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七四集)  2005/4/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74

  諸位法師,諸位同學,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四十九面: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修諸功德。願生彼國。】

  昨天我們講到『發菩提心』,發心非常重要。「菩提」是梵語,翻成中文是覺悟的意思。我們的真心本性不但是覺悟,而且是圓滿的覺悟。所以佛在大經上告訴我們,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本來是佛,現在不是佛。說實在的來講,諸佛如來看一切眾生確實是佛,那一點都不假,可是我們凡夫自己不承認自己是佛,這就沒有法子。這個說法實在不太好懂,我們還是用古大德的比喻來說,古人講「以金作器,器器皆金」。把我們的自性真心比喻作黃金,那我們是黃金做的器皿,諸佛如來看一切眾生為什麼都是佛?他看在質上,無論哪一種器皿,它的體性都是黃金做的,那金就是如來,金就是諸佛。凡夫把體性忘掉,執著了相,看了相。

  譬如我們這是用黃金做的佛像,那邊放的黃金做了個人像,這邊放的黃金做了個畜生像,做一個小狗、小貓,分量完全相等,黃金的分量相等,價值相等,只是做的形像不一樣。會看的人說,他看的是黃金,沒有兩樣,再多的現相都沒有兩樣。諸佛菩薩看九法界眾生,就像他看他的性,性是法性,這相是法界相,相有差別,性沒有差別。所以從性上看,一切眾生皆是諸佛如來。眾生就不行了,眾生把體性忘掉,完全著相,「這是佛,那是人,那是畜生」,這著了相,著相就不見性,迷失了自性,這一迷一切都迷,迷裡面才生是非人我,才生貪瞋痴慢,真性裡頭沒有這些東西。

  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面說得好,自性裡頭本來無一物。我們迷失自性,這才墮落在虛妄之中。我執法執,是非人我,名聞利養,貪瞋痴慢,都是妄想裡面變現出來的,自性裡頭確確實實沒有這些東西。佛看眾生的自性,統統是佛性,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自性是永恆的,不會隨著情識改變,永遠不變,不生不滅。會變的是相,相會變,相有生滅,性沒有生滅,這個道理一定要懂。那我們修行才知道要著重在心性,悟明心性,這樣子才能超越十法界,不但是六道,這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則能幫助十法界苦難眾生,幫助他們破迷開悟、離苦得樂。

  菩提心是真心,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昨天跟諸位談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統是我們自己真心裡頭原來有的性德,不是從外面來的,只要把煩惱障礙除掉,我們自性裡無量的智慧德能相好統統都能夠現前。菩提心一定要發,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難在什麼地方?染污太嚴重,稍稍不覺察就又墮落到煩惱習氣裡面去了。所以佛的教誨確實是高明到極處,佛法教誨,現代人所講,走向藝術化,藝術的教學。現代人樣樣都談藝術,而釋迦牟尼佛在三千年前就把藝術的教學真正是做到盡善盡美。諸位讀大乘經,特別是《華嚴》,處處跟你講表法,表法就是藝術化。從道場的建築到裡面一切的裝飾,全是教育,全是提醒我們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處處在提醒我們。

  我們供養佛像,不懂得的人說是我們拜偶像,說我們是迷信,這也難怪他,沒有人跟他講解,沒有人介紹。我們有機會跟他們接觸,我們就會向他講解。我在印尼,印尼有五個宗教,我去拜訪的時候,我都送一張千手觀音,所以現在天主教也供養,基督教也供養,伊斯蘭教也供養了,很難得,都非常歡喜。千手觀音代表什麼?代表大慈大悲。一千隻眼睛,代表樣樣都看到;一千隻手,看到了,手就要到,就要幫助,表這個意思。哪裡真的一個人有千手千眼,那不累死人?你要不相信,你生個四個手、六個手,你看看你就忙得一塌糊塗。所以它是表法的,不是真的,表什麼?眼到手到。這個意思他們懂得了都生歡喜心。

  我們看到眾生有苦難,馬上就得去幫助他,表這個意思。手上拿著有許多法器,那是代表什麼?代表的萬德萬能,沒有一樣不會,樣樣都會。我們現在人講多才多藝,這個才藝是要幫助眾生,是救苦救難用的,決不是為自己求生活品質的提升,不是的,全是為人。我們把這個意思說出來,大家懂得了,很歡喜接受,它時時刻刻掛在那邊提醒我們,看到它,我們要把自己內心的慈悲,就是觀音,不是外面觀音,外面那個觀音像把自己那個觀世音、心性的觀世音菩薩把它喚出來。誰是觀音?自己。所以佛門這個教學就是藝術化。

  通常我們所供養的一定是一佛兩菩薩,兩尊菩薩。佛代表自性,自性是圓滿的,代表圓滿的自性;菩薩是代表從體起用,起作用,像我們供西方三聖,觀世音菩薩代表慈悲,大勢至菩薩代表智慧。慈悲一定要有智慧,你的慈悲才是正面的作用;慈悲要沒有智慧,要感情用事,麻煩就大了。佛家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同時也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為什麼有禍害、下流?慈悲沒有智慧,禍害、下流就跟著來了。所以不能沒有大勢至,沒有大勢至,觀音菩薩也會害人,這一定要懂得。大勢至菩薩代表我們現在人講理智,不是感情。慈悲是真實的愛心,愛心要有智慧、要有理性,不可以感情用事。你看看這三尊像供在那個地方,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一定要落實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你真正做到了。那我們是一個什麼樣的身分?是彌陀、觀音、勢至融合,統統融合在我自己一個人的身上,在日常生活當中表現出來,做出來。對人對事對物,哪有迷信?

