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  (第二集)  1989/4  新加坡  檔名:02-003-0002

  請掀開經本第八頁,第一行是本經的經題: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

  這部經跟其他的經典稍稍有點不相同,因為它是會集本,所以我們在此地必須要把來源跟大家做個簡單的介紹。昨天曾經說過,這個法門確實是難信之法,玄奘大師在他老人家所翻譯的《阿彌陀經》當中,就翻說這個法門是「極難信法」。昨天我跟諸位提起,我自己修學,在早期對於淨土法門是相當的排斥,不但不相信,簡直就是不能接受。以後我在懺雲老法師的茅蓬裡面住了五個月,昨天跟諸位說過,這五個月受了一點基礎的教育。除了做工、拜佛之外,懺公老法師教我念了三本書,第一本書是《彌陀經要解》,第二本書是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我也很用了一些功夫,把它的科判都畫成表解,這是交了卷了。第三部是《印光法師文鈔》,《文鈔》念了之後很受感動,對於淨土法門不排斥了,也不毀謗、不排斥了,但是不肯念佛,還不肯修這個法門。以後到台中跟李炳老學教、學講經,昨天這樁事情也跟諸位報告過,目的是去學講經,不是去念佛的。他雖然一生弘揚念佛法門,把這個法門介紹給我,要我學講《彌陀經》,我也會講《彌陀經》,但是《彌陀經》是講給別人聽的,是教別人念佛,我自己還是不甘心、不情願。台中我住了十年,跟李炳老所學的經,前後差不多共有三十多部。

  真正對於淨土起了信心,是我自己在最近十八年講《大方廣佛華嚴經》,去年到此地來我也曾經跟諸位報告,我是從《大方廣佛華嚴經》裡面開悟的。悟了什麼?悟了淨土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度眾生的第一法門,這樣才死心塌地,才認真的修學這個法門,弘揚這個法門。《華嚴經》是我最喜歡的一部經典,不講了,《法華經》也不講,《楞嚴經》也不講了。《楞嚴經》是我看家的經典,我在李老師那裡學習,《楞嚴經》是我主修課程,《楞嚴經》大概講了有七、八遍,現在都不講了。現在專講淨土五經,為什麼?識貨了,才曉得所有經典裡面,這個經是最好的,比《華嚴》還好,《華嚴》、《法華》、《楞嚴》都比不上它,當然我們要研究最好的經典。所以,自己依照這個經典修學,發心弘揚這個經典,目標的確是希望將來上品上生,就這一個目的,其他任何目標都沒有。

  這是說明我們為什麼要選擇這部經,為什麼把這部經介紹給諸位,這是事實的真相。我們中國俗話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諸位現在不識貨,當然給你講什麼都好,你不識貨!到有一天識貨了,如果我今天跟諸位講《華嚴》、講《法華》、講《楞嚴》,到有一天你會怪我,你會罵我:你知道最好的經,為什麼不介紹給我,給我介紹第二第三的?到那時候你會找我麻煩。如果我也不知道,當然無所謂,你責怪我,我可以告訴你我不曉得,我以為這是最好的,介紹給你。現在我知道了,我就不能拿第二、第三種經介紹給諸位,一定介紹諸位一切諸佛所弘揚的第一經,這個才能真正對得起諸位。

  我們從這一面看起,這個經有很多的題目,此地第一個題目這是本經的題目,其餘後面有五種題目,這五個題目都是《無量壽經》的不同的譯本,在沒有介紹經題之前,先要跟諸位說明一下。《無量壽經》跟小本《阿彌陀經》,就是現在大家常常晚課念的《佛說阿彌陀經》,是同一部。《無量壽經》就是詳細的《阿彌陀經》,《阿彌陀經》就是簡略的《無量壽經》,這兩部經是同一部經;一個是佛說得詳細,一個是佛說得簡單,這是同部。所以蓮池大師將這兩部經稱之為大本、小本,大本分量多、字多,就是《無量壽經》叫大本,《阿彌陀經》叫小本。但是諸位要曉得,文字雖然有簡繁不同,裡面的含義是一樣的。不能說《阿彌陀經》裡面的含義簡單,沒有這部經豐富,你這個說法就錯了。你看看蕅益大師的《要解》、蓮池大師的《疏鈔》,經過他們老人家一講解,才曉得《阿彌陀經》裡面的含義實在是太豐富了,這個是要知道的。

  小本《阿彌陀經》在我們中國有兩種翻譯,我們現在大家所念的,是姚秦鳩摩羅什大師所翻的,他翻得非常好,這是中國早期譯經大師裡面最受人尊敬的一位大師。他所翻的經是屬於意譯,所以非常適合中國人的口味,中國人很喜歡念鳩摩羅什大師所翻的經。除這一部之外,唐朝玄奘大師,這是我們中國非常有名的一位高僧,當時到印度求學,在印度住了十七年,回國之後就帶了許多的梵文經典,裡面有梵文的《阿彌陀經》,他老人家也把它翻成中文。雖然翻出來,但是沒有流通,因為大家念鳩摩羅什本子念習慣了。尤其玄奘大師譯的是直譯,文法都是印度文法,我們念起來格格不入,所以都不太喜歡念玄奘大師的譯本。因此,這個本子沒有單行本流通,只是保存在《大藏經》裡面。小本有兩個翻譯。

  到了民國年間,也就是我們會集這個經的夏蓮居老居士,他老人家非常的慈悲,把玄奘大師跟鳩摩羅什大師這兩個本子詳細的校對,重新編一個本子,也是會集本,就是《阿彌陀經》的會集本。這個本子雖然他老人家會集成功,但是也不太流通,為什麼?因為羅什大師的本子我們念習慣了,所以這個本子也是只提供我們作為研究淨土的參考而已。我們曉得現在《阿彌陀經》有三種本子,這些本子都收在我們《五經讀本》裡面,諸位同修將來統統能夠看得到。

  除了同部之外,還有同類的。什麼叫同類?這個經都是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那就是屬於同類。同類的經典裡面是以勸我們持名念佛最親切,為什麼?大本、小本都是主張持名念佛。如果用觀想、用觀像,或者用其他方法來念佛求生淨土,就比較疏遠一點。同類裡面講到比較上親一點的經典有《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就是《十六觀經》,《十六觀經》裡面雖然是以觀想為主,講得最多,但是最後的一觀,就是第十六觀,是講「持名念佛」。

