缽飯要托好幾家,才有一缽飯。人家供養完了之後,不論多少,一定要向齋主祝福,他有什麼疑難問題請教,要給他解答,要幫助他。齋主一缽飯是財布施,出家人回應的是法布施;不是接受供養就沒事了,一定要有回報,法布施。所以他們對社會,確實做了一些有利於社會的事情,幫助社會安定,幫助人心轉惡為善、改邪歸正,轉迷為悟、轉凡為聖,天天都在教。佛的學生去托缽,我們現在知道,每天出去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每個人都會教。對社會有利益,對社會有真正的好處,所以大家歡喜。當時朝廷歡喜、人民歡喜,學習的人多。

  佛法世世代代承傳,傳到中國來這一支無比的興旺,在中國的成就遠遠超過印度。這個原因我們現在很清楚,佛法是師道,師道一定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講孝道,而且把孝道擺在教育裡頭第一項科目。所以淨業三福第一句「孝養父母」,接著「奉事師長」,中國人懂得孝親尊師。我們把孝親尊師疏忽了,應該是清末最後的一百年,丟失掉了應該是民國這一百年,講的人都沒有了。佛陀在世,有講經的人、有聽經的人、有真修行的人、有證果的人,佛說這是正法時期;如果有講經、有聽經、有真修行,但是沒有證果,這叫像法;有講經、有聽經的,沒有真修行的,這叫末法;如果講經都沒有了,法就滅了。那我們現在懂得,我們想續佛慧命怎樣才能做到?佛門講經的人多了,佛的慧命才能延續,佛的正法才能常住。我講經行嗎?古人講經都是開悟之後,明心見性了,這才出來講經,才能夠著書流傳給後世。如果沒有真修、沒有實證,沒有人敢做,這個傳統是大家都公認的,大家都遵守的。到今天講經的人沒有了。

  我們初學佛聽到這些事實真相,所以從來沒有念頭說發心出來講經,不敢發這個念頭。我到台中去學佛是去聽經的,不是去學講經的。沒有想到到台中不到一個月,我就參加李老師的經學班,培養講經人才。我問老師,我說照古大德這個標準,我們怎麼敢講經?錯下一個字轉語,墮五百世野狐身的公案,就說錯一個字,要背這麼大的因果,誰敢?老師告訴我們,是難,沒錯,佛講的話真的,不是假的,但是現在要不講的話佛法就滅了,沒人講了。我們怎麼講法?不得已而求其次,我們不敢講經,我們講註解。註解錯了那是作註解的人他負責任,我只要把註解講得不錯就行了。註解裡頭也很深,自己不懂怎麼辦?不懂,把那一段念下去就好了,別講。孔子說得很好,「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我知道的,沒錯誤,我敢講,我沒有把握的我不講,不講不算錯。這樣我們就勸自己出來學習,希望自己做個拋磚引玉的工作,真正有善根福德因緣的人把他引出來。他們的成就在我之上,一代一代的再提升,大概有個五、六代佛法就興旺起來了。這是很有道理的。我們今天不能把它斷掉,遇到學佛的同修都要鼓勵他。

  註解,一定要用古人的註解,為什麼?古人有修有證,現在人註解就很難講了。經典,一定要用《大藏經》裡面有的,這是標準,《大藏經》裡頭沒有的這靠不住。夏蓮居這個本子民國初年出來的,這個本子《大藏經》沒有,但是《大藏經》裡頭有會集本,王龍舒的會集本。如果夏蓮居老居士這個本子能夠在乾隆年間出現,我們有理由相信,會收在《龍藏》裡頭。可惜在那個時候會集本只有王龍舒的,所以王龍舒的本子收在《龍藏》裡頭,也收在日本《大正藏》裡面。這個會集比王龍舒居士會集得完備,為近代一些大德視為善本,我們要有信心,我們要發心承傳。肯定夏老居士的會集之功不可沒,黃念祖老居士的集註是真實智慧,以經註經這個很難。我們真正要學習的人,這個會集本可以開一個專科的課程,這裡面引用的八十三種經論,要不要把那些經論都查出來看看?應當。這些經論多半都有註解,看看古大德怎麼註的。為什麼?這部經、這個法門確確實實能夠在末法往後九千年起作用。往後九千年包括我們現在,我們必須深信不疑,信願持名求生淨土,決定得生。

