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

選擇影音主機
  • 視頻點播
  • 音頻點播
【請點選播放集數】

      滑鼠左鍵雙擊講演稿內容切換豎橫排 文字檔下載:docpdf    
 

淨宗朝暮課誦經文講記  (第十集)  1994/8  美國加州迪安薩大學  檔名:02-025-0010

  請掀開經本第四面,第六行,從當中看起。我們把經文念一段,對對地方。

  【人能自度。轉相拯擠。至心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永拔生死之本。無復苦惱之患。壽千萬劫。自在隨意。】

  從這個地方看起,這是這一品裡面的第四段,也是最後的一段。這一段,佛勸導我們應當欣求極樂,所以說『人能自度,轉相拯濟』,這是利他。一定是先得到自利,而後才能夠利他。因為自己若是沒有得到真實的利益,對於這個法門修學的成果還不能夠肯定的話,這個自誤還能夠說得過去;如果是誤了別人,這個過失就很重。所以佛在一切經論裡頭幾乎都是這樣教導我們,一定要自度,而後才度他,這個是決定不會誤導別人,這才是真實的功德。所以要「轉相拯濟」。『至心求願』,這一句裡面包括了上求、下化,都要用真心,這個裡頭最重要的就是至心。至心是真心去求,沒有不能夠滿願的。佛門裡頭常講,「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求一定要如理、要如法,當然這個裡面最重要的就是至心,「至心求願」,沒有不滿願的。

  『積累善本』,這一句裡面包含的範圍就非常的廣大。這個善之本,一般在大乘法裡面所說的,四弘誓願是善本,是佛法裡面的根本法。四弘誓願的第一條,教我們要發願,發度眾生的大願。一般世間人對於這一願不但是不甚理解,而且疑惑很多,原因是不知道事實的真相,也就是不能夠明瞭眾生與自己的關係;如果明瞭眾生跟自己的關係,這個願自自然然就生出來了。唯有佛把這個事實真相告訴我們,不但一切有情眾生,就是虛空法界也與自己原本是一體,現在還是一體,將來也是一體,只是我們自己迷失了事實真相,在佛法裡面講迷失了自性,自性就是事實真相。正如同我們作夢,在夢中那個境界一樣,夢中作夢不知道整個夢境是自己,依然執著夢中的身相是自己,認為其他的都是身外之物,跟這種迷執的情形是相彷彿的。所以明白人自然就發願要照顧一切眾生,這是佛教給我們,發這個願、發這樣的心,才是真正的覺悟,真的覺悟了。如果這個心沒有發,不能算是覺悟,當然更不能算是正覺。所以這個心一發的時候,實在講就是正等正覺。覺悟之後,最要緊的就是剛才講的,人要先自度。斷煩惱就是自度,學法門是為度他。實在講如果為自度不必學很多法門,一個法門足夠了,所以一門深入決定成就。如果要度眾生,眾生實在講無量無邊,根性不相同、程度不一樣、嗜好不一樣,一個法門不能度一切眾生,因此要度一切眾生就要學無量法門。所以四弘誓願第三條,就「法門無量誓願學」,這是我們要曉得學法門為的是什麼。最後,「佛道無上誓願成」。就是圓成佛道,度化眾生的大事業才能做得圓滿,這個是善本。

  可是我們初學人從哪個地方下手?這下手之處也算是善本,這個在本經底下一章裡頭所講的「五戒」就是善本。這個確確實實的,整個佛法來說就是戒、定、慧三學。因戒得定,因定開慧,因智慧才能自度度他,才能夠統攝世出世間無量的法門,都要憑藉智慧。戒裡面,五戒是根本戒。這個從世尊整個教學方面來看他的善本。可是佛教導我們,還有最初下手修學之處,做為五戒的基礎,換句話說,這就是根本的根本,那是什麼?《觀經》裡面給我們講的「三福」,這才是找到了根本的根本。這個根本的根本就是一個「孝」字。中國儒家的教學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沒想到佛法的教學也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所以三福第一個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到第二條才講到「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五戒就在這個地方。可見得五戒是建立在孝親、尊師、慈心、十善的基礎上,我們這樣去觀察,把這個善本就找到了。所以淨宗學會在緣起裡面,我們就明白的訂定了修學的科目。我們在教典的依據就是五經一論;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修持,就是依經論上所說的三福、六和、三學(就是戒定慧)、六度、普賢十願。真正依照這個修學,永遠不更改,這就是積累善本,我們這一生要認真努力去修學。

