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五十九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59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六面,第一行看起:

  【大乘義章曰,癡闇之心,體無慧明,故曰無明。】

  這是解釋什麼叫做『無明』,這個名詞在佛學經論裡用得很多,這個解釋可以說簡單、明瞭。『癡』就是愚痴,愚痴的人沒有智慧。『闇』是不明,所以叫闇鈍,我們常講一個人根性很遲鈍,現在所謂反應很遲鈍,這都是屬於闇的意思。

  『體無慧明』,無明、沒有智慧,對於一切事理都不能夠明瞭,這就叫做無明。實在說這個解釋,文字是很簡單,可是它的意思是很深很廣,我們一般講是淺說,要往深處說才能夠顯示這個名詞真正的義趣。這個慧,智慧與明瞭,它真正的意思,是對於宇宙人生一切諸法都能夠通達明瞭,這樣的智慧才是經上講的般若智慧;如果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不能明瞭,就叫做無明。所以無明的意義很深。底下一條:

  【探玄記三曰。】

  《探玄記》是賢首國師《華嚴經》的註解,他這個註解的名字就叫《華嚴經探玄記》。『三』是第三卷,裡面有這麼一段話。

  【三昧,此云等持。】

  這是解釋什麼叫『三昧』。

  【離沉浮故,定慧等故,名等也,心不散故,住一境故,名持也。】

  這個解釋也解釋得很好。三昧是梵語,『此云』,這個「此」是指中國、此地,就是我們中文的意思叫『等持』。什麼叫等?等是均等,我們講平等。『離沉浮』,沉浮是二邊。沉是昏沉,昏沉的相在靜坐的時候最容易看出來。譬如念佛,念佛當中有一段時間的止靜,大家念累了,念累了大家坐下來,坐下來的時候心裡頭默念,口不要出聲,這是調身。在這個時候就有許多人打瞌睡,一坐下去就睡著了,這個叫沉,叫昏沉,睡著了。另外一個現象,他在止靜的時候,靜下來坐,心不定,心裡七上八下,胡思亂想,妄念紛飛,那叫浮,浮躁。這是兩種現象。

  這兩種現象都沒有,叫『等』。這兩種現象沒有,顯示這個人有定、有慧。他有定,他心就不浮,定能夠把妄念伏住;他有慧,他就不昏沉。所以昏沉的人沒有智慧,心裡面浮燥的人沒有定力、沒有定功。定慧均等,這叫三昧。有定沒有慧,也不行;有慧沒有定,也不行;慧多定少,或者定多慧少,都不叫三昧。三昧也翻作正受,就是正常享受。等是定慧均等,這個地方註得好,「離沉浮故」,因為離沉浮,定慧才均等。

  『心不散故』,我們講的精神、意志能夠集中,他心不散亂。『住一境故』,心裡面能夠守住一個境界,這叫持。我們念佛人講執持名號,就是要你精神、意志集中,心住在佛號上,念念讓這一句佛號不間斷,這叫持。所以念佛叫執持名號,名號就是境界,讓心住在這個境界上。這種方法,在佛法裡面就稱之為念佛三昧,這是專修念佛法門的。七十九段。

  【普賢行願品曰,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

  我們先說這一段,這一段叫法說,就是說法,底下是用比喻來顯示。『諸佛如來』,這是指的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十方諸佛,沒有例外的。佛是什麼心?佛是『大悲心』,就是大慈大悲,離開了大慈悲心就不是佛。諸位要曉得,如果沒有大慈悲心,修積一切善法,魔所攝故,這都是《華嚴經》上講的,那不是佛、不是菩薩,是魔王。魔王也修積一切善法,所以他有高度的智慧,有很大的福報。他跟佛不一樣,佛有大慈悲心,他沒有大慈悲心,這是佛跟魔我們多少要能夠辨別。千萬不要學佛最後變成魔,那就壞了,魔沒有不造業,造業之後他要受果報,佛門裡常講三世怨,就是特別提醒我們。

