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三十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30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三面,看第十八段:

  【華嚴經普賢行願品謂大士十種廣大行願,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四者懺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

  我們上次講到這一條,今天接著看:

  【六者,請轉法輪。】

  佛門裡面講經說法、弘揚佛法,用法輪來做代表,為什麼要用輪來表法?這裡面有個很深的道理。佛法為眾生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確實是非有非空,我們也常講相有體空,這個說法一般人還能夠接受,還好懂。要是嚴格的說,相也沒有,如果說相有,還是一種錯覺。性、相都是非有非空,非有非空,說在性上跟說在相上是一樁事情。如果把空說做性,有說做相,都不夠徹底、不夠究竟,說實在話,那還是二法,不是不二法,佛法真的是不二法。「輪」,在一切形相裡面,只有輪能夠表這個意思,表空有不二,表非空非有。輪是圓,圓我們知道有圓心,諸位曉得圓心到底是有還是沒有?不能說它有,也不能說它沒有。圓一定有心,但是心找不到,心在哪裡,找不到,但是決定是有。用這個來代表空有不二,圓的周是有,那個現象很清楚,心是空,空有不二。同時它又表在我們修行門裡面,就是修行裡頭的綱領,動靜不二。心是寂靜的,心是不動的,輪的圓周是動的,輪要不動,就一點作用都沒有了,它的作用就是它轉動。所以,表佛所講宇宙人生的真相。

  了解這個真相,我們才曉得應該怎樣做人、怎樣生活,那就是要與真相相應,這是最健康的人生,最幸福的生活。心要寂靜,要不動,心裡面沒有東西;身要動,身是那個輪的周,要動。身要是不動身就壞了,身像個機器一樣,機器要運作,幾天不動它,裡頭就發生故障。我上次到達拉斯去了一個星期,回到家裡來,自來水龍頭就轉不動了,為什麼?沒有天天轉它,大概裡面生鏽,就轉不動了。所以機械要天天去用它,不用它,身體就會生病。心要空,心裡不能有東西,心裡有妄想、有分別、有執著,你的心生病了,你的心就不正常。所以佛心、菩薩心,裡面什麼都沒有。佛菩薩在十法界,哪個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感應道交從來沒有休息過,那就是身,輪在那裡動,永遠在那裡動,從來沒有停過,心裡頭確實無有一物。佛用這個做標誌,就是教我們,看到輪相,則明瞭佛跟我們說的是些什麼,佛教給我們做的是些什麼。現代世界科技非常發達,帶動科技的都是輪,都是在轉動。如果沒有輪,恐怕我們這個世界還在上古蠻荒時代,哪裡會有現在這麼進步、這麼方便,都是輪在轉動。所以佛法用法輪來表法。

  除了常用輪之外,另外一個常用的是蓮花,這是佛門裡頭最常用的。蓮,表法沒有輪那麼圓滿,沒有輪那樣的周全,蓮花只代表清淨、代表超越。蓮,根生在污泥裡面,它的成長,它的莖是在水當中,花是開在水的上面。佛用這個來代表,把泥代表六凡,就是六道;泥上面這層水,代表聲聞、緣覺、菩薩、佛,四聖法界,用水做代表;花開在上面,不但六凡超越了,四聖也超越,不在六凡、四聖之內。這個超越叫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裡頭,表這個意思。所以,實在講沒有輪的意思來的深、來的周全。

  因此佛門裡面講的,自己修行,弘法利生,把佛法介紹給廣大的群眾,都叫做「轉法輪」,轉法輪就是這個意思。要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推廣佛法的教育,推廣佛法的教學,轉法輪是這個意思。可是一定要請,佛法是師道,師是非常尊重的,尊師重道,可是現代這個社會,愈來愈不知道尊敬老師,這當然與一般教育有關係。中國跟佛陀在世那個時代,教育的內容無非是說明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人生的關係,這是教學的內容。了解真相,明瞭關係,就懂得做人,人與人的關係、父子的關係、夫婦的關係、兄弟的關係、朋友的關係,在社會服務,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就是講的君臣關係。因此,他一生做人他有分寸,使社會能夠和諧,世界能夠和平,大家能夠互助合作。這是古時候教育的內容。

