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  (第四集)  1998/7  香港佛教青年協會  檔名:02-036-0004

  諸位法師,諸位同修、大德,請掀開經本第七面,第七面最後一行,第十六段:

  【積植德行。不起貪瞋痴欲諸想。不著色聲香味觸法。】

  世尊在經文裡面這些開示我們看到很多,多次重複的開示,說明這幾句話的重要性。無量劫來無數的修行人,他們修學沒有能夠得到成果,原因都在此地。『積』是累積,『植』就是種植的意思,所謂種善因得善果,「植」就是種植的意思。『德行』,行是生活行為,生活行為必須與道德相應,這種行為就稱之為德行。哪些是標準的德行?佛在此地告訴我們,內,從內心『不起貪瞋痴欲諸想』,這些「想」不但是妄想,而且實在說它是極其愚痴的思想。佛告訴我們,自性清淨心中沒有這些東西,這些東西真心裡面本來無,它從哪裡來的?從無明生的。相宗經論裡面常講,「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是從一念不覺無明裡面生起來的,叫根本煩惱,「貪瞋痴」;「欲」是欲望。這四個字裡面包括的範圍,也是無限的深廣,我們如果有一個字,這一生道業就不能成就,修得再好,只是有漏的福報而已,決定不能夠了生死出三界。

  對外面『不著』,「著」是執著,不執著色聲香味觸法,把外面的境界,無量無邊的事物,這句話也都包括盡了。佛法裡面通常稱這個叫六塵,這個六大類。塵是比喻污染,它能夠污染我們的真心本性,所以把它比喻作塵垢,也把它說做六欲,六種欲望,是我們六根所攀緣的對象。眼緣色,耳緣聲,鼻緣香,舌緣味,身緣觸,意緣法,所以也稱為六緣。如果內起煩惱,你的心就不定,心就不清淨,外面又受這些誘惑,你的麻煩就大了。所以佛說,內不起煩惱,外不著境界;換句話說,內不動心,外不受誘惑,這種行就叫做德行。可見得這個行,我們學佛前學佛後沒有改變,一樣穿衣吃飯,一樣工作,一樣應酬。沒有學佛之前,我們生活行為裡面會起煩惱,會被外面境界誘惑,這就是凡夫,這就是造六道輪迴業。學了佛之後,佛教導我們,我們明白了,在生活當中,在應酬當中,內裡面不起心動念,外面境界不分別執著,這個行就叫德行。所以這個經它的好處,就是跟我們說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請看底下這一段:

  【植眾德本。不計眾苦。少欲知足。專求白法。惠利群生。】

  我們先說這一句,『植』是培植,就是培養,我們要培養德行的根本,德行的根本落實在生活當中,就是這段經文的開示。第一個不能怕苦,『計』是計較,一切苦難都不需要去計較,我們要能夠忍受,這點是修行人成敗重要的觀念。一些修行人修得很好,為什麼還會起心動念?為什麼還會受外面誘惑?他不能受苦,一遇到苦難他就變節了,他的貪心、攀緣就又起來了,就又造罪業,那怎麼能成功?古往今來,我們看到許許多多修學,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那些真正成就的人,他真受得了苦。物質生活的缺乏他能夠忍受,人為的障礙他也能忍受,以及天然的災害,他沒有一樣不能忍受,忍辱波羅蜜他修圓滿了,所以他才能成就。所以我們要想成功,首先要肯吃苦,這是我們學佛先決的條件。如果我們有福報,福報再大還是要吃苦,為什麼?只有過苦日子,我們的警覺性才能提高,對這個世間才沒有留戀。淨宗法門古聖先賢、祖師大德教我們要修欣厭二門。欣是對極樂世界嚮往、羨慕,恨不得早一天往生;厭是厭離娑婆。如果在娑婆世界生活過得很富裕,厭離之心很難生起,你對這個世間貪戀,那就障礙你往生,障礙你這一生得度作佛的因緣,你說多可惜。所以即使有福報,我們的福報也要讓別人去享。

  世間苦難的人很多,我們要全心全力幫助這些苦難的人,把自己的生活降到最低的水平,衣食足就夠了,何必要奢求?這一生當中,不但營生的事業,這世間事,即使出世間弘法利生的大事業,我們也要隨緣而不攀緣,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這樣才正確,這才是一個修行人。所以底下說『少欲知足』,欲是欲望,生活所需降到最低的限度,這是「少欲知足」,知足就快樂,知足常樂,這四個字是修行證果極重要的開示,我們要曉得。怎麼知道它是最重要的?諸位在經論裡面看到,一切諸佛示現八相成道到人間來作佛,先要住在兜率天去做補處菩薩,這是候補佛,候補佛住在兜率天。兜率是什麼意思?知足,兜率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知足。由此可知,你知足你就有能力作佛,不知足不能作佛,知足才能夠作佛。世出世間誰是第一個知足的人?諸佛如來。我們要知道,應當要學習。

