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  (第十九集)  1998/8/1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2-034-0019

  請掀開經本,第五面第二行,第五面經文的第二行:

  【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闍梨。常習相應無邊諸行。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量諸佛咸共護念。】

  從這一段經文看起。今天我們讀這一段經文,這一段是「授記佛護」,諸佛護念。佛法修學,諸佛菩薩的教導,最後的目標無不是希望我們成佛,尤其是就在這一生當中作佛,而且做的是究竟圓滿佛。我想每一位同修,過去雖然也曾經聽過《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以及諸大乘經論,而這些話可能多次的聽過,但是總是疑惑而不能夠相信,深信就更談不上。這什麼原因?這個理太深,事太複雜,不是我們凡夫常識能夠理解,所以不能夠深信,不能深信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唯有《大方廣佛華嚴經》才把這個事情講得透徹、講得明瞭,這是對我們很大的幫助,使我們不但能生起信心,而且是深信不疑。同時我們又抽出一天的時間,來跟諸位細說《無量壽經》,也就是深入淨土,無非是讓我們斷疑生信,在這一生當中,確確實實成就究竟圓滿的佛果。這樣殊勝希有的緣分,正如開經偈所說「百千萬劫難遭遇」,也正如彭際清居士所講,「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這一天我們遇到了,何等的幸運,希望我們要珍惜希有的因緣,好好的抓住它,把握住,成就一生的道業。

  經文緊接著前面而來,是行門裡面最後的一段。『昇灌頂階,授菩提記,為教菩薩,作阿闍梨』,我們看了這個經文很像是密宗的口氣,沒錯,確確實實是密法。這部經裡面「顯、密、宗、教」圓融,《無量壽經》裡頭包括各宗各派的教義,確實經文不長,非常圓滿、非常的希有。由此可知,我們還需不需要去念咒、去學密?不需要,這個經裡頭都包括了,一樣都不缺,確確實實是大圓滿教。「灌頂」是密宗授記的儀式,可是密宗灌頂分許許多多的階段,初學佛在受三皈的時候上師就給你灌頂。我在最初學佛受三皈是蒙章嘉大師傳授,也受過灌頂儀式,那只是形式而已,究竟灌頂真正的意義我們不懂,大師也沒有詳細給我們講解。在儀式裡頭並沒有詳細的講解,因為同時受皈依的人有幾百人,人數很多,時間很匆促。可是我親近大師的時間長,所以在親近的時候,有許多疑問向他老人家請教,承蒙他的開導。灌頂的儀式,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它的內容,在《大藏經》,《密藏記鈔》裡面,對灌頂有詳細的解釋。

  「灌」這個意思是比喻大悲護念的意思,就是大慈悲,我們今天講加持,大慈悲加持,大慈悲的護念,或者是世間人說「大慈悲的保佑」,這個意思都能夠講得通。「頂」是最高的,人的頭頂上,頂代表一切法門裡面最高的法門,最殊勝的法門,頂法。由此可知,我們把「灌頂」兩個字連起來,意思就明白了,是佛以大慈大悲,將最圓滿、最殊勝的頂法傳授給你,這叫做灌頂。不是用點水,彈幾滴在你頭頂上,那叫灌頂;那個灌頂不管用,那是形式,表法的形式。重要的是他傳法給你,這個法決定是至高無上的頂法,你得到這個法門,決定得一切諸佛護念,一切諸佛加持你、幫助你,使你契入頂法,契入如來究竟果地的法門,這才叫灌頂。由此可知,形式上的灌頂,我們顯教裡面形式上的皈依,形式上的受戒,都不足以為憑。佛法要講實質、要講真實,你真正去幹。

  這個地方講「灌頂階」,實在講就是指的本經。怎麼知道本經是頂法?梅光羲老居士在《無量壽經》會集本前面,有一篇很長的序文,他這個序文寫得好。序文裡面曾經提到一段,這是他引用古大德的記載,在隋唐時代佛法最盛,在中國佛教史上,那個時代是佛教的黃金時代,佛法大小乘十個宗派,幾乎都在那個時代同時出現。外國這些最優秀的出家人,到中國來留學,比比皆是。其中有特殊成就的,日本有不少,韓國也有不少,那個時候韓國沒有統一,韓國叫三韓,分三個國家,南面越南,許多高僧大德到中國來留學。那個時候他們也曾經討論過,仔細來研究分析,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所說一切經中,哪一部經最能具足整個佛法的代表性?於是這一些大德,幾乎肯定公認《大方廣佛華嚴經》,可以代表整個的佛法,稱之為根本法輪;還用比喻說,一切經皆是《華嚴》眷屬。佛法像一棵大樹一樣,《華嚴》是這個樹的根、是這個樹的本,其餘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無非是這個根本上的枝葉而已,枝葉不離根本,所以稱《華嚴》叫根本法輪,這就是《華嚴》是頂法。

