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十九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19

  請掀開經本,第二十一面,第五行,從第十五段看起:

  【彌陀要解云,釋迦一代時教,唯華嚴明一生圓滿,而一生圓滿之因,則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安養,且以此勸進華藏海眾,嗟乎,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華嚴所稟,卻在此經,而天下古今,信鮮疑多,辭繁義蝕,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

  蕅益大師這一段開示,實在是充滿了感嘆,說明這個法門的殊勝不可思議。『一代時教』就是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說法四十九年,稱之為一代時教。在世尊一生所說種種經論、法門裡面,確實唯有《華嚴經》說明一生從初發心到證究竟果位,理事因果講的最為圓滿,確實是《華嚴》。所以《華嚴》稱為根本法輪,道理就在此地,而不像其他經,往往是專門說明某一樁事、某一部分,《華嚴》是完整的。展開《華嚴經》,首先所看到的就是毘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這是講的華藏世界,經文很長。我們在《八十經》裡面,這一段文差不多佔了十一卷半,這樣長的文字。而這段文對初學的人來講,會感到相當困難,他看不出味道出來,只看到許多這些天神、菩薩、大眾對佛的恭敬、供養、讚歎,都看到這些東西。這部分講也非常困難,到十二卷以下,大家讀起來就很有味道,為什麼?解說。實在講,《華嚴經》最精華的東西就在前面,可惜前面看不懂。正如同我們好像到故宮博物院去參觀,參觀博物院收藏的精華,商周的銅器,那個要是不懂的人是一點味道都沒有,看到是破銅爛鐵,不知道那個東西寶貴。《華嚴經》開頭就有這個味道,你看不懂,所以說枯燥無味,經文又那麼長,很不耐煩能看下去。後面是解釋,解釋什麼?就是解釋前面的,前面這一段你要看懂了,《華嚴經》就圓滿了,不必說了;因為你看不懂,這才一樁一樁給你細說。所以,解分佔全經二分之一以上,這部分很長。

  明白之後要修行,如果不修行,你不能契入佛的境界。佛境界知道了,曉得它的好處,怎麼能夠證得,怎麼能夠把佛的境界變成自己的境界,我們自己才能得受用,所以講修行。修行這一段經文在全經裡面是最少的,只有一品叫「離世間品」,有五卷經文。裡面總共講了二千多個法門,當然這還是用歸納的講一些綱領、原則,細說法門無量,但是二千個法門已經是不少了。它的總題目,品題我們要注意到,因為那是行門的總綱領,二千法門不能違背這個大原則,二千法門展開來就是無量法門;換句話說,無量法門也不能違背這個原則,這個原則是什麼?離世間。離就是放下,就是《金剛經》上講的無住,應無所住。離相、離念是行門的總綱領,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不能違背這個原則。所以,它的品題叫「離世間」。

  末後最後的一部分,這是講證果。怎樣證得?證得的方法、證得的境界、證得的受用,我們講利益、好處,在末後這一品裡面。這一品的經文很長,叫《入法界品》,入就是證入,在八十卷經裡面它佔了二十一卷,可見得是全經的四分之一。這一品經也叫做《普賢行願品》,我們一般人聽到《普賢行願品》,只曉得薄薄的那一卷,那個叫《普賢行願品》,不知道《普賢行願品》的分量很重,這一卷是《普賢行願品》的總結。古時候,經典流通相當不容易,都是要靠手寫的。諸位想想,二十一卷的《普賢行願品》,寫一部很難得,很不容易,所以流通的量很少。而清涼大師,這在我們中國人尊稱他為華嚴菩薩,這個人實在了不起,在華嚴宗裡頭空前絕後。他老人家講《華嚴經》講五十遍,清涼以前沒有這個人,清涼以後也沒有,誰能把這個經講五十遍?