  說到這個地方,我先把這個三經大義概略的跟諸位做一個報告。《無量壽經》是淨土最重要的一部經典,這裡面講西方極樂世界的緣起,這個世界是怎麼來的,講緣起,講西方極樂世界的歷史,西方極樂世界的狀況,可見得它非常重要。以及西方極樂世界修學的方法、因果的道理,詳詳細細的統統在這部經上。《阿彌陀經》的經文比較簡單,它有它的重點,它的特點是勸我們相信,勸信,勸我們發願,勸我們念佛求生淨土。所以《彌陀經》的大主義是勸信、勸願、勸行,這就是有名的所謂淨土資糧,也就是往生淨土的三個條件。《觀無量壽經》是講淨土的理論依據,講淨土修行的方法,以及三輩九品的因果。所以,這三經實在講要統統看,我們對於西方極樂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單看一部經的確是不夠的,你認識不夠;換句話說,你信心就不會堅定,你願力就不切,這樣念佛往生就沒有把握。必須對西方極樂世界全盤了解,我們的信心堅固,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自己有堅定的信心決定去,一絲毫懷疑都沒有。誰能夠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了,我相信他都會有堅定的信心,真是「萬修萬人去」的法門。這是三經性質稍微不相同。

  在《觀經》裡面,我們會看到一個很特殊的情形,它把「觀想念佛」擺在最前面,十六觀從第一觀到第十二觀,這十二觀都是講觀想念佛,第十三觀是講「觀像念佛」,最後這一觀是講「持名念佛」,就是跟《彌陀經》、《無量壽經》講得完全一樣,把它放在最後。放到最後,諸位要曉得,佛法跟世間法有很多地方相同,就是最好的放在最後。你看唱戲唱壓軸戲,最後的那場是最精彩的戲,壓軸戲;佛法也是如此,它把持名放在最後,持名是十六觀裡頭的壓軸戲,才曉得持名不是簡單的事情。我們從許多的旁證能夠看到,你看《華嚴經》到最後,普賢菩薩十大願王導歸極樂,那是壓軸戲。在《楞嚴經》上,我們看「二十五圓通章」,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這兩位菩薩都是唱壓軸戲的。如果按順序排列,觀世音菩薩應該排在第二,而觀世音菩薩拿到最後去了,這表示是最好的。按照順序,大勢至菩薩排名應該排在第二十三,結果他也排到最後去了,他跟彌勒菩薩兩個對調。彌勒菩薩按順序,彌勒菩薩是排在最後的,結果他們兩個對調。所以這是代表兩個特別法門。我們從《觀經》這個排列的順序,它為什麼不把「持名念佛」擺在第一,它擺在最後?這個用意很深。這些地方我們都要特別的注意。

  除《觀經》之外,《華嚴經》的「普賢行願品」,《楞嚴經》的「大勢至菩薩圓通章」,天親菩薩的《往生論》,《安樂集》等等,這些都是本經的同類。同類裡面的三種已經被祖師們列入淨土五經,都收在淨土五經,連《往生論》也收進去了。其餘的還有許多大乘經典附帶說的,帶說淨土經論的就相當多。我們在台北出版一部《淨宗經論合刊》,裡面就刊載著佛在講其他經典裡面,附帶勸大家念佛求生淨土,這樣的經典我們看到的一共有二百四十多部。當然,我們還沒有看到的一定還有,我們已經看到的就兩百四十多種,可見得古人所講「千經萬論,處處指歸」這個話是有道理的,不是隨便說的。

  前面交代的話說完了之後,我們要給諸位介紹本經了,先介紹這部經的翻譯、會集、註解,至少要把這三樣東西給諸位略略說一說。「譯」就是翻譯。「會校」就是根據原譯本重新校對、重新整理,編輯一個新的本子。這部經到中國來得最早,可以說佛法最初傳到中國來的時候,《無量壽經》梵文本就傳到中國。可見得中國人福報大,這個法門與中國人有非常深厚的因緣。從後漢,我們曉得,佛教是後漢明帝永平十年,皇帝派了特使到西域去求佛法。在西域,大概就是現在阿富汗的地區,遇到兩位印度的高僧,摩騰、竺法蘭。我們中國的使節就將這兩位法師請到中國來,帶了佛像、經典,永平十年到達中國,這是中國佛教的開始,公元六十七年。今年是公元一千九百八十九年,公元六十七年佛教到中國,算起來一千九百多年了。

  以後陸陸續續來的高僧就很多,其中翻經最著名的就是安世高大師,安世高翻的東西很多,而且也非常受中國人的歡迎。這個人是很了不起的人,他是安息國的王太子,安息就是現在的伊朗,他父親是伊朗的國王,安息的國王。他父親死了以後,他做了半年的皇帝,以後他不做了,把王位讓給他的叔父,他出家修行。晚年在中國弘化,對於中國佛教早期的翻譯是最有貢獻的一位人物,本經他曾經翻譯過。這部經從安世高一直到宋朝,八百多年當中一共翻譯了十二次,所以古人說「東來最早,翻譯獨多」。任何經典在中國翻譯,沒有翻譯過十二次的,像《金剛經》有六種翻譯,但是沒有十二次,這部經翻了十二次。這部經,十二種不同的翻譯,可惜從宋朝以後當中有七種失傳,所以現在保留下來的有五種。這五種題目,這個上面就有,這五種是我們現在有的,跟諸位簡單介紹一下。

  第一種,經題叫《無量清淨平等覺經》。這部經是後漢,就是跟安世高大師同時代,是後漢月氏國,月氏就是現在新疆跟蘇聯西伯利亞那一帶的地方,是古時候的月氏國。這是個出家的法師支婁迦讖在洛陽翻譯的,年代大概是在公元一四七年到一八六年之間,因為這位法師出現在這個年代。這是現在還留存下來的第一部經。

  第二種,名字非常長,總共有二十個字,《佛說諸佛阿彌陀三耶三佛薩樓佛檀過度人道經》,這個經的名字也稱作《無量壽經》,又叫做《阿彌陀經》。這也是月氏國一位在家居士翻的,就是支謙。支謙是一位在家的居士,他是在公元二二三年到我們中國來,那個時候是我們中國三國的時代。三國,他在東吳,我們歷史上就稱他為吳,他是在東吳,三國的時代。我們中國人因為有《三國演義》小說,所以大家都知道劉備、關公,跟他們同時代的,他們那個時代的。這是現在保留的第二種。

  第三種叫《無量壽經》。這是印度一位出家人,就是康僧鎧大師,也是在洛陽白馬寺翻譯的。那個時候的洛陽在三國時代是屬於魏,就是曹操的領土,魏、蜀、吳。所以講到康僧鎧,就加上一個「曹魏」,曹魏康僧鎧大師所翻譯的。這部經流通得很廣,一般人所看到的《無量壽經》大概都是這個本子,因為在許多翻譯裡面,它算翻譯得最好。

