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四十一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41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八面,第七行,從一百二十四看起:

  【智度論云,菩薩得是一切三世無礙明等諸三昧,於一一三昧中,得無量阿僧祇陀羅尼,如是等和合,名為五百陀羅尼門,是為菩薩善法功德藏。】

  這一段經文說菩薩所修的功德法藏,也是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應當要學習的,我們看看他們是怎麼個修法。『菩薩得』,「得」是證得,也就是通達明瞭而得其受用,他確實在生活上用上了。『一切三世』,「三世」加上個「一切」,意思就更深了。佛經裡面,特別是大乘經,常講到十世,十世怎麼說法?過去有三世,過去過去、過去現在、過去未來,過去三世,現在三世、未來三世,這有九世,加一個根本的,叫十世。一切三世就是講的這個意思。否則的話,說三世,過去、現在、未來,哪有一切?一切是這個意思。

  『無礙明』,「明」是智慧,「無礙」是一切通達無礙。在《無量壽經》上有句話,「住真實慧」,跟這個意思相同,說法不一樣,意思完全一樣,住在真實的智慧。也就像《華嚴經》上講的無障礙法界,清涼大師註解《華嚴經》,為我們說出法身大士他們的境界。也就是說,他們的生活是無有障礙的,理無礙、事無礙、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這四無礙的法界,這是法身大士的生活狀況。入這個境界,此地講『等諸三昧』,實在就是《華嚴經》上講到的華嚴三昧,《無量壽經》上也說到這個,華嚴三昧。

  『於一一三昧中,得無量阿僧祇陀羅尼』,「一一三昧」,說了個一,一裡面有無量,無量中有一,這就是事事無礙的法界,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相容,一多無礙。佛在《華嚴經》上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一切法都是圓滿具足,沒有一法不是。舉一微塵,微塵是物質裡頭最小的,說明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是一粒微塵,多是什麼?這一粒微塵你要分析,用現在科技來觀察,一粒微塵是很多原子組織的,而原子又是許多電子組織的。電子再分析,是粒子組織的,一裡面就有多。這麼多東西是一,一是那一微塵。佛舉這個例子說明,所有一切萬法,這是舉到最小的,依報裡面講一微塵,正報裡面講毛孔、毛端。舉這個為例,說明一多不二,這是粗說。像《華嚴》再往細處說,涵蓋了虛空法界。所以說大不是定大,不是一定的大,小亦非定小,大小能夠互容,這是不思議的境界。所以《華嚴經》稱為大不思議經,不是我們思惟想像能夠見到的,清涼大師也說得很明白,必須離開一切妄想執著,這個境界就現前。這個境界就在眼前,我們看不出來,他們能看得出來。我們看不出來,是有障礙,什麼障?妄想執著,見不到事實真相。如果把妄想執著斷盡,這事實真相原來就擺在面前。這是說一一三昧當中,得無量阿僧祇陀羅尼。

  『如是等和合,名為五百陀羅尼門』,「和合」是歸納,一類一類歸納,因為無量阿僧祇就沒有法子說。佛為了說法方便起見,把無量法歸納成多少類,像《瑜伽師地論》裡面,將一切法歸納為六百六十類。六百六十類對於初學的人來講還是很不方便,太多、太雜了,所以天親菩薩教初學的人,又把六百六十類歸納為一百類,稱為《百法明門》。一百類,對於初學的人來說就方便太多了。所以,一百展開就是六百六十,六百六十展開就是無量無邊的法門,這是用歸納法。由此可知,一多是互容的,一多是相即的。這是『菩薩善法功德藏』,我們學佛要在這些地方學習,這都是在日常生活當中,起心動念、待人接物明瞭事實真相,修積一切善法,這才叫學佛。再看底下這一段,也是《智度論》裡頭說的。

