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二十八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28

  請掀開經本,第四十一面,「德遵普賢第二」。這是《無量壽經》第二品裡面所節錄的經論跟古德的語錄,這一品節錄的分量不少。我們從第一條看起:

  【度世經曰,開士、大士、聖士、力士、正士等,皆菩薩之異稱。】

  我們把第二條也念下來,合起來講。

  【甄解云,正謂正道,士謂士夫,在家之稱,此等大士,外現凡形,內深達正道故,居家名為正士。】

  其實《度世經》裡頭所說的這些名稱,並沒有專指在家,實在講出家、在家菩薩通稱。『開士』,開是開悟,士,在我們中國古代,以這個字稱知識分子,我們現在叫知識分子,在從前稱讀書人稱為士。在中國社會,讀書人的地位最高。中國古代社會裡頭也分四個等級,但是不像印度那四個等級那麼樣的嚴格,中國這四個等級是士農工商,讀書人地位最高。知識分子在古時候就稱為士大夫階級,士大夫階級就是今天所謂的知識分子,這些人有學問、有道德、有見識,稱之為士。「開士」就是開悟的這些讀書人,可見得比一般的士大夫要高明多了,他是真正覺悟的。佛法稱他為開士,開士是菩薩的稱呼。

  『大士』是菩薩裡面地位最高的,像大士跟『聖士』這兩個意思相同,這不是普通菩薩,通常稱地上菩薩,登地的。佛門裡面常講三賢十聖,三賢位是指十住、十行、十迴向,這叫三賢菩薩,初地以上則稱聖人。所以稱聖士、稱大士,就知道他的地位一定是初地以上。我們稱觀世音菩薩,稱觀音大士,稱地藏菩薩,地藏大士,這都是稱等覺菩薩,這是地位最高的。『力士』,力是說他的力用,他有智慧、他有神通,他能夠自度度他,這是菩薩的通稱。『正士』,底下講,正是正道,悟入正道,正士跟開士的意思相同,開始覺悟了,覺悟正道,這些都是菩薩的別名。

  在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注意到的,現在這個社會,有許多人對出家人尊稱稱為大師,這在古代在經典裡,古德註疏裡面,我們沒有看見過。大師只有佛可以稱,稱他作大師,就是說這個人成佛了,他的地位在觀音、勢至之上,這才稱大師。觀音菩薩、文殊、普賢、地藏都不敢稱大師,都稱大士,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稱呼如果是過分了顯得傲慢,古人所講僭越,過分、超過了,這絕對不應該的。自古以來祖師大德們,特別你看看翻經的,稱三藏法師,沒有稱大師的。在過去,帝王的老師稱國師,可以,稱國師行,他是帝王的老師,沒有稱大師的。現代這個社會太難講了,現在是自由,民主自由,誰也不能干涉誰。在從前,這種稱呼絕對是不可以的,國家有法律制裁。

  但是這裡頭有一個特別,這個特別是淨土宗的祖師被人家尊稱為大師,只有這個特別的例子。淨土宗祖師出現原因也特別,各宗各派的祖師都是上一個祖師傳給下一個祖師。像禪宗代代承傳,達摩是印度第二十八代,到中國來,在中國禪宗他算是初祖,他傳給慧可,慧可傳給僧璨,僧璨傳給道信,道信傳給弘忍,弘忍傳給惠能,這代代相傳,他們祖師是相傳的。淨土宗不是的,淨土宗實在講沒有祖師,而是底下一代,對過去的人他對於淨宗的修持、弘揚,得到佛門四眾弟子的讚歎,推選他為祖師。印光大師是最近一代的,他老人師圓寂之後,大家公認他是我們當代修學淨宗、弘揚淨宗第一人,尊他為祖師。印光法師本身沒有稱過大師,現在他的全書,《印光法師全集》,還是法師,沒有稱大師。大師是我們現代四眾弟子尊稱他,這個可以的。

  為什麼淨宗祖師可以稱為大師?這裡頭有原因。因為淨宗度眾生就是一句佛號,發菩提心,一向專念。諸佛如來度九界眾生用這個方法,這位法師在一生當中,也用這個方法修行,也用這個方法度眾生,他跟諸佛如來有什麼差別?確實沒有差別。所以尊稱他為大師,的確是有道理。但是其他宗派、其他經論、其他法門,度眾生就難了,不能夠普契群機,這句名號就功德不可思議。所以唯獨淨宗。但是淨宗諸位要知道,印光大師在世的時候沒有人稱他大師。他往生以後人家才尊稱他為大師,不是他在世的時候,這個我們都必須要清楚,這是佛學常識。別人錯了,我們不能跟他錯,我們跟他錯,就等於我們承認他這個錯處是正確的,我們不能承認他,這一點一定要遵守。