  整個幸福都是以孝道跟師道做基礎,中國儒家的觀念如是,儒家在古代上講六經,是以《孝經》為中心。而在佛門裡面,也是以孝道為中心,地藏菩薩代表孝道,佛法從這個地方開始,也在這個地方圓滿;換句話說,孝道做到究竟圓滿,就成佛了。什麼人來教孝?老師。什麼人來勸學?父母。父母勸子女修學,拜老師,尊師重道,老師教學生孝道。這是中國古代的教育。整個佛法的教育離不開一個孝字,這是我們必須要理解的。孝這個字在我們中國文字裡面屬於會意,中國造字有六個原則,我們稱它為六書,六個原則,這個字在六書裡頭屬於會意,就是體會它的意思。這個字的結構,上面是個「老」,下面是個「子」,這兩個字合起來的,你體會這個意思,就是上一代跟底下一代是一體。西方人有所謂代溝,中國沒有,這個孝字一有代溝就拆開了,就不孝了,有代溝就大不孝,孝沒有了,在當中把它拆成兩個字。

  在孝的觀念當中不但沒有代溝,整個宇宙是一體,因為老是代表上一代,子是代表下一代,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就是一個孝字。無始無終是什麼?佛法裡面講的真如本性。所以,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誰知道?佛知道、菩薩知道。我們學佛知不知道?實在是不知道,如果真的知道,你心就清淨了,你不會再有人我是非。只要心裡面還有人我是非,你根本不懂,你不認識這個孝字;換句話說,你也不曉得佛菩薩教我們是些什麼,不知道,孔子、孟子教我們什麼,你也不知道,你怎麼會能體會的到?所以,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有斷盡,孝不圓滿。必須那一品無明也盡了,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孝道才作圓,孝道才圓滿。因此,師道在中國自古以來跟孝道是相等的,為社會大眾所尊重的。

  古時候,做帝王的人,外國帝王我們不去管他,我們看中國歷史上。帝王雖然講專制獨裁,大家如果細細讀中國這些典籍,你不要有成見,細心、客觀去讀,我相信你會感覺到,中國古時候的政體比現在民主要好的太多。每個帝王都希望自己做個好皇帝,希望老百姓稱讚他,不但現在老百姓稱讚他,後世千年萬世提到這個人大家都尊敬他,他期望這個。還期望他的國家能夠讓他的子子孫孫一代一代傳下去,這個我們講私心,私心好不好?好,因為他有這個私心,所以他一定要做好。因為有子子孫孫傳下來,他對於他子孫的教學就非常注意,為什麼?子孫如果做不好,他的王朝就被別人消滅了,這一定道理。所以,帝王的子孫受最好的教育。領導人,當然國家需要許多的人才來建設國家,人才要選拔,中國古代選拔人才的標準,兩個字,所以中國有選舉制度。諸位讀《漢書》,漢朝歷史上就有記載,不是老百姓投票選舉,從帝王一直到政府各階層的政務官,都負有選舉的責任。而且國家制定,「進賢受上賞」,國家最高的賞賜賞給誰?替國家選拔人才的人。你替國家舉薦一個賢人,你得的賞賜,政府的賞賜,是最高的賞賜,鼓勵大家向國家舉薦人才。

  人才的條件兩個字「孝廉」。他能夠盡孝,他就會盡忠,他做事情就認真負責,否則對不起父母。廉是廉潔,他不貪污,你看做事情能認真負責,又不貪污,這一定是個好官吏。古時候選舉人才的標準是這兩個字。如果違背這兩個字,那個朝代就差不多快滅亡了,你看他所用的人才非孝非廉,這個國家很快就會亡。諸位讀中國歷史,你看中國歷史的改朝換代,每個末代的皇帝,末代的一、兩個皇帝都是很腐化的,他就不能保持。開國的帝王對於孝廉非常重視,這是中國教學的傳統。所以,對於老師非常尊敬,一定要「請轉法輪」。

