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大乘無量壽經指歸  (第六集)  1996/4  美國聖荷西 檔名:02-031-0006

  請掀開經本,第六面最後的一段,第五段開始:

  【要解云,吾人現前一念心性,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非過去,非現在,非未來,非青黃赤白,長短方圓,非香非味,非觸非法,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

  這段文長,我們就先念到這個地方。這一段是為我們描繪真心,佛法裡面講真如、本性,在一切法之中,唯有它是真的,它是實在的。佛在《金剛經》上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就說明,世出世間一切法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唯獨『心性』是真的。但是心性究竟是什麼?什麼都不是,所以沒有辦法說得出來,也沒有法子指陳得出來。像這樣的文字,在大乘經上很多,我們要很細心的去體會它。

  『吾人現前一念心性』,這個「一念」是關鍵的字眼,一才是真的,二就是虛妄的了。我們念佛,究竟的目的在哪裡?經上說得清楚,一心不亂,一心就是此地講的一念。如果你念到一心,這個地方所說的一段,你就徹底明瞭了,我們常講,你就證得了。證得這樁事,在佛法裡講你就成佛了。成佛跟不成佛,區別就在此地,沒有見性的是凡夫,見了性就成佛。證得這個境界,給諸位說,不但六道輪迴沒有了,十法界也沒有了。那個時候是個什麼樣子?佛法說,那個時候叫一真法界,超越十法界。所以要著重一,修行,真正修行人,時時刻刻保持你這個一念。一念就是裡頭沒有妄想、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是你常住真心現前。

  在本經經題裡面所說的清淨、平等、覺,都是一念心性的狀態。如果有二念,你的清淨、平等、覺都沒有了,你沒有清淨,你必定在染污;你沒有平等,你一定是在分別、在執著,你分別執著才有高下;你沒有覺,你一定在迷。我們是不是真的在修行?是不是真的在幹?你要懂得這個道理,要知道這個事實的真相。所以,學佛的人很多,成就的人寥寥無幾,原因是什麼?他不知道一念的重要,他所修的依舊還是雜念,像《金剛經》上講的四相、四見不斷,無論修什麼佛法都是凡夫;也就是說,大乘佛法裡根本就沒有入門。我們常講三皈依,真正皈依就是入佛門了。實在講,皈依都是形式,確實沒有皈,也沒有依,皈是回頭,並沒有回頭。從哪裡回頭?從迷、邪、染回頭。他沒有從迷邪染回頭,依舊是迷惑,依舊是邪知邪見,依舊是染污,他不肯回頭。回過頭來依什麼?依覺、正、淨,這就是真正皈依,真正入了佛門。在大乘佛法裡講你是初信位的菩薩,你入門了。我們對於這些道理、事理說得太多,說管說,沒用。我們是不是真的回過頭來,真正依靠了?

  弘法利生也是如此,佛菩薩住持一個道場是普度九界一切眾生。如果說這個眾生我喜歡他,我度他,那個眾生我討厭他,我不度他,諸位想想,你依舊是住在迷邪染,你沒有住覺正淨。這個道場是不是佛道場?不是!佛的道場是覺正淨。誰的道場?妖魔鬼怪的道場,妖魔鬼怪就是住迷邪染,我們不能不知道。淨宗是所有一切法門裡面最方便的,最直捷、最穩當的,它也不能違背原理,它還是要求一心不亂;如果離開一心不亂,那不是淨宗,不是佛法,這是我們必須要曉得的。

  所以一念心性是真心本性。真心本性究竟在哪裡?《楞嚴經》一開端,那個故事也非常有趣,阿難尊者發起的楞嚴法會。尊者的發心出家,《楞嚴經》上記載得很清楚,阿難尊者發心出家是看到釋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非常羨慕,認為這個身相不是父母所生的,一定是修成的。他為了也要得到像佛一樣的相好,這才發心出家,楞嚴會上佛問他,他是這麼樣說出來的。而釋迦牟尼佛並沒有追問他,你這個心是真心還是妄心?沒問他。而只問他,心在哪裡?你以什麼為心?心在哪裡?提出這兩個問題。你看在《楞嚴經》一開端,用了很長的一段經文來討論這個問題,這是《楞嚴》有名的七處徵心。阿難說出七個地方,很不容易,我們沒有辦法,說不出來,他比我們聰明多了,說了七個地方,七個地方都被釋迦牟尼佛駁斥了。

