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五三集)  2003/10/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53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四十五面第五行,我們還是從這一品開頭念起:

  【其佛國土。每於食時。自然德風徐起。吹諸羅網。及眾寶樹。出微妙音。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

  這是一段,昨天我們已經做簡略的介紹。回去我看看黃念祖老居士的註解,他引用的經論很多,引用得非常好,值得我們深入去研究學習。西方世界的風是我們沒有法子能夠想像得到的,所以經上稱為『自然德風』。這一句實在講很難講,很難註,它這個註解不容易,很難註!難註難講,當然也很難聽懂,就是很不容易體會到。黃老居士他引用《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在魏譯本裡面,這是康僧鎧的本子,他這個本子裡頭所說的「得風」,這個得是得失的得,我們這個經本是道德的德。但是這個意思能通,得到的得跟道德的德古時候通用,這個沒有問題。

  但是吳譯本裡面,這個本子裡頭有這麼幾句話說,他說「亦非世間之風,亦非天上之風」;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的風跟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天上人間都不相同。都不相同,我們就沒法子理解了,沒見過,也沒有接觸過。說這個風從「八方上下」,很緩慢的吹過來。經上說,他說這是「眾風中精,自然合會化生」。風,實在講在我們這個世間,就把它分作很多很多種類,這我們不必細說了。人間的風種類很多,有狂風、有暴風,那風不好,這颱風,這風災;春風、和風這就好了。所以他說是一切風的會合變化出來的這麼一個境界。

  他說這個風「不寒不熱」,永遠是「和調中適」,清涼無比。我們這個世間的風,說實在的話,大多數都是對於人身體不利的,所以我們常常講疾病,這感受風寒,這人就會生病。西方極樂世界的風,絕對不會叫人生毛病,所以這個風稱為德風。黃老居士他引用《楞嚴經》上一段話,這個引用得非常之好,《楞嚴經》上講「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這就是說明這個風是自性德能,自性本具的真風。風是什麼意思?在佛法裡面講,風是動的意思。所以我們大家都知道,佛經裡面講物質、講色法,色法就是物質,物質是四大,它的本質是四大。這個四大裡面,就地、水、火、風這個四大,這是講物質,物質一定具備這四個特性,現在科學給我們證明了。

  世界無量無邊,萬物是沒有方法說得盡的,佛對於這些現象了解得非常透徹,他說,大,這講世界,這個世界是今天我們所講的星系,天文學裡面講的星系,佛家講的世界;小,講微塵。大的世界以及世界裡面所有一切萬物從哪裡來的?都是從微塵組合出來的。微塵是物質的基本,《金剛經》上講「一合相」,那個一就是講的微塵,這是基本的物質,所有一切現象都是它組合的,都是它組成的,所以叫一合相。這個一就是物質的根,物質的本源。

  這個很小很小的物質,我們肉眼沒有法子看見,佛在經上說,阿羅漢的天眼能夠看到微塵。但是還有比微塵更小的,那個小微塵,阿羅漢的天眼都見不到。這我們在經上看到,阿羅漢能看到微塵,比微塵更小的叫「色聚極微」,這個阿羅漢看不到了;還有更小的,「極微之微」,那當然阿羅漢甚至於權教菩薩都看不到。真正徹底能看到的,在大乘教裡面,佛說八地菩薩,八地菩薩才能真正看到事實真相。

  這樣小的物質,它具備四種性質,就是它確實是物質,物質從哪裡來的?物質是從能量變現出來的,能量那就是心,所以色心不二。《心經》上我們天天念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那個空就是心、就是能量,所以色法是能量集聚這樣一個現象。這個物質它也能夠回歸成能量。現在科學懂得這個道理,原子彈就是根據這個道理發明的,把物質轉變成能量,但是現在科學家不懂得怎樣把能量轉變成物質,他不懂。

  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經說法,這是講到物理學,所以太空物理、量子力學在佛經上都有,講得比他還透徹,比他還高明。這樣小的微塵它有四個特性,就是它確實是物質,用地來代表,地代表物質,地是代表物質的,所以「地大」。第二個性質,它帶著溫度,所以稱「火大」,它有溫度,這個溫度都是自性的性德。除溫度之外它還有濕度,濕度就是「水大」。第四個特性,它是動的,它不是靜止的,它是動的,動就叫「風大」。我說這些話的時候,讓諸位體現自性裡面的德風,我們可以從大乘經上這些道理能夠體會到一點,那是自性本具的。

  這個確確實實跟我們現在這個風不相干的,這個風確實很溫和,很調適,調理舒適,在什麼地方?就在我們身體上,我們身體上每個細胞,每一個原子、電子它都是的,它都在那裡動,它不是停止的。宇宙之間沒有不動的物質,沒有,只要是物質肯定它就有動,那個動就是此地講的德風,它是從自性裡面,所以《楞嚴經》講得好,「如來藏中,性風真空,性空真風,清淨本然,周遍法界」,那真的是一點都不錯。我們要從這些地方去體會,這就是屬於今天這個世間人所講的科學。所以稱為風中之精,這個風中的精華,一切的動態是從這個地方變化出來的,無量無邊種類的風,統統從這裡變化出來的,這是基本的。

