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六十一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61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七面,第五行,就是八十四段看起:

  【稱讚淨土經曰,為諸有情宣說甚深微妙之法,令得殊勝利益安樂。】

  從經題,意思就很明顯,這是讚歎世尊,為一切有情眾生宣說淨土法門。因為這個法門是平等成佛之法,是佛平等普度一切眾生,所以在一切經中,實在它是『甚深微妙』,能令一切眾生平等成佛,這就是『殊勝利益安樂』。底下一段:

  【唐譯曰,縱沉無間諸地獄,如是願心終不退。】

  這是說法藏比丘當年發心,所發之心堅固,即使在修學過程當中遭遇極大的苦難、極大的挫折,他的願心永遠不退。這是值得我們效法的、值得我們學習的。最後一條:

  【會疏曰,但有其願,願即虛,但有其行,行即虛,要須願行相扶,所為皆剋。】

  這幾句話非常重要。佛法常說入不二門,這個意思非常深廣,涵蓋所有的佛法。你懂得這個意思,實在講,無論哪個法門都不難契入;如果要是違背這個原則,修淨土也不能往生。可見得,入不二門的重要。此地講的不二,是行願不二,你就成就了,『剋』就是證果、就是成就。如果行跟願是兩樁事情,這就不得其門而入。『但有其願』,有願沒有行,這個願是空願,所以『願即虛』,是空願。如果有行沒有願,這個行達不到目標,也不能成就,所以『行即虛』。如果這個行是善行,譬如修六度、修普賢十願,這是菩薩的大行,如果沒有願,這樣的修行功夫都變成三界有漏的福報,都變成福報,這個行就叫做虛。因為三界之內沒有一樣是真的,《般若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縱然得大福報,也是一場空,也是夢幻泡影,所以說行即虛。

  必須要『行願相扶』,行願相扶就是行在願中,願在行中,那你就有成就,你有什麼樣的願就有什麼樣的成就。我們念佛人的願是往生淨土,念念不忘求生淨土,這個目的才能夠達到,『所為皆剋』,此地是講的原則。

  我們再看底下一品,「至心精進第五」,請看第一段。

  【無量壽經起信論曰,法藏云,我發無上正覺之心,當知無上正覺,一切願王從此出生,一切淨土從此建立,才發此心,極樂莊嚴一時具足,故曰,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所以者何,一切法不離自心故。】

  論是解釋經的,就是解釋《無量壽經》。《論》是彭際清居士做的,彭居士是清朝乾隆時間的人,他也有很了不起的成就。這本書現在在台灣有流通,雖然印的數量不算太多,但是不難得到。這是《論》裡面的一段話,解釋『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會當剋果,何願不得』,解釋這一段。

  『法藏云,我發無上正覺之心』,無上正覺就是無上正等正覺,當中把「正等」省略掉。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講的無上菩提心,或者是大菩提心,都是一個意思,他是發了大菩提心。這句話裡面的意思很深,所以彭居士說,『當知無上正覺』,我們應當要曉得,無上正覺就是無上菩提心,發這個心,是『一切願王從此出生』,願王是指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如果廣義的來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一切法身大士所發的弘願,都從菩提心生。所以不發菩提心,怎麼能成就?往生淨土,一定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才能成功。經上像這些話,確實是千言萬語,時刻叮嚀囑咐,唯恐我們疏忽掉。如果在這個地方一疏忽,我們一生的修行都達不到結果,這是非常可惜。如果不能往生,我們一定要知道,一生所修的都變成魔業。果然來生享福,享大福報,可是福報裡面必造罪業,福享完了,罪業的果報現前,當然要墮三途。由此可知,不生淨土是決定不行的,要下一個決心,一定要求生淨土。所以諸佛菩薩的弘願,從菩提心生的。

