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  (第二十集)  1998/8/8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20

  請掀開經本第五面,經文的第六行:

  【諸佛剎中。皆能示現。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從這一段看起。在八相成道第七「轉法輪相」,這一段經文比較長,上來分為兩個大段,先說轉法輪的總相,後說轉法輪的別相。所謂轉法輪就是世尊出現在這個世間,所做的教學的工作,要用我們現代的術語來說,就是一個社會教育的工作。別相裡面前面一半是講「普賢行」,後面是講「文殊智」,諸位從這個內容來觀察,我們很容易聯想到,《無量壽經》確確實實與《華嚴經》無二無別。《華嚴經》自始至終也是這個架式,著重在行門,著重在行德。「行」一定要有智慧做依據,這個行才是菩薩行,才是正行;如果與智慧相違背,佛法裡面叫凡夫行,也有經論裡面稱之為邪行。這個邪是以佛菩薩的正行為標準而說,不但六道凡夫之行,不能稱為正行,我們在《楞嚴經》上讀到,二乘權教菩薩都被世尊喝斥,這個意思就很深;可見得本經跟《華嚴經》是同一個水平,同一個標準。由此可知,我們在行門裡面,一定要有高度的智慧,才成就行門的殊勝。

  剛才我們念的這是第一段,第一段的科題「示相無得」。「示」是顯示,顯示在一切相中不可得,這是真實智慧。前面一句『諸佛剎中,皆能示現』。這個一大科的意思,將來在《華嚴經》上會詳細說到,大概總得要兩、三次,也就是要四個小時到六個小時,才能把這個意思說一個大概,就是此地的三行,我們留在《華嚴》裡面細說。「諸佛剎中」是講盡虛空、遍法界,也包括了過去、現在、未來,我們講十方三世無量無邊的剎土,說明那是我們生活的空間,這個是事實。我們生活空間很大,不是在這個地球上,這一樁事情,一定要覺悟的人才懂得,覺悟的人才能夠受用得,沒覺悟的人那就很麻煩,麻煩在哪裡?在他堅固的執著。

  譬如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了一個公案,所謂公案也就是故事,這都是事實。世尊當年在世,曾經在舍衛城給孤獨園,住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大乘經裡面有不少重要的經典,都是在給孤獨園講的。有一次給孤獨園翻修房舍,翻修房舍的時候,佛跟這些弟子們,在庭院裡面看到一窩螞蟻,佛看了之後笑一笑。弟子們就問世尊,「你看這個螞蟻為什麼會發笑」?世尊就說,「這一窩螞蟻曾經經歷七尊佛出世,牠還沒有離螞蟻身」。我們不說多,就是普通的講法,一尊佛修行成佛要三個阿僧祇劫,我們講的不能再少,最保守的說法,七尊佛,三七二十一個阿僧祇劫,牠還在作螞蟻。這個事情太恐怖,不是螞蟻壽命有這麼長,死了以後投胎還作螞蟻,還是在這一個窩裡頭。為什麼會有這種情形?這就是大乘經上常講,「愚痴最可怕」,愚痴的人堅固的執著。這個螞蟻執著牠那個身形就是牠自己,執著這個身形,執著牠生活的空間就那麼大,所以死了以後還投胎作螞蟻,還是生活那麼個空間裡面。你說這個多恐怖,牠不知道每一個人生活的空間是無限的。

  現在這個世間人也相當聰明,利用高科技造成飛行的工具,把我們生活空間拓展,拓展到其他星球上去,這是人類的一個夢想,這個夢想早晚會實現。這麼多年來,我們曾經在報章上看到許多的報導,傳說有外星人曾經登陸我們地球,次數很多很多,可是我們沒有見過。但是關於幽浮、飛碟這個事情,確實我見過。我是見過飛碟,但是沒有見到飛碟落下來,只看到在空中,我見到的,我見到也有許許多多人見到,因為到第二天報紙上看到,刊登這個消息,可見得見到的人很多。那麼是不是外星人到我們這個地球上來偵察,這就不得而知。如果他們有能力來,當然他們的飛行工具比我們優良,這是真的,這個飛碟它可以停在空中不動,這是我們現在飛機做不到。它能夠停在,我看到的時候,它大概停了有五分鐘不動,然後移動的時候速度很快,在幾秒鐘當中就看不見,速度很大很大,絕對不是我們現代科技能夠達得到的水平,但是我們科學不斷在進步,我們相信有一天也會有這個能力。