  最顯著的,我們讀歷史,看看現前這個社會,在歷史上一些作國王的、作大臣的,權勢喧赫一時的,都是過去生中可以說累劫修得的福報,不是一生,多生多劫修積的福報,他這個果報現前。享受果報的時候,很可惜他有無明,他沒有智慧,因為他無明,他才造作一切惡業,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殺害許多的眾生。福報享完了,他罪業現前,所以沒有不墮三惡道的。你看過去歷史上這些人物,再看眼前我們這個社會許多的國家,你看他們的這些領導人。所以,我們必須要有能力辨別佛與魔。

  如果有智慧,他就不會做糊塗事情,有智慧的人知道,業因果報絲毫不爽。譬如你命裡是作國王的,你命中該有多少年帝王的福分,誰都障礙不了。這個事情說老實話,把《了凡四訓》念透,你就明白了。知道一個人在世間,無論是大的福報、是小的福報,所謂「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那個人對我的名利有妨害,我必須要把他除掉,不明因果的人幹這個事情,他認為把他除掉,我的名位可以鞏固。其實不然,你把他除掉,你的名位能保持,還是你命裡頭有的;你不除掉他,你命裡頭還是有。如果你命裡面有的福分,別人能夠迫害,這個不得了,這是什麼?有人有能力破壞因果,佛菩薩都拜他做老師,佛菩薩做不到,因果定律沒有人能夠變更的。明白道理之後,《了凡四訓》講了,君子樂得作君子,小人冤枉作小人,沒有這個道理!

  因果的理很深,因果之事實在講也是不可思議。你真正通達明瞭,防人之心不可無也沒有了,也不必要,何必要防人?不需要!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也不需要,你看這個人多自在。你要問他為什麼自在?他深信因果報應。別人能夠傷害我,那都是命中註定的;命裡有這個福分,再惡的人、再大的冤家也沒有辦法傷害你。我們學佛說實在的話,最基本的觀念要深信因果,我們就不造業了。我們道場有人能破壞嗎?不可能的事情。今天防這個,明天防那個,造作罪業!

  我過去在台北,佛陀教育基金會裡面有一個大家都很不滿意的人,來的時候很好,到以後他的性情變了,做一些破壞道場的事情。那個時候簡居士負責在管理道場,就來問我,他是要用方法把他趕走。我就告訴他,不要得罪人,冤家宜解不宜結,我勸他。我說遇到這樣的人怎麼辦?我們修清淨心,老實念佛,必有感應,正法道場,妖魔鬼怪決定不能破壞的。簡居士聽到我的勸告,他就沒動這個念頭了。過了一個月,那個人要請假,他不幹了。簡居士來給我講,果然有感應。我說這不是很好嗎?以後見面大家都歡歡喜喜的,我說他來辭職,你不要留他就好了,問題不就解決了嗎?所以,的確有感應。就是惡人,存心想來破壞的,你也恭恭敬敬對待他,自然有佛菩薩來護持,我們要操個什麼心!我們一操心就造罪業,這個要知道。一定要相信佛菩薩,諸佛護念,龍天護持,相信佛菩薩、相信護法神。我們自己守住身心清淨,培養清淨心、平等心、慈悲心,這個重要。可是你要是不相信的話,不相信佛也不信法,相信自己有聰明、有智慧可以應付這些惡人,那就完全錯了。這是我們看到許多學佛的人不明理,也是被無明蒙蔽,智慧不開,所以造作惡業,跟眾生結這些惡緣,太不值得。

  所以要學佛,就在此地學,學佛的大慈悲心,以清淨、平等、慈悲對待一切眾生。善人,我用這個心對待;惡人,也用這個心對待;擁護我們道場,我用這個心對待他;破壞我這個道場,我還是用這個心對待他。諸位要曉得,道場破壞沒有關係,我自己成佛了。他來把道場破壞了,實在講,道場的法運就到此為止。如果道場有福、有法運,他就沒有能力破壞;他有能力破壞,證明不是他破壞的,剛剛好法運到這裡完了。要懂這個道理,這個道理很深很深,才知道清淨心、智慧的重要。