  第四種是《無量壽如來會》。這部經是在《大寶積經》裡面,是《大寶積經》裡面的一部分。由此可知,釋迦牟尼佛講《大寶積經》的時候也講到西方淨土,所以有這一會。就等於《大寶積經》裡面的一品一樣,稱之為會,有這一會,叫「大寶積經如來會」。這是唐朝南印度三藏菩提流志翻譯的,這位法師在中國的年代是公元七0六年到七一三年。

  最後一種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也是這個本子的另外一個譯本。這個本子是在宋朝時候,這個宋朝是趙匡胤建立的王朝,我們稱之為趙宋,是宋太宗淳化二年,也就是公元九九一年。

  所以我們要從年代上看起,從公元一四七年到九九一年,八百多年當中,這部經經過這麼多次翻譯,可是現存的只有這五種。小註裡頭說「自漢迄宋,同經異譯」,都是《無量壽經》,翻譯的人不相同;「可考見者凡十有二」,在歷史上記載的一共有十二種本子;「近代流通唯此五本」,其餘的七種失傳了。失傳的七種在此地附帶跟諸位報告一下。

  第一種就是安世高大師翻譯的。安世高是在東漢建和二年到中國來的,他到中國來的時候,在三國之前,是在東漢,是東漢桓帝的時候。桓帝以後是靈帝,靈帝以後就被曹操篡位,稱為曹魏。我記得安世高到中國來的時候,好像諸葛亮那時候出生大概只有八、九歲,還是小朋友的時候。三國時代的風雲人物,在那個時候大概都是七、八歲,十來歲的小朋友,安世高大師到我們中國來的時候。這個本子失傳了,他翻的經名叫《無量壽經》。

  第二種叫《無量清淨平等覺經》,有二卷,也是三國時代一個外國的法師叫帛延,在洛陽白馬寺翻譯的,這個本子失傳了。

  第三個本子也叫《無量壽經》,有二卷,是東晉時代竺法護翻譯的。這個本子在智者大師的《觀無量壽佛經疏》裡面他老人家有提到,就是智者大師看過這個本子。智者是隋朝末年唐朝初年的人,可見得那個時候這個本子還在,因為他在註解上提到這個本子。由此可知,這個本子真的是有,但是後來失傳,現在我們見不到了。

  第四種叫《無量壽至真等正覺經》,這是東晉的沙門竺法力翻譯的,是在東晉恭帝元熙元年,公元四一九年。

  第五種叫《新無量壽經》,是東晉時代佛陀跋陀羅在道場寺翻譯的,年代是公元四二一年。

  第六種也叫做《新無量壽經》,是寶雲翻譯的,年代跟前面相同,也是公元四二一年。同一年代,但是兩個不相同的人所翻譯的。

  第七種也叫做《新無量壽經》,是劉宋時代,罽賓國沙門曇摩羅蜜多翻譯的。這是在公元四二四年到四四一年之間。

  這七種本子我們只有在古代佛經目錄裡可以看到,但是經已經見不到了。失傳的一共是有七種,連現存的五種,總共有十二種翻譯。所以古德講,在一切經的翻譯當中,翻譯之盛,翻譯之多,沒有任何一部經能夠跟《無量壽經》相比的。為什麼這部經會有這麼多翻譯?也許是有一個原因,就是中國地方太大,學佛的人很多,法師把梵文經典帶到中國來,因為交通不方便,那個時候沒有印刷術,抄寫不方便,所以到處都翻,法師到哪個地方,哪個地方就翻,這可能是一個原因。另外還有一個原因,是後代的這些大師們發現的,怎麼發現?就是現存五種經當中裡面出入很大,這個現象在其他經典,就是同經異譯的裡面看不到。譬如《金剛經》,《金剛經》六種譯本你打開來看,內容大同小異,沒有什麼大出入。《阿彌陀經》,玄奘大師跟羅什大師的兩個本子比較,也沒有什麼大的出入。唯獨《無量壽經》裡面出入很大,於是古大德就說,這個決定是傳到中國來的梵文原本不同,所以才有翻譯的必要。

  原本為什麼不同?必定是釋迦牟尼佛多次宣說,才會不同。所以就想到,釋迦牟尼佛講其他的經典,一生當中只講一次,《無量壽經》講過很多次。就現存的五種本子,古德講這五種本子至少有三種不同的本子,所以斷定這部經是世尊在世多次宣說。多次宣說,就說明這個法門的重要性,不是很重要的,釋迦牟尼佛為什麼說了又說,說了再說,沒有這個道理。正因為如此,會集就有必要。會集就是把像現存的五種本子,五種本子的確都是《無量壽經》,都是講西方極樂世界的,重新比較、校正,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這個經上有,那個經上沒有。就有必要重新校對、重新編排,重新把它編成一個新本子,就有這個必要。這個工作是什麼人開始做的?是在宋朝時候王龍舒居士,他老人家開始做這個工作。他這個工作很可惜的,他當年在編校的時候只見到四種本子,唐譯的《大寶積經》王龍舒居士沒有看到;換句話說,他是用四種本子來校對重新編排的。當然這就很遺憾,因為《大寶積經》這個本子裡頭,有許多東西那四種裡頭沒有,所以龍舒居士這個本子就美中不足。

  這樣編校有沒有過失?會不會搞錯了?古人常講,講經不是個容易事情,編這個經當然更不是容易事情,所謂錯下一個字轉語,就墮五百世野狐身,這個罪過就很大。但是王龍舒居士他老人家現身說法表演給我們看,他怎麼表演?他老人家念佛是站著往生的,他預知時至,沒有生病,他是站著走的。所以我們就放心了,這決定沒有錯,他要錯了,怎麼能站著往生!我們今天讀《龍舒淨土文》,前面畫的站著的像,那是他往生的像。這個人也非常了不起,他中了進士,但是他一生沒有做官,他是虔誠的佛教徒,晚年專修淨土,家庭生活過得去,就不做官,專門念佛,那真是上品上生。龍舒居士出現在宋朝,要按照公元來說,是公元一一六0到一一六二年,他是這個時候會集《大阿彌陀經》。他這本子總共用了三年時間,才把它編校成功,這個本子叫《大阿彌陀經》。他的會集本因為年代久,念的人很多,現在《大藏經》裡面有。《大藏經》現在的《無量壽經》一共有六個本子,就是前面五種本子加上王龍舒的會集本,一共有六個本子,這是現在存在《大藏經》裡面的。