  供佛的這些供具要懂得,這供具裡面最重要的是供水,水代表什麼?代表清淨平等,菩提心!看到這個水,我的心要清淨,我的心要平等,清淨平等是真心,表這個意思的,不是佛菩薩要喝的。所以不可以供茶,茶會有顏色,你不清淨,一定要供清水。我們看到之後就曉得它是教我們什麼。供燈,燈,現在有很多用電燈,從前用油燈、用蠟燭,表什麼?表光明。光明裡頭還有很深的意思「燃燒自己,照耀別人」。所以燈是代表我們為社會服務、為眾生服務,捨己為人。那油愈燒愈少,光是愈來愈強烈,你要懂得這個意思。要不然你那個燈是白點了,那燈點有什麼用處?蠟燭是最明顯,代表的是燃燒自己,照耀別人。

  供花,花代表因,你看植物先開花後結果,花好果一定好。花代表什麼?代表善行。你在這個世間行善就是花,你花好,將來就有好果報,善因有善果,惡因則有惡報,所以花跟果是代表因果的。教你看到花、看到供果,你就想到因果,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我們在日常生活起心動念,對人對事對物,就要想到我要種好因,我才有好果報,如果我是惡的因,將來就有惡報,這麼個道理。沒有一樣不是表法的,連建築物都是的,你看供佛的這個大殿,你在外面看兩層,裡面是一層,為什麼有這種建築?這代表佛法二諦圓融,外面看有真俗二諦,我們講有世間法、有出世間法,裡面世間、出世間是一不是二,你看這意思多深,沒有隨便設施的,設施都有很深的意義。你真懂得之後,你才曉得寺院是佛教育的博物館,你到裡面參觀,走一趟,你就覺悟了,你就不迷了。

  現在很少人明瞭,實在講很少人認真去讀大經,大乘經上都講到。尤其是古大德的註疏,怕我們看不懂、不明白,都做了詳細的註解。《華嚴經》,清涼大師的《疏鈔》,李長者的《合論》;《地藏經》,我們通常採取青蓮法師的註解,《科註》,對這個表法的意思都說得很清楚。佛是教我們念念不忘,時時刻刻要把佛菩薩的教誨落實,變成我們的思想,變成我們的見解,變成我們的言語行為,那我們就真得受用,這佛就沒有白學了。你能夠依教奉行,那就是孔老夫子所說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你一定是法喜充滿,你這一生當中一定是幸福美滿,遠離惡業,遠離災禍。人,無論是哪個地方人,無論是哪一種種族,無論是哪一種宗教,都有趨吉避凶這個意願。趨吉避凶全在聖賢教誨之中,我們真肯學,真能夠把它落實,你這一生當中災禍遠離,吉慶常常遇到。這就是菩提心為什麼要發,要發真心。

  在這個社會對於發心人產生障礙,而且是嚴重障礙,這種外緣非常之多,這就常講:我以好心對人,人家不以好心回報我,我還要用好心對人嗎?你們想想要不要?要,還是要用好心對人。為什麼?好心後面有好報。別人用不善心對待我,他就沒有好的果報,你冷靜去觀察,他不會有好的果報。那我們也跟他一樣,他以不善的心對我,我也用不善心對他,那我們將來的果報也跟他一樣,這就錯了!我們對於事實真相清楚明白,不能跟他一樣。

  無論什麼人,無論他用什麼不好的心態對我,我們總是以真誠心對他,以清淨平等心對他,以大慈悲心對他,久而久之,他會被感動,他會回頭。這個總得要時間,不能說我今天對他好,他明天就回頭了,沒那麼快!大多數的時候,總得要一、二年,他會感動;有一些煩惱非常深的,得要十年、二十年,他才回頭。甚至於最深的,到什麼時候回頭?到臨死的時候,「某人真不錯!我這一生都對他不好」,到臨死的時候覺悟了,不算遲。所以一定要以善心對人,長時間感化,那你就真的度了一個人。幫助一個人破迷開悟,幫助一個人離苦得樂,這是好事,這是諸佛菩薩所行之事,我們一定要善學,好好的來學習。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是『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裡頭最重要的是一向專念。我們平常勸人「一門深入,長時薰修」,這話是古德講的,古人教人都是這個教法,決定不可以同時學兩樣東西。為什麼?同時學兩樣東西你就分心了,你的精神意志不能集中。現在我們知道學習,你看學校,一般學習都是同時學很多門,這都是從外國學來的。中國古時候不是這種教學法,都是教一門,這一門功課學完了,再能學第二門,絕對不是說同時學幾門東西。這是東西方教學不相同的地方。哪一種有效?可以作實驗,實驗之後,我們才曉得,中國老祖宗的這個方法有效。譬如我們就以現在學校來說,小學生上學,這一個學期,我現在不知道他們有多少門功課。假設他有六門功課,這一個學期大概有二十多個星期,你把這六門功課分開來教,一門一門的教,一門功課大概是兩個星期到三個星期,這兩個星期、三個星期教一門,這一門教完之後,再教第二門,效果跟每一天學那麼多的效果不一樣,非常明顯!因為他這兩個星期、三個星期時間,他頭腦裡頭只有一樣東西,他不想第二樣東西,他的精神意志完全集中。你看一個學期的課程,同樣教完,但這兩個學生的學習的心得不一樣。這教學方式不相同!

