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七十六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76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一十五面,最後一段看起,第一百一十二段:

  【甄解云,四十八願雖廣,悉歸第十八願,又云,謂由此願故,使眾生生無三惡趣之土,不更惡趣,具相好,現神通,而得滅度,入光壽海故,是以此願,特為最勝矣。】

  《甄解》是日本道隱法師的著作,對於第十八願的推崇,可以說是讚歎到極處。實在說,他所講的全都是事實,這也是古大德所謂的,四十八願是以第十八願為中心。因為有這一願,盡虛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眾生,都有了得度的因緣。所以這一願是真實不可思議,這一願是超越一切諸佛。

  底下又說『謂由此願故,使眾生生無三惡趣之土,不更惡趣』,三惡趣就是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因為一切眾生,不僅是我們這個世間,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在盡虛空遍法界,諸佛的世界無量無邊,一切諸佛剎土都有十法界,換句話說,也都有六道。這些眾生哪有不造作惡業的道理?既然造作惡業,當然就感受惡報,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只要不超越六道輪迴,惡報決定不能避免。唯有西方淨土,能夠幫助那些造作惡業的眾生,可以免除三惡道的果報,這是很不可思議的。我們要問,因緣果報,一切諸佛都不能改變,這是事實。如果佛有能力來改變這個事實,佛要不幫助我們他就不慈悲。實在講佛不行,沒有這個能力,你自己作的,自己一定要受。一切諸佛都沒有能力,為什麼阿彌陀佛有能力?實在講,阿彌陀佛很聰明,也並不是他有能力改變我們的業報,但是他懂得,業因如果要沒有緣不會結果,他在緣上幫助我們。可見得,並沒有把我們惡的因消除,只是提供我們一個最好的修學環境,這個環境裡頭決定沒有惡緣。你雖然有惡因,沒有惡緣,不會結惡果。

  所以我們講因果,因果是略說,要說得完全,是因、緣、果,因加上緣才變成果。譬如我們種瓜,瓜的種子這是因,它要沒有緣,它不能結果。它的緣是什麼?一定是要種在土壤當中,要有水分、要有肥料、要有陽光,一切具足它才長得很好,它才會結成瓜。如果把它的緣斷掉,它不會結瓜的。像把瓜子放在我們這茶杯裡面,放一百年它也不會長成瓜,為什麼?緣沒有了。阿彌陀佛他這個想法就在這上下了功夫,使西方極樂世界永遠沒有惡緣,絲毫的惡緣都沒有。所以,你帶的惡業到那裡去,放心,那個地方沒有三惡道,你生生世世也不會墮三惡道,他把緣給你斷掉了。換句話說,西方世界不去不行!有很多人願力很強,看到現在這個世界眾生很苦、很可憐,發了大心,要普度一切眾生。這個心好,這個願很殊勝,問題就是你自己必定有惡業、有惡因,外面惡的環境,環境就是世緣,財色名食睡擺在你面前,你動不動心?你受不受到干擾?如果你起心動念受它干擾,換句話說,你是自己都不能保,你怎麼能度得了別人?自己還是不免墮三惡道。墮三惡道不是指一般人,講經說法的人照墮不誤,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我們在經典裡面、在傳記裡面看得太多了,所謂是佛袈裟下失人身,這都是指出家學佛墮落了。他為什麼墮落?就是惡緣,受到這個干擾,惡因加上惡緣,三惡道的果報現前。

  西方淨土是阿彌陀佛願力變現出來的,它跟十方諸佛剎土不一樣。十方剎土,我們得用比喻來說,大家比較能夠了解,為什麼極樂世界特殊,它跟別人不一樣。十方剎土歷史都非常悠久,這個裡面的眾生原本就在這個地方,生生世世在這個地方。像我們現在地球上某一個地區,這個地區是歷史很久,它有原來的居民,我們現在講原居民。佛到那裡教化,也沒有辦法完全度他,還得要很隨順他,慢慢來教化。而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的,它是一個新興的國家,這個國家裡頭沒有原居民,都是移民來的。像美國這個國家,只有兩百年歷史,實在美國這個國家還有原居民,紅番、土著,但是人數少,對社會沒有什麼影響。西方極樂世界一個都沒有,所有的那些大眾都是從十方世界移民過來的。阿彌陀佛把移民的條件就限得很嚴,你不符合這個標準,我不讓你進來,所以他的國家叫清淨國土。你的心清淨,我歡迎你來,你心不清淨,你就暫時不要來;什麼時候你心清淨了,你什麼時候來,這樣就變成淨土。如果美國移民當初要訂下這個條件,必須要有高的道德水準,有好的技術,那美國今天不是這個樣子。西方世界他訂出這麼一個標準,十方世界移民去的都符合這個標準,跟阿彌陀佛同心同願,同德同行。所以那裡變成一個佛的淨土,到那裡去就作佛了。

