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六十九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69

  請掀開經本,第一百零五面,第五行,從四十六段看起:

  【會疏曰,能見六道眾生,死此生彼,苦樂等相,及見一切障內障外,世出世間,種種形色,無有障礙也。】

  這是說「通」的能力,從這段文來看,大致上是講的天眼通跟宿命通。能夠見到六道眾生,在這一道死,生到另外一道,他所受的苦樂種種境界,這些事實都能夠很清楚的看到,這是講通的能力。『及見一切障內障外』,我們現在曉得佛經上這一句所說的意思,正是現代科學家所發現的不同的時空,現在科學家講的三度空間、四度空間、五度空間,我們沒有辦法突破時空的障礙。像我們現在人道,我們現在所生活的叫三度空間,四度空間是個什麼樣子,我們不曉得,五度、六度更不曉得。三度、兩度我們知道,這是「障內」的,透過三度之外的,還有無限度的時空,那是「障外」的。這個裡面世間跟出世間『種種形色』,由此可知,神通力量發現,就突破了一切障礙,這樣才把事實真相看清楚。今天科學家無論用什麼方法去探測其他太空星球,發現或者有沒有生物,都是障內的,因為他沒有辦法突破時空。

  這樁事情,如果對於佛法稍稍有一點涉獵的人都知道,我們這個世間是凡聖同居土,有菩薩住在我們這個地方,我們凡夫見不到。諸位看看《虛雲老和尚年譜》,這個書架上大概就有,虛老和尚朝五台山,文殊菩薩住在五台山,只有特別有緣分的人見到,沒有緣分的人見不到。在過去,法照禪師他老人家,曾經參與過五台山文殊菩薩的法會,離開之後,沿途還做記號,怕迷失路,希望下次再來。結果走了沒多遠回頭一看,那個道場沒有了,一片荒山。這就是說明,菩薩時空跟我們世間人時空不一樣,他是得菩薩神力的加持,在那個時刻突破,他能夠參與。

  《三昧水懺》裡面迦諾迦尊者的道場,那是阿羅漢的道場,悟達國師去治人面瘡,到他的道場把人面瘡治好。離開道場,回頭再看看那個莊嚴的道場,也沒有了,也是一片荒山。都證實不同的時空,這是講菩薩、羅漢。實在講,鬼、狐仙裡面,你們看《聊齋》,看《子不語》,還有《閱微草堂筆記》裡面所記載的,這些鬼神變幻出來的境界,有的時候人有緣也到那裡去了,也跟他們很歡樂,到第二天睡覺醒過來,是墳場裡面。昨天晚上那個歡樂、那個氣氛、那麼多人,那麼莊嚴的宮殿都沒有了。鬼神跟我們的時空也不相同。所以,你要不能突破時空,你怎麼能夠知道宇宙眾生的情況?這不可能的事情。在中國筆記小說裡面,記載這麼許多的故事,外國傳說也很多,中國人跟外國人沒商量過,可見得這些確實都是事實真相,必須有能力突破。

  佛教給我們,用什麼方法來突破?用禪定,這很有道理。首先你要了解,這種不同時空是怎麼形成的?大乘經上佛說得很明白,時空原來沒有障礙,所以稱之為一真法界,沒有障礙。一真法界變成了無量的法界,原因就是妄想分別執著。執著是最糟糕的,執著那個圈子是最小的,你要能夠破執著,就破了一部分的時空。如果能把分別也斷掉,妄想分別斷掉,那就是無量的時空全部突破,恢復到一真法界。而一真法界裡看的芸芸眾生,還在那裡妄想分別執著,他們所現出來的那些境界,人家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為什麼?他住的是無障礙法界,《華嚴經》上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他住的是無障礙的法界。所以諸位要曉得,障礙與無障礙就在妄想分別執著。佛的確是千經萬論、苦口婆心的教導我們,離開一切妄想執著,時空就突破了,你才能夠見到真相。只要你有妄想分別存在,你就有障內障外。不但障外的事情你完全不知道,障內的事情你知道也很有限,這是實在的。再看底下這一段。

