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一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01

  諸位同修,古大德常說,《無量壽經》是十方諸佛共讚,千經萬論指歸。這次一些同修來找我,希望將《無量壽經》再講一遍。我想這部經過去曾經講過九遍,這一次這邊的同修們又非常熱心,將錄音帶寫成了講記,我從頭到尾細細看過一遍,這就等於第十遍,這部經就等於講了十遍。我自己年歲也大了,過去黃念祖老居士曾經勸過很多次,告訴我,講經夠了,不必再講了,希望我多用一點時間,寫書重要,培養學生重要。我說我知道這兩樁事情,但是世法、佛法都講因緣,沒有這個機緣,我們想做也有許多的障礙,很難做得圓滿。這一、兩年看起來緣分逐漸成熟了,這個事情我們應當要放手去做,特別是幫助初學講經的同修們,無論是出家、在家。

  黃老居士寫的《無量壽經》註解,的確費了不少的精神,也費了不少的時間,這部書總算是完成了。註解裡面所引用的經論、祖師大德的語錄很多,如果參考他的註解,他所引用的這些經論原文,我們也應當略略的明瞭它的精義,這樣對我們學習、弘揚才能有幫助。所以這次,我們也想了、考慮了很久,就選擇這種方式,題目訂的「大乘無量壽經指歸」,指歸的意思就是「千經萬論,處處指歸」。內容是從一切經裡面節錄下來的,所節錄的這些句子都是讚歎淨土、讚歎《無量壽經》,講解就與過去弘一法師編的《晚晴集》的方式完全相同。節錄的順序,完全依照黃老居士的註解,所以裡面的段落統統都保存著,就是便利於以後學講經做為一個參考資料來用。這是我們首先把講「指歸」的因緣說出來。現在我們就可以看本文,一條一條的來介紹。

  第一個大段,這是屬於玄義的,玄義第一個大段這是「前言」,在這段裡面一共節錄了六條。

  【清代彭紹升曰。】

  彭紹升居士是清朝乾隆年間人,黃念祖老居士介紹的時候,說他在當時也是屬於高幹子弟。因為他的父親是乾隆皇帝的兵部尚書,兵部尚書相當於現代的國防部長。他的父親是部長的階級,所以說他是高幹子弟。但是這個人非常聰明,他在弱冠的時候就考取進士,弱冠大概就是二十歲,二十歲就中了進士。因為他家庭環境好,所以雖然是有作官的機會,但是他並沒有去作官,反而去學佛了。在佛法裡面,佛門當中,確實他很有造詣,通宗通教,而且修持也非常之好,很難得的。著述也很多,近代黃念老曾經講了一部《華嚴念佛三昧論》,這個論的原文就是彭紹升作的。這個地方引用他這麼一句話,他說︰

  【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圓教,眾生本具之化儀。】

  這個話可以說是彭紹升最早講的,稱讚《無量壽經》。『如來』就是講的真如本性,《無量壽經》這部經,就是從真如本性流露出來的圓滿大教。由此可知,這部經是一切眾生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是佛自性流露出來的,一切諸佛說這個經,都是從自性流露的。『眾生本具之化儀』,「儀」是儀式,或者我們今天講方式,「化」是教化,也是變化,是我們從凡夫變成佛、變成菩薩的方式。什麼方式讓我們凡夫變成菩薩、變成佛?《無量壽經》。《無量壽經》諸位要曉得,是我們每個人自性裡頭本來具足的,佛說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我們接受,依照這部經的理論方法修行證果,也是自性本具的。這是我們首先要認識清楚的,然後對這部經典才能產生圓滿的信心。尤其是現代一些年輕人,受過一些科學教育,自尊心很強,別人的東西,我們不太容易接受。這是你自性的,自性本具的東西,你要不要接受?這是自己的東西,不是別人的東西。所以,很能夠說服現代的這些知識分子們,這些話都是真實話。第二條︰