  這部經還是不能細說,概要的來講大概總得要三千個小時,這都不能細講,三千個小時講一部。清涼大師當年講經是一年講一部,實在講五台山就是華嚴大學。從前一天講經是八個小時,一年講一部。他講了五十年,清涼活了一百多歲,長壽,好像是一百二、三十歲的樣子。他覺得這部經太好了、太重要,大家沒有機會看到全經,全經的精華,最重要的這部分都在結論上,十大願王導歸極樂。所以將這一卷單獨流通,請人抄寫,抄的分量特別多,專門流通這一卷,於是我們現在提到《普賢菩薩行願品》,只知道這一卷。以後在貞元年間,我們中國又得到一部《普賢行願品》完整的本子。當時把它翻譯出來,總共四十卷,稱之為《四十華嚴》,這四十卷是完整的《普賢行願品》。這個諸位必須要曉得,《普賢行願品》總共有四十卷,現在一般流通的是最後的一卷。

  這四十卷裡面就是告訴我們,修行的方法,就是證入的方法、證入的境界、證入的受用,完全顯現在日常生活當中。這部經裡頭是最著名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五十三位善知識都是法身大士,我們一般講,那都是佛。這些佛在哪裡?就在我們社會上男女老少、各行各業,可見得佛沒有叫我們改變生活方式,也沒有叫我們要放下工作,就在你現前的生活當中、你的工作當中,你就能修行成佛。怎麼修法?就是過日子,就是照常工作;我們過日子、工作不知道修行,這些菩薩們過日子、工作就是修行。所以,《華嚴》才是真正的圓滿,真實的圓滿。最後的圓滿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而一生圓滿之因』,就是末後《普賢行願品》中十大願王導歸極樂,『安養』就是極樂世界。

  不但文殊、普賢發願求生淨土,而且這兩位大菩薩普遍的勸導華藏世界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華藏海眾』,勸大家統統念阿彌陀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做法給我們帶來了很大的啟示。文殊、普賢是毘盧遮那佛的學生,他們兩個人跑到極樂世界,去拜阿彌陀佛作老師,那就算了,回來還把所有的同學都勸了都帶去。毘盧遮那佛這個老師不生氣嗎?你在我這個地方,你們兩個跑掉了,還把我所有的學生全部都帶跑掉。毘盧遮那佛沒有生氣。要是我們現在凡夫的道場,這還得了!我這個道場也講經說法,你們跑到別人那裡去,還把我的信徒都帶去,那還得了!佛菩薩的心跟凡夫的心量不一樣,佛菩薩的心希望一切眾生快快成佛。毘盧遮那佛知道,到極樂世界成佛快,在華藏世界成佛慢,不是成不了佛,華藏世界成佛,前面跟諸位報告過了,從圓教菩薩到成佛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如果他們到西方極樂世界,那個時間就縮短了,可能一個大劫都不到他就成就了。所以,他的學生肯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拜阿彌陀佛,毘盧遮那佛歡喜!絕不障礙、絕不阻擾,希望學生快快成就。這是我們在《華嚴》上得到很大的啟示。可見得諸佛菩薩,一絲毫的私心都沒有,在這邊學跟在極樂世界學,沒有兩樣,這是我們應當要學習,要細心去體會的。下面這一段是大師感嘆的一句話。

  『凡夫例登補處,奇倡極談,不可測度。』這一句是說的《無量壽經》西方極樂世界,我們念佛往生是凡夫,見思煩惱確實一品沒有斷,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菩薩一般講是八地以上。蕅益大師在此地,絲毫懷疑都沒有,告訴我們「例登補處」。例是排列,到西方極樂世界,你位子排列在哪裡?跟補處菩薩排列在一起;換句話說,這絕對不是自己的能力,自己一品煩惱都沒有斷。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情?是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的。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你的智慧、神通、道力、受用跟補處菩薩沒有兩樣。確實叫「奇倡」,奇是奇怪,十方諸佛世界裡沒有這個事情,從來沒有見過,也沒有聽說過,唯獨西方世界有,這奇怪。「極談」,談就是講經說法,這才達到登峰造極,能令九界眾生平等成佛。所以實在不可測度,不可測度就是常講的不可思議,這個法門是無比的殊勝。

  『華嚴所稟,卻在此經』,《華嚴》講一生圓滿,憑什麼、依靠什麼?「稟」是依靠的意思,憑藉的意思,就憑《無量壽經》。《華嚴》到最後導歸極樂,它才得圓滿,如果《華嚴》最後不能夠導歸極樂,《華嚴經》就不能圓滿。所以說《無量壽經》是《華嚴》的歸宿、是《華嚴》的總結,這是深入經藏才能夠明瞭這個道理,才能夠明瞭這個事實真相。如果對於這些大經大論沒有涉入的話,他看到淨宗經論沒有不懷疑的,所以這個法門叫難信之法。『而天下古今』,天下是說橫的,講的是空間;古今是講豎的,講的時間,古往今來。『鮮』是少,真正相信淨宗法門的人少,懷疑的多。一直到現在,這個事實我們很清楚的看在眼裡,你看現在學佛的人有多少,有幾個人真正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找不到,信的人實在太少了,懷疑的多。

