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  (第四十一集)  1999/3/13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41

  請掀開經本,《科會》第十二面,經文第八行:

  【假令供養恆沙聖。不如堅勇求正覺。】

  上一次講到這個地方,意思還沒有講盡。這兩句也是《無量壽經》最重要的經文,也是最精彩的經句。供養,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有財供養、有法供養。通常在一般大乘經裡面稱布施,財布施、法布施,到華嚴會上就不說布施,而說供養。這道理在哪裡?《華嚴》是圓教,大乘是別教,別教的菩薩跟圓教的菩薩見地就不相同。換句話說,別教菩薩智慧還沒有圓,對於事實的真相,還沒有能徹底看清楚,因此講布施。到圓教菩薩見地圓滿,跟諸佛如來見解相同,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我們對佛就不能稱布施,就要供養。所以供養是以最真誠恭敬的心來修布施,通常一般菩薩,真誠恭敬達不到這個水平則稱布施,如果跟諸佛如來的水平等齊就稱供養。

  由此可知,誰供養一切眾生?諸佛如來。此地講諸佛如來,就是《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們是真佛,不是假佛。在天台六即佛裡面,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是分證即佛。雖然他的果證沒有圓滿,他確實證得了一部分,這一部分就真如自性。所以他知道,虛空法界一切眾生本來成佛,因此對一切眾生,他是把他當佛來看待,因為一切眾生本來是佛,這就是普賢行。沒有達到這個境界,還有佛、有菩薩、有眾生,對佛是供養,對眾生那就用布施,這個恭敬心大幅度的衰退了,不能保持圓滿的恭敬心。這一點很值得我們反省,我們應當要學習,學習一切恭敬,這叫學佛。做到一切恭敬,這叫成佛。你要是問:幾時我成佛?幾時我對一切眾生那個真誠恭敬心,跟對諸佛如來沒有兩樣,那個時候你就成佛,你就證果,你就像諸佛如來一樣供養一切眾生。這個道理,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認真努力去學習。凡夫跟佛的差別,就是凡夫有妄想分別執著,佛是妄想分別執著完全放下了。

  在法供養裡面,普賢菩薩給我們說了幾種,我們在上一次也曾經介紹過。「如說修行供養」、「利益眾生供養」、「攝受眾生供養」、「代眾生苦供養」,我們講了四種。這四種,攝受眾生非常重要,如果不能攝受眾生,你怎麼能幫助眾生?佛法裡面常講普度眾生,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普遍,普遍就是沒有分別,度就是幫助,普遍無分別的幫助一切眾生。那眾生不接受怎麼辦?你去幫忙,他理都不理你,他根本就不領你的情,你怎麼辦?所以供養裡面,就提出有攝受眾生供養。攝受眾生,這個話的意思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把眾生跟自己的關係搞好,就這麼個意思。攝受就是搞好關係。

  佛用什麼方法,把這些眾生關係搞好?佛有四個原則,叫「四攝法」,更殊勝的就是「四悉檀」。悉檀,這個名詞是華梵合譯,悉是中國字,檀是印度話,檀是檀那,就是布施。悉要在此地,我們用現代的話來講,悉檀意思就是圓滿的布施,平等的布施,普遍的布施。佛說法有四種:第一種叫「世界悉檀」。這都是講攝受眾生,你離開這四個方法,攝受眾生做不到;也就是說,你想跟一切眾生搞好關係談何容易!特別是現在這個社會,父子已經沒有親,夫妻也不講道義,這種社會人與人的關係怎麼去建立?可是我們想想,佛陀那個方式還是行,「遍施」,你要肯布施。所以這四條,第一條就是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世界悉檀先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要令一切眾生生歡喜心,那你一定要懂得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要不能恆順眾生,要眾生順著我,就難了,必須要知道自己去順眾生。佛做個榜樣給我們看,先令他歡喜。

  接著第二步,「為人悉檀」。這個意思就是說,念念都想到他的利益,人家當然歡喜,念念想著我自己的利益,你跟別人就很難處,大家就爭利。我們能夠放下,我們能夠捨棄,滿足一切眾生的欲求,為他,樣樣都為他;時間長了以後,他把你當作知心的朋友,看到你這個人在一生當中,他覺得很可靠,你給他建議,他就會聽。所以到第三步,這才幫助他改過自新,叫「對治悉檀」。在這種親密關係之下,長久的交情,菩薩才開始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因果報應的事實跟理論。勸導他,什麼是真正的利?什麼是害?什麼是是?什麼是非?是非利害才能談,讓他慢慢的醒悟過來,知道斷惡修善,趨吉避凶,我們一般學佛人講消災免難,教他這個道理。這是初級佛法,這不是幫助他的真正目標。

