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六十四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64

  請掀開經本,第九十二面,從十九段看起:

  【天臺宗立六種善惡,一人天之善,二二乘之善,三小乘菩薩之善,四通教三乘之善,五別教菩薩之善,六圓教菩薩之善。】

  這就是說明,善惡並沒有一定的標準,實在講,它完全符合佛在經上所說的,佛無有定法可說。世出世間都沒有定法,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不但沒有定法,要講實話,它是無法可說,那才是真實話。善與惡的標準完全看眾生,所謂「順益違損」,順自己意思,每個人的意思不一樣,也就是每個人的愛好不相同。各個人喜愛的標準不一樣,善惡哪有標準?所以這些標準,都是佛隨眾生心而建立的,佛心裡面沒有,諸位要記住,佛的心是清淨的,決定沒有分別執著。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哪有什麼善惡?善惡是二法,凡夫才有,聖人沒有。

  天台裡面講的六種善惡,除了『圓教菩薩之善』以外,其他的都是隨順凡情分別執著而建立的,別教也都沒有完全離開。圓教那是隨順性德而建立的,那個不一樣,因為圓滿菩薩是在一真法界的。雖然這麼說,圓教菩薩裡面,果位也有淺深差別不同。像我們看《華嚴》,《華嚴》是圓教,圓教初信位到十信位沒有見性,沒有見性還是隨順妄想分別執著。初住以上見性了,出離十法界,那個標準是絕對的標準。由此可知,圓初住以下的都沒有標準,就是沒有一個絕對標準,這是我們要分別得清楚,而這些事實不難體會。

  隨著眾生覺、迷淺深廣狹之不同,於是善惡的標準會起變化。你說小朋友,一、兩歲的小朋友,什麼是善?有人給糖給他吃,那就很善,他不知道別的,只知道這些,他的標準就在此地;到漸漸長大了,他善惡標準逐漸的在改變。所以你只要細心去觀察,你就明瞭了。而在我們自己自身,譬如我們現在學佛,我們讀佛經,我們對於經典的領悟,對於教義的體會,也是一年跟一年不相同。讀誦、研究一遍跟一遍不相同,特別是發心出來講經的這些同修,他的感受就更顯著。遍遍不一樣,年年不一樣,就是你領悟的深度、廣度不相同。所以哪裡有標準?這是我們認清楚,它的原則是有的、是不變的,標準實在是太多了,不是一定的。原則就是「順益違損」,就是我們這一面第四行的順益,第一句裡頭「雖於此世能為順益」,第五行裡面「雖於此世能為違損」,順益違損是原則,這個原則是不變的,但是標準那是太多了。明瞭這個道理,天台六種善惡的大意就能夠體會到。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義寂師曰,淨土之中有麤妙異,粗即變化,妙即受用。】

  這是說明,淨土裡面有粗、有妙,『異』是不同,『粗』有粗的不同,『妙』有妙的不同。粗是講的變化,諸佛的淨土可以說是千變萬化,種種不同;妙是講受用,受用也不一樣。但是在不一樣裡面,也有個不變的原則,原理原則是不會變的。國土與眾生的受用,總不外因緣果報,所以天台大師講解《法華》的時候,將《法華經》裡面的十如是展開為百界千如。這個意思好,這個意思非常的圓滿,說明六道、十法界的理、事、真相。當然佛在《華嚴經》上講了一個總綱領,那就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兩句是總原則、總綱領。但是這兩句話我們對它的體悟,實在講,不但是每個人體悟的深廣程度不一樣,就是自己本人,對於這兩句話,每一年的體悟也不一樣。只要你真正用功修行,你會覺得佛這兩句話義趣無窮,深廣無盡。我們對這兩句能夠認識多少,能夠體會幾分?它的深廣是無有窮盡的,這是佛法微妙之處。