  可是當時修淨土教的人不少,尤其有很深遠的影響,唐朝出現的善導大師,善導在中國歷史上記載,說他是阿彌陀佛的化身。在中國歷史上曾經說過,有三位是阿彌陀佛化身,這是知道的,不知道的那就不曉得有多少位。我們知道第一個是善導大師,第二位永明延壽法師,第三位是國清寺的豐干和尚,這三位身分暴露了。諸位要曉得,諸佛菩薩示現在人間,身分暴露的很少,不露身分的人很多。所以我勸諸位同修對人要生恭敬心,說不定你最瞧不起那個人,那個人就是阿彌陀佛化身來的,那你不就得罪了,你還能往生嗎?不過話是這麼說,往生還是照往生,你得罪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決定不怪你,往生的條件是具足信願行。但是總而言之,我們對一切人要平等恭敬,這才如法,這是我們必須要記住的。

  他們影響力很大,尤其是善導大師,日本許許多多的高僧大德,都曾經親近過善導大師,把淨土宗傳到日本、傳到韓國,一直到今天日本淨土宗的寺廟命名「善導寺」。你一看到善導寺,決定是修淨土,以善導大師的名諱做為寺廟的招牌。他們對善導非常恭敬,善導大師的塑像,在日本處處可以見到。我們中國淨宗的佛弟子,把善導大師忘掉了,所以到日本去旅遊、觀光,我們看到那個情形,心裡面真的生慚愧心。我們的祖師,人家對他那麼崇敬,我們已經淡忘,所以這一些學生對淨土的緣深。再仔細看看《大方廣佛華嚴經》,《華嚴經》到最後怎麼樣它才能夠圓滿成佛,達到真正的頂法?原來最後一招,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是這樣才達到了頂法。於是這些人肯定《無量壽經》是頂法。為什麼?《無量壽經》是《華嚴》的歸宿。當時一些高僧大德講,《華嚴》、《法華》實際上是引導你歸淨土。好比我們這個經開三分一樣,《華嚴》、《法華》是序分,淨土往生經是正宗分,所以《無量壽經》才是正宗分。我們這樣看法:《華嚴》是序分,《無量壽經》是正宗分,《阿彌陀經》是流通分。所以前清彭際清居士才說,《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這三部經其實是一部。彭際清能說出這個話來不簡單,他要不契入這個境界,這話是說不出來的,真正是過來人才能夠說得出這個話來。我們就肯定《無量壽經》是頂法,通常講《華嚴》、《無量壽經》、《阿彌陀經》這三經都是頂法。

  在本經原譯本很多,佛經從印度傳到中國來,翻譯次數最多的是《無量壽經》,而現在《大藏經》裡面所留的原譯本有五種。這五種的原譯本,過去的祖師大德們,他們細細的去研究,發現譯本的文字出入很大,最明顯的是願文。漢朝的譯本二十四願,到南北朝時代,我們看康僧鎧的譯本四十八願,再看宋朝時候的譯本三十六願,這個差別就太大。如果原本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不可能變成二十四願,也不可能變成三十六願。所以古德就推測,必定是根據的原譯本不同。這個推測也就想像到,世尊當年在世宣講《無量壽經》,介紹彌陀淨土不只一次。不像其他經典,釋迦牟尼佛一生只講一遍,沒有講過第二遍。現在看這五種原譯本,可以肯定釋迦牟尼佛至少曾經講過三遍。還有七種原譯本失傳,如果那些本子要在的話,可能還有出入,說明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對於介紹淨土法門不遺餘力,多次宣講。因為多次宣講,每一個本子裡面出入不同,這才有會集的必要,給我們初學的人帶來了很多的方便,會集本對我們初學便利太多了。最早的會集王龍舒居士,第二次會集是魏默深居士,夏蓮老這第三次會集,後後勝於前前,後面會集的本子比前面本子會集得好,會集得非常殊勝,這是我們認識什麼叫頂法。

  頂法認識了之後,諸位就明瞭,我們將這個經從頭到尾念一遍,豈不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給你灌頂一次嗎?這是真灌頂,不是假灌頂,比上師灑幾滴水那殊勝太多。我們要明瞭,你念一遍就是接受諸佛如來一次灌頂,念兩遍,兩次灌頂,一天念三遍,你就一天得諸佛如來三次灌頂,你這個福報還有誰能比得了你。《無量壽經》太長,沒有關係,念《阿彌陀經》也一樣,念一遍,諸佛如來給你灌一次頂;《彌陀經》短,念十遍,每一天佛給你灌十次頂,你還能不開悟嗎?所以「昇灌頂階」實在講就是受持這一部經,依照這一部經的理論方法修學,就把你提升到灌頂階。在菩薩果位裡面,灌頂是法王子,什麼人?等覺菩薩。

