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六八集)  2004/6/11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68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四十九面經文第一行,「三輩往生第二十四」。這一品跟下面第二十五品「往生正因」,是這部經裡面講到往生應當具備些什麼條件;換句話說,專門講念佛往生的方法,所以非常重要。如果我們在這一生當中希求往生的人,這一品經要特別留意。請看經文: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這是第一段,總說往生的三類,『三輩』就是三個不同的等類。佛叫著『阿難』給他說,凡是叫到名字,下面的經文就特別重要,這是提醒他。阿難是我們大家的代表,叫著阿難也就是叫著我們。這裡頭有沒有我們的分?有。你看『十方世界諸天人民』,我們在十方世界諸天人民之中。現在問題就是我們有沒有『至心願生』,就是有沒有這麼一個願望真正發心願生西方淨土。

  要知道這個世間很苦!我剛剛進來,有個同修告訴我,他的弟弟就在我們對面跳樓自殺;還有人告訴我,這個地方已經有二、三次這個事情發生了。我們學佛的人知道,自殺他一定找替身,既然他會找替身,這個事情就會連續不斷的發生,所以應當給他超度。居士林就在他的對面,我們今天晚上講經,將這講經功德給這些自殺的人迴向。自殺非常痛苦,在經上講,他在沒有找到替身之前,每七天他自殺這種苦,他要重複演一次,每七天有一次,一直到他找到替身,他才能脫離,很苦很苦。這是許多人不了解事實真相。

  所以我們在世間縱然受到很多委屈,要安心、要隨順,為什麼?這一生我們在日常生活,或者你所遭遇的無論是順境、逆境,都是命裡頭有的,是過去生中業力所感的。佛在經上把這個事情講得很清楚,一切眾生有兩種業力,一種業力叫引業,引導你到哪一道去投胎;第二種是滿業。滿業就是過去生中我們造作的善與不善,這個業力就是我們這一生當中,貧富貴賤一切的遭遇,這是滿業。既然是過去生中造的業,怎能不承受?承受當中,順境善緣我們不起貪愛,逆境惡緣不生瞋恚,我們的業就消了。

  過去生中造的一定要消掉,你要不消掉,出不了三界。修學念佛法門是帶業往生,我們也希望盡量能少帶一些,所以有這個機緣消,好事情不是壞事情。愈是難忍的事情,你能忍,你消得愈多,消得愈快,這個要知道。無論受怎樣的侮辱、折磨,統統是消自己的業障。遇到這種環境,一切放下,什麼都不要想,一心念佛,求生淨土。哪一天往生,佛菩薩安排,用不著我們自己去操心,也不必去著急,所謂是功夫到了自然就成就。這一品經裡面所講的,那就比什麼都重要。

  前面我們讀過「十方佛讚」,這一品經文很重要。如果沒有十方佛介紹,我們怎麼知道有極樂世界?怎麼會知道有阿彌陀佛?所以介紹的人不是別人,是十方諸佛如來。這是我們一定要看清楚、看明白,不是阿羅漢介紹的,不是菩薩介紹的,諸佛如來介紹的;不是一尊佛,是十方三世所有一切諸佛。這還能假得了嗎?這樣的事我們遇到了不相信,那你還信什麼?一切諸佛來推薦介紹,你不相信,那你相信什麼?所以在此地是值得我們信賴的。聽了之後應當發心,知道宇宙之間有這麼一個好的修行場所。我常常遇到同修們給我寫信,他發心想出家,到極樂世界出家好!這個世間出家都不容易成就。所以我們一心一意,無論在家出家都一樣,只要你至心願生,你就決定得生。佛祖告訴我們,這個法門乃是萬修萬人去,關鍵就在這四個字「至心願生」,一心一意,沒有第二個念頭,求生淨土。

  凡夫畢竟是個凡夫,雖然有這樣殊勝的緣分,聽到諸佛如來給我們推薦介紹,可是我們每一個人確確實實信願有淺深不同,有人一聽就深信不疑,有人聽了之後半信半疑,各人不一樣!我們從過去老人,我們的上一輩告訴我們。民國初年,諦閑老和尚有一個徒弟做鍋漏匠的,這個故事在《影塵回憶錄》裡頭有。倓虛法師在香港打佛七的時候,他有個錄音帶,我最早是聽那個錄音帶知道的。

  鍋漏匠沒有念過書,不認識字,一生生活非常貧苦。諦閑法師是他小時候的玩伴,他們同生在一個村莊,所以小時候就在一起玩耍的。這個時候看到諦閑法師出家做了法師,他很羨慕,所以他就找到諦閑法師,要求出家。諦閑法師(這小時候的朋友)就勸他不要出家,為什麼?年歲大了,四十多歲了,在從前那個時候四十多歲就接近老年。他說你沒念過書,學經教來不及了;人也很笨,出家,早晚功課他都學不會,那你在寺廟裡面,一定受別人歧視,人家瞧不起你,你的日子很難過,就告訴他。可是他賴著非要出家不可,諦老最後就跟他商量,他說你真的要想出家,那你得要聽我的話。他說那個沒有問題,我既然是拜你做師父,你說什麼我都聽。這樣就把他剃度了。