  講到現象上來說,就是《法華經》上講的,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一直到如是本末究竟,佛在經上講了十如是。而十如是,一般人也不容易體會,我們把它講得更淺一點、更白一點,是什麼東西?是業因果報循環相續的現象,我這麼說大家容易懂,百界千如就是詳細說明這個現象。六道輪迴如是,十法界也如是。只要沒有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就超越了,在十法界以內的,這個事實,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就是業因果報循環相續,就這麼回事情。你把這個事情真的就看穿了,我們常講看破,真的看破了。

  離開業因果報的循環相續,什麼都沒有!而業因果報的循環,說實在話,惡多善少,苦多樂少,幾個人修圓滿的樂因、善果?大家都懂得要多做好事,不要做壞事,多做好事,好事就是善事,善的標準在哪裡?不一定。自己喜歡的就是善,自己討厭的就是惡,所以善惡標準不是個公正、公平的標準,是隨他自己好惡來立標準。感受的果報,可不是如自己的理想,那個不一樣。所以,要真正做到至善之果,像韋希提夫人在《觀無量壽經》裡所說的,希望自己生生世世,眼不見惡色,耳不聞惡聲。這是真正善果,不但是真實的善果,實在講是至善之果。一個人在一生當中,生生世世,眼不見惡色,耳不聞惡聲,那要修什麼因你才能夠得到這樣圓滿的果報?必須從今而後,生生世世,對人對事對物不起一個惡念,你才能感到這樣圓滿的果報。我們能不能做到?要是不能做到,這個果報只是你的理想,你決定做不到;必須要修至善圓滿的因,才能夠得至善圓滿之果。我們為什麼做不到?說實在的話,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有搞清楚,所以你做不到。沒有搞清楚的時候,處處執著有個我,病根就在此地。而不曉得佛在經論裡面真的是苦口婆心,千言萬語,告訴我們事實真相,沒有我。沒有我,起個我的念頭,壞了,哪裡有我?說穿了,生命是什麼?現代科技發達,科學昌明,把佛在經上講得這些事理證實了不少,生命在剎那之間。

  《金剛經》上講「如露亦如電」,佛經上用「石火電光」來比喻。現在科學證明了,生命確實非常的短暫。現代的科學家已經不承認有物質的存在,物質現象是什麼?波動的現象。我們以為有物質存在,是一種幻覺,不是真實的,那個幻覺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夢幻泡影」,哪有實在?如果在這方面能有相當程度的體悟,我的念頭就斷了。我的念頭斷了,情執斷掉了,不會再起心動念都為我,你就不會造業,這樣才能夠消業障,才能得真實的受用。這個真實受用就是佛經裡面講的三昧,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叫正受,就是正常的享受,你才能得到正受。如果有我、有人、有眾生、有壽者,四相具足,你決定不得三昧。所以說,什麼時候你能夠得三昧,離了四相就得三昧。

  這是講變化與受用,這個好,這個意思很圓滿,文字很簡單、很簡潔,意思很圓滿。

  【會疏曰,夫國土者,即眾生之影響耳,形修則影長,形短則影促。】

  這個比喻也比喻得非常好。『國土』尚且如此,何況我們這個人身!國土從哪裡來?也是從想像變現出來的,正是一切法從心想生,還是從心想生的。所以,依報隨著正報轉,國土是依報,山河大地、虛空、星球。『即是眾生之影響』,影,有個形才會有影,我們在日光、燈光底下,我們有個人身,才會照著有個影子。影子是假的,這個大家很容易懂,影子不是真的。響是什麼?回音,我想很多同修都有這個經驗,在山谷裡面長嘯一聲,接著就有回音過來。回音如這個身影是相似的,一樣的虛妄。這個比喻就是說,山河大地是依報,依報是正報之影響而已,它哪裡是真的?

