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  (第一一三集)  2001/2/17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113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九面第一行,科判是第二段「下化」,這一段已經講過了,我們看科判丁十:

  【由是因緣。能令無量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這是這一品經文的總結。經文第一句是總指上面所講的種種殊勝因緣,這些經教能夠幫助有緣的眾生生起無上菩提心,這是顯示出阿彌陀佛在因地行菩薩道的時候種種的心行,我們應當要學習,應當要效法。佛菩薩的心行,也就是說,佛菩薩的存心、佛菩薩的行為,跟我們眾生差別在哪裡?我們從這些地方去思惟、去觀察,然後就知道人家何以作菩薩,我們何以還在作凡夫、還在搞六道輪迴。

  學佛,我們真正的目標是要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得到一個真正的結果,這個真實的結果在佛法裡頭的名稱叫「成佛」。雖然沒有證到究竟的佛果,能夠證到分證位的佛果,就算是有了成就。如果分證位也不能證得,能證得相似位也算是不錯了。相似位包括十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這都算是小果,算是你有了結果。如果我們還出不了六道輪迴,那就很慚愧了。為什麼?沒有結果。諸位要曉得,天台大師講的六即佛,「觀行即佛」算是功夫得力了,但是出不了三界,沒有成就;他的成就,依舊是六道裡面的有漏福報。

  現在有些人提倡五乘佛法,「觀行即」是五乘裡面的「人天乘」。超越六道輪迴,四聖法界,這是「相似位」。超越十法界,證得一真法界,這叫「分證位」。可是諸位一定要記住,「一切眾生皆有佛性」,這是六即裡頭頭一條所講的「理即佛」。一切眾生哪個不是佛?從理上講,個個都是。佛看眾生是從理上看,是從性上看,所以「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換句話說,哪一個眾生沒有成佛的因、沒有成佛的種子?個個都有。為什麼別人成佛了,我們還在六道搞輪迴?這才叫做奇恥大辱,為什麼我們會搞成這個樣子?

  歸根結柢的問題,我們的心不像佛的心,我們的行為不像佛的行為。佛的心清淨無為,佛的行「無為而無所不為」,「無所不為」跟「無為」相應,是一不是二,這個理太深了,我們凡夫參不透。但是我們非常幸運,這一次得人身又能遇到佛法,不但遇到佛法,還遇到無比殊勝的大法。可是,這還是要有過去生中累劫所修的善根福德因緣。佛在《彌陀經》上講得很好:「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才遇到這個殊勝的大法,這個法門肯定教我們在一生當中成就,這個法門以外就很難講了。

  諸位要曉得,古德說過,教有正、有邪,法門也有正、也有邪。尤其是在我們現前這個社會,《楞嚴經》裡面講得好:「邪師說法,如恆河沙。」這些邪師,《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都是魔王示現的。魔的神通、道力,我們凡夫沒有人能跟他相比,魔附身,他神通廣大。過去李老師講《楞嚴經》的時候,多次的提醒我們這些後學的學生,佛跟魔不容易辨別,魔有九十九句所講的跟佛講的一樣,正法,只有一句不一樣,我們怎麼能夠發現?怎麼能夠觀察到?所以,好心學佛的人,說個實在話,還是善根福德因緣差一點,遇到正法又被魔牽跑掉了。我們看了很難過,但是怎麼樣?無可奈何。不但我們無可奈何,諸佛菩薩看在眼裡也無可奈何,這是個人善根福德因緣不相同。

  雖然遭了魔難,這一生不能成就,路走錯了,沒有關係,還有來生,還有後世,諸佛菩薩大慈大悲,所以「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你哪一生、哪一世緣成熟了,佛還是來度你。你在沒有成熟的時候,即使遭了魔難,佛菩薩還在旁邊看著,照顧你,慈悲到極處。這樣的心行我們要明白,我們要學習。我們看到別人走錯路了,可以勸他。勸他一次他不聽,勸他兩次還不聽,不能再勸了,隨他去!為什麼?三次以上就變成仇人了,「事不過三」。所以要曉得,我們自己認真好好的修學,我們修學有成就了,說不定十年、二十年之後他覺悟了,他回頭了;這一生不能覺悟,剛才說了,還有來生,還有後世。所以,佛教我們六度法裡頭「忍辱波羅蜜」比什麼都重要,要有耐心,要有恆心,要有毅力,我們這一生的道業才能成就。我們的成就雖然不算很高,但是是非常殊勝的成就,往生淨土!