  捨棄淨土法門,那個灌頂階是可望而不可及,我們聽了嚮往而已,誰能在一生成就?不可能的事情。你在一生當中,能夠證得別教初地菩薩,就相當不錯。別教初地,見思煩惱斷了、塵沙煩惱斷了,無明破一品,證一分法身,超越十法界,證發心住。在十住裡面,圓教十住「發心住」,別教初地「歡喜地」,別教的歡喜地就是圓教的發心住,就很難很難了。可是證到這個位次之後,你要把四十一品無明斷盡,達到圓滿的灌頂階,經上佛說還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不是說我們,是講圓教初住菩薩、別教初地菩薩,是對他們講。我們今天實在說,《華嚴》講無量劫,沒有法子算。可是如果你很幸運,你的緣分很好,要是遇到淨土法門,遇到往生法門,那你實在太幸運,你在這一生當中,就可以「昇灌頂階」。

  所以要認清楚,諸佛如來的頂法,不僅僅淨宗法門是釋迦牟尼佛所傳的頂法,至高無上的法門,十方一切諸佛如來,也都共同傳授這一個頂法。怎麼曉得?世尊在本經裡面告訴我們,他老人家對阿彌陀佛的讚歎,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諸位要知道,釋迦牟尼佛的讚歎,代表十方一切諸佛的讚歎,釋迦牟尼佛肯定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也就是說明,一切諸佛如來都肯定阿彌陀佛是佛中第一。我們今天發心做阿彌陀佛的弟子,無上的光榮,一切諸佛看到你都要尊敬你三分。為什麼?彌陀弟子,多麼榮耀。他敬我們的老師,也尊敬老師的學生,這一定的道理。所以我們要做一個真正的彌陀弟子,不要做假彌陀弟子、冒充彌陀弟子,那個問題就嚴重。你要冒充彌陀弟子,護法神就不饒你,你要做真正的彌陀弟子,諸佛對你都恭敬,我們為什麼不做一個真的彌陀弟子?

  真的彌陀弟子怎麼做?天天要受阿彌陀佛灌頂。你每一天要讀經,讀經就是灌頂。既昇灌頂階,那就「授菩提記」。授菩提記是什麼?受成佛之記,也就是告訴你,你決定成佛。道理在此地。

  下面這兩句科題上講「示教」。示是示現,教是教化,示現教化眾生的模式,示現教化眾生的樣子。這個樣子是什麼?「作阿闍梨」。就是我們現在講經的總題目,我們總題目已經做了,這個字還沒有掛上,將來就掛在兩邊對聯上,「學為人師,行為世範」。「阿闍梨」就是模範的老師,阿闍梨是印度話,他的思想、他的言行,可以做為社會大眾的表率、模範,就叫做阿闍梨。阿闍梨我們翻作「軌範師」,軌是軌道,他的行持可以做我們的軌範。這一句話的意思很深,佛在一切經論當中常常告訴我們,一部經中我們對於這些教誨都看過許多遍,印象非常深刻,佛教我們「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八個字就是這個意思。我們學了佛,得佛法殊勝的功德利益,決定不能說我得利益就行,沒有想到社會廣大的群眾,沒有想到六道三途一切眾生,這與佛的願望、與佛的教誡就不相應。佛教給我們受持,這是我們自己的事情,「受」是佛所教導我們一切道理、理論方法,我們要明瞭、要接受;佛給我們講的一些境界,我們要契入,這樣才能得真實的受用,這是受持。

  受持之後讀誦。剛才講你讀誦一遍,你就是受諸佛如來一次的灌頂,這是自利。讀誦最好是出聲,出聲的功德比不出聲大很多,出聲的功德在哪裡?念給別人聽,讓沒有接觸佛法的人聽到你在讀經。你讀經要讀得字字分明,腔調音聲悅耳。要讓人聽到生歡喜心,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聽了之後會覺悟。所以有一些同修大概心情急躁,讀經讀得很快,聽說這一部《無量壽經》,他半個小時就念完。仔細聽聽的時候,他嗯嗯嗯一個字也沒聽出來,從頭到尾哼了半個鐘點經就念完,一個字都沒聽清楚。這種讀誦只可以說是自利,不能利他。讀經字字分明,要曉得讀經是利他,自利是提醒自己,不要忘記佛的教誨,要依教奉行。念得清楚、念得明白,讓別人聽。你說「我四周圍沒有人」,沒有人,有鬼神,有我們肉眼覺察不到的眾生,我們今天講無形的眾生,比有形肉眼能看得見不知道多多少倍?你讀經給他聽,他聽了有受用,鬼神學佛、鬼神護法,天下就太平。要知道我們社會的動亂,鬼神先亂,鬼神亂了之後,我們想社會安穩非常非常困難。要想社會安穩,先要叫鬼神安穩,要叫這些鬼神安穩最好的方法就是讀誦,所以讀誦裡面最要緊的意思,是要度這些無形的眾生,給他們做聞法的增上緣。