  『一切淨土從此建立』,「一切」是說一切諸佛的淨土。西方極樂世界四土都清淨,這是很不可思議的。十方諸佛的剎土,有淨土、有穢土,什麼原因?我們只要看釋迦牟尼佛的報土,我們現在是生在娑婆世界,娑婆是釋迦牟尼佛的報土,這裡面有淨土、有穢土。西方世界有四土,釋迦牟尼佛這兒也有四土,我們現在住的是凡聖同居土,這個地方不清淨;娑婆世界也有方便有餘土,也不算真正清淨;娑婆世界也有實報莊嚴土,那是淨土,是世尊與法身大士居住的所在。所以釋迦牟尼佛有淨土,這個淨土跟西方極樂淨土相比並不遜色。不一樣的,就是西方極樂世界的凡聖同居土也是淨土,這個就很奇怪。如果你要是把這些事理搞清楚了,你才曉得這個現象是自然的,為什麼?西方世界凡聖同居土,每一個去往生的人都發了菩提心。我們在娑婆世界凡聖同居土裡面,諸位想想,有幾個人發菩提心了?發菩提心的人極少數,極大多數的人沒發菩提心。所以,娑婆世界的凡聖同居土是穢土,不是淨土。西方世界每一個去往生的人,統統是發菩提心的;換句話說,不發無上菩提心,就不能進入西方極樂世界。要想進入西方極樂世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條件。所以,西方世界四土都是淨土,那個地方各個人都是發大菩提心。我們念佛,一天念十萬聲,一天念二十萬聲,若沒有菩提心,依舊不能往生。所以淨土是心淨則土淨,這是往生必須要具備的條件。

  『才發此心,極樂莊嚴一時具足』,菩提心一發,我們「迴向偈」天天念,「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我們拿什麼功德去莊嚴佛淨土?諸位要曉得,是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簡單講是清淨心,我們心清淨就能莊嚴淨土。心不清淨,修福沒用,《壇經》裡說得很好,這個事情福不能救,福報再大,它不是清淨的,與淨土不相應。所以福報大,不能往生淨土,心清淨能往生淨土。我們心一發就是莊嚴佛淨土,極樂世界莊嚴一時具足,自己就感受到這個氣氛,極樂的氣氛。因此,經上才有這麼幾句、才有這四句,這是世間自在王對法藏比丘說的。

  「至心求道」,至心就是菩提心,至心是誠心,真誠到極處,就是至誠心,至誠心就是菩提心。至誠心裡面必定有深心、迴向發願心,剛才講了,不二法門,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求道是求無上菩提,四弘誓願裡面求的是「佛道無上誓願成」,求這個。這一句,至心是初發心,發的是真心、無上菩提心;求道這是果,無上菩提涅槃之果。能不能得到?佛所說的是肯定的,只要你「精進不止」,不止就是不間斷。精進不止這四個字,跟大勢至菩薩所講的淨念相繼,意思完全相同,淨念就是精進,相繼就是不止。由此可知,至心求道最怕夾雜,一夾雜,你的麻煩就來了。這是我們不能不多囉嗦幾句。

  學道之人,自古以來,修學的人多,成功的人少,原因在哪裡?就是不懂這個道理。他要廣學多聞,最後他失敗了。廣學多聞成就什麼?成就了佛學,如果今天要設個博士學位,佛學博士他可以拿到,世間常講佛學家,他可以成為一個佛學家。但是了生死、成佛道,往生淨土,沒有他的分。所以你在世間做個佛學博士、做個佛學家,行!你遍涉、涉獵三藏十二分教,你可以做得到,與了生死、往生極樂世界毫不相干;換句話說,與你的清淨心不相干。你要想得清淨心,換句話說,你所修學的是愈簡單愈好,心容易靜下來、容易得定。定就開智慧,慧一開了,世出世間法沒有一樣不通達,那個才能得真實受用。所以,現代人學佛要想成就,比古人不知道要難上多少倍,問題在哪裡?現在科技發達、印刷術發達,經典你很容易得到,換句話說,你的心就不能專一。古時候可以說佛經沒有流通。

  明清以前,明朝以前是手抄本,明朝以後才有木刻本,木刻本比手抄是方便太多了,但是那種印刷很不方便。如果諸位有機會到中國大陸去觀光旅遊,諸位可以到南京看看金陵刻經處,那個地方還有一部分保存著古時候木刻的印刷,你們去看看,它是怎麼樣印經書的。一個很熟練的工人,印書工人,很熟練的,大概一天可以印三冊,木刻版本印出來之後,再把它裝訂起來,用線裝訂好,切整齊,一天可以做三冊。你才曉得經書得來不容易!可是它有好處,好處在哪裡?一門深入。為什麼?沒別的東西好看,他那個心不能不專。現在《大藏經》擺在這裡,你的心不能不散,你說糟糕不糟糕!東西太多,琳瑯滿目擺在這裡,你怎麼能把心力集中?這是我們現在修學的環境,你從這裡一觀察,科技發達反而不如古時候。