  要怎樣才能往生?在世間,兩種人聞法修行決定得生淨土。一種是「上根利智」,一接觸佛法他就明瞭,這種人容易成就,他沒有懷疑,他不夾雜、不間斷。第二種人「下愚」,他有善根,他有福德,甚至於他不認識字,沒有念過書,在社會上也沒有什麼地位,也沒有財富,甚至於貧窮下賤,但是他一聞到佛法,他就深信不疑,一句彌陀念到底,念個三年五載他能夠站著往生,能夠坐著往生,成就了。這兩種人容易成就。

  最難的,當中這一部分,上不上、下不下,妄想分別執著一大堆,這個事就麻煩了,這些人是最難度的。佛不捨棄,生生世世給他種善根,時時刻刻都在幫助他。他不知道佛恩,到什麼時候他才知道佛恩?真正徹底明瞭了。大經裡面講的:「二地菩薩知恩報恩。」「知恩報恩」四個字,二地菩薩修的。所以我們今天講一般人忘恩負義,應該的,他不是二地菩薩,忘恩負義有什麼希奇?所以忘恩負義不要在意,知道這是很平常的事情,他是凡夫他不是聖人,他怎麼會知道恩?「知恩報恩」不是簡單事情。

  佛菩薩的心,完全用真心,真心裡頭無我。用《金剛經》來講,我相信諸位同修都比較容易理解,不但是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連這個念頭都不生;無我見、無人見、無眾生見、無壽者見,這是真心。這些話惠能大師在《壇經》裡頭一句話總說了,「本來無一物」;真心裡頭本來無一物,妄心裡頭才有東西,真心裡頭沒有。我們要學佛用真心,肯定虛空法界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一個真性變化的。

  有些同學對於法相唯識學過一些,雖然學得不多,你要是能學過《百法明門》,學過唯識二十頌、三十頌,你就會有這一點概念。虛空法界從哪來的?萬事萬物從哪來的?生命從哪裡來的?十法界從哪裡來的?現代科學家所說的「不同維次的空間」,這又從哪來的?我們對佛說的話相信,佛是過來人,佛決定沒有妄語,佛給我們的答案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心就是真如本性,真如本性是一不是二,虛空法界芸芸眾生都是它現的。為什麼有十法界?為什麼有不同維次空間?唯識所變。

  「識」是什麼?識是心錯用了。心要是正用,只有一真法界;心錯用了。怎麼錯用?心裡頭夾雜著無明煩惱,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一真法界就產生變化,就變成十法界,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但是你要知道,無量無邊的法界還是一法界。無論是正用,無論是錯用,總而言之,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來不去,不一不異,這是真相。這是世出世間的真相,幾個人明白?明白的人心安理得,得大自在,佛法裡常講,「解脫」。你沒有契入這個境界,你天天被煩惱所轉,被你的妄想分別執著所轉,你是苦不堪言。

  諸佛菩薩時時刻刻都在我們周圍,幫助我們覺悟。這個恩德,只有你哪一天覺悟了,你才曉得;你不覺悟,你怎麼會知道?就如同小孩,從出生,父母那麼樣的愛護,那麼樣的照顧,他不知道父母恩德之大,不知道!到什麼時候知道?到他成人,長大成人,自己結婚了,自己有了兒女,他照顧,想到:「過去父母是這樣照顧我的!」這麼回光一返照,他才曉得知恩報恩。

  可是世間糊塗人很多,他會照顧兒女,他沒有想到自己做小孩的時候父母怎麼照顧他,他忘掉了。這叫什麼?叫「忘恩負義」。沒有人提醒他,他回不過來,所以要教,不教怎麼行?所以說,他不是天生的聖人,一定要接受聖賢的教誨。聖賢教誨無他,沒有別的,提醒你而已。可是我們無量劫來迷得太深,決不是三回兩回能把我們喚醒;甚至於三百回、三千回、三萬回都喚不醒。從這些地方,我們對佛菩薩的恩德,愈細心去思惟,愈知道恩德不可思議。一般人:「我想幫你。」喚不回,喚個十幾二十次還不肯回頭:「算了算了!不理會他。」哪裡像佛菩薩這樣有耐心,永遠追著你,絕不捨棄你。

  我們實在講,懵懵懂懂,完全沒有覺察到。幾個人能覺察到,這個人開悟了,這個人能契入境界了。他的起心動念、一切行為,決定跟佛菩薩有了幾分相應才能契入,不能相應怎麼個契入法?各個人的根性都不相同,所以佛才說八萬四千法門,說無量法門。即使是同一個淨土法門,每一位修淨土的同修,根性也不相同。佛經叫做「契經」,「上契諸佛所說之理,下契眾生可度之機」。這兩句話我想很多同修聽到耳熟,你真懂了嗎?如果真懂了,你就能入道。真懂的人,對於如來一代時教,歷代祖師所傳,決定沒有疑惑,你真懂了。你還有疑惑,你還有分別,這兩句話你沒懂!