  真正目標在最後,「第一義悉檀」,幫助他成佛。做個好人,得人天福報不錯,不究竟,人要死,活不長,你福享不久。怎樣能夠學到不死,不生不滅,怎樣能夠保持你的富貴,千年萬世永遠不衰?那就得要作佛;不作佛,這是做不到的。最後的目標,幫助他作佛。佛用的方法多麼巧妙!用這個方法來建立人際的關係,人與人的關係。他喜歡的我們隨順,不喜歡的我們避開,第一個階段,佛菩薩幫助眾生,那實實在在了不起。如果這個人一輩子都不能回頭,那怎麼辦?佛有耐心等他來世,來世還不能回頭,佛菩薩還有耐心等他後世。「佛氏門中,不捨一人」,然後你才知道,佛陀對眾生恩德之大無與倫比,沒有人能夠相比。佛對於任何一個眾生,照顧你都是生生世世,從來不捨棄。

  也許有人說,我都沒有看到佛菩薩保佑我?實在佛菩薩天天在你的周圍,你自己感覺不到。佛菩薩還是在保佑你,還是在照顧你,自己為什麼感觸不到?業障太重了,不肯聽話,不肯認真學習。所以佛菩薩對你的加持,經上講冥加,不是顯加,你自己沒有辦法覺察到。如果你自己誠心誠意的學佛,真正發心依教奉行,給諸位說,你就會感覺到,佛菩薩時時刻刻在幫助你,從來沒有離開你;這個加持是顯加,明顯的加持,你自己知道。由此可知,我們得到佛菩薩加持的分量,有輕重不同,完全在自己。也可以這麼說,佛菩薩的加持是對我們的心,這個修學的心,完全成正比例;我們多一分用心,多一分善心,多一分真誠,佛菩薩就多一分的加持,就是這麼個道理。所以有些同修明顯知道佛菩薩保佑他,有些眾生完全不知道,道理就在此地。

  所以說到「攝受眾生供養」,我們要曉得,知道佛的四個原則。四個原則裡面還有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世界悉檀裡頭有這四種法,為人悉檀裡頭也有這四種法,對治悉檀裡頭也是這四法,第一義悉檀裡頭還是這四法。你要會運用四悉檀、四攝法,我相信你在這個世間,跟任何族群,任何不同的文化,任何不同的族類,乃至於不同的宗教信仰,都可以建立良好的關係。實在講,這世間搞外交的人是應當要學習的,這是佛的外交哲學,外交的理論,一定能夠相處得非常和睦。攝受眾生,我今天把這個意思補出來。不補出來,雖然講了,太空洞,不知道從哪裡落實?想想佛菩薩接觸一切眾生,實在是非常非常高明。仔細想想,他就是運用四悉檀、四攝法,運用得非常恰當,我們應當學習。

  「代眾生苦」,必須要認真的去做,為什麼?我們的目的,是希望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希望一切眾生破迷開悟。眾生能不能開悟,關鍵他對於這個老師有沒有信心?有沒有敬意?果然有誠敬、有信心,開悟的機緣就有了。老師如果不能代眾生苦,要令一切眾生對你生誠敬心,對你生信心,太難了。釋迦牟尼佛,能令一切大眾對他生起敬仰,是看到他代眾生受苦,他把物質生活降到最低的水平,他的精神生活達到究竟圓滿,令一切眾生看到沒有不佩服,沒有不五體投地。眾生的生活恰恰相反,精神生活非常貧乏,物質生活很厚,佛要糾正我們錯誤的思想,錯誤的生活行為,他表現一個正確的給我們看。物質生活,如果大家都能夠知足,知足就常樂,知足社會就安定,世界就和平,所有一切眾生就真正能夠享受到幸福美滿的生活。

  世界為什麼會動亂?是你不知足,貪求無厭,必定會做出損人利己的事情,這就造成社會動亂的根源。佛表現出來的是知足常樂,我們肉體在這個世間,維持生命是很簡單的。佛出現在印度,熱帶的地區,所以只需要三衣一缽就夠了。這個地方是熱帶,再冷,三衣搭上的時候,也就足以保暖。晚上睡覺,這三衣就是被蓋,當被子用。我們在新加坡這個環境裡面,三衣也足夠了;我相信新加坡,住在這個地區,晚上睡覺沒有蓋棉被的,如果蓋棉被那個人身體一定不正常;所以此地生活很簡單、很容易。一缽是每一天出去托缽,去托一餐飯,這需要一個缽。生活多簡單,多麼容易滿足,這一餐飯吃飽,沒事,真是快樂無比。聚集一些學生說經講道,那個多快樂!教學是人生第一樂事,我們中國諺語裡面常說,「得天下英才,而樂育之」,這是人生最快樂的事情。所以他精神生活多麼的豐足,物質的需求夠了就行。我們明白這個意思,在現前生活環境之下我們學佛,我們衣服穿得暖,每天吃得飽,有一個小房子可以遮蔽風雨,足矣!夠了,還有什麼需求?再有需求,你就是找煩惱。