  『形修』,修是長,底下有個括弧解釋,修的意思就是長。形長,身體高,他影子就長;『形短』他影就『促』,促就是短的意思。由此可知,依報環境的善惡完全受人心的變化,人心善,依報的環境就美好,風調雨順,五穀豐收,人民安樂。我們看現在這個世間,無論哪個地方災變無窮,在過去歷史當中,沒有像現在這麼頻繁、這麼嚴重。今天這個世間許多有學問的人,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他們雖有智慧,沒有能夠找出這些頻繁災變的原因,他沒找到。他們今天說實在話,目標、方向搞錯了,他們向物理方面來探討,不知道物理只講它的表面、表層。比物理更深入進去叫原理,原理是人心,佛法裡頭講得透徹、講得清楚,依報隨著正報轉,正報是人心。所以不從心性上去求,捨離心性,心外求法,永遠不能解決問題,這是現代科學的方向有偏差,心外求法。所以這個幾句話意思非常的深遠。底下一段:

  【淨影疏云,天人善惡,汎說一切諸土之因,國土麤妙,汎宣一切諸土之果。】

  這是慧遠法師說的,隋朝的慧遠法師,說『天人善惡』,這是講『一切諸土之因』,這是依報之因,依報有善惡。講『國土麤妙』,這是說『一切諸土之果』,果裡面講的受用,一切眾生在國土裡面的感受。

  這一大段,都是給我們說明善惡兩個字的意義,用了這麼大的篇幅,實在講,這個篇幅在整個佛法裡面,已經濃縮到不能再濃縮了。由此可知,佛在經典裡面講因緣果報講得多,部部經上都說到。佛為什麼要這樣說?無非是叫我們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把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修正過來,從此以後不再造惡因。不但自己感的果報善,也能跟其他眾生做善的增上緣。這個做善的增上緣就是講共業,自己的感受是別業,與一切大眾共同享受,這是共業。所以,首先要對於善惡要有相當程度的認識,我們起心動念、言語造作則儘量減少過錯,這是佛說經目的之所在。再翻過來,看九十三面。

  【止觀曰,一心具十法界。】

  【探玄記曰,一心者,心無異念故。】

  我們先看這兩句。『一心具十法界』,這個十不是數字,是代表圓滿,如果把它看成數字就錯了。圓滿是無量無邊的法界,無有窮盡的法界,總不出一心,就是無量無邊無有窮盡的法界,都是一心變現出來的。你要是明白了這句話,肯定了這句話,我們可以說你已經不是凡人,決定不是凡人。無論你修學哪一個法門,你在這一生當中必定成就,為什麼?你的方向正確、目標正確,這一生當中就決定有成就。方向、目標是什麼?一心。無論哪一個法門,統統修的是一心,你要是得一心了,你就得無量無邊的法界,你就都得到了。為什麼?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心變現的,你就完全得到了。我們今天為什麼得不到?因為沒有一心,我們的心是亂的,亂心,我們的心是染污的。所以盡虛空遍法界原來是自己,現在變成不相識,似乎與自己不相干,活得這麼可憐,活得這麼苦。實在講,冤枉!這不是事實真相。

  《華嚴經探玄記》是賢首國師的作品,這句話是賢首大師說的。什麼叫一心?『心無異念故』,心裡頭沒有二念,就是一心。什麼叫二念?動了念頭就是二念;一心沒有念,起心動念就落二三。一心的時候,你所見的法界是一真,十法界、無量無邊的法界統統變成一真法界,所以你才能夠都見到。《無量壽經》上佛告訴我們「洞視徹聽」,你見的能力,盡虛空遍法界你都見到;你聽的能力,盡虛空遍法界你都聽到。六根的能力是圓滿的,沒有絲毫欠缺,能力是圓滿的。只要你得一心,圓滿的能力就現前。我們在《金剛經》上得到一個消息,從小乘初果須陀洹到大乘等覺菩薩,要用此地的話來說,他們都是修一心。雖都修一心,他們對於一心的功夫、一心的證入、一心的受用,卻有淺深廣狹之不同。最淺的、最小的是小乘須陀洹。怎麼曉得他們統統修的是一心?《金剛經》上說得很明白,他們統統都是離四相,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小乘須陀洹就離相,就離四相了,一直到等覺還是離四相。離四相就是心無異念,我們一天到晚還是起心動念,這怎麼得了!

