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菁華  (第一集)  1998/7  香港佛教青年協會  檔名:02-036-0001

  暢公老和尚,諸位法師,諸位大德、同修,今天淨空接受香港佛教青年協會主辦的「慶祝回歸週年紀念」的弘法活動,感到非常榮幸。這一次再到此地來與大家聚會,尤其難得暢公老法師能夠參與這個殊勝的法會。我在香港的因緣跟老法師非常的深厚,第一次到香港來是一九七七年,記得那一次是講解《大佛頂首楞嚴經》,以後幾乎每一年都到這邊來參學,所以跟這邊的同修緣分非常深厚。這次我們慶祝香港回歸祖國週年,特別選《大乘無量壽經》。因為受到時間的限制,沒有辦法講解全部的經文,好在全部經文我們有錄像帶、錄音帶,還有書本流通,諸位都能夠看得到。這次我們特別從經文裡面選擇了六十段,可以說是《無量壽經》的菁華,用短短的六天時間,我們認真努力來學習,以此祝福我們國家國運昌隆,社會安定繁榮,人民豐衣足食,幸福美滿。現在請看經文,第一面看第一段:

  【佛所行處。國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

  這段經文是世尊為我們說明,佛法對於國家、對於社會,對於一般人民的真實利益。我們肯定佛陀的教誨,佛在《金剛經》上告訴我們,佛是「真語者、實語者」,真就不假,實則不虛;「如語者」,如就是一定要與事實真相相符合。佛給我們說到不增不減,完全合乎事實真相,我們對於佛的話才能真正信受奉行。經文上告訴我們,說『佛所行處』,這句話是說佛陀的教學、佛陀的教育能夠普遍推行的處所,這是「佛所行處」。也就是說明佛教教育認真推行,大家都能夠接受,都能夠依照佛陀的教誨去做,必然收到下面的效果。

  『國』是指國家,『邑』是指都市,『丘聚』是指鄉村。這個意思是說明佛陀教育推行的地區或大、或小,只要認真貫徹的去推行,必定得到教學的成果。這個成果就是『化』。在中國古代教學的目標,像儒家所說的,目標是要達到變化氣質,這正是如儒家所標榜的讀書志在變化氣質。由此可知,求學為的是什麼,這點我們一定要清楚,一定要明瞭,不是為升官發財,是為了作聖作賢。儒家教學的標榜有三個階段,聖人、賢人、君子,這個是讀書人希望能夠達到的,也正如同佛法裡面所講的三個階段,佛、菩薩、阿羅漢。如果也跟儒家的教學來相配合,儒家講的聖人,在我們佛法講佛陀;儒家講賢人,我們佛法講菩薩;儒家講的君子,我們佛門稱為阿羅漢,這是相似的比擬,而實際上這個境界相差很遠。因為儒家的教學是一世的教育,而佛法的教學是三世的教育,過去無始,未來無終。而教學的內容,佛法是概括了虛空法界;儒家充其量沒有離開人道,在十法界裡面只是一個法界,在時間只是一世而不是三世,所以這個範圍相差很大,當然這裡面的成就亦復如是。所以佛家講的教化,教是從事上說的,是從因上說的;化是從果上說的,成績上講的。如何能把我們凡夫轉化成菩薩,這是大乘佛法教學的目標。

  我們凡夫能不能成菩薩?答案是肯定的,任何一個人都應當作菩薩,作菩薩並不是改變你的生活環境,也不是要更換你現在的工作。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特別是末後五十三位法身大士表演給我們看,教我們怎樣去作菩薩。這五十三位他們所示現的,也就是表演的形相,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而且展示給我們看到的,各種不同的生活方式,各種不同的行業,與我們現實的社會無二無別。我們從這些地方深深的體會到,世尊教我們學佛,佛是什麼?佛是覺悟,佛是明白。學佛就是教我們學做一個覺悟的人,學做一個明白人。明白些什麼?對人、對事、對物,對宇宙、對人生樣樣都明白,樣樣都覺悟,這就叫做學佛。

