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十五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15

  請掀開經本,第十五面第七行,從第七段開始:

  【圓中鈔曰,四明云,圓極之果,所有名字,一一不虛,究竟成就,蓋其所召,皆極真故。】

  這段引用經論比較多,我們一段一段的來看。四明尊者是天台宗的一代祖師,他的著作也很多,這是智者大師的傳人,這些話多半都是在《法華經》註解裡面所講的。『圓極之果』就是圓教的佛果。一切法既然都是從心想生,由此可知,一切法絕非真實。而一切法的真相,可以說隨一切眾生不同的概念在起變化。變幻是無常的,無論怎麼樣變,它的體都是空寂的,正是《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虛妄則是相同的,但是每個人的觀念當中所變的現象不相同。所以,相絕對不是真實,這是我們學佛必須要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是。到證到「圓極之果」,可以說是心性究竟圓滿的顯示出來,一絲毫障礙都沒有了。等覺菩薩還有一品生相無明,那就是障礙,他還沒有達到圓滿,沒有達到圓滿之前,所現的一切境界相都有差別。即使等覺菩薩與等覺菩薩,也不會完全相同,我們可以說是大同小異,不可能完全相同。唯有到成佛了,這個時候就相同,佛佛道同,他是心性究竟圓滿,這個時候所現的相決定沒有差別。

  『所有名字』,名字也是相分之一,所謂言說相、名字相、心緣相,名字也是相分之一。既然相隨心轉,心圓極了,相也就圓極了,這一定的道理。所以它「所有名字,一一不虛」,為什麼?『究竟成就』,底下說明其所以然,『蓋其所召,皆極真故』。不僅是在佛法裡面,我們在經論裡面看到許多的名相,像現在編的《佛學大辭典》,佛法名詞如是,世間的名詞也不例外。所以佛法中有說「圓人說法,無法不圓」,這個圓就是圓極之果,他所說的、他所見的、他所接觸的,無有一樣不圓。這個「圓」是與自性完全一樣,絕無差別。所以說萬法是一不是二,那個「一」達到究竟圓滿,沒有到這個境界,我們所接觸的外境總是不圓。在大乘法裡面,像菩薩的果位,證得愈深就愈接近圓滿。我們在《金剛經》上看到,從小乘初果,我們一般講超凡入聖,從這個時候開始,他就向圓這條道路上走,愈走愈接近,最後達到究竟的圓滿。圓滿就是一,萬法歸一。什麼時候歸一?它本來是一。

  我們凡夫因為煩惱、業障、習氣,距離一,好像是愈走愈遠。愈走愈遠,原因是迷,這不是真的,完全是虛妄的,所以說妄想分別執著。距離圓、一好像是愈走愈遠,其實沒有這回事情,如果真的是愈走愈遠,實在講沒有這個道理,只是迷、悟不同而已。所以,一切所召都是極真,沒有一樣不真實、沒有一樣不稱性。大經裡頭常講萬法皆如、無有一法不如,「如」就是真的意思。《金剛經》上給我們解釋如來,「如來者,諸法如義」,諸法涵蓋了世間出世間一切法。

  【故大經云,世諦但有名,無實義,第一義諦,有名有實義,佛是究竟第一義諦故。】

  『大經』,此地沒有指出是哪一部,在一般大乘法裡面指大經,多半是指《華嚴經》,在性宗裡面指大經,多半是指《大般若經》,這是常常被人稱之為大經的。在淨土宗稱大經,就是《無量壽經》,《無量壽經》有很多不同的譯本,都稱之為大經。經上有這麼一段話,這段話裡面如果我們能參透,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多少能夠體會一些。『世諦』就是俗諦,凡夫的見解。凡夫見解,有名無實,為什麼有名無實?他名、實不能相應,也就是說,因為他有妄想分別執著。實在講,名跟實真的是一不是二,這個話如果我們套《六祖壇經》上的一個格式、模式來看,我們就容易體會。《壇經》上說,印宗法師第一次跟能大師見面的時候,向他請教,五祖在黃梅對於禪定、解脫怎麼樣講法?而六祖回答他,並沒有說明五祖對於這兩個名相如何解釋,並沒有這樣答覆他。他反過來說,禪定、解脫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換句話說,二法就不是佛法。此地也是,名實是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這是凡夫的見解。