  許多人喜歡住大房子,我在美國見得很多,在澳洲也見得不少。同修們邀我到他家裡去吃飯看看,這個房子很大,很大的庭院。仔細一觀察,他很可憐,他要做房屋的奴才。每天要上班,已經累得不得了,回來還要整理這個家。裡面,在外國多半是鋪地毯,要吸塵;外面,院子裡面要剪草、要澆花,沒有時間。院子愈大愈辛苦,雇人又怕花錢,外國雇人是論鐘點算的。美國雇工人最便宜的,雇外籍勞工一個小時五塊錢,你要雇他來,做六個小時就三十塊錢,最便宜的。一般普通工人,差不多是十塊錢一個小時,你請他來,做六個小時就六十塊。所以不敢雇工人,那只有自己來。我看到那一些人,我也不好講話,實在講自討苦吃,哪有我們這一個小房子好?我說我住房子喜歡一間房,我整理很方便。出門,這個門一鎖,沒事,不管出去多少天。我只要一個房間,臥房就夠了,其他統統不要,太麻煩了!釋迦牟尼佛更高明,連臥房都不要,樹下一宿,他真是得大自在,我們還比不上他。這一些都是我們凡夫看到,「代眾生苦供養」,這凡夫眼睛看。實實在在佛是示現表演給我們看,雖是示現,想起來都是真實的。這是補充這點意思。

  下面一句是「勤修善根供養」。這都是算供養,都是幫助一切眾生,讓他聽到、讓他看到有所感悟,能感動人,能令人覺悟。他要有所感悟,他就接受供養,他明白了,他知道怎麼做,就是接受供養,佛菩薩修供養的目的就達到。善根,佛在經上常說,世法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所有一切世間的善法,都從這三個根生的。反過來,貪瞋痴是世間一切惡法的根源,所以叫三毒,我們今天講的病毒,最嚴重的病毒,所有一切毒惡都從它而生。佛在大小乘一切經論裡面,多次勸導我們,要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用戒定慧的方法,破貪瞋痴。諸位如果體會得這個意思,你就恍然大悟,佛出現在世間說什麼法?就是講戒定慧。現在佛家的經典,我們整理歸納分為三類,叫三藏。三藏:經藏、律藏、論藏,經藏講定學,律藏講戒學,論藏講慧學。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沒有別的,就是講戒定慧。

  為什麼講戒定慧?因為眾生有貪瞋痴;戒定慧這三服藥,對治貪瞋痴的。明白這個道理,你才能認識佛法,佛法是什麼,你就會很清楚。戒學,戒的理論很深,事相非常繁瑣,那是一門大學問。但是它有綱領、它有原則,它的原則這八個字:「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善惡的標準是什麼?我們必須要清楚,凡是自私自利的是惡,凡是利益眾生的就是善。在中國有一句諺語說:「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佛教給我們不要為自己,好像跟中國人這個觀念不相容。到底哪個對?佛說得對。對在什麼地方?佛為我們說明六道的來源,我們今天不幸墮落在六道裡面,無量劫來在六道輪迴,沒有辦法出離。佛說,六道怎麼形成的?自私自利那個念頭變現出來的。佛教給我們,把自私自利的念頭斷掉,自私自利的行為放下,你就出離六道。這是真實的利益,佛說得對。

  世間人的觀念,「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中國人說的。外國人非常重視隱私權,外國的法律有隱私權。隱私權是什麼?自私自利權,決定出不了六道輪迴。為什麼?法律規定保障你在六道輪迴裡頭,不讓你出去,你還能出得了六道輪迴?出不了六道輪迴,佛就說,你決定是在三惡道的時間長,你在三善道的時間短;特別是在人道。所以六道裡頭,三惡道是老家,三善道是出來觀光旅遊。這一次我們出來觀光旅遊,總算不錯遇到佛法,把這個事情搞清楚了。你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你曉得哪個是利?哪個是害?決定捨棄貪瞋痴,決定捨棄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五欲是財色名食睡,要捨。佛講五欲,財色名食睡,是地獄五條根。為什麼說地獄是老家?你們想想看,這五條誰不貪愛?誰不想得到?你貪愛、你得到,就入地獄去了。

