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無量壽經(新加坡二次宣講)  (第十七集)  1994/11  新加坡  檔名:02-027-0017

  請掀開經本第八十九面第二行。「三輩往生第二十四」。這下面兩品也是本經很重要的部分,佛要為我們說明往生的方法。全經實在講是時時提醒我們,這兩品是專講能生之因,就是信願持名這三個條件。在這段裡面為我們說明三輩,上、中、下三輩,《觀無量壽經》說得比較詳細,說為九品;我們常講三輩九品,就是把《無量壽經》跟《觀無量壽經》合起來講,三輩九品。底下一章「往生正因」,特別偏重在修行的方面,這是我們應當特別留意的。請看經文:

  【佛告阿難。十方世界諸天人民。其有至心願生彼國。凡有三輩。】

  這一段是總說。『十方世界諸天人民』,當然包括我們在內,盡虛空遍法界一切諸佛剎土一個都不漏,統統包括在其中。從這個地方我們能體會,阿彌陀佛願力廣大弘深,神通道力確實不可思議。他不是度一個大千世界、百千個大千世界,不是的,他是普度。諸佛如來對他的讚歎,稱讚他為「佛中之王」,的確不過分。

  這底下講往生的緣熟,這個機緣成熟了。『至心』。真心,這是信具足。我們信願行,這個信具足了。『願生彼國』。這個願也具足了。蕅益大師為我們說,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如果有真信切願必定得生。生到西方世界看他修行的功夫,那有三等,這三輩就是三等。其實這是大分,細分就九品;如果九品再細分,每一品裡頭又有三輩九品,愈分愈細。其實我們曉得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不必這麼麻煩,用不著去這樣的分別執著。

  【其上輩者。捨家棄欲。而作沙門。】

  這個『上輩』是出家求生淨土。有不少同修讀了這個經來問我,他說:法師,我們往生上輩沒希望了?上輩就是九品裡頭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他說:那一定要出家才行,這不出家就沒指望了。但是諸位千萬不要忘掉,本經一開端在第二品一開始,為我們說十六正士,「賢護等十六正士」,都是在家菩薩,都是在家人,而且都是上上品往生的,哪裡說在家人沒分?在家人上輩往生很多很多!因此,此地的出家就另有說法。

  這個「家」,大乘佛法裡面跟我們說,家有好多種家!不是一種。我們現在一般人認為這個家,就是你有房地產,你有家庭,家親眷屬,這叫「家宅之家」,現在一般人都看這個形式。佛告訴我們,這個不要緊,這個一點關係都沒有,沒妨礙。還有什麼家比這個更嚴重的?佛告訴我們煩惱是家,出煩惱家才行;三界是家,三界就是六道輪迴,這個是家。可見得除了家宅之家,有三界之家、有生死之家、有煩惱之家,還有三種。那個出家,出那個重要,家宅不重要。

  那個「出」也有四種說法。一種是身出,出家了,心沒出,身出心不出,這個不管用。像我們很多出家人,剃了頭受了大戒了,身出了,心裡還搞名聞利養,還貪戀五欲六塵,沒出,心沒出,身出了心沒出,這不管用的。第二種心出身不出,這在家的菩薩,賢護等十六正士就是心出身沒出,這裡頭是講這一種的,『捨家棄欲』是講這一種的。第三種身心俱出。身出心也出,這是真正出家弟子,傳法利生這是真正佛弟子。第四種身心都不出。這個身心都不出是不是指外面一般人?不是的,指你們在家居士。身沒出,心也不想出,身心都不出,是這樣的人。身心都不出,上品上輩就沒分了;如果說是我身不出心出,上輩有分!所以這上三品還是有分的。我們先把出跟家認識清楚。

  「捨家棄欲」。欲是五欲六塵。三界六道紅塵裡面種種不再留戀了,統統放下了,這就真的出家了,出三界之家、出煩惱之家、出生死之家,這真出。『而作沙門』。沙門,本來是古時候印度修道人的通稱,但是佛教傳到中國以後,差不多已經變成中國出家人的專稱了。但是在此地並不作出家人專稱,因為經是佛在印度講的,沙門當然還是印度的意思,不能拿我們中國意思來說。就是一個修道之人,它的意思是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在家居士能夠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痴,也稱作沙門,所以這是出家、在家通稱的。但是這個上輩往生的,決定是心地清淨,對這個世間法統統捨棄放下。出家這個意思在此地,與身出家不出家沒有關係,這是我們首先把它認清楚的。修行的綱領,就是底下這兩句:

  【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經上跟我們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指出來,要我們『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不是叫我們念其他的佛菩薩,你看這麼清楚,這麼明白。那什麼叫『發菩提心』?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悟。發菩提心就是真正覺悟了,真實覺悟了,也可以說是徹底覺悟了,究竟圓滿的覺悟了。這樣的人才肯定萬緣放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假如他沒覺悟,他怎麼肯放下?沒覺悟,他怎麼肯專念?覺悟就是明白。我們這個世間,娑婆世界這裡頭的狀況明白了,十方諸佛剎土裡面情形大致也明白了,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也搞清楚了,這個人覺悟了,他會選擇,他選擇的一點都不錯。一個人能夠選擇西方極樂世界,一生往生不退成佛度生,這不是究竟圓滿的徹悟是什麼?所以我說這些話這個語氣,別人聽到好像我太武斷了,不應該這麼肯定,但事實是如此,我也沒有過分,我是實話實說!諸位細細觀察經文,經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說的,如果說我說得太過分了,那就是講釋迦牟尼佛講得太過分了,一切諸佛如來講得太過分了,那不是我講得太過分了。我們應當曉得千真萬確的事實,這一生要是空過了,那太可惜了。