  另外一個本子也叫做《無量壽經》,是清朝彭際清居士節校。這個本子不圓滿,是五種本子他只取了一種,就是把康僧鎧的本子,就是這一種本子,從文字上重新加以修改,這一修改,在文字上比原本要美得多。他等於改文章,把它重新改過,文字上加以修飾,囉唆的地方把它刪掉,所以他這個本子比原譯本的確在文字上華美得太多。但是他只取一個本子,其餘四種本子他沒有用,這也是美中不足,也是很遺憾的地方。但是彭際清居士也是非常的了不起,他個人的修持以及對於淨土的貢獻,的確是值得人尊敬。這個人也是預知時至,自在往生的。他非常謙虛,他出生於貴族,他的父親是乾隆時候的兵部尚書,兵部尚書就像現在的國防部長,所以他是貴家子弟出身的。他自己的學問道德都非常好,不到二十歲就中了進士,他做官做很短一個時期就不做了,專門學佛。

  第三種會集本是清朝魏源居士所會集的,魏源居士也是非常了不起的一個人,他是清朝咸豐年間人。大家曉得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就是咸豐的妃子,魏源是咸豐時代的人。他也是專修淨土的人,他覺得《無量壽經》沒有一個好的本子,所以這個經一直都沒有法子大量流通,他發心做了一個會集本。他這個會集本,的確五種本子他都見到,所編的本子確實比前面王龍舒、彭際清的都要好。可是美中不足的就是他在會集的時候,往往用自己的意思把原譯的文字改了。這種情形印光法師常常呵斥他,印光法師說他改經,改經是很大的錯誤,他有這個毛病。雖然意思是一樣,我把字換了,換了,後人看到就不服氣。你是編輯,你每個字要用人家原來的字,你不能自己改人家的字。這是一個毛病,所以被後人批評。

  這是《無量壽經》三家的本子,換句話說,都不是盡善盡美,不足以叫人心服口服。到民國初年,夏蓮居老居士,我們現在這個本子的會集人夏蓮居老居士,我跟諸位做個簡單的介紹。這位大德,我在年輕初學佛的時候,只知道有這麼一個人,也不知道是什麼樣的人,對他情形實在是非常隔膜。不過跟著李老師,因為李老師是梅光羲居士的學生,常常聽李老師講到夏蓮居,所以我們知道有這麼一個人。李老師說在民國初年,民國二十幾年的時候,抗戰之前,中國佛教界裡面,就是在家居士有兩位大德,在中國很出名的「南梅北夏」,南方梅光羲居士,稱南梅,北方夏蓮居居士。你想想看,在大陸上佛教界裡面稱為「南梅北夏」,這兩位大德一定是非常有成就的,究竟是什麼樣的成就?我們就不得而知,李老師也沒有詳細告訴我們。但是我們對於梅光羲知道得比較多一點,因為梅老師畢竟是李老居士的老師,所以他常常提到。

  我們在這個經本的序文,序文在前面,諸位要有機會、有時間可以把序文看一看。前面這一篇序文是梅光羲居士寫的,就是介紹這部經,他寫得非常詳細,而且對於夏蓮居居士做了個簡單的介紹,使我們了解他的國學根底,他在佛法上的造詣。他學過教,教他精通,禪也通,密也通,晚年專修淨土。所以這個人是真正過來人,由儒而佛,由宗門到教下,由教到密,由密再到淨土。不僅如此,我今年在美國華府講經,華府有一位同修把黃念祖老居士最初,就是第一封信寫到美國的,他們影印了送給我看。我在信裡面一看,有一句都把我看呆了。梅光羲跟夏蓮居他們是老朋友,也是老同參,等於師兄弟一樣,到晚年的時候,梅光羲還拜夏蓮居做老師,這句話把我看呆了。夏蓮居要是沒有相當的成就,梅光羲不可能再拜他做老師。這個話是黃念祖老居士親筆寫的,決定不錯。由此可知,夏蓮居老居士的成就不是我們平常人能夠想像得到的。

  我在去年到北京特地去參訪黃念祖老居士,黃老居士把夏蓮居的一些著作統統交給我,希望我帶到台灣把它翻印流通,不要失傳了。他所交給我的,我都大量的在台灣重新作版流通。同時他告訴我,他跟夏老師二十年,親近夏老師二十年,是夏老師傳法的學生。所以黃念祖不但禪、密精通,那是有一般人無法想像的那種造詣,他到晚年專修淨土、專弘淨土。這樁事情當然也是夏老師的囑咐,就是他師父囑咐他的。為了專修專弘,夏蓮居居士在晚年提倡一個「淨宗學會」,我們在他跋文裡頭還看到有這個組織。大概淨宗學會還沒有正式成立,大陸就解放了,解放之後的情形你們大家都曉得,所有宗教統統禁止活動。所以,佛教一下停頓了三十六年,完全不能活動,黃老居士也吃了很多苦頭,這我們都不必說了。到鄧小平掌權之後才平反過來,大陸上開始有佛教活動。雖有佛教活動,還是控制得很嚴格,想組織淨宗學會還是不可能的事情,還是不能組織。

  黃老居士就把這個事情拜託給我,希望我在台灣成立淨宗學會,希望在海外成立淨宗學會。所以我去年在美國住的時間長一點,住了五個月,在美國、加拿大走了一大圈,這一大圈到處講《無量壽經》,很有成就,在美國組織了七個淨宗學會。回來台灣之後,我們在台灣成立兩個淨宗學會。香港同修聽說了,他打電話告訴我們,他那邊現在也成立了「香港淨宗學會」。我說太好了!我人還沒去,他就組織了。我們將淨宗學會的緣起帶到此地來影印,貴團李團長看到之後,他非常歡喜,他說我們也要組織淨宗學會。我說太好了,這個會就設在你們團底下,你們「青年弘法團」下面設淨宗學會,非常好。我們希望海外都組織淨宗學會是專修專弘,更希望大陸能夠准許他們恢復淨宗學會。佛教跟中國人一樣,一盤散沙,都沒有團結的。所以我們想從我們淨宗學會團結起來,我們把念佛的同修團結起來,彼此互相支援。特別是人力的缺乏,就是講經的人才缺乏,我們能夠團結一致,每個地方多少都有幾個人才能講的,我們彼此共同切磋琢磨,大家來擔負弘揚淨土的使命。這樣我們這個道場,就不斷的會有法師大德來給我們講解淨宗的經典,領導我們修學念佛法門,這是非常可喜之事。

  這是把這個本子的情形介紹出來之後,我們就可以跟諸位介紹經題。這次是我們第一次講,第一次是淺講,諸位很多同學是初學,我們淺講,所以玄義我們就不談了。如果要講全經的玄義,至少要講十次,要耽誤很長的時間,大家也未必能有興趣。所以我們明天就可以講到經文。