  什麼時候你能夠入不二法門?名實是一法,不是二法,你就入門了。入不二法門,就是宗門裡面講的明心見性,你見到性了,為什麼?性是不二法,所有一切世間、出世間法統統是不二法。我們今天講我跟人,我跟人是二法,你是凡夫。幾時你知道我跟人不二,你就是菩薩,你就明心見性。眾生跟佛是二法,你決定是六道凡夫;哪一天知道眾生跟佛不二,你就成佛了。什麼時候你見到不二,你自己曉得你成佛了。你還知道在世出世間一切法裡頭,還有彼此、還有二,沒有入門;不管你怎麼修,你以為你修得再好,古人講的,一天念十萬聲佛號、一天磕十萬個大頭,你還是凡夫。

  怎樣才能入不二?你要曉得二從哪來的?妄想分別執著來的,離開妄想分別執著就不二。為什麼『第一義諦』裡面『有名有實』,名實是一不是二,這個意思跟《金剛經》上講的諸法如義是一個意思,如就是不二。我們凡夫執著性跟相是二、事跟理是二,人家到諸法如義,性如其相,相如其性,性相一如,性相不二;佛如眾生,眾生如佛,生佛一如,生佛不二,這樣才能見性,這才能解決問題。二,諸位要曉得裡面永遠有鬥爭,鬥爭就是造業,入不二法門之後,永遠沒有鬥爭,不要說鬥爭的事沒有,鬥爭的念頭都沒有。什麼人?圓教初住菩薩,所謂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這就入不二法門。凡是起心動念還落在二、三裡面,在《壇經》裡面我們看到,印宗法師沒有入不二法門;換句話說,印宗法師修得再好,他沒有得到圓教初住的地位。因為到達圓初住的地位,不會有這個問題,提出這個問題的人,他還在二、三,他是凡夫,不是聖人。

  『佛是究竟第一義』,圓滿的第一義。法身大士是分證的第一義,他確實入第一義了,但是他沒有圓滿。到如來果位上,圓極之果,他圓滿了。因此他的名字,我們曾經說過,佛所講的一切經,字字句句都圓滿、字字句句都究竟,為什麼?人家心清淨,心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所有一切的言語、文字統統圓滿,統統是第一義。乃至於他表演在生活上,我們在《金剛經》上一開端,看到釋迦牟尼佛入舍衛大城去乞食,著衣持缽,沒有一樣不圓滿,沒有一樣不是第一義。你要是問為什麼?人家離妄想分別執著,盡虛空遍法界是一個整體、是一個義。道理在此地。

  我們修行、我們學佛,學什麼?大乘經裡講得很透徹,自性本具的德能,不是修來的,一切眾生本來具足,你本來是佛。你現在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就是因為你起了妄想分別執著,這《華嚴經》說的,「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能證得」。佛法修什麼?去妄想執著而已。妄想執著淡一分,我們自性的德能就透一分;妄想執著統統沒有了,你就見性。到統統沒有了,還有餘習沒斷,餘習雖然沒有作用,它還障礙你圓證;根本無明是餘習,剩餘的習氣。習氣難斷,這個事情很難說,也很難懂,古人用一個比喻,讓我們從比喻當中去體會。譬如酒瓶,盛酒的,我們把酒倒得乾乾淨淨,裡面也擦得乾乾淨淨,確實一滴都沒有,聞一聞還有味道,聞的那個味道,就叫餘習。這個比喻什麼?你的妄想分別執著真的斷了,就好像酒倒盡了,確實沒有了,你證得圓教初住菩薩果位,就是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但是那個味道習氣沒斷,要把那個習氣斷盡,你就證圓極之果。這個在大乘經上佛常講的,有四十一個階段,四十一個位次,一分一分的把那些習氣淘汰掉。諸位從這個比喻裡面去體會。

