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十七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17

  請掀開經本,第十八頁,從第六行看起。第八小段:

  【如來不思議境界經云,菩薩了知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隨順忍,或入初地,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極樂淨佛土中。】

  這是經上講的。『菩薩』是指十方世界的菩薩,『了知』就是遇緣殊勝,才能夠明瞭,知道『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這個意思就是《華嚴經》上所講的,一切法唯心所現,唯識所變。因為識,這裡面差別就太大了,從菩薩到惡道眾生,心量大小就不一樣。心量小的,他現的境界就小,要用現代科學家所講的話我們就很好懂,所謂二度空間,那就很小,他的生活範圍很窄小。心量大一點的,像我們人道則在三度空間。如果心量更大的,就可以到四度空間、五度空間,他們那些境界,我們凡夫是無法想像得到的,佛經上常講不可思議。

  空間,究竟有多少度數?要是從佛法大別來分,佛法講十法界,十法界外面還有個一真法界,這是大分,十一個完全不同的境界。可是事實上,不止如此,每一界裡面又不曉得分多少界!天台家講十法界,每一法界裡面又有十法界,所以一百法界。這一百法界裡頭,每一界又有一百法界,這是事實。我們怎麼曉得?每個人心量都不一樣,你就曉得,宇宙當中有多少眾生,就有多少不同的空間。這是近代科學替佛法加了註解,讓我們對於佛法裡面講的「一切法皆為心量」這樁事情,我們知道得更清楚。

  真正的成就,必須要超越十法界,那才算真正的成就。要想超越十法界,先要知道這十法界怎麼來的,也就是說現在科學家雖然發現、證實有許多不同的空間存在,但是這不同空間怎麼形成的?科學家不知道。佛告訴我們,這是一切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原本的法界,就是原本的空間是一個,叫一真法界。因為心量不同,把一真法界變現成許多不同因次的空間,在佛法講,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由此可知,空間跟時間都不是真的,時空不是真的,時空裡面所有一切的現象,當然也不是真的。這樁事情諸位如果細心能體會的話,是很有趣味的事情,真正如《金剛經》上所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確實是如此。

  空間可以突破,正是宗門古大德所說的粉碎虛空,在我們以前聽到粉碎虛空,好像是形容的,虛空哪有可能粉碎?現在我們知道,確實虛空不是真的。我們從日常生活當中,實在講如果細心,也能夠體會得到。譬如我們每天晚上睡覺會作夢,夢中的境界就是不同因次的空間。當我們醒來的時候,夢中的虛空也沒有了,虛空真的粉碎了。還有一個,定中的境界,定中跟夢中完全不相同,定中境界也是不同因次的空間。我們從這個地方可以體會到,所謂四度空間、五度空間、六度空間確實存在,實在是我們平常太粗心,沒有細心去想到這些事情。然後才曉得,時空也是唯心所現之物,唯識所變。要怎樣突破?一定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斷掉。因為不同因次的時空,就是妄想分別執著變現出來的東西,幻相!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無量因次的時空都突破了,超越十法界,這樣才能進入到一真法界。在佛法修學裡面這才算是成就,沒有離開十法界,算是小成就。在六道裡面不能算成就,超越六道,聲聞、緣覺、菩薩,在十法界,算是小成就;超越十法界而契入一真法界,那是真實的成就。在這個情形之下,佛法裡面講就是成佛,所謂明心見性,見性成佛。