  那麼我們要問,到什麼樣的程度才知足?什麼樣的水平才知足?就是現前的生活,我現前過的日子,我現前做的這個工作,我非常滿足。諸位要曉得,知足的人心就安,心安了,理就得,得什麼?悟了。宇宙人生的大道理你就覺悟了,叫心安理得,理得心安。由此可知,知足並沒有一個什麼標準、什麼水平,沒有,為什麼?一切眾生的福德因緣不一樣。我們這一生所受的,這個佛在經論上重複了千百次,苦口婆心到了極處,告訴我們事實真相,「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這生的享受,一生的受用,前世修的,你前生修的財富多,你這一生過富足的生活;前世沒修財布施,我們這一生物質生活就比較艱難,這一定的道理。「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來生是什麼樣的果報?這一生所作所為就是來世的因,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因緣果報絲毫不爽,這是佛在一切經論裡面常常提示的。所以知足沒有標準,就是現前的生活,我們知足就常樂。

  知足之後『專求白法』,「白法」就是善法,我們中國人習慣上用善惡,善法、惡法;古時候印度人他們的習慣稱白法、黑法,白就是善,黑就是惡,他們用黑白來表這個意思。「專求白法」,專修善法。佛在這部經上教導我們的就是善法,我們要常常讀誦,要理解,要能記住,還要在日常生活當中切實做到才行。經讀了很多,如果做不到,依舊還是要造惡業,那就真的可惜了。自古以來,不但末法時期,世尊在世的時候,佛弟子當中天天跟著佛陀的,在佛陀身邊聽佛講經說法,他也能言善道,依舊去造作惡業,哪一個人?提婆達多那一幫人,六群比丘那一幫人。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天天跟在佛的身邊,也都能言善道,毀謗老師,破壞僧團,在裡面從事分化,搞分立,搞小團體,搞小幫派,世尊在世就有這個現象了,何況末法時期。我們今天聽說,哪一個道場、哪個團體裡面有很多派別,甚至於都有十幾個派別的,我們聽了不足以為奇,為什麼?佛當年在世,僧團裡面就有很多派別。提婆達多是一派,六群比丘就是六派,那至少有七派,這是跟佛唱反調的。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他是多欲不知足,問題出在這個地方。天天講經說法,他聽是聽了,不能滿足他的欲望,他不甘心、不情願,於是得用種種方法希望達到他的心願。能不能達到?決定不能,如果能,因果律就推翻了。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報,一點都不差,你命裡沒有,你怎麼能夠得到?用什麼樣的手段,只是造罪業,決定得不到,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瞭的。這專求善法。佛法是一切善法當中最究竟、最圓滿的善法。

  【惠利群生。志願無倦。】

  佛弟子應當學佛,佛時時處處都是以利益眾生為目標,從來沒有想到利益自己,都是利益眾生。『群生』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你看他的心量多大。他的志、他的願望,永遠是不疲不厭。

  【忍力成就。】

  做利益眾生的工作,這裡面範圍很廣、很大,只要是利益眾生的事,佛菩薩都做。要落實,事相上來說,世間種種行業、種種工作,佛菩薩沒有一樣不參與。就像《華嚴》五十三參裡面所示現的,他的身分男女老少、各行各業,不論是以什麼身分,不論是以什麼工作,都是服務社會,都是利益眾生的,而不是自利。對於自己的生活,前面講得很清楚,少欲知足,這是自己生活。譬如經商,菩薩也經商,也賺錢,賺了很多很多的錢,他自己生活很節儉,過得很清苦,他這些財富貢獻給社會、貢獻給國家、貢獻給人民、貢獻給一切眾生,他不是自己拿來享受,這叫菩薩行。他生活得無比的快樂,這是他有忍力,「忍力成就」了。這幾句是說我們自利的德,德本,自利的德本。下面是利他:

  【於諸有情。常懷慈忍。和顏愛語。勸諭策進。】

  這幾句話講的是綱領、原則。對一切有情眾生,這裡頭沒有包括無情的,專門是講有情眾生,在我們現實環境裡面就是專指人類。我們處世待人,跟大眾相處要『常懷慈忍』,常存這個心。「慈」是慈悲,大慈大悲;「忍」是忍讓,處處能夠讓別人,自己常常能夠退一步,能讓別人,這是菩薩行。我們要想植眾德本,眾是多,無量無邊德行的根本就是這幾句,無量無邊的德行都是從這個根本生的。自利裡頭最重要的是少欲知足,利他裡頭最重要的是「常懷慈忍」。常常存大慈悲心,常常存忍讓,避免一切的鬥爭。鬥爭很殘酷,果報不堪設想。佛法裡面常講的,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哪一個有智慧的人,肯去做這樣的事情?我們這一生當中有這麼一點小智慧,明白了。我們過去生中,無始劫來沒這個智慧,所以生生世世與這些有情眾生結的怨就很多很多。縱然學佛了,弘法利生了,菩提道上還有許許多多的障礙。有人問做這樣的好事,為什麼還有這麼多的魔障?過去生中結的怨,現在因緣遇會它就來報復,有什麼法子?他來報復,我們能夠慈忍,報復我們接受,安心情願的接受,報到這裡就沒有了。我們自己不生一絲毫怨恨之心,這個結到這個地方就化解了,這個帳就輕了,來生再遇到就是善友,就不是冤家了。所謂是「冤家宜解不宜結」,這是解冤釋結唯一的妙法,慈忍。你要統統給你,我們自己所有的,這叫無故加之而不怒,你要錢錢給你,你要名名給你,你要位位給你,你要命命也給你,沒事了。身命可以捨的,捨了這個身,再過四十九天又來了,捨身受身跟換衣服、脫衣服一樣,這有什麼難事?

  身命不是一世的,生生世世,如果我們存的是好心,做的是好事,我們這個身捨掉了,來生再換一個身,比這個身更好,愈換愈好,為什麼不早一點換?我們這一生貧賤之身,要換一個富貴之身,那不是很好嗎?富貴之身再換一個天人之身,那不就更好嗎?忉利天人換成夜摩天身,那不是愈換愈好嗎?要懂得這個道理。所以別說是身外之物,人家來要,我們可以讓給他,身命他要要,我們都很歡喜讓給他。你要命命給你,我這裡捨了,那裡就提升了。所以一個人,真正是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做好人,好的標準就是《無量壽經》上所講的,依這個標準來修學,我們的身相必然是愈換愈莊嚴,愈換愈美好。如果你是反其道而行之,你存的是惡心、邪念,做惡事、出惡言,那麼你捨身之後就愈換愈差了。現在這個人身還勉強,再換個畜生身那比人就差多了,畜生再換成餓鬼身,再換成地獄身,那是愈來愈往下坡走,那就不好。我們要懂得這個道理,前途無限的光明。底下落實在生活當中,具體教給我們幾樁事情。不是這幾樁就完了,希望從這幾樁你能夠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知道自己應該怎樣處事待人接物。

  『和顏愛語』,我們對人面孔要和睦、要安詳、要歡喜,讓人家一見到你就能夠生歡喜心。為什麼看到你生歡喜心?你這個容顏是和睦的,怎麼知道自己容顏和睦的?心懷慈忍,你心地慈悲,所謂是存乎中,一定形於外,你的慈悲心自自然然流露在你的面孔上,一看,這個人很慈祥,人家看到生歡喜。言語,愛語,愛護一切眾生,所說的話都是愛護一切眾生的話。『勸諭策進』,「勸」是勸勉,勸導他們;「諭」是曉諭,我們今天講開導。很有耐心給他說明白,說什麼?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很耐煩、很細心的給他說明,這是諭。說明之後要警策他,這個「策」,幫助他提高警覺。「進」是進步,要他天天在德行、在學問、在修持,天天有長進。這些都是原則。下面再舉個例子:

  【恭敬三寶。奉事師長。無有虛偽諂曲之心。莊嚴眾行。軌範具足。】

  這是具體講幾個例子。對三寶要恭敬,『恭』是真誠心,『敬』是尊重,『三寶』是佛法僧。佛現在不在世,我們供奉佛像,要把佛像當作真佛看待,佛像所在的地方就如同真佛在此地一樣,我們要有這樣的恭敬心。法寶是經典,佛不住世,法是最為珍寶的,三寶當中這是第一,佛在世,佛是第一;佛不在世,法是第一。我們要讀誦、要研究、要討論、要受持,依教奉行,我們能夠得到佛法真實的利益,所以要把經典看作世間最寶貴的東西,沒有比這個更可貴了。在一切經中,尤其是《無量壽經》,經藏中之寶!一切經中第一經,我們要重視,常常放在身邊。我們印了許多小本的小冊子,便利諸位同修攜帶,時時刻刻不忘記,時時刻刻展開來讀誦,提醒自己,如教修行。