  世尊當年在世,講解淨土法門,為什麼要多次宣講?《大乘無量壽經》傳到中國來之後,從後漢到宋朝八百年間翻譯了十二次,《大藏經》上有目錄,翻譯最多的。為什麼?佛為什麼多次宣講?修淨宗的同修根性不一樣,佛要多講。祖師大德們為什麼要翻譯這麼多本子?中國這個地區與淨宗的緣很深,但是每一個地區眾生根性也不一樣,十二種本子擺在面前,有人喜歡這個,有人喜歡那個。可是問題在哪裡?問題在他的業障習氣太重,他喜歡這個反對那個,喜歡那個反對這個,錯了!這是不懂得佛的意思,開經偈裡頭說「願解如來真實義」,不容易!

  《金剛經》上佛說得那麼清楚:「是法平等,無有高下。」你要是懂得這個意思,這十二種譯本平等沒有高下。不但這十二種平等沒有高下,後來這些大德們會集的本子也沒有高下,都是平等,接引一類的根機。喜歡康僧鎧的本子,從這個本子得度,喜歡王龍舒的本子,從龍舒本子得度,沒有一個不得度的。為什麼?都能夠念到清淨平等覺。淨宗法門的總綱領、總原則:「心淨則佛土淨」。所以我們清楚,「我喜歡這個本子,排斥那個本子」,你的心不清淨。能不能生淨土?不能生淨土,心不清淨。到西方極樂世界還跟人吵架,哪有這種話!是不是?這不可能的!西方極樂世界那裡進去海關很嚴,把得很嚴,你這個人喜歡吵架,心不平,不會讓你去的。你就是一天念十萬聲佛號,古德講:「喊破喉嚨也枉然。」為什麼?心不清淨。

  明白這個道理,什麼樣的本子都好。日本人傳的真宗,他們來給我看,也好!為什麼?只要你念阿彌陀佛。但是如果你要是反對其他的,我肯定你不會往生,西方世界沒你分。要怎樣才能往生?你是這個法門,「你那個也不錯!」你心完全是平的,完全是清淨的,看到任何人、任何法門都是歡喜的,你肯定往生。為什麼?你真的是善人!什麼是不善?妄想、分別、執著不善。那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的心行不善,你怎麼能往生極樂世界?

  不要說佛的經典、修行人這些註疏,我想很多同修都聽過佛門裡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所以我的眼光當中,不但是佛門所有一切法門經教平等,我看到、聽到都歡喜,我心目當中所看,所有宗教的典籍都平等。好像是下個月十五號,天主教請我去講《玫瑰經》,我歡喜!他們安排了兩次,讓我去講兩次。《玫瑰經》是天主教非常重要的一部經典,就像我們佛門的朝暮課誦。我去講的時候,歡迎你們也去聽聽。我看到天主,我看到瑪利亞,就像觀音菩薩一樣沒有分別,無量的歡喜。

  什麼時候我們能夠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了、減少了,我們就真的入門;你就不一樣了,真的回過頭來了。「我這個法門第一,你那個法門不好」,就好像我這個法門是眼睛,我是眼睛、你是耳朵,我這個法門好,你那個法門壞掉了,完了!這個人也差不多了!眼睛還不錯,耳朵不行了。所以要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是一體,人人都好,每個宗教都好,每一部經典都好。像我們身體一樣,每一個細胞都好,每一個器官都好,健康長壽!大家細細去品味這個道理,看看世尊在《無量壽經》教我們什麼。

  會集的經本,宋朝王龍舒居士開始,為什麼要會集?龍舒居士在世的時候,那是宋朝,交通不方便,印刷術還沒有發明,經本都是手抄本,流通量很少。以他的身分地位,他是「國學進士」,他有功名,他也享受富貴,他的身分地位蒐集《無量壽經》的本子,一生當中只找到四種,你就想到古時候讀經之難。所以他用四種會集成一本,這一本就是本子裡頭差不多、相同的地方就取一種,不同的地方統統抄進來,讓你看到這一本,就等於四種本子你都看到了,便利於學者。這個作法是正確的,沒有錯誤,符合世尊的四依法「依義不依語」,字字句句是世尊的意思。他的本子收入《龍藏》,這就是被歷代祖師大德肯定,被國家肯定,我們要懂這個道理。