  菩薩成佛之後,這個時候所成的佛是分證佛,並非究竟圓滿佛,是分證佛。他具足大慈悲心,他還會回到十法界來,這我們常講「倒駕慈航,普度眾生」。他再進入十法界、進入六道,他很自在,他進出很自由,他想來就來、想去就去,來去自由。他來做什麼?不外乎兩樁事情,一個是自行,一個是化他。在這個境界裡面,自行化他是一樁事情,不是兩樁事情。沒有離開十法界,自行化他是兩樁事情,契入一真法界,自行化他是一樁事情。眾生難度,這是《地藏經》上所說的,尤其是我們娑婆世界,眾生剛強難化。他要到這裡來示現,『得隨順忍』,隨順忍就是普賢菩薩十願裡面講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才能夠與六道眾生和光同塵。能跟這些人相處,以種種善巧方便來啟發眾生,幫助他覺悟,幫助眾生破迷開悟,這就是隨順忍。『或入初地』,實在講,隨順忍就是初、二、三地,這就是隨順忍。『捨身速生妙喜世界極樂淨佛土中』,這一句是說,他要不在六道度化眾生,先成就自己圓滿的智慧德能也好,然後再倒駕慈航,度化眾生就更方便。到哪裡去成就?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地方講「妙喜世界」,就是極樂世界。他們可以到極樂世界先去成佛,成了佛再到六道裡面來度化眾生。這意思就是說,以菩薩的身分來度化眾生可以,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了佛之後再回來度化眾生,也可以。我們再看底下這一段:

  【彌陀疏鈔云,故知念佛,菩薩之父,生育法身,乃至十地始終,不離念佛,何得初心自足,不願往生。】

  這是蓮池大師苦口婆心,勸勉我們一定要修學這個法門,唯有這個法門,才能幫助我們在一生當中圓滿的成就。他這也是引經說的,經上講的。念佛比喻是『菩薩之父』,父母是能生,取這個意思,子女是所生,取能生的意思。『生育法身』,我們法身慧命,是得自於佛菩薩教誨而來的。而佛菩薩教誨,在無量法門當中,實在說念佛是第一法門。這是前面我們讀過的,念佛是接引上上根人,不是上上根人他不相信。這個事情亦不能勉強,因為這個事情是無量劫的善根福德在這一生當中成就了,他要是沒有成就,什麼人都沒有方法勉強叫他成就,這是不可能的事情,這一點我們應當要清楚。接觸到淨宗經教,就能夠深信無疑,發願求生,老實念佛,這就是上上根性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即使是下下品往生的,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契入一真法界就證法身。所以到西方世界往生的這些人,他們證得的法身,實在講不是自己的功夫,他的見思、塵沙煩惱都沒有斷,他怎麼能證法身?證得法身,在一般教下所說的,必須要斷見思煩惱、塵沙煩惱,再破一品無明,才證得一分法身。我們帶業往生的,沒到這個程度,所以這個證得法身是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這是在所有一切法門裡面最快速、最穩當的方法。

  底下這句很重要。『乃至十地始終,不離念佛』,這一句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十地菩薩沒有問題了,《華嚴》是圓教,十地菩薩,四十一品無明已經破了三十品,他們的智慧、德能跟如來果地上已經很接近。這個時候,對於念佛往生淨土這個法門絲毫懷疑都沒有,普賢菩薩一提醒,他們真的發心,真正的老實念佛。「十地始終」,始是初地,終是等覺,總共是十一個階位,從初地到等覺,這始終,不離念佛,怎麼可以輕視念佛法門!『何得初心自足,不願往生』,這是蓮池大師責備的話,也是感嘆的話,實在講這一類的人太多了。初心是指初發心,他去學教、他去學禪、他去學密,就是不肯念佛。他也很認真、也很精進,說實在話,第一法門他捨掉了,去求第二、第三、第四,這就是善根福德不足,沒有大善根、大福德,這是《彌陀經》上所說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這些人就是善根福德因緣不足。

  【要解云,上上根不能逾其閫,下下根亦能臻其域。】

  這是蕅益大師對淨宗的讚歎,淨宗攝受眾生之廣,可以說是任何一個法門不能相比的。此地所說的『上上根』,是指大菩薩,像文殊、普賢、觀音、勢至,這些等覺菩薩也『不能逾其閫』。「閫」是門檻,在美國看不到,美國的門沒有門檻。但是到中國大陸去觀光旅遊,諸位要是去看那些古老的建築有,那門檻很高,大概有一尺多高,要很大步才能跨過去。閫就是門檻,門檻表示範圍,就是上上根等覺菩薩,也不能超過淨土的範圍。這是我們在《華嚴經》上明顯的看到文殊、普賢發願往生,華嚴會上十地菩薩始終不離念佛,就證明,上上根沒有辦法超越淨宗的範圍,還是要念佛求生淨土,他才能圓滿成就。