  佛在經上苦口婆心的勸導我們,十善是厚友,十惡是冤家。想想,我們跟冤家這個朋友交得很不錯,非常親密,十善非常疏遠,沒有什麼大興趣,我們搞顛倒了。人能夠遠離十惡,親近十善,這個人生生世世能得人天善果,他享人天福報;如果遠離十善,親近十惡,那是必定生三途,所以佛才勸我們要勤修善根。諸佛菩薩、祖師大德給我們做榜樣,他們不但惡的行為沒有,殺盜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貪瞋痴,不但沒有行為,連念頭都沒有,這真的叫斷惡。他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展現著:不但不殺生,愛護眾生;不但不偷盜,歡喜布施;不但不淫欲,非常有禮節;他做給我們看,句句話真實,決定沒有妄語;所在之處,總喜歡大家能夠和睦相處,決沒有挑撥是非,挑撥是非是兩舌。所以諸佛菩薩,你仔細觀察,他的生活、他的行為是十善,真的是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勤修善根。

  修,還要加個勤,認真努力去做,我們想想諸佛如來、法身大士,妄想分別執著都破了,何必還要勤修善根?他的善根早就具足,早就圓滿了。他到這個世間來應化,表演這一套給我們看,口說教給我們不行,有些人未必相信;他真做到了,他所說的他完全能夠做得到。我們聽到、看到,這是真的,這不是假的。他勸我們布施供養,他自己一毛不拔,這個有問題,這個靠不住。他勸我們布施,他也布施,他布施比我們多,比我們更徹底,我們看了,沒話說,相信了。

  我過去在台中求學,李老師講經說法,常常勸大家布施供養,廣結法緣,這常常教導我們。我們看他,他帶頭幹。在那個時候,他的待遇很不錯,他本身是孔德成先生奉祀官府的主任祕書,官階是簡任一級,地位相當高,待遇很厚。他還兼著中興大學的教授,中國醫藥學院的教授,哪個地方他都有收入。他主持台中蓮社、慈光圖書館,慈光圖書館創辦的時候,他是董事長兼館長,蓮友常常對他也有供養,供養老師。他這些錢全部布施掉,過最簡單的生活。我跟他在一起的時候,民國五十年代,生活很清苦,一天生活費用二塊錢。那個時候,台灣錢跟美金兌換一比四十,一塊美金四十塊台幣。他一天生活費用兩塊錢,一個月的生活費用,現在還不到兩塊美金。我們這些學生、這些蓮友看到他,哪有不尊敬?比不上人家。人家說到,他真做到了,所以學生自然就敬佩,相信他的話,向他學習。如果自己會說,自己不能做到,要叫別人能做到,沒有這個道理,佛經上講「無有是處」;必須自己要做到。要勤修戒定慧,要勤修無貪、無瞋、無痴,逆緣當中不生瞋恚心,順境之中不生歡喜心,永遠保持心地清淨、平等、正覺、慈悲。這是講勤修善根。

  佛又告訴我們,菩薩善根只有一條:「精進」。可是諸位要記住,菩薩對於世間的善根他圓滿了,他那個精進是道業。怎麼個精進法?斷煩惱精進,學法門精進。學法門就是斷煩惱,斷煩惱就是學法門,這兩個是一樁事情。為什麼?煩惱障礙了你的悟門,你學法門為什麼不開悟?因為有煩惱;煩惱斷了之後,悟門就開了。所以學法門幫助斷煩惱,斷煩惱幫助悟法門,這兩個方法相輔相成。要精進,菩薩善根唯一精進,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然後再從經論裡面,細心去觀察佛菩薩他怎麼個修法?在本經大家看看,法藏比丘怎麼修法?這是我們最好的榜樣。我們學佛,有緣能夠向阿彌陀佛學,你說這多麼榮耀?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如何向他學習?你看看《無量壽經》,他是怎麼修的?我們照他這個方法來修,就是效法他,就是向他學習,他給我們做了一個好榜樣。

  下面一句是「不捨菩薩業供養」。業是事業,菩薩的事業是什麼?我相信大家都知道,「續佛慧命,弘法利生」,這菩薩事業,如來家業。我們今天剃了頭,搭上這個衣,這如來子弟,就要繼承如來家業,要把如來家業發揚光大,這是我們的本分,是我們的使命。如來的事業,幫助一切眾生作佛,這是如來圓滿的事業。可是諸位想想,我們要想幫助一切眾生作佛,那一定要先作佛。自己不能作佛,怎麼可能幫助別人作佛?怎樣自己作佛?第一個要發心,四弘誓願。四弘誓願要落實,決不是早晚念一遍,那沒用處的,要落實,念念要度眾生,念念要幫助眾生覺悟。佛的經教要知道怎麼講法,原理原則不變,講的方法是千變萬化。如果你懂得四悉檀、四攝法,你就開竅了。今天這個世界,全世界普遍一個錯覺,認為佛法是宗教,把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當作神明看待,那是佛教拜的神,把這些菩薩們也都當作神明看待;佛教拜的神跟印度教差不多,印度教神有兩萬多,我們佛教的神可能比他還多,多神教;普遍一個錯誤的看法。我們今天要怎樣把這個錯誤觀念糾正過來,這是第一樁要緊的事。這個觀念糾正不過來,佛陀教育就沒有辦法推動,就行不通。