  後面「為人演說」,這個對象講得很清楚,這才對人,對有形的眾生。可見讀誦是對無形的眾生,演說才對有形眾生,對人。對人怎麼樣?表演。表演是依教奉行,要把它做出來,把佛經裡面一切教誨,都落實在我們生活,落實在工作當中,落實在處事待人接物。像經上講,哪些佛教給我們一定要做,我們認真努力去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我們就決定不能去做。像經文後面所說,行門裡頭最重要的綱領有三句,其他所說的那都是些細目,瑣碎的事情。最重要的綱領,修行人,佛講的第一個:「善護口業,不譏他過」,要做到。身口意三業,佛不說身、口、意,不用這個順序。第一個用口,口造業最容易,口造業最可怕。諸位念念《地藏經》,口業將來墮拔舌地獄、耕舌地獄,那個地獄,好多種地獄,都是口業業因而受的果報;妄語、兩舌、惡口、綺語,非常容易犯。所以真正修道人,將來在這個念佛堂,真正進念佛堂,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所有的念頭都放下,只有一個念頭「阿彌陀佛」,你就決定成功,你才叫真正「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我們也不必問怎麼個修法,你就是一心一意專念阿彌陀佛,這一條你就做到了,不要再打妄想。

  現在還有一類人,不但自己打妄想,還要派許多人去打聽,打聽別人的,這個妄想就更大、就更錯。你這樣學佛,學到最後墮到阿鼻地獄,阿鼻地獄許許多多大小地獄,都是你果報之處。本經在經題上顯示我們修行的三大綱領:「清淨、平等、覺」,你天天要知道那麼多的事情,你的心怎麼能清淨?古人教給我們,「知事多時煩惱多」,你要知道那麼多事幹什麼?還要去派人包打聽,你說糟不糟糕!大概打聽之後,研究怎麼對付,這麻煩可大。這是存輪迴心造輪迴業,而且都是造的三途地獄,非常可怕。我們覺悟就是要從這個地方省悟過來,別人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打聽他幹什麼?我管他幹什麼?所以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是世間沒有過失,他顧自己都來不及,沒有時間去顧別人。用什麼樣的眼光看別人?剛才我說過,用佛的眼光看別人。我們看別人,統統是諸佛如來示現的,他行善,示現善的樣子給我看,他作惡,他示現惡的樣子給我看,都是諸佛如來,他們統統沒有過失。過失在哪裡?過失在我自己,我看了起心動念就造罪業。我看到好境界起貪心,看到惡境界起瞋恚心,我造業,他不造業,他是諸佛如來。

  我們完全用這種心態,真誠的心態來修學,你這一生當中必定成佛。正是所謂「佛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都是諸佛如來」,我們今天要學這一招,高招。菩薩眼睛裡面看一切眾生都是菩薩,善人看一切眾生都是善人,惡人看佛菩薩都是惡人,這個道理要懂,這個道理就是境隨心轉。我們為什麼不養自己的佛心?我們自己為什麼不透自己的佛性?為人演說,演這一點。今天世間人看這個也不對,看那個也不順眼,我們看一切眾生都是佛菩薩,平等恭敬,這就是修普賢行。本經一開端「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這是真正的彌陀弟子。所以要為人表演,就是說我要做一般大眾的榜樣,特別要做修行人的榜樣,要真幹,這才叫「作阿闍梨」。作阿闍梨是為教菩薩,為教修行人,或者是為教一切眾生覺悟。菩薩是覺悟,覺悟的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破迷開悟,這就叫「為教菩薩」。怎樣幫助?自己做榜樣,自己做模範,要真幹。

  如何真幹?下面這一句說出了,『常習相應無邊諸行』。「行」是生活行為,細的起心動念,粗的言語造作,這是行為。行為要相應,與什麼相應?與自性相應、與性德相應,那你的心行就是真正的菩薩行、佛行。初學的同修們,要講到心行與自性相應很難,為什麼?沒見性,與心性相應之行最低的限度,是圓教初住菩薩,初住以上,《華嚴經》上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一百七十多個團體,每一個人,他們的心行與法性都相應,所以稱為法身大士。我們今天是生死凡夫,煩惱一品都沒有斷,我們怎樣學相應之行?佛教初學給我們訂了許多規矩,你依照這個規矩去做就相應,佛所講的這些規矩,給諸位說全是性德。

