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二十二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22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八頁,倒數第五行,從第四段看起:

  【涅槃經云,所言大者,名之為常,又云,所言大者,其性廣博,猶如虛空。】

  這是解釋經題這個「大」字,經題是「佛說大乘」,這是《涅槃經》上解釋「大」的意思。前面一句這個大的意思是『常』的意思,恆久、恆常,永久的意思。後面一句是從空間上講的,『廣博,猶如虛空』。前面這一句從時間上講的,這也是說「大」的意思。

  【甄解云,極樂淨土三種莊嚴(佛莊嚴,菩薩莊嚴,國土莊嚴),一切歸壽命,又云,安樂國土依正三種莊嚴,入一法句,無量壽故。】

  這段是解釋經題的「無量壽莊嚴」,解釋這兩句。『三種莊嚴』我們在《往生論》裡面讀過,在《無量壽經》與《觀無量壽經》上也讀過。這三種莊嚴超過一切諸佛剎土,總歸結到無量壽,『一切歸壽命』;換句話說,莊嚴的意思就非常明顯。佛是無量壽,菩薩也無量壽,諸位必須要記住,凡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都是菩薩,西方世界沒有二乘,也沒有人天,全是菩薩,所以各個都是無量壽。『國土莊嚴』是說依報也是無量壽,樹木、花草都是無量壽,永遠沒有生滅、變易,沒有這個現象,這是非常的特殊,十方世界諸佛剎土裡面見不到的。所以,無量壽是淨宗的第一德。末後一句也是歸無量壽,『安樂國土依正三種莊嚴』,三種莊嚴就是前面所說的。『入一法句』,一法句是什麼?一法句就是無量壽佛,佛的名號。我們今天念佛,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無量壽佛,結歸在名號上。

  【探玄記曰,莊嚴有二義。】

  這是《華嚴經》註解上所說的,《探玄記》是賢首大師做的,這是解釋莊嚴的意義。

  【一是具德義,二交飾義。】

  『飾』是裝飾,『交』是交互,就是無量的色彩交配著莊嚴這個場所,這個意思我們很容易懂。第一個意思『具德』,比較上難懂。為什麼它具足這個德能?具是具足,具足萬德萬能。因為西方世界依報、正報都是從自性裡面開發的,所以顯示出無量的智慧、無量的德能。不但是正報,佛菩薩依報當中,我們在經上看到的六塵說法,說法就是具德。我們這個世界六塵有交飾的莊嚴,但是沒有具德的莊嚴。

  【阿彌陀經曰,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這一句我們在《彌陀經》每一個段落的總結,都是這個字樣,稱讚西方世界依報、正報種種莊嚴。下面說:

  【探玄記云,三業無過云清淨。】

  這是經題上有「清淨平等覺」。「無量壽莊嚴」是性德,是我們所求的,我們學佛,修淨土,希望將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為的是什麼?為的就是要得到無量壽莊嚴,為的是這個。要怎樣才能夠得到?也就是說要怎樣才能夠往生?在修行綱領上,經題上也是圓滿的為我們顯示出來,清淨平等覺。所以我們平常念這一句佛號,諸位要曉得,念佛號是手段,佛號念的得力,佛號念的有功夫,什麼叫得力?什麼叫功夫?你真正得到清淨平等覺,就得力了,這就是功夫。雖念佛號,沒有得清淨平等覺,給諸位說不能往生,往生一定要得清淨平等覺,這是不能不知道的。

  先說什麼叫清淨?賢首大師給我們講的,『三業無過』叫清淨,「三業無過」的標準,《無量壽經》上的確說得很詳細。經一開端,在第二品裡面先把綱領說出來,而在三十三品到三十七品,就把戒相說出來,那是細說。綱領上講的,「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犯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這叫三業清淨。三業清淨是佛法修行的總綱領,圓滿的清淨就成佛了。我們也常常看到佛像,畫的佛像,佛像後面都有圓光,畫的圓光。有很多佛像在這個光的頂端有三個字,通常是用梵文寫的,也有用中文翻譯的。這三個字念唵、阿、吽,這是咒語,唵阿吽意思就是三業清淨,唵是身業清淨,阿是口業清淨,吽是意業清淨。所以我們就曉得三業清淨到極處就成佛。