  造作罪業不怕,現在人哪個不造罪業?佛菩薩會原諒這些人。為什麼?過去你不應該造罪業,你從小學過;現在你造罪業,你從小沒學過,你不知道。無知所犯的過失,世間人都不願意懲罰你,何況佛菩薩!所以只要知道錯了,能夠發露懺悔,後不再造,這就是真佛弟子。普賢十願第四「懺悔業障」,懺除業障之後「常隨佛學」,這句話重要。依照佛的經教來學習,經教裡面教我們做的,努力認真去學習;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一定要守住,不能違背,不可以違犯,依教奉行。同時我們知道,佛為什麼教我們不能做,肯定是對自己有好處的、有利益的。你都搞清楚、都搞明白了,你會很歡喜接受。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實在講肩負的使命非常沉重,佛法能不能存在,傳統文化能不能存在,都在我們肩膀上,我們自己不能認真學習,後代就沒有了。自己不行,不行也要做個好樣子,希望底下一代比我們更好,一代比一代好,五、六代就能夠復興。一定要遵守老祖宗的方法,老祖宗的方法好,如果不好,怎麼能流傳幾千年?幾千年當中,多少人學習都遵守成規,而不改變它,這裡頭一定有大道理。一步改變災難就現前,能守住老規矩就有好處。

  我們學佛學了六十年,鍥而不捨,明白老的這些規矩、方法真好,它能讓我們在短時間得清淨心。得清淨心的利益太大了,一般人體會不到,他心不清淨,他名利心很重,他體會不到。清淨心生智慧,心不清淨生煩惱,煩惱跟聖學完全相違背,清淨平等心跟聖學相應。我們能夠把煩惱習氣淘汰一分得一分利益,淘汰兩分得兩分利益,慢慢來,一分一分的去淘汰。有了相當的基礎,你對於這個學術深信不疑,不再有疑惑,你進步就快了。開頭十年進步很緩慢,時間又這麼長,一定要把它熬過來,決定不能退步。再辛苦也要往前精進,愈往後面愈容易,因為你不懷疑了,清淨心現前。歡喜心現前,法味嘗到了,這個時候可以說你根基定了。學佛,退轉或者放棄再去搞別的,都是這個關口過不去,沒有耐心。當然環境對我們影響非常大,在今天,修學的環境確實找不到了,古時候有這些寺院叢林,現在沒有了,現在完全要靠自己。所以我們自己如果有能力,有這個福報,一定要照顧行者,真正修行的人。有一個照顧一個,有兩個照顧兩個,全心全力照顧他、成就他,要把他看成這是傳統文化、這是佛菩薩的傳人。照顧他,也要督促他,不能害他。照顧他害他的人很多,怎麼害他?你把他照顧很周到,讓他舒舒服服的,他名利心生起來,道心退失了。你說我照顧他有功德,其實你把他毀掉了。

  真正照顧他,得要讓他修苦行,以苦為師、以戒為師,真正照顧他。物質生活太豐厚,不是照顧他,是害他,他能不起貪戀嗎?順境裡面,貪戀心才起來,毀掉了。所以護法不容易,沒有真實智慧,怎麼能護法?我過去也常常提出這個問題,護法誰來做?弘法的人。早年我學佛,我認為四十歲之前,學生,在道場一定是義工的身分,什麼都做。為什麼?修福報。否則的話,將來你學成了,你沒有福報,沒有福報對於弘法利生有障礙,一定要修福。這章嘉大師告訴我的,單有慧沒福不行,單有福沒慧也不行。佛菩薩教人福慧雙修,你看「皈依佛,二足尊」,這個二就是福慧,足是滿足,福、慧兩樣都滿足了,這成佛了,不是學一樣。

  福從哪裡來的?從苦行裡頭來的,所以佛提倡苦行。這個經裡面,大迦葉尊者代表苦行,那是大富長者出身;釋迦牟尼佛一生修苦行,王子出身。保持清淨心、平等心,永遠不會失掉,這是福報。在經論裡面佛告訴我們,這世間福報,財富、地位這些都是從布施來的,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布施得健康長壽。出家人用什麼布施?過去托缽,三衣一缽,一文錢也沒有,用內財布施。內財是什麼?做義工。隨時隨地,任何場所,我們遇到了,這隨緣。我們走在道路上,看到道路旁邊有垃圾,我們把它撿起來放在一個妥當地方,這都是內財布施,對一切行人是布施。不一定什麼事情,只要跟人接觸的時候,布施的緣就現前。在大庭廣眾裡面學謙讓、學恭敬,你說是不是布施?全是的。沒有一處不是修福、修慧的機會,所以你自己要認識,不要把這個機會放過。