  經題可以分做七個段落來介紹,「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這七個段落來介紹。首先介紹佛。「佛」這個字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我們中國古時候的字少,因為社會沒有這麼複雜,所以用的字就少。這個字是佛教傳到中國來的時候,因為要翻佛經,就造了這個字,這是為了翻佛經創造的字。沒有人字邊這個「弗」字是我們中國的古字,因為它音相同,這是個人,所以就用「弗」字旁邊加個「人」,代表這是人。這是佛教專用的術語,是當年新造的字。這是音譯的,它的意思翻作智慧,翻作覺悟,可是智與覺還得要加以解釋,不是我們平常概念當中的智慧、覺悟,不是這個意思。它這個智慧是講究竟圓滿的智慧,換句話說,十方三世過去未來無所不知這樣的智慧,不是普通人的智慧。覺悟是徹底的覺悟,沒有一樣事情他不覺悟。

  覺裡面有講自覺、覺他、覺滿。自覺,阿羅漢才是自覺,佛經上的標準非常嚴格。說到覺,佛承認我們這個世間人也有覺悟的,雖有覺悟,不能稱之為正覺,佛法這個覺悟,就是自覺是正覺。為什麼不加正?像世間的科學家、哲學家、宗教家都有相當的聰明,他有相當的覺悟,但是是非人我、貪瞋痴慢他還有,他沒有斷,煩惱沒有斷,雖然覺悟,不叫正覺。一定要煩惱統統斷盡,才叫做正覺,這是佛教的標準。到這樣的標準叫做阿羅漢,阿羅漢才是正覺。所以,佛經裡講自覺是講阿羅漢。

  覺他是講菩薩,菩薩是正等正覺,自行化他。難道阿羅漢就不教化眾生了嗎?阿羅漢也教化,但是阿羅漢不主動教化,是你去找到他,你求他,拜他做師父,他還要看你跟我有沒有緣分;換句話說,看他高不高興,他要高興,他教你,他要不高興,他不教你。不像菩薩,菩薩大慈大悲,我們不拜他做師父,他也來教我,這個了不起;我不去找他,菩薩會找到你家裡來教你,這個不容易。所以菩薩為一切眾生「不請之友」,你不請他,他就來了,菩薩值得人尊敬的地方在此地。這就是大、小乘不相同的地方。

  覺滿就是大覺圓滿,這是講成佛。這個地方的佛,就是本師釋迦年尼佛,為什麼?這個經是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的,所以這個佛是釋迦牟尼佛。但是這部經特別,跟其他的經不一樣,其他的經上如果加上「佛說」,那個佛決定是釋迦牟尼佛,不能講成別的佛。可是本經跟《阿彌陀經》不一樣,為什麼?因為這部經是十方一切諸佛沒有一尊佛不弘揚的,沒有一尊佛不說的,所以這個佛也可以指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一切諸佛都說這個經,你才曉得這個經的重要性,不是一尊佛說,這個字跟諸位介紹出來。

  再看第二個字,第二個字是「說」,「說」是悅的意思,就是心裡面歡喜。在古時候,「說」跟喜悅的「悅」是同一個字,到後來才分開。我們讀《論語》,《論語》第一章裡面所講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那個「說」就是「悅」,可見得古時候這個字是通用的,就是心裡面歡喜。這個歡喜是從內心裡面生出來,所以它跟樂不一樣,樂是什麼?是外面的刺激,順著我們心意則很快樂,這是外面的刺激,外面境界去了,樂就沒有了;不像悅,悅是從內心裡面發出來的,與外境不相干。可見悅(喜悅)比樂要深得多,意思要深得多。

  佛是以「度眾生、成佛道」為他的本願,也就是他一生唯一的願望,就是希望一切眾生成佛。眾生機緣成熟了,可以跟他講成佛的方法,佛歡喜,歡喜才給我們說經,尤其是說這個法門。說這個法門佛是特別歡喜,從來沒有過的歡喜,以後到經文大家可以看到,從來沒有過這樣的歡喜法。為什麼?一般眾生學佛的因緣成熟了,但是他根性不相同,有的人學小乘、學人天,這個緣成熟,佛也歡喜;學菩薩法的因緣成熟,佛當然更歡喜;這個因是成佛的因緣成熟,這還得了!你們大家遇到,是你們成佛的機會到了,這不是成菩薩,不是成阿羅漢,是你們成佛的機會到了。佛為我們說這個法門,蕅益大師在《阿彌陀經要解》裡頭說,他說「佛以度生為懷,眾生成佛機熟,為說難信法,令究竟脫,故悅也」。蕅益大師這個話真正說中了佛的心坎。所以印光大師說,蕅益大師的《阿彌陀經要解》,就是阿彌陀佛來給《阿彌陀經》做個註解也不能超過其上,就是指的這些地方。這些話從來沒有人講過的,千真萬確,蕅益大師看透了佛的心理。所以說這個經,佛是無比的歡欣。小本跟這個經是同部,說小本的就跟說這個經是一樣的意思。可見得說這個經是佛無比的歡喜,這是「佛說」的意思,真正是暢佛本懷、滿佛的本願,這部經是非常稀有而可貴。

  第三講「大乘」。大乘在此地是比喻,「乘」本來是車乘的意思。在古時候大乘就是馬車,因為馬車最大,可以坐十幾個人,擠一擠可以擠二十幾個人,馬車。現在就不行。現在大乘應該是火車,火車、輪船才是大乘。從前小乘是羊車,羊拉的車只能坐一個人,兩個人羊都拉不動,所以稱之為小乘。大乘就是馬車。這是比喻我們乘上這個車,從此地能夠到達另外一個地區。佛在此地取的意思,就是這個法門能夠讓一切眾生,都能夠搭乘這個交通工具從凡夫地圓成佛道,所以稱之為大乘。揀別這個法門不是中乘、不是小乘,中乘就是緣覺乘,小乘是聲聞乘。不僅是大乘,古人給我們說這個法門是大乘當中的大乘,是了義當中的了義,的確是釋迦牟尼佛應世,他心目當中所想要講的第一經,第一部經。其餘一切法門都是二、三、四,不是第一,唯獨這部經才是第一經。