  這個本子確實度了不少人,但是很遺憾的,唐朝翻的《大寶積經》裡面「無量壽」這一會,也是《無量壽經》的另一個本子,龍舒居士沒有看到。這個本子裡頭有集一些重要的經文,是其他四種本子沒有,所以清朝咸豐年間魏默深居士發心重新會集。魏老居士五種原譯本他都讀到了,他的會集確實是比龍舒居士的本子好,後後勝於前前。印光法師對於他們這個本子有批評。批評不是說不能會集,不是說會集不好,是批評他們把原本的字改了。老人家看到這個很不高興,為什麼?會集跟翻譯不一樣。翻譯,你自己可以斟酌用什麼樣的文字。會集是什麼?會集是人家現成的,決定不能改變經文的文字,不可以。如果隨便改經,這個風氣一開,到以後人隨便改經,經以後流傳下去就面目全非了。祖師是反對這一點,我們要懂得。

  他們的改動,他們是真的有學問,而且通宗通教,改得是真好。但是這個風氣不能開,開這個風氣不好。所以我們要曉得,祖師為什麼要反對,什麼理由反對,你把它搞清楚,恍然大悟。這才有第三次夏蓮居老居士的會集,這個本子避免前面兩種本子的過失,彌補前面兩種會集本的缺失,成為《無量壽經》最圓滿的版本,我們有幸遇到!說實實在在話,我在沒有遇到這個本子,淨土三經裡面我喜歡的是《彌陀經》跟《觀無量壽佛經》,對於《無量壽經》比較陌生。為什麼?原譯本我讀了,有許多地方很難懂,翻譯的文很不順口,讀誦的意願就消失了。看到這個本子,從頭到尾看一遍,看得非常舒服,文字通暢,又沒有很深奧的東西,從頭到尾一氣呵成,無量的歡喜。這不就是說,各人根性不相同嗎?從這個地方,使我們對於念佛求生淨土的信心堅定了。

  經典的作用沒有別的,諸位要曉得,經典作用就是介紹、說明,幫助我們生起信心,生起願心,依教奉行,它的作用在此地。真正功夫在哪裡?在一句佛號。所以上智與下愚他們不要緊,他們只要一句佛號就成功,要這麼多東西囉囉嗦嗦幹什麼?這些囉嗦東西給誰用的?給那一個很耐煩、喜歡囉嗦人用的。真正通達明白就不囉嗦了,就不要了。所以它是介紹的,是說明的,我們真懂得了,就不要了。所以真正覺悟之後,古大德講,三藏十二部是一堆廢紙,一堆垃圾。這話講得是真的,沒錯。可是沒有覺悟的人他要用,對他很有用處,用這個東西來引導。因此佛才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

  「法尚應捨」,你還有什麼好爭論的?你在那裡爭論,你就是不肯捨,才在爭。都肯捨了,還有什麼好爭的?沒有爭的。人到無爭就入門了,《壇經》裡面六祖說得好:「此宗本無諍,諍即失道意。」一個真正修行人,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平等心看待,清淨心看待。平等心是沒有高下,清淨心是沒有污染,所以他無爭。世尊在《金剛般若經》裡面讚歎須菩提尊者,他得「無諍三昧」,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

  我們在這個經裡頭學什麼?學阿彌陀佛的發願。全經的重心在哪裡?在四十八願。而四十八願這一段經文在五種原譯本裡面差別很大。漢譯的兩種,二十四章、願二十四章;魏譯康僧鎧的本子,四十八願;宋譯本子,三十六願。古大德根據原譯本四十八願的條目不同,肯定梵文原本至少有三種不同的版本,從這裡推斷,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是多次宣講。以後《大寶積經》傳到中國來,這是做了證明;大寶積這一會裡頭,釋迦牟尼佛也介紹西方淨土,所以確確實實世尊多次宣講!

  今天這個世間法弱魔強,「邪師說法,如恆河沙」,我們不能輕易動心。隨他怎麼批評,他這樣評好,那樣評好,我們心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是人家的分別執著,實際上一切都平等,沒有一樣不好,哪一種法門都度眾生。什麼叫「魔」?魔就是妄想分別把你的心搞亂;你的心不平,你的心不清淨,魔目標就達到了。為什麼?你不能往生;本來你念這個經,你會往生。大家受戒都知道,往生的時候魔恐怖,魔就希望你在六道裡搞輪迴,最好你常常到三惡道去,他最開心了,所以他用這個方法來擾亂;你已經學佛了,學佛你也走不了,你也不能往生,他就用這個方法來挑撥。所以這些事情,諸位如果能細心觀察歷代,不管哪一宗、哪一派那些祖師大德的行誼,你會覺悟到,你就會省悟過來。《楞嚴經》第四卷「清淨明誨」這一段經文,我講《楞嚴》的時候,我把它比喻,那一段經文是「照妖鏡」。我們沒有能力辨別妖魔鬼怪,你把這一段經文熟讀!

