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四十五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45

  請掀開經本,六十三面,從一百五十九段看起:

  【布袋和尚曰,祇這心心心是佛,一切無如心真實。】

  這個地方的引用,只用了這前後兩句,當中都略去了,究竟這個原文出在什麼地方,我們也沒有時間去考察,不過這兩句話很有意思。第一句是說明佛是什麼意思,佛究竟是什麼?實在講,佛就是心。什麼不是心?說實在話,一切皆是心,佛是心,菩薩也是心,我們人是不是心?都是心變現出來的!心是能變,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所變,你說哪一法不是心?佛也是一法,大乘經上佛說得很多,也說得很清楚,佛法也是因緣所生,所以佛也沒有例外,也是心。因此,在一切法裡面,沒有能比得上『心真實』,明心就叫做成佛。要是不了解心,不明瞭心,就叫凡夫;了解少分,不能夠究竟徹底,這就是二乘、菩薩;徹底明瞭就成佛了。

  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化身,我們中國從南宋以後,造彌勒菩薩的形象,都用布袋和尚。所以我們看到西藏的彌勒菩薩,跟其他國家供養的彌勒菩薩,跟我們中國布袋和尚的形相,完全不相同,中國彌勒菩薩是用布袋和尚。布袋和尚臨走的時候,他自己把他的身分說出來,他說他是彌勒菩薩再來的,說了之後就走了,這在佛法裡面是如法的。身分沒有曝露,住在世間可以,如果身分一曝露,立刻就要走,絕不用這個來迷惑一切眾生。所以這是真正彌勒菩薩的化身。

  【經云,若人但念阿彌陀,是名無上深妙禪。】

  這兩句經文非常明顯。禪是什麼?在佛法當中,許多人曉得佛教有禪宗,但是究竟什麼叫禪?很少能把它講清楚,於是對於佛法產生誤會的人自然就在所不免了。禪是從梵文音譯過來的,直接翻它的意思,有「靜慮」的意思,靜是安靜,慮是明瞭。如果只靜下來,外面事情一無所知,都不明瞭,這不是禪,那是定,那不是禪。禪是什麼?雖然是定,定中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才是禪。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定,不取於相是禪。不取相並不是對於相一無所知,對於所有一切現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決定不染著,這個叫禪。

  念佛何以說是禪?不但是禪,而且是『無上深妙禪』。無上深妙禪,這個意思就很深了,就不是普通的說法。它就像《楞嚴經》上講的首楞嚴大定,《華嚴經》上所說的師子奮迅大定,如來果地上的禪定,這才是「無上深妙」。妙在哪裡?妙在它沒有出入,禪定有出有入這就不妙。沒有出入,所謂行住坐臥都是禪定,這個禪就妙,無時無處不在禪定當中。這個意思搞清楚了,我們再細細觀察念佛人。念佛,心裡面只有一句佛號,這一句佛號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這是禪;念佛人身心世界萬緣放下,那是定。大勢至菩薩跟我們說,「都攝六根,淨念相繼」,諸位想想,這是不是無上深妙禪?覺明妙行菩薩說不夾雜、不懷疑、不間斷,不夾雜、不懷疑是靜,不間斷裡面是慮,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才知道,念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甚深的深妙禪。有許多人不知道實際的情形,誤以為念佛不如參禪,他不曉得念佛是深妙之禪,比一般參禪的功夫高明多了。這個絕對不是我們修淨土的讚歎淨土,不是的。諸位仔細去讀經,仔細去體會佛菩薩、祖師為我們所說的,你自然就了解。下面一段。

  【合贊云,超過分段、變易二死,安住出世二空之智,此即成就智斷二德也。】

  這幾句話是修行功夫的成就,也是一個修行人真正希望得到的。『分段、變易』叫二種生死,六道凡夫統統具足,即使到四禪天、四空天,還是具足這二種生死。什麼叫分段生死?這裡面有兩個說法,廣義的說法,這一生是一個階段,我們從出生到死亡,這是一個階段。死了之後,你又去投胎,再出生,有生又有死,再是一個階段,這叫分段生死,這是大的分段。另外一個意思,分段是剎那生滅,前面我們講得很多了,像《仁王經》上所講的,一彈指有六十剎那,一剎那有九百生滅,這是一段一段的,分段生死是說這個現象。大乘經上講分段,實在是指剎那生滅,這個意思一般人很難體會,如果我們從相續相上來講大家就很容易明瞭。這叫分段生死,說明生死的現象,有生一定有滅。