  【修諸功德。】

  這句話裡面包括的意思就非常非常之多。這部經裡面,前面所說的、後面所說的太多太多了,教給我們應當怎樣去修學。簡單的說、扼要的說要讀誦。經不讀誦不行,天天要讀誦,要明白,要隨時、隨處勸導別人,這個就是勸進行者。修法布施,利益一切眾生,這是真實的功德。我們以這個功德,迴向求生淨土。

  【此等眾生。臨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這是得果,佛來接引往生。

  【經須臾間。】

  這個『須臾』講時間的短暫,很快!

  【即隨彼佛往生其國。便於七寶華中自然化生。】

  這個上上品往生,華開見佛。一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華開見佛。

  【智慧勇猛。神通自在。】

  這是佛力加持的,也是自己修持的功德成熟了。這是把修因得果為我們說出來。底下這一段,釋迦牟尼佛非常慈悲,再次的勸勉我們。

  【是故阿難。】

  『是故』,就是你看前面所說的修因得果,這個利益是無比的殊勝,所以世尊重複叮嚀。

  【其有眾生欲於今世見阿彌陀佛者。】

  這個上上品往生。沒有往生之前就見到阿彌陀佛,所以說今世。我們看祖師的傳記,我們淨宗初祖慧遠大師,他老人家一生當中,三次見到西方淨土。三次見到,他都沒有跟人說過。臨終佛來接引了,這個境界又現前了,他才告訴學生。他說:我要走了,佛來接引我了。他說:西方境界,過去曾經見過三次。他才宣布說出來,所見到的這個境界,跟《無量壽經》所說的完全相同。因為遠公大師那個時候,《觀無量壽經》跟《阿彌陀經》都還沒有翻譯出來。所以那個時候在廬山建道場,念佛求往生所根據的經典就是《無量壽經》。那是淨土一經,沒有三經,後來才有三經。那個時候翻譯出來就是這部經,他就依這部經修行。所以古人稱《無量壽經》是淨宗第一經,是有它的道理的。當年初祖就是依這部經,所看到的境界跟經上所講的完全相同,這就決定不錯。

  所以這上輩往生的,往往在定中、在夢中見到的境界。但是諸位要曉得,所見的境界一定要跟經上所講的相應,這是好境界;如果跟經上講的不相應,那就決定是,這不是真正的淨土。早年我在香港講經,大概總是七、八年前。在香港講經,暢懷法師拿了一本小冊子給我看,說是有一個法師曾經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過的,回來之後寫了這個小冊子,也滿轟動的,到處都流通。暢懷法師看了之後懷疑,就拿來給我看。我一看他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他看到有很多女人,我說這是假的,絕對是假的,這經上本願上沒有的,這經上也沒有。他怎麼到西方極樂世界還看到很多女人?這不是真的,他跟經上講的不相應,這是我們一定要曉得。我們有標準、有審查的標準,決定要跟經上講的相應。如果到西方極樂世界,看到人個子還有高矮不一樣,那也是假的,西方世界是平等世界!每個人的面貌都跟佛完全相同的,這才是真的;個個都是金色身,個個都放光明,那就是真的。所以佛在這裡就說,其有眾生要想在今世見阿彌陀佛,這個事情不是辦不到,辦得到。

  【應發無上菩提之心。】

  這先發弘願。

  【復當專念極樂國土。】

  這就是念佛。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

  【積集善根。】

  這個專念是正行,前面有願,有信、有願、有行,積集善根是助行,正助雙修。

  【應持迴向。】

  以這樣的功德迴向西方淨土。

  【由此見佛。生彼國中。得不退轉。乃至無上菩提。】

  這是佛特別勸勉我們的。如果我們明白,我們對這個事情清楚,真正肯聽釋迦牟尼佛的話,上輩往生我們有分!不要自甘墮落,「我的業障很重,一身罪業,我念佛能下下品往生,我就很滿意了」。實實在在講,我們應當要發憤努力,到西方極樂世界應當把自己的品位提高,成佛的時間提前!上上品往生的人,到西方極樂世界成佛很快很快。

  【其中輩者。雖不能行作沙門。大修功德。】

  這個中輩,或者是自己的根性劣,福報淺,障緣很多。你的障礙很多,想修有人阻撓你,你不能大修功德,不能把一切放下,這種情形也很多。一般同修家累很重的,兒子、孫子成群、一大堆的,家業很大,那就很麻煩了。你想放下,你的家人都靠你生活,所以在這種情形之下就沒有法子在修,就是求中輩往生。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你看在修因上沒有兩樣,其實人人都能求上上品往生。縱有障緣,如果你有智慧的話就能夠突破。所以佛法,古德講的沒錯,西方世界品位差別總在於緣,我們眾生遇緣不同。這個緣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善知識,遇到高明的善知識,他一指點你,什麼障礙都沒有了;遇不到真善知識,這許多障緣就很難捨離。所以遇緣不同,這一句話說得是非常的圓滿,遇不到好緣分。

  【隨己修行。諸善功德。】

  不能大修也應該隨緣來修。下面舉幾個例子,這些例子是隨緣修的。我們不能看到這是上輩往生沒有!上輩往生有,省略了,在這個地方補出來,上輩都有。上輩修的,他是大修功德,這個地方是隨緣。譬如:

  【奉持齋戒。】

  『奉』是奉行。『持』是受持。『齋』是過中不食叫齋。『戒』是戒律。持戒、奉齋,這個齋戒的功德是身心清淨。我們持戒身清淨,持齋能幫助我們心清淨。這在前面跟諸位同修說過了,齋是齋心,心清淨叫齋。

  我們中國古人常說,早餐要吃得好,要講求營養;中午要吃得飽,晚餐要吃得少,這是養生之道。晚上少吃,你的睡眠一定好,晚上吃得很飽,人會作惡夢、會昏沈,心不清淨。所以佛當年在世是日中一食,我們現在也學日中一食行不行?不行。我們的業障比從前人要深重,以前的人煩惱輕,他消耗的能量少,他一餐就夠了。我們現在業障很重,消耗的能源多,你要不補充,你的身體就出毛病,這個東西不能勉強,不是勉強去學的。不可以要面子、要好看,你看我日中一食,我持戒你們都不如我,貢高我慢,不是生煩惱了嗎?一餐怎麼吃?把三餐飯當一餐來吃,不到半年,這一身的腸胃病!什麼毛病都來了,這是錯誤,這個大錯特錯。

  這是我們首先明瞭身體是機器,飲食是能量的補充,就跟那個汽車一樣,它沒有汽油就不行了,它就不能動了,加油的時候也就是它吃飯,補充它的能量。能量的消耗,百分之九十五消耗在妄想上,我們一天到晚打妄想,消耗在這上。從前修道的人心清淨、妄想少、煩惱少,他消耗的就少,所以這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我們看到這一天吃一餐的,就曉得他心很清淨。所以我們首先要修清淨心,要把煩惱、分別、執著、妄想放下,然後你需要量自然就少了。所以這也得有這麼一點功夫,沒功夫是強學不來的,所以必須要懂得這個道理,這個對於修行很大的幫助。

  【起立塔像。飯食沙門。】

  這個都隨緣做。像前面那些有大福德的人,他可以大修,他可以建一個塔像、建一個道場,他一個人就有力量;我們沒大的福報,看看別人修,我們隨喜出一點功德,這叫隨分,出錢出力隨分的。不像前面,前面的人家大修,人家一個人的力量就可以去做許多的功德。『飯食沙門』,就像我們一般所聽到的供齋。現在在台灣很盛行千僧齋,就是請客供養法師吃飯,請一千個出家人,打千僧齋,這修福。同時這就宣傳,宣揚佛法。但是現在這個千僧齋裡面,大概都是修福的多。應當這個千僧齋,出家人接受供養之後,一定要說法。出家人用法布施能夠利益大眾。所以現在有這種形式,實質已經大大的不如從前了,比不上古時候。

  古時候這個千僧齋裡頭的用意很大,是佛門裡面六和敬的象徵,要用現代的話,就是出家人彼此意見溝通,彼此建立共識的一個好機緣。平常各人在各人寺廟,各人教化一方,現在有這個機會聚集在一塊,聽聽長老開示指導,在這個時代我們應當用什麼態度、什麼方法、什麼法門來指引一切眾生,來對治現前一些弊病,總是開示這些。所以有建立共識、溝通意見,有這樣的功德利益,這個飯食沙門就很有道理,真的有功德了。

  【懸繒然燈。散華燒香。】

  這個也不僅是形式,大家要都看到形式上去,那佛都流眼淚,都搖頭,你把我的意思搞錯了。要有實質。這個『繒』是什麼?就是幢幡,幢幡是什麼用處?是弘法利生,是這個意思。也就是說隨緣隨分請法師大德弘法利生,法幢高豎,是這個意思。我們自己沒有力量請,我們集合很多人來請,這就是隨分。那個大德的人,大福報的人,他一個人就有力量請,我們沒有這麼大的力量,別的地方請,我們隨喜。這種方法,這是修中輩往生的,要懂得隨喜,請這些法師大德來弘法利生。『然燈』。燈代表智慧,代表心地光明,表這個意思。

  『散華燒香』。它真正的意思,就是把佛法傳播給一切大眾,這才叫真正散華燒香。花是代表修因!把修行方法介紹給別人,這是散花;勸別人跟其他的人對佛法能夠信仰,這就是燒香。香代表信!天天在佛面前燒香,天天在這供的香花水果供佛,這些事情不知道做,你這個香花水果供了一輩子,佛也沒有看到,也沒有聞到,你看你不叫白搞了一輩子!所以要明白這個意思,道場裡面這些莊嚴,提醒我們的,看到花,花代表六度。我們常常講的三福、六和、三學、六度、十願,這都是菩薩修因,這個代表是花!我們在佛前供的果,我們淨宗的果,就是往生不退成佛。擺在這個地方,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是這麼一個意思。不是這個果給佛吃的,花是給佛看的,那你就全搞錯了。是用它來表法,提醒我們的,是這個意思。

  【以此迴向。願生彼國。】

  這是講他不能大修功德,也應該隨分的來修。舉的幾個例子。

  【其人臨終。阿彌陀佛化現其身。光明相好。具如真佛。】

  中輩往生,化佛來迎,大家不要在這裡起分別執著,這個化佛不是真佛。其實佛沒有身相,無相才是佛的真身。只要有相,都是佛的化身。你想想看阿彌陀佛不是每天、每個小時,可以說每一秒鐘他都要去接引無量無邊的眾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那要不化身,一個身那不累死了,哪有這個道理!統統是化身去的。化身就是真佛,跟真佛沒有兩樣,所以西方世界是法身、報身、應化身是一體,一即是三,三即是一,跟他方世界的化佛不一樣,說是具如真身。