  諸位同修要想能有成就,你一定要記住,「一門深入」,你要不從一門深入,你很難有成就。這一部經讀過一遍、聽過一遍,人家另外地方再講,「這個我聽過了,我不要再聽了」,這個人肯定沒有成就,不可能有成就。唐朝時候終南山的道宣律師,是中國律宗的創始人,律宗初祖。傳記裡頭記載,他老人家聽《四分律藏》,聽二十遍。我們曉得,這事談何容易!《四分律藏》的分量很大,決不是一個人講。可見得他有心於戒律,哪個地方有人講《四分律藏》,他就去聽,就去學習,一生聽二十遍。

  早年我跟李炳南老居士學教,他在慈光圖書館辦大專講座。這個講座裡面有六門功課,他老人家擔任兩門:一門是「佛學概要十四講」,那是佛教的一個介紹,他自己講;另外一個課門,《阿彌陀經》。他講這兩門功課,我聽了十一遍;每一次開課的時候,我一堂課都不缺,以後離開台中,才沒有去再聽。聽十一遍!哪裡是一遍、兩遍就成功,哪有那麼便宜的事情?我們不是上根人,不是一聞千悟,不是的,我們是中下根人。所以自己對自己的根性一定要認識清楚,人貴自知之明,「我是什麼樣的根性?」中下根性只有「困而學之」,除了勤學之外,沒有第二個辦法。所以一定是一門深入,長時間的薰修。

  所以我勸初學的同學,在家同學初學佛的,我教他先把《了凡四訓》念三百遍,就念這一本書,每天念一遍,念上一年,你人就變樣子了。為什麼?災消了,業障消了,你的福報現前,你的智慧增長。學佛,釋迦佛祖是福慧二足尊,你沒有智慧、沒有福,你學什麼佛?所以學佛的條件要福慧二足。當然我們「足」談不上,總得有一點福慧,才有點本錢,沒有本錢怎麼能學佛?這個本錢要花一年的時間,學《了凡四訓》,你就有福有慧,你才具備學佛的條件。能照我這個方法去做的,都有成就;不照我這個方法去做,那就難了。這個情形,實在就是善導大師在《觀經上品上生章》註解裡面所說的「遇緣不同」;我們每個人這一生的成就,有沒有成就,總在遇緣不同。而這裡面的關鍵,是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好學,是不是真正尊重老師,「尊師重道」!這是印祖講的:「一分誠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誠敬得十分利益。」這是我們親近老師,親近善友、同參道友,對我們修學成敗關鍵非常重要。

  我們懂得這些道理,真能夠依教奉行,不要說這一部《無量壽經》,一品經,甚至於一段經文,《金剛經》上講的四句偈,我們都能往生,都能證果,何況全部的經文!又何況這個本子是會集五種原譯本的經文,讀這個本子,五種原譯本統統讀到!我們學習、受持這個本子決定不是盲目,不是人家怎麼教,我們就怎麼聽。這種人是有,我很敬佩,難得,這真有善根。為什麼?我做不到。我老師怎麼教我,我還要跟他抬摃,我還有很多疑惑的地方,我都提出來問他,我作學生真的是很不好教的。但是我講理,老師把我說服了,我決定服從,我不會改變,所以老師也肯教我。決不是說人云亦云,真正看到這個本子好,真正生歡喜心,老師將這個本子交給我,我才接受。經文,初學的時候有難處,但是他做了眉註,他的註解我能看得懂,我依照他的註解來講這一部經,跟他自己所講的,大概總是八九不離十,我有這個本事,我不聽他的,跟他講的也差不多,這使老師歡喜教我。

  這個能力從哪裡來的?沒有別的,依教奉行,所以能跟經教相應。你學了,你能理解了,你能講了,你不能做,沒有用處,那不是你的。你自己要去做,認真努力去做,做的裡面你會有心得,你心裡頭體會的,你再跟古來的這些大德們他們的註解一一去對比、去比照,人家也是這麼說法,好,我們很歡喜會意,「我的講法、我的解釋跟古人不謀而合」,法喜充滿。所以一定要如佛發願,如佛存心。佛的發願,是幫助一切眾生。

  幫助一切眾生,「方便有多門,歸元無二路」,不是一門,不是一成不變。就是連執持名號,也很複雜。念佛的腔調不一樣,有人喜歡這個腔調,有人喜歡那種腔調,他都有分別,都有執著,怎麼辦?各隨其便。因此,我就主張多建念佛堂。你們喜歡追頂念佛的,「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接著念,喜歡這個,建立個念佛堂,「追頂念佛堂」,你去這個念佛堂。那個地方念佛,像懺雲法師,一句阿彌陀佛要念很長很長的時間,很多人跟著他念佛都打瞌睡,喜歡慢慢拖著音的,你另外一個念佛堂。不能合在一起,合在一起要打架,都生煩惱。都好!都能成就!不能說我這個好、你這個不好,沒有這個道理,只要他歡喜就好。都念阿彌陀佛,都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絕不衝突!所以古德說得好:「若要佛法興,唯有僧讚僧。」要彼此互相讚歎。如果彼此互相毀謗,這是滅佛法,這不是興佛法,我們自己造作的罪業,自己不知道。