  這個地方,『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是七處裡面的三處。可是我們一般世間人總是以為心在哪裡?心一定在自己身體裡面!從前人心在哪裡?以為心臟是心。現在人不認為是心臟,認為腦是心,腦能夠思惟、能夠想像。其實都不是,這是什麼?是心的作用。佛在一般經上為我們說,所謂「六根門頭,放光動地」,這是心的作用。它在眼能見,在耳能聽,在鼻能嗅,在舌能嚐,在意能知。這個說法如果我們還是難體會的話,我們用現代科技來做比喻,好懂。我們把心比喻作電,這個常識現在大家都有。電在燈,它會放光;在麥克風裡面,它會把聲音放大;在錄影機裡頭,它能把我們現場記錄下來。但是電是一個,在不同的器皿它就顯示不同的作用。心是一個,絕對不是說,我這個放光的電跟錄音的電不一樣,它完全是一樣的,那個東西才是真的;你講光、講音、講影像,那是假的,這就是我們《金剛經》上講「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能起作用的,能力,那個東西真的,那是心性。

  所以心性在哪裡?盡虛空遍法界,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不生不滅。不但不生不滅,它永遠不會變,我們一般都會變質,這個東西永遠不會變,它不是創造的,它也不會毀滅。它雖然什麼都不是,但是它能變現一切萬物,一切萬物統統是它變現的,這是真的。學佛,求的是什麼?求的就是這個東西,你要把這個東西找到,證實了,你就叫明心見性,你就叫成佛了。這是講「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是從空間上講的,遍一切處。

  下面說『非現在,非未來』,這兩句是從時間上講的,它是遍滿了時空。『青黃赤白』是從色相上說的,它也不是色相,但是它能變現色相。『長短方圓』是從形相上講的,它不是形相,它也能變現種種形相。『非香非味』,香是鼻根所接觸的,味是舌根所接觸的,觸是身接觸的,法是意接觸的,你六根所接觸的都不是。但是諸位要曉得,六根的能力是的,六根的本能是的,眼能見、耳能聽,那個「能」是的;這才說「六根門頭,放光動地」,能是的。這個能,本能,諸位要曉得,本能是一念,是清淨的,決定是覺正淨。可見得這個一念心性,我們不是沒有,各個人都有,所以佛從這上來說,「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一切眾生本來成佛」,是從這個地方說的。為什麼我們會變成凡夫?我們就是從第二念起迷了。第一念是一念心性起作用,但是第二念裡面就夾雜著妄想分別執著了,第二念是迷了。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在哪裡?佛菩薩永遠保持第一念,不會掉到第二念上,其實諸佛菩薩跟我們差別就這麼一點點,永遠保持在第一念。

  我們要把它搞清楚,第一念是什麼?第一念裡頭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像我們睜開眼睛看到外面境界,我們沒有起分別、沒有打妄想、沒有執著的時候,外面境界是不是看得清楚?清清楚楚!這是第一念,這是你見性,見的是色性。到第二念起來,它就有妄想分別執著。這個是人,那個不是人,這是中國人,那是外國人,它起分別。一動這個念頭,就落二、三了。二、三,二是意識、意根,三是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也就是把一念心性轉變成八識,這就墮落了。變成八識,就變成十法界,就變成六道,這個轉變好快!你懂得了心性變成八識好快,然後你就曉得轉八識成四智同樣快。就看你能不能轉得過來,一轉過來,所謂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馬上就成佛了,就看你能不能轉得過來。