  『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大悲心從哪裡生?憐憫一切眾生。眾生苦,幫助他解決苦難,這個憐憫心稱之為大悲心。『因於大悲生菩提心』,菩提心從哪裡生的?從大悲心生起的,菩提是真正覺悟。覺的程度有淺深不同,經典上常講的無上正等正覺,淺的是正覺,深的是無上正等正覺。這樣的標準我們凡夫也很難達到,不得已把標準再降低,降到最低的標準,你真正領悟到世間無常,三界統苦,不要說做人苦,你生天還是苦。你能夠知道人生苦、六道苦,這個人就覺悟了。再進一步是你能夠知道人與人相處苦,為什麼?這裡頭是恩恩怨怨,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這個苦。

  人與人相處,人與一切有情眾生相處,都在一個緣字,緣裡頭有善緣、有惡緣,而實在講,善緣少、惡緣多。換句話說,你在這個世間遇到的,善人、對你好的人少,對你有敵意、惡意的多。為什麼會多?你自己造成的,自己造的因,自己要承受這個果報。真正覺悟了,我們在《觀經》上看到韋提希夫人,她向釋迦牟尼佛講了兩句話,我們聽了很中聽。她說希望自己將來生生世世永遠眼不見惡色,耳不聞惡聲。我想這兩句話每個人聽到都歡喜,這是至善的果報,至善之果必有至善之因。善因是什麼?我們對於一切眾生不起一個惡念,不說一句粗話,你的果報才真正能夠得到,眼不見惡色,耳不聞惡聲。你不修因,你怎麼能得到果報!必須要知道,你對人兇狠,還有人對你更兇狠的。不論是有意、是無意,一飲一啄,莫非前定,統統有因果報應。我們希望得至善之果,為什麼要造惡因?所以佛教給我們要修戒定慧,戒定慧是純善無惡,戒是樣樣如法,定是不動心,慧是明瞭。明瞭什麼?因果報應明瞭、是非善惡明瞭、真妄邪正明瞭,這是智慧。菩提心是這麼生起來的。因菩提心,才能夠成等正覺,等正覺是成佛,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學佛,特別是我們生在這個時代,惡緣惡境會常常遇到,自己一定要提高警覺,過去世沒有修善因,我才遇到這麼多惡人,我才遇到不順心的環境。明瞭之後要修,修什麼?眼前一切的,無論是順逆境的受,一定要承受。順境不說,逆的環境,惡人相處,他給我們的污辱,要承受,不要起一念惡意,知道什麼?他對我的惡行、惡言、惡色,是我過去造的惡因,今天我應當要承受這個果報。如果我不服,你就又造業因,這個報就沒完沒了。真正明白人,我承受了,這個帳到這裡就結了、就報掉了。以後再見面,他對我的顏色會緩和,為什麼?報掉了,他對我的惡意會減輕,甚至於會轉變。所以,一定要懂得承受果報,不應該在接受果報裡起絲毫怨恨之心,這要不得,要平心靜氣的去忍受,這就是修戒定慧。佛法講修行在哪裡修?就在這些地方修。《華嚴經》末後五十三參叫歷事鍊心,人事環境當中、物質環境當中,在工作裡面、在應酬裡面去鍊心,鍊清淨心、鍊大慈悲心。極惡之人,我們也不懷絲毫的惡意,我們看到,把全世界的佛法都毀滅掉,我們也不動心。你不要說「我要來護法,要怎麼樣,這個惡人」,你沒有能力護法,佛的法運該滅的時候,一切諸佛都沒有能力,你有什麼能力?佛法不該毀滅的時候,什麼樣的天魔也毀滅不了,你操個什麼心!要明白這個道理。