  經教是我們最主要的一個部分,不學不知道,學了才曉得,學了要天天反省、天天對照,哪些我有沒有做到。普賢十願你說是不是布施?第一個恭敬,對於一切人都禮敬、都謙讓。別人做的好事,我有能力,幫助他做,沒有能力,讚歎他做,這屬於讚歎。讚歎,有能力不幫助,這個讚歎不是真的。他做好事,我們有能力讓他好事更提升,讓他的影響更擴大,不就更好嗎?我們能加一分力量進去,隨喜功德。不是讚歎表示一下就完了,那不是真的,真修是全心全力幫助他。不求果報,名聞利養都不沾,這叫真實功德。為名為利、為有條件的,那就不是布施供養,那是一種生意買賣,商業行為了。所以要認識清楚。好事沒有離開我們身邊,到處都是,你懂得你就會做。佛菩薩示現在人間,時時刻刻做我們的樣子,你看他任何一個機會他都沒錯過,都能掌握住,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做錯事情應當懺悔,別人做錯不要放在心上,更不可以放在口上。稱讚如來,別人有好處讚歎,別人做錯事情不提,自己做錯事情向人懺悔,這就是自行化他。他做錯事情,他自己說出來可以,別人不能說。他的境界沒有提升,時節因緣沒成熟,你說他的過失,他記恨在心,不但沒有幫助他,反而害了他,嚴重會造成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是真正修行人最大的忌諱。所以,善護三業在本經裡頭,是把口業擺在第一條,這都不多見的。本經講善護三業,第一句「善護口業,不譏他過」。你看一般經典裡面,講到三業一定先講身、口、意,我們這個經上是口、身、意,它順序調了,這裡頭有深意在裡頭。口業最容易犯,最困難的,就是口業,很容易造。所以,一定要謹言,小心謹慎,多聽少說。真正有智慧的人、聰明人,言語一定少,言語雖然少,有分寸、有力量,讓人聽到能受感動。

  布袋和尚在中國的示現感人很深,中國人稱他作歡喜佛,把他放在寺廟大門口天王殿的當中。天王殿是山門,你一進門頭一個就看到他,旁邊是四大天王,頭一個看到他。那代表什麼意思?像彌勒菩薩這樣慈心,慈悲心、歡歡喜喜的人才能入佛門,佛家「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有貪瞋痴慢疑,這都沒辦法入佛門,這個五條是入佛門的五大障礙,這個東西要拔除,真的入佛門了。首先學的四大天王的表法,東方天王代表負責盡職,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負責任,盡心盡力去做。南方天王代表增長,要天天有進步,日新又新。西方天王代表多看,北方天王代表多聽,這是手段,多看、多聽你才能增長智慧。

  他的塑像都含的很深教育意義在當中,東方天王拿的是琵琶,弦樂器,表什麼?表中道。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做到恰如其分,不能太過頭,也不能不到位;不到位是傲慢,太過頭了顯得巴結人,要守禮。現在人見人最敬禮是三鞠躬,你在三鞠躬後頭再加一鞠躬,就巴結人了,這個不合禮;人家三鞠躬,我兩鞠躬就夠了,顯得傲慢。一定要如理如法,不能過分,不能夠不到,代表中道。那個弦你看太緊了它就斷掉,太鬆了它又不響,一定調到恰到好處,音色才美。所以它是表法的。在儒家代表中庸之道,佛法就是講中道,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及。中道是沒有標準的,因時、因地、因人、因事不同,活的,自己要能夠把握住,這是智慧。南方天王手上拿的劍,劍代表智慧,斷除一切煩惱,洗刷一切垢穢。西方天王要多看,這個社會很複雜,多變的,變化很大。他手上拿的是龍、是蛇,龍蛇都是代表多變,非常不穩定。右手拿著個珠,代表三昧,在變化當中你能夠不變,你就能看出它,你才能掌握多變的人事物的環境。北方天王拿的傘蓋,傘蓋就今天講的防止污染,特別是防止心地上的污染。

  你看它都有意思在裡頭的,你都要是知道的話,這不就是教育嗎?所以佛教教育跟藝術融合在一起,這是最圓滿的教學方式。不像現在,藝術跟課堂分開的,上完課之後到博物館去參觀。佛教的教室就是博物館,博物館就是教室,它融合在一起。所以寺院它是個藝術,多彩多姿藝術的宮殿,這教室,你在這個地方,你所見到的、所聽到的、所接觸到的全是智慧。這是我們用最簡單的話來介紹天王殿,每個殿堂都有表法,很深的用意。我們就在這裡能想到彌勒菩薩。