  《觀經》裡面說「八種清風,從光明出」。八方清風從光明出,光明是智慧,智是不動的,動依不動而生的。所以什麼時候我們能夠契入動靜不二,在大乘教裡面就稱之為見道,你見道了。見道而後才能夠修道,修道而後才能夠證道。現在我們道都沒有見到,怎麼個修法?大乘教裡頭這些話,都不是對凡夫說的,不但凡夫沒有這個能力,就是二乘,阿羅漢、辟支佛、權教菩薩也沒這個能力。這話對誰說的?對法身菩薩說的,也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為什麼?他們見道了。所以他們才真正是見道、修道、證道,一個階層一個階層往上提升,從初住到妙覺,四十二個階級。

  所以聖人跟我們說,人生在這個世間要懂得這個事實真相,那就是不斷在學習,天天在學習,希望我們的淨(清淨)、善增長,不要惡增長,惡增長就不好。如果是染污、惡增長,那將來的前途就是三途惡道。如果我們是清淨、善行增長,那我們將來這個路子愈走愈殊勝,向上提升。在一般的講法,人道提升到天道,天有二十八層,一層一層往上去。菩薩階級有五十一個位次,也要一個位次、一個位次去修。由此可知,學習永遠沒有中斷,學習永遠不能停止。古人講的話都是非常有道理,「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一定要努力。

  講精進,六波羅蜜裡頭講精進,儒家也是講「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那就是精進,學業、道業才能成就。人能夠過這樣的生活,才是真正的幸福美滿,每天過得很快樂,心開意解,天天向上提升,你說這多快樂。一旦說中止,不能向上提升一定往下墜落,必然的現象。你要說為什麼?有道理,它不是沒有道理的,那就是我們無量劫來,前世今生,我們造作的惡業太多了。惡習氣種子無量無邊,加上外面不善的環境,環境在誘惑,內裡頭有不善的種子,在外面這個不善的環境一誘惑,你的煩惱習氣就現行,這一現行就墮落。這就是為什麼不進則退,為什麼不能夠停住在這個地方,道理在此地,這個諸位很冷靜細細思惟觀察,你就明白了。所以我們要想不墮落,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努力天天求進步,你就不會墮落了。

  總而言之,西方極樂世界的德風,確確實實是風中之精華,從光明出生的,所以這個經上稱之為德風。德風自然『徐起』,徐是不快不慢,我們一般人講適得其度,是這個意思。實在講,前面我們也曾經提到,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不屬於造作,所以稱之為「自然」。古人註疏裡面講「願力靈籟」,籟是指孔竅,像我們吹笛子,笛子能夠吹出非常優美的音聲,靠什麼?靠那個孔,竹節裡頭打的孔,每一個孔就稱之為籟,這是人為的。

  人為的是人籟,地?大地,大地也有孔,這個我們現在看到很多,山谷、山洞它都有風。除這個之外,古人還講有天籟,天空當中我們沒有發現到有孔洞。這些人確實聖賢人,聰明智慧比我們高一等,他說什麼叫天籟?天籟是人心的浮動,與大自然起感應道交。風和日麗,其來有自,不是沒有原因來的,人心清淨,人心善良,就能感受到風調雨順。如果我們人的心地不清淨、不善良,你就感得天災人禍。

  我們講是天然災害,其實天然災害是人心招感來的,天然哪裡會有災害!但是現在人他不承認,他認為這個大自然的災害與我們的思想行為不相干,這大錯特錯,他不承認。古人雖然這樣講,現在人相信科學,科學第一個條件「拿證據來」,古人又不在此地,他的著述在。如果古人在我們面前,我們可以問拿證據來,他真拿得出證據來,那倒不是假的。現在有一些科學家天天在做科學的實驗,確實有了證據,這個大自然一切萬物,這植物、礦物懂得人的意思,受人心產生顯著的變化。不僅僅是日本這個科學家用水來做實驗,不止這一個,在歐美、印度都有科學家做很多年的實驗,發現動物懂得人的意思,樹木花草,你要是砍伐這一株花、這一棵樹,旁邊的幾棵樹它感覺得很痛苦,它很傷心。它的鄰居,它看到它被人糟蹋。你曉得這個意思,花開在樹上很美,你去採它一枝,旁邊那些花都感覺得難過,都替它悲哀。我看過這些報告,這是從科學當中實驗得到的結論。

  植物如是,礦物亦如是,但是礦物就很不容易發現。江本勝博士他很用心,他把水放在零下五度,結成冰,冰就有雪花、就有結晶,他來觀察這個結晶,看它的變化,要經過這麼一道手續發現。但是我們曉得不經過這個手續,不需要在這個攝氏零下五度,它一樣在起作用,這是我們不能發現。明白這些道理,我們才真正體會到佛所講的「一切眾生,因心成體」,這個眾生就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這一些現象,包括我們今天講的動物、植物、礦物以及自然現象,都是因心成體。既然因心成體,心就有見聞覺知,心就有德。所以再小的微塵,它是活的,活活潑潑的。

