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九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09

  請掀開經本,第十面第六行,第十三段看起:

  【元曉師宗要云,發菩提心,是明正因。】

  這一段的解釋在底下這一條,我們念底下這條就明白了。

  【宗要云,發菩提心有二,一隨事發心。】

  第二就是在這一面倒數第五行第二句,就是「二順理發心」。我們先看第一條︰

  【隨事發心,煩惱無邊,願悉斷之,善法無量,願悉修之,眾生無邊,願悉度之,此心果報雖在菩提,而其華報,在於淨土,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廣大無邊,長遠無限,故能感得廣大無際依報淨土,長遠無量正報壽命,除菩提心,無能當此。】

  這一段是從事上說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在日常生活當中的修行。行門如何能夠與觀門相應?觀門就是底下一段「順理發心」,理事要相應,才能夠感得無比殊勝的果報。如果理事不相應,無論怎麼修行,也只是有漏的福報而已。所謂有漏福報,是決定不能夠超越三界,也就是還是要在六道裡面流轉,在六道裡頭享福而已。享福,這個福報是享得盡的,享福當中總不免要造作罪業,佛法裡常講叫三世怨。第一世修福,第二世享福、造業,第三世福享盡了,要受苦報,這叫三世怨。如果墮落到三途,出來是非常的困難,時間很長,這些事我們都必須要曉得。

  菩提心顯現在日常生活當中,要如經論所說,元曉師所講的,都是依經論而說的,因為我們看看他前面這段文,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第一個是度眾生,他把度眾生擺在第三句,將斷煩惱、修法門放在前面,為什麼這樣說法?這是著重在自修。自己修行,一定是以斷煩惱為第一樁要事。煩惱不斷,煩惱就是業障,業障現前,不但是佛法不能成就,世間的善法也不能成就,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所以行門當中,如《華嚴經》所說,懺悔法門涵蓋了圓滿的修法,在日常生活當中修行,一個懺悔就全部都包括了。懺悔的意思就是改過自新,這就是真正的懺悔。

  『煩惱無邊』,是說煩惱頭數非常的複雜,經中常講八萬四千煩惱,就是我們講一條一條的頭數。八萬四千不是籠統說的,確實佛給我們講了八萬四千條,這是諸位在佛學大辭典跟《教乘法數》裡面都可以查得到的。煩惱是不是只有八萬四千?給諸位說,不止,八萬四千還是一個歸納的數字,而實際上就是四弘誓願上講的「煩惱無盡」,無邊跟無盡的意思是一樣的,煩惱真的是無量無邊。佛在教學當中,就將無量的煩惱歸納成一百零八類,叫百八煩惱。一百零八類這就好講多了,但是對於初學來說,這一百零八類我們還是感到繁瑣,太多了。於是天親菩薩再把它歸納,歸納成二十六大類,這就好講多了。所以過去,也可以說一直到現在,佛門裡面講煩惱的頭數,都是以這個二十六為準。這個二十六是以六個根本煩惱,二十個隨煩惱,天親菩薩在《百法明門論》裡面就是這樣列舉的。這樁事情我們必須要認識清楚,二十六類,每一類裡面都是無量無邊,每一類裡頭都是的。