  「習」,學習常不間斷,永無間斷的在學習相應之行。相應之行散在一切經論裡面太多太多,我們到底從哪裡學起?我們發心專修淨宗,專修淨業,這樣一來我們的經論範圍就縮小。我們依據的經論「三經一論」,或者是近代所說的「五經一論」,我們依據這個就好,這個典籍不太多。五經一論裡面所講的,還是很瑣碎,還是很不容易掌握。於是我們在最初建立「淨宗學會」,我寫了個緣起,在緣起裡面提到行門五個科目,這個大家好記。行門的科目要簡單,你才能記得住,才能夠學得到,太多、太複雜記不住,沒有法子。所以現在受戒,你們想想看出家受兩百五十條戒太多,記不住,記不住還能做得到嗎?太多了,比丘尼戒更多。在家菩薩戒,如果是梵網戒十重、四十八輕,也太多,記不住,記不住沒法子。一定要最簡單、最容易,時時刻刻能記住,都能夠背誦得出來,你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才能夠提醒自己,我與佛的教誨相應不相應?所以真正修行要抓綱領。

  我們提五個科目:第一個三福,《觀無量壽佛經》所說的,三福總共三條,十一句。第一條是「人天福」。換句話說,你在六道裡面真正能做到,你就不失人身,你不會墮三惡道,你生生世世在人天享福。第一句「孝養父母」,你做到了沒有?第二句「奉事師長」,第三句「慈心不殺」,第四句「修十善業」,這四句意思很深,我們曾經做過專題講演。這個四句要記住,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這個相應不相應?如果不相應就錯了,要「常習相應之行」。第二福是「二乘福」,聲聞、緣覺。諸位要曉得,第一福是凡夫,第二福才是佛法,才學佛了。佛法是建立在世間福的基礎上,沒有世間福德,學佛怎麼會有成就?換句話說,你人都做不好,你怎麼能學佛?這四句是教你做人,如果這四句都違背,你就不是一個人,不是人是什麼?畜生、餓鬼、地獄。古書《左傳》裡面就有說,「人棄常則妖興」。這個話什麼意思?人如果把「常」捨棄,常是什麼?五常:「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這五個字是常道,人人應該遵守,做人就應該遵守。如果做人不遵守這五個字,把這五個字丟掉,捨棄了,幹些什麼?不仁、不義。仁義禮智信都不要,古大德講,這是什麼人?這個人是妖魔鬼怪,他不是人,他就是妖魔鬼怪。所以人天他有道德的標準。

  諸位想想第一福裡面這四句,五常的意思都包含在其中,以這個基礎再入佛法,再學佛。所以人天福裡面,上面二乘福。二乘福一開頭,「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今天我們受三皈,是形式上的三皈,不是實質的;今天我們受戒,也是形式上的受戒,也不是真實的。你要說為什麼?因為底下沒有根基,如果底下基礎建得好,「三皈五戒」它就發生作用,能成就德行。諸位要曉得,佛法是師道,師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第一福是孝道,第二福才是師道,孝道沒有,師道也就完了。我們今天學佛特別提倡孝道,你從哪裡學?回家去孝順父母,從這個地方學。你要做出真正孝順兒女的榜樣,給社會大眾看看,為人演說。「學為人師,行為世範」,你要做到才行,口說不行。

  再由二乘福再向上提升,這就是菩薩。菩薩有四句,都是綱領原則:「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四句你做到了,你才真正是菩薩,這叫三福。發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面講得好,真正發心求生淨土,這一個願心決定沒有改變、決定沒有疑惑、決定求生,你就一定生,這一個心就是無上菩提心,蕅益大師說得好。菩提心在《觀經》裡面,世尊給我們解釋「至誠心」,真心發願,真心就是至誠心;一心希望求生淨土,那個就是「深心」,就是「迴向發願心」,一念就具足了,沒有第二念,我們今天就是要發這個心。

  「深信因果」,這個因果是什麼因果?我過去跟諸位講過,我為這一句搞了兩、三年心都不安,我不解這個意思。我們平常講相信因果報應,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我們曉得,我們相信,我們不懷疑。我們是人天的身分,我們連二乘都比不上,我的懷疑處是為什麼菩薩還不知道?我們都知道,他為什麼不知道。所以這個因果絕對不是我們講的因果,我們所說的因緣果報,菩薩哪有不知道的道理?他們深信因果,一定是個特別的因果。這就把我搞糊塗,搞了好幾年,總算是三寶加持,搞明白了。什麼因果?「念佛成佛」。真的,許許多多的菩薩不知道,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不要三大阿僧祇劫,一生就辦妥。盡虛空、遍法界諸佛剎土裡,不知道有多少菩薩不知道。我才曉得這個因果是講這個,不是說別的。我們回頭看看,我們現前生活環境當中,同修當中,有許多學佛的人,有參禪的、有學教的、有持咒的、有持戒的,許許多多法門,你叫他念佛,他不相信,他就不相信這個因果。他學他那個法門學得很起勁,也是勇猛精進,就是不肯念佛。所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的人了不起,這兩句話他要是相應,那就是淨宗法門裡面所說,「善根、福德、因緣」這一生當中具足了,也是經中所講根熟眾生。