  我們不能講它,「它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我們對於生命的解釋,對於死活的概念都不正確。在真實法界裡頭,一真法界裡頭,這個念頭沒有,沒有死活的念頭,也沒有生滅。現相當中我們會看到生滅,會看到死活,那是錯覺。你真正理解「一切法不生」,一切法既然不生,哪有滅?所以佛經上常講「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常不斷,不垢不淨」,我們在大乘經上常常看到這些詞句。幾乎我們今天概念當中,所有一切相對的全都消失了,所以相對不是真實的。從相對反過來講一個絕對,那絕對是不是真實?絕對也不是真實。為什麼?絕對跟相對還是對立的,你幾時到對立沒有了,真實你就見到了。

  所以佛在經上常常講,你要想見得真實,真實法是「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那是真實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說不出。世尊真是以善巧方便,用言說教導我們,言說是個工具、是個方法,用這種工具方法引導我們契入真實,這就對了。如果你要把這些方法都以為是真的,把這個心著重在這個方法,那你就錯了。古德的比喻說指月,月亮在哪裡?手指著,在那邊,那個愚人不知道,就看到這個指頭,永遠他也找不到月亮!你懂得這個意思,你才曉得《金剛經》上講的「法尚應拾,何況非法」,佛法到哪一天一下捨掉了,你才真的東西見到了,你才曉得整個佛法,那個《大藏經》那是指頭。

  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講經說法,種種表演都是個指頭,你懂得這個道理,你把它那個當作真的,糟了,佛都會流眼淚,你錯解他的意思了。所以願解如來真實義,這談何容易。什麼時候我們能夠擺脫,真的契入到真實,那個真實是如來親證的境界,你證得的跟諸佛如來證得的完全相同。所以佛法自始至終就是個捨,章嘉大師當年教我,我也是很難得,第一堂課,章嘉大師就教我「看破放下,放下看破」,佛法從初發心到如來地就是這個法門,相輔相成,看破幫助放下,放下幫助看破,看破再幫助放下,就是這一個方法就成功了。

  看破是智慧,放下是功夫,到最後連佛法也要放下。你什麼時候能夠證得無上道,阿彌陀佛也放下了,你就能真正成佛。阿彌陀佛還放不下,你充其量是個菩薩,成不了佛。為什麼?阿彌陀佛障礙了你。可是現在我們是凡夫,非要阿彌陀佛不可,我們要靠他來提升,到一定的程度這一定要放下,你才能夠圓滿菩提。

  所以這是講到天籟,人心,人心跟整個宇宙息息相關,念念都相通,這個念就是「一剎那九百生滅」,那個念跟整個宇宙是相通的,本來是通的,現在還是通的,但是怎麼樣?你自己以為不通了,所以真的不通了,不通你才會生病,不通你才會受苦;如果果然通了,你的病就沒有了,苦也沒有了。要知道「真」是不生不滅,「妄」是有生有滅,這個真的,我剛才講的性德它是通的,這是不生不滅的。妄是什麼?我們自己迷了,以為不通,這個以為不通是有生有滅的。有生有滅,我們要知道離開它,不生不滅的,我們知道要跟它相應,要能夠契入。古德講到這一段,他說這是願力的靈籟,說西方極樂世界的德風,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願力成就的,這就是說明彌陀本願自性的自然作用,這是不可思議的境界。

  經文首先說明風『吹諸羅網,及眾寶樹,出微妙音』,這個風是清風、是微風,不是強烈的暴風,所以「羅網」是珍寶成就的,眾樹也是珍寶成就的。在這些地方,如果我們想到風鈴,中國人很喜歡風鈴,現在外國人也很喜歡,風鈴一般是用銅做的,現在也有寶石,並不是很名貴的寶石,也是普通的寶石,石頭做成的管子,當中挖空做成的管子,音聲非常好聽。我們看到這些東西,就想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微風吹動的羅網、寶樹,樹葉跟樹葉,風吹相擊的時候,它就出聲音。

  佛經上告訴我們,西方世界一切萬物眾寶所成,七寶,「七」是代表圓滿,不是數字,如果你要是認為七寶就那七種,那就錯了,那西方世界比我們這兒差遠了。我們這個地方的珍寶不止七種,所以七是代表圓滿。他這個「七」數是四方、上下、當中,圓滿,這全部都包括了,表這個意思的,所以無量珍寶成就的。無量珍寶我們能夠相信,為什麼?性德的顯露。究竟圓滿性德流露,所以它是自然的,它不是造作的。

  這是「出微妙音」,著重在這個「微」字。我們這個世間,就像古人講的,不但人間,連天上天人都未曾聽到過這種音聲。可是學佛的人,有緣的人,學佛有緣的人偶爾會聽到,但是這很希有的。有緣而聞到異香的人比較多,我們自己有這個經驗,也有一些同學告訴我,他們聞到很特別的香,不是我們人間燒的這些檀香之類的,不是這種香,很奇妙的香,在自己或者是誦經的時候,或者是念佛的時候,或者是經行的時候,偶然聞到。這些大多數,這個香確實不是人間的,天上的。