  古時候哪有這麼明亮的燈光?我在抗戰時期念書,做學生,我們晚上上自修,點什麼?點油燈。一根燈草,那個光的亮度,大概只有不到一支蠟燭的燭光。大概要用兩根燈草,那個耗油就耗得多,差不多才相當於一支燭光。我們節省,沒有那麼浪費,一根燈草只有半支燭光,那一點燈火之下我們做功課。奇怪了,也沒有得近視眼,也沒有戴眼鏡的。你看現在這麼明亮,我看戴眼鏡的那麼多,你說奇怪不奇怪!那個原因我們細細想想,有道理。我們那時候看書的時間短,眼睛休閒的時間長。現在為什麼小朋友都得近視眼?他用眼睛的時間太久了、太多了,看書,那個書字也小,再看電視。電視看起來麻煩大了,滿腦袋的胡思亂想,亂七八糟。我們小的時候沒有這些東西,不但電視沒有,一年難得看一、兩場戲,稀有;換句話說,我們心裡的污染少,心清淨。生活實在講跟大自然結合在一起,除了在大自然之外,沒東西好玩,所以心地清淨。現代人講的,用腦、用眼時間都不算太長,所以身心健康。現在科技發達,帶來不少的麻煩,沒什麼好處,副作用太大。所以,精進這兩個字,我們要深深的理解它。

  而佛在大乘經上常說,菩薩善根就是一條,世間善根有三條,叫三善根,菩薩善根就是精進。我們修學大乘,不懂得精進,怎麼能成功?精進就是一門深入。這四個字做得最徹底、最究竟、最圓滿的,我看無過於大勢至菩薩,你看《楞嚴經.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菩薩自己說得很清楚。他與五十二同倫,同倫是志同道合的,五十二個同志,專修念佛法門,一門深入,他講得透徹。他的方法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他的效果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這個開示非常重要。不假方便,不藉任何一個法門來幫忙,就是一門深入,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他一門就成功了。如果像我們現在選擇,我們選擇一部《無量壽經》,從初發心到成佛就一部經,從初發心到成佛就一句佛號,那你就是大勢至菩薩,決定不找麻煩。在近代,最佳的榜樣是印光老法師,印光老法師一生就是一本《阿彌陀經》、一句阿彌陀佛。他閉關的關房在現在的蘇州,那個關房現在還保留著,還保留著老法師當年原來的樣子。你看,他自己的小佛堂,佛案上就一本《彌陀經》,什麼都沒有。所以在《印光大師永思集》裡面,有一篇文章說他是大勢至菩薩再來的。我們聽了之後,冷靜去思惟觀察,印光法師一生的行誼確實很像大勢至菩薩。他自己所修學的,以及他教導別人的,專修專弘,一門深入,這裡講精進不止。能夠這樣去做,「會當剋果,何願不得」。

  這個四句,第一句是願,第二句是行,後面這兩句就是願行不二,他就能夠證得。此地講的果,隨著你功夫的進展,最初之果,初信位的菩薩再往上提昇,二信、三信、四信,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都是果。如果是一門精進不止,證果的速度非常之快。在我們淨土法門裡講,功夫成片、事一心不亂、理一心不亂,這是念佛人之果。念佛人的願,第一個願是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第二個願是幫助一切有緣眾生念佛求生淨土,這就是專修專弘。

  而法藏在此地發的願,實在不可思議。他發的願是他要發願成佛,不但要成佛,成佛之後要超過一切諸佛,這個願就不可思議。所以,他向世自在王如來請教,他的願望能不能達成?這四句話就是佛給他的答覆,意思非常肯定。這幾句話是如來金口所宣,是修行證果的不二法門,你只要把這個兩句抓住,「至心求道,精進不止」這八個字你做到了,你沒有不成就的。我們要曉得,成佛都能辦得到,開悟是小事,哪有不開悟的道理?哪有不通達世出世法的道理?我們今天走的路錯了,違背了經訓,要去廣學多聞。結果廣學多聞得到是什麼?增長所知障。煩惱沒有除掉,你這個所知障決定是邪知邪見,清涼大師講的,增長邪見而已,你還能得到什麼證果!