  我們在佛經上讀到這些道理,也了解這些事實真相,為什麼還是轉不過來?轉不過來的原因,就是我們的習氣太久了,所謂是惡習氣,惡習氣已經成了自然,真的是無量劫來養成這種惡習氣,不必要起心動念,它自自然然就出來,這是我們的病根。雖然是久遠劫來非常深固的病根,佛告訴我們,這個病根是假的,不是真的。佛在經上有個比喻,譬如千年暗室,一盞燈就照明了,一個黑的洞裡頭,幾千年都沒有陽光,黑暗的,你點一盞燈,不就照明了嗎?這就是比喻我們無量劫的積習,就像千年暗室一樣,你一覺悟,一覺悟就沒有了。一盞燈點了,就是覺悟了,一覺悟一回頭,就破迷開悟,問題就解決了。因此,這樁事情歷代祖師大德常常勸勉學人的,要真幹!從哪裡幹起?放下一切習氣,就是把你一切的妄想分別執著放下,無論是對人對事對物,我再也不分別,我再也不執著,那麼你的菩提道上一帆風順。徹底放下,真的放下,你就成佛了,就成菩薩、就成佛,你的本能就恢復。

  這些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挺難的,為什麼難?剛才講了,老毛病,舊習氣,真想放下,但偏偏放不下。由此可知,我們的修行,這是我在過去講席當中常常勸勉同修們,修行不能離開環境。環境裡面最能夠擾亂我們心性的,心性是清淨的,心性是平等的,換句話說,叫我們不清淨,叫我們不平等,心裡頭煩燥,有兩個極端,順逆兩個境界。遇到順境,你生歡喜心,你的清淨、平等失掉了;逆境,遇到不歡喜的,瞋恚、嫉妒,那也是大風大浪,也是擾亂你心性,不能平靜。因此修行真正功夫在哪裡?要從這裡做。順境裡面不生歡喜心,逆境裡面不生煩惱,順逆兩種境界成就自己的清淨平等覺。離開境界修行,不可能的,沒有那回事情的,真正修行要在環境,就是在順逆兩種境界裡面去修。所以,境緣都是自己的善知識。

  《華嚴經》善財童子給我們做了一個修行的榜樣。五十三位善知識裡面有善人、有惡人,有非常惡的人,善財童子去參訪。實際上五十三參裡面,五十三位菩薩代表什麼?代表我們現實的社會,社會上從早到晚你所接觸的,有善人,有關心你的人,有保護你的人,有惡人,有想陷害你的人,有想欺騙你的人,代表現實的社會。你說善財童子很幸運,他能夠遇到五十三位善知識,我們遇不到,你這樣想就錯了;五十三位善知識,就是你從早到晚所接觸的社會大眾。他會修,我們不會修,他在這個境界裡鍊心,鍊清淨心,鍊平等心。所以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到哪裡修?就在日常生活對人對事對物。真正是個菩薩,菩薩心裡清楚、明瞭,並不糊塗,心永遠是清淨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但是外面的境緣是善是惡清清楚楚,不能說皂白不分,那就變成白痴了。所以他清楚,善人知其惡,這個世間沒有純善之人,找不到,也沒有純惡之人,善人知其惡,惡人知其善。壞人、惡人他還有好的地方,你能夠讚揚他好的一面,能夠隱藏他惡的那一面,這個世間都是善人,沒有惡人。菩薩看大地眾生都是菩薩,佛眼看大地眾生皆是如來,他看的不一樣。如果專門看他的缺點,這個世間沒有一個是好人。由此可知,惡人看這個世界、看佛菩薩都是惡人。同樣一個道理,畜生看佛菩薩是畜生,餓鬼看佛菩薩也是餓鬼,這就是說境隨心轉。你是用的什麼心?佛心,整個宇宙都轉變成佛境界,境隨心轉,這是真的。

  這一段說明它是一切時、一切處,橫遍十方,豎窮三際,無所不在,這是我們的一念心性。諸位要記住,心性永遠是一念,絕無二念的。二,它就起變化,就不叫心性,叫八識,八識五十一心所這個東西就出來了。所以,只要你懂得一念心性,你能保持一念心性,你就是佛、菩薩,這個菩薩不是普通菩薩,《華嚴經》上稱為法身大士。