  變易生死不是生滅法,變易是轉變境界。譬如菩薩,初住菩薩經過一段修行的功夫,將自己境界提升到二住,就好比初住死了,二住就生了。二住再生到三住,二住死了,三住就生了,這叫變易。其實變易沒有生死,正如同我們念書,在學校讀書一樣,你一年級升二年級,一年級死了,二年級就生了。將來二年級再升三年級,二年級死了,三年級生了,這叫變易。變易不是真的有生死,為什麼佛要把變易說成生死?變易要吃苦頭,修行很苦,你沒有這一番苦頭,你就不能再升一級。菩薩修行也很苦。所以生死比喻苦,比喻修行的苦。

  在六度裡面我們講忍辱波羅蜜,忍辱有三種,其中有一種修法,就是你修行,修行要能夠忍耐,不能忍耐,你就不能進步。所以修行也是一樁苦事情。特別是對我們初學人來說,古德常常教誨我們,修行人一定要懂得忍人之不能忍,為人之不肯為,你才能行菩薩道。世間一般人不能忍受的,我能忍,成就你忍辱波羅蜜;世間人不肯幹的事情,什麼事情不肯幹?捨己為人,真正肯犧牲自己,乃至於犧牲自己身命都在所不惜,能夠成就別人。世間人不肯做的,菩薩肯做,這是菩薩行裡面的根本教義。沒有這種精神、沒有這個毅力,菩薩道你是決定沒法子修的。所以變易生死,我們知道它是怎麼回事情了。

  在三界之內,分段、變易兩種生死都具足。三界之外,分段生死沒有了,只有變易生死。也許有同修要問了,諸佛菩薩應化到我們世間,像前面講的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出現在中國南宋的時代,跟歷史上很有名的岳飛同時代,同一個時代的人。他也有身體,他也有形相,我們要問,他有沒有分段生死?在相上有,他示現的;為什麼不叫他有分段生死?他乘願再來的,這個跟我們不一樣,也就是說他示現有分段,他沒有分段之苦。我們有分段,分段裡頭有苦,人家示現分段,沒苦,差別在此地。諸佛菩薩乃至於羅漢應化到六道裡面來,分段的苦都沒有了,也就是見思煩惱他永遠斷了。

  這個時候『安住出世二空之智』,「二空」是人我空、法我空,也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四相離了。離我相、人相,人我空了;離眾生相、壽者相,法我空了。所以《金剛經》上講的四相、四見要離開的話,你就證「出世二空」,這個時候自性般若智慧現前,這就是成就佛法裡面講的『智斷二德』。智是般若,般若德,斷是解脫德,我們講的法身、般若、解脫。斷是斷什麼?斷煩惱,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用什麼去斷?用智,給諸位說,定不能斷煩惱,智才能斷煩惱。定有能力伏煩惱,叫煩惱不起現行,就是不起作用,他有定功能把它壓住、控制住,不能斷,斷要智慧。

  世間禪定,你看四禪天人、四空天人,所謂四禪八定,都是伏煩惱,所以他出不了三界。到第九定,智慧開了,開的智慧雖然不大,確實有能力將見思煩惱斷掉。所以阿羅漢稱為正覺,佛是無上正等正覺,菩薩是正等正覺,阿羅漢、辟支佛叫正覺,有智慧才覺,沒有智慧他怎麼覺?覺才能斷煩惱。所以,佛法無論大乘小乘,宗門教下,顯教密教,都是以智慧為第一,第一個目標。

  【會疏曰,三界虛妄,皆不常住,總名世間。】

  這是解釋世出世間,什麼叫世間?「世」是講過去現在未來,說的是時間。你看世在中國字,這個字也是會意字,它是三個十。中國古代講這個世,三十年為一世,所以世是三十,三十年是一世。而不是講一個人從生到死叫一世,不是的,三十年叫一世。「界」是講空間,四方、四維、上下叫界,世是講時間,世界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時空,跟這個意思完全相同。