  【智度論曰,是三昧修行,習久後能成陀羅尼,是諸三昧,共諸法實相智慧,能生陀羅尼。】

  三昧翻成中國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什麼叫正常的享受?心地清淨平等就是正常的享受。一切凡夫他的受,就是享受不正常,因為他的享受是七情五欲,七情是喜、怒、哀、樂、愛、惡、欲;換句話說,這些東西是煩惱。凡夫享受的是煩惱,佛菩薩享受的是智慧,智慧是清淨的。我們世間人有沒有智慧?沒有,世間人種種智慧裡頭參雜著煩惱,不是真智慧;佛法叫它做世智辯聰,世間的聰明智慧,不是真智慧。真智慧稱之為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跟世間智慧的差別,就是它裡面沒有煩惱,決定沒有妄想執著,這個智慧才是真實的智慧。

  所以『三昧修行』,這是總綱領,佛法行門很多,所謂無量法門,無量法門統統修三昧,也就是都是修正常的生活,正常的受用。在《無量壽經》就是清淨平等覺,這叫真修行。在生活裡面修清淨心,在工作裡面修清淨心,在處事待人接物裡面修平等心,這是真修行。修行不是說每天念多少部經,念多少佛號,拜多少佛,不是這個。這個搞法,如果與生活、與處事待人接物要是看作兩樁事情,那就完全錯了。修行就是修正我們錯誤的思想行為,這叫修行,而錯誤思想行為就在生活裡頭。所以要明白經義,佛在經裡面教給我們一些原理原則,要把它用在日常生活當中,這叫修行,這就是「三昧修行」。三昧修行是總說,無論哪一個宗派,無論哪一種方式,都是三昧修行,換句話說,都是修清淨心、平等心。

  『習久』,修行時間久了,久了就有效果。開始修的時候要作意,因為習氣太重,常常犯這個毛病;學久了,自自然然心清淨,自自然然妄想分別執著少了,功夫就得力。久了以後,就成了一個習慣,這個習慣是好習慣,這叫『陀羅尼』。陀羅尼是總持的意思,自然能夠總一切法,持一切義。『是諸三昧,共諸法實相智慧,能生陀羅尼。』這個大總持法從哪裡生出來的?「是諸三昧」,就是自己清淨平等的感受,以及外面的境界;換句話說,還是《金剛經》上所講的,對外不著相,外離相;內離念,內離念是三昧,就是離妄想分別執著,這個受就是正受。內離念,外離相,外面不著相這是諸法實相都現前,就是一切宇宙人生的真相你都明瞭,這是住真實慧,能生總持法門。陀羅尼在起用的時候,就是無所不知,就是權智的德用。是諸三昧,實在講就是實智,般若無知,三昧是無知,陀羅尼是無所不知。這是我們自性裡面本具的德能,實在不是從外面得來的,是自性本具的,只要把障礙去掉,這個能力就現前。底下一段還是《智度論》裡面說的。

  【智度論曰,三昧但是心相應法也,陀羅尼亦是心不相應,是心不相應陀羅尼,是心不相應者,如人得聞持陀羅尼,雖心瞋恚亦不失,常隨人行,如影隨形。】

  這一段是說明三昧跟陀羅尼不同的地方。三昧決定是相應的,由此可知,從三昧裡得的陀羅尼,是菩薩善法功德藏。如果沒有三昧,能不能得陀羅尼?能,『聞持陀羅尼』。陀羅尼是講總持法門,世間聰明智慧的人有,中國古人常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他做學問、做功夫,他有能力抓住綱領。我們世間人講抓住綱領,在佛法裡面叫得陀羅尼,陀羅尼就是總綱領,他能抓得住。雖抓住了,他心裡面的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沒斷。你不能說他沒有學問,不能說他沒有抓住綱領,他確實掌握綱領,他也說得頭頭是道,他也有能力著作等身。這是給我們解釋這樁事情,說明得三昧一定得陀羅尼,得陀羅尼不一定得三昧。這是不能不曉得的,什麼原因?因為三昧是心相應法,與心不相應,怎麼會能得三昧?三昧是清淨心、平等心,決定是與心相應的。但是陀羅尼不見得相應,亦相應,也不相應,這個地方從不相應來說。所以陀羅尼跟心不相應,『是心不相應陀羅尼』。