  破壞佛法的形象、破和合僧,照戒律裡面的結罪,阿鼻地獄。不過現在講阿鼻地獄也沒有人害怕,為什麼?阿鼻地獄他沒有看到。等地獄果報現前的時候,後悔來不及了。所以,別人對我們毀謗,我們對別人讚歎;他有善行,我們決定讚歎,他有不善,我們絕口不提。養自己的德,不造罪業,這一點很重要。連世間君子絕交了,都不說對方的過失,儒家所教的,反目絕交也不言人過,你看看古人是什麼修養!佛弟子的修養在君子之上,常常把別人的過失掛在口上,這不是好事情。規過勸善,古禮是不許有第三個人在,這個時候可以規過勸善;有第三者在的時候,這不是時候,不能當面說人過失,說人過失是傷人心。現在幾個人懂這個道理?所以菩提道上障礙重重,障礙從哪兒來的?自己造作種種不善招來的果報。所以修行,這就知道了,要從心修起,要修心。

  修心的標準。我們這些年來,我三十三歲上台講經,三十三歲出家,我一出家就上講台講經,四十多年了,我的講台沒有中斷過,天天都在講,曾經有一段時期講得最多的,一個星期講三十四個小時,早晨、下午、晚上都在講,我總結修心的標準,就是「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裡面有三句是《無量壽經》的經題,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正覺」,我在上面加個「真誠」,下面加個「慈悲」,這是我們修心的標準。我們的心,處事待人接物,念念要與這個相應,這是佛心。

  心好,行當然就好。行為裡面,「看破、放下」,這是我老師教給我的。我頭一天跟他見面,他就教我要看破、放下,我在這個後面再續上「自在、隨緣、念佛」。我一生學佛的心得,就這二十個字。我一生行的,這二十個字;勸別人的,也是這二十個字。好像你們培訓班同學是第一屆還是第二屆,我把這二十個字細講了一次,我選了一個題目叫「傳心法要」,好像有一個錄像帶還是錄音帶。我們能有這種心行,無論入大小乘、顯密教、宗門教下,無往而不利。用這種心行弘法利生,障緣少,確實能得諸佛護念,與諸佛如來感應道交,龍天善神護持。你這一生真正可以做到少煩、少惱,心想事成。我們心想事不成,眾生沒福,因緣沒成熟,決定不是自己的障礙。所以,我們有善願,希求世界和平,希望這個世間永遠沒有戰爭,希求社會安定,希求一切眾生都能過著幸福美滿的生活,我們有這個願。這個願為什麼不能現前?眾生有業障。於是,我們要幫助他消業障,要幫助他醒悟過來,這最重要了,破迷開悟。

  所以,《了凡四訓》是幫助他開小悟,真正相信因果報應。一個人的一生,「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真正把《了凡四訓》念明白了,你就相信。可是命是自己造的,命可以自己改,命運決不是一成不變的。正是佛法裡頭所說的原理原則,「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它不是一成不變的。「依報隨著正報轉」,這是經上講的原理原則,我們的心善、行善,我們的果報就善。現在的果報不善;不善,我就努力來修善心、善行,斷惡修善,我們的果報就會轉,而且轉得很快。

  真正會用功,你能真正懂得,真正明瞭「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你真懂得、真明瞭,「看破、放下、自在、隨緣」你真能做,兩三個月就見效,快得很!你真明白、真懂得,你一定斷惡修善,你決定會破迷開悟,煩惱輕、智慧長。問題是一些同學不肯認真做,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就沒法子了。「隨緣」裡頭最重要的,是隨順佛陀教誨。佛陀教誨在哪裡?經典裡面。這就是從前善導大師提示我們的:「佛教我們做的,我們認真努力去做;佛教我們不能做的,我們決定不要違犯。」這叫隨順佛陀教誨。