  他這個世界成立到今天才十劫,非常年輕,任何一個佛的剎土都是無量劫,哪有十劫的!所以是很新的一個國土,他移民的條件限得這麼嚴,有一絲毫不清淨、有絲毫的污染都去不了。我們《無量壽經講記》印出來了,昨天我看到是劉承符老居士寫了一篇序文,他在序文裡面引用廣欽法師一句話,廣欽法師曾說,你要對這個世界,哪怕就是一根草你捨不得放下,你也不能往生。這就是說明對於這個世界,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心清淨,心淨則佛土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條件在此地。念佛是方法,用這個方法把我們的清淨心給念出來,清淨心念不出來,佛號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常講,念佛要功夫,什麼叫功夫?清淨心現前這是功夫,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我們曉得西方世界沒有惡緣,所以說「無三惡趣之土」,這是講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地方沒有三惡道。

  「不更惡趣」這一句又是一樁事情,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他方世界有三惡道。我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也會常常到他方世界去參觀、旅遊,要遇到三惡道怎麼辦?這是個問題,而且是個很嚴肅的問題。也就是說,我們阿賴耶識裡有這些惡因、有這些惡的習氣,到他方世界去供養諸佛、去教化眾生,遇到這些惡緣我們怎麼辦?會不會又墮三惡道?阿彌陀佛說,不更惡趣,你不會再墮三惡道。這是什麼原因?這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雖然你遇到這些惡緣,你會警覺到。你為什麼會有這樣高度的警覺?實在講這不是自己的功夫,是佛力在冥冥當中加持你,遇到種種惡緣,你還是不迷,你還是不會墮落。由此可知,西方世界是非去不可,阿彌陀佛一定要見到,我們才得到保證。

  往生到西方世界,前面說過,我們生活的空間無限的廣大。《彌陀經》上那是方便說,不是真實說,說你每天供養十萬億諸佛,十萬億是方便說,實際上不止。為什麼說十萬億?因為我們這個世界,距離西方極樂世界十萬億佛國土,說這個話的意思,就是你到西方極樂世界之後,你可以每天回來。這個世界你覺得還有家親眷屬、還有朋友,你想幫助他,你每天都可以回來,你時時都可以回來照顧他們。說十萬億佛國土用意在此地,其實不止,十萬億太少了,真的是無量無邊世界,每天去旅遊、去供佛、去度生。所以這得佛力加持不更惡趣。

  『具相好,現神通』這兩句,四十八願清清楚楚,凡是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人,他的相好跟阿彌陀佛完全相同。諸位要曉得,不只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我們這個世間人說的具足相好。西方極樂世界具足相好,大乘經上常講「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這是報得,不是修得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的。「現神通」,神通這個名詞,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才藝、能力。現神通,就是我們所講多才多藝,廣學多能,是這個意思。他的能力很強,沒有事情他做不到的,沒有事情他不通達,通就是通達,任何事情他沒有障礙。這種能力,實在講也是阿彌陀佛威神加持的,阿彌陀佛的願力。『而得滅度』,這一句是圓滿。前面那兩句一生到西方世界就得到,這一句是自己親證的,不是佛加的。自己親證,當然不是到西方極樂世界你就得到,必須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修學,你才能夠證果。前面所說的相好、神通那是阿彌陀佛加持的。