  佛的法運還有九千年,釋迦牟尼佛法運是一萬二千年,佛法,魔怎麼能障礙?怎麼能毀滅?不可能的事情,用不著擔憂。一萬二千年之後佛法要滅了,一切諸佛都保不住,當然你也沒有能力來維持。而佛告訴我們,將來法滅盡的時候,《無量壽經》還在這個世間延緩一百年,這部經最後滅。我們往往自己妄念太多了,這個妄念,世間人聽到,這個好,這個心好,護法!護法這個念頭也是個妄念,護法這個行為也是惡行,這個理深!你要問,為什麼是惡念?為什麼是惡行?你想想它跟戒定慧相不相應?這個念頭起來,定沒有了,慧沒有了,這就是惡。所以佛法裡善惡的標準,最高的原則是與心性相應不相應,與心性相應的是善的,與心性相違背的就是惡的。心性是清淨寂滅,戒定慧與心性相應,六度與心性相應,十大願王與心性相應。我們起心動念雖然是想護持佛法,這好事情,也動貪瞋痴,動貪瞋痴它跟煩惱相應,它不是跟性德相應,這不能不清楚。否則的話,自己天天在造罪業,還以為自己在修好多功德,這是觀念上錯誤。

  下面有個比喻,佛是唯恐這個說法,我們不能夠體會他的深意,希望從比喻當中去體會。

  【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

  把『大樹王』比作眾生。

  【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

  這是很普通的常識,我們都知道。特別是在美國這個地區,幾乎每個人家都種的有樹木花草,每天你都要去澆水,你都要去照顧,這些植物就長得很茂盛。所以這個常識有。

  【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復如是。】

  『生死曠野』就是六道輪迴,把六道輪迴比喻作生死曠野。將『菩提樹王』比喻我們修行證果,也像培養植物一樣。

  【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

  諸佛菩薩從哪來的?眾生修成的。離開一切眾生,哪有諸佛菩薩?所以,諸佛菩薩第一個就是慈悲憐憫一切眾生。諸佛菩薩時時刻刻照顧一切眾生,我們常講佛菩薩的加持。加持有兩種,一種是冥加,冥加是暗暗當中加持,我們自己沒有感覺佛菩薩保佑;一種是顯加,顯加他加持我們能感覺得到,很明顯。對哪些人是冥加?對所有一切眾生,不要以為他不學佛,他不學佛佛也加持他。不但不學佛,他是個外道,天天在毀謗佛法,在做消滅佛法的事情,諸佛菩薩也加持他。諸佛菩薩絕對不會認為,你在毀滅佛法,你的罪過滔天,就不保佑他、不加持他,沒這個道理,那諸佛菩薩的心不平等,他心也不清淨;平等、清淨的加持。這是冥加,沒有一個眾生不得諸佛菩薩慈悲的加持。這種加持,因為他自己的業障很重,他不能感覺到,所以叫冥加。

  哪一類的人是顯加?其實佛哪有什麼冥加、顯加,沒有的。而是我們眾生,有些人感覺到佛保佑我、佛加持我,有些人感覺不到。可見得冥、顯的意思是在眾生這邊,不在佛那邊。如果眾生覺悟了,真正發心斷惡修善,他與佛的心行相應,佛菩薩保佑加持,他感覺到,很明顯,自己能覺察到,這就叫顯加。這個比喻裡頭講的,眾生就好比樹根,佛菩薩這是無上的果報。

  【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

  這就說明對待眾生的慈悲是多麼重要。你對眾生要沒有大慈悲心,你自己縱然是很如法的修,修得怎麼好,你都不能成就。不但不能成就,剛才講了,修成大福報,變成大魔王。沒有成佛,成魔了,學佛學成魔的就太多了,諸位讀《楞嚴經》就曉得。你看《楞嚴經》最後一卷半經文,講五十種陰魔。五十種陰魔怎麼成就的?都是學佛變成魔。你要問他為什麼會變成魔?沒有大慈悲心,他有慈悲心而沒有大慈悲心。大慈悲心是平等的慈悲,慈悲心裡面還有不平等,哪些我看得順眼、喜歡的人,我對他慈悲;哪些我看不慣、不順眼的,對他就沒有慈悲。這個不叫大慈悲,大慈悲是沒有分別的,你才能成就佛菩薩的果報。