  什麼人出來請?當然是懂得的,受過教育的,沒有受過教育他不知道,他怎麼知道佛法的好處?怎麼會知道父母、老師應當恭敬?現在這個觀念愈來愈淡薄,沒有人請老師,沒有人知道請,很想學,但是請法師講經說法的念頭他生不起來。常常聽到:我們這個地方為什麼沒有法師到我們這裡來講經說法,我們也好聽聽。他不曉得去禮請。所以一定要懂得請。在最初,佛出現在世間,誰懂得?沒有人請,佛就入般涅槃,佛就不住世了。我們世間凡夫不認識佛,不知道這是個大善知識,幸虧淨居天人看到,淨居天就是四禪五不還天的那些修行人。大小乘的修行人,有相當功夫成就,但是還不能超越六道輪迴,也就是說見思煩惱沒有斷乾淨的。可是我們清楚,到五不還天,三界八十八品的見惑斷盡了,八十一品的思惑也斷了一大半,在小乘就是證得三果,三果叫不來,不到欲界來了。不來,他在哪裡?就在四禪五不還天。由此可知,斷證的功夫必定是小乘三果以上。這些人佛在經上告訴我們,六種神通他除了漏盡通沒有證得之外,前面五通的能力都恢復了,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這些能力他都恢復了。他們看到釋迦牟尼佛在我們世間示現成佛,沒人啟請,趕緊下來變化成人身,啟請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所以,這不是普通人,普通人不知道啟請,啟請的人功德很大。

  你們《無量壽經》念得很熟,阿難在《無量壽經》法會裡頭啟請,世尊讚歎他的功德。阿難這一啟請,功德之大,實在講諸佛都數之不盡,為什麼有這麼大功德?因為他的啟請,佛說出這個法門,無量無邊的眾生依這個法門得度。這個法門是怎麼來的?阿難問問出來的。我們要懂得請轉法輪。佛不在世了,菩薩、羅漢也不在世,今天在這個世間,對佛法有修有學的人,無論是在家、出家,我們要知道禮請。禮請裡面要特別注意一樁事情,就是一定要請這個善知識,善知識是修學、弘揚正法的。正法跟邪法從哪裡辨別?從經論辨別。他所講的都是依據經論的,是正法;如果所說的是他自己的意思,不是專注經論的,這就是邪法。一定要以經論做標準,這是世尊滅度之前,給後世弟子留的四依法。佛不在世了,以後的人依什麼?佛講了四樁事情,叫四依。

  第一個是「依法不依人」,法是佛講的法,就是經典,唯一的依靠要依靠經典。這個人知名度再高,威望再大,他所說的不是佛在經裡所講的,我們都不能夠相信,都不能夠依靠。你要那麼樣依靠,你就錯了,經典是邪正的標準。

  第二,佛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佛這個話說得非常之好,怕有些人鑽牛角尖,非常固執,固執就是死在經典文字之間,那就錯了;死在語言之下,死在文字之中,那又錯了。所以,佛教給我們依義不依語,是佛的意思,不一定依佛的言語,不一定依文字,這就給我們帶來很大的活動空間。譬如這一部經典,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同一個本子翻譯了好多次,每個人翻的文字絕對不會是一樣的。佛知道日後有這種情形,避免大家起爭論,只要翻的意思對就行了,不一定要每個字都一樣。明白這個道理,講經說法你也就懂了,只要把意思講對了就行,不一定是言語都一樣。叫依義不依語,爭論就沒有了。譬如《金剛經》,我們現在《大藏經》裡頭有六種不同的譯本,《無量壽經》有五種不同的譯本,再加上節校、會集三種,有九種不同的經本。九種不同的經本,諸位展開來看看,裡面文字不同,裡面分的段落也不同,但是大意是相同的。因此,九種本子依任何一種,念佛決定都能往生,那就對了。這是依義不依語的意思。

  第三句佛教給我們,要「依了義不依不了義」。這是佛非常慈悲,特別提醒我們,什麼叫了義、什麼叫不了義?了義跟不了義的標準不是一定的,沒有一定,因為佛在經上講得很明白,佛無有定法可說,哪有一定的?可見得沒有一定的標準。因此,了義的意思就是對自己有真實的受用,那就是了義。你說這個是究竟第一了義,但是我讀它得不到受用,對我,這個了義毫無意義。所以,了義的意思是我自己得到真實的受用。在現前,我們常講,幫助我們身體健康,身心健康,永離煩惱疾病,生活幸福愉快,這些方法在我們講這是了義。來生能夠永脫輪迴,成佛、成菩薩,這就是真實了義!了義要這樣說法就有意思,否則的話,有些人說這個經了義,那個經不了義,好了,不了義的經我能得受用,了義的經我一點好處也得不到,我們要多想想這個道理。