  利用高科技的工具來往其他的星球,這個方法拓展我們生活空間相當的笨拙。在太空當中,就是我們肉眼能夠見到的星球,我們不要用望遠鏡,在夜晚星空當中,天氣晴朗的時候,我們用肉眼觀察,大概能夠看到六千多顆星星,如果用高倍的望遠鏡,這個星星是沒有法子計算。而且有許多距離相當之遠,科學家用光年來計算,就是光的速度做為一年。我們知道光的速度,一秒鐘差不多是走三十萬公里,差一點點,這是二十九萬九千七百九十二公里,光的速度。將近三十萬公里的速度,這樣的速度走一年,這一個距離叫做一個天文單位,這是光走一年的速度。科學家告訴我們,距離我們最近的恆星,用光速大概都要四年半才能夠達到,而我們造的飛行工具速度決定趕不上光速。這種星際旅行很辛苦,相當辛苦。

  縱然外太空、外星人到我們世間、到我們地球上來訪問,他們的交通工具,無論發達到什麼樣的程度,我們肯定他是人道,他不是天道,他是六道裡頭人道,可見得地球有人,其他星球也有人,人道才用這個方法。如果天道不要用這個方法,天人旅行不需要科學工具,他本身有能力,我們講「神足通」,天人有五通。所以想來想去,我們還是要恢復我們的本能,那才是高明。恢復我們自己本具的六種不思議的神通,這是我們自己本具的。如果要是恢復了,到太虛空去旅行非常方便,一彈指、一剎那,再遠的地方都到了。不但可以星際旅行沒有障礙,真正的諸佛剎中,比我們星際旅行不曉得要大多少倍,這個道理諸位要曉得。我們今天所看到的星際,還是停留在三度空間裡面,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六度空間,甚至於更高維次的空間,我們科學達不到。也就是說,時空的界限不能突破,如果時空界限突破,這個世界完全不一樣。這個界限突破,你能夠看到天道,你能夠達到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再能夠超越六道,這個六道就是大千世界,超越大千世界,其他諸佛國土你就能接觸到。所以諸位想想,空間相當複雜,絕不單純,空間真正是無限大,比我們想像當中無限大,要大很多很多倍,佛經裡面講「不可思議」。

  菩薩的能力,諸位要知道,此地講的是極樂世界的菩薩,我們有分。我們只要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無論你的品位高低,縱然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你也有這個能力,「諸佛剎中,皆能示現」。我們單單讀這一句經文,就能夠體會到西方極樂世界非去不可,要不去不就是大傻瓜一個,非去不可。示現的是什麼?絕對不是說,我想示現個什麼身分,就示現個身分。你要有想你就不行,你就不能示現,種種示現不是自己想的。怎麼示現?與十方世界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示現,應現的。眾生有感你就有應,不但跟眾生感應道交,前面曾經跟諸位說過,跟諸佛菩薩也是感應道交。佛有感,佛的感是什麼?佛教導我們的緣成熟了,這是佛之感;我們就到佛那個地方去拜佛、去請法、去求教,這也是應。所以感應道交是廣義不是狹義,不僅僅是對同一個階層,或者對低一個階層,對最高的佛層也一樣,也沒有兩樣。所以就如同《普門品》裡頭,觀世音菩薩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身修學,就現什麼身。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各個社會階層的社團,沒有一樣不能示現。不但示現有情眾生,也可以示現無情眾生,示現山河大地、樹木花草,樣樣都能示現。所以這一句它的境界無限的深廣;這是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我們有這麼大的能力。

  第二小段是比喻,比喻你在諸佛剎中種種的示現,『譬善幻師』。「幻師」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魔術師,變魔術的魔術師,他有善巧方便。雖然我們知道他所變現的都不是真的,可是你在觀看的時候非常逼真,幾乎一絲毫的破綻你都看不出來。『現眾異相』,「眾」是眾多,「異」是不同。這兩句就是解釋前面皆能示現,解釋示現。能隨眾現身,「善幻」是能隨眾現身,我們把它落實在現實的生活裡面。佛菩薩能隨類現身,我們今天要學習,怎麼個學法?我們可以隨眾生來現身。這個話怎麼說?每一個人,我們在一生當中,或者是說在一年當中、一日之中,隨著我們生活環境不同,我們的身分也在那裡變化,也是現眾異相。譬如你在家裡面,你在家裡頭,對你的父母,你所現的是兒女的身分;對你的小孩,你所示現的是父母身分;對弟弟,你所示現的是哥哥的身分;對哥哥,你所示現的是弟弟的身分,你家庭裡面,你這個身分時時刻刻就不一樣。離開家庭踏進社會,如果你在一個公司,你要是這個公司的老闆,你上班到公司,你是經理、董事長的身分;或者你是公司裡面的員工,員工身分。由此可知,我們這個身分,時時刻刻對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物,也時時刻刻在起變化,這說明一個什麼道理?說明一個事實真相,相沒有定相,隨著緣在變化,這個才叫做事實真相。所以「入境隨俗,從容自在」,這是智慧,這是明白人。