  修行頭一個就是斷煩惱,如果不從這上下手,決定沒有成就的可能。你看整個佛法歸納為戒、定、慧三學,煩惱不斷,戒學就沒有了,戒就是幫助我們斷煩惱的。離開煩惱,你的心就清淨了,清淨心就是禪定,可見得禪定從哪裡來的?從斷煩惱來的。我們念佛人,經上告訴我們,要修一心不亂才能往生,一心不亂的下品功夫,一般人稱為功夫成片,這是一心不亂最低的標準,還是從清淨心來的,清淨心是從少煩少惱來的。所以煩惱習氣深重,我們要有警覺,那是很大的障礙。如果這個習氣實在太重,我們很想斷斷不了,習氣常常現行,譬如講粗重的煩惱,貪瞋痴慢,我們聽佛經聽得太多了,看得也太多了,知道這問題嚴重,可是就是斷不了。眼前的境界,無論是人、是事、是物,順自己的意思還是起貪心,不順自己意思還是起瞋恚心。貪瞋痴慢這樣嚴重,如果不能夠斷除,即使一天念十遍《無量壽經》、念十萬聲佛號,也不能往生。這是我們前面看過的,沒有用處。你說我念了這麼多,為什麼還不能往生?心不清淨。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不是佛號念得多,不是這個意思,蕅益大師講得很清楚,講得很明白,要在功夫的淺深。什麼叫功夫?煩惱輕,心地清淨,這叫功夫。心愈清淨你往生的品位就愈高,「心淨則土淨」,他是這樣感應往生的。這就說明為什麼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很少,他疏忽了,沒有在斷煩惱上下功夫。

  初學的同修我常常勸他讀經,希望將《無量壽經》念三千遍,目的何在?目的就是常常記住佛在經上講的教訓,你不念熟,你怎麼會記得住?念熟了,念得很熟,我們在生活當中,對人、對事、對物起心動念,念頭一起馬上就想到,佛在經上教給我們這個念頭可不可以起?這事可不可以做?這話可不可以說?這樣就是修行,它就管用。時時刻刻能提得起來,我們讀經是為了這個,這叫真修行、這真功夫!所以功夫得力,得力就是念念都能提得起佛在經上教導我們的這些教訓,佛教給我們做的,我們要認真努力去做,佛教給我們不可以做的,我們決定不能去做。這就斷煩惱了,一定要在這上下功夫。實在習氣很重,還是斷不了,我們不能不效法古人,古人煩惱重,沒有辦法的時候,求觀音菩薩加持,的確很有效。念觀音菩薩、拜觀音菩薩,當煩惱起現行的時候,我們在觀音菩薩面前祈求,你能夠拜一百拜、拜兩百、三百拜,煩惱就沒有了。所以自己一定要勉勵自己,若不勉勵自己,怎麼能成就?這一關必須要突破,要認真努力,開頭學一定要勉強,絲毫都不能放鬆。煩惱是惡,斷惡,法門是修善,『善法無量』,叫法門無量誓願學,斷一切惡,修一切善。

  善惡的標準,絕對的標準都是性德,與性德相應的是善,與性德相違背的就是惡。性德是什麼?性是真如本性,德是它的德能、德用,本性的德能、本性的德用。我們為了便利初學的同修,依照經訓把它歸納為十句,這個十句就是性德。第一個真誠,我們對人對事對物,在日常生活當中,是不是用的真心、誠心?外國人非常重視誠實,我們是不是用真誠心?佛在《無量壽經》的經題上給我們說了三句,清淨是性德,平等是性德,覺是性德,我們把每一句都用兩個字,所以覺上加上正,正覺,慈悲是性德。「真誠、清淨、平等、正覺、慈悲」,是諸佛如來的性德,也是我們自己真心本性的性德。如果在日常生活當中,以這五種心來對人、對事、對物,那麼你的心是佛心,你是菩薩心;如果與這個相違背,那你是凡夫,你絕對不是佛菩薩。與這個相應,善,得善法;與這個相違背就是煩惱,不真誠是煩惱,不清淨是煩惱,乃至到不慈悲都是煩惱。煩惱要斷,善法要修,這是說用心!