  『辭繁義蝕』,辭是言辭,言辭講的太多了,經義太深,像太陽遇到日蝕,被掩蓋了。辭是講什麼?一般懷疑淨宗的說法,太多了,說的人太多了,讓初學的人聽了之後,信心動搖。經義,說的人當然不能透徹明瞭,如果透徹明瞭他一定相信,他怎麼會懷疑!他沒有能透徹。這四個字是說明為什麼信的人少,疑的人多。正因為這個緣故,蕅益大師不能不給《彌陀經》做個註解。『余』是蕅益大師自稱,只有『剖心瀝血』寫《彌陀經要解》,幫助我們起信。這是《要解》裡面說的一段話,後頭再看。

  【要解云,故當來經法滅盡,特留此經住世百年,廣度含識。】

  這樁事情佛在《無量壽經》裡面說過,我們讀《無量壽經》讀過這一段經文。另外在《大藏經》裡面還有一部叫《法滅盡經》,要用現代人的說法就是釋迦牟尼佛的預言。說明佛滅後一萬兩千年之後,佛的法運終結,佛法在這個世間消滅了,最後消滅的是《無量壽經》,跟《無量壽經》所講的完全相同。《法滅盡經》裡說,最早,就是第一部滅的經是《楞嚴經》,《楞嚴經》最先滅,《無量壽經》最後滅。所有經滅掉之後,《無量壽經》還在這個世間留一百年,《無量壽經》最後滅。在那個時候,法滅盡的時候,眾生要是遇到《無量壽經》,依照這個方法修行,都能往生。《法滅盡經》裡說得很好,一百年之後《無量壽經》也沒有了,「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還在世間。在那個時候有人稱念這個六字洪名,求願往生,也能得生,名號功德實在不可思議。

  【阿伽陀藥,萬病總持。】

  這是用這個來做比喻,『阿伽陀藥』是古印度的一種藥名,這個藥什麼病都可以治,無論害什麼病,拿到這個藥都能治。這是比喻《無量壽經》彌陀名號就像「阿伽陀藥」一樣。

  【絕待圓融,不可思議。】

  『絕待』是絕對,說明不是相對的,通常我們講圓融,圓融的對面就不圓融。這裡是講絕對的,不是相對的,真實不可思議。

  【華嚴奧藏。】

  『奧』是深奧,『藏』是含藏,《華嚴經》裡所含藏極深的義理,極深的修行要領,以及證入的境界,如來果地上的境界,這叫奧藏。

  【法華秘髓。】

  『髓』是骨髓,『祕』是深密之意,意思跟奧藏是相同的,這是兩部圓教大乘的經典。說這兩部經,其他都不必說了,因為一切經都不能超越這兩部的範圍,用它就做代表。這是講教。

  【一切諸佛之心要。】

  這一句是講的禪,禪是佛心,是佛的心傳。

  【菩薩萬行之司南。】

  四教或者是五教,無量菩薩修行的總綱領、總原則稱之為『司南』,就是指南的意思。

  【皆不出於此矣。】

  『此』是指蕅益大師講的《彌陀經》,不出於《彌陀經》。《彌陀經》稱為小本,《無量壽經》稱為大本,所以讚小本就是讚歎大本,小本跟大本是同一部,不是兩部。這是把《無量壽經》讚歎到極處了。

  【欲廣歎述,窮劫莫盡。】

  要是廣說、細說,不要說一劫,實在講無量劫都說之不盡。這個話到底是真還是假?真的,確實是真的!諸位如果能通達《華嚴》的教義,你就懂得,一點不假,因為它是稱性的。底下一段說:

  【印光法師讚要解云,理事各臻其極,為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註解,妙極確極,縱令古佛出世,重註此經,亦不能高出其上矣。】

  《要解》把《彌陀經》,也就是把《無量壽經》,讚歎到了極處,而印光大師對於《要解》的讚歎,跟蕅益大師讚經差不多,也是讚歎到極處。《彌陀經要解》,我想我們同學每個人都曾經讀過,它的分量不多,蕅益大師是九天寫完成的。他後面有個跋文,記載他註解《彌陀經》九天完成,確實註得好。他的老師是蓮池大師,蓮池大師有《疏鈔》流通在世,他讚歎《疏鈔》博大精深,他對《疏鈔》的讚歎這四個字,確實博大精深。《疏鈔》實在講不亞於《華嚴》,而他的《要解》確實是精要,是經義裡頭的精華、中心,便於受持。蓮池大師的《疏鈔》便於了解,我們對於淨宗的認識明瞭,他裡面內容豐富。但是講到實際上修行,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把它用上,那是愈簡單愈好,那《要解》就最適用,便於修行。