  【龍樹大士曰,二乘中小聲聞不作意,一千界為通境,若作意者,見二千國土,大聲聞不作意者二千,作意者三千,緣覺小者,不作意二千,作意三千,其大者,作意不作意,皆見三千大千世界事。】

  這裡面講的一千、二千、三千,有末後這一句就非常清楚了。這個一千、二千、三千是講的小世界。佛在《華嚴經》上跟我們說世界大概的情形,佛只能講大概,不能細說,為什麼?細說很複雜,而且不一定。所有一切法,諸位要記住,都不是定法。你要問為什麼法不一定?因為眾生妄想分別執著不一定,千變萬化,剎那剎那在變,哪有一定?能夠說出來的,只說出一個大概,就是他起伏變化有個幅度,我們常講大致不離譜,他有個動的範圍。就這個範圍上來說,我們就有個相當的概念,這是佛說一切法。

  大致上,這一個單位,稱一個單位世界,佛經上講的是以須彌山為中心,同一個日月所繞。我們今天天文學家發現的單位世界,我們講太陽系,但是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並非須彌山為中心。太陽繞什麼轉?那個中心大概就是佛經上講的須彌山。所以黃念祖老居士在《無量壽經》註解後面有一篇文章,他附在裡面,他提出他的看法。現代科學證明了,我們太陽是繞著銀河系轉的,銀河系的中心,在天文上稱之為「黃極」。像我們地球,地球自轉有個軸心,這兩極,南極北極,有個軸心。銀河也有個軸心,銀河軸心稱之為黃極,我們中國曆法裡面叫黃道吉日,黃道就是黃極的赤道,不是我們地球上的。可是八大行星的運轉都在黃道,都在這個軌道,八大行星,這是很早時候就發現了。因此,黃老居士提出的看法,他認為佛經上講的一個單位世界,是一個銀河系,而不是一個太陽系,是一個銀河系才對。

  以一個銀河系作一個單位世界,佛經上說了,一千個這樣的單位世界組成的才叫小千世界;佛經上講的小千世界,就是一千個銀河系。再以小千世界為單位,集合一千個小千世界,這叫一個中千世界。此地講的『一千界為通境』,就是一個小千世界。『二千國土』就是兩個小千世界,因為一個小千世界裡面就有一千個世界。聲聞、緣覺他的通力大到極限,也不能超過三千大千世界,這就是講的娑婆世界。娑婆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稱為三千,是因為它有小千、中千、大千,是這樣組成的。所以三千大千世界,諸位要曉得是一個大千世界,不是三千個大千世界,是一個。這是一尊佛的教化區,這個範圍非常廣大。在宇宙當中,像這樣的大千世界無量無邊,不可思議。

  【諸佛菩薩見無量世界事。】

  我們要問,為什麼二乘聖者他們的能力不能夠越過三千大千世界?再給諸位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六道輪迴。這些聖者執著斷了,我執破了,但是分別妄想未斷,所以他的能力超不了大千世界,沒有辦法超過。必須把妄想分別也斷掉,他才能跟諸佛菩薩一樣『見無量世界事』,就是無量大千世界的這些事他才能見到。龍樹菩薩這段話講得很好。再看底下這一段,四十八段。

  【宋譯第五願曰,一切皆得清淨天眼,能見百千俱胝那由他世界,粗細色相。】

  宋譯是指《無量壽經》五種原譯本最後的一種,就是《大乘無量壽莊嚴經》,這是宋譯的經題。夏老會集就是採取宋譯的經題,完全採取,「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只是把經字省掉了。後面這段是漢譯的經題,他是把兩個經題合在一起,漢譯的經題是《清淨平等覺經》。他把這兩個題連起來,真是也都是現成的,這個題也是選得太好了,題也是會集的。在願文裡面,宋譯的好像是三十六願。它這個願文裡頭是『一切皆得清淨天眼』,「一切」就是所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乃至於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者,這個一切都包括在其中,到西方極樂世界都得「清淨天眼」。

  『能見百千俱胝』,「俱胝」是「百萬」,這個數字是百千俱胝。下面這個單位是億,『那由他』翻成中國意思是「億」。他通的能力有這麼大。『粗細色相』,這麼多的諸佛剎土,此地所講的世界是大千世界,不是前面講的小千世界,是大千世界。這是說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殊勝。