  【日本釋道隱曰。】

  道隱法師是唐朝時代的人,到中國來留學的一位高僧,在隋唐時代,日本派遣很多的出家人到中國來留學。幾乎中國著名的這些大道場,都有日本跟高麗、朝鮮(那時候韓國是三個小國家)派遣的出家人在中國留學。回去之後,把大乘佛法也能夠在韓國跟現在的日本發揚光大。尤其是《無量壽經》,日本人在《無量壽經》上的這些著述、論著,超過我們中國。這是道隱法師所講的:

  【如來興世之正說,奇特最勝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極說,速疾圓融之金言,十方稱讚之誠言,時機純熟之真教也。】

  這幾句話,讚歎到極處了,實在說,這是過來人的口吻,如果他自己沒有親身經歷,這個話是說不出來的。他能夠說得出來,換句話說,《無量壽經》的真實利益他得到了、他曉得了。『如來興世之正說』,這是有典故的,因為善導大師說過,很可能道隱就是善導的學生,我們沒有加以考證,但是他們是同時代的人,相距很近。善導大師曾經講過,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出現在世間,唯一的一樁事情就是為一切眾生宣說淨宗法門。經上記載的話是「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這兩句話是善導大師講的。他前面這一句也正是這個意思,「如來興世之正說」。

  我們特別要注意的,就是「正說」這兩個字。由此可知,世尊當年出世在世間,講經三百餘會,說法四十九年,四十九年所說,以《無量壽經》為正說,其他所說的,可以說都是《無量壽經》的補充說明。這個話讓我們想想善導大師所講的這兩句,那是毫不為過,確實是這個意思。我們要問為什麼?以娑婆世界眾生的根性來講,唯有這個法門能令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圓滿成就,這就是「正說」的意思。其他經論,可以令少數真正當機者也能成就,不能夠普遍令一切眾生成就。像禪宗,我們在《壇經》裡面看到,六祖大師接引的對象是上上乘人;換句話說,上上乘人才是他的當機者,非上上乘人,他那個法門就不能度,就用不上。這個法門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上根包括文殊、普賢,下根包括五逆十惡、地獄眾生,都能夠平等得度,這才叫正說。

  這樣的法門才真正是『奇特最勝之妙典』,「妙典」就是指的《無量壽經》這部經典。「奇特最勝」就是指它能夠普度一切眾生,從等覺菩薩到阿鼻地獄,這是最殊勝的。最奇特的是什麼?是平等得度,這個不可思議。絕對不是說,上上根人往生就上品上生,造作一切罪業的人往生,就下下品往生,不是這個意思。平等得度,這就奇特。不錯,經上是給我們說明西方世界有四土三輩九品,是這麼說的。古大德也曾經表示過意見,大概上三品,上輩往生上三品,可能是十方世界菩薩去往生的,中三品大概都是阿羅漢這些大修行人去往生的,下三品可能才是凡夫。古大德有這些說法,這我們都在經論註疏裡面看到的。可是善導大師的講法不一樣,善導大師說,九品往生不同,都在遇緣不一樣。我們聽到他老人家這個說法,真的可以說一切疑惑都解除了。三輩九品都在遇緣的不同,無論什麼人,如果你遇到的緣殊勝,你的品位就高;遇到的緣不勝,品位可能就低。由此可知,不在乎你修證的功行,重要關鍵是在遇緣。

  什麼樣的緣勝?你遇到是真正的經典,不是偽造的;你遇到是真正善知識,對於經典的理論、方法、境界,有相當透徹深入的理解,這個緣就勝。從這個緣裡面生出信心不逆,《金剛經》上講,到信心不逆,就有成就了。所謂不逆,就是非這樣做不可,不這麼修不行,有了這樣的信心,哪有不成就的?這樣的人往生,必定是上三品往生,所以這是最為奇特。

  『一乘究竟之極說』,「極」是到頂點,他這句話說得有根據的。一乘大經,首推《華嚴》,在中國佛教,古大德幾乎一致贊同的,《華嚴》是一乘、《法華》是一乘、《梵網》是一乘,這三部經幾乎是共同承認的。《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就是「一乘究竟的極說」。普賢菩薩導歸極樂就是歸《無量壽經》,這個意思後面還有說到,我們後面還會見到。