  這個地方講的下下根,是指地獄眾生,五逆十惡,阿鼻地獄的眾生,這是墮落極下位子。他要能遇到這個法門,一念懺悔,求願往生,也能得生。你就想想看,這個法門它攝受眾生之廣大,的確任何經論、任何法門都不能跟它相比。所以九法界眾生,尤其殊勝的是平等得度,這是很不可思議的,所以是真正難信之法。這個法是平等法,平等得度,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平等成就。西方世界雖然說有四土三輩九品,但是它是平等的,它跟一切諸佛剎土不一樣。一切諸佛剎土四土三輩九品不平等,像我們現在住這個世間,這是釋迦牟尼佛的剎土,釋迦牟尼佛也有四土。我們今天生在凡聖同居土,但是釋迦牟尼佛的方便有餘土,我們見不到,釋迦佛的實報莊嚴土,我們也見不到。不像西方世界,西方世界四土九品統統在一起,全都見到了。這就是平等的成就,很不可思議。

  這兩句是說明淨土法門的廣大,普度九法界一切眾生。條件只要眾生肯信,能信能願,肯老實念佛,統統都得度。末後這一條:

  【彌陀疏鈔謂此法門為,盡攝利鈍諸根,悉皆度脫。】

  『盡攝』是一個都不漏,利根指的是菩薩,鈍根指的是凡夫。也就跟前面《要解》所講的意思相同,上至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悉皆度脫』。

  【並云,諸餘法門,高之則下機絕分,卑之則不被上根。】

  我們先看這三句。『諸餘法門』是除淨土法門以外的,所有一切大小乘的法門。法門高的,中下根機的人沒分,像《華嚴》、《法華》、《楞嚴》確實下根人沒分。『卑之』是講經論裡面所說的,說得很淺,說的境界很低,譬如《阿含》,小乘經論,講的是人天之法,上根這些菩薩們用不著,菩薩們早就超過了,這一類經典太淺了,對他們來講不適用。

  【是以華嚴如盲,螢光增結。】

  這是比喻,古人的比喻。《華嚴》的對象是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真的是上根人。中下根性的人,釋迦牟尼佛講《華嚴經》是在定中講的,我們凡夫不見不聞。凡夫看到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打坐,在那裡入定,誰知道他在定中開華嚴大會,講這樣的大經。不是法身大士入不了佛的境界,聽不到這個法門。我們今天能夠沾到一點邊,那是龍樹菩薩從龍宮裡面看到這部《華嚴經》,傳到我們世間,傳了一點點!我們今天讀這部經,實在講是《華嚴經》的目錄,提要都談不上,目錄!

  【唯此一法,上下兼收。】

  『唯此一法』是指淨土法門,念佛往生的法門。『上下兼收』,上是指等覺菩薩,下至地獄眾生,統統都因之得度。

  【可謂萬病愈於阿伽,千器成於巨冶。】

  這兩句是比喻。『阿伽』是梵語的音譯,我們也不曉得這是什麼藥,經上講「阿伽陀藥」,這個藥什麼病都可以治,無論生什麼病,得到這個藥,統統都能治,把它比喻念佛法門。『千器』,器是講器皿,都是『成於巨冶』,是講冶煉,都是成就於,所謂提煉成就的,來製造的。特別像現在的工業,我們工業所用的一切器材,金屬的東西,都是從礦產裡面提煉出來的,然後再加以製造,才能得其功用。把「巨冶」也比作念佛法門。

  【又云,但持佛名,必生彼國,則或高或下,或聖或凡,乃至或信或疑,或讚或毀,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脫。】

  這一段是講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前面這兩句『但持佛名,必生彼國』,是講善根成熟的人,他在這一生當中確實萬緣放下,對於這個世間絕不會再有一點憂慮牽掛,統統放下。一天到晚,一年到頭,只知道念這句佛號,這個人這一生當中必定往生,這就是前面講的「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也許大家聽了這兩句話,一向專念好像是有,他一天到晚,一年到頭,就一句佛號,發菩提心了嗎?諸位要曉得,萬緣放下就是菩提心,你有一樁事情放不下就不能往生。發菩提心,菩提是覺,真正覺悟,覺悟這個世間是假的,覺悟世間是一場空,統統放下,再沒有憂慮,再也沒有牽掛,這一句佛號老老實實念下去,這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所以他成功了。