  學佛到底能不能改變我們的生活?這點我們要明瞭,在生活的形式沒改變,貧窮還是過的窮日子,富貴依然過你的富貴日子,在這個形相上沒有改變,可是感受上完全改變了,完全不相同。為什麼?佛告訴我們,一切眾生苦從哪裡來的?諸位知道貧窮很苦,富貴人的苦處不亞於貧窮,都苦!我們小百姓很苦,做大官的人比我們更苦,不但人間做帝王苦,天上去做天王也苦。這諸位如果能夠細細去讀佛經,經上都說得很清楚、很明白。為什麼有苦?苦從迷來的,你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了解、不明白。宇宙是我們生活環境,人生就是我們本人。我們本人這一生所遭遇的,每個人的際遇雖然是不相同,可是可以總結一句話,都是苦。所謂「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十之八九都不如意,有一分如意已經算是不錯了,可能一分如意是假的,十之八九不如意是真的,怎麼能不苦?而這些果報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我們不知道,苦從這來的。假如我們這一生所有一切際遇是怎麼來的、怎麼形成的,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不苦了。所以佛說得好,苦是從迷來的,樂是從悟來的,只要覺悟了就快樂。

  我們在禪宗裡面看到六祖惠能大師,惠能大師的生活環境不好,沒有受過教育,沒有念過書,砍柴度日,生活非常艱苦,他悟了之後,這個世間任何一個人都比不上他快樂,這是真的,真樂!我們在佛門裡面見到能大師,在儒家孔老夫子常常讚歎的顏回,顏回的生活環境也非常清苦,要以我們現在人來說,他的生活都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孔老夫子讚歎,顏回日常生活「簞食瓢飲」,吃飯,連個飯碗都沒有,用竹子編成個小竹簍,盛飯吃;喝水,連個水杯子都沒有,切個葫蘆瓢飲水。過這樣貧窮的生活,夫子感嘆,如果別人是「不堪其憂」,可是看看顏回也「不改其樂」!他生活得快樂得不得了。他樂從哪裡來的?明白了,所以樂是從悟得來的,他覺悟了,覺悟了就真樂。所以佛教化一切眾生不是給你好吃的、好穿的,給你好的物質享受,不是,佛是幫助你覺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真的離苦,真正得樂了,無論過的什麼生活,什麼方式的生活,都能夠得究竟美滿的幸福快樂,這才是佛法。所以貧賤安於貧賤,富貴安於富貴,這個社會才能和睦,才真正能達到共存共榮,互助合作,一片祥和,這是佛教育。

  佛陀有沒有教給一切眾生富貴之道?有,佛教給我們修因,這個在經裡面說得太多了。凡事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我們能夠修好因,決定有殊勝的果報。經文裡面講『靡不蒙化』是這個意思,確確實實化凡成聖,化苦為樂,化愚痴為智慧,化貪瞋痴為三德。這個是教育的功能,教育的效果,所以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天下和順』。「和」這個字儒家重視,佛家也重視,正是所謂英雄所見完全相同,這不是大略,完全相同。世出世間的聖人教我們和睦相處,可是真正要做到和,如果不覺悟,這個就很難做到。為什麼?諺語所謂的「人心不平,各如其面」,他心不平,怎麼能和睦相處?為什麼不平?這裡面有很深的道理,有很複雜的因緣。佛說一切經,說的是什麼?就是說的這樁事情,就是給我們述說一切不平等的無量的因緣。讓我們清楚了、明白了,我們就不會怨天尤人。

  在這個世間,無論種種的不同的際遇,或者是艱難困苦的遭遇,也不會怨天尤人,也能夠跟一切眾生和睦相處。這是世出世間聖賢最殊勝、最善良的教導,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佛法跟我們講「六和敬」,六和裡面第一條「見和同解」,這是「天下和順」的基礎,也就是現代社會所說的建立共識,我們大家有個共同的認識,和睦相處的基礎是建立在這個地方。這個共識很不容易建立,人都有習氣、都有煩惱,煩惱、習氣不是這一生學來的,多生多劫,生生世世累積下來的煩惱習氣,貪、瞋、痴、慢、疑、惡見,這佛跟我們講六種根本煩惱,這不是這一生有的,過去生中就有。人都有傲慢,哪個不傲慢?六道凡夫統統都有傲慢心,貢高、自大。你如果留意一下,這個社會還有一些地區還有乞丐,乞丐在這個人間貧賤到極處了。貧是沒有財富,天天外面討飯吃;賤是沒有地位,在社會上地位是最低的,沒有比他更低的,沒有比他更貧的了。貧賤到了極處,他看到富貴人從他面前過,你看他那個傲慢的習氣還現行,哼一聲「有什麼了不起,不過有幾個臭銅錢而已。」我們才曉得這個傲慢習氣與生俱來,怎麼能斷得了?特別是在現前民主自由開放的時代,誰肯服誰?如果大家都懷著貢高我慢,誰都不服誰,天下大亂,怎麼可能和睦相處?