  在本經經題「大乘無量壽莊嚴」,果報!我們哪一個人不希望無量壽?哪一個人不喜歡莊嚴?「莊嚴」,用現代世間人的話來講,就是「真善美慧」,人人都想求的。真善美慧就是佛經上講的莊嚴,我們看到很羡慕,這是果報,果必有因。什麼樣的因才能夠得這樣殊勝的果報?經題下半段講的「清淨平等覺」。你修清淨心、修平等心、修正覺,你就得到了,因果都在這個題上。所以夏老會集這個經題,會集得太圓滿了,自己沒有加一個字進去;上面「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是宋譯的經題,下面「清淨平等覺經」是漢譯的經題,他把這兩個原譯本的題目合在一起。這個題目多美、多麼圓滿,非常明顯擺在我們面前,我們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要合這個標準,不要違背佛陀的教誨。違背,煩惱就起現行。心地一定要保持清淨。清淨是什麼?清淨是真心。心裡頭還有雜念、還有妄想,那是妄心,那不是真心。常常保持真心,常常保持正覺,覺而不迷,自自然然就具足圓滿功德。我不說「無量」,我說「圓滿」。

  為什麼諸佛菩薩能,我們不能?說穿了,就是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還是隨順自己的煩惱,那就沒法子了。諸佛菩薩能夠捨掉煩惱習氣,完全接受佛菩薩的教誨,他成功了,成功的祕訣在此。我們的失敗,天天讀誦,天天研究,還在這裡講解,講得天花亂墜,下了台,照樣打妄想,還是是非人我,還是貪瞋痴慢,我們的障在此地,所以入不了佛境界。信、解、行、證,入境界就是「證」,我們永遠得不到。得不到是我們沒有行,哪來的證?搞一生都在信解上,後頭行證沒有了,那有什麼用處?縱然你講經說法講了一輩子,著作等身,還是搞六道輪迴,西方世界依舊是沒分,你說這個可惜不可惜!就是這一念沒有轉過來。

  我常常勸勉同修,頭一個關口、頭一個瓶頸,就是「自私自利」,不能不放下。自私自利這個念頭不放下,在佛門裡頭一步都前進不得,你還有什麼前途?你哪裡有菩提道、有菩薩道?沒有!可是世間人很怕把自私自利放下,好像放下自私自利這個不得了,這就活不成了。試試看!看看你放下自私自利,你還能不能活著?要試試看,果真放下了,活得更快樂,活得更自在。放下自私自利,你就反璞歸真;換句話說,你放下六道輪迴的生活,過什麼生活?過佛菩薩的生活;佛菩薩沒有自私自利,佛菩薩沒有憂慮牽掛。希望諸位多想想,細心觀察,細心去體會,然後修學才會有成就,佛門裡常講「功不唐捐」。

  心裡面沒有執著,世出世法都不執著。為什麼不執著?「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說得很多。「萬法因緣生」,包括佛法,佛法也是因緣生;既是因緣所生法,就沒有自體,換句話說,就是空的,就是假的,不是真的。因緣生法哪裡是真的?《中觀論》上說得好:「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你有什麼好執著?所以執著是錯了,放下是正確的,放下就是諸佛菩薩,放不下就是凡夫,就這麼個簡單道理。放下就自在,放下就法喜充滿;放不下苦惱無邊,你何苦?放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就現前。這個東西不是修來的,自性本具的無上正等正覺,就看你放下多少。你執著放下了,正覺現前;分別也放下了,正等正覺現前;妄想也放下了,無上正等正覺現前。由此可知,妄想、分別、執著是障礙,把無上正等正覺給障礙住了。無上正等正覺是我們本有的,不是從外學來的,外面沒有,除掉這個障礙,就現前了。經文到這個地方做了一個總結,『能令無量眾生,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意思就在這裡。前面所說的,我們真的通達明瞭了,就能夠轉迷為悟,自性裡面本具的無量智慧、無量德能就現前了。

  凡夫最難的,就是在這個虛妄境界裡頭迷得太久,不知道這是虛妄,把虛妄當作真實,佛講的真實,還起懷疑,半信半疑。佛的話又不能不信,可是信了又有疑惑,又不敢真信,我們現在就搞成這個樣子,這是我們修行的難關,我們很不容易突破的瓶頸。不能突破還是要突破,為什麼?不突破,我們的苦難受不盡,生生世世都在這裡受苦受難。突破之後,這個苦難就沒有了。為什麼?六道沒有了;你突破的時候,六道沒有了,放下一切執著。

  從哪裡放下?先從身外之物放下;這是從前章嘉大師教我的,教我看破、放下,先放下身外之物比較容易。然後再進一步,連這個身也能放下,也不再執著。身的放下,放下的樣子是什麼?不重視保養這個身體了,身體更健康。很多人愛惜這個身體,天天補,補了一身病出來。完全不在乎,飲食起居人家給我們吃什麼就吃什麼,決定沒有挑剔,隨緣,什麼都好,絕不放在心上,這個心健康,心健康身就健康。由此可知,健康長壽確實不在乎什麼營養,那個東西都是騙人的,你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都被人騙去了,全是假的,全不是真的。你要怎樣去進補?多做好事,這是真正進補;自己生活清淨、節儉。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日中一食,每天出去托缽,給什麼吃什麼,健康長壽,心清淨。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環境就清淨了。

