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八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08

  請掀開經本,第八頁,倒數第三行,從第七段看起:

  【日釋觀徹合贊云,此經念佛為宗,往生為體,一經所尊專在念佛,故以念佛為之宗也,宗之所趣唯在往生,故以往生為經體。】

  這也是日本一位法師,他的法號叫『觀徹』,他有《無量壽經合贊》。前面曾經跟諸位報告過,在唐宋的時代,日本有許多的高僧來到中國留學,他們回去之後,對於《無量壽經》的修學、弘揚,都超過我們中國。現存在《卍續藏》裡面所收藏的《無量壽經》註解,有二十多種是日本人的著作,這些著作都非常有價值,這是其中之一,《無量壽經合贊》。他對於本經的宗旨,所說的跟前面大致上都相同,這部經是以『念佛為宗』,也就是蕅益大師在小本裡面所講的信、願、持名,信願行三資糧,是這部經的修學宗旨。『往生為體』,這個「體」就是趣的意思,跟前面性體不一樣,雖然用的字是一樣,意思不相同,我們必須要了解。

  『一經所尊專在念佛』,「尊」是崇尚,這部經修學所崇尚的就是在念佛。本經經文裡面跟我們講得很清楚,三輩往生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一向專念就是本經所尊崇的,所以『以念佛為之宗』。『宗之所趣』,「趣」是歸趣、趣向,也就是我們念佛目的何在?目的是往生不退成佛,所以『以往生為經體』,就是這部經的歸趣。再看底下這條︰

  【疏鈔曰,依正清淨,信願往生,以為宗趣。】

  『疏鈔』是蓮池大師《彌陀經疏鈔》,大師在《疏鈔》裡說宗趣,這個三句話很重要。『依正清淨』這句話的意思是雙關的,西方世界依正莊嚴,這個是不必說,而十方世界每個求生淨土的眾生,我們在這個地方稱眾生而不稱人,因為稱人只限於人道,稱眾生,九法界的全部都包括在其中,也必須要「依正清淨」,然後信、願才能夠往生。《疏鈔》裡頭這一句,比前面所講的念佛為宗,意思更為精深;換句話說,如果你信願念佛,念佛沒有達到往生的標準,你還是去不了,不是說每個念佛人都能往生。這樁事情,過去李炳南老居士在台中常說,他以台中蓮社為例子,念佛的人很多,他老人家很感嘆的說,一萬個念佛人,真正能往生的也不過就是三、五個而已。由此可知,真正能往生的是萬分之五,我們就算最多的,一萬個人裡面才只有五個人。

  為什麼那麼多念佛的人不能往生?蓮池大師這個標準在此地,好,雖念佛,沒有達到這個標準,就是依正清淨。正報是心,心不清淨,依報是身,我們的身,我們的生活環境不清淨;依正要不清淨,雖然信、願也不能往生。所以,蓮池大師這個標準清楚,一點都不模糊。我們念佛人,一定要以一心不亂作為修學的標準,一心不亂就依正清淨了,以此為宗趣。

  【圓中鈔云,以信願淨業為一經宗致。】

  『宗』是宗旨,『致』也是趣向的意思。這是幽溪大師所說的,在《彌陀經圓中鈔》裡面講的。後面是《要解》,這三個註解是《阿彌陀經》古註裡面最好的三個註子。這個地方說得簡單,『信願淨業為一經的宗致』。由此可知,《圓中鈔》講到「淨業」,《疏鈔》裡面講到「依正清淨」,如果沒有淨的標準,這一生往生就不可靠。後面:

  【彌陀要解曰,以信願持名為宗。】

  這是蕅益大師在《要解》裡面講的,意思跟前面都相同。下面一段:

  【曇鸞大師往生論註曰。】

  《往生論》是天親菩薩做的,前面曾經簡單介紹過了,註解是曇鸞法師。曇鸞法師他是生在南北朝時代,東晉時代的人,對於淨宗也是一生專修專弘,是我們淨宗一位很有成就的大德。他的道場在玄中寺,玄中寺在中國歷史上出了三位祖師,所以玄中寺也就是淨土宗的道場。曇鸞以後就是善導大師,這非常著名的,善導住在玄中寺。善導以後,道綽大師也住在玄中寺,所以玄中寺出了三位祖師。這個地方在現在的山西,距離北京大概三百多里的樣子,也是我們淨宗的祖庭,就是祖師的道場。《往生論》註解裡面說: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中,雖行有優劣。】