  所以佛跟我們講和敬的基礎就高明了,佛有沒有說你們都是錯誤的,我這個才是正確的,你們一定要依我的見解?佛沒說。這是佛教學偉大之處,佛是始終謙虛,始終卑下,真的自己做一個最好的榜樣給我們看。諸佛菩薩決定沒有貢高我慢的樣子,決定沒有貢高我慢的心態。他和敬的基礎是在哪裡?佛是教我們放下成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主張,各個人主張不一樣,那就不和了。怎麼和?我們把自己的見解、成見統統放下,不就和了嗎?這個非常高明,我們看到佛經,佛這種方式叫我們不能不佩服。為什麼?一切都放下,大家是真心相見。起心動念都是妄想,都是妄念。妄是不平的,真是平的,所以佛教導我們用真心,不要用妄心。用真心就平等,用真心自然就和睦。真心裡面沒有意見,真心裡面沒有主張,真心是清淨的,真心是一個妄念都不生,佛是要求我們建立在這個基礎上。不但天下和順,盡虛空遍法界都達到和順,和在事上和了。順什麼?順法性,不是你順我,我順你,不是的,順真如自性,這是大乘經上講隨順性德,你想這個社會多美好。

  佛告訴我們,這是從最簡單的話來說,把標準水平降到最低,性德降到最低,孝親尊師、十善業道,這是性德最低的。佛在《觀經》給我們講淨業三福,我們能隨順,那是性德。「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隨順性德;「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隨順性德;「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字字句句都是隨順性德。在十善裡面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欲,這隨順性德;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瞋、不痴,隨順性德,天下哪有不好的道理?如果我們的心隨順性德,我們的行為隨順性德,佛跟我們講「依報隨著正報轉」。不但人禍在這個世間會斷絕,天災也化解了,天災人禍都沒有了,人人都是真誠待人,人人都存一個善心,感召得來的『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這個是說明依報隨著正報轉。

  我們生活在這個時代,特別是這幾年來,我想許許多多同修都有很深的感觸。不要說遠了,我第一次到香港來講經,一九七七年,二十年前,二十年前我們生活環境跟今天二十年後起了好大的變化,不僅這一個地區,整個世界。我一九八二年到美國,在美國住了十幾年,這十幾年變化之大,也非常令人驚訝。過去這個社會,雖然好像不太令人滿意,還值得我們過下去;現代的社會,我們六根接觸六塵境界,觸目驚心,實在不想再住下去了。這個就動了移民的念頭,往哪裡去?世尊跟諸佛如來介紹我們到極樂世界去,到無量壽國去,想想很有道理,所以我們今天真的覺悟了,真的明白了,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老實念佛,求生淨土。共業當中有別業,我們一樣能夠以清淨心、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與法相應。今天在此地我們有緣在這裡聚會,希望不久的來日,我們在西方極樂世界蓮池海會,我們又能聚在一起,那個時候轉凡成聖,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如經所說也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華嚴經》上講的法身大士,圓教七地以上,這是阿惟越致菩薩,不可思議!

  今天這個社會能不能轉變?劫難能不能化解?答案也是肯定的,只要社會大眾人人覺悟,不要說是人人,能夠有十分之一,十個人當中有一個人覺悟,劫難就能化解,災變就可以消除,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我在講席當中曾經說過,眾生生活過得這麼苦,世間災難這麼多,我們自己有責任。決定不能說這是自然的災害與我不相干,那是人為的災害,他們在造業,與我也不相干,這種說法不是佛弟子,這種說法是不負責任的說法。應當怎麼說?我自己沒有修好,我自己沒有學好,在這個世間感得這些災難,讓眾生受苦,我們自己要認真懺悔,要努力的改過自新,從內心做起,要做到純善。對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不可以有絲毫的惡念,不能有絲毫的過失,我們才能對得起眾生,對得起佛菩薩,對得起這個社會。