  末後這一句,彭居士說得好,把它所以然的道理說出來了。『所以者何,一切法不離自心故。』所以佛法稱之為內學,佛法稱之為心學,求什麼?求自性。禪宗裡面求明心見性,我們淨土裡面求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清淨心,《金剛經》上說得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這句話說明清淨心生智慧,實相是實相般若。自性本具的智慧,是從清淨心生出來的。這才是個明白人,這才是個真正覺悟的人,不會走冤枉路,不會走錯路。所以我們前面讀到,普賢菩薩講的,法供養當中,第一個是如說修行供養。佛在經上說的,我們有沒有如說修行?至心求道,精進不止,我們有沒有依教奉行?有沒有如說修行?再看底下這一段。

  【會疏云,汝自當知者,例如法華三止說,其義深廣,不可容易說故。】

  這是法藏比丘提的問題,而世尊沒有直接答覆他,只說『汝自當知』。這種問對,就像禪宗裡面的機鋒一樣。《會疏》裡面舉出《法華經》的三止,世尊在法華會上也用了這種方式,說了三個止止止。這個意思很深,境界確實屬於不可思議。止什麼?止息妄念你自然就明白了,只要把妄念息掉就行了,所謂「但須除妄,別無勝解」。妄想分別執著放下,就圓滿了,智慧功德就圓滿了,所以這個意思很深很廣。而世間自在王佛對法藏比丘這句話也是這個意思,「汝自當知」,不需要別人來解釋。法藏有沒有能力?當然有這個能力。可是在經文裡我們所看到的,他所表現的是大慈大悲,沒有表現頓悟,還說這個意思太深,不是我的境界。法藏表演的是我們這一類的凡夫,求佛為我們詳細說明,再委曲婉轉詳細說明。假如佛說「汝自當知」,他直下承當,後面就沒有經文了,沒得說了。這是他的慈悲,這是他所謂是利益有情發問,不是他自己不知道,明知故問,問給大家去聽的。大乘經裡面像這樣的句子,我們也常常會看到。第三段:

  【六祖曰,密在汝邊。】

  這是《壇經》上的一句話。『密在汝邊』,「汝」是什麼?心,是你的自性、是你的真心。離了自性、真心,哪有什麼密?佛佛相傳,傳什麼?就是傳心,印心而已。菩薩的心像不像佛心?佛心是什麼樣子?佛心是真心,一切眾生各個本具,各個現成的。你能夠用真心,就叫你做佛陀。雖用真心,真心裡面還雜著妄,就叫你做菩薩,為什麼?你還沒有達到純真,純真就是佛。帶著妄,帶什麼妄?帶著無明。可是諸位要曉得,決定不帶煩惱。無明跟煩惱恐怕也難搞得清楚,我們再說白一點,大家好懂。無明是妄想,煩惱是分別執著;換句話說,他還有妄想沒斷,分別執著是決定沒有了。如果有分別執著,決定是凡夫,不能叫聖人。分別執著斷了,他的無明沒斷,沒斷完,四十一品無明,破一品無明就證一分法身,那就是密。密在哪裡?「密在汝邊」,這種答覆就是幫助他開悟,給他啟示。凡是提出問題,他都有疑,佛菩薩幫助一切眾生,斷疑起信,破迷開悟。你看他用的方法,你看他所說的這些話,都是幫助對方、啟發對方,這是最好的教學法。底下一段說:

  【古禪德曰。】

  這是古時候禪宗的大德,沒有指哪個人。

  【汝自會取好,我不如汝。】

  這些話全是宗門的機鋒,跟這個經上佛所講的「汝自當知」,意思非常接近。所以這個『自會』,會是體會,貴在自己能夠領悟、能夠體會。『取好』的意思就是好自修行。『我不如汝』,這樁事情別人幫不上忙,完全看各人領會、各人體悟,悟入有淺深廣狹不同。底下這一段還是解釋這個意思。

  【峻諦師曰。】

  這是唐朝時代的日本高僧,在中國留學的。

  【此含三義。】

  他說得詳細。

  【一謂法藏菩薩宿殖深厚。】

  這個括弧是註解,這個『殖』跟木邊的「植」在古時候是通用的,就是說他的宿根深厚。

  【高才勇哲,與世超異,淨佛國土之事,久既洞達,雖佛智無所加之。】

  我們先說這一段。前面我們在經文上讀到,佛對於法藏比丘的讚歎,有『高才勇哲,與世超異』,這是對他讚歎的經文。當然,他要沒有深厚的善根、福德,不可能有這樣的表現。既然有這樣的智慧,有這樣的善根福德因緣,求淨土這個事情還需要問別人嗎?雖然法藏比丘向世間自在王請教,世間自在王也說了老實話,這個事情,你自己的智慧、能力足夠了,話裡頭有這個意思。他的能力足夠了,佛就是再幫他,也幫不了什麼忙,他自己智慧、能力足夠了。所以說:

  【故如汝所知,汝自當行之也。】

  你可以依照你自己的願望去做,就行了。底下有個小註,「此復明法藏是從果向因也」,這是裡面的含義,說明法藏比丘久遠劫已經成佛,這一次是倒駕慈航來表演的而已,並不是真正的凡夫,不是真正的是菩薩,他是佛,古佛再來的,是來示現的。這就是從果向因,所謂是倒駕慈航,我們釋迦牟尼佛也是這樣的。《法華經》上,他老人家為我們表明,他是久遠劫已經成佛。在《梵網經》裡面他告訴我們,他這次到這個世界上來示現八相成道,是第八千次,人家久遠劫就成佛了。所以這一句的含義很深。

  【二謂攝取佛國,各隨樂欲,或取穢濁,或求清淨,或攝三乘,或願一乘,故任菩薩意樂,宜攝取之,不用如來之指示也。】

  你成佛之後,你示現的佛土,示現佛土經上講得很清楚,一個是自受用,一個是他受用。究竟取什麼樣的國土,不是佛的智慧、能力有差別,說實在話佛的智慧、能力沒有差別,佛佛道同,智慧德能完全一樣。可是興趣不相同,有的人願意建立淨土,有的人就願意建立穢土,這是各人興趣不一樣。可是要曉得,都是為了度眾生。

  現穢土的目的何在?眾生的業障沒有消掉,要給他一個環境去消業障。業障消盡,他自然就回頭,示現穢土的目的在此地。所以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是幫助眾生回頭的。又如我們世間人,有許多遭極大的挫折,他才學佛。他要沒有遭受極大的挫敗,你去勸他學佛他說你迷信,根本不能接受,這樣回過頭來學佛的人很多。所以我們學佛,有很多人說:怎麼樣,你失意了?你受了什麼打擊,你來學佛?他總是問這些話。好像不是受了刺激,不是受了挫折、打擊的,你怎麼這麼消極?怎麼去搞這個東西?可是,他還沒回來,換句話說,他還沒有遭受到挫折打擊,他還沒回來。所以,設三惡道就彷彿這個意思,是讓這些眾生造作這些罪業,在這個地方把它消掉。消掉之後,他就會覺悟。由此可知,三惡道裡面佛菩薩也不少。我們讀《地藏本願經》,《地藏本願經》裡面許多那些鬼王、羅剎、牛頭阿傍,都是菩薩化身,在那個裡面幫助眾生回頭的。這些惡鬼折磨這些罪人,讓他把罪障快點消掉,他們都是好心,折磨人也是好心。就如同父母跟老師一樣,懲罰學生,現在是沒有體罰,從前有體罰,打你、罵你、罰跪,都是為你好,不是惡意。鬼道、地獄道裡頭那些餓鬼都是菩薩。所以明瞭大乘經就曉得,諸佛菩薩的確是一片慈悲,但是用的手段、方法不一樣。

  阿彌陀佛的興趣就是建立唯一淨土,純而不雜。其他諸佛他們的淨土,就是淨穢程度不相同,都有淨土,也都有穢土。這是『各隨樂欲』,樂是愛好。『或攝三乘,或願一乘。』像世尊在娑婆世界,他就取的三乘,聲聞、緣覺、菩薩,他的經教就分三乘。而西方極樂世界,那是一乘,西方世界沒有三乘。『故任菩薩意樂』,這是任菩薩他的意思,『宜攝取之』,這個不需要諸佛指示,不需要諸佛教誨,隨意,當然這個裡面也隨緣,隨意、隨緣。這是諸佛建立國土不同。第三:

  【三謂凡於淨土,有報有化,法報高妙,非菩薩之分,唯應自分,宜攝取之也。】

  這第三個意思講到淨土,淨土有報土、有化土。變化土就不談,變化土是臨時幫助一切眾生的。報土高妙,高明、微妙。『非菩薩之分』,佛的報土,通常我們在佛經上讀到的,實報莊嚴土是佛的報土。凡聖同居土、方便有餘土是佛的化土,在這兩土裡面,眾生所見到的佛,都是佛的化身跟應身,唯有在實報土裡面,才見得到佛的報身。所以稱之法身跟報身,法土跟報土都是高妙,這個是非菩薩之分。