  正如同世間每個人體質不一樣,那些很名貴的藥材不見得能適合每個人。我們中國人把人蔘看得最高貴,可是人蔘對我來講一點好處都沒有,所以它對我就沒用處。我的體質是熱體質,一吃人蔘,嘴上火泡就長出來。所以,這些補的東西我動都不動,我吃什麼?人家不吃的東西,我吃涼性的東西。體質不一樣。熱性的體質不能吃補,一補,不但沒有好處,就馬上生病。涼性的體質,那個東西對他有用處,人蔘對他是了義。像我這個身體,像甘草之類對我也算是了義,人蔘對我就不了義。法也是如此,契機就是了義,不契機就不了義。但是這個契機裡頭,不但現前得好處,來生後世都得好處,那才叫究竟了義。現前得利益、得好處,來生得不到好處,這個了義不是究竟的,不是究竟了義。因此念佛法門對我們就是究竟了義,念佛法門的修學,現前修的清淨心,三業清淨,這是我們現在得到身心健康、幸福快樂,現在得到的,來生往生不退成佛。這是教給我們,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第四句更重要,是教我們對於法門的抉擇要「依智不依識」。智是理智,識是感情,我們的選擇是理性的,而不是感情的。這一條非常重要,一般學佛的人,無論在家出家,可以說他在佛法裡之所以沒有成就,就是違背了佛這一句,感情用事。在生活上,對人、對事、對物喪失了理智,用感情,感情裡面就有是非好惡,它不同理智。所以從日常生活到佛法的修行,一定要是理性的而非感情的,這一點非常重要。這是佛教給我們四依法。

  與四依相應的是正法,與四依不相應的不是正法。我們曉得,請轉法輪,請善知識弘揚正法,功德利益無量無邊;如果請邪知識弘揚邪法,你就曉得罪過無量無邊。不但自己走錯了路,你誤了多少的人,貽誤眾生,這個罪過就非常的嚴重。這是我們請轉法輪不能不注意的。

  在現代這個時代,誰是真善知識?我們沒有智慧、沒有常識,怎樣去辨別?太難太難。在古時候,還有一個方法可以給我們做參考,那就是閉關的、住茅蓬的。住茅蓬就是禁足,不下山的,他活動自己有個界線,一個小範圍,他不出界線的。這種人是善知識。善知識為什麼要把自己關起來?實在說,自己總不好意思講我是真善知識,這個話怎麼能講的出口?現在人講的出口,從前人講不出口。那怎麼辦?做出個表態,讓人家看看,這個人大概是善知識。假如他自己修學沒有成就,他要出去參學,他怎麼可以閉關、怎麼可以住山?不可以的,要做學生出去參訪,參訪是成就自己的定慧,成就自己的德學。到閉關,就等於告訴人家說,我不需要再參學,我已經畢業了,不需要再參學,那就是善知識。為什麼不出來教化?沒人請他!人家不知道,沒有人請他,他就宣布閉關,宣布住茅蓬,等著人來請他,是這麼個意思。到沒有人啟請他,他自己加功用行,百尺竿頭更進一步,自修;有人請他,他就出來弘法利生。從前還有這個方法能辨別,現在難!現在還沒有出家就要閉幾年關,因此閉關的標準不是過去的標準,住茅蓬的標準,也不是那個時候的標準,亂了,這給我們帶來真正的困惑。我們到哪裡去找善知識?

  所以在今天無可奈何之下,實在沒有法子,我常常勸勉同修找古人。今人哪個是真善知識,哪個是假善知識,我們不能辨別,我們找古人。古來的大德那總算是不錯,如果他有問題,他的著作就傳不到今天,誰給他流通?人家給他流通,看到他的東西真好,我們才印出來給他流通。可見得這裡頭沒有感情用事,他跟我沒有關係。他的東西真好,我們讀了真佩服、真歡喜,我們才印他的東西、才流通他的東西。如果他的東西我們看到不歡喜,你絕對不會印它,他在這個世間就會消失、就會失傳。尤其是古時候,著作的流通要靠手寫,到以後有木刻版本,木刻版本的成本很高,沒有現在這麼方便。所以凡是能夠傳下來的,都是有千百年的歷史,千百年之中,諸位想想看,多少人看過?如果是有問題的,早淘汰掉了,歷史的淘汰,被淘汰掉了。留下來的是精華,我們依靠這些東西來學習,怎麼會有錯誤?如果學習不成就,必定是別有因素,而不是教材的問題,是我們在修學態度上的問題,用功方法上出了問題。