  所以他們真的沒有這些事情,妄想執著確實沒有,他們確實入了萬法皆如的境界。為什麼不能圓證?就是無始劫的習氣在,雖在,這習氣絕不起作用。如果習氣起作用,見性他就做不到,他沒有辦法見性。修得再好,我們一般講他在十法界,十法界裡面的聲聞、緣覺、菩薩,他不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這個妄想分別執著的事確實完全斷掉,這是脫離十法界,而進入到一真法界。一真法界的圓證,就是斷餘習。我們再看底下這段文。

  【又今彌陀既已證乎究竟第一義諦,故一稱嘉名,萬德齊彰,彌陀萬德慧日,既已俱體齊彰,眾生黑暗罪瑕,自然當念消乎塵劫,罪性本空,虛而不實者既銷,則稱名功德,福等虛空者自生。】

  《圓中鈔》裡面舉前面兩段做一個前提,說明名號功德不可思議。念佛名號的人很多,雖然是念佛名號,不能叫執持,經上教給我們要執持名號,為什麼說我們沒有做到執持?持是相應,我們念這個名號,與名號的德能不相應,不相應就是我們念這個名號不如法。怎樣如法?實在講經論儀軌裡面我們常常看到,叫一心稱念,就相應了。我們念這個名號,裡面還夾雜著妄想,所以不能叫執持。執持是裡面沒有妄想、沒有雜念,一心稱念,那個功德就無量無邊,會把自性念出來,會把自己的妄想分別執著念掉,那真正是修行的好方法。一面念佛號還一面生煩惱,這個沒有用處,這只是跟阿彌陀佛結個善緣而已。這種結緣的方法,我們過去生中生生世世不知道結了多少次,現在遇到再結一次,但是這一生不能往生,依舊還要搞六道輪迴。如果想這一生永脫輪迴,往生不退成佛,那就不能再犯過去的老毛病。

  這句佛號我們要念到什麼樣的標準?《無量壽經》的經題上教給我們的,「清淨、平等、覺」,只要念到這個標準,你就相應了,所謂「一念相應一念佛,念念相應念念佛」。我們的心清不清淨?平不平等?是覺還是迷?會念佛的人,經上講「受持讀誦,為人演說」,這是佛常常勸我們的,受持是關鍵。會念佛的人,心裡頭念頭一起,這個念不管是善念、是惡念,不必要理會它,念頭一起,佛號就提起,「阿彌陀佛」,把這個念頭壓住了。能夠壓得住,功夫,功夫得力。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境界,凡夫的老毛病、老習氣,妄念會起來。順境裡面生歡喜心,歡喜是妄念;逆境裡面生煩惱心,那也是妄念。惡念是妄念,善念還是妄念,你所感的都是六道輪迴,善念感三善道,惡念感三惡道,你總出不了六道輪迴。所以這個法門真是妙極了,念頭一起,「阿彌陀佛」,把念頭壓下去。以這句佛號,永遠保持自己的清淨心、平等心,心要真的清淨平等,就生智慧,覺就是智慧。智慧才能解決一切問題,而沒有過失,沒有過失就是我們佛家常講的不造業。心不清淨、不平等,這裡面就會造業,「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是《地藏經》上所講的。