  題目第四段是「無量壽」。無量壽的梵語就稱為阿彌陀,翻成中國的意思就是無量壽。阿彌陀是梵語,跟密宗的咒沒有兩樣,所以古人常說,「念經不如念咒,念咒不如念佛」,念佛是第一。所以諸位要記住,你們持咒的也很多,可以從今天起改過來念佛,念佛比持咒要好得多。「阿彌陀佛」這句佛號是無上的神咒,任何神咒的功力都比不上這句佛號的力量大。阿彌陀三個字是密語,就是密咒,裡面含義無量,把它翻成無量壽,是在無量義裡面最重要的一個意思。諸位曉得,假如你說得怎樣好,沒有壽命,所有的一切好都會落空,你能享受得到嗎?你享受不到。所以,所有一切無量當中,是以無量壽為主體,唯有無量壽,一切無量我才能享受得到;沒有壽命,什麼都落空,什麼好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實的。所以,無量壽是西方極樂世界一切莊嚴裡面的第一莊嚴,十方一切諸佛剎土裡面沒有的,唯獨西方世界有。壽命無量無邊,真正是得到永生,到達西方極樂世界是名符其實的永生,這是任何一個佛國土都不能跟它相比的。這句佛號也就說明阿彌陀佛在因地裡面所發的大願、所修的大行,以及成佛以後普度眾生的大德大能。總而言之,這一部經所說的都不出無量壽這三個字,如果在整個題目裡面來講,無量壽三個字是中心。所以羅什大師翻小本《阿彌陀經》,他就翻「佛說阿彌陀經」,阿彌陀就是無量壽,直接用名號作經題,這個用意很深。

  「莊嚴」,本經經文說,「一向專志,莊嚴妙土」、「莊嚴眾行」,又說「我已成就莊嚴佛土,清淨之行」,又說「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這些經文裡頭明白的告訴我們,西方極樂世界無異於華藏世界。古時候人常說,不讀《華嚴》不知道佛家的富貴,要拿現在的話來說,你不念《華嚴經》不曉得成佛的好處,念了《華嚴經》才曉得成佛的好處,才知道我們為什麼要成佛。本經的境界跟《華嚴經》沒有兩樣,不僅沒有兩樣,是華嚴中的華嚴,是一真法界裡面的一真法界。為什麼?本經古人所講,古德稱《無量壽經》叫中本《華嚴》,八十卷《大方廣佛華嚴經》是大本,我們這個本子比那個小,只有一卷,所以稱為中本《華嚴》。中本還有小本,小本是什麼?《佛說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這個意思就是說明本經跟《華嚴經》完全相同,《華嚴》講四無礙法界、講一真法界,本經也是一真法界,也是四無礙法界;《華嚴》講十玄門,本經裡頭也是十玄門,跟《華嚴》教義沒有兩樣。所以稱之為中本《華嚴》,確實是有根據的。諸位如果深入《華嚴》,你再看本經,就能看出它的味道,然後才曉得這本經的確是《華嚴經》的精華,是整部《華嚴經》的濃縮,那我們當然讀這部經。《華嚴經》太大,太囉唆,不好念,為什麼不念精華?這才是真正下定決心專修這個法門,當然也是要專弘這個法門才能夠報佛恩。

  第六段就是「清淨平等覺」。清淨是講身、口、意三業,三業清淨。昨天跟諸位講到佛法修學的三大綱領,就是三皈依,覺不迷、正不邪、淨不染。佛法雖然講無量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門道很多。好像我們弘法團這個大殿,你們諸位同修從四面八方來,每個人走的路不一樣,但是走到講堂門口要想進來,看看這裡只有三個門,這邊一個,還有兩邊,只有三個門,你到最後進來只有三個門,佛法也是如此。八萬四千法門走到了目標地要想入門,入門就三門。這三門是什麼?覺門、正門、淨門。三個門進來之後完全一樣,不管從哪個門進來統統一樣,所以佛法平等、無二無別。但是這三個門的確有難有易,這是不相同的。禪宗走的是覺門,它要大徹大悟、明心見性,這是三門裡頭最難走的,要上根利智他才可以從這個門進來。覺門,覺而不迷。第二個是正門,正門就是教下,像華嚴、天台、般若、唯識,這些都是從這個門進來的。這就是依靠經典,用經典修正我們的知見,就是正知正見,從這兒入進來。像《法華經》所講的「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從這兒成佛的,從正門。淨土宗跟密宗走的是淨門,就是清淨心,這個就比較方便。

  你走正門,就是要念書,要念好多書,那個路很慢。覺快,禪宗是最快的,但是那個快,不是那個根性快不了,想快也快不來。一步登天登不上去,能登上去可以,但是登不上去;登不上去,掉下來粉身碎骨,命都沒有了。所以自己要想想,我有沒有這個本事,你不要從樓梯上去,你從樓下一下就跳上去,這是禪宗,一下就跳上去,不走樓梯的。教下是走樓梯,一步一步往上爬,這是正門,正門是一步一步往上爬的。可是淨土宗特別,它既不是一步登天,也不是一步一步往上爬,這個方法妙。妙在哪裡?妙在佛拉你一把,把你拉上去,這個妙極了!什麼條件佛才會拉你?心要清淨。禪跟密都是修清淨心,都是從這個門進去的。

  所以諸位要曉得,雖然講十個宗派,殊途同歸。知道我們走的哪個門不一樣,但是走進去決定是一樣的。不能說哪個門高、哪個門低、哪個門好、哪個門不好,不可以。各人根性不相同,各人機緣不相同,緣分不一樣,決定是平等,成就決定是平等的,我們要曉得。你統統都搞清楚了,你曉得這個門容易,比任何一個門都容易,所以這個門叫「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你只要懂得理論、懂得方法,依照這個方法去修學,決定不會空過。

  所以,經題上特別有清淨、有平等,諸位要曉得,平等才清淨,清淨一定就平等,心不平等怎麼會清淨!清淨跟平等互為因果,清淨是因,平等是果報;平等是因,清淨是果報。你要想得清淨心,就要修平等行,我們這個心才會真正得到清淨。說老實話,心為什麼不清淨?就是不平等,看到這個人我喜歡他,看到那個人討厭,這就不平等,平等好難,真不容易!再告訴諸位,平等就是覺,就是平等覺,不覺就不平等;平等就是正,就是正知正見,邪知邪見就不平等。這個道理你要是搞通了,你想想看,你用什麼方法能夠修到清淨平等?難!大家不妨去試試看,八萬四千法門去試試看。念佛這個方法巧妙,見到歡喜的,「阿彌陀佛」,見到不高興的,「阿彌陀佛」,你看平等了,到阿彌陀佛都平等了,就用這個方法修清淨、平等、覺。

  你看釋迦牟尼佛對那些學禪的人講《金剛經》相當辛苦。《金剛經》上一展開,須菩提尊者提出兩個問題,云何降伏其心?應云何住?提出這兩個問題,佛在這個經上就是解答這兩個問題。降伏其心,我們心妄念太多,怎麼樣把妄念降伏住?我心要安在哪裡?要安住什麼地方?這是《金剛經》上兩大問題。釋迦牟尼講了那麼多,你們看《金剛經》懂不懂?你們會了沒有?天天念《金剛經》,不會!不曉得怎麼降伏其心,也不知道心要安住在哪裡。釋迦牟尼佛如果碰到念佛的人,就輕鬆愉快了,應云何住?南無阿彌陀佛;云何降伏其心?南無阿彌陀佛,問題馬上就解決了,還用得著那麼麻煩嗎?你才曉得這個法門比禪高,高在哪裡?這個例子你就想到比它高,一句阿彌陀佛,什麼問題都擺平了。