  剃度之後,送到鄉下,找了一個破廟。那個時候是民國初年軍閥割據,社會不安定,有很多小廟沒人住,找個小廟讓他去住;找幾個居士照顧他,送一點吃的給他。叫他住在那裡頭,就教他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跟他講,你一天到晚就念這一句佛號,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趕緊接著念。他是真聽話,這個方法好,沒有壓力,念了三年多,他功夫成就了,站著往生。這距離我們時間不遠,也不過是七、八十年前的事情,真的不是假的。這個人是信心深,他能深信,他一點都不懷疑,老師教他什麼,他真的就幹。所以諦閑老和尚三天之後才到那個小廟替他辦理後事,非常讚歎,說天下(他講天下就是講中國全國)講經說法的法師比不上你,叢林寺院方丈主席也比不上你這個成就。往生之後,站在那裡站三天。

  沒有別的,深信切願,老實念佛。我們這些人是不老實,所以你不能成就,老實人就決定有成就,老實人沒有雜念,老實人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心是清淨的。我們的心不平,為什麼不平?你有分別,你有執著,你的心不平!所以《金剛經》上講的破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心平氣和。順境善緣不動心,逆境惡緣也不動心,他心是定的,這個鍋漏匠的心是定的。三年不是很長的時間,他就成就了,成就那麼樣的殊勝,他是預知時至。這個事情我們在講席裡頭也提過好幾次,很多同學都熟悉。

  所以,信願我們每個人有淺深不同,發心也有大小不同。有人發的心很大,有人發的心很小,只顧自己,顧自己的家庭、親戚朋友,或者顧個團體;有些人發心,真正能夠想到這個世間許許多多苦難眾生,這個心量就大。修行,有人很精進,有人懈怠懶散。持誦(持名誦經)有如法、有不如法,如法的是一心專注,這如法;不如法的是讀經、聽經還在打妄想,這就不如法。所以學佛的人很多,真叫千差萬別,每個人情況都不一樣,這是講現前。

  再往深處講,過去生中每個人的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於是往生的品位就有很大的差別。經上所講三輩九品,這是舉一個例子。三輩,我們在這一段經文裡面可以看到上輩、中輩、下輩。《觀經》裡面講得詳細,上輩裡面有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中輩裡面有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所以三輩就有九品。佛說到這個地方就可以了,我們就明白了,就知道舉一反三。九品裡面,每一品還有上中下,三九二十七,二十七,每一品裡頭又有上中下,這個道理要懂。所以品類差別很多,佛為我們介紹是略說一個大概就行了,這細的我們自己要能夠體會。古大德註解也給我們註得很好,譬如《觀經》講九品,九品每一品裡頭又有九品,那就九九八十一品,如是輾轉推演,這個品數就無量無邊。所以在無量無邊的品輩當中,只說三輩,三輩涵蓋所有不同往生的人。

  往生因緣如此的複雜,懸殊差距也不是我們一般人能夠想像的,但是我們常常要問:無量無邊因緣裡頭,最重要的一個因緣是什麼?這個很重要。譬如佛在經上常常跟我們講十法界,十法界每一個法界都是無量因緣成就的。無量因緣,哪一個因最重要。佛在講經說法常常用這種方式。譬如講十法界,十法界裡頭,佛法界最重要的一個因就是平等心,平等是佛。無量因緣成就的佛果,這是第一因。我們這個心常常不平,不平就很麻煩,所以你要真正想求成佛之道,那就要在一切境緣當中修什麼?修平等心,平等心是直接成佛的。菩薩第一因是六度,辟支佛第一因是十二因緣,阿羅漢第一因是四諦,天人第一因是四無量心、上品十善,人道第一因是五戒,畜生道第一因是愚痴,餓鬼道第一因是貪愛,貪心作餓鬼,地獄道第一因是瞋恚,這是佛跟我們講第一因。今天我們想求生西方淨土,西方淨土無量因緣第一因是什麼?這經上明白的告訴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無量因緣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裡面的第一因。

  那你得要記住「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現在許許多多念佛人,念了一輩子不能往生,這是什麼原因?他把這個因搞錯,把發菩提心忘掉,只著重在一向專念。所以他只有一半,另外那一半他沒有,而不知道佛跟祖師教誨當中常常告訴我們,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這個信願就是菩提心。由此可知,能不能往生,第一因是你有沒有發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信願,真信切願。蕅益大師《要解》裡頭講得太好,所以印光大師對《要解》讚歎備至,說「即使古佛再來,替《阿彌陀經》做一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這種讚歎是讚歎到極點。

