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十六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16

  請掀開經本,從第十六頁看起:

  【大經合贊云,依此經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方得一心不亂故,不能專念,決難一心故。】

  《大經合贊》就是《無量壽經》,《合贊》是夏蓮居老居士編的,依經論古德對於這部經、這個法門的讚歎,當中有這樣的幾句。『依此經發菩提心』,發菩提心前面已經介紹過,「依此經」最重要的是依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將佛的願做為自己的本願,這個感應非常不可思議。再遵守佛在經上給我們的教訓,『一向專念』,一個方向、一個目標,專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心念專一,當然要把世緣放下。念佛人為什麼不能得一心不亂?實在講是放不下。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所以,看不破放不下就決定不能得一心,得一心一定要看破要放下。不能專念,決難得一心,專就是專而不雜。古德有說,念佛,不僅是念佛,實在上講,修學任何一個法門,如果夾雜就不能成就;要想成就,一定要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才能夠有成就。

  第四段就講到此地,我們看第五段「所被根器」。這段裡面是要說明,這部《大乘無量壽經》是哪些對象可以修學的、可以接受的,在這一段裡面來討論這個問題。

  【疏鈔云,前三非器,謂無信者,無願者,無行者,反是皆器。】

  這是蓮池大師為我們說的。『器』就是根器,也就是我們現在人所講的條件,哪些人有條件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蓮池大師說了,他說除了三種人以外,都能夠往生,都是本經所說的往生之人。哪三種?第一種是他不相信,這種人決定不能往生,不相信的。第二種,雖然相信,他不想去,這個也不能往生。第三種,他雖然也信也願往生,不肯念佛,不肯依照經典教訓去奉行的。經上教我們要做的,一定要認真、努力去做到,叫我們不能做的,我們決定遵守,不要去做,這才叫做依教奉行。所以這三個條件,信願行三個條件具足,決定往生;這三個條件不具足,缺少一個也不能往生,這是必須知道的。信願行這三個字含義都很深、都很廣,全經幾乎字字句句都離不開這三個原則。

  我們看第二段:

  【疏鈔云,又復世人,雖行眾善,於彼佛土,無信行願,亦名非器。】

  我們先看這幾句,這段裡面是有兩個意思。前面來說是世間人,世間實實在在是善人,有德行、有操守、有學問,有善心善願幫助社會、幫助大眾,這是我們世間非常景仰的大德。但是他不相信佛法、不相信淨土,所以信願行這三條他都缺乏,就像前面講的無信、無願、無行,這個不是淨宗度脫的對象。這些人修世間的善法,他的果報在三善道,他往生,也有很好的瑞相,譬如說預知時至、沒有病苦,很自在的走,甚至於走的時候也有天樂盈空,也有很多的瑞相。那些天樂是什麼?如果他生天,天人來迎接,天人身上也有香氣,所以你也會聞到香、也會聽到天樂。但他那不是生西方極樂世界,是生欲界天、色界天,他生天了。如果是在人間,那他得大富貴,在人間是大富長者,果報都非常的殊勝。假如『雖行眾善』,裡面夾雜著貢高我慢、忌妒瞋恚,要夾雜這種念頭在裡面,他就到阿修羅去,這也是人天阿修羅,福報也非常之大。總而言之,他生三善道,他不能夠生淨土。再看後半段:

  【雖有諸過,於彼佛土,有信行願,亦名為器。】

  這一段講的是,雖然這個人在世間不是善人,甚至於是惡人,人人都討厭的人,但是他對於淨土相信,他具足信願行,這樣的人他也能往生。他這個往生叫悔罪往生,他懺悔。諸位要想想,具足信願行,罪障就懺除了;沒有信願行,天天拜什麼懺也沒有用處,那是假的。一心嚮往淨土、一心想見阿彌陀佛,這一念就把所有一切的罪業都懺除,他心裡有佛,沒有別的東西。所以對於造諸罪過的這些眾生,我們也不能夠輕視於他們,往往這些人懺悔往生,品位也不可思議。像我們在《觀無量壽經》看到阿闍世王,他造的是五逆十惡罪,要依照經典來說,他如果要是沒有懺悔的話,決定墮阿鼻地獄。殺父親、害母親、出佛身血、破和合僧,他幹的是這些事情,《大藏經》裡面有一部叫《阿闍世王經》,釋迦牟尼佛講這個人。這個人臨終的時候懺悔,他在臨終時候才懺悔,懺悔念佛往生淨土,他是上品中生。我們怎麼想都想不到,他的品位會那麼高!那個品位是懺悔的力量,誠心誠意懺悔,品位一下就拉高了。這也是告訴我們,對於造作罪業的人不能輕視,而且應當幫助他,給他做好的增上緣,也就是你要幫助他學佛、幫助他念佛求生淨土,這才是菩薩、才是真正善知識。