  在日常生活當中,處事待人接物,我們講到行為,行門上我們也有五句,「看破」、「放下」,這兩句是世尊二十二年所講般若的總歸結,般若經到最後就是歸結到看破、放下。看破、放下之後,你的生活就自在了,所以「自在」、「隨緣」。最後一句,「念佛」求生淨土,自己念佛求生淨土,普遍勸導一切眾生念佛求生淨土,自行化他統統圓滿。那個念佛一句,就是四弘誓願裡頭「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用什麼度無量無邊眾生?念佛!完全走大勢至菩薩的路子,專修專弘。所以『眾生無邊,悉願度之』,我們是用這十句,把自性的德能可以說很圓滿的含攝在其中。與這十句相應,我們真的在學佛,真正在修行;如果與這十句相違背,不管修什麼樣的善行,都是六道裡面有漏福報。

  『此心果報雖在菩提』,菩提是究竟圓滿的大覺,如來果地上的圓滿智慧,這個是修學最後的目的。『而其華報,在於淨土』,這個地方說得好!我們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是華報,不是果報,果報是成佛,換句話說,在這個世間成佛太難,環境不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是為別的,換個好環境。這個地方找個好老師找不到,找個理想的道場也找不到,找幾位好的同參道友也找不到,這是此地修行最苦惱的處所。到西方極樂世界,這些障礙都沒有了。老師是阿彌陀佛,一切諸佛讚歎,「光中極尊,佛中之王」,最好的老師!同學是觀音、勢至、文殊、普賢這些大菩薩,到那裡去跟我們是同學。修行的環境就更殊勝了,不必像在此地,要為生活負擔操心,每個人絕大部分的時間、精力都耗在衣食上,你說這個多苦!西方世界,經上說得很清楚,思衣得衣、思食得食,所有一切物質的享受隨心所欲,念頭一動它就現前,就像神話小說裡頭所寫的。神話小說是假的,是人想像的,不是真的,西方極樂世界是真的事實。所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花報,你看花報這樣殊勝,果報的圓滿就可想而知。

  『所以然者,菩提心量,廣大無邊,長遠無限』,這就是說你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為什麼感得這樣殊勝無比的莊嚴,道理在哪裡?這一句給我們說出來了。「菩提心量,廣大無邊」,菩提心是真心,真心裡面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所以那個心量是盡虛空遍法界。這是我們自己本來的心,我們的本心是這樣的。現在心量變得很小很小,小到什麼程度?除自己之外,另外一個人都容納不下,小到這個程度,不能容納一個人,你說這多可憐。這是我們在現代社會上,諸位如果冷靜去觀察一下你就曉得了。今天這個人跟那個人好,你仔細去觀察,他能好幾天?好到極處,這兩個人結婚了,再沒有兩年你看他又離婚了。你才曉得一個人都容納不下,這個果報就非常苦。甚至於你再要仔細觀察一下,他連自己都容納不下,怎麼樣?沒有人跟他在一起,他自生煩惱,自生煩惱就是他自己跟自己都容納不下,這個真正是三途地獄種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現象?佛說,妄想分別執著造成的。妄想分別執著到嚴重的時候,就是自己對自己都不能相容,叫自生煩惱。所以一定要發菩提心,菩提心是覺悟,醒過來了,知道妄想分別執著統統錯了。我們在講席裡面,這樣的事情已經是多次的報告。

  因為有妄想,所以才有十法界,十法界從哪來的?妄想裡面來的。因為有執著,才有六道輪迴,六道輪迴是執著裡頭變現的。如果是堅固的執著,那就地獄相現前。六道三途從哪裡來的?自己妄心裡頭變現出來的,實在講,沒有這些事情。所以佛告訴我們,十界、六道皆是夢幻泡影,哪裡會有這些事實?離開妄想分別執著,不但六道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永嘉大師在《證道歌》上說得很好,「覺後空空無大千」,就好像作夢夢醒了,夢中境界全沒有了。「夢裡明明有六趣,覺後空空無大千」,夢比喻做迷,迷的時候有六道、有十法界,覺悟的時候,六道、十法界都沒有了。沒有了以後是什麼境界?佛是不得已給我們說出,叫一真法界,一真法界不在十法界裡,那就入一真法界了,入一真法界才算是成就,沒入一真法界不算成就。超越六道輪迴是相似的成就,不是真正的成就,天台大師所說的「六即佛」,六即佛裡頭叫「相似即佛」,他不是真的,相似的。超越十法界那就是真的,不是相似的,「分證即佛」,他是真的,但是他沒有圓滿,那是一點都不假了。