  因此,我們修行要特別注意到,我們修的是什麼?凡夫所以不能成就,說實在的話,不要說證果不能成就,我們念佛功夫不得力,心不清淨。為什麼心不清淨?佛號沒有用在功夫上,所謂說口頭滑過,一天到晚數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與起心動念、生活行為脫了節,不相干,念佛歸念佛,妄想照妄想,這個東西不行。所以真正功夫得力,這一句佛號要把妄想給念掉。起心動念,無論起的是善念、是惡念都不好,都不要;惡念感三惡道,善念是三善道,總而言之,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會念佛的人,念頭一起,古人常講「不怕念起,只怕覺遲」,你覺悟遲了這是可怕的。念起,念頭是無量劫的習氣,它怎麼會不起?要不起,你就成佛了,那還修什麼!凡夫決定有念頭,念頭起不怕,要覺悟的快,淨土宗覺悟的快,就是佛號提起來快。第一個念頭打妄想,第二個念頭就阿彌陀佛,就把妄想壓下去,這叫功夫。久而久之佛號就有力量,妄念逐漸少了,這樣才能夠得清淨。所以念佛、讀經要是跟妄想分別執著脫節,那一點用都沒有,那就是古人所講的「喊破喉嚨也枉然」。這是什麼叫會念佛,什麼叫不會念佛。再看底下這一段。

  【入佛境界經曰,菩提者,名為平等,平等者,名為真如,乃至平等者,即是入不二法門。】

  這個解釋非常之好。『菩提』是梵語,翻成中國的意思是覺悟。什麼是覺悟?平等就覺悟了;換句話說,不平就迷了,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在佛菩薩面前供這些供品、這些供物,最重要的是一杯水,香花沒有都沒有關係,最要緊的是一杯水。水是不是給佛菩薩喝的?不是的,表法的,水表平等、表清淨,表這個意思。讓我們看到這杯水,就想到我們的心要像這水一樣,清淨無染,平等是沒有波浪,起了波浪就不平等。所以,一定要讓這個心時時刻刻保持著平等,平等心就是覺心,就是菩提;平等心就是真心,此地講『真如』。

  《華嚴經》上跟《維摩經》上都講到不二法門,不二就是一,平等就是一,起了波浪就落二、三,就不是一。學佛人常常保持清淨平等,就是入不二法門。這樁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很難,尤其是現代人,幾乎沒有人能做得到。但是在淨宗就方便太多了,淨宗這個一就是一句阿彌陀佛,這就方便太多了。所謂指方立向,我們的心確實有個依靠,不是一切皆空。淨宗有個依靠,有西方極樂世界、有阿彌陀佛,這就方便太多了。二六時中,起心動念都是阿彌陀佛,這樣就入不二法門。

  【淨影疏曰,無作無所有等,為平等法。】

  這是小慧遠《無量壽經》的註解,《無量壽經義疏》裡面所說的。『無作』並不是什麼都不做,是無有作的念頭。我們凡夫是有作,是有所有。現在你看處處都講所有權,這個所有權就是堅固的執著,這是錯誤的。學佛的人一定要知道,六道十法界都是夢幻泡影,《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是佛把十法界的事實真相為我們說出來。十法界的現象有,相有體無,就是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個現象就展現在我們眼前,我們六根所接觸到的,如果諸位很冷靜的去思惟、觀察,你就會發現事實跟佛所講的完全相同。佛沒有看錯,確實不可得。

  《金剛經》上講得非常好,我們凡夫的執著是能得,能得的是什麼?能得的是我,我是什麼?現代的這些哲學家也以為「我思故我在」,我是什麼?能夠想像的那個就是我,能夠思惟、能夠想像、能夠分別、能夠執著的,這個就是我。這比一般人是聰明,他不認為身是我,他認為能夠思惟想像、分別執著的,這個是我,比一般普通人高一等。這是什麼?心,認為心是我。《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能執著的我沒有;你所執著的這些萬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當體皆空,了不可得。能執著的不可得,所執著的那一邊也不可得,這是把真相徹底說出來。