  由此可知,修行的成績、功效,用這兩句做標準也能夠測驗出來。我們學佛學了幾年,我們相貌變了沒有?我們體質變了沒有?如果相貌沒變、體質沒變,雖學佛,沒成績。好像讀書一樣,雖然讀書,考試都不及格。學佛的人相貌會變,變得慈悲、變得善良、變得溫和,體質變得強壯,這是一定的道理。你要問什麼理由、什麼道理?佛在經上講得很多,「相隨心轉」。因為你學佛之後,你修行修的什麼?修的慈悲心、修的清淨心,修的是真誠心。真誠、清淨、慈悲,相怎麼能不轉?自自然然就轉了。我們也常在講席當中說,真修的人、真精進的人,真精進是天天反省自己的過失、天天改正自己的過失,這叫真精進。這樣幹的人,三個月就有效果,就不一樣,半年那就很明顯,效果相當顯著,你自己一定會感覺得妄念少了,智慧增長,這就是成就。一般人看到你相貌變了、體質變了,這是自己修行,又得佛力的加持,特別是念佛修淨土,感應不可思議。

  「而得滅度」這一句,我們先解釋這個名詞「滅度」。滅是滅煩惱,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滅的是這個,或者是一般經論裡面所說的,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沒有了,滅掉了。四諦裡面講的苦集滅道,滅是這個意思。度是度脫生死輪迴,不但六道生死輪迴你超越了,度是超越的意思,超越了,十法界也超越了。十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分段生死雖然他沒有,但是他有變易生死。什麼叫變易生死?前面已經說過,就不再囉嗦了。兩種生死都超過了,這叫度。這是成就,就是講成佛了,滅度就是成佛的意思。

  『入光壽海故』,「光壽」就是淨宗經典裡面講的無量光、無量壽。你成佛證得無量光壽,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這個時候都現前,這才叫修學究竟圓滿。

  『是以此願,特為最勝矣』,「此願」是指第十八願,十八願最殊勝,沒有比這一願更殊勝。一切諸佛在因地當中發願,實在講沒有想到這一願,阿彌陀佛他想到了,他發這個願。他的願一發,十方一切諸佛都讚歎、都隨喜、都成就阿彌陀佛,這真實不可思議。再看底下這一段。

  【箋註曰,故知四十八願之中,以此念佛往生之願,而為本願中之王也。】

  在日本的佛教,諸位也許不甚了解,但是許多人聽說日本人有本願寺,本願寺是怎麼回事情?修淨土的。你只要看到有本願寺,有這個名稱決定是淨土宗的道場,以彌陀四十八願為本願。而第十八願是本願當中的本願,『本願中之王也』。由此可知,自古以來,特別是隋唐時代的大德們,包括日本、韓國在中國留學的這些大德們,無不認為第十八願是四十八願的核心,是一切諸佛弘願當中特別殊勝的大願,都有這個看法。

  【肇公曰,道之極者,稱曰菩提,秦無言以譯之,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乎。】

  『肇公』是僧肇法師,他跟我們淨土宗慧遠大師是同時代的人,在我們中國歷史是晉朝時代,東晉,南北朝時代。在當時,翻經最有名的法師是鳩摩羅什,僧肇是羅什的學生,羅什的學生人數很多,他是四位最傑出之一,當時稱為「什門四哲」,其中有僧肇大師,是羅什的入室弟子。

  他這句話是解釋『菩提』,菩提是梵語,什麼意思?『道之極者』,極是登峰造極,在梵語裡面稱菩提。秦,那個時候他依止羅什大師,羅什大師當時住在姚秦,在秦國。那時候皇帝是姚興,在歷史上稱為姚秦,也就是南北朝的時代。『秦無言以譯之』,秦就是指中國,中國文字裡頭沒有適當的字來翻譯,所以就用音譯,再加以解解。

  『蓋是正覺無相之真智乎』,他用「正覺無相之真智」來解釋菩提,覺是覺悟,正覺揀別邪覺。有些人雖然覺悟,但是他不正確,他不正。這是正確的覺悟,而且是離相的覺悟,這很重要;換句話說,若不離相,那個覺不算是正覺,必須離相,才算是正覺。《金剛經》上所說的,「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那個人不是菩薩。菩薩是什麼?菩薩是發菩提心,修菩提道者,所以標準是要離相。離相的正覺才叫做菩提,這是真智慧,不是世間人所謂的聰明。世間人聰明,不是智慧,也就是說智慧要離相,沒有離相的那個智慧,在佛法裡講那是世智辯聰,那是六道裡面所謂的聰明智慧,不是佛所說的。小乘聖者阿羅漢所證的就是正覺,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阿羅漢有沒有離四相?離了,不但阿羅漢離四相,連初果須陀洹也離了四相。所以我們稱他為聖人,可以說他當之無愧,須陀洹就開始離四相了。下面再解釋,底下都是解釋菩提的。