  早年,我剛剛到新加坡來弘法,那時候演培法師在,他跟我是老朋友了。我沒有出家之前,常常聽他講經,跟他很熟。因為我聽經我都坐第一排,跟他面對面,所以非常熟悉。到新加坡來的時候,老法師很難得,他大我十歲,他到機場去接我,我走的時候他到機場送我;都是因為講經的法師不多,所以他對我非常愛護。曾經有一次,我到他道場去拜訪他,他請我吃飯,他就問過我:印光法師對《彌陀經要解》的稱讚是不是太過分?他問我。我給他老人家的答覆:我自己修淨土這麼多年,《彌陀經》講過很多遍,我覺得印光法師講的話非常中肯,一絲毫不過分。

  實實在在難得,也真正把我們許多年的疑惑破除了。疑什麼?《無量壽經》上明明講「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可是有很多真正念佛往生,像那個鍋漏匠,鍋漏匠你問他有沒有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他不知道,從來沒聽說過。他怎麼會往生?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親眼看見的,親耳所聞的,往生瑞相希有,就是站著走、坐著走,預知時至,瑞相希有的,總有十幾、二十個人,這些人可以給我們作證明。可是打聽打聽,這些人當中多半都不認識字,再打聽他的行誼,都是好人,人都非常善良慈悲。這是社會上真正的好人,可是不認識字!很多沒有聽過經,人家教他念佛,他就老老實實念佛,念個二、三年他真的成功了。所以我們就感覺到這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大概他只有一向專念,沒有發菩提心。讀了蕅益大師《彌陀經要解》才恍然大悟,原來真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心,這是蕅益大師講的。蕅益大師的小註裡頭註解的是:發前人之所未發。發是發明,古來祖師大德沒有說過這個話,蕅益大師說出來了,使我們曉得,不認識字的你一勸他他就深信,深信就是菩提心,深信發願就是菩提心。他自己發了無上菩提心,他自己並不知道,你要問他什麼叫菩提心?他不懂、他不曉得,但是他對於淨宗的信心堅定不動搖。

  看看我們現前念佛人,我看到很多,正是古人所說的露水道心。露水,早晨有,太陽出來了,一會兒就沒有了,就曬乾了,露水道心。聽到別人說一個什麼好的法門,好的方法,信心立刻就動搖了。現在聽說大陸上有一個年輕法師,年歲大概不太大,提倡五會念佛,說念一千萬聲就能夠證三身佛果,念一千萬聲,一千萬聲不難!一天念十萬聲,十天就一百萬,不要一年。他們來問我,我說你可以試驗試驗看,一千萬聲念完之後,這不要一年的時間,看你證不證三身佛,如果不證,那就是假的,就不是真的,可以做試驗。

  由此可知,你聽了這個,這個法門好,你的信心動搖了,能不能往生?在我看你不能往生。往生要信心清淨,願心堅定,這種人肯定往生。像你這種三心二意,你怎麼能往生?哪有這種道理?他說什麼菩薩教給他的方法,另外有一個人說佛教給我方法,比菩薩高,那你怎麼辦?你又放棄那個學這個?所以有許多人問我,應該要用什麼態度來面對這些人?我就告訴他,我們過去曾經講過《觀無量壽佛經》,《觀經》「上品上生章」裡面就講得很詳細、很透徹。上品上生章我們還單獨講過,都有帶子流通。

  世尊滅度之前最後教誡,教我們幾句話,那比什麼都重要。教導我們「以戒為師,以苦為師」,這兩句話重要;又教給我們四依法。「依法不依人」,法是經典,要依經典上所講的,不能說哪一個人傳說的,這個不可以。「依義不依語」,我們要依靠的是經典上講的道理、義理,言語沒有關係,多說少說、深說淺說,沒有關係。佛講這句話用意非常深,因為佛知道,將來佛法在四面八方流傳,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族群有不同的言語、不同的文字,一定需要靠翻譯。翻譯於是就引起懷疑,他翻的跟原來的經文意思一樣不一樣?所以佛這句話是「依義不依語」,只要意思對,言語沒有關係,文字沒有關係,只要意思對。這把我們這種疑惑破除了。

  在中國的譯經,有許多經有重複翻譯,譬如諸位都知道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在中國就有六種譯本;就是六個不同的人翻譯,原文是一個本子。這六個本子我們拿來看,譯的文句不一樣,但是意思相同,那就可以,隨便你依哪個本子都行。《無量壽經》的譯本就更多。歷史上所記載的,《無量壽經》從漢朝,從後漢一直到宋朝八百年間,總共有十二次翻譯。但是《無量壽經》這個本子,諸位在梅光羲居士序文裡面可以看出來,這個譯本內容差別太大了,決定不是一個原譯本,就是這些翻譯的人他們用的本子不是同一個梵文本。現在大家判斷至少有三個不同的梵文本,三種不同,這就說明這個經是世尊當年在世多次宣講,每一次講的大家紀錄下來不一樣,多次宣講才會有這個情形,這很特殊的。