  第三段是:

  【觀經四帖疏曰,如來說此十六觀法,但為常沒眾生,不干大小聖也。】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是善導大師說的,大師是我們淨土宗第二代的祖師。淨宗的祖師跟其他宗派的祖師不一樣,其他各宗都是祖祖相傳,一代傳一代,甲祖師傳給乙,他是一代傳一代傳下來的,唯獨淨土宗沒有。大家很熟悉的,像禪宗是衣缽相傳,一代傳一代,淨土宗沒有。淨土宗是民主的,是後世大家公認某個法師,他對於淨土自己的修持,以及對於淨宗的弘揚,成績非常優異的,尊他為祖師。所以,淨土宗的祖師是大家推選的,不是相傳的。像東晉慧遠大師,這是我們淨土宗第一位祖師,淨土宗是他發起的,從他開端,他是淨土宗的初祖。慧遠到善導,當中相隔大概有三、四百年的樣子,差不多有三、四百年。當中如果沒有這樣的人,就不選了,必須真正有這樣的人出現,才選他為祖師。像我們近代印光大師,他自己是專修專弘,近代佛門裡面,無論出家、在家,尊稱他為祖師,他是第十三代。所以,淨土宗每一代的祖師,都是後人、後世把他選上去的,推崇他。

  善導大師對淨宗的貢獻實在講非常之大,特別是對於日本與韓國。因為他出生在唐朝,隋唐時代,日本人派了許多的出家人到中國來留學,把佛法從中國傳到日本。日本人的性格保守,而且對這些法寶非常重視,比我們中國人重視多了。所以中國有許多失傳的這些經論、古大德的註疏,在日本都能找得到。像法相唯識宗的經論、窺基大師的註疏,在中國失傳了將近一千多年,這一千多年,換句話,從宋到清朝中葉,中國人研究法相都在摸索。一直到清朝末葉,同治、光緒年代,楊仁山在日本,從日本經典裡面看到中國所失掉的東西全在日本,這才從日本再拿回來。他很難得,把自己的房子捐出來做刻經處,金陵刻經處,把中國歷代遺失的這些重要的註疏,都在金陵重新刻版流通。所以民國初年,法相唯識一度曾經很熱鬧,就是這批東西我們又看到了,失傳的東西又得到了。善導大師對日本人影響非常之大,所以日本的淨宗註疏,像《無量壽經》的註解,古註有二十多家,都很有名的。而在中國,《無量壽經》的註解只有兩種,跟日本人比相差太遠了。

  他老人家在《觀無量壽經》註解,他的註解名字叫《四帖疏》,把全經分為四卷,一帖就是一卷,這段話非常重要,與中國古大德的講法不一樣。在以往,以往是指唐朝以前,隋唐以前的事情,一般大德們認為,九品往生,上三品大概是菩薩去往生的,也有人說前面四品,就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這四品,是菩薩去往生的。再往下,就是阿羅漢、聲聞、緣覺去往生的,由這些大修行人去往生的。而凡夫去往生,只能夠生到凡聖同居土的上中下三品。這種說法流傳很久,影響也相當的深遠。善導大師不同意這個講法,他這個說法給我們修淨土的同修,的確在精神上是大大的振奮起來,令人振奮!