  下面這兩句,這就是智慧。『於彼相中,實無可得』,這個理很深很深,這個理要講到不生不滅,我們留在《華嚴經》裡面去講。「相」,諸位要知道,相是虛妄的,相是緣生之法。佛在大乘經裡面所謂的,「攬眾緣而現相」,現這個幻相。相的生起,或者說相的現行,都是有很複雜的因緣,現在人講條件,很複雜的條件。所現之相決定沒有自性,所謂是「緣起性空」,沒有自性,沒有實體,沒有自體,沒有一個真實的自體。所以《般若經》上告訴我們,「無所有,不可得」,此地講「實無可得」,實實在在講無可得,這是真的。所以在一切境界裡面,第一個相是我們自己的身相,我們把它叫做正報;自己身相外面所有一切色相,是我們生活環境,我們稱它作依報。為什麼說「相是虛妄,性是空寂」?這個理很深,因為這一樁事實裡面沒有能所,如果有能有所,這個相就不是虛妄的,境界也就不空;沒有能所。雖然說有能現、所現,《華嚴經》上就說得很好,「唯心所現」,心能現,相是所現。佛在經上也講能所,但是講到最後,能所是一不是二,「能現即是所現,所現即是能現」,這個就很不好懂。所以佛在經論上常講「全妄即真」,妄是什麼?妄是相,全體的妄相就是真性;「全真即妄」,全體的真性就是妄相。佛這兩句話,雖然交代得很清楚、很明白,可是我們初學的人聽到,真的依舊是墮在五里霧中,搞不清楚是一樁什麼事。

  所以佛常用作夢來比喻,此地講用「幻師」來比喻也很好,但是用夢境來比喻,比這個更好懂。我們在作夢的時候,夢中有境界,如果這個時候要問你,你的心在哪裡?你的心像什麼樣子?整個夢境就是心變出來的現相,心沒有相,但是能現相,所以在那個時候,你就曉得你的心是什麼樣子,你就見到,你就明瞭。能變的是心,所變的是妄相,「全真即妄,全妄即真」,整個夢境就是你的心。我們都有作夢的經驗,從夢中一驚醒,想想佛講的這個話滿有道理,多少能體會到一點意思。以這個做一個例子,回過頭來再看看我們現實的人生,現實人生跟夢境沒有兩樣。《金剛般若經》上說得好,「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為法指的多麼大的境界?十法界之內都是有為法,不但六道,聲聞、緣覺、菩薩、佛,通教的佛、別教的佛,都是屬於有為法;有為法裡頭也就是說,十法界依正莊嚴全是夢幻泡影。

  為什麼凡夫之人把這些夢境看作真實?佛告訴我們,這是因為一切眾生遍計執所造成的。這個相分是依他起的,依他起的相分,真的是夢幻泡影,如露如電,一點沒錯。你把它當作真實,你在這裡面起種種的感受,都是屬於遍計所執,毛病出在這個地方。這是迷,悟了的人怎麼樣?悟了的人,他遍計所執沒有了,捨遍計所執,他就見到圓成實,就見到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真相;真相叫圓成實。換句話說,離開妄你就見到真實,你要執著妄,真實確實在眼前,你發現不到,佛菩薩給你講,你也不相信。所以無論是凡夫境界,是諸佛如來示現的境界,總而言之都是不可得,都是無所有;所以說「於彼相中,實無可得」,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在這些虛幻相當中,你可以受用,不是不能受用,你可以受用,但是你決定不能夠得,你要是想得到它,不可能的事情。你用它的時候,你會用得很自在,決定不可得。《般若經》上講得很好,「三心不可得」,說明什麼?你能得不可得,你所得的是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一切人事物,外面境界是「因緣生法,緣起性空」,當然也是不可得。這佛常講,「緣生之法,沒有自性,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所以能得、所得都不可得。如果諸位真正能夠明白這個真相,你的心定了,你的妄念沒有了。你還會有妄想,還會有妄念,你對於事實真相一無所知。雖然天天讀經、聽教,沒有聽懂,沒有明瞭。縱然這個經念上幾千遍,念上幾萬遍,還是打妄想,在境界裡面還是有得失、還是有是非、還是有人我,這就是你念得再多,你研究得再深刻,你也講得頭頭是道,可是你沒有契入這個境界;換句話說,諸佛菩薩的正受,你沒有辦法得到。正受是真實的受用,也就是我們提出標榜出來的「自在隨緣」,自在隨緣是真實的受用,真正自在,真正隨緣,一念不生。

  末後這是個總結,『此諸菩薩,亦復如是』。「此諸菩薩」是與會的這些菩薩們。與會,我們在經上看到,參加這個法會的大眾兩萬多人。這裡面出家的比丘眾一萬二千人,比丘尼眾五百人,在家的居士眾有七千人,在家的女眾有五百人,這是我們能夠看得到,經上記載的兩萬人。我們肉眼看不到的太多太多,這個道場裡面有天神、有鬼神,還有他方世界許許多多的菩薩,沒有示現色相,我們看不到。偶爾來幾個代表,他們示現的有色身,那是他方世界菩薩的幾位代表,不現色身的不知道有多少。這一句話真正的意思,「此諸菩薩」包括我們每一位同修在內,你是出家眾,就是此地講的比丘、比丘尼;你是在家眾,就是此地講的清信士、清信女。由此可知,這個經跟我們的關係多麼的密切,我們在這一生當中,遇到這個法門多歡喜。再看下面這段經文,經文雖然不長,愈說愈深,愈講愈妙。