  當我們自己修學有了成就、有了心得,今天我們講證果太難了,至少要做到煩惱輕,智慧長,身心清淨,智慧增長,我們應當發心出來幫助別人。幫助別人是不是要等人家來請?你要記住,你一生當中不可能有人來請你。那怎麼辦?《無量壽經》上說了,「作不請之友」,他不請我,我也去跟他講。當然不是在大會當中講,凡是見到人就跟他講,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在什麼場所,說上三句話、四句話就把佛法介紹給他,這叫作不請之友。如果你真講得好,真講的有道理,他聽了歡喜,他會介紹給別人,這樣人愈來愈多,慢慢就形成道場,用這個方法。像李炳南老居士最初到台灣,他就住在台中,他懂得佛法,那個時候老居士只有六十幾歲。有些朋友聊天就談佛法,在人家家裡面,三個人也好、五個人也好,每天不間斷,今天在這個人家,明天在那個人家。大家聽他講講滿有道理,於是就跟他約時間,一個星期約一天,哪個人家裡客廳比較大一點的,來了十幾、二十個人來聽。慢慢十幾個、二十個人就變成五、六十個人,就變成一百多個人,家裡沒有那麼大地方,想辦法去借地方。早年那個時候自己沒有道場,借法華寺,法華寺一個廳,一個星期就這樣子講一次。以後人愈來愈多,有四、五百人,覺得有這麼多人,就自己去搞個地方,台中蓮社就成功了,就搞一個台中蓮社,自然形成的。

  所以今天無論在家出家,真正要發心弘法利生,請轉法輪,請誰?請自己!沒人請你,你自己要請自己。這個地方古人講的請佛、請菩薩、請阿羅漢、請善知識,現在都沒有了,也沒有人請你,要自己請自己。像李炳老這個方法,這都是末世,近代真正善知識表演給我們看的,做出樣子給我們看,用這個方法。自己行的是正法、說的是正法就行了,為人演說。為人演說裡頭,最重要的是心要清淨平等,心要真正有慈悲心,關懷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請轉法輪的意思我就講到此地,給同修們做個參考。底下:

  【七者,請佛住世。】

  這一條也非常重要。諸位想想,有幾個人聽一次佛法或者聽一部經,他就開悟了?這不可能。佛在世的時候有,佛滅度之後幾乎就看不見了。佛陀在世的時候,佛講一部經沒講完,講一半,聽眾當中有開悟的、有證果的。佛滅度以後,中國、西土的這些祖師大德們講經說法,有這種情形的太少了。現代這個時代,不要講我們這個時代,我們說在五十年前,倓虛老法師說過,沒有了。他那個年代,他說學佛用功有一點定功的人他見過,而經上所講開悟的人,他老人家說過他一生一個都沒見過,沒有見過開悟的人。不但沒有見過,也沒有聽說過,充其量是得一點定功,他說這個有。所謂的定功,也就是修得很不錯了,來生可以生到色界天,這真正得定的人,初禪、二禪、三禪,可以生到色界天;要想超越六道輪迴,不可能。這是五十年前,上一代的祖師大德們感嘆的話。

  而這五十年當中,這個世界變化太大了,沒有人能想像的到。五十年前,美國到中國坐船要一、兩個月才能到,現在只要十幾個小時,怎麼能比?五十年前,中國跟美國通信,一封信大概三個月才會收得到,算是快的。現在傳真,此地傳出去,那邊就收到了。所以,意識形態、生活方式起了巨大的變化。於是人的意識形態,我們講得具體一點,妄想分別執著煩惱,比五十年前的人不曉得加重了多少倍!五十年前的人一生譬如說有十分煩惱,現在人有一百分的煩惱,我這個估計我看相當保守,你的煩惱、習氣比從前人要加十倍都不止。造作一切罪業自己完全不知道,所以現代人生活之苦,也比從前人不曉得加了多少倍,那是真苦。五十年前是中國抗戰時期,有很多人覺得抗戰時期中國人過的生活很苦,我是覺得非常快樂,我從抗戰時期過來的。我覺得我們在抗戰時期,是跟大自然合在一起的,物質生活雖然是缺乏一點,但是精神生活非常充足。哪有現在人這麼多的妄想、這麼多的是非!