  【往生要集云二種菩提心。】

  《往生要集》裡頭講兩種菩提心。這些註解是註解四十八願裡面的第十九願,前面講十八願,十八願是十念必生,十九願就是講發菩提心,這兩願都非常重要。因為三輩往生,佛都告訴我們,往生的條件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第十八願是一向專念,第十九願是發菩提心,可見得這兩願是有密切關聯的。你說一向專念,如果沒有菩提心,實在講還是不能往生;有菩提心,不能夠一向專念,也不能往生。必須這兩條統統具足,可見得發菩提心重要。

  《往生要集》,「要」是重要,重要的理論、重要的方法收集在這一部書裡面,稱之為「要集」。說到菩提心,他說有兩種,第一種:

  【一緣事菩提心。】

  我們先看這一條。「此即密乘之行願菩提心」,密乘是密宗所說的,密宗裡面所講的行願菩提心,就是《往生要集》裡所講的『緣事菩提心』。

  【以四弘誓願為體。】

  換句話說,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要與四弘誓相應,這個心就是菩提心。四弘誓願第一條:

  【眾生無邊誓願度,是應身菩提之因。】

  成佛有三身,有法身、有報身、有應化身。佛的身是依什麼而現的?依智慧而現的,菩提是智慧,前面講「正覺無相之真智」。我們凡夫身叫業報身,怎麼現的?依善惡業現的,自己作不了主。無始劫來生生世世起心動念都在造業,造善業,我們得的果報就善,這一生享福;作惡業,得的果報就苦,這一生受罪。所以,這個身是善惡業現的。不學佛不了解這個道理,學了佛之後我們明白了,知道這個事實真相。哪一個不想好?誰不想自在圓滿?能不能得到?能,佛跟我們說了,修因,你修自在之因,就得自在之果;你修圓滿之因,你就得圓滿的果報。你不修,決定果報不能夠現前,一定要修。

  譬如我們常常遭遇一些苦難,人家欺騙我們,我們很難過。可是你學了佛,馬上回頭來想想,他欺騙我,他為什麼不欺騙他?可見得他欺騙我,我造的是有這個業,今天果報現前,我應當要承當、要承受。哪有造了業不受果報的?沒這個道理。將來我想有好的果報,換句話說,我這一生當中覺悟了、明白了,決定不造惡業。我不欺騙別人,人家不會欺騙我;我絕對不傷害別人,別人不會傷害我;我恭敬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恭敬我;我關懷一切眾生,一切眾生也關懷我,什麼樣因,什麼樣果報。你自己不造因,天天怨天尤人,那就罪上加罪,那不能解決問題。解決問題要反省,要把惡報的因消滅掉,所謂改過自新。如《觀經》上韋提希夫人所說的,希望自己生生世世眼不見惡色,不會有不順心、不如意的境界讓我看到;耳不聞惡聲,叫我永遠聽不到有毀謗、有罵詈,或者說話粗魯的聲音,我永遠聽不到,這個人真的是得圓滿、得自在了。可是自己一定要修因,換句話說,我們自己不能以惡色對一切眾生,惡色是什麼?發脾氣,面孔板起來不好看。你這樣對待別人,這是你造的業因,那眾生也板起面孔來看你,也叫你難過。你說這個不好,說那個不好,別人也說你。所以我們口不出惡言,在形體上不現惡色,你修這個因才能有這個果報,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菩提是真實智慧。凡夫為什麼做不到?凡夫不是智慧做主,感情做主,情就很麻煩,情是千變萬化,裡面喜怒哀樂。如何能把情變成智?給諸位說,佛法裡面講的智跟情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覺悟了,感情就變成智慧;迷惑了,智慧就變成感情。所以這個問題在迷悟之間,覺悟了的人,感情變成智慧,就稱之為智慧;迷惑顛倒,智慧就叫它做感情。所以,佛跟眾生的差別,在迷悟之間。一念覺悟,眾生成佛;一念迷惑,佛就變眾生,在一念之間。

  第一願,這是度眾生的大願。度這個字,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關懷、愛護,無條件的幫助,是這個意思。我們以清淨心、平等心,沒有任何條件,愛護一切眾生、關懷一切眾生,盡心盡力幫助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這就是這一願。這樣的心行,這樣發心、這樣行事,行事就是落實在事相上,我對人對事物對事真的是這麼做了,那你就與『應身菩提』相應。第二條:

  【煩惱無數誓願斷。】

  這是《往生要集》裡面的文,現在我們所念的四弘誓願,意思是一樣的,文字稍微有一點不同。現在我們念的是「煩惱無盡誓願斷」,『無數』跟無盡意思相近,要斷。這是修行的開始,我們修行從哪裡開始?從斷煩惱開始。煩惱要不斷,無論你怎麼樣修,你的功夫決定不會得力。因為修行是修正,修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見解、言語、行為,修正行為叫修行。你天天念佛、天天讀經,但是對於你的行持、心行沒有絲毫的修正,那個讀經、拜佛、念經都不叫修行,你沒有修行。所以修行是真正在心地上下功夫。讀經的時候,用經典來檢點自己,我的思想、見解、言行,跟佛經上講的一樣不一樣?如果是一樣的、正確的,要保持。如果與經上講的是違背的,自己一定要承認我錯了,佛不會說錯,我錯了,依照佛的標準把它改正過來,這叫修行。所以,修行從斷煩惱下手。

  【是法身菩提之因。】

  『法身』是本體,煩惱斷盡了,清淨心就現前,真如本性就現前。你看看佛經上常說的,見思煩惱斷盡了證阿羅漢果,塵沙煩惱斷盡了則成菩薩,無明煩惱斷盡了就成佛。由此可知,證果與斷煩惱有密切的關聯,分不開的關係。你煩惱斷一品,你的品位就高一層;不斷煩惱永遠是凡夫,菩提果位沒有分,不但大乘菩薩沒分,小乘初果也沒有分,這是事實。我們從無量劫來生生世世修行,經典裡面佛給我們授記。《金剛經》上佛跟我們講,我們過去生中曾經在無量無邊諸佛所種善根,這是佛在《金剛經》為我們大家授記,包括我們自己在內。《無量壽經》世尊為阿闍王子五百人所說的,說他們過去生中曾經供養四百億佛,我們跟他差不多。《彌陀經》上講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我們今天善根、福德實在深厚,因緣也遇到了,遇到淨土法門、遇到《無量壽經》,這是稀有難逢,我們在現前都得到了。都得到,換句話說,這一生就有機會往生、有機會成佛,有機會脫離三界六道!能不能真的脫離,關鍵在哪裡?關鍵就是我們能不能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

  譬如外面的障緣很多,惡緣很多,就是誘惑你,誘惑你叫你起貪瞋痴慢。假如我們有高度的警覺心,不再受誘惑,我們這一生就決定有把握往生不退成佛,決定不受誘惑。一個人要能做到決定不受誘惑,要懂得《金剛經》的義趣,《金剛經》末後二句、一偈,就是六句話,你要守住這個綱領,什麼誘惑都不會困擾你。兩句是修行的總綱領,就是斷煩惱,煩惱怎麼斷法?佛教給我們一個方法,「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的煩惱就斷了,煩惱再多,煩惱再大,也能斷得掉;外不著相,就是外不受誘惑,裡面不動心。這兩句話,我常常用現代的淺顯的語句四句來說,就是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對人對事對物我們常常記在心裡,以這個為處世待人的原則,你就是修「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後面四句偈那是糾正我們錯誤的觀念,我們常講的看破,而「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是放下。知道「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十法界依正莊嚴沒有一樣是真的,作夢!年輕的人還在夢中,做得很熱鬧,不太容易警覺到,像我這個年齡,警覺就很高了。想想五十年前的事情、六十年前的事情,就好像昨天一樣,對於夢幻泡影這個說法非常深刻。再想想後來,光景不多了。像我們在台灣,我學佛的時候二十幾歲,當年那些老法師,受我們非常尊敬的、受我們所景仰的,都不在了。而我們自己現在也混成老法師了,老一輩的,許多都是七十五歲過世的、走的。我今年七十歲了,距離七十五歲只有五年,還有不到七十五歲的。前次跟諸位講的,雲霞法師去年走的,走了一年了,雲霞法師就希望他能活到七十五歲,他七十三歲走的,去年。不到這個歲數走的人多的是,太多了。人命無常,所以想到《金剛經》後頭「如露亦如電」,這首偈你能夠細細去體會,哪有看不破的!人生有什麼?什麼都沒有,一場空,有什麼好計較!佛在般若會上教給我們,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可是《金剛經》上沒有因果不空這個句子。雖沒有這個句子,意思有了,意思是哪一句?佛教菩薩,教給菩薩「不說斷滅相」,不說斷滅相這個意思就是說明因果不空。所以十法界依正莊嚴事實是什麼?就是業因果報循環相續的現象,這就是因果不空。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所以佛教給我們,應當是斷一切惡,修一切善,是從這個理論、這個事實真相而說出的。