  『速疾圓融之金言』,「金」是比喻,比喻寶貴,這個教訓太寶貴了,「速疾」是快,任何一個法門修行沒有念佛往生來得快。這個法門,《彌陀經》上告訴我們,需要多久?一天到七天,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就成功了,還有哪一個法門能比得上?所以,法相宗,在中國法相初祖是窺基大師,窺基給《阿彌陀經》做了個註解,我們這邊都有這個本子,叫《佛說阿彌陀經通贊疏》,窺基大師做的。窺基大師也承認這個法門是頓教,頓教就是快速,為什麼?人家一天到七天就成功,修行證果之快是哪個法門都比不上淨土法門。這是講快。不但快,它「圓融」,如果單單快速,不圓融,這並不是真正的可貴,圓融就不可思議。什麼叫圓融?圓融是沒有階級,這一點諸位總得要清楚。西方世界講四土、講三輩、講九品,這都是有次第的;而實際上來講它是圓融的,圓融是平等法界。諸位看看四十八願就清楚了,只要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從上上品到下下品它是圓融的。為什麼會圓融?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所以平等。如果離開了佛力加持,才有差別相。

  所以,彭紹升居士講,《無量壽經》即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即是小本《華嚴》。他為什麼 不把它比《法華》、比其他的經,他比《華嚴》?《華嚴》的教義是「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我們在《華嚴》裡面看到這個道理、這麼一個境界,西方極樂世界果然如是。行布就是次第,四土三輩九品是行布、是次第,雖是次第,但是它圓融的,圓融是平等,沒有次第。次第跟無次第是一不是二,這不可思議,這就是《維摩經》上所講的入不二法門。由此可知,我們一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入不二法門。不二法門是圓融的,圓融裡頭沒有一樣東西是對立的,法法圓融,這就可貴了。由此可知,《無量壽經》字字句句都圓融。

  『十方稱讚之誠言。』在《彌陀經》上,六方佛讚歎,我們大家念羅什法師的本子念得很熟,六方佛讚歎。而羅什大師翻譯,把這段文省略了,我們看看玄奘大師的譯本,就是十方佛讚歎,與《無量壽經》上所講的一樣,《無量壽經》也是十方佛讚歎。十方佛讚歎是真實的讚歎,誠實的言語,沒有絲毫誇張,確實像《金剛經》上所講的真語、實語、如語,一點也不過分。『時機純熟之真教。』這兩句話對我們來講,尤其是重要,十方諸佛稱讚就是十方一切諸佛為我們介紹。我們接受《無量壽經》,依照這個法門修學,你說誰教你的?十方一切如來教導我的。十方一切諸佛勸我們修這個法門,這不是假的。我能不能修?「時機純熟」了。怎麼曉得純熟了?真正相信、真正發願、真肯念佛,你只要有這三個真實,那恭喜你,你的時機純熟了。這是一切如來對於時機純熟人的真實教誨,你依照這個教,一定是在一生當中圓滿成佛。這一段的意思是隋唐時代日本高僧道隱所說的,道隱有《無量壽經》的註解。第三段:

  【梅光羲居士云。】

  梅老居士是我們民國初年,近代的一位大德。這位老居士,我跟他雖然沒有見過面,但是還連帶著一點關係。我的老師是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是梅光羲的學生,我們有這個師承的關係。而黃念祖老居士是梅光羲的外甥,他是黃老居士的舅舅。這一位大德在民國初年佛教界裡面,也是備受大眾尊敬的一位大居士。在當時,在家人學佛當中,號稱為「南梅北夏」,南方梅光羲,北方夏蓮居,這兩個人都是名重一時。夏蓮居是山東人,梅老居士江西人,這是江南的,所以「南梅北夏」。他老人家有這麼幾句讚歎的話說:

  【無量壽經者,如來稱性之極談。】

  這一句跟彭紹升說「如來稱性之圓教」,意思是一樣的。稍有差別,圓教是圓滿的教學,『極談』是達到了頂點,說盡了,也是我們一般人所謂和盤托出,後面沒有了,全部拿出來了。

  【眾生本具之化儀。】

  這跟彭際清居士說法是一樣的,前面這兩句可以說是引用彭紹升的。後面說:

  【一乘之了義,萬善之總門。】

  一乘經,剛才我們說過,有《華嚴》、《法華》、《梵網》。『一乘之了義』,意思就是一乘經當中的一乘,是一乘的精義、精華。『萬善之總門』,如果我們講到修善,諸位都能夠體會到,至善是成佛,沒有比成佛更善的。等覺菩薩尚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斷,也就是說還有一絲毫的遺憾、欠缺,沒能達到圓滿。成佛才圓滿,這部經就是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的法門,我們說善,沒有比這個更善,所以這是「萬善之總門」。我們今天要學經,佛門《大藏經》那麼多,學哪一部好?你要聽懂了梅大師這幾句話,我相信你一定會選擇《無量壽經》。

  【淨土群經百數十部之綱要,一大藏教之指歸也。】

  淨土經論哪有這麼多?我們現在曉得的是五經一論,過去所聽到的是三經一論,三經一論是專講淨土的。現在我們看到的五經,五經怎麼來的,後面還會說到。《普賢菩薩行願品》,實際上說《行願品》,只是《行願品》末後的一卷而已。《普賢菩薩行願品》有四十卷,我們稱它作《四十華嚴》,現在只取它最後的一卷。這是清代咸豐年間魏源居士提出來的,把《行願品》末後這一卷附在三經後面,稱為淨土四經。他這個作法做得非常之好,令人敬佩。因為《無量壽經》一開端,就說到「咸共遵修普賢大士之德」,由此可知,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四土三輩九品,從下下品到上上品,全都是修的普賢菩薩十大願王。你能說彭際清居士(就是彭紹升,他的別號叫彭際清),他講《無量壽經》就是中本《華嚴》很有道理。《華嚴經》提倡的是普賢行,西方極樂世界是純熟的普賢行;換句話說,西方極樂世界是普賢菩薩的法界,個個都是修普賢行的。把這一卷經附在三經後面成為四經,這是理所當然,做得太好了!整部《華嚴經》不是專說,但是末後這一卷是專說。

  到民國初年,我們淨宗當代的祖師印光老法師,他把《楞嚴經》上「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這一章經文,這章經文不長,全文只有兩百四十四個字,他把它附在淨土四經的後面,成為淨土五經。這個作法實在也是妙絕了,符合底下這句話,『一大藏教之指歸也』。「念佛圓通章」是淨土宗的心經,我們平常念《般若心經》那是《大般若》的心經,「圓通章」是念佛法門的心經。不但是念佛法門的心經,實在講是一大藏教之心經,它提倡的是專修專弘。我們曾經聽過,許多的古大德都說,修行要一門深入。但是我們很少見到修一門深入的樣子,沒想到大勢至菩薩給我們做了個最佳的榜樣,他那真的是一門深入。你看經文一開端,「我與五十二同倫」,這句話很重要,這五十二位就是從初信位起,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五十位,再加上等覺、妙覺,妙覺就成佛,加上這兩位。換句話說,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修什麼?一句名號!這才叫真的是一門深入。

  「不假方便,自得心開」,法門無量無邊,八萬四千法門,要不要借別的法門來幫忙?不要,就是一句阿彌陀佛念到底,不必借重任何一個法門。自得心開,心開就是禪宗裡面講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見性成佛。就是一句佛號,幾個人能相信?還有許多人對我們修淨土的人批評,這些年來我勸大家念《無量壽經》,依一部經來修行,我都聽到不少人批評我這個講法有問題:哪有一部經能成功的?大勢至菩薩一部經都不要,一句佛號。一句佛號能不能成功?我們在歷史上、在現代看到,一句佛號往生的人不少,我們看到了。倓虛老法師跟我們說的,諦老法師那個鍋漏匠的徒弟,不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念了三年,人家站著往生的。他一部經沒聽過,他不認識字,《彌陀經》也沒念過,就學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老和尚教他的方法,「你就老實念,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你就再念」。他就依教奉行,念了三年,人家成功了。這是現前的見證,民國十幾年之間的事情,距離我們不遠。念佛的方法,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方法教給我們了,簡單明瞭。所以它是淨宗的精華,也是釋迦牟尼佛普度一切眾生的總綱領,是「一大藏教之指歸」沒有錯!