  底下講『成熟菩薩無邊善根』。成熟了,成熟這一生就作佛,這一生這個身在六道裡面叫最後身,以後不再搞六道輪迴,出離了。這個身體在六道裡頭是最後身,下一次再到這裡來是菩薩化身來的,應化來的,不是凡夫,乘願再來,哪裡會一樣?菩薩福裡面第三句「讀誦大乘」。前面跟諸位講過,讀誦大乘就是讀《無量壽經》、讀《阿彌陀經》.念一遍,諸佛菩薩給你灌頂一次,你念了之後,一定要依教奉行。末後一句「勸進行者」,要把這個殊勝的法門介紹給別人,介紹給廣大的群眾,介紹給一切眾生,這是利他。所以十一句裡面,十句自利,末後一句利他,自行化他。這是講你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要與三福相應,這是「常習相應之行」,這真正修淨土,這是第一個科目。

  第二個科目是「六和」。我們同修大家在一起,在一起共修,在一起共修一定要修「六和敬」,要和睦相處,彼此尊重。我教給諸位同修,我們把所有一切大眾,都看作諸佛如來,都看作阿彌陀佛的化身,以最極恭敬心處事待人接物。別人用什麼心態對我們,不要去管,不必去理會,問我用什麼心態對人?我一定用佛心對人。一切人都是阿彌陀佛示現,示現給我看的,幫助我成就的,我們要用這個心態。每一個人都如是學,「見和同解」就圓滿,真正是入佛知見。凡夫入佛知見,真正不可思議,這是《華嚴經》上講的「大心凡夫」。什麼人是大心凡夫?這個人就叫做大心凡夫。我們今天講作羅漢、講作菩薩,我們做不到,但是我們要講作大心凡夫,不難!確確實實每一位同修都可以做得到,我們的心行真正能夠跟這五個科目相應。

  六和的第二條,「戒和同修」。這個戒是廣義的,我們今天持戒,實實在在說,只期望我們能夠把五戒十善認真徹底的做到,不要去奢談比丘戒、菩薩戒,我們做不到。我們出家人學蕅益大師、學弘一大師,他們怎麼修的?他們是持沙彌十戒、五戒。蕅益大師受了戒之後退戒,他一生持沙彌戒,所以你看有許多在文字方面,他老人家署名「菩薩戒沙彌」,他不敢稱比丘,他是菩薩沙彌。成時是他的學生、是他的徒弟,老師稱沙彌,學生不敢稱沙彌,所以成時法師稱什麼?菩薩優婆塞。出家的,出家優婆塞,實在講我們今天這個才是我們真正名副其實的身分,我們什麼身分?出家優婆塞。諸位是在家優婆塞,我們是出家優婆塞,示現出家的身相,統統持的五戒十善。在《無量壽經》裡面,五戒十善有詳細的說明,就是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這一段經文是五戒十善的詳細說明,果然做到,我們五戒十善就清淨,名副其實的出家優婆塞,這是講持戒。持戒另一個延伸的意思是守法。道場裡面因為人眾很多,如果要沒有制度、要沒有規矩,大家在這裡會亂成一團,那就不像道場,道場有許許多多的規矩,這些規矩我們必須要遵守。道場以外是社會、是國家,國家有法律,有許多規約,我們也要遵守,做一個守法的好公民,做一個守法的修行人,做一個守法的佛弟子,這是戒和同修。

  然後「身和同住」,將來彌陀村開幕之後,許多念佛同修我們就住在一起,身和同住住在一起,彼此互相照顧,互相警策,互相勉勵。將來我們同在蓮池海會,我們目標才真正達到。我們要達到這一個標準,這也是作師作範。所以要守法,這是身和同住真正的意義。

  「口和無諍」。不說一句話,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除一句阿彌陀佛,一句話都不說,你決定成佛,決定上上品往生。為什麼?沒話好說,所說的都是閒話,你所說的話都是搞六道輪迴。我從今天起不搞六道輪迴,不說話,你給我打招呼,「阿彌陀佛」,你不管說什麼多少,「阿彌陀佛」,我一句都沒聽進去,你的心才清淨,你的口業才真正能消得乾乾淨淨。