  第三僧寶,僧寶是指出家人。我們對出家人要尊敬,不要去問這個出家人是賢、是愚,不要有分別心,你要在這裡頭生平等心。不要去問這個出家人是持戒、還是破戒,如果你常常有這樣的分別執著,不但得不到利益,你得的是罪過。要知道我們學佛學的是什麼?我們修的是清淨平等覺。如果我們對於這些出家人,甚至於對一些在家同修,心裡面存著有邪思,張家長李家短,這個好那個壞,你自己天天造的是輪迴業,你造的是惡道之因,將來感的果報當然不善。所以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教導我們,他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這個話講得有道理!真修道人,顧自己都來不及了,哪裡還有時間去分別別人?這個話是真的不是假的。能大師是什麼樣的人物,尚且不見世間過,何況我們凡夫。不見,不分別、不執著,這是最低的限度,起碼的功夫,我們要能做到。高階層的功夫,那比這個殊勝太多了。

  佛在經上講,佛眼看一切眾生都是佛,這個意思就說明,你要知道什麼時候你成佛了,不要問別人,什麼時候你看到一切眾生都是佛,你就成佛了。你要問為什麼?境隨心轉,你自己是個圓滿的佛心,佛見的這個境界是佛境界,佛心見佛境界,《華嚴經》上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是這麼個道理。同樣這個原則,菩薩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換句話說,善心看一切眾生都是善人,惡心看一切眾生沒有一個是好人。我們可以從境界裡面反過頭來看自己的心,因為一個人看自己很不容易,看別人的毛病容易,看自己看不到。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像照鏡子一樣,我看不到面孔,我照照鏡子就看到了;我看不到自己心行的善惡,我看外面的境界,我看每一個人都是善人,每一個人都是好人,再回過頭來,自己的善心才逐漸培養成就了。植眾德本,你這個培植有了成果,你看一切眾生都是善人,看一切眾生都是善知識。這樣的平等心、清淨心,對待這些出家人,你能得大利益。三寶是真實的福田,無上福田,恭敬得福,得無量福報,我們為什麼不修福而去造罪業?出家人他有善惡,他的事情,與我們不相干。我們看到他這個形相,我們就種福了,恭敬就種福。他是個很不好的出家人、破戒的出家人,我們對他恭敬也得福,而且得的福更大,為什麼會更大?因為你的心清淨,你的心平等,你沒有分別,你沒有執著,你看這個福多大。佛在經上講的話很有道理。

  『奉事師長』,「師長」是教導我們的老師,出家也好,在家也好,男眾也好,女眾也好,只要他教導我,我跟他學習,他就是我的老師。對老師要尊敬。「奉事」就是依教奉行,老師教導我們的,我們一定要把它做到,這叫奉事。對於老師的恩德念念不忘,我們能夠依教奉行,將他的教誨發揚光大,這就是報師恩。每一位善知識、好老師,都是少欲知足,所以在物質上的供養,他不需要你供給,他需要你行道,他需要你惠利群生,不疲不厭,老師就歡喜了。真正的善知識生活一定是非常簡單,一定是過很低的水平,他快樂,他知足,他不求人,這才是一個真正的好老師。

  『無有虛偽諂曲之心』,我們平常要這樣的存心,心地要真誠,沒有虛偽。「諂」是巴結,「曲」是委曲,沒有這個心。『莊嚴眾行』,「行」是我們的行持。起心動念是意業的行為,口是言語,身是造作,我們身語意行為都能做到盡善盡美,那就叫做「莊嚴」。善的標準就是佛在此地所說的,特別是底下所講的原理原則。『軌範具足』,「具足」是沒有欠缺,可以做大眾的榜樣,可以做社會的模範,「軌範具足」。下面這八句是修行總綱領、總原則。