  『唯應自分,宜攝取之』,這也要靠自己修證的功夫,自己契入這個境界,佛也幫不上忙。佛能夠幫助的,實在講只是做增上緣而已。佛把事實真相為我們說出來,把這個理論為我們說出來,怎麼樣去修、怎麼樣去證是自己的事情,這個佛幫不上忙。像《法華經》上佛所講的,「開示悟入」,佛對眾生的幫助就是開示,悟入決定是自分之事,自己要悟、要覺悟,自己要契入境界,契入就是證。如果以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講的四分,我們也很容易體會。清涼把經分做信、解、行、證,佛能夠幫助我們的,就是幫助我們信、幫助我們解,行沒有法子,行跟證決定是自己的事情。佛不能幫我們修行,佛也不能幫我們證果,但是佛能幫助我們起信,為什麼?斷疑生信。佛說一切經,破除我們疑惑,讓我們建立信心;佛把宇宙人生這些真相給我們說明,使我們能夠理解。所以,幫得上的是前面這一半,後面這一半佛幫不上忙。

  【故云汝自當知。】

  關於行證的事情,你自己曉得。峻諦師這個解釋,解釋得好,夠詳細。再看底下這一段。

  【無量壽經箋註曰。】

  《箋註》是民國初年丁福保居士作的,《無量壽經箋註》,在台灣也有流通。

  【自家勢力所及之境土,又我所得之果報界域,謂之境界。】

  這是解釋『境界』兩個字,底下經文裡頭講,「斯義宏深,非我境界」,這是解釋「境界」,什麼叫境界?這兩句也說得很好,可是意思依舊是很深。『自家勢力』,自家是指自己,勢力是講智慧跟能力,你的智慧、能力所及的境。境裡面有兩種,一個是人事環境,一個是物質環境,有人事跟物質環境,當然就現出報土,像我們現在現出這個世界,現出這個報土。這個土,固然是佛的一分慈悲,釋迦牟尼佛的化土,還要加上自己勢力所及的境土,跟佛力合起來的,這個意思就深了。

  底下說,『我所得之果報界域』。我們人在這個世間一生,無論時間長短,有人壽長的,活到八、九十歲,有人壽短的,三、四十歲就走了。這就是他過去生中所造業因,感得的果報。這個人走了,我們要問,這個人沒有出生之前,這個世界有沒有?我想很多同修都會答應,他沒有出生之前,這個世界有。實在這個世界沒有,他出生才有,他走了之後,這個世界也沒有了,為什麼?他自己的業因果報。我們所看到的世界還有,那是一切眾生的共業現的果報,我們覺得它有,是共業現的;他自己別業所現的,沒有了。這個道理、事實真相,唯有佛經說得透徹。我們在《般若經》裡面討論得很多,生命在哪裡?生命在剎那之間。佛經上講的,人命在呼吸間,那已經太長了,哪裡在呼吸間,呼吸有好幾秒鐘。《仁王經》上跟我們講的例子還不是真實,不是真實相,但是跟實相已經非常接近,我們能夠體會得到的。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這是講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那是生命的現象,那是生命的真相。所以,《金剛經》上講,「如露亦如電」,露是講什麼?共業,共業的相;電是講別業的相。雖然講別業跟共業,是不是一樁事情?不是一樁事情。

  《楞嚴經》上說得很清楚,我們舉這個佛堂的燈光,我們佛堂有十幾盞燈,每盞燈放的光是別業,它各別的,光光互照這是共業。你把這盞燈熄掉,它的別業沒有了,給諸位說,它跟大家的共業也沒有了,諸位從這個淺近的比喻去思惟。實在這個現象就在眼前,你晚上躺在床上睡覺,眼睛一閉,這個世界沒有了。你去體會這個道理。到你第二天早晨醒來,睜開眼睛,這個世界又發現了。昨天晚上那個世界,跟今天早晨睜開眼睛的世界,不是一個世界,絕對不相同。不但昨晚跟今早不相同,剎那剎那不相同。但是你要曉得,真相是什麼?真相皆是虛妄。你如果要是明瞭這些事實真相皆是虛妄,你心裡面的妄想分別執著全都沒有了。我們就是因為不曉得這個事實真相,天天打妄想,以為是真實的,在這裡起分別、起執著,造作無量無邊的罪業,不曉得它是一場空。可是你造作罪業,如果要不徹底覺悟,罪業就有果報。所以佛講,「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都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我所得之果報界域」,境界這兩個字的含義也是很深很廣。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