  這一句佛號實在不可思議,阿彌陀佛已經證到究竟圓滿的佛果,我們稱這句名號,叫『萬德齊彰』,自性裡頭圓滿的智慧德能,就在這句名號裡面顯示無遺,全都顯示出來。好像我們沒有體會到,我們天天念阿彌陀佛,這個境界不現前,經上雖然這樣說,我們沒有體會到。剛才說過,沒有體會到是你沒有用一心念,你要用一心念,你現在就體會到。為什麼?一心是真心、是真如本性,一心裡頭沒有界限。妄想分別執著裡頭有界限,有界限你的德能就侷限,你畫成很多界限,你就不能超越你自己畫的界限。凡夫的界限很小,「我」,就是一個小圈圈,我跟人就對立,那個圈圈就沒有辦法突破。我不能容第二個人,甚至於更可憐的,自己對自己都不能容,真可憐!沒有人,他自生煩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都生煩惱,這就是自己跟自己都不能相容,你說那個圈子多小!但是一心裡頭,一心就沒有二,一心所有一切界限統統突破,那個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十方三世無所不包。你用這個心去念一句阿彌陀佛,自性的德能的確圓滿現前,自己能感受得到。感受的是什麼?佛經上常講的輕安、自在、法喜充滿,這是真的享受,從前方東美先生講人生最高的享受。再看這些芸芸眾生,像從前自己一樣迷惑顛倒,自然生起大慈悲心。大慈悲心就是無條件的關懷眾生、無條件的幫助眾生,沒有條件的,自然能生得起來。所以,「一稱嘉名,萬德齊彰」。

  『彌陀萬德慧日』,「慧」是表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日」是比喻像太陽一樣遍照大地。光明遍照沒有分別,沒有說這個不喜歡我,不照他,那個喜歡我,多照他,沒有,平等的。『既已俱體齊彰,眾生黑暗罪瑕』,瑕是瑕疵,就是染污的意思,黑暗是無明,罪瑕是表惡業,『自然當念消乎塵劫』。眾生的罪是不是消了?彌陀佛光常照我們,不但彌陀的佛光照我們,十方一切諸佛的佛光都照我們,從來沒有間斷,我們的罪業好像沒消。這是什麼道理?就好比陽光普照,我們出門偏偏打一把傘,不讓它照,不是佛光不照你,是你自己不肯接受。什麼人接受?一心的人接受,一心的人他把障礙去掉,他接受到了。二心、三心的人不接受,二心、三心就是遮蓋,叫障,業障,障礙諸佛的般若光明,這個沒有法子,佛不能度你。由此可知,我們果然會用一心,你就得諸佛威神的加持,我們中國人常講保佑。一心就去掉自己的障礙,就能得到佛智慧德能的加持,我們的無明業障就逐漸消除。

  『罪性本空,虛而不實者既銷』,無明也是無自性,罪障也是無自性,換句話說,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你以為它有,它就有,你的心恢復到清淨,把這些妄念統統捨掉,它就沒有。換句話說,捨妄念,難!太難了。佛菩薩就是沒有妄念,凡夫是妄念太多,這個東西是業障,障礙佛光遍照。我們今天把這樁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真正清楚明白之後,就曉得自己在日常生活當中怎樣去用功夫。一定要把妄想分別執著打掉,有這個東西存在,修得再好、再精進、再用功,都是福報,你修福。福不能了生死、不能出三界,《壇經》上六祖跟大家開示,講得很好,生死輪迴的大事,福不能救,福不能幫助你超越輪迴,福只可以在三界六道裡享受。可是你要記住,享福沒有不造罪業的,諸位仔細去讀歷史,觀察古今中外的這些帝王、豪門貴族,在世的時候享了幾十年的福,福享盡了,到哪裡去?都到三惡道去了。正是佛法講的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第三世墮三途。

  沒有福報的人,想做害眾生的事情他做不了,他沒有能力做。從前在中國大陸,在抗戰時期,我們多半住在鄉下。鄉下人要吃肉,平常沒有賣肉的,一個月只有兩天賣肉。你就想想看,殺生、吃肉那也是要造業,佛法裡講真的給你說,吃牠半斤你來生要還牠八兩,冤冤相報沒完沒了。只有有錢的人家天天吃肉,天天造業,跟眾生結下深重的冤仇。窮人沒有能力造業,想吃肉他沒有能力吃,所以窮人到第二世就翻身,富人就下去了,這是事實。如果說有權力的人,他造業就更重,一個妄想、一個錯誤的政策,多少人受害,墮落在地獄裡什麼時候出來,難了,太難了。所以佛在經上講「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這說得一點都不錯。菩薩知道事實真相,起心動念小心謹慎,不敢做錯事情,不敢跟一切眾生結怨仇。凡夫不怕,凡夫不曉得因果報應,任意的在造作,到果報現前的時候後悔來不及。我們了解這個事實真相,從今而後,我們要學菩薩,要修一心。