  【觀法如化。三昧常寂。】

  這是定、慧,『觀法如化』是慧,『三昧常寂』是定。後面六句是戒,戒定慧三學。你要有智慧觀察世間、觀察萬法,如佛所說,一點都不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就是「觀法如化」,夢幻泡影。所以佛告訴我們,世出世間一切法,因緣所生,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事實真相。所得的不可得,能得也不可得。《金剛經》上所說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那是能得的心。能得所得統統不可得,佛教給我們常作如是觀,常作如是觀你就開智慧,你就入佛知見,你自自然然能夠萬緣放下。世出世間法一絲毫不沾染,你就得大自在,你就得大圓滿,觀慧重要。

  這個慧是看破,我們講的看破。「三昧常寂」是放下,三昧是禪定,翻成中國意思也叫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是什麼?心是清淨寂滅的,這正常享受,心地清淨,二六時中一念不生,沒有一個妄念,這是他的享受。所以全經論修行,這個八句跟經題上「清淨平等覺」圓滿的相應。清淨,經題上的清淨,就是善護三業;經題上講的平等,就是三昧常寂,真平等,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動念,當然就平等;觀法如化是覺,清淨平等覺,修學的總綱領。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三昧常寂做不到,我們用什麼辦法?念佛。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境緣之中,境是物質環境,緣是人事環境,人事環境也好,物質環境也好,心裡頭只有一句佛號,除一句阿彌陀佛之外,一個念頭都沒有,這就與三昧常寂相應,這叫一心專念,一向專念,決定得生淨土。生活當中、應酬裡面,我們身語意三業的造作,遵守戒律。

  【善護口業。不譏他過。】

  三業是身口意,你看佛在此地,把口擺在第一,身擺在後面,為什麼?佛知道一切眾生最容易造的是口業,特別把它提在第一句,教給我們怎樣『善護口業』呢?『不譏他過』,別人有過失不說。我常常勸勉大家,我自己就是這個學法,心沒有惡念,意沒有邪思,耳不聞惡聲,口不出惡言,我用這個方法保持自己的清淨心。別人在我面前說是非,我立刻就躲開,不聽;人家要說給我聽,我立刻就請他停止,不要再說,我不想聽。希望我們自己阿賴耶識裡面多藏一些善的種子,少藏一些惡的種子,這個好!阿賴耶是我們自己的倉庫,我倉庫裡頭要收藏好種子,壞種子我不要。喜歡聽是非、聽惡言的,他倉庫裡頭壞種子很多,那個東西很討厭,遇緣它就起現行。所以我們要能夠防守,護,善護。這是我們阿賴耶識倉庫的大門,我們要看緊,送進去的東西是好的還是壞的,壞的馬上拒絕,出去不收,我們才能保護自己心地的純善。諸位要知道,純善之心縱然不生淨土,也必定生天,人間沒有這個福報能夠相應的,決定生天。

  我們這一生生命很短促,我這個老年人還能活幾年?即使是年輕人,也不可以想我還年輕,黃泉路上無老少,我們每一天打開報紙看看那個訃文,年輕的人不少,誰能保證自己還能活個多少年?如果明白這個事實,要即時努力,現在要抓得緊緊的,有一天的時間一定要認真努力幹一天,為什麼幹?為我們光明的前途而幹。我認真努力幹,我的前途一片光明。三業清淨的人,念佛哪有不往生的道理!不但往生,往生的品位一定高。所以我們要懂得,決定不造惡業,決定不幹這個傻事情,要以平等心、清淨心觀察世間,這就是依報隨著正報轉,這就是《楞嚴經》上所講的「若能轉境,則同如來」。我們怎樣轉變眼前的境界?純善之心,極善之心,這個善就是清淨平等覺。我們看世間一切眾生都是善人,都是善知識,跟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完全相同。善財是修學大乘的一個好榜樣,他的心目當中,學生就是自己一個,除自己之外,一切眾生都是老師、都是善知識、都是佛菩薩,所以他能夠一生圓滿成佛,道理就在此地。

  我們這一生成不了佛,這個是好人,那個是壞人,我們生活在哪裡?生活在妄想分別執著裡面,怎麼能成就?不能成就。能不能成就,實在講外面的緣不能干涉你,障礙不了你,誰障礙你?自己障礙自己。你修學的功德,功德很大了,別人看了嫉妒,想把你的功德毀掉,用什麼方法?他沒有辦法;佛沒有辦法毀掉你,魔也沒辦法,只有你自己甘心情願毀掉,那就真的毀掉了。所以魔來什麼?來勸你毀掉,怎麼勸你?勸你發脾氣,故意用種種方法來引誘你,叫你發脾氣,你一看,脾氣一發,火燒功德林,把你功德燒光了,你就上了魔的當,魔在那裡鼓掌,我這個計策成功了。如果魔在這個地方擾亂你,你如如不動,不上他的當,他一點辦法都沒有。你們想想,釋迦牟尼佛八相成道,降魔,那一幅淨觀很值得我們做參考。佛是用定慧降魔,慧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定是如如不動,威脅、利誘統統不動心,魔就退走了,沒有法子了。魔的能力是叫你自己起心動念,叫你自己毀滅你自己,除這個之外,他還有什麼辦法?我們明白這個道理,自己要好好的修自己,所有一切境界不動心,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這是真正護持自己的道業,護持自己的功德。