  佛說一切經,從來沒有講過第二遍的,唯獨這部經至少講三遍。最大的出入是什麼?就是這個願,願的數字,這是怎麼翻譯也不能夠把它有這麼大的差錯。你看有四十八願,有三十六願,有二十四願,那差得太大了,這不可能的。所以從這個地方來看,這是多次宣講,我們在中國也是多次翻譯。可是這十二種譯本現在只剩下五種,在《大藏經》裡面收的只有五種,另外有七種失傳了。所以依義不依語,把我們的疑惑斷除了,我們要相信古大德翻譯的決定沒有錯誤,要有這個信心。

  第三「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什麼叫了義?我這一生當中決定得利益的就是了義。我這一生當中學習得不到利益,對我講就不是了義,所以了義是各個人不相同,一定要得真實利益。這個真實利益是確確實實能夠幫助我超越六道輪迴,幫助我真正見到阿彌陀佛,這對我是了義。

  末後一句是「依智不依識」,這一條很重要。我們凡夫往往感情用事,佛這是特別教導要用理智不要用感情,用感情你一定會走向歧途,一定要用理智。這個話不但是佛常說,就是世間教學,儒家也非常重視。儒家講義利,這兩樁事情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是取利還是取義?這個時候看到一個人的修養,看到一個人的德行,義利擺在面前,只取利不顧義,這錯了。「孔曰成仁,孟曰取義」,人一定要懂得仁義道德,不能把利害看得第一,把自己眼前利害看得第一,那仁義忘掉了,這已經就失去人道的條件;換句話說,你來生不能得人身。諸位想想看,人身都不能得,他怎麼能成佛?他怎麼能往生極樂世界?這是我們不可以不明瞭的。所以要依理智,不可以感情用事。義是什麼?義就是應該不應該,我這種做法是應當不應當,不應當的不可以做。

  佛這樣囑咐我們、教導我們,我們一定要懂得,要依佛的教誨。所以每個人真的要是明瞭四依法,就不會被這些邪師說法所迷惑,《楞嚴經》上講「末法時期,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特別是在現代這個時代,真的叫天下大亂。我們常常講到宗教,我聽到西方人的報告,在這個世紀有很多新興的宗教,全世界大概有多少?超過兩千多!不是我們新加坡講的九大宗教,兩千多,我都嚇一跳。這就是真的佛講的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不能不小心,不能不謹慎。所以遇到佛法,這是非常幸運、非常不容易的一樁事情。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是這部經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關鍵。三輩往生我們統統都有分,關鍵在願、在行、在功德,這是比什麼都重要的。願行功德在哪裡?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在工作裡頭,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所以我們對於經教不能不熟,正是佛在經上常常講的,教我們要深解義趣。我們對經典解得淺不行,解得淺你往生品位不高;你要深解,愈深愈好,要解得透徹,這個樣子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品位就高了。

  品位高下關係很大,往生品位低,到西方極樂世界證到究竟佛果的時間長;如果往生的品位高,你到西方極樂世界將來成佛的時間就短,關係在這個地方。可是不管怎麼說法,只要能往生,那都是希有的因緣。即使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我們在《觀經》裡面看到,到西方極樂世界花開見佛需要多少時間?十二劫。十二劫在我們看起來很長,可是在一般菩薩、修行人心目當中來看,太短了。你看看《華嚴經》常說的,圓教初住,證得圓教初住,法身菩薩了,通過四十一個階級,破四十一品無明,證到究竟佛果需要多少時間?三大阿僧祇劫。你在西方極樂世界十二劫就成就了,你才曉得西方世界的殊勝,你才知道為什麼諸佛如來讚歎西方淨土,太希有了。

  你去不了是沒有辦法,你要去得了的話,那個地方跟一切世界相比,這是速成班。速成已經很難得,速成的成就絕不亞於那些修三大阿僧祇劫的人,說實在的話,只有比他高明,不會比他差。你說這多殊勝!所以這種機會,確確實實像開經偈上所說的「百千萬劫難遭遇」。我們這一生得人身,遇佛法,又遇到這個法門、遇到這麼好的經典,無比的希有,應當值得慶幸。要把這個機緣好好的抓住,千萬不要輕易放過,知道這一生當中遇到不是容易事情。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我們遇到了。

  我們修學這個法門,遭遇的苦難不少!前幾年,反對會集本的聲音響徹雲霄,指名毀謗侮辱,言語上、文字上,在報章雜誌,有一些同修寄來給我看;還有一些同修好心要組成一個小組來反駁,來告訴我,我把他制止了,我說決定不可以。他罵隨他罵,罵累了他就不罵了;寫讓他寫,他寫累了他就不寫了,千萬不要去碰他。吵架,兩個人對罵,愈罵愈起勁,沒完沒了,如果一個罵,一個一句話不說,罵兩個鐘點他就不會罵了。打架也是如此,兩個對打,打得很熱鬧,如果一個打,一個就躺在地下,他就不能打了,還打什麼?所以我教人,罵不還口,打不還手,隨他去。到現在這聲音沒有了,大概寫字的人也寫累了,他不寫了。