  我初學佛的時候有很多次這種經驗,以後我請教一些老和尚,老和尚告訴我,他說這是一般人在用功的時候,天人從空中經過看到你,合掌讚歎,他身上有香氣,這是我們可以相信的。當然也不乏極樂世界的寶香,那就更特殊了,那比天人的香還要殊勝。既然香可以偶爾遇到,這個天樂盈空,當然多半是天人的音樂,我們在用功得力的時候,天人讚歎,所以是散花以天樂供養。我們聽到天樂,多半是天上的,它不是人間的,極樂世界的音樂跟寶香,那超過天樂、天上的香就太多太多了,那不能比。從這些地方說,真正有緣的人會遇到。

  我們自己有沒有緣?緣是肯定有,什麼時候現前不曉得。怎麼說緣肯定有?西方世界是唯心淨土,自性彌陀,你怎麼能說沒有緣。我們對西方淨土的信心是從這個地方生的。唯心淨土,自性彌陀,西方極樂世界跟我的關係非常密切,信心從這生的。什麼時候相應,這個境界就會現前。我們的心,我們的願,我們的行,這三方面統統相應了,我們相信極樂世界的音樂,極樂世界的光明,極樂世界的寶香,這樣感應的事,就像古時候祖師大德們一樣,會有。這是增長我們自己修行的信願,增長我們的道心,這就是平常所講的感應道交。十方世界眾生有感,這個性德自自然然就有應,感應道交,看我們自己修學的功夫。

  這個裡面最微妙不過的是它能夠『演說苦空,無常,無我,諸波羅蜜』,這真叫微妙。它能說法,它說法的方式是不可思議,是不是像我們現在用言語說法?不一定,總而言之,你見到了,你聽到了,你接觸到了,會恍然大悟,這就是「演說」。如古人修行,在一生當中小悟無數次,大悟也無數次,徹悟還是無數次。在我們世間的標準,徹悟是講明心見性,破一品無明,明心見性,徹悟!徹悟之後再一次的徹悟,那就破二品無明,菩薩地位再升一級;第三次的大徹大悟,那他就升到第三個層次了。從圓教來講,初住、二住、三住,到如來果地,那這個大徹大悟要四十二次。

  可是經論上,祖師大德常常教導我們,積小悟才會有大悟,積大悟才會有徹悟,這個道理說得好!我們應當要記住。記住是你就得要求自己,天天都要有悟處,小悟,天天要有悟處;不悟就迷了,悟就進步,所以不悟就退步,這叫不進則退,道理就在此地。怎樣才能保持著常常覺悟?大概初學佛的人天天有小悟不容易,天天有小悟功夫得力了。大概一個星期、兩個星期有個小悟,算是不錯了,可是一定要勇猛精進。總而言之,不外乎心裡面有道,你才會有覺悟。

  像我們修淨土的人,心裡頭真有阿彌陀佛,心裡頭真有極樂世界,就像大勢至菩薩教導我們的,「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那是悟處。憶佛,憶是思惟、想像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所以經不能不熟,經要不熟你就沒有地方想了,那你就胡思亂想了。常常想經裡頭這些境界,你才會有悟處,常常心裡頭真有阿彌陀佛。為什麼會沒有悟處?沒有悟處是因為你的心裡頭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這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無量劫來的煩惱習氣,這個東西把你的悟門堵塞了。

  我們怎樣去斷煩惱、斷習氣?不要學小乘,小乘很辛苦,方法很笨拙,一定要把它了斷,很不容易。大乘法比小乘法高明多了,大乘法把念頭轉過來,我不想貪瞋痴慢,我不想自私自利,我專門想佛經上那個依正莊嚴的微妙不思議的境界,就想這個,不要想這個世界。這個世界裡頭每天資訊、報章雜誌,都是亂七八糟的,都不要去理會它,根本也不要看它,也不要聽它。看經,天天想極樂世界,想諸佛菩薩的淨土。這個樣子你功夫用長遠了,實在講能夠用上半年、一年,你一定常常有悟處。這個常常,至少每個星期有悟處,換句話說,每個星期境界都不一樣。到功夫得力的時候,這就是我跟你講的天天有悟處,活得好幸福,活得好快樂。

  這個悟處是什麼?就跟佛菩薩接近了,一天比一天接近,一天比一天接近,這個法樂、法喜,一般人沒有法子體會到的。天天讀經,天天體會的不一樣,所以經是活的,不是死的,無量義!每天發現一點新的意思,明天看又發現一點新的意思,其味無窮!它不是一個意思,一個意思讀了就沒味道了,真的是無量義,永遠體會不盡的。這才曉得古人講的話是有個道理,不是沒有道理的。這個經書字字句句是如來從自性當中流露出來的,自性沒有生滅、自性沒有大小、自性無量無盡,達到究竟圓滿,那就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所以到那個時候才講佛佛道同,為什麼?他達到圓滿了。等覺菩薩還沒有圓滿,等覺菩薩跟等覺菩薩相比,還有不同的地方。因為無量無邊的義理,他悟入並不是一樣,有人悟在這一邊,有人悟在那一邊,雖然都到等覺了,還是不相同,到如來果地上才完全相同。