  『如來說此十六觀法』,《十六觀經》重要的就是講修淨土的方法,十六種方法。十六種前面十二種是「觀想念佛」,從第十三觀叫「觀像念佛」,最後第十六觀就是「持名念佛」。所以,《彌陀經》跟《無量壽經》上所主張的持名,都是在十六觀的最後一段,也是十六觀之一。由此可知,《十六觀經》講的方法非常完備。在這個地方我們必須要能體會到一點,佛法有些地方跟世法相同,在世法總是把最好的東西放在後面,愈是在後面墊後的,都是最好的。像舞台上的表演,所謂壓軸戲,那是最好的。有些人來聽戲,前面他不聽,專門到最後這一場他才來,他來聽最精采的。佛法也是如此,最好的法門一定放在最後。譬如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最後第五十三是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這是五十三參的壓軸戲。我們在《楞嚴經》裡看到二十五圓通章,二十五位菩薩,觀音菩薩跟大勢至菩薩兩個人擺在最後,沒有按一般順序擺。按順序的是普通法門,不按順序,挑出來放到最後叫特別法門。

  這個二十五圓通,它的順序是六根、六塵、六識、七大,是這樣安排的。前面六根、六塵、六識,這三六十八,加上七大,二十五,七大的順序是地、水、火、風、空、見、識,是這樣的順序排的。按順序,觀音菩薩是耳根,應該在第二位,六根在前面,六根第一個是眼根,第二個是耳根,應該擺在第二;他沒有,他拿出來,擺在最後。如果是大勢至菩薩,大勢至菩薩是根大,念佛是根大,地水火風空見識,這個根大就是見大,他應該是在識大的前面。識,是彌勒菩薩代表的,彌勒菩薩代表唯識,應該擺在彌勒菩薩的前面,他是第二十三,彌勒是二十四,應該是這麼排列的。可是他的排列顛倒了,彌勒菩薩排在前面,大勢至排到後面去了。所以你仔細去觀察,二十五圓通章裡頭是兩個特別法門,不是一個,大家一般習慣都注意到,看到觀音菩薩,把大勢至菩薩忽略掉了,這是個很大的錯誤。

  也許有人問,念佛這麼重要,為什麼不把念佛擺在最後?觀音菩薩擺在二十四,大勢至菩薩擺在二十五,那不就很好了嗎?那個擺法不行。為什麼?是照我們娑婆世界眾生根性來安排的,娑婆世界眾生六根是耳根最利。你看文殊菩薩揀選圓通,「此方真教體,清淨在音聞」,娑婆世界眾生耳根最利,觀音菩薩是代表耳根,所以他一定要放在最後。大勢至菩薩這個念佛法門,不見得是對娑婆世界,他是對盡虛空遍法界,所以他擺在最後。他擺在最後是對盡虛空遍法界來說的,觀世音菩薩擺在最後,是專門對我們講的。所以,這兩個特別法門,它表法的用意非常之深。這是說明跟古大德的看法完全不相同。

  『但為常沒眾生』,這句話就說明,專門為六道眾生。這個「沒」就是頭出頭沒,生死輪迴。佛說這十六種觀法、說念佛往生的法門,是為六道生死凡夫而說的。『不干大小聖也』,大是菩薩,小是聲聞、緣覺,與他們不相干!他們聞到這個法門往生的是附帶的,最主要的是度六道生死凡夫。這是善導大師的講法,跟古人講法不一樣。我們從歷史、傳記裡面來看,傳記上有說,善導大師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化身來的。既然如此,這個話就是阿彌陀佛親自所說的,我們怎能夠不信!在歷史上,為大家所周知的,阿彌陀佛化身有三位,第一位就是善導,第二位是永明延壽大師,這是以後淨土宗第六代的祖師,第三位就是國清寺的豐干和尚,跟寒山、拾得同時在國清寺的,國清寺還有個豐干和尚,以後知道他是阿彌陀佛再來的。這是比較上著名的,佛菩薩常常示現在世間,我們世間人肉眼凡夫不認識,不知道。眾生愈是有苦難,佛菩薩示現就愈頻繁,真正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

  【又云,又看此觀經定善及三輩上下文義。】

  『看此』,這個「此」是指《觀無量壽佛經》,善導大師在這部經裡面分做「定善」、「散善」兩個部分,『定善及三輩上下文義』。

  【總是佛去世後,五濁凡夫,但以遇緣有異,致令九品差別,何者,上品三人是遇大凡夫,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下品三人是遇惡凡夫。】