  《彌陀經》上的目標是一心不亂,什麼叫亂?亂,是被外面境界動搖了,你的心亂了。你到市場去逛逛,看到現在的產品,新產品日新月異,看了之後心就動了,這個也想要,那個也想要,你就亂了。如何在一切境緣當中去修如如不動?《金剛經》末後總結兩句一偈,是般若經的總結,兩句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一偈就是「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兩句一偈做為《金剛般若》的總結,《金剛般若》是六百卷《大般若》的綱要,這個總結就是世尊二十二年說般若的總結論。我們的毛病是處處著相,佛教給我們「不取於相」,我們偏偏著相、偏偏要取相,佛教我們「如如不動」,我們這個心總是在動。取相就不清淨,心動就不平等,所以經題上,清淨、平等,清淨就是不取於相,平等就是如如不動,不動就平等了。我們用什麼方法達到?用執持名號,心裡頭才動的時候,「阿彌陀佛」,就把它壓下來,這個叫做功夫,這叫真正會念佛。

  『則稱名功德,福等虛空者自生』,稱名是福,這個福德會變成功德。在修持裡頭,我們在《金剛經》裡面講得很多,怎樣把福德變成功德?清淨心就把福德變成功德。如果是妄心,妄想分別執著把所有的功德都變成了福德,有妄想分別執著的人決定沒有功德。什麼叫功德?清淨平等覺是功德。你的心不清淨、不平等,哪來的功德?功德是定慧,持戒是手段,因戒得定,因定生慧,定慧是功德,功德跟福德我們要辨別清楚。所以這個時候他這個福德,功德裡面有福德,福德裡頭沒有功德,這個福德就大了,「福等虛空」。為什麼等虛空?因為他心裡頭沒有界限、沒有分別執著,所以他修的福報等虛空遍法界。

  【彌陀要解云,若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隨其或散或定,於同居土,分三輩九品。】

  我們一段一段的來看。這是講念佛往生,為什麼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會有品位差別的不同?假如『執持名號未斷見思』,這一句文要看清楚,見思煩惱沒斷,但是見思煩惱要有力量伏,才能往生,伏住,它並沒有斷。如果要是斷了才能往生,我們這些人都沒指望。我們今天能往生,是帶業往生,帶業就是沒斷,沒斷怎麼能往生?伏住!這一句佛號,他有功夫,功夫能把妄想分別執著伏住,剛才講了,一個妄念起來,「阿彌陀佛」把它壓住。壓住,叫妄想分別執著不現前、不起作用,但是妄想分別執著並沒有斷,只是你佛號念得有功夫就是了,能把煩惱伏住,這樣就能往生。

  這種功夫我們一般講是成片,功夫成片!這是往生起碼的條件,生西方極樂世界凡聖同居土。凡聖同居土裡面『三輩九品』,就是你伏的功夫的淺深,與你發菩提心的大小,你菩提心發得大,你往生的品位就高。菩提心就是深心、慈悲心,深心前面講了,好善好德,大慈大悲。這個心大家都發了,雖發了,但是程度不相等。有人發的心很大,發的心真誠,品位就高;有些人雖然是發了,可是在日常生活當中還沒有能力顯現出來,不能說他沒有,他這個力量薄弱,他往生品位就低。這是講功夫成片的,未斷見思,但是要知道有能力伏見思煩惱,伏容易,斷難。