  所以諸佛菩薩、覺悟的人,他們的心態是「無作無所有」。無作,他作不作?作!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天天講經說法也不亦樂乎,講了四十九年,他怎麼不作?作而無作,無作而作,這就對了。我們凡夫把作跟無作看作兩樁事情,不曉得作跟無作是一樁事情。看成兩樁事情,你就沒有辦法入不二法門;如果曉得作跟無作是一樁事情,你就入不二法門,不二了!「有」跟「無所有」也是一,宗門所謂的萬法歸一,你就入不二法門。這是要功夫,實在講,這要把我們的觀念轉過來,我們一切分別執著都落在二、三之中;換句話說,都在六道輪迴,永遠不能超越。哪一天曉得一切法都是不二了,不但超越六道,十法界也超越了,這是『平等法』,《無量壽經》要教給我們清淨平等法,清淨平等就是覺,覺就是清淨平等,覺即是菩提。

  【圓中鈔疏曰,聞首題名字,獲無量功德,鈔曰,如金光明及諸大乘,多作此說。】

  這個講法,許多大乘經上都說到。『首題』就是經題,讀經題,功德就無量無邊。可是諸位要知道,經題的意義如果不能了解,讀經題沒有功德,有什麼功德?只可以說比罵人好一點。所以這個地方的意思決定不能錯會。我有一年跟道安法師一道去訪問日本,日本有許多道場實在講他們很熱鬧,道場確實在形象上來講非常莊嚴,法會的人眾有一萬多人。他們念什麼?念經題,日本人喜歡念《妙法蓮華經》,「南無妙法蓮華經」,就念這一句,一念念一、兩個小時。我就問他,什麼意思?不知道。那怎麼行?必須曉得意思,念的時候把自己境界轉過來,那就是無量功德。

  像我們這個經題所說的,「佛說」,此地沒有解釋經,只是一切經論古德對本經的讚歎,我們節錄這些句子。經題的「佛說」,那個佛不僅僅是釋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以這個佛說跟一般經題上的佛說不一樣,意思不相同。其他經上講的佛說,是釋迦牟尼佛說的,這個經上講的佛說,是一切諸佛所說。說的意思也不一樣,也非常殊勝。這是看到眾生成佛的機會到了,無比的歡喜,把成佛的法門說出來。這個法門是大乘,大乘當中的大乘。「無量壽莊嚴」是所求的果德,無量壽,因為底下有莊嚴,所以分開來講,無量壽是正報,莊嚴是講依報;也可以合起來講,依報、正報皆是無量壽莊嚴。這不是十法界的,十法界裡面沒有。這是我們所求的。這句話要用我們現代人術語來講,就是究竟圓滿,一絲毫欠缺都沒有,達到究竟圓滿。這個題目後面半句的意思是教給我怎麼樣修法,你才能真正證得無量壽莊嚴,你一定要修「清淨平等覺」,在題上就講的這麼清楚、這麼明白。

  所以時時刻刻要想到經題的要義,時時刻刻用這個題來提醒自己,唯恐自己又迷了、又不覺了。心不清淨,就不覺、就迷了。什麼叫不清淨?心裡頭有是非人我、有貪瞋痴慢,就不清淨、不平等,就不覺了。這些念頭起來,就趕緊用阿彌陀佛這一句名號把這個念頭取而代之,這叫做念佛,這叫用功。用功一定是用這一句佛號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這樣『聞首題名字』,才能『獲無量功德』。

  概要我們就介紹到此地,下面就是入經文的部分,從三十一面看起。經文,我們的節錄還是依照四十八品來節錄,便利諸位研究《無量壽經》,方便尋找這些參考資料。第一,「序分」,「法會聖眾第一」。序分有證信序跟發起序兩個部分,我們這個經序分的經文很長,證信序裡面有兩品,發起序有一品,總共前面三品都是屬於序分。

  【智度論曰,佛法大海,信為能入。】

  在證信序的一開端所謂六種成就,這是介紹第一個小段「如是我聞」,介紹這四個字。《大智度論》上說『佛法大海』,大海是比喻佛法無盡的深廣,像大海一樣。什麼條件能入?信就能入。所以大經大論裡頭都說,「信為道元功德母」,信是入道之源頭,功德之母;如果不信,就沒有法子。你對它要能生到信心,你才歡喜去學習,你才能夠明瞭、才能夠學習、才能夠契入境界。所以第一個是信。