  『覓之了不可得,不可言其無』,就像楞嚴會上,佛教阿難尊者去找,心在哪裡?去找,找不到,怎麼找也找不到。但是它有,不能說它無。它確實存在,它是宇宙萬有的本體,哲學裡面的名詞叫做本體。不但十法界依正莊嚴是它變現出來的,諸佛菩薩的報土,一真法界,也是它變現出來的。所以它在一念的時候,現的法界就叫一真法界;墮在妄想執著裡面,它就現十法界,就現六道的法界。『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十法界每一個法界裡面又有十法界,這叫「百界」。每一界裡面,天台大師都說十如是,如是性、如是相、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一直到如是本末究竟,《法華經》上說的。世尊在《法華經》上講十法界、講十如是,天台智者大師在講《法華經》的時候把這兩句展開來,十法界每一法界裡頭有十法界,就是百界,每一界裡面都有十如是,就變成千如,「百界千如」。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講現相的演變,輾轉的變化,變換無窮,百界千如是說它變化的形式,何止百界千如,法界無量無邊!但是不能言其有,《金剛經》上給我們做結論,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這是真的,這才把事實真相搞清楚了。

  我們眼前這些現象、身體有沒有?沒有。如果你是個明白人,你就曉得這個東西沒有,所有一切現象決定不存在。不存在,我們看到事相上有,不錯,相有體沒有,當體皆空,了不可得,這才是事實真相。所以《金剛經》上講了六個字的比喻,「一切有為法」,有為法就把所有一切法都包括在其中,只是不包括一念心性,不包括這個。除一念心性之外,全都包括在其中,十法界包括在其中,六道包括在其中,一真法界也包括在其中;換句話說,所現的、所變的統統是有為法。「如夢」,夢是總的比喻,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夢裡不是很清楚嗎?醒來之後曉得一場空,沒有,什麼也沒有。但是你要曉得,你正在作夢的時候又何嘗有?是你沒覺悟。你真的覺悟了,正在作夢的時候就沒有,何必等到醒來時候才曉得沒有,才知道是空的,很值得我們警惕。後面三個比喻,每個字比喻一樁事情。「幻」比喻時空,時空的問題,差不多將近有一百多年,西方科學家在研究,時間、空間到底是一回什麼事情?佛把它比喻作幻,時空不是真的。在唯識《百法》裡面,時跟空都在不相應行法裡,有為法,時分、方分,時分是時間,方分是空間,《金剛經》把它比喻作幻。「泡」,水泡,比喻什麼?比喻國土,國土危脆。國土我們知道,就是今天所講的星球,遍布在太虛空當中,無量無數的星球,佛把它比喻作泡。這些星球成住壞空,不堅實!把身體比作「影」,影有沒有?光線底下照下來,有影子,影像有,沒有自體,影像而已。

  那麼這些「夢幻泡影」存在的時間有多久?後面兩個字做比喻,比喻它存在的時間久暫。「如露」,露是露水,露水是比喻相續相,相續相很短!以我們人來說,人縱然活得長壽,活到一百歲,一百歲的人畢竟不多。這一百年就像露水一樣,真的,比起無限長的時間,太短暫了,只一剎那。你要是真常常想,你就會意冷心灰。「電」是比喻現相的存在,「露」是比喻相續相的存在。現相的存在剎那生滅,這在前面跟諸位說過很多遍了,生滅同時。不要以為我們進佛堂來,一個半點鐘完了走,這身還是我,不是的,變了,絕對不是,剎那生滅。就像佛在《仁王經》上所講的比喻,我們現在根據科學的觀察,知道佛的比喻是粗說,沒有說到實際的真相。佛的比喻是「一剎那九百生滅」,一剎那多長的時間?佛講「一彈指有六十剎那」,就是一彈指六十分之一叫一剎那,一剎那裡面有九百生滅,這是講所有一切萬物的真相。