  【若持至事一心不亂,見思任運先落,則生方便有餘土。】

  這是念佛功夫又更進一步,見思煩惱斷了,你看斷,不是有意去叫它斷,它自自然然斷了;也就是說你伏,伏久了自然就斷了,不必刻意去斷。刻意去斷,決定斷不了,為什麼?刻意就是煩惱,哪有煩惱斷煩惱的道理?所以煩惱要斷,它是『任運』斷的,你只老實念佛,自自然然就伏煩惱,自自然然就斷煩惱。不要著急,只要老實念!「任運」是自然,這些觀念自然就淡薄了,淡薄是伏,沒有了就是斷。哪些觀念?我們不能不知道,說粗淺一點大家好懂,說佛教這些名詞不好懂。說淺一點,是非人我、貪瞋痴慢,我們學佛,如果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一年比一年淡薄,就證明你的功夫得力,你的境界一年比一年好。給諸位說,為什麼要淡薄?假的,不是真的,是非人我、貪瞋痴慢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你的心裡頭有這些東西,這就是生死輪迴的根本,你為什麼會有生死?為什麼會有輪迴?就是你心裡面執著這些虛妄的東西。真實的東西裡面,《金剛經》上說得很好,「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那是真的,清淨心中什麼都沒有。六祖惠能講得好,「本來無一物」,哪裡有是非人我,哪有貪瞋痴慢!全是假的,全是一場空。你把這個虛妄的東西、假東西,你把它執著不放,這就搞六道輪迴,這是佛在經上常講可憐愍者,這人真可憐!

  什麼是真的?離開虛妄就是真的。真如在哪裡?本性在哪裡?佛在哪裡?離開虛妄,真如、本性、佛就現前,佛是自性佛,不是從外來的,不是你修得來的。所以見思煩惱先斷,品位就高,生方便有餘土。

  【若至理一心不亂,豁破無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則生實報莊嚴淨土,亦分證常寂光土。】

  這是功夫達到上乘的人,不但見思煩惱沒有了,塵沙、無明也破了,塵沙是比喻,比喻妄念之多就像塵沙一樣,都是比喻眾生的妄想分別執著,真的是無量無邊。他都看破、都放下了,無明破一品,這是『理一心不亂』。無明一共有四十一品,才破一品,這就剛才講了,他的心真的清淨。像我們剛才的比喻,那個酒瓶裡面倒得乾乾淨淨、擦得乾乾淨淨,一滴都沒有,甚至於濕氣都沒有,都擦乾淨了,還有味道在。所以這個四十一品,就是斷這個習氣,習氣完全沒有了,就圓滿,成佛了。這四十一個位次,《華嚴經》上稱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些人雖然沒有圓滿成就,但是很了不起,他們是真佛,不是假佛。像《普門品》裡面所說的,《楞嚴經》上也是這麼說的,在十方世界,應以佛身而得度者,他就現佛身而為說法。這四十一個位次的人,無論是哪一個位次,可以示現八相成道,可以示現佛的身分來度眾生。真的是像《梵網經》上所說的千百億化身,《普門品》裡面講的三十二應,這是《法華經》,法華會上觀世音菩薩示現的身分是等覺菩薩。楞嚴會上,觀世音菩薩示現的身分是初住菩薩,也就是說他破一品無明,這是觀世音菩薩。法華會上,是已經破了四十品無明,還有一品沒破。而在《華嚴經》五十三參裡面,觀世音菩薩示現的是第七迴向位的菩薩,恰好在當中,第七迴向位,都是觀世音菩薩。真的是像經上所講的「隨眾生心,應所知量」,與一切眾生感應道交,眾生有感,佛菩薩就有應。

  可是諸位要曉得,眾生有感是有心的,我們求佛、求菩薩,佛菩薩應是沒有心的,如果他有心,他就變成凡夫,他沒有心。這個也很難懂。佛在經上,古大德舉例,譬如我們佛門,鐘鼓是離不開的,佛門的樂器,鐘鼓是主要的樂器。佛當年在世舉比喻就用鼓來做比喻,你去敲鼓,你一敲它就響,敲是感,響是應,我們敲的人有心,它應的沒有心。我們敲鐘也是如此,大叩則大鳴,小叩則小鳴,它不是有意來應,它是無意的、無心的。就說明諸佛菩薩無心、無有妄心,所以他應的是真心,凡夫感是妄心,妄心感,佛菩薩真心應,感應道交。所以才「千處祈求千處應」,盡虛空遍法界,哪裡有眾生求,他同時都應,因為他沒有妄心,他並沒有起心動念;要起心動念,應就來不及了。所以,他是沒有心、沒有念頭,他才能夠普遍的與眾生起感應道交。這個是念到「理一心不亂」。