  所以在這兩年我們在各地方講經弘法,我們的主題,總題目就用「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用這八個字來警惕自己、提醒自己,自己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給社會大眾做一個好樣子,好榜樣;做不到就是自己的過失,就是自己的罪業。佛陀的教誡是無比的豐富,我們人生苦短,沒有能力學一切的法門,法門無量誓願學,我們只有嚮往,做不到。那怎麼辦?我們明瞭世尊所有一切法門也都能含攝在一個法門,所以《華嚴經》上講「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要懂得這個道理,掌握了這個原則,那就好辦。我們採取一門深入,一就是一切。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大部的經太長了,我們在時間、精力都無法攝受;小部的像《般若心經》,二百六十個字太短,裡面的內容太深太廣,我們每天讀誦它,但是很難得受用,它裡面所說的我們做不到!做到,行。「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我們能做到嗎?觀音菩薩他做得到,我們做不到,做不到就得不到利益。經上說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我們會念,空得了嗎?空不了。最後的結論,《般若》結論「無智亦無得」,你如果真的明白了,那你是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了,為什麼?無智亦無得!無智,所知障破掉了,所知放下了;無得,煩惱障放下了,那就成佛了。天天念無智亦無得,還是求智,還是貪得,那怎麼行?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跟經典背道而馳,所以這種經念一輩子都不管用。所以我們選擇《無量壽經》,《無量壽經》的經文不算太長,也不算太短,對現在人修學非常適合。

  隋唐時候古大德也都是像經上所講的「大權示現」,都是諸佛菩薩再來的。他們告訴我們,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講得最圓滿、最究竟、最透徹的,無過於《大方廣佛華嚴經》。所以《華嚴經》在中國,幾乎是任何一個宗派都肯定它是根本法輪,肯定一切經教都是《華嚴》的眷屬,承認這部經是一乘大法。可是這些祖師大德們,他們跟我們說,他說《華嚴經》要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無量壽經》是第一。為什麼?《華嚴經》最後結歸到《無量壽經》,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極樂那裡?歸《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華嚴經》的總結、總歸結。這給我們指出來,很了不起!這個說法。我們再仔細觀察《華嚴》,我們來求證,他說這個話有沒有證據?果然有證據,而且證據非常清楚、非常鮮明。我們在「入法界品」,你看善財童子參訪德雲比丘,這是五十三參第一參。第一參很重要,我們一般人學佛,你第一個接觸的老師、第一個接觸的經本很重要,為什麼?先入為主。他去參訪德雲比丘,德雲比丘在哪裡?他沒找到,以後發現他在別峰,在山峰上,在另外一個山頭,別峰。別峰表什麼?表特別法門,表這個意思。特別法門是什麼?念佛法門,門餘大道,八萬四千法門之外的一個特別法門,他在別峰,用這個方式來表達。

  善財童子到別峰去拜訪他。他在那裡做什麼?他在念佛、經行,他所修的就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的般舟三昧,也叫佛立三昧。修這個三昧一期是九十天,九十天不可以睡覺,不可以坐下來,只可以站著,只可以走動,一句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淨土,這是精進念佛,他修這個法門。給善財童子講念佛法門,講了二十多種。念佛法門也是無量無邊,他那個二十多種一展開,把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統統歸到念佛法門,妙不可言!這一章我好像是最近在台灣講過,有錄像帶跟VCD流通,諸位不妨可以看看,把所有一切法門統統歸到念佛法門,真的開示出《華嚴》的妙處,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如果說學禪的,把念佛法門也歸到禪的一種,你要是學律宗,念佛法門、禪也可以分做律裡面的一種,真是說明了,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任何一個法門你真的通達了,都成無上道,這是五十三參第一個顯示出這個狀況,讓我們看了之後明白、清楚了,善財童子以這個為主修。到最後第五十三參普賢菩薩給他講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看看從始到終,徹始徹終就是一個念佛法門,一句佛號念到底。當中的參學,他所涉獵的,就是日常生活當中接觸社會廣大的群眾,男女老少,各行各業,有出家、有在家,出家的只有六位,少數。你看每位善知識所修的法門不一樣,最後統統匯歸到淨土,這是諸佛如來給我們做的一個介紹,讓我們在末法時期懂得怎樣選擇法門。