  【通諸法性。達眾生相。】

  『通』是完全沒有障礙,跟底下『達』合起來,就是徹底的明瞭。這個經文是連起來的,如果你不知道十法界依正莊嚴實無可得,你就不能斷妄想,你就不能成一心。我們念佛目的是要達到一心不亂,為什麼說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你做不到一心不亂?常講你放不下,只有把事實真相搞清楚、搞明白的人,他真的放下,在一切境界裡頭,確確實實如《金剛經》上所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外面再不著相,為什麼?實無可得。對於一切境界相沒有執著,可以分別,決定沒有執著。沒有執著就放下,放下什麼?放下執著。執著放下之後你就得定,就入諸三昧,你得正受。入定就開智慧,所以這兩句是慧開了。『通諸法性』這什麼意思?禪宗裡面講「明心見性」,這句話是見性;在大乘佛法裡面講,「得根本智」,得到根本智。

  後一句『達眾生相』,眾生相是什麼?現象。此地的眾生是廣義的,所有一切現象都是眾緣和合而生起。這個地方的眾生,千萬不要看到這個是人,是一些動物,九法界有情眾生,你就完全搞錯。此地眾生是眾緣和合而生起的現象,這個現象不但是十法界依正莊嚴,一真法界裡面也包括在其中。本經裡面所說的極樂世界,《華嚴經》所講的毘盧遮那的華藏世界,都叫眾生相。就是說這些現象怎麼生起的,來龍去脈、因果理事,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知叫後得智。後得智是什麼?無所不知。前面「通諸法性」是般若無知;後面這句「達眾生相」是無所不知,這是成就圓滿的智慧。實在講圓滿智慧是自性本具,自性本具的智慧完全脫離障礙全體現前,就叫成就圓滿智慧。不是離開自性別有成就,那你就搞錯;自性本具。

  古德為我們講佛陀三個意思,解釋佛這個意思,「佛」,把他說為三種智、三種覺。佛的意思是智覺;智是體,覺是作用。這三種智就是一切智、道種智、一切種智。「一切智」是說什麼?一切智就是通諸法性,就是根本智。知道萬法皆空,知道一切法無所有不可得,這是屬於一切智,根本智就是一切智。第二種「道種智」。道種智怎麼講法?「種」是種種,就是眾多的意思;「道」是道理。這些眾多的現象,眾多的現象什麼道理生起來的,通達這種智慧就稱為道種智。這個「種」是包括一真法界、十法界,包括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依正莊嚴,就是此地講的達眾生相,這是屬於道種智。「一切種智」,這個意思是說一切智跟道種智是一不是二,你要把它分做兩樁事情,那就錯。它是一樁事情,這樣你才能入不二法門,入不二法門就是證一真法界。由此可知,佛法當中絕不容許我們墮落在一邊。根本智、後得智是兩邊,一切智、道種智也是兩邊,不許可你墮落在任何一邊,知道它是一個圓滿的整體,這就是不二法門,這實在是真實的智慧。所以他智慧開,智慧開了之後就得大受用,什麼受用?我們看底下這兩句:

  【供養諸佛。開導群生。】

  他起作用,「上供諸佛,下化眾生」。由此可知,如果自己沒有真正的戒、定、慧三學,你就不能供佛,你也不能利生。由此可知,我們四眾同修,無論在家、出家,一定要真修,修什麼?戒定慧三學。戒定慧一展開,就是我們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都離不開戒定慧。我們隨便舉一個例子,譬如我們在家裡面洗衣、燒飯,這是每一位家庭主婦天天要做的事。你知不知道?洗衣是修戒定慧,燒飯也是修戒定慧,你如果是通達明白,你從早到晚起心動念,沒有離開菩薩行,你是在修菩薩道。你要不了解、不通達,你是輪迴心在造輪迴業,這個差別多大。這種差別,追究它的根源在一念之差,一念覺,一念迷。一念覺,我們洗衣服有洗衣服的程序,有洗衣服的方法,依照程序方法去做,那就是持戒。洗衣服也要有一段時間,要有個幾十分鐘,幾十分鐘你有耐心在那裡等,那是修定。衣服洗得乾乾淨淨,疊得整整齊齊,那是智慧。無論大事小事,總與三無漏學相應,與三無漏學相應就與六度相應,就與普賢菩薩的十願相應;如果這展開來,就與菩薩六度萬行圓滿相應。所以菩薩道在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當中,點點滴滴處無不是圓滿的菩薩行,我們用這種心情供養諸佛。