  所以,這些經實在是殊勝無比,稀有難逢,我們要是沒有接觸到,哪裡曉得這麼多事情。知道這樣殊勝、這樣稀有的彌陀淨土,我們為什麼不求生?不求生的,那真叫大傻瓜。李老師在註解裡面,講那些不求生淨土的人叫「非愚即狂」,不是愚痴人,就是狂妄人;換句話說,他不正常。一個正常的人,哪有不希求西方淨土的道理?李老師說這個話過不過分?實在說得不過分。我們要問問,我們現在有沒有求生淨土?嘴裡各個都說我求生淨土,心裡面跟淨土所講的完全相違背。怎麼相違背?今天有人讚歎你、稱讚你,你喜不喜歡?今天有人欺侮你、欺騙你,甚至於傷害你,你有沒有瞋恚?如果你還有喜怒哀樂,你就是假的,你不是真的求生淨土。真求生淨土的人,世間五欲六塵、七情五欲統統放下,這是真正求淨土的人。往生西方淨土,諸位同修要知道,不是佛號念得多,不是《無量壽經》念得多,《無量壽經》一天念一百部也不能往生。阿彌陀佛佛號一天念十萬聲、二十萬聲也不能往生,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怎樣才能往生?心淨則土淨,那邊是淨土。

  大小兩本,大本是《無量壽經》,小本是《阿彌陀經》,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都教我們信願持名,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難道念錯了?佛說得沒錯,我們自己搞錯了,我們自己以為念這一句佛號就能往生,搞錯了。錯在哪裡?我們只有持名,沒有信願。他不曉得這三個東西是一而三,三而一,不能把它分成三段。我執持名號,我發願求生,你的願不是真的,你對這個世界還捨不得離開,可見得你那個願是假願,不是真願。這諸位要知道。我信,信也是假信,不是真信。果然真信切願,對這個世界一切人事物決定不會掛在心上。剛才我跟他們同修們說,弘法利生的事情也不掛在心上。諸位要曉得,弘法利生是福報邊事,與往生淨土毫不相干,這也是修的人天福報。必須要做到像《金剛經》上講的無住生心才行。弘法利生的事情可以做,做了怎麼樣?若無其事,他心清淨,心裡乾淨。作而無作,無作而作,行;無作就是無住,作就是生心,無住跟生心是一樁事情,這才叫清淨心、這才叫做修淨土。我們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念而無念,無念而念,那就行了。你在念裡面有分別、有執著,這不行!如果在這個世間還有所貪戀、還有所好惡,那就完了。那所修的就是六道輪迴裡面的福報,這一生決定不能了生死出三界。這事總得要搞清楚、搞明白,不要錯用了心。

  佛法教給我們是高度的智慧,我們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要高度的智慧。所謂高度的智慧,就是清淨心,就是一切都可以應付,心裡頭若無其事,乾乾淨淨,絲毫不染,這與淨土就相應。

  【望西曰,或土眾生,以不見於諸苦果,故不恐苦因,亦以不見諸樂果,故不修樂因,法藏愍念此等眾生,選擇此願攝眾生也。】

  『或』是或者,『土』是國土,就是或者有些國土裡面的眾生,因為他沒有看到苦果。這一句所說的,就如同佛經上講我們娑婆世界的欲界天、色界天,天人享受天福,沒有看到受苦的人。經上講欲界天,講忉利天,忉利天層次不高,只有在臨命終時七天才現五衰相。他的壽命那麼長,苦的相現出來的時候,不過七天而已。所以一般天人把苦果疏忽掉、遺忘掉了。因此,他對於苦的因也疏忽了、也不著重了。若在人間,經上講二十種難,「富貴學道難」。富貴人天天享福、天天享受,他樣樣都不缺乏,他覺得人生很快樂,也把苦因疏忽掉了。苦因是什麼?貪瞋痴慢,這是苦因。你跟他講西方極樂世界好,經上念了,不錯,畢竟他沒有見到,因此雖然念佛,也不肯認真,為什麼?樂的果沒有親自見到。