  有與心相應的陀羅尼,有不相應的陀羅尼,相應的陀羅尼,前面所講的,那是住真實慧,是菩薩善法功德藏,這都是說相應。如果是與心不相應,底下就舉一個比喻,『如』,如是譬如,譬如有人『得聞持陀羅尼』。聞持陀羅尼在佛法裡面,我們可以找到一個很明顯的代表,阿難尊者。阿難在佛陀弟子當中多聞第一,而且記憶力非常之好,理解能力也很強,我們在《楞嚴經》上看到。但是他煩惱、習氣沒斷,這就是聞持陀羅尼。他多聞,而且他能夠保持不失掉,這就是他記憶能力非常好,分析能力非常好,他有這種能力。『雖心瞋恚亦不失』,這就是他煩惱沒有失掉,他的貪瞋痴沒斷掉。所以阿難在世尊法會裡面,一生只證得小乘須陀洹果,他的同學們幾乎各個都證阿羅漢,他還是初果。如果說在佛法能力上,沒有一個人能比得過他,楞嚴會上就很明顯的,富樓那尊者證了阿羅漢,四果羅漢,世尊講經,阿難能聽懂,富樓那聽不懂。為什麼四果羅漢聽不懂,他初果須陀洹聽懂了?這是大經裡面所說的,每個人根性不相同。阿難尊者煩惱障重,所以他不能證果,煩惱障重;所知障輕,所以他聞法能夠理解,就是他得的是聞持陀羅尼。富樓那尊者跟阿難根性恰相反,富樓那尊者是煩惱障輕,所以他很容易證阿羅漢;所知障重,所以佛講大乘經他聽不懂。一切眾生根性不同亦復如是。這是煩惱習氣沒有斷,這個煩惱習氣就是講貪瞋痴,『常隨人行,如影隨形』,不離開你的,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

  這都是眼前自己的事實真相,我們看看經典上諸佛菩薩給我們表演的,看了以後,回來想想自己,我們自己應該如何來修學。實在講,我們現前兩種障礙都重,煩惱障也重,所知障也重。所知障重,對於佛的經義不能透徹了解,甚至於有時候把經義錯解,這所知障重。煩惱障重,就是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放不下,生活在這個裡面,哪能不造業?怎能不墮落?如果對於這個事實真正有高度的警覺心,能救,不是不能救,任何一個人都能得救。這個高度警覺心就是覺得自己兩種障礙都重,如果這一生要不能夠脫離三界輪迴,必定墮落,有這樣一個警覺心就好辦了。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老實念佛。

  世間一切人、一切事我統統都不管,與我完全不相干,都把它放下,隨緣度日,什麼事情都好,你說善,很好,惡也很好,完全不關我的事。老實念佛,老實這兩個字要緊,念上個三年、五載就成功了。我們在《淨土聖賢錄》、在《往生傳》裡面看到的,許多念佛三年就往生的,是不是他的壽命到了?有很多人問我,是不是他念佛三年,他剛好壽命到了?我想不見得,哪有這麼巧!你說一個、兩個也許有這個樣子,太多了。太多了,我們想法就決定不是他的壽命到了,而是他功夫成就了。功夫成就,他的壽命不要了,在世間多住一年就受一年罪,多住兩年就受兩年罪,人家能走他為什麼不走?我們是走不了,無可奈何。有本事走,不願意多受一天的罪,極樂世界的樂我們沒有法子想像的到。所以他有能力,三年他能力達到、他做到了,自在往生。他預知時至,走的時候瑞相那麼好,我們從近代往生傳裡面都看到。