  後面這一段,都是說明名號功德不可思議。『或高或下』,高是講智慧,高度智慧的人,或者是下愚之人,這是一類。『或聖或凡』,聖是指聲聞、緣覺、菩薩,凡是講六道凡夫,這又是一類。『乃至或信或疑』,接觸到淨土法門,或者是相信,或者是懷疑。『或讚或毀』,或者是遇到這個法門讚歎,或者遇到這個法門的人毀謗。這都不要緊,為什麼?『知有彼佛,便成善根』。我們明白這個道理,即使接觸到其他宗教徒,他看到我們念阿彌陀佛,馬上就搖頭,魔鬼!毀謗!但問「阿彌陀佛」有沒有聽進去?聽進去了,這句名號他聽進去了。不管他怎麼毀謗,我們點頭,我們很歡喜,為什麼?這一生你不會成就,再過多生多劫,這個阿彌陀佛種子成熟,還是念佛往生淨土,不過是遲去,我們早去,他後頭追隨就是了。所以,不要跟他計較,他毀謗是毀謗,「一歷耳根,永為道種」。前面講或者是高的、或者是低的,他聽到這句佛號,這句佛號叫金剛種子,永遠不壞。

  由此可知,我們宣揚這個佛號,以音聲、以文字,像現在有很多印的佛像,現在印刷術發達。學佛的人要有智慧,學佛是學開智慧,有了智慧的人就懂得權巧、方便。現在這個世間有些人根本就不信佛教,沒有這個信仰,但是世間佛教徒很多,他在廣告上印上一個佛像,佛教徒看到很尊重,就收到了廣告的效果。報紙上印的佛像,學佛人拿到家裡,不曉得怎樣辦,這還得了,這報紙又不能摺、又不能銷毀,又怕有罪,你就上了人家的大當。佛像印得很莊嚴的,我們可以把它剪下來,鑲成鏡框來供養。印得不甚莊嚴的,可以當垃圾處理,沒有罪。不要以為這是銷毀佛像,等於出佛身血了,那個在戒律上給你講得很清楚,是惡意的,我們這不是惡意的,沒有惡意。所以是一樣好好的可以處理。在美國,不能焚化,美國你隨便燒東西,警察馬上就找麻煩了,那犯法的。所以美國不能夠焚化,不能夠隨便丟棄,當垃圾處理,我們用個乾淨的塑膠袋包好,把它封起來,當垃圾處理,這就很恭敬。

  現在很多的商人用佛號、佛像來做廣告,這是我們要知道,知道怎樣去應付他們。實在講,他雖然不是對佛有敬意,也不是信佛,他也有好處,也做了不少好事情。他這個廣告讓多少人阿賴耶識裡種下佛的種子,見到佛像、見到佛的名號,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所以他也做了好事情,這就所謂「偏中正」。他的心本來是賺錢的,雖然賺錢,在貪利裡面也做了一點好事情。做這個好事情,將來他當然也有果報,果報就是『知有彼佛,便成善根,多劫多生,俱蒙解脫』。不一定是哪一生哪一劫,他這個緣成熟了,再遇到這個法門,他就真的能信、能願、能修了。所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

  再看底下這一大段,「藏教所攝」,藏就是指的三藏,教是指十二分教。說明本經在三藏經典裡面是屬於哪一類的,在十二分教裡面是屬於哪一種的。這些我們都應當要清楚、要明瞭的,對於自己修持或者弘揚這部經典,都會有幫助。