  【與諸大眾前後圍繞現其人前。攝受導引。】

  佛來接引,也有很多人跟著佛一起來迎接。這一起來的這些人,與你必定有關係,沒有關係不會跟佛來接引。都是過去生中無量劫來,他們已經往生的,是我們的同學、朋友、家親眷屬,他們念佛已經往生了,那個時候勸我們念佛,我們不相信,不喜歡往生,所以沒去,是不是?到現在想到要去了,他們知道了非常高興、非常歡喜,跟佛一道來迎接你。這是我常說的西方世界,我們的親朋好友、熟人很多很多,所以到那裡去不會陌生。

  【住不退轉。無上菩提。功德智慧。次如上輩者也。】

  往生之後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功德智慧比上輩往生要差一等,這都是講我們自分修行的。但是大家要曉得,到那邊去蒙佛力加持,我們都平等了。如果不得佛力加持,九品是不平等的,佛力一加持統統平等了,這個要曉得。西方無比第一殊勝,就是佛的本願加持,使我們能夠平等成佛,平等的成就,這是他真正不可思議。此地所講的是不說加持,是我們自己的功夫,到那個地方去有差別。

  【其下輩者。假使不能作諸功德。】

  下輩的那個業障真的重,福德很少,想作功德沒有機會、沒有力量,生活很清苦。每個月所賺的錢生活都不夠,哪裡能夠捐錢作功德?這個不可能。每一天工作壓力很重,一天不做工一天就沒飯吃,哪有時間去作功德。所以說是出錢出力統統都辦不到,這我們明白,這個世界確實有不少這一類的人。這是他不能作諸功德,但是能不能往生?能,只要一心一意:

  【當發無上菩提之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

  這就可以了。諸位要曉得,不是他不肯作功德,是他沒有能力、沒有機緣作功德。他要有機會、有能力,他照樣做,他不是不做,沒有機會、沒有緣分。但是真正發心肯念佛,行!你看三輩正因相同,都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樣往生的。所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四十八願加持,平等得度,這個有道理。因平等,果當然平等。

  【歡喜信樂。不生疑惑。以至誠心。願生其國。】

  這一些人的功德就在此地。他對於西方淨土,對於阿彌陀佛非常歡喜,深信不疑,沒有疑惑,以真誠的心求生淨土,可以,那這種條件就行了。

  【此人臨終。夢見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輩者也。】

  這是講他自分的功德,比中輩又要差一等。這個三輩《觀經》裡面講得詳細,三輩因果都說得非常詳細。我們過去把這個意思,曾經就《觀經》這一段,我們錄了一套的錄音帶。就是《觀無量壽經》,專門講九品往生的,也是三輩往生的,有一套錄音帶,不太多,諸位可以細細的去聽聽。這底下最後這一段,過去慈舟老法師稱它作「一心三輩」,這說得非常之好。這一段是講修學其他大乘法門的,不是專修淨土的,以他修學的功德,迴向求生淨土,也能得生,這才看出淨宗法門真的是廣大無邊。我們看經文。

  【若有眾生住大乘者。】

  這就是修大乘法。大乘包括的法門太多了。在我們中國大乘有八個宗派,除了淨土之外,教下有天台宗、賢首宗(賢首叫華嚴宗),有三論宗、法相宗,這是教下的四宗,都是大乘。此外有律宗,律宗是通大小乘。但是在中國這是大乘的律宗;有禪宗、有密宗,加上淨土,這八個宗。這是除淨土之外,修習其他大乘法門的,這個心住在大乘法門。「住」這個字是一個關鍵,很重要。住是心裡頭真有,也就是我們講,他真有修行的功夫。如果心裡沒有,那個沒有用處的,真正有修行的功夫,這樣的人行。

  【以清淨心。】

  『清淨心』是信心。對於阿彌陀佛、西方淨土不懷疑。

  【向無量壽。】

  一心仰慕阿彌陀佛,尊敬阿彌陀佛。仰慕阿彌陀佛,這就是有願!有信、有願。

  【乃至十念。】

  十念是行。你看信願行,底下有:

  【願生其國。】

  那個願就很明顯了。信願行三個條件具足。他念佛十念。這個十念,我們講平常早晚十念,很多!禪宗晚上晚課念《彌陀經》,也念幾句佛號,我們在《禪門日誦》裡面看到的,禪宗的課誦本。所以許許多多修學其他法門的,他都在早晚課誦裡面念幾句阿彌陀佛,這就是嚮往西方極樂世界,他真的要是願意往生的話,行。

  【聞甚深法。即生信解。】

  這個『甚深法』就是本經,本經在一切經裡面真的是甚深法。不但是釋迦牟尼佛一生所說的經教,十方一切諸佛所說無量無邊的教海,都不出本經。所以本經是一切諸佛所說之法的總綱領,真的是甚深法藏!聽了《無量壽經》,或者聽淨土三經,《觀經》也好,《彌陀經》也好,聽了之後,他就理解,他就相信。