  這我們在經上都看到很清楚、很明白了。

  【莫不皆發無上菩提之心。】

  這一句很重要,我們在經上「三輩往生」這一品裡面看到,上輩、中輩、下輩裡面的行業不相同,上、中、下三根不相同。但是說到修行,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這兩句完全相同,可見得發心非常重要。我們一般老實說,念佛不能往生,絕大多數都是在菩提心上出了問題,一向專念他真幹了,他沒發菩提心,沒有發菩提心,就是心不清淨。菩提是覺悟,沒有發菩提心的人沒覺悟。什麼叫沒覺悟?對於這個世間還有人我是非,還有許多放不下的事情,這就是沒覺悟。真正覺悟的人,一定是身心世界統統放下。所以覺悟不覺悟,從這個地方看就很清楚。覺心是清淨的,不覺,心是染污的,心裡面有是非人我,有貪瞋痴慢,這個沒有覺悟、沒發菩提心,雖然念佛也不能往生,正是古德所說的「喊破喉嚨也枉然」。因為往生真正的條件是「心淨則土淨」,你要心清淨了,才能往生,正如《疏鈔》上講的依正清淨,這是往生必須具備的條件。所以,大師在《往生論》註解裡,特別提示出來告訴我們,三輩往生都要發無上菩提心。

  【此無上菩提心,即是願作佛心,願作佛心,即是度眾生心,度眾生心,即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

  曇鸞的話說得好,說得透徹。什麼叫『無上菩提心』?無上菩提心就是發真正作佛的心,這是徹底覺悟了。我們知道,唯有作佛,才能恢復自己自性本具的德能,才能夠幫助一切眾生、照顧一切眾生,所以『願作佛心』就是『度眾生心』。如果我們要把無上菩提心展現在事相上來說,就是四弘誓願,四弘誓願大家都知道,四弘誓願就是無上菩提心落實在修行事相之中。第一個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所以願作佛心就是度眾生心。如果不發度一切眾生這樣的大心,你菩提心沒有。度眾生的心一定是『攝取眾生生有佛國土心』,幫助一切眾生,接引一切眾生。我們有能力接引嗎?有,你把這個法門介紹給別人、推薦給別人,就是接引他,接引他到西方極樂世界,西方極樂世界現在有佛住世。

  【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

  不發心就不行,發心度眾生,要自己要發心斷煩惱,要發心學法門,這樣才能成佛道。往生不退成佛就是「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四弘誓願落實在修淨土人的行門上。

  【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這個話講得也很清楚、明白。你菩提心沒有,你有緣聽到《無量壽經》、聽到《彌陀經》,知道西方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你為了自己享受,發願求生淨土,不得往生,這個要知道。所以要想真正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要記住經上常講的「受持讀誦,為人演說」。為人演說的意思很廣,並不是一定要上台來講經,不是的,那你就想錯了。隨時隨處,我們真的有這個心,要把這個法門介紹給一切大眾,這就是為人演說。時時刻刻勸人念佛求生淨土,遇到人就勸他,這就是為人演說,這就是度眾生。

  【安樂集曰。】

  《安樂集》是元曉大師做的,元曉大師有《無量壽經》的註解,也有《安樂集》,《安樂集》還是《無量壽經》註解,他有兩種。

  【依天親淨土論云。】

  『淨土論』就是《往生論》。

  【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有其二義。】

  這句裡頭,要查查原文看看,因為『凡欲發心會無上菩提者』,這個「會」字可能有問題,在此地不太好講這個字。『有其二義』。

  【一者,先須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法,二者,須知三種順菩提門法。】

  這個在過去《往生論》裡面我們都曾經講過,這段也非常重要。天親菩薩《往生論》就是他老人家修學淨土成就的報告,把他的修學經驗提供我們做參考。如果以佛法三轉法輪的意思來說,《往生論》可以說是作證轉,天親菩薩依照這個法門修學,給我們做了個見證。他講發菩提心,先要離三種與菩提門相違背的,然後又需要知道有三種順菩提門的。底下說:

  【何等為三,一者依智慧門,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故。】

  這一條重要,可是很難做到,這個就是障礙菩提門的,如果你要不放下、不捨棄,它就變成障礙,障礙你的菩提心發不起來。所以一定要知道。這是智慧,沒有智慧的人才貪圖自己享受,有智慧的人修福而不享福。佛在《金剛經》上教誡菩薩們,菩薩修福,菩薩惜福,菩薩不受福德,菩薩不享福。為什麼?特別是在六道裡頭,一享福就迷惑了,有幾個人享福而不迷的?有幾個人享福而不造業的?好像沒有見到過。所以,佛特別教誡菩薩不受福德。但是我們在許多大乘經上,看到佛菩薩享不享福?佛菩薩很享福,我們在《華嚴經》上看到,毘盧遮那佛依正莊嚴,他享福。我們在淨土經上看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與往生的大眾,真的享福。為什麼佛教一切菩薩在娑婆世界,無論是什麼身分,你示現的是出家身分、是在家身分,都不准你享福?這個用意很深。深位的菩薩,我們說深位,就是地位很高的,像《華嚴經》上講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是真正不退轉的菩薩,他可以享福。他享福,心還是清淨的,他享福,心依舊不染的。為什麼也不受福德?這是大慈大悲,做榜樣給我們看!他來教化我們,他享福,叫我們不能享福,我們能相信嗎?肯跟他學嗎?做不到。他叫我們苦行,他比我們更苦,我們看到點點頭,可以跟你學。你叫我修苦行,你自己不肯修苦行,我們就不會接受,不會相信了,他要做樣子給我們看。

  娑婆世界,特別是我們地球上的人,不能享福。現代這些古裝的錄影帶很多,我相信看的人很多,你看看歷史上,自古至今,的確是古今中外沒有例外的,哪個享福不迷惑顛倒的?哪個享福不造業的?哪個享福不墮落的?你能從這個地方警覺,這就是智慧,『不求自樂,遠離我心貪著自身』。生活清苦一點好,苦的環境裡面,能夠激發道心,使我們對這個世間沒有留戀。順境裡頭貪戀,放不下、捨不得。生活環境很清苦,覺得這個世間沒有意思,厭離這個世界,對於這個世界能生厭離心,生厭離心就是你真的放得下,你不會再貪戀,往生淨土就有希望了。

  【二者依慈悲門,拔一切眾生苦,遠離無安眾生心故。】

  前面是講自己,要離一切貪愛、享受,第二要依慈悲,幫助一切苦難的眾生。哪些眾生有苦難?給諸位說,凡是沒有離開六道輪迴,都是苦惱眾生。不要看他今天作天王、作人王、世間大富長者,那是假的、空的,他能夠享受富貴的時間非常短暫。諸位冷眼去觀察你就曉得,很短暫!付出的代價太重了,實在不值得。所付的代價,我們總說一句,就是造業。他造多少業,才得那麼一點點享受,佛經上有個比喻說「刀頭舐蜜」,那個比喻很好!所以凡是六道眾生都苦,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三界統苦,我們要有大慈悲心,幫助這一切眾生脫離三界、脫離輪迴。『遠離無安眾生心故』,「無安眾生心」是凡夫心,這沒有慈悲,我們要遠離,要學佛菩薩那樣的慈悲。一切眾生只顧到自己,他不顧別人,所以無有安眾生心的意念,這個意願凡夫沒有。我們要遠離,要有菩薩的慈悲。

  【三者方便門,憐愍一切眾生心,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

  佛法中常講「慈悲為本,方便為門」,『方便』又說善巧方便,這是權智。有智慧,有種種方法來誘導眾生,來幫助一切眾生,這個地方講『憐愍一切眾生心』。而『遠離恭敬供養自身心故』,「身」是物質享受,「心」是精神上的享受,這兩種享受都是眾生貪著的,貪求恭敬供養。凡夫之人,如果沒有恭敬供養,他不肯做事。世間人每天很勤奮、很勤勞的在工作,為的是什麼?我們中國人常講名利,名、利兩個字在推動,不是為名,就是為利。此地這個恭敬供養就是名利,恭敬是名,供養是利,要沒有名利,誰肯幹?沒有名利,為一切眾生服勞役,只有佛菩薩肯幹,凡夫之人不肯幹的。凡夫之人做一樁什麼事情,無論大事小事,先要講求代價,就是先要談名利,沒有名利決定不幹。