  現在科學家觀察,以電來做比喻,以光的速度,電的速度跟光的速度是差不多的。光速通過一公分,一公分大概這麼寬,光的速度從這頭到那頭通過,多少時間?好像是一秒的三億分之一,三億分之一秒通過一公分,一公分還是好長的距離!我們才真正明瞭,釋迦牟尼佛講一剎那九百生滅,已經講得很粗了,讓我們從這個地方體會剎那生滅的真相。佛雖然這麼說,但是很多大乘經上佛說出真相,真相是什麼?不生不滅。諸位要知道,如果真的不生不滅,說一個不生不滅那不叫廢話嗎?那就毫無意義了!而是生滅說它作不生不滅,這個話才有意思。為什麼生滅說它不生不滅?它那個生跟滅的時間幾乎是同時,太短暫了。譬如我們講,光走一公分的距離是三億分之一秒,我們怎麼能觀察得出來?無法觀察。你再說一公分的十分之一,十分之一公分、百分之一公分、千分之一公分、萬分之一公分,豈不是生滅同時!因此佛才說個不生不滅,這就有意思了,這是為我們說出事實真相。

  了解事實真相之後,你就得到一個結論,佛在經上常講的,萬法皆空,但是後頭有一句,因果不空。正是古德所說的「萬般將不去,唯有業隨身」,你在這個世間一生當中,你什麼都得不到,全是假的。但是你得到什麼?造業。我們要問問,業因業果是不是也是虛妄的?給諸位說是虛妄的,沒錯。但是業因是能變,果報是所變,所有這些現相,十法界依正莊嚴,從哪裡來的?就是業因果報的相續相。你造的善因,就變好的境界,你造的惡因,就變餓鬼、地獄、畜生三途的境界,但是你要曉得,業因跟果報也是假的,就跟作夢一樣。雖然是個夢,有人天天作美夢,有人天天作惡夢。為什麼有人作美夢有人作惡夢?造的業不一樣。所以佛特別提醒我們這一句,因果不空,這就是告訴我們,起心動念,對人對事對物,不要造惡業。你以善心善行,你造善業,果報是美好的;如果是惡意、惡心惡行造的業,果報就是惡劣的,三途的果報。佛把這些事實真相告訴我們了。「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這句話就是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離一切緣慮分別語言文字相。】

  換句話講,這些東西全部都達不到一念心性的真相。『一切緣慮』,「緣慮」就是我們思考、我們想像,達不到。思考的能力是第六意識,第六意識的功能非常廣大,也就是講我們思考的能力範圍非常深廣,對外,可以能夠緣到虛空法界,對內,可以緣到阿賴耶識。但是要曉得,就是緣不到真性,對於一念心性,它真的是無可奈何,它緣不到。也就是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凡是虛妄的它都能緣得到,它就是緣不到真實。為什麼?因為它是妄心,它不是真心,妄心緣不到真性。所以佛在大乘經上常講不可思議,思就是緣慮,真如本性沒有辦法去思考的,你想用思考去得到、去了解它,沒有這回事情,決定不可能。『分別語言文字相』,這些東西就是議;換句話說,語言、文字達不到,你想用語言把它說出來,用文字把它寫出來,也做不到。言語、文字的範圍更小,更是有限,連思慮都達不到,何況言語文字。這一句就是常講的不可思議。雖然不可思議,但是這些:

  【緣慮分別語言文字,非離此別有自性。】

  可見得這些東西,就是思惟想像、言語文字這些東西,也是自性裡頭變現出來的,自性裡變現出來的相分,沒有離開自性。離開自性,確實無有一法可得,全都是自性變現出來的。

  【要之,離一切相,即一切法。】

  這是最後總歸一個結論,怎樣才能夠體會到心性,禪家講的明心見性?必須要『離一切相』,『離一切相,即一切法』,離一切相就是!一切法就是真如自性,為什麼?一切法是自性的相分,就如同古人比喻說「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如果你遇到這個境界,你會產生一個現象,對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萬法,你展現出大慈大悲,真正的愛護,真正的關懷。為什麼?曉得是自己。你見到外面宗教講的上帝,知道上帝是我自性變現出來的;你看到阿鼻地獄的惡魔,也知道惡魔也是自性變現出來的,離開自性,無有一物。所以諸佛菩薩的大慈大悲從哪裡生的?就是知道情與無情(無情是植物、礦物)跟自己同一體,同一個心性。你怎麼會喜歡這個,討厭那個?不可能。一個人不能說我喜歡這個手,討厭這個手,沒有這回事情。你會有這種差別觀念,你不了解事實真相,了解事實真相,這個念頭沒有了,所以那個慈悲叫大慈大悲。必須把真相搞清楚了,大慈悲心才生得出來;沒有搞清楚,你一定墮在執著四相、四見裡頭,這就是佛講的凡夫,那個真的是造業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這個意思如果還不容易體會的話,我們還以作夢來做比喻,比較好懂一點,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作夢的經驗。在夢中,諸位想想,夢裡面的虛空,夢中有空間、也有時間,夢中也有山河大地,依報的莊嚴,夢中也有許多的人物,你在作夢的時候你的心迷昧,所以把夢境當真的,夢中也造業。如果你醒過來之後,好好的反省一下剛才夢中的境界,哪一樣不是自己心裡變現的?夢裡面的時空,夢裡面山河大地,夢裡頭所有一切人物,都是自性變現的,絕對不是外面有個東西跑到你夢裡頭來,沒有這回事!你夢到阿彌陀佛,不是阿彌陀佛進到你的夢中,不是,沒這回事情,是你自性裡變現出來的。所以你才曉得,原來整個夢境就是一個自己,離開自性,哪有夢境?這是佛法裡常講的全妄即真,夢中境界是妄相,整個妄相就是你自己真心變現的。全真即妄,真性在哪裡?整個夢境就是的。那個心倒不是真心,妄心,是意識心變現的。通常我們講你的意識心在哪裡?不曉得,可是作夢的時候就很清楚,因為那個心整個現了相。性相不二,性相一如,在佛經上這兩句話我們體會就更深刻。

  作夢的時間短,醒過來很快,醒來的時候境界還很清楚,想想佛經上所講的道理,把它對比對比似乎是容易明瞭了。你再把這個道理引申,我們現前的境界就跟夢中境界一模一樣。不要以為我們在這個世間一生有幾十年,夢裡頭也有過幾十年的。古代文學作品裡面有一篇很著名的,我們一般在台灣好像是中學課本裡面都有,「黃粱夢」。人家在那裡打個盹,作個夢,也夢了幾十年,從他做秀才,去趕考,一直到以後作大官,對他有恩的報了恩,有仇的也報了仇,做了幾十年宰相,以後一直到老死,醒過來之後,黃粱還沒有熟,黃粱是小米。那個時間,實在講也不過就是一、二十分鐘,一、二十分鐘,他在夢裡過了四、五十年,時間是假的,不是真的。我們這一生當中縱然活上個一百年,了不起了,實在上講,如果是以兜率天人來看,真的在作黃粱夢一場。兜率天的一天是人間四百年,你想想看,兜率天人看我們,不是黃粱夢一場嗎?兜率如果再上去,化樂天,化樂天的一天是我們人間八百年。再往上去,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的一天是人間一千六百年。我們人生百年,在他們看起來不就是作黃粱夢一樣嗎?諸位能把這些道理、事實參透了,真正搞清楚、搞明白,看破了,你自然看破。看破之後,你心清淨了,清淨心生智慧,無論對人對事對物,真正你的慈悲心能生得出來;我們一般講的愛心、關懷,你能夠以清淨平等的愛心關懷一切眾生,這個心是菩薩心!

