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三十五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35

  請掀開經本,第五十面第四行,從六十五段看起:

  【探玄記解法輪曰。】

  這是賢首大師所著作的《華嚴經》的註解,叫《華嚴探玄記》。這裡面對於『法輪』,做了一個簡單的解釋。

  【法是軌持義。】

  『軌』就是軌道,像我們現在火車、電車行走的軌道,引伸的意思就是原理、原則。一定要遵守這個原理原則,不能夠離開,就像車不能夠離開軌道一樣,這是法的意思。『持』是保持,要恆常保持在這個軌道上,不能夠離開軌道。

  【通有四義,謂教、理、行、果。】

  細說有四個意思,就是有教、有理、有行、有果。所以法有四種法,有教法、有理法、有行法。理是理論,教是教學,教學的方法、理論的方法,行是修行,果是證果。所以,通常法有四種,教、理、行、果。

  【輪是所成。】

  輪是比喻。

  【義亦有四。】

  它也有四個意思。第一個是:

  【一圓滿之義,以離缺減故。】

  確實它代表著圓滿,輪相裡面找不到欠缺,它是圓滿之相。

  【二是具德義。】

  它具足眾德,底下講:

  【以轂輻輞等,悉是皆俱故。】

  『轂』是中心,輪有個主軸,這是轂,就是圓心。『輻』是從圓心到圓周的支柱,這是我們在輪相裡面都能夠看的到的。『輞』就是圓周,就是輪子的外周。所以它具足這些德能,這是『具德義』。在具德的裡面,這個地方講的完全是從形相上講,要從義理上講,意思就很深。圓心是非有非無,這個心不能說它沒有,但是決定找不到這個圓心,心雖有,而沒有跡象可尋。所以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無,它決定是有。把圓心比喻作真如本性,從無能生有,變現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就好像輻跟輞的意思。因此,佛門裡頭常常用輪來表法,表空有一如,它心是空的,圓是有,空有是一不是二。表性相一如,表理事不二,大乘佛法裡常講,入不二法門,圓代表不二。在所有一切物相裡面,唯有圓可以能夠表現這個意思。這是具德的意思。

  【三有用義,謂摧輾惑障故。】

  『惑』是迷惑,『障』就是業障、罪障。佛說法,能夠幫助我們破除迷惑,能夠幫助我們消業障,所以他有這個能力,就像輪輾過的地方。它這裡有個比喻,地不平,用輪輾過之後,地就平了。這種情形像我們現在修築馬路,壓路機就是這個用處,它能夠把路壓平。我們心裡面有煩惱、有迷惑,這是心地不平,而佛法的作用,能夠叫我們心裡面得到清淨平等,所以有輪的意思在。第四個意思:

  【四轉動之義。】

  輪的大用一定是在轉動,如果它不轉動,它的作用就沒有了。它最大的用處就是轉動。

  【謂此向彼,即從佛至眾生,亦從彼向此,即從眾生至佛果。】

  這個表『即從佛至眾生』,也表『從眾生至佛果』。從佛到眾生,這是比喻佛對眾生的教化,也是轉法輪的意思。而眾生接受佛的教化,依教修行,不斷提升自己的境界,到最後也能成佛,這是眾生修學自轉法輪的意思。前面說它有圓滿的意思,這裡面實在找不到欠缺,所以用這個來表法。轉法輪裡面,偏重在諸佛菩薩永無休息的,在一切時一切處教化一切眾生,偏重在這個意思。裡面還有含義,就是眾生接受佛的教化,依教修行。底下一段。

  【羅什大師曰,世間者,三界也。】

  這是解釋『世間』。世,前面也曾經說過,是時間,過去現在未來。間,或者叫界。世間跟世界意思相通,界是界限,是講的方位,現在的術語,就是講時間跟空間,世是時間,界是空間。羅什大師也說得很好,佛在經上講世間,或者講世界,多分的意思都是指六道,『三界』就是六道,三界是欲界、色界、無色界,這是指六道。也是指一尊佛的教區,我們六道多大?就是經上常講的三千大千世界,諸位要曉得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個六道。一切諸佛的剎土,大多數都是有這種狀況,所以講六道輪迴。