  所以這些道理,真用功的人,真用功沒有別的,要學著真放下。放下,我也跟諸位同學說得很多,務必要把內心的對立放下,從這裡下手。不與一切人對立,不與一切物對立,你能把對立放下之後,這個內心裡的矛盾自然就消除了,心才能到一,一心就是真心;二心,二心是念頭,你還有念頭,起心動念是二心,二心是妄心,那不是真心。

  這個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不容易!在現在一般人來說,至少要三十年的工夫。你們三十年能夠到這個境界就比我強,我不如你。我學佛到今年五十二年了,所以不是一樁容易事情。要鍥而不捨,要認真努力,要禁得起考驗。那就是在這個世間人事的折磨,自然的災害,修學的辛苦,都是考驗,你要關關通過,這個裡頭才有樂趣,才能真正體會到法喜充滿。一關通不過,馬上就退轉了,甚至於就墮落了。墮落的人多,真正突破的人不多。這就好像這個世間一般體育當中的比賽一樣,最後能夠突破一切障難,你才能夠拿到第一名。

  說法,昨天跟諸位說,「苦、空、無常、無我」,小乘法,六波羅蜜是大乘法。從小乘到大乘就把所有一切佛法統統包括在其中,所以到極樂世界,好!四弘誓願裡面所講的「法門無量誓願學」,到那個地方才真正具足。第一個你有足夠的時間。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人人皆是無量壽,有足夠的時間。不像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的時間太有限了,能夠活到一百歲的有幾個人?太少了。古人所說的「人生七十古來稀」。能夠活到七十歲的不多了。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自己周邊,我們的親戚、朋友、同學、同事,很熟悉的人,年輕的時候在一起,到七十歲的時候看看還有幾個,三分之二都不在了。我自己想想我小時候、年輕時候那些同伴,現在大概是十之六七都不在了,想到這些事情,無限的悲感,人生苦短!所以時間比什麼都寶貴,古人常常勉勵我們,寸陰應惜,光陰,一寸光陰都應該要珍惜,道理在此地。所以凡是(無論是世法是佛法)能夠有傑出成就的人,沒有別的,他的時間掌握好,他不浪費光陰,他不會空過一天,他的生活就很充實。

  「苦,空,無常,無我」,黃念祖居士在註解裡面有簡單的解釋,他說這是四諦法裡面苦諦的四相,四種相。《俱舍論》裡頭說「待緣故非常」,這是無常,為什麼是無常?這是講一切萬法,這四句我們的確很難懂,真正懂得的人沒幾個。那就是一切法都是緣生的,緣不具足它就不能現前,緣聚的時候現行,緣散的時候這個相就消滅了,緣聚緣散,所以是無常。世尊跟我們講這個世界是一合相,現在天文學家每天晚上在望遠鏡裡面看太空的星星,真是世界無常,幾乎天天都看到有這個星滅了、爆炸了、毀滅掉了,天天也有新的星發現了,這是講世界,世界無常!所以我們要知道。

  這是科學家已經肯定的告訴我們,太陽系會有毀滅的一天。不過不要怕,我們決定遇不到,我們沒有那麼長的壽命,一定遇不到。太陽是個火球,它正在那裡燃燒,這個光、熱力就是它燃燒所發生的,它那個星球裡頭那些燃料會燒完的,不是燒不盡的,會燒完的,這一定要曉得。太空當中很多星系,看到這個星光色變紅,就快要燒完了,正在燒得很旺的時候,光是青色的,到光變成紅色的時候,這個星就快要死亡、快要崩潰。所以世界無常。

  前些年,我們常常聽到這個世間有災難,有很大的災難,說美國東西方都會沉到海裡去,日本也會沉到海裡去。我還在美國買了地圖,他們從預言裡面繪出來的地圖,那個地圖看起來很可怕,歐洲大概十分之八都沉到海裡去了,海裡面也有新的陸地浮出來,這滄海桑田,那是大災難!我們會不會遇到?也不太容易。為什麼?預言裡面講,這個世界會變成這個樣子,大概是在兩千一百年左右。換句話說,我們還要活一百年你才會見到,你要活不到一百年,這個現象你見不到。

  這個大災難見不到,小災難不能避免。好像今天還有個同學送我一本書《聖經密碼》,這本書以前我看過。它這書也很好,也是個預言書,每一段的後面都勸人,如果人心能夠回惡向善,這個災難可以化解、可以減輕、可以延後,句句話都是活的,都沒有說這個死板的,都是活的。換句話說,跟佛法裡講的道理相應,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修學大乘,這句話你要是真正懂得,你就得大自在了,你的前途就一片光明,為什麼?從心想生。最好的思想是什麼?想佛!想佛你就成佛了,想菩薩你就成菩薩了。一切法從心想生,如果想財色名食睡,那地獄就現前了。