  所以要知道,我們自己的心跟諸佛如來的心是一樣的,他們的心是覺而不迷,我們的心,今天是迷而不覺。離開覺、迷之外,眾生心跟佛心是一個心,不是兩個心。心量是廣大無邊,長遠無限,廣大無邊就感得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的報土,長遠無限感得的是無量壽。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是自性性德顯現出來的。

  『除菩提心,無能當此』,這才曉得,為什麼佛在《無量壽經.三輩往生》都講到「發菩提心,一向專念」?我們能做到一向專念,而沒有發菩提心,不能往生。這才明白,為什麼人家常說,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念佛的人真用功念,一向專念,不能往生。沒有菩提心,心量還是很窄小,心量還是不能容人,還是受不了外面境界的誘惑。外境,諸位要知道,外境是中立的,沒有善惡。我們以清淨心對外面的境界,外面境界是佛境界;我們以妄想分別執著心對外面境界,外面境界是魔境界。所以外頭究竟是佛、是魔?外面無佛亦無魔。佛跟魔從哪裡來的?是你那個心覺跟迷來的,你要覺悟,妖魔鬼怪現前也是佛,你要是迷了,阿彌陀佛在你面前也是魔,這是真理。因此,我們修行能不能成就,不能怪別人,更不可以怪佛菩薩,總得怪自己,為什麼這樣迷惑顛倒?為什麼自己天天讀經、聽經還不覺悟?不覺悟,第一個因素就是你沒有真正去斷煩惱,你沒有在這上下功夫。

  我們再看第二段:

  【順理發心。】

  這個就深了,理是宇宙人生的真相。

  【信解諸法,皆如幻夢,非有非無,離言絕慮。】

  這四句,要細說就是一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要再講得詳盡,那就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由此可知,這個四句,理事境界無限的深廣。『諸法』是一切法,世間一切法、出世間一切法全包括在其中;或者我們講宇宙人生的真相,一樣都沒有漏,全部包括在其中。真相是什麼?『皆如幻夢』,跟《金剛經》最後總結,夢幻泡影、如露如電一個意思。如果這個理明白了,實在講,理明白了就是事實真相完全了解。明瞭好!明瞭了,你的性德會現前。今天我們性德具足,跟諸佛如來一樣,為什麼不能現前?我們的真誠心為什麼不能現前?清淨心為什麼不能現前?平等心為什麼不能現前?因為障礙。障礙是無量無邊,佛把它歸結,總歸納為兩大類,一類叫「煩惱障」,一類叫「所知障」,煩惱障是無始劫的貪瞋痴慢的習氣,所知障是對於事實真相不了解。所以讀經、研經有個好處,可以破所知障,你把這些真相搞清楚了,搞清楚才曉得是夢幻泡影,實實在在是一場夢,總要覺悟!

  如果我們冷靜去思惟、去觀察,過去永遠不會再回來,那怎麼不是個夢?想想我們小的時候、年輕的時候、少壯的時候,都過去了,一場夢而已。再想想去年,去年的事情比較近,清清楚楚都能記憶,那也是一場夢,過去了,不再回來。再想想上個月、上個星期,想想昨天,想想今天早晨到現在,能回來嗎?你能想想,你在這一生歷程當中你能夠得到什麼?什麼都得不到!佛在經上給我們講的,一切諸法當體皆空,了不可得,包括我們自己的身體,了不可得,何況身外之物!天天在打妄想,天天在拼命營求,這不叫冤枉嗎?你那些妄想、希求你能夠求得到嗎?如果真能求得到,諸佛菩薩都要拜你做老師,你有本事,諸佛菩薩求不到,你能求得到。你一生當中所得的,你求也是這麼多,不求也是這麼多。所以我常勸初學的同修,有很多人問我學佛從哪裡學起?我告訴他先讀《了凡四訓》,一定要把《了凡四訓》先念三百遍,讓你在這裡面能有稍稍的領悟,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求不到的。