  各人修各人的!你不相信,我相信。無量法門,喜歡哪個法門都好,沒有不好的。但是我們守住世尊教誨的原則,絕不批評別的法門,這在哪裡學的?《華嚴經》上學來的。你看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所修學的法門不相同,不一樣!但是這些善知識他們修行的態度都是自己謙虛,讚歎別人,這是給我們做模樣、做好樣子。所以我們對自己修行的法門謙虛,人家說:你為什麼修淨土?我很笨,不聰明,我沒有聰明智慧去研教,也沒有深厚的善根去參禪,只好念阿彌陀佛。對於人家的法門讚歎,我們自嘆不如。這話都是真的,都不是假的。

  老老實實修這個法門,希望能夠在不太長的時間,三年、五年我們就能取得西方淨土。真正取得了,也就是說你能夠往生了,往生的條件成熟了。條件成熟,你要不要去?那你就要有你的智慧,要不要去。這個時候不是其他的業因,是與眾生有沒有緣,跟眾生有緣,那你要多住幾年,你要幫助眾生;沒有緣,趕快走,一點都不耽誤。這是懂得這個道理,真正有往生條件的人他考量的因素就如此。

  什麼叫有緣?這個世間還有人願意跟你學,還有人願意聽你的,這就是有緣。你不能不幫助他,你要不幫助他,對不起他,不能只顧自己,是要顧及別人。什麼叫沒有緣?這個世間人不願意聽你的,對你起了厭煩心,在這種狀況之下,那你就應該可以走了。對這個世間決定沒有留戀,親近彌陀,到極樂世界去進修,提升自己的德行,提升自己的智慧,等待因緣成熟。緣成熟了,佛法裡頭常講乘願再來,他就又來了。佛菩薩跟我們凡人不一樣,凡人如果是得罪了,兩個鬧翻了,下一次你想請我來,不來了。佛菩薩不是的,佛菩薩是鬧翻了之後,我喜歡你來,佛菩薩馬上就來了,這叫大慈大悲,這叫理智,不是用感情。我們凡夫用感情,賭氣會賭得很久,佛菩薩沒有。這我們要明瞭,我們也要學習,所以一切隨緣而不攀緣。

  發菩提心。菩提心,我們在講席裡頭常常講,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是覺,覺是從用上講的。它的體是智,自性本具般若智慧,不是外面學來的,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是我們每個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為什麼你今天智慧沒有了?智慧變成煩惱了。所以經上我們常常看到「煩惱即菩提」,這句話意思說得很深,確確實實,你要是悟了就是菩提,迷了就是煩惱,所以煩惱跟菩提是一體的兩面,覺了的時候叫菩提,迷了的時候叫煩惱,它是一不是二。

  由此可知,煩惱能不能斷?煩惱斷了菩提就沒有了,菩提也斷了,所以煩惱不能斷。煩惱轉變成菩提,煩惱沒有了,統統變成菩提了,我們稱為斷,那個斷不是真斷,是轉變。性德是不生不滅、不來不去的,遍虛空法界,它怎麼會斷?這個道理要曉得。所以只要我們自己學會轉變,轉迷為悟,轉煩惱為菩提,轉生死為涅槃。佛菩薩高明的地方,他會轉,我們很糟糕,我們不會轉,我們愈轉愈糟糕;從人轉到畜生、轉到餓鬼、轉到地獄,愈轉愈糟糕。這就是煩惱在那裡主宰著轉,你愈轉愈糟糕,諸佛菩薩他是智慧主宰著轉,他愈轉愈殊勝!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總而言之一句話,在日常生活當中,這是我們從佛菩薩這裡學到,一定要用真誠心;真,不是假的,誠,不是虛妄的。我們常講虛情假意,這很糟糕,虛情假意是愈轉愈下,你要用真誠心,那是愈轉愈向上。這很重要很重要,決定不要怕吃虧。這個世間人都是虛情假意對我,我怎麼可以用真心對人?你要是不服,人家用虛情假意,我也用虛情假意,人家是往下面轉,我也往下轉,這就錯了。而且這是真話,佛不講假話,你是用真誠心,你不會吃虧、不會上當,用虛妄的心,才真正是吃虧上當。眼前好像他佔一點小便宜,那是他看花了眼,他沒有看清楚,那個禍患立刻就現前,非常可怕!唯有用真誠心老實人他能靠得住,他不會墮落,只會向上升。這就是好人一定有好報,這是天經地義,這是真理。所以我們對於這些道理、事實真相要明瞭、要清楚。