  現在世間人,稍稍有知識的人、有覺悟的人,都已經意識到,全世界的人一定要和平共存,都意識到了。我在澳洲參加世界宗教和平組織,三十多個宗教的領袖們,都有這個共同的意識,祈求「社會安定,世界和平,互助合作,共存共榮」,這十六個字幾乎是共識。但是這個事情怎樣才能落實?現在大家在想辦法。我們有緣接受他的邀請,把佛法介紹給他們,佛法就是他們現在夢寐所求的。佛法是什麼?佛法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一切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我過去說的。現在對他們這些狀況,我就不是這個說法;佛法是釋迦牟尼佛對於多元文化至善圓滿的教學;他們聽了,好!這正是我們要的;我沒說錯。

  釋迦牟尼佛不是神,他是什麼?他是個義務多元文化社會教育的工作者,這大家一聽就懂了,就知道釋迦牟尼佛是個怎麼樣的人。為什麼稱他作佛?佛家稱佛,跟中國稱聖人一個意思。佛,我們翻譯叫覺者,覺悟的人。中國那個聖,聖是什麼意思?聖是明白的人,這個人是明白人。明白人對於一切事理,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他明白了,稱作聖人;聖人是明白人,在我們佛法稱作佛。所以佛是個明白人,我們對於一些事理不明白,他明白;這一解釋的時候,大家就清楚了。我們把佛陀教育介紹給一切眾生,利益一切眾生,這是菩薩業。全心全力從事這個事業,希望把這一樁事情做好,把這一樁事情做得圓滿。

  但是現在,我們眼前最大的困難是言語的隔閡,我們今天面對世界許許多多的宗教,這個隔閡造成了很大的障礙,所以翻譯就變得非常重要。翻譯的人難求,不容易,絕對不是說,通達兩方面的言語文字就可以翻譯,沒那個道理。過去美國沈家楨老居士,他對於將中國大乘佛法介紹給西方人非常熱心,他用了幾十年的時間、精神、財力,請一些翻譯翻成不少的經論,將中文翻成英文。翻譯的這些原稿一大堆,在紐約圖書館,他帶我去看。一面牆,書架上全都擺著,告訴我,搖搖頭!一本都不能用。所翻出來那個東西,中國人看不懂,外國人也看不懂,那麼多年的精神、財力、心血可惜了。

  他認識我可以說是太晚了,我給他建議,這樣的翻譯當然不能流通。我說:你想一想,中國古時候印度法師到中國來,譯經的工作是怎麼做?不是一個人翻的,中國翻譯佛經是有組織的,人數很多,分工合作;由一個小組來起草,然後提出來研究討論,意思有沒有錯,許許多多人在一起討論。先確定意思沒有翻錯,然後再找一批文學家來潤文,就在文字上的修飾,使文字能更美化,意思決定不能夠改變。最後還要請通達兩國經教的來印證,念一遍給他們聽,他們點頭,沒錯!他們來做證明,這個工作才能完成。所以譯經很多道的手續,哪有那麼容易?請一個人在家裡閉門造車,那個造出來的車不能行路。沈老居士問我:怎麼辦?我說:如果你要翻哪一部經,譬如你翻《金剛經》,你去打聽,中國、外國對《金剛經》有修持的人,對《金剛經》講得透徹的人,你把他請來。能講的人,你把所有翻經的人集合起來,先聽他講。《金剛經》的大意真的懂得了,隨時還要諮詢,他有疑問來請教法師。依照《金剛經》修行的這個人,給他做證明,來證義,他翻的有沒有錯?這個作法,一定要有譯經院,要有組織,規模雖然不能跟中國古代相比。中國古代,大家知道鳩摩羅什大師的譯經院有四百多人,玄奘大師的譯經院有六百多人。它有編制的,國家主持,國家拿的經費,哪有那麼簡單?