  【蕅益大師曰,依實相理,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曰是。】

  這是解釋「如是」兩個字,一切經的開端,都是用「如是我聞」起頭,如是這兩個字含義就非常深。可以說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法,你要說這一切法他講了個什麼東西?實在講就是講一個如是,所以把如是擺在前面。如是有沒有講完?沒講完,永遠講不完的。「如」是講的理,「是」是講的事,宇宙人生的事無量無邊,事一定有理,事無量無邊,理是無量無邊。理如其事,事如其理,所以叫如是。千經萬論不過說個如是而已,所以這兩個字含義非常之深。此地講『依實相理』,這是講我們念佛法門,在理論上說也不例外。

  實相就是事實的真相,事實真相這個理,誰懂?我們地球上的人類,有歷史也不過四、五千年而已。這四、五千年當中,中國外國,古今聖哲,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依舊在摸索。真相究竟是什麼,沒有人能說清楚。何況從時間上講,過去無始,未來無終,從空間上講,盡虛空遍法界,不止這個地球,不止我們這個太陽系,乃至於銀河系,不止,這裡面的事實真相誰知道?唯有佛清楚。佛怎麼知道的?佛在《華嚴經》上說得很好,他並沒有什麼特殊了不起的能力,不是的。他說這種智慧能力我們每個人都有的,《華嚴經》上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這個德相是能力,智慧、能力跟佛平等的,沒有差別的。「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你的智慧、能力為什麼不能現前?因為你有妄想,因為你有執著,所以把你的智慧德能障礙住了,佛法裡叫業障。業障是什麼?就是妄想分別執著,這業障。假如你把這個障礙去掉,你的本能就恢復了,智慧、德能不是外面求來的,只要把這兩種障礙打掉就行了。佛法用的功夫是什麼?禪定,跟一般世間人不一樣,世間人要求學,廣學多聞。廣學多聞能達到嗎?給諸位說決定達不到。要開智慧,一定要修清淨心、平等心,覺就是智慧現前,清淨、平等是定。心裡面沒有污染,就是清淨;心不動搖,就是平等。

  佛在《金剛經》上教菩薩,也是這個意思,說的話不一樣,仔細想想意思沒有兩樣。佛在《金剛經》上教菩薩,「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不取於相就沒有污染,不著相,就清淨,如如不動就平等,還是清淨平等覺!話無論你怎麼說法,意思沒有兩樣,這才知道修清淨平等的重要。要想心地清淨,絕不能夠著相,唯有不著相,才能達到清淨心;唯有在一切法裡頭,如如不動,你的心才平等。然後宇宙人生的真相你就明白了,你親證的境界,這不是學來的。

  淨宗法門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也是依據這個理論,這我們才能夠相信,它有理論的依據,不是隨便說的。所以『念佛求生淨土,決定無非』,「無非」就不錯,決定不錯,這叫是,這是解釋「如是」兩個字。在一切經教裡面,一切法門裡面,這個法門是無比的殊勝,為什麼?它依實相理是究竟圓滿的實相理。其餘的經論雖然依實相理,它是依據一部分,不是圓滿的;唯獨淨宗,這是究竟圓滿,所以它的成就不可思議。

  【觀經疏云。】

  《觀經疏》是善導大師的註解,《觀無量壽佛經》的註解。他說:

  【無我則無聞,無聞則化道絕,為傳化不絕,假名說我。】

  這是解釋「我聞」兩個字,如是我聞。佛法講無我,有我麻煩就來了,有我就有六道輪迴。那好,無我,無我就無聞,無聞,佛法就沒有了。由此可知,無我是理上無我,心上無我,事上有我。剛才講了,有我跟無我是一,就入不二法門,你要把它分開來就錯了。分開來,有理沒有事,理就落空;如果有事沒有理,這個事是虛妄的,不是真實的。理跟事分不開,理跟事是一不是二,所以決定不能把意思錯會。這是從相上講的,要無我那就無聞,無聞,『化道』就是諸佛菩薩教化眾生,也就斷絕了,這個門道就斷絕了,就沒有了。

  為了弘法利生,利益眾生,『傳化不絕』,「傳」是佛法代代承傳,「化」是教化眾生,所以確實是無我,也說我。佛在經上,我說的,都說個我。但是諸位要曉得,我跟無我如何能統一?在我們看這兩個是完全矛盾的,怎麼能統一?諸佛菩薩,這是我們要學的,真的沒有我,不但無我,也無法。他應化在世間,與我們大眾相處,凡夫認為身是我,所以佛菩薩也說身是我。為什麼說我?你們說我,我要不說我的話,咱們沒有法子溝通,不好談話,不好傳授佛法給你。隨著眾生說我,他自己有沒有執著這個我的觀念?決定沒有。我跟無我是一不是二,他入了不二法門;我們凡夫執著身是我,所以在二法之外,沒有辦法入不二。