  我們學佛修道,我們的課程比學校的要少得太多,要把精神、時間集中,尤其是現在這個社會,外面誘惑的力量非常強大,我們稍稍鬆懈,就會受外境的影響,你很難成就。而且一門深入,契入進去之後,你一定會生法喜,所謂是法喜充滿!生法喜,你學習這門東西欲罷不能,不要人督促,你讀經讀出味道出來,什麼味道?悟處,遍遍有悟處,天天有悟處,你怎麼會不歡喜?讀書讀到厭倦,那就是你毫無心得,也就是說你沒有悟處。你有悟處,一定生歡喜心;沒有悟處,念得就枯燥無味,不想念了。

  你看中國儒家,我們講世間法,世間法的教學也是著重一門深入。儒家教學的綱領,在《三字經》上就有,《三字經》上講「教之道,貴以專」。教之道貴以專,學之道當然也是貴以專,教、學是一樁事情,都是講專精,你才能夠有收穫。在此地,你們有一些同學聽過蔡禮旭居士講的《弟子規》,你們聽了都生歡喜心。我是聽他的錄相帶,在香港講的,一共講了四十個小時,我聽了十遍。從頭到尾聽十遍,一遍四十個小時,十遍就是四百個小時。為什麼聽這麼多遍?我要帶著同學一起聽,我不在那裡聽,他們就不專心,我陪著他們一起聽。

  蔡居士為我們修學的同學們現身說法,他學這一門功課才兩年,不長!能夠講到這樣的成績,沒有別的,他就抓住這句話「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就是懂得貴以專。他用一年的時間學習,怎麼學習?每一句他都落實在生活上,都做到,你要不落實、不做到,沒有用處,真正做到!一年的時間在講台上練講,他講得那麼感動人,是什麼?他做到了,他講的是他的心得報告。《弟子規》不長,全文一千零八十個字,三個字一句,三百六十句。我們看看現在一般人學習,為什麼不能成功?太雜了、太亂了,沒有認真把它落實,關鍵就在此地。他也是個普通人,不是上上根人,中下根性,就是抓住了方法,古人講這個方法,他非常認真,不敢疏忽,所以兩年時間就有成就。可見得學東西不難!你要是抓不住綱領,不懂方法,那就非常困難,學得很辛苦,拿不出成績出來。這是示現一個很好的榜樣,你們看樣子,願不願意學成功?我看到這個樣子很歡喜,我幫助他,我來做護法,給他作增上緣。

  他在中國講了十幾場,時間短的五天,一天講六個小時,講三十個小時,五天;長的講十天,一天四個小時,十天講四十個小時,講了十幾場,愈講愈熟,解行相應,愈講愈歡喜。我跟他講,我說:你發大心,一生就講這一門課,不要講第二門,到全世界去講。所以在中國講的時候,我聽了很不錯,我立刻就通知在新加坡這邊的賴居士,請他到這邊來講了三天。馬來西亞,我們的淨宗學會邀請他講了三場,有三個地方;印尼也講了三場,三個地方,每個地方大概是好幾天的時間。

  這裡講完之後,我就邀請他到澳洲,澳洲在我們淨宗學院講了八天,一天五個小時,八天四十個小時;再讓他到墨爾本去講了兩天,十個小時,一天五個小時;雪梨講三天,十五個小時;布里斯本講一天,到國外去巡迴講演;今年下半年到南北美洲四個國家已經安排九場。在歐美,這十天的時間太長了,他們沒有這樣的長假來聽,所以我們的時間是有三天到五天,這在外國。全世界去講,不斷的去講。不在外面講,那就在家裡面培訓講《弟子規》的人才,這也迫切需要。

  只有《弟子規》才能夠把世出世間法根基紮穩,這扎根的教育。兩門功課,有很多人問我,為什麼要提倡這兩門功課?尤其是《弟子規》,這《弟子規》不是佛教。我說:你看錯了,《弟子規》是佛教的根。我們淨宗修學,不僅是淨宗,只要是佛法,無論是大乘小乘、顯教密教、宗門教下,都是建立在「淨業三福」的基礎上。佛說得很好,這三條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菩薩修行證到如來果位,都是依這個為基礎,那你說淨業三福多重要!

  淨業三福第一條四句話,「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我問你怎麼樣孝養父母?怎樣奉事師長?幾個人能說得上來?幾個人知道怎麼做?諸位要曉得,「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就是《弟子規》,那它怎麼不是佛法?當然是佛法。弟子是學生,你看看,我們自己稱三寶弟子,做弟子的規矩你都不懂,你這個三寶弟子不是真的,愧對三寶弟子,做弟子有規矩!所以它落實了淨業三福第一條前面兩句。《十善業道》落實第一福後面兩句「慈心不殺,修十善業」。所以這兩門功課是我們無論是學世法還是佛法,根本、基礎在這個地方。你不在這個地方扎根,無論你怎麼樣精進,你怎麼樣努力,到最後你是落空。這是至少我學佛五十年,我看得很清楚,凡是有成就的都在這上紮了根;沒有這個根基,沒有一個有成就。這個我們不能不知道。

  尤其是出家同修代表正法久住,我們要表現不好,果報不可思議!所以出家不是一樁容易事情。還有想發心出家的,更應當從這上把基礎打好,基礎打好之後,你才出家。出家不要求師父,你要求一個師父,我跟你出家,他不答應,你心裡多難過!我當年親近章嘉大師,我向他老人家請教,那時候我才二十六歲,許許多多的行業,走哪個行業比較妥當?章嘉大師勸我出家,他說你走這個路子妥當。又告訴我:出家,你不要去找寺廟,不要去找這些法師,求這些法師給你剃度。我說:那怎麼出家法?他就告訴我:你要去找法師,那法師不答應,你會不會難過?我說:會!那怎麼辦?他教我求佛,這個法子好!我真的是求佛,我聽他老人家的話。

  那個機緣成熟了,我自己有預感,預感我出家的因緣差不多成熟了,我還向很多朋友說,大概六個月。結果沒想到一個月就成熟,到第二個月就有法師來請我出家。他來找我,不是我找他,而且在差不多一個半月的樣子,他來找過九次,我看他很誠懇,我就答應了。所以那個時候李老師,我在李老師會下求學,李老師覺得奇怪,他說:怎麼人家叫你,你就去了?我說:老師,他來了九次。我說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出去,他來找了我九次,很誠懇!這是章嘉大師教的,有感應!