  印光大師讚歎他說『理事』,這兩個字裡面自然就包含著性、相、因、果,這理事、性相、因果都講到極處,講得太好了。『極』就是真正達到究竟圓滿。『為自佛說此經以來第一註解』,佛是釋迦牟尼佛,自從釋迦牟尼佛講這部經以來,古今的這些《彌陀經》註解,印光大師推崇蕅益大師的《要解》是第一註,在註解當中這是第一。『妙極確極』,「妙」是他寫得好,文筆也好,「確極」是正確,可以說蕅益大師所註的,就是阿彌陀佛的意思,這是確,正確。『縱令古佛出世,重註此經,亦不能高過其上。』這個話確實也有不少人疑惑,我常常在外面講經,就遇到法師跟我談到這個問題。說印光老法師對於《要解》的讚歎,是不是太過分了一點?許多人都認為印光大師講得太過分。是不是過分?一點都不過分,印光大師講的字字句句都是實話;凡是認為印祖對他讚歎太過分,就是前面所講的,信少疑多之人。不但他對於淨宗的教義沒有透徹,即使一般大乘佛法他也沒搞清楚。真正搞清楚、搞明白了,決定沒有懷疑。印光大師是什麼人?我們很多同修都知道,印光大師是西方世界大勢至菩薩再來,大勢至菩薩這樣讚歎,那蕅益大師是什麼人,能夠當的起大勢至菩薩這樣讚歎?蕅益大師的身分沒有曝露,但是我們從印祖這個讚歎我們可以聯想到,他要不是阿彌陀佛再來,也是觀音菩薩之流。絕對不是普通人,普通人說實在話做不出來!

  我們現在讀的這個《無量壽經》的經本,這個本子是夏蓮居老居士會集的。夏老會集這個本子之後,對他疑惑、批評的人很多,所以他這個本子沒有人流通。雖然曾經有慧明老和尚、慈舟法師用他這個本子講過一遍,就好比曇花一現,以後再沒有人提起。信少疑多!如果不是遍讀大乘,詳參五種原譯本,你不曉得夏老會集之好。這個人也不是普通人,如果是普通人決定做不出來。你不要看會集,會集不是容易事情,宋朝王龍舒居士會集這個本子,裡面瑕疵就很多。魏默深會集的本子,確實是比龍舒居士那個本子好,可是裡面不能叫人滿意的地方的確還有不少。這些事情,梅光羲居士在《無量壽經》會集本的序文裡面寫得很詳細。所以夏蓮居居士不是凡人,也是佛菩薩再來的,他的身分也是沒有曝露,在大陸上可能有幾個人曉得,很少。不是凡人!凡人做不出來的。所以,我們對這個本子要生深信心,我們才能得到經教的利益。再看底下這一段。

  【疏鈔云,依賢首判教五分,謂小、始、終、頓、圓,今此經者頓教所攝,亦復兼通前後二教,圓全攝此,此分攝圓。】

  《疏鈔》是蓮池大師做的,蓮池大師當年在世的時候,社會的背景我們必須要了解。那個時候是禪宗非常興盛,淨宗非常衰沒的一個時代,沒有人念佛,沒有人相信淨土。蓮池大師要弘揚淨土,實在不容易。所以,蓮池、蕅益是在明朝末年中興淨宗的大德,是淨宗衰到極處的時候。提到淨土,一般人都譏笑你,正如同在早年,民國五十年代的時候,大專學生開始學佛,手上不敢拿念珠,怕人家笑話,怕人家說你是迷信。學的時候是偷偷的學,不敢公開學,在那麼個狀況下。尤其是淨土,提出來,人家說這是老太婆教,這是沒有知識人學的,你就曉得淨宗再要恢復是多麼困難的事情。所以,蓮池大師註解《阿彌陀經》,用什麼方法?用《華嚴》,你看他經裡面引用《華嚴經》來註經引用的很多。這是他老人家的苦心,因為大家對《華嚴》沒有話說,都認為是佛教根本法輪,圓滿的大教,用《華嚴》來註《彌陀經》,說明《彌陀經》即是《華嚴》,用這個方法把淨宗的地位抬高。他做得非常有效,確實是把淨宗從他手上興旺起來,蕅益大師再接著有《要解》出來,明末淨宗就復興了。所以,我們要了解他時代的背景,用《華嚴》、用大經大論來註釋《彌陀經》,大家這才沒話說。