  我們用真誠心,我們用清淨心。真誠心是菩提心之體,清淨平等覺跟大慈大悲都是真誠心的德用,它表現在事相上、作用上,對自己就是修清淨、修平等。清淨平等慈悲在哪裡修?在人事上修,人事,特別是人,古人常講「做事難,做人更難」,所以無論是順境逆境都是修行的好環境。為什麼?把我們這些習氣、煩惱、業障,就在日常生活當中把它淘汰掉、化解掉,這個重要。所以發菩提心,菩提心發了,自自然然你的信心就深了,你的願心就定了,絕對不會再動搖了。所以你不知道你自己發心的淺深,你可以在這上面來試驗、來測驗自己,我的心到底深到什麼程度?完全在事相上去考驗。你禁得起還是禁不起考驗,從這個地方能夠測知自己的信願,真正知道這個信願有沒有成就。無論在什麼狀況之下,你都能夠保持著不動搖,那個時候你會生歡喜心。

  經是佛說的,依法不依人,經裡面說的決定往生,那還能錯得了嗎?一向專念,蕅益大師講得好,品位高下,「品位高下決定在念佛功夫的淺深」,沒有說念多少,這要懂得。不是說念得多的功夫就深,念得少的功夫就淺,不是的。念的時候,你這一句佛號得力不得力,你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不得力,什麼叫不得力?妄想習氣伏不住,一面念一面還打妄想,這就功夫不得力,這個不行。他念一句、十句,他得力,他確實能把煩惱伏住,不起作用,這叫功夫。所以人家說,不是說念佛數字多少,不是說這個,是念佛功夫的淺深決定你往生的品位。由此可知,往生這樁事情說難不難,說易也不易,這是我們不能不懂得的。可是最重要的,我們要真正為生死,發願往生淨土;換句話說,首先你要真正明瞭輪迴苦,苦不堪言!

  台中江逸子先生,他也是李老師的學生,跟我是同學,這是當代的一位畫家。他畫了一幅地獄變相圖,這幅圖好!連他的序文跟跋文總共六十公尺長,這麼樣一個大畫。我們在此地看到後面五百羅漢的浮雕,我不知道它有沒有六十公尺。這幅畫完成了,你要細細看這個畫,知道地獄可怕。由於這幅畫,啟發了我們查《大藏經》,因為從來沒有這種動機,從這個畫裡頭我們就引起這麼一個動機去查《大藏經》。我是派了三個同學,用了兩個多星期的時間,在《大藏經》裡面去查釋迦牟尼佛講地獄狀況,結果找到二十五部經論,世尊都講到地獄。而講到地獄一些狀況,比江老師畫的這個還要可怕。他這幅畫是依《玉曆寶鈔》畫的,《玉曆寶鈔》是道教的,講十殿閻羅,以十殿閻羅為綱領畫出來的。

  現在我們知道,佛在經裡面講地獄狀況講得非常詳細、非常微細,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都有因果。看了這些經文之後,你再讀《地藏經》,你的心情就不一樣。《地藏經》上講「閻浮提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往往我們念就這麼帶過去了。佛說得這麼嚴重,到底嚴重在什麼地方不知道,你把這些經論一看就明瞭了,確確實實起心動念、言語造作,特別是業因果報講得非常清楚,比道教完備太多了。我們去查經的同學告訴我,來跟我講,他說罵人,喜歡罵人的人,佛說了,罵人的人墮到地獄,墮什麼地獄?就墮罵人的地獄,每一個人都罵他,就天天跟人對罵,在地獄裡頭多少劫,就要罵多少劫,你說這個東西可不可怕。喜歡打人的就到地獄打架,要打幾千年、幾萬年、幾劫,天天打,打死了活過來再打。像這些在《玉曆寶鈔》裡面都沒有。

  換句話說,我們動什麼念頭,你會遭什麼樣的報應。你怎麼樣對別人,一定遭到很多很多人用那個方法來對你。這個境界不是外面來的,是你自己變現出來的,確確實實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是自己業力變現出來的,你得要受。到什麼時候你這個意念沒有了,這個地獄就不見了,就不現了。還有這個念頭,譬如罵人,還有罵人這個念頭,這地獄你就看到。從此以後不再罵人了,念頭沒有了,乾淨了,地獄就沒有了。不可思議,這個境界。

  所以現在同學們已經在做了,把這二十五部經論,佛講地獄業因果報統統把它會集做一本,我們看起來就方便,不要去找那麼多了。這一本印出來,我們也給它定了一個名字《諸經佛說地獄集要》,一冊,編成一冊,分量也相當大,佛經裡頭專門講地獄的。現代這個時代因果教育比什麼都重要,我們多看看,提高警覺,千萬不能有不善的心待人,不善的言語、不善的行為統統要遭果報,很可怕,不是說你做了就沒事。因緣果報決定是真實的,佛在經上常講「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現在造作一些罪業,果報沒現前,是什麼原因?是過去生中你修的福報,你的福報沒享完,你現在享受的是過去生中造的餘福。這個福報享完了,你的罪業、罪報就現前。這個道理不可以不懂。