  出家之後,當然就受戒是一樁大事情,我出家之後,兩年才受戒。為什麼?等緣分,也要等人來找我,很多地方開戒,我不去報名,我不參加,我要等人來找我。等了兩年,果然有人來找我,請我去受戒。人家來找我就是緣統統具足,自己一點不操心;我們找人很困難,處處看人臉色,那不容易!我今天把這個方法傳授給你們,我老師教的,你們要想出家,求佛、求感應,決定正確。否則的話,哪個道場適合自己,哪個道場不適合自己,很難選擇。所以一切求感應不求人,這是你真的要相信佛菩薩、要相信感應。

  老師教我,你選定這個法門之後,一生奉獻給佛法,奉獻給眾生,他說你的一生佛菩薩照顧你,你什麼都不要操心,這個日子好過!我相信老師,對老師一絲毫疑惑都沒有,依教奉行,所以這一生當中有善緣有惡緣,有順境有逆境。善緣惡緣、順境逆境都是佛菩薩安排的,所以我都很歡喜接受。別人受不了的,我很歡喜接受,為什麼?佛菩薩替我安排的,安排一定有好處,安排的逆緣惡緣,消我業障,業障消除了就會向上提升。所以有些跟我時間長一點的同學,他們看出來了,他說我每遭遇一次嚴重的打擊,一定是大幅度的福慧都提升,不但智慧提升,福報也提升。一點都不錯,每次都是這樣,我遇到好幾次大的困難,真的是如此。所以我沒有怨天尤人,沒有一絲毫瞋恚心,我知道佛菩薩的安排比什麼都妥善,一切隨順佛菩薩安排,隨順佛菩薩教誨。為什麼?諸佛菩薩都是從性德裡頭流露出來的,隨順佛菩薩隨順自己的性德,不隨順煩惱,不隨順習氣,這就對了。所以這裡頭有理有事,理事圓融。

  最重要「一向」,向是方向,我這一生有一個方向,這一個方向就是求生極樂世界,就這一個方向。求生極樂世界,要學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在哪裡?這部《無量壽經》就是阿彌陀佛。你每一天讀誦,每一天學習,沒有離開阿彌陀佛。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處所,無論我們處什麼樣的環境,都不離開阿彌陀佛,這就對了,這叫真正學佛。要把經典裡面一些道理、理論變成自己的思想見解,把這裡面的教訓變成我們的生活行為,使自己跟經完全相應,經典跟自己的思想見解言行融會成一體,叫契入彌陀境界。你能夠契入彌陀境界,不必完全,能夠契入幾分,能夠契入少分,往生就有把握。如果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跟經上講的相違背,那你天天念誦也沒用處,你不能往生。

  所以經教不是念的,經教是教你要行的。你看看古大德給這個經判教(作註解),部部經都離不開信解行證,行重要!你首先是建立信心,你要理解,有信解之後,要把它落實到生活。證是什麼意思?證就是我們從日常生活當中證明佛經上所講正確的,這就是證。經是我們的生活,經是我們的生命,我們跟它確確實實是一不是二,是一體,完全交融,我們的身心融化在《大乘無量壽》,《大乘無量壽》就是我們自己的身心,這裡頭就有樂趣了,這不亦悅乎。你要是不能夠契入,你哪來的樂趣?這個樂是諸佛如來、法身菩薩之樂,我們也嘗到了。你不契入,你嘗不到,這個東西不是別人傳給你的,這是要你自己行證,你才能得到。

  諸佛菩薩對我們的幫助止於信解,他幫助我們信,幫助我們明瞭,那是解;至於行證,他幫不上忙,一定要靠自己,所以自己要修行。修是修正,行是行為,我們的思想是意的行為,我們的言語,口的行為,我們的造作是身的行為,所以叫身口意三業。我們的三業行為跟經上講的不相應,你要承認,我錯了,不是經錯了。現在很多人奇怪的思想,我對的,經錯了。佛三千年前講的,那三千年前的社會跟現在不一樣,他講錯了,我現在沒錯,那就麻煩大!

  佛菩薩所講永遠正確的,為什麼?他從心性流出,心性流出來的言語文字超時間、超空間,決不受時空範圍,所以稱之為經。不像現在世間人寫的文章,報紙雜誌裡頭的文章,只看一遍就可以丟垃圾桶,沒有看第二遍的必要。這個經不行,經永恆不變,經是我們自性的流露。所以我們現在自性迷了,迷而不覺,現在要靠諸佛如來,他們從自性裡面東西流露出來,引發我們的自性。我們自性裡面的智慧德相跟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靠他來引發,這就對了。所以對他要有信心,不能有絲毫懷疑。