  你看《念佛論》,我們這裡流通得很多,倓虛法師所講的極樂寺的修無師,絕對不是壽命到了,鄭錫賓居士,學佛都沒幾年。尤其是諦閑老法師那個念佛的徒弟,念三年站著往生,我不相信他三年壽命到的,絕對不是壽命到的,而是他功夫成就了。沒有生病,站著走的,那是預知時至。他在走之前一天,去看看他的親戚朋友,那個看看就是告別,但是他不說。說了什麼?說了怕人家打閒岔,你明天往生,我明天去看你怎麼往生,他就走不了了,他怕人家干擾。所以,絕對不是他的壽命到了,壽命到往生固然是有,但是壽命不到往生的人更多。我們世間人不懂,貪生怕死,希望在這個世間還多住幾年、多住幾天,人家跟我們的想法、看法完全不一樣,沒有理由在這個地方多住一天,沒有理由。

  所以我們要有高度的警覺心,兩種障礙重都不怕,只要你真發心,真的老實念,這一句佛號叫消業障!特別是諦閑老法師那個徒弟,那個錄音帶我聽了四、五十遍,實在是我們的好榜樣。他沒有念過書,什麼事都不懂,跟他講什麼他都聽不懂,所知障重。煩惱障也重,學什麼都不會,雖然出家了,兩堂功課都不會,人笨到這個樣子。所以,老法師只教他一句佛號,教他念阿彌陀佛,而且方法非常善巧。你就老實念,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你看多簡單!給他找個小廟,那個小廟是沒人住的,一個破廟,在鄉下,叫他一個人在裡頭去住,就是專念一句阿彌陀佛。他念三年,居然站著往生,死了以後還站三天,站著往生我們聽說過,但是死了以後站三天,沒聽說過。

  從這個地方證明,這一句佛號消業障的力量不可思議。如果業障不消除,哪裡能夠這樣自在往生?什麼方法消除業障,一句佛號。我們天天念佛,為什麼消不了業障?我們不是老實念,我們念佛裡頭參雜著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所以把功德破壞掉了,念得再多,古人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是你自己破壞掉。人家這個佛號為什麼念得成功?裡面沒有夾雜妄想,所以叫老實念,我們不老實。真正老實念,修學這個法門,實在講三年決定成功。可是你聽了怎麼樣?你聽了決定不肯念,三年就死了,這個不得了,這個法門不能學,我還要長命百歲!給你講真的你反而不學了,這就是迷惑顛倒,迷戀在五欲六塵當中,沒有真正發心脫離三界苦海的意願,沒有這個意願,雖然講信、講願,信願都不真實。不是這個法門有問題,是我們自己的發心有問題,法門決定不錯。上根利智,在經上講,一日二日就能成就,根性再劣,七天也能成就。

  這個說法,在《往生傳》、《淨土聖賢錄》裡頭有一個很著名的例子,宋朝瑩珂法師,給我們做出了證明。這個出家人煩惱障很重,我們看起來,大概煩惱跟所知障都重。雖然出家,因為習氣,沒有辦法持戒、守清規,常常犯戒、常常破戒,造作的罪業就很多。但是他之所以能夠得救,他相信因果報應,這個很難得。想想佛在經上常講的,自己生活行為一比照,他自己知道將來一定會墮阿鼻地獄。他相信因果報應,所以就生了很大的恐怖心,就害怕了。請教他的同參道友,有什麼方法能救他?這些同參道友就拿《往生傳》給他看。他讀了之後,對於念佛往生的人非常羨慕,就發心念佛,把自己寮房門關起來,專念阿彌陀佛,求生淨土。一句佛號日夜不間斷,不吃飯、不喝水,一句佛號念到底。念了三天三夜,真的把阿彌陀佛念來了,誠則靈,真誠他就有感應。阿彌陀佛現身告訴他,你的壽命還有十年,你好好念佛,十年之後你命終的時候,我再來接引你。瑩珂法師這個時候智慧開了,他就一想,我的習氣很重,禁不起外面誘惑,再十年我又不曉得造多少罪業。所以跟阿彌陀佛說,我的十年壽命不要了,我現在就跟你走。他提出這個要求,阿彌陀佛也接受了,佛就告訴他,這樣好了,三天之後我來接引你。他非常歡喜,房門一打開,告訴他的同參道友,我三天之後要往生了。一般人看到,他說的話瘋瘋顛顛的,說瘋話,沒人相信他。這麼一個惡人,一個壞人,關門念三天佛,就說他三天之後要往生。好在三天時間不長,我們大家看你三天之後你往生不往生?到三天之後,真的他往生了。