  稱開士、稱大士、稱正士可以,這種尊稱實在講已經是過分了。但是這是菩薩,初學的菩薩用這個名稱,對他也是一種尊敬,但是決定不能稱他作佛,他並沒有成佛。

  此地說『在家之稱』,這是講經上十六正士,這十六位都是在家的等覺菩薩,他們所證得的地位,確實跟觀音、勢至、文殊、普賢是平等的,示現的是在家身,而不是出家身。在中國,大乘佛法裡面,表法的是四大菩薩,在中國代表大乘佛法,四大菩薩,就是四大名山,九華山的地藏菩薩,普陀的觀音菩薩,五台的文殊菩薩,峨嵋的普賢菩薩,以這四大菩薩代表大乘佛法。四大菩薩的造型,我們看塑造菩薩的形像,四大菩薩當中,只有地藏菩薩現的是出家相,其他三位都是示現的在家相。你看觀音菩薩,長長的頭髮,沒有現出家相,文殊、普賢多半現童子之相,也不是出家相。這就說明大乘菩薩在家比出家的多,他們在社會上從事各種行業,就在他的工作行業、生活當中實踐菩薩道。他在那裡修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大願王,在生活裡面去修學,做出榜樣來給社會大眾們看。

  所以不僅是言教,他有身教的意思在裡頭,以身作則,他真做到了,做出樣子給我們看。正是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些菩薩們都做到。演是做到,是表演,做出樣子給人看叫演,說是言說,講經說法勸導別人,這是說,自己做個樣子給人看,那叫演。所以,演、說是兩樁事情,說是言教,演是身教。

  【會疏曰,十六正士者,文殊師利嚴淨經言,菩薩八萬四千及十六正士,則明知正士之名,云居家菩薩。】

  《會疏》是《無量壽經》的註解,古代日本大德所註的。本經前面所列的上首,有普賢、文殊、彌勒及賢劫一切菩薩,再接下去就有賢護等十六正士。從這個文與意來看,前面是指的出家菩薩,正士是指的在家菩薩。這是古大德有這個看法,這個看法沒錯,這是說的在家菩薩。

  【正謂正道,士謂居士,此等大士。】

  剛才說了,這十六位在家的菩薩都是等覺菩薩,所以他們確實可以稱『大士』。「大士」,前面講的聖士,那就沒有在家、出家的區別。實在說,這個地方雖然是這個講法,並沒有那麼嚴格,出家也可以稱為正士,在家也可以稱為大士。這些人與一切眾生,我們常講的,他因為是現的在家身,他的身分有男女老少、各行各業,跟一切眾生混合在一起,所謂和光同塵。你要不仔細觀察,你覺得他的生活、他的言行跟一般人沒有兩樣,可是細微的去觀察,不一樣。什麼地方不一樣?你仔細去觀察,他起心動念、所作所為是為眾生,他沒有為自己。縱然為自己也是為眾生,譬如說他要身體健康,飲食保養這個身體,保養身體幹什麼?他有充分的精神、精力為社會大家去服務,他不是為自己享樂,他是為社會大眾去工作的。縱然為自己,還是為一切眾生,不同的地方在此,沒有個人的得失。

  而菩薩利益一切眾生方法很多,可以說真的是無量無邊,但是儘管方法多,他一個方向、一個目標不變的。他的方向一定是幫助眾生破迷開悟,也就是說以種種善巧方便誘發眾生開悟,這個方向決定是不變的,決定是相同的。他有一個目標,一定是勸導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眾生縱然不相信淨土,喜歡禪、喜歡教、喜歡密,喜歡種種法門的,菩薩可以隨順他。但是在隨順裡面時時刻刻提醒他、誘導他,勸他修淨土。如果不隨順,說淨土怎麼好,這個人未必能聽進去。譬如永明延壽大師,他那個時代,社會上參禪的人多,禪的風氣很盛,一般學佛的人鄙視淨土,輕視了淨土。他老人家示現去參禪,他先去參禪,在禪宗裡面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沒有話說了,大家尊敬他。然後回過頭來專修淨土,念佛往生,這個做法就是勸導那些修禪的人,你們修禪想成就你跟我學。這個人到以後我們曉得,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用這麼一種方法。所以他的目標是一個,決定是幫助人念佛往生,這是真正的菩薩。