  「意和同悅」,諸位真正能到這個境界,你二十四小時念佛,一定生歡喜心,不疲不厭,你不會疲倦。念累了,稍微休息一下,所以休息我勸勉同修們不脫衣服,我們穿海青念佛,海青不脫略微休息,休息好了趕快進念佛堂,自動自發,不要人去敲你的門喊你,那就不好。我們有沒有人敲你門喊你?有。每一個單位,我們有一個寮房長,你們自己選舉、自己推選,他看時間到的時候你還在偷懶,會敲你的門。在念佛堂有法師,法師裡面也有專門負責警策工作,念佛堂裡面常講「巡幡」,當你念佛昏沈的時候,在念佛堂打瞌睡,看看我們將來用什麼方法。古時候念佛堂用巡幡,小的幡,幡在你頭上、在你臉上晃幾晃,把你提醒過來。這不像禪堂,禪堂是用香板,是打的,我們不打,用巡幡,或者用拂塵都可以,用這個方式來提醒大家。這就是互助合作,真正做到法喜充滿。

  末後一條,「利和同均」,決定可以做到。十方供養歸常住,常住負責大家衣,食,住,行。

  第三個科目「三學」,戒、定、慧三學。第四個科目「六度」,諸位都知道,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最後一個科目,「普賢菩薩十願」。諸位都能夠記得很清楚,都能夠了解科目的意義,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都能與這五個科目相應,然後發清淨心,一向專念,那就成熟菩薩無邊善根。無邊的善根簡單的講是大慈悲、大精進。大慈悲決定求生淨土,這才叫大慈悲,因為往生到極樂世界你就成佛。這一本《無量壽經》,我在過去講解的時候就跟大家說過,這一本書是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保證書,保證你往生,你只要依教奉行。你不肯照做,那是你自己的事情;果然真肯照做,沒有一個不往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作佛、作菩薩,才能像觀音、才能像普賢、地藏菩薩一樣,分身無量無邊,度化十方世界苦難眾生,這不是大慈悲嗎?還有哪一種慈悲能夠跟他相比?

  「善根」,的指精進。世間人的善根,這世法,這個世法叫十法界裡面的善法,是從三善根生的。三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叫三善根,貪、瞋、痴叫三毒。十法界裡面所有一切惡法是從貪、瞋、痴生的,所有一切善法是從無貪、無瞋、無痴而生的。這個地方講到出世法,出世是超越十法界,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裡面皆是法身大士,他們的善根是什麼?精進。法身大士的善根只有這一條,精進,大精進。我們現在雖然沒有證得法身大士境界,可是能每一天二十四小時念佛,一年到頭不間斷,也是大精進,可以跟法身大士媲美,並不比他遜色。

  「成熟」,著重在成熟這兩個字,如果沒有這種殊勝的緣分,怎麼能成熟?這正是善導大師在《觀經》註解裡面所說,「一切成就總在遇緣」。緣太重要,緣用現代的話來講是條件。「成熟菩薩無邊的善根」。這是講「相應」,既然相應,就感動諸佛護念。

  『無量諸佛咸共護念』。這一句話,我們在今天此時此處感觸特別的深刻,幾乎是我們親眼所見、親耳所聞、親身所接觸到的,真的是諸佛護念,龍天善神擁護。所以世人求佛菩薩保佑的太多太多,他用什麼方法去求?用賄賂。到廟裡面去拜拜,跟佛菩薩禱告禱告,談條件,「我供養你多少,你保佑我發財,然後我再來還願,我再供養你多少」。跟佛菩薩討價還價,談條件,哪有這種道理?得不到感應。要得佛菩薩護念,給諸位說沒有條件,就看你是不是認真去做。怎樣去做?依教奉行。佛教導你的,你真發心,真肯去幹,不顧一切後果,你就得諸佛護念。如果你肯去做,發心去做,還有憂慮,還有種種疑惑;買這個大樓這麼多錢,錢從哪裡來?萬一信徒供養不夠怎麼辦?那佛菩薩不管你的事情,為什麼?你不是真心,你這裡面還夾雜妄想、分別、執著,那怎麼可能有感應?感應唯一真誠,才能得感應。真誠的心,到時候實在沒有人捐錢,佛菩薩會把錢送來,不可思議,這是真的決定不是假的。這種感應的例子,自古以來我們在《傳記》裡、在《感應錄》裡面看到太多太多。唯有至誠才能感通,真誠到極處就能感通。不是真誠到極處,稍微夾雜一點疑惑,夾雜一點私心,就把整個法破壞掉了。這一段我們就介紹到此地,再看底下一段經文:

  【諸佛剎中。皆能示現。譬善幻師。現眾異相。於彼相中。實無可得。此諸菩薩。亦復如是。】

  這一段以下,是文殊菩薩的「智德」,前面所講的是普賢菩薩的「行德」。在這個經上跟《華嚴》義趣相同,《華嚴經》上普賢為長子,文殊為庶男,這是個比喻,說明一樁事情,在解、行兩門當中重視行門,把行門擺在第一,解門擺在其次。這個經也是這個架式,前面這一段普賢的行門講完了,接著文殊的智門,解門,行跟解要相應,才能把境界向上提升。如果行跟解不相應,行往往只得福報,這行門得福報,不能提升境界,那很可惜。所以說完行門,一定要再說解門。

  第一句話,『諸佛剎中,皆能示現』。由此可知,這些法身菩薩們,他們的生活空間太大太大。「諸佛剎」是講盡虛空、遍法界,不但說現在,包括過去、未來,我們常講十方三世無量無邊諸佛剎土,他在裡面統統能夠示現,「皆能示現」。怎麼示現法?就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所說,應以佛身而得度,他就現佛身;應以菩薩身得度,他就現菩薩身;應以比丘身得度,他就現比丘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不是應當、不是應該,不是這個意思;「應」是感應。菩薩決定沒有意思去現身,要有意思現身是凡夫,菩薩沒有意思、菩薩沒有念頭。菩薩現身是應眾生之感,眾生有感佛菩薩立刻就有應。這也正如《楞嚴經》上所說的「隨眾生心」,隨眾生心感,「應所知量」,菩薩的應跟他的感恰恰相符合。所以你想佛身來度你,他就現佛身;你想菩薩身來度你,他就現菩薩身。這又說明「一切法從心想生」,這哪裡錯得了?所以我們想佛,佛就現前。在十法界裡頭,我們知道佛最殊勝、佛最圓滿,為什麼不天天想佛?

  念佛堂的佛像,一定要供在念佛堂的當中。因為念佛一定是以繞佛為主,諸位一定要曉得,念佛是以繞佛為主。我們從哪裡學來的?《華嚴經》上學來的。善財童子出來參學,第一位參訪的善知識是德雲比丘,德雲比丘修什麼法門?修念佛法門。他採取哪一種方式念佛?「般舟三昧」,般舟三昧就是繞佛,也叫佛立三昧。在佛經裡面講,一期是三個月九十天,九十天繞佛,日夜繞佛,不可以坐下來、不可以躺下來,德雲比丘是這樣念佛。我們現在末法眾生業障很重,體力不行,辦不到。想著繞佛累了休息一下,可以在那裡打坐歇一會,也可以,再嚴重的,業障重,躺在床上睡一下,不得已。休息好了,馬上回念佛堂來再繞佛,我們以繞佛為主,所以佛像一定供在當中。

  拜佛、止靜、休息是調身的,繞佛是最重要。繞佛一定要開口念,要出聲,止靜可以不出聲。拜佛不能出聲,拜佛出聲傷身體,拜佛的時候可以默念、可以觀想。止靜的時候自己可以出聲,也可以不出聲,如果不念佛,聽,聽佛號,心裡頭就沒有妄想,這樣才如法。

  將來真上軌道之後,佛堂分三個區,靠近佛像圓圈裡面是拜佛的區,外圍是繞佛的區,兩邊是止靜的區。兩邊止靜面對佛像,兩邊現在都掛著佛像,面對佛像。他們繞佛、拜佛,你都看不到,不擾亂你。分成三個區,在這裡面念佛一點壓力都沒有,讓你很輕鬆、很愉快、很歡喜。拜佛讓你自己去拜,四面都可以拜,你喜歡在哪一邊就在哪一邊拜。你拜得快你就快拜,你拜得慢你就慢拜,這樣才好,各人拜各人的,只是一句整整齊齊的佛號,這樣就好。如果拜佛也要法師敲引罄帶,壓力就大,身體好的嫌太慢,身體差一點的太快了,受不了。你叫人家都叫苦,身心都不安穩,他怎能辦道?所以我們只有法師敲引罄帶著繞佛的時候帶,止靜跟拜佛都不帶。你自己覺得身體太累的時候,你去休息一下,休息好了趕快跟到班上去繞佛去念,這個念佛堂才能長久,大家才能生歡喜心。我相信念上三個月,諸位就可以不要睡覺了,真的不是假的,頂多你一天睡覺兩、三個小時,你的精神飽滿,體力充沛,你得三寶威神的加持,可以擺脫昏沈。睡眠是昏沈,你昏沈、掉舉這兩種習氣毛病,都可以在念佛堂裡面,把它洗得乾乾淨淨,恢復你的清淨身,恢復你金剛不壞身,好處太多太多,說之不盡。好,時間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