  『淨土群經百數十部』,這是指世尊在講經說法裡面讚歎淨土的,指導大眾應當發願求生淨土的。雖然不是專講淨土,是附帶講到的,確實有百數十部之多。過去日本人曾經查過《大藏經》,好像有二百五十部左右的樣子,這麼多的經論裡頭佛說到淨土,確實是「百數十部之綱要」。這是梅老居士所說的。第四段是蕅益大師講的。

  【彌陀要解曰。】

  《彌陀要解》是蕅益大師作的,蕅益大師是明末清初之人,他出生的時候在明朝,圓寂的時候在清朝。所以他的著作,後人給他編纂流通,有的時候寫明蕅益大師,有的時候寫清蕅益大師,他是一個人跨越兩個朝代。這是非常有成就的一位大德,後人稱為「明末四大師」,明朝末年佛門裡面四位大德,憨山、紫柏、蓮池、蕅益,這是四位可以說是中興佛教的大德。他有《彌陀經要解》,這本書分量雖然不多,可是對於《彌陀經》的解釋實在講是太高明了。民初印光法師對於《要解》的讚歎說,即使是古佛再來為《彌陀經》做一部註解,也不能超越其上。這是把蕅益大師的《要解》捧到頂點,諸佛再來做個註解,也做不過他,也不能超越他之上。所以有些學教的法師看到印光法師這樣讚歎,不以為然,認為印光法師捧他捧得太過分。我也碰到有些法師來問我:你看怎麼樣?這個話是不是說得太過分?可是我覺得,印光大師的讚歎是讚歎到恰到好處,絕不過分,他確實把佛的意思為我們說出來了。這段話尤其是不可思議,蕅益大師以前從來沒有人這樣說過的。

  蕅益大師這段話,有沒有出處?有,就在《阿彌陀經》上。實在講我們天天念,粗心大意沒看出來,他老人家為我們一指點,我們才恍然大悟。我們看這段文:

  【一聲阿彌陀佛,即釋迦本師於五濁惡世所得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覺全體授與濁惡眾生,乃諸佛所行境界,唯佛與佛能究盡,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

  像這些話,若非過來人說不出的,他能說出,就曉得他是過來人。這個意思說,釋迦牟尼佛是修什麼法門成佛的?念佛成佛的。念哪一尊佛成佛的?念「阿彌陀佛」成佛的。真的,我們從前沒聽人家這麼講過,他真有根據,根據就在《彌陀經》。我們這些年來,可以說涉獵大乘雖然不多,也不算少,也有相當程度的領會。在理論上講,如佛在《華嚴經》上所說,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佛在大乘又常說,一切法從心想生。我們根據這些道理,明白了一個事實,我們心想什麼就變什麼境界,一切法從心想生。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從一切眾生心想變現出來的。這個道理我們領悟了,我們也肯定了。所以一切如來成佛,他是怎麼成的?當然是他心裡面想佛、念佛,佛境界才現前。他要不念佛他怎麼能成佛?念菩薩成菩薩,念佛成佛。釋迦牟尼佛當然也不例外,也是念佛成佛。

  念哪一尊佛?念阿彌陀佛。諸位要曉得,十方一切諸佛都叫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不是指一個人,諸位要是把他當作一個人,你就錯了,就誤會了,一切佛都叫阿彌陀佛。為什麼?阿彌陀佛什麼意思?阿翻作無,彌陀翻作量,佛翻作覺,他的名號是「無量覺」,你們想想,哪一尊佛不是無量覺?若非無量覺就不能叫他佛,佛都是無量覺。由此可知,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的總名號,一切諸佛的通號,所以佛才稱讚「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我們念阿彌陀佛,淨土宗常說「自性彌陀,唯心淨土」,我剛才這個說法就是自性彌陀。一切眾生、一切諸佛成佛,都是成自性佛,就是自性彌陀。西方極樂世界是不是真的有一尊阿彌陀佛?有,他就用這個做他的名號。名號功德不可思議,藉這個名號把自性彌陀念出來,就成佛了。他給我們做緣,我們自性彌陀是因,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是緣,有因有緣,後面就結果,結果就是自己成佛。