  如果有疑惑,不要去想它,不要去分別,不要去研究,愈研究就愈錯,這個道理要懂!為什麼愈研究愈錯?佛講經是從離妄想分別執著心裡面說出來的,我們今天用妄想分別執著心來學它,你怎麼能理解?這方法不一樣!要怎樣才能夠真正了解經義?我們也要離妄想分別執著,你就真懂了。我們離一分懂一分,離兩分就懂兩分。你看馬鳴菩薩在《起信論》裡面教導我們學習的心態,「離言說相」,教我們聽經、看經離言說相;看經離文字相,「離名字相」,名詞術語不要執著;「離心緣相」,心緣相,我們絕對不要去想它,你愈想愈錯。因為你那個心是分別心、執著心,你會把經典都想歪了;什麼都不想,你都老實念佛,會開悟,豁然大悟,明白了,那是真的,那就契入。所以心愈清淨,你悟得就愈深,悟的面就愈廣,天天有悟處!所以就非常快樂。這個樂絕對不是世間那些娛樂能夠相比的,真正有樂趣。

  古人求孔顏之樂,孔子、顏回,如來跟法身菩薩之樂比孔子、顏回還要高深,總不出自性。孔顏契入不深,佛菩薩契入深,這個道理要懂,然後你對它才會產生信心。信心,這求解,解不能用妄想,要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一門深入,長時薰修。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見」。這有道理,千遍讀下去,心定了,用讀經的方法修定、修禪定,定能開慧;一千遍念下去之後,這個定的慧發出來了;慧發出來,這個經的意思統統明瞭了,願解如來真實義。

  所以這個「一向」非常重要,首先要立志,我這一生當中,我有一個目標,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這是求淨土。求淨土,淨土是從哪裡來的?是從清淨心變出來的。所以你要曉得,求淨土就是求清淨心,心淨則佛土淨,你要懂這個道理。你心不清淨,希求往生淨土,求不到的,那個錯了。所以經論不能不多讀,你才了解這個道理,把重要的綱領原則掌握到。到自己稍稍涉入,智慧開了,涉入一分,你就能講得一分,涉入兩分你就能講得兩分。要不要出來講?要!有人說:我自己學的還沒學成,我怎麼可以出去講?等到你學成之後,這個世界已經末日來了,你來不及了。所以現在我們懂一句就講一句,沒講錯;懂兩句就講兩句,這是什麼?這是彌陀的悲願,四十八願,願願都是為利益眾生,我們自己要到極樂世界去,希望多帶幾個人去,愈多愈好,自行化他。講經開智慧,你不講不開智慧,閉塞的。你愈是講得多,那智慧就愈開得大,愈開得廣。凡是學講經的人都有這個經驗,經本打開,字字句句無量義!

  所以諸位同學,這裡還有一個祕訣,我沒有保留,都貢獻給諸位。講經,這個經要不要預備?要預備。為什麼要預備?恭敬,對佛的恭敬,對聽眾的恭敬,要預備。上了台,你預備那個東西有沒有用處?跟諸位說,沒用。怎麼沒有用?就好像大夫看病一樣,預備之前研究這些處方,你總不能去看病,先把處方寫好了拿去看病。那個病沒有看好,怪你沒有照我藥方害病,哪有這種道理!所以預備是要預備,上台之後可能完全用不上。上台是什麼?上台是診斷處方,這個你沒法子預備的。所以上台,你看看這些聽眾,看看他的眼睛,看看他的神情,看看他的表態,就知道他有些什麼毛病,那我怎樣去幫助他,活的不是死的。所以不能不準備,但是準備的未必會有用處,這一定要知道。

  平常我們準備,我們讀書充實自己的知識,知識的面愈廣愈深愈好,你在臨場,你應付才能靈活;你讀的東西少,你應付就有困難。所以這個學不是為自己是為大眾,廣學多聞是為別人;對自己,一門深入。一門深入跟廣學多聞有沒有衝突?跟諸位說,沒有衝突,這你一定要懂得。可是在初學,初學的時候,古人是定了五年,五年不可以廣學多聞,一定是一門深入,五年之後才廣學多聞,你的基礎打下去了,五年不能少!現在的人他不肯,他一開始學就廣學多聞,所以自己沒有根基,所學的都是一些皮毛、常識,不生智慧,不但不生智慧,把智慧障礙了、堵死了。這就是沒有人教導他,這是不善學。善學的人一定先要把戒定慧三學的基礎紮穩,佛法裡面講根本智,廣學多聞是後得智。學習是有次序的,五年之後,你這個一門深入跟廣學多聞可以並重,一門深入是增長自己的戒定慧,廣學多聞是應付一些群眾。

  現在修學的機會是愈來愈困難,愈來愈難得,好在現在科學技術發達幫了忙,問題就是你要會利用。蔡禮旭居士學佛,接觸我的時間很少。他說曾經在現場聽我講經,現場人很多,我不認識他,他也沒有來找過我。大多數的時間他在電視上學,我們的華藏電視開播三年了,網際網路好像有七年了,他在網路、在電視裡面學習。由此可知,學習不一定要到講堂,遠程教學產生很大的效果,反而常常跟在我身邊的人學不到東西。這也難怪,跟在身邊認為機會很多,今天沒學到還有明天,明天還有後天,今年不行還有明年,一直到老死了,那好了,只有下一輩子;這一輩子完了,就下一輩子!所以很難。不在身邊,就感覺得這個機緣非常難得,學習的心情不相同。所以往往不在身邊的人學得好、學得真有成就。對我們這些講經的人也是一個很好的鼓勵,現場沒有人學,我們網際網路播出去之後,有很多人在很認真的學習,這給我們很大的鼓勵,我們也覺得真正有人在幹,所以我們還是要全心全力來協助他。