  這個法門修學起來不困難,佛人人都會念,可是你要懂這個道理,你對它就一絲毫的疑惑都沒有了,你就很肯定自己這一生當中決定得生淨土。在沒有去之前,彌陀弟子,彌陀弟子一定要像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我們一定要了解這部經典,深入這部經典,叫深入經藏。藏是什麼?是這個經裡面所含藏的,深入這部經它所含藏的大道理,它所講的這些圓滿修學的方法,我們要認識這些,然後才能依教奉行。我們的心跟佛的心一樣,阿彌陀佛什麼心?四十八願就是阿彌陀佛的願心,我們念四十八願,不能把它當作「這是阿彌陀佛的願,這不是我的。」那我們還學個什麼?學佛!學哪一尊佛?現在我們學無量壽佛,無量壽佛就是阿彌陀佛,每一願都是我們自己的心願,是我們自己真心裡面所發的願。阿彌陀佛第一願,願他這個國土裡頭沒有三惡道,我們要怎麼發?三惡道從哪來的?經論裡面告訴我們,貪心是餓鬼道,瞋恚是地獄道,愚痴是畜生道,這樣我們就明瞭了。經上說的果,我們要知道因,要知道修因,經上說的因,我們了解將來殊勝的果報,我們從這裡學。看了阿彌陀佛第一願,我們要下決心斷貪瞋痴,決定不容許心裡還有一念貪心,世出世間一切法都不貪,徹底放下。

  這個小冊子是《無量壽經》最精要的地方,最重要的地方,全經不能夠背誦,這個六十條應當把它念熟,依教奉行。我們自己把自己這個業力轉過來,就能轉變環境,相隨心轉,體質隨心轉,環境隨心轉,境隨心轉,你才能幫助社會大眾。底下這是『國豐民安』,物產豐富,人民安樂,從哪裡來的?佛法當中得來的,佛法教學結果一定是這個樣子的。如果佛法教學得不到這個結果,我們一定要反省,教學裡面一定有錯誤,一定有不如法之處。如果說如理如法,這個效果一定達到,沒有達不到的,問題就是我們肯不肯真幹。我們要常常想到,世尊當年在世,鹿野苑五比丘起家,他們過的是什麼生活?樹下一宿,日中一食。心地純善,與性德相應,不僅講相應,圓滿的相應,所以大道傳了三千年,傳到今天。我們今天的佛法跟過去相比,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差距?我們沒有能夠做到。古人雖然說沒有能完全做到,他做到了幾成,打了折扣,還算是不錯。我們今天一成都沒做到,這怎麼得了!所以要認真反省,要知恥改過。縱然不能完全做到,我們要認真努力盡心盡力去做。譬如說捨財,捨財不會要命,一分錢都沒有了,每天還是吃得很好不會餓死,還是有衣服穿不會挨凍,那就行了。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捨得乾乾淨淨。

  『兵戈無用』,這是屬於戰爭,人為的災害消除了。『崇德興仁』,人崇尚道德,崇尚禮義,人人能夠守禮、守法,遵從道德,這個社會哪有不祥和的道理!『務修禮讓』,「務」是在此地勸勉我們,一定要修,修禮、修讓,要知道忍讓,特別是對一些冤家債主。過去生中結的怨,這些人無故的毀謗你、侮辱你、陷害你、阻擾你,我們都應用真誠恭敬心謙虛的接受。就像印光大師教導衛錦洲居士那一封長信裡面所說的,我們所有一切不幸的遭遇,人為的加害,要看作什麼?我命裡頭應該要受的。對於害我這個人還要恭敬他,我們還要讀經念佛迴向他,他做很多惡事,希望佛菩薩救度他,不要墮惡道。以純善之心、慈悲之心對待一切冤家債主,冤家宜解不宜結,不可以有一絲毫懷恨的念頭,不可以有一絲毫報復的念頭,如果你有這個念頭,你這個怨結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那真正是害己害人。我們完全接受,毫無怨言,願意接受,這個怨結就化解了。這一生他障礙我們,來生他護持我們,這個結解開了,一定要懂這個道理。