  哪個行業裡面都講名利,在古代的社會,唯有老師教學生不講名利,所以古時候,師道在社會上是最為大眾尊敬的。老師教學生決定不能夠跟學生收取學費的,那就變成生意買賣,那樣的老師在社會上沒有人能夠瞧得起。老師教學生,學生當然有義務供養,供養是隨分隨力,家庭環境好的,對老師可能供養多一點,家庭環境差的,對老師供養就少一點。其至於還有少數的學生,家境非常清寒困苦,老師還要從他束脩裡頭拿一點出來幫助學生。古時候的師道,這是順便提一提,現代師道沒有了,現在老師教學要談鐘點費,這是很惋惜的一樁事情。

  佛、菩薩如是,我們學佛、學菩薩也應當如是,遠離恭敬供養。絕不是哪個地方對我恭敬,哪個地方對我供養多,我要到那裡去弘法;那個地方沒有恭敬、沒有供養,這地方就不能去,這個不是菩薩,這是沒有菩提心。菩提心,就是佛菩薩他所觀察的就是機緣。機緣是從哪裡看?是講這些佛法他能不能相信?他願不願意接受?如果他能信、能願,緣成熟了,緣成熟了,無條件的去幫助他。如果某個地方,現在這個情形真有,而且我們普遍能見得到,他對你有恭敬、有供養,恭敬供養都非常隆重,你講佛法他聽不聽?他不聽,他不相信,他不能接受。像這些地方,恭敬供養再多都不能去。為什麼?因為那些眾生並不想學佛。不想學佛法,為什麼要搞這一套?搞熱鬧!現在佛門裡頭,搞熱鬧的、作秀的很多,他是屬於這一類的。我們必須要搞清楚,然後正法你才能夠稍稍有些體會。上面講的這三條:

  【是名遠離三種菩提門相違法。】

  這三條是與菩提心相違背的,你如果不捨掉,不能夠離遠,決定障礙你發菩提心。我們再看下面。

  【順菩提門者。】

  這是天親菩薩教我們一定要學的,前面三種要遠離,這三條要學。

  【菩薩遠離如是三種菩提門相違法,即得三種隨順菩提門法。】

  可見得前面這三種翻過來就行了,把相違背的翻過來,就隨順了。

  【何等為三。】

  這三條都是清淨。

  【一者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安樂故。菩提是無染清淨處,若為自身求樂,即違菩提門。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在這之前也曾經跟諸位同修報告過,無上菩提是圓滿的大覺,覺性圓滿,覺心也圓滿。覺性跟覺心有什麼不一樣?我們講性,是從體上講的,講心是從用上講的,體、用都圓滿,這是佛門常說的大圓滿之一。圓滿裡面決定沒有界限,這是我們不能不明瞭的。一切眾生累劫修行,不能開悟、不能證果,原因在哪裡?實在講,界限不能突破。界限是什麼?《金剛經》上講得很具體四相四見,這是佛把種種界限歸納為這四大類,若不能突破界限,種種修行都不能成就。所以一定要知道突破界限的重要性,要把人我的界限突破,從這裡下手,這是大乘法微妙奇特的法門。佛菩薩跟一切眾生,不一樣的地方在哪裡?眾生起心動念先想到「我」,於我有沒有好處?於我有沒有利益?他第一個念頭想這個。於我家有沒有利益、有沒有好處?於我這個團體有沒有利益、有沒有好處?他第一個念頭是動在這裡。因此,四相永遠不能突破。為什麼?念念執著四相四見,念念增長四相四見,他怎麼能破?佛在大乘法當中教菩薩如何突破?實在講那個方法很簡單,佛教菩薩起心動念不要想我,想一切眾生。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有沒有好處?有沒有利益?人能夠把這個念頭轉過來,四相不要去破,自然沒有了,四見也沒有了。離了四相四見,不但超越六道,十法界也超越了,直接契入一真法界,就是《華嚴經》裡面所講的法身大士。這是菩薩跟眾生截然不同之處。

  我們學佛從哪裡學?要從這個地方學。起心動念要想到一切眾生,縱然我們的心量沒有那麼大,現在還不能夠起心動念都想到盡虛空遍法界,至少你起心動念要能想到一個國家,這一個地球。想到一個國家還不行,那個國家跟我們這個國家還要打仗,還要戰爭,我們的日子還不好過。最低限度你還想到這整個地球。可是我們曉得,整個地球好,別的星球不好,也不行。現在科技發達,常常看到不明飛行體,那大概都是外太空的人到這裡來觀察,我們好,他們不好,將來星球跟星球當中又有戰爭,這又麻煩。你才想到佛法這個心量大是正確的,盡虛空遍法界一切眾生的真實利益,我們起心動念要從這個地方去著眼,而後你才能普度一切眾生,才能夠與菩提心相應。