  了凡先生知道命運之後,他心就定了,一絲毫求的心都沒有,為什麼?求不到!每年去考第幾名,命裡註定的,所以書也不念了。書不念,到那個時候怎麼會考?還是那個名數,命裡頭有的。你天天念書念死了,名次也不會提高一名,命裡註定的,這是真的。我念小學的時候,我有個同班同學,很聰明、很用功,我在學校裡面是頑皮的學生,不念書的。我在考試的時候,大概考試前十分鐘把書翻一翻,應付考試就行了。那是真用功,一天念到晚,名次也不怎麼高。我們這不念書的人,翻到那幾個題目,剛好就考那幾個題目,反而名次還比他高。所以那個念書的人氣死了,說我運氣好,他念了一大堆,剛好那幾個題目不曉得,你說糟糕不糟糕。他命裡註定的!所以,諸位《了凡四訓》真正念多了你就曉得,「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你命裡頭有多少財、什麼時候來,都是一定的。你不求,它到時候還是要來,命裡沒有的,怎麼求也求不到,那不叫冤枉嗎?所以了凡先生身心清淨,沒有一個妄念,他是凡夫,不是聖人,我稱他作標準凡夫。我們都不夠標準,他是標準凡夫。遇到雲谷禪師之後,才懂得斷惡修善改造命運。命運是自己造的,當然自己可以改,別人沒有法子給你改的,你要找看相的、算命的、改風水的替你改,那完全你受騙了,沒有那個道理。自己改,自己斷惡修善是真的改過,改造命運。

  所以這個裡頭有道理,有事實的真相,曉得福報是前生所修的,這一生你所享受的。一般講,這一生所修的,來生享受,修財布施,你得財富;修法布施,你得聰明智慧;修無畏布施,你得健康長壽。財富、智慧、健康長壽是果報,哪個人不想求?都想求得這個果報,可是佛告訴我們,果是從因來的,你不修因,哪來的果?你要懂得修因,後面才有果報,所以萬法皆空,因果不空。我們要問,因果是不是也在諸法裡面?沒錯,因果也是在諸法裡頭。既在諸法,為什麼說諸法皆空,因果不空?大家一定要明白一個事實,因是能變,果是所變,善因就變善的果報境界,惡因就變現惡的果報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果。我們曉得這是夢境沒錯,有人天天作美夢,有人天天作惡夢,都是假的,但是在你感受就不一樣,善因他就感善的境界,惡因就感惡的境界。這是佛為什麼教給我們要斷惡修善,道理就在此地。我們現的境界不會現三途的境界,甚至於也不會現六道的境界,所現的境界是諸佛菩薩的境界,這個境界美好!

  可是,即使是諸佛菩薩境界現前,也不可以貪戀,也不可以執著,這個意思就是講,你可以享受、可以受用,你不能執著,那你就是佛菩薩。享受是什麼?自在、隨緣。你要把這個境界以為是真的,要把它據為己有,那就錯了,那你就造無量無邊的罪業。你能不能真的據為己有?不可能,不要說外面境界你得不到,自己的身體都得不到。我們現在曉得,我們身體是由許多的細胞組織的,細胞是剎那剎那在新陳代謝,變化不已。我們從一個小時前進到這個講堂,講完了一個半鐘點之後離去,來的時候這個身體,不是走出去的這個身體,裡面的細胞新陳代謝換了好多,已經不是同一個身。身自己都得不到,何況身外之物!你要想樣樣都得到,你豈不是叫夢想嗎?這叫妄想,妄想分別執著,那就錯了。