  假如我們明白這樁事情,肯定這樁事情,就是「一心具十法界」,你對於這句話真的明白了。剛才我說了,無論修學哪個法門,我們修淨土,念佛也好、讀經也好,修什麼?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修掉,這叫真修行,這個人真正叫從根本修。《彌陀經》上給我們講的一心不亂,一心不亂是修行門的總綱領。《彌陀經》講一心不亂,《楞嚴經》大勢至菩薩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都攝六根就是不亂,淨念相繼就是一心,說法不一樣,意思沒有兩樣,真的是千經萬論,處處提示。實在說,我們自己煩惱習氣太重,佛的千言萬語我們都還沒有能聽懂,依舊無法體會,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是亂心、還是雜念。以亂心、雜念來念佛、修淨土,也只是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種個遠因,這一生當中不會往生的。這一生當中要想真正得往生,總要與一心要相應;縱然不能完全相應,也應該多少有一些氣氛。天台大師所講的,不能真正相應,至少要做到相似位;相似位做不到,也應該做到觀行位。觀行位是真肯做、真的在做,雖然沒有做成功,真做,方向、目標沒錯,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認真依教修行。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教行信證文類曰。】

  這是古代日本法師所做的。

  【言一念者,信心無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則清淨報土真因也。】

  這個說得好,實在講是淨宗的過來人,若不是過來人,這句話說不出來。淨土真正的因,就是往生的因,是什麼?心清淨,就是一心。所以修淨土的同修,無論在家、出家,一定要覺悟,覺悟什麼?我這一生決定要往生,你這就覺悟了。我這一生要修福,要多做好事,要普度眾生,說老實話,你還是在迷惑顛倒,你並沒有覺悟。修的福報再大,不能往生,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六祖大師在《壇經》裡說得很好,這樁事情,就是生死大事,福不能救,再大的福報,與這個事情不相干,你修福幹什麼?弘法利生是修福。最要緊的是了生死,永脫輪迴,這個人叫真正覺悟。

  所以,在你了生死還沒有真正把握的時候,古來的祖師大德教給我們,叫一門深入,這個有道理。一門就是幫助我們了生死,幫助我們成就修行的大業,弘法利生的事情附帶做。弘經,我學《無量壽經》就只弘《無量壽經》。人家問我《彌陀經》,《彌陀經》我沒有學過,你去請教別的法師。你要是說,說這個話太難為情,那你看看《華嚴經》上五十三位善知識,那各個都難為情。他們就是學一門,善財童子問第二門,他說這個我不會,你去請教別人,他不覺得難為情,那是法身大士。所以,我常常勸同修,做專家,不要做通家。不要是樣樣都會、樣樣都能,樣樣都會、樣樣都能,往生就不能,你損失太大了。如果你一生在一部經上,不管是什麼經,你的心是定的,你的心是清淨的。心淨則國土淨,這是你往生淨土,了生死出三界的真因,你修了。這才叫做自利利他,不要搞得太多、太雜。我勸大家句句都是真實話。

  選定一部經,一門深入,一生當中就依一部經,就講一部經,古大德有例子。淨宗古德有一生專講《觀無量壽經》,講兩百多遍,這是我們最好的榜樣,真正是一門深入,這一部經熟透了。熟透了,你在裡面就有境界,你就有悟入。悟入之後,這一部經你要是對別人宣說,的確得辯才無礙,這個經可以淺講、可以深講,可以長講、可以短講。短講,一、兩個小時就講圓滿;長講,一、兩年都講不完。你有這個能力,你真的貫通了!這都是事實。

  一、兩個小時把一部《彌陀經》講完,也許諸位同修不相信,實在講這個例子太多了。我最初在台中學講《阿彌陀經》,李老師規定我們的時間多久?四個半小時,一部《彌陀經》,從「如是我聞」到「信受奉行」,講得清清楚楚。那個時候我們的學習進度是一個星期講一次,一次是四十五分鐘。他一次是一個半小時,但是講台上是兩個人,一個講國語,一個講台語。九十分鐘兩個人分,一個人就是四十五分鐘,五次講圓滿。所以總共的時間只有四個半小時,這部經就講圓滿了。簡單的介紹,兩個小時很適合。長講,我在台北圖書館講過《彌陀經疏鈔》,一共講了好像三百三十五次,一次一個半小時,那是長講。你才曉得這個經可長可短、可淺可深,一門深入就對了,對自己有絕對的利益,真的是保證這一生當中往生不退成佛。