  這是什麼?凡夫說這是一本書,佛菩薩說也是一本書。凡夫執著這是一本書,佛菩薩沒有執著,佛菩薩:你們叫它做書,我也叫它做書。是隨順眾生之說而說,他自己有沒有這個分別執著?決定沒有。所以,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沒有說一句話,沒有說一個字,說而無說,無說而說。言語、文字是你們執著的,佛心裡頭沒有言語文字,叫無說而說,說而無說。如果我們會了,我們也是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你立刻就成佛,快得很,你就入不二法門。我們今天聽經不行,就是堅固的妄想分別執著,怎麼樣也打不掉。不但妄想執著除不掉,妄想執著隨著學佛還更再增加,糟糕不糟糕!這個佛菩薩看到就流眼淚。佛菩薩說法是希望你妄想分別執著淡一點,那總算有了進步,斷不了也難怪,能斷一點就算是好了。現在不但不能斷,不但不能少,是天天增加,增加什麼?增加一肚皮的佛法,這糟糕不糟糕!這就錯了,錯在這個地方,這是我們學佛不會學。我聞這兩個字的意思很深。

  【疏鈔曰。】

  《疏鈔》是蓮池大師做的,

  【或說者得陀羅尼,一剎那頃,一字之中,說一切法門。】

  這是說講經的人、講經的人得『陀羅尼』,陀羅尼是梵語,音譯的,它的意思叫總持。我們佛門裡面還有不少寺廟用這兩個字做名字的,總持寺,用這個做寺廟名稱的都很多。總持的意思就是「總一切法,持一切義」,要用現代的話來講,就是把大的綱領他掌握到了。像一棵樹一樣,一棵樹的總持法門是什麼?根,根本掌握到,所有一切枝枝葉葉全在你掌握之中,一個也漏不掉,這個方法叫做總持法門。如果得到總持法門,那的確是容易了,『一剎那頃』是指時間之短暫,幾分鐘、幾秒鐘當中,甚至一個字當中,就把所有一切法門統統說盡了。這有可能嗎?實在這些事情都在我們面前。

  隋唐時代,古大德們曾經探討佛法,尋求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哪一個經是總持法門,能夠代表全部佛法的?大家公認《華嚴經》。《華嚴經》是佛法的根本法輪,一切經是《華嚴》的枝葉、《華嚴》的眷屬,《華嚴》是根本。《華嚴經》跟《無量壽經》做個比較,《無量壽經》又是根本的根本。最後,《華嚴》的圓滿、《華嚴》的究竟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無量壽經》就是極樂世界。所以,《無量壽經》是《華嚴》的歸宿,根本的根本。《無量壽經》我們現在這個本子有四十八品,這四十八品裡面,哪一品是根本?第六品,第六品是四十八願。世尊為我們介紹《無量壽經》,從頭到尾字字句句沒有離開四十八願,可以說是四十八願的詳細說明而已。所以第六品是根本。四十八願有四十八條,哪一條是根本?這古人講過了,第十八願。十八願說的是什麼?十念必生,十念歸結來就是一句南無阿彌陀佛。『一剎那頃,一字之中,說一切法門』,就是這一句阿彌陀佛。

  所以,四十八願是阿彌陀佛的註解,解釋《阿彌陀經》的,《無量壽經》是四十八願的註解,《大方廣佛華嚴經》是《無量壽經》的註解,世尊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是《華嚴經》的註解。諸位你仔細去想想,你才曉得什麼叫陀羅尼,你得到了沒有?我們現在陀羅尼是天天掛在口上,掛在口上,沒吞下去,利益沒有得到,你說可惜不可惜?真正得到這一句阿彌陀佛,世出世間所有一切法都通達了。為什麼?這一句阿彌陀佛就是清淨平等覺,這是《無量壽經》世尊跟我們說得很清楚的。我們再看底下這一句。