  三界是佛法說的,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就是六道。『三界虛妄,皆不常住』,「常住」是永恆不變,就叫常住。凡是有變化的,就是無常。佛在經上告訴我們,這個世間,動物有生老病死,那是無常;植物有生住異滅,也是無常;礦物有成住壞空。所以世間法裡找不到一法是永遠不變的,你六根所接觸到的都是在剎那變化,所以叫世間無常。無常就是生滅法,也就是剎那生滅不住,總名叫世間。世間跟世界的意思相同,間就是空間,就是界限。

  【眾生國土。】

  在三界裡面無量無邊,三界,諸位曉得就是一尊佛的教化區,所謂的三千大千世界。這個裡面用我們現代的話來說,億萬星球,大大小小的星球,要照佛經上講的總是百億以上,大小星球合起來算,這麼一個範圍。這裡面的眾生太多了,千差萬別,這個裡面眾生。有些眾生我們肉眼能看得到,有些眾生我們看不到,不可以說我們看不到的就沒有。這個說法現代人逐漸能接受了,為什麼?我們能夠看見的光波非常窄小,比這個光波長的我們見不到,比我們所見光波短的,我們也見不到。聽音聲也是如此,高音波我們聽不到,有些畜生能聽到。有些鳥獸牠們能夠聽到高音波,我們聽不到的,牠能聽到,我們看不到的,牠能看到。可見得世界裡面形形色色,確實不可思議,有很多眾生我們見不到、聽不到,他們存在。

  譬如,這不僅是佛法中說,世間法裡頭也有許多記載的,甚至於現代科學證明的,人鬼雜居。確實在一個時候一個處所,人鬼是雜居在一起的。但是因為人跟鬼是兩個不同的空間,時空,我們今天譬如講,我們在三度空間,他們在四度、在五度空間。但是確實是在一起,因為時空不相同,所以彼此不相見。這個地方結歸:

  【臧否萬差,是名諸所有法。】

  佛法裡面講的一切有為法,包括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人的能力,實在講,在虛空法界裡面,我們六根能接觸到的是太渺小了。

  【菩薩深以大智慧,達性空無相,故云超過。】

  菩薩有能力超過,實在這個超過還是智慧,以定慧的能力。通達性空,相是虛幻的,『無相』不是沒有相,無相就是說明相是不住的,相是無常的,相是幻有,佛經上也叫它做妙有。因此,對於這些虛幻的相放下了,就超越了,絕對不把這些相放在心上,就超越了。六道凡夫為什麼不能超越三界?執著三界裡面的法相,所以被這些幻相累贅了,被這些假相繫縛了,或者說被這些妄相迷了,你沒辦法超越;覺悟就超越了,或者說得更容易明瞭一點,放下就超越了。

  人有很多憂慮,有很多煩惱,有很多牽掛,不知道這些東西全是虛妄的,你要能一放下就解脫了,心裡什麼事都沒有,心開意解。自性本定般若智慧就現前,障礙沒有了。障礙就是妄想、煩惱、憂慮、牽掛,就是這些東西,這東西全是假的,沒有一樣是真的。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他了解真相,他完全放下了;我們不了解真相,樣樣放不下,就在六道裡受苦,那個苦實在講冤枉受的,本來都沒有,冤枉受的。所以經上常說可憐愍者,真可憐、真可愍,沒有的東西,他去受。就如同人作惡夢一樣,夢是假的,他在夢中受罪,在夢中受苦受難,那個才叫真正可憐愍。

  【甄解曰,世間諸所有法者,有為可破壞,名世間,依正善惡因果等,一切有為諸法,言所有法也,菩薩能知一切三界虛妄,而行世間不捨,故云超過。】

  這兩種註子都是解釋超越世間,兩種解釋都說得很好。《甄解》裡面說,『世間所有法者,有為可破壞,名世間』。凡是世間法,它是有為法,有為法就是有生有滅,這是世間法。世間法真的是可以把它斷掉,「可破壞」就是可以斷掉的。為什麼?因為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迷的時候有,覺的時候就沒有;執著的時候有,放下就沒有了。這就是說它是可破壞的,它是可以斷除的。