  在這個地方,居士林建的這個講堂,這是一個大型的視聽講堂。通常我講經是一個小的攝影棚,這個攝影棚裡面只有我一個人,面對著是錄相機。所以我常常講,我講經沒有聽眾,我教學沒有學生,全都在網路、在電視上。這個環境非常清淨,我也習慣這種生活,這個生活對我來講有十幾、二十年了。所以我們儲存的錄相帶數量相當可觀,我們的衛星電視二十四小時不停的播放,居然播放了三年,還陸續在播放,這是很不容易的一樁事情。現在我是讓蔡禮旭居士這四十個小時的,還有八個小時的《弟子規》,把字幕打上去之後,我們也在電視上播放。

  現在我們是非常盼望聯合國跟我們的合作,這個合作最快也得要一年,我們雖然提供電視的時間,一天給他十個小時,他們現在沒有東西拿出來放。所以現在要找好的老師,要先在攝影棚裡面去錄相,錄相還要經過審查,然後才可以拿出來播放。我們的教學有方向目標,化解衝突,促進社會安定、世界和平。用什麼方法?就是我講的這兩部經《弟子規》跟《十善業道》,確確實實能做到,不要高談闊論。這些儒家四書、五經、十三經,沒用!講得天花亂墜,不切實際。

  大經大論我們講了五十四年,對化解衝突、對於安定和平有沒有幫助?沒有幫助。為什麼原因?太高了。現在社會所需要的是生活教育,是基礎,所以教學一樣的,一定要從幼稚園教起。我們講的這些經論都是大學課程,大學課程對幼稚園小朋友講沒有用處,收不到效果。這在佛法講契機,契機契理才能得受用。這些大經契少數人的機,不是社會普遍機;社會普遍的根機一定是《弟子規》跟《十善業道經》,這我們不能不知道。所以我們自己的方向要確定,也要知道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的方向,我們怎樣來配合,幫助諸佛如來教化眾生,盡心盡力就是圓滿功德,這叫一心專念。

  在本宗,淨土宗,一心專念阿彌陀佛。這一句從「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三輩往生裡頭最重要的一句話,這是全經修學的總綱領,我們一定要遵守。念佛很普遍!現在在中國國內念佛堂也非常普遍。國內有個同學打電話給我,好像是上個星期,告訴我大概是宗教局有一個文件分發到地方,肯定念佛是正法,各地方建念佛堂,由地方政府批准就可以,不用上報了,告訴我有這麼一個消息,這好消息。這是這些年來,修淨土、念佛同修一定是表現得很好,國家終於給你肯定,好事情。希望以後能有更好的表現,我相信國家會護法、會護持。

  《無量壽經》,我們曉得在史書上記載,在中國,從漢朝到南宋總共有十二次的翻譯。換句話說,這部經有十二種不同的版本。可是在古時候沒有印刷術,書都是抄寫,分量不多,尤其是遇到戰亂,所以這個本子喪失,再找不到了,目錄上有,找不到書。現在在《大藏經》裡面,保存下來的有五種。五種,這個會集就很有必要,便利我們後人修學。我們看五種本子很麻煩,也不容易找到。第一個會集的是王龍舒,龍舒居士,宋朝時候人。他的會集本叫《大阿彌陀經》,這《藏經》裡都收的有。王居士是學者,也是一位佛學家,他一生當中只看到四種本子,現在留的五種本子裡面,《大寶積經》裡面的一會,王龍舒居士沒有看到,所以這個會集就不圓滿。

  到清朝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作第二次的會集,這個會集,五種本子都看到了,當然比龍舒居士的本子要好;可是依舊有美中不足,取捨欠妥當,而且裡面有些文字,魏居士把它改了。這是祖師大德們最反對的,如果任意來改經,每個人將來都要改經,經流傳到後代就面目全非,所以決定不能開這個例子。縱然覺得經典文字不妥當,你可以註在旁邊,這個字應該怎麼樣說法,留給人做參考,可不能改動經文,這個連印光法師都有批評。所以我們這最後一次,這民國初年夏蓮居居士第三次的會集,這個會集本非常完美。我們把三種會集本對照一下來看,諸位就了解,所以我們遵守這個本子,這個本子是李老師交給我的。

  我為了取信於大眾,把五種原譯本、三種會集本,把它合起來印成一本《淨土五經讀本》,我們這邊圖書館有,讓大家把原譯本跟三種會集本都能看到,然後都好,你喜歡哪個本子,你就選哪個本子,依教奉行,統統能成就。不必批評這個本子有瑕疵,那個本子有問題,用不著批評。你這一批評,你的心就不清淨,心淨則佛土淨,你的心就不清淨了,所以一批評就不能往生了,這個要知道。要知道眾生根性不相同,愛好不一樣,我喜歡這個本子,他喜歡那個本子,都好,都值得讚歎,不必要牽強你一定要學我的本子,不可以。如果要是真的牽強,釋迦牟尼佛一生何必說這麼多經?說這麼多經就是應付不同根機,這是佛的大慈大悲,應機說法。我們都要懂得這些意思,然後你才能夠隨順眾生。

  我跟許多宗教往來,跟他們往來,這裡面都是很多很虔誠的宗教徒。我說:大家承不承認宇宙之間只有一個真神?他們都承認,宇宙之間只有一個真神,那個真神是我們宗教的真神,這個真神是宇宙的造物主,這大家共同承認的。我說:好,你們說造物主,譬如說基督教的,他說是他們的上帝;《古蘭經》,伊斯蘭教裡面說他們的安拉,安拉就是上帝;我們中國人講的是盤古開天地。我說到底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還是他們大家合作共同來造的?因為宇宙只有一個,到底是哪個造的?這個問題提出來之後,大家就認真去思惟。我就告訴他們:沒錯,是一個真神,一個真神造的。但是這一個真神在不同的族群,因為從前交通不方便,資訊不發達,所以這個真神能夠變化、能分身,你們相不相信?相信。我說相信就好了,這個真神在基督教就變成耶穌,在佛教就變成釋迦牟尼,在伊斯蘭教就變成穆罕默德,一個人。你要批評這個人,你就批評真神,這大家就擺平了。