  【乃至獲得一念淨心。】

  因為他修學別的法門,偶爾聽到很歡喜,點頭很佩服、很讚歎,臨終十念、一念也能往生。平常的時候,早晚課加上這個十念,那當然更好,臨終十念、一念都能往生。

  【發一念心念於彼佛。】

  就是念阿彌陀佛。

  【此人臨命終時。如在夢中。見阿彌陀佛。定生彼國。得不退轉。無上菩提。】

  這是說修學其他法門的。因此我們要是遇到有一些同參道友們,他們修別的法門,而且修了很多年,已經很深入了,就不必勸他改,勸他迴向求生淨土。譬如說有人念觀音菩薩,早晚課念《普門品》的,念「大悲咒」的,他已經念了幾十年了,不必要叫他念《無量壽經》,用不著;叫他迴向求生淨土,這就好了。還有些人念地藏菩薩,念《地藏經》的,念了很多年,也不需要改。我們這個經上這段經文講得很清楚,甚至於學密的、參禪的,真的有功夫了,真的已經成了習慣,都不要改,只要早晚加持佛號,十念就可以了。發願迴向,求生淨土,統統得生,品位高下,那完全看你自己修行功夫的淺深。

  實實在在說,品位高下真的不要緊、沒關係,因為到那個地方彌陀本願一加持,就平等的,都成阿鞞跋致菩薩了!你還用得著操心這些品位高下嗎?但是我們明白這個道理,我們有能力、有機緣一定要大修功德,為什麼?報佛恩!佛對我們這麼大的恩德,我們用什麼東西報答?這個報答只有依教修行,弘揚佛法,利益眾生;除這個之外,我們沒有能力報佛恩,是這麼個意思。確實就是迴向偈裡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所以我們應當全心全力修積功德,是這麼個意思。

  我們再看底下這一品。底下這一品是前面這一品的補充說明,非常重要。前面著重在位次,對於因行沒有細說,略說。這一品裡面要廣說因行,他的果就是前面講的三輩往生。「往生正因第二十五」。

  【復次阿難。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此經典。受持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求生彼剎。】

  我們先看這一段。這段一開端我們要注意的,『善男子、善女人』,你注意那個善字,回頭想想我們自己善不善?淨宗經論,三經一論,這是淨土宗根本的經典,裡面所說的善男子、善女人,那個善的標準,就是《觀無量壽經》的三福,是以這個為標準。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你能把這四句做到了,你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但是諸位要曉得,這是小善。小善也行,這三輩往生,下輩。那個中輩的善還要加「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是中品的善。上品的善還要加四句,「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前面講的大修功德,那是大善。所以最低限度要做到小善,才是經上講的善男子、善女人。所以它有標準的,這個標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聽到這個經典,就是指我們這個《無量壽經》。這個聽到之後,他能夠受持本經,他能接受。下面這是講『受持』。受是接受,接受本經裡面所說的道理,接受本經所講的修行方法,統統接受,保持不失掉。保是什麼?你真去做!依照這個經典去做,保持不失。這一句是總說,受持是總說。下面就是受持這兩個字的解釋,怎麼個受持法?『讀誦』。對著經本叫讀,不對經本叫誦,誦是背誦。你念得很熟,統統都可以背了,背叫誦;拿著經本看著念叫讀,這是受持的第一步。先要把經本念熟,天天要讀。

  『書寫』,在從前經本很少,要發願流通,流通用什麼方法?只有抄寫。現在可以不要抄寫了,現在印刷術很發達,你可以印經。從前善導大師,信徒供養他的這些錢他都收,供養的錢他都接受。他拿到這些錢做什麼用?請人寫經。傳記裡面記載的,寫《彌陀經》寫一萬部。《彌陀經》不算長,大概僱的人寫一部給他多少錢,用這個方法。現在方便了,你看這個經,是我們這邊同修發心印的,一本只要美金一塊錢,一萬本只要一萬塊錢。現在不要寫經了,現在印刷流通非常方便,經濟實惠,我們要懂這個道理。現在寫經那一定是書法家,字寫得非常優美,那是屬於高度的藝術品,這個寫經有價值,能夠流傳給後世,也可以做印經的底本,那這個功德就很大!像我們字寫不好的人,寫出來的沒人要看,還是發心印經,供養人家好。

  『供養』。這是舉出幾個例子,讀誦、書寫、供養。供養裡面包括的意思很多。普賢菩薩在《行願品》裡面告訴我們,諸供養中,法供養最。就是所有一切供養當中,是法供養最殊勝。我們佛弟子,尤其是要發心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一定要懂得修法供養。普賢菩薩給我們舉了七條,這都是歸納,舉了七條。

  第一條「如說修行供養」。佛在這個經裡面怎樣教導我們,我們統統照做,這是我們真正供養佛,做佛的好學生。佛教導我們,我們統統去實踐了。第二是「利益眾生供養」。依教奉行是自利,自利一定要利他。像前面講的書寫、流通,這就是利他,利益眾生。我們印送經書利益眾生。經書人家看不懂,那得不到利益,要請法師來講經說法。而大家就明白,才知道怎麼個修法,這都是屬於利益眾生的。現在請不到法師,錄音帶、錄影帶可以流通,幫助初學、讀經不甚理解的人,我們用這些方法利益眾生。