  清淨平等覺,除這個之外,這裡頭還有四個意思,必須要跟諸位報告一下。佛在經上常說,「心淨則佛土淨」,這個意思說明了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平等就是真如,就是本性,就是不二法門。所以這個題目,「平等覺」裡面至少含有四個意思。第一個意思,這部經,就是這個法門,是十方三世一切如來平等普覺一切眾生;換句話說,教一切眾生平等成佛的法門,這個法門是第一法門,無上法門。其他一切法門裡頭沒有平等成佛的,為什麼?你成佛還要經過許多階段,像菩薩的位次,要經過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迴向位、十地位,慢慢一步一步往上才能成得了佛。這個一下就平等,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是凡夫,到了西方極樂世界,就跟觀世音菩薩平等,天天拍拍觀世音菩薩的肩膀,咱們兩個平起平坐,平等!別的法門不行,不能平等,這個法門平等的。所以,經題上用的這個字,了不起!

  第二個意思是以平等法覺悟一切眾生。平等法就是本經裡面所說的方法,所講的理論、所講的方法,平等覺悟一切眾生。可見得在這個法門裡面,眾生與佛是平等的,生佛不二,性相一如。完全入了華嚴境界,《華嚴》講「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就是平等境界。所以古德稱這個為中本《華嚴》,的確不為過,非常有見地。

  第三個意思,平等覺就是稱如來的正覺,換句話說,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別稱,無上正等正覺的別名;換句話說,就是一切如來的果號。

  第四個意思,要就本經來說,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的外號,阿彌陀佛就叫做平等覺,這在本經上有根據的。世尊給阿難尊者說,你要不要見平等覺?阿難說我願意。他說你向西方禮拜,一心稱無量壽清淨平等覺佛,阿彌陀佛就現身。可見得平等覺就是阿彌陀佛的別號,有這個意思在裡面。

  說到這個地方,就是「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這是本經的別題,與其他經題目不相同。後面這個「經」是通題,凡是佛所說的我們都稱為經,所以經這個字是通題。這個字的解釋很多,在《華嚴經疏鈔》裡有十種解釋,《華嚴》用「十」表圓滿,所以這個經上常常用十來表法。我們現在在此地用最簡單、最通俗的方法,跟諸位介紹四個意思。經是中文,中國古聖先賢留給後人的教訓,我們都尊稱為經。佛法,釋迦牟尼佛所講的這些經典,在梵文稱為「修多羅」,修多羅在印度的意思是「線」,因為梵文經典是寫在貝多羅樹葉上,要用線把它穿起來,就用了這個名稱。這個名稱在我們中國人不尊貴,中國人不太喜歡,就把我們中國古聖先賢的教訓我們尊稱為經,也稱之為佛教的經典。用這個字來翻修多羅,是從義理上翻的,不是直譯的。

  但是古德翻,上面加了個「契」字,稱為「契經」。契經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是契理,第二個是契機。所謂契理,就是決定不能違背佛所講的真理。真理是什麼?說穿了就是昨天跟大家講的,自性覺、自性正、自性淨,就是自性三寶,不能與這個違背。佛成佛,佛就是證得自性覺正淨,所以他叫做佛。我們叫眾生,是迷了我們自性的覺正淨,所以叫做眾生,叫做凡夫。佛跟眾生無二無別,你說差別在哪裡?說差別就是一個覺、一個迷而已,除了覺與迷之外,我們跟佛沒有什麼差別。佛是覺悟了的眾生,眾生是迷惑顛倒的佛,沒有什麼差別的,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所以它一定要契理。第二個意思要契機,機是什麼?是我們現在的程度。如果你說得太深,我們不懂,說了等於白說,沒有意義,我聽不懂,對我沒好處。如果說得很淺,我可以聽得懂,聽得懂但是不合理,那就是魔說,那不是如來正說。如來正說一定是合理,又要契合我們現在的程度,我們一聽就明瞭,聽了之後歡喜,能夠接受,能夠依教奉行,這個才叫沒有白說,這樣才叫做經。

  通常講經具足有四個意思,這是一般講的貫、攝、常、法。「貫」就是貫穿所說的道理,要拿現在的話來講,就是他所講的所謂頭頭是道,講得有層次、有條理,不亂,有條不紊,就是這個意思;不是東一句、西一句連不起來,不是這個。他說得很有次序、很有條理,人聽了容易明白,這叫貫穿的意思。這個標準,世間好的文章也能夠做到,像古文,我們中國人常常念的《古文觀止》三百多篇,這三百多篇是幾千年來我們中國文學家的作品,選了又選,挑了又挑,最精彩的三百篇文章。這些文章諸位要拿來看,的確它做到貫字。怎麼曉得做到貫字?你不相信,那個文章你拿來改一改,你把它刪掉一個字,那個文章就不通了;你給它加一個字,加一個字是累贅的、是多餘的。他的文章做到不增不減,不能加一個字,不能少一個字,這個文章做到家了,貫就是這個意思。所以,那個文章是做絕了,決定不能輕視。你看現在報紙上的文章,你加一個字,可以加得進去,沒問題,念得也通;你把它去掉一個字,意思還可以,還沒有問題。他那個文章寫得是可以增可以減,可增可減這不是好文章,不能跟那些大文學家的作品相比。

  佛經的文章也是做到了絕頂,是第一流的好文章。尤其是我們這部經,它的原文是從漢到宋,是真正第一手的好古文。最好的地方在哪裡?是這個古文不難懂、不很深,我們念起來能念得懂,這個好,意思清楚明白。現在中國大陸經過十年文革,我們的文化水準一落千丈。黃念祖老居士寫信跟我說,現在大陸上的年輕人,能夠讀文言文的已經是鳳毛麟角,這怎麼得了!這個問題太嚴重了。不但大陸如此,台灣也不例外。可是諸位要曉得,文言文是我們中國人的命脈,文言文沒有了,我們中國人的命就斷掉了,這是大問題。我們中國的老祖宗,說老實話,對得起後代的子孫,任何國家民族的祖先沒有中國人聰明,那就是發明了文言文。我們的祖宗曉得如何把自己的智慧、把自己的經驗,傳給後一代的子孫。我想全世界每個國家民族的人都想到這個問題,但是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把它傳下去。這個工具很重要,我們今天看到全世界每一個國家民族的歷史,都沒有這個工具,唯獨中國人有這個工具,這個工具就是文言文。