  【智度論曰,雖俱求一解脫門,而有自利利人之異,故有大小眾差別,為是二種人,故佛口所說,以文字語言分為二種。】

  《智度論》也稱為《大智度論》。論是解釋經的,就是註解,經的註解。古時候,菩薩、大德們註解佛經,所講的意思的確是佛的意思,沒有講錯,這樣的註解就可以用論。這個論,就是完全肯定註解實在是佛的意思。後世人就很謙虛,不敢認為自己的註解完全符合佛意,可能還有偏差,還要請後人或者是當代的大德多多加以指教,不敢用論。用論這個字,絕對不會請人指教的,沒有這個意思在。「我講的一點都沒錯」,他有這個態度在,完全肯定。如果講註、講疏,這就謙虛多了,我是可以請人家指教的;用論,別人沒有指教,你只照我這個學就好了。《大智度論》是《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的註解,我們講《大品般若經》的註解,這是「釋經論」,完全是解釋經的。論有兩種,這是屬於佛學常識,附帶的講一講,另外一種叫「宗經論」,宗經論是根據經的意思他來發揮,不是照一句一句來註解。像《瑜伽次第論》就是屬於宗經論,它不是解釋一部經的,是解釋一些法相宗的經典,做為整個來研究討論的。像這樣的疏的話,就稱之為宗經論,它不是解釋一部經的。所以有這麼兩種。

  《論》裡面說『雖俱求一解脫門』,這是講學佛,目標是共同的,方向是一致的,都是求解脫。我們中國俗稱修行證果,證果就是解脫。解是解開,念卸,它是個動詞,念解,它是名詞,這裡念動詞。把什麼東西解掉?煩惱,煩惱就像結一樣,前些年還有個電影叫「心有千千結」,要把那個結解開,心結解開,這叫解。脫是脫生死、脫輪迴,脫離生死、脫離六道輪迴,這才算是有成就。用這個來代替涅槃,跟涅槃的意思是相同的,學佛都是求這個目標。『而有自利利人之異』,有些人專求自利,有些人除自利之外,還全心全力去幫助別人,這個用心就不相同。因為有這兩大類,所以佛講經就有大乘跟小乘。『故有大小眾差別』,大眾就是大乘菩薩,小眾就是聲聞、緣覺,所以有大乘、小乘的差別。『為是二種人』,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是應機而說。你求的是什麼,你想要的是什麼,佛就給你說什麼,佛也不多說,佛也不少說,佛所說的,正是你自己所需要的。所以,佛得一切眾生的愛戴,道理就在此地。你心量小的,佛不會給你說大法,說大法你不能接受;心量大的人,佛也不會給你說小法,說小法你不滿意。一定是應機而說,『故佛口所說,以文字語言分為二種』,這就分為大小乘教。

  【淨影疏云,龍樹云,佛滅度後,迦葉,阿難,於王舍城,結集法藏,為聲聞藏,文殊,阿難於鐵圍山,集摩訶衍為菩薩藏。】

  『淨影』是宋朝時候一位法師,他的法號也叫慧遠,跟我們淨土宗初祖慧遠的名字完全相同,都是這兩個字。他在歷史上很出名,於是在歷史上,我們一般稱他做小慧遠,跟東晉時代廬山慧遠大師有個區別。要單稱法名,他們兩個完全相同,不曉得指哪一個,所以我們稱他做小慧遠。淨影是他寺廟的名字,淨影寺。這是中國古時候,對於這些大德都不稱名,最尊敬的是稱地名,意思就是說這個地方出了這一位大人物,是這個地方的光榮,所以稱地名,而不稱名號。古時候人有名、有字、有號,要是連號都不稱,是最恭敬的。在佛門裡面,法師當中,像智者大師當時在世的時候,大家稱他為天台大師,連智者的名都不說,他住在天台山,天台大師就是智者大師。像窺基大師,這是法相唯識宗的初祖,在中國是初祖,一般人稱他做慈恩大師,他住在慈恩寺;稱寺,不稱法師的名號,這都是最恭敬的。我們對於淨影,也是稱他的寺廟,《淨影疏》就是慧遠,隋代的小慧遠。這個疏是《無量壽經》的疏,他這個註解很流通,在台灣也很多,一般講《無量壽經》都是用他的註解。