  今天我們要落實在自分上,落實在現前上,怎樣『供養諸佛』?念佛就是供養諸佛。念佛要會念,要「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八個字就是供養諸佛;供養諸佛是自度。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歡喜讚歎,阿彌陀佛歡喜來接引,實在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都異口同聲的來勸勉我們,我們在這經上看到,《彌陀經》上看到。諸佛如來為什麼要讚歎?諸佛如來只有一個願,只有一個心,「普度眾生,早成佛道」。佛菩薩不願意看到我們晚一天成佛,總希望看到我們很快就成佛,這是諸佛如來的願望。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法門是當生成佛的法門,是一切諸佛接引眾生的第一法門,沒有委屈婉轉,教你這一生當中證得究竟圓滿,這個法門多殊勝。可是這樣的法門,一定要度根熟的眾生,怎麼知道這個眾生根熟?他一聽了之後,他能夠相信,他不懷疑,他就能夠發願,他不退轉,勇猛精進老實念佛,他真正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這個人在本宗裡面講是根熟的眾生;換句話說,他作佛的緣在現在成熟。很了不起,他不是作菩薩,不是作羅漢,是作佛,作佛的因緣成熟了。換句話說,他這一生當中要去作佛,太希有。

  《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他是善根、福德、因緣這三個主要條件同時具足,所以這個人決定得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不退成佛。說實在的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作佛,下下品往生也作佛。我們在這個經四十八願裡面看到,這阿彌陀佛自己說的,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就是佛,不是普通的菩薩。所以諸佛如來又說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當然難信,作佛的緣沒有成熟,他就不相信。誰相信?作佛的人相信,不是作佛的人不相信,就這麼個道理。菩薩根性的人不相信;聲聞、緣覺根性的人,當然更不相信;只有一佛乘根性的人,他深信不疑,所以他供養諸佛。供養諸佛就是稱念這一句名號,「一念相應一念佛」。這一念供養佛,不是供養一尊佛,虛空法界十方三世一切諸佛統統供養到,這個法門叫平等法,平等普供一切諸佛如來。明天是新加坡的國慶,今天晚上是國慶的前夕,你們發心要在此地,念二日二夜四十八小時,這個供養佛的福報,不要說我沒法子說,一切諸佛來都說不完。你供養諸佛有沒有真實的效果,就看你念佛是不是真心?你念的是不是相應?如果真誠心再相應,這個功德不可思議;念佛是因,成佛是果。

  『開導群生』,這是化他,我們在現前能把這樣殊勝的法門,以善巧方便廣為介紹給一切大眾們,這就是開導群生。「開」是開啟他的茅塞,這是言教;「導」裡面就有身教,我們還要做出樣子給他看,身教比言教殊勝太多。我們勸人念佛,怎麼勸嘴皮都說破,他還不能完全相信,還很難接受,半信半疑。今天念佛堂建立,叫他自己親身到這個地方來念個一兩天,他就明白,為什麼?親身體驗。這個念佛堂跟其他地方念佛堂不一樣,不一樣地方在哪裡?這個道場是清淨莊嚴的道場,這裡面沒有做法會,沒有經懺佛事,沒有這些拉拉雜雜東西。除了淨宗典籍之外,不夾雜任何經典,所以它是一個無比清淨的道場。這麼多的法師在道場裡面領眾,你到哪裡去找?找到這一批清淨比丘。他們過去清淨不清淨不管他,他到新加坡來這兩個月清淨,昨天不清淨都沒有關係,今天清淨就行。清淨比丘到哪裡去請,請不到。他在此地不要名聞利養,不要你恭敬供養,什麼都不要,都是發的最極清淨心,大家一同來念佛,感應不可思議。所以這個道場我很清楚,我相信諸位同修,頭腦稍微清淨一點、冷靜一點,能曉得這個道場有佛菩薩在念佛。我們大家在這個道場,跟佛菩薩一起念佛,你說這個多殊勝。到底哪個是佛菩薩?你如果去找,你決定找不到。你要去找,你這個佛號念得不相應了,為什麼?夾雜,夾雜功夫就破壞了,念佛決定不能夾雜。

  古德筆記小說當中,記載夾雜的事情很多。像明朝戚繼光,這是明朝的一位將軍,虔誠的佛教徒。他平常念《金剛經》,念得很有功夫,也念了不少年。有一天他夢到一個士兵,是一個陣亡的士兵,是他的部下,求他給他念一卷《金剛經》超度他,來求他。他醒了之後就恭恭敬敬的讀經,給這個士兵迴向。到第二天晚上,又夢到這個士兵來感謝他,「謝謝將軍,我只得到半部《金剛經》」。他說為什麼?「因為你老人家念《金剛經》,當中摻雜了一個『不用』兩個字,所以這個效果就減了一半」。他一想,沒有說「不用」,忽然想起來,他念經的時候,他的侍者給他端一杯茶過來,他沒有說話只擺了擺手,這心裡動了個念頭「不用」。這個你看看,就減了一半,可見得夾雜是破壞事情,不能夾雜。所以戚將軍第二天重新再念一部,很恭敬的念一部。晚上又夢到這個士兵來感謝他,念的這部經他全部得到受用,他超生了。所以念佛、念經不可以夾雜。你如果聽我講這句話,這個佛堂裡有佛在,去找哪個是佛,你夾雜這個東西,就把你全部念佛的功夫破壞掉了。