  下面佛說,『雖一世精進勤苦,須臾間耳』。在無量長劫之中,人生在世確確實實是非常的短暫。昨天學會新道場開幕,來了不少的嘉賓,其中有幾位是我過去的同事、長官。我們一見面非常的感慨,想到過去我們在一起的時候,這一回顧就幾乎是五十年前了,五十年,想想就像昨天的事情一樣,「須臾間耳」,實實在在的。這一生如果要不認真的學佛,實在講很快的就空過了!我當年那些同事、朋友,現在差不多將近三分之二都過世了,所以提起來實在是感慨萬千。所以我們讀到經文,這警覺性就非常之高。我們這一生當中勇猛精進,實在講這個時間並不很長,只要能真精進,不要怕辛苦,『後生無量壽國』,我們這一生之後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緊接著這一句經文(前面這個「一世精進勤苦」),就懂得了我們為什麼、在哪一方面精進勤苦:信願持名,積累善本。諸位要知道,積累善本是修福,信願持名是修慧,福慧雙修,一心一意就專求淨土。實在說,以我們今天的根性以及我們生活的環境,除了淨宗之外,要想一生當中成就,幾乎都是不可能的。唯獨這個法門穩當,確確實實有把握,讓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生到西方極樂世界,真是『快樂無極』。從什麼地方說「快樂無極」?下面這個四句就是為你詳細說明。

  『永拔生死之本』,「拔」是拔除。換句話說,如果不能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六道輪迴生生死死永遠的是沒完沒了,要想出離輪迴,不是簡單的事情。大、小乘佛法雖然理論說得很透徹,方法也很周詳,但是我們就沒有辦法做到,這是事實。幾個人能夠一生當中把見思煩惱斷掉?一生當中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見思不斷,那就出不了輪迴,等到下一輩子你遇到佛法再幹。那下一輩子是什麼狀況?想想我們現在就知道。我們過去生生世世也學佛,這一生是個什麼樣子,自己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來生假如再得人身,還要從頭做起,可能還不如這一生,這個是我們一定要警覺到的。但是,生到西方極樂世界,輪迴就永遠出離了。生死的根本,佛在經上講的,那是無始無明,這個是生死根本,一定要到如來果位才斷乾淨。生到西方極樂世界決定是圓證三不退,決定在一生當中圓成佛道,就是斷這個無始無明,所以真的是「永拔生死之本」,這個話不是誇大,是事實。『無復苦惱之患』,一切憂苦煩惱永遠斷了,再沒有這些東西來纏繞了,因為到那個環境,決定親證諸法實相,對於這一切法真實相徹底明瞭。因為苦惱都是對於事實真相不明白而發生的,不明白,我們就產生錯誤的思想、錯誤的見解以及錯誤的行為,招來一些不如意的果報;徹底明白之後,這些事情自然都解決了。