  所以一定要相信、要理解,諸法皆是夢幻泡影,它存在的時間如露如電,《金剛經》上說的。如露是講它的相續現象,像早晨的露水,很短。這一點我們不可沒有警覺,警覺從哪裡看?你要細心、要留意,你看我們周邊的人,我們所認識的人。我每年到外面去轉一圈再回到此地,此地的老同修就有幾個走了,他那相續相就斷了,那個露水就沒有了。每到一個地方去講經,那些地方的熟人都有幾個走了,這是經上講的如露。看看這些人都走了,漸漸就輪到自己,還能跑得掉嗎?怎麼能不警覺!如電,那是更深入一層的觀察,剎那生滅,這是完全講的事實真相。現代科學相當發達,對於這個現象觀察得相當的透徹,有沒有物質存在?現代科學家已經不承認有物質存在,物質現象是什麼?波動的現象而已。這是近代這幾年,科學家發展到量子力學,對於佛在經上講的這些道理愈來愈透徹。科學為佛經做了個證明,使我們對於佛講的事實真相愈來愈清楚,確實證明當體皆空,了不可得。

  明瞭事實真相,決定不會造業了,我們的性德能現前,清淨、平等、正覺、慈悲可以現前,看破、放下、自在、隨緣也能得到這個受用。所以要曉得,事實真相是『非有非無』。這一切現象、一切諸法不能說它有,因為它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不能說它無,它剎那剎那相續相存在一個短暫的時候。人活了幾十年,這幾十年是很短暫的時候他這個現相在,相續相在,所以不能說他無,但是你也不能說他有,因為這個幻相沒有自性。

  『離言絕慮』,說到諸法實相,不但言語說不出、說不盡,就是我們的意識心也達不到。唯識裡面講的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功能非常大,對外能緣諸法,對內可以緣到阿賴耶識,它的功能是最大,作用最大,唯獨緣不到自性。為什麼?因為它是妄心,它只能夠緣妄境,它不能緣到真心,它不能緣到真境。所以說「離言絕慮」,佛經上常講不可思議,就是這個意思。

  【依此信解,發廣大心。】

  你要把事實真相完全搞清楚,你的心量就大了。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沒有了,就恢復到真性,恢復到自性。

  【雖不見有煩惱、善法,而不撥無可斷可修。】

  底下括弧裡頭是個註解,「不撥無即不排除之意,撥者排也,無者除也,故上句之意為,雖不見煩惱與善法,但仍有可修與可斷」。這一句非常重要,千萬不能夠疏忽,疏忽了怕的什麼?錯會了意思,你墮在惡取空,那個毛病就更大,更嚴重。雖然知道萬法皆空,剛才講了因果不空,我們明白是一樁事情,契入境界又是一樁事情。對於事實真相明白了,是解悟,解悟不管用,你沒有證得,必須要自己親證你才得受用。所以,解了以後要證。證,一定要斷惡修善,知道善惡都是假的,都是當體皆空了不可得,但是還要認真去斷惡修善,你才能夠契入境界。否則的話,你只聽說而已,你自己決定得不到受用。這個得不到受用,非常簡單、明顯的顯示出就是自在,你得不到自在,你在生活當中得不到隨緣之樂。隨緣就是法喜充滿,十大願王裡所說的「恆順眾生,隨喜功德」,這個樂趣你得不到。

  你能夠真正去做,你才能在生活當中,與十法界眾生,「恆順眾生,隨喜功德」,你才真正把你自己的生活契入到圓滿的智慧、圓滿的歡喜,真是幸福快樂。你跟佛菩薩在一起幸福快樂,你跟妖魔鬼怪在一起也幸福快樂,這是你懂得恆順。恆順當中是順其幻相,夢幻泡影,心地清淨一塵不染。在天上不染樂受,清淨心,在阿鼻地獄不染苦受,沒有苦樂憂喜捨,這才叫真正得大自在。你還有苦樂憂喜捨的感受,你是凡夫,你的煩惱很重,業障很重,習氣沒斷,你不認真修不行,這是古人常講的「理可頓悟,事須漸除」。般若經上講這個道理,實在講聰明人他能夠體悟,能領會,可是事實上,一天到晚還是煩惱,還是有苦樂憂喜捨,這就不行;換句話說,至圓至高之理是明白了,六道輪迴還是出不去!知道現在做夢,這個夢沒有辦法醒不過來,還得要繼續去做,那多苦。如何能從夢中醒過來?要靠真正的修行,真實的修行。