  所以你私人譯經,你沒有二、三十個人做不出來,決不是幾個人能夠做的工作,至少要有二、三十個人。翻譯哪部經,天天講這部經,天天研究這部經,你才不會把它翻錯。翻譯的人沒有聽過佛經,不懂佛法,只是翻文字,那就像李老師所講的笑話,「二足尊」翻成什麼意思?兩條腿裡面最尊貴的。他翻得沒錯,二足,二不是兩個嗎?足就是腳,兩隻腳裡頭最尊貴的。就笑話百出了。所以在字面上翻一點沒錯,意思全走了樣子,可見得這個事情不容易,所以佛門的翻譯人才就更難求了。他自己要有工作,要有行業,怎麼能以全部的精神到這兒來學佛?如果不認真學佛,翻譯的事情就難了。

  翻譯的事情,今天是菩薩業。如何能將流傳到中國的大乘佛法,普遍介紹到全世界?你們如果要發心,不捨菩薩業供養,你們今天好好的去學外國文,每一個國家語文都應當要學,學好了之後,就能把佛法介紹給那個國家、那個地區。將來在世界上發展,我們現在能看得出來,全世界將來最通用的語文,英文、西班牙文、中文。因為中國語文,單單是中國人就有十四億,很大的一個數量。中國強盛起來,很多外國人都要學中國語文。現在在美國,每一個大學幾乎都有漢學系,漢學系專門學中國語文。你將來跟中國交往,你不懂中國語文怎麼行?我們要想把佛法普遍傳到西方每個國家,我們要不通達他的語文也不行,臨時找翻譯非常困難,這是我們在經驗當中得到的。

  所以說不捨菩薩業修行,在現前這個時代,不僅僅我們自己要如教修行,要續佛慧命,要弘法利生,還要想到不同的族群,不同的文化,不同的言語文字,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年輕的同修,無論是在家、出家要發心。果然發心專修專學,自己根性鈍一點都不怕,必定能得三寶加持,「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怕的是自己如果懈怠放逸,那就不能成就;如果貪圖自己物質、精神的享受,你也不能成就。真正能成就的人捨己為人,吃盡一切苦頭都甘心情願,只要能夠利益眾生,只要能夠幫助別人覺悟,幫助別人明瞭正法,幫助別人修行證果。這是菩薩行,菩薩業。你發這個心,認真努力去做,你就是供養諸佛如來。為什麼?續佛慧命。供養一切眾生,普度眾生。

  最後一條:「不離菩提心供養」。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給我們說法供養,總共說了七條。他是以「如說修行供養」擺在第一,將「不離菩提心供養」放在最後,這一個前、一個後,非常重要。實在講七句都重要,這兩句是更重要。佛在大乘經上常說:「離失菩提心,而修善法,皆是魔業。」佛對於菩提心,這個教誨特別著重,沒有菩提心,修任何的善法,都是魔業,不是菩薩業。何以說它是魔業?因為沒有菩提心,修一切善法,你將來得的是人天福報,享人天福報,出不了六道輪迴,福報享盡還是要墮落,所以叫魔法,不是佛法,是魔業,不是菩薩業,道理就在此地。發菩提心,修積一切善法,為什麼就變成菩薩業?菩薩覺悟,菩提心是覺心,覺悟的心。覺悟的心修一切善法,他不享受,他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修福自己不享福,那福到哪裡去?福給一切眾生享,這是菩薩,這是佛。絕對不會自己享受,自己享受就著了魔,給別人享受,那你就是菩薩,你就是佛。

  我們仔細去觀察,釋迦牟尼佛本身是這麼作法。釋迦牟尼佛以後,他這些弟子,個個都學老師。早年到中國來的安世高,摩騰、竺法蘭,這歷史上都有記載的。中國歷代,從印度、從西域到中國來弘法利生的大德,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示現,都能夠以世尊做榜樣,都能夠效法世尊,所以在中國能被中國朝野所尊敬。佛法能令中國人歡喜學習,他們的功德,他們有智慧、有福德。智慧、福德都令一切眾生共享,這是我們後人應當要明瞭,應當要覺悟,應當要效法的。

  菩提心,世尊在《觀經》裡面給我們說了三條。第一個是至誠心,真誠,至誠是真誠到了極處。至誠心是菩提心的體,我們常講的性體。菩提心的性體,是真誠到極處,我們人人都有,只是現在我們被妄想障礙住了;一天到晚胡思亂想,菩提心沒有了。真誠,什麼叫誠?有許多人看到這個,我的心很真、很誠,我都真誠心待人,我跟你講的都是真誠話;全是假的。前清曾國藩先生,在讀書筆記裡面,他給「誠」下了個定義,下得好。從前中國念書人,大概都讀佛經,也都願意聽講經,由於自己對於儒學、道學的修養,對於佛法領悟比我們現在人要深刻得多。他說:「一念不生是謂誠。」這個定義下得好,確實跟佛法講的相應。什麼叫真誠?一念不生是真誠,我們佛法講一心、一念。一念一心那都是至誠,二念二心就不誠。