  『壽千萬劫,自在隨意』。這兩句話真的就像「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裡面所說的那樣殊勝的境界,普門示現,隨意自在。在十方無量無邊的國土之中,都能夠隨心所願,哪個地方眾生有感,我們就有能力去示現,感應道交。這一點,這是真正說到「快樂無極」了,因為這個境界絕對不是一般菩薩能夠做得到的。我們在許多大乘經裡面看到權教菩薩,我們講的別教的三賢,他們的能力不能超越這一個大千世界,也就是釋迦牟尼佛這個教區,這個三千大千世界他沒有能力超越,必須到登地,才有能力越過這一個大千世界,而到另外其他的佛國土,但是還是有範圍。像我們,譬如我們越過自己國家的國界,到其他國家去旅遊一樣,但是還受限制。這個是自己智慧神通能力還不夠,所以有些菩薩能夠到二佛、三佛、四佛、五佛的剎土;有些大菩薩能夠遊歷幾十個佛剎、一百個佛剎、幾百個佛剎。佛剎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諸佛剎土,那要到什麼時候才有能力去周遍遊歷?一般講圓教八地,八地菩薩距離成佛已經很接近了,這樣高的果位才能夠周遍法界。但是淨土宗的學人這個便宜就佔大了,因為他得到阿彌陀佛本願威神的加持,像我們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有能力跟八地菩薩一樣,盡虛空遍法界往來自在,而沒有障礙。諸位要知道,這不是我們自己修成的,是阿彌陀佛本願加持的,這個真的是快樂無極。底下佛勉勵我們:

  【宜各精進。求心所願。無得疑悔。自為過咎。生彼邊地。七寶城中。於五百歲。受諸厄也。】

  這是佛真是慈悲到了極處,末後這是為我們叮嚀。『宜』是應該,各個人都要應該精進,『求心所願』。我們今天所願的,就是求生淨土,就是要見阿彌陀佛,決定不懷疑,決定不後悔。這個心要清淨、要堅定,看到別人學禪、學密,唉呀,我們念佛不如他,後悔,那就錯了。這個地方說,決定不後悔,知道這個法門是真實可靠的法門,我選定之後我絕對不後悔、絕對不懷疑;假如你要是懷疑、後悔,那你就自己障礙了自己,就『自為過咎』(「咎」是過失),『生彼邊地』。為什麼有疑、有悔,還能夠往生極樂世界邊地?這我們要搞清楚。『疑』,是不能完全真信,但是他也相信,也認真拚命念,念佛求生淨土,「要是有西方極樂世界,那我就往生了;如果沒有,沒有就算了吧!」抱這樣的心念佛的,生邊地疑城。這個就是他的信心不清淨,可是人家還是認真信願持名;如果不是信願持名,他就不能得生了。這是這一類的。所以說無論是疑、是悔,但是他還是認真的信願持名,所以才能夠生到邊地。生到邊地,實在講也不錯,為什麼?那個裡面只耽誤五百年。這個五百年是我們此地的算法,不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是我們人間的五百年,在那裡耽誤這麼久就是了。在西方極樂世界壽命是無量壽,這個五百年對他們來講是算不了什麼,也像我們講的「須臾間耳」,所以生邊地也是值得慶幸的。但是佛希望我們更能夠精進,用清淨的信心直捷就入品,到達西方極樂世界,那種享受就跟八地菩薩完全相同,是這麼個意思。這個『七寶城中』,是說的極樂世界的邊地,到後面有一品經會細細的為我們說明。那麼五百歲受什麼苦?經上告訴我們,他在邊地所享受的快樂猶如夜摩天宮,所以他的確很快樂;他的苦是見不到佛,聞不到法。不見佛、不聞法,這個五百年,其他的他的生活過得非常快樂,就是這麼回事情。

  【彌勒白言。受佛明誨。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不敢有疑。】

  這一段經文是彌勒菩薩當機,實際上彌勒菩薩就是我們的代表。彌勒菩薩聽懂、聽明白了,所以『專精修學,如教奉行』,他不會『有疑』,也不會悔,他沒有疑悔。再看底下這一品:

  【濁世惡苦第三十五】

  這一品經裡面,佛勸導我們要斷惡修善,要求離苦得樂。苦是從惡業來的,樂是從善業來的,我們要想離苦就要斷惡,要想得樂那你就一定要修善,這個因與果它才相應。

  【佛告彌勒。汝等能於此世。端心正意。不為眾惡。甚為大德。】

  這一節是佛讚歎,斷惡才真正成就『大德』。此地所說的「德」,跟得失的「得」一個意思,是同一個講法。大德,你得的是真實的智慧,你所得到的是人生最高的享受,當然這個裡面包括的內容非常之多,無限的深廣,都能得到,沒有一樣得不到,這叫大德。可是怎樣才能大德?要記住,我們在這個世間要像菩薩一樣,我們要學他『端心正意』,這一句話就跟儒家講的「誠意正心」是一個意思。心要正,意要誠,要誠懇、要真誠。『不為眾惡』,凡是利己而損害別人的,都是惡,決定不做這些惡事。這下面佛特別為我們具體指示出善惡的標準,這一章裡面的標準就是用的五戒,以這個為標準,這個樣子你就能夠大德了,「甚為大德」。我們俗話裡所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有求一定能得;求不得是因為你有障礙,障疑是什麼?障礙是惡業。你今天「端心正意,不為眾惡」,你的障礙就沒有了。沒有障礙,有求必應;我們求不應,確實是有障礙。

  【所以者何。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易可開化。唯此五惡世間。最為劇苦。】

  這是佛以一個問答來為我們解釋,為什麼。『十方世界,善多惡少』,所以諸佛教化眾生就容易。這個『開』是開悟,就是覺悟,容易覺悟。『化』是變化氣質,這是我們講教學,教學的目標就是變化氣質,在佛法裡面是轉凡成聖。在世間法裡面,像儒家它的教學目的,是希望能夠成君子、成賢人、成為聖人;在佛法裡面這就是阿羅漢、菩薩、佛,希望能轉凡成聖。難化能化,這是佛的功德大;難修能修,所以道果也就不難成就了,要緊的是真正肯修。

  這十方世界情形是這樣的,可是我們這個世間情形不同了,我們這個世間是五濁惡世,就是『五惡世間』。濁,就是我們今天講的污染。在過去說染污,我們還不太容易體會這裡面的意思,可是在現代講到染污,我們每一個人,我相信這個體會都相當深刻。因為現代的自然環境,的確是因人為被污染、被破壞,而污染得相當的嚴重了。科學家在大眾媒體裡面向大家報告,如果我們地球污染要不能有效的改善,科學家的預言是三十年之後,這個地球上不適合人類居住了。為什麼?水污染了,水裡面有毒,水污染了;空氣污染了。我們人沒有辦法離開空氣跟水能生存,這兩樣東西裡面都有毒素,這個問題嚴重了。所以今天我們看到佛經上講的「五濁惡世」,看到這個名詞真是觸目驚心,知道這個事情的確是非常的嚴重。可是科學家只能看到這個環境的外表,他提出的警告是正確的、是事實,我們想想,能有效的改善嗎?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依報隨著正報轉」。地球的生態環境是我們的依報,正報是人心,這我們才真正把染污的根源找到了。我們今天的心被污染、思想被污染、見解被污染、精神被污染了,這些東西怎麼辦?所以,要想自然環境這個環保要真正能有效果,先要淨化人心,這從根本上下手,標本兼治,也許能收到效果。假如不能從淨化人心上下手的話,這個環保的效果就非常有限,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那麼科學家說的還有三十年,如果我們認真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時間是足夠用了,到那個時候這地球上不適合人類居住的話,我們可以移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這是一條生路,我們應當要重視。所以這個地方五濁惡世,我們生活在這個世間上確實非常痛苦,『劇苦』是大苦!

  【我今於此作佛。】

  這個『我』是釋迦牟尼佛自稱,釋迦牟尼佛到我們這個世間來『作佛』。

  【教化群生。】

  就是『教化』一切眾生。

  【令捨五惡。去五痛。離五燒。降化其意。令持五善。獲其福德。】

  這是佛對一切眾生所說的根本法,就是根本的離苦得樂的方法。我們一定要捨五大類的惡行,這是因;『五痛』這是花報。如果你不捨『五惡』,天天在造「五惡」,你的日子怎麼會好過?你的生活當然過得很痛苦,這個痛苦叫花報,就是我們講的現世報。而『燒』呢,是果報,是來生。為什麼用「燒」?燒是地獄,地獄是一片火海,所以用這個字來形容。佛法與印度許多宗教都講六道輪迴。西方宗教雖然沒有講六道,至少它也講三道。它有天堂、它有人、它也有地獄。我們看看西洋人那個地獄裡面,他也畫了一片火光,這個跟佛法、跟印度宗教所講的很類似。所以一定要斷惡,要斷這五種惡,我們這一生,生活才能過得很幸福、很快樂、很美滿,來生我們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脫輪迴,這就對了。