  一切眾生跟自己沒有兩樣,怨親平等,連生佛都不二,所以要懂得怨親不二,自他不二。常常思念佛在經典這些寶貴的教訓,念念在心,依教奉行。如果對於這些冤家債主還有一念不平之心,馬上要求懺悔,我錯了,他為什麼跟我結怨,當然是我自己做得不好,不能令他滿意,我自己應當改正自己的缺陷,改正自己的毛病,希望做得更好,能令他滿意,這叫學佛,這叫順性。不可以隨順煩惱,不可以隨順習氣,要隨順佛性,隨順自性。一定要懂得禮讓,他要財,我們財讓給他;他要名,名讓給他;他要利,利讓給他;他要什麼,統統讓給他。他要這個娑婆世界,娑婆世界也讓給他,我們到極樂世界去!你要不肯讓,極樂世界去不了,一定要懂得忍讓。

  『國無盜賊』,人為的災害沒有了,因為人人都知道禮讓,人人都「崇德興仁」,怎麼會盜取別人的財物?尤其說是盜取別人的財物你才能發得了財,沒這個道理。佛在經上不是這個說法的,哪一個發大財的人是偷盜來的?所以我在講席當中常常提醒同修們,世間人有個很錯誤的觀念「損人利己」,你們覺得這個話說得對嗎?損人決定害己。哪有損人利己的道理!損人是決定不利己的,只有利人才是真正利己,這是正教。佛給我們說,財富是從財布施得來的,你這一生當中發的財,你前生修的布施,縱然是以不正當的手段、欺騙的手段,欺騙也是盜取,盜的方式很多,只要用不正常的手段,你所發的那個財還是你命中有的。你命裡頭沒有的,你去偷偷看,你去盜一盜看,你還沒到手就被警察抓住了,你就得坐監牢獄了,為什麼?命裡頭沒有!偷來的、盜來的還是命裡有的,你說冤不冤枉?所以損人決定不是利己。常常為別人,常常利益別人,才是真正的利益自己,我們要懂得這個大道理。

  『無有怨枉』,這是講司法好,這個國家沒有犯罪的人,監獄裡面都是空的,沒有人坐牢,沒有人犯罪。『強不凌弱』,無論在哪一方面,財富強,地位強,任何一方面強勢絕不欺負弱的人。不但不欺負弱的,強勢的幫助弱者,這叫積功累德。所以整個社會的人民『各得其所』,安居樂業,貧賤安於貧賤,富貴安於富貴。所以這一段經文是世尊告訴我們,佛教育推行一定能夠收到這樣良好的效果,我們把它選擇在精華裡頭第一段。再翻過來,我們看第二段:

  【遵修普賢大士之德。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

  這一句非常難得,我們在華嚴會上看到了,華嚴會上有三位中心的人物,除了毘盧遮那佛不算,那是佛,這三位是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善財童子,這三位是特出的人物。文殊、普賢是毘盧遮那佛會下的上首菩薩,他們的地位就像觀音、勢至在極樂世界的地位一樣。而這兩位菩薩都是發願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不但他們兩個人求生,還勸導華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生淨土。我們細細的觀察這個現象,應當要有所領悟。普賢、文殊是毘盧遮那佛的得意弟子,傳法的弟子,把他的這些信徒、弟子統統帶到極樂世界去了,那成什麼話!你們兩個人去就去吧,你怎麼可以把毘盧遮那佛的學生全部都帶走?這個在一般凡人是決定做不到的,你去就好,你把我的信徒統統都帶走了,你怎麼對得起我?佛展示這個心量,這些法身大士在華藏世界修行成佛時間很長,到極樂世界去修行時間很短,所以他們兩位把這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都帶到極樂世界,毘盧遮那佛不但不生氣,還讚歎,還鼓掌,你做得太好了。諸佛只有一個心,希望眾生早一天成佛。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比我這個地方緣殊勝,時間能夠提前,那為什麼不勸他去?這個做法給我們很大很大的啟示,無論修學哪個宗派,修學到成就了,將來都是超越十法界,都是生華藏世界。生華藏世界遇到普賢菩薩、遇到文殊菩薩,還是勸你念佛求生淨土。