  【善護身業。不失律儀。】

  『律儀』就是佛所制定的戒律。『身業』裡面,十善業是不殺生、不淫欲、不偷盜,這是三個綱領;細節,普通生活處事待人接物一些規矩,我們能夠遵守不違犯,這叫『不失律儀』。「律」是戒律,「儀」是威儀。戒律也包括法律,學佛的人決定不做犯法的事情,遵守國家的法律,遵守地方上一切的規約。

  【善護意業。清淨無染。】

  『意』是心,起心動念,一定要讓它『無染』,不被染著,這個意思就是說要護持你自己的清淨心。這一段世尊在此地教我們如何植眾德本,我們能把這個經文裡面的義趣能夠體會到,真正能懂得然後把它做到,你就植眾德本。無量無邊的德行一定從這個地方生起,如同樹的根本一樣。往後所講的,叫枝枝葉葉,這是根本,有了根本,枝葉就不難了。請看第十八段:

  【恆以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

  『恆』是不間斷,永恆,經常是這個樣子。『以』是用,我們用布施這個方法。『布施』裡面概略的說包括三大類,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法布施大家都好懂,無畏布施不太好懂。我們簡單的說,如果這個人心裡面有憂慮、有恐怖、有不安,你能夠幫助他解除這些困難,讓他得到身心安穩,這就叫做無畏布施。畏是畏懼、恐怖。他不害怕,他能夠安心了,這類的布施屬於無畏布施。所以在我們學佛同修,我相信絕大多數我們同修當中都選擇素食,素食是最好的無畏布施。不食眾生肉,一切眾生看到你不害怕、不怕你,你不會傷害牠,你不會殺牠、不會吃牠,所以不食肉對一些畜生道展開了大無畏的布施。三種布施往往都有連帶的關係,真的是一即是三,三即是一,常修布施。

  『持戒』,此地的戒持是廣義的,就是守法。一定要懂得守法、守規矩,才是社會大眾的榜樣。一些人所謂走法律的漏洞,投機取巧以為聰明,其實他所得的是小利,他所失的是大福,大的福報失掉了,得一點小的利益,真正叫得不償失。為什麼說大福報?守法是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樣子,這個好樣子福報就太大了,你是社會大眾的表率、模範,福報不可思議。

  『忍辱』是講的耐心,無論從事什麼樣的工作,不畏艱難。諺語常講,世間的事「不如意事常八九」,做事情哪有那麼順利的;又有說「好事多磨」,磨就是障礙,古今中外聖哲前賢都有這些例子,我們今天遇到一些困難算什麼。我們讀釋迦牟尼佛的傳記,在《大藏經》裡面,《釋迦方誌》、《釋迦譜》是最古老的佛陀傳記。他一生遭遇的困難非常多,成了佛,釋迦牟尼佛是不是初成佛?不是。《梵網經》上告訴我們,他這一次到我們地球上來示現是第八千次了,他常來!來了八千次示現成佛,還有這麼多障礙,還有這麼多的困難,這是告訴我們後學,我們要有耐心,要能夠突破,要能夠承受、忍辱,什麼樣的艱難困苦我們都要忍下去。要常常想到,我們有困難的時候想想釋迦牟尼佛,想想過去這些祖師大德,哪一個不是在一生當中受許許多多折磨而後才成就的。要是一生沒有受過折磨,一帆風順,好像一個都沒聽說過;都是經過許許多多的磨難,然後才成就,我們要記取、要學習。

  第四個是『精進』,這說得很多,一門深入,長時間的薰修,這叫「精進」。佛法裡面的精進,它真正的目的就是修清淨心。我們的心一年比一年清淨,一個月比一個月清淨,這叫真功夫,你真的修持。這個就是宗門教下常講的從根本修,根本就是清淨心。我們心清淨,平等心自然就得到,這個清淨平等覺,一即是三,三即是一,一個得到,三個同時得到。清淨哪有不平等的,不平等你怎麼會清淨?清淨心起作用是慧,照見,《般若心經》裡面講,「觀自在菩薩,照見五蘊皆空」,憑什麼照見?清淨心照見。所以淨宗的修學著重在清淨心,所以叫淨宗,淨土,心淨則佛土淨。