  環境清淨,諸位不難體會,就是我們今天講氣氛、磁場。身心清淨的人坐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特別舒服;縱然他不說話,我們跟他坐半個鐘點、一個鐘點,也歡喜得不得了。我這個經驗是過去親近章嘉大師。章嘉大師言語很少,我很歡喜跟他坐在一起,一句話不說,坐兩個小時,非常歡喜,法喜充滿,那個氣氛不一樣。所以他老人家在世,我每一個星期一定會找他坐兩個小時。以後他老人家往生,我親近李炳南老居士,李炳南老居士的磁場比不上章嘉大師。這是我親近的頭一個真善知識,真是令人羡慕,令人愛戴。老人非常慈悲,平易近人,很多人不敢見他,認為他是活佛,身分地位太高,許多法師都不敢親近他,其實那個人真好、真慈悲,一點架子都沒有。這是得道之人,真誠清淨平等,所以你跟他在一起,你感受他的氣氛,感受他的磁場,跟一般人完全不一樣。

  至於物質生活,世間人總是想得太多,堅固的分別執著很難放下。我們出家人寺廟裡頭,現在的寺廟沒有廟產,從前寺廟有產業。居士們布施寺廟很少布施錢財,布施什麼?田地、不動產給寺廟。寺廟這些不動產租給農人去耕種收租,所以寺廟的經濟來源它是固定的。這是佛家常講:「法輪未轉食輪先。」生活沒有著落,人心就不安,他哪裡能辦道?首先要生活安定,人才能辦道,所以道場它有山、它有田地,它能夠收租。寺廟經濟有固定收入,所以寺廟裡面沒有經懺佛事,很少法會,絕不巴結信徒。所以信徒到寺廟裡面去,見到出家人,出家人理都不理他的,看都不看一眼,出家人心是定的。誰去招待?知客師招待,不是知客師,沒有人理會的。道場有道風。

  現在社會變遷,寺廟已經沒有產業,要靠什麼?靠信徒。出家人天天在動腦筋,想辦法做法會、做什麼,所以「和尚不作怪,居士不來拜」。目的是什麼?目的就是搞經濟、搞收入。道心沒有了,這個可惜!在這種環境之下,我們要安分守己、老老實實修行,不搞這些,能不能活得下去?照樣活下去。這個時候你對佛要有堅定的信心,要信佛!世尊在世的時候說過。世尊住世壽命是一百歲,他八十歲就走了,佛說他末後二十年的福報供給全世界這些出家人,一直到他的法運盡,一萬年,還綽綽有餘。佛有這麼大的福報,我們還操什麼心?安心辦道自然有供養,這是佛的福報。第二個,韋陀菩薩是護法神,他發心要護持賢劫千佛出世,賢劫千佛之法他護!我們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依教修行的人,凍死了、餓死了,韋陀菩薩怎麼辦?按照法律來制裁,撤職查辦。我跟大家講的都是真話。所以你相信佛的福報,你相信護法神的護持,什麼心都不要操。米缸裡沒有米了,到燒飯的時候,自然有人送來。你也不要去問哪個人,你也不必去告訴他們:「我這裡沒有米了,我這沒得吃了。」那你是求人。決定不求人,佛菩薩來照顧。這一點的信心都沒有,叫什麼信佛?

  我們在澳洲,我聽澳洲同修告訴我。我們澳洲這個淨宗學會沒有佛事,平常沒有法會,只是念佛,念佛堂念佛、聽經。聽經我不在,那一邊架設網路,我們現在在這裡講經,他們在那邊聽。裡面一些同修告訴我,他說其他道場有說這些話,他說:「他們那個道場又不做法會,又不做佛事,他怎麼活的?」不照樣活了嗎?沒死掉!可見得不要去巴結信徒。巴結信徒是什麼?壓迫信徒,一定要求信徒供養,錯誤!供養不可以勸,他自動發心的,這很好,他來修福。我們要勸他、暗示他,那就大錯!我們這個心是盜心,這就是偷盜,我們已經犯戒了,已經破戒了。他自動發心的,可以,決定不能夠勸導,決定不能夠暗示。我們的心永遠清淨,永遠不被外面環境所轉,這就對了。實在沒得吃,不怨天、不尤人,沒得吃,念佛!七天沒得吃,念七天就往生了,這多自在!多麼歡喜!這個世界有什麼值得留戀的?所以你真的把道理統統搞清楚、搞明白,哪有不得大自在?無論在哪個地方,都得大自在,這個要真幹!我們這意思還沒盡,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