  他在註解裡面引用龍樹菩薩這段話。佛滅度之後,迦葉尊者跟阿難尊者,就是五百阿羅漢,在王舍城集結經典。佛當年在世四十九年講經說法,沒有寫成文字,沒有留文字下來。經典是怎麼來的?佛滅度之後,弟子們就佛一生所說的一切法,從記憶當中寫下來的。所以這些經典佛並沒有看過,是學生記錄下來的。這個工作做得非常謹慎,當時參加結集有五百人,這五百人可以說都是佛的常隨弟子,都跟佛幾十年的。所以佛所講的一切經,他們都參與了,都曾經親自去聽過。佛弟子當中,阿難尊者這是個天才,記憶力非常好,阿難尊者一般是聽一遍他永遠不會忘記。所以結集的時候,就請阿難升座複講,佛當年在哪裡講的經,重覆講一遍。講一遍,這五百個人作證,要五百個人完全同意才能夠寫下來,如果有一個人不同意,這一句就不能寫下來。不是像現在,多數人贊成就可以通過,結集經藏,一個人不同意,那句話就不能傳下來、不能寫下來。所以,這個工作是非常謹慎、非常嚴肅,為了是要取信於後人。這個結集是小乘藏,就是現在所講的《阿含經》,四阿含,『為聲聞藏』。

  文殊菩薩跟阿難在『鐵圍山,集摩訶衍』,「摩訶衍」是梵語,翻成中國意思就是大乘,大乘是『菩薩藏』。這個結集不在我們地球上,諸位要曉得,鐵圍山不在地球上,所以這是另外一個境界、另外一個時空,不曉得是多少度空間去了,不知道。因此,大乘經典一直到今天,像泰國、錫蘭這些小乘國家還不承認,他們說大乘不是佛說的,「大乘非佛說」,一直到今天還有許多人懷疑。研究佛教的這些學者們、大學教授們,對於大乘佛法都打了很多問號,他們認為大乘佛法都是後人假托佛菩薩的名義,他們自己造的,不是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對小乘經典是格外的尊重,而不知道大乘佛法是這麼集結的。特別是《華嚴經》,《華嚴經》是佛在定中所講的,這誰能相信?所以有許多人說,《華嚴經》是龍樹菩薩偽造的,假托釋迦牟尼佛名,是他造的。實在講,龍樹菩薩能造《華嚴經》,那他就是佛出世了。

  世間許多的事情,諸佛菩薩、羅漢的境界,不是我們凡人能夠思惟、想像得到的。有沒有真正這些事情?這些事情我們相信真的有!在中國,歷史上所記載的法照大師,法照是我們淨土宗第四代祖師,唐朝時候人,提倡五會念佛,法照禪師。他到五台山,見到文殊菩薩的道場「大聖竹林寺」,聽文殊菩薩講經說法,他說當時參加的會眾有一萬多人。他聽了以後,向文殊菩薩請教,末法時期,眾生的根性劣,應當修什麼法門?文殊菩薩教給他,要修淨土法門,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他向文殊菩薩請教,他說怎樣念法?文殊菩薩口傳給他,這就是五會念佛的腔調。但是,不是我們現在這個,那個早已經失傳。現代五會念佛的腔調,我聽聽不行,為什麼?心不定。它像唱歌一樣,拿去表演很好,現在在舞台上表演不錯,當做宣傳可以。那個調不行,不能夠定心、不能攝心,所以絕對不是文殊菩薩傳給法照的。法照離開大聖竹林寺,一路上還做記號,想到下次來不要迷路。但是走了沒有多遠,回頭再一看,寺廟道場完全沒有了,一片荒山。於是他才曉得,我們這個地方是凡聖同居土,不是特別有緣分的人,你進入菩薩道場你看不到。我們相信法照不是講假話,不是騙我們的,他從禪回過頭來專修淨土,成為淨土第四代的祖師。

  另外一個故事是《三昧水懺》,這個在台灣很盛行的,悟達國師。悟達國師遭了一次難,害了個人面瘡,幾乎要了命,迦諾迦尊者救了他,這段故事在《水懺》的序文上寫得很清楚。迦諾迦尊者是阿羅漢,住在四川,也是一個山上。他那個時候曾經告訴他,你以後要有大難的時候,你來找我,我在什麼地方,你到哪一個山上,看到有兩棵樹長在一起的,你在那棵樹邊叫我,你就會看到了。他就想起這個事情,找到這個地方,他在那裡求迦諾迦尊者,然後就看到一片寺院,規模很大。迦諾迦尊者把他的病治好了,他離開之後,回頭再一看,也是一片荒山,什麼都沒有。這是佛教史上所記載的,眾所週知。