  特別是在『五濁惡世』,這是最難、最不好的一個環境,「五濁惡世」是極不好的生活環境,在這種惡劣的生活環境裡面能成就,這是非常不可思議。他在這個裡面得到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無上正等正覺的修學方法。無上正等正覺修學的方法,就是老實念這一句阿彌陀佛,你看這個妙!千經萬論,不要說是修無上正等正覺,單單修正覺就不容易、就不得了,哪裡是無上正等正覺的方法就是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所以,你要是真的明白、真的通達,當然你就死心塌地放下萬緣。不但世緣放下,《大藏經》也不要了,太麻煩了,你就是拿在手上也很笨重,你看那一大冊也很笨重。你放下多自在,全身輕鬆,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你就能成無上正等正覺。相信的人,就是前面講時機純熟,不相信的人,你的時機還沒成熟,你慢慢去搞《大藏經》吧!你時機沒成熟,成熟了,統統放下。

  『今』是今天。釋迦世尊把『果覺全體』,果是他證果,證到無上的佛果,把他自己證無上佛果的方法,圓圓滿滿的傳授給我們。他是在五濁惡世成就的,我們今天在五濁惡世,這就說明,五濁惡世眾生可以當生成佛,世尊做給我們看的。

  『乃諸佛所行境界』,這個境界太奇特、太殊勝,所以諸佛都說這個法門是難信之法。在這種惡劣生活環境當中,造作五逆十惡的凡夫,一生當中能成佛,誰能相信?誰敢相信?所以這是佛的境界,不但一般人不敢相信,菩薩也不敢相信。什麼人相信?佛相信,一切諸佛相信,諸佛對於這個道理、事實真相完全了解,所以他相信。『唯佛與佛能究盡』,他們能相信。

  九界眾生,九界從菩薩,菩薩、緣覺、聲聞,下面到六道眾生,如果不是得佛力加持,他自己要想信、要想理解,實在講不可能。我們今天遇到這個法門,我們能信,我們也懂得、也能講,諸位也能聽,聽得也很歡喜,諸位要曉得,我們是蒙諸佛的加持。所以,講這部經的講堂,氣氛跟講其他一切經的氣氛決定不相同,諸位如果要細心去體會,你能感受得到。如果你們常常聽經,你們看看聽講別的經跟聽講《無量壽經》,你留意,你去體會,氣氛不一樣。我們現在科學裡面講,磁場不一樣、不相同,實際上是佛力加持不相同。這部經是一切諸佛如來加持,它是圓滿的,所以你進入這個講堂能生歡喜心,能生恭敬心,法喜充滿。其他講堂、其他經論雖然也有加持,力量沒有這麼大,也就是我們講氣氛沒有這麼濃厚,在你感受不會這麼樣的強烈。這是我們自己只要稍微心地細密一點,能體會得到,才曉得這裡講的是真的不是假的。這是蕅益大師為我們說出來的,很不容易!第五段講:

  【觀經云,是心是佛,又云,是心作佛。】

  這是《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淨土三經之一。三經,《無量壽經》是淨土概要,說實在話,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介紹,對於極樂世界的理論、事實、因果都講得很清楚,做為一個整體的介紹說明,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淨土概論。《觀無量壽經》是《無量壽經》的補充說明,還有很多重要的意思,佛在《無量壽經》上沒有細說。像這兩句,是理論的補充,說明西方極樂世界之所以然。在這個裡面重要的是補充了三樁事情。第二就是補充修行的方法,《無量壽經》裡面只講了三輩往生,修行的方法則說得簡單,沒有細說,可是《觀經》裡講十六種觀法,這個說得詳細。觀想念佛、觀像念佛、持名念佛,總共有十六種,「持名念佛」就是第十六觀,方法說得詳細。第三個補充是因果,九品因果。主要是補充《無量壽經》這三樁事情。