  應當怎樣去觀想?除了自己之外,每一個人都是佛,人人都是諸佛如來化身,你的功德就不可思議。為什麼?最極虔誠的心,跟這麼多佛在一起念佛,要用現代的話講,這個氣多旺。你二十四小時決定不會疲倦,愈念愈歡喜,為什麼?跟這麼多諸佛如來在一起,人逢喜事精神爽。跟一尊佛在一起已經就感覺非常榮耀,跟這麼多佛在一起,一定要把每一個人,每一個人是真佛,決定不是假佛,決定不是我們想像當中他是佛,他們就是真佛。這些佛來陪我念佛,這些佛來帶領我念佛,你說這個念佛堂多殊勝,念佛功德不可思議。這裡面還有一層很深的意思,就是說這一些菩薩們已經證得「法性空」,已經證得「法相無所有」,為什麼還要求往生?為什麼還要勸化眾生?是不是他們多事?不是。證得法空之後,明瞭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可得無所有之後,自性裡面的慈悲心自然就生起來。那個發心不是勉強,不是人家勸你,自自然然就生起來,法爾如是,生起這個大悲心,這個慈悲心。《維摩經》上所說的,這些菩薩「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就是他們真正通達明瞭,世出世間一切法,一真法界跟十法界,如夢幻泡影,如露如電,他真知道、真明瞭,但是他還是常修淨土,教化眾生,念佛求生阿彌陀佛國土。

  你要問他為什麼這樣做?他示現給那一些還沒有得度的人做榜樣,這是真正的慈悲。為什麼要度這些眾生?自他不二,眾生沒有度盡,給諸位說自覺就不能圓滿。好像我們一個人這個身體,我們曉得身體許許多多細胞,身體哪個地方長個瘡,這是部分,那個地方的細胞有病,我要不治好它,我這身體就不是圓滿的健康,還有一點缺陷。十方世界還有一些眾生迷惑顛倒,還有一些眾生搞六道輪迴,就像身上局部長瘡一樣。眾生迷惑顛倒分自分他,諸佛菩薩眼光裡面,情與無情同一個法身,同一個理體,同一個心性,所以叫「同體大悲,無緣大慈」。我們今天看到世界有災難,看到一般人受這些疾苦,真正通達事實真相的人,就會知道那是我們全體的一部分,我們義不容辭去幫助他。現在有急難先要救急,救急當然是屬於財布施,先以財布施做因緣,跟這些眾生結緣。跟他有緣了,然後再以法布施勸化這些眾生,永除惡業,斷惡修善,積功累德,就能改變生活環境,就能永遠不受這一些災害;這一定要靠佛法的教導。再看下面這一句:

  【化現其身。猶如電光。】

  這一句完全跟前面「諸佛剎中,皆能示現」,互相照應。『化現其身』就是示現,隨類化身,隨機說法。雖然化現其身,自己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猶如電光』,知道所有一切的化現都是夢幻泡影,他在這裡面成就佛法,成就度眾生的事業。成就,我們的話來說,無量無邊的功德,可是自己心地清淨,一塵也沒有污染,這一點很重要很重要。「電光」就是說生滅同時,顯示出化現的事實真相;生滅同時也就是佛法裡頭常講的不生不滅。請看第六面:

  【裂魔見網。解諸纏縛。】

  前面這一段是菩薩的自受用。「化現其身,猶如電光」,這是真實智慧。沒有真實智慧,就不能夠幫助眾生。有了真實智慧,這個時候幫助眾生,不但自己不受累贅,反而增上定慧。自己如果不入這個境界,去教化眾生往往被眾生度跑了,這個例子很多很多,從釋迦牟尼佛在世那個時代起。不了解事實真相,不是真了解,不是透徹了解,他「我、法」二執沒有放下;換句話說,他心裡面還有是非人我,還有很濃厚的煩惱習氣沒斷。遇著外面的緣,他就起現行,他生煩惱,生煩惱他就造作惡業,依舊墮落在輪迴。這個原因就是他沒有徹底明白,真正徹底明白,如果帶著有一點習氣還不要緊,這是羅漢、菩薩往往都有這種示現。像佛在經上告訴我們,舍利弗,這是釋迦牟尼佛弟子當中智慧第一,他還有瞋恚的習氣;迦葉尊者這是定功很深,禪宗的傳人,釋迦牟尼佛把禪宗傳給迦葉,迦葉是禪宗第一代祖師。這麼深定的人,聽到天人奏樂,那個樂聲非常美妙,迦葉不知不覺就從座位上起來,就跳起舞起來,他也受不了,要聞聲起舞。這是說明什麼?說明習氣的深重,但是他們雖然有這個習氣,功夫還不至於墮落到六道輪迴。所以這些羅漢、這些權教菩薩,佛在經裡面跟我們講他們一些小故事,很值得我們警惕。為什麼?他們覺悟得快,回頭得快,所以不礙事。我們凡夫迷到裡頭不曉得回頭,這個麻煩就大,不曉得回頭,惡業就愈造愈重;他們回頭快,覺悟快。