  《百法明門論》裡面講,一切有為法裡面包括九十四大類,這都是屬於有為法。第一類心法,相宗講的八識。第二大類心所有法,五十一種。心所有法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心理作用,心理作用可以分為五十一大類。色法有十一類,色法就是我們現在講的物質。心法,我們今天講的精神。所有一切物質現象把它歸納為十一大類。另外還有二十四法,有這麼回事情,但是前面這三類歸不上,它不是心法,它也不是心理作用,它也不是物質,所以給它另外稱為一大類,叫不相應行法。不相應是它跟心不相應,它跟心所不相應,它跟色不相應。它從哪裡來的?心、心所、色法裡產生的,雖產生,不屬於任何一分,有二十四種。用我們現在話來說,這二十四類就是講的抽象,我們今天講抽象。譬如我們講時間、講空間,時間跟空間它不是心法,也不是心所法,它也不是色法,有沒有?每個人都有這個觀念,抽象的觀念。從抽象觀念裡面歸納為有二十四大類。這些東西全都叫有為法,總共起來九十四法,這九十四法有生有滅,有為破壞,這都叫世間法。

  底下舉出來了,『依』是依報,我們生活的環境,『正』是正報,我們的身體,身體屬於正報,生活環境叫依報。這兩大類可以說將我們整個的人生、宇宙都包括盡了,叫依正莊嚴,都包括盡了。依報跟正報複雜,非常複雜。譬如我們同樣得人身,在這個時間、時段裡頭,在這個空間裡面,我們大家在一塊聚會。這種聚會,如果諸位真正要稍稍明瞭事實真相,你才感覺到非常稀有,真正是像彭際清居士所說,「無量劫來希有因緣」。虛空法界那麼大,時空那麼多層次,哪有那麼巧就碰上了?可是縱然這樣巧碰上了,碰上裡頭還有善緣、還有惡緣。有我喜歡的人,有我喜歡的環境,有我厭惡的人,厭惡的環境,還有這些東西,『善惡因果』更複雜了。

  唯有真正明白人、真正覺悟的人,才能把善惡之緣離開,也就是放下,不再搞這些恩恩怨怨,不搞這些。所有的恩怨,過去的、現在的、未來的,從此一筆勾消,這個人就超越三界。如果他不肯放下、不肯勾消,那在三界裡有得纏了,報恩、報怨、討債、還債,沒完沒了。這就是說,眾生迷在三界裡頭,為什麼無量劫來都出不去?出不去的原因非常簡單,恩怨放不下。一定是有著強烈報復的念頭在,有恩的報恩,有仇的要報仇,有債的要討債、要還債,搞這個事情,所以生生世世就沒完沒了。因果很複雜,這些都叫做一切有為法。『言所有法也』,「所有法」就是指這些。

  『菩薩能知一切三界虛妄』,三界的意思懂得了,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三界」,這個裡面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說,十方諸佛的剎土都有三界,這個叫一切。另外一個意思,過去有三界,現在有三界,未來有三界,這也是一切三界的意思。無論是哪一種,總而言之都是虛妄的,正是《金剛經》上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決定沒有真實的。諸佛剎土,我們這個三界是釋迦牟尼佛的剎土,一切諸佛剎土跟釋迦牟尼佛的剎土差不多,大同小異。覺悟的人就是菩薩,他曉得是虛妄的,曉得虛妄,所有一切恩恩怨怨這些債務就全了了。一切眾生與我有怨的,決定勾消,決定沒有報復的念頭;眾生欠我的債也一筆了了,絕沒有討債的念頭,這就得大自在。眾生於菩薩有恩的,菩薩一定要報,菩薩只報恩不報怨。菩薩怎麼報答他?以種種善巧方便幫助他覺悟。菩薩欠眾生債的,菩薩一定要還給眾生,眾生欠菩薩的,菩薩不要,菩薩欠眾生的,一定會還。絕對不是說覺悟的人就賴帳,沒這個事情,覺悟的人還債,不討債。所以,菩薩行種種布施波羅蜜。