  如果要想做通家,要想廣學多聞,這一生超越輪迴往生不退就很難了,可能就發生障礙,就不能夠如願,這個損失沒有法子彌補的,不能不知道。所以中國、日本這些古大德,這些教訓,字字都是真實不虛,我們應當細心去體會,依教奉行。第二十六段:

  【漢譯曰,我當奉持,當即中住。】

  漢譯多了四個字,會集本是『我當奉持』,漢譯的原文還有四個字,『當即中住』。即是即刻,要把心守在這個地方。這是說什麼?佛的教誨,佛教導我們怎麼做,就能夠依教奉行,把心安住在老師教誨之中,這就是「奉持」的意思,就是「中住」的意思,不違背教誨。法藏比丘親近自在王如來,自在王如來是他的老師,他之所以有這樣殊勝的成就,這樣快速的成就,真正的原因是什麼?就是這一句。他能夠遵守老師的教訓,奉行不違,所以他能成就。這種修學的態度,就是我們古人所說的師資道合,這是真正的學生。真正的學生難找,有很多有成就的大德,一生當中一個都遇不到,所謂的是學生要找一位好老師,難,老師要找個好的學生更難,到哪裡去找?什麼叫好學生?百分之百的服從,完全能夠依教奉行,這才是好學生。經上講的第一弟子,第一弟子的條件就是在此地。法藏比丘確實是自在王如來的第一弟子,所以他有這樣殊勝的成就。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條,二十七。

  【宗門曰,心心不異謂之保。】

  這是講「保持」。什麼是保持的意思?『心心不異』,前心跟後心一樣的,沒有改變,這叫保持。前心是清淨心,後心還是清淨心;前心是平等心,後心還是平等心,沒有改變。這是解釋受持的意思。你怎麼能保得住?心心不異,這才叫保持。底下:

  【魏譯云,具足五劫,思惟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

  這是說阿彌陀佛修成極樂世界,極樂世界是他的果報,修因一定感果。我們今天修因,必定有果報,法藏修的是什麼因,感那樣殊勝的果報,我們今天修的是什麼因,我們將來是個什麼果報?愈想愈可怕。我們今天沒有離開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一樣沒離開,而且心裡面還存在著貪瞋痴慢疑,這五種煩惱沒斷,這是根本煩惱,沒斷。我們今天在努力認真修學佛法,自行化他,這修的是人天的大福報。我們對於弘揚佛法非常認真、非常努力,將來的果報是什麼?給諸位說,大羅剎、大阿修羅,果報是這些。福報現前的時候,你貪瞋痴慢再現前,那就要殺人了。你一生當中不曉得要殺害多少眾生,你也可能發動世界大戰,也可能殺億萬眾生。殺完之後,再入阿鼻地獄去受報。我們今天修的是這個東西。所以,三途六道是善惡業因果報的循環相續,你殺了這麼多人,殺了這麼多眾生,眾生將來要殺你。你殺一千個人,將來每個人殺你一次,你就要被殺一千次,就是這麼個帳。

  我們講佛法,對初學的人不便講,老同修就沒有忌諱。你們天天吃肉,肉很好吃,實在講,肉是最不好吃的,為什麼?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你吃牠半斤,你來生要還牠八兩,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佛經上講,「人死為羊,羊死為人」,今天你是人,牠是羊,你吃牠的肉;來生的時候,牠變成人,你變成羊,牠再吃你的肉,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殺害、瞋恨的念頭,怎麼能夠消除得了?幾個眾生覺悟了,你去吃雞肉,那個雞一想,過去我吃你,現在我還你,算了,我帳就了了,牠不生瞋恨心,哪有這個道理?你看你殺雞,雞飛狗跳,到處亂跑,牠要逃命,牠並不甘心情願被你殺。這就是那股怨恨之心沒有法子化解,怨恨累積久了,就是世界大戰。所以佛講得很好,要想世上沒有刀兵劫,刀兵劫是戰爭,這是最殘酷的,佛說了,除非眾生不吃肉。眾生都不吃肉,世間就不會有戰爭,戰爭的因消滅掉了。所以我們看到吃肉的人,好像吃得很開心,我們看到知道,他又欠了帳。欠了將來一定要還,欠命的還命,欠錢的還錢。