  不誠,給諸位說,就落在十法界裡頭。如果你是一心一念,你就超越十法界。到哪裡去?一真法界。所以你要曉得,一心一念能證,一真法界是所證。你要沒有到一心一念,一真法界你決定不能夠證入。你落在二念、三念,這十法界。再要是妄念紛飛,那就六道,不知道多少心、多少念,這就搞六道了。所以淨宗念佛,那個功夫在哪裡?一心不亂。你真得一心不亂,不到西方極樂世界,你也到華藏世界去了。一心不亂,它跟一真法界相應,它跟十法界不相應。真正到一心不亂,不但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所以一心不亂,不容易!

  過去我在美國,有一些同修讀了《彌陀經》,來給我說:法師,淨宗法門我不能修。為什麼?一心不亂,我做不到。真的這個人看經,我很佩服,他看得很細;一般人看這個,都沒有提出這個問題。他想想,一心不亂,他做不到,恐怕不能往生。所以我就告訴他,「一心不亂」這個字翻譯,是鳩摩羅什大師翻的,他是意譯。玄奘大師的譯本,這一句不是這個翻法,玄奘大師的譯本上面翻的是「一向專念」,不是翻一心不亂;像我們《無量壽經》上,也是「一向專念」。一向專念,行!我們就可以做到;一心不亂,那真不容易!

  這一句話,羅什大師是不是翻錯了?羅什翻得沒錯。怎麼沒錯?我們往生的時候,諸位一定要曉得,往生是佛來接引。所以大家也不要懷疑,經上怎麼說,我們就怎麼做。不要去問西方到底在哪裡?地球是個圓的,往西走,不又走回來了,到底西方在哪裡?大家這個愈搞,思想愈亂愈糊塗,到最後連西方都不相信了。所以我們不管,向西就向西,就這麼去做。這一句佛號是訊號,我們跟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聯繫的訊號,這一句阿彌陀佛。憑著這個訊號,我們就接通,我們也不曉得極樂世界在哪裡?到底哪個星球?阿彌陀佛來接我們去,不需要認路,也不需要辨方向,跟著阿彌陀佛去,那還有錯嗎?儘管放心,這個法門是個易行道。

  佛來接引的時候,一定先用佛光注照。像去年,去年我到此地來的時候,觀音救苦會的林醫生往生,李木源居士還帶了一些同學給他助念。往生前兩天,我去看過他。他走的時候,告訴助念的人:我現在看不到你們,我看到一片金光。阿彌陀佛放光,首先看到光明,光一照就把你的功夫提升,你本來沒有到一心,這一照的時候就得一心,所以羅什大師譯得沒錯。你只要功夫成片,我們只要做到這個功夫就行。功夫成片,就是一天到晚佛號不間斷,我們心裡頭只想阿彌陀佛,沒有其他的妄念,所有的念頭都念阿彌陀佛,這叫功夫成片。你只有這個功夫,佛來接引你,佛光一照,就把你功夫加了一倍。這一倍是什麼?事一心不亂。

  羅什大師翻得沒錯,羅什大師也是往生極樂世界的人,《淨土聖賢錄》裡頭有他。這都是西方極樂世界菩薩再來人,所以中國人真的是有福。古代翻經的這些法師,都是古佛菩薩、法身大士再來的,如果不是再來人,這個經怎麼能翻得出來?現在問題是這樣,我們現在能不能變成再來人,成問題了。能不能?能,只要你的願力超過你的業力,你就是乘願再來的。願力超過業力,你就得一切諸佛菩薩加持,本來沒有這個智慧,佛一加持智慧就現前。本來這個經看不出意思,佛一加持,這個意思,字字句句那個意思像泉水往外湧,止都止不住。

  問題是你想不想作再來人?你想不想作菩薩?真想作菩薩,願力超過你的業力,你就成功了。要發大願,要真正看破,要真正放下。真正覺悟,沒有自己,所以不必談救自己、幫助自己,沒有自己,一切眾生就是自己。幫助一切眾生,自己就圓成佛道,眾生就是自己。《法華經》上說的佛知佛見,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如果我們能夠肯定,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就是自己,這就是佛知佛見。你能夠肯定,你就入佛知見,入佛知見就轉凡成聖,我們這個身就是乘願再來,必得三寶加持。所以不能離菩提心,菩提心是真誠心,處事待人接物要用真誠心。真誠心從哪裡做起?從不妄語做起,從不欺人做起;不自欺、不欺人,這是真誠心的最初方便。你還有瞞著別人的事情,還有不可告人的事情,你的真誠在哪裡?沒有。這一般同修聽:這個事情難!我告訴你,不難。求人難,求自己有什麼難?自己肯不肯幹?自己真的肯幹,肯幹就是真的不想再搞六道輪迴,真的這一生想脫離六道,脫離十法界,去作佛、作菩薩;你只要真肯幹,你就能做到。你不肯幹,那就沒法子,誰也幫不上忙,諸佛如來都幫不上忙,這個事情是自己的事情。