  所以我們要建立一個共同的信仰,然後知道是一家人!我說不同的宗教,我們同一個祖先、同一個真神,我說我們的關係,那不是堂兄弟就是表兄弟,總是一家人!全世界宗教是一家人。他們都能夠贊同我的說法,我走了許多國家地區,跟宗教這些人士接觸,還沒有反對的,這個出乎我意料之外,我想總會有反對的,沒有遇到反對的,都能承認。在日本,中村康隆老和尚他今年一百零一了,去年一百歲,去年我跟他見面。第一次跟他見面,我跟他談了這個問題,很難得,老和尚說:全世界宗教的創始人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統統都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他那些徒弟告訴我,他說老和尚一生沒有說過這個話,今天對你說出這個話,我們感覺得很驚訝。所以我們的想法、看法是相同的,整個宇宙是一體。

  人與人之間,人與一切眾生之間,在大乘教裡說「共同一法身、一心一智慧」,這佛在經上常講。你了解事實真相,無緣大慈、同體大悲自然就流露,自然你就會關懷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有苦難,你一定是全心全力去幫助他。那個救苦救難,苦難的根本要知道,苦從哪裡來?迷來的,你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苦從這裡生!樂從哪裡來?樂從明瞭,事實真相都明白,你就離苦了。由此可知,離苦得樂一定要破迷開悟,破迷開悟一定要好好的教導,然後你才了解宗教的性質是什麼。

  宗教的性質,用現在的話來說,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我在學佛之初,是我剛剛出家的時候,向中國佛教會提出來,我提出正名,儒家講的名不正則言不順,所以我們先要做正名的工作。佛教是什麼?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至善圓滿的教育。我最早提出來的。讓社會大眾真正認識佛教是什麼,至善圓滿的教育。現在我們跟許許多多宗教交往,我們用一句話建立共識:所有宗教都是多元文化的社會教育。這現在大家都能接受。

  凡是相信宗教的,都會相信經典裡面所說的,包括佛教經典都不例外,說什麼?說我們都是有罪業,生死凡夫。這是確實的,宗教裡面都講輪迴,都講人有過去、有現在、有未來,過去生中無量劫來,我們造的業有善有惡,總是惡多善少,從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所以流轉在六道。惡業多,所感的果報三惡道,善業感三善道。佛在經上的比喻很好,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所以佛把三惡道比喻我們六道眾生的老家,三善道是你出來觀光旅遊,時間很短!沒有多久你又要回老家去了。這個比喻比喻得很好。

  所以真正覺悟之後,我們怎樣脫離生死輪迴,這才是真正聰明人。了解事實真相,才知道脫離生死輪迴的重要性。只有自己能脫離,才能幫助在輪迴當中苦難眾生,這些苦難眾生與我們生生世世都有緣分,有緣,你就有機會幫助他,所謂是「佛不度無緣之人」。那我們首先要度自己,度自己,菩提心,一向專念,這是根本,真的是大根大本,我們不在這上面下功夫,那就錯了。我們想出離沒有能力出離,所以一定要發心。

  心發不出來,你就多念大乘經,用大乘經薰習自己,漸漸要持戒,這是根本。所以《弟子規》是最根本的東西,要認真學。學的時候,我們無論在什麼地方有規有矩,你的心才定,心定了就開智慧,那經你就會念懂,你就明白了。明白之後,你會修行,就是把錯誤的行為把它修正過來。修行是修正錯誤的行為。我們的思想,錯誤的思想修正過來,錯誤的見解修正過來,錯誤的言語、錯誤的種種行為都要把它修正。

  《弟子規》是幫助修行最好的方法,我們從這裡下手。然後進一步再依戒律,以戒律為標準。開頭用《弟子規》,不用《弟子規》,你用戒律你做不到。做不到之後,人往往就把戒律丟掉,不要了,只學經不學戒,那就錯了。就好像經是定學,我只修定,我不持戒,不持戒你怎麼會得定?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我們今天這個戒不能成就,就是因為沒有《弟子規》的基礎,《弟子規》是根本戒律,我們要從這個地方學。《弟子規》等於說幼稚園的課程,我們現在一下就要學中學、學大學,這個東西不理會,怎麼念也不能畢業。如果是那麼簡單的話,小朋友六、七歲就念研究所多好?幾年之後,他能不能拿到博士學位?他念六十年也拿不到。凡事都有程序、都有次第,不能夠躐等,這不可以不知道。

  人與人相處,煩惱習氣很重,總有傲慢,殊不知傲慢是大煩惱。貪瞋痴底下就是慢,你就曉得這個東西多嚴重。人,無論是世法是佛法,為什麼學不好?就是這個東西障礙了,傲慢。孔夫子說得好,他說假設這個人他的才華像周公一樣,周公,聖人,是孔老夫子一生最佩服的人,也常常讚歎的人。說假設有個人像周公一樣,有這樣的才華,可是他有個毛病,什麼毛病?驕傲,「使驕且吝」,吝是吝嗇,他傲慢,他吝嗇,夫子說「其餘則不足觀也」。那不必談了,這個人是假的不是真的。那周公有沒有傲慢?周公有沒有吝嗇?沒有。佛法是要超越生死輪迴,所以這個慢煩惱要斷。儒家沒有講超越六道,所以他對傲慢沒有說斷,但是他也提出嚴重警告,在《禮記》裡面「傲不可長」。傲慢是人都有,與生俱生的煩惱,不是學來的,你生生世世帶來的,叫俱生煩惱,只要是眾生都有這個傲慢的習氣。傲慢希望能把它伏下來,不可以增長。儒家教育「欲不可縱,傲不可長」。