  這個世間,說實在的話,誰都不能佔誰的便宜,誰也不會吃誰的虧,公平到極處。你只要把三世因果看清楚了,你就曉得世界是公平的,點點滴滴都有前因後果。所以佛說得好,眾生畏果,眾生造因的時候迷惑顛倒,果報現前害怕了。菩薩畏因,菩薩清楚,菩薩對於因果報應這個現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所以起心動念不會有一個惡念對眾生,不敢造惡業,知道造作惡業會有果報的。

  「心心不異」就行了,心心不異實在講就是三昧、就是禪定。凡夫前面一個念頭跟後面一個念頭不一樣,一天到晚胡思亂想。所謂修行有功夫,什麼叫功夫?他心心不異就是功夫,他能夠保持,他能夠守在一個境界裡頭。

  『具足五劫』,五劫的時間,『思惟攝取』,這是智慧。思惟不是研究,如果我們照字面來解釋那就錯了。思惟是表菩薩的三慧,聞慧、思慧、修慧,是菩薩三慧。『攝取莊嚴佛國清淨之行』,這是功夫。他的行是什麼?純善之行,沒有絲毫的惡念,沒有絲毫不善之行,所以他的果報是清淨莊嚴的淨土,這個不可思議。我們讀了《無量壽經》,見到阿彌陀佛的修學,就應當要發心效法。佛能這樣做,我為什麼不能這樣做?我們今天看不破、放不下,實在說,我們今天能夠得到的這一點點,是太可憐、太微薄,你能把這一點點東西放棄掉之後,你所得到的是西方極樂世界。眼前你得到這一點點小利你不肯捨棄,西方極樂世界你永遠沒分,為什麼?道理很簡單,西方極樂是自性變現出來的,眼前這一點小小的福報利益,你在這裡頭分別執著堅固的不肯捨棄,這是大煩惱,障礙心性,心性裡面無量的智慧德能不能現前。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心性圓滿的現前。

  雖然是阿彌陀佛他修的淨土,十方世界每一個去往生的人,又何嘗不是自己修的淨土?因為你自己修的,跟阿彌陀佛修的是同樣的,所以變現出來的境界自他不二,身土不二。極樂世界是不二法門,極樂世界是三三昧,空、無相、無願,《無量壽經》世尊給我們講解得很詳細、很明白。我們不修彌陀行,怎麼能往生?所以讀經、持名都要修彌陀行,才能往生;如果讀經、念佛不修彌陀行,那就是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你一天《無量壽經》念十遍、念二十遍,佛號念十萬聲、二十萬聲,都沒用,還是不能往生,為什麼?心跟佛的心不一樣,行跟佛的行不一樣,就不能相應。佛心清淨,佛的行清淨,這是我們一定要重視的。

  【唐譯云,於彼二十一億諸佛土中所有嚴淨之事,悉皆攝受,既攝受已,滿足五劫,思惟修習。】

  唐譯的這一段文跟魏譯的是一句,譯法不一樣。唐譯的比較清楚,魏譯的簡單,魏譯是康僧鎧譯的,譯得比較簡單,但是意思還是很圓滿。

  『二十一億諸佛土』,「二十一」前面說過了,它不是數字,它是表法的,代表大圓滿。因為密宗以二十一表圓滿,十六、二十一都是他們表圓滿的意思。二十一擴充到億,那就是大圓滿,所以這是代表大圓滿。也就是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都包括在其中,一個都不漏。這些諸佛土中,善惡不平等,果報不一樣,阿彌陀佛統統見到,像現在觀光考察,每個佛國土他都去訪問過、都去調查過。善因善果,他就學習,惡因惡果,他把它修正,極樂世界是這樣造成的。