  如果你還有分別執著,你決定不能成就佛菩薩。不但佛菩薩不能成就,大乘經我們也讀了不少,佛所講的我們都能夠有相當的體會,小乘須陀洹果都得不到。小乘須陀洹對於一切惡劣的眾生都已經沒有惡意,他與般若與心性相應,《金剛經》上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他相應了,才能證得須陀洹果。這是我們在《金剛經》上讀到的,何況大乘佛法!這我們自己要曉得。別人學佛變成魔,我們沒有辦法;不但我們沒有辦法,諸佛菩薩看到也沒有辦法。這樁事情要他自己回頭,佛菩薩能幫忙的就是講經說法,把道理說出來,事實真相說出來,因果說出來。說出來他要不相信、不肯接受,他依舊依他自己的意思去做,那佛也沒法子。如果聽到佛的說法,他覺悟、他回頭,能夠把自己錯誤的知見、錯誤的言行改正過來,他就成佛了。所以,《般若經》上佛說得很好,佛不度眾生。眾生是誰度的?他自己度的,自己覺悟,自己改過,自己度了。所以佛教化一切眾生不居功,不認為我有多大的功勞,我有多大的功德,我幫助多少人,佛沒這個念頭。一切眾生成佛,是他自己成就的。

  這一段經文最重要的就是要教給我們,在平時一定要以清淨平等的慈悲心對待一切眾生,這才是菩薩行,這種心就是菩薩心,不可以有絲毫的惡意。

  【大日經曰,大悲為根。】

  這個就不必多說,跟「行願品」的意思完全相同,大悲心是根本。所以佛門裡面常講,佛法是以「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個話說得很有道理。

  【行願品曰,善男子,諸供養中,法供養最。】

  這一段經文是十大願王裡面「廣修供養」的一段。『諸供養中』是以『法供養』功德利益最為殊勝。這個地方舉了幾個例子,法供養範圍也是很廣,一樁一樁講講不盡,舉幾個例子。

  【所謂如說修行供養。】

  這是第一個例子,這條非常重要。如果這條沒有,所修一切供養都不是真實的,佛法裡面所說的種種殊勝的利益得不到。但是供養那是修的福報,變成三界有漏的福報,這修福。修福,剛才講了,魔邊之事,不是佛這邊。『如說修行』,就要像佛在經上所說的,我們全都把它做到,這個叫如說修行。依什麼經?什麼經論都好,不必要找得太多太雜。修行這樁事情,所貴的就是一門深入,依照一部經典就夠了,重要的是要修行。一部經能行嗎?當然能行,為什麼?在原理上講,《華嚴》講得透徹,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部經就是一切經,一切經就是一部經,所以佛法是平等法。一切經都是平等的,法門平等,無有高下。你喜歡哪一部經典你就依哪部經典,就行了。佛不會指定一部經給我們學的,佛是隨我們挑選,隨我們自己的愛好選擇,我們學了就有興趣。

  在我們這個道場,許多同修都選擇《無量壽經》,這個也非常之好,為什麼?《無量壽經》是將來佛法滅盡最後滅的一部經,當然有它特別殊勝之處。可是你要懂得「如說修行」四個字。所以經,第一要念熟,第二個要真正懂得經義,佛在經上所講字字句句的真實義你要懂得。懂得之後,要在生活當中把它做到,那才叫修行。行就是行為,我們身體的造作,身業行為;口裡面的言語,口業行為;心裡面的念頭,叫意業行為。行為再多,總不出這三大類,所以佛用身語意這三個字統攝我們所有的行為。我們的行為錯了,一定要把錯誤修正過來,這叫修行。

  標準在哪裡?標準就是佛所講的經典,如果我們依《無量壽經》,《無量壽經》就是標準。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能做的,我們就決定不做,佛在經上告訴我們應當要做的,我們就認真努力去做,這就叫如說修行。所以,經念得再熟,講得天花亂墜,如果沒有去做到,沒用,對於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關。一定要把它做到,佛法真實的利益,我們才能夠得到。所以這句非常重要。