  我們再往下看,「又《悲華經》云:發願於刀兵劫中擁護眾生」,這真的是大慈大悲。刀兵劫是戰爭,在戰爭當中他擁護眾生。這個地球有史以來戰爭沒中斷過,只是規模有大小不一樣,地區有廣狹不同。菩薩大慈大悲,在戰亂當中保佑眾生,用什麼保佑?用慈悲,中國人講的「仁義忠恕」。怎樣化解這個災難?那是教育,教育確確實實能解決問題。眾生迷失了自性,這就變成佛經上常常講的可憐憫者,為什麼?他本來是佛,現在變成這樣的,他本來是「清淨平等覺」,現在變成無惡不造。怎麼會變成這個樣子?這個原因一定把它找到。原因找到你就不會再責怪他,你會同情他,你會原諒他,你會幫助他回頭。

  第一步幫助他斷惡修善,在六道裡頭保住人天的身分,不墮惡道。在思想上,要幫助他認識宇宙萬有的真相,讓他了解遍法界虛空界一切事物跟自己什麼關係。這個關係中國人是最重視,但是中國人講得不究竟、不圓滿,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不再向上提升了。《弟子規》裡頭發展的,「凡是人,皆須愛」,人以外,畜生要不要愛?有,也說到了,「愛屋及烏」,這說到了禽獸。有沒有說到植物?也有,山河大地也有,但是虛空法界就沒有了。佛家講的這個慈悲、愛心遍法界虛空界,佛法的心量沒有止境的,真正是中國古人所說的「大而無外,小而無內」。這是真心,說到究竟圓滿。這心是什麼心?慈悲心、愛心。自性是真誠,體是真誠,真,它不是假的,誠,不是虛偽的。對待一切,或是自或是他,都是一片愛心,這個愛裡頭有「清淨平等覺」,對自己如是,對別人亦如是,自他不二。這樣就能解決問題,就能真正幫助苦難眾生,消煩惱、化災難。我們今天這個時代,特別需要菩薩的慈悲。

  底下講,「是則慈隆即世,悲臻後劫,至極之慈,超出凡小,故無能勝」,沒有能勝過他的。我們學佛,彌勒菩薩是我們學佛頭一個對象,因為我們一進山門第一個看到他。所以佛家有所謂的「慈悲為本,方便為門」,他代表了整個的佛法。確確實實代表了今天我們講的宗教的核心,無論是哪個宗教沒有不講慈悲的。佛家講慈悲,《新舊約》,三個宗教所依據的經典,猶太教依《舊約》,基督教依《新約》,天主教《新舊約》都學。這部《聖經》裡講什麼?「神愛世人,上帝愛世人」,就是彌勒菩薩的慈悲。伊斯蘭教,這是世界上信仰人口很多的宗教,他們告訴我,他們的信徒全球大概有十五億。基督教,通常是把這三個合在一起,天主教、基督教、猶太教合在一起,二十多億人。這兩個宗教加起來超過世界人口一半,超過了。你看《古蘭經》每一段經文前面,一定有一句「真主確實是仁慈的」。所以,我們看許許多多宗教經典,我們用四個字就全包括了,「仁慈博愛」,統統包括了。仁慈博愛是所有宗教的核心,彌勒菩薩代表了。

  「大士位居補處」,這是說他現在,他是我們現前的娑婆世界第五尊佛,現在是補處菩薩,後補佛。在什麼地方?在兜率天,「現在兜率內院」。「四千年後」,這個四千年是兜率天的四千年,兜率天人的壽命四千歲,是他們那個天上的四千歲。兜率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四百年,時差太大了。我們要這樣計算下來,一天是四百年,四千歲,這裡講「指兜率天之四千年,相當於地球上之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他什麼時候到地球上來示現成佛?在地球上五十七億六千萬年之後他來了。「下生此界成佛」,是我們賢劫第五尊佛,釋迦牟尼佛之後第五尊佛。大迦葉尊者在雞足山入定,等他下來,迦葉尊者還在,現在三千多歲,將釋迦牟尼佛的衣缽傳給他。「福德殊勝。三會龍華,度生無量」。釋迦牟尼佛一生三百餘會,辦班教學三百餘會;彌勒菩薩的會只有三會,三會都很大,時間都很長。我們釋迦牟尼佛最大的一會,在我們世間人看是般若,《般若經》講了二十二年。所以,彌勒菩薩的法緣非常殊勝,雖然只有三會,會眾、得度的人數這是無量無邊。慈悲,無論到什麼地方都受人歡迎、都受人尊重,你愛人,人家怎麼會不愛你!菩薩首先就把愛布施出去,對誰他都是先愛他。