  底下講了,『而行世間不捨』,佛氏門中,不捨一人。佛菩薩在三界裡頭示現種種身,布施、供養一切眾生,但是決定沒有執著。菩薩確實即相離相,即念離念,離即同時,這是高度的智慧,這不是普通的智慧,『故云超過』。聲聞、緣覺、權教菩薩有能力超越,沒有大菩薩這麼自在。他們超越六道了,不能像大菩薩自在的再回到六道裡面來幫助一切眾生。所以這個「超過」的意思很深,超過不是離開六道輪迴,就在六道裡面超越六道,他不造輪迴業,他沒有輪迴心,我們常講乘願再來。

  【淨影疏云,諦謂安諦,謂常住真實無為度世之道。】

  『諦』這個字在佛經裡用的很多,我們常常見到。譬如弟子向佛請法,佛接受之後一定囑咐他「諦聽諦聽」,這個我們看得多了。「諦」的意思是真實,諦聽就是你仔細的聽,我們今天講注意。佛為什麼不說「你要注意聽」?佛不能用這個字,這個字是迷惑顛倒。意是什麼?意識,你落到意識裡頭去了。佛法最怕落在意識裡頭,落在意識,凡夫,意識是分別執著,所以用諦。所以佛法不講研究,講參究,意思就是不用心意識,那才是諦識;落在心意識裡面,就不真實了,諦有真實的意思。這是用真心,決定不是用妄心,真心離念,真心裡面沒有分別執著,就是離妄想分別執著才叫諦識。這個諦是『安諦』,安在真心上。

  底下解釋,這意思是『常住真實無為度世之道』,這句話從文字表面上來看好像很矛盾,其實不然。「常住真實」就是宗門裡講的明心見性,性真實,前面布袋和尚也講心真實,那個心是真心,不是妄心。妄心不真實,妄心是生滅法,八識是妄心,心意識是生滅法,真心不生不滅。真心在哪裡?沒有念頭的就是真心。由此可知,所謂妄心實在講就是妄想。想是虛妄的,是有生滅的;心沒有生滅,心裡頭沒有妄想,心裡面沒有念頭,所以叫做常住真心。由此可知,有念就有生死,無念就無生死,生死是什麼?生死是念頭。真心離念,哪來的生死?所以你要想不生不死,這個事情不是做不到。離了念頭你就不生不死,你生死就沒有了,有念就有生死,壞就壞在念頭上。佛門裡面修行,為什麼重視禪定?禪定就是把念頭滅掉,就是把虛妄滅掉,虛妄離開了,真心就現前。

  常住真實,雖然常住真實,他還要度眾生,這個了不起。阿羅漢只做到常住真實,底下四個字沒有,那就是小乘阿羅漢。他們證得偏真涅槃了,不生不滅,自己入了這個境界,眾生的事情他也不管。菩薩不然,證得了真實,無為他還要生心,去度一切眾生。雖度一切眾生,他度而無度,這個我們現在只能夠說是高等的智慧,絕對不是普通的智慧。他能夠與一切眾生和光同塵,外表看完全一樣,沒有差別,裡面完全不一樣。不一樣在哪裡?一絲毫的染著都沒有,他心清淨。這就是佛菩薩跟凡夫不同的地方,凡夫外面有,裡頭也有,佛菩薩外面有,裡面沒有,高明在此地。裡面他心清淨的,他心是空寂的,唯有空寂才平等、才真實,永恆不變。對於一切眾生,佛菩薩是隨心應量,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就像《普門品》裡面講的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這就是「無為度世之道」,與《金剛經》上所講「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個意思完全吻合。