  經上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佛說世界的組織,是以一座須彌山為中心。須彌山的四周,佛在經上說的,有四大洲,還有許多的小洲,佛講的洲,我們現在說它作星球。許多的星球圍繞著一個中心,這個中心,佛經上稱為須彌山,一個日月所照的,這是一個單位世界。像這樣一個單位世界,集合一千個,一千個單位世界稱為一個小千世界,單位世界的天頂是初禪,一個單位世界最高的是初禪,一個小千世界最高的是二禪。再以小千世界為單位,集合一千個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天頂是三禪。然後再以中千世界為單位,一千個中千世界合起來稱為一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的天頂是四禪。由此可知,我們講三千大千世界,它是有小千、中千、大千,是這樣組合的,並不是三千個大千世界,是一個大千世界;因為有小千、中千、大千,我們就稱它作三千大千世界,實際上是一個世界,一個大千世界。

  一個大千世界有一個四禪天,有一千個三禪天,這個常識我們學佛的同修應當要曉得。所以,天太多了。如果要是講到忉利天,一個大千世界裡面至少有一百億個以上。忉利天主就這麼多,我們中國俗稱玉皇大帝,有一百多億個,到底你要拜哪一個玉皇大帝?這些事情實在說唯有佛經講得清楚、講得明白。這是說三界的狀況。

  【淨影疏曰,愛欲之心,深而難越,故說為塹,教斷令壞。】

  這是慧遠法師《無量壽經》註解裡面的一段話。經上講『壞』,『愛欲』底下這個『塹』是比喻。佛經上說,所謂「愛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淨土」,又說「六道眾生皆以愛欲而正性命」;換句話說,六道輪迴的根本在哪裡?就是在愛欲,只要有愛欲的念頭,你就沒有辦法超越六道輪迴,這是六道輪迴的根。這個根難斷,無始劫來的習氣,世間人把這樁事情看得非常重,而不知道它是生死的根本,生死輪迴的根本。「愛欲之心」,就是愛欲的念頭,這個習氣非常之深,不容易超越,比喻作「塹」。塹是護城河,現在沒有了,古時候城都有城牆,城牆外面都挖的有護城河。這也是防禦的一種工事,在現在的戰爭裡頭這已經不起作用,所以城池沒有了,佛用它來做比喻。護城河雖然不是很寬,它有一定的深度,何況隔岸有重兵防守,很不容易渡過,把這個比喻作愛欲。

  『教斷令壞』,佛教學生、教弟子愛欲一定要斷,不斷就不能出三界。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我們要多想想,我們想不想還在六道裡面搞生死輪迴?無量劫來,輪迴太苦了,生生世世恩愛、怨恨沒完沒了,這是一切眾生的現象。我們冷靜的去觀察,慢慢才能夠覺悟,佛所說的決定不錯。

  【甄解曰,壞諸欲塹者。】

  『壞諸欲塹』是經文,這句話的意思是捨欲心。這個欲句括的範圍很大,你所有的欲望,在一般講就是五欲,財、色、名、食、睡。佛在經上把眾生無量的欲望,歸為這五大類,稱之為五欲,經上說得好,這五條叫地獄五條根。財色名食睡,地獄五條根,有一條你就逃不出去,五條都具足,那還得了嗎?所以叫你:

  【捨欲心,愛欲是諸苦之本,欲流深廣。】

  『欲流』是比喻,像水一樣,長江大河一樣,既深又廣。

  【眾生漂溺之而難度,說以為塹。】

  用這個來做比喻。《甄解》裡面說『塹』就不是護城河,把它比作長江、黃河,這是大水,而不是小水。眾生漂溺在裡面,的確是很難度脫的。

  【字苑云,塹,繞城長水坑也。】

  這一句是後人的小註,不是《甄解》的原文,說明這個字是護城河,圍繞著城牆的這一道水。

  【佛法劍,截欲塹,令散壞也。】

  佛法所說的是智慧,世法、佛法裡面常常用劍代表智慧,所以是慧劍,慧劍能斷煩惱。文殊菩薩表智慧,我們看文殊菩薩造像,他騎的是獅子,獅子代表威猛,所謂百獸之王,手上拿的是劍,代表智慧,造像用這個來表法。普賢菩薩的造像,他騎的是大象,象代表穩重,表定,手上拿的是如意。如意是叫人回頭,回頭就如意,是叫你能夠回頭,回首如意,這都是表法的意思。

  【合贊曰,見愛煩惱,譬如垢污,空慧能除,亦如洗濯。】

  《無量壽經合贊》裡頭說,這些古來的大德,對於「壞諸欲塹」這句經文可以說都是很重視。特別在註疏裡面提醒我們,『見愛煩惱』,這兩個字包括了見思煩惱,實在講就是見思煩惱;見是見惑,愛是屬於思惑,貪瞋痴慢都是屬於愛,這見思煩惱。染污了真性、染污了真心,真心就是真如本性,禪宗裡面說「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佛告訴我們,那是我們真正的自己,那是真我。凡夫很不幸,就是被見愛污染,污染之後,真我不見了,出現了一個假我。我們現在執著的我是個假我,假我很苦,真我自在。真我是什麼?我們常講諸佛如來,諸佛如來是真我;換句話說,一切眾生本來是佛。我們讀了不少大乘經典,別的佛不太清楚,《華嚴經》上毘盧遮那佛,西方世界阿彌陀佛,我們原來跟他們一樣,沒有差別!現在變得這麼苦,就是你把真我迷失了,怎麼迷的?見愛煩惱迷了。

  而世間人真的,這個事情就像遠公所說的「深而難越」,佛在經上跟我們講得這麼清楚、這麼明白,幾個人聽了肯放下?放下就是肯放下污染、肯放下煩惱,誰肯放下?果然真的放下,恭喜你,你就成佛了,如果放不下你還是六道凡夫。佛說一切經,一切經裡面都是講定慧,唯有定慧能夠對付煩惱,能夠消除垢污。像我們衣服髒了,髒了曉得把它洗乾淨,身體髒了,也曉得把它洗乾淨,居住的環境髒了,也知道把它清潔整理。為什麼我們心性的染污,不肯把它洗刷乾淨?經上教給我們洗心易行,這是我們應當要反省的、應當要警覺的。我們每天讀經、念佛,要知道就是洗刷心性上的污染。

  【除邪顯正,故曰顯明。】

  這是解釋『顯明』兩個字。『邪』是一切錯誤的思想、見解,『正』是正確的思想、見解,要把邪知邪見除掉。離開邪知邪見,你的見解、思想就是純正的,不必再去找正,離了邪就是正,所以叫「顯明清白」。

  【以護法城,故曰清白。】

  這是『清白』的意思。『法城』就是比喻自己的心性。

  【超諸毀謗,故曰清白。】

  這也是『清白』的意思。『毀謗』,誰毀你、誰謗你?不是外人,全是自己,自己以邪知邪見,這是毀的意思;妄語、惡口、兩舌,那是謗的意思。此地「毀謗」不是說別人,完全在自己分上。換句話說,我們的生活、思想、見解、言行完全違背了自性,這是毀謗的意思。下面還是解釋這個意思。

  【合贊曰,智斷之果,謂之法城。】

  『智』是般若智慧,『斷』是講斷德,就是斷煩惱斷習氣。煩惱習氣斷了,自性般若智慧就現前,這個事情就叫做『法城』,可見得法城是指的自性。

  【嘉祥疏曰,遣除迷垢,故云洗濯。】

  『遣』是離開、捨棄,除去迷惑、污染,『迷』是講無明,『垢』是指煩惱。佛跟我們講的煩惱有三大類,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用垢來代表,無明煩惱就是迷。要把這三種煩惱把它洗刷乾淨。