  像這一類的事情,鬼神所居住的,還有像《聊齋誌異》,狐仙所居住的,好多!不是假的,都是真的。不能把它當小說看,很多事情是真的,沒有緣的人看不到,有緣的人碰上了。凡聖同居土,我們現在了解是兩個不同因次的空間,它可以重疊在一起,你沒有辦法看到。正如同我們電視上的頻道一樣,電波是重疊在一起的,你撥哪個頻道,那個畫面就出來,實際上許多的頻道都重疊在一起。科學家發現的是無數因次的空間,也就跟這些頻道一樣重疊在一起。所以,阿難跟文殊菩薩在大鐵圍山集結菩薩藏,絕對不是假的。多少修學大乘人,依照這些大乘經成就的人太多了,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各宗各派都有大成就之人,那怎麼能是假的!這個地方我們一定要有信心。

  【地持亦云。】

  這是《地持經》上說。

  【佛為聲聞,菩薩行出苦道,說修多羅。】

  這是佛當年在世,就是為大、小這兩類的眾生講經說法,目的為『出苦』,小乘人出六道之苦,大乘人出十法界之苦。所以說經,『修多羅』是經。

  【結集經者,集為二藏。】

  後世這些弟子們將佛所講的經再整理,把它變成文字、變成書籍,也分為這兩大類,聲聞藏與菩薩藏。

  【以說聲聞所行,為聲聞藏,說菩薩行,為菩薩藏。】

  這是大小乘二藏。第三段說:

  【思益經云,得說法正性者,不從一地生於一地。】

  《思益經》是《思益梵天所問經》,這部經在古時候很流行,現代好像不太流行了,古時候很流行,古大德在註疏裡面常常引用《思益經》的經文。這一段的意思很深。如賢首、天台家所說的,圓人說法,無法不圓,《思益經》通大小乘,它裡面有小乘的教義,也有大乘教義。『得說法正性者』,這一句就是講明心見性,見性之人所說之法,都是從心性當中流露出來的,所以他不是從『一地生於一地』。「一地生於一地」,他就是有層次、有階級了,好像學校的教科書。學校教科書,一年級的課程跟二年級的課程就不一樣。學生念到二年級,一年級的課程對他就沒有用,他就捨棄了,它是有階段性的。但是大乘經教沒有階段性,大乘經教任何一部經典,可以說從初發心一直到等覺都可以不必改變;也就是說,從小學一年級,念到博士班還是用這本書,這個很奇怪,你要跟外國人怎麼講都講不通。但是跟中國人講得通,中國人有很明顯的例子,譬如四書,這大家都曉得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這四書。從前的時候,小朋友六、七歲上學就開始念這些書,一直念到鬍鬚白了,他還是念這本書。他永遠也念不厭,而且是愈念還愈有味道,所以這叫經,經典。

  文字還是那些,義理隨著你境界體會不一樣。低程度的,他體會的淺一點,你再高的時候,體會的深一點,裡面其味無窮!所以這種課本,是可以從小學一直到研究所,都不要改變的,就一本書。這是外國人怎麼想他想不通的事,但是它是事實。所有一切大乘經就像這個樣子,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他不是從一地生於一地,就是這一部經,境界是無限的深廣,因為它是從自性裡面流露出來的。

  【楞伽經云,初地即八地乃至無所有何次第。】

  《楞伽》是法相宗的重要經典。『初地即八地』,這個裡面明顯的告訴我們,這是八個階級。八個階級它是圓融的,就像《華嚴經》上所講「行布不礙圓融,圓融不礙行布」。行布是次第,《華嚴經》上所說的,菩薩從初信位到等覺,五十一個階級,五十一個階級是次第,有次第的。但是在真正修學上沒有次第,它是圓融的,也就是初信位的菩薩所修的課程裡面,有十地菩薩、等覺菩薩的境界。到等覺、十地菩薩,他們所修學的也有初信位菩薩的那些行法,也沒有離開。這裡就是講這個意思,說明佛法是圓融的。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因為它稱性。我們講世間學校課程,為什麼沒有這個現象?因為世間課程所編排的是凡夫心裡頭流出來的,不是從自性裡流出來的,是從意識裡頭流出來的,意識有分別、有執著,它不圓融。佛法,特別是大乘經,是從如來真如本性裡面流露出來的。