  讀書、修道,真正成績在哪裡看?在心平氣和。古人講的「學問深時意氣平」。你修行有功夫,一定對人很和氣,我們一般人講沒有火氣。火氣很大,常常容易發脾氣,那個人沒有道心,那個人沒有修行,那個人也沒有學問,這一定要懂得。學問跟學識是兩回事情,學問裡頭有道德,學識裡頭不一定有道德。他學的東西很多,他不一定有道德,但是學問裡頭有道德。所以真正做學問的人心平氣和,修道、學佛那就更不必說了。你看佛在經上常講「一念瞋心起,百萬障門開」,所以你發脾氣,你對人發脾氣,對方傷害少,我常常講,頂多你傷害他三分,對自己的傷害七分。你們都沒有算這個帳,算這個帳,這划不來,我們的損失太大!我們損失七分,他才損失三分。你真正想通了,明白事實真相了,你就不會發脾氣了。

  所以培養,無論在什麼時候,對人對事一片和氣,肯定人性本善,這是非常非常重要;肯定人人都有佛性,我們要以這個心態對一切眾生。他都有佛性,他都是本善,他今天所作一切不善是一時迷惑。所以我們一定要從自己本身修起,這比什麼都重要。從本身修起,第一個受影響的家庭,你一家和睦。現在的家庭問題非常嚴重,夫妻不和,離婚率那麼高,他不知道離婚的厲害。離婚,我看多數都墮地獄,罪很重!不是兩個人的事情,你破壞了整個社會的和諧,你破壞了世界的安全,你這個罪有多重,你有沒有想到?兩個人不和就可以分開,後果不堪設想。如果你再有小孩,小孩變成單親,沒有圓滿的雙親之愛,他將來養成一個很不好的習性,在這個社會上容易做下犯罪的事情、傷害社會的事情,你要不要負責任?你才曉得這個問題嚴重。

  家庭就像我們一個人身體上的細胞一樣,我們一個人好比是世界,好比是這個社會、是這個國家,家庭是社會組織裡的基本組織,這個細胞要是壞了,壞得太多,生命安全就受到威脅。你就曉得社會的安全受到威脅,國家的安全、世界和平受到威脅,誰做的?你們兩個一分離就造成這麼重大的傷害,這幾個人知道?夫妻怎麼不和?為什麼會不和?那你為什麼會結婚?所以你要想那個因,結婚之前彼此都看到雙方都是美到極了,一點缺陷都沒有。結婚之後,天天看對方的毛病,愈看愈不順眼,麻煩就來了,都是從一念妄想生的。如果你是永遠保持看對方的優點,不看對方的缺點,夫妻好合,家和萬事興。你要說是對方一點優點沒有,那你應該認命,你為什麼嫁給他?雙方都認命,認命就好了,這個事情也能擺平,這叫齊家;家齊而後國治,這社會安定、世界和平。

  我們今天看全世界,全世界的人都講人權,人權會把人類帶向末日。這都是外國人想出的花樣,在中國歷史上沒有聽到說人權,中國人講道德、講倫理,才有真正幸福美滿。外國人天天喊人權,每一個人都沒有安全感,每一個人都不曉得自己活在這個世間是為什麼?人權是一句空話。佛告訴我們,人活在世間是為什麼?叫「人生酬業」,你過去造的善因,你來享福的;你過去做的惡業,你來受罪的。這佛講的,佛說得清楚、說得透徹!

  我們今天學習這一句經文,要真的把它搞清楚、搞明白,我們的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心真的生出來了,你的家庭怎麼會不和睦?你這個家庭怎麼會不興旺?尤其倫理的教育,倫理教育是從家庭講起的,從夫婦講起的。「夫婦有別」,別是分別,這夫婦兩個人成了一個家庭,中國古時候家庭,上有父母,有兄弟,有子女,大家庭制度,不是像現在小家庭,大家庭。你進入這個家庭,成為家庭裡面的一分子,你要懂得怎麼樣去做人。

  家庭裡面兩樁大事情:第一樁大事情是維持家庭的生活,第二樁大事情是教育底下一代,兩樁大事!你底下沒有好的後代,你的家庭幸福從哪來?你家庭興旺從哪來?一定要好的後代。所以夫婦有別,任務有別。在古時候,男子出去謀生,維持家庭生計,婦女在家庭裡面教育子女,後代全靠這個做太太的,一家有沒有前途全靠她。你們要去念《印光大師文鈔》,你看印祖在《文鈔》裡講多少次,家庭婦女之權第一大,社會的安危,國家的興亡,操在誰的手上?操在家庭婦女手上,現在人哪裡懂得?你家的好兒女,代代出賢人,這個社會上才會有聖人出現!

  聖人從哪裡來?你教出來的。怎麼個教法?統統都是《弟子規》。所以父母要學《弟子規》,統統做到了,給兒女做榜樣。小孩一出生,眼睛才張開,他會看,他會聽,他就在學習,大人什麼樣子,他統統看到了,統統聽到了,所以教育從這開始。到六七歲的時候,根深蒂固,他很懂事,這時再送到學校給老師教。所以最重要的基礎教育是父母教的,不是別人教的。這是夫婦有別,差別就在此地,他有不同的任務。今天沒人懂得,所以家不家、國不國,天下大亂。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