  『禪定』,此地也是廣義的,就是《金剛經》上所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是禪,如如不動是定,如果用現代的話來說,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外為什麼不著相?觀法如化,你自然就不執著了,假的不是真的,夢幻泡影,皆是虛妄,你就看破了,禪;看破之後當然就不動心,所以定就是放下,禪就是看破,禪定兩個字合起來就是看破、放下。然後我們的生活,我們在這個世間所表現的,所表演的是高度的智慧,如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遊戲神通,無二無別。所以學佛人可貴的是要擺脫輪迴心,放下輪迴業,要發菩提心,大菩提心,要行菩薩業。菩薩業就是末後這一句,『六度之行,教化安立眾生』,這是菩薩業,這不是輪迴業。我們幹這個事情,幹這個事情你說多自在。「六度」是總結,布施、持戒到禪定、般若。我們自己這樣做,自己這樣做也是教化眾生,做給別人看的,做個好樣子給人看。「安立」,「安」是叫一切身心安住,住在這個境界裡面,住在六度裡面;「立」是建立,建立菩薩的事業,建立智慧的事業,智慧的生活。菩薩應化在世間幹這個的,幫助眾生幹這麼一樁事情。下面這一段愈說愈清楚,愈說愈明白:

  【發菩提心。】

  把那個心轉過來了,『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從前我們不覺,心裡面有妄想分別執著就不覺,現在覺了,覺了之後永遠捨離妄想分別執著,你真的覺悟了。唯有真正覺悟的人,底下所說的這個他真能做到。學佛學了很多年,學了幾十年,甚至於學到老,學到死還做不到,什麼原因?沒有發菩提心,沒覺悟、沒回頭,依舊用的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樣學佛,從前李炳南老居士告訴我們,這種學佛叫佛學,他們搞的是佛學,搞得不錯,很好,佛學家,他不是學佛,他是佛學,恰好顛倒了。所以佛在《華嚴經》上說,忘失菩提心,修一切善法,都是魔業,也是這個道理。這個善法裡面講經說法、領眾修行都是善法,沒菩提心,這些善法都不是正法,都不能令人了生死出三界,頂多叫你得人天福報,幫助你生天享天福,天福享盡了還是要墮落,你沒有辦法超越輪迴,就叫魔業。你這個事業是屬於魔不是屬於佛,佛是決定幫助你了生死出三界,這叫佛事。現在我們講佛事,一般人都會想到給死人念經超度叫佛事,其實經典裡面講的佛事不是這個意思。經典裡面說的佛事,是幫助眾生了生死出三界,這個事業叫做佛事,這是正覺,所以發菩提心非常重要。『發菩提心』實在講,就是前面所說的觀法如化,你沒有觀慧,你怎麼會覺悟?你不可能覺悟。你要有真正智慧觀照,曉得這世出世間一切法,確確實實是夢幻泡影,確確實實是不可得,你這才恍然大悟,把無始劫來妄想執著放下,這菩提心現前了。自自然然你能夠:

  【持諸禁戒。堅守不犯。】

  你持戒自然清淨,一點都不勉強。心清淨,身清淨,身心清淨,境界清淨,環境就轉過來了。也許有人問,你說境界清淨我不相信,為什麼不相信?我看這個世界不清淨。他說這個話有沒有道理?很有道理,道理在哪裡?他的心不清淨,看到世界不清淨;我的心清淨,看到世界清淨,他沒懂,沒搞清楚。佛在這個世間,佛看這個世界是淨土,實報莊嚴土,我們看這個世界是凡聖同居土,佛跟我們坐在一個講堂,他的境界跟我們的境界不一樣。再跟諸位說個老實話,我們每一個人的境界都不一樣,每一個人的世界也都不一樣,不可能有兩個人相同的,只可以說大致相同,相同裡面還有許許多多不同。譬如你們看人,這個人跟你們見面,你對他印象很好,他人不錯;那個人說,我對他印象很惡劣,你看看,這個境界不就馬上不同了嗎?這都是在人道、都在現前,立刻就不一樣。看人如此,看物也如此。我們看這朵花,這朵花插得不錯,我很喜歡;那個人說,這個花插得不好,哪個地方、哪個地方不合什麼規矩,不都在眼前嗎?所以說每個人的境界都不一樣,哪裡會有相同的。只有到成佛才相同。為什麼?佛的心平等,所以佛的境界就相同。人心不平等,每個人看的境界不一樣,各人是各人的境界,各人是各人的宇宙,這個道理我們要懂得、要明瞭,然後你才曉得,我們可以不受外面境界的干擾,我修我的,你修你的。所謂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各人幹各人的,誰也不能代替誰。所以『持諸禁戒,堅守不犯』。