  隋末唐初的智者大師,這天台宗的祖師,他的精神都放在教下,研究教,學教的人很多,特別是知識分子,喜歡學教。在教下大開圓解,這算是了不起的成就。可是智者大師到最後還是念佛往生極樂世界,做出榜樣給人看。他老人家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天台宗幾乎每一代的祖師都是念佛求生淨土。在近代我們看到諦閑法師、倓虛法師、寶靜法師,這都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師,臨終都是念佛往生淨土。這是說出家的。

  在家菩薩也不例外,像著《金剛經講義》的江味農居士,學教的,他老人家生前提倡的是教宗般若,行在彌陀。他修學依據的經典是《金剛般若》,他在《金剛經》上用了四十年時間,實在不容易。我們一般人講一門深入,一部經上用四十年的時間,這是在家菩薩,我們可以尊稱為大士。他的行門功夫,都在念佛往生淨土。會集《無量壽經》的夏蓮居老居士,這個人尤其不可思議,他通宗通教,他學得很廣。顯密圓融,在密宗他也是大德,顯密、宗教都有很深的造詣,這在佛門稱之為通家,非常稀有難得。但是我們看他的《淨語》,這個小冊子我們印得很多,諸位都能看到。他在晚年,禪捨掉了,密也捨掉,教也捨掉,專門念佛求生淨土,自己老實念,也勸人老實念。所以,在家、出家菩薩都一樣。夏蓮居、梅光羲、江味農都是作官的,以宰官身修菩薩道。所以我們從出家菩薩、在家菩薩裡面去觀察,不論他是哪一種行業,他的確有一個方向、有一個目標是不會變的。

  【雖葆光和塵。】

  這跟和光同塵是一個意思,就是跟一般社會大眾相處。

  【久出於邪道。】

  他們的心清淨、平等,覺而不迷。

  【深達於正法,故云正士也。】

  他們的言行與法相應,法是什麼?我們在經典上常常看到,與佛相應、與法相應,這是正道。佛是覺的意思,換句話說,念念覺而不迷就是與佛相應。法是什麼?《金剛經》上說得很好,諸法皆空了不可得,一個人心地清淨,世出世間法統統都不染、都不執著,就與法相應。法是空寂的,也就是《金剛經》上所說的,離相、離念,與法就相應。離相是離四相,離念是離四見,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你放下,離開了;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你也放下,也離開了,與法就相應。這叫『深達於正法』,這才稱為『正士』。第四段:

  【出生義云。】

  這也是一本書。它說:

  【厥有河沙塵海數量,舉十六位焉,亦塵沙之數不出於此矣。】

  這一段大意是說,總而言之,十方世界的菩薩無量無邊,『河沙』就是以恆河沙數來做比喻,這是比喻數量之大沒有法子計算。而本經前面只舉賢護等十六正士,十六不是數字,如果把它看作數字,那就太少了,它是表法的。十六、二十一都是密宗裡面代表大圓滿的意思,在顯教裡面,表法都用七,七是圓滿,不是數字。七的講法是講四方上下,這是六,加上當中,七是這個算法的,四方上下再加上當中,不就完全了嗎?所以它表圓滿的。我們在《彌陀經》上看到「七重行樹,七重欄楯」,統統用七表法。要曉得那不是數字,那是代表圓滿,一個都不缺、不漏掉。在《華嚴經》裡面,用數目字表圓滿,用十,所以《華嚴經》自始至終,講一切法它都講十。譬如經題講大,大有十個意思;方,方也十個意思;廣,廣也十個意思,完全用十來代表圓滿。所以它不是數字,如果把它看成數字就錯了,它是表圓滿的。