  這是說明,這一句佛號消業障的力量,什麼法門都不能比,問題是你真心念。這個世間沒有什麼好留戀的,年歲稍微大一點的人看得太清楚、太透徹。三十年前的社會,跟今天是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人心變了,社會的型態變了,將來不知道要遭什麼樣的劫難!這都是我們親身經歷的,像我這個年紀的人,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抗戰期間,那個時候的人心,跟五十年之後現在的人心不能比。所以真正有智慧、真正有覺悟,應當求生淨土,應當放下萬緣,老實念佛。這一段是說明,得陀羅尼不一定得清淨心,得清淨心,得陀羅尼才是菩薩善法功德藏。一百二十七段。

  【智度論曰,陀羅尼世世常隨菩薩,諸三昧不爾,或時易身則失。】

  這也是說明陀羅尼跟三昧性質不相同,陀羅尼會傳到底下一世,這是阿賴耶裡面的種子。所以我們這個世間人,有生下來就很聰明,就很有智慧,那是他阿賴耶裡面有這些種子。這個種子習氣生生世世不間斷,可以帶到來世。但是三昧就不一樣,三昧一轉世,一個生死一轉世,來生就沒有了,這一生所得到的,來生就沒有了。來生必須要遇到善緣,這個很難得,真正遇到善緣、遇到善知識從頭再修,再修會得到。如果遇不到善緣、遇不到機會,沒修的話就失掉了。這是三昧跟陀羅尼不相同的地方。

  但是得三昧而不能夠發願往生,往往第二生得人天福報,這是很可怕的。人天福報一現前,把修行這個事情就丟掉了,而享福沒有不造業的。他在世間是大富大貴,富貴人有權力、有財富、有勢力,為所欲為,他想什麼他都能辦得到。如果是損人利己的事情做多了,這一生的福報享盡了,來生必定墮落。所以佛在《金剛經》上囑咐菩薩,不受福德。我們看諸佛菩薩示現在世間,無論示現出家、示現在家都不享福,生活都過得很清苦,非常有道理。出家人,大家所知道,像近代的虛雲老和尚、印光大師,不是沒有福,他的在家弟子太多了,供養太豐富了,他不能改善他自己的生活嗎?

  虛雲老和尚當年在世的時候,他在南洋弘法,泰國的皇后、皇帝,泰王都是皈依老法師的。老法師穿的一身衣服,補釘補了好多個,這些在家徒弟,大富長者,不能替老和尚多做幾件好衣服嗎?實在講供養的好衣服太多了,我們在老法師年譜裡面看到,他這個地方接受了,那個地方布施給別人。有些初出家的人沒人供養,沒得穿,他新的衣服、好的都送人,自己還穿一身破爛衣服。印光法師也是這樣的,所有一切的供養他拿去印經書,他在蘇州報國寺辦了個弘化社,就是佛經流通處,印經布施流通。自己的生活、衣食住行一點都沒有改變。確實遵守佛在《般若經》上的教訓,不受福德,不接受、不改變自己的生活,這不造業,這是我們的好榜樣。