  【饒益有情。】

  這是大慈悲心,不但我們要利益一切有情眾生,要給他最殊勝的利益,『饒』是豐饒、豐富。換句話說,我們要全心全力的去幫助他,我有十分的能力,我幫助他九分,我還是對不起他,我還是有愧,一定要全心全力幫助一切有情眾生。

  【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

  自己所修學的決定有收穫,我們成就智慧,智慧貢獻給一切眾生,我們所得到的福德,福德給一切眾生去享受,我們自己不享受,給大家去享受。令一切眾生都能得到安樂,身心安穩,自在快樂。諸佛如來是這個做法,諸菩薩、聲聞也是這個做法,我們今天學佛不走這個路子,你走哪一條路?六度就是生活,六度就是工作,六度就是一天到晚接觸廣大群眾,念念當中修布施,時時刻刻守法,守法就是持戒,走路有走路的樣子,遵守交通規則,就是給社會大眾做好樣子,做好樣子就是布施。念念要有布施的心,念念要有幫助一切眾生之行,要真做,不是在此地、在經文上念念講講就算了,這個不可以的,要真做。

  自己的心願就是希望一切大眾都得到安樂。真正的安樂、究竟的安樂是西方極樂世界。那麼我們就明白了,令一切眾生得豐饒的利益、真正的安樂,一定要把淨土法門介紹給他。他要不接受,他要排斥,怎麼辦?我們念一句阿彌陀佛,他聽進去了,不聽也要聽,聽進去之後,一歷耳根,永為道種,我把最好的佛法已經布施給你了、供養給你了。所以在家同修出門手上拿一串念珠,好!你要曉得,你手上拿這串念珠不知不覺當中度了很多人,人家一看「阿彌陀佛」,口沒有念出來,他心裡想到,這個人是學佛的、念佛的,佛這個念頭從他心裡面生起來,落在他阿賴耶識裡了,你就給他豐饒的利益,你就『令得安樂』。他要歡喜,你就講給他聽、介紹給他聽;不歡喜,這一表示就行了,這個善根種子就種下去了。底下這一條,這條好懂:

  【要當作善。】

  『要』是必要,『當』是應當,人生在世必要應當『作善』,不要造惡。這裡面講的十善業。

  【所謂一不殺生。】

  絕不殺害一切眾生,不但不殺害,如果讓一個眾生因我而生煩惱,那都是我的過失,我不應該做的。

  【二不偷盜。】

  一定要知道,佛在經上講的話是真實的,所謂是欠命的要還命,欠債的要還錢。我們這生偷盜,盜來了,來世還要還他,一絲一毫都不差,我們何必去造這個業?

  【三不淫欲。】

  這是講出家人,在家人如果能夠做到,更殊勝、更好。身三善。下面是口四善:

  【四不妄言。】

  不說假話,不欺騙眾生。

  【五不綺語。】

  『綺語』是花言巧語,甜言蜜語,也是叫人上當,也是陷人不義。

  【六不惡口。】

  『惡口』是說話粗魯,言詞很難聽。

  【七不兩舌。】

  『兩舌』是挑撥是非,令彼此兩方產生了隔膜,變成了冤仇。「兩舌」這個過失很大很大。口的四業。後面是意三業:

  【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

  十善業是以這三條為根。貪瞋痴,佛說為三毒煩惱,最毒,所有一切的惡業、惡法都是從貪瞋痴生出來的。所以貪瞋痴轉過來不貪、不瞋、不痴,佛說這叫三善根,世間所有一切善法從這個根生的。所以我們真正能夠放下貪瞋痴、斷了貪瞋痴,真正做到不貪、不瞋、不痴,自自然然你的身業、口業都與善相應,無量無邊的善行、德行都從不貪、不瞋、不痴這三個善根建立起來。這是前面講植眾德本最重要的修學方法。不僅對世間法不貪,佛法也不貪,真正做到隨緣而不攀緣,攀緣就有貪瞋痴,隨緣沒有貪瞋痴。好,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