  這兩句非常重要,『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們現在這個世間,特別是信仰宗教的人,信仰基督教的、信仰天主教的,一聽說佛,就躲避,趕快躲,好像佛都是妖魔鬼怪,怕得不得了。而我們要把佛教介紹他,往往也搞錯了。佛是什麼?佛就是你自己的心,你自己的心就是佛,佛不在外頭,你怕個什麼?你要怕,你心都不要了?佛就是你的心。總得要講清楚,心是佛,「是心是佛」,心本來就是佛。心本來就靈就知,佛就是靈知的意思,佛是覺的意思,心的覺是本來就覺,不是從外頭學來的。我們為了把這樁事情說明,提出綱要來講,真誠是佛,清淨心是佛,平等心是佛,覺心是佛,《無量壽經》經題上「清淨平等覺」。佛是什麼?佛就是清淨平等覺,你怕不怕?問你怕什麼?我們現在要修清淨平等覺,那就是「是心作佛」。心本來是佛,現在我們的心又要作佛,就是心本來是清淨平等覺,我們現在又修清淨平等覺,清淨平等覺就現前。這是淨宗之所以然的道理。為什麼你念佛會成佛?就是你的心本來是佛,你現在又念佛,那怎麼不成佛?

  我們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我們的信心就建立了,正如《金剛經》上所說「信心清淨,則生實相」,實相般若就現前。如果對於這些道理不搞清楚,淨宗是難信之法,搞清楚了,你就真的相信。這個信心是從自性裡面建立的,不是聽外面人說說我就相信,沒有那麼簡單。

  【彭紹升曰,此經闡揚者少,實以無善本故。】

  為什麼自古以來,這部經弘揚的少?修淨土的經,一般都弘揚《阿彌陀經》,這麼重要的一部經,為什麼宣揚的人這麼少?因為它沒有善本,這到後面會介紹。《無量壽經》最早傳到中國,第一個翻譯的大概是安世高,安世高的本子失傳了,最後一次翻譯是宋朝。從後漢到宋朝八百年,八百年當中有十二次的翻譯,所以古人說,翻譯之多,次數之多,無過於《無量壽經》,總共十二次翻譯。但是現在我們《大藏經》裡面只有五種譯本,其中七種譯本失傳了,但是在目錄上有,經文失傳了,現在只有五種原譯本。五種譯本裡面,經文出入很大,這是不像其他的譯本,像《金剛經》有六種譯本,《大藏經》上都有,但是你拿來看看,裡面的意思大同小異。唯獨《無量壽經》,各種譯本差別很大,特別像四十八願,漢譯本裡面是二十四願,二十四跟四十八差一半,宋譯本裡頭是三十六願;二十四、三十六、四十八,這差別太大了。所以古人判斷,原文決定不是一個本子,如果原文是一個本子,雖然很多人翻譯,不可能有這麼大的差異。於是乎判定,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講經,講《無量壽經》不只講一次,才會有這個現象。所以許多大德主張,世尊當年在世多次宣講。諸位要曉得,佛講任何經,一生就講一遍,沒有講過第二遍的,唯獨這部經多次宣講,所以不同的原本就多了。我們要讀《無量壽經》,就要所有的本子都要讀,意思才完整。所有的本子都讀就麻煩了,何況在古時候不容易找得到,這是困難之處。這是沒有善本。

  因此,古人就想到,如何把這幾種本子合起來,編個會集本。最早做這個工作,是宋朝時候王龍舒居士,他編了個會集本,經題叫《大阿彌陀經》。但是他所會集的,後頭會介紹到,只看到四種本子,唐譯的本子龍舒居士一生都沒有見到過。才曉得古時候經典少,流通很困難,以他那樣的身分,這五種本子都不能蒐集全,你說多遺憾!所以他這個本子裡面就有漏失,不完整。到清朝魏源居士,編了一個會集本,叫《摩訶無量壽經》。還是有缺陷,缺陷是取捨不當,這是被後人批評的。民國初年,民國二十一、二年間,夏蓮居居士再做第三次的會集,我們現在採取這個本子,到這個本子才算是完備了。梅光羲老居士做了一篇序文,我們這一段就是序文裡面他引用經論、古大德的說法,今天這段就是梅大師序文裡頭的一段。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