  善導大師這幾句話,可以說把我們多少的疑惑都解除了,真正是無量功德,他所說的話與經義完全相應。淨宗法門,就是佛大慈大悲普度六道眾生。三輩九品的差別在哪裡?是在我們『遇緣』不同,才有這個差別。遇緣不同,這個裡面含義也很廣。此地所講的,上三品『是遇大凡夫』,什麼叫大凡夫?發菩提心的凡夫;換句話說,他這個菩提心發的相似的菩提心,觀行的菩提心。雖不是真正的菩提心,但是確實能夠與菩提心相應。真誠心、好善好德心、大慈悲心,這三心雖然是比不上菩薩們,但是他確實有這個心,這叫大凡夫。因為他真有這個心,而且這個心與他的行、解能相應,往生的品位就高了。『中品三人』,中品上生、中品中生、中品下生,中品三人是『遇小凡夫』,他有沒有發菩提心?發了。因為《觀無量壽佛經》上告訴我們,三輩往生條件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雖發了菩提心,但是行小,換句話說,妄想分別執著還相當嚴重。心是發了,做不到,想做,做不到,為什麼做不到?業障、習氣障礙住了。不是說他不發心,他的確是發了心;不發心,不能往生。這是中三品往生的。『下三品』是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下品這三種是作惡的凡夫,造作罪業,臨終懺悔往生的。他有沒有發菩提心?有,不發菩提心,還是不能往生。臨終的時候後悔,悔罪往生的。這是講遇緣不同,這個法門遇緣不同,有三輩九品的差別。

  另外一個意思,遇緣不同是我們凡夫遇到的法門、遇到的善知識、遇到的道場、遇到的同參道友不相同,也是往生品位差別不同的因素,這一點我們也應當要知道。如果遇到真正的經典,現代這個時代,在這方面我們的機會多了。在古時候,經本是手抄的,流通的數量太少了,你一生當中未必能見得到。以後雖然印刷術發明了,實在說,印刷術到普遍大概是在宋朝末年,宋朝末年、元朝初年以後木刻版本才盛行。但是刻版的成本很高,所以經典的價值不是一般普通人民所能夠買得起的,書籍貴。一直到清朝末年,印刷術進步,有鉛字排版,我們叫合字排版,比以前木刻版就更進一步。成本雖然比木刻本降低了,可是價錢還是很高。我們舉一個例子,諸位如果能到圖書館裡面去看,看民國初年那些書,你翻翻看後面版權頁上的定價。那個時候,大概民國十幾年的時候,像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辭海》,那是上下兩冊精裝,這麼厚的本子上下兩冊,定價大洋五元。大洋五元,你知道值多少錢嗎?四口之家可以過一個月很舒服的日子,一般貧窮人家的生活,四口之家兩個月的生活費用。你就曉得書本價錢之高!所以,在民國十幾二十年的時候,我們家鄉讀書的風氣比較盛,書都是自己手抄,哪有錢去買,借來抄。不像現在,現在照相製版印刷術太進步了,成本太低了。

  以前說這一部《藏經》,一般人從來不會作夢說他家裡會擁有一部《藏經》,不可能的事情。《藏經》幾乎都是大的寺院,對於地方弘法利生很有成績的,才上表請求皇帝賜一部《大藏經》,那是多隆重的。現在《大藏經》不值錢了,每個人家裡都可以去買一套放在那裡,這在從前決定不可能的。所以這是遇緣不同,現在我們在這方面的緣殊勝。你說《無量壽經》九種不同的本子,我們現在都得到,而且我們把這九種本子合印成一本,可以人手一冊,這是古人想像不到的,這個緣有了。

  第二個緣,你要遇到好的註疏,就是好的註解。特別是我們現代,遇到的是夏蓮居老居士給我們做的最好的會集本,這個很難得。這個本子的流通,給諸位說,也是最近十年才流通出去,以前一般人沒聽說過這個本子。註解,有黃念祖《無量壽經》的註解,他這個註解可以說是集古今《無量壽經》註解之大成。他的老師會集這部經,是五種原譯本的集大成,夏老的弟子黃老居士,他這個註解的確是集古今《無量壽經》註解的大成。你看我們現在這份資料就是他註解裡頭所引用的,我們把它名字定做「指歸」,是這部經古德常講「十方諸佛共讚,千經萬論指歸」,他所引用的這些典籍、古德的註疏。我們讀這部分東西,再加以研究、討論,不但對於修學的同修有幫助,對發心講這部經那些人幫助就更大。這是我們在此地看到,善導大師在《觀經》註解裡面這一段話。