  天堂地獄從哪裡來的?是你自己想來的,不是從別的地方來的。這些東西,這個十法界依正莊嚴本來就沒有,原本的世界是什麼?是一真法界。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的,華藏世界那是原本的世界。我們很不幸,一念不覺而有無明,這一下就墮落,墮落到苦了,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十法界裡頭,很不幸,又把它變成六道;六道又把它變成三途,你說糟糕不糟糕!統統是心想生。

  所以佛在經上常常告訴我們,妄想太多,無量無邊。最重要的妄想是什麼?十法界裡頭第一個因素,佛說了,地獄是瞋恚。嫉妒、瞋恚,你天天要有這種念頭,常常有這個念頭,你自己要知道,你將來到哪裡去?到地獄去。不是別人,說是什麼閻王、判官,與他不相干的,自己去的,自己變現出來的,自作自受。餓鬼道,貪心。你要注意到,不僅是貪世間法,學佛貪佛法還是要墮餓鬼道。餓鬼道是貪心,不是說你貪的對象換一換,那不管,只要是貪心重的話,就統統到餓鬼道去了。不過你貪佛法,到餓鬼道裡頭還有一點小福報,這是真的。貪心變餓鬼,你貪的是善法,在鬼道裡頭也是個善鬼,有一點福報;你貪惡法,那你到鬼裡就是餓鬼,那很苦,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佛法不能貪,佛法是教我們斷貪瞋痴,哪有在佛法裡起貪瞋痴的道理?這個錯了,大錯特錯了。

  我學佛這麼多年,見過有一些法師貪愛佛法,貪什麼?貪佛像,專門喜歡收藏古董的佛像。這個佛像宋朝的、唐朝的、漢朝的,古董琳瑯滿目,自己一個小佛堂,平常門都鎖到,不讓人進去的。遇到我很客氣,打開幾道鎖,帶我去看看這些佛像。這佛像很多,泥塑的、木雕的,也有金屬做的,但是以木雕的為最多,木雕的。這個不好!因為天天都想著這些東西,將來他死了以後到哪裡去往生?他捨不得離開這些東西,於是我就發現到了,這個木頭佛像裡頭,老鼠會在裡頭做窩。所以他那個佛堂裡頭它有老鼠、有蟑螂、有螞蟻,我就知道了,他將來死了以後一定到這兒去,為什麼?他捨不得、離不開佛像,離不開他的東西。他自己不覺悟,他要想學佛成就,把這些東西統統都丟掉,他就成就了,他就解脫了。

  喜歡學教的人貪愛經書,經書要找古本,木刻版本,喜歡收藏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收藏時間久了,裡頭長蛀蟲,法師將來死了以後都當蛀蟲去了。點點滴滴我們不能不留意,它跟我們關係太密切了。所以《金剛經》上兩句話常常要貼在額頭,「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些東西我們可以用,充分去利用它,不能夠佔有,不能夠控制。有控制的念頭,有佔有的念頭,你就沒有辦法保證你不墮惡道,所以確確實實是心想生,一點都不錯。這是講一切法確確實實是無常的,我們要知道事實真相,知道事實真相叫看破。

  「逼迫性故苦」,我們現在常常聽到一般人講壓力,生活的壓力、工作的壓力、精神的壓力、心理的壓力,還有來自社會各個方面的壓力,那是業力,這些就是苦的根源。壓力從哪裡來的?總不外乎前世今生,那個前世是講無量劫以來,我們跟一切人事物結下的冤業。不知道善待別人,不知道善待一切物,造作這些罪業,生生世世都要受果報。佛在經上說得很好,「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你造什麼樣的因,你一定會遭遇到什麼樣的果報。所以平常我們輕視別人,一般說瞧不起別人,都有罪過。佛菩薩不如是,佛菩薩對於一切眾生都有恭敬心,跟我們不一樣,對一切人平等恭敬,對一切眾生,連那些小動物,蚊蟲螞蟻,那一種恭敬心跟對諸佛菩薩沒有兩樣,他是平等的。

  平等心是佛。我們要在這一生當中要想走佛的道路,佛的道路是平等心,菩薩道是六度心,緣覺道是因緣心,聲聞道是四諦心,這是佛在經上常講的,我們用什麼心就走哪一道。如果要走佛道的話,我們要用平等心,我們要把一切眾生跟釋迦如來、跟彌陀如來要平等看待,是真的平等,不是假的平等,為什麼?都是法性成就的。法性是平等的,法性是清淨的,法性是真誠的,法性是慈悲的。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他生平等心,他那平等心怎麼生的?沒有別的,從法性上生的。換句話說,就是古德常講的見性不見相,見性大家都平等,見相沒有一個是平等的,相不平等,性平等。見性不著相,這個平等心就現前了,平等心是佛心。用這種心,契入佛菩薩境界就不難了。

  我們今天學教學得這麼辛苦,學了這麼多年,天天在學習,沒有入進去,一分一毫都沒有入進去,什麼原因?心不平等,這跟你講真話。哪一天你的平等心現前了,所有一切經教展在你面前,全通了,為什麼?你真心現前了,你契入境界了,世出世間法你都貫通了。菩薩的心,念念是利益別人,沒有想到自己,因為菩薩知道自他不二,一切眾生跟我是一體,不二;利益眾生就是真正利益自己,利益自己那真正叫害了自己,他懂得這一個事實真相。所以他的思惟,他的言行純正!這才是真正離苦得樂的不二法門。