  第三「攝受眾生」。那就更進一步,我們自己修行有功夫、有成就,能夠感化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跟我們接觸,他自自然然就嚮往,就能夠發起信心、願心,這是屬於攝受。第四個是「代眾生苦供養」。佛法講因果,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因緣果報絲毫不爽,眾生苦我們怎麼能代?不要說我們不能代了,佛菩薩也不能代。佛菩薩要能代,我們很苦佛菩薩不代,那佛慈悲在哪裡?這個地方所講的代眾生苦,我們自己有這個心,因果沒有辦法,我們有這個心、有這個願,但是也有方法。把我們自己福報裡面減少幾分,我們拿這個去幫助一切眾生,這是代眾生受苦;本來我不要受苦,我現在受苦了。譬如我們印經這個事情來說,我們每年、每個月把你自己的收入,自己好好的算算,除了自己家裡開銷生活之外,我們都去做功德,這是代眾生受苦。否則的話,我的生活可以過得更富裕一點、更好一點!我們可以住更大的房子,我們買個小房子,錢省下來利益眾生,這是代眾生受苦;我們生活可以過得很富裕,我們在生活減少一點,粗茶淡飯就夠了,這也是代眾生受苦。

  像從前宋朝范仲淹,他可以過很舒服的生活,出將入相,但是他過很清苦的生活,把自己的收入救濟困苦這些人。他一個人,在《義田記》裡面講養三百家,三百家靠他生活,這代眾生苦。所以他這個功德做大!子子孫孫都好,都效法范老先生,所以我們印光大師讚歎他。我們中國歷史上三家,這個家道世世代代不衰,第一個孔老夫子,孔老夫子的後人孔德成先生,走到哪個地方人家都尊敬。第二個就是范家,范家在蘇州,一直到清朝末年,印光大師講八百年不衰,他的家代代都興旺,為什麼?好事做得太多了,他真的能代眾生苦,他真能夠做。第三家是姓葉的,葉狀元,是清朝初年一直到清朝末年,三百年家道不衰。這印光大師講的,我們中國歷史上這三個人家,世世代代都知道行善積德,代眾生受苦,把自己的享受,把它節省下來,去幫助苦難的眾生。

  第五是「勸修善根供養」。勸人修善,口頭勸人效果不廣,所以古人講百世勸人就寫書,流通這些善書,勸人為善。特別在現前這個社會,我們一定要提倡因果報應的道理與事實真相,不要講這個是迷信,不迷信,它是事實!人人能明白這個道理,了解這個事實,起心動念自然就有約束,不敢做壞事。做壞事有惡報的,它不是不報,決定有報應。所以要懂得勸修善根。

  一切善裡面,第一善是念佛求生淨土,沒有比這個更善。生到淨土,你想想看一生就成佛,哪有比成佛更善的?這個事情我們要了解、要明白。所以這個世間,乃至佛法裡也不例外,了凡居士講得很好,我們要把眼睛張大,善裡面有真的、有假的,你要有能力辨別,有邪、有正、有似是而非的善,不是真善。《楞嚴經》裡面五十種陰魔,那個高等魔的境界,跟佛菩薩幾乎是一樣,我們沒有能力辨別,所以你不讀《楞嚴》,你怎麼會曉得;讀了《楞嚴》,說老實話,境界現前恐怕你還是沒有辦法辨別,所以你自己沒有功夫不行。這個功夫就是有定力、有智慧,有定、有慧你自然就能夠辨別了。所以這個善裡頭有大善,有小善,有圓滿的善,有偏在一邊的善,不一樣!

  第六是「不捨菩薩業供養」。佛菩薩的事業就是弘法利生。佛是以利生為事業,佛菩薩的事業,建立道場,傳播佛法,續佛慧命。我在前面跟諸位說,底下這個世紀,我們利用科學工具,將佛法、佛教育也走上現代的企業化,利用大眾廣播的工具。自己有能力建立廣播電台、電視廣播台;自己沒有能力,我們在別人電台裡面,買時間來播講經、來播念佛,可以!現在在台灣已經開始了,有一些法師在電視台裡面買時間。現在還有第四台,大概現在很多,他們時間多,沒有節目、沒有東西播放,所以也找到佛教的這些錄影帶,也有不少人去提供,好事情。所以當我們沒有能力建立電台的時候,我們可以買別人的節目,這都是菩薩事業。當然菩薩事業裡頭最根本的是培育人才,那是最根本的。像辦佛學院、搞培訓班來培養弘法利生的人才,這是大根大本。

  第七是「不離菩提心供養」。這一句非常非常重要,「念念覺而不迷,正而不邪,淨而不染」。普賢菩薩說,何以故?「以諸如來尊重法故」。他為什麼尊重法?我們這個經裡面已經講得很透澈了,因為「如說修行,出生諸佛故,若諸菩薩,行法供養,則得成就供養如來。如是修行,是真供養」。這是普賢菩薩在《普賢行願品》裡面一段開示。

  『晝夜相續』。這就是持的意思。前面讀誦、書寫、供養都是受。晝夜相續,相續不斷這就是持。所以這個地方這一句解釋受持。什麼叫受持?要受持本經。

  【求生彼剎。發菩提心。持諸禁戒。堅守不犯。】

  這個禁戒裡面,最低的限度是五戒,五戒是根本戒,我們要接受。如果要發心出家,出家最低限度要守十戒,其實十戒都很難!就是沙彌十戒,現在出家人做不到,那比丘就更不用談了,沙彌都做不到。所以現在實實在在講,只能夠效法成時法師,效法弘一法師,老老實實做一個出家優婆塞,就是我是出家了,我守什麼戒?守五戒。五戒是在家優婆塞守的,我們是出家身分,真正的身分出家優婆塞。能把五戒十善做好,在這個時代往生就有把握了,這是『持諸禁戒,堅守不犯』。