  古大德比我們現在學佛人強的地方,就是古人言顧行,行顧言;換句話說,他說到做到,做不到的他不敢說。今人的毛病是言不顧行,行不顧言,他能夠說,他自己也做不到,這是今人學佛不及古人的地方;換句話說,古人重視修行,唯有在修行當中才能夠體悟,體會悟入。你要不真正在行門上用工夫,你經念得再熟,讀得再多,實在講,你所明瞭的都是表面上的常識,沒有深度。深度,一定要自己有真功夫去入進去,你沒有真正修行的功夫,你入不進去。你學得再多,就是古人所講的「道聽塗說」,「記問之學」。記是你記憶,問是見聞,你看得多、你讀得多,你記得很多,全是別人的,不是自己的,不是從你心性當中透出來的,不是自己的。縱然你能講得十二部教,能講得一部《大藏經》,你講的是釋迦牟尼佛的《大藏經》,不是你自己心性的經典,那個與你還是不相干。最要緊的是要自己心性能夠契入,把佛的經變成自己的經典,這是佛對我們的期望。佛不是叫我們學他的東西,這一點要搞清楚。佛決定不牽人鼻子走,佛是指點一個方向、一個目標,要我們自己去親證。我們所證得的,跟他所證得的無二無別,所以佛佛道同,佛佛平等。沒有這個佛比那個佛大,這個佛比那個佛高,沒有,成佛之後統統平等。

  如說修行列為第一,我們果然照做,就是對於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如來的真供養,佛對我們的教誨沒有辜負。可見得供養不是在香花果品這些東西,不在這些,是要自己真正有成就,契入諸佛的境界。第二是:

  【利益眾生供養。】

  『利益眾生』的心決定不能斷,利益眾生的事,一定要隨緣、隨分去做,緣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機會,有了這個機會就要去做。而利益當中,最殊勝的利益就是把佛法介紹給眾生,所有一切供養之中,沒有比佛法的供養更殊勝,沒有了。所以我們今天為什麼要印這麼多經書?印這麼多小冊子?目的就是利益眾生,修這個供養。隨時隨處遇到有緣的人,有緣是對佛法有好感的人,我們看他不會反對,他能夠接受,就把佛法介紹給他。這裡面決定用不著顧慮,這個佛法是經書,這個東西不恭敬有罪過,怕我送給他,他不知道恭敬,造罪業。你要在打這些妄想,你就把這個機會斷掉了。一定要曉得,現代是什麼時代,我們眼前是什麼樣的環境。過去講恭敬,那是古時代,是一個禮法、教育很嚴格的時代,大家都守禮、都懂禮,就必須循著禮法去做。今天這個時代,禮法在中國也沒有了。民國成立以後就廢除了。將來在歷史上,也是很遺憾的一個時代。在台灣,我們講中華民國,今天八十五年了,民國成立八十五年,沒有禮、沒有樂,沒有禮樂就是亂世,老百姓生活無所遵循。我們看看中國的歷史,二十五史現在很普遍,你看看中國過去任何一個時代,帝王拿到政權之後,不會超過五年,制禮作樂,使全國人生活都走上規律化,都有規矩、都懂規矩。唯獨民國成立之後,這麼多年,都沒有制禮、都沒有作樂。

  所以在台灣,有很多同修問我,有同修結婚,要用什麼儀式?你愛用什麼就用什麼,為什麼?沒有禮!大概婚禮現在多半用外國的,外國也有不同,每個國家也不一樣,你喜歡用哪個就用哪個,反正是亂世。喪禮在中國,許多還是用清朝的,披麻戴孝是用清朝的。國家沒有制禮作樂!樂章,只有一個國歌。所以諸位讀歷史,你看每一個朝代的禮樂志,你去看那個,什麼樣場合用什麼樣的樂章、用什麼樣的儀式,國家統一規定的。我們現在處在亂世,沒有禮,你怎麼能講禮?你怎麼能要求別人講禮?諸佛菩薩要是在此地,也不會要求我們講禮,只要你心裡面真正歡喜,恭敬接受,就好了,形式上可以不必講求,不要那麼樣嚴格的要求。那個要求對於古代的人可以,對現代的人不可以,現代人沒學過,沒人教導他過。所以我們利益眾生要懂得現實的環境,知道我們應該怎樣去做。