  本經經文雖然不長,古時候的本子有分為兩卷的,頂多分三卷。現在夏老會集的只有一卷,裡面沒有分上下卷,只一卷,分量並不多。可是教義,顯、密、宗、教都具足,所以這裡面表法的,有用顯教的表法、有用密教的表法,這個十六就是密宗的大圓滿。像後面說到二百一十億諸佛剎土,如果是數字來說,二百十一億這個數字不大,二百一十億多大?不大。我們娑婆世界到西方極樂世界,這當中有多少個佛國土?有十萬億,十萬億比二百一十億多太多了。所以要曉得,二百一十億是二十一的倍數乘上去的,它是代表大圓滿。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剎土都包含在這個意思裡,沒有超越的。所以,這個十六也是『塵沙之數不出於此』,表圓滿的。像這些常識,我們讀佛經一定要知道,不能把它看成數字。

  【智度論曰,善守等十六菩薩是居家菩薩。】

  這是《大智度論》,龍樹菩薩所造的,就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註解。《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也稱為《大般若經》,它總共有三十卷。這個跟《藏經》裡《大般若》不一樣,那個《大般若》是六百卷,這個稱為《大品般若》有三十卷。龍樹菩薩給這部經做了一個註解,叫《大智度論》。

  『善守』就是賢護,翻譯的人翻的名字不一樣,梵文是一個名字,我們翻的人不相同,他翻的意思不一樣。雖然翻得不一樣,仔細去觀察他的意思很接近,善守,賢護,善跟賢的意思很接近,守跟護的意思很接近。所以,這是從梵文翻譯過來的,善守就是賢護。這十六位菩薩是『居家菩薩』,由此可知,佛說法,這些菩薩們常常來參與法會。這十六個人,除了賢護這一位是我們娑婆世界的,他出現在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跟釋迦牟尼佛同時代,其餘的十五位不是娑婆世界的,是他方世界的菩薩來的。用現代的話來說,這是外太空來的,不是我們地球上的,別的星球上到我們這個地方來,參加釋迦牟尼佛講經的法會,他們來聽,他方世界。這都是在家菩薩。

  【思益經云,若眾生聞名者,畢竟得三菩提,故云善守。】

  這是解釋菩薩為什麼以賢護這個名號,這是解釋。眾生聽到菩薩的名號,佛菩薩的名號功德都是不可思議,所謂「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即使極惡的眾生,聽到佛菩薩的名號,將來決定得度,決定成佛,所以稱它作金剛種子,永遠不壞。如果業障、煩惱、習氣輕的人,從佛菩薩名號當中他就覺悟,覺悟的人沒有不回頭的。我們如果要問,某人有沒有覺悟?覺悟的人就回頭,沒有覺悟的人他不知道回頭。所謂回頭,知道自己的過失、知道自己的毛病,肯改過自新,斷惡修善,這叫回頭;如果知道自己有過失,還不肯改過自新,那個沒有回頭。為什麼不能回頭?還是煩惱習氣太重,我們常講業障太重,障礙他的覺心。他是有一點覺悟,覺悟的力量不夠、程度不夠,所以不能幫助他回頭。

  『若眾生聞名』,聞菩薩之名,『畢竟得三菩提』,三菩提就是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說畢竟他會成佛的。所以我們在一切時一切處,念這一句「南無阿彌陀佛」的名號,一切眾生看到我們在念,聽到我們在念的音聲,那些眾生統統得度。這個得度不是說在這一生,那個得度是成佛的因、成佛的種子已經給他種下去,至於什麼時候他才能成佛,那要看他自己的緣分。真是佛在經上常常教導我們的,未度的眾生我們要度他,就是用這個方法,這是未得度的;已經得度的眾生要幫助他、成熟他。未得度的,還不相信佛法,沒有接觸過佛法的,我們有意無意之中,把佛法介紹給他。已經信佛的,就要勸他念佛求生淨土,所謂是應機說法。

  古來的大德對於這些事情,運用高度的智慧,善巧方便。像鳩摩羅什大師翻譯《彌陀經》,《彌陀經》原來的經名不是「阿彌陀經」,經裡面講的很清楚,「一切諸佛所護念經」。羅什大師把名字改了,改成「阿彌陀經」,阿彌陀是佛的名號。這是善巧方便,普度一切眾生,叫你看到經題你就念了一聲阿彌陀佛,很不可思議。所以,我們印了很多「阿彌陀佛」的貼紙,目的就是希望一切眾生把這個成佛金剛的種子都種在八識田裡。在台灣,佛菩薩名號貼紙到處張貼沒有忌諱,在外國不行,外國警察要干涉的。可是我們印了很多,你貼在自己的車上,警察不會干涉你。你這個車停到哪個地方,有些有緣的人看到了,念一聲,他阿賴耶識裡頭佛的種子就種下去了。所以,我們應當以種種的善巧方便,幫助一切眾生念一聲佛號,幫助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見一次佛像。時間再短,效果不可思議,這個工作我們一定要做。所以叫善護、叫善守,善是善巧方便,守護眾生的善根,守護眾生的佛性。