  【無相之解,是無漏明,故云清白。】

  這個『清白』的意思更深了,指的是自性之性德。此地的意思著重在自性般若的現前,這「清白」的意思。『無相』就是《金剛經》上講的離四相、離四見,離相離見,宇宙人生的真相自然明瞭通達,這叫「無相之解」,事實真相才完全明瞭,這個也叫做『無漏明』。漏是煩惱,剛才講了,見思、塵沙、無明都用漏來做代表,無漏就是漏盡,三種煩惱完全斷乾淨,叫做無漏。無漏之明就是自性般若智慧圓滿的現前,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境界,稱之為清白。

  由此可知,佛法裡面確實有許多的理論、事實、境界,是我們凡夫無法想像的,為什麼?想像是不清淨的,想像都是第六識跟第七識。大乘佛法的修學不僅僅只有禪宗叫我們離開思惟、想像,不要用這個東西,離心意識,參禪叫離心意識參。沒離心意識,那不叫參,佛家在這個功夫上說一個參,參就是離心意識。怎麼個離法?你先要了解心意識的作用,心是阿賴耶識,落印象;意是末那識,執著,叫意根,執著;第六意識是分別。所以,第六意識分別,第七末那執著,第八阿賴耶落印象。離心意識,換句話說,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見色聞聲不分別,不分別就不用第六識;不執著,就不用第七識;不落印象就不用第八識,那叫做參。

  為什麼世間這些科學家、哲學家不能成佛,不能證阿羅漢果?不但阿羅漢果他證不到,小乘初果須陀洹他也證不到,你要問原因在哪裡?就是他用心意識。他對於一切萬事萬法,他要分別、他去研究,他有執著,執著就他有成見,他落印象,這就是諸佛菩薩跟凡夫用心不一樣。凡夫用的妄心,妄心就是八識,心意識,你用這個東西,你不是用真心。諸佛菩薩,連小乘初果都已經學習不用妄心,這是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得很清楚的,須陀洹已經就不著證須陀洹的相;換句話說,須陀洹也就離四相了。他不執著就是不用第七識,當然他也不分別,這是非常明顯的,他們的用心跟佛菩薩相同。所以初果叫入流,入聖人之流,入佛菩薩這一流,用心跟他們接近。凡夫沒有入,沒有入他那一類,就是你用心跟他們完全相違背。這是世間怎麼樣聰明智慧人,不能夠證果,小乘初果他都沒分。如果我們學佛對於這樁事情要沒有搞清楚、沒有搞明白,我們這一生無論怎麼修,還都是在門外,沒有法子入門。再看底下這一段。

  【甄解曰,洗濯垢污,顯明清白。】

  這兩句是經文,下面是解釋。

  【是澍雨德,雨有能洗物垢污,能顯清白體之德。】

  『澍雨』就是下大雨。下大雨確實把不但是地面上的物質能洗刷乾淨,連空氣當中的污染也被它清潔了。所以雨有『洗物』,這個物是一切物質,物質的『垢污』,『能顯清白體之德』,這兩句好懂。比喻佛說法:

  【如來法輪,洗濯塵勞垢污。】

  用它來比喻這個。佛菩薩為一切眾生講經說法,無非是幫助眾生開悟,破迷開悟。迷就是污染,就是垢穢,破迷就是洗除污染。『塵勞』,勞是勞累,塵就是染污的意思。佛將世間六根所對的對象,稱之為六塵,眼對的是色,耳對的是聲,色聲香味觸法,意對的是法。這六樣東西染污了自性,所以叫它做六塵。自性被污染之後,它的作用就勞苦,勞苦是說它不自在,它不清淨了,與解脫恰恰相反。諸佛如來三德裡面是法身、般若、解脫,解脫是大自在,眾生有塵勞,這個自在失掉了,塵勞垢污。佛是幫助我們覺悟事實的真相,教我們把這些東西放下,放下之後,本有清淨的性體就顯露了,