  怎麼個念法?就是一句「阿彌陀佛」老實念,這個法門妙就妙在此地。正如同大勢至菩薩教給我們的,大勢至菩薩修行是專中之專,真的沒有比他更專的。他就是一句彌陀念到底,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從來沒有改變,效果非常顯著。他說的是「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不假方便,不需要借任何一個法門來幫助,就是一句佛號念到底。自得心開,心開就是破無明,換句話說,就是念到理一心不亂,這個境界跟禪宗明心見性,見性成佛,是完全相同的境界。在功夫上是相等的,但是在功德上完全不一樣,修禪的人,跟修淨土的人不能比。這是生實報莊嚴土,在西方世界,他見到的是阿彌陀佛的報身。像前面凡聖同居土,事一心不亂生方便有餘土,見到阿彌陀佛是應化身,不是報身,生到實報莊嚴土,見阿彌陀佛是見報身。『亦分證常寂光土』,常寂光土是理,實報莊嚴土是事、是相,常寂光是理。為什麼要把這兩個合起來?合起來告訴你是不二。你看前面同居土是二,方便土也是二,常寂光土就不二了,入不二法門。

  這一段還需要多說幾句話,怕的是諸位同修在這裡起了誤會。大師此處所說的,完全是憑我們自己念佛功夫淺深,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品位高下,是說我們自己自分,我們自己的功夫,沒有說佛的加持。但是每位往生的人,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都被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平等的加持。這個事情是十方世界沒有的,唯獨西方世界特別。這一段所講是普通的、是一般的,沒有得佛加持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四土三輩九品不平等。我們念《無量壽經》、念四十八願就曉得,阿彌陀佛對一切眾生的恩德是無與倫比的,我們父母比不上,一切諸佛菩薩也比不上。他對我們的幫助是平等的。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的,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四十八願裡面講得很清楚,「皆作阿惟越致菩薩」。阿惟越致的菩薩是什麼身分?是理一心不亂裡面的,八地菩薩。八地菩薩,四十一品無明破了多少?八地上面,九地、十地、等覺,就成佛了,距離佛四個位次;換句話說,四十一品無明至少破掉三十七品,還剩四品,我們怎麼能想像得到!

  是不是真的破了?沒有,真的我們無明一品也沒有破,不但無明沒破,見思煩惱都沒破。為什麼你生到那個地方去,你的神通、智慧、道力就跟八地菩薩一樣?這不是你修來的,是阿彌陀佛加持你的,使你到達西方極樂世界,你的能力就跟八地菩薩平等,就跟破三十七品無明的這種菩薩相同。這真正不可思議,所以這叫難信之法。所有一切經典裡沒有這個說法,所有一切諸佛世界裡也沒有這個事,這種事唯獨在西方世界出現。所以一切諸佛讚歎阿彌陀佛,稱阿彌陀佛是「光中極尊,佛中之王」。你就曉得阿彌陀佛的心,阿彌陀佛是怎樣對待一切眾生的,平等、慈悲達到了極處。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面貌跟佛相同。我們這個世間的人,世俗裡頭常講「人心不同,各如其面」,這個話講得很有道理。相貌從哪裡來?相貌從心變現的,唯心所現。你心地清淨,你相貌就清秀,心地善良,相貌看到很善良,相隨心轉!心地很兇惡的人,相貌叫你看到寒毛直豎。