  【觀經四帖疏云,今以一一出文顯證,欲使今時善惡凡夫同霑九品,生信無疑,乘佛願力,悉得生也。】

  善導大師在這部註解裡面對於這樁事情講得很多,這是老人家的苦口婆心,幫助我們斷疑生信,建立願心。『一一出文顯證』,這個「文」就是經文,他所講的,一條一條都指出經文,明顯的證實他所說的確實是佛在經上講的意思,而不是他自己的意思,確實他是有根據的,不是隨便說的。『今以』就是叫我們現前,『今時』就是現在,『善惡凡夫同霑九品』,遇到緣殊勝,遇到真正的善知識,遇到真正修行的道場,作惡之人也能夠上輩往生。就像《阿闍世王經》裡頭所看到的,五逆十惡那是極重的罪業,他能夠上品中生,他是上輩。可見得遇緣不同是真正解答了為什麼會有三輩九品,的確與菩薩往生,與聲聞、緣覺往生不相干,都在遇緣不同。所以這個法門是平等法門。惡人遇緣要殊勝,可能他上輩往生,善人遇緣要不勝,可能在中、下品往生,緣的關係太大了。

  『生信無疑,乘佛願力,悉得生也』,這三句可以說是善導大師註疏《觀無量壽經》的目的,希望幫助一切善惡眾生生信,斷疑生信,發願求生,得佛願力的加持,悉得往生,所謂是萬修萬人去。

  【又於行卷偈前,開示大無量壽經之機曰,其機者,則一切善惡大小凡愚也。】

  這句話正是所謂的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我們看淨宗的法門,『一切善惡』是講六道凡夫,三善道、三惡道,一直到地獄眾生,『大小』是講大乘跟小乘,大乘菩薩,文殊、普賢,這是達到頂峰,圓教的等覺菩薩,從圓教等覺菩薩一直到地獄眾生,只要具備信願行,沒有一個不得往生的。足見這個法門廣大,無與倫比,佛所講的一切經論、一切法門都不能跟這個法門相比。所以這個法門是普度,沒有不度的。就是蓮池大師講,除非你不信、不願、不肯念佛,那就沒有法子。除此之外,統統得度。我們看第五條:

  【合贊云,第十八願,十方眾生,三輩眾生,皆是具縛凡夫,是其機也。】

  夏老在《合贊》這段也說得好,他這個意思跟善導非常相合。『十方眾生』是指十方無量無邊諸佛剎土裡面的六道眾生。『三輩眾生』,三輩是指往生的品位,《無量壽經》上講的上輩、中輩、下輩,就是《觀經》上講的九品。九品往生的眾生,『皆是具縛凡夫』,具縛凡夫就是沒有斷煩惱,一品煩惱都沒有斷。『是其機也』,可見所度的對象的確是凡夫,這就是說明我們人人有分。上品上生我們有沒有分?有分。我們今天遇的緣好,可以說是統統具足,問題就是我們相不相信?我們明不明白?信、解、行、證,頭一個是我們能不能理解,明不明白經義,然後問你相不相信;真正明瞭,能夠相信,那就照做!

  古大德這些說法雖然不太難懂,可是真正去體會也相當不容易。我在講大經的時候,我用另外一個方法來講,大家比較上好懂多了。我這個說法,《無量壽經》你明白了、理解了,你也念熟了,你要去照做。你要是完全都做到,百分之百做到,你往生一定是上品上生。如果你不能百分之百的做到,你能做到九成,就是你可以做到百分之九十,你就上品中生。百分之九十做不到,我可以做到百分之八十,你就上品下生。這樣逐漸往下遞減,減到最後下品下生,你至少要做到兩成,兩成都做不到,往生靠不住!我這個講法你們想想有沒有道理?我這個比古人講法簡單容易懂,要做到,不做到不行!