  【開顯本有淨體也。】

  所以,法身、般若智慧、無量德能是我們自己本來具足的,不是從外面來的。這樁事情只有諸佛菩薩明瞭清楚,所以諸佛菩薩他們能夠尊重一切眾生。為什麼尊重一切眾生?連地獄眾生佛菩薩都尊敬,普賢菩薩禮敬諸佛,普賢是等覺菩薩,還有道後普賢,就是成佛之後再退到普賢菩薩位子上來。他們對於惡道的眾生都知敬,跟對於諸佛如來的尊敬無二無別。他為什麼這麼做?因為他知道一切眾生自性跟佛沒有絲毫差別。所差別的在哪裡?在迷悟。眾生糊塗,迷失了自己的自性,不是他沒有,不是他沒有智慧、沒有德能,他具足!執迷不悟,雖然迷失自性,自性並沒有喪失,並沒有欠缺。所以,諸佛如來對於一切眾生的尊敬,是尊敬他的性德。

  【淨影疏曰,貯積多德,名貯功德。】

  『貯』是貯蓄的意思,此地講的『貯功德』是從修德上說的。性德我們本具,我們今天的性德不能現前,這是無量劫來被無明煩惱障礙住。所以佛叫我們修行,修什麼?無非是把這些障礙去掉而已,去了障礙,性德就現前,性德不是修來的。去了一分黑暗,就透一分光明,去兩分黑暗就透兩分光明,所以古大德教人,但除其妄,不必求真,如果你有求真的念頭,又是一個妄念。只是除妄兩已,而妄的根就是妄想,起心動念都是妄想。所以,在凡夫分上,修德是非常重要。

  【現受物供,故名為示,生世福善,如田生物,故云福田。】

  這是解釋『福田』這兩個字的意思,「貯功德,示福田」,這兩句是經文。『示』是示現,眾生要種福,到哪裡去種?供養三寶,三寶是無上福田。所以佛要示現接受這個物,他不說人,如果說人,六道裡頭只是人道;說物,六道統統包括了。天、阿修羅、人、地獄、餓鬼、畜生,用一個物,物的範圍大,物可以包括人,人不能包括物。所以,此地這個『物』不是物質,此地的物是人、物。如果範圍再擴大,九法界眾生,上面還可以包括聲聞、緣覺、菩薩,這些人都來供養諸佛如來。所以佛示現這個三寶。

  在此地,我們一定要明瞭它的真實義。佛是覺的意思,我們供養佛,現在錯會意思的人實在是太多,只是塑造佛像,在佛像面前香花、水果來供養,這有什麼意思?毫無意義。如果能令一切眾生覺悟,那你是真供養佛,供佛是供覺,供養法是供正,供僧是供淨,《無量壽經》上經題覺正淨。這裡面最重要的,大乘經上常講度眾生先度自性眾生,四弘誓願裡面,「自性眾生誓願度,自性煩惱誓願斷,自性法門誓願學,自性佛道誓願成」,這四句是先度自己。這個意思不明,完全是依文解義,那個做法就是古人所講的「三世佛冤」,三世諸佛看到你這個做法都喊冤枉,你把意思全搞錯掉。

  供養法,法是如來的正知正見,經上常常說受持、讀誦、書寫、為人演說,這一句教誨就包括了圓滿的供養,包括了此地所說的圓滿的示福田,「貯功德,示福田」,三寶要這樣的供養。受持就是如教修行,佛在經上怎樣教我,我就怎樣去做,這叫受持。「行願品」裡面總說了七種法供養,如教修行是第一種的法供養,我們「貯功德,示福田」要懂這個意思。讀誦是自他兩利,對自己,不忘佛菩薩的教誨,常常讀誦不忘記。第二我們念出聲音給別人聽,這是利他。別人聽得懂聽不懂不要去顧慮,我們只是高聲朗誦。聽不懂的人,一歷耳根永為道種,你度了他。我們念一聲阿彌陀佛,旁邊很多人聽到,阿彌陀佛的種子已經入了他阿賴耶識去,那就是他將來得度的根本,這個種子是你給他種的。如果善根成熟的人,聽一句他就開悟了。禪宗六祖惠祖大師在賣柴的時候聽到一個人念《金剛經》,他在窗外聽到人在裡面念《金剛經》,聽了一段他就開悟了。讀誦自利利他,那是根性成熟了,一聽就開悟;沒有成熟的給他種種子,種成佛的種子。所以,讀誦為什麼要大聲,道理在此地。