  在家學佛的這些長者、居士們,我們在台灣這麼多年,台灣李炳南老居士,那有大福報,在台中弘法利生,以居士身分講經說法。我到台中親近他的時候,他在台中十年了。我是在民國四十七年到台中親近他的時候,他告訴我,台中蓮社的蓮友,登記本子上有姓名、有住址的,已經超過二十萬人。他自己的生活,還是一天吃一餐,那麼簡單,穿的衣服,幾十年沒有換過新衣服。到以後我們才曉得,他的內衣都是補的,襪子也是補的。有沒有供養新的?有!常常有人送新的衣服給他,他一拿到就送人,還送我不少件,都是非常好的料子,他自己不用,轉手就布施掉。在家菩薩!也是不受福德,不享福就不造業,佛門常講隨緣消舊業,這是在家、出家做出樣子給我們看,隨緣消業,不造新殃。

  這是陀羅尼跟三昧不一樣。陀羅尼可以隨著一個人轉世,生生世世都顯出他的聰明智慧,但是清淨心、正受,一轉世就沒有了。這是講六道裡面,一轉世所謂有隔陰之迷,這是兩種不相同。再看底下這一段。

  【淨影疏曰,如華嚴說,彼一三昧,統攝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

  底下這幾節都是解釋「入華嚴三昧」。什麼叫華嚴三昧?《淨影疏》裡面這句話,『彼一三昧』,就是華嚴三昧,『統攝法界一切佛法,悉入其中』。由此可知,華嚴三昧實際上就是大總持法門。

  【八十華嚴曰,爾時普賢菩薩入廣大三昧,名佛華嚴。】

  實在講華嚴三昧就是四無礙法界,也是《華嚴經》裡面所說的六相十玄,就是十玄門,能夠統攝世出世間一切法。

  【六十華嚴曰,普賢菩薩,正受三昧,其三昧名佛華嚴。】

  在一切三昧當中,『佛華嚴』是究竟圓滿的正受。底下這一段是解釋,說得比較詳細。

  【法界記云,言華嚴三昧者,解云,華者,菩薩萬行也。】

  「華嚴」是比喻,在《華嚴經》經題裡頭為我們說明。「大方廣」這三個字是講法,世出世間一切法都包含在這三個字裡面。「大」是說一切諸法的理體,說它的本體,也就是講的自性。在有情眾生稱作佛性,在無情的眾生稱作法性,實在講,佛性跟法性是一個性,並沒有差別。性就是本體,所有一切法是從它出生的,性是能生,諸法是所生。所以性是體,所生的叫相,相用「方」這個字做代表,方的意思是方法、是軌則,是變現一切法相的程序。「廣」是講作用,它的用途非常廣大。所以,大方廣三個字就是講一切諸法的體、相、用。「佛」這個字,佛是能證,佛是徹底覺悟的人,覺悟什麼?覺悟大方廣,大方廣實在講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般若經》上講諸法實相,諸法實相就是大方廣。徹底究竟的覺悟,這個人就叫做佛。「華嚴」是比喻,『華者,菩薩萬行也』,「萬」是比喻多,比喻無量,「行」就是生活行為,在生活行為當中點點滴滴。

  所以,經的梵文經題裡面是「雜華嚴飾」,佛把它比喻一個大的花園,這個花園裡面,世間所有一切花的品種統統具足,那就太妙了。你到這個花園來,什麼樣的品種都能見到。佛用這個比喻,我們一個人在這個世間,生生世世,你所遭遇到一切人事物,就好比雜花一樣,這是一個世間。莊嚴是嚴飾,飾是裝飾。在這麼一個複雜無比的世界之中,就像個大花園,什麼樣的花、什麼樣的品種統統具足,你在裡面遊覽,宗門的人說「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這就是菩薩遊戲在人間。世間無論怎麼複雜,菩薩的心永遠清淨,永遠是平等的,永遠是覺而不迷,那就是片葉不沾身,外不著相,內不動心這個意思。那就是嚴的意思,這真的莊嚴。如果對於這些境界起心動念,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就迷了,就不覺。什麼叫覺者?菩薩是覺者,佛是覺者,知道萬法雖有,有即是空,《心經》裡講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是有,有就是空。所以他不分別、不執著,他能夠保持清淨心、保持平等心,不會隨外面境界起妄想分別執著,這是他的本事。凡夫跟他不一樣的,見色聞聲就起心動念,就起貪瞋痴慢,就起是非人我,這就叫凡夫,凡夫跟佛菩薩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此地。所以菩薩正受,底下講:

  【何者,以華有生實之用,行有感果之能,雖復內外兩殊,生感力用相似,今即以法托事,故名華也。】

  這是解釋華嚴兩個字。為什麼用『華』做比喻?因為華開花之後會結果,『生實』就是結果的意思。而菩薩的行,行後面也感果,行是造的因,有因必有果。這個造作,不但是在言語、行為上造作,起心動念就造作。所以我們自己現前感受的果報,將來我們也會感受果報,不論果報是好是壞,是善是惡,不學佛的人不懂這個道理,學佛的人一定要明白,是自己業力招感的。你自己沒有這個業因,怎麼會有這個果報?真正覺悟、明白了,在受果報的時候不怨天、不尤人,這個果報受了之後就了了,絕不怨天尤人,等於說這個帳到此地就結了。如果受報的時候,特別是受惡的果報,自己不甘心、不情願,怨天尤人,那你在受果報的時候又造惡業,你將來的果報就更苦,愈來愈苦。可是世間人有幾個覺悟的人,在惡劣的環境他不會怨天尤人?太少了,迷惑的人多,覺悟的人少。覺悟的人受極大的苦難,他知道自己造的業因,應該受這個果報,這是覺悟的人。所以用華來比喻因,比喻造因。

  『雖復內外兩殊』,這個比喻是外,實在講的意思就是菩薩生活行為,這個不一樣,但是因果是非常相似的。開花,花開得好,果一定結得好;花開得不好,果就結得不好。跟我們在生活當中造業是一樣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我們的心善行善,果一定善;心不善、行不善,果一定不善,這一定的道理,所以這個說法是相似的。『今即以法托事,故名華也』,用華來表法,顯示在生活裡面所遭受到的這些果報。

  【嚴者,行成果滿。】

  莊嚴。

  【契合相應,垢障永消,證理圓滿,隨用贊德,故稱為嚴也。】

  『嚴』是莊嚴,是完美的果報,完美的果報一定是要把煩惱斷掉。『垢障』,垢是污染,障是障礙,這兩個字都是指煩惱。無明煩惱是污染,見思、塵沙是障礙,這三種障礙要把它永遠斷掉,這就是「垢障永消」的意思。能把無明煩惱斷盡,證理就圓滿,理就是自性,理就是諸法實相,你才能夠證得圓、證得滿,而沒有欠缺。佛在經論上『隨用贊德』,「用」是用在生活上,讚歎佛與大菩薩們,他們在生活上表現的圓滿的德能,智慧、德能都表現在生活上,表現在處事待人接物上,用嚴來讚歎他,『故稱為嚴』。

  【三昧者,理智無二。】

  『理』是所證,『智』是能證,智就是般若智慧,理是真如本性。顯現在外面,就變現出一真法界,變現出十法界依正莊嚴,這都是真如本性變現之物。如果你要明瞭理事不二,性相一如,那麼相就是性,事就是理。要是把這個事實真相看穿、看透了,那就是「理智無二」。諸位曉得,無二就入不二法門,就入一真法界。還有二,你決定沒有入不二法門,你決定在一真法界之外。在一真法界之外,你就是落在十法界裡頭,如果二障要重一點的人,在十法界裡必定在六道裡面。這些理與事我們不能不知道,不知道你就沒有辦法解決這個事情;換句話說,你這一生當中,脫離六道、十法界的機會就沒有。你必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知道事實真相,然後才會產生高度的警覺心。