  身、口、意是造業的工具,所以《無量壽經》一開端,就把總綱領、總原則教給我們,「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善護身業,不失律儀,善護意業,清淨無染」,總綱領,經裡面所講的那些教訓,那是細解。我們要真做才行,因為那裡是淨土,「心淨則土淨」。所以有信有願還得有行,行是什麼?總綱領就是這三句,你身口意三業清淨,三業清淨了,當然往生。有信有願,三業不淨,還是不能往生,這個是必須要知道。所以我勸大家讀經,為什麼叫你讀三千遍,讀熟。就是你起心動念,對人對事對物,你要想說話、要想做,你馬上就想到經上教給我這麼做的。這個樣子你才能相應,「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才不會做錯。經不熟不行,經不熟,境界現前,往往自己做錯事情自己不知道。這是凡夫有分,我們是凡夫,努力把經典的教訓去做到,你能夠做到個十之八九,你就是上品往生,上輩往生。

  【復云,如元曉云,四十八大願,初先為凡夫,後兼為三乘聖人,故知淨土宗意,本為凡夫,兼為聖人也。】

  這後面一段,是元曉大師講的,元曉師有《無量壽經》註解。他這個說法都是宗善導大師的意思。『四十八大願,初先為凡夫』,主要的就是要度六道罪苦眾生,六道眾生非常可憐。『後兼為三乘聖人』,三乘聖人說實在話,最低限度他已經超出六道,阿羅漢、辟支佛都超越六道了。雖然還有苦,不像六道這麼苦,完全不相同,分段生死苦沒有了,不會造這些善惡的業,不會造了。他們遇到這個法門,成佛快,遇不到這個法門,成佛慢,畢竟都還是有期限的,不像我們六道凡夫,六道凡夫要想成佛是遙遙無期。證得小乘初果,那就是真的入了佛門,就有時間性,他是證得了位不退,絕對不會退墮到凡夫。小乘初果,天上人間七次往來,就出六道,所以說他們是有期限的。我們沒有證初果之前,遙遙無期,這是非常可憐。諸佛如來大慈大悲,開淨宗法門,就是來幫助我們的。『故知淨土宗意,本為凡夫』,『兼』是附帶,附帶為這些大小聖者。

  【彌陀疏鈔曰,又起信因緣分疏明信位初心,有四種機,以禮懺滅罪被初機。】

  『被』這個字要念破音字,古時候因為字少,有很多字通用,這個字在此地跟現代挑手邊那個「披」字是一樣的,也念「披」。

  【以修習止觀被中機,以求生淨土被上機,初謂業障眾生,中謂凡夫二乘,是知淨土是大乘菩薩所修矣。】

  這一段蓮池大師真的是很用了一番心思,如果自己這麼說,不免外面人有譏嫌,說你是修淨土、弘揚淨土,都是自己誇自己,在中國人常講的「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免不了譏嫌。引用《起信論因緣分疏》裡頭一段話來說,這個說得好。『信位初心』,十信位初發心就是初信位,初信位初發心的四種不同的根機。諸位要知道,這四種都是屬於初發心的,初發心裡面,根機有厚薄不相同。『以禮懺滅罪被初機』,這就是根性最低的、最下等的。我們在現前佛教裡面來觀察,「禮懺滅罪」的多,太多了,到處都盛行,這是初學佛的下根人。中根的人『修習止觀』,學禪、學教,「止觀」把禪跟教都包括在其中。教裡面,像學天台的、學賢首的、學三論的、學法相的,都包括在止觀之中,這是中根,中等根器的。『求生淨土』的,這是上等根器的,為什麼?往生不退,一生成佛,這種人不是上上根機,誰是上上根機!

  禮懺滅罪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這個要知道。實在講,天天禮懺求消災滅罪,災真的消了嗎?罪真的滅了嗎?我們冷靜去觀察則未必!諸位細細去觀察就曉得,不必多說了。參禪、學教,參禪不但開悟不可能,這是倓虛大師所說的,我們在《念佛論》裡面所看到的。他說他老人家一生當中,不但沒有見過參禪開悟的,聽都沒有聽說過。他說參禪得禪定的見過,也聽說過,得禪定的,沒有聽說有開悟的。不開悟就不能解決問題。禪定功夫淺深次第差別很大,而一般得禪定的,雖然講得禪定,實際上他得到的是什麼?叫未到定,是有一點定,但不是真正的初禪;如果真的得初禪,他將來生初禪天、生色界天。初禪是什麼樣的功夫?你要懂得,初禪脫離了欲界。欲界裡面五欲,財色名食睡,這個五欲他確實沒有了,不但在事上沒有,心裡頭念頭都沒有。這個沒有了,不是真的沒有,是他的定功伏住,定心是清淨的,這些東西不起現行。這樣深的定,才生初禪天。如果說他能夠入定,一盤腿面壁可以入定一個星期、半個月、一個月再出定,出定之後,財色名食睡還沒有完全放下,他的功夫就叫做未到定。這樣的功夫,如果是五戒十善修得好,再加上心量很大,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他在欲界裡面,他能夠生到夜魔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是他們的去處。往生的瑞相也好,也是預知時至、沒有病苦,他有禪定,他怎麼會有病苦?他往生的時候天人來迎接,這是生天的,不能出三界。