  這經文裡頭有一句,這一句是我們能不能做到的關鍵所在,就是『降化其意』。「降」是降伏,《金剛經》上須菩提尊者向釋迦牟尼佛請教「云何降伏其心?」我們心裡面妄念太多、煩惱太多,如何能把它降伏住,降化就是這個意思。因為造業,意是主,身、口造業,都是意在那裡發號施令。意裡面要沒有惡念,那身、口怎麼會造惡業?所以「降化其意」非常重要,這真的是從根救起。『令持五善』,這個「五善」就是後面講的五戒,這個五類是善行。能夠斷惡,能夠修善,你一定得福,所以你能夠『獲其福德』。

  【何等為五。】

  這五善,哪五類呢?

  【其一者。世間諸眾生類。欲為眾惡。強者伏弱。轉相剋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噉。】

  這個第一就是講的殺生是大禍,殺害一切眾生。世尊當年生在印度那個社會,沒有法子提倡素食,因為出家人生活是托缽的制度。這個托缽制度也不是釋迦牟尼佛發明的,當時印度一些宗教都是托缽,而且都是日中一食。印度的宗教,高級宗教很多,都是修禪定的,所以他們禪定功夫也相當不錯,確確實實有不少生四禪天,還有少數能夠生到四空天,確實有成就,所以他們對於六道的情況相當熟悉。因為有定功,心清淨,他能量消耗得少,一天一餐足夠了。那麼釋迦牟尼佛教化這些眾生,假如一天吃三餐,一般世間人對釋迦牟尼佛就輕視、瞧不起了,認為還不如外道。所以當年這個生活方式是隨順環境,確確實實這個符合佛教化眾生的原則,「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這是《楞嚴經》上所講的;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一定要適合於它本土化跟現代化,適合當時大家生活的方式。所以托缽,這是慈悲為本,人家給什麼就吃什麼,沒有選擇的。一直到現在,泰國的佛教、錫蘭的佛教,依舊還是用托缽的制度,寺院裡頭不開伙食的,出家人每天到外面去托缽。可是佛在大乘經上也多次說到,菩薩心地慈悲,不忍心吃眾生肉。梁武帝就是讀《楞伽經》看到這一段經文,所以他就發心吃長素,不吃眾生肉。梁武帝在當時是佛門的一位大護法,他自己吃長素,也就發起一個素食運動,出家人、佛門弟子就響應這個運動,所以從此以後中國的佛教徒,不但是出家吃長素,在家的佛弟子吃長素的都很多。諸位要曉得,這是梁武帝提倡的,符合佛的教義。所以在中國這個生活環境的確是可以做得到的。這是勸我們不要吃眾生肉,眾生互相的殺害、吞噉,實在是非常淒慘的一樁事情。

  所以第一條就講『世間諸眾生類』,這是講一切『眾生』,我們今天講的是動物,再擴大就是生物。『欲為眾惡』,「欲」是欲望,欲望實在講就是惡的。這個惡的習氣、惡的念頭非常複雜,稱為「眾惡」!為什麼?這是無始劫以來的習氣、煩惱。我們在《百法明門》裡面看到,佛為我們講「心所有法」,心所有法一共有五十一個,裡面善法只有十一個,惡法有二十六個。由此可知,我們阿賴耶識裡面的的確確惡多善少!何況惡的力量強大,所以它很容易發作、很容易起現行;善的力量薄弱,想發還很不容易發起來,佛講的這個話沒錯。