  我們像這樣推想,愈是過去,無論在人與事,他愈單純、愈清淨。我們往後看,會愈來愈複雜,為什麼?資訊太發達,特別是現在電腦網路,將來電腦變成人沒有辦法離開的生活,家家都有電腦,電腦資訊裡頭,亂七八糟東西不曉得有多少,會把你腦袋裝成一個大垃圾堆,清都清不乾淨,你怎麼能修行。將來大魔障,就是電腦,在你家裡,主宰你一家,太可怕了。我們佛法現在也利用電腦網路,在裡面佔的成分,比率太小了,真是千萬分之一,那一點點佛法,其餘都妖魔鬼怪,亂七八糟的。所以我們看往後的世界,眾生可憐,愈來愈可憐。現在人一般人說物質,只看到這個表面,好像在將來愈來愈方便,愈來愈幸福,不盡然。你拿交通來說,五十年前我們一個親戚朋友遠行,我們在送迎的時候,心情跟現在人不一樣。如果說從美國坐船坐兩個多月飄洋過海回來,那還得了,現在這個人情味道沒有了。你就想到科技發達的時候,這方面我們的損失多大,人與人當中的情感損失掉,沒有了,沒有深厚的感情。所以將來是愈來愈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變成什麼?完全是變成利害,那非常可怕!有利是朋友,沒有利就是敵人,這還得了嗎?

  因此,不可能是聽一部經、聽一次經就開悟,就得受用的,必須要把善知識留在這個地方,長期為我們講經說法,教導我們修行。這就是『請佛住世』就非常重要,要請善知識。這個請也要有緣分,善知識不會貪圖供養、不會貪圖名利,你以五欲六塵供養他,給諸位說留不住的。怎樣才能留得住他?真的想學,依教奉行。如果這個地方有這幾個人、十幾個人,不要多,十幾個人就很多了,真聽話、真肯學、真照做,這個善知識你不請他,他也會住這邊。如果沒有人真正肯修,只喜歡聽,聽了做不到,給諸位說,善知識不會住這個地方的。好在現在這個問題科技可以幫助我們解決,我們從電腦網路裡面能夠得到佛法的經典。我現在還不知道這個狀況,應當我們的《大藏經》可能已經全部在網路上,古來祖師大德的註疏,近代這些四眾弟子們所寫的東西、所講的東西,應當也都有。你在家裡電腦裡面,就可以能夠取得這份資料,你若是肯用功修學的話,倒不困難。真正有疑難的地方,有疑惑的地方,請求善知識幫助你解決,這個事情也不困難。縱然甚至是不住在這裡,住在別的國家,我們今天去訪問也不困難,現在觀光旅遊非常發達。古人朝山是慕道,是到那裡去找善知識請教的,而不是去遊覽風景。現在交通便捷,科技發達,的確帶來了一些方便。但是「請佛住世」是很重要的,真正善知識住在這個地方,這個地方人有福報。

  普賢菩薩的十願,從「禮敬諸佛」到「請佛住世」這七條是他的本願,後面的三條都是屬於迴向。迴向,在大經裡面告訴我們迴向三處,迴向菩提、迴向實際、迴向眾生。所以後面三條是迴向的意思。

  【八者,常隨佛學。】

  這就是迴向佛道,迴向菩提。

  【九者,恆順眾生。】

  這一條就是迴向眾生。後面:

  【十者,普皆回向。】

  就是迴向實際,實際是理體,實際理體。為什麼要迴向?這個意思我們不能不懂。「迴」是回歸、回頭的意思。「向」是有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也就是說,我們在一生當中,在生活當中、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換句話說,我們整個生活,起心動念、所作所為,要有個目標、要有個方向,你就會有成就,你這一生的生活會很充實。一般人他的生命、生活沒有目標、沒有方向,所謂是醉生夢死,就是糊裡糊塗的生,糊裡糊塗的死,不知道一生幹些什麼?這是非常的可惜。學佛,他有方向、有目標,他整個的生命、整個的生活為什麼?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對自己來講,就是要成就真實究竟圓滿的智慧,那就是佛道、就是菩提,這是對自己。對別人來講,我應當服務眾生,幫助一切眾生,盡心盡力,儒家所謂成人之美,佛門裡面講迴向眾生,幫助一切眾生,成就一切眾生。所以他的生活、生命有方向、有目標。我們說到幸福圓滿快樂,從哪裡來的?就是他有方向、有目標。如果沒有方向、沒有目標,幸福美滿快樂決定沒有的,那是假的、是空的。他確實有個目標,『常隨佛學』這決定正確。