  【大方等大集賢護經曰,王舍大城有優婆塞,名曰賢護,為眾上首。】

  這是說明,『賢護』是我們娑婆世界的一位在家菩薩,他跟佛出生在同一個時代,也在王舍城。佛在王舍城講了不少的經,所以菩薩有機會參加佛的法會。我們翻過來。

  【大寶積經賢護長者會。】

  《大寶積經》在大乘經裡面,也是一部大部頭的經典,它總共有一百二十卷,內容非常豐富。有專講賢護菩薩的這部經典,專門介紹他的,這裡頭節錄了幾句。

  【佛說賢護長者眾樂事,其受於快樂果報,雖復忉利帝釋天王,猶不能及,況復人間。】

  佛要是不這樣讚歎,誰知道?哪一個人曉得『賢護長者』生活這麼快樂?他的快樂,忉利天主,我們中國人講玉皇大帝,都比不上,都沒有他快樂,沒有他自在,這是世尊對他的讚歎。所以,一個人的幸福快樂,不在乎他的地位,不在乎他的財富,不在乎他從事某種行業。我們要問,他的快樂從哪來的?真正的快樂世間人不懂,世間人只知道獲得名聞利養、五欲六塵,以為這個叫快樂。大錯特錯,這裡頭沒有樂,苦不堪言,哪有樂?那個樂真是經上講的比喻,「刀頭舐蜜」。那個刀刃非常鋒利,塗一點蜂蜜,舌頭舔舔很甜,舌頭一舔,舌頭已經割掉了。意思就是說樂太少了,百分之一的樂,百分九十九的苦等著你受,你樂在哪裡?我這個比喻是真實的,五欲六塵的享受,愈是享受的多造的業愈重。

  佛在經上講得很清楚、很透徹,真正的樂是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心裡面沒有憂慮、沒有煩惱、沒有分別、沒有妄想、沒有執著、沒有牽掛,你說那多樂。世間人哪裡懂得這些?成天生活在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之中,哪來的樂?我們沒有學佛,那就沒有法子說,學佛之後要時時刻刻認真反省、檢點,我們的心行與什麼相應?與清淨平等覺相應,你就是與法相應、與佛相應。如果還有是非人我,還有貪瞋痴慢,貪欲與餓鬼相應;瞋恨嫉妒,這個人看得不順眼,恨透他了,與地獄相應;邪正、是非、真假不能辨別,與畜生相應。

  稍稍涉獵大乘經論,很冷靜的觀察這個世間,你看世間人很多,一天到晚在路上來來往往的,他們是什麼?都是三惡道的人。你仔細觀察,有幾個人來生還能得人身的?那叫人。來生若能得人身,佛法講了一個最低的標準,五戒十善,五戒十善真正做得不錯,可以能打個八十分,來生大概可以不失人身。五戒是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十善是身三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口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我們有沒有做到?妄語是欺騙人,兩舌是挑撥是非,綺語是花言巧語,惡口是說話粗魯;意,心裡面不貪、不瞋、不痴,這叫十善業。五戒十善都能打上八十分,來生可以不失人身,這一看這一生是個人,來生還是人。如果做不到,心裡面只是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過不了幾天都到三惡道去了。無論他在這個世間什麼樣的地位、什麼樣的權勢、什麼樣的富貴,你仔細一觀察都是三惡道的眾生。你才曉得這個事情可怕,這個事情嚴重。佛法一再警惕我們,生死事大,幾個人能覺悟?幾個人肯回頭?我們再看底下一段。所以真的唯有與法相應、與佛相應的人真快樂!