  像此地講的『隨順菩提門』,第一個是『無染清淨心,不為自身求安樂』。可是諸位要曉得,「無染清淨心」就是身心安樂的根本。我們在大乘經裡面體會到很多,心清淨身就清淨,身心清淨,你的身體自然健康長壽,自然百病不生,這就是自身真實安樂處。無需要人侍候照顧,要很多人侍候照顧,必然是自己身心不健康,才要人照顧;身心健康,何必要人照顧?不要人照顧就是不受福德,他可以享福,他不接受福德,為什麼?身心健康!像我們過去在台中看到李炳南老居士,九十五歲還自己燒飯,自己洗衣服,不需要人照顧,那是真正不受福德。不是沒有人侍候他,多少年輕人想侍候他,他老人家拒絕。九十五歲之後,才有鄭勝陽跟他姐姐姐弟兩個人侍候老師,九十五歲以後。這些人都做出樣子給我們看,所以要曉得,無染清淨心是真正的享受,是真實的福報。

  『菩提是無染清淨處』,發菩提心,菩提就是清淨無染。『若為自身求樂』,這個「樂」是五欲六塵的享受,你要是貪染五欲六塵的享受,你就迷了,你就不覺悟。『是故無染清淨心是順菩提門』。

  【二者安清淨心。】

  『安』是平安,怎樣才能夠安?心平等就安了。我們現在這個心不安,為什麼不安?心不平等,心有高下。此地所說的,與《無量壽經》的經題完全相應,《無量壽經》在經題上教我們修行的綱領,清淨、平等、覺。第一個講清淨,這順菩提門,第二個平等,平就安,不平,永遠不得安寧。我們一個人如果自己要想求得心安,能不能做到?能,只要離開一切分別執著,你的心就安了。你要想到你的心為什麼不安?就是你有分別、有執著。諸佛菩薩無論在什麼地方,在九法界裡面度化眾生,在天堂,他不分別、不執著樂受,在三途,他不分別、不執著苦受,所以他的受是平等的。無論在什麼境界裡面,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他的心永遠是平等的,哪一個處所他不安?這是我們要學習的,要有『安清淨心』。

  【為拔一切眾生苦故。】

  這就是以清淨心、平等心攝受一切眾生。在世間,我們都知道,任何一個人,無量劫來在六道裡面輪迴,與一切眾生所結的恩怨也是無量無邊。這種恩怨必定是酬償、報復,也是永無止境的,而且愈報愈殘酷,所謂是冤冤相報,沒完沒了,非常可怕,這就是一切眾生苦的源頭、苦的根本。菩薩要令一切眾生心安,必須要令一切眾生徹底了解事實真相,所謂是理得心就安,道理明白,心安了,心安理得,理得心安。人與人之間,究竟是一回什麼事情?沒搞清楚,這就冤冤相報;搞清楚了,無論是順境、逆境一笑了之,就沒事了。即使受到極大的冤屈,他也不會計較,也不會報復,為什麼?《金剛經》上幾句話念一念就好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沒事!這些現象,知道是業緣,我過去沒有得罪他,他今天怎麼會來報復我?他為什麼不報復別人,單單報復我?必定是我跟他過去世有這個結,今天他報復來了,我這裡就帳消了、勾了,這個帳到此地就結了,沒事了。

  如果我還存怨恨心,我還想報復他,那就生生世世沒完沒了,你還能想離六道輪迴嗎?阿彌陀佛來接引你往生,「那個仇我還沒報,現在還不能去」,哪有這種道理!「那個人欠我的債還沒有還我,我還要討債」,西方極樂世界就去不了。所以,所有恩怨、債務從此一筆勾消,沒事了。我們對人好,應該的,別人對我不好也應該的,不就沒事了!你的心真的安了。你把這個世間,這些因因果果的事理、因果都看透徹,都明白了,你心才能安,才能以真誠、清淨、平等心幫助一切眾生離苦。