  【或聽者得淨耳根,於一剎那,聞一字時,於餘一切悉無障礙。】

  這是會聽。會聽經的人不是耳聽,耳聽是最糟糕的,耳聽,沒進去。耳識聽,那就比較上好一點。實在講,我們一般凡夫很用心的聽,用什麼心?用的是第六識,用這個心,用的是分別心、執著心、妄想心;用這個心來聽經,把佛經都變成了妄想分別執著,這是我們幹的事情。會聽經的人不用心意識,不用第六意識,不用第七識,不用第八識。怎麼叫不用?我們先要了解心的作用是什麼?第六意識是分別,第七識是執著,第八識是落印象。不用心意識,你聽經的時候不分別,沒有分別心;不用第七識,沒有執著心,不打妄想;不用第八識,不落印象。只要離開心意識,你用的是什麼心?真心,真心聞法是一聞千悟,大徹大悟,這叫會聽。所以古人講,會聽經的人,神聽。在此地講的『得淨耳根』,一剎那間,聞一字一句,他就悟了。一悟一切悟,所有的障礙都破掉了,這個障礙所講的是煩惱障、所知障,確實能斷盡。凡是聞法而不能斷的,毛病都是出在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東西是我們無量劫來六道輪迴生死的根本,我們還要繼續去用它就壞了。佛在經論裡頭,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我們還是當作耳邊風,還沒有喚醒我們的注意。這樣下去,我們這一生當中在佛法裡面也是修一點痴福,結個法緣而已,不能成就。

  佛在經上常講「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得人身聞佛法,真的是無量劫來稀有的因緣,豈不可惜?這樁事情是自己的事情,任何一個人都幫不上忙,諸佛菩薩再慈悲,也沒法子幫忙。一定要自己覺悟,要自己認真把妄想分別執著,在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在處事待人接物當中,要逐漸把它淡化,我們學佛才沒有白學。這一句裡面,它的意思實在就是講用清淨心聞法才有悟處。

  【或說者時少,聽者時多,或說者時多,聽者時少。】

  這是講時間,時間的長短沒有一定,這些事就在我們現在講堂裡面就能體會到。有些人感到講經一個半鐘點,時間好長,有些人感到這個時間好短。無論是講的人、是說的人,講的人也是如此,初學講經,在台上一個半鐘點度日如年,覺得時間好長好長,怎麼時間還沒到?預備的也好辛苦,在講台上感覺到時間很長。什麼原因?所蒐集的資料,所寫的講稿都是別人的,這個地方抄一點,那個地方蒐集一點,所以覺得時間很長;如果像諸佛菩薩從心性裡面流露出來的,他就覺得時間很短。聽經人也一樣,真正聽懂了,生歡喜心,感覺到時間很短;沒聽懂,怎麼想也不對,囉哩囉嗦的,愈想時間就愈長。這個現象就在眼前。

  【或說者神力延促隨宜,聽者根器利鈍不一。】

  這兩句就不是我們凡夫的境界,諸佛菩薩、羅漢們講經,他們是修行證果之人,那不一樣。他以他的神力來加持,使聽經的人感受不相同。根性利的,悟入的深,根性鈍的,悟入的淺,根性雖然不同,各個都得利益。這是有修有證的人才能做到。

  【古謂三乘凡聖所見佛身報化,年歲短長,成佛久近,各各不同故。】

  這些都是事實。在我們這個世間如是,他方世界、極樂世界亦如是。在我們這個世間,我們舉一個最明顯的例子,現在大陸開放了,大概佛教徒很少不到普陀山的。一般到大陸去,一定到普陀山去看看觀音菩薩。普陀山有個梵音洞,菩薩常常在洞中現身,但是也不是每個人去都看見,可是很多人看見,這是事實。每個人所看的觀音菩薩像,看完之後大家來說說,都不一樣,各人的根性、機緣不相同。我是在一九八三年,還是在一九八四年的時候在香港講經,聖一法師來看我。他告訴我,他到普陀山梵音洞口去拜觀音菩薩,那個時候大陸剛剛開放,觀光客還沒有進入的時候,他們去的早。有三位法師,另外有幾位幹部陪同他們,他們在梵音洞門口在那裡拜觀音菩薩。聖一法師告訴我,他們拜了半個小時,菩薩出現了,時間很長,到最後因為是幹部催著他們要離開,不得已才離開。離開的時候,那個相還沒有消失。他們離開之後,三位法師互相的說,你們看到的相怎麼樣?結果三個人看到的都不相同。聖一法師看到的觀世音菩薩相是金身的,帶毘盧帽,見到是這樣的相,金身的。另外一位法師見的,不是金身的,現的是菩薩相,也很莊嚴;還有一位法師見到的是比丘相,是個出家人的相。三個人見的相不一樣,衣服顏色都不一樣。就在這裡可以證明,三乘凡聖所見的佛身,見佛的報身、見佛的化身不一樣,真的是相隨心轉。