  【名義集曰,颰陀婆羅。】

  『颰陀婆羅』是梵語音譯的。

  【翻為賢護。】

  這是把梵文音譯過來,翻成中國意思是『賢護』之意。

  【自護賢德,復護眾生故。】

  這是解釋這個名號的含義。菩薩能夠自己護持自己的德行,同時又能夠幫助一切眾生護持德行、善法。

  【或云賢首。】

  或者也翻作『賢首』,首是第一,也就是第一賢德之意。

  【以位居等覺,為眾賢之首故。】

  但是佛經裡面講的賢首菩薩不一定是他,他的名字裡頭有賢首的意思,因為他是等覺菩薩。

  【四童子經現生品經云,東方去此佛剎十千俱胝,有一世界名寶鳴,佛名獅子鳴聲如來,有一菩薩名善思議。】

  括弧裡面講即善思惟。

  【應托來到此土,化生阿闍世王宮內。】

  這段是為我們介紹說明善思惟菩薩的來歷,是他方世界的菩薩到我們這兒來的。善思惟菩薩從東方來的,底下介紹慧辨才菩薩。

  【南方去此五百億世界,有一世界,佛名寶積善現如來,有一菩薩名寂靜轉。】

  『寂靜轉』就是慧辯才。

  【於此舍衛城內,生大居士似師子家。】

  這一段是介紹慧辯才菩薩,從南方世界到此地來。

  【西方去此過八億百千佛剎,樂音如來所,有一菩薩名無攀緣。】

  『無攀緣』就是觀無住。

  【於此波羅奈國,化生大居士善鬼家。】

  這是介紹觀無住菩薩的來歷。

  【北方去此六萬四百千億佛土,住菩提分轉如來所,有一菩薩名開敷神德。】

  就是神通華菩薩。

  【生此毘耶離城大將師子家。】

  這個地方說明這四位等覺菩薩,他們以應化身參與世尊的法會。如果不是佛為我們說出,我們見到這些人,也不知道他的來歷。他所示現的跟一個凡夫沒有兩樣,但是他的受用,就像前面佛為我們講賢護的快樂,忉利天都比不上。忉利是講忉利天人,帝釋天王是忉利天主,天人、天主都比不上。

  【此四童子與無量大眾,共來娑羅雙樹所,恭敬供養。】

  『四童子』就是這四位菩薩,佛為我們介紹這四位菩薩,這一次的介紹集結就成為《四童子經》。介紹當然很多,這個地方只節錄了一段「現生品」,說明他們四個人的來歷。

  【月燈三昧經第三說,香象菩薩從東方阿閦佛,與那由多菩薩,共來問訊釋迦牟尼佛。】

  從這一段經文上來看,『香象菩薩』應當是化身而來的。前面這四童子這四位菩薩是應身而來的,應身住在世間的時間長,化身的時間短。應身就是到世間來投胎,像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示現在我們這個世間是應身。而化身的非常之多,同修們要看《虛雲老和尚年譜》,你會看到虛老和尚好多次遇到文殊菩薩。文殊菩薩是化身,變化一個老人。虛老和尚朝五台的時候,走在路上生病,四周都沒有人煙,在最苦難的時候,菩薩變化一個乞丐來救他、來幫助他。他問他是什麼名字,他說他叫文吉,住在五台山底下。以後他到了五台山去打聽這個人,這個人在路上救了他好幾次,人家告訴他,沒有這個人,這個人是文殊菩薩的化身。所以這是化身菩薩,這種事情確實是有。

  諸位從台灣來,也許聽到台灣周邦道夫人曾經遇到地藏菩薩,那也是化身。這是抗戰勝利之後,他們住在南京,她南京的房子我去過一次,庭院很深,從大門,大門裡面是很大的院子,走到裡面的房子有相當長的一段距離。那個時候周先生一家都沒有信佛,有一天有個出家人到她家裡來化緣,化香油。周夫人沒有給他,這個法師就走了。走了以後她忽然想起來,他們家從大門要進到裡面要經過三道門,但是這三道門都沒有開。她那個時候就想,他怎麼進來的?沒有人給他開門,他怎麼進來?以後他走了,不見了,不見了也沒有人開門,他怎麼出去的?這個問題她就懷疑了好多年,以後到了台灣跟李炳老學佛,就把這個事情告訴李老師,李老師跟她講,九華山的地藏菩薩。以後她就寫了一篇文章「遇地藏菩薩記」,把這個事情原原本本記載得很清楚。化身,那不是假的,說話說了好多話,跟她化五斤香油沒給他。所以我們看這一段,香象菩薩從東方阿閦佛那邊來,應該是化身而來的,前面是應身而來的。