  『強者伏弱』,所謂是弱肉強食,現代人所說的,弱肉強食不是一樁好事情。『轉相剋賊』,這是世間人沒想到的,所謂是「人死為羊,羊死為人」,這一世你吃牠,來世牠吃你,這吃來吃去的!人與人、畜生與畜生、人與畜生,這個關係就是債務。欠命的,在人間還有欠錢的,所以有討債的、有還債的,有報恩的、報怨的。這報怨的多,報恩的少。為什麼?我們這一生當中,我們有多少恩惠給人?我們給人的恩惠很少,可是我們給人結的冤仇可多了,比我們給人的恩惠不曉得多了多少倍,報怨多過報恩!所以世間這些關係,人與人、人與一切眾生的關係,說個實實在在話,報怨、討債還債,就這麼回事情,生生世世沒完沒了!這個東西多麼可怕,這是「轉相剋賊」。『殘害殺傷,迭相吞噉』,這就是互相吃來吃去,就幹這些事情。這個世間如果你冷靜去觀察,事實真相就如此而已,眾生所造的,殺業;所受的,苦報。

  【不知為善。】

  不曉得『為善』,這個「善」就專門指的不殺生,決定不殺害眾生,這是善行!世間人為什麼不曉得為善?愚痴,不明事實真相。我們到這個世間來幹什麼的?不學佛確確實實不知道,學了佛之後才清楚、才明白。因為不知道為善,不曉得不殺生是善行,天天在殺害眾生。

  【後受殃罰。】

  殺害眾生這是罪業,這是惡業,所以後面有惡報,這個『殃』就是「五痛」,『罰』就是「五燒」!

  【故有窮乞。孤獨。聾盲。瘖啞。痴惡。尪狂。】

  這是佛為我們舉出幾個例子。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果報?這是嚴重殺業的餘報。佛在經上為我們說得很清楚,殺業很重的人,果報墮地獄;地獄出來之後再變畜生,酬償命債;畜生道再轉到人世間,就是孤獨、聾盲、瘖啞,受這個餘報。這些,佛在《地藏本願經》裡面、《地藏十輪經》裡面講得很詳細,不是沒有原因。這個裡面『尪狂』,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精神分裂這一類的。

  【皆因前世。不信道德。不肯為善。】

  這是把原因為我們說出來了,是過去生中做人的時候,不相信佛菩薩聖賢的教誨,道德的教誨,『不肯為善』,所以得這個果報,這個果報就是痛。再看底下這一段:

  【其有尊貴。】

  在人間『尊貴』,是說他在社會上有崇高的地位、德望,為大眾所尊敬的。

  【豪富。】

  這是大富人家。

  【賢明。】

  聰明智慧超過常人的。

  【長者。】

  『長者』,在古時候,在社會上有地位、有財富、有德能,這才能稱之為「長者」。

  【智勇。才達。】

  智慧勇猛,有這些才藝之人,有才華,能通達事理。

  這一些人間的善果,好的果報:

  【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積德所致。】

  他為什麼有這麼好的果報?這是他過去生中不止一世,多世累積的慈悲、孝敬;『修善』,修積善行;累積功德,他才得到這樣的果報。這個的確,不學佛的人在這個世間,往往看這個人事,心裡頭很不平靜;學佛之後就曉得,原來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一絲毫都勉強不得的。但是我命裡面沒有,我現在想求,能不能求得到?能。所以這個命運是操縱在自己的手上,自己可以改造命運,自己可以創造命運。所以,佛法承認一切眾生有命運,但是不是宿命論,命運操縱在你自己的手中,你自己是你命運的主宰者,你的命運不是別人主宰的。所以你只要曉得這個道理,你能夠斷惡修善,你就能改造命運。依照這些理論方法改造的人,在中國歷代可以說是太多太多,不勝枚舉。現在大家都曉得一個了凡居士,是因為他寫了這幾篇文章留給他兒子做參考的,這樣他的一生改造命運,這才公布給社會大家知道。像了凡居士這樣的人,改造效果超過了凡居士很多倍的,很多!不是沒有,這個我們一定要曉得。但是《了凡四訓》的確寫得很好,他完全寫的都是事實,都是他自己真正去體驗、去做到的,很值得我們做參考。