  佛祖教我們讀誦大乘,我們也有不少人依教奉行,天天在讀誦大乘,可是讀誦有口無心,不能領會到西方極樂世界的境界。這也不是偶然的,必須念到心地清淨才能體會,一分清淨心體會一分,十分清淨心就體會十分。如果心地不清淨,一天念一百遍也不能體會;換句話說,真實的受用你得不到。你如果真能體會到,嚮往之心、戀慕之心,他真生起來,對於這個世界他真放下。蓮池、蕅益大師跟我們講欣厭,對這個世界厭離,我們世間人講厭世,真生厭離之心,厭離娑婆,嚮往極樂,這個心生起來。娑婆世界裡面一切人事物與我都不相干,它善也好、惡也好,與我統統不相干,我們在這個環境裡面生活才能得清淨心。

  而學佛人最大的忌諱是造口業,口業太容易造了,天天張家長、李家短,批評人家的是非得失,叫造口業。你每天批評,就顯示你的心不清淨,你心有高下,心有嚴重的污染,你對於佛法修學毫不得力。真正修行功夫得力,心地清淨,他口業就清淨了,他身業也清淨。身口是表現在外面,意清淨,意是心。《無量壽經》講的三大綱領很重要,「善護口業,不譏他過」,我們修清淨心,外在能影響內在,內外雙修,「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一句佛號念的功夫才叫得力。把所有一切是非長短全念掉了,這叫做念佛。因為一切是非、善惡那都是迷、都是惑,迷惑,我們用這一句佛號把迷惑念掉,破迷開悟。悟就是覺心,覺心是清淨心,覺心裡面沒有染污。自己必須要入這個境界,我們這一生就沒有空過,這一生遇到淨宗的機會就真的抓到了。要在這一生超生,超越六道輪迴,不再幹傻事。

  假如你的心不清淨,今天我們非常熱誠的在修學佛法,也在很認真的斷惡修善,煩惱、習氣、妄想、執著沒斷,你所修積這些叫大福德。大福德到哪裡去受果報?來生來世一定有大福報,如果你五戒十善能夠達到這個標準,你來生得人身,得人身必定是人間的帝王,現在民主時代的總統。跟著你同修的這些人,將來都變成你的院長、部長,都變成你的大臣。因為你貪瞋痴慢習氣沒斷,你在這一生當中結的冤家對頭也不少,將來人家那些人也有大福德,他也建立國家,好了,你們兩個國家就要發生戰爭,像一次世界大戰、二次世界大戰。你殺害那麼多的眾生,你的福報享盡,第三世墮阿鼻地獄,那個要出來就難了。唯有學佛的人頭腦清楚,才會把這個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世間是什麼?世間的真相,就是善惡業因果報循環相續的現象,就這麼回事。所以世尊在《金剛般若》上教誡,「菩薩不受福德」,這個有道理。決定不接受福德,決定沒有一念要享受福德的念頭,都不能有,你才能保持清淨心。信心清淨,則生實相,生實相就是保持高度的智慧,你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保持著高度的智慧。高度智慧就是清淨心,才能與淨土相應。

  所以法藏比丘,這是講他在因地裡面,看到許多剎土裡面有一類眾生這個現象,所以『選擇此願攝眾生也』。這是說明他為什麼要發這個願?可見他發這個願是有根源的,願不是憑空發的。

  【會疏曰,肉眼昧劣,不見一紙之外,但緣目前,思從於此,不見地獄重苦,勤修無勇,不見淨土勝樂,欣求念淡。】

  《會疏》這一段也講得很好,都是講我們現在修行人的狀況,愚昧無知的狀況。我們肉眼凡心,心量窄小,眼光淺短,隔一張紙就看不見了。我們的思想、見解就受了這個侷限,不能夠超越。『不見地獄重苦』,所以我們修行不能夠勇猛精進,功夫常常懈怠、懶散,沒有見到苦。等到地獄相現前的時候,後悔來不及,那個時候太遲了。『不見淨土勝樂』,勝是殊勝,無比殊勝的樂報你沒見到,所以對於淨土求願往生的心很淡薄,這個意念很淡薄。我們冷靜去觀察就很清楚,不要看別人,看自己。修行人最好不管別人的事,管別人的事,煩惱就現前,管自己。六祖講得好,「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世界的事情與我不相干,我要管他幹什麼?管自己。看看自己還有沒有這些障礙?還有沒有這些毛病?這些障礙就是障礙我們不能生淨土。過去生中生生世世,我們曾經多次遇到這個法門而沒有成功,那些因素我們都要了解,障礙我們清淨心的。我們還見不見世間過?還要不要干涉世間過?如果還見到,還要干涉,那就壞了,那就是自己的過失。