  關鍵,這兩句話就是教給我們修學的方法,要離一切相,《金剛經》講到最後,實在講就是世尊二十二年講般若的總結論,四個字,離相離見。佛將一切現相歸納為四大類,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包括所有的現相。要離相,不要著相,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叫你了解事實真相,所有一切現相,當體皆空,了不可得。所以,諸位必須要有高度的覺悟,所有一切境緣當中只有一剎那。如果我們說得再粗一點,大家容易懂一點,我們講緣分,緣分就一剎那,會不會有第二次一剎那回來?沒有了,這個要記住。只有一剎那,因為它沒有重複的,沒有再來的。所以明白人,對於這一剎那的緣,他知道應該要去怎麼做,那充滿了智慧。必須跟一切眾生結善緣,不僅是跟有情眾生,無情眾生也結善緣,我們今天講植物跟礦物,也是以真實、無盡的愛心去關懷它。這是性德的流露,是自自然然的,不是出於勉強的,自然的,也就是我們常講無條件的。

  佛將我們所有一切妄想歸納為四見,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這個要離,離相離見,此地是離一切相,包括四見也在其中。離相離見,所有一切法皆是佛法,所有一切法皆是一念心性。心性在哪裡?無有一法不是。

  【離故無相。】

  『無相』是見到性,『離』是不分別、不執著。離開一切妄想分別執著,你就見到性。見到一切萬法的性體,體是空寂了不可得,就是前面所講的「不在內,不在外,不在中間」,一直到「具造百界千如,不可言其有」,這個事實真相你見到了。

  【即故無不相。】

  『無不相』是見到它的現相,現相是什麼?剎那生滅相,生滅相續相。雖然是相續相,前一個相跟後一個相是兩回事情,不是一樁事情,它是相續的,它不是一樁事情。這剎那生滅,這是事實的真相。

  【不得已強名實相。】

  佛把這樁事情立一個名詞、術語,跟我們大家溝通比較方便一點,這個術語就叫它做『實相』。可是你要記住,你不要以為真的有個實相在,那你就又錯會了。這是很不得已,設一個名詞,「名可名,非常名,道可道,非常道」,這個原理要懂得。名是假名,假名安立,希望從假名裡面你能夠體會到它真實的義理,假名的作用在此地。學佛最怕的是執著在名相上,死在名相上,那就壞了,那就完全錯了。所以,佛法不能執著,世尊在《金剛經》上說過,「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就是告訴我們佛法也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

  底下一句,這是《六祖壇經》裡面的。

  【六祖云,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這是六祖在五祖忍和尚會中,開悟的報告,他總共說了五句,這是最後的一句,黃念祖居士在這一段只引用了他這一句。他五句裡面,第一句話說「何期自性,本來清淨」。由此可知,覺正淨是我們本有的,我們現在有沒有失掉?並沒有失掉。如果要失掉了,怎麼能叫自性?怎麼能叫本性?由此可知,佛經上常講失,常講迷,也是前面所說的,不得已強名而已。於是就有不少人在那裡追問,我們自性本來是覺的、本來是清淨的,什麼時候染的?什麼時候開始迷的?為什麼原因染的?為什麼原因迷的?不但現在有人問,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就有人問他。《楞嚴經》上,富樓那尊者就是這些話問釋迦牟尼佛,這個經文在《楞嚴經》第四卷裡。他問得有沒有道理?我們現在一般人聽很有道理,其實一點道理都沒有,有個什麼道理?什麼迷了?你這個念頭就迷了,你這個念頭就是污染。

  我們今天真正懂得、明白了,迷悟是一念,覺悟也是一念,你把這些所有的念頭統統放下,你就覺悟了,就什麼事都沒有了!你還懷疑什麼原因迷的?迷上加迷。幾時迷的?又迷上加迷,你永遠不能開悟。你這些妄想分別執著當下斷了,你當下就成佛了,盡虛空遍法界,過去現在未來,你統統了解,什麼障礙都沒有了。世間人還以為會問的人聰明,他問得好!迷惑顛倒,他問得好。所以宗門用的功夫,叫你參禪,叫你修定,你才有一個念頭想問,人家香板就打下去了。你開口,打;你不問,不問也打,不問是無明,你糊塗,問的是妄想。開口,打妄想,你不問,打無明,反正打就是了。古來那些大德是真有功夫,他會把你打開悟。現在那些禪堂也學了這套本事,打,只管打,打死也不開悟,這不冤枉嗎?很冤枉。過去那真有功夫,學的人也真用功。所以那是幫助人開悟的。現在哪有這種功夫?那是心清淨到極處,於那個開悟將達到邊緣,差那麼一點點,這一聲棒喝把他驚醒,那個界限突破了,是在那個關頭才用棒喝。所以,宗門不是天天打人,哪有這種教學法?是你將要開悟還沒有開悟,在邊緣上,用這個手段幫助你突破,也不是天天打人的。宗門那個手段跟教下手段是完全不同,它有它的道理在。