  【饒益有情。】

  『饒益有情』一定要修法供養,一定要修布施,要懂得布施供養。布施供養一定是利益眾生,叫眾生得什麼利益?這個要懂得,幫助眾生開智慧,幫助眾生明瞭佛法,這就是真正饒益。如果我們在佛門修的這個福,不能幫助眾生開智慧,不能幫助眾生明白佛法,那我們就得考慮了。特別是我們福報不太大的人,我們那個錢要用得很適當。那很富有的人無所謂,他蹧蹋一點錢不在乎;我們這個沒有錢的人,這一個錢要當十個錢用,不能有一分錢的蹧蹋,每一分、每一塊都用在真實的福田上,我們才種到福,這要曉得,是不是對眾生有真正的利益。

  印光大師,剛才舉的是善導大師,寫經,請人寫經,流通《阿彌陀經》、流通佛法。印光大師一生,人家供養他的錢,他沒有享受,他沒有說把房子整理一下、整修一下,住得舒服一點;衣服買一些好料子,穿得舒適一點,沒有。沒有改善自己的生活,幾十年都是老樣子。錢到哪裡去了?他辦了一個弘化社,專門印經布施。這是老人家一生給我們一個榜樣,給我們一個典型,印經布施。這個沒有過失,能令眾生得真正的利益,這沒有過失。你說蓋一個道場花不少錢,過去也有不少人勸過我,還要送地給我,勸我蓋道場,我搖搖頭,我沒有福報。末法時期鬥爭堅固,過去李老師講經說法常常提醒我們,拿建道場做比喻。他說建道場的時候,每個人非常熱心出錢出力,個個都是菩薩;道場建好了之後,一變就變成羅剎,為什麼?在這道場爭權奪利,我出了多少功德,我要做什麼,做住持、做當家、做維那、做知客,搶職位,天天吵鬧。所以不建道場每個人還心平氣和,道場一建,勾心鬥角,那就造罪業了,那個錢花的不但沒有功德,造罪業了,不如印經的好,分散給大家,沒有這個弊病。

  【所作善根。悉施與之。令得安樂。】

  我們所作善根統統布施給一切眾生,使一切眾生能得安樂。真正的安樂是開智慧,智慧開了,明白了,道理明白了,理得了,心就安了,心安理得!心為什麼安?道理明白了,心就安了。即使是我們貧苦的人,我們在這個世間樣樣都不如意的人,我們道理明白了,因果的道理明白了,事實真相搞清楚了,心也就安了。為什麼?自作自受!前生沒種好因,現在受這個果報,應該的。看到別人升官發財的,前生種的好因,應該的,心就安了,他就不作亂了,社會就安定了,天下就太平了,很重要。所以『令得安樂』。心安了他就快樂了,貧賤有貧賤的快樂,真的就快樂了。

  【憶念西方阿彌陀佛。】

  這是念佛。

  【及彼國土。】

  『國土』是念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這是念佛。

  【是人命終。如佛色相種種莊嚴。生寶剎中。】

  『寶剎』是西方極樂世界。

  【速得聞法。永不退轉。】

  這是第一類往生的。這就補充前面那個上輩往生的。上輩往生在這裡修因上講很簡單,這補充說明,我們做一個結論。第一類往生的裡面有六樁事情,第一個受持本經,這個受持就包括讀誦、書寫、供養、晝夜相續,這是受持本經,第二求生淨土,第三發菩提心,第四個嚴持戒律,第五個饒益有情,第六個是憶佛念佛。這個比前面那個是詳細多了,上輩的,所以叫大修功德,這是要做這些事情的。我們再看第二段,第二段是中輩的。

  【復次阿難。若有眾生。欲生彼國。雖不能大精進禪定。盡持經戒。】

  這是不能夠修大功德的,不能大修功德,前面講要隨緣要隨分,要隨緣去修,前面雖然說得很詳細,這裡還要補充一點。這裡面補充的,第一個是教我們要修十善,第二要晝夜念佛,第三也要懂得皈依供養,要懂得。

  【要當作善。】

  這是你應該,應當要隨緣隨分的修善。底下就把這個善標準為我們說出來了。

  【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

  這是身三善。

  【四不妄言。五不綺語。六不惡口。七不兩舌。】

  口四善。

  【八不貪。九不瞋。十不痴。】

  意三善。這十善我們也就不必細說,細說兩個小時也講不完。好在十善一般同修應該都很熟悉,佛門裡面常常有講到。

  【如是晝夜思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種種功德。種種莊嚴。】

  這是憶佛念佛,要把這個常常放在心上。處事待人接物要以十善為標準,這才是善男子、善女人。

  【志心歸依。頂禮供養。】

  要以真誠心,歸是回頭,依是依靠,前面曾經細說,這個地方也不必多講。要真正的回頭依靠阿彌陀佛,依靠《無量壽經》。

  【是人臨終。不驚不怖。心不顛倒。】

  這個『不驚不怖』。沒有恐怖,走得很歡喜、很自在,心裡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來接引。

  【即得往生彼佛國土。】

  這是第二類往生的,底下是第三類。第三類的正因是修世間的善事,行世善,忙裡偷閒,果然是正念也能得生。

  【若多事物。不能離家。不暇大修齋戒。】

  這是前面講過有種種障難,許多的因緣沒有辦法修學,念佛、讀經的時間都沒有,但是要一心清淨,這是關鍵,心淨則土淨。一心清淨,換句話說,對於世間五欲六塵貪戀的心很薄,能放得下;不過他的緣(障緣)很多,心裡能放下了,他的身是走不開的。