  你的心真誠、清淨、恭敬,這三個人程度不一樣,佛菩薩現的相就不一樣。諸位要曉得,佛菩薩沒有心,相隨心轉,真誠、清淨、恭敬,相就好。你心差一點,減一分,所現的相也就減一分。這是我們看到最顯著的,而不甚顯著的,是我們自己平常心太粗了,天天在一起沒發覺。我們每天在周邊接觸的這些人物,如果細心去觀察,相也不一樣。不是他的相貌變了,我們心在變相貌,境隨心轉,相隨心轉。所以,你的心要細的話,你就可以看出來相沒有一定的相,千變萬化,這是說明無常,萬法無常,千變萬化。而且各人所見不相同。

  這裡說『年歲短長,成佛久近』,都是論示現的。如果講佛的法身,沒有,法身沒有年歲,也沒有成佛不成佛。報身有始無終,應化身才有年歲短長,成佛久近,都不一定,沒有一定的說法,但是感受是各人都不盡相同。

  【今止取佛及弟子師資機感相遇之頃,說聽事畢,便名一時也。】

  《疏鈔》這一段為我們講的,就是經文當中的「一時」,如是我聞,一時,這段解釋一時。一時,前面在理事說那麼多,說明一時不是個一定的講法,不是固定的,這個一定要知道。此地,就是本經,本經裡面說法,『止取佛及弟子』,佛是本師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講這部經這個時候,『師資機感相遇之頃』。佛說《阿彌陀經》因緣很特別,不像《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是阿難啟請的,《阿彌陀經》是佛自己說的,無問自說。無問自說也要有條件,佛觀察大眾,過去生中所種的善根福德因緣成熟了。這個成熟就是說他在現前了生死出三界,成佛的機緣到了,這真正是稀有。這個機緣成熟,佛一定要跟大家講成佛修行的方法。所以這個法門,不是叫你證阿羅漢果、不是叫你證菩薩果位,這個法門是叫你立刻成佛。

  眾生機緣成熟,雖然沒有人問,佛也很慈悲,主動的說出來,這叫「師資機感相遇」,師是老師,資是學生。『說聽事畢』,講《彌陀經》,從開頭一直到終了,這一部講圓滿,這叫一時,這個意思好懂,這是從事上講的。如果初學講經,講一時,前面這些都可以不必講,只講後頭這一句,只講「師資機感相遇,說聽事畢,便名一時」,這個大家很容易懂。前面這些要講一定要講得清楚,但是要看什麼場合,常常聽經的沒有問題,初聽經的,講這些愈講他愈迷惑,那就是找麻煩了。所以初學講經,初聽經的地方,這個不能講的,不契機,契理不契機。初學講經是愈簡單愈好。

  【佛地論云,說聽究竟,總言一時。】

  這個講法也簡單、明瞭。《佛地論》是古印度親光菩薩所造的,他這本東西是玄奘大師從印度帶回來的。翻譯之後,證明道安法師序、正、流通三分正確,所以以後大家尊為彌天高判,就是《佛地論》證明的。《佛地論》上也有三分這個意思。

  【智度論曰,佛涅槃後,阿闍世王,以人民轉少故,捨王舍大城,其邊更作小城。】

  這一段,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這一段都是講「王舍城」,都是介紹講經的處所。這裡面所說的都是一些傳說,講經的人不能不知道,我們自己修學的人也應當要曉得。可是給人家介紹,這些最好都把它省略掉,避免麻煩。這個東西要講也實在是不容易,必須要考古,要實地到印度去看看,還得要了解古代的歷史,你才能搞得清楚。否則的話,總是麻煩,文獻不足,即使有這些參考資料,都不盡詳細。所以這些事情我們必須要知道。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