  佛沒在我們世間,但是佛的經典、佛的教誨留在世間,我們依靠這些大乘經論,信解、讀誦,依教奉行,為人演說,這就是「常隨佛學」。要學得像佛,佛是我們生活工作、做人的榜樣,是我們的樣子,我們要依照這個樣子來學習。經典非常豐富,如果每部經論都要讀誦修學,這是決定不可能的,我們沒有那麼多的時間,沒有那麼多的精力。正如同一般學校一樣,譬如一個大學,大學裡面有幾百個科系,每個科系我都把它念完,恐怕你活五百歲也念不完。一個學系念四年才畢業,一百個學系就四百年,你能活四百歲嗎?不止一百個學系,所以你是做不到的,你念一個學系、兩個學系就可以了、就行了。同樣的道理,佛教經典雖然這麼多,幾千部的經典,我們只要學一、兩部就夠用。

  而且選擇法門,一定要由一門,叫一門深入,以一門為主。我們道場所提倡的、所選擇的是《無量壽經》,以《無量壽經》為主。最近我們也講了,這些年講的有淨土五經,最近也講了一部《金剛經》,輔助。所以,我們有主修的課程,這些是選修,輔助的課程,賓主要清楚。《金剛經》我們用很長的時間去細講,目的是什麼?目的是幫助我們看破、放下。因為我們念佛念了這麼多年,功夫不得力,不得力的毛病就是依舊看不破、放不下,所以這句佛號念了這麼多年沒念好,用《金剛經》來幫助這樁事情。不是叫我們把《無量壽經》放棄去學《金剛經》,那你就搞錯了。是用《金剛經》來幫助我們看破放下,使我們念佛功夫能夠得力,目的在此地。

  把這部經典道理搞清楚,方法明白了,這些理論、方法都能夠變成自己的日常生活,這叫修行。行是什麼?行就是日常生活。理論、方法、生活變成一個,就叫證果。什麼叫證?那就叫證,你在生活當中證明了佛所講的理論。譬如佛在《般若經》上告訴我們,「萬法皆空,因果不空」,你在生活上證明,這叫證。這個證不是普通小乘的證,這是大乘法身大士的果證。你要是把這兩句話證實了,換句話說,你最低限度已經是圓教的初住菩薩,你的心一定恢復到清淨了。就如同六祖大師當年所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大師說出這個話是他自己現前的境界,他確實心裡乾乾淨淨,一樣東西都沒有。所以他說的,那不是他自己想的,是現前他就是這個境界,這是證。也就是說,信解行合成一個,就是證;你所信的跟所解的、所行的不是一樁事情,不能合為一體,你沒證。沒有證,也就是說,你沒有得到受用。證就是你真正得到受用,真正得到享受,這個叫證果,果就是果報、果實,你真正嘗到、真正得到了。所以我們要曉得跟佛學的是些什麼,我學到了沒有?

  我們現在講淨宗修證的這些理事,歸納為十句,這些年來我們極力在提倡。這十句是總綱領,掌握總綱領就好辦了,念念莫忘、時時刻刻提起。真誠,真誠是基礎,如果不是真幹,沒有誠意,那什麼都不要談。夏蓮居老居士在《淨語》裡面跟我們講了多少次,要真幹!清淨、平等、正覺是《無量壽經》的經題,佛在《無量壽經》教我們修什麼?清淨心、平等心、覺心。從清淨平等覺裡面生起來就是大慈大悲,慈悲心自然生起來。所以這五句是我們存心,我們存這個心,這是我們的方向、目標。我們在生活裡頭學什麼、修什麼?就是修「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我們本著原則,就是「看破、放下、自在、隨緣」,我們提出這四個原則。看破,不要再執著,放下,不再造罪業,你在生活、工作裡頭一定得大自在。給諸位說,看破、放下之後,你的智慧就現前。放下什麼?妄想分別執著。看破什麼?萬法皆空,因果不空,這你看破了,一切妄想分別執著放下,這時你得大自在,你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隨緣。隨緣而不攀緣,你才能得到這一生當中,幸福、快樂、美滿。後面最後一條,「念佛」,念佛是什麼?將來我更幸福、更快樂、更美滿。前面這四條是現前的利益,念佛是永恆的利益,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要證得,這才真正常隨佛學。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