  【有空閑時。端正身心。絕欲去憂。慈心精進。】

  這忙裡偷閒,稍稍有一點空閒的時間他不放過,他認真的去念佛,認真的去修行。

  【不當瞋怒。嫉妒。】

  這一些毛病習氣一定要改過。瞋恚、嫉妒是地獄的業因。如果心裡面常常有不平,常常有憤恨,常有這些煩惱現行,這決定不是一個好事情。不但障道,前途堪憂,這是事實。

  【不得貪餮慳惜。】

  這個『貪餮』是好吃,對於飲食很講究、很貪圖,這是指這個,指這樁事情。這也是人之常情。我們看今天這個社會,在這一條裡面確確實實是造了不少的惡業,殺害眾生,吃肉。『慳惜』。慳惜是吝嗇,自己財富捨不得布施,不肯布施,不肯利益眾生。

  【不得中悔。】

  『悔』是後悔。我們今天選擇淨土法門,依照《無量壽經》來修學了,決定不後悔。

  【不得狐疑。】

  凡是後悔一定是懷疑,這個法門究竟是真的還是假的?跟禪宗比跟密宗比究竟是哪一個高?他這個懷疑、後悔是從這來的。真的清楚、真的明白了,當然不會後悔,也不會懷疑。即使我們自己多受一點苦難,多幫助一點眾生,我們也很快樂也不後悔。像施財,做功德、做好事情,真的搞清楚、搞明白了,就不後悔。這個事情很難。

  我在台灣,簡豐文居士發了個很大的心,供養我一個道場。我向來不敢接受人供養的,為什麼?供養道場,這個道場要不要開銷?當然要開銷,那這些開銷還要我去跟人家化緣,那這個罪夠我受了。我說你害我,我不上你的當;你在搞這個陷阱讓我跳,我不上當。所以我就問他,我說要不要開銷?要,我說一個月要多少?他算了一算,他說一個月要六萬。我說你每個月拿六萬塊錢來,我就接受,你不拿來不接受,我不受你的害。結果他果然發心,每個月要拿六萬,拿了三年;到以後道場收入夠開銷了,我說簡豐文你可以不要再拿了。所以你要曉得這是陷阱、圈套,你要是稍微智慧差一點就上大當!我是看得很清楚,決定不上當,是不是?現在年歲大了,不想搞了。要像從前年輕的時候,人家送地給我,要我蓋道場。送地,好,你把道場蓋好,道場所有開銷月月拿來,我要,這我可以接受;光送地,要我去化緣蓋道場,這大火坑、大圈套!這個不能幹。人要聰明,頭腦要清楚,不能夠迷惑顛倒。

  簡豐文那個時候供養之後。他有一次給我說,他說法師,我很後悔,每天晚上半夜睡醒過來,為什麼無緣無故把這麼多錢就送給法師?這個法師跟我又沒有什麼交情,過去也並不是很認識,為什麼平白就送給他了?他說後悔好多次。過了一年,他就不後悔了,他說我現在不後悔了,過了一年多才不後悔,不容易!這個「不得中悔」很難、很難。所以他那個時候供養這個道場,他說他不是自己意思,糊裡糊塗供養的,這世間人講鬼迷心竅。他倒不是鬼迷,大概是佛菩薩加持的,不是他自己意思的;他很坦白、很誠懇,這是佛菩薩的意思,佛菩薩供養的,不是出於自己意思的。出於自己意思不會後悔,還後悔了一年多。那他也很有緣分,做這麼多好事。這個基金會建立之後,對全世界印經布施供養,這十年多來數量是非常可觀,法緣結到全世界了,這他有這個緣分。

  【要當孝順。】

  孝順父母,這就是三福,三福前面一條。

  【至誠。】

  這對三寶。對佛菩薩要真誠心。

  【忠信。】

  是對大眾。處事待人接物,對大眾要『忠信』。

  【當信佛經語深。當信作善得福。】

  一定要相信,你修善一定得福報,你作惡一定有惡報,善惡因果決定不會錯的。

  【奉持如是等法。不得虧失。】

  要認真去做。

  【思惟熟計。欲得度脫。】

  我們平常想想,計劃計劃,世間跟出世間要把它算得很清楚。這個世間是無常的,世間是真苦,一心一意要求解脫,要求出三界了生死。這是舉出幾個例子,應該要如是的修學。

  【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

  這就是信願持名。

  【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

  這在平常是講很沒有時間修行的。我在美國遇到一個同修,工作非常的忙碌,他一個月休三天,三天假期。這三天假期等於說閉關念佛,念三天三夜;平常什麼課也沒有,也不看經也不念佛,沒有時間,全心全力在工作,每個月念三天,他就這個辦法。真的實在不行,我每一年,一年當中拿一個長假,念十天十夜,一年一次,或者什麼一日一夜,你一個月一次,用這種方法,這是平常。這佛教給我們的方法,不必每一天去念,每天沒有時間,就把利用假期來辦,這個方法很好。

  【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

  這個壽終的時候也行,也能夠往生。佛真慈悲,這個方便門開得很多、開得很廣,真的是希望每一個人都得度,每一個都往生,這才暢佛本懷。好,我們今天就講到此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