  所以了解這些事實真相,我們就感到生死可怕,生死太苦了,不願意再搞六道輪迴,再搞生死報復。六道裡頭說老實話就是冤冤相報,報恩報怨、討債還債,總是免不了這些事情,生生世世在造因,生生世世在受報,你說這有什麼意思?縱然作善,你能夠享受一點人天福報,畢竟時間短暫,福報享完了,無量劫來阿賴耶裡面惡習種子它又起現行。所以確確實實在六道裡頭,你出不了六道,決定在三惡道的時間長,在三善道的時間短暫。這是真實話。所以佛菩薩勸我們了生死、脫輪迴。

  了生死脫輪迴,先要曉得輪迴怎麼來的。佛在經上講得好,無明煩惱、塵沙煩惱、見思煩惱,這三種煩惱是輪迴的業因。《華嚴經》上沒有講這個名詞,它講的我們比較好懂,它講的是執著、分別、妄想。執著就是見思煩惱,分別就是塵沙煩惱,妄想就是無明煩惱,名字用得不一樣,是一樁事情。只要你有妄想分別執著,你就沒有辦法脫離輪迴,你說這個事情多麻煩。

  阿羅漢脫離六道輪迴了,什麼原因?他沒有執著了,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執著的意念都沒有了,當然不會有這個行為,所以他才能超越六道輪迴。雖超越六道輪迴,他超不了十法界,六道輪迴之外這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這裡頭也有佛,十法界裡面的佛,不能超越。為什麼?他有分別,雖然沒有執著,他有分別。所以必須於世出世間一切法分別心也沒有了,這個念頭也沒有了,超越十法界了,超越十法界才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頭慢慢再去把妄想斷掉,妄想是無明,無明有四十一品,這四十一品無明是在一真法界裡頭慢慢去斷的,斷盡了,這才是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是一切經佛常說的,叫通途法門,我們非常非常困難。

  這就是最低的,六道輪迴的業因就是執著,我們講情執。情執很可怕,決定不能夠離開輪迴。情愈深愈往下墜落,情最深的是地獄,往上一層比一層淡一點。《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很明白,像這些經論,你要不常讀,一定要常讀,不常讀就忘掉了,被社會迷惑了,把這一樁事情忘掉了。常常讀,常常去想,你愈想愈可怕,愈想出離的心才生得出來,真正想離開六道輪迴,真正想往生淨土,這個樣子你那個深信切願就生起來了。深信切願才是經上講的發菩提心,所以這個心不是容易!真的一萬個念佛人當中,難得有二、三個真正有這樣堅定不移的信心。

  這樣深信切願,再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決定不改,無論什麼人來跟我說,我決定不會動搖,我決定不會改變。我在這個講席裡面跟大家也說過很多遍,許多人反對會集本,批評會集本,我就講:全世界的人都反對、都批評,我還是要讀誦受持,如如不動。為什麼?這個本子是老師傳給我的,我對我的老師有信心,我決定不會動搖,我決定不會改變。我學習有受用!我的受用他們不知道,他沒有學過,他怎麼會知道?這個心才叫清淨心。

  所以祖師大德提醒我們,不要以為經論裡面常講淨宗是個易行道,你就輕慢了,信心、願心都降低了。口裡面雖然說修淨土,實際上貪戀這個世間五欲六塵,這樣的心態修學,是自己造成障礙,沒有法子成就。所以我們的正常的心態,不可以說這個法門難,也不能說它容易。說易,是在八萬四千法門裡面比較,這個法門是容易,因為它不需要斷煩惱,但是它要伏煩惱。你的煩惱伏不住,決定不能往生。伏煩惱比斷煩惱真的容易太多,你能夠把煩惱控制住,不發作就行了,真正能控制得住,不會發作。你伏的功夫時間愈長,功夫力量愈大,到不伏自自然然也不發作,往生就肯定,就有把握。我們在做這個功夫。雖然不伏,它也不發作,煩惱並沒有斷,這要知道,這叫帶業往生。可是這個功夫你要不認真去做,你要不把世緣看淡,你做不到。

  這個世間什麼事情都要看淡,不但世間事看淡,佛事也要看淡,都不掛在心上,只把阿彌陀佛掛在心上就好,把極樂世界掛在心上,這叫「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還有一點要注意,你看這個經上佛一開口「善男子,善女人」,三經都是如此,不但三經,大小乘所有經論,佛一開口「善男子,善女人」,這句話非常重要!千萬不能疏忽,那就說明什麼?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人都是善人。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不認真修善,你怎麼能往生?