  【三者樂清淨心。】

  這三條,諸位仔細觀察,無染、安、樂這三個底下都連著清淨,換句話說,安樂從哪裡來的?從清淨心來的,沒有清淨心,哪來的安樂!而且這些字彼此互為因緣,我們從後面看,後面是果。樂是果,樂從哪裡來的?樂從安來的,安是因,樂是果。安從哪裡來的?安從平來的,心平了,平才安,平是因,安是果。平從哪裡來的?從公來的,公平,所謂公,念念為一切眾生,不是私心,私裡頭沒有平,沒有平,哪有安,哪有樂?什麼都談不上。你看看中國這些字,互為因果,上一個是因,底下是個果,果又變成因,下面又有一個果,諸位細細從這個地方觀察。『樂清淨心』,樂是與樂。

  【欲令一切眾生得大菩提故。】

  我們要幫助一切眾生得樂,得的是什麼樂?絕對不是眼前功名富貴、五欲六塵,不是這個樂。諸位要記住,這決定不是樂,這是苦因。什麼是樂?『大菩提』,菩提是覺,大菩提就是大覺,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徹底明白,就叫大菩提。宗門裡面所說的明心見性,教下所謂大開圓解,現代一般學術界裡面所說的徹底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才叫真正大樂。

  【攝取眾生生彼國土故。】

  如果對於宇宙人生真相不能徹底明瞭,你怎麼會勸勉一切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必定是了解西方極樂世界是大圓滿!正如同佛在經上給我們講了三種真實,那三句很重要。「真實之際」這句話就是說的真如本性,經上講的,意思就是明心見性,就是淨宗所講的理一心不亂,開化顯示真實之際。第二說「住真實慧」,真實慧就是自性本具般若智慧。佛門裡面常講的無量智慧、無量德能,是自性本具的,不是外面學得來的,統統都顯露出來,都得受用。這一句講的自受用。入了這個境界,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智慧,我們過的什麼日子?高度智慧的日子、高度智慧的生活,這就是佛菩薩。對人對事對物,「惠以真實之利」,他受用。所以,住真實慧是自受用,惠以一切眾生真實之利是他受用。這是大慈大悲,幫助一切眾生最真實的利益,就是勸導一切眾生求生西方極樂世界。

  眾生不肯相信,眾生不願意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什麼原因?對於西方極樂世界不了解,他不清楚!不但西方世界不了解,十方世界他也不了解,如果都搞清楚了,他自然有選擇。由此可知,不給他說明不行,為人演說就非常重要。演說這兩個字是兩個意思,說是說明,演是表演;換句話說,我們自己是不是走這個路子?我們要做給他看,他才能相信。不僅是言說,還要做到,說到做到,做到說到,這是為人演說。

  【菩提是畢竟常樂處。】

  這個話是真的,不入這個境界他不知道,這是真樂。

  【若不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者,則違菩提門。】

  所以度眾生、幫助眾生要幫到底。幫助眾生離開六道,是不是圓滿?不圓滿、不究竟。離開六道算是不錯了,但是人家還有見思、無明沒破,自性的功德沒有能夠現前,必須繼續不斷的幫助他。即使幫助他到等覺菩薩,算不算圓滿?還不算圓滿,因為他還有一品生相無明沒破。這些事實,佛在大乘經上說得很多,像我們中國人常常讀誦的《地藏王菩薩本願經》,我想每個學佛的人,無論是在家、出家,一生當中總讀過幾遍。地藏菩薩幫助一切眾生目標也是令一切眾生成佛,不是講成等覺菩薩。可見得目標都是在無上菩提,都是在圓滿的佛果,這就是『令一切眾生得畢竟常樂』,這是成佛。

  【此畢竟常樂,依何而得。】

  這個目標沒錯,純正的目標,能不能達得到?答案是肯定的,決定能達得到的。要依什麼才能達到?

  【要依大義門。】

  若非『大義』,一切眾生在一生當中作佛,而且是平等作佛,那談何容易?所以這個「大義門」只有一門。

  【大義門者,謂彼安樂國土是也。】

  佛法裡面講『大義門』就是淨土法門,就是勸人念佛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我們如果真正參透了這個道理,徹底明白這個事相,我們自己的修學,以及弘法利生,幫助一切眾生,給諸位說,一部經就夠了。中國古時候的大德,就有一生講一部《彌陀經》,專講《彌陀經》,一生講兩、三百遍的。這個人我們想想,那就是阿彌陀佛再來,他是《彌陀經》專家。與《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上講的理、事完全相應,這一門深入!《彌陀經》若是細講,比《無量壽經》還要深,我們在最近十年當中,《無量壽經》講過九遍,而最長的一遍在圖書館講的,一百零七次圓滿,一次一個半小時,一百零七次就是一百六十個小時。而我們講《彌陀經疏鈔》講了兩百八十多次,這第三次講的,第二次好像講了三百三十五次,也是一次一個半小時,三百多個小時,比《無量壽經》長出一倍。而第三遍講的時候,前面講得詳細,後面速度就快了,是館長催我,快講快講,不要拖太久了。本來我的預想,我第三次講的一遍,細講應該超過四百次,後面就縮短了,就兩百八十次圓滿。