  【甄解曰,出有為,證無為,而不著無為,故云諦住,此菩薩心常住無住處涅槃,云心常住。】

  這些都是說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他們的智慧、德能,可以說跟如來果地上已經沒有什麼太大差別。『出有為』,出是超出,也就是我們講超出三界,超出六道輪迴,『證無為』,無為是一真法界,無為是一心不亂,一心就無為,二心就有為。這個心才動一個念頭,就有為,就是二心,一念不生的時候是無為,這個我們一定要曉得。如果你真的有一天到一念不生,好不好?不好。為什麼不好?你住在無為裡頭,再說的不好聽,你死在無為裡頭。這就是阿羅漢、辟支佛,釋迦牟尼佛稱他們做焦芽敗種,他不起作用,對於一切眾生沒有一點點恩德。

  所以底下說『而不著無為』,這高明了,他確實證得無為,人家不住無為,這就是大乘菩薩。大乘菩薩二邊不住,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生死是有為,涅槃是無為,二邊不住。凡夫住在生死裡頭,二乘住在無為裡頭,他都住了。當然二乘住無為比凡夫住生死高明太多了,生死裡面太苦了,無為裡頭沒有苦,那個裡頭有樂,沒有苦,那個樂是苦樂二邊都捨的樂。我們凡夫很難體會那個境界,經上也舉例子說,如同聲聞入寂滅定之樂,寂滅定就是小乘涅槃的樂,但是他住,菩薩的高明是不住,《金剛經》上講的無住生心,他不住。『故云諦住』,這是真住,真住是二邊不住,這叫諦住。所以諦住意思深了,超越二邊。

  『此菩薩』,西方極樂世界的菩薩,『心常住無住處涅槃』,「無住處涅槃」就是不住涅槃、不住生死,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這個意思我們細細去體會,實在講就是一真法界,何以呢?有為無為是二邊,生死涅槃也是二邊,他二邊都離了,一真的境界顯現出來,所以他們是一真法界的菩薩。因為在一真法界,所以他有能力應化十法界。應化十法界是生心,雖生心,他又不住,無住生心,生心無住,這是有體有用,所以能夠成就自己究竟圓滿的智德、斷德。智德就是自性般若智慧圓滿現前,斷德就是四十一品無明斷得乾乾淨淨,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同時又能夠利益一切眾生,這是恩德,這才真正叫大涅槃。我們能夠明瞭這些事實,才知道西方世界之可貴,西方世界的殊勝功德實在是令人嚮往。

  【會疏曰,悲智相印,以為棲神之宅,故云諦住。】

  《會疏》是從理上說的,『悲智相印』,悲是大慈大悲,智是圓滿的大智,權實二智。悲跟智相印,菩薩住哪裡?菩薩就住在正覺、慈悲之中,這叫做諦住。換句話說,菩薩心是什麼?菩薩心就是正覺,從菩薩講就是正等正覺,等是等於佛,當然他還沒有成佛,跟佛很接近,等於佛;慈悲,大慈大悲,於一切眾生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有分別執著的就不是大慈悲,大慈悲裡面是決定沒有條件的,有條件、有選擇的,不叫大慈大悲。所以「心常諦住度世之道」,這個意思在此地。

  【法華經序品云,盡諸有結,心得自在。】

  這句經文很重要,也非常好,是我們迫切需要的。我們不得自在,煩惱重重,如何能夠像諸佛菩薩一樣得大自在。這裡教給我們,你要想得大自在,你必需『盡諸有結』,這裡頭關鍵的字就是「有」。你想想看,你心裡頭還有什麼?只要有,那個有就是結,就叫你不自在。你如何把那個結解開,我心裡什麼都沒有,結就沒有了。你要多多去想想,有就是結,你有的多,你的結就多,當然你就更不自在。

  「諸有」,一般的講法,欲界有、色界有、無色界有,這叫三有,這是佛學名詞。你三界統統都有,你怎麼能出得了三界?出不了。欲界的有斷掉了,你不會到欲界來,你到哪裡去?因為你還有色界有,還有無色界有,你就會到色界天去,你不會到欲界來。如果色界有斷掉了,還有無色界有,那你也不會再生到色界十八天,你到四空天去。如果再將無色界有也斷掉,那就恭喜你,你就出了三界,不會再到三界六道來了。由此可知,我們今天在三界裡面,說實在的話,出不了欲界。為什麼?你的欲望太多,你要不把這些欲望徹底放下,你沒有能力超出欲界。再跟諸位講,我們念佛講帶業往生,我們念佛能不能往生?往生要脫離三界。所以,我們自己一定要明瞭,三有沒放下,三有天天還在起作用、起現行,佛號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為什麼?出不了三界。阿彌陀佛那裡歡迎,這個地方不放你走,這就是說明了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李炳老從前常講,一萬個念佛人,難得兩、三個往生。為什麼念佛人那麼多都不能往生?這個地方不放,誰不放?「有」不放你,能夠往生的,有放下了,真的捨掉了,才能往生。