  菩提心裡面,第二個意思是深心,自受用;第三個意思是發願迴向心,他受用。所以講菩提心講三個心,有體有用,這講得很詳細。作用裡面又分兩種:一個自受用,一個他受用。自受用是深心,古人講什麼叫深心?好善好德。我們今天換句話說,喜歡捨己助人,這就是深心。發願迴向心就是落實,你的至誠心、你的深心落實在日常生活當中,你真做到,真的喜歡幫助別人,真的把自己的智慧福德與一切眾生共享。看到別人享福,我們自己很快樂,看到別人吃得很飽,自己沒得吃,看到也很快樂,這是發願迴向心。馬鳴菩薩在《起信論》給我們講「大悲心」;換句話說,大慈悲心。大慈悲心是無條件的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不附帶任何條件,全心全力幫助人,這是他受用。世間一般人,包括我們學佛的同修在內,出家、在家都有,幫助別人、布施別人,還要講條件。縱然不貪圖回報,也會談著我這個布施是不是真的做好事?是不是被別人騙了?還有好多問號打在那裡,猶豫不決。這樣的修布施、修供養,都是六道裡面有漏的福報,不是功德。功德是什麼?沒有一絲毫疑慮,清淨布施。

  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常常讚歎談禪法師,我跟他見過好幾次面,我很尊敬他,很佩服他。這個法師修布施是功德,不是福德。他自己的生活非常清苦,他的物質生活比我們苦很多倍,我們看看他會生慚愧心。他一生吃飯就一個菜,不像我們這裡還好多個菜。他喝水,自來水,那個杯子不知道用了多少年?喝水,就在自來水龍頭喝那個水。我們去看他,他把我們當貴賓看待,買一瓶礦泉水來招待我們,招待貴賓。而他布施,太可觀!美金是一百萬、一百萬的送,毫不吝嗇。送出去之後,問都不問。他說:我給你了,你做好事、做壞事,因果是你負,我不負。這叫清淨布施,這個布施是功德,不是福德。布施之後還要問:這個事情做得怎麼樣?那就是福德,就不是功德,心不清淨。

  諸佛如來布施一切眾生,就像談禪法師一樣,決定不會再過問,我們今天講無私的布施供養,無條件的布施供養。只要看到眾生有需求,我們自己有能力,總是全心全力幫助他,全心全力的成就他。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不離菩提心,這叫供養。實在說,如其說供養諸佛如來,不如說供養真如自性。真如自性就是諸佛如來,諸位細細去體會這個味道,然後才知道這兩句經文的真實義。『假令供養恆沙聖』,這個「供養」就說到此地。「恆沙聖」,這聖不是普通人,用現在的話說是法身大士。證得法身的菩薩才能稱為聖人,沒有證得法身的菩薩,我們稱他作賢人,聖賢,這是從別教上說的。圓教初住菩薩,他的斷證功夫等於別教初地,所以此地的聖,是別教初地,圓教初住。恆沙是數量多,你布施供養這麼多的法身大士,你的福報多大?數不出來,沒有法子數。

  這麼大的福報,佛說『不如堅勇求正覺』;還不比上你有堅定的決心,勇猛精進去求正覺。「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因為在此地這是偈頌,受文字的限制,每一句七個字,七言頌,此地正覺是無上正等正覺。不如下定決心,勇猛精進作佛。怎麼個作佛法?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你看不如,我們念佛堂就是「堅勇求正覺」,你才曉得念佛法門的殊勝,念佛法門不可思議。我們的心要願令眾生究竟佛果,要常常存這個心。自己一意求生淨土,將自己日常所修的,斷惡修善,積功累德,統統迴向求生淨土。所修的福德決不能享受,一享受,西方極樂世界就去不了;絕不享受,等著所有福德到臨命終時來享受。臨命終的時候沒有病苦,預知時至,站著往生,坐著往生,好!示現給別人看,做出樣子給別人看,人家看了就相信。「往生不退成佛」,前面說得那麼多,歸結在這一句,都不如念佛往生作佛。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四悉檀最後的目標,第一義悉檀是什麼?幫助別人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那就是第一義悉檀。好!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