  「本經以上三大士為菩薩眾中上首,蓋因三大士淨土緣深,正好影響海會大眾,同歸淨土。」在本經眾成就當中的菩薩眾,會集本是以這三位菩薩為上首。「《普賢行願品》中,普賢菩薩於逝多林中,發十大願王。繼云:是人臨命終時,最後剎那,一切諸根悉皆散壞,一切親屬悉皆捨離,一切威勢悉皆退失,輔相大臣、宮城內外、象馬車乘、珍寶伏藏,如是一切無復相隨。唯此願王不相捨離,於一切時引導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極樂世界。到已,即見阿彌陀佛」。這段經文,我們看出他跟淨土宗的關係,跟淨土宗的緣分。「又偈云」,這都是《普賢行願品》裡面經文,我早年就是看到這兩首偈,我對淨土才相信。「又偈云:願我臨欲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從這首偈裡頭很清楚我們就看出,他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才成就這個大願。也就是說,他的十大願王怎麼修圓滿的?在極樂世界修圓滿的,極樂世界對他的幫助就太大了。換句話說,他得到阿彌陀佛四十八願、五劫修行這樣的殊勝功德,能叫他十大願王每一願都圓滿,這不可思議的境界。

  我們看這段文,普賢菩薩在逝多林中發十大願王,十願發後他又說,是人臨命終時,跟他一樣發十大願,修普賢行。所以普賢跟淨宗關係非常密切,第二品就是「德遵普賢」,第二品還是序分。換句話說,極樂世界修什麼法門?就修十大願王,每個人都是修十大願王成就的。世尊在《華嚴經》上說,菩薩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而十大願王的圓滿還在西方極樂世界。難怪《華嚴經》最後一著,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他的圓滿,大願的圓滿是在極樂世界。我們就肯定了、明白了,這十願得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五劫修行功德之所成就,這個理跟事就清清楚楚的。也就肯定古大德都說,《華嚴》、《法華》最後的歸趣就是極樂世界,就是《無量壽經》。所以說,《華嚴》是一切法門的根本,《無量壽》是《華嚴》的核心。

  我們對這部經的地位搞清楚了,這部經的功德、利益明白了,信心跟願心才生得起來。八萬四千法門,為什麼你會選到這一門?無量諸佛世界,為什麼選擇極樂世界?你對它認識不清楚,不能透徹明瞭,半信半疑,這是正常現象,一點都不奇怪。一聽了就完全相信,一點懷疑都沒有,我們就知道,那是經中所說的,這個人過去生中曾經供養過無量諸佛如來。這一生遇到這個緣分,得無量諸佛威神加持,你才能立刻相信不懷疑,而且發願往生,真幹,你真成就了。這也不是偶然的事,我們肉眼凡夫,看不到一個人的過去世,如果每個人的過去世生生世世我們都了解,我們就不稀奇了,知道人家善根深厚。所以,修十大願王,真正依照十大願王去修學。

  所以我們淨宗學會當年成立,在美國,我寫了個緣起,裡面提出修行五門功課,簡單扼要,人人都能記得住。第一門淨業三福;第二門六和,六和敬;第三門三學,戒定慧三學;第四門六度;第五門普賢十願,就夠了,我們認真學習這個,決定得生淨土。雖然提出來了,十幾年看不出效果,我就著急了,這什麼原因?不難,說起來大家都知道,為什麼還不能成功?到底毛病出在哪裡?我們的三福、六和(六和敬)、三學(戒定慧)跟六波羅蜜做不到,是因為什麼?三福裡頭第一條不能落實,「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一條沒做到,其餘的全落空了。這怎麼辦?我們想到這一條怎麼做法?這就想到儒釋道的三個根。三福第一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們希望落實在《弟子規》,「慈心不殺」落實在《感應篇》,後面「修十善業」,有前面兩個這樣的基礎,《十善業》就沒有問題。所以儒釋道的三個根都在淨業三福第一條,引起我們重視,這麼多年來愈想愈有道理。如果不從儒釋道三個根下手,佛教都變成清談,都變成玄學,不能落實。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學習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