  這些事情,實在講不必是學佛人,學佛人是世間第一等智慧的人,世間的讀書人都懂得一個道理,所謂「來說是非者,便是是非人」。這句話重要的意思,不是叫你看別人,那個人講是非,他大概是個是非人,不是的,是講自己。我自己要是常常講是非,反省一下,我就是個是非人。六祖大師講的話也是叫你照顧自己,時時刻刻照顧自己的清淨心,時時刻刻防止清淨心被污染,這叫守道,修道、守道。我們對於世緣這個意念,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意念,冷靜做個比較,哪一個強?口裡說強沒用處,「我要求生西方,愈早去愈好」,話說得很好聽,這邊一樣也放不下。由此可知,心與口是相違背的,它不相應,這是我們念佛人的大病。念佛人,在過去李炳老講的,一萬個念佛人能夠往生的也不過就是三、五個,原因在哪裡?都在此地,世緣沒有放下,往生的念頭很淡薄。

  我們翻過來看一百零六面。

  【澄憲曰,嗚呼悲哉,不見地獄餓鬼之苦果,不見父母師長之受報,厭離心緩,報謝思怠。】

  這是很沉痛的感嘆之辭。『嗚呼悲哉』是沉痛的感嘆。凡夫『不見地獄餓鬼之苦果』,這是三惡道的苦報。在美國電視裡面,常常有個節目,「動物奇觀」,希望我們學佛的同修這個節目可以多看看,你可以看到畜生道的悲哀。你看動物的互相殘殺,所以六道裡面稱之為血途。畜生死,沒有不流血的,互相殘殺。你看這個,再看佛經,容易生警惕之心。畜生道一部分苦我們見到了,餓鬼道、地獄道比這個更苦,我們沒見到。

  『不見父母師長之受報』,我們的父母過逝了,他到哪一道去?他受的是什麼果報?如果沒有學佛,在世的時候造作罪業,像《地藏本願經》裡面婆羅門女、光目女她們的父母,在世的時候不信佛,殺生、吃肉、毀謗三寶,造作這些重業,他在哪裡受報?師長之恩與父母是相同的。我們現在學佛了,沒有學佛之前,有世間法的師長,學佛之後,我們有教授佛法的師長,他們果報在哪裡?教我們佛法的老師,他是我們的榜樣,他今天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受的是樂報。不知道求生淨土的,依舊在六道輪迴。這些事實真相,因為我們見不到,所以對於六道厭離的心遲緩。

  『報謝思怠』,思是念頭,報恩的念頭,「報」是對父母,「謝」是對師長,謝都是報恩的意思,報父母之恩、報師長之恩這個念頭懈怠了。為什麼厭離心緩、報恩思怠?就是你沒有見到苦樂的真相,你沒見到,所以勇猛精進提不起來。再看底下這一段。