  學教的,學教能不能斷煩惱、開智慧?還是在止觀功夫。你能不能伏住煩惱?能不能大開圓解?世出世間一切法都能通達?我們也沒有聽說過。總而言之,都比不上老實念佛。你別看那個老實念佛的人,你問他什麼都不知道,甚至於字都不認識一個,人家往生能夠站著走、坐著走,那叫上根人。他這一生往生不退,就成佛了,這是我們必須要知道的。佛門當中所說的上上根人,絕不是講世間聰明智慧人,世間聰明智慧,我們佛門裡面稱做八難之一,八種障難!世智辯聰是八難之一,在兩種障裡面,這種人叫所知障,所知障太重。煩惱障重,煩惱障還好破,所知障不好破。

  底下結論,『初謂業障眾生,中謂凡夫二乘』,參禪、學教的確實是凡夫二乘。凡是發心老實念佛,求生淨土的,給諸位說,都是大乘菩薩。你只要一發這個心,現在還沒有到西方極樂世界去,諸佛讚歎你、菩薩恭敬你。因為菩薩知道,你不久就成菩薩、成佛了,他怎麼不恭敬!這是我們應當要曉得的。

  【彌陀要解。】

  這是蕅益大師講的。

  【謂持名,法門深妙。】

  『持名』就是我們講的老實念佛,這是大勢至菩薩在圓通章上所講的「都攝六根,淨念相繼」,就叫做持名。所以諸位千萬不要誤會,持名就是我們一天到晚拿著念珠,阿彌陀佛阿彌陀佛,這叫持名。這樣去體會,是自己錯會了意思,你沒有深解義趣。持名,持是接受,這一句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多少你要能體會到一些,理論、方法、境界你要明瞭,完全接受,依教奉行,這叫持、這叫受。持是保持,不能夠失掉。

  『法門深妙』,因為這一句名號是整個佛法的大總持法門,也就是整個佛法的綱領。受持一句名號,就是受持圓滿的《無量壽經》,名號是題目,就好比文章一樣。所以「法門深妙」。

  【破盡一切戲論。】

  『戲論』是指的經教。你抓住這個總綱領,下面可以不必再提,原理原則掌握到,所有一切經教、法門都是戲論。

  【斬盡一切意見。】

  『意見』是講禪宗。這兩句就是持名這個法門超越宗門、教下,所以叫深妙!

  【唯馬鳴、龍樹、智者、永明之流。】

  哪些人懂得?哪些人真正做到了執持名號?馬鳴菩薩、龍樹菩薩、智者大師、永明大師,他們這些人念這一句阿彌陀佛,是執持名號。

  【徹底擔荷得去。】

  『擔荷』是承擔的意思,他們能夠承擔,徹底承擔。這個意思也就是我們剛才所講的遇緣不同,他們遇的緣勝。他們能夠承擔的,我們能不能承擔?這要問自己,剛才講了,你把《無量壽經》百分之百的做到,你跟他們一樣。什麼叫承擔?做到了!把《無量壽經》變成自己的信、願、解、行,這叫「徹底擔荷」。所以,經不是念念就完了,名號也不是掛在口裡念念就算了,不是!一句名號就是一部《無量壽經》,名號一提起,整個經典裡面的道理、方法、境界,阿彌陀佛的教訓,統統能現前,這叫受持名號。這個叫法門深妙,真的深妙,不是假的。你不懂這個道理,不是這樣修法,那怎麼會相應?

  馬鳴、龍樹是印度的菩薩,都是地上菩薩,初地菩薩,智者、永明是佛在中國化身的。智者大師,傳說當中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永明,剛才說過了,阿彌陀佛化身再來的。近代我們曉得印光大師是大勢至菩薩化身來的。這些不是普通人,是我們的榜樣、是我們的典型,我們學佛應當向他們學習。

  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