  他此地講的話也有其不得已的苦衷,淨宗是從他手上慢慢興起來,如果你要講淨宗是超過《華嚴》,那大家反抗,大家不服。到蕅益的《要解》,才明顯的說出《彌陀經》是《華嚴》的歸宿,「華嚴奧藏,法華祕髓,皆不出於此」,這是到蕅益才可以講,蓮池大師那個時候不能講這個話,講這個話要遭人毀謗。所以你看蓮池大師的話姿態就比較低。『依賢首』,他註解《彌陀經》完全採取《華嚴》教義。所以註解一開端,你看到有十門開啟,跟清涼大師註《華嚴經》的架勢完全相同。『華嚴分五教,小、始、終、頓、圓』,這部經,就是《彌陀經》,說《彌陀經》跟說《無量壽經》意思是相同的,『頓教所攝』。這個沒話說,自古以來,古大德都承認的。『亦復兼通前後二教』,頓教的前面是終教,大乘最後的一部分,《彌陀經》有這個教義,頓教後面是圓教。底下這兩句話,蓮池大師說的很婉轉,『圓全攝此』,圓教是完全含有淨宗的教義,而淨宗裡面有一部分圓教的教義,『此分攝圓』,分是部分,這個說法就說得很婉轉。跟古時候這些大德,像日本《甄解》裡面所講的,「專中之專,頓中之頓,真中之真,圓中之圓」,蓮池大師不這個說法,這就是怕引起別人的毀謗,所以說得很婉轉,「此分攝圓」,實際上是圓中之圓。

  【又云,四法界者。】

  『四法界』是《華嚴》教義

  【一事法界。】

  完全從事相上說的,十法界依正莊嚴裡面的事相,這屬於事法界。

  【二理法界。】

  理是性體,這些現象從哪裡來的?現象之所依是理。

  【三事理無礙法界。】

  理不礙事,事不礙理,也就是性不礙相,相不礙性。

  【此三諸教所有。】

  這三項,小、始、終、頓、圓這五教統統都具足、都有。

  【四事事無礙法界,唯華嚴一經有之。】

  講『事事無礙』這個說法,只有《華嚴》這部經講到,而且講得非常詳細,其他大乘經裡頭都沒有這個說法。

  【名為別教一乘。】

  一乘法裡頭分同教跟別教,同是什麼?教義跟其他經典有相同的地方。《華嚴經》這個事事無礙,這是所有一切大乘經沒有的,它特別。所以我們要講別教一乘,你就曉得這是指《華嚴經》。『一乘』是一佛乘,在大乘之上,大乘是教你成菩薩,一乘是教你成佛的。

  【以華嚴全圓。】

  《華嚴》是圓教,全圓。

  【今得少分。】

  這是蓮池大師不好說這個經是圓中之圓,不能這個說法,只得圓教的少分,我們要了解他這個說法的時代背景。不像日本這些法師們,把淨宗傳到日本之後,註《無量壽經》就直接了當稱圓中之圓。

  【圓教全攝此經,此經分攝圓教。】

  【沈善登曰,所謂大權菩薩,曲被當機,應病與藥,時節因緣應爾也。】

  沈居士是清朝初年的人,也是我們佛門一位大德,他這幾句話說得非常之好。『大權菩薩』,「權」是權宜示現,示現什麼樣的身分,那就沒有一定。就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示現什麼樣的身分,應以佛身得度他就現佛的身分,應以菩薩身得度,他就示現菩薩身的身分。眾生有感,佛菩薩有應,感應道交,這叫大權示現。權是權巧,也就是很權宜、很巧妙的方法,示現來幫助需要幫助的眾生。『曲被當機』,「曲」是委曲婉轉,蓮池大師《疏鈔》裡面許多的話都是委曲婉轉的。那個時代禪風很盛,大家都把禪抬的很高,輕視淨土法門。所以,淨土雖然非常殊勝,也不能不把姿勢放低,以免別人的毀謗,這就是要委曲婉轉,也要幫助大家。『應病與藥』,講經說法、註解經論不能不明白這個道理,這個時代的眾生,他們想些什麼、他們念的些什麼?他們的所做所為,他們的生活方式都要了解,然後才抓到他病在哪裡。講經說法沒有別的,治病而已。