  【渧記云,如會疏等言。】

  這一句是指古德對《無量壽經》的註解,綜合古人所說的。

  【願興約滅惡生善,厭苦欣淨,若爾,則非真土所得之益而已。】

  『真土』是講極樂。

  【今正約真土所得者,或有淨土,其土聖眾,雖有天眼,或見二千世界,或見三千世界,不能普見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國,或有淨土,其土菩薩,但雖得天眼,而不能圓具五眼,是以殊興此願而已。】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段是綜合古德所說的,古德所說的我們雖然看得不多,前面也曾經看到幾條,都能夠與這一段意思會通。『願興』,興是興起,就是我們一般講的發願。發願,『約滅惡生善,厭苦欣淨』,這個意思就是講,發願就滅惡生善來說,就厭苦欣淨來說。「厭苦」是娑婆世界苦,娑婆世界六道輪迴裡面有三苦。欲界裡面的眾生,苦苦、壞苦、行苦統統具足,都得要受。無量無邊之苦,歸納起來不外這三大類,這三苦。色界天,苦苦沒有了,它有壞苦、有行苦。因為色界天人五欲斷掉了,財、色、名、食、睡,我們常講七情五欲,他斷了,他有禪定的功夫,所謂是禪悅為食,禪定功夫這些煩惱不起現行。我們淨宗裡面講伏煩惱,它並不是斷,它伏住了,確實五欲的念頭、七情的念頭,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這些念頭他不會起來了,不會起作用,因此苦苦沒有了。苦苦就是通常講的八苦,他沒有這個。他有壞苦,他有行苦。到無色界天人,四空天,無色界天人連身體都不要,因為他沒有身體、沒有色身,當然他也不需要住這些宮殿、房屋,他不需要,因此他壞苦沒有了。但是他有行苦。所以佛給我們講三界統苦,愈往上面去苦愈輕,愈往下面苦愈重,最輕的是四空天人,最重的是三惡道。真正知道苦你才有厭離的念頭,不再幹這個事情,要放下、要捨棄。「淨」是講西方淨土,對於西方淨土有充分的理解,有真正的認識,知道這個地方超越一切諸佛剎土。而且彌陀跟我們有緣,我們想去是真能去得了,為什麼不去?「欣」是歡喜,希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強烈的願望能夠生起來。這是說兩個世界做一個簡單的比較,我們應當要這樣做法。

  下面說『若爾』,假如是以這個為前提,『則非真土所得之益而已』,「真土」是極樂世界,若爾,那就不是極樂世界所得的利益。為什麼?綜合前面諸位大師所說,『今正約真土所得者,或有淨土,其土聖眾,雖有天眼,或見二千世界,或見三千世界,不能普見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佛國』。這前面我們讀過,這是指十方諸佛剎土裡面大小聖者。『或有淨土,其土菩薩,但雖得天眼,而不能圓具五眼,是以殊興此願而已。』這是法藏比丘在因地裡面,因為看到十方世界這些修行人,二乘聖者、諸菩薩眾,雖得通,他通的能力有限。像小乘的聖者,他通的能力不能超越一個大千世界。所以阿彌陀佛才發這個大願,才興起這個大願,那大願就是底下講的,我們再看下去,底下是願文。

  【故願成就文曰,肉眼清徹,靡不分了,天眼通達,無量無限。】

  阿彌陀佛發這麼個大願。他的願都兌現了,若有一願不兌現,他發願不成佛。他現在成佛已經十劫,每一願都兌現。這是說明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殊勝,果報太殊勝。

  【等謂得一天眼則圓得五眼。】

  他方世界菩薩,得天眼不能圓具五眼,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人,得天眼就圓具五眼,那怎麼能相比?「本經第三十品中,彼佛剎中,一切菩薩,修行五眼,是其證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人,也是圓具五眼,也都修行五眼。

  【是以能見塵數佛國。】

  『塵』是比喻微塵數,數不清的,無量無邊。

  【明照眾生,死此生彼。】

  這裡面的一切眾生,從這一道死,那一道生,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所有一切的狀況都看得清楚。

  【濟生利物,常作佛事。】

  菩薩看到這個事情,明瞭這些事實狀況,大悲心自然就生起,應化到世間,普度一切有緣的眾生,他普度『常作佛事』。佛事是什麼?總而言之,喚醒眾生的迷惑之事,都叫做佛事。佛是覺悟的意思,眾生迷惑顛倒,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離苦得樂,這些事都叫佛事。所以,佛事的範圍非常之廣、非常之深。

  【是此願之勝益也。】

  『益』是利益,『勝』是最殊勝的利益。

  我們讀這些文字,要緊的是要細心去體會,認真的去反省,不能夠含糊籠統看過,那個樣子就得不到利益了。底下一段。

  【會疏曰,天耳通者,能聞一切障內障外,苦樂憂喜,語言音聲,無壅也。】

  『壅』是阻塞,「無壅」就是通暢無阻。你要是得天耳通,西方世界的人天耳徹聽,那個境界也是微塵數佛剎一切眾生苦樂憂喜的音聲你統統聽得見,所以才生起大慈悲心。第五十五段。