  度化眾生是『裂魔見網,解諸纏縛』。前面我們曾經讀過,以定慧力破所知障及煩惱障。「魔見」就是所知障,「纏縛」就是煩惱障。所以自己要有定有慧,還要有善巧方便,善巧方便都是屬於戒所攝,戒學裡面所含攝,由此可知,沒有離開三學,自己自行化他都要與三學相應。我們在六道三途,佛法裡頭常講險道,在這裡面可以保住自身不被污染、不會墮落,有這個本事,有這樣的功夫,自己永遠住在正定上,無論是什麼樣的境緣,心裡永遠是清楚、是明白,不迷惑,你才有能力幫助別人,教導別人如何破邪知邪見。「見」比喻作網,網是比喻。「魔見」就是錯誤的知見、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佛法教給我們正知正見,魔見是跟正知正見恰恰相反。如何糾正他的錯誤觀念?這個方法在我們世間,最好的辦法是講經說法,所以這個事情不是短時間,長時間的。講經說法的目的要幫助他開悟,如果他不開悟聽一百年還是枉然,甚至於把佛的經典也變成魔見,這個很多。這就是我們常講的「不解如來真實義」,錯解如來的意思,曲解如來的意思,古人所謂「望文生義,三世佛冤」,是把佛經也變成錯誤的思想跟見解。所以《華嚴經》、《大智度論》裡面常說,「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世間聰明智慧的人有,能看得懂佛經嗎?看不懂。為什麼看不懂?佛的經典字字句句是義在言外,這個是佛法的難處。你要在文字裡面、音聲裡面去求,決定求不到佛法。

  佛法兩個字的定義要搞清楚,佛法是覺悟之法;換句話說,你要在文字音聲裡面去求,決定不會開悟,為什麼不會開悟?著相。離相才能開悟,著相不能開悟,著相你沒有離開分別執著,你要把分別執著打掉你才會開悟。所以佛在經上常常讚歎,「善說者,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善聽者,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他有悟處,執著在經教裡面就錯了。所以佛在《金剛經》裡面說得好,「佛無有定法可說,佛無有法可說」,佛既然無有法可說,佛法裡頭還有什麼意思?我們要想經裡有什麼道理、有什麼意思,錯了。所以佛的經典,四十九年所說沒有意思;如果有意思,佛就真的有說法,佛就說法。四十九年所說,佛一絲毫的意見都沒有摻雜在裡面,所以他老人家說他「無說」。無說怎麼說了四十九年?這到底怎麼回事情?佛說得很好,他所說的都不是自己的,沒有自己絲毫意思,所說的是誰的?是古佛所說。所以他跟孔老夫子態度一樣「述而不作」,都是述說別人的,沒有自己一點點意思。再跟諸位說,那個別人是誰?是一切諸佛如來。一切諸如來是哪一個?給諸位說,說到真實的是真如本性。自性裡面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自自然然流露出來,法爾如是;這《華嚴經》裡面才說「塵說剎說,無間斷說」。

  我們把這些大經合起來看,意思就能體會到,這才是真正的說法,才把我們所有一切錯誤的知見,真正能夠破除。因此說法要著重善巧,「巧」是方法的巧妙;「善」,令聞者能夠悟入,那才叫善。聽的人不能悟入,雖巧不善,所以要幫助聽者悟入才行。怎樣才能真正悟入?是不是要找一個真正很高明的說法的人?不見得。古人這個例子很多,說法的人沒開悟,聽法的人開悟了,妙!正是所謂的「會說不如會聽」。你們諸位同修,聽經聽了這麼多年,沒有悟入,為什麼沒有悟入?你不會聽。為什麼你不會聽?你心不定。現在好了,現在真的有善巧方便,念佛堂裡面去多念幾天佛,心定下來了,再聽不一樣,再聽你會有悟處。從這個地方,我想有一些同修,應該心裡面有一點體悟到,體會到,為什麼古時候的人,看經聽講很容易開悟?現代人看起來好像比古人還聰明,為什麼聽個幾十年,聽一輩子都糊裡糊塗,都不開悟?這一點我們要懂得,古人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都有五年學教,都有這個過程。五年學教是什麼意思?五年學戒,五年學戒不是學戒律,是遵守老師的教誡。