  『所有嚴淨之事,悉皆攝受』,就是他統統都明瞭了,十方一切諸佛剎土這裡面因緣果報,沒有不清楚的、沒有不明瞭的。『既攝受已』,他自己就回去修了,修他自己的淨土。『滿足五劫』,以五劫這麼長的時間,『思惟修習』,思惟修習可說用高度的智慧,取人之長,捨人之短。看到十方國土善的好的,他採取,不好的他加以修正,他做這個事情,用了五劫的時間,這才成就極樂世界。所以,極樂世界不是憑空想像成就的,不是的。今天我們看這段文,用現代科學眼光來觀察,非常符合於科學的精神。他是接受老師教誨之後,再去遊覽、去考察,中國古人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萬里路是考察,這個學問才是真實的。所以他有非常豐富的經驗。

  【宋譯云,住一靜所,獨坐思惟,修習功德,莊嚴佛剎,發大誓願,經於五劫。】

  宋譯也是這段文,意思跟前面也很相似,從這個文比較看是大同小異。前面沒有講到『住一靜所,獨坐思惟』,沒有這個意思。是不是法藏比丘真的找一個地方去閉關?這個現象不就現在所謂閉關、住茅蓬的現象嗎?如果我們要這樣去體會,那叫望文生義,完全就字面上來看。其實不能做這種解釋,做這種解釋,解釋的面非常的窄小,不是大乘菩薩所為。「住一靜所」,靜就是清淨心,我們這樣去體會是有根據的。在諸大乘經教裡面,最明顯的中國的禪宗,經典裡面,《華嚴》、《法華》、《楞嚴》這些大乘經,裡面所講的禪坐都是取其意而不取其事相。你看六祖講的坐禪,坐是什麼意思?坐是不動的意思,什麼不動?心不動。由此可知,所謂是行住坐臥都是禪。所以他這個坐,不僅是盤腿在那裡打坐,他走路也叫坐,他睡覺也叫坐,他用這個來表示,心裡頭不起心、不動念這個叫坐。禪是什麼意思?禪是不著相,無論是什麼樣的境界,他也清楚、也明白,但是他決定不分別、決定不執著,這個叫禪。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兩句,不取於相是禪,如如不動是坐。

  了解這個意思,我們看這一句我們體會就不一樣。住一靜所,就是《金剛經》上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是這個意思。「獨坐思惟」就是今天講的觀照。如果真的有思惟,那就落到意識裡頭去了,那不是佛,不但不是佛,連菩薩也不行。有思惟的菩薩,那個菩薩地位不高,沒有見性的菩薩用八識,有思惟。明心見性的菩薩沒有思惟,轉八識成四智,他用的是智照,沒有思惟,像《金剛經》上講的「照見五蘊皆空」。所以此地獨坐思惟是觀照的意思。

  『修習功德』,修習功德就是講的前五識的作用,我們眼耳鼻舌身,這是工具,要去做。所有一切的造作,都是為了利益一切眾生。『莊嚴剎土』是接引眾生,提供給一切眾生最好的修學道場。這個道場裡面沒有障礙,《華嚴經》上講的四無礙法界,它是真的普賢菩薩的法界。在這個裡面修行成就快速,沒有障礙。『發大誓願,經於五劫』,發大誓願就是四十八願,四十八願我們在講經的時候給諸位詳細介紹過。他不是一次發的,是五劫當中有前後所發的,每一願發願都有他特別的因緣。所以這個願不是自己在家裡想著怎麼發的,不是的。見到一些事,譬如說第一願,見到十方世界有三惡道,看到三惡道太苦、太殘酷了,於是他發一個願,我的國土將來沒有三惡道。所以願,都是這麼來的,不是自己憑空想像的。四十八願願願都有發願的原因,你仔細去觀察,你才感覺到這部經之可愛,我們中國人所講合理、合情、合法,他真的做得非常圓滿。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