  在中國,中國古代的這些聖賢,雖然他們不是佛菩薩,可是他們的心清淨,他們也能夠離開一切妄想執著。雖不能像佛法講的明心見性,但是我們從實際上去觀察,像孔、孟的境界,老、莊的境界,古代佛門大德都認為他們夠得上地上菩薩的境界。尤其稱莊子,很多人認為莊子有七地菩薩的境界,那時候佛法沒到中國來。由此可知,他們定慧的功夫確實達到這個境界。因此他們這些典籍流傳下來,也跟佛法一樣,超越時空,他有這個能力,不受時空的限制,字字句句義理無有窮盡,這才有味道。現代人寫文章、寫書,看一遍絕對不想看第二遍,為什麼?沒味道。古來這些典籍,你去看,愈看愈有味道,看的遍數愈多味道愈濃,這就不一樣。這是從許多大乘經典裡面,我們能夠見得到的。

  第五段講:

  【五教章云。】

  『五教』是華嚴宗的五教義。

  【或分為二,所謂漸頓。】

  佛教傳到中國來之後,中國的古大德做了判教的功夫,將釋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說的一切經教,把它重新做一個整理,分門別類。也是把它分成兩類,一類叫漸教,漸是漸次,循序漸次修學的;一個是頓教,頓教就是不按次序的,像我們現在所講的天才班,他不按次序。有這個兩種。

  【以始終二教,所有解行,並在言說,階位次第,因果相乘,從微至著,通名為漸。】

  天台講五教,五教裡頭,小教、始教、終教、頓教、圓教,小、始、終、頓、圓。「小」在此地就不說了,小是小乘,屬於前面講的聲聞藏,這個地方講大乘,大乘從始教講起。「始」是大乘的開始,「終」是大乘的終結,一個開始,一個到終結,這大乘法。這裡面所有講的『解行』,解是理論,行是修行的方法,經中所講的理論、修行方法,『並在言說』,經典裡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階位次第』,菩薩的階位,十信位、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這是講階位次第。『因果相乘,從微至著』,從低慢慢一步一步向上提升,這都叫漸,是漸次的。像讀書一樣,從小學、中學、大學,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循序漸進,這個叫做次第,叫做漸教。

  【言說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成,一念不生即是佛等,名為頓。】

  在五教裡面,頓教是屬於這一類的,圓教也屬於這一類,就是後面這兩個大類都是屬於這種性質。圓教裡面有次第、有圓融,次第不礙圓融,圓融不礙次第。頓教『言說頓絕,理性頓顯,解行頓成』,在中國最明顯的代表就是禪宗。禪走的這條路完全是這條路子,所謂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這是屬於頓超的法門。禪是頓,再給諸位說,淨土也是頓。你看窺基大師在《彌陀經》註解裡面他就講得很明白,他的《彌陀經》註解叫《通贊疏》,《佛說阿彌陀經通贊疏》是窺基大師著作的。怎麼說淨宗是頓教?因為《彌陀經》上講,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就成就了,比禪還要頓,禪還沒有聽說七天開悟,七天就明心見性,見性成佛的。淨宗七天可以往生不退成佛,真的古人講淨土是頓中之頓,大乘當中的大乘,了義當中的了義,沒錯,真的是有根據。

  這是古德大概把大乘判做漸、頓二教,這是各家都同意,都沒有意見的。當然,分,還分得很多,我們在《華嚴經疏鈔》裡面看到,那時候有十幾種判教,十幾種不同的。可是這些判教流傳到現代,大概只剩兩種,就是天台的四教,賢首的五教,其他的大概都被時代淘汱掉了。這兩家判得最好,所以一直能夠流傳到現代,這是值得我們做為參考的。

  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