  過去要想學佛,頭五年到道場裡面做什麼?做雜務。天天叫你幹粗重的生活,叫你幹這個。幹這個是什麼事情?修福。沒有福不行,所以這五年修福修慧,福慧雙修。慧是怎麼修法?慧修根本智。五年教你什麼?教你無知,完全把你這個心定下來。在禪宗是參究,用這個方法把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打掉。所以禪堂裡面,你每天在打坐,堂主手上扛了一個香板,幹什麼?打人。看到什麼,你在那裡妄動,有妄想,打你,把妄想打掉;看你沒有妄想也打你,為什麼?沒有妄想你昏沈。所以禪堂的老師好辦,天天打香板。不過實在講也不容易,你要打的讓他開悟才行,那個香板子把人打死了都不開悟,他就有罪過。所以他那個板,明眼人看到你,這是打的時候,你開悟了;如果打了不開悟,不能打,那打就打錯了。打是看到快要開悟,這板子供養他的時候,使他警覺開悟。

  教下是教你讀經,用這個方法。每一個宗派、每一個道場,他的學風不一樣。譬如天台,天台在五年當中要背三大部,這天台講法三大部,《法華經文句》,智者大師作的,連經帶註解要背;《法華經玄義釋籤》,你們都曉得現在精裝本這麼厚三冊,從前線裝本二十冊;另外還有他修行的方法,《摩訶止觀》,這是天台三大部。從前線裝本總共六十冊,六十冊五年當中要把它背得滾瓜爛熟,天天教你幹這個。你在做工,工作做完之後趕緊去背書。所以講堂裡面你沒有席位,你不能聽經;禪堂裡面也沒有你的座位,五年只是給大眾服務。五年之後,你才有資格到講堂去聽經,到禪堂去參禪,有你的位置了,所以這個五年修福修慧。修福就是為常住做事情,照顧大眾的生活起居,這修福。修慧是背誦經典,完全叫你背誦,沒有講解的。背誦是戒定慧三學一次完成,讓你的心整個定下來,你不會有妄想,你要有妄想,你就背不出來,用這個方法來修根本智。所以有五年這樣的基礎,五年之後,再到講堂裡面去聽講經,他怎麼會不開悟?多少都會有悟處。所以小疑小悟,大疑大悟,總有悟處,所以對他的修學法喜充滿,很有道理。

  我們現在人,現在人就是把這個基礎失掉。而且一接觸佛法,看得很多、聽得很多,聽許許多多人講,看各種不同這些資料,把頭腦都看糊塗、看亂、看迷惑了,所以現在開悟的人沒有。我們現在不是裂魔見網,已經墮魔見網,我們已經墮在魔見網裡頭出不來。那麼這個念佛堂,這就有希有功德了。所以認真講,大家要到念佛堂,每一天二十四小時,念上個三年、五年,你再來聽我講經,你會有悟處,一定的道理。你沒有這個功夫,念佛堂是什麼?念佛堂就是把你所有一切煩惱知見統統給念掉,叫你在念佛堂裡面,你只有一個念頭「阿彌陀佛」。我們的念佛堂跟其他念佛堂不一樣,四周全是阿彌陀佛的佛像。我跟大家說過,那麼多的佛像就是你們蓮池海會大眾,那麼多佛像裡面總有一尊是你自己,你自己現身在那裡是佛像,跟阿彌陀佛一模一樣,你才想這個念佛堂多親切。這就是我們修學依報環境的殊勝,對自己修學是最好的增上緣,所以我們歡迎全世界各個地方念佛的同修,到這個念佛堂裡面來念佛。你們自己會感覺到,用不著我說,你在這個念佛堂念上一個星期,然後你自己想一想,你一生當中,無論參加哪個道場打佛七念佛,沒有這個地方殊勝。你在這個地方一個星期,你的感受決定跟其他地方不一樣,你們自己去體會。所以這個念佛堂念上幾年,再聽講經,不相同了。

  現在這是逼不得已,每一天念佛,還每一天兩個小時打閒岔。為什麼要打這個閒岔?怕大家退心。所以我們現在每天兩個小時講經,是給你打氣,是防止你退心,每一天在勸勉,道理在此地。真正要講經達到這個目標,目標就是要幫助你破所知障、破煩惱障,幫助你契入境界明心見性,那應當是什麼?先在念佛堂好好念上三年,然後再出來聽經,這是我們按照規矩來做的。可是現在怕這三年念到最後人都跑光,都沒有人,所以我們不能不天天勸勉,不能不把這個功德利益之殊勝,跟大家講解清楚、講解明白,使大家歡喜在念佛堂念佛。實在講念上個半年以上,你就歡喜心生起來,你就漸漸契入境界,這個經聽不聽無所謂,你真正得受用。所以在啟建的開端,講經是很有必要。今天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