  所以煩惱跟善法也是沒有自性,佛在大經上常講,「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煩惱跟菩提一樁事情,生死跟涅槃也是一樁事情,這叫入不二法門,你真正契入了。我們今天是在二裡頭,落在二、三裡頭,什麼時候入不二,你就證悟了,那就不是解悟,就入一真法界,不二法門就是一真法界。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真法界,《華嚴經》講的華藏世界是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就是經上常說的法身大士,你不但是菩薩,大菩薩,明心見性的大菩薩。所以見性見個什麼?就是見到一,就是見到不二。見到一,見到不二,就見性了,這就入一真法界。

  到這個境界之後,還要不要斷惡修善?還要。為什麼還要?做樣子給迷惑顛倒的人看,這叫大慈大悲。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有很多人以為,世尊當年在世,六年苦行,到處參學,後來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覺悟了。那是做樣子,表演給我們看的,其實他早就成佛了。他在《梵網經》上自己說出來,這次到我們這個世界來表演這一套,是第八千次了,其實久遠劫就成佛了!示現成佛,還是示現八相成道,你看看他在世的時候,每天還著衣持缽到外面去乞食,都是做樣子給我們看的。諸佛菩薩應化在世間,無論他表演的是什麼身分,無論他表演的是哪種行業,都是給世人做榜樣的。那不是為他自己,是為一切眾生做表演的,這就是大慈大悲。他還要做出來,怎麼斷惡、怎麼修善,不單單是言教,他身教。做出樣子來教導我們,讓我們細心去體會,向他學習,這是慈悲到了極處!我們從這些地方才稍稍體會到,大乘法中常說「佛氏門中,不捨一人」,這是慈悲到極處!

  【是故雖願悉斷悉修,而不違於無願三昧。】

  『無願三昧』是清淨心,就是經上常講的「大三空三昧」,我們在《無量壽經》曾經細說過,將來在後面還會講到。由此可知,斷一切惡,『悉斷』,「悉」是一切,斷一切惡,修一切善,事上要做,要認真的做,做給別人看。這是講佛菩薩,他們斷惡修善都圓滿了,無惡可斷,也無善可修,那是到了真正清淨的境界,可是還要做出樣子出來,所謂是作而無作,無作而作;斷惡,斷而無斷,無斷而斷;修善,修而無修,無修而修。你去體會這個意思。他是做給眾生看的,無礙於他自己的清淨心,所以這是大慈悲心的圓滿流露。

  由此可知,諸佛菩薩示現斷惡修善,示現種種苦行,所謂難行能行,永無終止的。為什麼永無終止?眾生無盡,佛菩薩示現就沒有止境。那我們會想到,佛菩薩這樣做是不是太辛苦,太勞累了?我們凡夫一定會這樣想,這是以凡情去想佛菩薩的境界,完全錯了。錯在哪裡?我們凡夫做事情會累,為什麼會累?因為有「我」,四相沒有破。我今天做了這麼多事情,應該很累了,愈想愈累。佛菩薩無我,做再多,誰累了?沒有累的人,所以不疲不倦。你看普賢菩薩十大願王,每一願最後的結語,「無有疲厭」,所以他不會疲勞,也不會厭倦。我們凡夫會疲勞、會厭倦,做一樁事情做久了就討厭了。說實在話,諸位同修現在年歲都不大,你要是到個八十、九十,說老實話,連吃飯都厭倦,都不想吃了。吃飯、喝水都討厭,何況其他的事情,這是實話,不是假話,不要說幹別的事情天天幹一樣的,吃飯都不想吃。所以會厭倦。會厭倦的,就是因為有我,執著有個我,他就會厭倦。諸佛菩薩沒有一個不是破了四相四見的,他們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全都沒有了,所以才不疲不厭。這就是每天在這裡做、在這裡表演、在這裡示範,『而不違於無願三昧』,無願三昧是清淨心。