  我們祖先曉得,我們的言語會變,古時候的言語跟現在的言語不一樣,術語不相同。不要說古時候,三十年前跟三十年之後的就不一樣。我們小時候念小學,我們講的這些術語,現在我們聽聽年輕人講的,好多話我們不懂,不知道什麼意思,他們的術語。他們不懂我們的,我們不懂他們的,你看三十年就變掉了,這個東西怎麼能傳遞下去!我們祖宗聰明,發明文言文,言語不管怎樣變,不怕,我的文不變,文言不變。所以我們今天讀文言,讀四書五經、讀孔老夫子東西,孔老夫子距離我們二千五百多年,我們讀他的東西就像他當面寫信給我們一樣,我們看得懂。這個工具了不起,太偉大了。所以,這是中國人的命脈。我們中國的四書五經、中國的二十五史、《四庫全書》,是幾千年來我們祖先的智慧,他們人生經驗的結晶留給我們後人,這是智慧的寶藏。用什麼方法留下來的?就是文言文。所以文言文是《四庫全書》的鑰匙,是《大藏經》的鑰匙。我今天送一部《大藏經》給你不難,你不懂文言文,自己不能看,給了你不得其門而入。如果你要是懂得文言文,這把鑰匙你就拿到了,經卷一展開,你能看得懂,《四庫全書》一打開你沒有障礙,直接跟古人就往來。交朋友,跟諸位說,現在的朋友靠不住,跟古人交朋友才靠得住。要想跟古人交朋友,你就非通文言文不可。

  文言文怎麼學法?要背書。我們過去跟李炳南老居士學佛的時候,老居士對我們學生非常重視文言文。他說你要學佛、學講經,文言文不懂,你還講什麼經?最後翻譯的經都是宋朝的,宋朝以後翻譯的東西太少了,沒有幾部,都是宋朝以前的,你不懂文言文怎麼能看得懂!所以就教我們學習古文,他教給我們念《古文觀止》,要能背五十篇。你能夠背五十篇《古文觀止》,你就有能力讀文言文,文言文的鑰匙就拿到了,你能夠背五十篇就拿到,《大藏經》、《四庫全書》你就有能力閱讀。如果你能夠背一百篇古文,你就可以寫文言文,這是老師教給我們的標準。我現在在國外,教我們的華僑同胞,我就教他要念古文。古文到哪裡去找?我就把這部經告訴他,這個經四十八篇,李老師要求的是五十篇,稍微打一點折扣,這四十八篇差不多了,你能把這一篇東西從頭到尾背下來,文言文的鑰匙拿到了。你不學佛沒關係,把它當作古文來念就行了,這是標準的漢文,是最好的文言文。我們念這個經,佛也學了,文言文也念了,一舉兩得。

  當然這個經書送到國外,我還有一個目標,也是我們同胞非常關心的,底下一代,下一代的小朋友在外國長大的,不會講華語,不認識中國字,苦!叫他到華語學校去念書,一個星期去一次、兩次,也學不到什麼東西回來,非常痛苦。所以我就想了個辦法,這個本子印了很多分送給他們。同時我最近找廣播電台的廣播員,廣播小姐,她們的華語很標準,在錄音室裡頭把這個經從頭到尾念一遍,做成錄音帶。我把書、錄音帶都送給你,你回家教你的小朋友每天聽這個錄音帶、念這個書。華語也學會了,中國字也認識了,文言文也學會了,佛也學會了,一舉好多得。這邊的小朋友,也可以教他這個方法學華語,認識中國字,認識文言文,把文言文的基礎打好,我們中華民族才不會亡。

  我們中國人今天這樣的衰微,實在講,是喪失了我們民族的自信心,崇洋的心理太重,什麼都是外國好,總覺得我們自己不行,這就是我們失敗的根本原因。我給諸位說,我在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我覺得我是世界上第一,任何一個國家都比不上我,這個話是真的,一點都不假。我們有五千年歷史,我們對於人生的經驗、智慧遠遠超過外國人,外國人沒辦法跟中國人相比,這是諸位要知道的。現代外國人也知道中國人聰明,但還是瞧不起中國人,為什麼?中國人不團結。就好像我到此地來,你們團長告訴我,新加坡政府好像對佛教很好,對其他宗教不好。他問了什麼原因,因為佛教不團結,所以你沒有力量,他就開放了。佛教可以活動,沒關係,佛教不團結,起不了作用。

  現在外國人認識中國人了,美國一流的科學家,發展太空科技,裡面有很多中國科學家,他們知道中國人聰明。我好像是第二次到美國在紐約講經的時候,遇到一個外國人,他很諷刺的來跟我說,他說我們現在西方人承認中國人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一個人跟一個人比,一個一個比,中國人第一;兩個兩個比,猶太人第一;三個三個比,日本人第一。他就問我,你們中國人為什麼不團結?他這句話問我,我馬上就回答他,因為他是基督徒,我說這是上帝安排的。他聽了很奇怪,怎麼是上帝安排的?我說中國人既然是第一聰明,如果中國人再團結,這世界上還有你吃飯的地方嗎?他也笑起來。這是真話,中國人不團結,他們還有一口飯吃;中國人團結了,這世界是中國人的天下,沒有他們吃飯的地方。雖然是個諷刺的笑話,很值得我們警惕的。我們中國人要強大,第一個要恢復我們自己的自信心,要想恢復自信心,先要念文言文;換句話說,你能夠把這個本子念到會背,你的自信心就恢復了。所以,這個經書功德無量無邊,不但幫助我們將來求生淨土,現在能幫助我們社會安定、國家富強,希望大家要努力。這個是經裡面「貫」的意思。

  「攝」是攝受。就是它有一股吸引的力量,你一接受之後,欲罷不能,好像吸鐵石一樣,它有這個功能。這個能力在古文裡面就沒有了,再好的文學作品,你念一遍很有味道,兩遍很有味道,十遍、二十遍還有味道,再念下去就沒有味道,就不想念了,可見它力量是很有限的。唯獨佛經力量是無限的,你從初發心一直到將來成佛,你念三大阿僧祇劫都念不厭,它攝受的能力太大了!

  第三個意思是「常」。常就是永遠不變,永遠不會改變的,它的理論、方法永遠不會改變。

  第四個是「法」。法就是法則,好像軌道,過去人要遵守,現在人要遵守,將來的人還是要遵守,遵守這個方法你才能夠成就,所以這個方法永遠不會改變。

  要具足這些意思才能稱之為「經」,這是通題的意思。今天時間到了,我們今天晚上把經題跟諸位講完了,明天晚上就開始講經文,就從「如是我聞,一時」跟諸位講。經文裡面的內容非常豐富,非常精彩,我相信大家聽了一定很歡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