  這是說明,修行要從斷煩惱下手,也就是一定要從看破、放下下手。無論你修學哪個法門,你能掌握這個原則,你的功夫得力,你會得到佛法真正的受用,你的心清淨,你的智慧增長。第三句:

  【法門無盡誓願學。】

  這個句子裡頭跟我們現在念的也差一個字,我們現在念的是「法門無量誓願學」,無量跟無盡的意思也很接近。因為古書它的原文是這樣,我們不能隨便改變它,意思是接近。因為不學法門,你就不能成就圓滿的智慧。

  【是報身菩提之因。】

  『報身』是智慧之身。應化身可以說是從報身裡頭變現出來的、開顯出來的,做為他受用,幫助一切眾生,我們叫分身。報身是原來的一個身,從這個身變化,能變化無量無邊身。所以,報身是智慧之身,智慧從哪裡來的?「法門無量誓願學」。可是我們必須知道,我們今天學佛,實在講,我們的業障太重、習氣太深、外緣不好。所以我常常勸同修們,四弘誓願我們修前面兩條,一定要發度眾生的大願。不能說這個眾生我看不順眼,我討厭他,我不度他,你這個願沒有了。如果再不斷煩惱,我對這個討厭、喜歡,這是煩惱,可見得你煩惱沒斷,換句話說,你菩提心沒有。沒有菩提心,前面講了念佛也不能往生,你跟經典說的原則不相應。你看三輩往生,上輩中輩下輩,它的條件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討厭一個眾生,不願意度一個眾生,自己不能往生。希望同修發願我這一生真正要往生極樂世界,不能有這個念頭,這個念頭是自己障礙自己。又變成無量劫來的善根、福德,變成這個,這一生不能去,這一生念阿彌陀佛修積的,做來生的因緣,這一生的機會沒有。那要問,你到哪一生才真正往生?哪一生當中你的心清淨、平等,普度眾生,不會討厭一個人,不會歡喜一個人,那一生你就能往生。

  要緊!不可以對任何一個,對我再壞,甚至於想辦法陷害我,要我命的,不但要錢,還要我命的,我對他都不能存一個厭惡之心,我不度他,這我自己去不了。必須要像《金剛經》上講的歌利王割截身體,你看忍辱仙人,人家做到了。割截身體我們現在講凌遲處死,非常殘忍,用刀給你一片一片割,這樣死,不是叫你很痛快死。而菩薩沒有動一點瞋恨心,沒有責怪他。不但不責怪他,而且還發願,我將來成佛第一個度你。這個人就是憍陳如尊者,當年那個忍辱仙人就是釋迦牟尼佛,他們兩個過去世有這麼一段因緣。釋迦牟尼佛成佛,第一個度憍陳如。可見得第一願跟第二願是連著的,有第一願就有第二,有第二決定有第一。怎麼可以對眾生有一絲毫怨恨之心?我們從這兩條下手,有這兩條,我們就決定得生極樂世界。後面兩條,到極樂世界去完成。

  今天法門無量誓願學,《大藏經》在此地,你去學吧!一輩子都學不完,你看前面不曉得後面,看到後頭,前面忘光了。這就是說我們壽命太短,時間不夠,我們業障太重,沒有那麼好的記憶力,這是業障重,沒有辦法過目不忘、一目十行,我們沒有這個能力。不如把學法門這個事情放到極樂世界,生到極樂世界,我們說無量壽,時間夠了,有的是時間。到西方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加持,我們智慧有了,我們的智慧、道力、神通幾乎跟佛差不多,有能力學法門。現在學法門很糟糕,學不成。所以,現在學一樣,一門深入,專修淨土,專取西方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後面兩個不難。這是『法門無盡誓願學,是報身菩提之因』。

  【無上菩提誓願證。】

  我們現在這個句子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意思完全相同,就是翻譯的文不一樣,意思是相同的。