  還有一樁事也可以在這裡提一提的,我們佛教對於佛菩薩的形象很恭敬。現在有些商人,利用佛教徒的弱點,把佛像印在他的廣告上送到你家裡,你就束手無策,怎麼辦?不曉得怎麼處理?一看到廣告上有佛像,報紙上有佛像,這個報紙怎麼辦?拿起來供著?我就遇到一些同學來問我,怎麼辦?我說當垃圾處理。那不有罪過!你要怕罪過,你就把佛像拿去供在家裡好了,天天有廣告,你家裡房子貼滿了,你也供不完。一定要有智慧,通權達變。在過去遇到這個,我們可以把它燒掉、焚化,現在不行,現在焚化造成污染。不但在外國不許可,現在在中國也不許可,不准你隨隨便便去亂燒紙。

  所以一定要有智慧,要了解現代的環境,從前人對佛像的恭敬,因為佛像太難得了。畫一張佛像也很不容易,所以破損了之後要修補。現在印刷術發達了,印的比從前畫的莊嚴多了,數量又多,你怎麼處理?我們當垃圾處理,關於這些破舊這些佛像,我們用乾淨的紙把它包起來,外面用塑膠套套好,封起來,放在垃圾一起去處理,我們恭敬心就盡到了。在古時候,這樣做的時候,一個是焚毀,一個是放在水裡面沉到河底。這兩種方式在現代都行不通,現在在環境保護之下,這兩種都是違法的,都不可以這樣做的。佛教給我們,佛弟子一定要守法,國家的憲法、地方上的法規都要遵守,那叫依教奉行。所以利益眾生的心要有,利益眾生的事隨時隨處我們應當要做。第三句:

  【攝受眾生供養。】

  『攝受』用現代的話就是接引,引導他學佛。利益裡面是叫他得好處,這個範圍很廣,有得佛法的利益,有得其他的利益。譬如我們在學校設獎學金,我們並不是讓學生來學佛,是讓一些家境清寒的學生,對他們在物質生活上有一點幫助,在精神生活上有些鼓勵,這都是屬於「利益眾生供養」的。我們把佛法介紹給他,使他對佛法了解,但是他不一定肯學習。縱然發心學習,他不知道怎麼樣學法,如果你要是幫助他、接引他,那就是屬於『攝受眾生供養』。這就是我們講接引眾生,這裡面的範圍也非常之廣,也非常之深。「攝受」,不僅僅是要時時刻刻關心他、照顧他,一定要想方法誘導他,使他能夠理解佛法,然後能把佛法如說修行,幫助他到如說修行,才是真正攝受眾生。幫助一個人,沒有幫助他到如說修行,都是利益邊上的事情,那個不是攝受。

  【代眾生苦供養。】

  眾生的苦哪能代?前面說過,一飲一啄,莫非前定,因果是沒有辦法代替的,佛在經上講得非常透徹。各人因果,各人要承受,我們在《楞嚴經》上所看到的,阿難跟釋迦牟尼佛的關係是堂兄弟,關係非常密切。世尊,堂兄弟一共八個人,釋迦牟尼佛是老大,阿難是最小的,也是世尊最喜歡的一個小弟。他遭摩登伽女之難,阿難自己才真正醒悟過來,曉得業因果報必須自己承當,他的堂兄是佛,也沒有辦法代替他。那此地這個『代眾生苦』怎麼講?雖不能代替,要有代替的心願,事上做不到,心不能沒有。能有代眾生苦的心,可以做到等流的這些事,我們講不是直接的,間接的可以。