  要發心在這一生當中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這個願心才能生得起來。我們今天學佛的人很多,為什麼這個願心生不起來?就是對於事實真相沒有搞清楚、沒有明瞭。假如你對於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這兩方面情況搞清楚了,這個地方真苦,那個地方真樂,你還不趕快移民過去嗎?這一定道理!沒搞清楚,西方極樂世界未必比我們這裡好,去不去無所謂,他願心就不強。真搞清楚、真搞明白,那你的心就非去不可,不但非去不可,愈快愈好,一定是這個心理。所以入不二法門,這是得真實的利益、真實的受用。

  【交徹熔融,彼此俱亡,能所斯絕,故云三昧也。】

  這是解釋華嚴三昧,華嚴三昧跟其他的三昧不相同的地方,華嚴是究竟圓滿的三昧。百千三昧固然是正受,不見得究竟圓滿,要比華嚴三昧,那就差很遠。三昧之多,我們在此地也舉一個簡單的比喻,讓大家把這個事情搞清楚、搞明白,我們有個很清楚的概念。三昧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剛才講過,裡面沒有貪瞋痴慢。譬如這個人他對於財他不貪,財物擺在面前他決定不會起心動念,這個人在財裡面得三昧,得正受。可是他遇到名,名他要,他貪名,他在名裡面就沒有三昧,在財裡頭有三昧。有些人財富看得很重,名看得很淡薄,那個人在名裡頭得三昧,財裡頭沒有三昧。這樣你可以依此類推,我們在這個世間,無論在精神生活上、在物質生活上,真的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的煩惱習氣。你要把無量無邊煩惱習氣一樁一樁都離開、都不動心了,你就得無量三昧。

  而華嚴三昧境界就更擴大,大到盡虛空遍法界。不但是六道不染著,十法界不染著,連一真法界也沒有放在心上,這才是華嚴三昧。末後結得好,結的是究竟圓滿的三昧。『理智無二,交徹熔融』,理與智交徹,性與相交徹,事與理交徹,互相並融。『彼此俱亡』,「彼此」就是底下講的『能所』,心才達到真正的清淨。惠能大師所謂「本來無一物」,到這個境界才是華嚴三昧,這個三昧真正達到究竟圓滿。底下一段:

  【華嚴經云,一切自在難思議,華嚴三昧勢力故。】

  這是《華嚴經》上兩句偈,形容華嚴三昧的德用,也是華嚴三昧的功德利益。你要是明瞭它的作用,知道它的好處,你才會發心去修學,我們學了有好處,學了有用處。它的用處,實在講就是諸佛與大菩薩們所證得的,『一切自在』,得大自在,大自在就是無障礙法界。你看《華嚴經》最後的一品,我們通常講「普賢菩薩行願品」,而它的品題不止這幾個字,這幾個字是略稱。品題具足是說無障礙的法界,「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入就是你得到了,你得到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此地講的一切自在。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四無礙法界,特別是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你入到這個境界,這是你能入的。不思議解脫境界就是普賢菩薩的生活境界,他用什麼入的?普賢行願。普賢行願能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所入,能所不二,那就是華嚴三昧。所以『華嚴三昧勢力故』,才能夠入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不思議解脫境界,在這個境界裡得大自在。

  我們對於這樁事情雖然聽說,實在講沒透徹,不是真正的明瞭。真正明瞭,你一定會發心去求,你自己要想得到。我們今天用什麼方法求?普賢菩薩告訴我們,「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你真正念佛求生淨土,就入華嚴不思議解脫境界。用這個方法我們有把握在一生當中能得到,用別的方法非常困難,即使是依《華嚴經》十大願王來修行也很難,實在講沒有信願持名來的容易。信願持名,我們人人有把握可以做到,要是修十大願王,我們不見得有能力修成,這是實實在在的。所以,淨宗是不思議法門,是真實難信之法。我們有幸遇到,如果這一生不認真,把它輕易放過,那實在是太可惜了。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