  【甄解云,其餘智幢、寶英、中住、制行、解脫等,雖未見經證,準前思之,必應是他方來大士也。】

  實在說,這些菩薩我們現在沒有看到經上為我們介紹。實在說,經典浩如煙海,誰能把這個經典仔細看過?這是一個困難問題。縱然有看,而大意疏忽的太多了,我們現在自己看經也是如此,常常疏忽掉,去看第二遍、第三遍的時候,才注意到、才看到。何況世尊當年所說的一切經,傳到中國來的有限,並不是完全傳來的。由於那個時候交通非常不方便,經書很笨重,古時候傳到中國來的經書是貝多羅葉寫的,貝多羅的樹葉寫的,那個時候沒紙,寫在樹葉上。那個樹葉有一點像我們的芭蕉葉,像香蕉樹的那種樹葉,但是它比香蕉樹葉好,香蕉樹葉很脆,很容易折斷,它不容易折斷。把那個樹葉一張一張採下來,在上面寫字,通常一片樹葉裁這麼長長一條,大概寫四行,頂多寫六行,兩邊打洞用繩子穿起來。你就想到那一部書多麼笨重,幾十匹馬匹拖著那麼重的經典,沒有幾部,其實不多。因此印度法師到中國來,也是仔細的在挑選,中國法師到印度去取經,也是很謹慎在裡面去選擇。選擇適合於中國人的,選擇最好的、我們最需要的,以這個為第一優先、第二優先,其他的只好捨棄,太多了,帶不動!

  因此,許多這些菩薩名號,雖然在經典裡面見過一次、二次,沒有細說的,可能一些介紹的經典沒有到中國來;也很可能到達中國來,沒有翻成中文,從印度來的梵文經典很多,也不是統統翻過來。在翻譯裡面,我們又再做最後一次選擇,也把翻譯有第一優先、第二優先,到後來也就捨棄掉了。所以世尊留下來的經典,並不是完整的,實在講少分,還不是多分。以《華嚴經》做個例子,《華嚴經》現在翻成中國文的,三次翻譯,合起來大概只有原來經本的一半。經典上告訴我們,《華嚴》總共是有十萬偈,十萬頌,但是現在晉經,就是《六十華嚴》是三萬六千頌,差不多是原經的三分之一。唐朝翻譯的八十卷《華嚴經》,增加了九千頌,總共是四萬五千頌,一半還不到。貞元年間,將最後一品「普賢行願品」四十卷全部翻譯出來,補足八十卷裡面的,八十卷裡面的「行願品」只有原來經文裡頭的一半,二十一卷,增加一半。所以,總共不過是五萬頌,原經的二分之一而已。現在《華嚴》的梵文的原本已失傳,現在可以說保存最多的這部分就是中文的譯本。這是古時候,經典的傳譯都非常艱鉅、很不容易,所以佛是不是詳細說過,我們就不得而知。但是根據一般常識來判斷,佛是很可能都為我們介紹過,但是這些文獻已經不存在了。準前思之,必應是他方來的大士。

  【甄解曰,初列賢護等十六正士者,彰此法不以出家發心為本。】

  這個經的開端,上首大眾我們都知道他是表法的。而將在家菩薩列了這麼多的人,這是顯示,『彰』是非常明顯呈現出來,這個法門,淨土法門《無量壽經》,『不以出家發心為本』。它主要是度哪些人?是度在家人的。它的主要對象,這跟中國古來這些祖師大德說法完全相同。像善導大師所說的,這部經、這個法門,主要就是度六道裡面這些頭出頭沒的眾生,不干大小聖也。與菩薩、聲聞這些大小乘的聖者,跟他們不相干;換句話說,他們是附帶的,主要是度凡夫。

  【次列他方來者,彰十方佛土中,悉以此法為出世大事故,共來精進求此法。】

  為什麼十六正士裡面大部分都是他方世界來的,這是什麼意思?顯示十方世界一切諸佛菩薩,都是以這部經典、這個法門普度一切眾生,平等成佛。這是顯示這個法門、經典跟其他一切經典、法門不相同,說明其他一切經不是普度十方一切眾生的。釋迦牟尼佛在我們這個地球上講的,對象就是度我們地球上種種不同根性的眾生。但是說這部經的時候,他方無量無邊的這些菩薩都來參加這個法會,說明這部經典、這個法門,是十方一切諸佛如來共同弘揚的。所以都是『以此法為出世大事』,出世是超越六道輪迴、超越十法界。這些菩薩,十方菩薩們來參與法會,表示這個意思,顯示法門不可思議,經典不可思議。

  我們今天就介紹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