  譬如我們今天物質生活很豐富,有多餘的,我們可以在自己生活裡面減幾分,我們生活變苦一點,多餘的錢去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眾生,這等於說我代他苦,我在代他受苦。代眾生苦是個很大的力量,這個念頭。應用在修行上,佛菩薩在因地初發心的時候,他為什麼那樣勤奮努力?世間人的工作,無論讀書也好、就業也好,你非常精勤努力的工作,都有兩個力量推動你,一個是名,一個是利。如果沒有名利,你還肯幹嗎?你就不肯幹了。所以你一分努力有一分收穫,這個收穫是利的收穫、名的收穫。佛菩薩一切名利統統都放下、統統都捨掉了,他為什麼精進不懈?就是前面講的,他要為了利益眾生,所以自己怎麼樣的辛勞,他也能夠忍受,代眾生苦;換句話說,斷煩惱、學法門、成佛道,都是代眾生苦。這種代是間接的代,而非直接的代,直接那種因果,因緣果報,是沒有辦法代替的,這是有辦法可以代替的。

  這些全都是屬於菩提心,古今許多出家、在家的大德,都做出榜樣給我們看。我們親眼所見到的,我在台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十年,我看到他生活那樣的簡單、刻苦。老居士一天吃一餐飯,他是日中一食,而且吃得很少。他的工作量大概是普通人的四倍,我們一般人想跟他見面,要一個星期之前跟他約定時間,他給你排出時間,什麼時候跟你見面。那麼樣的繁忙,生活那麼樣的節儉,他完全省下來做弘法利生的事業,做慈善救濟的事業,生活節儉,沒有一分錢的浪費。這些都是典型的「代眾生苦供養」。

  出家人我們看到虛雲老和尚,人我們沒有見到,老和尚那些照片我們看到很多。我們從所有照片裡面去看,老和尚從來沒有穿一件衣服上沒有補釘的,你找不到。這就說明,他這一件衣服穿多少年,穿破了補,破了再補,可以看到他生活的節儉。過去在靈巖山的印光法師,勤儉跟虛老和尚一樣。所收的一切供養,都做弘法利生的事業,決定沒有拿來改善自己的生活,沒有,都做了弘法利生的事業。過一種很清苦的生活,別人不能忍受,他過得很自在。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的。下面:

  【勤修善根供養。】

  善根,根是能生的意思,像植物,只要有根,它就會發芽、就會成長,會開花結果。善根意思就是說,這個根能生一切善法,稱之為善根。經上告訴我們,世間有三善根,這個世間是講六道,六道眾生一切善從三個根裡面生的,這三善根是無貪、無瞋、無痴。由此可知,『勤修善根』是斷貪瞋痴,要真幹。反過來,貪瞋痴叫三毒煩惱,換句話說,世間六道輪迴裡面所有一切的惡,都是從貪瞋痴生的。所有一切善,翻過來,是從無貪、無瞋、無痴生的。由此可知,佛法裡常常教給我們斷惡修善,我們應該從哪裡斷起?從哪裡修起?大乘佛法常教人從根本修,斷惡修善的根本就在貪瞋痴,一定要把貪瞋痴斷掉,要培養無貪、無瞋、無痴。對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我們都沒有貪瞋痴,那你所作所為都是善的,從善根生的。如果沒有離開貪瞋痴,你所作的都不是真正的善業。所以斷惡要從根本斷,修善要從根本修,怎樣去培養無貪、無瞋、無痴這個重要。

  佛法當中,善根只有一條,叫精進。進是進步,不退轉。精進,精是純而不雜,精純的進步,這叫精進,也就是我們常講的一門深入,那是精進。佛法裡面最忌諱的是雜進,就是進步裡頭摻雜著許多,不是一門。學得很多、學得很雜,我常講那叫雜進、亂進,這是得不到效果的。要真正得到效果、真正得到成績,一定要懂得精進。因為精進,你的心是清淨的,清淨心生智慧,佛法的精義、精華你能夠體會、你能夠深入。你要是搞得太多、太雜,你所看到的都是皮毛、都是表面,你記得再多,都是很膚淺的,我們現在的話說沒有深度。你懂的東西很多、很博,但是沒有深度,沒有深度就是沒有受用。我們修學大乘,能夠抓住三善根,無貪、無瞋、無痴,又能夠保持精進,這個成就,實在講就像古人所說的克期求證,可以訂一個時間表,我能達到理想的目標。這是顯著的成就。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