  放下,可不能打妄想,現在我還年輕,等我將來死的時候再放,你還打了個如意算盤。說老實話,死都放不下,所以死了還有輪迴。死了放下,哪有輪迴?沒有輪迴了,死都放不下。因此修行,放下這是講功夫,愈早愈好。你現在放下,現在放下並不是放下馬上就死,不是的。真放下了,你願意多住幾年就多住幾年,願意什麼時候走就什麼時候走,前面講了,你得自在了。能不能得自在,關鍵就在此地,『盡諸有結,心得自在』。所以,一定要明瞭,我們為什麼放不下?實在講沒看破,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曉得,沒看破。雖然常常讀經、聽經,說起來也點頭,出了講堂忘得乾乾淨淨,不起作用。這就是夏蓮居老居士在他《淨語》裡面說的生處、熟處,實在生處、熟處是古大德所講的。我們念佛的功夫太生疏,很容易忘掉;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這個習氣太深、太重了,隨時隨地它都會冒出來,壓都壓不住。這就是生生世世搞六道輪迴的第一個因素。

  人生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實在是稀有的因緣,彭際清居士講「無量劫中希有因緣」,我們這一生有幸遇到了。遇到了要把它牢牢的抓住,決定不放鬆,認真修學。要把道理搞清楚,事實真相搞清楚,你自然就看破,看破之後,放下就不難。這樣才能夠真正做到「盡諸有結」。我們這個有實在講太多了,無量無邊,佛經裡面講的八萬四千塵勞,無量煩惱就是有結。十二因緣裡講的愛、取、有,就是此地講的有結。當然難斷,可是你要曉得非斷不可,不斷就不出三界。念佛帶業往生,也是暫時把它伏斷,伏斷,不是真的斷。真的斷了,那都不用念佛往生,不要靠佛力來接引,自己就有能力。我們是沒有能力斷,但是要有能力伏,伏比斷容易太多了。

  用什麼方法來伏?淨宗教給我們用一句佛號,這個方法實在說就是要時時刻刻提起警覺。心裡一個念頭起來,念頭起來就是有,阿賴耶識裡的種子起現行,有了,趕緊把它換成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提起來,這個念頭沒有了,被阿彌陀佛伏住、壓住了。念佛往生的道理就在此地。你佛號壓不住念頭,你念得再多,沒有功夫,我們常講功夫不得力。什麼不得力?伏不住念頭,念頭還是照起,這樣念佛就不能往生。功夫得力,就是我這個佛號能把念頭伏住,念頭隨時起,我隨時一句佛號就把它擺平,這樣念佛功夫就得力。你要能在這上用功夫,一般來講,三個月到半年就有很明顯的效果。這個效果,你自己會感覺到,你的心清淨了,妄念少了,被你佛號常常伏,天天在這裡壓,這叫真正會用功。不會用功的,佛號是佛號,妄念是妄念,各不相關。一天佛號念個幾萬聲,妄念也是幾萬個,這個一點用處沒有,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這生不能往生。會念佛的人,他是把這一句佛號伏他的妄想,這叫會念佛。要是會這樣用功,確實三個月自己感覺得心比從前清淨多了。

  心清淨,智慧就增長。從前看人、看事、看物都是糊裡糊塗的,迷惑顛倒的,現在清楚了,不迷惑,是非、善惡、真假都能看得很清楚、很明白,也知道怎麼去做。會對人應付得很圓滿、很周到,你智慧現前。你會做得很如法,而且知道自己有把握往生,這個叫「盡諸有結,心得自在」。所以這兩句話的意思很深,而且對我們現前來講非常重要。

  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