  過去李老師,我們跟他的時候李老師曾經說,他曾經見過兩個人,這兩個人相貌很兇,見到的時候就感覺到不寒而慄。用現代的話來講也能解釋得通,每個人起心動念磁場不一樣,他那個磁場非常強,讓你在裡面感觸到的時候,你的身心不安。在佛法裡面告訴我們,佛法講光,不講磁場,講光,佛有光,金色光明,魔也有光,也是金色光明,魔修的福報很大。魔的金色光跟佛的金色光,不同的在哪裡?佛光柔和,你在佛光裡面會感覺到清涼自在,生歡喜心。魔的光,也是金色光,它像陽光,剌眼睛,照在你身上,你感覺到渾身不安。同樣是金色光明,感受完全不相同,我們一般講氣氛不一樣,這個裡面很有道理在。所以,西方世界是阿彌陀佛無量劫中的修持,以他修持的功德,加持給一切眾生。到達西方極樂世界,照理說我們的煩惱一品沒有斷,相貌怎麼會那麼圓滿,這個在理上是講不通的,真的是難信之法。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相貌跟佛一樣,身體體質跟佛一樣,皆是紫磨真金色身,相貌都是真的是「佛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在一般修行,到八地以上的菩薩,相貌跟佛就差不多了,那是修得的,這是論佛加持的。

  論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往生到西方世界,平等世界,所以這部經叫「平等覺經」,是以平等法普度一切眾生。平等法就是這一句名號,凡是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都是念這一句名號去的。我們凡夫念這句名號往生的,地獄、餓鬼、畜生也是念阿彌陀佛往生的,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還是念這句佛號往生的。這說明因平等,都是用這個方法,因平等,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果報平等,等覺菩薩跟地獄眾生都平等,這個是真正不可思議。《無量壽經》這些事情為我們說得很多。正因為這個事實,這個理太深,經上常講「唯佛與佛方能究竟」。明白這個道理,等覺菩薩如果不得佛力的加持,他也搞不清楚。你要問他,為什麼會有這個現象?等覺菩薩也答不出來。難信之法不是我們凡夫難信,凡夫反而好信,糊裡糊塗就信了,真正難信是那些菩薩們難信。菩薩們要想這個道理想不通,怎麼會有這種事情?所以,菩薩難信,聲聞、緣覺這些人難信。但是它的確是事實,絕不是虛妄的。

  我們在這一生當中能遇到也不是偶然的,不是我很幸運僥倖遇到的,不是的,而是過去生中無量世的善根、福德,才遇到這個緣分的。遇到這個緣分,能不能在這一生成就?那就是善導大師講的「遇緣不同」。這一生當中,我們遇到的緣殊勝,遇到真正的經典,善導大師講得好,我們今天能遇到《無量壽經》這個本子,這個緣太殊勝了。夏蓮居居士為我們會集的這個本子,不容易!這個本子會集流通到現在才不過五十年,五十年前沒有這個本子。沒有這個本子,你要想讀《無量壽經》,你得要看五種原譯本,那不就麻煩、囉嗦了,這是我們的緣殊勝。又遇到像黃念祖居士、李炳南居士,把這部經詳細給我們解釋,這個難,很不容易。再遇到有一些真正修持的、真正發心的同參道友,在一起互相勉勵、提攜,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你遇到這樣殊勝的緣,那你這一生有成就,你往生品位高下,在遇緣不同。

  如果沒有這些殊勝的因緣,縱然這一生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還不想往生。甚至於有人想往生,他樣樣都放不下,結果這一生還是空過了,這一生充其量跟阿彌陀佛再結一次緣,什麼時候能滿願?那就難說了。說來生,你來生能得人身嗎?來生縱然得人身,你能夠聞到佛法嗎?不容易。來生如果有福報,去做大富大貴的人,去享福,縱然有人把佛法介紹給你,你也不會願意學,富貴學道難。世界這麼大,有佛法的都市不多,沒有佛法的地方太多了,你是不是投胎剛剛生到有佛法的地方?自己做不了主!所以說下一次再碰到佛法,不曉得是哪一生哪一劫的事情。不是一生一世連續的來,連續的來,哪要那麼長的時間,早就成佛了。由此可知,遇到佛法,我們這一生修學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遇不到佛法的時間很長,不止一曝十寒,不止!所以說修行,成就非常困難,原因就在此地,這些事實都必須要認識清楚。

  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