  所以《華嚴經》上講得很清楚,「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那是真正開悟,真正明白了。十地是從初地到等覺,這十一個位次,他們完全接受普賢菩薩、文殊菩薩的教誨,接受他們的意見,到極樂世界去修學,去參訪阿彌陀佛。所以《無量壽經》跟普賢菩薩的願沒有違背,古大德常說,「不修普賢行,不能圓成佛道」。西方極樂世界是什麼場所?純粹修普賢行的一個道場,『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所以諸位要懂得,極樂世界是圓滿普賢行;換句話說,極樂世界是華藏世界、是《華嚴》的大圓滿,它是一不是二。『具足無量行願』,「無量行願」都歸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都歸阿彌陀佛名號之中,所以這一句名號就是無量行願。怎麼說法?我們按照古德這個講法,細細去思惟就明白了。古德講,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講的一切經都歸《華嚴》,《華嚴》是根本法輪,樹根!而《華嚴》、《法華》都是《無量壽經》的引導,這隋唐大德說的。就像經典的三分,《華嚴》、《法華》是序分,《無量壽經》是正宗分,《阿彌陀經》是流通分,這麼回事情。

  我們曉得《無量壽經》殊勝第一,《無量壽經》有四十八品,哪一品第一?這個大家公認的,四十八願第一,第六品。全經,世尊所說的都沒有離開四十八願;換句話說,這部經所講的就是四十八願每一願的詳細說明而已,四十八願是總綱領,阿彌陀佛自己說的。四十八願有四十八條,哪一條最重要?這也是古德公認的,第十八願第一。十八願是什麼?十念必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所以這麼一歸納,我們才恍然大悟,這一句名號展開來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展開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展開是《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再展開是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最後總歸就歸一句佛號。所以我們執持這句名號就等於說是世尊所說一切經統統在其中。釋迦牟尼佛如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無一不如是。這我們就明瞭,這句佛號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如來所說一切經教的總綱領。我們這才死心塌地,一絲毫的懷疑都沒有了,一句名號念到底。

  今天海內外許多同修請我講《華嚴》,也有人問為什麼你要講《華嚴》?講《華嚴》就是講詳細的《無量壽經》,大本《無量壽經》。古德講,《無量壽經》叫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今天我們要講大本的《無量壽經》,實在說如果不懂得《華嚴》,《無量壽經》的味道講不出來。《無量壽經》、《彌陀經》字字句句含無量義,這是說明「具足無量行願,安住一切功德法中」。安,不懷疑了,不夾雜、不間斷,死心塌地一門深入,長劫薰修,就具足諸佛如來一切功德。一切諸佛如來因地當中所修的無量功德,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統統得到了,為什麼得到?古人常講,「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見到阿彌陀佛,悟入心性,心性是相同的。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自性,法性、法身就是真心,法身就是真如。同一個自性諸佛如來所修的,那就修在我們自性裡面,這正是所謂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所以怕的是我們不能見性,真的見性了,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無量無邊的功德,我們都能得到受用。

  可是在我們這個世間修行,要想明心見性,難,太難太難了。兩重困難:第一個困難,自己煩惱習氣太重斷不掉,沒有能力斷;第二個外面的誘惑,誘惑的力量太大太大了,沒有法子抗拒,這兩個難關不能突破,我們想明心見性就不容易。所以淨宗法門不需要明心見性,帶業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功德利益跟明心見性的人沒有兩樣,說老實話,只有超過他們,絕不比他們遜色。所以這個法門不可思議,這個法門叫門餘大道,我們要珍惜。這也是在開經一開端,世尊就給我們說出無比的希有殊勝,所以看這句經文跟《華嚴》有什麼兩樣?確確實實它是《華嚴經》,是《華嚴經》的精華,是《華嚴經》的濃縮。下面:

  【以定慧力。降服魔怨。】

  這句話非常重要,我們今天在這一生當中修行有沒有成就,就在這一句。『魔』,《八大人覺經》上跟我們講的有四種。五陰魔,我們沒辦法離開,不但是三界六道的眾生,十法界裡面聲聞、緣覺、菩薩、佛,十法界裡面的,天台大師所講的藏教佛、通教佛,都是十法界的;別教出了十法界,超越了。所以通教的佛、藏教的佛都是五陰身,色受想行識。什麼時候能夠脫離五陰?出了十法界,《心經》上講的「照見五蘊皆空」,行了,他脫離十法界了,這才能脫離五陰魔;你沒有能照見五蘊皆空,色身、受想行識就沒有辦法離開。我們一定要明瞭,身心是魔障,不是從外面的,自己本身具足的,無量劫來的習氣煩惱造成的。四種魔說的這個,這個就是講的俱生煩惱,無量劫的所知障跟煩惱障變現出來的。