  《俱舍論》裡頭說「違我所見故空」,這句話比較難懂,違是違背,我所見,跟下面一句說「違我見故非我」,一個我見,那是講能見,這一句裡面講所見。違我見、違能見故不是我,無我,違我所見故空,這個裡頭關鍵就在我跟我所。這句話你一定要懂得性德本具常樂我淨,自性裡頭本來具足常樂我淨,這四淨德是自性本來具足的,不是生滅法,遍法界虛空界。我們六道凡夫迷失了自性,四聖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也沒有見性,沒有見性就是還是迷失自性,他們迷得淺,我們迷得深,都沒有見性,見性就不在十法界了。你要是明白這個道理,這兩句話就不難懂了。

  違我所見故空,我所見是什麼?《楞嚴經》上講的見性見是我見。我們今天用什麼見?我們今天用眼識見,實在講還不是眼識,是用第六意識見,用第六意識聽。這個要學法相,我這個講法你就很容易理解。我們今天用的是八識五十一心所,用這個東西,所以空!空是你沒有見到事實真相。

  末後這一句說「違我見故非我」。無我,你看看四淨德裡頭明明說有常、有樂、有我、有淨,常樂我淨是真有,常樂我淨不生不滅,在凡不減,在聖不增,不增不減,不生不滅。我們今天是迷失而已,並不是真的沒有了,只是迷。所以一念覺,這個四淨德立刻就現前,這一迷了統統都不見了、都沒有了。所以在六道、在十法界,佛講「無常,無我,苦空」,這一覺悟的時候,常樂我淨統統現前了,完全顯露了。這經上還有個說法,逼惱為苦,我們受許許多多壓力逼迫,心裡頭常常生煩惱,所謂是「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這是苦。「苦法遷流,名為無常」,這個說法也說得很好。說到空,佛經上講得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就是空。

  我們把前面的意思合起來看,苦,真正懂得苦的人不多,懂得苦的人,他一定會想辦法離苦。你為什麼今天還在受苦?明天還願意受苦?永遠都還願意受苦?你不懂得苦!你要懂得苦,你就會發心:我要離苦。佛法真的是智慧的方法,是智慧的修學,可是我們智慧不開,不解如來真實義,這都是事實。果然解得如來真實義,沒有不依教奉行的,你還不能夠依教奉行,你沒有了解,或者說你了解得不夠,你了解得不夠透徹。你要真正了解夠透徹的話,不必人勸告,你肯定依教奉行,什麼力量也障礙不住。為什麼?那裡頭有樂,真的是離苦得樂,這個味道你嘗到了。

  「波羅蜜」是佛教菩薩重要的課程,菩薩必修的課程,我們現在是名為大乘,我們不是學小乘,名為大乘,其實我們連小乘都不如,我們的大乘有名無實。在中國古時候,那真的是名副其實,真是了不起。不管是哪一個宗、哪一個法門,確確實實都是在修六波羅蜜,六波羅蜜是菩薩修學的綱領。用什麼方法去修?那就很多了,所謂是「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方是方法,便是便利,這兩個字用現在的話來講,就是最適合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沒有一定,我這個方法最好,你未必最好,你最好的方法,他未必最好,所以這是活的,它不是死的。就是最適當的、最殊勝的、最圓滿的、最究竟的、最好的方法就叫做便,這方便。修什麼?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精進,修禪定,修般若。這樣我們才懂得,在中國大小乘十個宗派,宗底下有派,派底下還分支,但是都離不開六波羅蜜。

  六波羅蜜裡面,在事上來講最重要的是布施,布施擺在第一,布施是放下,布施是捨,你不能放下,你不能捨,你什麼都得不到。說這個得不到的是什麼?得不到是真東西,是自性的性德。自性的性德,諸位要記住,是戒定慧,戒定慧是我們自性裡頭本具的德行。般若是自性裡頭本具的無量智慧,前面這五種是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德行。這不是哪個人發明的,哪個人製造出來約束我們,不是,你那麼想法,你完全想錯了,是自己的性德。

  因為一切眾生貪心最重,所以佛把布施擺在第一。「布施」是什麼?斷貪心的,斷慳貪。慳是你有捨不得,沒有的希望得到,叫慳貪,布施是對付慳貪的。布施波羅蜜什麼時候圓滿?慳貪的念頭沒有了,這個課學完了,這學分學完了;如果還有這個念頭在,不行,你畢不了業,你還要繼續修。「持戒」是度惡業的,就是說你還有惡作,你還有不善的造作,那你就得要學這個課程。什麼時候你心地到純淨純善,這個課程修完了、畢業了。忍辱波羅蜜畢業,那就要像被歌利王割截身體,一絲毫瞋恚的念頭都沒有、都不生,受那麼大的委屈,受那麼大的傷害,一絲毫瞋恚心,瞋恚的念頭不生,這個課學圓滿了,這畢業了。