  善人有標準,可是你仔細去看《觀無量壽佛經》,《觀無量壽佛經》的下三品,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都是惡人,惡人怎麼會往生?惡人能夠改惡向善,他就能往生,他要不回頭,他就往生不了。臨終回頭都能往生,法門廣大不可思議,他那個回頭是真回頭,不是假回頭,那個真回頭就是真懺悔,知道我做錯了,以後不再做了,真的回頭了。我們諺語常講「浪子回頭金不換」,這個惡人回過頭來,真好人!比一般好人還要好,所以他能往生。這是勉勵過去無知,沒有智慧,愚痴,造作許許多多嚴重的罪業,現在明白了,回頭,行!不要害怕,我造的業障太重,恐怕不能往生,你要是這個念頭,錯了,那真的造成往生的障礙。

  要曉得懺悔的功德不可思議,我們在佛經裡面看到。我學佛的時候,讀《觀無量壽佛經》,阿闍世王、提婆達多造五逆十惡罪,提婆達多生身墮地獄。雖然墮地獄,他在地獄裡頭沒有受罪,還很快樂,在地獄裡頭享受就跟忉利天一樣。什麼原因?他害的不是別人,害的是佛。害凡夫可就不得了,為什麼?凡夫有瞋恚心,凡夫有報復心,那冤冤相報還得了!你去害佛,佛沒有瞋恚心,佛沒有報復心。你不害佛,佛修行,我們講修忍辱波羅蜜,慢慢修,不曉得修到哪一天才修圓滿;你這一害他,佛的忍辱波羅蜜馬上就圓滿,立刻就圓滿,成就佛證極果的圓滿。雖然他造的事、用的心是很惡的,但是他對佛來講,幫助佛快速的成就了。他要不要墮地獄?要墮,他墮地獄不受罪,在地獄裡還享福,有道理,這個道理很深、很微細。

  阿闍世王,這是凡夫,他殺父親、害母親(把母親幽禁),又破和合僧,造五逆十惡罪,臨終懺悔,念佛往生,他真往生。所以我們讀《阿闍世王經》,這就是佛說阿闍世王這個故事。在我們想來造那麼重的罪業應該是下品下生,可是沒有想到,佛在經上跟我們介紹是上品中生,這我們怎麼想都想不透,於是才曉得這個懺悔往生我們不能輕視,說不定這個造罪業的人臨終懺悔去往生,像阿闍世王這樣的,品位超過我們。我們往生可能沒有辦法到上輩,中輩、下輩我們就覺得很滿意、很不錯了。你看,上品中生。

  說明往生是有兩條路,一個就是我們普通正常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個是臨終懺悔,臨終時候懺悔發願,十念一念往生。十念一念,他那個功德特別殊勝,心特別猛厲,是我們一般人比不上的,發心無比的猛厲,一下就能夠把他無量劫的惡業統統轉變過來。這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讓我們不敢輕慢造作罪業的人,你不要瞧不起他,你不可以輕視他,為什麼?說不定他臨終搞個懺悔往生,到極樂世界品位比我們高,我們還不如他。所以這個事情在發心的勇猛、發心的真切,真的回頭了。這一樁事情不能不知道。《往生傳》裡頭這些例子很多,臨終懺悔,念佛得生。像《觀經》下三品惡人臨終懺悔往生,那就是他懺悔的力沒有阿闍世王那樣的勇猛,沒有那樣的真切,同樣是懺悔往生,不一樣。懺悔往生大多數是在下三品,但是也有少數的到上輩上生都有,我們要明白這些道理。

  當然,這些事實真相我們細心想想,與過去世的善根因緣一定有非常密切關係,過去生生世世積得厚。他為什麼造業?這一世當中沒有遇到善緣,緣重要!沒有能親近到善知識,他所遇的是惡知識,在他的身邊常常教導他五欲六塵、名聞利養,總是用這些東西迷惑他,是這麼個原因。這些事,如果不是常常讀經,世尊常說的,要常讀、要理解,而且深解義趣,我們才能夠明瞭,才不至於有疑惑。為什麼?疑能障道,如果對這些事情產生疑問,你對於淨宗信心就打折扣,信心一打折扣就不能往生,所以這個關係很大。

  蓮池大師他老人家講得很好,「始惡不妨終善」。一個人年輕時候造惡,中年造惡,老年的時候後悔,來行善來得及,他還是善人,只要他回頭。所以甚至於像阿闍世王臨終的時候才回頭、才知道懺悔,但是來得及。只要這一口氣沒有斷,惡人,我們把這個道理講清楚、講明白,他要豁然覺悟回頭向善,都能往生。所以不可以說這個人作惡多端,臨命終時算了,不要去理他,錯了,臨終時還是幫助他助念,還是常常勸他、提醒他,他一念回頭,你幫助一個人脫離六道輪迴,成佛去了,無量功德!世間任何好事都不能跟這個好事相比,你能保送一個人作佛去。你一生當中有這麼個機會,保送幾個,你自己將來往生就沒有問題。他們知恩報恩,到你臨命終時,他一定跟阿彌陀佛說:我們能到極樂世界都是他幫忙的。他拉著阿彌陀佛趕快去接引,人之常情!確實是這個事情。所以我們要熱心,不嫌棄人造惡,到他臨命終的時候,我們要全心全意的去幫助他、去成就他,只要我們自己的心真誠,真誠心就有感應,真的能幫得上忙。今天我們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