  由此可知,《彌陀經》比《無量壽經》深,比《無量壽經》難講。《無量壽經》好講,實在講一般程度稍微好一點的人,不講《無量壽經》都看得懂,但是《彌陀經》看不懂,《彌陀經》字字句句含無量義。所以我們學經,學《無量壽經》很好,學著會講,一生就講這一部經,就依照這部經來修行,沒有一個不成就的。自己成就,也幫助別人成就。

  【故令一心專至,願生彼國,欲使早會無上菩提也。】

  因為這個道理,這個事實真相,所以世尊,以至於十方一切諸佛如來,都這樣的教導我們,要『一心專至』。「一心專至」就是經上講的一向專念,或者是祖師們所說的一門深入,都是這個意思。『願生彼國』,這個願心要真實、要強烈,我們這個願望要強。要知道世出世間一切法裡,唯有這個法真實,除此一法之外,皆非真實。既然不是真實,為什麼不放下?不但世法要放下,佛法也要放下,《金剛經》上佛說得很好,「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佛說這個話說到究竟處。那個「法」是講佛法,佛法也要放下,叫我們專取西方淨土,生到西方淨土,就得大圓滿。這個大圓滿是真實究竟的圓滿,無論是智慧、德能、才藝,沒有一樣不圓滿。如果依其他的法門,要得大圓滿相當不容易,這是事實真相,不能不知道的。佛在大乘教裡面常常告訴我們,修行證果,證果是指無上菩提,也就是大圓滿,需要經歷三大阿僧祇劫。這三大阿僧祇劫,難!時間太長了,我們今天聽到這個數字,所謂是天文數字。

  可是三大阿僧祇劫是對誰講的?你要知道,不是對我們講的,我們沒資格,三大阿僧祇劫是對圓教初住菩薩講的,這個要知道。圓教初住菩薩就是《華嚴經》上所說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四十一個位次要修三大阿僧祇劫,第一個阿僧祇劫證三賢位,十住、十行、十迴向;第二個阿僧祇劫,是初地到七地;第三個阿僧祇劫,八地到十地。所以是對破一品無明,證一分法身,是對那種人講的,不是對我們講的。在這以前,沒算,以前要算進去,無量阿僧祇劫。你才曉得修行難!為什麼要修淨土?搞清楚了,你才知道不修淨土不行!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不需要那麼長的時間,一生就圓滿菩提。

  所以你想想看,華藏世界文殊、普賢為什麼要求生極樂世界?文殊、普賢是等覺菩薩,剛才講了,三大阿僧祇劫只到十地,等覺再成佛我看至少也要一個阿僧祇劫。你看算的時間,愈往上去愈難,第一個阿僧祇劫證三十個位次,第二個阿僧祇劫證七個位次,第三個阿僧祇劫證三個位次,那最後一個等覺成佛,至少也要一個阿僧祇劫。但是他們到西方極樂世界,跟阿彌陀佛見了面就證到了,立刻就證得,時間縮得太短了。即使以《觀無量壽經》上來說,下品下生的人,五逆十惡下品下生,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十二劫花開見佛。十二劫我們看起來很長的時間,要比起無量大劫來講,十二劫算什麼?十二劫花開見佛是什麼地位?圓教初住地位。我們真是搞了無量劫又無量劫,連個初果都沒有搞到,初果到圓教初住,不曉得要經過多少阿僧祇劫,這個裡頭進進退退太大了,進的少退的多。你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你才曉得西方極樂世界是非去不可。

  何況那個世界是平等世界,生到那個地方去,雖然各人功夫淺深不一樣,這個沒有關係。阿彌陀佛本願威神加持,使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的人,即使凡聖同居土下下品往生,相貌跟阿彌陀佛一樣,身體體質跟阿彌陀佛一樣,諸位在四十八願裡念到!換句話說,平等成佛,平等成佛的經只有這一部,諸位看看整個《大藏經》,沒有講平等成佛的,平等成佛就這一部經,就這一個法門。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