  精進波羅蜜,那就像現在人所講的話,分秒必爭,念念都沒有懈怠,這精進波羅蜜圓滿了。禪定波羅蜜,無論在什麼境界,順境逆境、善緣惡緣,如如不動,這禪定波羅蜜圓滿了。最後般若波羅蜜現前,般若波羅蜜應用在前面五個裡面,你才會得力,你才會增長,這個增長就是進步,你才會圓滿。所以六度它是以般若為中心。般若是看破,前五度都是放下,你們想想看,布施教你放下慳貪,持戒教你放下惡業,忍辱教你放下瞋恚,精進教你放下懈怠,禪定教你放下散亂,統是放下。

  章嘉大師那時候教我是很高明的方法,他只教我「看破放下」,為什麼?我剛剛學佛,學佛才幾天,對佛法什麼都不懂,他要跟我講六波羅蜜,就把我講糊塗了,那要費很多時間來解釋。他說個看破放下,到後來一進入大乘,看破放下就是六波羅蜜,才知道真正高明的人他的善巧方便。像這些地方,我們都應當要學習,要真幹。「真幹」這兩個字看起來好像很平常,實際上很不平常,唯有真幹的人能契入佛菩薩的境界。所以契入佛菩薩的境界,就是契入自性的境界。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再看下面這一段:

  【流布萬種溫雅德香。其有聞者。塵勞垢習。自然不起。】

  這一段意思也非常之深,這是「鼻得妙香」。我們在科判裡面,這一小段是鼻得妙香,前面一段是「耳得妙音」,都是介紹西方極樂世界人在日常生活當中的受用。這是顯示風能夠送妙音,又能夠送妙香,這風送妙香,『溫雅德香』。古人註解裡面講,「溫」有和的意思,溫和,有善的意思、有良的意思,溫良,溫和,溫善。「雅」,雅是正,我們通常用在音上講,雅樂。這個音樂,古時候的音樂稱為雅樂,這種音樂你聽起來心得清淨,不會引發你的邪思,不會引發你的欲念,這個音叫雅音,這個樂叫雅樂。

  所以在古時候聖人確實,這我們講聖人畢竟是聖人,不同凡夫,他自己行得正,自正而後能正人,他能教人。人是社會動物,不能離開群眾,大家能在一起和睦相處,從內心裡面都能生起真誠心、恭敬心,互相尊重,互相敬愛,你說這個社會多麼美好。這個社會到哪裡去找?西方極樂世界是這個社會,華藏世界也是這個社會。為什麼那一邊的人會這麼好?領導人好!西方極樂世界的領導人是阿彌陀佛,華藏世界領導人是毘盧遮那如來,也就是他教得好。

  所以古時候古聖先王教化百姓,教人什麼?我們看看古書裡面記載的,他教的東西真的很簡單、很扼要。你看堯王教舜,舜教禹,在那個時候中國還沒有歷史記載,因為堯舜那個時代,大概距離我們現在有四千五百年,中國歷史正式有記載的,最早的就是《春秋》,孔子作的,孔子距離我們現在兩千五百年,才真正寫成文字記載歷史。他教什麼?倫理!只是講三樁事情,第一個人跟人的關係,第二個是人跟自然環境的關係,第三個是人應當用什麼樣的心態處事待人接物。所以聖賢人的教育使人真正懂得做人,懂得與人相處,與自然環境相處,他懂得這個,所以他能夠得到和諧。

  倫理,這是堯教舜的,父子、夫婦、兄弟、君臣、朋友,把人的關係歸納為五大類,「父父子子」,父親要像一個父親,兒子要像一個兒子,「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君仁臣忠,朋友有信」,簡簡單單教這些東西,他們自己本身都做到。所以那個時候是部落的時代,不像現代統一的國家,堯王他的領土恐怕連現在一個縣都不到。可能像新加坡這塊地,在古時候就有十幾個國家,大概一個國家就像現在一個區一樣,人口也不多,所以他教得真好。

  他這個部落教得好,他四周圍的部落都跟他學,他就變成許多部落裡面的中心,以德服人,不是以力。他的德行確確實實感化自己這個部落裡頭的居民,也感化了四周,這樣慢慢的擴大。所以小國寡民好教,現在是真不好教,像中國十幾億人怎麼個教法?因此到國家統一之後,這些帝王總是小心謹慎,怎樣能夠維護傳統的文化,這是他們的責任。如果要是稍稍不小心,在這上有了闕失,社會就動亂,人民就要受苦。

  漢朝,這是中國真正建立大一統,中國國家統一是在漢朝;秦時間太短了,只是有統一的形式,沒有政績可談。到漢朝這才真正,最重要的這個教育的理念、教育的思想確定了,「建國君民,教學為先」,肯定了孔老夫子的教學。就是做國家領導人,三個字,他的責任三個字:君、親、師。「君」是領導;「親」是父母,你是人民的父母,愛民如子;「師」是老師,你要負責教化你的人民。你要養育你的人民是親,教化人民是師,國家領導人,這三個字是他的天職、他的責任,他能夠盡到,好的領導人。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