  我們要曉得,自性本來是覺正淨,現在雖然在迷,我們墮落在六道裡,還是覺正淨。只要一念把妄想分別執著放下,覺正淨立刻就恢復,我們講業障,我們是業障障住了。業障也不是真的,放下就沒有了;不肯放下它就起作用,就障覺正淨,就障自性,問題就是肯不肯放下。所以學佛人做功夫,禪宗做的功夫是直接的,就是修定。什麼叫定?把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放下,那就是定,不一定打坐,行住坐臥都是定。教下用的功夫,念佛用的功夫,原理原則不變,方法手段不一樣,這個要知道。譬如我們念佛人,執持名號,《無量壽經》上教給我們「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無量壽經》上講的。什麼叫菩提心?離相離念就是菩提心;換句話說,放下妄想分別執著,就是菩提心。你要不肯放下,那個心不是菩提心,不是菩提心,一向專念不能往生,一定要菩提心。菩提心就是放下萬緣,念佛堂裡頭,堂主常常掛在口上的口頭禪,叫大家放下萬緣,老實念佛;放下萬緣是菩提心,老實念佛就是一向專念,這才能成功。

  六祖大師報告裡頭還有一句,「何期自性,本來具足」,這句話重要。本來具足就是一絲毫的欠缺都沒有,智慧圓滿的,德能圓滿的,才藝圓滿的,乃至於富貴也是圓滿的。世間人一天到晚打妄想在哪裡求,求不到,自性裡頭統統圓滿具足。這才曉得為什麼佛教我們要明心見性,明心見性你的性德完全透露了,你的幸福、享受、自在就圓滿,沒有欠缺,道理在此地。尤其顯示出來的,就是最後一句「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如果它要是不圓滿,它怎麼能生萬法?這個萬法就是經上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包括諸佛剎土、一真法界,都是自性所生的,自性能生。正如同我們作夢一樣,夢是意識心,意識心能生萬法,萬法是夢境。夢中的虛空、山河大地、一切眾生,是心性變現出來的現象。我們從這個地方細心去體會,才知道一念心性不可思議,一念心性圓滿功德,這一念心性是大圓滿、是大自在!

  理明白了,事實真相搞清楚,要知道怎樣去修學,修學就要從一心上去修。一心就是屬於禪定,心永遠是定的,永遠是淨的,所謂定跟淨,就是裡面不雜妄想分別執著。這個事情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是真難,難就是習氣太重,一天到晚打妄想。淨土宗的方法比其他宗派的方法容易,容易在哪裡?叫我們把念頭放在佛號上,這是個好辦法。比起其他方法真的是好得太多了,所謂是用一個念頭止一切妄念。但是你念佛,有會念,有不會念的。不會念,念得很苦,境界不能現前;會念的人,功夫很容易得力。會念跟不會念,要緊的是觀行,念佛是行,你觀念沒有轉過來。你要把觀念轉過來,再加上佛號,那功夫很容易得力。觀念怎麼轉?你見人的時候,這句阿彌陀佛,對方就是阿彌陀佛,你要把他當真佛來看待。對人對事對物我都把它看成阿彌陀佛,所有境界都變成阿彌陀佛,你把念頭轉過來,你的功夫很容易得力。如果口裡是阿彌陀佛,外面境界沒有一樣是佛,到哪一年你才能相應!無論是善人惡人,無論是好事壞事,無論什麼東西,一會轉阿彌陀佛,那外面的境界、外面的人事全是阿彌陀佛。你這樣念法,不需要很長的時間,就能入境界。所以觀行很重要,有行沒有觀不行,觀比行還重要,把觀念轉過來。真的是阿彌陀佛,絕對不是假的,你的心愈真實,感應愈快,得力的也愈來得快。

  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