  【世間有此目前現事。】

  這底下這一段,世尊教我們從果去看因,這是一個很正確的觀察。凡事都有因果,從果來看因比較容易;從因看果比較上難,因為果還沒有發現。果已經成了事實,再觀察它這個果是什麼因緣成就的,這個比較上容易觀察。『世間有此目前現事』,現前的事就是指前面兩類,尊貴、豪富,這是幸福、美滿、快樂的人生;孤獨、盲聾、瘖啞,這是這一生非常不幸的遭遇,是要痛苦過這一生的。這是世間現前的事,這是果,從這個果我們要去看因,這個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壽終之後。入其幽冥。轉生受身。改形易道。故有泥犁。禽獸。蜎飛蠕動之屬。】

  這個就講到後來的報,這是燒,五燒。惡業轉輾,『壽終之後,入其幽冥』。佛在經上教給我們,「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我們這一生所受的就是果報,我們前世造的什麼因,這一生所受的就是。「要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想想我來生什麼樣的果報,我這一生所做的就是的。我這生做的因,假如我這個因好、因善,我起心動念、我言語造作都是利益廣大眾生的,來生的果報一定非常殊勝,這從因果上來看。那麼這一段這是講的造惡業的,如果這一生所造作的是惡業,那「壽終之後」就「入其幽冥」了,『轉生受身,改形易道』。這個「道」是六道,六道輪迴,一轉生再受身,不一定是人身。墮畜生道的,就變畜生身;墮餓鬼道的,這受餓鬼身;要墮地獄的,那就變地獄身,身形不一樣,所以「改形易道」。這些事情都是轉眼之間的事情,這些事情我們過去生中不曉得經歷多少遍了。所以覺悟的人想到這個就非常慚愧,生生世世在六道裡頭打滾,幹這些事情。

  『故有泥犁』,「泥犁」是地獄,『禽獸、蜎飛蠕動』是畜生,所以有這些三惡道。三惡道是我們造作惡業變現出來的,這也就是佛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所以這個心想很可怕,心想非常重要,所以佛勸我們,為什麼不去想佛,為什麼不去念佛?在十法界裡面,我們講到幸福、快樂、美滿,到究竟圓滿是佛道!為什麼不去造這個因?念佛成佛。你要問,成佛是幹什麼?成佛就是得到究竟圓滿的幸福快樂,那個的確是一絲毫缺陷都沒有了。我們這一生做得到,為什麼不肯做?為什麼一天到晚還要去胡思亂想,還要去搞貪瞋痴慢?這個貪瞋痴慢就是搞三惡道,想三惡道。底下兩句是比喻:

  【譬如世法牢獄。劇苦極刑。】

  這是比喻什麼?五痛,花報。我們成天在造作惡業,在這個世間,實在講跟住在監牢獄裡頭受苦刑沒什麼兩樣,生活很痛苦,不自在。底下說:

  【魂神命精。隨罪趣向。所受壽命。或長或短。】

  從這個比喻讓我們去推想,人死了以後,他的魂神,這個『魂神命精』就是我們中國人講的魂魄,唯識經論裡面講的神識。到哪裡去了?隨業流轉,此地講的是『隨罪趣向』,隨著他造的些罪業,「趣向」就是前面講的「改形易道」。他所得的壽命長短不一定,完全看他造的業。他造的什麼樣的業,他要受什麼樣的果報,所以壽命長短不一樣,也不相同。地獄道裡面壽命長,餓鬼道裡面壽命也長,畜生道裡面有萬死萬生,壽命雖然短,短了牠一轉身的時候,又投胎到這個畜生。換句話說,牠這個償命不知道要償多少次。所以你要是真正明瞭這些事情,的確非常可怕。

  好,我們今天時間到了,就講到此地。

  

  

#