  【是求證得佛果菩提也。】

  這一條就是大圓滿。

  【由前三行願,具足成就,而證得三身圓滿之菩提,還復廣利一切眾生也。】

  這就是最後這一願,是前面三願圓滿,你自然就圓成佛道,成佛之後,決定是普度眾生。由此可知,成佛不是為自己,成佛是為了圓滿第一大願。你要不成佛,第一大願永遠不能夠圓滿,一定要成佛你的願才圓滿兌現。這是在事上講的,我們現在講落實在生活上、落實在事相上,一定要這麼做。第二種:

  【二緣理菩提心】

  前面講事,事後頭有個理,理事不二。「此即密乘之勝義菩提心」,我們看到行願菩提心、勝義菩提心,就知道他講的是什麼。下文說:

  【一切諸法,本來寂滅,安住於中道實相,而圓成上求下化之願行,是為最上之菩提心,謂為緣理之菩提心。】

  這段話,如果能夠通達《金剛般若》,這個意思很容易體會,這是說的事實真相。『一切諸法』,世間法、佛法,世間法裡面分類不外乎三大類,人、事、物。人,包含到九法界有情眾生,我們用一個「人」來代表,在佛法裡所謂的有情眾生。「物」是屬於無情眾生,我們現在講的植物、礦物,植物礦物是無情眾生。第三種是「事」。這三大類就把一切諸法都包括了。必須知道,『本來寂滅』,現在是不是寂滅?是寂滅。寂滅是真相,《般若經》上講的實相、真實相,但是我們眾生見不到。雖見不到,實在還是寂滅相,絕對不是因為你沒有見到,它就不是寂滅相,沒這個道理。你見到是寂滅相,見不到還是個寂滅相,不過是你沒有發現而已,確實是寂滅相。寂滅是什麼意思?本來不生,哪裡有滅?一切動物、植物、礦物本來不生不滅,現在也不生不滅。你如果見到這個事實真相,佛經裡頭有個名詞,你證得無生法忍,無生法就是本來寂滅。你才曉得所有一切現象的確是不生不滅的,你見到事實真相,這地位很高,無生法忍的菩薩。在《仁王經》上講的,無生法忍分三品,上中下三品,下品是七地菩薩,中品是八地菩薩,上品是九地菩薩,這個地位高了,證得無生法忍。

  這個境界在《金剛經》上有,就是在四句偈裡頭。比喻裡不是說嗎?「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就是那個電的比喻。露跟電都是比喻這個現象存在的時間,露水的時間很短,那是比喻相續相。相續相存在,但是並不長,像我們一個人活在世間,活了幾十年,你天天見面是相續相,這個用露來做比喻。真相呢,真相用電,閃電,用這個來喻,真相是剎那之間。那只是個比喻,還不是事實,事實是什麼?《仁王般若經》上講的,「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電是比喻這個。如果依照這個算法,一秒鐘兩個十萬八千次的生滅,一秒鐘。這是不是事實真相?跟諸位說還不是的。現代科學進步,以前科學不發達,佛這樣說法,大家就很不容易體會。實在講,真相確實億萬分之一秒,這是講現象的存在。這樣短的時間,諸位想想,你能看出它的生滅嗎?所以佛講不生不滅,為什麼不生不滅?生滅同時,生跟滅幾乎同時。生滅當中有差距,你能看出生滅,同時就沒有了,生滅確實是同時,生滅同時就是本來寂滅。人心安住在這個境界當中,這是佛心,諸佛如來就是安住在這裡,所以如如不動。

  『安住於中道實相』,這是真相。中道就是寂滅相,中道就是不生不滅的相,中道就是生滅同時的相,中道也就是我們現在假設億萬分之一秒的存在的相。所以他心不動了,確實「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他做到了圓滿,他做到了究竟,這是事實。

  『圓成上求下化』,上求下化這是在事相上的,事相上表演的,上求佛道,下度眾生。表演給誰看?表演給迷惑顛倒的眾生看,所以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是做戲,不是真的。這個在菩提心上,最上、頂上了,沒比這個更殊勝,這叫『緣理菩提心』。這是從理上講的,就是講本來寂滅上說的,理事都說出來了。有理有事,有事必有理,理事相應就契入了,我們講證果。理跟事不能相應,沒證;理事相應,證得了,證得就是法身大士。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