  書寫是流通,現在我們印經普遍布施,宣傳佛法。為人演說也非常重要,因為娑婆世界的眾生眼根並不是很利,許多人你把佛法介紹給他,他看不懂,他也不願意看。耳根比眼根利,你講給他聽反而能夠接受,反而容易覺悟。所以要為人演說,演的意思更深,自己做出樣子給別人看,有言教、有身教,演是身教,做榜樣給他看。所以這是『生世福善』,能生世間的大福大善,就像田地一樣,田能夠生長五穀雜糧,比喻作福田。我們修福要懂得怎麼個修法,你真正種了福田,真正是修了福。底下一段:

  【甄解曰,福田者,供養如來,所施雖少,獲福宏多,猶如良田,所種雖少,收實甚多。】

  『實』是果實,你收得多。這句話的意思也是很深很廣。供養裡面包括財供養與法供養,若能如法,一切財供養都變成法供養;如果不如法,恐怕你修的法供養都變成財供養,財供養所得的是世間有漏的福報。要怎樣把財供養變成法供養?《金剛經》上兩句話非常好,「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就能把世間的財供養轉變成法供養。能夠依佛這樣教誨去用功、去修行,或者我們講得更具體一點,依照佛的教訓去生活、去過日子、去工作、去待人處事接物,守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你這就是供養如來。如來是什麼?如來是自性,真如自性。不是叫你供養一個佛像,供養佛像沒用處,要真正知道供養自性。這個供養在哪裡修?就在你日常生活當中修、工作裡面修、待人接物裡面修,所以叫「貯功德,示福田」。

  【菩薩本生經,所以佛為福田,貯無上功德故也。】

  『佛為福田』這句話怎麼講?釋迦牟尼佛一生,從出生,八相成道到圓寂,示現給我們說明一個人一生應當怎樣過,佛就是非常好的榜樣。我們把它歸納起來,佛的一生沒有為自己,一絲一毫都沒有,佛的一生都是為一切眾生。生為一切眾生,生活為一切眾生,工作為一切眾生,最後圓寂也為一切眾生。不為自己,就是應無所住,示現為利益一切眾生,那就是而生其心,釋迦牟尼佛做到了。不單單是言語教導我們,他以身作則,完全做到,這就是佛為福田。從他一生當中點點滴滴,顯示著無上的功德。凡夫跟佛菩薩恰恰相反,凡夫是念念為自己,能夠有百分之一、二的心來利益眾生,已經是世間的大善人,總不能像佛菩薩,一絲毫的私心都沒有。我們要想修行、證果,要想念佛往生不退成佛,若不能將私心放下,往生也是障礙。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大乘菩薩,都是要把世間一切的污染捨得乾乾淨淨,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不能帶著去。第七十五段。

  【俱舍論有四福田。】

  《俱舍論》裡面講福田有四種。

  【一趣田,畜生也。】

  『趣』是講的五趣,單單指『畜生』,對於畜生要愛護,要布施給牠們。畜生所需要的是食物,而且很少,隨時隨地能幫助牠一點,慈悲心愛護牠,這是無畏布施。你布施牠一點食物,這是屬於財布施,所以對於畜生我們可以做的,就是財布施,果報得財富;無畏布施,果報得健康長壽。所以素食,素食就是無畏布施,不食眾生肉,就是無畏布施。

  【二苦田,貧窮困苦之人也。】

  『苦田』就是『貧窮困苦之人』,對於這種人我們三種布施都要做。財布施,救濟他的貧困;法布施,勸他斷惡修善,傳授給他謀生的技能,這都是屬於法布施:幫助他離苦得樂,這是無畏布施。所以三種布施統統都有。第三類叫:

  【三恩田,父母等也。】

  『恩田』是恩德,就是『父母』。要孝養父母,不但養父母之身體,要養父母之心,讓父母生活能很快樂,沒有憂慮。更進一步的養父母之志,父母對你的願望。這一條很難做到,因為父母有智慧的,也有沒有智慧的,有智慧的人他知道三界、六道都苦,他希望他的兒女都能夠永脫輪迴;這個做父母的有高度智慧,不希望他的子孫生生世世在輪迴裡面受苦。但是沒有智慧的人則希望子女作官發財,搞這一套。自己學了佛懂得,父母的眼光雖然短淺,不夠深遠,自己一定要學佛,證得無上佛果,你的父母也就得度了。這才能真正叫報父母之恩。

  所以佛在經上講,佛弟子如果不能幫助父母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不能算是報父母之恩。你要怎麼樣叫你父母能夠相信有西方極樂世界,相信念佛決定得生?這個你要有智慧、要有善巧方便幫助他,絕不讓父母再搞六道輪迴,六道太苦了。

  【四德田。】

  『德田』是佛菩薩。

  【三乘之賢聖也。】

  佛菩薩對我們的恩德太大了。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有覺悟,都是靠佛菩薩的教誨。「德田」,此地講『三乘賢聖』,實際上就是三寶,佛法僧三寶,對於我們都有很大的恩德。宇宙人生的真相,六道輪迴的事實,佛為我們說出的,佛要不出世,我們怎麼會清楚、怎麼會明白?佛法能夠承傳這樣久遠,實在講是歸功於經典,法寶,所以我們對於法寶要尊重。如果沒有這些經典,佛去我們三千年,後人怎麼能知道佛法?這是為什麼要尊重法寶。法寶的尊重,最重要的是讀誦、解說、依教奉行,這是尊法,供養法寶。其次是盡心盡力的流通,把佛法介紹給廣大的群眾,現在的方法比過去廣泛得太多。過去只有經本,書寫流通,現在除了印經之外,有錄音、錄影、有CD,現在還更進步的,電腦的國際網路,這都是我們供養法寶。

  法需要僧來承傳,這是為什麼要供養僧寶。沒有僧代代相傳,這些經典我們自己看不懂,所以「佛法無人說,雖智莫能解」,我們不理解,遇到還是等於沒遇到。講僧,僧諸位要知道不一定是出家人,僧是廣義的,凡是能夠依照六和敬修學的,都稱之為僧。所以僧這個意思裡面,出家、在家統統包括在其中。佛經上講的很清楚,四個人在一起共修,如果你一家有四個人,你一家人都學佛,一家人依六和敬,你的家庭就是僧團。所以它不分在家、出家,也不分寺院、家庭,四個人在一起共修,就是一個僧團。這個僧團,諸佛護念,龍天尊敬,因為是世間所有一切團體裡面和睦的團體,這是最為尊貴的團體。由此可知,僧團就是承傳佛法的,修學佛法、弘揚佛法的。這是三寶,三寶對於一切眾生有很大的恩德。末後這一句是總結。

  【是為廣義之福田。】

  前面這個福田只說供養如來,這裡跟我們講了四種福田。四種都是我們生活當中時時刻刻都遇到的,可見得種福機會很多,不能說沒有機會,隨時隨地都在修福、都在種福。種善因一定得善果,我們要知道這些事實真相。如果能夠種福田而不著相,福德全變成功德,功德能幫助你明心見性,能幫助你斷惑證真。所以菩薩六度,前面五條是福,修福,般若波羅蜜是智慧。般若波羅蜜是什麼?實在說起來,最簡單的解釋就是《金剛經》上佛教人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你前面修布施、修持戒、修忍辱、修精進、修禪定,都能夠守住「外不著相,內不動心」,統統都變成般若波羅蜜,福德都變成功德。裡面沒有智慧,就著相修福,這是世間有漏福報,這個裡面差別很大。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