  【雖願皆度無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故能隨順於空無相。】

  大三空三昧就是空、無相、無願,如果他著相、有願,他是凡夫,他不是菩薩。我們從經義裡面不難體會,大三空三昧就是《金剛經》上講的離四相、離四見,離念離相就是空、無相、無願,意思完全相同,境界也一樣。諸佛菩薩天天度眾生,心裡頭有沒有存「我度了很多眾生」?沒有這個念頭,如果有這個念頭,著相、著見了。幫助一切眾生而沒有度眾生的念頭,這叫「三輪體空」。我們要明白這個道理,要契入這個境界。度眾生在哪裡度?先要度你的一家人,每天圍繞在你身邊的,你去工作,在公司也好,你去上班,你所接觸的這些人,你都要度他。怎麼度?表演給他看,你的工作很認真、很努力,你又不著相,心地那麼清淨,那麼樣有智慧,而不生煩惱,這就是度眾生。日久天長就被人發現了,「那個人,他了不起,我們要向他學習」,這就是度他了。度眾生不是天天勸他念佛、勸他讀經,那個沒有用處的。你勸他讀經、勸他念佛,他先要看看你,你讀經、念佛你好在哪裡?還不是天天生煩惱!所以你要表現一個智慧、無煩惱,幸福自在快樂,他就會向你學習。為什麼你過得那麼快樂?我們過得這麼辛苦,就要向你請教。到他向你請教,你把這套理論、方法傳授給他,他也能在他的生活當中,在他的工作裡面,得到幸福快樂,他就得度了。

  所以,「眾生無邊誓願度」就在周邊,周邊這些眾生不能夠影響他,你菩提心沒有!這個很要緊。雖然這麼做,心一定要清淨,才能度得了眾生。存個心「我要影響別人」,存個心「我要幫助別人」,已經壞了,你已經著相了。這裡面境界非常微細,要很細心去體會,然後如何應用在生活上,應用在工作上,應用在處事待人接物。

  【如經言,如是滅度無量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這兩句話不必細說,《金剛經》上講的。

  【如是發心,功德無邊。】

  『功德無邊』是真的,不是讚歎的話。為什麼無邊?因為你沒有分別執著。你一有分別執著,功德就有邊了,邊就是界限,就有界限了。愈是分別執著嚴重,邊界就愈縮小,剛才講了,現在一般人界限很小,再容納一個人都不行,都容納不下,他這個界限就那麼小,小得真可憐。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邊界就沒有了,就破了,那就是盡虛空遍法界。點點滴滴的功德都是盡虛空遍法界,所以功德確實是無量無邊。

  【設使諸佛窮劫演說彼諸功德,猶不能盡。】

  這些話都是真實的,絲毫的功德,再微小的,它稱性。所以諸佛菩薩布施一分錢,功德無量無邊;凡夫今天布施一百萬、一千萬,功德很小,一點點。什麼原因?因為他有分別、有執著,自己劃了很多界限,突不出他的界限,道理在此地。菩薩布施一分錢,他沒有界限,所以他那功德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如何打破這個界限,界限就是《金剛經》上講的四見四相,只要四見四相不破,你就永遠在六道,你的福報不會超越六道,六道是界限。所以凡夫有的心量大,不想自己,想社會、想國家、想地球上一切眾生,還都出不了三界,出不了六道。為什麼?你沒有破四相四見,你還是有我、還有人,所以你的功德、積的善都有界限。實在講,一個凡夫能夠想到國家、想到民族、想到一切眾生,很了不起了,可是在佛法眼光看還很小,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才知道破四相四見,我們的心、我們的念頭才跟虛空法界相應,那個功德就是無量無邊,一切諸佛都說不盡。

  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