  佛法在今天為什麼不能興旺,道理在什麼地方?真正學佛的人太少了。自己對佛法尚且不通,怎麼能夠教化眾生?講經,把古人的註子拿來講,行嗎?給諸位說不行。古人的註子,譬如蓮池大師、蕅益大師的,註解是藥方,治什麼人的病?治五百年前那些人的病。我們今天跟他相差五百年之後,我們今天的病跟那些人的病不一樣。我們對於宇宙人生想法、看法不相同,生活方式不相同,意識形態不相同,拿那個註解來講,怎麼能講的通?對我們有什麼用處?如果對我們沒用處,他講的是沒錯,他講的是對明朝人講的,不是對現代人講的。要我們去當明朝人,如果對外國人講就更糟糕,還要叫外國人當中國人,還要當中國古人,你說他怎麼能甘心?這是我們佛教在今天衰微不能振興的結癥。

  要想弘法利生,先要真正修行,你自己不入這個境界,你怎麼會知道?你要不過佛菩薩的生活,你怎麼能叫一切眾生離苦得樂?可見得信、解、行,證,證是證入,入法界太重要。《華嚴經》末後,普賢菩薩是入法界,你自己不能契入的話,也就是你沒有得到佛法真實、真正的受用,你決定說不出來。所以,「應病與藥,曲被當機」,對什麼人說?他毛病在哪裡?他需要的是什麼?『時節因緣應爾也』,應是應該,應該這樣的,在哪一個時代有哪一個時代的說法。我們看古註要明白這個道理。你看漢朝的註解,從註解裡面你就曉得,註解就好像藥方,他開的藥方,這個藥方治什麼病的?就曉得當時的人他有些什麼毛病?唐人的註解跟漢人的註解比較,哪些地方不一樣?就曉得唐朝時候人,意識形態、生活方式跟漢朝時候人不一樣,得要重新開方子,才能治的了。所以,古人的註解我們可以看,可以做參考,多了解眾生那些毛病,推陳出新,陳是舊的,從舊的註解裡面融會貫通,你就有新的講法。你這個新的東西從哪來的?新的從舊的裡面生出來的,沒有離開舊的,從舊的裡面生出新的來。這才能治得了現代人的病,才能幫助現代人修學佛法得佛法真實的受用。「時節因緣應爾」,應該是這樣的。所以學佛不能學死了,古人講「多讀書不如無書」,死在書裡頭那就糟了。從前李老師也常講,世間念書人,念多了就變成書呆子,學佛念經,經念多了就變成佛呆子,這就壞了。所以,佛法是活活潑潑。再看底下這一句。

  【華嚴妙嚴品曰,一切法門無盡海,同會一法道場中。】

  這個意思跟底下這三句,《大疏》就是《華嚴經疏鈔》裡面,清涼大師所講的,我們把它都念下去,合起來講。

  【大疏云,如海一滴,具百川味。】

  我們先將這兩句合起來講,這就是經文裡面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切法門無量無邊,我們在四弘誓願裡面念到,法門無量,經論裡面常講八萬四千法門,八萬四千是一個真正的數字。法是方法,門是門徑、門路,方法、門路雖然多,到最後目標、目的地只有一個,是相同的,『同會一法道場中』,目的地是相同的。譬如我們這個小道場,諸位從四面八方而來,這就是「一切法門無盡海」,到了此地,都歸到這一個講堂,一個目標。這是比喻佛法修學,不管是什麼方法,不管它是什麼門徑,最後的目標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不僅僅是禪宗所說的,哪一宗哪一派哪個法門也是如此。我們在《金剛經》上讀到,「法門平等,無有高下」,為什麼沒有高下?最後達到目的地完全相同,都是見性。我們往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到那邊去之後,也是明心見性,見性才能成佛。

  《大疏》這個比喻,『如海一滴』,海水,這一滴海水,一滴海水就是同會道場。『百川』,古時候在說法講到地理環境,都是說中國的本土。中國,東面是大海,所有的河流都流到海裡,都是向東流。在沒有入海,每一個江河,水的味道並不完全相同,就是它源流不相同,河流的地質也不相同,以及它的生態環境不一樣,水的味道當然也不相同;流入大海就都相同了。把百川比作法門,就跟前面講一切法門無盡,這個地方用百川來比喻。將海水一滴比喻同會一法道場。底下一句說:

  【大疏云,如徑尺之鏡,見十里之影。】

  『徑尺』,徑是直徑,這是一面大的鏡子,就是直徑一尺,這在古時候就是相當大的鏡子。古時候鏡子是銅鏡,這個要知道,清涼大師那個時代還沒有玻璃。唐朝時代,我們到故宮裡面去看能夠看到,通常鏡子很小,都不太大,圓圓的,一尺的鏡子是很大的鏡子。把銅鏡磨的很亮的時候能夠照,當然沒有現代鏡子照得那麼清楚,但是能夠照了。『見十里之影』,擺在外面,很遠的風景都能夠照在鏡子裡面。

  【大疏云,若一室之千燈,光光相涉。】

  『一室』是一個房間,一個房間點一千盞燈,這是比喻多。我們現在這個講堂有十幾盞燈,也就不少了。每一盞燈的燈光跟其餘的燈光它相涉,『光光相涉』,可是每一盞燈雖然跟它相涉,各個還是獨立的。我們息一盞燈,這一盞燈的燈光滅了,沒有干涉到其他的燈。《疏鈔》裡面講這些意思,都是說我們真性互相融攝,說明《華嚴經》上所講的四無礙的法界,特別是形容事事無礙,確實沒有障礙。障礙發生在哪裡?障礙都在妄想分別執著。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諸位想想,哪裡有障礙?這個意思我們說得過分的省略,如果說得詳細一點,像清涼大師在《疏鈔》裡為我們講的,譬如我們舉一個例子,佛有十身,通常我們只講三身,法身、報身、應身,這是大乘經上常講的。《華嚴》講十身,十身,每個身又有十身,這就變成百身;這一百個身,每一身裡頭又有百身。所以這個身,相涉是無量無邊,這些都是事實。可是我們很難懂,我們這個身跟一切眾生的身,不但有情眾生,還有無情眾生,怎麼可能相涉?實在講,現代科學家給我們幫了很大的忙,從前科學不發達,那些人讀《華嚴》能夠悟入,我們真佩服,佩服的五體投地。

  現在我們曉得,我們這個身體,這個色身是許多細胞組織成的。細胞用分子再分析到原子,分析到電子,分析到基本粒子,是這些東西組織的,所有一切萬事萬物統統是這個組織成的。我們身基本的粒子它不會消滅的,離開我們這裡,會跑到別的身上去,確實是這個現象。我們每天在飲食裡頭攝取無量的粒子,也有無量的粒子從我們身體跑出去。我們的熱能、光,我們肉眼看不見,確實有,練過氣功的人,他看到人身上有氣,那是我們這個能力往外面,向外散發,我們在飲食裡頭吸收。這是科學告訴我們一個事實的現象,跟《華嚴經》上講的一樣。所以你說哪一個細胞是我的?可能我這個細胞過幾天到別人身上去,也可能到畜生身上去,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

  元朝初年,趙孟頫的夫人寫了一首詞,「你儂我儂」,好像唱的人很多,就是那個意思。那個意思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佛的十身、百身、千百億化身,就那個意思。所以要從哲學裡面講,那裡頭意思很深,《華嚴經》的教義跟那個非常相似,非常接近。知道這個道理,諸佛大菩薩知道,所以對於一切眾生沒有分別,自他不二,生佛不二。凡是跟自他、人我分開的,那是迷惑顛倒,不了解事實真相。事實真相是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自己,不但一切有情眾生跟自己有不能分的關係,植物、礦物統統一樣,所有一切的相分都沒有辦法分割,是一個整體。這是《華嚴》說得詳細,《華嚴》說得透徹。明白這個道理,了解事實真相,大慈悲心自然就生,不是要人勸的,自然就生了。知道什麼?盡虛空遍法界原來就是一個自己,諸佛菩薩是自己善的種子現行的,三惡道的眾生是自己惡的種子現行的,除了自性種子之外什麼都沒有。所以,一切現象無非是因果相續的幻相而已,《金剛般若》裡頭說的好,「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說明它雖有,並不存在,相雖然是有,但是確實它不存在;雖不存在,它確實有現象。這是比較難懂一點的,但是這是事實,這是真相。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