  第二種魔,煩惱障。這個煩惱障是現前的,現行的,常常起貪瞋痴慢,常常迷惑顛倒,對於世出世間一切法不但真妄不能辨別,把假的當作真的;邪正不能辨別,是非不能辨別,到現在是更糟糕,利害都不能辨別,愚痴到什麼地步?這是魔!煩惱是魔,我們起心動念都是魔,魔知魔見,不是佛知佛見,魔知魔見。經上講的邪知邪見那就是魔王知見,魔王知見是什麼?貪瞋痴慢,對於聖教懷疑,我們今天過魔的生活。

  第三種死魔,這很恐怖,縱然我們修得很好,修得不錯,如果出不了六道輪迴,你所修的,換句話說,都落空了。修得很好,來生再得人身,算是有善根,來生繼續再修學,至少你也要耽誤十幾年,這個十幾年已經把前生所修的忘得乾乾淨淨了,又要從頭來起,你說這不是折磨嗎?所以諸位要曉得,這三種魔,五陰魔、煩惱魔、死魔都是自己本身的,我們身外只有一樣,天魔。天魔是什麼?現在社會的誘惑就是天魔。從前我們還看不清楚,現在到馬路上一看,到處都是的。你看看廣告上所畫的,畫的那些人物都是妖魔鬼怪,電影上所演的,年輕人穿的T恤上的圖案,都是妖魔鬼怪,看了都嚇人。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的、手所接觸到的,統統是魔境界,天魔。你接觸到都叫你起心動念,都叫你心不清淨、心不平等,我們今天處在這麼一個環境裡頭。佛在此地教給我們,『以定慧力,降服魔怨』,我們有定,這就能夠降魔,要有定、要有慧。

  「怨」是冤家。我們學佛魔障也常常在周邊,愈是精進魔障愈厲害,魔是唯恐你真的修成,脫離三界,他就難過了。他總希望你留在六道裡面,最喜歡你墮阿鼻地獄,他看到開心。可是許許多多人就喜歡走這個路子。我們學佛修淨土,遭遇到的魔障,就是「淨土不能成功,淨土是老太婆教」,聽了之後心動搖了。尤其是最近這些年來,我們專門提倡《無量壽經》,障礙更多,《無量壽經》是會集本不可靠,一定要讀原譯本。說這個話有沒有錯?沒錯,讀原譯本也很好,都能成就。最初會集的宋朝王龍舒居士,王龍舒居士念佛是站著往生的,如果說會集有罪,不應該會集,他怎麼能站著往生?他的會集本怎麼能夠入藏?過去著作入藏那是非常不容易的,要得佛門裡面這些大德們都能夠讚歎、肯定,皇帝才批准,你才能入藏。所以有些人聽了這個話信心就動搖了,也有法師來問我遇到這個情形怎麼辦?我說太簡單了,定慧力。你要問一問,你到底跟誰學?我跟我的老師學,那個人他不是我的老師,他講的話我怎麼可以聽?

  所以古人這個教學跟現在不相同,古大德教學師資道合,我求學沾到一點邊緣,師承的邊緣。我在台中跟李老師學,只聽他一個人的,任何人講的東西我們不能聽,我們聽了如果有疑問,回去問老師,老師給我們解釋,完全相信老師的,相信一個人的。我們今天選擇這個會集本,會集本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用了十年的時間。梅光羲老居士傳給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再把這個傳給我,我有師承,我們是代代相傳的,哪裡會有錯誤。李老師講過一次,他是在那個時代,在中央廣播電台講的。李炳南老居士講過一次,傳到我,我講了十次,現在在新加坡是第十次宣講,講得非常詳細,幾乎每兩個小時只能講個一、二句。好在現在不受時間限制,十年、五年完成都沒有關係,細講一遍。聽眾非常歡喜,喜歡細講,我說那就好,就細講。好,今天時間到了,明天我們繼續,這句意思沒講完,明天還要講這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