  【魏譯曰,國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聞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所說,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是阿彌陀佛的願文,就是四十八願的願文。魏譯是康僧鎧翻的本子,康僧鎧翻的是四十八願。『國中天人』,就是講西方極樂世界往生的這些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阿惟越致菩薩,哪有天人?天人之說,世尊在經上明白的為我們開示,這裡面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是沒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以前的身分。像我們念佛發願往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他叫我們天人,我們從人道去往生的,有從天道去往生的人。到那邊,那邊都是菩薩,身分就改變了。你是在沒有改變身分以前,這個意思,這第一個意思。第二個意思,是不論佛力加持,是論你自己現在斷惑頭數的說法。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得阿彌陀佛本願加持,作了阿惟越致菩薩。實際上,我們見思煩惱一品也沒斷,等於他方世界的天人,這是第二個意思。

  所以這都要清楚,不能夠忽略的。怎麼個說法,他都有說法的道理在裡面,而且其中決定沒有衝突,的確是圓融的。這是說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最下、能力最差的人,他也得天耳,而且天耳的能力跟諸佛與大菩薩幾乎無二無別。後面是彌陀發的願,『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覺』。悉就是全部,全部的意思,就是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都包括在其中。

  【唐譯曰,國中有情,不獲天耳。】

  『有情』跟人天的意思差不多。有情,情就是煩惱,煩惱沒斷的,叫做有情。

  【乃至不聞億那由他百千踰繕那外名說法者,不取正覺。】

  這兩願是一個意思。西方極樂世界的人,他們的天耳能夠聽到十方一切諸佛說法,他們的天眼能夠見到十方世界一切諸佛如來。所以,他可以不必離他的座位,十方諸佛說法他都見到、都聽到。他還要到諸佛剎土那裡去拜佛、去供養,那是表他的恭敬心,親自到那個地方去供養諸佛。所以,上能聞諸佛說法,下能聽到一切眾生苦樂的音聲,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才能圓滿。這一點非常重要,希望我們從這個地方深深的去體會,細心的去思考,我們當前應當怎麼樣修學?

  當前,自己一定要知道我是凡夫,我不是菩薩再來的,我沒有能力了生死出三界,我沒有把握往生。在這個時候,什麼最重要?往生淨土第一重要。弘法利生可以擺到第二、第三,你才是個聰明人,才真正覺悟了。因為生到淨土,你的能力恢復了,你可以到盡虛空遍法界弘法利生。如果這一生當中,我現在把弘法利生擺在第一,最重要,往生擺在其次,你一口氣不來,還要搞六道輪迴。這一輪迴,這一生所修行的就忘得乾乾淨淨,你豈不是大錯特錯!真正覺悟的人、真正明白人,怎麼肯做這個傻事情?所以曉得我們今天是求生淨土是第一,換句話說,我們修清淨心是第一,其餘的這些工作我們附帶做的。雖附帶做,我們也很認真、也很負責,我們隨緣而不攀緣,就是有機會在現前,我們認真努力來做。雖做,記住,《金剛經》上說過的,要若無其事,如果損害我們清淨心,寧可不做。古大德教我們的,唐朝龐居士就說過「好事不如無事」。他是個大富長者,把家裡所有的財產集中船上,沉到江底下。人家說,你那麼多的錢,做點慈善事業幫助別人不好嗎?他撂了一句話,好事不如無事,你們想想這個味道。

  所以,人家找到我們了,我們是要替他做事;他要不找,我謝謝他,我才不去拉信徒,才不去向人化緣。向人化緣,那叫找事做,那叫無事生事,那個錯了。人家供養送來了,我們應當替他做。所以多就多做,少就少做,沒,最好了,沒就不做。事實真相要看清楚,清淨心是第一。真的是世界危脆,人命無常,求生淨土是我們這一生當中最大的一樁事情。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